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到满屏的王思聪,我却看到了公众号的悲哀

作者 | 良叔
来源 | 良大师
(ID:liang_da_shi)
个人微信号:liangshu0009(不闲聊)

你看到满屏的王思聪,我却看到了公众号的悲哀

Hi,我是良大。

王思聪和孙一宁的具体事件我不说了,大家都知道,这事儿刚刚发生时,我就和助理说,应该会有不少公众号蹭热度。

结果没有想到,不是“不少”,而是“几乎所有”。

无论是写娱乐的,还是写职场的、或者是写财经的、商业的、写时政的,都卷入到这场八卦事件中,全然不顾自己原本的领域。

然而,这起富二代撩妹事件,放到任何一个场景都再普通不过,仅仅因为王思聪的名字,就如此广泛流传,挺让人匪夷所思。

当然,我写了这篇文章,你也可以说我在蹭热度,确实,我并不比其他号主高尚。

如今的公众号,不蹭热度似乎就无法生存,这是我们这群人的一个悲哀。









1













群体的本能

思想隐士熊逸曾提出过一个“人心向简”的概念,大体意思是,文化会向更贴近人本性的方向发展。

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国广为流传,是因为禅宗对教义的修订,让求神拜佛可以消除“业力”,其实,原始佛教中,“业力”原本是不可消除的。

然而,事实证明,原始正宗的东西,远不如顺应人心的东西,花点香火钱,就能让自己积福免灾,这便宜谁不愿意占呢?

而六祖惠能名气这么大,也不仅仅因为那句“菩提本无树”的偈子,而是因为他的“顿悟”论,战胜了神秀的“渐悟”论。

是啊,一瞬间打通任督二脉,立地成佛,和几十年的面壁修行,你会选择哪个呢?

这里没有对错的判断,只想说,连宗教这类看似严肃的东西,都在迎合群体的本能,更何况大众媒体呢?

公众号当初的出现,不就是一种“人心向简”嘛,大部头的书读起来太累,于是几千字的小文,在手机上划拉一下,便成为首选。

但是,“简”会被“更简”取代,毕竟文字这玩意,是要经过大脑处理加工,消耗精力,远不如音频和视频,这些图像和声音,不用怎么处理,直接就到达脑干,省劲啊。

尤其是短视频的爆发,迅速挤占了文字的领地,大家的注意力就那么多,分配给别人的多,分配给你的就少了。

我当然不否认,这世界确实有人就是喜欢文字,但是我更相信,一个漂亮小姐姐的扭胯舞视频和一篇5千字的烧脑文字,多数人会用实际行动选择前者。

虽然,我们在口头上都说才华可贵,但是我们会用行动来证明,在颜值面前,才华根本不算什么。

没办法,这就是人的本性,媒体的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会毫不犹豫的迎合这种本性。

 

你看到满屏的王思聪,我却看到了公众号的悲哀









2













公众号的困局

公众号的收入方式一般也就3种:

一是,接推广;二是、卖自己的知识产品;三是、自建商城卖快消品。

无论哪种方式,都和流量密切相关,更准确的说,是阅读量决定的。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大多数公众号的阅读量都断崖式的下滑,而且目测还会继续下去,几乎所有的号主都在问同一个问题:

流量都跑哪里去了?

其实,大家也都知道,流量被更多的媒体切割了,因为这些媒体更能迎合人的本性。

于是,公众号们也开始自救,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以肤浅对抗肤浅,越来越多的公众号开始写八卦,没办法啊,大家爱看啊,有阅读量啊,这就是钱啊。

你是这个行业的人就会知道,只要你标题里带个明星的名字,基本上打开率就会比其他文章高50%,就是这么的现实。

也正是因此,王思聪这种顶流,遇到这种大瓜,如果不写,那简直是暴殄天物,公众号刷屏自然在情理之中了。

别误会,我没有DISS同行的意思,恰恰相反,作为圈内人,我更能理解这种困局。

如果你以脱发为代价,辛辛苦苦写篇深度干货文,却没人愿意看,而别的号,靠蹭热点,频频搞出10万+,你会作何感想?

