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个最伤胃的坏习惯,医生劝你别再这样吃

俗话说「食为天,胃为先」,有个好胃很关键,否则吃不好啥都不好。

胃部不适,很多人应该都体验过,例如胃胀、胃痛、反酸、嗳气等,都是很常见的胃部问题。

其实,胃病靠养更靠防,有些食物和饮食习惯其实对胃很不好。

今天我们请到专业医生,和大家说说那些日常生活中会伤胃的坏习惯。

7 个最伤胃的坏习惯,医生劝你别再这样吃

魏玮  主治医师

丁香医生作者

消化内科主治医师

丁香诊所杭州城西店

1. 偏好重口味

剩饭菜、烤制或腌制的食物(如火腿、烤肠、各种咸菜)吃起来并不会让胃马上有难受的感觉,但是却有着最坏的影响——致癌风险。

这类高盐食物不仅会加重患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同时对胃黏膜的保护层也会造成损伤。偶然的损伤可以快速修复,但如果一直是高盐饮食,这种损伤就是持续性的,在此基础上,胃黏膜就踏上了「萎缩-肠化-癌变」之路。

其中,高盐食物的代表——咸菜和烧烤,除了含盐量高以外,还可以在体内产生大量亚硝基化合物,这同样会增加胃癌的发病率。

食用建议:在饮食中尽量避免咸菜、烤制以及其他高盐加工食品,从而来降低胃癌的发生几率。相反,饮食中的新鲜蔬菜和水果,作为预防胃癌的保护性因素,吃得越多,胃癌越不容易发生。

7 个最伤胃的坏习惯,医生劝你别再这样吃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2. 吃水果不讲究

刚刚提到新鲜水果可以减少胃癌发生,但有些水果也会让胃很受伤。

例如柿子、山楂、枣这些水果内含丰富的鞣质(也称之为单宁)。鞣质在胃内与胃酸、果肉蛋白发生作用,形成胶冻样物质。

正常情况下,胶冻很快便被排空进入肠道。

可如果有胃排空障碍的情况,这种胶冻在胃内便会越积越多,继续汇集食物里的蛋白和纤维素,从而越变越大,越变越硬,最后胃石就形成了。

胃石在胃内可以压迫导致溃疡甚至大出血,治疗起来也很麻烦。

食用建议:有些中老年朋友胃排空比较慢,一定要记得不要空腹吃大量的柿子、山楂和枣。如果爸妈消化不好,记得提醒他们不要吃太多。

3. 爱喝高度酒

有些研究认为少量地饮用低度酒对胃癌有保护作用。

但是当饮用的酒精量超标时,一般只要是酒精饮品在 20° 以上,每小时饮用超过 100 毫升,对胃黏膜的损伤就开始了,同时有可能还会导致急性腹痛和胃出血。

另外,酒精是明确的一级致癌物,能少碰就少碰。

食用建议:如果非要喝酒,尽量选择低度酒,并且不要过量饮用,避免这种急性「伤胃」。

7 个最伤胃的坏习惯,医生劝你别再这样吃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4. 边吃边说

常听人说,「吃饭要细嚼慢咽」,这真是好的进食习惯。

相比大口吃饭,医生更推荐细嚼慢咽。倒不是说咀嚼过的食物可以减少胃的负担,而是为了减少气体吞咽。

我们每一个吞咽动作,除了咽下食物,同时还有气体被咽下。吃饭时说话或大口吞咽,会咽下更多的气体,越容易有嗳气等消化不良的表现。

同时吃得快,还容易造成食物烫伤口腔和食管黏膜,这也是口腔癌和食管癌的隐患。

5. 常服胃刺激药物

以阿司匹林为代表的非甾体消炎药,还有布洛芬等都是会对胃造成刺激性的药物。

很多中老年朋友患有的心脑血管疾病治疗都需要阿司匹林,用药期间如果忽视了对胃的保护,一样会造成胃黏膜损伤以及随后的疼痛、出血。

用药建议:如果因为病情需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记得同时衡量胃是否可以耐受,必要时联合使用胃保护性药物。

7 个最伤胃的坏习惯,医生劝你别再这样吃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6. 饮食不注意卫生

饮食卫生与否,看起来只是小事一桩,但养胃还是伤胃有时候就由这类小事决定。

如果饮食不注意卫生,带有病原体的食物可能导致急性胃肠道炎症,甚至还可能带来幽门螺杆菌的感染。

食用建议:考虑到食物或者饮用水的污染正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主要来源,因此,不饮生水、不吃生食这些基本要求也是让我们远离「伤胃」的好办法。

