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王”也悬了!一个更大的担忧,还在后面

一个更大的趋势。

1

猪王”也亏了

去年有多爽,今年就有多惨。

这句话,用来形容当下养猪企业的处境,再合适不过了。

刚刚过去的10月份,随着三季报的披露,猪企们的“惨象”相继出现在聚光灯下。前三季度:

温氏股份净利润亏损97.01亿元;

新希望净亏64.01亿元,同比下降225.89%;

正邦科技亏损约61.97亿元,同比下降305.49%;

天邦股份亏损20.46亿元,同比下降258.6%;

唐人神亏损5.73亿元……

就连一向坚挺的“猪王”牧原股份,也在第三季度遭遇了罕见的滑铁卢。

财报显示,今年第三季度,牧原股份实现营业收入147.44亿元,同比下降18.68%;净利润亏损8.22亿元,同比下降108.05%。

当然,比其他猪企稍微幸运一点的是,从整个前三季度来看,牧原股份实现净利润87.04亿元,是个正数。

“猪王”也悬了!一个更大的担忧,还在后面

尽管如此,牧原股份依旧元气大伤,前三季度净利润相比于2020年同期的209.88亿元,缩减了58.53%。

身处这个行业,再迟钝的人应该都能感觉到,猪企的这轮冬天,真的来了。

很多人都没有忘记,上一轮周期的底部,曾被称为“中国养猪第一股”的雏鹰农牧,由于疯狂扩张、主业不明,最终资金链断裂,“猪被饿死”后黯然退市。

对如今的“猪王”牧原来说,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同样高悬头顶。

疫情影响、饲料成本上涨、猪价下滑等原因外,让牧原承受着压力的,还有此前生猪红利时期的大步扩张。

财报显示,截至2021年第三季度,牧原股份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266家子、孙公司中,48家为2019年新增,103家为2020年新增,25家为2021年上半年新增,其中大部分为生猪养殖公司。

产能的拓展不仅带来了短期成本的增加,也带来了更多的资金运营需求。

近三年来,牧原股份资产负债率不断上升。2019年末、2020年末及2021年9月末,牧原股份资产负债率分别达到40.04%、46.09%及57.77%。其中在2020年,深交所还于问询函中关注过牧原股份的偿债能力。

“猪王”也悬了!一个更大的担忧,还在后面

而且,截至2021年三季度,牧原股份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为84.53亿元,较年初减少39.22%,同比下降61.39%。

利润的下降,现金流的减少,负债的上升,都让“猪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2

残酷的“猪周期

对牧原股份来说,导致利润暴跌的最大因素,来自于这一次的超强猪周期。

根据中国养猪网的数据,自今年1月初的高点36.94元/公斤以来,生猪(外三元)价格持续下跌,最新报价为13.13元/公斤,较1月高点下跌了64.45%,已经连续几个月跌破全行业的成本线。

“猪王”也悬了!一个更大的担忧,还在后面

“卖一头,亏一头”成了常态,养猪户已经哭晕在厕所。

去到菜市场,我们感慨终于实现了“猪肉自由”,反而是蔬菜价格涨上了天际:

菠菜涨到了18元/斤,豆角干到了12块,黄瓜冲上了8块,6毛一斤的萝卜,现在涨到了接近5块……

蔬菜涨得让消费者受不了,而猪肉已经快让养猪场跌没了底裤。9月初,农业农村部副部长甚至呼吁大家:

多吃猪肉、多买猪肉。

时间倒回三年前。2018年8月1日,辽宁沈阳47头生猪死亡,国家外来动物疫病研究中心将此认定为非洲猪瘟疫情。

非洲猪瘟就此蔓延。从那之后到2019年9月,一年时间,我国生猪的存栏量减少了8601万头。甚至在有些地区,数以万计的疑似病猪被焚烧、掩埋、离奇失踪。

也正是从那时候起,猪价进入到令人心跳加速的暴涨模式。

正是这轮暴涨,直接让养猪成为近两年最赚钱的行业。

根据2020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养猪大户”秦英林家族(牧原股份)以1474.6亿元位列第14。

