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自 : https://mp.weixin.qq.com/s/fHJ6Ab2QutoVD3m3vGdKgQ
分享个人经验,保留阅读记录,做时间的朋友
转自 : https://mp.weixin.qq.com/s/fHJ6Ab2QutoVD3m3vGdKgQ
朋友圈最近真的很精彩
昨日有朋友尚在晒入股的滴滴上市发的股东告知书,今日滴滴就出在了因涉及国家安全被网络审查的清单列,这就是生活。
经由滴滴上市引发的这场风波,现在看来,有其必然性:
6月11日,滴滴出行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首次公开募股(IPO)申请;
6月30日,滴滴在纽交所上市;
7月1日凌晨,滴滴开盘价18美元,较14美元的发行价上涨28.6%。收盘报 14.14 美元,首日涨幅仅有 1%。
不到一个月,滴滴完成了递交招股书到上市的全过程不过滴滴却没有为此举行对外媒体发布会,也没有敲钟仪式。
简单来说,很快,很低调,时间也很巧妙。
7月2日,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发布《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关于对“滴滴出行”启动网络安全审查的公告》,旨在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
7月3日,滴滴方面紧急辟谣,称绝不可能把数据交给美国。
7月4日,网信办官方微信发文称,根据举报,经检测核实,“滴滴出行”App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相关规定,通知应用商店下架“滴滴出行”App。
很快,很惊人
的确,尽管美中紧张关系不断加剧,而且美国监管当局加强了对中企的审查,但在美国资本市场的巨大诱惑下,寻求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数量不断攀升。比如年初的每日优鲜,叮咚买菜等。
而滴滴出行在首次公开募股(IPO)中筹集了约44亿美元,使该公司估值最高时达到730亿美元,成为自2014年阿里巴巴集团上市后在美融资最高的中国公司。
我们讲一个现实原因,滴滴出行在美上市最大的收益点在哪?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滴滴有一些外国股东,如果滴滴在中国上市,因为我国实行货币管制的原因,这些股东在出售股票时可能会面临资金流出中国的问题。
从这个角度上看,滴滴的在美上市不足为奇。
但是滴滴悄然登陆美国纽交所上市,创始人+柳青突击增股使自己成为亿万富豪的商业化套现背后,中国国内道路数据安全如何保障?牵扯如此重大数据安全的滴滴就这么出去了?
这才是问题的核心。
面对滴滴副总裁李敏的两次辟谣,是否有网上传言的“叛国”问题,我保有余地。
但问题是,在我看来,时至今日,滴滴已经俨然成为一种公共设施。
就像我们在上世纪初四处可见的公共电话亭一样,覆盖全国的信息网络一样,就像今天的:阿里、京东,美团外卖,快递业务,微信,等等一样。
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商业组织,或者说一门生意,他们的核心其实是一种公共设施。是一种与大众生活产生强关联的社会工具。
从这个角度上讲,这其实是中国所有互联网寡头企业的原罪,我把它整理为:
当一个企业渐渐成为一种公共设施、社会工具的时候,它如何承担其社会责任,我们又如何监管其履行社会责任?
滴滴、微博、阿里、美团、腾讯、这些巨头企业在中国互联网生态趋于完善跟健全的今天,当它们已经辐射几亿乃至十几亿中国用户的时候,其自己的资本本性,跟社会义务之间怎么权衡?
举个再简单不过的例子:滴滴出现之前,出租车是一种社会公共设施,它跟公交、地铁,一样,由当地政府把控,是民生建设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出租车的价格波动,是民生问题,是当地政府需要解决的问题。出租车的价格上升同时也代表着当地物价的上升。这是需要当地政府跟物价局讨论跟监控的。
也就是说,公共设施必然要有其监控系统以及定价标准,并且,这套标准负责的对象应该是使用这项公共设施的民众。而实施这套标准的组织当地民生有必然性义务。
比如,一条新的高速公路的修建,其项目成本,管理成本,预计的成本回收周期是需要对外公示的,其收费标准也是需要讨论并且公示的,其收费标准也是始终保持一致的。
因为这是关乎千万人的民生设备,公共设施。那它就是有义务的,作为公民我们是有理由要求政府对这些民生设备,公共设施负责的。因为我是这个国家的公民!这是我们的权利!
