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斌发声:今年(2021年)也许是牛在低头喝水,普通人最好的投资是房子,做股票容易亏成零头

很多朋友会问我,对2021年怎么看,短期走势的判断算都是算命,如果你非要让我说一下2021年怎么看,我说2021年是牛年,过去的两个牛年都不错,我不知道现在是怎么样的情况。 当然今年开始,也许是牛在低头喝水,也许到明年虎年来的时候,一抬头可能又不错。
在美股暴跌的时候,像美国的电动汽车龙头企业,900多我们也没有卖,跌到600多块钱的时候,我来了一笔钱又买进去了。我当时也发了微博,我看很多人在下面嘲笑我,讽刺我挖苦我,因为很快这个公司从600跌到了400400块钱的时候,我们又来了一笔钱又买进去了。 不幸的是它最低跌到360,但是现在一拆五以后,一度达到过900多,现在还有600多。 贸易战期间、疫情期间我都在纽约待过,包括昨天,在来厦门的火车上,我还跟美国的朋友们在交流,我问他们一些相关的看法,问他们卖出过中国股票没有,他们说没有,他们还在伺机买入。 我这几次跟他们交流,他们一个基本的判断,放眼全世界,像中国这样的发展稳定的国家并不多,他们还是希望在中国寻找一些投资机会。 我们老百姓老觉得自己是王成,跳弹坑,这个炮弹打之前,我从这个弹坑跳到另外一个弹坑里了,每次我都能跳得很好,其实风格切换到最后,你好不容易跳到一个弹坑里面,那个炮弹正好就打到弹坑里。 我们很多朋友听消息炒股票,如果你不认识某董事长,你可能只买几百万,你认识某董事长,你可能买一个亿还不够,还要加几个亿,有可能亏你一生当中最多的钱。 公司的董事长也决定不了他们公司的命运,投资自身有规律,一个公司的好坏是长期的决定,而不是短期的劳动。这几年我见过很多朋友,就是因为认识某董事长,亏了他们一生最多的钱。 当你持有的周期超过10年、15年的时候,你的权益类风险甚至已经低于债券了,这也是为什么要做价值投资,长期投资。
医美行业的龙头企业上市了,我就让我的研究员去调研这家公司,科创板上市,我所有的公司都没有看上眼,就看上这个行业的龙头企业了。 像我们水的这家龙头企业在香港上市的时候,我们也做了这家公司的模型,这家公司也是垄断性的,因为某种意义它垄断了万绿湖和千岛湖的水源,中国最好的水源。 我们认为无人驾驶技术很有可能会改变人类,就像智能手机改变人类一样,早期投资苹果这家公司也是充满争议的,很多人认为乔布斯是个混蛋,就像现在很多人认为马斯克天马行空一样。 如果无人驾驶技术实现了,最大的利好是哪个行业?最大的利好是白酒行业,因为不怕酒驾了。 开车不怕酒驾了,你在开车的过程当中干嘛呢?你打王者荣耀,你在手机上打王者荣耀,你要给这些系统30%,因为苹果30%以上收入是来源于第三方的,大概是640亿美金,这都是轻资产高盈利的商业模式。 就长期投资而言,如果你不持有一个公司足够长的时间,你是很难赚100倍,1000倍,10000倍的。 最近很多人骂我们做公募基金的,像坤哥,赚钱的时候叫坤哥,亏钱的叫坤狗。 其实投资找到好的基金经理是非常难的,你找到他,就要相信他,相信他的理念,相信他的做法,给他一定的宽容度。 一般人不会骂自己是狗,但骂别人是狗是经常的,是随时的。你应该像原谅你自己一样,原谅那些坤狗,什么朱狗,但狗之类的,多给我们一点时间。 以上,是东方港湾董事长但斌,今天(3月28日)在鹏华基金和华西证券主办的线上路演中,分享的最新精彩观点。 牛年以来,市场连续回调,但是在但斌看来,从长远的角度看,依然是存在很多机会的。 他从历史和未来长远角度出发,结合自己具体投资案例,分享了对于当下市场和价值投资的看法,重点谈到了对新能源车、白酒、互联网、银行、钢铁、医美、家电等行业的观点。 聪明投资者整理了但斌演讲精彩内容,分享给大家。(2万字全文点此查看)

短期走势的判断算都是算

今年开始也许是牛在低头喝水
很多朋友会问我,对2021年怎么看,短期走势的判断算都是算命。 如果你非要让我说一下2021年怎么看,我说2021年是牛年,过去的两个牛年都不错,我不知道现在是怎么样的情况。 当然今年开始,也许是牛在低头喝水,也许到明年虎年来的时候,一抬头可能又不错。 当然这都属于算命,判断短期走势非常难的。如果你在2019年判断2020年,你怎么会想到石油的价格会变负的? 但它就发生了,判断短期是非常难的,但是长期它还是有很多的迹象和脉络的。 我从业29年总结一句话,年年难过年年过,年年过得都不错。 这是过去29年我的体会,在过去29年当中,包括在东方港湾从成立到现在的17年当中,也经历过很多挑战,像2008年的金融危机,当时我们机械学习巴菲特,一股都不卖, 有经济危机也不卖,当时白酒危机、行业危机的时候我们也不卖,就是学习巴菲特,当然也是机械学习,有危机也不卖,就硬扛。 当年白酒危机的时候,我经常说白酒好,有人说我夜过坟场吹口哨,自我壮胆,我当时也回复,我说老天爷拿馅饼砸你的头,你毫无知觉。 当然现在我的判断是对的,但在硬扛的过程,它是非常难的,事后看都容易。 前两天,我跟一个咱们非常尊敬的公司联合CEO一起坐飞机,从成都回深圳的时候,我跟他说, 我说你就算在2013年200多买的,如果你不和跌到2014年底100多买的人相比,哪怕你今天就是300买、500买、1000买,你都感觉到非常好了。 你在眼下看,投资有很多问题会困扰你,但它拉长了看,很多问题迎刃而解。 投资是个比远见的行业,我在《时间的玫瑰》里面写过一句话,我说“投资比的什么?是比谁看得远,看得准,敢重仓,能坚持”。 当然你要看得远,这个东西就非常难了,它需要你人生的阅历,对很多事物的观察的角度,你的信心源自哪里,都有非常多的一些思考在里面。

就算是中美割裂

大不了我们14亿人内循环
包括今天,大多数人都非常关注中美两国这几天的变化情况。我不希望中美两国完全割裂,我希望世界是一个和平稳定的社会。 当然如果这样的一些事情真发生了,你说未来会不会怎么样? 就算是很多人担心的割裂,那100年前16亿人,现在中国14亿人,大不了我们14亿人内循环。 我们还有很多亚非拉的兄弟,未来就算是面临一些挑战,也会安然度过,因为2020年的挑战在人类历史上不会是过去就完了,我们人类还要存续千秋万代,不止我们这一代。 我们在2020年所面临的这些挑战,在未来依然会有,今天也是面临挑战。 在未来更长远的岁月有没有类似的挑战? 那一定会有。当那个挑战来的时候,你怎么样去看待它?去应对它? 这对于每一个人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下面的是一个VX指数,这个是个恐慌指数,这个恐慌指数中国没有,美国有。 在周五大涨之前,如果中国有这个指数,我估计它大概会在百分之四五十的情况。 2008年,这个指数曾经接近90%八十九点几,在去年曾经达过85%, 这么高的恐慌指数意味着什么?就意味着你害怕,我也害怕, 就像2月3日那天,我害怕,你们也害怕,才会出现这么高的恐慌指数。 巴菲特去年90岁,在他90岁之前,他只碰到过一次熔断,去年他跟我们一起共同经历了4次垄断,而且是大盘熔断,在美股大盘熔断的过程当中,肯定很多朋友是非常担心恐惧的。 那个时候我写了很多微博,因为我们东方港湾在海外也投资不少美股,我也在微博上说大家要冷静理智,就像A股一样。 当时一个好事者,把我写的所有这些微博,编辑了一下放在今日头条上试图羞辱我, 但是你在今天看我当初写的那些微博,他像金子一样在闪光,就像2月3号,我说子弹打光了,两个月之后,那些微博都闪现出它智慧的光芒了。

美股暴跌的时候

买进美国的电动汽车龙头企业
在美股暴跌的时候,像美国的电动汽车龙头企业,900多我们也没有卖,跌到600多块钱的时候,我来了一笔钱又买进去了。 我当时也发了微博,我看很多人在下面嘲笑我,讽刺我挖苦我,因为很快这个公司从600跌到了400400块钱的时候,我们又来了一笔钱又买进去了。 不幸的是它最低跌到360,但是现在一拆五以后,一度达到过900多,现在还有600多。 去年是践行价值投资最好的一年,贪婪的时候恐惧,恐惧的时候贪婪。我刚才说人生艰难,这种挑战未来一定会有,下一次挑战肯定原因不同,当这些挑战面向我们的时候,我们怎么样去应对?

