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者有哪些机会?”
针对以下问题,你将获得答案:
-
为什么前两年人声鼎沸今年却一片凋零? -
这条产业链上到底谁是主导者?谁赚谁赔?谁和谁又是共谋? -
抓娃娃、盲盒、口红机真是游戏吗? -
夹机占、咔啦酷、泡泡玛特赚钱吗? -
为什么说他们更像零售? -
男孩女孩在娱乐过程中到底得到了什么? -
创业小白怎么进入这个行业?还有机会吗?
分享个人经验,保留阅读记录,做时间的朋友
“创业者有哪些机会?”
针对以下问题,你将获得答案:
来源:智谷趋势(ID:zgtrend)
作者:旺角黄局长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少女感”成了赞美女性的最高词汇。
女明星不用说了,全部都走少女人设;而我们普通人,如果听到别人夸自己有少女感,嘴上“哪里哪里”,心里恨不得360度旋转跳跃不停歇。
在知乎搜“少女感”,热度第一的问题是——如何拥有少女感?
“桃花妆”、“百褶裙”、“oversize”、“羊毛卷”……女人们嘴上说着“不适合自己”,身体却很诚实,眼看满大街的“少女装扮”,堪称大型真香现场。
毫不夸张地说,“少女感”已经成为继“买包”、“减肥”之后,二十一世纪女性的第三大执念。
什么是“少女感”?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种答案。
但通过朋友圈我们发现,大部分人追求的只是“看起来年轻”而已,通过现代技术并不难实现。
而“少女感”不同,它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气质,无法人造,也因此变得稀缺。
近日,“李小璐事件”发酵。视频中的她大玩手指舞、亲亲、摸下巴……不羁的眼神、欢快的舞姿、谈情说爱的状态,完全不像一个38岁孩子上小学的妈。
不少同龄人一边戴着道德的眼镜吐槽“不要脸”,一边从生物的本能感叹“李小璐才是真·少女啊”!
自由任性、不用对生活负责,这种无拘无束的感觉像极了每个人的少女时代。
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人到中年依然能少女”。
李小璐除了这次事件和一些绯闻,生活几乎不曾对她下过手。
出生于艺术世家,17岁拿到金马奖影后,31岁结婚生子。令人羡慕的成就,顾家爱她的老公,可爱的女儿,她的起点就是大部分人的终点。
另一个被公认具有“少女感”的许晴也是如此。
出生于军人世家,从小就在大院里长大,家里的亲戚都是政府人员,显赫的家世让许晴在娱乐圈里顺风顺水,一辈子活得像一个小公主一样精致。
因此,她才能在五十岁生日时写下这样一段看起来很幼稚的话,
“二十岁的我像一个十岁的小孩,别人眼中的我优秀、幸运。而我只是乖乖完成作业而已。
三十岁的我度过了本该在十五岁青春期时经历的迷茫和小慌张:生气就撂挑子,委屈了就哇哇哭。
我在四十岁时才体验到了二十岁时要离开学校踏入社会时的勇气。
今天我五十了,我的人生多了一份二十五岁的笃定、坦然与担当。”
我身边也有一个这样的朋友,今年32岁,看上去比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还要年轻。
当被问到如何保持少女感,她笑着说,“生活中没什么大挫折,我做的任何决定爸妈都无条件地支持我”。
她的爸爸原来是医生,后来下海在当地经营着小有名气的公司,妈妈是大学老师。从国外留学回来她就一直没有工作过,她的任务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周游世界。
总结起来我们发现,这些人到中年依然有“少女感”的人,都有共同的特点:
姣好的容貌和身材、优渥的家庭条件、顺遂的人生,她们的背后早有人替她挡住了风风雨雨,她们的少女感好像与生俱来。
但对于普通人来说,仅仅拥有其中一个都要付出全力。
就拿发朋友圈来说,有人说“中年妇女正在从朋友圈消失”。别说少女般精修滤镜后美美的大头照,这届中年妇女连娃都懒得晒了。
不是没有社交需求,而是花时间精力去维护“人设”,实在太累了。
中年妇女的朋友圈是熟人社交,即便因工作或其他事情闯入几个陌生人,也会在3秒之内被分组屏蔽掉。
朋友圈里的人基本是三代之内的亲友、从小到大的同学、共事过的同事以及认识超过十年的朋友,都知道彼此的半斤八两,本人长什么样、年薪范围多少、老公怎么找的、孩子多熊……即便一时兴起发了朋友圈,收到的不一定是点赞还是拆穿。
于是,好好的一个少女自拍,变成了大型翻车现场。
除了朋友圈,生活中的中年妇女要想少女一下也很难。
生娃前,想的是做个年轻漂亮人人羡慕的“辣妈”,抱娃必须是维多利亚那种单手拖着娃放胯骨轴上凹造型;
生娃后,成了进门鸭嘴夹、出门双肩包、一双平底鞋随时拎起娃暴走的“邋妈”。
生娃前,跟老公保证一定不会因为有娃就忽略了他,自己永远是他的小甜甜;
生娃后,老公成了最没用的婴儿用品,自己变成舔着肚子、双手叉腰、随时喷火的牛夫人。
好不容易等娃大了,精心安排了浪漫亲子旅行。
穿上少女系流苏连衣裙,涂上最新色号的口红,幻想着在佛罗伦萨小镇喝一杯悠闲的下午茶,配上一份黑松露甜点……
一切的一切都被旅途中娃晕车后的呕吐物和困觉时的哇哇大哭打回原形。
这时,中年妇女能做的就是在心里默念:亲生的亲生的,并在适当的时机冲着娃爹优雅地发飙。
如果说这些只是中年妇女生活中苦中带甜的小插曲,那孩子生病、父母年迈、中年失业才是让人一夜成熟的真挑战。
“陈姐这几天怎么没来呢?”
