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流文青的鄙视链自嗨,迟早被真香定律暴打

二流文青的鄙视链自嗨,迟早被真香定律暴打

在这个世界上,

大多数愚蠢里,

含有假装和弄假成真的成分。

——作家·王小波

逝于1997年4月11日

代表作品:《沉默的大多数》

……

01.
《晓说》最后一季,大紧讲《三体》花了整整四集。第一集便说这本巨著是他近10年读过的最伟大的中文小说。实际上最早他读到40页就读不下去了,实在没瞧出好来。

 

首先文字水平上,就觉得很一般,无美感。此后每与人搓饭,听各路豪杰谈起《三体》滔滔不绝,大紧就纳闷,这书到底哪儿好?

 

对方斜眼看他:

 

“哼,你?文艺青年,骚柔小资!你的胸怀怎么能装下这么浩瀚的宇宙?”

 

回去后,大紧跳过前40页往下读,一读就跪了。并在节目里为大刘辩护:

 

“伟大作品的文笔都是次要的。有人说这书男女爱情写得不好,要我说,在这么宏大的哲学和科学面前,爱情那算个屁呀?”

 

文艺青年的成见和鄙视链情节是有历史传承的,它是每一个文青成长岁月里逃不掉的通病。读完《三体》的大紧采访大刘时,“真香”二字一寸寸都写在脸上。

不瞒各位,我也有太多这样的时刻。

 

早年青葱、幼稚如我,以不读、不看烂大街的通俗作品为荣,除了经典小说和豆瓣8.0以上的电影,其他不屑一顾。

 

每一次,我都觉得好骄傲,好不做作,跟那些只顾肤浅快乐的肥宅们好不一样,被自己的审美追求感动得一塌糊涂。

 

是“真香定律”狠狠暴打了我。

 

 

 

02.

 

 

 

刚上大学那会儿,我迷上80年代严肃作家的作品。其中尤爱朔爷,他那套四卷本文集读了不下十遍。每当看到身边读网络小说的同学,以读纯文学为乐的我,眼神都变得犀利了。觉得人家读垃圾,浪费青春。

 

为了解王老师的趣味,我曾把《无知者无畏》通读三遍。每次读《我看金庸》都乐不可支。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知道当年他是如何评价金大侠的。这里我随手摘一段:

 

“初读金庸是一次很糟糕的体验:情节重复,行文啰嗦,永远是见面就打架,一句话能说清楚的偏不说清楚,而且谁也干不掉谁,一到要出人命的时候,就从天上掉下来一个挡横儿的,全部人物都有一些胡乱的深仇大恨,整个故事情节就靠这个推动着。”

 

对于这些,金写过一篇回复,大意是要宠辱不惊,对王老师的小说表示认可,也对他的批评表示理解,气量相当大。双方一来一回,就是上世纪有名的“金王论战”。论战扩大后,变成纯文学和通俗文学之间的审美较量。

 

当时涉世未深如我,自然觉得严肃文学赛高,武侠小说很Low,至于网络小说,那能叫Low吗?那叫Low穿地球,Low出天际。

 

三年后,被自己啪啪打脸。

起因也简单,当年我给杂志社写悬疑故事混生计,编辑让我读《盗墓笔记》学习学习。我就为混个稿费,哪有心思学悬疑架构?骨子里认为在《收获》《当代》发文才有追求。可架不住编辑一直唠叨,只好去看。

 

结果这一看,简直一发不可收拾。在我有限的阅读生涯里,茶饭不思追读的两套书,一本是《三体》,一本就是《盗墓笔记》。

 

后者虽然在深度上不可与前者相提并论。但万分诚恳地说,在故事的宏观构架上,在悬念的铺设上,在人物有血有肉的塑造上,《盗墓》一点不输美剧。

 

我一口气追完三本,大呼“真香!”,此后再不敢说什么网文很Low。

 

又过了两年,当我捧起金大侠的小说,才发觉以前图样图乃义务,是多么浅薄的一个青年人。听了老师几句胡话,就以为了解整个世界。在金庸小说里,对社会风气的批判,对人性深刻的挖掘,丝毫不输严肃文学。

 

讲故事的方式是通俗的,但不代表人家的观念、洞察是俗气的。读完金大侠的小说,回过头看,某些所谓严肃作家,可能一辈子还达不到人家一本书的高度。严肃性达不到,故事好看,更是被金大侠甩出一万条街。

 

雅俗共赏,焉能不香?

 

我这才懊悔啊,二流文青病难治啊,以为自己读了几本经典,别的东西就不入眼了,没想到错过了好东西。尤其看到某些公号文章对金庸作品反复咂摸,看到金大侠离世时各界人士的追怀感念,更加认识到:

 

以固有的审美成见,将某些作品拒之门外,是多么可怕、多么狭隘的一件事。

 

总之就是,非常后悔,非常自责。

 

 

 

03.

