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垄断就能赚大钱,资本当然不愿意创新

国家要对互联网巨头们动手了!

12月8日,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说:

“大型科技公司利用数据垄断优势,阻碍公平竞争,获取超额利益。” 
12月11日,中央公开表态: 
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 
12月11日晚,人民日报发文,劝诫互联网巨头: 
别只惦记着几捆白菜、几斤水果的流量;不要痴迷于急功近利、不热衷于短期变现;在科技创新上要有更多担当、有更多追求、有更多作为;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未来的无限可能性,其实更令人心潮澎湃。
通过垄断就能赚大钱,资本当然不愿意创新
这一切的信号都标志着一件事,那就是互联网巨头们的社区团购业务,将迎来政府的重拳整治。
搞个生鲜卖菜业务而已,还是低价卖,为啥非要管?
因为互联网巨头搞的这个生鲜社区团购,对国家而言有害无益。
生鲜社区团购可以搞,但不是现在互联网巨头的这种搞法。 
 
疫情后的商机 
 
过去几年被屡屡证伪的生鲜电商,在今年的疫情中得到了市民的广泛认可,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令人刮目相看。
中国人买菜必须要去菜市场的习惯,被疫情给硬生生的改变了。
而这一切,被互联网巨头给敏锐的发现了。
4月,滴滴下场,成立生鲜电商部门。
6月,国美电器入场。
7月,美团入场。
8月,拼多多入场。
9月,阿里巴巴入场,副总裁侯毅直接任负责人,被CEO张勇定为阿里的1号项目。
11月份,连字节跳动都要下场了。
互联网巨头们简直都疯了,无论有没有电商和生鲜基因,都要来抢这个市场。
为占领市场,他们给出了0.99元/袋的蔬菜价格,一个社区小贩永远给不出的价格。
因为这个价格,比他们的进货价还要低,甚至比他们上游的批发商的进货价还要低。
巨头们上哪搞来的货源,居然这么便宜,卖这么低价他们有钱赚么?
当然没钱赚,卖一袋亏一袋,而且亏损非常严重。 
通过垄断就能赚大钱,资本当然不愿意创新
滴滴的CEO程维宣称: 
投入不设上限,全力拿第一。 
烧钱换市场,打垮所有竞争对手后依靠垄断地位再提价获取暴利,这一招已经被证明为是一条简单粗暴可行的赚钱道路,资本特别的喜欢。
实际上,自2010年之后,中国的互联网领域的成功者靠的都是这套玩法。
不成功的人,也是这个玩法。
还记得1块钱打车的网约车大战么?
还记得点外卖不要钱的外卖大战么?
哪怕失败的蛋壳公寓,其高收低租的亏钱玩法,其实也是同出一脉。
烧钱抢市场,垄断后再提价。
也就是蛋壳玩砸了,不然过几年后大家就可以看到房租疯涨的奇观了。
当所有的竞争对手都被淘汰,市场上只剩下3个以内的寡头时,垄断就出现了。
今天的你,还能享受到低价么?
滴滴和美团当年给的补贴,你还拿得到么?
不被大数据杀熟收个高价就不错了。 
通过垄断就能赚大钱,资本当然不愿意创新
外卖越吃越贵,餐厅越赚越少。
如今,巨头们把手伸向了你我的菜篮子。 
中国有反垄断法,但几乎没有对本国企业用过。
很长时间以来,中国一直是支持本国企业做大做强的。
因为和国外巨头企业相比,中国企业实在是太弱小了。
企业小,代表无法形成规模经济,代表没有实力参与那些大资本才玩得起的科研创新。
所以中国不仅在鼓励企业做大,甚至直接推动各种兼并重组。
比如说,中国南北车合并,形成了中国中车。
比如说,宝钢和武钢合并,形成了宝武钢铁。
企业越大,规模经济越明显,而市场经济就是一个大鱼吃小鱼的过程。
所以大企业,巨头企业的出现,是明显有利于中国经济的。
中国欢迎大企业的出现,但反对垄断。
规模经济和垄断的定义是很相似的,两者的临界点非常模糊。
所以巨头企业就是一柄双刃剑。
用的好,它就是规模经济;用不好,它就是垄断经济。
评判的标准只有一个,你的存在是不是对国家和人民有好处。
而那种这种低价倾销,灭掉所有竞争对手再提价的手法,很明显是双刃剑里恶的一面。
这一套,早在100年前就被资本主义国家给玩烂了。 
 
