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重庆民警被责令停职道歉,看中国法治的进步

从重庆民警被责令停职道歉,看中国法治的进步

作者 | 燕梳楼

Why?你跟我说法治进步?

重庆那名警察的所作所为,难道不是法律的耻辱么?

对,没错。但不正是因为如此方才彰显进步的可贵么?

对涉警事件的评论,我一向谨慎。

但这起事件具有非常典型的时代和样本意义,所以还是忍不住要说几句。

简单复盘一下事情经过,免得大家一头雾水。

去年5.20的时候,王女士因感情纠纷报警。

重庆望龙门派出所民警陈某接警处理,并进行调解。

6月18日,王女士再次接到陈警官电话,要求去派出所做笔录。

因为在此前调解中对方没有到场,而且已经做过一次笔录,王女士就没有马上同意。

但陈警官显然失去耐心,语气开始强硬起来:

不要以为你是研究生就很懂,不来我可以传唤你。

读书能读到研究生这水平,对法律也不可能一无所知。于是,粗通法律的王女士感觉受到了威胁,一气之下便拨打110把陈警察给投诉了。

110的电话报警接处警记录显示:

该民警用言语侮辱报警人,报警人认为该民警处置不当,态度不好,求助。

随后,渝中区分局向望龙门派出所下达指令,民警出警。

然后,问题就出来了。

仅仅半个小时之后,被投诉的陈警官就率众到了投诉人王女士的家门口。

王女士打开门瞬间蒙了,条件反射地就警告不要私闯民宅,并准备闭门谢客。

但陈警官随即亮出手铐,表示要口头传唤王女士去派出所接受调查。

王女士提出质疑,再次拒绝传唤后被迅速控制。王女士的父母在理论和阻拦过程中,被陈警察一行以妨碍公务为由,喷辣椒水,警棍击打,多处挫伤。

当晚王女士被陈警官铐回望龙门派出所,而其父母则被移交至天门派出所,以妨碍执行公务为由立案侦查,并被采取了监视居住的刑事强制措施。

王女士再次选择投诉警方暴力执法,但渝中区分局回复称情况不属实,并于数日后提请检察院对王女士的父母进行批捕。

但渝中区检察院经过审查后,决定不予批捕。

半个月后,渝中区分局无奈之下撤案并解除监视居住。

在多次投诉警方无果后,咽不下这口气的王女士一家于去年底,正式向法院起诉。

王女士起诉警方传唤行为违法,而其父母则起诉警方违法使用警械。

一审法院分别于今年7月14日和23日,判决望龙门派出所民警使用警械违法,未使用传唤证违法。

你看,“关键时候”检察院和法院都没有站到公安这一边。

这说明什么?说明权力真的不是可以为所欲为,即使是你警察。

 

显然,王女士及其父母赢了官司,而望龙门派出所民警则输了面子。

服是肯定不服的,于是警方提出上诉,坚称自己没有错,要错也是你们错。

这已经不是权力的任性那么简单了,更是一种权力的惯性使然。

这种惯性就是我怎么会有错,错的怎么可能会是我?

最终引发舆论围观。

事已至此,当地司法机关坐不住了,迅速介入当头棒喝,终止望龙门派出所的上诉行为。

你可以任性,但你不能胡来。

昨日渝中区公安分局也立行立改,决定对傅某、陈某等处警民警停止执行职务,接受纪检、督察部门调查处理,并对王某及其父母道歉。

毕竟,派出所可以不要face,分局领导们还是要的。

继续让望龙门派出所一道儿走到黑,最后只能给渝中甚至是重庆警察队伍抹黑。

纵观整起事件,其实并不复杂。恰恰是警方的任性执法,让事情变得复杂了。

王女士固然拒绝配合有错在先,但其仍然有投诉的权利。而投诉人不仅没有等到应有的反馈,反而等来了被投诉者的上门“报复”,并累及父母遭受无妄之灾。

知法执法而违法,挟公器以报私仇,此种现象如果不能得到遏制,我们的法治生态将不断恶化,原地踏步。

就像这个涉事派出所,在明显程序违法暴力执法的情况下,依然强辞夺理美化暴力,即使在法院已经有了明确判决的情况下依然不肯服法,坚持上诉。

这也难怪法律界有一个共识,普法应先从执法者开始。

法律虽然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的。

执法权不是违法的护身符和遮羞布,尤其是对于头顶国徽身着警服的人民警察来说,更应该做好执法守法的表率,而不是滥用职权暴力执法的任性。

这不仅会失信于民,更会动摇公平正义的法治根基。

如果一个社会,对警察都失去了信任,有多可怕?

好在这仅仅是个别地方的个别现象,绝大部分的警察都是热血洒春秋,甘当人民的保护神,并随时准备与犯罪分子作斗争,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事能曝出来,涉案民警能被停职调查,也足以说明我们拥有良好的纠错机制。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王女士的“幸运”之处在于,此案背后宏大的时代背景。

从去年开始,一场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的政法系统“整风运动”,正在席卷全国。

两个阶段的教育整顿已处理处分公安系统干警9.6万人,法院系统2.4万人,检察系统6000多人,近八成涉及有案不立、压案不查,或选择性执法、趋利性执法问题。

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

自查从宽,被查从严!

