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据说话:亲身经历的香港真实疫情,及其对内地抗疫政策的参考(上)

此时此刻,在经历了连续一个月每天10点准时开抢深圳隔离酒店、每周二全天刷港珠澳大桥车票的屡败屡战和万分崩溃之后,笔者坐上了香港飞成都的CX986航班,开始隔离,曲线回深。

自1月27日回港至今,笔者几乎完整经历了香港的第五波Omicron疫情,从每天几十,到几百,到几千,到几万,再到如今的“事实躺平”。与此同时,内地也正面临Omicron的高度挑战,今日上海新增感染人数已超过 1600 人,全国连续多日日增 5000 人左右。

 

香港在欧美“躺平”和内地“坚挺”之间的“仰卧起坐”,成为了支持内地防疫政策的良好数据参考。

本文用数据说话,准备分两期回答如下问题:

 

上期:

1,截止目前,香港感染了多少人

2,Omicron的典型发病过程是怎样的?

3,香港Omicron死亡率真高吗?

4,Omicron的后遗症可怕吗?

 

下期:

5,如何开展家抗疫,准备哪些必要物资

6,香港为什么一再推迟全民核酸检测,做与不做临界点在哪里?

7,为什么香港只能做仰卧起坐?

8,内地本轮疫情,香港是罪魁祸首吗?香港决定继续放开,内地后续怎么办?

9,香港的第五波疫情,对内地防控调整有哪些参考意义?

Q1 截止目前,香港到底感染了多少人?

 

香港卫生署卫生医护中心和医院管理局发布的官方数据显示:截止3月24日,第五波疫情总确诊人数逾 1,088,593 宗,其中经过核酸检测确诊 698,253 宗,经过抗原快速检测上报 390,340 宗。香港总人口为 7,394,700 人,则感染人口比例为 14.72%

 

用数据说话:亲身经历的香港真实疫情,及其对内地抗疫政策的参考(上)

截止3月24日,香港第五波Omicron疫情确诊人数与人口数(按年龄组别)

值得注意的是,Omicron对各年龄段无差别打击。在各个年龄段中,感染率(该年龄段感染人数÷该年龄段的人口数)在 8%-16%之间,差别非常细微,这与早期“新冠病毒主要攻击老年人”的特点非常不同。20岁到60岁的中年人,感染率甚至比小孩和老人还略高一些,这跟他们的社交范围有关。

 

用数据说话:亲身经历的香港真实疫情,及其对内地抗疫政策的参考(上)

截止3月24日,香港第五波Omicron疫情感染率(按年龄组别)

尽管此数据看起来已经很大,但仍然只是冰山一角。至今,香港并没有进行过哪怕一轮全民核酸检测,官方并不能掌握真实情况,未纳入统计的情况包括:

1、收到强制检测令的人士,不配合强检或忘记去强检

笔者所在的小区在春节后因排污管测出环境阳性,随即列入围封强检。尽管围封强检仅一晚,第二天一早就可放开,仍然有不少家庭敲门无人应答,到底是真无人在家还是不想配合无法鉴定。同时,香港对个人隐私保护严格,也未公布无人应答的家庭信息,最后在当晚检测出3名阳性患者后,第二天一早就完全解封。再如,香港版的场所码——安心出行,在疫情初期,也曾对与确诊患者有地点交集的人士发出强制检测,但强检通知仅仅是一条短信而已,不少人没有看到,也有人看到了又忘记去检测,最后也不了了之。强检而不检,在内地是难以想象的,但在香港何以如此“随意”,这就涉及到所谓政府的强制权力问题了,后面再单独分析。

2、自行快速抗原检测为阳性,但不上报政府。

 

内地刚刚放开的快速抗原检测,在香港已经上市了很长时间。第五波疫情以来,相信几乎每个家庭都备有快速检测盒,政府也在免费发放快速检测盒。按照政府的要求,自行检测阳性的人士,应当通过专门的网站上报。但截止目前,以“全民自检”代替“全民强检”的上报案例仅为39万宗,远低于核酸检测的近70万宗,显然数据偏差很大。