美国的垄断历史 
 
美国的第一位垄断巨头,是石油大王约翰·洛克菲勒。
他创建的标准石油公司,一度垄断了全美80%的炼油工业和90%的油管生意。
对利润的无止尽追求,让这个垄断企业,成为了全美经济的噩梦。
出于对利润的本能追求,在获得垄断市场支配地位后,石油的价格,被洛克菲勒提升到了市场能接收的极限。
同时他为了一段输油线路,还果断地关掉大型炼油厂而毫不顾忌上万名工人的死活;
民怨沸腾。
老罗斯福总统,就是挥舞着“反垄断”的政治旗帜上台的。
1890年,美国通过了《谢尔曼法案》,强制拆分国内的垄断企业。
随后,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公司,被美国政府给拆成了34家地区石油公司。 
通过垄断就能赚大钱,资本当然不愿意创新
在纯粹的市场经济中诞生出来的垄断企业就是一个怪物,连资本主义国家都不能接受这样的怪物。
在随后的100年里,美国对于垄断的定义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但一切的出发点,还是为国为民。
正是因为对于垄断组织的严厉打击,导致美国的资本通过垄断赚钱成为了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
好不容易花费巨大代价干掉了所有竞争对手,还没来得及提价收割用户,就被美国法院给干掉了。
冤不冤啊。
没办法通过垄断赚钱的前提下,资本就只能通过科技优势来获取竞争优胜者地位。
如果没有科技优势,那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资本的利润会被打压到无限趋近于零。
出于对利润的追求,美国的资本只能被迫的涌入了高风险高回报的科研行业。
但中国这边就不一样了,国家三番五次引导资本去搞创新,但资本就是不去,弄一些皮毛科研应付了事。
企业不愿意搞很正常,资本唯利是图,只听从利润的指挥,这是他们的本性。
如果通过垄断就可以轻松简单的获取大量利润,那我为什么要去搞科研创新?
换你是资本,你也不会去。
美国企业最喜欢打的是科技战,通过科技的优势,把成本几毛钱的芯片卖你几十块。
而中国巨头最喜欢打的是补贴战,通过不断的烧钱搞死所有竞争对手后,统一提价30%,坐地收租。
一样可以赚大钱,那么麻烦的搞科研干嘛呢。  
 
时代的改变
  
曾经的中国,确实不适合搞科研。
因为太穷,人才也太少。
很多企业刚崛起的时候,整个厂的研发部里,没几个本科生,甚至连人都没几个。
别说自研,有本事山寨就已经很不错了。
绝大部分企业,只能山寨别人的山寨产品,甚至还要靠挖山寨厂的技术员,才能获得山寨技术。
而欧美国家,也对中国的研发环境进行全方位的打压。
西方有一个瓦森纳协定,对中国的技术进行了全方位的限制。
限制分为两部分,首先是禁售,清单之内的技术和产品,如果中国没有研发出来,那么一律禁售。
如果中国研发出来了,那么这个技术和产品就会被移除出瓦森纳协定,欧美企业开始对中国进行疯狂的低价倾销。
低价倾销的目的,是让刚研发出这个产品和技术的中国企业赚不到钱,从而没有能力进行技术更新,甚至破产。
这两个维度的绞杀,让中国的研发环境变得非常差。
花费巨大代价,冒着巨大风险去搞高科技。
如果研发失败了,那么整个公司破产。
如果研发成功了,那么还是赚不到钱。 
通过扎扎实实做科研发财的企业,真的没几个,也就华为杀出了重围。
而因为搞研发而破产的企业,数不胜数。
只有高风险,没有高回报,还有谁愿意去做这件事呢?
中国不能只靠一个华为。
以前的中国太落后了,具备极大的后发优势,所以哪怕不靠科研,中国经济也能迅速腾飞。
但那是以前的时代了。
如今的中国,必须要考虑自己的科研问题。
搞科研,压着企业去搞是没有用的,唯一办法就是搞好科研环境。
而搞好科研环境的第一步,就是让认真搞科研且成功的企业,能赚到钱。
第二步,就是让不搞科研的企业,赚不到钱,至少是赚不到大钱。
而那些通过危害社会利益赚大钱的行为,更是应该被严厉打击。 
 
贫富差距和社会稳定
 
搞个生鲜团购业务而已,怎么就危害社会利益了?
互联网巨头的介入,虽然没有创造什么核心科技,但至少会让这个领域更有效率。
这话确实没错。
某种意义上,提升效率也是科技的一种体现,所以中国的互联网巨头喜欢称自己为科技公司,这个称呼其实也没错。
但互联网巨头的科技所带来的效率提升,本质上都是通过压缩人力来实现的。
本来1万个人干的活,如今100个人就可以干了,然后收1000个人的钱。
这本来也不算坏事,某种意义上还是好事,毕竟当年的工业革命发明的机器,干的也是同样的事。
但我们考虑事情,不仅要考虑长远,也要考虑眼前,做一件事必须要配合时代的背景。
什么叫时代的背景?
疫情后,总理为了保就业,提出了地摊经济,千方百计的保护低端人口的饭碗,这就是时代背景。
还有中国的扶贫,耗费了巨大代价去提升低端人口的生活水平,这就是时代背景。
如果单纯从效率上考虑,那么我们是没必要搞什么地摊经济的,也没必要去扶贫。
优胜劣汰,不行的人直接淘汰,资源应该给那些优胜出来的精英。
但如果真这么搞,就会出现巨大的社会问题,而这些问题都需要政府来买单。
社区生鲜电商真搞成了,这些小摊贩的饭碗就全都没了。 
通过垄断就能赚大钱,资本当然不愿意创新
如果容许这样的事情发生,那么我们还搞地摊经济和扶贫干什么呢?
更别说巨头资本压根就没打算和这些小摊小贩来搞正常的市场竞争,而是通过低价倾销,利用资本的优势把这些弱小的摊贩给统统直接碾碎。
我可以亏钱卖一年,但小摊贩你能一年没有收入么?
你下个月的房租还交不交了,孩子的学还上不上了?
恶意低价倾销的行为,严重损害了底层民众的利益,不仅仅是损害了小摊小贩,还损害了那些买菜的普通居民。
因为资本是要逐利的,而不是做慈善的,他今天亏出去的每一分钱,垄断之后都一定要赚回来。
通过垄断,在明天的涨价里,从你的口袋里硬生生的掏出来。
等你门口的菜市场被资本给彻底玩死,方圆3公里之内都没有菜可以买的时候。
我每斤提价5毛钱,你买还是不买?
菜价在极低和极高之间反复切换,会带来市场的混乱和剧烈的震荡。
这种恶性竞争是纯粹的社会内耗,没有给中国带来一丝一毫的价值。
资本做大之后,不能只想着赚钱,还只想赚最轻松最简单的钱,而不想负担自己的社会责任。
这种行为连资本主义国家都不会允许,更何况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
只想靠垄断地位赚钱的资本巨头们,早晚都会付出代价,巨大的代价。
你们已经赚了那么多钱了,能干点正经事么?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VFqo_p_Xi2WDS2xuQeKMIw