坚决清除害群之马!

如此刀刃向内,自我革命,可以说是史所罕见,对于整肃司法腐败,形成了极大震慑!

当这些数字披露出来时,很多人表示非常震憾。也有人担心这么庞大的数字,会不会影响整个政法队伍的形象。

但这不更加彰显了高层铁腕治警的决心与意志么?

难道这种自我革命,自曝家丑不是一种进步么?

从上海抱摔妇女民警受处理,到贵州“草包支书”当事公安局长受处分,再到最近几年行政案件胜诉率的不断走高,无不显示着我们的法治进程正在加快。

我们应该看到这种可喜的进步。

搅动是为了自净,清疮是为了自愈。

无论是当地检方,还是当地法院,包括后来的渝中分局,他们显然已经感受到,这一场从内打破的整顿风暴,并不是一场“运动”那么简单。

所以他们选择了法律公平,选择了程序正义。

最终,他们都选择站在了法治这一边,站到了人民这一边。

这个时候,这种背景之下,谁还敢循私枉法?又怎么可能像以前那样互相“关照”“给个面子”?

为此可以预见,涉事民警可能就不是停职那么简单。他必将为他的滥用职权付出应有的代价。

只有正法才能使违法得到偿还。

该受的处罚一个都不会漏,

该道的歉一句都不会少。

警察乃会说话的法律,

法律乃沉默的警察。

由是,你是执法者,

最不应是枉法人!

– End –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gcE7-9e70P_yzPXNoZuf8A

“黑石交易”告吹,SOHO中国或“零售”剩余资产

“黑石交易”告吹,SOHO中国或“零售”剩余资产
“黑石交易”告吹,SOHO中国或“零售”剩余资产
      有些事,会天遂人愿;有些事,终究事与愿违。
 
潘石屹的故事,本应随着黑石集团的入局,就此终了。
 
但一则消息的出现,再次激起市场一片涟漪。
 
2021年9月10日,SOHO中国(00410.HK)发布公告,“此前高盛代表黑石集团收购本公司全部已发行股份的邀约,鉴于目前满足先决条件的进展不足,各方一致认为无法在最后截止日当天或之前满足先决条件,各方也一致同意不会推迟最后截止日。”
 
随着SOHO中国的一纸公告,被外界称为潘石屹“金蝉脱壳”的计划,已告吹停。
 
与此同时,因市场预期SOHO中国未来会分批单独出售资产,收购失败反成利好——SOHO中国股价开盘后直线拉升,最高涨幅近20%;截止收盘股价报收3.50港元,涨幅达9.37%,公司市值达181.98亿港元。
 
“黑石交易”告吹,SOHO中国或“零售”剩余资产
 
“黑石交易”告吹,SOHO中国或“零售”剩余资产
SOHO中国为何卖不出去?故事要从潘石屹的资产变卖之路开始讲起。
 
01 卖卖卖
 
中国房地产历经10余载的黄金发展期,孕育了SOHO中国这类地产巨鳄。在时代的洪流下,潘石屹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以150亿的身家跻身胡润百富榜第51名。
 
但好景不长,写字楼购买需求受宏观经济影响有所下滑。2012年,潘石屹不得已将公司从销售转向自持物业模式,降低销售规模,换取销售利润提升。
 
然而,理想丰满反衬现实骨感,SOHO中国的转型之路浅尝辄止。
 
全部资金储备用来支撑转型过程中的开支,致使SOHO中国没钱拿地,自然也无法扩张,只能守着物业资产过“包租公”的日子。这期间,SOHO中国依然面临着严峻的资金考验。 
 
潘石屹曾公开表示,“SOHO中国的租金回报率不到3%,但银行贷款的资金成本超过了4%。美国办公楼租金回报率接近4%,纽约都是5%或6%。中国租金回报率低的我都不好意思说。”
 
依赖租金收入,全部物业自持意味着SOHO中国自身要承担极大的资金及营运压力。财务报表如实的反映出现实状况,2012年公司销售额降至94.68亿元。营收单一,让SOHO中国开始一步步走向了衰落。
 
从2012年到2018年,公司营收由161.43亿元缩水至17.21亿元;归母公司股东净利润由105.85亿元减少至19.25亿元。公司账上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也随之愈发减少。而曾经与其比肩的万科、恒大、碧桂园,销售额早已达到千亿规模。
 
“黑石交易”告吹,SOHO中国或“零售”剩余资产
 
SOHO中国江河日下,潘石屹开始抛售资产。2014年2月,上海的SOHO海伦广场以52.3亿元出售、SOHO静安广场则卖给了金融街控股。9月,凌空SOHO出售携程。2016年,又以32.2亿变卖上海的SOHO世纪广场。
 