秦英林家族再次蝉联河南首富,但2018年首富的身家不过355亿元,两年时间暴增315.38%。

“猪王”也悬了!一个更大的担忧,还在后面

用周金涛的话来说,人生发财靠康波。而秦英林的康波,叫做“猪周期”。

所谓“猪周期”,指的是猪肉和所有大宗商品一样,都会出现周期性波动。

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猪周期历时3~4年。这些年,我国经历了4次完整的猪周期:

2002年至2006年、2006年至2010年、2011年至2014年、2014年至2018年。

每次猪周期的情节都大致相同:

猪肉供给不足——猪肉价格上涨——生猪存栏量过度增加——猪肉供给过剩——猪肉价格下跌——养殖户亏损导致生猪存栏量过度减少——猪肉供给不足……如此循环。

而最新的这一轮猪周期,正是始于2018年的那场猪瘟,很明显,如今已进入价格下跌阶段。

对猪企来说,猪周期带来的影响就是业绩的周期性。从牧原股份、温氏股份、正邦科技这些养猪龙头近十年的净资产收益率来看,猪周期的影响非常明显。

上行周期,大家都纷纷入局,盆满钵满;而在下行周期,没收住的猪企往往亏损惨重甚至血本无归。

对所有猪企来说,周期就是一场危机:既是危险,也是机遇。

3

背后的趋势

那么,这轮“猪周期”会在何时结束?

根据国信证券的分析,猪肉产能的平衡至关重要,而要达到这个平衡,可能需要到明年4月份左右,随后预计将出现现金归零、产能出清的局面,行业迎来反转。

还有一个因素是,在养猪界,目前散户的产能占比依然高达40%;而散户是现金储备最脆弱的养殖群体,只要散户产能高于20%,猪周期可能依然会维持3-4年一轮。

能熬过去的,就能看到下一个春天。

更重要的是,随着猪肉价格的下降,另一个趋势越来越严重。

从农业农村部数据和猪粮比来看,今年猪价下跌长达半年以上,一般养猪户的已经连续亏损近5个月,目前一只猪头均亏损已经达到500元~700元。

这种趋势,已经影响到CPI。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

9月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涨幅为0.7%,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10.7%。

我们在此前的文章论证过,一般来说,CPI和PPI走势是相同的,发生背离的情况并不常见。这和二者的传导过程相关:

原材料(成本和利润)→制造商(成本和利润)=PPI价格变化

原材料(成本和利润)→制造商(成本和利润)→零售商(成本加利润)=CPI价格变化

PPI是CPI的上游,CPI则增加了终端零售环节。可以说,PPI是CPI的领先指标,通胀或者是通缩,价格变化是会通过PPI传导给CPI。

因此,二者的增减趋势基本会保持一致,就算发生背离,也多为CPI上涨,PPI增加,在零售端抬高了物价。

但今年以来的数据十分反常,这种背离有越来越大的趋势。

“猪王”也悬了!一个更大的担忧,还在后面

CPI是反映居民消费服务价格的水平,是衡量通胀的一个重要指标。而PPI是反映生产环节中的价格情况,也是衡量通胀的重要指标。

今年以来,猪肉价格大幅下跌,所以CPI指数急速回落;与此同时,原材料的价格却在大幅上涨,甚至是暴涨:纸张、塑料、铝材、玻璃、合金、猪饲料……都经历了一段疯狂的时光。所以PPI也在急速攀升。

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个尴尬的局面——

上游的原材料在猛涨,而下游的消费品却涨得比较慢,甚至有些还在降价(例如猪肉)。

这样一来,CPI和PPI的增长就开始明显分化。

这样会带来什么结果?答案是制造业、尤其是里边的中小企业,会越来越艰难,企业倒闭、破产的现象会加速出现。

面对原材料价格越来越高、环保压力越来越大、人工费用越来越贵、运输成本越来越高,企业利润会越来越少。行业的大洗牌,也会加速到来。

“猪王”也悬了!一个更大的担忧,还在后面

有人会说,实在撑不住了,企业的产品一定会提价的,这样就能给自己回血。提价当然可以,但问题是,消费者会买单吗?

当苹果手机都在降低起售价格的时候,还有几家制造业,能有涨价的底气呢?