7. 小痛吃药忍一忍

很多人对胃部隐痛、腹胀等状况很不重视,能忍就忍,能拖就拖,实在不行吃片止痛药救急。

用药建议:事实上,止痛药真的不能随意吃。任何胃部不适都可能是身体在报警,一定要及时就诊,勿把小病拖成大病。

7 个最伤胃的坏习惯,医生劝你别再这样吃

本文经由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消化内科医师 张岩 审核

参考文献

[1]World Cancer Research Fund, 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 Food, nutriti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the prevention of cancer: a global perspective[M]. Amer Inst for Cancer Research, 2007.

[2] Franke A, Teyssen S, Singer M V. Alcohol-related diseases of the esophagus and stomach[J]. Digestive Diseases, 2005, 23(3-4): 204-213.

[3] Tamura A, Murakami K, Kadota J, et al. Prevalence and independent factors for gastroduodenal ulcers/erosions in asymptomatic patients taking low-dose aspirin and gastroprotective agents: the OITA-GF study[J]. QJM: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ine, 2010, 104(2): 133-139.

责编 Jame

作者 魏玮

排版 张帆

转:2020高送转选股逻辑

转自: 研报社
高送转的个股,筛选条件如下:
1)2017、2018和2019(根据前三季数据调整)年每股收益均大于1元;
2)最新收盘价大于20元;
3)前后3个月,相关股东没有减持和解禁;
4)总股本小于4个亿;
5)按研报社高送转评级排序。
 
——以上文字来源:11月13日 研报社《要来了!一年一度的重磅!
当时筛选出来的值得买、柯力传感、唐源电气、小熊电器等个股近期都有一定的表现。

再谈高送转:炒预期、炒概率

●●●●●

11月13日,研报社在《要来了!一年一度的重磅!》一文中重点提示了一年一度高送转行情的机会。

继美联新材之后,今天(2019年12月27日)拉卡拉又宣布10转10,随后巨量封单涨停,高送转行情再次开启了。

转折点!

自研报社解读高送转之后,这个板块一直受到质疑,经常有研粉留言问高送转还炒不炒?还值不值得坚守送转预期股?

首先,高送转概念和猪肉、5G、无线耳机这些实打实的行业逻辑不一样,高送转还是偏概念。

之前说过,如果实在要找高送转的炒作原因,那么就是这三个:

1)业绩好的才能高送转,所以如果一家公司实施高送转了,说明它业绩好,管理层对其业绩也有信心;

2)实施高送转后,股本稀释,股价降低,也就相对提高了流动性;

3)炒作已经成了惯例,只要市场认可就行。

今天拉卡拉除了公布送转预案之外,还公布了年报业绩预告,预增32%-35%,超过前三季度业绩增速,这个业绩还是比较亮眼的。

除了这三点之外,高送转其实就是一轮炒作,对于这样的概念炒作,研报社只能事先给大家梳理总结过往历史,并提示大家炒作规律。

研报社不是未来人,也不是算命先生,是不可能给明确答案的,研报社做的,就是提供给大伙尽可能专业,尽可能及时的第一手素材弹药,至于大伙愿意与否上膛与棕熊搏斗,我们不下命令,因为每个人风险承受能力不同,枪法和身手敏捷度不同,耐性以及临阵心理素质不同,千人千面,怎么统一发出作战指令呢?

其次,高送转炒的是预期和概率。

在美联新材和拉卡拉拟高送转公告落地前,谁也无法确定它们会高送转,只能炒作预期,而高送转预期炒作的魅力就在于:一旦预期兑现,就是N个一字板。

美联新材和拉卡拉的暴利大家都看到了。

为了能够更大概率押中,研报社在11月文章中尽最大可能,以专业逻辑梳理最有可能实行高送转的个股,筛选条件如下:
1)2017、2018和2019(根据前三季数据调整)年每股收益均大于1元;
2)最新收盘价大于20元;
3)前后3个月,相关股东没有减持和解禁;
4)总股本小于4个亿;
5)按研报社高送转评级排序。
——以上文字来源:11月13日 研报社《要来了!一年一度的重磅!
当时筛选出来的值得买、柯力传感、唐源电气、小熊电器等个股近期都有一定的表现。
而至于美联新材跟拉卡拉为什么没有进研报社当时那张表,就是因为它们近期都有解禁,其中美联新材明年1月3日解禁73%、拉卡拉明年4月27日解禁38%,所以研报社当时把它们都剔除了。
近期有解禁会降低高送转通过的概率,并且这样的股有一大批,如果因为极少数送转了就放宽池子条件,池子会变很大,也就没有送转预期池的意义了。