你就看王思聪这事儿,最快发文的一个公众号,是在爆料的30分钟内就发文的,只是把两人的微博截图随便拼一下,发在公众号上,这特么不是比写作能力啊,这是拼手速啊。

这大概也是公众号面对短视频为数不多的优势,那就是快,短视频总要摄像和编辑,甚至需要文案,30分钟怎么都不够。

靠着唯快不破,人家那个号就是妥妥的10万+,这数据,就是大杀器,不内卷都不行啊。

而且,热点和八卦解决了公众号最大的一个难题,那就是选题。

对于公众号作者,一句最恐怖的话就是:

今天写什么?

而热点八卦啥的,几乎天天有,选题问题当然也就解决了,而且只要文字还算过得去,逻辑不太乱,阅读量基本都差不了。

所以,这种玩法短期看就是一个最优解。

说这些,我并不打算把自己置于之外,其实我也蛮肤浅的,老读者都知道,我本来是写职场或者认知类的文章,有段时间开始追热点,写了不少这类型文章。

因为性价比实在是太高了,写一篇认知类文章,基本要2天以上,看很多材料,自己也要思考很久。

而一篇热点文,3个小时差不多就能完成,我记得自己的第一篇热点文,是写一起恶性车祸,2个小时就写完了,刚刚发出去就收获了个10万+,很多甲方爸爸来找我投放推广,那种感觉真的很爽。

在这种正反馈下,我接着写了不少热点文,当然除了追求流量,也是为了填平自己的心有不甘,想用实际结果证明,这种文章我也搞得了。

后来这些文章都被我删了,写作方向也不太去追热点了,这不是因为我高风亮节,而是纯粹出于商业价值的考虑。

虽然,热点文能在短期提高收益,但对长期的调性多少是有伤害的,而且,热点写作门槛这么低,谁都能写,竞争太过激烈,同质化太高。

如果聚焦热点八卦,那么吸引过来的粉丝,都是来看热闹的,这种来消遣的主儿,大概率也是短视频等娱乐化的受众。

长久来看,等于把自己置身于一个更残酷的战场,你的对手不仅是大批同类的写手,还有短视频的创作者。

然而,商业价值的本质就是稀缺,只有和别人不一样,长期来看才能活下来。

当然,简单的追求“不一样”也是不行的,还要对别人有价值才行,就像现在,我写点东西,都是在力求真实,现在假的东西太多,真实的东西就变得有价值。

这只是一种商业定位,和道德无关,我也不高尚,我只是很真实。

 

你看到满屏的王思聪,我却看到了公众号的悲哀









3













公众号的乱局

其实追求真实,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如今的文章主要分两大类,一是商业故事;二是良叔杂谈。

商业故事中,我的材料都来自正式出版书籍,或者正式发表的期刊,可即使这样,也会被当事人投诉删文。

因为我要追求真实,写商业人物不能只歌功颂德,人无完人嘛,负面也会提到,但这让很多商业大佬不爽,警告函没少收。

其中有一位是我非常尊重的企业家,我那篇文章非常正向,只是指出他的一点小瑕疵,但就这样也被删了。

所以,你要明白,那些刻意塑造的公众形象,与真实之间还是有蛮大的差距。

我的良叔杂谈系列,更是删文的重灾区,说实话,很多文章我都不知道惹谁不高兴了,就莫名其妙的给毙了。

所以,创作者的领域被收的很窄,除了科普等垂直领域,基本上也就只剩下三类可写:

干货文、热点八卦、还有一类(懂的人自然懂)。

貌似热点八卦最好写,这大概也是大家聚焦在这个领域的原因。

很多教自媒体写作的人,也摸清了这类文章的套路,于是提炼一些公式,例如:

热点+同类型案例+呼吁倡议+金句结尾

于是,一个小白也能东拼西凑一篇篇热点文,倘若拍短视频还需要点长相和音质,那么写自媒体文真的啥都不用,会打字,掌握点套路就差不多了。

这大概是门槛最低的创业模式。

只是这样的结果是,大家写出的东西,基本都一个模样,就靠惊悚的标题,把读者诓进去,味如嚼蜡后,公众号在读者心中也渐渐失去了调性。

而一些不错的观点、案例,一旦有人写出,就会被大家迅速拿走享用,出现在各种各样的文章中。

我不是说人家抄袭,人家那是采用,比如,我因为有篇比较火的文章,就成为了成千上万名自媒体人的朋友,他们在文章一般会这么写到:

我的朋友良叔,曾给我讲过样一个故事…….