更重要的是,在疫情黑天鹅阴魂不散、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背景下,6亿人月收入1000元,是一个更加现实的问题。消费者收入没有提升,生产出再多的产品,谁来买呢?

这样一来,未来的趋势已经很明晰了——

CPI和PPI的“剪刀差”,最终收割的,其实是广大的中小企业,尤其是制造业。

而对于千千万万的打工人来说,我们要做的,只有一件事——

保住这份工。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KZNgSdQSk5cGwNV8NbFIw

市值狂泻,业绩巨亏,猪企彻底崩了!

 

 

 

腰斩,腰斩再腰斩。

作 者 / 文 雨
编 辑 / 小市妹
市值狂泻,业绩巨亏,猪企彻底崩了!

“三四百斤的大肥猪,一头得亏上千元,唉,真的不想再养猪了。”年过半百的河南养殖户老张蹲在猪圈里,一边抽烟,一边叹气。

在养猪这件事上,小散和大户的悲欢是相通的。今年上半年,除了牧原股份预计盈利百亿,正邦科技预亏12亿元-14.5亿元,温氏股份预亏22.6亿元-25.6亿元,新希望预亏29.5亿元-34.5亿元。
尽管都是从躺赚到血亏,但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必须客观的看到上市猪企的股价走势还是有区别的,具体情况大致分两种:一种是腰斩,一种是腰斩再腰斩。
言归正传,针对目前生猪养殖行业正在发生的事情,本文将重点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猪价见底了吗?

2.为什么牧原能赚钱?

 

1

崩盘,探底

家缠万贯,带毛的不算。
中国人自古就对养殖行业的风险有了充分的认识,这很大程度上源自产业的强周期属性。
2018年之后,在非洲猪瘟的推动下,国内迎来了一轮超强的猪周期,到2019年,生猪均价最高迫近40元/kg。随后猪企开始补栏,截止2020年底,生猪存栏量已经恢复到2017年末(上一轮猪周期启动前)的92.1%,能繁母猪的存栏量已经恢复到2017年的91%。
补栏到这个程度,今年上半年猪价下跌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了,但没想到会滑落的如此之快。
根据中泰证券的最新数据,全国猪肉均价已从1月初的53元/公斤降至6月底的不足25元/公斤,同期活猪均价从36元/公斤降至14元/公斤以下,而育肥猪每公斤平均成本为16元-17元,成本线已经被击穿。
农业农村部的定点监测数据显示,6月份生猪养殖场户亏损面达到62%,比5月份扩大了52个百分点。
市值狂泻,业绩巨亏,猪企彻底崩了!
图片截取自中泰证券
行情很惨,但更惨的是股价。
相较于此轮猪周期的巅峰时刻,各大上市猪企的市值已经不能用腰斩来形容了,新希望的股价从高点狂跌近70%,温氏股份跌超60%,比较能抗的牧原股份也下跌了超40%。
市值狂泻,业绩巨亏,猪企彻底崩了!
图片来自同花顺
温氏股份董秘梅锦方最近在公开场合不无心酸的说到:“目前整个养猪行业都进入了一个困难时期,也可以说是寒冬期。”
但也无需太过悲观,未来一段时间,生猪市场大概率先探底然后再磨底,向下的空间也非常有限,为什么这么说呢?
到6月末,生猪存栏量为4.39亿头,已经恢复到2017年年末的99.4%,而且产能还在释放,因此短期市场的供给依然充足,价格想要快速反弹并不现实。
而从长期来看,由于受到育种周期的影响,能繁母猪的存栏对于猪价有预示作用,一般领先十个月左右。去年下半年,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同比增速转正,对应今年上半年生猪供给的快速放量,价格回落。
随着亏损的持续,很多人选择了退出游戏,猪企对于母猪的补栏意愿明显下降。6月初的时候,二元母猪均价还在75元/公斤之上,但到了7月初就直线下降到60元/公斤以下,而且种猪企业的后备母猪销量增速近两个月也持续回落,供给增量的边际动能在衰减。
市值狂泻,业绩巨亏,猪企彻底崩了!
图片截取自中泰证券
除了市场的自动调节,国家各个部门也在出手干预和调控。
农业农村部已经发出紧急预警,告知养殖户不要再赌市场,并且将会实时监测市场动向。商务部则会同有关部门启动了国家收储工作,按计划将先后完成三批共5.3万吨的中央储备收储。
历史经验表明,养殖企业大面积亏损的局面并不可持续,正所谓反者道之动,拐点已经不远了。
7月第1周,全国活猪平均价格15.58元/公斤,比前一周上涨13.2%,第2周均价为15.90元/公斤,相比前一周又涨了2.1%。