投资体系第一问:你喜欢赚业绩的钱,还是估值的钱?

价值投资的路线问题

 

投资体系第一问:你喜欢赚业绩的钱,还是估值的钱?

 

1/5

甲乙辩股

假设有甲乙两个投资者,同时在3月份大跌时1000元附近买入了茅台,甲在6月份时1400元附近卖出,理由是茅台当时40倍的估值已经是历史最高水平,再往后,风险大于收益;而乙一直持有到现在,他认为拉长到五年十年,茅台是A股未来最确定的标的,没有任何理由把茅台换成别的公司。

 

现在的茅台已经到了1800元,乙嘲笑甲损失了一半的利润,甲却不慌不忙的晒起了交割单:卖掉茅台之后,他又用这笔钱买入了几个被低估的公司,累计收益已经超过了茅台从1400到1800元的利润。

 

甲反过来嘲笑乙,在50倍估值附近持有茅台,不过是“价值投机”而已。

 

乙当然不服气,指出甲交割单上的那些公司,除了超跌之外一无是处,说得好听叫“均值回归”,其实不过是大盘持续上涨导致的补涨,并断言,“凭运气赚到的钱,早晚凭实力亏掉”。

 

这是每时每刻都发生在投资类社区里的争论,永远无法分出对错,因为不同的投资者,有不同的体系。

 

投资体系的第一篇文章的核心观点是“真正稳定的盈利,都是靠投资体系赚钱的”,文章发出后,有人问:投资体系是不是解决“买什么?什么时候买?买多少?什么时候卖?什么情况下继续持有”的问题?

 

没错,但正如开头的争论,这一类问题往往并没有谁对谁错,关键要买卖逻辑自洽,单纯因为估值低而买入的,就要在高估值时卖出;单纯因为长期价值而买入的,理论上就不能以估值太高为原因卖出。

 

可投资中的实际情况千变万化,又时时受到人性弱点的干扰,大部分投资者都迷失在单笔投资的成败中,从而无法建立成熟稳定的投资体系。

 

那么,建立投资体系应该从哪里开始呢?

 

投资是一门实践的活动,所以大部分人都不怎么看中理论,但理论问题是一切问题的根源,而建立投资体系的第一步,就是要在“你赚的是什么钱”这个重大的理论路线问题上站队。

 

 

2/5

你赚的是什么钱?

既然是重大理论,我们就必须从争议中跳出来,回到价值投资各派都认同的起点——股价=每股收益*PE。

 

你赚或亏的钱,要么是“每股收益”的钱,要么是PE的钱,这是没有任何争议的,我就从这里开始分析。

 

我们知道,除了PE估值法之外,还有很多的估值方法,你也可以把“每股收益*PE”替换成“每股净资产*PB”“EV/EBITDA估值法”“PS*营收”,甚至直接用DCF自由现金流估值法。

 

你会发现,革命道路千千万,归根到底,所有的估值方法都包括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企业经营业绩”,包括盈利、净资产、营收、EBITDA、未来自由现金流量,等等;

 

第二部分是“企业的估值倍率”,包括PE、PB、PS、EV/EBITDA、资金折现率,等等。

 

这两类数据有着根本的区别,“企业经营业绩”,要么是已经发生的客观的数据,比如当季PB、滚动EPS;要么是未来发生,但可验证的经营数据,比如2021年的预测EPS、未来自由现金流增长率。

 

“企业的估值倍率”都是主观的数据,100倍PE的爱尔,0.6倍PB的银行,是高是低,并没有一个客观标准。

 

这就导致了一个更重要的区别:

 

“企业经营业绩”由企业产生,投资者只能预测,没有任何办法去干预它们的发生(能够干预董事会的大型投资者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但预测都是可验证的,对了就能赚业绩的钱,错了就赚不到业绩的钱。

 

而“企业的估值倍率”是由投资者共同“用钱投票”决定的,它们反应的是当下市场的共识,也就是凯恩斯的“选美理论”中说的“大众美人”。就算你能算出企业的合理估值,如果别的投资者都不认同,你也赚不到估值的钱,所以它是无须验证的,存在即合理。

 

这两种方法,前者本质上是预测企业业绩来赚钱,要求投资者研究企业的基本面、了解管理层的经营理念、跟踪企业的经营数据,这是所有价值投资者认同的内容。

 

后者本质上是预测其他投资者的行为赚钱,基本模式有两种:

 

第一种是“逻辑预期差”:你先看到企业不影响当期业绩的基本面逻辑的某些变化,并预测这些变化早晚会被其他投资者认知,从而提升估值;第二种是“风格轮动”,预测市场风格偏好,在市场风格转变之前,提前买入。

 

当你考虑估值会不会上升时,本质上你是在猜测他人的行为,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博弈行为,而博弈并不是价值投资所认同的行为。所以,对于“赚估值提升的钱”,就出现了价值投资的第一个重大理论路线分歧:

 

到底要不要把“赚估值提升的钱”作为核心目标?