为什么自检阳性的人,不愿上报政府呢?这个问题对正在推行自行抗原检测的内地,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首先,Omicron的绝大多数都是无症状感染者(今天3月25日上海发布:确诊病例 29 例,无症状感染者 1580 例)和轻症患者,前者无需治疗、后者按照感冒对症吃药(如必理通、扑热息痛、莲花清瘟等,去医院也是这些药)即可痊愈转阴。只要家庭有独立的房间安排患者隔离,就没有上报的动力,因为上报并不能给患者和家庭带来额外的好处,反而带来更多的限制,包括:可能被送去条件更差的方舱,对家庭其他成员(大陆定义为密接者)的禁足令等等。其次,自检阳性患者,如果不上报,政府实际上是不可能追溯到该行为的,因为自检人士完全可自称未进行过自我检测,故不知道自己是阳性。再次,即使上报,由于前期确诊的人数太多,政府事实上也没有更多的资源来快速跟进处理这一大批无症状和轻症患者,只是在上报后自动回复一个短信表达“收到”,然后会在数天内给家庭地址寄来一个医疗包,但不少人表示,等收到医疗包时,病症都好得差不多了。综上,自检阳性上报政府,一无法律强制(也无法强制),二无额外收益,只是凭空增加限制,那就全凭自觉了。同理,内地开放抗原快速自检后,如何确保阳性主动上报,也是个问题。

3、没有检测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者。

 

前面说了,至今为止,香港未做全民强制核酸检测,无症状感染者也不会在完全没感觉的时候,自行做快速抗原检测。对于轻症患者,只要家里没有老人小孩需要保护,很多年轻人不过嗓子疼而已,连发烧也没有,也可能不做检测。

既然政府数据是失真的,那么有没有更可信的数据呢?3月22日,香港大学医学院给出了最新的数学模型计算结果,截止3月20日,已感染人数高达 440 万人,占香港总人数的 60%

用数据说话:亲身经历的香港真实疫情,及其对内地抗疫政策的参考(上)

来源:港大医学院3月22日数学模型

这个数据是否可信呢?由于这个发布会才几天,政府还没有对此做出评价。但在上一次(3月15日)港大医学院做出已感染人数358万的估算时,卫生防护中心传染病处认为该估算合理,并表示:每1个已发现的感染者背后,可能有3至4个未发现的感染者

 

从笔者在香港的朋友圈来开,如果以家庭为单位,一半左右的朋友都中招了。再考虑到笔者的朋友圈,一来内地人为主,都怕新冠;二来家里都有小孩,担心加剧;三来在港没有七大姑八大姨,社交关系简单,应该算疫情下线。因此,60%是一个靠谱的中招比例。

视频来源:香港01

 

60%的感染人数,无论是病程发展过程、死亡情况、后遗症等问题,都具备了数据分析的基础,接下来分三个问题来一一讨论。

Q2 Omicron的典型发病过程是怎样的?

给武汉制造了第一波疫情的新冠病毒“野生株”,给大家带来了太过震撼的记忆。但新冠进入到第三年,经过了多轮变异,它也在学会跟人类共存。病毒的目的不是杀死宿主,毕竟宿主死了,它也死了。按照自然进化规律,为了让病毒世世代代繁衍,它的最优策略是降低毒性,提高传播性。因此,进化到了现在的Omicron变异株。

 

下图为香港疫情期间广为流传的发病过程示意图。笔者身边中招的朋友不在少数,无一例外地按此走完了从感染到转阴的全过程,中间的差异就是提前或延后一两天日而已。

用数据说话:亲身经历的香港真实疫情,及其对内地抗疫政策的参考(上)

非常靠谱的Omicron病程发展图

Days 是时间轴,表示天数,其中D0为感染日。

Infectiousness 曲线表示传染性,曲线越高,传染性越强。

Symptoms 色带表示症状,颜色越深,症状越明显。

D1-D3:潜伏期。患者逐渐开始有感觉,一般表现就是嗓子不舒服。但此时快速检测仍然为阴性,患者分不清到底是正常的嗓子不舒服还是中招。幸运的是,此时的传染性也非常低,否则Omicron的传染性还要突飞猛进。

 

D4-D6:发病期。病程进入快速发展期。如果自身免疫系统在此时打败了Omicron,恭喜你,成为了无症状感染者;如果免疫系统没有抗住这一波攻击,则患者开始发烧、咳嗽、嗓子疼、肌肉酸痛等症状,轻症患者基本在D6不适感达到顶峰;重症患者此时会非常不适,需要送院救治,不在本讨论范围。随着病程加深,抗原浓度也开始明显,快速抗原检测从D4的浅色T线,逐渐变成D6的深色T线。

 