深圳房价涨到接近40万

权益类市场都是危机的最大受益者
总的来说,我对中国充满信心,或者对整个资本市场充满信心。这个是2003年SARS发生时候的一个转折,就像这次疫情之后的转折一样,每次大的危机都孕育着大的历史机遇。 100年前,1918年我们刚才看到的,在全世界死了几千万人、只有16亿人情况下,美国的道琼斯指数是涨了4倍的,从那个时候开始涨了4倍。 2008年发生金融危机的时候,我们体会最深的就是房价的变化。 当时我们中央政府投了4万亿,福州的情况我不知道,但是深圳的情况,我住的后海那一带房价在2008年是1万多2万多。 昨天我正好看到一个数据,200多平方的某个小区的房价已经涨到39/平方了。 在过去13年的过程当中,出台了很多房地产的逆向调整政策,不希望房价涨,但是从那个时候开始1万多2万多,现在已经涨到20万,甚至接近40万了,可能更贵的房子是40多万了。 在美国实行QE的时候,如果你买入Facebook、亚马逊、谷歌、苹果、微软、奈飞这些公司,持有到今天,我刚看了一个数据, 过去十二三年,美国前50家的科技股的平均回报是20倍,这6家肯定是20倍以上。 为什么美国会出现占领华尔街的运动或者反对华尔街? 因为在过去十二三年的大牛市当中,这些华尔街的精英确实赚了很多钱,一般的美国老百姓没有赚太多钱,才会选出特朗普这个人。 我们都知道政治背后是经济,贫富差距如果特别大,也是有很大问题的。 全世界权益类市场都是危机的最大受益者,在过去100多年一直如此。 1929年之后,为什么发生大的危机以后,没有再大的经济危机,因为所有的政府都学会了,一有危机就印钱,而且向市场里面注入了更大的流动性。 在特朗普执政的时候,去年因为应对疫情他印了2万亿美金,今年拜登上台又印了1.9万亿美金,现在据说还不够,他要印3万亿美金。 昨天我看一个消息说还不够,他要投美国的基建,要印10万亿美金,这比我们2008年的4万亿要大得多, 而且美元至少到目前为止,它还是全世界最强的货币,它的影响是全世界的,这个影响不会只影响一年,它会影响10年、20年甚至30年,就像2008年印4万亿对我们中国经济的影响是一样的道理。 至于很多人很担心的短期的收缩等等,都是扰动因素。在过去100多年的过程当中收缩经常有,但是人类的一个基本的方向,是财富不断增长或者是货币贬值的情况。 总体而言,这次的危机很可能会导致权益类市场会有一个长远的未来,而且这是不可逆的,它的表现很可能是一个长期的方向。

外资还是持续看好中国
对中国资本上来说,我们还有一些底层的制度变革,比方说像注册制,我是一直非常主张注册制的,因为只有注册制才能改变资本市场,从卖方变成买方,才能改变这种格局的变化。 为什么我们A股大起大落,波动性比国外市场要强的多,因为你审批制、核准制导致了过去30年资本市场的供需关系本来就不平衡, 稍微好一点的商业模式,它的估值奇贵,非常贵,而一大部分非常好的公司,因为不是注册制,它又在国内上不了, 这些大市值的互联网公司都是在香港或者在美国上市,让我们的资本市场结构变得非常有缺陷,才会导致现在这种情况。 我们看到了注册制的变化,这是一个底层的制度安排。中国的改革都是进三步退一步,进两步退一步,但总的来说,是缓慢地往前前进。 前几年p2p的出事,包括非标产品向净值类产品转化,包括外资还是持续看好中国,虽然中美两国整体表现得比较令人忧虑,但总体而言资本市场还是在流动的。、 贸易战期间、疫情期间我都在纽约待过,包括昨天,在来厦门的火车上,我还跟美国的朋友们在交流, 我问他们一些相关的看法,问他们卖出过中国股票没有,他们说没有,他们还在伺机买入。 我这几次跟他们交流,他们一个基本的判断,放眼全世界,像中国这样的发展稳定的国家并不多,他们还是希望在中国寻找一些投资机会,总体而言,我对长远的未来还是比较乐观。

普通人最好的投资是房子

做股票很容易亏成零头
当然一般的朋友问我买什么好的时候,我跟他说,如果你不专业,你最好别来投资了,别买股票了。 你最好的投资是房子,因为我们一般的老百姓买房子,可以从常识来判断是不是学区房,是不是看我们闽江的,是不是有背山的,面海的,你是从常识可以判断的。 但如果你做股票投资,对不起,是很容易让你亏成零头的。 去年对我们优秀的私募基金和公募基金都是大年,但是我们一般的老百姓很容易亏成零头。 去年的某个阶段,很多人说牛市来了,我们中国老百姓过去30多年的一个想法,只要牛市来了,买什么行业?买券商。 你买券商,好了,对不起,去年你一追高,券商跌了30% 年中我们的几个芯片股上市,好了,中国的崛起要靠芯片,你一买芯片,又跌30% 到年底了,说中国的崛起要靠新能源,现在又到了碳综合,你一追高,咣叽跌了百分之三四十,现在百分之四五十了,那你是不是就剩10%不到了? 你再买个碳综合,追高,又跌一下。 我们中国老百姓老是讨论风格切换、板块轮动这些问题,这些过去30年投机文化所形成的东西,包括割韭菜。其实投资不存在这些概念。如果你还是这些思考,你是非常容易亏钱的。 我们老百姓老觉得自己是王成,跳弹坑,这个炮弹打之前,我从这个弹坑跳到另外一个弹坑里了,每次我都能跳得很好, 其实风格切换到最后,你好不容易跳到一个弹坑里面,那个炮弹正好就打到弹坑里。投资还是应该有一个比较长期的思考。 另外,我们很多朋友听消息炒股票,如果你不认识某董事长,你可能只买几百万,你认识某董事长,你可能买一个亿还不够,还要加几个亿,有可能亏你一生当中最多的钱。 公司的董事长也决定不了他们公司的命运,投资自身有规律,一个公司的好坏是长期的决定,而不是短期的劳动。这几年我见过很多朋友,就是因为认识某董事长,亏了他们一生最多的钱。

持有周期超过10年、15年的时候

权益类风险甚至已经低于债券了
我们再看扰动因素,1929年以后,美元的贬值的速度是一个线性的、不断加速的过程。投资还是要从一个长期的角度去思考。 另外,这本书上还谈到了一个数据,当你持有的周期超过10年、15年的时候,你的权益类风险甚至已经低于债券了,这也是为什么要做价值投资,长期投资。 当然,投资就像我在《时间的玫瑰》里面写的那句话,一定要在正确的方向上坚持,你别走错误的方向。如果你在错误上的方向坚持,这个公司退市了,你也是非常难的。 在东方港湾过去的经验当中,你看香港每天成交量超过一个亿的公司并不多,无论是在香港还是在美国,我们自己的体会是真正的好公司不超过100家, 你只需要在最好这100家公司当中挑出十几家或者几十家公司去投资,才会有光明的未来。不是说你在错误的方向上去坚持。

科创板我只看上了医美行业的龙头企业

它是上瘾的东西
女性爱美是天性。2009年也不用找,就一家,上海的某化妆品企业,当时我们调研以后觉得非常好,我们也投资。 像科创板上市,我们医美行业的龙头企业上市了,我就让我的研究员去调研这家公司,科创板上市,我所有的公司都没有看上眼,就看上这个行业的龙头企业了。 去年底另外一家行业的龙头企业又上市了,我是亲自去调研的,带着我们3个研究员和1个同行。 总的来说,这些公司在相关板块表现不太好的情况下,它们是表现得最出色的。 它就是把类似这样的产品打到我们女同志脸上和脖子上,你只要一打,你得永远打下去,你不打就塌了,你一打就起来。 所以它也是上瘾的东西,而且它的毛利率净利率在整个产业链当中它是最高的,当然,如果估值太贵,也需要去调整。 在过去几年东方港湾的卖出的标准有四个, 第一个就是企业高估, 第二是企业变坏, 第三是发现更好的企业, 第四是遇到系统性风险,主要是这4个调整原则。 还有医药行业。2009年我去连云港,去调研国内相关行业的龙头企业。 当时他们的领导也出来请我们吃饭,什么都好,但唯一的是太贵了。 问题是他高举高打了11年。在美国,医药行业盈利和市值是仅次于互联网的,上万亿的公司好像大概12家、14家,中国一家都没有,未来会不会有? 我相信会有。所以这个行业也是一个长赛道。

中国的可口可乐是王老吉

水的龙头企业也是垄断性的
还有像软饮料,当时我就想,中国的可口可乐到底是谁?我就选择了王老吉。 王老吉回归以后,我跟10个朋友讨论,9个反对,说它做不起来,因为持有方是个国企,我们很多朋友对国企有天生的逆反心理,很多人认为做不起来,但是我认为品牌比渠道重要。 这个案例说明什么?当你认定的事情越多人反对,最后你的判断对,你会赚很很多钱。 另外,像我们水的这家龙头企业在香港上市的时候,我们也做了这家公司的模型,这家公司也是垄断性的,因为某种意义它垄断了万绿湖和千岛湖的水源,中国最好的水源。 这个公司在香港上市以后,70多倍市盈率,曾经一度到过100多倍,最近调整也到了70多倍,也是非常贵的。

烟草也是一个好行业
还有烟草。 美国是各行各业都可以上市,像菲利普·莫里斯也上市,它在2000年之前的50年,它的年化回报大概19.8%, 什么概念?如果你投100万美金在这公司,50年以后就变成83个亿了。 这个公司在美国历史上是一直表现最出色的一个行业,当然东方港湾出于社会责任,烟草和军工我们都不投。 最近国家出台电子烟政策。我在周五那天晚上,看美股看到了2点多钟,因为周五惊心动魄,香港的一个基金爆仓了。 这个人持有的其中一个就是电子烟的公司,因为它的大跌引发的连连锁反应, 他持有的所有的公司在周五暴跌,这也是历史一刻。 每个这种惊心动魄的时刻都是非常有意思的。我有几个朋友,在那周五那天晚上抄底了,抄了一些公司,他们早上醒来的时候,他们说他们当天晚上赚了多少钱,这也是逆向投资的时刻。 投资是个非常有意思的事业,它每天都在变化,而且它的变化会让你觉得不可思议。 很多行业到你60岁的时候可能就退休了,但投资这个职业如果你愿意干,是可以像芒格一样97岁(依旧继续的),再过两年多他干到100岁,而且在100岁的时候还有很多新生事物让你去思考,永远不会出现老年痴呆这样的情况。