 

要知道,估值的变化赚或亏,其因素的权重常常超过了业绩增长,你在十年前买的银行股,盈利提升了数倍,但股价却没有变化,因为估值只降到原来的零头。

 

但有一些价值投资的理念认为,估值的变化只代表你事实上要承受的风险,并不是你要主动去预测他人的行为,不能让估值提升做为“主动追求的目标”,至少不能当成核心目标。

 

当然,实际投资中,只要能赚钱,也管不了那么多了,多多少少要考虑估值的因素。但作为投资体系,这个重大理论问题你必须搞清,不管是“原教旨价值投资”,还是“中国特色的价值投资”,投资体系首先要在下面的“盈利来源光谱”上找到自己的定位,也是构建投资体系的第一步:

 

投资体系第一问:你喜欢赚业绩的钱,还是估值的钱?

 

这个“盈利来源光谱”的两端,用我们常见的价值投资理念来表示就是:用便宜的价格买入好公司,用合理的价格买入优秀的公司

 

 

3/5

你更看中“公司的价值”还是“估值”?

首先要做一个定义,优秀的公司是指茅台、海天、爱尔、平安、招行,以及阿里腾讯等等,这一类大家有口皆碑的一线大白马,而“好公司”更多是指确定性没有那么高的二线白马。当然,每一个人的股池都有自己认可的“优秀的公司”和“好公司”。

 

“用便宜的价格买入好公司,用合理的价格买入优秀的公司”,看似非常完美非常简单的投资理念,可投资实践中,如果没有投资体系,不搞清这些重大理论路线问题的话,即使是这么简单清晰的理论,也是无法执行的。

 

“用便宜的价格买入好公司”,很明显,赚的是估值“从低估向合理回归”的钱,当然,既然说是“好公司”,也是要赚业绩的钱的,但业绩正常的情况下,能稳定增长20%以上,就算是好公司了,而估值的提升通常更有弹性,从20倍中枢到30倍中枢是家常便饭。如果认真执行这条,你的大部分盈利来源都是估值提升赚的钱。

 

而“合理的价格买入优秀的公司”,很明显就是赚长期业绩增长的钱,而“合理的价格”只是为了提供买入时一定的安全边际。

 

理清这两种投资理念的区别后,那么第一个问题就来了:“用便宜的价格买入好公司”,那么,如果公司不再便宜了呢?

 

大家一定会遇到这个问题,20倍PE你觉得低估了,买入一周后涨到25倍合理估值,你是卖还是不卖?

 

从逻辑上说,如果你的理念是“用便宜的价格买入好公司”,那么,不再便宜就应该卖出。因为“不再便宜”就是指“合理的价格”,那就跟“用合理的价格买入优秀的公司”相矛盾了——既然都是“合理的价格”,为什么我不买“优秀的公司”,而要持有“好公司”呢?

 

相应的,后半句也有了一个新问题,当“优秀的公司”不再合理,而是高估了怎么办?

 

从上面的逻辑可以推出,高估就应该卖,这就是本文开头的那个茅台的案例。

 

但后一个问题又有自己的特点,好公司都是差不多的“好”;但优秀的公司“优秀”的程度可能天差地别,而且同一家公司在不同时期的“优秀”程度也不同。导致“优秀的公司”难言高估。

 

再加上“优秀的公司”通常供应不足,更是很少出现大部分投资认可的合理估值。

 

想要解决这两个理论的实际操作问题,在投资体系中,就需要引入“估值容忍度”,即你对合理估值区间定义的宽度,“好公司”窄一些,“优秀公司”宽一些,但具体的量,还是取决于你更看中“公司的价值”还是“估值的合理性”?

 

更加复杂的是,真实的投资并不是“买卖”的判断题,而是“持有哪一支”的选择题,选股实际上是不同公司之间“性价比”的比较,想要在不同公司之间进行比较,你要有一套“通用的标准”。比如我自己在投资体系中,用“确定性、景气度和风格”三个维度去区分所有的股票。

 

投资体系一定是逻辑自洽的,逻辑自洽的前提就是在这些重大的理论问题上“站好队”。所以,你是更看中“公司的价值”还是“估值的合理性”?当你在理念的分歧中站好队,一堆具体的买卖问题,就都有了统一的答案,这个投资体系的雏形就渐渐呈现。

 

为了加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我们可以看一看基金的持仓。

 

 

4/5

两类基金的持仓风格

因为公募基金很少择时,故超额收益都来自选股,通过前十大持仓的变化和比例,可以看到它们的一些投资理念。

 

基金A:前十大持股几乎都是大白马,只是每一季的持股比例和品种不同。

 

这一类基金就是以“赚企业业绩的钱”为主,同时参考估值常见的投资方法,这些企业的确定性很高,所以永远在持仓中,构成“贝塔收益”;但每一季的市场偏好不同,产业发展所处的周期不同,使相关公司的合理估值出现波动,基金以此为调整持仓比例的依据,则构成“阿尔法收益”。