D7-D10:康复期。疫苗训练过几轮的免疫系统,逐渐打败Omicron,从D7开始,症状逐渐消失,有时甚至忘记吃药。病患的生理不适,慢慢被隔离的心理不适所取代,恨不得每个小时测一次,看是否转阴。D9-D10,基本可以转阴。连续两日转阴后,传染性基本也消失,按照香港规矩,即可解除隔离回归正常生活。有不少案例,在D8或D9时,T线的颜色还是比较深,但可能一夜之后突然就消失了,没有颜色逐渐变浅的过程,所以患者并不要因为颜色没有变浅而着急。

综上所述,Omicron的不适集中在D3-D7,共计5天,传染性集中在D4-D9,共计6天,抗原阳性检测集中在D4-D10,共计7天。大家可以自行跟感冒进行对比,结论不言而喻。

Q3 香港Omicron死亡率非常高,是真的吗?

首先声明,笔者并非医学专业出生,以下讨论只是基于常识(Common Sense)展开,不对之处,敬请各位读者自行判断。

截止3月24日,香港第五波Omicron疫情,总计死亡人数 6557 人,死亡率(死亡人数/人口总数)为 0.08%,即每万人死亡 8 人,病死率(死亡人数/感染人数)为 0.6%,万感染者死亡 60人。无怪乎,张文宏医生3月14日在华山感染官微上转文表示:在实现广泛接种和自然感染率的国家,新冠病毒的病死率已经低于流感

用数据说话:亲身经历的香港真实疫情,及其对内地抗疫政策的参考(上)

来源:香港卫生署《2019冠狀病毒病第5波數據》

但是如果我们细究80岁以上老人的情况,可以明显看到,其死亡率为 1.2%,即每100个80岁以上老人死亡了1.2人,病死率高达 9.3%,即每10个感染的80岁以上老人差不多就要死亡1人。应该说,这就是本轮疫情媒体最关注的点,也是最为诟病香港病死率高的点。

关于此点,有几个重要概念必须要说明,否则笼统地说病死率高意义不大。

首先,张文宏医生在说新冠病死率低于流感时,有一个重要前提,即实现广泛接种和自然感染率。但很不幸,香港前四波疫情控制得非常优秀(极低的自由限制,快速的动态清零),反而一方面让自然感染率低,另一方面让老人认为接种疫苗的风险可能大于其收益。当时,香港主要是mRNA疫苗复必泰和灭活疫苗科兴生物。对于前者,社会普遍认为存在未知风险,不利于老人和小孩接种,对于后者,则很大程度上延续了对内地的一贯偏见,认为科兴生物没有太大作用。最后的结果就是两者都没打。所以张文宏医生的前提不复存在,不管是哪个年龄段,死亡病例都有 60%-70% 没有打疫苗,20% 左右仅打了一针疫苗,没有完成全程接种,两种情况合计,就占到死亡病例的 80%-90% 左右。

 

所以,重点是,打针!打针!打针!

 

用数据说话:亲身经历的香港真实疫情,及其对内地抗疫政策的参考(上)

来源:香港01

 

其次,80岁以上的死亡病例,占到了香港所有死亡病例的 70%,可以叫做绝大多数。很遗憾,笔者没有拿到80岁以上病例的具体年龄,只知道最低年龄是80岁,平均年龄是多少并不清楚,只能姑且保守认为在 85 岁左右。有意思的是,联合国人居署发布的2021年预期寿命排行榜,香港冠绝全球,为 85.29 岁。因此,可以得出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占香港绝大多数死亡病例的保守平均死亡年龄,跟香港本身的预期寿命非常接近。这背后引申出来的意义,难以言说但显而易见。

 

再次,新冠死亡的统计,其实包含了三类人。第一类叫做死于新冠(die of),即直接在临床上死于新冠病毒;第二类叫死时带毒(die with),即死亡原因与新冠病毒无关,但同时验出身体带有新冠病毒,例如有坠楼、中风等人士,入院后发现阳性,但无新冠病症。当然,这两类有时难以判断,所以第三类为原因暂时不明的。

 

香港政府专家顾问、中文大学呼吸系统科讲座教授许树昌分析了120例第五波死亡个案,结论非常有意思,死于新冠和死时带毒的比例分别是38%和37%,几乎持平。这也是当前新冠统计上的一大有意思的结论。

 

视频来源:香港01

 

综上所述,Omicron已经是温和的病毒,大家不用再以新冠初期武汉病情来看待当前的疫情,否则就是刻舟求剑。病毒都在进化,何况人呢

 

Q4 香港Omicron的后遗症如何?

