地产大控局

 

文 | 清和  智本社社长

2021年6月4日, 财政部等四部门发布了《关于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矿产资源专项收入、海域使用金、无居民海岛使用金四项政府非税收入划转税务部门征收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指出,将由自然资源部门负责征收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矿产资源专项收入、海域使用金、无居民海岛使用金四项政府非税收入,全部划转给税务部门负责征收。

该通知一出,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人们关心的是:该政策是否终结土地财政?未来的房地产怎么走?

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当下房地产调控的内涵与市场走势。

本文逻辑

一、债券化

二、集中化

三、货币化

正文6500字,阅读时间25’,感谢分享】

 

 

01

债券化 

土地财政(财政)是理解中国房地产经济的关键“钥匙”。

首先,可以很明确地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划转给税务部门征收,并不意味着土地财政的终结。原因有二:一是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只是从自然资源部门划转给税务部门征收,征收的主体依然在地方,而不是上面;二是即便上面征收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也必然要下拨返还给地方,因为目前没有任何一项财政收入可以替代如此巨额的土地财政。

那么,这一政策背后的深意是什么?

或许,事实与很多媒体理解的恰恰相反。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划转给税务部门征收,与土地财政依赖度增加和专项债规模扩大有关。

2020年,受疫情冲击,地方政府的税收收入下降,更加依赖于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这一年,全国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84142亿元,同比增长15.9%,创下了新记录;而全国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100124亿元,同比下降0.9%。全国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与全国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的比例是84.03%。源自税收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下降,而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大幅增加。可见,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度进一步扩大了。

具体到城市。全国300个城市的土地出让金总额高达5.9万亿,同比增长16%。上海、杭州、广州、南京、北京等14个城市突破了千亿大关。土地财政依赖度超过100%的城市有20个。土地财政依赖度超过50%的城市有40个。以西安为例,2020年该市土地出让收入为1058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724.1亿元,土地财政依赖度高达146.11%。

我们再看专项债。近几年,中国地方债规模迅速增加,地方债务余额在2017年超过了国债余额。值得注意的是从2017年开始,地方债中的一般债券发行规模持续下降,而专项债规模快速增加。2020年地方一般债券限额只有9800亿元,专项债限额达37500亿元。2021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42676亿元。其中,一般债务限额只有8000亿元,专项债务限额达34676亿元。

我需要解释一下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的区别。一般债券是地方政府以当地税收为担保发行的债券,主要用于一般性公共开支,如教育、医疗等。专项债是地方政府为专项具体工程如基建、棚改等发行的债券,主要用地方政府性基金来偿还。政府性基金收入主要是什么?土地使用权出让金。2020年全国地方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占全国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的比重是93.56%;2021年前4个月,这个比例是92.5%。

专项债与房地产有什么关系?

专项债与房地产、基建、土地财政高度关联,专项债主要投放与土地相关的基建,如通水、通电、通路、通燃气、通网络、通地铁,然后带动土地升值和房地产发展,创造土地财政收入,然后偿还专项债。可以这么理解,专项债是土地的债券化,地方政府用土地债券化的方式先获得资本,然后用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来还债。

最近几年发行了这么多专项债,专项债的平均周期目前是五年,未来三到五年是地方政府的还债高峰期,这意味着未来几年地方政府还得依赖“卖地”来还专项债。

地方政府为什么不多发一般性债券、少发专项债,以减少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度?

地方政府债券基本由国有商业银行及金融机构持有,四大行持有规模接近50%。国有商业银行购买政府债券,倾向于土地锚,而不是税收锚。如果将地方债额度调配给一般债券,银行购买积极性会下降。为了获取更多的融资,地方政府倾向于以土地收入为担保发行专项债。专项债发行越多,土地债券化规模越大,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依赖度越高、债务规模越大。

理解了土地财政和专项债,我们再来分析“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划转给税务部门征收”。过去,财政部门以土地收入为担保发行专项债,还债要靠“卖地”,但是“卖地”收入征收,财政部门说了不算,得看自然资源部门的脸色。土地财政依赖度越高,财政部门对自然资源部门的依赖度越高。

这会削弱地方政府的债务信用,还可能引发地方债务的不确定性风险。自然资源部门将专项债投放到基建上,然后通过“卖地”赚取收入,但不对负债直接负责,也不对当地的财政支出直接负责。自然资源部门允许地产商分期付款,还有一些返还。自然资源部门的征收更具“灵活性”,但是可能会对财政部门带来收入压力。财政部门需要统筹当地的所有财政开支与收入,但对收入大头的土地出让金缺乏征收权。如此,地方财政的开支刚性与征收柔性发生冲突,在财政约束软化的环境下,可能放大地方债务风险。最近一些年,一些地方大建大改,财政部门借了不少钱,包括专项债,但是征收回来的土地出让金,还不够覆盖债务,结果财政入不敷出,债务问题凸显。

疫情以来,地方财政收入压力增加,负债率上升,地方各项收入向税务部门统一归口,如税务部门统一征收社会保险费和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如此更有利于财政部门统筹财政的开支与收入,强化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征收的刚性,更好地保障地方财政收入。由于国税和地税合并,上面虽然不能抽走,但可以更好地掌控土地使用权出让金。

所以,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划转给税务部门征收,背后并不是终结土地财政,而是土地财政依赖度提高,专项债规模和比例扩大,地方财政收入和债务压力增加。由于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占大头,划转过后的税务部门也就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土地财政”部门。

 

 

02

集中化 

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与房地产相关的政策,如“三道红线”,“两道红线”,“两集中”政策,打击经营贷流入楼市,深圳“指导价”卖二手房,以及“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划转给税务部门征收”。

未来楼市调控的方向是什么?

