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飞鹤,火爆的“智商税”生意

 

中国飞鹤,火爆的“智商税”生意

     依赖高端定位、心智套利和渠道织网,中国飞鹤在过去几年间坐稳了国内奶粉老大的宝座,但渠道的红利还能维持多久?

文 | 王方玉

编辑 | 杨旭然

出品 | tide-biz 巨潮商业评论

“奶粉价格在中国卖得挺不合理,大家都是做这个行业的,几十块钱的成本,卖到四五百、五六百,才有人买,这是什么原因?大家心里都明白。”

2020年10月第20届孕婴童产业峰会上,君乐宝乳业集团副总裁刘森淼短短不到两分钟的发言,引发了外界对这个问题的广泛关注。

中国奶粉之贵已经不是什么秘密。根据新加坡竞争局对各国奶粉消费均价的统计数据,我国奶粉消费均价(约250元/900g)比美国、英国、新加坡、日本等发达国家都高一截,且远超世界平均水平(约150元/900g)。

究其原因,一方面在奶粉安全事故之后,中国家长普遍对于便宜奶粉心怀警惕,“贵就是好”的观念牢牢占据其心智;另一方面就是奶粉行业线上依赖广告宣传,线下依赖活动拉新,这些费用全部都要由消费者承担。

畸高的价格,自然意味着企业的高收益。抓住这一趋势崛起,并把这个生意做到顶流集大成的,就是中国飞鹤(HK:06186)。

凭借高端产品突破、占领三四线市场渠道两板斧,飞鹤从2017年初一个婴配粉市占率4.4%的小企业,到2020年第四季度成为市占率已达17.2%(尼尔森数据)的国产奶粉“一哥”。

就像重仓押注了一只大牛股,飞鹤的市值也随之大幅飙升,快速上涨至接近2000亿港元,上市之后几乎从未下跌,超越蒙牛、仅次伊利,稳居国内乳企市值第二位。

中国飞鹤,火爆的“智商税”生意

中国飞鹤股价表现(自上市至今)

不过,在高歌猛进的同时,中国飞鹤面临的问题也很明显:人口出生率的下降是行业“明牌”,中国婴幼儿奶粉市场会一步步萎缩,企业将要面对的是一个存量市场,这将考验奶粉企业的全方位实力。

飞鹤在线上渠道、一二线市场、中低端奶粉领域都不占优势。赖以起家的传统打法也会遇到挑战——靠不断加大营销、渠道的投入来做增长,最后只能通过更高的价格去抵消,直到消费者终于发现:原来奶粉本不应该这么贵。

01 最贵奶粉肥了谁

飞鹤的判断非常准确:越贵反而卖得越好。

2020年上半年,飞鹤董事长冷友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自曝家底:

“飞鹤奶粉折成公斤价,全世界最贵。”

他还直言,消费者的认知是“好的就是贵的,虽然飞鹤有200元以下的奶粉产品,但是高端产品卖得更好。”

这段发言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飞鹤成功的秘诀——卡位高端。为此,2015年飞鹤还曾砍掉了一支100元左右价格的低端产品线,全面打造高端。

事实证明,飞鹤当初的判断非常准确:越贵反而卖得越好。数据显示,国内高端和超高端奶粉的市场份额,在2014年时只有22%,到2019年已经增长到43%,平均售价从336.3元/kg大幅提高到438.2元/kg。

精准的定位让飞鹤快速腾飞。2016年-2019年,其营收从37.24亿元升至137.22亿元,净利润从4.06亿元提高到了39.35亿元。同时,其产品结构中,2019年,高端婴幼儿配方奶粉产品占总营收比重高达68.6%。