人类畏惧病毒,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得病过程的痛苦甚至死亡,一是病愈之后可能导致的长期后遗症。

 

关于第一个方面,前文已经说了,绝大多数人都是无症状和轻症,得病过程既不痛苦也没那么容易死亡。那值得我们继续把他当成一个极端Case的理由,就只剩下后遗症了。

 

Omicron病毒,是2021年下半年才开始流行,香港是2022年春节才开始大爆发。因此,一个简单的逻辑,目前大多数所谓对新冠病毒的后遗症研究,要么并不是针对Omicron变异株的,要么就是才刚刚开始

 

对于前者,一个典型案例是:近期,牛津大学在《Nature》杂志上发表的论文《SARS-CoV-2 is associated with changes in brain structure in UK Biobank》。这是一个怂人听闻的题目,新冠和人类脑部结构的改变有关!一时间,各种解读的公众号喧嚣尘上,并以此来解释为什么新冠后会丧失味觉和嗅觉,就是因为这两个区域的脑神经受损了。但仔细看看文章就可以发现,该文采集新冠病人脑成像数据的时点为2021年4月,当时,英国流行的是Delta变异株,则这部分病人应该感染的是此前的Alpha、Beta、Gamma变异株,Omicron几乎可以肯定不在此列

 

对于后者,至少在香港都才刚刚转阴不久,还没有明确的数据。后遗症不会凭空产生,一定跟发病时对身体的损伤有关。大量的无症状感染者,说明自身免疫力已经将Omicron扼杀在萌芽阶段,更很难想象还能具有延迟杀伤力。轻症患者的临床表现来看,Omicron主要攻击上呼吸道,并没有攻击到肺部,因此,在香港Omicron被戏称为“新冠上呼吸道感染”,而非“新冠肺炎”,既然肺部并没有受损,也很难想象后续反而受损的可能。至于还有些康复患者接受媒体采访时表明,自己体能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焦虑、记忆力差、睡眠习惯改变等,我只想说,过个春节大吃大喝,再加上居家隔离10多天,就是个好人也会有这些“后遗症”。如果去研究一下小朋友天天对着电脑上网课的后遗症,恐怕比此更甚;再研究一下笔者这类两地家庭,真心后遗症到想死!再次强调,笔者不是医学专业出生,以下皆为个人理解。我想强调的是,Omicron的后遗症还缺乏研究,目前的夸大,并不是真正的科学结论。

 

作者简介:阎镜予,香港中文大学博士,星河产业集团常务副总裁,星河资本合伙人。曾任职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市发改委,负责深圳市2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集聚区的规划建设工作,参与制定深圳市总部经济政策,目前负责星河WORLD园区的管理运营,并投资了云从科技、太和水、美味不用等、星际荣耀、国星宇航等企业。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Ucwkb6PLD-1OmQsl4P3YzQ

“我不敢看武汉人的朋友圈….”

“我不敢看武汉人的朋友圈….”

文:末那大叔

“我不敢看武汉人的朋友圈….”

截至2月8日14时23分。

“我不敢看武汉人的朋友圈….”

“谈生活,太奢侈了。

有些时候,光是活着,就已经拼尽全力。

武汉一位老人,为了给已确诊的儿子要到一张床位;

独自在医院守了整整五天五夜。

当儿子终于送进病房,老人要来纸笔,给儿子留言:

“要活下来。”

这位老人90岁,而她的儿子,65岁。

“我不敢看武汉人的朋友圈….”

一开始,儿子住在发热门诊,老人寸步不离地在病床边守着:

“我不敢看武汉人的朋友圈….”

有些事,努力一把才知道成绩,奋斗一下才知道自己的潜能。花淡故雅,水淡故真,人淡故纯。做人需淡,淡而久香。不争、不谄、不艳、不俗。淡中真滋味,淡中有真香。心若无恙,奈我何其;人若不恋,奈你何伤。痛苦缘于比较,烦恼缘于心。淡定,故不伤;淡然,故不恼。欲望是壶里沸腾的水,人心是杯子里的茶,水因为火的热量而沸腾,心因为杯体的清凉而不惊。当欲望遇凉,沉淀于心,便不烦,不恼。不要嘲笑他人的努力,不要轻视他人的成绩。每个人的价值不同,无需对任何人不屑。在你眼中的无用价值,未必真的无用。不轻一人,不废一物。活不是战场,无需一较高下。人与人之间,多一份理解就会少一些误会;心与心之间,多一份包容,就会少一些纷争。不要以自己的眼光和认知去评论一个人,判断一件事的对错。不要苛求别人的观点与你相同,不要期望别人能完全理解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观点。人往往把自己看得过重才会患得患失,觉得别人必须理解自己。其实,人要看轻自己,少一些自我,多一些换位,才能心生快乐。所谓心有多大,快乐就有多少;包容越多,得到越多。而光脑,则是梅克斯博士在研究矩阵模拟系统程序的时候,意外发现灵能晶石的特异之处,不同于光电等任何物质和能量,灵能晶石蕴含的能源本质类似于精神这种虚无飘渺的东西。