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概括,应该是控制。控制什么?控制土地供应,控制土地价格,控制土地财政,控制房地产供应,控制二手房交易,控制房地产价格,控制银行信贷,控制楼市泡沫,控制楼市风险外溢到银行及金融市场,控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核心是控制债务风险,因为债券化,而集中化控制风险。值得注意的是,控制不等于房地产价格下降或者大涨。

之前我讲过坎蒂隆的土地决定论,这里我将这一理论延伸到土地控制论。我还是先从土地供给讲起。在中国,政府是城市国有土地唯一的供应者,政府通过竞拍的方式向地产商出让土地使用权。单一的供应者对市场价格有相当的控制力,反过来,供应者越多,价格控制力就越弱。政府将土地使用权卖给多个地产商,多个地产商建好新房后对外出售。如果地产商越多,地产商对新房的价格控制就越弱。比如,在同等条件下,一块土地切割成30份出售给30个地产商,和一块土地切割成3份出售给3个地产商,前者的价格竞争会更加激烈。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再看集中供地政策。2021年2月,自然资源部门要求全国22个重点城市对住宅用地实施“两集中”新政。所谓“两集中”,第一是集中发布出让公告,原则上发布出让公告全年不得超过3次,实际间隔时间和出让地块数量要相对均衡;第二是集中组织出让活动。这22个重点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以及天津、重庆、南京、杭州、厦门、合肥、济南、武汉、成都、福州、郑州、无锡、苏州、沈阳、长春、宁波、青岛、长沙18个大城市。控制这22个重点大城市的土地供给,相当于控制了全国房地产市场的主体。

如何理解集中供地政策?

房地产是一种资金密集型的相对长周期的投资。集中供地,集中开发,同时期大规模投资,然后短期内大规模去化(销售)。这大大增加了房地产公司的财务融资和项目管理压力。换言之,集中供地政策基本上淘汰了大量中小型房地产公司,加速房地产投资市场的分化,大型地产商成为少数的竞逐者。

截止到2021年6月,22个城市中有19个城市完成了今年首批集中供地,成交金额超过万亿元。哪些房地产企业成为赢家?有两类企业收获颇丰:一是全国性国有(股份制)房企,二是地方龙头房企。在今年19个城市首批集中供地中,拿地金额超过1000亿的企业有保利、万科、龙湖集团,超过900亿的还有华润置地、中海地产、招商蛇口、绿城中国。前10大地产企业拿下了22个重点大城市今年首次集中供地的大部分,它们将一半以上的资金都布局在22个重点大城市。碧桂园相对特殊,其将资金大头放在22个重点大城市之外的非集中供地城市。

再看土地拍卖价格。今年首批集中供地,有流拍,有底价成交,也有限价,但整体还是有所溢价。以广州4月份的集中供地竞拍为例。此次,广州集中出让地块总数为48宗,其中6块流拍,其余42宗顺利成交,总成交建筑面积799.2万平方米,总成交金额达906亿元。从成交溢价率来看,20宗底价成交,22宗溢价成交,其中溢价率超40%的地块有9宗,溢价率在20%-40%的有6宗,溢价率在10%-20%的有3宗,溢价率低于10%的有4宗。其中有4宗地块达到最高限制地价进入摇号阶段。本次成交的42宗地平均溢价率为11.7%,高于2019年的7%和2020年的8.7%。

我们总结一下,重点大城市集中供地,土地向少量大型房地产企业集中,控制土地价格和土地财政的稳定;少量大型房地产企业持有新房的比例提高,控制新房价格的稳定;国有商业银行向少量大型房地产企业提供贷款,大型房地产企业为政府创造了稳定的土地财政收入,为国有商业银行提供稳定的利息收入。但是,大型房地产企业会不会出问题?

再看“三道红线”政策。政府针对房地产开发商划了三个标准:1.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大于70%;2.净负债率大于100%;3.现金短债比小于1。国有商业银行给杠杆率符合标准的大型房地产企业提供贷款,避免楼市风险外溢到银行系统。这就是控制金融风险。比如,恒大今年在22个重点大城市拿地规模较小,主要是受制于“三道红线”的压力,一直在去杠杆、降负债以及回收现金。同时,大型房地产商集中控制新房,稳定新房价格,为持续的土地拍卖和土地财政创造条件。这就是控制地方债务风险。

这似乎是一个完美的闭环。但是,还有一个漏洞,那就是二手房。

政府是城市土地的唯一供应者,但是土地一旦竞拍后,房地产的市场供应者就会一级级增加。房地产商是新房的少数供应者,大城市集中供地将新房供应者的数量缩小,但是新房一旦出售,众多房产持有者成为了与新房开发商相竞争的房产供应者。这就是二手房市场。如果二手房市场价格下跌,控制多数新房的大型开发商也无法控制新房价格,被迫降价销售。怎么办?

提高二手房交易成本,减少二手房的流动性,比如增加二手房的交易税,同时减少新房的土地供应量。未来,22个集中供地的重点大城市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或许倾向于稳定一手房价格,提高二手房交易成本。而其它中小城市则相反,全面放开户籍和限购政策,降低房地产市场的交易成本。需要说明的是,提高二手房交易成本最终也会打击一手房市场。

借此说一下农村集体土地改革。反对农村集体土地市场化流转的人认为,这样做会让农民失去土地和房产,不利于社会稳定。这当然是“正确”的观点。但是,从控制的角度来看,集体土地一旦可以市场化流转,那么政府就不是土地唯一的供应者,大城市的城中村、村民将成为了与房地产商一起竞争的土地及房产供应者。大量的土地和房产向市场供应,土地及房产价格全面下跌。

但是,控制能否消化风险?

 

 

03

货币化

我们继续看,集中控制的房地产怎么走?

在2021年下半年,即将到来的新一轮货币紧缩周期,中国对房地产市场的控制只会更加严格。从土地供应、大型开发商、新房,再到银行信贷、二手房市场,大城市都会管控,不希望房地产价格大涨或者大跌。

但是,这里有三重风险:房地产企业的债务风险、商业银行风险和政府债务风险。

今年下半年开始,全球货币收紧,银行提高利率,房地产企业融资成本上升,一些资金链断裂,全国房地产企业这么多,风险不容易控制。如今,政府控制了22个重点大城市的土地供应,将土地交给大型房地产企业。同时,政府要求大型房地产企业满足“三道红线”。这就相当于将土地及新房市场交给杠杆率较低、资金实力雄厚的大型地产商。大型地产商更有能力应对货币紧缩政策,避免企业债务危机和银行风险,保障政府的土地财政收入。控制22个重点大城市的土地供应,管控几十家大型地产商,试图抓住风险的关键点。