比如猪肉、菜价。
我家的自来水是黄色的、有异味,我要找有关部门投诉,冬天我家供暖不足,我要找当地政府投诉,下雨天,出租车司机要收我两倍的车费,我要找当地物价部门投诉。出租车起步价涨了,我可能都会投诉。作为公民,这是我的公民权。
但是,当寡头企业成为某种公共设施,民生设备的时候,大家会发现我们的公民权迅速被侵占了,凭什么你在接单高峰期要收我1.5倍?凭什么下雨天你要收我两倍?
当出租车跟公交,地铁一样同属于公共设施的时候,这种事情是可以当作民生新闻来指责当地政府民生工作不到位的。
但当滴滴替代了出租车之后,我们每一个人的公民权都是被侵占的,而我们每一个却它视作某种资本的必然,毫不做声。
这种例子还少吗朋友们?当你打开美团外卖或者饿了么的时候,你有没有暗骂过为什么某一家餐厅的外送费这么高?我们习惯性选择外送价最低的,我们迅速接受,但问题就是:关于外卖的配送费,它没有监督,没有标准,也没有人跟我们讨论过,到底每公里收费多少钱?到底怎么收费的?没有,我们连想投诉都无从谈起。
再比如淘宝:同样的产品,一模一样的东西,有的标价500有的标价50,在这点上阿里的监管是完全缺失的,你们还记得有消费者协会吗?
很多城市都有步行街,有很多卖场,这是一种公共设施,商家入驻的的时候,消费透明化,价格合理化是一项政府工作,是市场监管的一部分,面对天价餐厅,天价烟,天价商品,我们是要投诉的,消协是要每天派人到市场去记录,调查,管理的。
但是,当这种业态被搬上淘宝,当淘宝成了中国最大的卖场,最大的“步行街”的时候,这种基本监管就迅速消失了。
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原先的社会设施,被迅速发展的互联网企业,民营企业所取代,这是一种社会的必然,但是,当这件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迅速的接受了这项社会设施的资本化,哪怕这种资本化正在倾轧我们基本的公民权利。
那我们的底线在哪里?不好意思,我们根本就没有底线。
比如滴滴,一项基本的大众出行的公共设施,我们接受它的乱定价,我们接受它几乎完全的不透明,不仅如此,我们甚至已经接受我们的公共设施,民生设备,被拿到海外进行融资。
700多亿的估值哎朋友们!我们一直讲一个笑话,“我要找中国十四亿人每人借一块钱,我就是亿万富翁了。”
但滴滴呢?它们迅速的抢占了大众出行这样的基本公共设施,然后经由无数资本评估过后测算出来,滴滴至少能从你身上赚50块钱。然后代着海外各路资本来赚这份:已经侵占了你基本公民权益,才赚到的钱。
滴滴的司机们有医保社保吗?有最低工资保障吗?有工作保障吗?它从滴滴司机那里抽成的时候有标准吗?当它要抽更多的时候,有公示跟投票吗?滴滴打着共享的名号侵占了司机多少权益,这项权益在以前的出租车司机那里都有的吧?
那在面对消费者的时候呢?各种高峰期,怎么判定?下雨天为什么多收费?定价真的透明吗?再说到我们常讲的信息安全?打车时自动录音是谁同意的呢?隐私权难道不是基本的公民权吗?
那阿里,腾讯,美团,又好到哪去了呢?