命一场, 或喜或悲,都是一次洗礼,一次岁月的历练;或浓或淡,都是一抹绽放,一抹美丽的风景。春风得意时,不必张扬骄傲, 淡定从容一些,没有人能永远一帆风顺。一切得与失、隐与显,无非风景与风情。淡看世事,静对春花秋月,即使遭受别人的不看好和挤兑,不必辩解讨好,云淡风轻一笑,用时间来证明自己。何必追慕名车香宴,我只需清茶淡饭,爱相随,情也真。该来的自然来,会走的留不住。不违心,不刻意,不必太在乎,放开执念,随缘是最好的生活。不管这世上会有多少寒凉,依旧会有不一样的烟火。遇山过山,遇雨撑伞,有桥桥渡,无桥自渡,淡若清风,含笑走过。人世喧嚣,名利来往,放下浮躁,心静自安。淡淡的岁月,淡淡的心。人生的味道,淡久生香,安之若素,人淡如菊。淡淡地做人,淡淡地生活,淡淡的日子,每天都散发着淡淡的芳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机甲就是驾驶者,驾驶者就是机甲。而光脑的运算能力,也足够负担机甲运行时所需要的全部运算。

但由于灵能的特质,导致机甲对驾驶者的精神强度要求较高。同时也出现了驾驶机甲的精神强度和精神契合度的问题。精神契合度是天生的,也是几乎恒定的,契合度越高,那么驾驶者与机甲的协调度也就越高。机甲的动作也更快更精准,更接近驾驶者使用自己肉.体的层次。世上最酸的感觉不是吃醋,而是无权吃醋。吃醋也要讲名份,和他相爱的是另一个人,他的醋也就轮不到你吃,自有另一个人光明正大地吃醋。原来,吃不到的醋才是最酸的。最难过的,莫过于当你遇上一个特别的人,却明白永远不可能在一起,或迟或早,你不得不放弃。曾经以为,伤心是会流很多眼泪的,原来,真正的伤心,是流不出一滴眼泪。什么事情都会过去,我们是这样活过来的。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精神强度到达一定程度后可以提高驾驶者与机甲的契合度1%—5%,但也仅止于此。                        往日时光,有那么一种情结,经年难解,有那么一件事,想做却没有勇气做,有那么一个人,自己没有笃定的意念追随。历历种种,都成为今天时而感叹的源由。然而,当机会摆在面前,依然会顾虑重重。当那个深恋过的人再次遇见,却一样没有勇气做什么!沧海桑田的变幻,并不是一句:物是人非,可以解释的了的!时过境迁的无奈,也不是一句:此情可待成追忆,能够诠释的心境!或许,留在光阴深处的,总是最珍贵,念念不忘的,总是最美好吧!我们时常在别人的故事里,一遍遍温习着自己曾经的心境,而所有有关年轻的记忆,都带着迷人的醉意。茫茫大地的影子,似流光拉长的叹息,路旁夭折的情意,洒泪,为祭。太多想做的事、想见的人,没有固执到底,都丢在了旧年的风里;记下那人最初的样子,坚持着最真的自己。不言不语,将一扇往事的门,轻轻关上。人生中经过的每个人,或温暖,或凉薄,都感恩于一场交集的缘分。留一抹绿意在心底,回眸,一个纯粹的微笑,便是一朵盛大的春天。做个不算糊涂的人,明了一些善意的委婉,也会发现流动风景的美丽。时间是一切生命哲学的定理,羁绊与遗憾都将散落尘埃。从未预约的前程,永恒着心上的希望与光明。有生之年,不贪求事事皆如人意,不奢念所有想要的都得以圆满,只希望,生命中的每分每秒,都不曾浪费便好。每一天醒来,做着自己该做且喜欢做的事,每一段空闲,陪着自己该陪且珍爱的人;拈花惹草的心情,侍奉一些爱好情趣,品茶捧书的雅致,供养心灵与思想,如此,便不辜负命运优渥相待的静好时光。光阴旧,覆水难收,再回首,敬往事一杯酒,说好,永不回头。向前走,穿过一段岁月的风烟迷雾,走到山清水秀……