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风险控制链:政府集中供地-控制地价-大型房地产企业购地-国有商业银行提供贷款-控制新房价格。

地方政府、少数大型房地产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基本上控制了房地产市场的价格和供给。在这条链中,政府对土地财政收入和国有商业银行的收入相对稳定,大型房地产企业的利润率有所下降。地方政府控制了土地供应规模以及价格,集中供地的价格没有下降,但是不少大城市对新房价格设限,挤压了居于中间位置的大型房地产企业的利润率。未来的大型房地产企业像一个庞大的机器,集中吃进信贷和土地,集中吐出新房,然后赚取中间的加工费。

但是,这个风险控制链的关键是要有人持续买单。过去20年,房地产吸收了大量居民储蓄以及银行信贷,中国家庭最主要的债务便是房贷。当家庭储蓄不足、负债率高企时,市场如何继续?前些年的做法是棚改货币化。通过的棚改的方式,将一部分货币以现金的方式发给了一些“幸运”的居民。这些人成为各大小城市的购房主力军。近些年增加迅速的专项债,其中一部分便是用于棚改项目。如今市场上依然存有大量的货币,但是,这并不代表着城市居民具有真实的房产购买力。

什么是真实的购买力?当年,哈耶克与凯恩斯辩论的最初主题就是储蓄与利率。当时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年轻教授罗宾斯,他看到了哈耶克的一篇文章《储蓄“悖论”》。罗宾斯认为,这篇文章可以很好地回击凯恩斯扩张基建拉动需求的观点。于是就请了哈耶克前来伦敦与凯恩斯正面交锋。哈耶克继承威克塞尔的观点,认为只有真实的储蓄才创造真实的投资,而依靠低利率创造的虚假储蓄会导致企业盲目投资。盲目投资的后果往往是债台高筑、资金链断裂。

我们回到房地产这个主题。土地债券化未必会带来风险,真正带来风险的是土地货币化。最近几十年,很多金融危机都与房地产、货币政策相关。中央银行低利率政策,引发商业银行盲目授信、房地产商盲目投资、家庭部门盲目贷款买房。当商业银行、房地产企业及家庭部门的杠杆率高到一定程度时,市场极为脆弱。任何风吹草动,比如央行上调利率、国外爆发金融危机,都可能触发债务风险。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是如何爆发的?2000年互联网危机后,美联储长期执行低利率,“两房”兜底式收购住房抵押合同,导致商业银行盲目发放次级贷款,家庭部门盲目贷款。2005年开始美联储提高利率,大量家庭无力偿还房贷,引发次贷危机。

当前集中供地容易产生一个问题,那就是新房集中上市,形成短期的库存挤压。如果大型房地产企业因库存积压遭遇资金链风险,怎么办?国有商业银行可能针对少量大型(国有、股份制)房地产企业输血。这就是供地集中政策的目的之一——集中管控风险。

如果大型房地产商的债务危机感染到国有商业银行,怎么办?这是当前政策极力避免的。最近半年的政策试图将房地产风险隔离在金融系统之外。当前,个别地方商业银行陷入困境,主要是通过地方政府的财政系统来救助。如果房地产企业的风险外溢到大型国有银行,触发系统性金融风险,怎么办?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联储向“两房”和大型商业银行直接注资。这就是央行的最后贷款人原则。但其实,最后贷款人原则又是推高金融风险的机制之一。在90年代,中国大量的国有企业倒闭,导致国有商业银行坏账率极高。当时,银行改革的核心是剥离不良资产。简单来说就是,把银行的不良资产剥离给华融、信达等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而这四大公司的资本主要来自央行和政策性银行注资。

土地集中供应保障土地财政的稳定,市场风险转移到大型房地产企业,但是大型房地产企业的资金主要来自国有商业银行,因此大型房地产企业与国有商业银行之间的风险无法完全切割。如果大型房地产企业的债务风险感染到国有商业银行,注资依然是必选项。当然,印钱化解风险的内涵是全民买单,准确来说是,大部分人买单。

除了房地产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还有地方政府和家庭部门的债务风险。如今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是地方政府最主要的财源,如果地方政府发生债务风险,注资也是必选项。但是,如果风险发生在家庭部门,那将是系统性风险。2007年次贷危机正是美国中产家庭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危机。中国住房抵押贷款的首付比要高于美国及欧洲国家,这是家庭债务风险的重要防火墙。中国家庭部门的债务风险取决于宏观经济的稳定性。

最后,用一个小历史结尾:技术史学者伊登·梅迪纳在其《控制论革命者》一书中,介绍了智利阿连德时代的一个重要工程,那是一个覆盖全国实时经济信息网络的控制系统,叫Cybersyn。梅迪纳试图为控制论正名,但是她的努力注定失败。因为梅迪纳把问题的因果搞反了,以至于不是陷入乌托邦主义,就是患上斯德哥尔摩症。

 

– END –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35guptCVgIGpgVqvHIJiHg

复旦教授写的“不必读”书单火了:人生有涯,书是读不尽的,读尽也无用

严锋教授写的“不必读”书单在网上广为流传,深得诸多书友的认同,毕竟人生有限,垃圾书太多(包括一些名家名作),要读就读经典好书。

复旦教授写的“不必读”书单火了:人生有涯,书是读不尽的,读尽也无用

文/严锋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科学杂志《新发现》主编)