总的来说,基于高概率的收益预期,用尽可能专业的逻辑推理,第一时间将博弈目标侦查清楚然后呈现给研粉,这是研报社的使命所在。至于临战如何博弈,研粉千人千面,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

借钱的艺术

借钱的艺术

上周,有媒体发现在贵州偏远的贫困县独山县,藏着一个气势磅礴的建筑群,占地200多亩,比故宫的建筑面积还大。

 

从航拍视频来看,里面有众多豪华宫殿,巍峨错落。在当地的政府文件里,这个项目叫作是对1900多年前“毋敛古国”古城的全面复兴。当地群众则把它称为:

 

独山紫禁城。

 

独山紫禁城是2016年6月15号正式动工的,可谓是当地的一号工程。县长亲自牵头,县政府19个负责人全部是筹备小组成员。 一号工程开工半年后,独山发改委终于批复了项目的可行性报告——工程包括学宫、州署、守备署、三大庙、大塘边文化公园、教堂等。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

 

估算总投资22.27亿元。

 

22.27亿元中,光交通路网,拆迁,照明,水电网的基础设施,就要花去8.48亿元,基本上相当于那年全县的财政收入。

 

22亿多的资金,一部分是向国家申请补助资金,剩下的则是地方自筹。独山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人口不过37万,紫禁城项目分担到每个人头上,将近6000块钱。

 

县里只能对外借钱。

 

紫禁城项目的其中一亿融资,是西南交投做的,以独山县交通局两亿元的应收账款作为质押担保。独山县财政局旗下的公司,为其做了不可撤销连带责任保证担保。

 

这个融资计划的利息,秒杀了大部分理财产品:

 

预期年化收益为每年9%-10.3%。

 

Oh my god, 买它!

 

朴石觉得,这几年中国最有良知的一句话,是银保监会郭主席的:

 

收益超过6%就要打问号,收益率超8%有危险,超10%要做好准备损失全部本金。

 

独山县果然没有让郭主席失望。今年10月15号,西南交投让经销商转告消费者,建议延期兑付。

 

朴石遇到了一位投资人,他买了150万,以为政府的产品不会出事。现在产品延期兑付了,承销商也闭门不见,而且想尽一切办法不让投资者们联系,怕他们聚集在一起。

 

他也去独山找过,不过发现走哪儿都有人跟着。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你不过买了一个理财产品,然后就成了坏人了。

 

这位朋友还买过一只独山县发的另外一个基金,每次到期之后就会发一个延期,延期之后再延期,也不兑付。几年过去了,终于兑付了90%本金,还有10%要和政府签一个协议才给,那个协议要求他们:

 

放弃所有利息。

 

有人算过,独山共有2000亿债务,像紫禁城项目的那笔高息借款类似的债务,独山县共有400亿,每年光利息就要付40亿。而独山全县人民辛辛苦苦一整年,财政收入最多也只有10亿。

 

2000亿债务和400亿高息债当然不是一天炼成的,而它之所以曝光,是因为县委书记落马了。

 

独山的潘志立书记在今年7月被正式开除党籍,开除公职,他走后,全县2526人被组织约谈。

 

独山很多重大工程项目,都是在潘书记手上开工的。除了紫禁城,还有2012年挖了紫林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两万多亩地,建了108洞国际锦标级高尔夫球会;还有已经烂尾的,投资两亿的中国最丑建筑天下第一水司楼。

 

这些项目的决策都被推到了他的身上,纪委的媒体说他:

 

工作作风霸道,重大事项决策一个人说了算。

 

项目设计、预算、审计环节缺失也不会管,只要他拍板就得开工建设。

 

这样一个人,在独山呆了将近十年。2010年的时候,贵州从江苏、浙江等地引进了12位优秀干部,包括潘志立。《人民日报》表扬了贵州:

 

在贵州数头一回,在全国亦不多见。

 

贪功冒进的背后,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无论是政府还是个人,能借到钱只有一条捷径:

 

无限夸大自己的实力。

 

据当地新闻传媒中心2017年的一篇报道,全县共有融资平台公司36家,其中,总资产规模达到60亿元以上的5家、30亿至60亿元4家、10亿至30亿元10家、10亿元以下16家。