“孩子住院了”
“妈妈做手术”
“人力找她谈话”
任何一项对一边上班一边顾家的中年妇女都是致命打击。
抱起砖就无法顾家,放下砖就无法养家,是从少女到中年,社会给女人们上的最现实的一课。
人到中年为什么不能有少女感?事实上,杀死“中年少女”的不是年龄,不是打扮,而是生活中鸡零狗碎的烟火气。
如今被人嘲笑挥斥方遒、精明世故、一点就着的“大妈”们,曾经也是向往爱情、天真明媚、内心柔软的少女。
当她们转变人设,成为了妻子、母亲、儿媳、职场妈妈后,被生活一层层包浆,最终盘成了“24K黄金中年女战士”。
每一个中年女战士都自带buff,从通下水管到修煤气灶,从辅导作业到智斗小三,从日常生活到心理生理,没有她们搞不定。
在她们看来,那些喝水都找人帮忙拧瓶盖的“少女”都是包子,电视剧里活不过两集。
生活里,只有强一点、更强一点,才能保持独立,不被他人左右。
需要承认的是,人到中年确实跟“少女感”无缘,可没有少女感,就不美丽吗?
也未必。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
但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你的肆意批判,可能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绝大部分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能优秀、成材,为了培养孩子,付出了无数的心力。
市面上的教育方法也层出不穷,各种理论、套路、课程…
但不论父母学到了什么,想要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有一点是需要注意的:
打压式教育是不可取的。
让孩子过早接受语言暴力、承受压力,不仅不能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还会让孩子变得过于谨慎、胆怯……
而且,这样的影响,对于孩子来说,是终身不可逆的。
综艺《少年说》中,有一幕让我十分痛心。
一个女孩哭着大声控诉自己的妈妈:
“你怎么总是拿我跟其他同学比较,为什么我的努力,你从来都看不到?”
结果,她妈妈冷冷地回应说:
“其实我一直在不断打击你,以你的性格,不打击会飘。”
当女孩一边抹眼泪一边表示,自己的性格不适合打击的时候。
妈妈却依然坚持自己的想法:
“当你很强的时候,我觉得我要拍一下,当你很弱的时候,我觉得要推你一把。”
女儿发现,无论自己再怎么说,都无法劝服妈妈,于是哭着走下了台。
很快,这段对话登上了微博热搜,许多网友纷纷表示:
在这个女孩身上,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多少孩子,就是这样,被父母从小打击到大。
著名心理专家马歇尔·卢森堡说: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不少父母总是忽略了这点,他们肆无忌惮地对孩子打击、嘲讽,甚至谩骂。
却不曾想:语言暴力虽然不攻身,但攻心,伤害指数还特别惊人。
你满目狰狞却满嘴说爱,这样只会让孩子懦弱自卑。
相信绝大部分的父母,都是真心爱孩子的,这不容置疑。
但绝大多数时候,他们满嘴是爱,却表现得满目狰狞。
根据美国爱荷华大学一项研究显示:
父母每天对孩子说的话中,只有不到20%的表述是积极和充满鼓励的。
每个孩子平均一天会得到超过400条的负面评论,而正面评论却只有30多条。
“你怎么这么笨?”
“这点小事都做不好!”
“为什么别人能做到你就做不到!”
“你脑袋里装的是什么?”
“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
“别哭了,再哭就不要你了。”
这些,都是父母责骂孩子的常规用语。
有些父母不是不知道这些话会伤到孩子,也不是控制不住情绪要发泄。
只是想当然地认为,不能对孩子说太多好话,要是说几句就承受不住,以后出来社会还怎么生活?
全球儿童安全组织Safekids曾发布过这样一则海报:
一个失落的孩子,拿着26分的考试卷,他眼角下垂,神情紧张,看起来十分害怕的样子。
身上刻的,是父母对他说的话:
“你脑子让猪吃了吗?”