 

 

历史循环往复,人生兜兜转转,在漫长的文青自我修养岁月里,我抱有的偏见不止一次,犯过的错误也不止一次,但最终都以“真香”收场。也正是通过这些教训,我对世间每个人的趣味,有了更多理解和尊重。

 

早年我自由撰稿,每月完成定期稿额,剩下时间都很自由。那时节,我几乎每天一部电影,部部都是经典。什么王家卫、杨德昌、侯孝贤、姜文、大卫·林奇、昆丁、戈达尔,费里尼…像集邮一样看下去。所谓大师电影看得越多,自我陶醉也越深。

 

仿佛牛逼的作品,我也有份。

 

当然也不能时刻看电影,尤其文艺片,超级费脑子。像《柏林苍穹下》《伊万的童年》这种,一口气看下来,需要多大的毅力?不想费脑子,只能看电视剧。

 

而众所周知,在电视剧观影圈里,也有着深深的鄙视链。它一般是这样的:

 

看英剧的瞧不起看美剧的,看美剧的瞧不起看日剧的,看日剧的瞧不起看泰剧的,看泰剧的瞧不起看韩剧的,而所有这些人加起来,统统瞧不起看国产剧的。

 

骄傲如我,只看英剧、美剧。

 

然而就在2013年,一部名叫《来自星星的你》的韩剧火遍全国。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知道了,都教授当年的流量,可以说吊打蔡徐坤。一开始我还绷着,后来实在抵不住诱惑,好奇地打开这部剧,也是我人生中第一部韩剧。那叫一个香啊。一口气追完,我终于理解了那句著名论断:

韩剧就是给女生看的毛片。

 

换我是一女的,我也想要都敏俊。

 

两年后,我上班。由于要追热点,观影鄙视链再一次被颠覆。这部国产网剧,就是《太子妃升职记》。现在来看,这剧也没啥。可当初这部兼搞笑和悲情于一体被各公号吹烂的网剧,让我熬夜追了一宿。

 

追完后,对自己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是我堕落了吗?

 

我一个看《权力游戏》的人,居然被太子妃的命运牵着走,恨不能跟她同呼吸、共悲欢,时不时流两滴感伤热泪。随后我清醒了:

 

去他妈的文艺骄傲。

 

好看不是硬道理?

 

 

 

04.

 

 

随着一次次被“真香”暴打,昔日我二流文青的自嗨病,终于得到有效缓解。也是从那之后,我开始学会理解别人的趣味,开始学会接纳更多形式审美。哪怕有人说Low,也不能带着固有的Low的目光去审视。

 

往昔看严肃文学和经典电影得到品味优越感,更是彻底没有了。接触不同审美的作品越多,就越能理解王二常引用罗素的话:

 

“参差多态,才是幸福本源。”

 

美有高低么?有。作品有金线吗?也有。但是,怀揣不同审美的个体和看不同层次作品的人,没必要扯出个高低之分。

 

每个人的教育背景不同,每个人的生命经历不同,每个人的生活频道也不一样。不能因为自以为是的高雅,就觉得别人低级。就跟老郭说的,有人喜欢咖啡,有人就喜欢大蒜。喝咖啡就高雅?吃大蒜就低级?

 

你以为卡车司机听《冲动的惩罚》低级?在他的情感共振上,那跟坐在高级写字楼里下了班之后听《处处吻》的白领是一样的。

 

都是心灵抚慰,谁瞧不起谁呀。

 

作为一名三好文艺青年,如不能从这个层面去理解差异,包容更多趣味,书就是白读了。自以为是的品味,会变成一厢情愿的自嗨。

 

节目里,大紧也说了:

 

“都说摇滚乐伟大,那摇滚乐里也有垃圾;民谣骚柔吧,可写民谣的也有厉害的笔。重要不在类型,而在创作者本身。”

 

这就是为啥会有那么多真香现场。

 

当我们抛开固有偏见,抛开外界打在事物身上的标签、符号,亲自去触摸那些事物,我们八成会发现它们背后的别有洞天。

 

不仅是审美,万事万物,都是如此。

 

 

 

05.

 

 

 

说来惭愧,当年我一个浅薄文青,不但在观影、阅读趣味上凹造型,在其他趣味上也脑抽过。最典型是买智能机,一看满大街都用苹果,我就想,那不能啊,咱得遗世独立啊。

 

王二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然而很多文青误会了,他们拥有的不是诗意的世界,是装逼的世界。

 

譬如我就非要买诺基亚撸妹儿的1520,手机是Windows系统的,小众到不像智能机。因为别人在APP海洋里畅游时,我连日常使用的APP都凑不齐。没有用过Windows系统的人,根本无法想象它是多么简陋。

 

可当时我还觉得自己不入俗流。

 

这简直是天大的误会。

 

终于,在滴滴都打不到后,我换了一台苹果。不出意外,又一次真香向我袭来,让我明白了自己陶醉的趣味是多么卑微。那顺滑的触感,五彩斑斓的界面,浩如烟海的APP,极佳的用户体验,吊打了我的执念和装。

 

「全文完,下次再会」

 


END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z_WkrYRVJz9ADkPIDjaYx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