▍1 绝大多数的中国古典小说:这么说会激起很多人的强烈反感,但小说真的不是我们的强项。具体原因这里就不展开了。
除了四大名著,《金瓶梅》、《儒林外史》、《聊斋》、《三言二拍》等以外,好的真是不多了。比如《封神演义》,人物刻板,情节单一,思想陈腐,盛名之下,其实难负。
我这辈子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在年轻时写了一本《封神演义导读》,那时候真是太缺钱了……
▍2 绝大多数的从“五四”到1949年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我很佩服开天辟地的现代文学先贤们,他们的功劳永垂不朽,但这是从文学史的角度说的。
除了鲁迅、沈从文、老舍、张爱玲、曹禺等少数几位,总体上真的比较幼稚,从普通读者的角度,真的看不下去。作为一个苦命的中国现代文学专业的博士,我已经忍了很久了。
▍3 绝大多数从1949年到1976年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我基本上全部看过,有绝对的发言权。
这段时期的作品,非文学的因素占比例太大,而这些非文学因素也已经时过境迁,今非昔比,所以,不必像我们小时候那样饿急了什么都吃,捡到碗里都是菜了。
▍4 绝大多数的当代中国人写的历史小说:历史小说是最难写的小说之一,需要经历、学识、性情、沉浸,最吃细节、韵味、笔力、文字功夫。
这些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尤其困难。比如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历史小说作家,描写一位晚清宦海沉浮几十年的封疆大吏:
“激动得两眼闪动着泪花”;“激动地握着桑治平的手说”;“两双滚烫的大手紧紧地握着”;“凝重的目光遥望着窗外”;“人生难得最是情。是的,情难得!”……
Come on, give me a break!
▍5 绝大多数的西方通俗小说:其实也很烂,真正好看的也就那么少数。请注意,我这里说的还仅仅是好看,还不是好。
我业余喜欢看外国通俗小说,但这是一个很痛苦的爱好,因为好看的实在太少了。绝大部分都是垃圾,真正的垃圾。
包括许多知名作家和知名作品,比如有位James Patterson,号称头号畅销作家,这位先生是垃圾中的战斗圾。
▍6 所有名著的续书:无论中外,名著的续书都很失败,道理很简单:期待太高,此作者非彼作者。
《刘心武续红楼梦》《德温特夫人》《斯佳丽》《傲慢与偏见与僵尸》……都完美解释一个成语:狗尾续貂。
所以,喜欢续的人都要小心了……
▍7 很多经典的哲学著作:这条会引起很多人的强烈反感,但哲学有很多功能正在逐渐被科学替代,所以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淡出普通读者的视野了。
更糟糕的是哲学著作往往还很晦涩,需要花费极多的时间精力,最后能得到啥还不好说,所以投入产出不成比例,还可能误入歧途,风险很大,慎入!
文学青年动不动就海德格尔如何,维特根斯坦如何,胡塞尔如何。恕我直言:你看得懂么?退一万说,即使你看得懂,你为此投入的巨大精力值得么?
有这时间,喝杯咖啡,谈个恋爱,出去看个风景多好。我年轻的时候,把别人谈恋爱的时间都用来啃哲学,结果什么也没啃出来,只啃出个晚婚…..
▍8 所有的成功学、心灵学、鸡汤类书
骗人的,没用。
▍9 所有的阴谋论类书
骗人的,有害。
当然,这份“不必读”书单虽然受到广大书友的喜欢,但正如严峰教授自己所说,不少人对“很多哲学经典不必读”这一条并不赞同,你认为呢?
关于“不必读的书”,在当代著名美学家、教育家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一书中,有一些很有启发的观点,我们一起来看看。
文/朱光潜
书是读不尽的,读尽也无用
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都没有一读的价值。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须慎加选择。
你自己自然不会选择,须就教于批评家和专门学者。我不能告诉你必读的书,我能告诉你不必读的书。
许多人曾抱定宗旨不读现代出版的新书。因为许多流行的新书只是迎合一时社会心理,实在毫无价值,经过时代淘汰而巍然独存的书才有永久性,才值得读一遍两遍以至于无数遍。
我不敢劝你完全不读新书,我却希望你特别注意这一点,因为现代青年颇有非新书不读的风气。别的事都可以学时髦,惟有读书做学问不能学时髦。
我所指不必读的书,不是新书,是谈书的书,是值不得读第二遍的书,走进一个图书馆,你尽管看见千卷万卷的纸本子,其中真正能够称为“书”的恐怕还难上十卷百卷。
你应该读的只是这十卷百卷的书。在这些书中间你不但可以得到较真确的知识,而且可以于无形中吸收大学者治学的精神和方法。这些书才能撼动你的心灵,激动你的思考。
其它像《文学大纲》《科学大纲》以及杂志报章上的书评,实在都不能供你受用。你与其读千卷万卷的诗集,不如读一部《国风》或《古诗十九首》,你与其读千卷万卷谈希腊哲学的书籍,不如读一部柏拉图的《理想国》。
你也许要问我究竟应该读些什么书呢?这个问题可是不易回答。你大约还记得北京《京报副刊》曾征求“青年必读十种”,结果有些人所举的十种尽是几何代数,有些人所举的十种尽是《史记》《汉书》。
这在旁人看起来似近于滑稽,而应征的人却各抱有一番大道理。本来这种征求的本意,求以一个人的标准做一切人的标准,好像我只欢喜吃面,你就不能吃米,完全是一种错误见解。
各人的天资、兴趣、环境、职业不同,你怎么能定出万应灵丹似的十种书,供天下无数青年读之都感觉同样趣味,发生同样效力?
我特地去调查了几个英国公共图书馆。他们的青年读品部最流行的书可以分为四类:
1. 冒险小说和游记
2. 神话和寓言
3. 生物故事
4. 名人传记和爱国小说
其中代表的书籍是凡尔纳的《八十日环游世界记》《海底二万里》,笛福的《鲁滨逊飘流记》,大仲马的《三剑侠》,霍桑的《奇书》《丹谷闲话》,金斯莱的《希腊英雄传》之类。
这些书在外国虽然流行,给中国青年读,却不甚相宜。中国学生们大半是少年老成,在中学时代就欢喜煞有介事的谈一点学理。他们――包括你和我自然都在内――不仅欢喜谈谈文学,还要研究社会问题,甚至于哲学问题。
这既是一种自然倾向,也就不能漠视,我个人的见解也不妨提起和你商量商量。十五六岁以后的教育宜重发达理解,十五六岁以前的教育宜重发达想象。所以初中的学生们宜多读想象的文字,高中的学生才应该读含有学理的文字。
谈到这里,我还没有答复应读何种书的问题。老实说,我没有能力答复,我自己便没曾读过几本“青年必读书”,老早就读些壮年必读书。
比方中国书里,我最欢喜《国风》《庄子》《楚辞》《史记》《古诗源》《文选》中的《书笺》《世说新语》《陶渊明集》《李太白集》《花间集》《张惠言词选》《红楼梦》等等。
在外国书里,我最欢喜济慈、雪莱、柯勒律治、布朗宁诸人的诗集,索福克勒斯的七悲剧,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李尔王》《奥瑟罗》,歌德的《浮士德》,易卜生的戏剧集,屠格涅夫的《处女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莫泊桑的小说集等等。
如果我应北京《京报副刊》的征求,也许都把这古董洋货捧上,凑成“青年必读书十种”。但是我知道这是荒谬绝伦。所以我现在不敢答复你应读何书的问题。你应该请教你所知的专门学者,请他们各就自己所学范围以内指定三两种青年可读的书。
你如果请一个人替你面面俱到的设想,比方他是学文学的人,他也许明知青年必读书应含有社会问题科学常识等等,而自己又没甚把握,姑且就他所知的一两种拉来凑数,你就像问道于盲了。
同时,你要知道读书好比探险,也不能全靠别人指导,自己也须费些工夫去搜求。我从来没有听见有人按照别人替他定的“青年必读书十种”,或“世界名著百种”读下去,便成就一个学者。别人只能介绍,抉择还要靠你自己。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ysjam72V6jS8Z6ICj_NQLw