这没啥不对,人家毕竟提到我了,但是这种玩法,让新鲜玩意也变得速朽,大众也对公众号失去了兴趣。

如果”采用”无罪,那么“抄袭”就真的可耻了,然而,当下环境对原创作者并不友好,如今短视频的知识类博主,有不少的文案,就是照搬别人的文章啊。

但由于媒体属性不同,平台不同,被抄者只能认栽。

现在还有一种鬼软件,能把别人的文章瞬间变成自己的文章,然后发在朋友圈里,深受微商们的喜爱,这事儿吧,也没人管,不知道是管不了,还是不愿意管……

就算是抓抄袭者一个现行,也很难搞,我以前文章经常被抄袭,就委托律师去查,经常一篇文章,能查出大几百个抄袭的号,证据确凿后,去起诉,然而,没多久,我就放弃维权了。

那些抄袭者,会死盯着我的公众号,不停地向微信团队投诉。

投诉的理由五花八门,虽然微信团队也会核实,但是很多时候那些人仍然会得逞。

那段时间,我的文章不是被删,就是留言功能被暂停,要知道这些都是要扣分的,哪天分扣完了,直接进黑名单,不就完了吗?

想想算了,只能让这些人继续抄袭吧。

这些龌龊的事儿,肯定会影响原创者的创作热情,以及个人品牌,但是没办法,现实就这样。

总之,在内忧外患中,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公众号终于开始走下坡路了。

 

你看到满屏的王思聪,我却看到了公众号的悲哀









4













最后聊一段

记得2017年,我注册公众号时,打开页面,跳入一句话:

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

 

你看到满屏的王思聪,我却看到了公众号的悲哀

当时也真的是这个目的,那时刚刚离职,要做咨询顾问,所以要打个人品牌,没想要靠这个赚钱。

后来,写了几篇爆款文后,粉丝蹭蹭蹭上来了,推广方也找来了,发现原来靠这个还能有收入。

于是,有段时间开始追求数据,追求流量,现在,时过境迁,绕了个弯,发现也许公众号的定位真的要小众化,给那些真心热爱文字的人。

在这个基础上,把公众号作为一种打造个人品牌的工具,而不仅仅是一种变现工具。

回想2017年,公众号正火,各种思想交锋,各种奇葩观点,各种表达手法,每每打开心爱的公众号,都像打开一个盲盒,不知道会收获什么惊喜。

然而,当我打开当年收藏的公众号文章时,发现几乎90%的公众号已经不存在了。

如今也很难看到让人心头一动文章,也许是在这个领域内,变得审美疲劳,也许是优秀的创作者,预见了颓势,转向了其他领域,也许是其他原因…… 

无论怎样,时代总是无情的,也许公众号最好的时代已经逝去,能不能迎来再次辉煌很难讲,但却想给还在坚持写公众号的人拱拱手,道一声:

风高路远,再祈珍重。

你看到满屏的王思聪,我却看到了公众号的悲哀

-END-

你看到满屏的王思聪,我却看到了公众号的悲哀

作者简介:良叔,投资人,商业顾问。大学时开始各种折腾,卖过贺年卡、摆过带鱼摊、倒腾过服装店。毕业后,开过饭店,当过职业打假人,后来进了500强在总部做管理。有一天,脑袋一热,又出来创业,现在做咨询和培训,空闲时写写文章。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BI-TPT_Q7Q4d38lS–xVWQ

2021年,公众号还值得做吗?

2021年,公众号还值得做吗?
 