 

这一类体系又分为两种,一种持仓集中,其“阿尔法收益”大部分来源于前三大持仓在某一个阶段业绩的超预期增长;另一种持仓分散,其“阿尔法收益”更多来源于对市场风格微妙变化的把握——前者更偏赚业绩的“阿尔法”,后者更偏赚估值的“阿尔法”。

 

基金B:前十大持股很多都是弹性大的冷门股,少则一季,多则两三季,就会彻底消失。

 

这一类投资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以赚估值的钱为核心,其超额收益来自市场风格的变化或行业景气度提升导致的资金偏好加强,选择的标的需要长期价值,常常选择那些基本面一般而估值长期低于同行的公司,或者产品结构导致的业绩弹性大的公司。它在A股的资金管理中被称为“基本面投资”或“景气度投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投资方式。

 

另一种是以赚业绩反转的钱为核心,即我们常说的“困境反转”,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股和投资思路。

 

 

5/5

立场决定出路

茅台最低跌到过9倍PE,总有人喜欢假设,当时买入一路持有,现在赚了多少钱,但如果你的投资体系是低估值买入,早就在2016年初25倍看上去有点高估的时候,以250元的价格卖掉了,而且之后再也没有机会买回来。而此时高端酒进入新一轮景气周期,正是不太在乎估值,只在乎确定性的人买茅台的最佳时机,而且这类人往往更有可能持有到现在。

 

投资要认命,这个“命”就是投资体系,没有人能赚到投资体系之外的钱。

 

更看重估值还是业绩,类似这种重大理论的路线分歧还有几个,本文就不一一分析了,它们代表的是不同投资体系的理论根基,所以不分对错,但不能骑墙,必须站队,必须知道自己擅长赚的是什么钱。

 

所有的投资体系都要在“盈利来源光谱”上找到自己习惯的位置,更多的具体操作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如果你更看重业绩增长,那么你研究的核心就是企业未来的价值,而且必须立足长远,甚至需要放弃“估值过高或者被低估”这种主观的判断。

 

如果你更看中估值,你的研究中就必须强化对投资者行为和市场风格的理解,当然,作为价值投资者,企业的价值还是很重要的,但你的研究落脚点往往是“企业价值如何与市场风格共振后体现在股价上”。

 

而作为安全边际,考虑的因素则刚好是相反的:

 

赚业绩增长的钱的投资者,其安全边际是估值。不要因为估值过高而赚了业绩赔了估值。

 

赚估值提升的钱的投资者,其安全边际就是基本面,如果业绩无法验证逻辑,其估值也站不上去。

 

以上仅为举例,“你赚的是什么钱”的问题,将在日后的投资体系的构建中,被反复追问。

 

在这些价值观的问题上站完队后,投资体系的下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找到最适合你的“盈利模式”,我在之前《价值投资的四种盈利模式,掌握一种就能受益终生》一文中介绍过四个盈利模式,但它们不是全部,也不一定适合你,所以下一篇的重点将是“构建一个好的盈利模式的几个关键因素”。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NyULpBN5z5w7DhEee1B28Q

数据分析:上海各区中考竞争压力排行!

大家都知道上海中考是全市统一试卷,但中考录取却是分区的。最近不少家长来问“跨区考”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因为上海不同区,中考竞争压力是大不同的
今天,我们用数据说话,从各区考生人数高中资源以及录取分数线三个方面,带大家了解上海中考各区的竞争压力!

一、考生人数

说到竞争压力,考生人数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
数据分析:上海各区中考竞争压力排行!
上表的数据很明显,大浦东考生人数碾压各区。浦东新区从2018年至2020年持续增长,到2020年考生人数几乎是长宁的10倍,当之无愧的中考大区。
除了浦东,闵行和宝山两区也都是人口大区,近3年中考人数稳定在5000人以上。2020年闵行区考生人数超过8000,宝山也达到7000人。
考生人数较少的,黄浦、崇明、虹口、长宁这4个区,考生人数一直在3000人以内。从考生人数来说,这4个区的竞争压力是最小的。
2020年起,小升初民办摇号可能会影响各区的人数,但整体的考生分布不会有所改变,浦东、闵行仍然会是中考大区,竞争依然是最激烈的。

二、高中资源

接下来说说高中资源,根据市教委公布的名单,2020年高中招生学校有250所,其中6所委属高中,64所市重点(含分校),85所区重点(含12所市特色高中,其余95所是一般高中。
数据分析:上海各区中考竞争压力排行!
说明:以下评价不包含市委属高中。
从高中数量上看浦东高中资源最丰富的,有48所高中,其次闵行和静安分别有25所和22所崇明、奉贤、青浦、松江、嘉定这5区高中数量最少,只有个位数,不足10所
从市重点高中数量来看:
黄浦9所
浦东8所
静安7所
闵行、徐汇、虹口各5所
宝山、普陀各4所
杨浦、长宁、青浦各3所
金山、嘉定、松江各2所
奉贤、崇明各1所
从上表市重点高中占比来看,黄浦的市重点占比高达52.9%,可谓一骑绝尘。虹口、青浦、长宁、静安市重点比例也都达到30%以上值得一提的是,浦东虽然有第二多的8所市重点,但比例只有16.7%排在倒数
结合高中数量及市重点比例,发现:奉贤、崇明、嘉定、金山这些区不仅高中数量有限,优质高中更是屈指可数,教育资源真的非常有限。

三、录取分数线

在不同区,考进市重点、区重点高中的分数线差异可能很大。
数据分析:上海各区中考竞争压力排行!
据上表,各区市重点录取平均分数线,徐汇、闵行、浦东三个区都在588分以上。其中,徐汇区最高,达到589.5分
不同区的差距显而易见,最典型的:徐汇区重点录取均分高达571分,甚至超过崇明的市重点分数线,也就比金山、青浦市重点均分低个1、2分

数据分析:上海各区中考竞争压力排行!