2019年9月,SOHO中国以7.6亿向慧泊停车场投资出售位于建外SOHO东区、三里屯SOHO、SOHO尚都、朝外SOHO、SOHO嘉盛中心、银河SOHO、朝阳门SOHO、丹棱SOHO及中关村SOHO的2583个地下停车位。
 
至此,潘石屹国内的资产,只剩下了“八大金刚”:北京的望京SOHO、光华路SOHO二期、前门大街、丽泽SOHO;上海的外滩SOHO、SOHO复兴广场、古北SOHO和SOHO天山广场。
 
2021年6月16日,SOHO中国公告宣布,高盛(亚洲)有限责任公司代表黑石集团旗下公司Two Cities Master Holdings II Limited发出收购要约,以5港元/股的收购价格,支付236.58亿港元(196亿人民币)收购SOHO中国91%的股份。交易完成后,潘石屹夫妇将只剩下9%的股权。
 
黑石集团所收购股权含有的所有资产包,正是SOHO中国仅剩下的“八大金刚”。
 
02 黑石与阎岩
 
作为美国规模最大的上市投资管理公司,黑石集团2008年以来在中国先后投资了办公楼、商场和诸多物流资产。此次收购SOHO中国,是在中国境内最大的一笔房地产投资。
 
在黑石集团中,一个人的名字显得格外耀眼——亚洲房地产部董事总经理,阎岩。
 
信息显示,阎岩1996年进入SOHO中国,担任执行董事兼总裁,是公司22年的老将,负责业务包括项目拓展、成本预算控制及全面管理,一路做到总裁、首席财务官、首席运营官,对SOHO中国甚为了解。2018年加盟黑石,在本次交易中起到牵线搭桥的重要作用。
 
阎岩对SOHO中国了如指掌,对中国的政策,亦是如此。细看黑石集团收购SOHO中国的要约,其实有三个先决条件:
 
第一,要约方就要约向中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提交经营者集中申报并获其受理,且该局根据中国反垄断法对要约予以批准或视同批准;
 
第二,至第一个先决条件达成之时,任何司法权区内不存在任何机构提起诉讼、调查、质询等,或不存在任何未执行完的法令、法规等,使要约出现无效、不合法等情况;
 
第三,自最近经审核综合财务报表日期起,至第一个先决条件达成之时,SOHO中国未发生任何重大不利变化。
 
虽说买的不如卖的精,但在精明的潘石屹面前,黑石更体现出了国际一流投资机构强大的风控能力。顺势而为,逆势不可为,黑石自是深知其中道理。
 
果然,在要约发出后仅一个多月,诸多不确定因素开始出现。
 
7月6日,SOHO中国对外发布公告,有关此前黑石要约的收购事项,将延迟寄发综合文件。
 
8月6日晚,SOHO中国发布公告称,就黑石集团要约收购其全部已发行股份之事,要约方已于8月3日收到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签发的通知,对要约方根据《中国反垄断法》提交的申报,正式立案审查。
 
彼时,各大媒体对于此事件的解读口径一致:市场监管总局立案审查,属于正常程序。在申报后,多数收购案经审查后会得到批准,少数会附加限制性条件,极少数则会被禁止。
 
9月6日,SOHO中国发布公告,已提供进一步文件及材料,以回应监管机构关于补充额外信息的要求,审查工作仍在继续进行。
 
其实,从反垄断法实施至今,经营者计划申报后附加限制条件的总共50例,禁止的只有3例。迄今为止,表面上的一切,按部就班且风平浪静。
 
但是,一个细节却预示着收购事件背后的真相,远不如看上去那样径情直行。社交达人潘石屹的微博,自6月16日转发SOHO中国被收购事项以来,再无更新。
 
“黑石交易”告吹,SOHO中国或“零售”剩余资产
 
默不作声的背后,却是无暇顾及,估计潘石屹在这一段时间内的心情,恐怕更接近于坐立不安。
 
最终,由于反垄断审查迟迟未有结果,收购要约超出了双方约定的期限。导致黑石对项目前景信心不足,放弃收购,也不再延长要约时间。
 
03 再见,SOHO中国
 
收购戛然而止,潘石屹和SOHO中国的未来,如坠五里雾中。SOHO中国的财务基本面,本是人们最不为关注的话题,但随着收购告吹,重回海面。
 
2021年上半年,SOHO中国实现营业收入8.05亿元,同比下降45%;毛利约6.59亿元,同比下降18%;归属于股东净利润3.4亿元,同比上升67%;实现净利润约为3.43亿元,同比上升67%。
 
SOHO中国位于北京、上海运营稳定的投资物业平均出租率已由去年同期78%恢复至90%。但却依然面临营收的大幅下滑。
 
“黑石交易”告吹,SOHO中国或“零售”剩余资产
贝壳研究院的商郑中认为,“当前京沪写字楼市场整体承压,虽然2021年上半年SOHO投资物业平均出租率已经恢复至90%,但公司总租金收入仅同比增长3%,说明公司‘以价换量’现象较为明显。”
 