事事变化,消费永不眠

家用电器也是充分竞争垄断性的行业
另外还有食品加工行业,食品加工这个行业是牛股最多的, 像在香港上市的一些公司,估值一直很贵,表现得也非常好,国内也是如此。 包括我也喜欢看广告,在广告信息当中就有很多的投资信息,比方说在香港上市的某家做奶粉的公司,当它的广告第一次覆盖在央视的时候,如果你当时重视(就会有机会),哪怕当时没有重视,你一两个月,半年重视起来,都不耽误你赚大钱。 消费公司就在我们身边,他很容易理解,事事变化,消费永不眠。 另外还有像家用电器这个行业,它也是充分竞争垄断性的行业, 广东的这几家龙头企业表现的都是相对不错的,包括在香港上市的,以互联网平台为背景的某家企业, 在特朗普下台之前也对这家企业做了制裁,当天它大跌了14%,也有朋友问我能不能关注,我说当然可以关注。 因为从历史上看,凡是发生类似大的危机的时候,只要不改变企业的长期竞争力,往往都是机会。 像三聚氰胺出现的时候,你买乳液行业的龙头企业,白酒危机的时候,你买白酒行业的这些龙头企业,在互联网反垄断的时候,你买互联网类似的这样一些公司,长期看它都是赢的。 每次大的危机都是大的机遇,不仅仅适合于大的市场判断,在行业上也是如此。 

专用化学品某家公司也是垄断性的
另外还有像专用化学品,我们在烟台买了两家公司,其中某家公司就是化工行业的龙头企业,这家公司从2004年到现在,总体而言它的表现非常出色,它也是垄断性的,在专用化学品这个行业。 这个行业(专用化学品)它是全世界只有三四个企业能生产,它是中国唯一(可以生产)的。 我们可以看到在历史的长河当中,凡是优秀的公司,他们的表现长期来说都不会失望。 另外还有像券商行业,但东方港湾主要是关注海外的互联网券商,国内的传统券商我们没有太关注,很多朋友说为什么香港传统券商同样一家公司比国内便宜这么多? 一般在海外看传统券商,它的PB超过1.8倍,两倍,就开始有人估空了,但是国内只要有牛市就买券商,这其实是不太对的。 当然我们中国的133家券商如果能合的剩我们华西证券,中信证券,光大证券少数几家证券,当然会好,但这个相对来说比较难。 

龙头白酒的供不应求不是腐败导致的

是我们中国老百姓更有钱了
另外我们看新的周期里面,表现好的行业还有计算机,半导体,医疗器械,蒸馏酒。 蒸馏酒就是白酒,很多朋友对白酒行业是有偏见的, 说中国的崛起难道能靠一瓶酒吗?我们说中国的崛起什么时候都没有只靠过一瓶酒。 2019年我去西雅图,我们去看了4家企业。 第一家就是星巴克,星巴克和我们的白酒公司是一样的,都属于消费类公司。星巴克今天在美国的估值大概是多少?是100多倍,当然他可能受疫情的影响。 第二家我们去看了波音,波音是王冠上明珠的一个企业,跟我们中国许多的制造业龙头企业是一样的,中国的很多制造业就是龙头,就是全世界的龙头。 第三家我们去看的亚马逊,亚马逊跟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是一样商业模式。 第四家我们看到微软,微软是跟我们的华为是一样的。 你在西雅图感受到了什么? 美国的强大是全面意义上的,中国的强大也是如此,中国今天的崛起一定是普遍意义的崛起。 很多人说龙头白酒的供不应求是腐败导致的,我一直坚决反对这种说法。 龙头白酒的供不应求是中国改革开放42年成果的展现,是我们中国老百姓更有钱了。 有统计中国的14亿人可能有20%是中产阶级,我们就是2.8亿, 中国现在的富人榜排名(可以看到),中国富人的人数已经超过了很多西方国家富人之和,这都是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一个成果反映。 每个人的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只是有些人生活好,有些人变得稍微好一些,但总的来说都改进了,这才是导致中国一些高端品牌供不应求的根本原因,而不是其他的原因。 做投资,如果你能够选择某个行业中最赚钱的几家公司你肯定赚大钱了, 但是我刚才说了航空,钢铁这些公司赚钱很难,你就算选择的龙头企业,持有20年,可能也赚不了太多钱,但是有些行业非常赚钱,你买入这些龙头企业,这个结果自然而然就出现了。

哪个国家开始工业革命

哪个国家的人民财富就会有一个巨大的飞跃
另外我老是碰到一些朋友说,经济形势不好为什么股市会涨?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朋友,老是问我这个问题。 我们看过去千年的变化当中,哪个国家开始工业革命,哪个国家的人民财富就会有一个巨大的飞跃。 可以看到智能手机时代来了以后,诞生了一大批伟大的企业,在我们小时候想都不敢想的这些企业诞生了, 这种生活场景发生了,出现了像类似于Facebook,亚马逊,谷歌,苹果,腾讯,阿里,百度,京东,拼多多,哔哩哔哩,美团这样的商业模式。 那智能手机时代之后,会不会有新的,更伟大的商业模式引领人类的未来?我想是100%的。 去年底今年初,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在打仗,无人机发挥了巨大的优势,霍金和马斯克非常担心,有一天机器人会把人类给灭了。 因为当无人机,人脑连接,无人驾驶,包括基因编程这些技术,应用到人类的时候,很可能像原子能一样,一方面毁灭人类,一方面造福人类。 如果用于造福人类,就像智能手机时代(一样)。 我看一篇文章里说,人类很有可能在2029年到2050年会做到某种意义上长生不老。 因为科学家们发现有一种细菌,除非遇到天敌和自然灾害,他们可以自我更新细胞,可以一直存活。 换句话说,如果某一天科学家发现了这种细菌的更替原理,抽一些元素打到我们的身体里面,我们就像吃一口唐僧肉一样长生不老,有没有这种可能性? 当然,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那这家企业说打一针1000万或者100万,可能这家公司的市值超过100万亿,甚至1000万亿美金了,你说有没有这种可能性?我觉得也不排除。 

如何选择伟大的企业?
《时间的玫瑰》2007年出版到现在,这本书上谈到的所有的行业,所有的公司,没有一个出问题的,90%甚至100%的公司,自2007年以后都创出了历史新高。 怎么做到的?我们是从哪些角度去思考的? 首先选择伟大企业,我们第一个关注点是它的行业空间,最好你选择的公司是没有天花板的, 就这些公司有广阔的前景,美好的未来,能够基业常青,这是选择伟大公司的第一个思考的角度。 第二个思考的角度,我们希望这些公司的商业模式是简单,可靠,清晰容易理解的。 我为什么说不太赞同抱团取暖这个概念呢?一个公司如果只有你这一个小团队看到,或者说只有东方港湾看到这个公司的商业模式,你是赚不了太多钱的。 所以我愿意用英雄所见略同(这个说法),或者说资本市场最根本的投资逻辑是个共赢的游戏,最核心的是什么呢? 当一个企业的商业模式足够简单,可靠,清晰,容易理解,一个公司所有人都看好,这个公司才有可能真正成为一个伟大的公司,或者说是让每个人都受益的公司。 我理解的资本市场的逻辑是共赢的。 像澳门这些赌场它有这个规律的,你去赌,10赌9输,它是一个零和游戏。但是为什么所有的国家都愿意发展资本市场?因为它是个共赢的游戏,可以造福人的游戏。 一个公司当它的利润从上市的时候一个亿涨到1000亿的时候,所有人都是共赢的,企业赢,员工赢,国家赢,投资者赢,所有人都是赢的。
你看我们的合作,我们提供的月报,包括通讯,100多页,你要愿意看的话,我们每个月都有100多页的通讯给到大家,它非常透明。 我一直是这么认为的,投资是一个分享的事业。 第三点其实就是好的财富一定要有好的盈利。第四个是它的商业壁垒,护城河,包括它的竞争优势,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这个公司长期保持它的竞争优势,盈利能力。 第五个我们关注的是企业文化。 主要是从这几个角度。

东方港湾赚钱主要靠两类公司:

一类是世界改变不了的公司

一类是改变世界的公司
另外在东方港湾过去这17年的过程当中,我们归因分析,东方港湾到底是从哪些公司,哪些行业赚钱的? 在我们自己做深入思考以后,东方港湾过去赚钱主要靠两类公司,一类是世界改变不了的公司,一类是改变世界的公司。 世界改变不了的公司或者行业,我们就以白酒行业为例。 这个行业在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16家公司当中,5家是酒类公司,酒类公司的生命周期是最长的,占比是最高的。 改变一个国家的文化需要100年,1000年,真正决定一个国家长远未来的也是文化,风俗,而改变文化风俗是非常难的。 白酒行业它很可能会持续几百年,上千年,像中国的白酒文化不变,这个商业模式当中的相当一部分公司,它在历史的长河当中都会有一个非常好的表现,这些行业它都是属于世界改变不了的公司。 还有奢侈品的某些行业,比方说女孩子喜欢的爱马仕,爱马仕去年提价了30%,今年又提价了30%,如果爱马仕每年以2%提价200年,它就是个天文数字。 但像这些品牌如果想要颠覆,在消费者的心智当中是非常难的。 还有一类公司,就是改变世界的公司。 我在2001年曾经动员过一个朋友,当时互联网泡沫破裂,我说我们去迎接一个时代,互联网时代,就跟张磊先生做行业投资一样,我说我们把现在上市的互联网龙头公司都买一遍,他害怕就没敢买。 我们是2006年的4月份12块钱开始买我们的互联网龙头企业,当时我也告诉这个朋友了,这个朋友错失了第一代互联网(的机会)。 我们研究美国电动汽车的龙头企业是在30块钱开始关注的,当时我们主要投资的是他做太阳能的姊妹公司,后来这两家公司合并成一家了。 2014年我跟黄海滨先生到纽约去调研这家公司的时候,约他的董秘出来,他的董秘很奇怪,说两个中国人来研究我们公司, 当时这家公司是个小公司,我们到纽约的时候,他请我们吃了个饭,然后约我们到加州去试驾,去参观他第一代工厂。 他带着我们在他们的实验跑道开这个车,那是我2014年第一次开这个车,开完车以后,我们真正投资是90块钱开始投资的。 我在新版《时间的玫瑰》第185页,其中有一章我谈到这家公司,当时很多人认为这家公司应该破产,但我认为这家公司应该值600块钱,940亿美金,现在它一度达到了8000亿美金。 其实在我们一路投资这家公司的过程当中也充满了挑战,因为我问过美国的朋友,我说你们怎么看这家公司? 他说这家公司在美国是被列为信仰之争的,像巴菲特,芒格都不太看好,还有很多投资家也不看好,做空的人非常多,这家公司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做空量超过200亿美金的公司。 我们都知道这两年美国的对冲基金,特别是大的对冲基金亏损累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做空这家公司,这家公司在去年涨了7倍,而它又是许多对冲基金做空的一个主要公司,所以这一两年这些对冲基金是亏损的,亏得非常多。 为什么我们看好这家公司?这个行业的一个核心点是什么? 其实我们关注的核心点就是他的无人驾驶。我们认为无人驾驶技术很有可能会改变人类,就像智能手机改变人类一样,早期投资苹果这家公司也是充满争议的,很多人认为乔布斯是个混蛋,就像现在很多人认为马斯克天马行空一样。 在早期投资这个公司的过程当中,你在美国去问很多人对马斯克的看法,泾渭分明,就像过去很多人造我的谣一样,我听我很多朋友说有人很喜欢我,有人非常反感我,这也很正常的。 如果你相信电动车无人驾驶技术像苹果手机一样能够改变人类,它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向。 因为在东方港湾过去17年的过程当中,我们发现凡是轻资产高盈利的商业模式是赚大钱的,凡是重资产资金密集型行业是很难赚钱的。 我们关注这个行业主要是它的无人驾驶, 去年9月22号是它的电池日,他给出的规划到2030年或2035年达到2000万台。 现在全世界我们大概持有的是20亿台车,每年替换是2亿台,如果他能做出2000万台能够卖出去,每台车加一个无人驾驶软件(利润会很高)。 我们公司买了两辆这家公司的车,买完之后说要加入无人驾驶软件,加一个要5万块钱,现在据说涨到6.5万了。 现在马斯克自己在用二代无人驾驶软件,他说现在是2万美金,而且他认为很快就会得到应用,(未来)如果从2万美金如果降到1万美金,2000万的车,相当于2000亿了。 而这个商业模式它类似于微软卖操作系统,它是个轻资产高盈利的商业模式。 另外如果无人驾驶技术实现了,最大的利好是哪个行业?最大的利好是白酒行业,因为不怕酒驾了。 开车不怕酒驾了,你在开车的过程当中干嘛呢?你打王者荣耀,你在手机上打王者荣耀,你要给这些系统30%,因为苹果30%以上收入是来源于第三方的,大概是640亿美金,这都是轻资产高盈利的商业模式。 我们在坐地铁的时候,可以看到我们眼前的生活方式变了,我们都是拿着手机在看, 但如果智能汽车这个时代来了,生活场景又变了。 可能左边的男同志在那打游戏,右边的女同志在开车的过程中手舞足蹈的跳舞,或者唱卡拉OK,很可能这种商业模式在发生变化。 这两个都是轻资产高盈利的商业模式。 所以说这类公司都是改变世界的公司。 其实投资我们要两个角度去看,过去很多人对东方港湾有个误解,以为我们只会买白酒,不是, 其实东方港湾一成立,我们海外的部分主要是买改变世界的这样一类公司。

我们应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思考
另外还有安全边际。 其实安全边际这个概念很简单,但投资最难的就是在这一块, 就是你对安全边际的理解,对高低的理解,包括抱团取暖的讨论也都是高低的问题。 换句话说,过去很多朋友喜欢买银行,或者买传统的这些公司,在过去这几年也受到了一定的煎熬,那投资到底要选择什么样的商业模式的公司?其实在海外也是发生很大的争议的。 我们看到最近美股的一些传统公司表现还是不错的,在过去二三十年的过程当中,美国的投资风格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巴菲特早期也是格雷厄姆式的投资,后来因为芒格的影响,他买了成长股,成就他今天的历史地位。 但如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巴菲特的投资,也是充满着遗憾的,为什么呢? 因为他跟比尔盖茨的关系这么好,当比尔盖茨请教他对资本市场看法的时候,他为什么不能够放下对某些行业的偏见,去请教一下比尔盖茨对微软的看法。 如果他能够很好的交流,当贝索斯请教他对资本市场的看法的时候,跟贝索斯请教对亚马逊的看法。 如果他能够在他的组合当中像投资苹果一样,占到他40%的比例去投资微软和亚马逊,他的年化回报可能不止20%多了,很可能50%甚至更高。 当然我们说世界上的钱不可能让一个人都赚了,但我们的思考方式是应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思考。

绝大多数企业的商业模型是一个抛物线的形状
另外,我们思考企业的模型,其实过去100年世界的500强到现在存活率是3%,绝大多数企业的商业模型是一个抛物线的形状。 就是一个小公司经过漫长的岁月到达了顶点,然后经过漫长的岁月消失破产。 现在新的一代人工智能时代,大数据时代,很多公司的商业模型在发生很大的变化。像拼多多,哔哩哔哩,美团这样一系列的互联网公司,他们是用几年的时间达到了顶峰。 这就牵扯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了,如果你要从传统安全边际的角度来说,这些公司是不应该投的, 因为这些公司都是亏损的,像亚马逊如此,特斯拉是如此,中国现在这几个如日中天的互联网公司都是这样子。 而且我们看到,刚刚公布季报的某家互联网公司又亏了一大笔钱,而且还要向这个方向再投资。 所以类似这样的公司你投不投?其实是一个挑战。 不投你很可能会错失一个又一个伟大的时代,你投了,这些公司的波动性可能比较大,你怎么样去处理? 其实投资是一个非常难的事业。 而且当寂寞孤独伴随你的时候(很难熬),(就像)很多朋友投银行,别人涨就你不涨,这个难度也挺大的。

如果你不持有一个公司足够长的时间

是很难赚100倍,1000倍,10000倍的
另外伴随企业成长。 其实伴随企业成长对私募基金来说是个非常重大的挑战,因为像我们跟很多券商,银行的合作是有预警线和清盘线的,通常预警线是放在8毛钱,清盘线放在7毛钱。 最近一跌百分之二三十,当达到你的预警线和清盘线的时候,你的压力就会非常大,也增加了你对投资的难度。 在A股的历史上,我经历的这29年,早期就不说了,最近的这几次股灾,2015年大家都经历过千股跌停,就算清盘线放到5毛钱,估计也给你清盘清掉了。 2018年,当时单边下跌的时候,所有股票的中位数是40%,你设到8毛钱,7毛钱也给你清盘了,所以有时候被动的要做风控,所以私募基金这个行业是非常难的。 包括很多优秀的公募基金到了私募基金为什么需要有一段适应期,特别是要给你的产品加预警线和清盘线,更难做。 因为我们有些优秀的公募基金下海是戴着光环,他的产品不设预警线和清盘线还好,如果一设,碰到类似大的挑战的时候,它是非常难受的,所以说私募基金这个行业是非常难的。 但是就长期投资而言,如果你不持有一个公司足够长的时间,你是很难赚100倍,1000倍,10000倍的。

你应该像原谅你自己一样

原谅那些坤狗、朱狗、但狗之类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个人投资者能够有机会战胜机构投资者的唯一的(机会)是什么?你自己的钱你可以跌50%不管,但做机构是非常难。 你如果有这样的想法,跌50%你都能坚持,其实你的投资是比机构要好, 最近很多人骂我们做公募基金的,像坤哥,赚钱的时候叫坤哥,亏钱的叫坤狗。 其实投资找到好的基金经理是非常难的,你找到他,就要相信他,相信他的理念,相信他的做法,给他一定的宽容度。 否则你就自己做,一般人不会骂自己是狗,但骂别人是狗是经常的,是随时的。 你应该像原谅你自己一样,原谅那些坤狗,什么朱狗,但狗之类的,多给我们一点时间。

往往历史大底出现的时候

发生利空它也不跌
另外总体而言,在我从业的这29年当中,主板市场它的PE一般在60倍以上容易发生股灾。 2015年的6月18号,我在一个基金年会上有个发言,我说A股很可能会有一次1987年的股灾, 其实包括2008年也是如此,只要60倍以上就容易出股灾,30倍以下通常来说是个历史大底。 其实股市的高低和波动最终取决于估值,如果估值足够低,再大的风险它也能够扛得住。 我们发现往往历史大底出现的时候,发生利空它也不跌,这个时候几次利空下来它都不跌,往往这个位置是转折。  我个人认为 A股港股化,美股化投资的逻辑,是个长期的趋势,这是不可逆的,因为它符合投资本源的规律,就是钱一定要放在能够持续创造财富的好的商业模式上。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urjRr85ZH4OhKhmCEt903Q

泡沫破裂后,你还相信市场是有效的吗?