情歌U盘,太暴利了!

要说到年轻人与老年人之间的代沟,音乐肯定是非常重要一方面。
 
正如大人不明白为什么会有人喜欢听《鸡你太美》这种淫词艳曲,
 
而站在年轻人这一边,晚上霓虹灯亮起,广场传来:“你是我天边最美的云彩”,
 
他们看着楼下载歌载舞的大爷大妈,恨不得往下面丢几颗原子弹,以求得世界和平。
 
同样,在听歌方式这一块,两者也有很大的不同。
 
情歌U盘,太暴利了!
 
01
 
在我们网上冲浪技巧已经炉火纯青的时候,别忘了还有一群蹒跚学步的中老年群体。
 
我们早已习惯用网易云、QQ音乐播放音乐,而中老年人听歌方式靠的却是抖音、快手。
 
岁月不饶人,他们身体的荷尔蒙早已经被掏空。
 
摇滚朋克对他们来说不再有半点激情,嘻哈电子更不会有丝毫激进。他们只喜欢年轻时听到的经典情歌。
 
情歌U盘,太暴利了!
 
这些专注于服(shou)务(ge)中老年群体的自媒体,在抖音上推出了一大堆情歌账号,诸如“怀旧情歌”“经典情歌”“情歌对唱”等等。
 
它们粉丝从几千到上百万不等。
 
这些账号运营方式极为简单,首先截取一些经典的电影或者演唱会片段,然后再配上一小段音乐,一个短视频就制作完成。
 
基本上绝大部分作品都是如此。
 
情歌U盘,太暴利了!
 
按常理来说,这类情歌号想要盈利其实是非常难的。
 
首先这类账号基本是靠搬运,没什么用户黏性。
 
况且目标用户还是我们所说的那种,买菜为了便宜两毛钱,可以费劲嘴皮子砍半天价的那群大爷大妈。
 
而实际上,如果做到一定规模后,这类情歌号想要赚钱却极为简单粗暴。
 
它们主要盈利模式靠的是贩卖一个叫做情歌U盘的东西。
 
所谓情歌U盘,跟普通U盘的区别在于,它内置了一大堆符合中老年群体口味的经典歌曲
 
为了更加了解这一行的情况,我通过一个抖音情歌号的主页,加了一个叫波哥的人。
 
情歌U盘,太暴利了!
 
他目前售卖的情歌U盘有两种,一种是16G的,另一种是32G的。
 
其中16G的U盘包含音乐900首,售价99元;而32G的U盘有1900首神曲,售价139元。
 
情歌U盘,太暴利了!
 
这个U盘有多暴利呢?我在1688看了一下,这种同类型的16G的USB2.0的U盘,只需要13.5块就能买得到;而32G的也只不过只要16.6元。
 
但是,一个平平无奇的U盘,加上这一堆拷贝过来的音乐之后,价格就能翻7倍。
 
情歌U盘,太暴利了!
 
那么问题来了,他一天究竟能卖出多少个U盘?
 
由于他每天都会在朋友圈更新买家的物流信息,于是乎我盘点了一下,单是6月3号这一天,就有56人下单。
 
情歌U盘,太暴利了!
 
不讨论这个物流信息有没有水分,我按照一个u盘盈利80计算,这个波哥一天下来至少赚了80X56=4480元。
 
除了贩卖情歌U盘,这些情歌号还有另外一种营收方式,那就是有偿收徒。
 
老黑我随后又加了另一个人的微信,询问他课程事宜。他跟我说学费1680,一对一教学,包教会。
 
情歌U盘,太暴利了!
 
按理来说,如今的网络流媒体服务已经非常发达,你想听音乐直接去APP找个歌单,循环播放它不香吗?
 
为啥还要花这个冤枉钱。
 
不过,购买音乐U盘的显然并不是年轻人,所以不能以我们的平常的脑回路思考问题。
 
首先,智能手机对于老一辈来说,还算是一种相当高科技的产品。
 
不少人连微信聊天都费劲,更别提去音乐应用查找自己喜欢的音乐了。
 
而U盘这种东西,即插即放,相当无脑。
 
并且,一个小小的U盘,里面居然包含了上千首自己喜欢听的音乐。
 
对于他们的震撼,无疑相当于早年乔布斯从裤袋里掏出一个iPod。
 
情歌U盘,太暴利了!
 
02
 
对于音乐这一块,一直以来都是智商税的重灾区。
 
老黑我年轻的时候,曾混迹过一段时间HIFI圈子。
 
在平常烧友交流会上,那些大佬开口闭口都是这种话:
 
这条耳机解析力还可以;动圈调音听起来居然有一股动铁味;人声不错;高音有点塌,不如加1000上森海塞尔的XX;手机推不动,得上台放。。。
 
他们颇有兴致地装完逼后,结尾还不忘记带上一句:“老黑,你觉得呢?”
 