地产赛道仍是艰难长跑,更多的潘石屹们已经走上了转型之路,布局地产以外的多元业务,如长租公寓、购物中心、产业园区、物流地产等。
 
但自潘石屹变卖SOHO中国之路开始,便再也无暇顾及公司的战略发展。毕竟,他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不看好由来已久,所谓“中国房地产是泰坦尼克号,就要撞到冰山”。
 
潘石屹和每况愈下的SOHO中国,早已貌合神离。
 
“黑石交易”告吹后的9月12日,潘石屹和张欣“意外”现身美网公开赛女单决赛的纽约现场。平静而诡异的表情之下,SOHO中国的未来,似乎已和二人并无关联。
 

“黑石交易”告吹,SOHO中国或“零售”剩余资产

因为,接下来,不管是分批出售剩余的资产,还是寻找新的买家,潘石屹、张欣及其缔造的SOHO中国都已走入故事的末段。

“黑石交易”告吹,SOHO中国或“零售”剩余资产
“黑石交易”告吹,SOHO中国或“零售”剩余资产
“黑石交易”告吹,SOHO中国或“零售”剩余资产“黑石交易”告吹,SOHO中国或“零售”剩余资产

千亿房企恳请政府出手相救,一大批地产商都在喊救命的路上

来源 | 易简财经(ID:ejfinance),作者95

责任编辑 | 包不同

千亿房企恳请政府出手相救,一大批地产商都在喊救命的路上

建业求助河南政府

 

昨天,河南房企一哥建业集团的一封“求救信”,迅速在投融资圈传开。

千亿房企恳请政府出手相救,一大批地产商都在喊救命的路上

 

建业的这份求援报告显示,由于汛情和疫情,公司累计造成各类损失逾50亿元,若爆雷还面临人员失业、银行失信等风险,可能引发严重社会后果,以及对资本市场产生不利影响。

 

于是,建业在求援报告中向河南省政府提出了几点请求:

  • 恳请地方政府尽快偿还“多年来由于各种原因拖欠的各类款项”逾 50 亿元;

  • 分类减免和缓交建业旗下公司的增值税、所得税;

  • 允许部分在建工程延期交付;

  • 部分土地款延缓支付半年到一年。

 

当晚,建业紧急回应:网传求助信内容真实,但困难是暂时的。

 

建业多年位列中国房企TOP50,是河南的房企一哥,创始人胡葆森曾多年稳坐河南首富,现在也排在河南前10。

 

地产一哥、堂堂首富向政府求助,听起来不可思议。但这也反映了房企现在的真实处境。那些年大肆放的杠杆,迎着政策东风觥筹交错,在行业环境巨变、以及汛情等突发意外下,现在都变成了苦酒独饮。

 

而就在求助信发出来的前不久,9月3日,国际评级机构穆迪将建业地产的评级展望下调至“负面”。加上求助信的发出,资本市场对于建业的信心大受影响,建业已陷入股债双跌的局面。

 

目前,建业的市值折合人民币不到40亿元,其在香港上市的中原建业股价已经比发行价跌了一半。同时,建业地产2024年到期的美元债,1美元对应的价格只有不到0.7美元。

 

千亿房企恳请政府出手相救,一大批地产商都在喊救命的路上

多家房企被下调评级

 

机构评级是房企经营状态的风向标。不仅仅是建业,今年以来越来越多房企被下调评级。

 

据易简财经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穆迪对中国房企的评级 “展望负面”超过10家,远超去年,包括恒大、荣盛发展、广州富力、禹洲、花样年、富力香港、建业集团、天基控股、蓝光发展等。

 

9月7日,高盛下调恒大投资评级至卖出,穆迪将中国恒大企业家族评级下调至“Ca”,展望“负面”。这是穆迪自6月份以来第三次下调该公司评级。

 

穆迪的观点是:中国恒大的流动性困境和违约风险加剧,在未来6-12个月内有大量债务到期。并且如果发生债务违约,恒大债权人的回收前景疲软。

 

7月8日,惠誉将花样年控股的评级下调至“负面”。惠誉认为,花样年控股对资本市场债务非常依赖。

截至2020年底,资本市场债务占花样年控股总债务的76%,尤其是美元债券占62%,承担着比银行贷款更多的市场风险和利息成本。

 

再往前,穆迪将富力地产的企业家族评级下调至“B2”,将富力香港的CFR下调至“B3”,同时,还将上述评级列入下调观察名单。

穆迪的观点是:评级下调反映了富力地产再融资风险的上升,因为该公司的离岸融资渠道已经收紧,且有大量债务即将到期。

 

蓝光、泰禾、华夏幸福、绿景产、新湖中宝5家房企更是被穆迪撤销评级。

 

评级就像一面镜子,真实反映出房企的企业素质。

 