足彩与有效市场

 

泡沫破裂后,你还相信市场是有效的吗?

 

1/5

有效市场假说

常常听到这样的争论:

 

甲:“基本面一路向上,股价一路向下,明显不合理……”

乙:“别老说什么市场错了,这么弱的走势,难道不需要反思一下,有什么是我们没有发现的信息吗?……”

 

这一类对话最终一定会涉及到“市场有效性”的问题,作为价值投资的根本投资观问题,在关键时候决定了你的账户净值。

 

所谓“有效市场假说”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被提出来的投资理论,认为在一个制度健全、定价迅速、信息透明、充分竞争的市场,股价已经反映了历史上所有的信息

 

比如春节前的市场,如果你相信市场的有效性,那就不存在什么高估,如果有人觉得高估了,那是因为那些人没有掌握足够的信息,如果市场之后真的下跌了,只是因为市场发生了变化——市场有效性只对历史有效,不对未来有效。

 

相反,如果你对“市场的有效性”表示怀疑,这就是一个明显的泡沫。

 

如果你根本不认为市场有任何的有效性,都是随机运动,那这就是一个纯粹的“赌场”,那些人从一开始就不会看这个公众号的任何文章。

 

事实上,很多人对“有效市场”根本没有明确的立场,判断完全是主观的,自己手里的股票涨了,就说市场是有效的,自己手里的股票跌了,就说市场先生错了。

 

也难怪,“有效市场”作为理论化的假说,很难被证明,自然争议比较大。不过,在一本叫《运动博弈论与足球经济学》(Beautiful game theory: How Soccer Can Help Economics)的书里,作者用一种奇怪的方式证明了这个假说,值得所有的投资者看一看。

 

泡沫破裂后,你还相信市场是有效的吗?

 

2/5

完美的有效市场模型

市场的有效性一直被认为是一个难以证实的假说,这个假说依赖三个严格的条件:

 

1、投资者都在尽可能地利用信息获得更高的收益;

2、足够数量的投资者,投资者对新信息的反应迅速而准确;

3、根据信息决定买卖,不存在市场操纵。

 

就算是最成熟的市场也无法满足第二条,大量个人投资者没有能力获取信息,交易决策都依赖于当前股价的涨跌,追涨杀跌,特别是A股,散户交易量达到七成。

 

如果根本不存在这样一个市场,那么“市场的有效性”就一直是一个假说。不过几年前,一位英国的经济学家还真的找到了这样的一个市场——足球博彩。

 

那足球博彩到底跟金融市场有什么关系?

 

足球博彩业完美的符合了“有效市场假说”的第二和第三个条件:足球博彩的结果很明显,信息也是封闭的,所有人都有能力根据掌握到的信息下注,也有足够多的看法不同的球迷。

 

这位经济学家研究的是betfair(必发)网站——一个允许实时交易的赌球市场。

 

赌球买卖的价位是赔率,你可以买别人开的赔率,如果没有合适的,也可以自己开一个赔率,所有赔率的买盘都是公开的,跟股票的买卖盘一样。

 

泡沫破裂后,你还相信市场是有效的吗?

 

球迷可以看到所有当前有关的信息,还有赌注交易量、走势图等,你看,基本面和技术面都有了,就是一个迷你的金融交易市场,而且所有的比赛都是孤立的,更方便研究。

 

结论到底有没有证实这个理论呢?

 

3/5

神奇的15分钟中场休息

要证明“市场有效性”,只需要证明两件事:

 

1、市场一旦有了新的信息,就会立刻完全反应到股价上

2、只要没有新的信息,价格就不会出现变化

 

这两点在股票市场上完全无法验证,因为股票对应的是实体经济,企业的产品、渠道等因素每天都在变,宏观市场上的流动性天天在变,你根本无法验证股价的变动是由这些信息引发,还是投资者本身的盲目买卖造成的。

 

Betfair网站可以做到。

 

赌球的信息都来源于比赛场内,而且很简单,无非就是双方进球数、控球时间、罚球数等等有限的数据。

 

球迷可以一边看球一边下赌注,你可以看到,赌注完全随着比赛场面的变化而变化,如果一个球队进了一个球,它的赔率会突然下降——即获胜概率突然上升。

 

不过,赌球的盘面也并不完全受即时消息的影响。

 

假设曼联队开场就领先一球,但由于进球太早,它对整场比赛的影响并不大,获胜的赔率不会下降很多。但如果到了下半场还是这个比分,它的赔率应该逐渐下降——但问题在于,场上不断有新的信息出现,我们怎么能判断赔率下降是老信息(曼联队领先一球)还是新信息造成的呢?

 

科学研究应该要尽可能排除一切无关的影响因素,好在Betfair的一个绝妙设计机制完美地解决了上述问题。Betfair规定,如果有球队进球,交易系统将暂停,场上所有未完成的赔率订单(相当于挂单)将全部被清空,所有球迷需要根据当时的局面重新下单。

 

于是经济学家设定了一个特定的场景——上半场结束前有球队进了一球,随即进入15分钟的中场休息。

 

为什么这个场景能验证市场的有效性呢?

 

1、如果“市场一旦有了新的信息,会立刻反应到信息上”,那么赔率的变化就应该一步到位;

 

2、如果“只要没有新的信息,价格就不会有任何变化”,那么中场的15分钟,赔率应该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结果,研究者找到了80场上半场结束前一分钟内进球的比赛,研究了进球后到中场休息这段时间的赔率变化情况,结果完美地验证了“有效市场假说”。

 

以曼联对热刺队的一场比赛为例,曼联上半场结束前半分钟进了一个球,交易系统暂停,清空重新下单,获胜概率瞬间从不到50%上升回落后稳定在77%的位置,上半场结束。

泡沫破裂后,你还相信市场是有效的吗?

非常神奇的是,中场休息的15分钟,场内没有任何新的消息,交易继续进行,但曼联获胜的概率在这15分钟内,完全固定在77%的位置不动。

 

这十五分钟内,交易量甚至比上午还高,既有下单赌曼联大胜的,也有赌热刺反转的,但经过撮合后,最后市场成交的赔率一直固定在一个位置。

泡沫破裂后,你还相信市场是有效的吗?

这十五分钟的交易很值得投资者思考。在股市中,某公司因为突发消息股价大涨或大跌后,通常会出现剧烈震荡,其原因我猜有两点:

 

1、股市对信息的解读比赌球复杂多了,包括利好与利空的力度,符合预期还是不及预期、甚至连利好还是利空都有争议;

 

2、虽然不同观点的买卖盘可以互冲,但大量的趋势交易、T+0、量化交易,都有可能放大震荡的力度,这些都是赌球所不具备的。

 

但不管怎么说,这个研究,特别是那十五分钟的一字型交易走势,证明了“有效市场假说”是存在的。

 

这个研究结果会给我们的投资什么样的启发呢?让我们做一个头脑实验。

 

4/5

信息黑箱公司

假设有一家上市公司,它所在的行业没有别的公司上市,即没有任何板块效应、它的产品在市场上没有人能看到,从产业链上下游也都打听不到任何消息,只能通过公司的定期报告了解(这样的公司当然不存在)。

 

也就是说,这家公司发布了定期报告后,就进入“信息黑箱期”,没有任何消息,但股票还在交易。那么根据前面足彩的“有效市场分析”,公司股价在这段时间内跟大盘完全同步,也就是说,抛开大盘涨跌的因素,它的股价就是一条直线。

 

到了下一个报表期,所有信息在很短的时间内体现在股价上,然后又不动了。

 

这种情况下,投资这家公司的收益,完全来源于每一期公开信息后的基本面的变化,你赚不到也不需要去赚任何股价波动的钱。你只需要从不同期的报告中,判断公司业务发展的方向,作出“建仓、增持、减仓、清仓”的决策。这真是价值投资者的理想世界啊。

 

有人说,既然这样的公司根本不存在,那这样的案例有意义吗?

 

有。你完全可以把手中持有的公司当成这样的公司啊,所有有效的信息最终都会体现在报告期时的基本面上,所以影响不了基本面的信息,只能让股价波动,而不能改变最终的定价。

 

所以,有效市场理念指出,稳定的超额收益只能来源于业绩的增长,而不能来源于估值的变化。

 

5/5

价值投资与有效市场

市场有一种错误的说法,如果市场是有效的,那我们花钱买信息花时间分析信息就没有用了。

 

事实上,我们购买并分析信息,不仅仅为了了解公司当前的基本面,还要预测未来的经营走势,后者并不属于“有效市场”的范畴。

 

事实上,价值投资的有效性,必须建立在市场有效性的基础上。

 

只有当市场始终是有效的,现在的股价反应现在的信息,未来的股价反应未来的情况,我们预测对了公司未来的经营变化,才能通过股价的变化赚钱。如果市场是无效的,那我们就算是预测对了,股价也不一定变化,我们也不一定能赚到钱,那价值投资的一切理论基础都会崩塌。

 

市场从理论上必然是有效的,而且在实际运行中,大部分时候也都是有效的,否则,所有的投资都是在赌博,找基金经理不如自己回家投飞镖买股票。

 

不过,赚钱的方法有无数种,可以通过市场的有效性赚未来的钱,也可以通过市场“暂时失效”赚现在的钱。下一期文章,我想通过另外一位经济学家的一些研究,谈一谈如何找到有效的市场以及处于“暂时失效”中的市场。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bz9FkgRmznDi0COPmyULgQ

冯学荣:古代赴京赶考怎么走?

古代赴京赶考怎么走?

冯学荣:古代赴京赶考怎么走?

 

今天老冯跟大家讲解一个有趣的历史问题:
 
古代的举人进京赶考,他们是怎么解决交通问题的呢?
 