我只能没好气地说:“好看吗?好看就是好塞。”
 
在这种玄学圈子中,我总有一种自己得了耳聋耳鸣晚期的错觉。再加上这是一个相当烧钱的爱好,实在扛不住造作,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情歌U盘,太暴利了!
四舍五入就是一套楼
 
很多产品冠以HIFI之名,收割着那些被参数忽悠瘸了的发烧友。
 
而放在这里,音乐U盘收割的则是对于音质貌似有那么一丢丢要求的中老年群体。
 
这类所谓的音乐U盘,车载U盘,在淘宝上非常泛滥。
  
老黑我截了几张图,带你们欣赏一下他们连广告法都不放在眼里的商品文案。
 
在杜比3D立体声还玩不明白的时候,没想到情歌U盘早已经实现了科技的跃迁,它们一出手就是7D音质。
 
情歌U盘,太暴利了!
 
一个小小的U盘,里面包含了数不胜数的黑科技,比如说黑胶芯片、HIFI音质、有专业调音师负责调音等等。
 
甚至不用换音响就能改善汽车音质,低音劲中音准高音甜。
 
这几个黑科技,每一项单独拎出来,都能给国家贡献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
 
情歌U盘,太暴利了!
 
更骚的是,他们的黑科技不挑食,适用范围极强。
 
不管你是自行车、摩托车,面包车,甚至是手扶拖拉机,只要你车上有个USB口,都能使用他们家的U盘。
 
情歌U盘,太暴利了!
 
然而真的有这么神吗?
 
众所周知,U盘只不过是作为一个存储设备,而音质则受到音源、解码、播放设备等影响。
 
U盘跟音质没有半毛钱关系。
而它们的文案中,居然还有脸说提升50倍音质。
情歌U盘,太暴利了!
其次,一个16G的U盘内置了上千首音乐,我们简单算一下就知道,一首歌死撑也就不过10M,一看就知道是普通的MP3格式
 
用端木磊的话来说,“听这玩意简直就是往耳朵里倒垃圾。”
 
情歌U盘,太暴利了!
 
可能有些人在想,“道理我都懂,可是这破U盘的音乐听起来就是得劲,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里先放知乎用户的一段话。
 
情歌U盘,太暴利了!
 
U盘的音乐,先是加一波混响,又或者直接就是DJ版本。
 
摇滚+土嗨,能不上头吗?
 
03
 
由于前面貌似有点像广告,老黑我得声明一点就是我并不鼓励别人从事这一行。
 
这个所谓情歌U盘,就跟那些保健品、养生床垫一样,纯粹是收割智商税的玩意。
 
况且,盗用别人的音乐作品盈利,会侵犯创作者的版权,一不小心就会牢饭吃到饱。
 
不过,我们倒是可以学一波其中的方法论。
 
有一个专业术语叫边际成本,指的是一个产业一旦实现规模效应,后续的生产成本会逐渐降低甚至趋向于零。
 
这一点在互联网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情歌U盘,太暴利了!
 
比如说,王者荣耀一个皮肤卖9.9元。前期皮肤的制作需要美工、运营等部门的协作。
 
不过后期不管是卖出一个又或者是卖出一万个皮肤,成本都几乎一样。
 
情歌U盘同样如此。
 
前期在网络上收集一波音乐资源,后面要做的只是拷贝音乐然后发货,几乎没有任何成本。
 
这便是互联网思维的一种体现。
 
对了,差点忘记本文重点,
 
音乐U盘垃圾,多关心关心老人!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R1gDuZZHNK7Md_zP5i9Zig

复旦发生老师杀害复旦数学学院书记恶性事件

突发!耶鲁毕业生复旦老师割喉残忍杀害复旦数学学院书记!

hello老铁们大家晚上好!

事情紧急,话不多说!

突发!耶鲁毕业生复旦老师割喉残忍杀害复旦数学学院书记!

我们的世界,怎么了?

目前越发不太平了,继前日推送的安徽安庆人民路的捅人事件之后,恶性杀人事件也蔓延到了高校。2021.6.7 本来是高考的第一天,多少学子期盼自己能够考到上海的顶级学校复旦大学,熟料,复旦发生了一起青椒割喉杀害数学学院党委书记的惨案。

突发!耶鲁毕业生复旦老师割喉残忍杀害复旦数学学院书记!

突发!耶鲁毕业生复旦老师割喉残忍杀害复旦数学学院书记!

突发!耶鲁毕业生复旦老师割喉残忍杀害复旦数学学院书记!

接二连三发生此类惨剧,着实不禁让人深思

这是近期以来,连续发生的一系列社会恶性事件。

5.22日 于大连,发生因投资失败宝马车主开车撞击无辜路人的事件

5.29日 于南京,发生因离婚案件发生开车撞人并行凶捅人事件

6.05日 于安庆,发生因家庭不顺无业而进行连环捅人杀人事件

随着系列案件的发生,社会的底线和无辜民众的生命安全遭受着无情的践踏。

而复旦此事,令人唏嘘之余,不禁让我们反思,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会让高校青年教师,姜某这位从小到大都是优秀的青年,走上如此极端的道路。

突发!耶鲁毕业生复旦老师割喉残忍杀害复旦数学学院书记!

当前高校非升即走制度

目前国内高校,对于青年教师,普遍施行“非升即走”制度,即对于助理教授,通过六年的考核期,系里决定是否升为副教授,如果晋升,则升职如果不能则走人!

国内目前存在部分现状是,通过恶性竞争,压榨青年教师的劳动力和剩余价值。

 

系里只有一个空缺岗位的情况下,却招聘10个青年教师,通过教师之间的恶性竞争,招聘优秀的青年教师专职科研,而在未明确考核标准的情况下,通过博后或者特聘教授的名义,让系列青年教师互相竞争,杀得只剩一个,其余的到期走人。

 

可以说是学到了美国tenure-track(终身教职制度)中的流动制度,但却没有明文制度规定考核标准,实质上是对青年教师的PUA。

 

【注:美国顶尖高校的tenure-track制度下通过考核的概率为6-8成,且有配套科研经费制度保障,考核标准明晰,但国内一些高校则可能利用信息不对称制度,进行不良的使用和招聘】

 

在青年教师奉献了自己产量最高的五六年后,却发现当年学校招了成百上千的特聘,而其中通过考核的却只有个位数。

 

【注:即使是爱因斯坦和牛顿,其产量最高的时候,也是在30-40岁期间,这是人类智力的黄金时期】

 

所以国内青年教师压力普遍是比较大的。

 

晓维老师看过凶手被抓之后的对话视频,可以说,凶手行凶之后非常冷静,是积怨已久的杀人行为,并非激情杀人。而头脑冷静,心思缜密的数学系特聘教授,在面对非升即走的制度下,掏出血刃,以自己的一生为代价进行的报复,不由得我们不去反思这一制度了。

附:《刑法》相关法条

第四章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第二百三十二条    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老铁们是不是畸形的制度导致人心理发生了变态呢?大家觉得呢?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Pjs8KT5EakFp9y3S1POagA

烧光 100 亿,上百家接连跑路,比直播还疯狂的行业,口碑快崩了?