评级机构在给房企做评级时会综合考虑盈利、增长性、流动性、债务杠杆等方面,但不难看出,债务杠杆率和流动性风险依然是评级机构考量房企的核心指标。

 

而对房企的信用评级,则会直接影响房企股价债价等走势,和海外发债的难易程度及利率高低。比如富力,境内外多只债券持续下跌,其中“18富力10”自8月下旬已跌去四成。

 

千亿房企恳请政府出手相救,一大批地产商都在喊救命的路上

政府救助成奢望

 

举步维艰之下,向政府求助的不止建业一家。包括华夏幸福、蓝光等资金链紧张爆雷、被下调评级的房企,都纷纷向政府寻求帮助,但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房企债务的体量很大,规模大些的房企债务动辄成百上千亿。而且,现在是一大批房企都在喊救命,你说你要先救哪家?如果说河南只有一家建业,河北只有一家华夏幸福,可广东呢?恒大、富力、花样年等等,这么多家政府该怎么办?

 

政府的财力本身也有限,加上过去几十年为了跟上城镇化建设,政府大量举债和卖地,现在地方债的偿还也成了大问题。

房企现金流承压影响土地款缴纳,政府甚至还加入了向房企催款的队伍。前不久兰州政府就发公告催包含恒大、富力在内的房企缴纳土地款和税费。

千亿房企恳请政府出手相救,一大批地产商都在喊救命的路上

 

所以,政府若想伸出援手,全面救助是不现实的,需要重组债务减记。但重组很困难,比如海航,超千亿庞大而复杂的债务,如何重组令企业和债权人都满意,就耗费了政府极大精力。

 

在债务减记上,每家机构背后的投资人不一样,诉求不一样。有些亏得起,比如四大国有房企还容易协调。可有些人把身家都砸进来了,还开了杠杆,你现在要是对债务打五折,他就破产了,所以坚决不同意减记债务。

 

房企若想同意债务减记,需要所有投资人签字。就想想每家大房企背后都站着多少投资人吧,想全部同意减记债务、获得政府救治难如登天。

 

在目前的局势下,或许有的房企幸运获得政府伸出的援手,但也将面临债务重组减记等等的难题,而更多现金流承压的房企,还不知道何时才能逃出这个危局。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Cvuw4ziw7zY4OHbAUnMvEQ

“低位挂单”的方法到底有没有效?

交易的钱与研究的钱

1/5

交易的钱与研究的钱

大部分投资者,包括我,都曾经尝试过一种投资方法,在买入时低挂几个价格档位,或者在卖出时,高挂几个价格档位。

这种投资手法,背后心态是,如果成交了,那可以多赚一两个点,如果不成交——特别是买入单,那也没什么,无非是多埋几笔。

不过,很多投资者后来都放弃了这个投资手法,往往是经历了几次因为挂低了没有成交,结果大涨,或者因为卖单挂高了,错过卖出时机,导致亏损的情况。想一想,为了这一两个点的成本,丢失一大段利润,不值得,于是渐渐放弃了这个方法。

还有人是因为风格转向长线投资,相比错失交易机会,一两个点的利润空间对最终收益影响太小。

当然,更多的投资者还是保留了这个习惯,只是更随机,买入时心里没底就往下多挂几个点,如果特别想买入,就对着卖盘直接成交。

这看似一个交易习惯的问题,事实上,你交易时,到底是应该对着卖盘买,还是在买盘上挂单,这取决于你的投资体系。

所以“低挂单”不是一个简单的对与错的问题,而是与投资体系相容性的问题,可以从胜率、赔率和出手频次三个要素去分析。

2/5

胜率、赔率和出手频次

任何一笔交易,其预期收益都可以看成“胜率、赔率和出手频次”三个要素的结合。

胜率就是未来上涨概率与下跌概率的比,上涨概率大,代表高胜率;

赔率就是未来股价上涨空间与下跌空间的比,比值越大,代表高赔率;

出手频次就是某一笔钱,在某一段时间内,被交易了几次,次数越多,代表出手频次越高。

如果你觉得这支股票确定性很强,那就是基于“高胜率”的投资,如果觉得这支股票未来上涨空间很大,下跌空间很小,那就是基于“高赔率”的交易,如果你为达到上述目标,定的是一个比较短的时间,那就是基于“高频次”的交易。

“胜率、赔率和出手频次”构成一个不可能三角形,一笔交易,很难兼顾高胜率和高赔率——如果能兼顾,一定是长线投资,那就是用“极低频次”的代价换取。

同样,投资者的交易体系也可以这么分,打开交易,分析过去一年已清仓和仍然持有的股票,如果赚钱的投资(不管赚多少)超过50%,就代表你是“胜率优先”体系,再比较一下,所有赚钱交易的平均收益和所有亏钱交易的平均亏损,如果前者大于后者,你就属于“赔率优先”体系。

如果你既是“胜率优先”,又是“赔率优先”,而且优势很明显,那么可以肯定,你一定是长线投资者。

具体的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交易的不可能三角形,5000字解析提升收益率的方法》一文。

那么,“低挂单”这种投资方法,是如何影响这三个因素的呢?