 

粗略算下,这些融资平台的资产就有差不多700亿。

 

除此之外,为了展示独山的实力,县委要求八个乡镇每两个月轮流举办一次项目观摩费,每次的花费都在60万到100万左右。

 

用这种方式,独山“吸引”了很多投资人。

 

还不上钱也没关系,潘书记进去了,投资人惹不起政府,独山县的一位官员告诉媒体,已经派人去了财政部,他说:

 

财政部有意把独山打造成一个化债示范点。

 

大星和我说过说,努力的孩子,诚实的孩子,都比不上会哭的孩子。

股票实盘2019年12月27日周五

今日操作

早上大盘温吞着,并没有像网上说的那样,3050稳了,

抓了个赚了几分钱的露天煤业8.36先卖掉

下午发现,煤炭板块突然起动,这是准备要撬动大盘吗?

冲动之下,将卖的出钱,买回了爱仕达8.62的价格

可惜下午大盘却是一路下行

最后大盘收在3005点,比昨天反而小跌

今天的换股,可谓失败

煤没有卖在最高,爱仕达买在相对高点

哥的技术就是这么的魔幻,服不服?

辛苦一年,毛都没捞到一根,仓位还上去了,接近满仓

你说这股市好不好?

要我说啊,这股市是真的好,好就好在他妈的X

股票实盘2019年12月27日周五

今日持仓

上证:3005,
资产:211K,

仓位:95%,

股票实盘2019年12月27日周五

 

期初帐户到2018年8月累计存入203K元,此款项可用8-12年, 期待年化10-15%收益

初始:2018年11月12日,

上证:2630,
资产:209K,

仓位:42%,

第一目标2019年12月31日230K-240K(失败)

炒股真是太难了

第二目标2020年12月31日250K-270K

炒股真是太难了

爱仕达

股票实盘2019年12月27日周五

猜测如果大盘不猛跌,可能会有点行情

下一步,可能会从别的股票调点过来做

明年减少持有的股票

现在的股票通过小操作,如果能够做到止损位

争取慢慢地缩小到2个票

失败的2019,

2020会好一点吗?

——————————

以上内容只是个人自己帐户操作的记录,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他们都说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这个我可以向你保证一点点都没有错,如果不是为了打发时间,大家伙儿还是不要炒股票,我们的股票就是一个吸血机,吸吸吸,过三年一年,哦哟,怎么我10万块变成了5万块。就问你意不意外,惊不惊喜?套牢后,好不容易有一天股票发疯来个涨停,梦想碰上会连续十个涨停板,醒醒,同志,这是股票,不是彩票,正常的话,第二天会小涨一点点,吸引你拿着人民币追进去,仿佛就等着你上车,等你上车了,一周之后,仔细一看,手里的股票不就开始启动时候的那个价钱吗?这算是好的,你不信的话,再等几天,你会发现,哦哟,居然还又少了一点点,这下子亏了5%,你再不死心不割,过一个月一看,跌了15%了,索性关了电脑再也不看东方财富。等你哪天偶尔想起来你还有股票时打开一看,是不是已经跌到30%以上了……这就是一个炒股炒成股东的故事,可比炒房炒成房东悲惨多了。所以网上大V要号召大家价值投资就是这样,没有价值你投个毛啊?

49岁拿下硕士学位,51岁患癌,66岁却活出20岁模样:我从不向命运求饶

49岁拿下硕士学位,51岁患癌,66岁却活出20岁模样:我从不向命运求饶
作者 l 江不流
来源 l 粥左罗 ID:fangdushe520
 
我看过很多所谓的传奇,有的是靠父辈蒙荫,有的是借时代套利,有的是上天眷顾总能逢凶化吉。

这些,我都不服。因为真正的传奇,是下面这种:

一个15岁的少女,可以在上山下乡的时代风暴里,在找不出希望的大山深沟中,找出恐惧并潜伏忍受蓄势待发;

一个32岁的母亲,敢于决然砸碎铁饭碗,带着女儿转身走进大学的校园;

一个38岁的“人上人”,毅然抛下外企高薪工作,漂洋过海在异国他乡从零开始;

一个49岁只有七年级数学水平的中国人,在西方世界战天斗地,勤工俭学拿下会计学专科、数学本科和统计学硕士学位,并成为世界500互联网公司软件主管;