是不是从家里出发,一路步行,去的北京呢?
 
其实,不是。
 
古代举人进京赶考,交通方案有很多,但一路步行抵京的,并不是常见的方案。
 
常见的方案例如说,有“京杭大运河”
 
从隋唐开始,中国人就开始开凿沟通南北的运河,最初的目的是运送粮食,后来运河逐步发展,就形成了京杭大运河,从杭州出发,坐船北上,可以直达北京郊区。

冯学荣:古代赴京赶考怎么走?

京杭大运河路线图

 

古代南方的考生,可以步行、骑骡马,或者坐船到江南,在大运河沿岸的码头,坐运河船,一路北上,去北京。
 

明清两代,由于接驳大运河较为方便,所以江苏、浙江、湖南、湖北这几个省赴京赶考的举人都相对较多,而其他偏远省份呢,例如云南、贵州等地,当时因为路途遥远而放弃赶考的人,比比皆是。
 
那时候进京赶考,通常需要步行,坐骡马,坐马车,坐船,需要混合各种交通方式。举个例子,古代一个广东佛山的考生进京赶考,主要有三条路可以选择,这三条路线,都混合了步行、翻山、坐骡马车、遇水上船:
 
路线一:清远→韶关→江西→安徽→徐州→山东→涿州→北京;
 
路线二:清远→韶关→南昌→芜湖→扬州→德州→涿州→北京;
 
路线三:清远→韶关→南昌→杭州→苏州→扬州→德州→涿州→北京。
 
说一个具体一点的线路:
 
一个广东佛山镇的考生,从佛山某个码头上船,沿北江北上,到清远,然后到韶关,溯江而上,到南雄,抵达南岭,这个时候下船,步行或者骑骡马,翻过梅岭,进入江西,在江西的大余县上船,船沿着复杂的水系进入赣江,经过吉安、南昌水域,进入鄱阳湖,并进入长江,然后呢,船顺长江而下,经安徽抵达江苏,到扬州,船转舵,进入京杭大运河,然后进入山东境内的运河段,再进入大运河的河北段,抵达通州,然后,骑骡马进北京。
 

明末清初时期,从佛山到北京,这样走的话,一般要走两个月左右的时间,非常艰辛。

冯学荣:古代赴京赶考怎么走?
有钱的考生会雇佣书童,帮他扛行李

 

不过,当时有驿道,就是官方的平整公路,各地举人进京赶考,沿途有驿道的,可以走驿道,然后在沿途的驿站,都可以休息,举例说北宋时候,官府会给赶考的考生发放“驿券”,考生凭“驿券”,可以在沿途官府开办的驿站免费住宿,由于你是举人,当时各个驿站的驿卒,通常是不敢怠慢你的。
 
那么,最重要的问题来了:钱的问题。
 
试问古代的举人,进京赶考的路费,是自己承担呢?还是可以找政府报销?
 
答案是:许多朝代都对进京赶考的举人,发放赶考路费补贴。
 
例如清代初年,就开始规定有“会试盘费银”,就是政府发放的路费,当时规定对各省考生的补贴是:
 
“安徽二十两,江西、湖北皆十七两,福建十五两……直隶、四川皆四两,山东一两,广东二十两,惟琼州府增十两,每名三十两,于领咨日给发。”
 

这个路费,坦白讲金额有点不公平,举例说四川离北京那么远的地方,只补贴四两银子,也就人民币四千块钱左右的样子,不公平,不合理,不过我也是照录如上,不知道当时为何对四川的考生如此苛刻,是不是有其他的考虑,有待考证。

冯学荣:古代赴京赶考怎么走?
书生进京赶考(影视剧照)

 

那么这个路费补贴,具体找谁要呢?
答案是:找布政使。
例如,广东的考生,要进省城广州,找到布政使,表明身份,申请这笔钱。
 
不但可以拿到钱,而且,还可以拿到一个“火牌”,考生凭这个火牌,可以在沿途的驿站,领取一辆马车,坐这辆马车,可以到下一个驿站。
当时的马车上,还插了写着“礼部会试”四个字的黄旗,这种车,在当时被称为“公车”,对了,就是康有为“公车上书”的那个“公车”。
当时这种公车很威风的,沿途的关卡守卫、土匪盗贼,看到黄色的旗帜,都知道是皇帝家的公车,都不敢阻挠,知道自己惹不起。
 
古代中国的土匪,通常讲江湖道义,不抢孤儿寡母,不抢和尚道士,不抢清官还乡,不抢科举考子,抢了会被土匪同行看不起。
不过,话虽这样说,还是有一些土匪,胆大包天,连进京赶考的举人都敢抢,那么举人被抢劫之后,就可以到当地县衙门去报案,通常县衙不敢怠慢,会立马去破案,为什么?因为县令害怕举人到京城找御史(检察长)去告状,说你这个县令,没有重视皇帝的考试,因为科举考试是皇帝统治国家的重要手段,你县令怠慢举人,御史是要弹劾你的。
 
其实除了土匪之外,当时还有两个风险:野兽和疾病。
 
首先说野兽,我们现在许多年轻的朋友可能不知道,近代以前的中国,野外是有野兽的!有野兽的!有野兽的!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最常见的就是豺、狼、虎、豹,是的,鲁迅笔下的祥林嫂的小孩,就是被狼叼走的(虽为小说,但有事实基础,民国时期乡郊野外,确实常见豺狼),而在近代以前的中国,举人赴京赶考翻山越岭的时候,是有一定的概率遭遇野兽的。

冯学荣:古代赴京赶考怎么走?

图为1950年代湖南打虎队提着打死的老虎
尸体合影,直至1950年代湖南郊外仍然有老虎,
近代以前更不用说

 

再一个就是疾病了,什么疾病呢?答案是:病菌,病毒。举例说,登革热,痢疾,疟疾,霍乱,流感……等等,人在翻山越岭的时候,被蚊子叮咬一下,喝一点山泉水,吃一点野果,和一路上的各种人接触,说话,打喷嚏,咳嗽,吃别人吃过的碗筷,都会染病,有的考生人尚未到京,就病死在路上了。
 
那么那些顺利的,历尽千辛万苦的考生,风尘仆仆,好不容易来到京城,又是怎么解决吃饭和住宿问题的呢?
 
答案其实你应该猜到了:对。同乡会馆。
 
明朝有个文学家叫沈德符的,依据他的著作《万历野获编》的记载,明朝时候,北京城里有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同乡会馆”,是谁开的同乡会馆呢?
答案是:两种人,要么是朝中的大官,要么在北京经商的富豪,比如说,贵州籍富商丁某在北京买下一套房子,开办“贵州会馆”,招待贵州赴京赶考的举人们,包吃包住,富商丁某为何要这么做呢?
 
两个目的:
第一,赚取慈善家的美名。
第二,结交这些举人,无论他们能否考上,将来都是极好的人脉,万一其中一个中了三甲,进了朝廷当了大官,那这笔人情,日后的用途,可就大了。

冯学荣:古代赴京赶考怎么走?

书生进京赶考(影视剧照)

 

那么,当时进京赶考的考生,有没有死于交通事故的呢?答案是:很多。举个例子:道光二年,云南昆明举人尹尚廉,进京赶考,走到了距离京城不远的河北衡水,为了走捷径而坐船,结果在距离北京不远的江河上,翻船了,溺死在京郊。
 
大清嘉庆年间,广东番禺有个名叫“林柏桐”的考生,27岁中了举人之后,多次赴京赶考,从27岁一直考到42岁,都没有考上,不过,他留下了一本名叫《公车见闻录》的著作,在书中,他写下了当时广东人进京赶考的一些有趣细节:
 
细节一:当时赶考,为了安全、解闷、互相照应等等,举人们在动身之前,先要约伴,也就是,三五成群,一同上路。
 
细节二:通常考生要带上衣服、帽子、被子、蚊帐、手巾、袜子、靴子、洗脸盆、笔墨纸砚、银子。
 
细节三:有意思的是,跟我们想象的不同,原来在古代,江河湖泊上,有大量来自各省各地的船家,做客运的生意,理论上说,只要你钱给够,任何地方只要有水路能通,船家都可以搭你去,所以当时的交通,虽然说落后,但其实也还是有解决的方案。
 
大清倒台之后,百姓方便多了,1912年,津浦铁路通车,从天津到南京(浦口),火车两天就到了,不过那个时候,已经没有科举考试,因为科举考试在1905年被废除了。
 
不过,津浦铁路通车之后,南方的考生进京,报考北大、清华等,坐津浦铁路的火车,从南京浦口上车,两天就到天津,再从天津进京,那就方便多了。
还有一个有趣的问题:
古代没有身份证,参加科举的考生,如何证明自己是自己呢?
答案:准考证。
是的,我们的祖先不笨,他们早就知道做准考证,只不过不同的考试,准考证的名字和格式不同,其中有一种准考证,叫做“浮票”,下图是一个例子,是一个名叫“赖以尊”的考生的准考证,当时没有照相术,所以在准考证上写明:这个考生20岁,中等身材,脸上没有胡子,其实这些无法准确描述这个考生的容貌,这也就是为什么,科举考试经常发生枪手替考的现象。
同理,赴京赶考的举人,也有由“学政”部门颁发的证明身份的材料,类似于这个浮票,不过应该比浮票更复杂一些,我暂时没有找到,以后找到了,再跟大家分享。

冯学荣:古代赴京赶考怎么走?