“考成这样,还有脸回家?”
孩子不小心弄碎了花瓶,低着头,不知所措。
还没等开口认错,父母难听的话语,如往日一般,席卷而来:
“天天毛手毛脚,你上辈子是闯祸精啊?”
“家里有你,真倒大霉了!”
还有一个小孩抱着足球回家,他刚刚踢了一场超有趣的足球赛。
还没来得及跟父母分享喜悦,就开始被嫌弃:
“没见过这么脏的孩子。”
“你是从垃圾堆里捡出来的?”
海报的制作人,把每一句话深深刻在了孩子身上,就像伤疤一样,希望警示家长,语言暴力对孩子的严重伤害。
但仍有不少人对此不以为然,认为只是哗众取宠罢了。
语言暴力怎么可能伤害到孩子身体呢?
但以下两项研究,可能会让你对语言暴力的伤害有新的认知:
一,情绪伤痛和身体伤痛的脑回路是相同的
根据密歇根大学的伊森·克罗斯博士的一项实验:
当一个人受到语言暴力攻击,他的情绪疼痛在大脑区域反应,和身体疼痛极为相似,神经系统能体验到几乎相同级别的疼痛。
也就是说,当父母辱骂自己孩子的时候,孩子情绪上遭受到的创伤,和身体受到伤害的疼痛程度不相上下!
二,语言暴力能改变大脑结构
哈佛大学医学院马丁泰彻博士发现:
言语暴力最容易影响的大脑区域是胼胝体(主要负责两个大脑半球间传递动机、感觉和认知信息的区域),海马回(负责管理情绪的大脑区域),和前额叶(负责思考和决策的大脑区域)。
孩子的大脑尚在发育中,若他们总生活在苛责、匮乏的环境中,他们的大脑为了适应环境会发育成“求存模式”的结构,形成懦弱自卑型人格。
所以我们能看到,诸多童年贫穷、家庭不幸的人,即便成年后生活环境出现了极大的改善,也还是很难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
过早承受压力,不仅不能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还会让孩子变得过于谨慎、胆怯等,而且,这样的改变,终身不可逆。
你的话语里,藏着孩子的未来
美国著名儿童学家阿黛尔·法伯说过:
“永远都不要低估你的话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力。”
要知道,孩子处于不知事的年纪,父母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他们的话就是真理。
家长的一言一行,乃至一个表情,都会对孩子的性格塑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记得我小的时候,邻居张姨家经常传来打骂孩子的声音。
有次去她家做客,妈妈给她女儿琪琪买了双新鞋,当时琪琪正在睡觉,被张姨火急火燎地喊了起来。
兴许也是起床气正浓,琪琪一副懒洋洋不愿配合的样子。
张姨说:“你转个身。”琪琪转身。
“动动脚,合脚吗?”“还好吧。”
“颜色还行吗?”“还好吧。”
“款式还行吗?”“还好吧。”
看女儿这样敷衍,张姨怒火蹭地就上来了。
“你是死人吗?就只会说还好吗?就没有自己的主见吗?”
女儿听了,低下头不说话。
“别人送你东西,问你喜不喜欢呢?哑巴啊,说话啊。”
见琪琪还是不说话,张姨当着我们的面,狠狠地戳了下她的头。
“我在说你呢,听到没?”
琪琪眼里有点湿润,狠狠地白了她妈一眼,啪地关上了房门。
“你还甩脾气,教也教不好,我怎么会生出你这种蠢货?
说话又不会,人也没礼貌,难怪读书那么差!”
一句句责骂声中,我和妈妈在一旁尴尬不已。
从那以后,我们再也没去张姨家玩。
几年后,他们搬走了,听说琪琪连高中都没有考上,后来去发廊做了洗头妹,因为态度不好还被解雇了。
也许你会觉得,琪琪从小就是个无心向学的坏孩子。
但其实,在小学的时候,琪琪的成绩并没有很差,虽不算名列前茅,但也有个中上水准。
后来随着张姨的恶言恶语,琪琪的学习开始一落千丈,换来的,更是变本加厉的打骂。
从此,琪琪的生活进入了恶性循环,慢慢地,连课都不愿意去上了。
心理学的“暗示效应”告诉我们——
父母的否定、打击、批判,会给孩子消极的心理暗示,并转化为孩子“内在的批判声音”,形成强大的“反自我”意识。
他们会习惯性地自我批评和否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即便成年后批判你的那个人已经不存在了,这种批判态度还会保留在心里,时常苛责自己。
正如苏珊·福沃德教授在《中毒的父母》一书中说:
小孩总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所以,你随意的几句话,却是孩子心目中最扎心的评价,孩子的生活积极还是负面,全在父母一念之间。
你的肆意批判,将影响孩子一生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被父母骂得想自杀是种什么体验?