一个60岁的癌症幸存者,在花甲之龄清空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回头关注身体和自然,凭借毅力恢复20岁的体魄和状态,穿越亚马孙的雨林,登上南美洲的高原。

这个传奇的名字,叫张京

如今66岁的她,站在异国他乡的屋檐下回首人生,往事纷至沓来,洞若烛照。她说:

“人出生在什么国度,赶上什么样的年月,都不由自己来决定。唯一能决定的,是你想做什么样的人。”

有句话,在张京之前我从不相信;在张京之后,我深信不疑:

有些事你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如果你拼了命想做一件事,拼了命想成为某种人,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今天,我想说说张京的故事,看看一个大时代下的普通人,如何写下逆天改命的传奇。

如果找不出希望
那就找出恐惧

1953年,笼罩朝鲜半岛上空的硝烟终于散去,新中国的第一仗就干趴了世界第一强国。

同一时刻,张京出生了。父亲是新中国的第一批飞行员,母亲是随军的军医。
 
49岁拿下硕士学位,51岁患癌,66岁却活出20岁模样:我从不向命运求饶
1953年,不满一岁的张京和父母
 
一个理想主义的时代,一个英雄主义的家庭,张京从小不爱针织女红,只喜欢把玩父亲的军功章,梦想成为母亲那样,能做开颅手术的外科医生。

只是追求宏大叙事的时代,个体的梦想显得不值一提。

1965年,张京升学初一。校园里不再听闻朗朗读书之声,代之以呼声震天的口号。

父亲被批斗游行,随后关进牛棚。
 
12岁的张京,作为家中四兄妹的老大,早早扛起了照顾弟弟妹妹生活起居的职责。

从1965到1968,时代为华语词典贡献了一个新词:老三届。

张京是老三届里年龄最小的那一批。
 
初中三年,她只在教室里念了一年书,其余两年辗转全国参加大串联,进京接受领导人审阅。

49岁拿下硕士学位,51岁患癌,66岁却活出20岁模样:我从不向命运求饶
张京的初中毕业证书

那是一个知识大断层时代的开端,比同龄人幸运的是,父母都有文化,只要敢冒风险,她还有书可以看。

她最喜欢的,是《基督山伯爵》。
 
大仲马在这本小说里写下的一句话,在未来漫长的岁月里持续赐予着张京力量:

永远记住,在上帝揭开人类未来的图景前,人类的智慧就包含在两个词中:等待和希望。

1968年11月,广播里传来遥远北京的呼喊:“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15岁的张京,“带着一颗精神世界一贫如洗的头脑和一个没有完全发育成熟的身体”,被时代抛进了吉林省舒兰县西崴子公社。

49岁拿下硕士学位,51岁患癌,66岁却活出20岁模样:我从不向命运求饶
1968年,张京(前排右一)下乡前和同学合影

那一刻的地球,呈现着夸张的两极分化。

东方的亿万青年,唱着苏联老歌“再见吧,亲爱的故乡,胜利的星会照耀我们…”,奔向荒芜的农村;西方举全国之力,发射阿波罗7号宇宙飞船,把3名宇航员带向太空,并绕地球飞行163圈。

“学校回不去,工厂去不了,就象一个多余的环节,注定要从社会的链条中被摘除。”

面对轰轰烈烈要改天换地的一代人,深沉而苍凉的土地丝毫不为所动,它并未因几千万年轻人的到来而变得丰饶,农民反而更加贫困。

“从天寒地冻的刨粪,到春寒料峭的播种,从烈日炎炎下的除草,到秋风瑟瑟中的收割”,张京从不叫苦。

只是长身体的年龄,整日下地进行体力劳动,没有人吃得饱,没有人有力气。

年轻时舔舐过的无边无际的饥饿感,会写进一个人的基因里。

犹记得小时候吃饭,哪怕漏了一粒米,父亲都会罚我捡起来吃掉。

我无法理解,直到多年后阅读莫言的小说《蛙》,他写了一个小男孩因为太饿,咯嘣咯嘣吃煤快,还越嚼越香的故事。

父亲也是那代人,他们的轰轰烈烈,终将被岁月磨平。
 
人定胜天的热情,没有唤醒这片古老的土地。

到了1970年,身边有门路的知青,都通过各种途径回城了。

49岁拿下硕士学位,51岁患癌,66岁却活出20岁模样:我从不向命运求饶
1969年,张京的知青标准照

在中国,哪里有好处,哪里就能看到人性。

只剩下张京,因为军人家庭的血性,不愿意低头求人。拖到1971年底,才进了山沟里的军工厂。

“我把过去留给了田野,而将来是什么仍是未知。”
 
只是少年时读过的那些书,时不时会在午夜发出诘问:真的要一辈子扎根大山吗?