整整五天不睡觉,饿了就吃方便面。

“我已经90岁了,早已经看透生死;

但如果要带走你,我不允许。”

后一字排开的狼对我们的举动并有时候,我们总是仰望,仰望别人的风景,羡慕别人的优秀。低下头,又哀婉自己的贫瘠,嗟叹自己的平凡。要知道,别人的风景,成不了自己的美丽。与其仰望,莫如低下头好好经营自己!其实,世界的一花、一草、一树、一叶都各具特色,无可替代。人亦如此,每个人虽是天地间的偶然,却是不可替代的生命个体,都有一次无法重复的生命过程。毛荷西一样的爱情。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里写道: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一滴水,于是形成了太平洋。她们的爱情,仿佛是沙漠里的一汪绿洲。没有充裕的物质基础,唯有爱,不生不灭。在他面前,三毛可以任性地像个孩子。他爱她,懂她,疼惜她,包容她。她亦是。兜兜转转,青春远去,那个流浪的梦也渐行渐远。我定居中原一隅,捻一缕茶香,在文字的世界里,放逐自己,寻找诗意的栖居地。在某一个安静的夏日午后,我翻开青春装订的那本书。泛黄的扉页,命运将它装订地如此拙劣。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来不及打开,已被岁月蒙尘。来不及品读,字迹已斑驳黯然。青春,渐行渐远渐无息。树静,风止,雾散尽。夜阑珊色,独上西楼,用回忆下酒,把青春饮成一场宿醉。只是定定地望了望我们,然后,头狼在前,其余随后,缓缓朝山上走去,消失在松林中……看完不忍思考:连凶猛的狼都懂得报恩,我们是否应该反思自身?自诩为“万物灵长”的人类,我们是不是应当让这个世界充满爱?

01

这场肺炎,让我们真正见识到了,什么叫“众生皆不易”。
武汉市民张弛,家就离华南海鲜市场一公里;
感觉到身体不舒服,去医院做CT。
3点去,10点才回。
后来的几天,症状反反复复,去好几家医院都没有确诊;
又不敢回家,怕万一是新冠肺炎,传染老人孩子。
酒店都要测体温,发着烧的他住不了。
“我不敢看武汉人的朋友圈….”
站在街头,无处可去。
他一脸无奈,说:
“把我关起来都可以,我不知道还能去哪里。
疫情阴影下,我们不知道:
还有多少个生病了没有确诊,有家不敢回的“张先生”。
正如一位笔者所言: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被山压着的,不只是生病的人,也包括那些没有被感染但被“株连”的人。
是被裹挟在这个时代里的每一个人。
大过年,老大爷冒着疫情出街卖糖葫芦;
便宜到一元一个,可惜街上没有人。
“我不敢看武汉人的朋友圈….”
卖菜的老大爷,买不到口罩;
可是菜在地里,再不卖就坏了。
“我不敢看武汉人的朋友圈….”
关键时刻,你问要钱还是要命;
可是,对有些家庭来说,没钱就等于没命。
“我不敢看武汉人的朋友圈….”
大年初六,抱着孩子在寒风刺骨中摆地摊;
虽然街上一个人也没有,但能等到一个是一个。
“我不敢看武汉人的朋友圈….”
“我不敢看武汉人的朋友圈….”
哺乳期妈妈,孩子才四个月大;
身为一线警察的老公,大年三十晚上下班,初三就回到岗位;
还是防疫专项工作组。
担心老公,又怕老公回家把病菌带给孩子。
只是想简简单单过个年,也是奢望。
“我不敢看武汉人的朋友圈….”
疫情当下,没有谁的生活是容易的。
“我不敢看武汉人的朋友圈….”
“我不敢看武汉人的朋友圈….”
“我不敢看武汉人的朋友圈….”
“我不敢看武汉人的朋友圈….”
“民间众生相”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个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
那些卖不出鸡鸭、水果、糖葫芦的人;
那些一个月不开店就交不起租金的人;
那些看不上病,没有床位的人……
小时候听长辈说,活着是为了更好地活着;
现在才知道:
有些人活着,只是为了活着。
“我不敢看武汉人的朋友圈….”