近两年,抖音月活破 6 亿,B站等视频平台迅速崛起,DAU 和用户使用时长不断暴涨,而已经 8 岁的微信公众号打开率连年下滑,粉丝负增长甚至成为一些账号的常态。
 
因此,市面上出现了这样一种论调:
 
视频才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公众号快被时代淘汰了。
 
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01
公众号,是真的不行了嘛?
 
根据腾讯第二季度的财报,微信及 WeChat 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达到 12.06 亿,除掉少量的海外用户,相当于每一个用手机上网的人都在用微信。
 
所以对比公众号的过去,可能现在做增长越来越难了,但是在这么大一个流量盘里,任何账号的潜力都是巨大的。
 
1)流量载体:公众号,大有可为
 
在周一的文章里,我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
 
只要有微信的基本盘在,公众号就不会彻底玩完。作为一款成熟的产品,它只是过了「红利期」,进入了「稳定期」。
 
任何一个产品都有其生命周期,从逻辑上看,以内容为主体的产品大致都会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萌芽期——内容一片荒芜,用户极其稀少;

第二阶段:增长期——内容和用户开始迅速涌入,第一波流量红利被收割,混乱与规范并行;

第三阶段:稳定期——内容生态规则基本完善,内容仍在增长,但内容消费频次降低,用户增长放缓;

第四阶段:衰退期——内容和用户都开始减少。

      2021年,公众号还值得做吗?
目前微信公众号正处于第三阶段,但还没有到第四阶段。
 
可能你会说即便是第三期也仍然面临着用户增速放缓的现状,但是在成熟期时,用户的价值却在高速增长,此时对于商业变现极为有利。
     2021年,公众号还值得做吗?
 
并且,如果你还有几个固定关注的微信公众号,那就说明有这部分内容自媒体本身还是可以给你带来价值的。
 
2)内容形态:图文,大有可为
 
不少人把短视频的兴起,当做图文已经衰落的依据。
 
诚然,短视频的阅读门槛要比图文低很多。但是,短视频更适合做娱乐,当真的涉及到专业、高净值用户的时候,图文依旧是主力。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首先,阅读门槛高的图文内容,用户粘性也更强。
 
从一些小众爱好的圈子(比如汉服、lo 裙)里我们应该也能看出,门槛越高的圈子,用户粘性反而越强。因此,喜欢图文的用户,粘性和忠诚度普遍会更高。

2021年,公众号还值得做吗?

 
其次,因为高门槛,它天然就筛掉了一批“质量不高”的用户。
 
留下的这些用户,不管是质量,还是粘性和忠诚度,都普遍比短视频更好一点。
 
直接反映在数据上,那就是公众号图文的转化率比短视频高了不止一点。@半佛仙人 曾经在一次分享中提到过:
 

……即使是你要带货,短视频的带货转化率也远低于微信,而且低了不止一倍,这是非常实在的数据。

 
这就意味着,图文内容的商业价值是远远高于视频内容的。
 
最后,低门槛的内容虽然看了确实能帮助人放松,但是看久了难免会感到空虚、乏味。
 
所以,现在一些更倾向于看短视频的用户,成长到一定阶段以后,肯定还有一部分人会回到图文的怀抱的。
 
 
02
目前,公众号的困境是什么?
 
不过,拥有十多亿用户的微信的不缺流量,不意味着公众号没有困境。
 
公众号现在最大的困境就是:缺流量,而且还是「很不健康」的缺流量。
 
为什么这么说呢?
 
1)马太效应严重,内容获取低效
 
讲真,公众号的现在的马太效应太严重了,头部大号固化,黑马越来越少。
 
这种严重的马太效应带来了 2 个后果:
 
第一,对号主来说,资源的分配严重不平衡。
 
大号粉丝基数大、容易出爆款,于是能赚到更多的钱、拥有最好的团队,越做越大;优质中小号则很难出头,由于盈利不足,导致内容生产能力下滑,早早地走到了衰退期。
 
第二,对用户来说,最大的问题是内容太多、太杂了,垃圾内容把好内容给稀释了,导致大家都不知道好内容在哪儿。
 
最后,就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好的内容没有人看,但是想看好内容的人又不知道好内容在哪。
 