还是那句话,当资本迅速取代了我们原有的公共设备,社会设施的时候,面对没有底线的资本对于我们基本公民权、乃至人权的倾轧,我们迅速接受,展现出高度的服从性,我们未经讨论,不曾反思也,从未抵抗,甚至连觉醒都没有。
我现在慢慢地开始怀疑觉醒这个词,我发现所谓的觉醒的人,并不是受教化而苏醒,往往是天生反骨挣脱了桎梏。没有反骨的人,就算是春风化雨化喷泉化瀑布化洪流,顶多把他淹死,并不能让他苏醒生长冲破土壤再发芽。
转自 : https://mp.weixin.qq.com/s/TI8kRKOgR8Vf5p8ZNVZ7fg
年轻时总想做大事,当大人物,后来才发现当个小人物挺好。
之前做公众号,助理说我们要做成百万大号就好了,我却说,干嘛做那么大呢?做个几十万就行了。
在她眼里,我肯定是个不思进取的老板,但是我却把这事儿想得明明白白的,一旦搞大了,很多麻烦也来了。
像我这种个人号,百万粉丝都算是重量级的,号主名声在外,很多人知道你,当然也会有很多人妒忌你,你稍有不慎,讲的哪句话让别人挑出毛病,肯定有人会想办法搞你。
随后也会迎来不少跟风者,最终你被搞臭了…….这事儿在自媒体圈轮回发生。
所以,当个大V是蛮危险的事儿,也许钱可以赚不少,但是风险也大啊,从高处跌下来的感觉是最难受的。
钱虽然好,但我收入的方式还是蛮多,并不用非要赚抛头露面的钱。
这还真不是酸葡萄效应啊,我是真不想拥有太多粉丝啥的,毕竟启发大众是不太可能的事,你说点实话,给别人添堵了,别人还骂你,还想搞黑你,所以没必要啊。
正所谓,佛渡有缘人,我这人写的东西本来就不是针对大众的,能理解,能支持的还真是少数人,和这几十万明白事理的人一同成长,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1
在中国出名不是一件好事,我们是崇尚正能量的,你反其道行之,靠旁门左道出名,公众舆论容不下你,肯定会想办法让你社会性死亡。
这个就不用多说了,你想想曾经有多少靠歪路子上位的知名人士,都已经消失了。
就算你迎合主流,靠正气扬名,但是没人是无菌体质,你前期有多风光靓丽,你被拉下马时就会有多狼狈。
这段时间,你可以想想白岩松,再想想林生斌,就知道我说的道理。
两个人虽然差别很大,但是相同点却很典型,都是前期人设极其完美,到了后面,被搞的一地鸡毛。
这里不去做正确与否的判断,无论是白岩松的言语,还是林生斌的行为,都拥有很大的解释空间,但是在完美的人设面前,需要解释的东西就一定是错的,因为大众只会跟随舆论做二选一的判断,而不会用理性在黑与白之间悬而不决。
况且,我们对完美的东西还存在一种矛盾心结,既崇拜,又想戳破,就像一个小孩子,看到一个美丽的沙子城堡,兴奋赞叹,但是请相信,最终他会用摧毁的方式来终结这种完美。
也像我们求学时代的三好美女同学,被人暗恋崇拜的同时,也会在众目睽睽之下遭受挑剔,任何一点瑕疵都会被加倍放大,也更容易引来流言蜚语。
是的,我们需要完美,但是我们也愿意看到完美的覆灭,那些高光的人,只是这种情结的载体。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所谓“刍狗”就是指古代拿稻草做的狗,用来祭天,仪式时大家都对“刍狗”磕头作揖,仪式过后便丢在地上随意踩踏。
知道这个,你大概也明白老子这句话的意义了。
2
懂得公众舆论规则的玩家,特别能把握大众的这个心理,很多年前,就曾有一位搞舆论公关的朋友给我讲过“捧杀”的玩法。
大概意思是,他们想搞臭某个很红的人,会在网络上雇佣水军,但是不会直接黑对方,而是捧对方,给他最美的赞誉,给他带很多头衔,把对方直接捧到天上,下来的梯子都没了。
这人自然会成为众矢之的,所有的行为都被放在显微镜下,人设离崩塌往往也不远了。
且不说人不是神仙,难免会做错事儿,说错话,还因为你火了,自然很多人会嫉妒,很多人指望着看笑话,很多人希望把你搞臭…… 这么下来,公关方基本不用费力就能达到目的了。
其实你可以想想,曾经多少商界中的偶像,现在已经被大众所唾弃,这种冰火两重天,是很值得思考的。
所以,在中国,商界大佬的上上之策,是尽量少出现公众面前,就算情非得已要出现,也要少说话,就算要说话,也尽量说废话,这样就没有什么把柄了,不要去显示自己的才华和口才,那是很危险的事情。
事实上,很多商业大佬并不显山露水,这些都是聪明人。
公众人物的中策是不要树立太完美的人设,心理学中有个“仰八脚效应”,大概意思是,有点小毛病的人,比完美的人更让大家喜爱。
我倒觉得不只是喜爱的问题,而是因为有瑕疵才接地气,更容易让大众接受。
从这点来看,何鸿燊是个聪明人,香港作家凌峰给他写自传,写了一些负面的东西,本以为何赌王会不同意,结果何鸿燊却说:
我是没关系的,但涉及到别人的事,人家找不找你麻烦就不知道了。
而凌峰给另一位香港大佬写自传,却被要求一点瑕疵都不能写,凌峰不同意这种纯舔式写作,对方便终止了合同,甚至不承认和凌峰接触过。
后来,这位香港大佬果然塑造了一个完美形象,一度成为海峡两岸年轻人崇拜的商业偶像,不过多年以后,在这位大佬的暮年之时,口碑却迎来了大反转,被骂成吸血鬼。
与之对比,何鸿燊虽不完美,却把一个真实的自己留给了大众,也不存在什么人设崩塌的问题,以你之见,两位大佬谁更睿智呢?