作者:圆圆

来源:金错刀(ID:ijincuodao)

 

烧光 100 亿,上百家接连跑路,比直播还疯狂的行业,口碑快崩了?
前几天,国家监管局扔出了一张250万的顶格罚款。
罚的不是山寨假货、也不是无脑吃播,而是这两年被吹上天的网红行业——在线教育。
烧光 100 亿,上百家接连跑路,比直播还疯狂的行业,口碑快崩了?
巅峰时期,有玩家只用7个月就吸金32亿美元,10家机构在2个月就敢花掉100亿打广告。
甚至有专家预言,“只有在线教育可以实现教育公平”、“让山沟里的孩子也能听上清北名师的课”。
烧光 100 亿,上百家接连跑路,比直播还疯狂的行业,口碑快崩了?
可还没等改变世界,在线教育已经自顾不暇。
倒闭、卖身、裁员、造假……有的机构仅1个季度的净亏损额就接近10亿元。
某些机构裁员比例高达50%,堪称行业生死转折点的史上最大裁员。
自3月以来,央视已停止在线教育的广告投放,就连前几天筹划上市的企业也收起了IPO申请书,绝口不提这茬。
烧光 100 亿,上百家接连跑路,比直播还疯狂的行业,口碑快崩了?
原来宣传的有多猛,现在恨不得有多低调。
烧光百亿的在线教育,这些年到底都干了些什么?
 

烧光 100 亿,上百家接连跑路,比直播还疯狂的行业,口碑快崩了?

4个广告牌,在线教育占3个
 
在线教育的火,是一种“哪怕与你无关,也要闯入你的生活“。
 
当你出入电梯:
烧光 100 亿,上百家接连跑路,比直播还疯狂的行业,口碑快崩了?
当走在地铁里或者在公交站等车:
烧光 100 亿,上百家接连跑路,比直播还疯狂的行业,口碑快崩了?
 
甚至在看电视的时候,也能看到在线教育的影子:
烧光 100 亿,上百家接连跑路,比直播还疯狂的行业,口碑快崩了?
 
根据Tech星球报道得知,2020年的‘瓜瓜龙英语’每天在抖音上的推广投放,就大约在150-200万元之间”。
据各大在线教育平台财报显示,仅三家知名在线教育机构2020年2月至11月的营销费用就超过100亿,相当于“烧”掉了4个蛋壳公寓的市值。
总结起来就是:研发精打细算,营收疯狂砸钱。
敢如此任性烧钱,是因为来钱实在太容易。
仅就2020年12月份,头部三家就获得了52亿美元的融资,把这个钱投给戴威,账上欠的押金都能还一波人的了。
而回顾2020年整一年的融资金额,更是高达680多亿元,看到资本如此慷(hao)慨(pian),很多人也踏入其中。
 
2019年5月,腾讯正式成立腾讯教育;字节跳动自2018年陆续推出在线英语产品AIKID和GOGOKID,2019年收购了在此次疫情中才被多数人所知的清北网校。
烧光 100 亿,上百家接连跑路,比直播还疯狂的行业,口碑快崩了?
一边是有人给钱支持,一边是线上线下营销砸了个遍,还能吸引源源不断的家长报班续课,在线教育一时间风头正盛。
最夸张到什么程度?
就连招聘软件上,在线教育都在疯狂挖人招人,而薪资也很可观,那时候在北京海淀吃个饭,都能碰见旁边桌上有一个人是做在线教育。
可是日子开始不那么好过了。
2019年10月,朗播网、学霸一对一、理优一对一相继停止运营;
2020年初,学霸君被爆出欠薪、拖延退学费等负面信息;10月19日,优胜教育被传崩盘,拖欠员工工资、学员退费困难;
 
烧光 100 亿,上百家接连跑路,比直播还疯狂的行业,口碑快崩了?
在线教育机构从一个风口飞扬的猪,变成了另外一个P2P。
回顾这些年来在线教育的发展,前期疯狂烧钱、圈钱的雷,早就埋好了。
而这才是引爆整个行业的最大隐患,看起来光鲜无比,做着教育之类的工作,实则背后积攒的矛盾和问题已经太多。

 

烧光 100 亿,上百家接连跑路,比直播还疯狂的行业,口碑快崩了?

名师骗局:
清北毕业还是职业演员?
 
在线教育的模式很好,体验却很糟。
所谓“在线”,严格说比传统教育等更精准地聚焦了一些学生的痛点,父母没时间教、小县城师资力量差、线下辅导班太贵…
然而在9.9名师课体验尝鲜后,一系列的问题也接踵而来。
 
1、清北毕业名师,薛定谔的实力
 
在线教育平台的师资,个个毕业于清华北大,甚至是在教育行业耕耘多年的权威讲师。
烧光 100 亿,上百家接连跑路,比直播还疯狂的行业,口碑快崩了?
而实际上,深得消费者信任的这些名师,里边水很深。
 
有时他们是无证上岗。
曾在“学霸君”任职的一名老师告诉中青报记者,机构对教师资格证并不在乎,只求本科就行,对专业没有特别的要求,他只经过一轮远程试讲就通过了招聘程序,开始授课。
 
甚至潦草到有时用微信语音讲课。
那些被称为优质外教老师的背后,实则学历成谜,操着一口蹩脚的英语,美其名曰:纯正本土。
烧光 100 亿,上百家接连跑路,比直播还疯狂的行业,口碑快崩了?
还记得前段时间名师撞脸的尴尬吗?
 