她第一次感受到了恐惧,对于饥饿的恐惧,对于生命将走向一片荒芜的恐惧。

如今再回首那段故国往事,66岁的张京平静地说:

“从农村到工厂,8年的时间和血汗,说痛苦、说悲壮、说忧伤、说升华,都有之。对我来说,艰难和困厄虽是常态,我却从中汲取了力量:人要义无反顾地生活,要穷尽一切可能。

如果你和张京一样,人生找不出希望,那就试着找出恐惧吧,让它赐予你逃离的力量。

你得付出确定性
才会换来可能性

命运从不会一直冷落一个人,也不会一直眷顾一个人。
 
它总是打一巴掌再给颗枣,试探你崩溃的底线在哪里,也赌你反弹的上限有多高。

1977年,邓公在北京一声令下,全国恢复高考。
 
一代人等来了苦盼十年的希望,570万人重新走进考场。

张京却没有报名,她不自信。
 
作为老三届里最年轻的一代,她只有初一的文化水平。

直到事后看到当年的考卷,才追悔莫及。

也是那一年,张京被调往大连,继续做工人。

4年之后,28岁的张京结婚了。
 
厂里的老师傅牵线做媒,给她介绍了一个老实人。

老实人,这个今天看起来有点可笑和嘲讽的词汇,在当年却是对一个人的最高褒奖。

又两年,张京做了母亲。

49岁拿下硕士学位,51岁患癌,66岁却活出20岁模样:我从不向命运求饶
1983年,30岁的张京抱着女儿

人们常说,子女是婚姻的纽带。其实子女,更是千百年来捆住中国女人的绳索。

在中国,一个普通女人的命运,往往在生儿育女之后就此定型。

人们会说,“算了吧,别折腾了,为孩子想想。”

可是张京,看着怀里的女儿,却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危机:

她不甘心一辈子就这样了,更担心女儿的人生,将来会被甩进自己匍匐过的轨道。

1984年,31岁的张京开始自学高中课程。
 
白天带着孩子在工厂上班,晚上和周末去夜校补习,她说那段时间“对知识的饥渴和在农村挨饿时的感觉一样强烈”。

不眠不休的一年结束了,张京以487分的成绩(当年五科满分510分),考入大连外国语学院。

收到通知书,工厂却卡档案,不放人。

一不做、二不休的张京索性辞职,在32岁那年带着女儿,和小自己十多岁的年轻人,一起走进了大学的校园。
 
49岁拿下硕士学位,51岁患癌,66岁却活出20岁模样:我从不向命运求饶
1986年,张京(左六)和女同学合影

这是张京第一次,主动把自己的人生清零:放弃国企的铁饭碗,给人生搏一次的机会。

因为外语的优势,张京大学毕业后被一家外资企业中国分公司录取,成为改革开放后首批外企员工。

拿着高工资,出入大酒店,出行有轿车接送,张京成为那个时代标准的“人上人”。

少年时代的张京,除了《基督山伯爵》,也深爱挪威戏剧家易卜生的《娜拉出走》。

只是当年的她没有料到,20多年后的自己,也会扮演娜拉的角色。

放弃铁饭碗、考大学、进外企,婆婆觉得张京太折腾,不是过日子的人。
 
那段与老实人的婚姻终究没能天长地久,在1990年画上了句号。
 
49岁拿下硕士学位,51岁患癌,66岁却活出20岁模样:我从不向命运求饶
1988年至91年,张京外企职员工作证和名片
 
时间进入改革开放的第二个十年,新旧观念的冲突,前所未有地割裂着国人。

因为在外企工作,张京比身边人更早接触到“舶来文化”:穿喇叭裤、唱流行歌。她被议论“太前卫太另类”,与生活的圈子格格不入。

孤立,能打倒所有的人,却不包括从饥饿的黑土地里爬出来的张京。
 
她向往更自由的世界,没有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指指点点。

命运的甜枣落下。

1991年,张京在一次联谊会上,认识了一位美国来的大学教授。

没有傲慢外商的居高临下,没有对中国人的蔑视态度,他很好奇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很好奇张京的知青岁月,俩人在交流中互生情愫,随后领证结婚。