3
这篇小文就是随感而发,没啥说教的意义,如同我之前写的小随吧,记录一下自己的思想。
我们常说名利双收,确实名和利是一种绑定关系,但是,如果可以,能默默赚钱,过好自己的日子就行了,出名不见得是一件好事。
虽然我不是名人,但是却认识不少名人,说实话,他们活的真没啥意思,火的时候,天天被大众惦记,聚光灯下,根本没啥自由。
现在媒体发达,遍地都是摄像头和智能手机,一点小事儿都被无限放大,有时可能你根本没犯啥错,但是掐头去尾,就被消遣了,负面势头一起,也就很难扑灭了。
好了,你终于不火了,被公众遗忘了,可是你又慌了,在光环下待久了,很难再适应平淡。
你看,就是这么纠结和扯淡,你说有意思吗?
-END-
转自 : https://mp.weixin.qq.com/s/t6E_CMOZihcOKoS3JNYPsQ
Hi~,我是良大。
前两天一位创业的朋友给我看她的商业计划书,计划书里把中年人当成目标消费人群。
具体细节不透露了,但是我告诉她,以我的观察和理解,如果以年龄作为分群基础,中年人的钱是最难赚的。
当然,我不是说这位创业者一定成不了,凡事无绝对嘛,我只是想从常识的角度来谈谈这个问题。
而且,作为一名中年人,我也挺有资格说说这事儿。
1
中年人不比年轻人,精力没以前旺盛了,不能胡吃海喝乱造一通了,不能乱造,也就意味着没啥商业价值。
酒吧、KTV啥的基本上都是年轻人的天下,不是说中年人不来这种地方,而是变得少了,不瞒你讲,我年轻时,听到劲爆的DJ音乐,都忍不住想要狂扭一通。
但是现在,感觉这些音乐能把我的心肝震出来,就想赶紧逃离回家,好喝上一口枸杞茶来压压惊。
这种地方,中年人来的少了,就算来,多数也是商务上的应酬,要不你请别人,要不别人请你,所谓应酬,就是不得已而为之。
相比较而言,年轻人都是自发性乱造的,我年轻时也这样,经常和朋友AA制,第一场搞完,第二场,第二场搞完第三场……
现在别说AA了,就算有人组局请客,别人也不见得来,这蛮尴尬,常常让请客者热脸贴了冷屁股,慢慢地,也没人愿意请客了。
大家不来的原因很多,人到中年,破事多了,没时间,也没心情,关键是累,身体累,心也累。
年轻时和朋友们喝酒,都是从欢声笑语,喝到豪言壮语,再到胡言乱语,再到自言自语,最后到沉默不语。
开喝时大家都说:“总量控制,就这一箱啊”。
但快喝完时,总会有人提议:“要不再叫一瓶吧?”