在A机构,她自称“做了一辈子小学数学老师”。在B机构,她又成了一名“教了40年英语的老师”。
烧光 100 亿,上百家接连跑路,比直播还疯狂的行业,口碑快崩了?
这样的师资水平,很难不让人猜忌,其名校背景到底几分真?几分假?
 
2、贼船好上不易下,退费难上天
 
报班一拍脑门,退课却难如登天。
针对家长的不满退课,很多机构甚至有专门的应对话术。
据中青报采访,这些机构先用“学习不能速成“作为基调,之后再用”孩子的成功不是只通过成绩决定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家长产生“学不好一定是没报班”的错觉。
烧光 100 亿,上百家接连跑路,比直播还疯狂的行业,口碑快崩了?
而最后再拿着学生试卷,一步步具体分析,和家长建立信任感,这种掏心窝子的情感营销,最容易击垮家长心房,几乎都能被劝回。
 
这个“话术”宝典中还举例了很多情况。
比如“现在续费还太早了,我们还没上几节课,看不到效果,之后再说”“孩子基础太差准备报个一对一”“上课时间不合适,不一定能看直播,学习效果没办法保证”“孩子管不住自己学网课不专心,有时候会玩手机玩游戏”……几乎涵盖了家长不续班的所有理由。
烧光 100 亿,上百家接连跑路,比直播还疯狂的行业,口碑快崩了?
但无论你有怎样的理由,他们都能找到话来说服你,躲也躲不掉。
3、互联网的拉新引流,才是真正杀手锏
在线教育的乱象远不止这些,包括营造的低价营销策略,从999元一节的课,变成89、甚至9.9,这背后不是真的优惠,而是利用熟人拉新的方式,给予的一定折扣。
 
可一旦成为老学员后,再续费时每门课程从原来的十几元变成了几千元。
 
几个回合下来,家长已经累的精疲力尽。
烧光 100 亿,上百家接连跑路,比直播还疯狂的行业,口碑快崩了?
家长给孩子报辅导班,就是奔着提升成绩去的,结果发现老师不行,孩子也耽误了,这才是在线教育最大的失职。

 

烧光 100 亿,上百家接连跑路,比直播还疯狂的行业,口碑快崩了?

别让教育,
牺牲在互联网巨头的厮杀之下
 
在线教育,本来不应该这样。
2020年的一场疫情,教育部下达了“停课不停学”的倡导意见,意在利用网上教学资源,全力保障孩子们在网上学。
 
烧光 100 亿,上百家接连跑路,比直播还疯狂的行业,口碑快崩了?
随着后续网络授课模式兴起,在线教育机构越来越受欢迎。
 
当时很多家长为了紧跟学习进度,给孩子报班网络课程。
 
一位给孩子报名了线上数学、语文和英语课的家长透露,在线教育还是有很好的地方,比如不合适可以随时更换讲师,还能节约外出时间成本。
 
但劣势也很明显。
 
拿年纪小的学生来说,要求端坐在电脑前几个小时听课,实在不是件易事,而且遇上互动的环节,隔着屏幕还是觉得交流有障碍,效果达不到预期。
 
烧光 100 亿,上百家接连跑路,比直播还疯狂的行业,口碑快崩了?
而另外一些年纪较大的孩子,在使用教育机构app时发现,许多解答不出的题目随后一拍,传在网上就能知道详细答案,一来二去,学生根本不会思考,遇见不懂的直接求助题库。
 
许多家长因为这一点,不知道删除了多少遍孩子手机上的app。
 
烧光 100 亿,上百家接连跑路,比直播还疯狂的行业,口碑快崩了?
如果说这些后果还是可以改正的话,那么长时间对着电子屏幕,坐姿不正确造成的视力下降和身姿问题,纯属不可逆的损害。
 
这也是为什么刀哥开头所说的,在线教育早该由官方伸手管一管了。
 
这几年来,在线教育机构除了爆雷倒闭外,一些擦边球也没少碰。
 
2018年10月26日,北京扫黄打非部门查处互动作业APP违法违规行为,查实“互动作业APP”存在低俗色情互动信息”,向未成年学生推送含有性暗示的低俗小说与文章;
 
2020年7月,“学而思”网校存在低俗视频、教唆早恋等突出问题;
 
而对于家长而言,在线教育是一块可以改变孩子命运的屏幕。
 
曾在2018年,一篇名为《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的推文,刷爆朋友圈。说的是通过视频直播教学,云南等248所贫困地区中学,和重点中学成都七中同步上课,实现共享教育资源。
 
烧光 100 亿,上百家接连跑路,比直播还疯狂的行业,口碑快崩了?
而回到K12在线教育行业,具有同样的意义。
 
虽然无法保证绝对公平,但它突破了时空障碍,让一部分人得到相对优质的教育。
 
另外也对学习的自律性与持续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能否坚持高效率地学习。
 
而这次强力整顿,无疑是在为线上教育紧螺丝,便于更好的运转。
 

烧光 100 亿,上百家接连跑路,比直播还疯狂的行业,口碑快崩了?

结语:
 
互联网擅长造神,更擅长毁神。
2020年12月底,学霸君被爆料资金链断裂,申请破产,两百余人失业,学校教师工资拖欠不发,数十万家长缴纳的学费无法退还;
海风教育、51Talk都发生过退款无门的问题。
烧光 100 亿,上百家接连跑路,比直播还疯狂的行业,口碑快崩了?
2020年,至少有近100家教育培训机构出现经营异常,倒闭或者跑路。
这250万元罚款,对于一个融资超500亿元的赛道而言,并不算多。
但顶格罚款背后意义相当致命——
前端贩卖焦虑,吸引家长花钱报班,背后有资本下注,疯狂营销,这让暴雷、裁员、诈骗、破产,这些原本不该跟教育挂钩的词,一次次荒诞的出现在这个行业。
互联网改变教育,但不能徒有在线,而无教育。
教育本不该成为互联网巨头、抢地盘冲流量的牺牲品。
韭菜也最不该割到学生身上。
Ref:
中国青年报《在线教育成乱象:营销成主业,“授课”变“售课”》
《起底在线教育乱象:“话术”+“套路”收割家长》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BtUsm_g4yC8ibH5ZLbM1w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