最后一个也是很有趣的问题:
古代进京赶考的举人,没有百度导航,他们怎么知道去北京怎么走呢?万一迷路了怎么办呢?
如果您问这个问题,那么说明两点:
第一点,你是个求知欲很强的人,懂得打破砂锅问到底,给你点赞。
 
第二点,你可能低估了中国古代的出版业。

是的,中国古代的出版业,其实非常发达,在古代一直都有指导人民如何去一个地方的“导航书”,今天我举个例子:《示我周行》。就是下面这本,看,我们的先人,起的书名多好:示我周行,指示我四周行走。在这本《示我周行》中,举例说,详细告诉了读者:从杭州怎么去北京,从济南怎么去北京,从太原如何去北京等等,如下图,所以呢,在古代的中国,其实不存在“不知道如何去北京”的问题,因为很多书里面,都有详细的指南。怎么样?是不是又涨知识了?这,就是你关注老冯的原因!

冯学荣:古代赴京赶考怎么走?

冯学荣:古代赴京赶考怎么走?

冯学荣:古代赴京赶考怎么走?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hErMWuEu7O8d9jFkuOhAdA

新兴市场已经扛不住通胀了……

作者 | 削橙子

数据支持 | 勾股大数据(www.gogudata.com)

新兴市场已经扛不住通胀了……
我们常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但面对危机,与生俱来的同理心总会不自觉地发挥作用。
看到别人挨打的时候就会想到接下来挨打的会不会是自己,这是本能。
3月初,出于美债收益率回升将触发资本外流的担忧,乌克兰率先决定大幅紧急加息至30%。
乌克兰打响了全球加息的第一枪,但没激起什么波澜。
直到第二第三甚至第四个例子出现的时候,大家才后知后觉。3月18日,巴西、土耳其紧随其后,分别将基准利率上调至2.75%、19%。
三人就能成虎,所以当19日俄罗斯也宣布加息25个基点至4.5%,担忧就形成了:
下一个加息的会不会是我们自己?
 
新兴市场已经扛不住通胀了……
图片来源:网络

 

1

扛不住了的新兴市场
兔死狐悲,物伤其类。
这样的说法未免过于悲观,因为新兴市场国家集体加息有其自身的必然性。
短期的推动因素是通胀压力。
巴西国家地理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1至11月间食物价格上涨了16%,其中巴西人的主食——大米和黑豆的价格分别上涨了70%和40%。
新兴市场已经扛不住通胀了……
图片来源:网络
从通货膨胀率来看,截止到今年2月,俄罗斯、巴西分别为5.7%、5.2%,而土耳其同比高达15.6%,且均位于快速上升通道。
新兴市场已经扛不住通胀了……
构成恶劣通胀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本国为了应对疫情采取的紧急宽松政策。数据显示,去年巴西大量往市场上投放货币,M2一度超过30%的增速,比之美国犹过。当前有所回落,但仍在28%以上。
新兴市场已经扛不住通胀了……
另一方面,是美国大放水带来的输入型通胀。巴西、土耳其的放水还是关起门来放,就在自己家打转。美国则不然,5万亿美元如洪水猛兽,流向了全世界。尤其是新兴市场,潜在的资产升值空间总是会吸引大量的投机者,基本上形成了一种国际惯例。
新兴市场已经扛不住通胀了……
远超其他国家的通胀问题,本质上是因为国家的经济结构比较脆弱。比如巴西,以贩卖自然资源为主的经济模式,加上陈年累积下来的高外债压力,导致辗转腾挪的空间非常有限,危机一旦爆发几乎只有靠放水,高通胀来了也只能加息。并且对外不设资本流入流出的限制,使得国际热钱来去自如,常常被别人割韭菜。(参考历史文章《“南美特朗普”救不了巴西》)
所以,长期角度来看,当前美债收益率连续上升突破重要阈值,资本回流美国已成趋势,选择加息也是在提前防备资本外流的危险
新兴市场已经扛不住通胀了……
国际金融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3月初每日从新兴市场流出约2.9亿美元,而2月份还是每日流入约3.25亿美元。并且,2020Q4以后美国已经转为资本净流入,1月净流入规模又有千亿。
新兴市场已经扛不住通胀了……
对土耳其而言,防止汇率继续暴跌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理由。(参考历史文章《土耳其里拉,凉透了》)
此外,三个国家的实体经济都出现了疫后复苏的良好迹象,2月的制造业PMI均回到了荣枯线以上,也为央行回归中性货币政策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新兴市场已经扛不住通胀了……
相比于其他国家是否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投资者更关心这些动作的背后是否代表着全球加息潮的来临。
毫无疑问,全球货币环境正在转变,这些不得不对此做出反应的经济体是最脆弱的一批,一向都是如此。

 

2

周期轮动,常规性“抢跑”
1929大萧条之后,提出政府干预主张的凯恩斯主义逐渐成为主流经济理论。
图片来源:网络
在其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基于经济周期,他认为宏观财政与货币政策应该是逆周期调节:经济不景气的时候要政策赤字刺激经济,经济过热则要紧缩控制。
慢慢地,由此衍生出了“经济疲软——降息——经济过热——加息”的周期循环。
历史上几轮加息周期梳理下来,大多存在类似的轮动规律。
危机爆发的初期,通常先在发达经济体,导致美英日欧等全球主要需求国率先降息;而后,随着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蔓延至全球,制造国(韩国、东盟国家等)与资源国(巴西、俄罗斯等)开始降息。
但在经济修复期间,资源国往往会先出现通胀压力,被迫进入加息周期;随后全球需求改善带来制造国经济回暖,进入加息周期;而发达经济体作为最终需求国,通常最后进入加息周期。
金融危机后期,各国普遍还在降息时,2009年2月俄罗斯率先加息,原因和现在如出一辙——通胀率达到15%,以及防止热钱外流冲击卢布汇率。
紧接着就是巴西和以色列,同年8月份先后采取紧缩政策,而直到2008年12月,美国还在降息,一路将联邦基金利率降至0-0.25%。
新兴市场已经扛不住通胀了……
当时的背景也和现在极为相似,美债收益率一路飙升,十年期国债半年时间涨幅达到91%。
新兴市场已经扛不住通胀了……
同样地,在上一轮全球加息周期中,俄罗斯、巴西、土耳其也都是最早开启加息进程的国家。回顾2013-2015年,全球各国逐渐开启了一轮加息周期,其中俄罗斯、巴西、土耳其分别在2013年4月、2014年3月、2014年1月就开始了加息进程,远早于美国(2015年12月)和欧洲国家。
目前来看,全球已进入到资源国为主的加息周期,巴西、俄罗斯均已启动加息;后续或将启动制造国的加息周期,现在的市场预期是,韩国、泰国、印度等将于1-2 年内加息,而美欧等最终需求国的加息时点预计还有不短的距离。
从历史来看,巴西这些国家更像是一条警戒线,意味着浪潮席卷之下,浅滩已经沦陷。
但是,过去可以拿来参考,但每一次危机的背景都不太一样,错综复杂,仅以此作为凭据未免过于草率,具体问题还得具体分析。

 

3

警钟敲响,不必紧张
一般而言,加息分为两种:
主动的,决策层断定危机期已过,经济回归正常轨道,不再需要太宽松的环境;
被动的,低利率刺激引起的通胀、汇率等等问题愈发严重,如果继续宽松,将引发其他的危机。
显然,巴西、俄罗斯属于后者,中国属于前者。
至于美国,美联储的表态是仍以经济、就业为核心目标,2023年之前不会加息。
此外,巴西、土耳其、俄罗斯等国相继加息,一定程度上将减慢美元回流美国的速度,减小美国本土的通胀压力。
二者叠加之下,成功地让市场押后了加息时间预期一个季度。根据联邦基金利率期货数据计算的结果,美联储在2023年1月加息的可能性约为80%。欧洲美元期货则反映美联储于2023年3月加息的可能性为90%,晚于此前押注的2022年12月。
但需要注意的是,美联储预计2021年美国失业率将下降至4.5%,已经非常接近常态水平,如果经济继续超预期复苏,不排除提前完成目标任务的可能。此外,当前美国的通胀率为1.7%,虽然“平均目标通胀制”允许短时间内超过2%的临界值,但彼时民众的压力不可小觑。
新兴市场已经扛不住通胀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倒逼加息的条件,会不断积累进化,央行和市场之间的博弈也会更加激烈。
此外,即便美联储硬扛着不加息,大概率会像中国一样,先退出财政政策再收紧货币政策,尤其是在联邦政府的债务风险高企的情况下。数据显示,截止到去年4季度,美国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已经高达132%。
新兴市场已经扛不住通胀了……
无论拜登和鲍威尔怎么评估形势,流动性拐点的来临,只会早于美联储的承诺时间,而这对市场的影响本质上和加息没有太大的区别。
对中国而言,其实没有必要过于担心。
这一轮疫情中国放水就比较克制,去年年底唯一一次的降准预期也落空,年初也开始逐步退出财政宽松,收紧流动性,符合“不急转弯”的总基调。
新兴市场已经扛不住通胀了……
上周末央行行长说的“货币政策始终保持在正常区间,工具手段充足,利率水平适中”等等,就是给投资者最大的定心丸——至少最坏的情况不会出现。并且,3.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和资本项目的限制,也决定了不会像巴西这样担心资本大量外流的问题,更不用说2月份外资还是净流入状态。
当然,中国会赶在美国之前加息,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概还有1-2年的缓冲期,足够领导们构筑一个稳步向下的通道了。

 

4

结语
低息是一种反常现象,并非历史的常态。长期人为地压低资金供需价格的后果,将是货币信用的不可控。
荤素搭配才能活得长久,危机后利率环境总是要回归正常的。
身体素质最差的那一批被迫开始吃素,并不意味着身体一般的、身体好的也会跟着转变。
但是至少能够说明一个问题——浅滩已经沦陷的时候,就意味着涨潮开始了,稍高点的地方被淹没只是时间问题。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hwa-oCmfU1aqDtwVdELmNA

为什么顶尖高手,都是长期主义者?