其中高赞回答让人痛心且绝望:
在我伤心难过得哭到虚脱的时候,我妈看着我一脸嫌弃的说:“发什么神经?”
那一刻我感觉,这辈子都不会原谅她了。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语言暴力有可能会变成一把凶器。”
除了上述提到的懦弱自卑型人格,语言暴力还有可能把孩子推向另一个极端。
就是把情绪转化为强烈的攻击性,杀自己,或者杀别人。
2014年,谢勇导演的戛纳国际创意节银奖作品《语言暴力》,就讲述了语言暴力和暴力伤害的关系。
影片中,他采访了沈阳市少管所的几位少年犯。
他们从小被父母语言暴力对待:“猪脑子”“废物”“丢人”“你怎么不去死”。
谢勇把这几个与语言暴力相关最具代表性的关键词,做成了“武器”。
在多年的谩骂和埋怨中,这些孩子受尽了心理上的折磨。
他们长大后变得暴戾、心狠手辣。
有抢劫赌场,开枪杀人的;有用斧子,砍死对方的;还有用水果刀,见人就捅的。
有调查显示,40%以上的青少年罪犯,都遭受过父母语言上的伤害。
这些孩子的父母用一句句暴力语言将孩子的未来断送,也给其他人、其他家庭带来不可逆转的伤害。
有人说,这些孩子扎在别人身上的凶器,是父母亲手递过去的。
你的唇枪舌剑,会葬送了孩子的一生。
正确的沟通,都是非暴力的
很多时候,培养一个健康的孩子,远比修复一个破损的成人容易得多。
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肯定、认可,特别是来自父母的。
当父母懂得考虑孩子的感受,多一些接纳和爱的时候,孩子必然能够更加积极面对生活。
著名心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就提到了一种和谐的亲子沟通方式:
一,观察
观察,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一步。
父母要对孩子们的行为进行详细的观察,说出观察的结果。
做好观察的第一步就是不要对孩子的行为下定义。
比如当老师告诉父母孩子没交作业,不要对孩子说:“你怎么又不写作业了?”
只要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有评判,就会引起孩子心中的逆反情绪。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你为什么不写作业?”,这是客观的疑问,孩子就会说出因为作业太难、太多,或者不喜欢老师等原因,父母就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教育引导。
二,感受
不少父母喜欢急于求成,却忽略了孩子的心情。
比如,父母叫孩子打扫房间,孩子有情绪,洒了一地的水,就会对孩子说:
“你怎么这么笨,这点小事都做不好?”
这对孩子的感受是极大的伤害,也许孩子只是想偷懒,却被冠以笨、无能的标签。
这个时候,父母和孩子都应该说出各自的感受。
父母是为了锻炼孩子的自主能力,教育孩子不要那么懒,要是孩子还是不愿意,态度可以适当强硬点,但不能胡乱指责。
三,了解感受产生的原因
大部分父母听到一句不中听的话时,会有三种反应选择。
比如,当孩子对妈妈说:“妈,你做的饭不好吃。”
☛ 第一种是愤怒:“辛辛苦苦给你做饭,还敢嫌弃饭难吃。”
☛ 第二种是推脱,指责对方:“那我不做了,你们自己做吧。”
☛ 第三种是用心体会和了解孩子们的需要,看看孩子是不是不舒服,如果一切正常,就要考虑提高一下自己的烹饪技术了。
父母不要总是意气用事,多通过沟通来发现孩子的真正需求。
四,提出具体的要求
清楚地告诉孩子,希望他们做什么。
比如,孩子出门磨蹭,妈妈通常对孩子说:
“你能不能快点呀,总是磨磨蹭蹭,每次都得催你,让人等你。”
这不是具体的要求,而是一种变相批评,也是一种利用孩子内疚心理的道德绑架。
孩子一般听到这些,会有很强的逆反心理,继续慢慢悠悠。
在这种情况下,妈妈应该对孩子说:“我们快要迟到了,五分钟后出门吧。”
这才是对孩子提出具体的要求。
与孩子进行良好沟通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毕竟孩子和父母有着多年生活经验的差距。
很多在父母看来很容易事情,对孩子来说却非常困难的,因为他们真的还不会、没有学习过。
这就需要父母多一些耐心,认真观察孩子的行为,仔细感受孩子的心理,分析其原因,然后对孩子提出具体的要求。
做父母的,其实就是去回忆起我们小的时候,真实的状况是怎样的,我们又需要大人怎样的帮助和爱。
当我们能够连接到我们的“内在小孩”,我们就会以更大的同理心、耐心和爱去对待我们的孩子。
因为这份理解和懂得,既疗愈自己、成长自己,也成就更好的孩子。
—END—
丨本文素材来源自网络,由责编整理编辑并发布,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