出现这种现象,其实就意味着,用户和中小号号主的核心需求都没有被满足。对于微信公众号的整个生态来说,这是一种非常不健康的状态。
 
对于用户来说,ta 在平台看内容时,核心需求是看到的是真实可信、多元化的优质内容。
 
当 ta 发现自己总看到不真实、不好看的内容,用户就无法对这个平台产生粘性,长期下去,创作者也无法获得收益。
    2021年,公众号还值得做吗?
对于号主来说,生产内容的核心需求就是获得流量、粉丝、品牌和收入。
 
如果创作者的诉求得不到满足,比如发现生产优质内容并没获得流量和收入,反而那些虚假、博眼球的东西,可以骗到用户的点击。
这样,整个平台的创作氛围就会走向低质,甚至虚假,最终用户也会离开。
     2021年,公众号还值得做吗?
长期这样下去,会造成平台内容单一、用户急剧流失,产品的衰退期提前到来。
 
所以,8 岁的微信现在急需「进化」,帮助用户筛选内容、提高用户的阅读效率,同时努力让优质的中小创作者能通过生产优质内容获益。
 
2)内容依赖「社交传播」,分享动机连年降低
 
公众号的内容主要靠「社交传播」,传播的主要载体是朋友圈。
 
也就是说,用户分享公众号文章的底层逻辑,其实是把它作为一种「社交货币」,来丰满自己的“人设”。
 
因此,随着朋友圈的社交属性越来越弱、展示属性越来越强,用户对「社交货币」的需求越来越弱,分享动机也越来越差了。
 
体现在数据上,一是现在靠内容涨粉越来越难了(因为大家都不分享),二是公众号的月活增速越来越慢了。
 
基于这种情况,今年 6 月,微信团队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出目前公众号的 3 个目标是「提高常读用户数量」「提高打开率」和「提高内容的阅读效率」:
 

第一是今年要把盘子做更大,也就是说想让更多以前不怎么浏览订阅号内容的人,喜欢上阅读;

第二是打造丰富的内容形态,希望通过不同的内容形态来吸引更多的人进来;

第三是做阅读效率优化(智能排序)的底层思考,这个底层思考的核心点是「常读用户的逻辑」

 
 
03
2021,公众号该怎么做?
 
了解公众号的现状和困境,接下来,我们可以结合不同类型账号的现状,和微信官方的动作,来分析一下2021年的公众号到底该怎么做。
 
1)大号:布局矩阵号
 
作为大号,这一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创业容易守业难”:
 
一方面,一般大号都已经进入专业团队运作的阶段,需要平衡收支、养活团队,就要取悦甲方;同时,你又要取悦读者。
 
但问题是,很多时候甲方爸爸和读者想看的东西是背道而驰的,你不可能取悦所有人。
 
这时候,产出的内容很难不逐渐偏离初心,最后用户就会觉得你“变味儿”了,流失率增加。

2021年,公众号还值得做吗?

 
另一方面,发展成一个大号需要一定时间。这代表着,很多大号已经渡过增长期、进入成熟期了。
 
进入稳定期,就意味着进入了存量时代。
 
不可避免的是,涨粉慢了、打开率降低了,想维持住现有水准都不容易,想再进一步更是难于上青天。
 
@池骋的话说,就是:
 

不是你不行了,而是周期到了。

 
流失率增加、涨粉速度却变慢了,作为大号,应该如何应对呢?
 
我们有两个选择,一是找到自己的「第二曲线」,尽可能地延长自己的稳定期;二是想办法从公域引流,提升用户总规模。
 
① 找到「第二曲线」,延长产品稳定期
 
什么是「第二曲线」?
 