 

综合比较各区的中考人数,高中数量以及历年录取分数线,我们可以稍微得出一些结论:

 

A. 黄浦高中教育资源丰富,市重点高中最多,而且考生人数少,竞争压力最小。

 

B. 静安、长宁、虹口、普陀等区高中资源较多,考生人数较少,竞争压力相对较小。

 

C. 杨浦和徐汇考生人数少,高中资源较多,但是两个区牛蛙多,竞争压力相对较大。

 

D. 宝山、嘉定、奉贤、青浦、松江、金山、崇明区内优质高中资源少,特别是宝山考生人数逐年增加,中考压力不断增大。

 

E. 浦东和闵行压力最大,高中数量排全市第一和第二,但同时考生人数也是居第一、第二位,市重点录取平均分数线很高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w-e9Nwl_WeOKfc2bzF50fg

资本巨头通过巨额补贴和低价倾销抢占菜市场,断绝小商贩生路!政府在哪里?

资本和科技的寡头化,确实会限制更多公民的自由,公平和发展空间–如果全世界都被这些个资本和科技寡头控制,怎么看也是个“不美好”的未来–于是可以看到,欧美也都开启了对 GAFA(谷歌、亚马逊、Facebook、苹果)四巨头存在垄断和反竞争行为的垄断调查。

我国的类似的巨头,被网络段子手群嘲–“都是姓马,为什么不学习马斯克呢”–不向星辰大海攀登,却要一股脑去绞杀菜市场–太tmd接地气了?

资本巨头通过巨额补贴和低价倾销抢占菜市场,断绝小商贩生路!政府在哪里?