02

一条寻求床位的求助微博下,有人回复道:
“我家人今天下午已故了,不知是否会多出一个床位。
妹妹打电话问问吧。”
“我不敢看武汉人的朋友圈….”
江苏江阴,73岁的徐阿婆,拿着攒的9000元想捐给武汉。
村支书考虑到阿婆捡垃圾赚钱很辛苦,就婉拒了她。
没想到阿婆急得掩面大哭。
我知道她想说的是:
这是救人的钱。
“我不敢看武汉人的朋友圈….”
83岁拾荒大爷匿名捐款一万元抗疫。
网友知道后很感动很心疼,便众筹一万元还给了大爷。
没想到大爷收到钱后,又辗转到银行把钱捐出去了。
“如果非要写名字,就写‘知恩者’吧。”
“我不敢看武汉人的朋友圈….”
河南南阳一村民,得知医院的消毒酒精匮乏,便用自家的酒提取酒精。
耗费了2吨黄酒和1吨白酒,提炼出600公斤酒精;
无偿捐献给抗疫一线。
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既为中国人,便为中国人。
“我不敢看武汉人的朋友圈….”
还有一心支援、不求回报的他们:
浙江一市民骑车到派出所门口,扔下一箱N95口罩匆匆离去。
“我不敢看武汉人的朋友圈….”
宁波一市民骑着电动车到消防大队;
偷偷放下6箱梨和一大袋口罩。
“我不敢看武汉人的朋友圈….”
南京一快递小哥,在疫情发生后送500只口罩到派出所。
随后拿出800元钱想要捐款,听到民警让他登记,他转身走了只留下一句:
“我不用留信息了,我相信你们。
“我不敢看武汉人的朋友圈….”
山西一市民,在路上开车拦住出警归来的消防车。
消防员以为是附近有警情;
下车后才发现是好心人送来了300个口罩。
“我不敢看武汉人的朋友圈….”
河北邯郸一派出所门口,民警收到了2包口罩、手套加一张纸条。
纸条上稚嫩的字迹写着:
“亲爱的警察叔叔,这些口罩送给您;
只有一包,请您收下。”
“我不敢看武汉人的朋友圈….”
浙江杭州一口罩厂,赶工制作口罩人手短缺;
妇联和镇政府发布招募后,近200名志愿者无偿支援。
“我不敢看武汉人的朋友圈….”
90后情侣5天辗转马来西亚、印度;
背回2万只医用口罩和200个护目镜;
无偿捐助给武汉市第九医院。
“我不敢看武汉人的朋友圈….”

有些事,努力一把才知道成绩,奋斗一下才知道自己的潜能。花淡故雅,水淡故真,人淡故纯。做人需淡,淡而久香。不争、不谄、不艳、不俗。淡中真滋味,淡中有真香。心若无恙,奈我何其;人若不恋,奈你何伤。痛苦缘于比较,烦恼缘于心。淡定,故不伤;淡然,故不恼。欲望是壶里沸腾的水,人心是杯子里的茶,水因为火的热量而沸腾,心因为杯体的清凉而不惊。当欲望遇凉,沉淀于心,便不烦,不恼。不要嘲笑他人的努力,不要轻视他人的成绩。每个人的价值不同,无需对任何人不屑。在你眼中的无用价值,未必真的无用。不轻一人,不废一物。活不是战场,无需一较高下。人与人之间,多一份理解就会少一些误会;心与心之间,多一份包容,就会少一些纷争。不要以自己的眼光和认知去评论一个人,判断一件事的对错。不要苛求别人的观点与你相同,不要期望别人能完全理解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观点。人往往把自己看得过重才会患得患失,觉得别人必须理解自己。其实,人要看轻自己,少一些自我,多一些换位,才能心生快乐。所谓心有多大,快乐就有多少;包容越多,得到越多。而光脑,则是梅克斯博士在研究矩阵模拟系统程序的时候,意外发现灵能晶石的特异之处,不同于光电等任何物质和能量,灵能晶石蕴含的能源本质类似于精神这种虚无飘渺的东西。