此时,马上会有人严词声明:“好吧,这是最后一瓶!”,这种戏码往往会重复上演好多次……
中年人的局,大家不会说这么多台词了,还没怎么喝,就有人要走,有人要去接小孩,有人要去接老婆的,还有人要去接……
留下的,没一会就直接到达沉默不语状态,趴在桌上了。
当然,有人确实是体力不支,有的却是利用中年人的身份为装醉打掩护,但咱也分不清啊,因为我也趴桌子上了。
不管怎么样,中年人的酒,实在喝不动了,酒钱肯定省了不少。
菜钱呢,也老省了,中年人的友情局,不用点太硬的菜。
大家不是尿酸高,就是胆固醇高,剩下的别问,问了就是糖尿病,反正太油腻的东西吃不了,清淡一点,有凉拌土豆丝和花生米垫底,就差不多了。
所以,支撑人去消费的,不仅仅是钱啊,还有体力,以及一颗想乱造的心,显然,对于中年人,这些东西都被岁月没收了。
2
人到中年后,消费观念往往会改变很大,基本上都变成了实用主义者,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很难让他们买单。
前段时间,和几个中年大叔喝茶,不知道怎么就聊到了泡泡玛特上市的事,几位大叔都不知道这是个什么玩意,让我讲讲。
我就把盲盒啊、公仔啥的,给他们稍微讲了一下。
于是他们更迷惑了,表示想不通为啥年轻人非要集齐12个系列公仔才罢休。
我说,大概就是营销学中的【用户任务】理论吧,其实人家买的不是公仔,而在完成一个让公仔们团聚的任务,而且“12”这个数字,在我们的潜意识中,也是圆满的象征。
本以为这套说法足以震撼到这些中年大叔,谁知这几位还是一副懵逼的表情,其中一位喝了口茶水,发出了灵魂拷问:
“道理我是懂了, 可是他们团不团聚关我屁事咧?”
当然,我也相信泡泡玛特这类玩意的目标人群,一定不是中年大叔,我只是想借此说明,中年人的消费观非常理性。
他们完全看不懂为啥年轻人要排那么长的队,去买一杯根本不具备养生功能的奶茶。
他们也不能理解文和友门前,顶着烈日排长龙的年轻人,“在家吃个冰镇西瓜不香嘛?”
至于抢猫爪杯、AJ鞋之类的事,中年人往往会噗嗤一笑,“我去,还有这事儿?”
事实上,对于中年消费者,就算是顶级的营销人也是绝望的。
曾和一位知名营销专家聊过这事儿,他说:
“现在的营销基本都是这么玩的,用场景或者故事,引发消费者的冲动,再植入社交货币,好让他们发朋友圈,这样就能形成一个营销循环。” “可是,中年人啊,都不怎么冲动,不管你啥样的产品,他们都是终极三问: 这玩意真有用吗? 这玩意值这么多钱吗? 这玩意和别家比是最便宜的吗? 这终极三问,足以粉碎所有的营销法则……”
听到这里,突然还启发了我,于是补充到:
“嗯嗯,中年人还不爱发朋友圈,就算发,也是赞美公司的那种,发给领导看的……”
那营销专家看着我,仿佛觅到了知音,长长的叹了口气:“唉…….”
不过说句公道话,中年人也不是天然如此,我们也曾经喜欢过虚的东西,但与生活过招多年后,渐渐地我们都被改变了。
去年情人节,我想起来好多年没给良太送过花了,便发微信给她,问要不要送一大棒花去她公司?
结果被她数落了一番:“送花还要问,太没诚意了,怎么不早订?当天订不贵么,一大捧还不得8、9百?……”
随后她说:“都老夫老妻了,算了吧,不用这么形式化了…..”
正当我从自责升华到感动时,她又发来一条微信:
“发个等值红包就行了。”
嗯,中年人的消费观就是这么的朴实无华,且枯燥。
3
中年人不爱买虚的东西,更体现在不爱买奢侈品上。
知名咨询公司BCG,做过一次中国奢侈品行业分析报告,发现中国奢侈品消费者平均年龄只有28岁。
约58%是18至30岁的年轻人,年轻人绝对称得上是奢侈品的主力军。
而BCG另一份中国高净值人群报告里提到,高净值人群主要是在35-55岁的中年人,两组数据一对比挺有意思。
中年人更有钱,但在消费奢侈品这件事上却比年轻人吝啬很多。
具体什么原因,报告没说,但我猜想,大概就是中年人不太需要彰显身份感了。
年轻人刚刚步入社会,需要在社交圈里扩大影响力,所以那些外在的东西就显得很有价值,一个包包,一个手表,都体现了一句社交暗语:
“这人混得还可以…… ”
中年人呢,年轻时已经都消费过奢侈品了,渐渐地也觉得没啥必要买新的了。
因为到了中年后,社交圈层相对固化了,大家都相识很多年,谁是啥熊样大家都知道,就算是结交的新朋友,也是故交介绍,还算一个圈子,真不需要什么装逼的物件了。
这和财富多少没关系,就算富豪圈里的中年人,也会觉得奢侈品没啥必要。
因为大家对价值的共识发生了转变,大家都混的不差,你戴块新款绿水鬼显摆给谁看呢?