2

成本是王道

养猪已经不赚钱了吗?
还真不是,牧原股份就赚翻了。
今年上半年,公司预计将实现净利润110亿元-115亿元,在盈利水平上与同行彻底分道扬镳。
归根结底,成本优势是牧原取胜的关键。
根据华安证券最新的测算数据,截止到2021Q2,牧原股份育肥猪的完全成本已经降到15元/公斤以内,部分场线甚至已经降至不到13元/公斤,明显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到今年四季度,公司14元/公斤的整体成本目标基本可以实现。
市值狂泻,业绩巨亏,猪企彻底崩了!
图片截取自开源证券
作为对比,温氏股份今年上半年的养猪完全成本为25元/公斤,正邦科技二季度的全成本为19.9元/公斤,均和牧原股份有较大差距,业绩呈现“冰火两重天”的情况也就不奇怪了。
成本差异的根源是养殖模式的不同。
目前生猪养殖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自繁自养”,另一种是“公司+农户”。简单来说,前者是自给自足、一体化繁育,后者则需要外购仔猪,牧原股份采用的就是第一种模式。
在生猪价格上行的时候,“公司+农户”的模式可以在短期内快速扩大养殖规模,具备一定的优势,但在价格下行时,采用这种模式的养殖企业会率先亏损,因为外购仔猪的成本肯定高于“自繁自养”的成本。
去年牧原股份仔猪出栏量达到594.4万头,其中一部分就卖给了正邦科技、温氏股份等,在某种意义上,牧原股份是割了同行的韭菜。
凭借低成本优势,牧原股份在过去十几年内成功穿越周期,并不断扩大自己的规模。2010年-2020年,牧原股份出栏量GAGR高达48%,去年出栏量达到1811.6万头,基本上一天就得卖5万头猪。
今年上半年的出栏节奏进一步飙升,共销售了1743.7万头生猪(排名第二的正邦科技仅出栏699.68万头),以量代价,薄利多销,但终究还是保住了业绩,实现了扩张。
“真正重要的不是天大的机会来了你能站得高,而是天大的风险来了你能站得住。”
对澳门赌王吕志和这句名言感同身受的有很多,但真正做到的却很少,牧原股份应该算一个。我们不妨把来自牧原的经验进行提炼,穿越周期的核心密码是其具备“长期生产者剩余”属性。
根据李嘉图的理论,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农产品市场上,假设参与者拥有的土地肥沃程度不同,而肥沃土地的耕种成本更低。那么在农产品价格较低时,只有肥沃的土地能够投入使用;而在价格较高时,利润会吸引更多的新进入者,价格会被再次拉低。
长期均衡状态实现了“边际”使用贫瘠土地的厂商的利润为零,而拥有肥沃土地的人可以长期获得利润,这便是“长期生产者剩余”。
从纯商业的角度出发,扩大利润空间的手段无外乎提价和降本两种,前者卡位技术和品牌价值,但这种模式下的买卖毕竟是少数,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降成本才是多数行业的真正出路。过去几十年,不管是电脑、智能手机等消费电子,还是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产业,都是如此。
投射到生猪养殖行业,每一轮景气上升阶段都会吸引更多的企业扩产能,但景气下行的时候这些企业又会因成本劣势而提前退出,交出市场份额,具备成本优势的企业反而在低谷期酝酿扩张,牧原过去就是这么干的。
作为同质性较强的大宗农产品,产品差异化和品牌均无法构筑养殖企业的护城河,成本才是生猪养殖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未来,养猪行业的主线一定是降成本,暗线也是降成本。

 

■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转自: https://mp.weixin.qq.com/s/JVp8RdE1xF2JsztaUBBiH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