如果现在的“卖一”是10元,你选择挂在9.8元的买单上,这么做,降低了你的买入成本,意味着这笔交易的赔率上升;同时,降低买入价也意味着赚钱的概率更大,胜率也上升了。

赔率和胜率同时上升,看上去稳赚不赔,但实际上,因为你有一定的概率无法达成交易,出手频次却下降了。

问题就清楚了,低挂单的方法能否提高收益,完全取决于赔率和胜率带来的预期收益的上升,和出手频次下降带来的潜在的损失,哪一个更大。

这个结论其实很好理解,如果我们只是在买二或买三上挂单,成交的概率还是非常大的,但提升的赔率和胜率也很少。

下面,就分别为胜率优先和赔率优先这两个体系,分析一下“低挂单”的方法对预期收益的影响。

3/5

赔率优先的分析

你打算在10元买入A公司,其预期收益判断为:一个周后上涨10%的概率为50%,下跌-5%的概率为50%。

很明显,这是一笔赔率优先的交易(赔率2:1),上涨的空间大于下跌的空间;而胜率是中性的,涨跌都是50%。

那么,这笔交易一个周的预期收益就是:

10%*50%-5%*50%=2.5%

如果你觉得股价当日有下跌的趋势,于是低挂了两毛钱,即买入价9.8,如果成交,则上涨的收益和下跌的损失分别变成12.24%(9.8→11元)和-3.06%(9.8→9.5元)。

再看胜率,假设有100笔交易,其中50笔的交易均匀地分布在上涨20%的空间里,另外50笔均匀地分布在下跌10%的空间里,成交下降两个点后,有10笔由亏转盈,胜率就上升到60%。

此时,有两种可能:

结果一,成交,你的预期收益率就变成:12.24%*60%-3.06%*40%=6.12%

结果二,不成交,你的预期收益就是:0%

此时,就要考虑“低挂单”成交的概率,你的挂单至少要达到2.5%/6.12%=40.8%的成交概率。

当然,上述算法还有一个问题。因为低挂单而未能成功的交易,大部分都是原本赚钱的交易,真实的胜率还要低于刚才的计算值。

股价短期的波动是随机的,呈现的价位呈正态分布,离10元越远,出现的概率越低,此外,还与该股的波动性有关,想要判断“低挂单”的成交概率是否合理,需要回测一下过往数据。或者通过趋势交易的能力,类似T+0的能力,才能达到合理的预期收益。

所以,有了本文的第一个结论:“低挂单”最好是辅助某些趋势分析的能力,但股价并不是一直有趋势,所以不是所有的投资机会都适合用“低挂单”的方法。

虽然无法确定成交概率,但还可以通过提高交易赔率的设定,来看一看其变化的方向。

如果我们把赔率变大,比如变成3:1,胜率不变,即一个周后上涨15%的概率为50%,下跌-5%的概率为50%,同样9.8元的挂单,至少需要多大的成交概率呢?

先看一看3:1赔率的原预期收益:15%*50%-5%*50%=5%;

再算一算9.8元的挂单,假设收益均匀分布,胜率仍然是60%,预期收益:17.35%*60%-3.06%*40%=9.19%;

那么,你的挂单至少要达到5%/9.19%=54.4%的成交概率。

同样的低二毛钱的挂单,成交概率应该是相等的,所以在高赔率的状态下,更难达到合理的成交率。

这里,我们可以得到本文的结论二:赔率优先的体系中,赔率越高,越不适合用低挂单的方法。

这个结论也很好理解,如果你觉得这笔交易上涨的空间远远大于下跌的空间,那就要保证成交,不要贪图一两个点的收益空间。

那么,在胜率优先的体系下,同样的预期收益率,低挂单方法的效果如何呢?

4/5

胜率优先的分析

你打算在10元买入A公司,一周内预期收益10%,概率为62.5%,下跌-10%,概率为37.5%,这是一笔胜率优先交易,一周的预期收益就是:

10%*62.5%-10%*37.5%=2.5%

如果采用低挂两个点,9.8元的低挂单,则上涨和下跌的空间变成12.24%(9.8→11元)和-8.16%(9.8→9元)。

再看胜率,假设原先有37.5%下跌的交易均匀的分布在20%的下跌空间里,那么,成本下降2个点,则有3.75%的交易由亏转盈,胜率提升至66.25%。

此时,预期收益率为: 12.24%*66.25%-8.16%*33.75%=5.36%。

预期收益不变的交易成功率要求为大于2.5%/5.36%=46.6%。

跟前面的“赔率优先”交易要求的40.8%的概率比较一下,难度加大了,即本文的结论三:

“赔率优先”比“胜率优先”的投资体系,更适合用低挂单的方法。

原因也不难想,胜率优先的体系中,较低的下跌概率分布在较大的下跌空间中,因而,成本下降对胜率的影响较小。

那么,如果是更大的胜率,比如75%呢?