命一场, 或喜或悲,都是一次洗礼,一次岁月的历练;或浓或淡,都是一抹绽放,一抹美丽的风景。春风得意时,不必张扬骄傲, 淡定从容一些,没有人能永远一帆风顺。一切得与失、隐与显,无非风景与风情。淡看世事,静对春花秋月,即使遭受别人的不看好和挤兑,不必辩解讨好,云淡风轻一笑,用时间来证明自己。何必追慕名车香宴,我只需清茶淡饭,爱相随,情也真。该来的自然来,会走的留不住。不违心,不刻意,不必太在乎,放开执念,随缘是最好的生活。不管这世上会有多少寒凉,依旧会有不一样的烟火。遇山过山,遇雨撑伞,有桥桥渡,无桥自渡,淡若清风,含笑走过。人世喧嚣,名利来往,放下浮躁,心静自安。淡淡的岁月,淡淡的心。人生的味道,淡久生香,安之若素,人淡如菊。淡淡地做人,淡淡地生活,淡淡的日子,每天都散发着淡淡的芳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机甲就是驾驶者,驾驶者就是机甲。而光脑的运算能力,也足够负担机甲运行时所需要的全部运算。

但由于灵能的特质,导致机甲对驾驶者的精神强度要求较高。同时也出现了驾驶机甲的精神强度和精神契合度的问题。精神契合度是天生的,也是几乎恒定的,契合度越高,那么驾驶者与机甲的协调度也就越高。机甲的动作也更快更精准,更接近驾驶者使用自己肉.体的层次。世上最酸的感觉不是吃醋,而是无权吃醋。吃醋也要讲名份,和他相爱的是另一个人,他的醋也就轮不到你吃,自有另一个人光明正大地吃醋。原来,吃不到的醋才是最酸的。最难过的,莫过于当你遇上一个特别的人,却明白永远不可能在一起,或迟或早,你不得不放弃。曾经以为,伤心是会流很多眼泪的,原来,真正的伤心,是流不出一滴眼泪。什么事情都会过去,我们是这样活过来的。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精神强度到达一定程度后可以提高驾驶者与机甲的契合度1%—5%,但也仅止于此。                        往日时光,有那么一种情结,经年难解,有那么一件事,想做却没有勇气做,有那么一个人,自己没有笃定的意念追随。历历种种,都成为今天时而感叹的源由。然而,当机会摆在面前,依然会顾虑重重。当那个深恋过的人再次遇见,却一样没有勇气做什么!沧海桑田的变幻,并不是一句:物是人非,可以解释的了的!时过境迁的无奈,也不是一句:此情可待成追忆,能够诠释的心境!或许,留在光阴深处的,总是最珍贵,念念不忘的,总是最美好吧!我们时常在别人的故事里,一遍遍温习着自己曾经的心境,而所有有关年轻的记忆,都带着迷人的醉意。茫茫大地的影子,似流光拉长的叹息,路旁夭折的情意,洒泪,为祭。太多想做的事、想见的人,没有固执到底,都丢在了旧年的风里;记下那人最初的样子,坚持着最真的自己。不言不语,将一扇往事的门,轻轻关上。人生中经过的每个人,或温暖,或凉薄,都感恩于一场交集的缘分。留一抹绿意在心底,回眸,一个纯粹的微笑,便是一朵盛大的春天。做个不算糊涂的人,明了一些善意的委婉,也会发现流动风景的美丽。时间是一切生命哲学的定理,羁绊与遗憾都将散落尘埃。从未预约的前程,永恒着心上的希望与光明。有生之年,不贪求事事皆如人意,不奢念所有想要的都得以圆满,只希望,生命中的每分每秒,都不曾浪费便好。每一天醒来,做着自己该做且喜欢做的事,每一段空闲,陪着自己该陪且珍爱的人;拈花惹草的心情,侍奉一些爱好情趣,品茶捧书的雅致,供养心灵与思想,如此,便不辜负命运优渥相待的静好时光。光阴旧,覆水难收,再回首,敬往事一杯酒,说好,永不回头。向前走,穿过一段岁月的风烟迷雾,走到山清水秀……

03

灾难面前,最容易看清人性;
也最容易看到人们内心深处的善良。
这场灾难无人幸免;
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想办法“幸存”。
这些普通人人性的微光,以及想要好好活下去的顽强意志;
就是最好的“特效药”。
《喜剧之王》中有一个场景:
张柏芝说:“看,前面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到。
周星驰说:“也不是,天亮后便会很美的。”
事实上,它已经亮起来了。
“我不敢看武汉人的朋友圈….”

“我不敢看武汉人的朋友圈….”

转自 : https://mp.weixin.qq.com/s/2LSulAGCL7xo6B_xmNn7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