希望资本和科技巨头们(有一些资本巨头已经倒下了哦,你懂的),不忘初心,向核心科技进军,而不仅仅只是全心全意为人民币服务。

资本巨头通过巨额补贴和低价倾销抢占菜市场,断绝小商贩生路!政府在哪里?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在这个冬天,自由市场、菜市场里面比以前冷清、萧条多了,让人感到一个扑向自由市场、菜市场的凛烈寒冬已经来临。有人说,没想到自由市场和菜市场里的小菜贩们躲过了可怕的疫情,却没有躲过大资本巨头们的血盆大口。
在阿里巴巴等巨头摧毁百货线下门店之后,阿里巴巴的“盒马鲜生”、滴滴的“澄心优选”、美团的“美团优选”、拼多多的“多多买菜”、今日头条的“今日优选”、京东的“京东优选”、腾讯投资的“兴盛优选”这些电商巨头纷纷携巨资杀入,采取巨额补贴、低价倾销的方式抢占市场,一场碾压自由市场和菜市场小商贩、瓜分生鲜瓜阿菜购物市场蛋糕的社区购菜大战就此展开,这次线下自由市场、菜市场小商贩恐怕将会面临一场鲜血淋漓的大屠杀,不知又有多少靠在菜市场贩卖生鲜小菜为生的小贩和他们的家庭将失去维生的手段。
资本巨头通过巨额补贴和低价倾销抢占菜市场,断绝小商贩生路!政府在哪里?
中国的互联网巨头从来都是噬血无情的,他们对升斗小民的死活从来都是毫不关心、残酷无情的,他们与普通小民争利、把线下所有靠小门店为生的普通商贩、小业主往死路上逼的行为已经远远超过日本、欧洲、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人性之恶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应该知道,这些资本巨头通过巨额补贴、低价倾销的目的无非就是在抢占市场之后形成寡头垄断,然后再对市场供货的生产种养植企业和农户压低价格采购、以比原市场价更高的价格出售,两头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这样不仅让种养植一方的农民和农业企业无钱可赚,另一方面又让广大消费者付出更高的生活成本,他们在中间通过垄断渠道控制上中下游,最终控制老百姓的生活,成为全国性的大地主大资本家。
从阿里巴巴开始,中国广大的青壮年劳动力纷纷转行去当快递小哥、外卖小哥,中国制造业就此失去了大批青壮年劳动力,由此抬高了制造业的人工成本进而增加了制造成本,使中国制造业整体上失去竞争力,现在阿里巴巴等巨头所采用的仍然是这样一种方式,让更多的青壮年劳动力进入送货大军,而使中国制造、生产、种养殖业失去劳动力支撑。
阿里巴巴等互联网电商平台对中国社会形态的摧毁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可以看见社区街边零售店纷纷死亡,然后是超市开始萧条,虽然电商平台增加了送货就业人员,但却影响了整个社会就业,那种一个小店养活一家人的社会形态开始变形,当大量商家转移到网上电商平台之后,电商平台所收取的入驻费、排位费开始大幅涨价,使这些电商平台上的小业主们的生意和生计难以为继,于是一个消灭整个社会零售业、所有财富向大资本迁移的运动开始了,这就是为什么电商大佬们拼命抢占线下门店、抢占菜市场、自由市场小商贩小菜贩生意的原因,因为在小商贩被屠杀和碾压的时候,是资本巨头们的巨额利润,是一批亿万富翁的产生。
我们知道美国的互联网巨头没有像中国互联网巨头那样赚了钱去与普通小民争利,抢夺普通小贩的饭碗,而是纷纷投资高科技和高端制造业,在互联网技术领域搞创新、在全球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垄断获取利润,这样才对全民有利,没有对社会造成伤害。
前不久蚂蚁金服在上市的前夜被国家阻止,其实蚂蚁金服在金融领域所采用的也是同样的套路,弄垮所有的银行,然后让互联网金融赚取巨额垄断利润,通过放高利贷控制国家、控制金融、控制老百姓的生活,最终永久性地获得超高额垄断利润。
从阿里巴巴这样的电商到蚂蚁金服这样的互联网金融,再到现在各路电商杀红了眼地抢菜市场和自由市场的生意,我们会感到这些电商巨头,这些互联网资本大鳄根本没有底线,没有边界,他们根本不管他们的行为对国家实体经济、对社会造成的伤害,根本不管他们的行为对老百姓造成的伤害,只要有垄断利润可赚,他们就会举起屠刀,他们走向垄断的道路上将铺满线下商贩的“尸体”。
我们会发现,垄断在中国已经成为一种毒瘤,大资本集团正在控制我们国家的方方面面,如果任其发展,整个中国必然会被这些大资本集团所控制,人民群众必然成为求生艰难、任大资本集团剥削、压榨、宰割的蝼蚁,毫无主人翁地位可言。
现在我们要问,政府在哪里?难道政府能够容忍这样的资本巨头通过补贴和倾销、通过垄断、通过碾压,让中国整个线下店铺萧条、死亡吗?难道政府能够容忍资本巨头残害中国实体经济、将中国经济引向邪路吗?
政府应该干什么?应该严格监管、控制大资本集团对市场的的冲击、控制和垄断,应该保护普通中小业主的生意和生计,应该保护全体老百姓的生计,应该严防社会财富向少数大资本集团集中,应该让全体国民在社会发展中都有工作可做,都有钱可赚,都能享受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成果,让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幸福生活,而不是让少数人把整个社会创造的大部分财富强取豪夺走了。
从房地产泡沫到互联网泡沫,中国的实体经济已经被碾压得太久太狠了,我们一方面口里说着要发展实体经济,要向实体经济领域倾斜,另一方面又任由扼杀实体经济的资本巨头胡作非为,任由这些资本巨头对市场进行猎杀和垄断,任由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快递行业而使制造业出现青壮年劳动力短缺,长此以往,恐怕中国的未来不容乐观。
当下中国最急切要做的是,将资本巨头装进笼子里去,不能让他们为所欲为,不能让他们利用其大资本的雄厚实力和在互联网上的垄断地位随意收割老百姓的财富,不能让他们控制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国家。
这次我们不能再说,在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这次我们要谴责,是谁制造了雪崩?
互联网+的开放,不是急功近利的垄断市场;
互联网+的创新,不是玩火自焚的庞氏骗局;
互联网+的梦想,不是豪取抢夺的鼠目寸光。
所以,不要让曾经的屠龙少年,成为了那条喷火害人的龙。
鼠目寸光者,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唯有高瞻远瞩者,才知道治病要治本。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

资本巨头通过巨额补贴和低价倾销抢占菜市场,断绝小商贩生路!政府在哪里?

资本和科技的寡头化,确实会限制更多公民的自由,公平和发展空间–如果全世界都被这些个资本和科技寡头控制,怎么看也是个“不美好”的未来–于是可以看到,欧美也都开启了对 GAFA(谷歌、亚马逊、Facebook、苹果)四巨头存在垄断和反竞争行为的垄断调查。

我国的类似的巨头,被网络段子手群嘲–“都是姓马,为什么不学习马斯克呢”–不向星辰大海攀登,却要一股脑去绞杀菜市场–太tmd接地气了?

资本巨头通过巨额补贴和低价倾销抢占菜市场,断绝小商贩生路!政府在哪里?