假设修正为,一周内预期收益10%的概率为75%,下跌-10%的概率为25%,那么,这笔交易一周的预期收益就是:10%*75%-10%*25%=5%;

低挂两个点后,胜率为77.5%,预期收益率12.2%*77.5%-8.2*22.5%=7.61%;

预期收益不变的交易成功率要求为大于5%/7.61%=65.7%。

同样,我们可以得到跟结论一类似的结论四:胜率越高,越不适合用低挂单的方法。

这也容易理解,如果你对一笔交易比较有把握,那就要尽可能成交,不要贪图一两个点的空间。

5/5

赚交易的钱还是赚研究的钱

先小结一下前面的四个结论:

结论一:“低挂单”需要辅助趋势分析的能力,而不是所有的投资机会都适合。

结论二:赔率越高,越不适合用低挂单的方法。

结论三:“赔率优先”比“胜率优先”的投资体系,更适合用低挂单的方法。

结论四:胜率越高,越不适合用低挂单的方法。

综合赔率和胜率两方面分析,还可以发现,低挂单本质是在我们对该笔投资不是很有信心的前提下,即赔率或胜率不是特别高时,通过降低成本,强行提高胜率和赔率。

这里的问题是,当我们对某笔投资不是很确定时,我们到底应该通过交易的方法提高收益,还是通过更深入的研究,寻找更有胜率和赔率的交易?

很多投资水平很高的投资者,在自有资金投资的散户阶段,收益率很高,但发了产品,资金规模扩大后,收益率却开始下降。

但也有一些牛散,从散户到操盘大资金,收益率并没有下降很多。

这两类投资者的区别在于,前一类投资者的收益中,来自交易能力的收益大于来自研究能力的收益,而大资金进出不灵活,交易意图很难立刻实现,很难赚到交易的钱。

什么是交易能力呢?

比如做波段,一支股票上涨了20%,交易能力强的投资者可以通过波动操作,赚到25%的收益。

比如个股择时,提高资金利用率,比如同时盯着十支上涨趋势的公司,资金只买启动加速段,只做主升浪。

本文说的“低挂单”的投资方法,需要通过判断日内股价的趋势,提高低挂单的成交概率,也是一种交易能力。

对于投资经验五年以内的投资者而言,靠交易能力赚钱是一个捷径,因为研究能力的提升太慢了,交易能力的提高则快得多。

但靠交易能力赚钱,也有缺点,它对应的是高交易频次和高强度的盯盘,非职业投资者就算能力再高,也很难完全发挥水平,而赚研究的钱,就没有那么多限制了,上班投资两不误。

更重要的是,量化基金越来越多,赚交易的钱越来越难了。

量化资金大部分策略也是靠交易能力,其背后,有不断新研发的量化策略,有更快速的下单速度和交易通道,有更高交易频次,相对而言,人的交易能力越来越不占优势。

所以,回到前面的问题:当我们对某笔投资不是很确定时,我们到底应该通过交易的方法提高收益和安全边际,还是通过更深入的研究,寻找更有胜率和赔率的交易?

无论你现在赚的是交易的钱多,还是研究的钱多,都需要一个明确的选择。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ucIY2FhsZRD2_BjgqqKr0A