在李善友教授提出的「第一性理论」里,提到过企业要找到自己的「第二曲线式增长」。
它的文字定义太复杂了,我画个图给大家示意一下,你们肯定一下就能 get 到:
   2021年,公众号还值得做吗?
那么,如何找到自己的「第二曲线」呢?我们有两种方法。
 
第一,你可以选择直接对大号做“做战略转型”,即将原有账号挪到内容更丰富、更有生命力的内容赛道去。
 
巴菲特曾经说过,人生就像滚雪球,为了把雪球滚得越来越大,我们要努力去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来延长产品的稳定期时长。
 
比如我们的大号@运营研究社,它的阅读量上涨,是因为我们扩大的选题范畴,从运营干货选题,扩大到了商业、网红、灰产,这些都是你们喜闻乐见的选题。
 
第二,如果你本身已经在一个不错的赛道,那你也可以选择不断打磨和优化内容,用内容留住用户,尽可能延长产品的稳定期。
     2021年,公众号还值得做吗?
 
② 公域引流,提升用户总规模
 
第二个选择,是在这个账号还没进入衰落期的时候,就提前开始一段「新的生命周期」,孵化新的账号。
 
这个账号,既可以是公众号,也可以是其他平台的账号,比如 B站、抖音等平台。
 
由于大号们往往有了一定的内容基础,因此,跨平台生产内容的成本也更低。
 
比如,可以把在公众号上数据很好的文章、条漫内容,制成视频,在多个平台上分发,为自己的内容赢得更多曝光,提升用户总规模和内容的总打开率,反哺公众号。
 
比如@半佛仙,经常把自己的文章加上配音和魔性表情包发在 B站,现在已经成了 B站头部 UP 主,坐拥 500w+ 粉丝,最火的一条视频有近千万播放量:
 
2021年,公众号还值得做吗?
 
当然,这个策略的关键点不仅是「多平台」「节省成本」,更是要能输出「优质内容」。
 
比如@丁香医生,从微博到公众号到抖音,从图文内容到视频,都在不断探索高效做出优质内容的方法。
 
因此,不仅经营出了一个抗风险能力很强的内容矩阵,也通过各个渠道引来的流量反哺了公众号。
 
2)中小号:持续输出优质内容+爆款思维
 
虽然说当下公众号的马太效应严重,但是中小号就没有翻身的机会了吗?
 
未必。中小号当然还可以做,但是要换个思路来做:
 
不要指望着通过常规内容快速涨粉,可以先做“小而美”,一边通过微信变现,一边寻找机会打造爆款。
 
① 输出个性化优质内容,培养忠实用户
 
讲真,不管在公众号,还是其他的任何平台上,优质内容都是一定有人看的。
 
比如,早期的知乎流量不大,但是一些非常深度的优质回答也是动辄几千上万赞。
 
比如,去年突然逆势爆红的@半佛仙人、@卢克文,其实内容都是偏深度拆解的,什么排版、图片都几乎没有(顶多有几张表情包),但是不影响他们篇篇 10w+ 。
 
比如,虽然大家都在说现在已经没人看书了、都去看短视频了,但是,电子书时长依旧在以每年增长 20% 的速度飞速发展。
 
可以说,大家不是不喜欢阅读了,而是不喜欢看「糊弄」和「千篇一律」的内容了。
   2021年,公众号还值得做吗?
 
在生产个性化的内容上,中小号的优势是大于大号的,同时个人号的优势也大于团队号。
 
作为大号,用户量大、圈层杂,因此,在选题时就更要考虑普适性的选题,以此来圈住更多受众,保障打开率。
 
毕竟,对于一个百万级别的大号来说,就算打开率只差 1%,阅读数也会少掉 1w。
 
同时,在发表意见时,也需要更中立和正面,以免遭受不必要的舆论攻击,或者得罪品牌爸爸。
 
虽然无奈,但这些确实是大号必须要打的“安全牌”。
 
相比大号,中小号就有更大程度的表达自由了。

2021年,公众号还值得做吗?

 
只要你有输出「特别」的内容,或者「专业」的内容的能力,那这些内容就一定有机会吸引来一批忠实用户。
 
前几天,微信内测的「强提醒」的推荐机制,也向我们展示了微信的态度:
 

“常读更新”“你错过的订阅更新”“超过 50 人点赞”“星标公众号名称”……

 
2021年,公众号还值得做吗?
 