49岁拿下硕士学位,51岁患癌,66岁却活出20岁模样:我从不向命运求饶
1991年,张京登记结婚当日合照

那一年,张京38岁了,人到中年的她第二次将人生主动清零:辞掉当时月薪4千的高薪工作,再一次把自己甩进未知,跟随丈夫飞往举目无亲的美国。

两度放弃铁饭碗和舒适的生活,是张京留给所有想不断拓展生命边界者的启示:

你想要的每一个可能性,都得拿确定性来交换。

一类人眼中的延长生命
不过是另一类人眼中的延缓死亡

丈夫愿意提供一份优渥的生活,让张京安心在家做一名全职太太。
 
可张京拒绝了,出身军人家庭的她,天生要强。

和大多数初到美国的华人一样,张京选择了唐人街,找到一家中餐馆打小工。

当时美国的最低工资标准,是每小时4美金。
 
而张京每小时只能拿到1美金,其余全靠小费。

她很快意识到,在美国自己除了英语,没有任何其它专长,几乎和文盲一样。

不甘心一辈子干简单机械的工作,危机感再次找上了张京。

49岁拿下硕士学位,51岁患癌,66岁却活出20岁模样:我从不向命运求饶
张京打工给自己买的第一台车,二手庞蒂亚克

40岁的不惑之年,她给自己定了一个在外人看来不可能的新目标:当一名软件工程师。

张京找到罗切斯特理工大学的研究生导师,导师说:“只要你能念完微积分,就可以来上研究生课”。

当时的张京,数学只有国内七年级的水平。此时却要用英语学习微积分,这无疑是一个让人望而却步的挑战。

可她没有止步。

年轻的时候,时代给她挖了一口苦水井。不认命的人,余生都会一瓢瓢讨回来。

她拿出下乡时战天斗地的精神,一边打工一边上学,苦读两年,修完会计专科和数学本科学业,终于考上统计学研究生。

49岁拿下硕士学位,51岁患癌,66岁却活出20岁模样:我从不向命运求饶
40岁的张京,站在教学楼前

回首往事,张京把自己初到美国的7年,戏称为“洋插队”。

研究生期间,张京依然勤工俭学,担任数学辅导员和计算机制图课助教,参与编写大学教材,并兼学了计算机信息工程专业。

1998年,张京以45岁的年纪登上罗切斯特理工大学校报,拿下“年度最杰出学生奖”光荣毕业。

49岁拿下硕士学位,51岁患癌,66岁却活出20岁模样:我从不向命运求饶
1998年,罗切斯特大学校报和当地报纸刊出新闻

2000年,47岁的张京如愿以偿,进入美国XEROX (施乐)公司,成为一名电脑软件工程师。
 
49岁时,又被评为高级工程师,一直晋升到试验室主管。

49岁拿下硕士学位,51岁患癌,66岁却活出20岁模样:我从不向命运求饶
2006年,张京(左一)在施乐公司软件开发部和同事合影

张京说:“回想这些年,支撑我奋斗的,一直是当年下乡时那股无论怎样绝望都要熬下去的力量。”

至此,这仍是一个星光不负赶路人的励志故事,一切看起来都那么圆满,那么美好。

可是命运的巴掌,却没有停下。

长年的伏案学习和工作,让她得了一大堆病:颈椎增生、腰肌劳损、双膝双肩关节炎。

致命的打击降临在51岁那年,张京被诊断出乳腺癌,做了两次手术都无法根治。
 
2010年,又动了一次12个小时的大手术。

不期而至的癌症和多年前的一次亲身经历,颠覆了张京的生死观。

得了不治之症的婆婆,在生命的最后半个月放弃了治疗。
 
当时,婆婆已经两星期不进食不喝水,她问护士,为什么不给她打点滴呢?

护士反问:那不就是延缓死亡吗,有什么意义?

原来,一类人眼中的延长生命,不过是另一类人眼中的延缓死亡。

张京忽然意识到,每天开车两小时,朝9晚5去工作的那一篇,应该翻过去了。

49岁拿下硕士学位,51岁患癌,66岁却活出20岁模样:我从不向命运求饶
2010年,癌症手术后第三个月的张京

从初中没毕业到上山下乡,从工厂做工到考上大学,从外企辞职到美国继续求学,最后做到世界500强公司的软件主管,自己已然达成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趁着生命还没有结束,人生的最后一程,是时候转换战场了。

2013年,60岁的张京提前退休,第三次主动将人生清零:

人生的最后一次挑战,就留给自然规律吧。
 
她要“返老还童”,回到20岁的体魄和状态,把因为事业而错过的生活,全都找回来。

人生不过3万天
要活过,而不止来过

主宰命运的人,会把人生一次次清零,却从不是为了躺下,而是为了下一场出发。

张京开始每天去健身房,游泳、做力量瑜伽、吃低碳水高蛋白素食,她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

拥有强健的体魄,力量的肌肉线条,健康的肤色和愉悦的心情。

49岁拿下硕士学位,51岁患癌,66岁却活出20岁模样:我从不向命运求饶
张京55岁和65岁的对比照

时间的加码,让日常看不出变化的自律和汗水,累积出令人惊叹的结果。

半年后,张京的身体就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疼痛感消失了,肌肉和力量增强了,当年荷锄下地浑身是劲的那个我,又回来了,随时可以整装待发。”

巴哈马群岛美丽的白沙和蓝海,消解了她退休后的失落感;

49岁拿下硕士学位,51岁患癌,66岁却活出20岁模样:我从不向命运求饶

航空母舰“中途岛”号甲板上的公益募捐瑜伽,让她明白给予也是一种收获;

49岁拿下硕士学位,51岁患癌,66岁却活出20岁模样:我从不向命运求饶

穿越亚马孙雨林的徒步,让她回过头感恩知青岁月赋予的粗粝坚韧的性格;

49岁拿下硕士学位,51岁患癌,66岁却活出20岁模样:我从不向命运求饶

海拔3650米的南美高原登山,探访印加帝国古老文明,让她自豪于比年轻人更充沛的体力;

49岁拿下硕士学位,51岁患癌,66岁却活出20岁模样:我从不向命运求饶

大溪地的深海潜水打捞,让她明白保持像孩子一样的好奇心,才是不老的法宝;
 
49岁拿下硕士学位,51岁患癌,66岁却活出20岁模样:我从不向命运求饶

一周两次的义工和物质上的断舍离,让她领悟不是自己在占有物质,而是物质占有了自己;

49岁拿下硕士学位,51岁患癌,66岁却活出20岁模样:我从不向命运求饶

法属波利尼西亚群岛的志愿者环保之旅,海边捡垃圾、救助海龟、拿出20%的旅费捐助当地部落,让她登上了报纸;
 
49岁拿下硕士学位,51岁患癌,66岁却活出20岁模样:我从不向命运求饶
 
一家五口随时随地的欢聚时光,让她找回被时代过滤掉的另一重身份:妻子、母亲、女儿。

49岁拿下硕士学位,51岁患癌,66岁却活出20岁模样:我从不向命运求饶

今年已经66岁的张京,依旧在不断打开人生的边界:舢板瑜伽、冲浪、高原徒步登山、水肺潜水、帆船航海……她说:

“看看我,如果你想说要做什么事已经太晚了之类的话,请你再好好思考一下!

49岁拿下硕士学位,51岁患癌,66岁却活出20岁模样:我从不向命运求饶

当年在军工厂当工人时,有一次厂里组织看电影。每当有女生进去,男生就起哄吓跑她们。

张京很不服气,拉着一个女生执意进去了。当哄声响起,那个女生甩开手就跑。

面对几百个男生的起哄,张京成了全场唯一留下看完电影的女生。当时她的心里,一直默念着《基督山伯爵》里的一句话:

“当你拼命想做成一件事的时候,别人就不是你的对手了。”

直到今天,张京还是这股劲头:
 
去做自己感到害怕的事,去做自己不懂的事,去没有人到达过的领域,无所畏惧也无所顾忌。

49岁拿下硕士学位,51岁患癌,66岁却活出20岁模样:我从不向命运求饶

命运对于张京,毫无公平可言。

该上学时停课,该长身体时挨饿,该上班时下乡,该养家时下岗,该享受时患癌……

可她硬是逆天改命,所依仗的,不过是:

看不到希望时,恐惧亦是力量;想要抵达可能性,先要舍得放弃确定性;人生不过三万天,要活过而不止来过。

“人要掌握自己的命运,任何时候都要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有一天,当你向命运祈求公平时,你就已经输了。”
 
/

#最后

我想把北野武的一句话,作为结尾送给大家:

虽然辛苦,我还是会选择那种滚烫的人生。
你的人生是否也是持续滚烫着向前呢?
一路坎坷,但我想过属于自己的人生;
年龄什么的,有什么重要的呢?
大家都在默默的变优秀,
希望【在看】的你也如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