 

商业洞察 丨作者 / 刘 润   整理 /  万   青

这是刘润公众号的第811篇原创文章

 

真正聪明的人,都在做笨的事情。

 


 

 

 1 

 赚钱

从来都不是商业的起点

 

我经常喜欢说一句话: 

 

一切商业的起点,都是消费者获益。

 

我们的学员,已经听了几百遍了,耳朵都磨破了。 

 

但即便听了几百遍,我相信,还是会有一些同学表面点头称道、心里暗自嘀咕: 

 

这种漂亮话,说说而已。 

 

赚钱,才是商业的起点吧。 

 

赚钱从来都不是商业的起点。赚钱是终点。 

 

有很多明星喜欢开餐厅。 

 

但常常是一开始门庭若市,稍微过一段时间就没人去了,然后亏损关门。 

 

为什么? 

 

粉丝喜爱明星,明星的影响力可以给餐厅带来“流量”。 

 

哇,我一定要去试试,说不定还能要个签名呢。 

 

可是尝过鲜之后,有些餐厅粉丝们再也不去第二次了。 

 

为什么?因为菜品不好吃。 

 

所以,这家餐厅没有“复购率”。 

 

做餐厅,是流量更重要,还是复购率更重要? 

 

当然是复购率。 

 

餐厅开在一个固定的物理位置。

 

它只能服务附近几公里范围内的有限人群。 

 

就算明星影响力再大,这个“有限人群”都来吃了第一次,但只要菜品不好吃,没有复购率,顾客最终会越来越少,直到关门。 

 

让消费者获益,也就是把菜品做好吃,是一家餐厅的起点。 

 

赚钱是自然而然的结果,是终点。

 

就这么简单?就这么简单。 

 

天啊,这也听上去太显而易见了吧? 

 

谁不知道把东西做好很重要啊?

 

是的。每个人都知道。 

 

但是当你没有坚守长期主义,自己活下去都很困难的时候。

 

就会在消费者获益和自己获益之间,无比纠结,难以取舍。 

 

大部分人不是不知道,而是做不到。 

 

他们会问:我都要死了,还管消费者?

 

能在产品原材料上,偷工减料,就立刻克扣。

 

能多赚一分,绝不少赚一分。 

 

这时候,坚守长期主义,就给了你巨大的战略定力。 

 

有了“长期主义”护身符,就可以坚定地创造“客户价值”,从容地成长为巨人。 

 

关于长期主义,冯仑先生举过一个特别生动的例子: 

 

 

一个油饼五毛钱成本,卖两块钱,能挣一块五。

 

一个人把钱看得很绝对,认为多就是多,少就是少,钱很重要,所以觉得五毛钱成本太高,那能不能用地沟油?

 

成本三毛钱就行。蚂蚱也是肉,为什么不吃?多挣两毛钱也好啊。 

 

于是,这个炸油饼的人就会面少一点、油也差一点。 

 

但是可能又来了一个大妈,她觉得还是要让人吃了身体健康。 

 

她的心思在健康上,没在钱上,她就用品质最好的油、最好的面。 

 

同时还考虑别人拿饼的时候别烫手,再在拿油饼的这张纸上面写几个字,提醒注意烫。 

 

她心中有别人,结果别人都知道她们家的油饼是健康的,服务是贴心的,她们家门口的排队越排越长,那家就不好了。

 

 

注重眼前利益的人,拼命压榨“价值空间”,一点“价值空间”都不想留给对方。

 

注重长期主义的人,拼命退让“价值空间”,想要“价值空间”最大化留给对方。

 

注重眼前利益的人,一时赚得盘满钵满,未来路却越走越窄。 

 

注重长期主义的人,一时利润不尽人意, 未来路却越走越宽。

 

 

为什么顶尖高手,都是长期主义者?

 

 


 

 2 

重视长远价值

通常不会失去眼前利益

有一次,进化岛上的同学问我:润总,我如何才能像华为一样成功? 
我说,我对华为的了解很浅薄。
但据我所知,华为的成功,是和以下几点分不开的: 
1)只占公司1%股份的任正非,用梦想和利益团结了一大批员工; 
2)然后共同选择了一条长长的、厚厚的、湿湿的雪道; 
3)开始艰难地推动雪球,并坚持把每年收入的10%投入研发,滚大雪球; 
4)他们就这样艰苦地推动了32年,以奋斗者为本,以用户为中心; 
5)然后上天决定,在上百个关键时刻,都撒上了一些运气; 
6)最终,这个团队走到了今天。这位同学一听,皱起眉头。非要推动32年吗? 
这个时代,有更有效的办法吧? 
小米不是创业9年,就成为了世界500强吗? 
我说,我对小米也了解一点。据我所知,小米的创业,其实不止9年。 
1)1992到2007年,雷军做金山软件,积累了16年的软件经验; 
2)2007到2010年,雷军做天使投资,积累了3年的资本经验; 
3)2010到2019年,雷军做小米科技。虽然只有9年,但他每天睡4-5小时,被称为劳模; 
4)小米的成功,你看上去是9年的薄发,但却是即便勤奋如雷军,也必须经历的30多年的厚积。 
他说:可是,那马云呢 ?马云就说自己不勤奋,但是马云不是更成功吗?勤奋,不如选择重要吧… 
听到这里,我们有必要停下来,重新审视他最开始的问题。 
华为成功的路径他嫌长,小米成功的路径他嫌累。 
他想要的,其实不是成功的“路径”,而是成功的“结果”。 
看到成功的人、成功的企业,我们羡慕,我们迫不及待的想要学习。 
就像很多人都想学巴菲特的价值投资。 
但如果我告诉你,价值投资,让巴菲特在50岁以后,赚到了人生99.8%的财富。 
估计很多人可能立刻就会问:啊?要等到50岁啊?能不能早一点啊? 
等到50岁,已经没有青春去挥霍财富了呢! 
很多人都想“复制”他99.8%的财富这个“结果”。 
而不是“学习”他从10岁到50岁这一路走来的“过程”。 
甚至连这个过程之中,是否果断放弃眼前的丰厚利益,内心都要犹豫煎熬。 
牺牲眼前到手的利益,去换取未来更长远的利益,这种抉择往往极为痛苦。 
因为眼前的利益,所有人都看得到,长远的利益却很难看到。 
重视长远价值,通常不会失去眼前利益。 
仅仅重视眼前利益,则往往会失去长远价值。

为什么顶尖高手,都是长期主义者?

 


 3 

 只有客户成功,我们才能成功

 

关于长期主义,让我想起一次我邀请前阿里巴巴总裁卫哲到我的企业家私董会做的分享。
 
卫哲说的一段话很触动我。
 
他说:你们都说客户至上,但是你们开会讨论什么问题?看什么报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这三张表代表谁的利益?都只代表股东的利益。你们开会时只讨论股东利益,凭什么说客户至上?
听完这段话,我当时一震。
 
是啊,很多公司都在说客户至上,但是开会看“客户报表”吗?
 
你每周,或者每个月,看客户有没有因为你而赚钱了吗?
 
看客户因为你而少花钱了吗?
 
看客户因为你而拿到投资、甚至上市了吗?
 
卫哲给我分享了一个故事。
 
早期阿里巴巴的主营业务,是通过互联网,帮助中国供应商对接海外买家。
 
也就是所谓B2B国际电商。
 
他们有支强大的地推团队,被称为“中供铁军”,就是做这件事的。
 
有一次,卫哲检查工作时发现,有一个“铁军”卖了20万的B2B国际电商服务,给一家中国本土的房地产公司。
 
卫哲一看就知道,这个销售一定是用了所谓“把梳子卖给和尚”的技巧,卖给了客户一个根本就不需要的服务,从而完成自己的业绩。
 
这时候怎么办?把销售骂一顿,然后说下不为例?很多人估计都会这么做。
 
这么做,就不是阿里了。
 
阿里怎么做?
 
阿里把这名销售开除了。然后把20万,退给了客户。真的退了。
 
进了口袋的钱退出去,是很不容易的。
 
但是,阿里是希望大家知道:
 
只有客户成功,我们才能成功。
 
否则,这个钱不是赚来的,是骗来的。

 

为什么顶尖高手,都是长期主义者?

 


 

最后的话

 

在进化岛上,我曾经分享过对于聪明人的看法:

 

有一次和晨兴资本的刘芹聊天。

 

聊到一个项目。他说早期就不太看好,

 

为什么?

 

因为这个创始人太聪明了。

 

什么意思?太聪明也不对吗?

 

聪是听力好,明是视力好。

 

太聪明,每天都能看到各种机遇,接触更多资源,想到各种激动人心的模式。

 

因此,他们常常受不了诱惑,不断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在红利和风口间上下起伏,非常容易失焦,非常容易患得患失。

 

而创业呢?

 

是把一件事坚持做到极致。

 

一定程度的“傻”,有助于这种坚持。

 

其实,可以看到全世界,听到全世界,有时是一种惩罚。

 

太聪明的人,需要对抗全世界。

 

我说,那不是真正聪明的人。

 

真正聪明的人,都在做笨的事情。

 

真正聪明的人,他们不断在问“这件事情的本质是什么”,“那件事情的逻辑是什么”。

 

真正聪明的人,都会坚守长期主义。

 

然后坚定地创造客户价值,给合作伙伴,给消费者,留出足够的“价值空间”。

 

在商业战场上,什么样的竞争对手最可怕?

 

认真坚守长期主义的人,而不是聪明的人。

 

为什么顶尖高手,都是长期主义者?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Skc5mF4-WtfkNssduNdb-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