“巨大的丑闻和中国医生的耻辱”,“肿瘤门”事件风云再起

随着马女士到上海的报案,这件原本已经被认为是尘埃落定的事情,又风云再起。
9月8日深夜,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肿瘤化疗与放射病科主治医师张煜以“巨大的丑闻和中国医生的耻辱”为题发表长文,矛头直指“上海的陆医生”。
“巨大的丑闻和中国医生的耻辱”,“肿瘤门”事件风云再起
“我原以为,陆医生只是想要钱罢了,所以胡乱诊治以及推荐患者去接受无效的NK治疗。但是万万想不到,陆医生推荐的NK公司:上海嘉慷公司竟然是个骗子公司。”张煜文中写道。
张煜在文中称,陆医生和该公司对患者的诊疗行为涉及诈骗。因为他们给患者输注的可以肯定不可能是NK细胞,而只是含有维生素C的盐水罢了。
张煜发文的依据来自于甘肃肿瘤患者家属马女士,9月8日上午,马女士通过其微博发布长文,细述了她在过去120天内做了什么,以及9月8日她又来到上海,“是来报案的”。
“巨大的丑闻和中国医生的耻辱”,“肿瘤门”事件风云再起
根据马女士发布的内容,她父亲的主治医生陆巍曾经在医院门诊大楼前,与提供NK细胞治疗的上海嘉慷公司的董事长徐以兵讨论CTC项目结题的事情,并向徐以兵谈到了马女士父亲和姑姑的病情,还将马女士父亲和姑姑的血样各一管交给了徐以兵。
上海嘉慷公司的总经理助理朱珍芳承认,给马氏兄妹输注的NK细胞液是其在实验室配置的,此前她因为害怕承担责任坐牢,谎称是徐以兵闪送来的。朱珍芳还具体介绍了制备NK细胞液的过程,因为此前马女士从媒体报道中看到有医生称真正的细胞液是褐黄色的,而她的父亲被注射的一直是透明色液体,因此她想知道上海嘉慷公司提供的NK细胞免疫针的真假。
上述信息,马女士是从长宁区卫健委获取的对嘉慷公司立案报告和询问笔录中得到的。马女士也向上海市卫健委和长宁区卫健委申请了关于陆巍医生的信息公开,并拿到了一些可以公开的资料。
此前长宁区卫健委对陆巍的处罚理由之一是“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未按照规定履行告知义务”。马女士拿到的公开资料显示,陆巍被认定为没有履行告知义务的调查内容:陆巍同意并帮助患者联系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进行未经批准的NK细胞治疗,并帮助商谈治疗价格,在与家属的电话沟通中未告知医疗风险等事项。
马女士拿到的公开资料中也明确指出:截止目前,相关部门未查见陆巍在马进仓治疗过程中,与上海嘉慷公司、上海艾汭得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存在利益输送问的违规证据。
马女士对此在微博中提出了质疑:如果没有利益输送的话,为什么陆医生偏偏要推荐我们去这个没有资质的公司打针?并透露,在7月份,她已向国家卫健委提交了行政复议,要求重新调查陆巍医生是否存在利益输送的情况。
张煜医生根据马女士公开发布的内容,做出了自己的判断,马女士父亲的遭遇是陆医生和公司联手诈骗患者。“上海警方受理了患者家属的材料,很有可能立案调查上海嘉慷公司的诈骗行为,我希望能够成功。”
对于张煜医生和马女士的发文,陆巍医生在9日中午发文进行了侧面回应。他在微博上贴出了马女士的表哥此前写的感谢信,以及和马女士的微信对话,对话时间显示是2020年8月13日,他明确告知马女士她的父亲情况没有可能治愈,基本上就是3-6个月的生存期,如果(治疗)有效果可以延长。马女士则表示她知道,只要控制住就好。
“巨大的丑闻和中国医生的耻辱”,“肿瘤门”事件风云再起
在马女士与张煜医生先后发文之前的9月7日,陆巍医生就像是有所预感一样,在微博上发表了《关于张煜网络举报“肿瘤黑幕”涉及问题的声明》。
“巨大的丑闻和中国医生的耻辱”,“肿瘤门”事件风云再起
在“声明”中,陆巍医生称他为病人实施的是指南推荐的胃癌一线治疗方案,疾病一度受到控制,患者症状显著缓解,后于2020年9月下旬经检查确认疾病再次突发进展。在治疗过程中他与患者家属反复多次沟通,讨论病情,他所实施的治疗均详细介绍并获知情同意。
2020年10月起,因为陆巍要因工作安排要离开上海半年,不能继续为马女士父亲治疗,他称在9月底离开之前曾与家属多次讨论包括后续治疗场所的选择、治疗药物选择等相关事宜,曾推荐包括“网传治疗建议在内的”多种治疗方案,供患者及后续治疗医师参考。
对于最关键的“NK细胞输注”,陆巍医生在“声明”中明确写道:并非本人推荐,更非强制要求。在对相关患者治疗过程中无任何不当获益。与“嘉慷”及相关公司,从无经济往来,既往从未推荐患者去该公司接受“NK细胞输注”,更未获得该相关公司的任何经济利益。
对于张煜医生关于他的大量言论,他在“声明”中表示:张煜网络举报“肿瘤黑幕”与本人相关部分存在大量不实言论,且存在针对本人的大量人格侮辱和诽谤行为。本人强烈要求相关网络媒体立刻删除对本人的不实报道,相关证据已固定,如不删除,本人将对相关责任方追究法律责任。
马女士的父亲于2020年12月24日去世,基本如陆巍向马女士所预判的”3-6个月”的生存期,如果没有后来的NK细胞事件,这应该是一个温馨的医患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在维权的路上,马女士孤独前行,她的表哥甚至站在了她的对立面。她的父亲与姑姑患的都是晚期胃癌,且先后来到上海找到陆巍治疗,采取的是同样的治疗方案,且都接受了NK细胞治疗,马女士的姑姑在其父亲去世几个月后,也去世了。她的表哥没有和她一起踏上维权路,而是给陆巍所在的医院送了一封感谢信。
随着马女士到上海的报案,这件原本已经被认为是尘埃落定的事情,又风云再起。而张煜医生加入战场,让这件事更显复杂。
这一次,陆巍会如他“声明”中所述,对相关责任方追究法律责任吗?
来源:医学界
责编:Amelia
校对:臧恒佳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iJvlanU5Pfxd0Kdu2M8u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