你的常读用户、星标用户们,会有更大的可能性看到你的推送;内容越优质、点赞的人越多,越有可能被推荐……
 
这意味着,内容越优质、用户粘性越强(常读用户越多),就越能获得更多的曝光。
 
在这一步,只要你能吸引来 1000 个忠实粉丝,就可以进行变现了。
 
② 重视内循环,尽快变现
 
@字母榜 曾经把微信比作「你根本逛不完的商场」,因为用户在微信里可以一站式满足社交、娱乐、购物等各种需求:
 

娱乐有视频号、公众号,社交有微信群、朋友圈,购物有直播、微信小店……这些微信要素正逐渐成为啮合的齿轮。

 
最近一年,微信又以火箭般的速度,把视频号从一个刚上线时候“啥也不是”的产品,更新到了“三头六臂”的程度:
    2021年,公众号还值得做吗?
视频号在上线十个月内的更新
 
再加上将不温不火的「微信小店」升级成「微信小商店」,无疑显示了微信加速内循环的决心。
    2021年,公众号还值得做吗?
对公众号创作者而言,这就意味着更多的变现选择。
 
可能有同学会问,中小号在没有很多用户的情况下,也有变现的可能吗?
 
互联网领域大预言家 Kevin Kelly ,曾经分享过一个著名的「 1000 个铁杆粉丝理论 」:
 
从事创作的人,如作家、摄影师只要能获得 1000 个“忠实粉丝”,就能维持生活。
 
我们就拿视频号直播来举例子:
 
因为高忠诚度,@小小包麻麻 可以在视频号粉丝不到 2w (不过已经算头部了)、场均观看 2.5w 的情况下,单场带货金额 169 万。
 
@夜听刘筱 的直播首秀,开播 5 分钟在线人数2.1万,开播 8 分钟把微信小商店挤崩,开播 3 个半小时依然有 4000 人在线。
 
@潘乱 的直播仅有一千多人,但因为用户素质高,发言活跃,把一场千人直播的气氛做得像个万人大会;最近的一次直播,还直接把张小龙给“勾引”过来了
 
2021年,公众号还值得做吗?
 
这,就是忠诚粉丝的力量。 
 
相比淘宝、抖音快手等公域平台,微信生态内的私域粉丝粘度更高、变现也相对更容易,所以真的不需要你有多大的盘子。
    2021年,公众号还值得做吗?
 
现在上车,还来得及。
 
③ 学会使用“爆款逻辑”
 
虽然,长期输出优质的内容是可以吸引到一批忠实粉丝;但是,只用这一种策略的话,那你的账号注定只能停留在「小而美」的阶段。
 
快速涨粉,那还得靠「爆款」来完成。

2021年,公众号还值得做吗?

 
爆款文章分两种,一种是「干货」类的,纯靠超深度的输出颠覆人的认知,让人拍案叫绝,进而转发。
 
前段时间的现象级爆款《外卖骑手,困在算法里》《深扒蒙牛伊利 6 大罪状》《腾讯没有梦想》都是这种类型。
 
另一种是「谈资」类的,有热点的时候,靠打开率和分享率双重作用,比如最近蹭丁真热点的一系列 10w+ 文章。
 
无论是哪一种爆款,都会给你带来超高的点击率和分享率,吸粉效率可能比你写十篇常规内容加起来还要高。
 
 
04
结语
 
2020 年,公众号值得你再做持续的投入吗?
答案是肯定的。
但是,想要把号做成,让自己活下去,一定要找准方向做内容、坚持原创,让自己成为「好内容」。
另外,无论是大号还是小号,一定要尽早入局微信的内循环,提高变现效率。
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你只需要多坚持一会。

作者:仵静文

设计:瓜   瓜

参考资料:
《学院 | 硬核“半佛仙人”9个月从0做到10W+频出,揭秘爆款背后的逻辑》-腾讯媒体研究院
《微信加速内循环》-字母榜
《内容生态再次进化:数字内容产业趋势报告[2020-2021]|企鹅智库》-企鹅智库
《2021,公众号生死劫》-池骋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IuA1HYAMjogdriuLwhbCy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