希望资本和科技巨头们(有一些资本巨头已经倒下了哦,你懂的),不忘初心,向核心科技进军,而不仅仅只是全心全意为人民币服务。

资本巨头通过巨额补贴和低价倾销抢占菜市场,断绝小商贩生路!政府在哪里?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在这个冬天,自由市场、菜市场里面比以前冷清、萧条多了,让人感到一个扑向自由市场、菜市场的凛烈寒冬已经来临。有人说,没想到自由市场和菜市场里的小菜贩们躲过了可怕的疫情,却没有躲过大资本巨头们的血盆大口。
在阿里巴巴等巨头摧毁百货线下门店之后,阿里巴巴的“盒马鲜生”、滴滴的“澄心优选”、美团的“美团优选”、拼多多的“多多买菜”、今日头条的“今日优选”、京东的“京东优选”、腾讯投资的“兴盛优选”这些电商巨头纷纷携巨资杀入,采取巨额补贴、低价倾销的方式抢占市场,一场碾压自由市场和菜市场小商贩、瓜分生鲜瓜阿菜购物市场蛋糕的社区购菜大战就此展开,这次线下自由市场、菜市场小商贩恐怕将会面临一场鲜血淋漓的大屠杀,不知又有多少靠在菜市场贩卖生鲜小菜为生的小贩和他们的家庭将失去维生的手段。
资本巨头通过巨额补贴和低价倾销抢占菜市场,断绝小商贩生路!政府在哪里?
中国的互联网巨头从来都是噬血无情的,他们对升斗小民的死活从来都是毫不关心、残酷无情的,他们与普通小民争利、把线下所有靠小门店为生的普通商贩、小业主往死路上逼的行为已经远远超过日本、欧洲、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人性之恶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应该知道,这些资本巨头通过巨额补贴、低价倾销的目的无非就是在抢占市场之后形成寡头垄断,然后再对市场供货的生产种养植企业和农户压低价格采购、以比原市场价更高的价格出售,两头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这样不仅让种养植一方的农民和农业企业无钱可赚,另一方面又让广大消费者付出更高的生活成本,他们在中间通过垄断渠道控制上中下游,最终控制老百姓的生活,成为全国性的大地主大资本家。
从阿里巴巴开始,中国广大的青壮年劳动力纷纷转行去当快递小哥、外卖小哥,中国制造业就此失去了大批青壮年劳动力,由此抬高了制造业的人工成本进而增加了制造成本,使中国制造业整体上失去竞争力,现在阿里巴巴等巨头所采用的仍然是这样一种方式,让更多的青壮年劳动力进入送货大军,而使中国制造、生产、种养殖业失去劳动力支撑。
阿里巴巴等互联网电商平台对中国社会形态的摧毁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可以看见社区街边零售店纷纷死亡,然后是超市开始萧条,虽然电商平台增加了送货就业人员,但却影响了整个社会就业,那种一个小店养活一家人的社会形态开始变形,当大量商家转移到网上电商平台之后,电商平台所收取的入驻费、排位费开始大幅涨价,使这些电商平台上的小业主们的生意和生计难以为继,于是一个消灭整个社会零售业、所有财富向大资本迁移的运动开始了,这就是为什么电商大佬们拼命抢占线下门店、抢占菜市场、自由市场小商贩小菜贩生意的原因,因为在小商贩被屠杀和碾压的时候,是资本巨头们的巨额利润,是一批亿万富翁的产生。
我们知道美国的互联网巨头没有像中国互联网巨头那样赚了钱去与普通小民争利,抢夺普通小贩的饭碗,而是纷纷投资高科技和高端制造业,在互联网技术领域搞创新、在全球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垄断获取利润,这样才对全民有利,没有对社会造成伤害。
前不久蚂蚁金服在上市的前夜被国家阻止,其实蚂蚁金服在金融领域所采用的也是同样的套路,弄垮所有的银行,然后让互联网金融赚取巨额垄断利润,通过放高利贷控制国家、控制金融、控制老百姓的生活,最终永久性地获得超高额垄断利润。
从阿里巴巴这样的电商到蚂蚁金服这样的互联网金融,再到现在各路电商杀红了眼地抢菜市场和自由市场的生意,我们会感到这些电商巨头,这些互联网资本大鳄根本没有底线,没有边界,他们根本不管他们的行为对国家实体经济、对社会造成的伤害,根本不管他们的行为对老百姓造成的伤害,只要有垄断利润可赚,他们就会举起屠刀,他们走向垄断的道路上将铺满线下商贩的“尸体”。
我们会发现,垄断在中国已经成为一种毒瘤,大资本集团正在控制我们国家的方方面面,如果任其发展,整个中国必然会被这些大资本集团所控制,人民群众必然成为求生艰难、任大资本集团剥削、压榨、宰割的蝼蚁,毫无主人翁地位可言。
现在我们要问,政府在哪里?难道政府能够容忍这样的资本巨头通过补贴和倾销、通过垄断、通过碾压,让中国整个线下店铺萧条、死亡吗?难道政府能够容忍资本巨头残害中国实体经济、将中国经济引向邪路吗?
政府应该干什么?应该严格监管、控制大资本集团对市场的的冲击、控制和垄断,应该保护普通中小业主的生意和生计,应该保护全体老百姓的生计,应该严防社会财富向少数大资本集团集中,应该让全体国民在社会发展中都有工作可做,都有钱可赚,都能享受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成果,让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幸福生活,而不是让少数人把整个社会创造的大部分财富强取豪夺走了。
从房地产泡沫到互联网泡沫,中国的实体经济已经被碾压得太久太狠了,我们一方面口里说着要发展实体经济,要向实体经济领域倾斜,另一方面又任由扼杀实体经济的资本巨头胡作非为,任由这些资本巨头对市场进行猎杀和垄断,任由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快递行业而使制造业出现青壮年劳动力短缺,长此以往,恐怕中国的未来不容乐观。
当下中国最急切要做的是,将资本巨头装进笼子里去,不能让他们为所欲为,不能让他们利用其大资本的雄厚实力和在互联网上的垄断地位随意收割老百姓的财富,不能让他们控制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国家。
这次我们不能再说,在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这次我们要谴责,是谁制造了雪崩?
互联网+的开放,不是急功近利的垄断市场;
互联网+的创新,不是玩火自焚的庞氏骗局;
互联网+的梦想,不是豪取抢夺的鼠目寸光。
所以,不要让曾经的屠龙少年,成为了那条喷火害人的龙。
鼠目寸光者,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唯有高瞻远瞩者,才知道治病要治本。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