一块名表根本体现不出你的价值,但如果你能引用《经济学人》的很多观点,来评价一下全球经济局势,那你才算牛逼。
其实订阅《经济学人》并不花啥钱,但是你要看懂,就要懂英语,还要花时间和精力去阅读,还要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
这是一种文化资本,这在有钱人的圈子里更稀缺,要知道财富可以通过中奖、内幕交易、继承遗产等方式快速获得。
但是文化资本只有靠时间和精力的累积,不能侥幸获得,也因此更有价值。
“物以稀为贵”是很有道理的,在财富不稀缺的圈子里,钱能买来的东西都是不值钱的,反而像“谈资”、“生活方式”那些没有标价的东西才更值钱。
打高尔夫球的人都懂得,一套20万的Honma五星球杆,也许并不比9千多块的TP锻造刀背球杆更有价值。
因为前者只要花钱就能得到,后者却要经过长久的练习才能驾驭,也因此能练就高水平的球技。
要知道,70多杆的球技,才是无价的,那不是用钱能解决的问题。
4
以上写了那么多,就是想说明,对于商家来讲,中年人是块难啃的骨头,你很难赚到足够的溢价。
相比较而言,年轻人才是最好的突破口。
如果你留意一下地铁站,手机端的各类广告,你就会发现,所有的商家都在讨好年轻人。
前两年肯德基爷爷就变身成为银发肌肉哥,引发大众一通议论:
“肯德基准备卖鸭了吗?”
虽然用力过猛,引来嘲笑,但是肯德基的营销人员思路是对的:现在的消费品,必须瞄准年轻人。
原因很简单,上文写了中年人的消费观,反过来就是年轻人的消费特点:
年轻人更有精力和身体去消费,更有欲望去消费,愿意为故事和情怀埋单,也更有消费的冲动,脑垂体一分泌,手指被上帝牵引,点向支付按钮……
这些特点可都是营销人的下酒好菜,如今很多产品都是刻意为年轻人而生的,盲盒、电子烟、网红餐厅、网红鞋、江小白、小熊家电……
这些玩意无不迎合着年轻人的特质,还给年轻人创造分享朋友圈的动机,也给商家带来更多的商机。
就这点而言,年轻人比中年人可爱多了。
中年人太实际,不好的东西,他们会想:“这玩意又不好,为啥要分享给别人呢?”
好的东西,他们又会想:“这么好的玩意,我自己用就得了,为啥要分享给别人呢?”
嗯,讨厌的中年人,想的太多,消费太少,这德行商家们可不喜欢。
如果你担心年轻人没钱消费,那就是你多虑了。
年轻人是没钱,可是人家身后有6个钱包做后盾,你别忘了,中年人的孩子要不就是当下的年轻人,要不就快变成年轻人了。
中年人是舍不得花钱,但你要相信,他们的子女会帮忙完成这个遗愿,来到世上,消费主义的刀始终躲不过。
每每想到这里,焦虑的营销人都能安心睡个好觉了。
5
这篇不是正经的商业分析文章,只是我的一点小感想,而且你最好把消费和花钱两件事分开来看。
中年人可能要花很多钱,但是大多都和投资有关,纯消费类占比可能真的不高。
我曾把两年间的消费情况做了一个统计,除了投资类的开销,孩子的教育算是大头了。
什么补习班,特长班,家教……每月哗哗如流水。
这其实不算是一种消费,从经济的角度应该算是一种投资吧。
孩子将来有出息了,最起码能自食其力,不用啃老,怎么也算是一种防御性投资。
是的,中年人很焦虑,没有安全感,所以会通过不断的投资来进行财务优化。
如果从这个方向延伸,你大概能猜想到,这届中年人到了老年应该拥有很强的购买力。
在BCG咨询眼中,这波高净值人群,正在慢慢老去,他们在绝对数量上,是中国年龄层最多的一批人,也是拥有巨额财富的一批人。若干年后,老年人的市场将大到不可思议。
所以,各位商家放心吧,中年人们欠你们的,老了以后就会还了。
-END-
来源 | 财主家的余粮(ID:CaizhuFinance)
责任编辑 | 包不同
点击查看硬核财经猛料:和6000个EMBA老板聊完之后,我的录音放在了这里!
转自 : https://mp.weixin.qq.com/s/vg2YTS94fKZhEMESWwLR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