2019年,中国飞鹤的毛利率高达70.03%,净利率高达28.58%,2020年又分别提升到了72.5%和39.93%。

在飞鹤之前,从未有过一家奶粉企业净利率可以接近30%。以致于2019年上市,香港投资机构GMT Research做空中国飞鹤时表示,飞鹤“好得不真实”。

如此高的毛利率和净利率让同行羡慕不已。对比同样是乳制品龙头的蒙牛,两者在营收上完全不在一个级别,蒙牛的营收是飞鹤的五倍多,但净利润方面,飞鹤是蒙牛的两倍还多。

然而,高价奶粉与高品质不能完全划上等号。除了乳企享受超高净利润、赚得盆满钵满之外,高价中的相当一部分成本并不是来自养殖环节,而是广告费。

有专家指出,目前国产奶粉整体价格构成体系是存在缺陷的,产品成本在价格体系中占比并不是特别高,营销、渠道费用占比非常高,大概占一半以上。

以飞鹤为例,2016年-2019年,飞鹤的销售及经销开支从13.69亿元增加到了38.48亿元,且每年均在年营收的三成左右,4年间销售及经销支出,占4年总营收的比重达到了32.67%。

这与飞鹤每年微薄的研发投入形成鲜明对比。上文的做空机构GMT就质疑,2010财年,飞鹤推出星飞帆产品时,仅花费16.9万美元用于研发。

2016年公司研发投入仅为1281万元,2017财年仅为1471万元人民币。只有在研发支出增长至1.09亿元人民币(约占销售额的1%)的2018财年,研发支出才变得有意义。

2019年、2020年飞鹤的研发投入分别为1.71亿元、2.65亿元,这1.2%、1.4%的研发费用率也显得抠门儿。也因此让外界对飞鹤有了“重营销轻研发”的印象。

02 心智套利和渠道织网

找到消费者心智的空白点,并与之建立联系。

从一个二线品牌到国产奶粉“一哥”,飞鹤快速增长依赖两板斧,一是凭借高端定位突围,二是在渠道变革之际占领三四线市场,分别对应品牌和渠道。

《定位》一书中提出了“神经网络”理论:用人的心智进行套利。即找到消费者心智的空白点,并与之建立联系。

在品牌形象方面,飞鹤充分利用了这一理论,最早提出“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是击中了消费者认知的空白点,使消费者形成“飞鹤更适合中国人体质”这一印象,占据心智。

根据合作伙伴公开披露的信息,“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竞争战略就是由擅长定位理论的君智咨询打造的。

而实际上,2016年实行奶粉配方注册制之后,基本上市面上通过注册制拿到生产资质的奶粉品牌,在基础营养方面的差距并不明显,只是一些优势配方成分上有区别而已,这些添加成分实际上差异也不大。在新浪的官方投诉平台黑猫投诉上,关于飞鹤的投诉并不比贝因美、美赞臣等对手少。

因此这样的定位策略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和风险:现实产品容易跟不上心智产品。投入销售的费用过高,研发和产品方面容易缺位。这点从飞鹤的销售费用和研发投入占比中也可见一斑。

中国飞鹤,火爆的“智商税”生意

2016-2020年中国飞鹤费用投入情况

一位咨询界业内人士告诉巨潮,也正是因为强调定位战略,飞鹤仍然是以三、四线城市为主,高线市场不占优势。目前来看,高线城市消费者无法只靠广告打动。

渠道方面,飞鹤成功把握了我国奶粉行业渠道的变化趋势,从而牢牢占据了母婴店的渠道。

中国飞鹤,火爆的“智商税”生意

2020年我国婴幼儿奶粉销售渠道分布

根据尼尔森数据,2011年奶粉行业主流渠道为商超渠道(收入占比44%),但随着渠道变革,母婴店逐渐崛起成为主流渠道,占比由2011年的33%提升至2018年的56%,而商超占比逐年下滑至2018年的18%。

渠道转型,是导致近十年来我国奶粉行业格局变换的关键因素之一,重创了不少前期以商超为主的企业。而飞鹤则趁机布局,2019年其渠道终端已经高达10.9万家,集中分布在三四线城市,远超过竞争对手。

飞鹤能够维持下沉市场渠道的关键,就是高售价和高利润。其将高利润让给母婴店店主,借营销手段和私域流量留住用户。

有业内人士指出,多美滋,惠氏,美赞臣,雅培等国外品牌,留给代理商和门店的毛利率都非常低,几乎不赚钱更多的是引流。而飞鹤给门店的利润空间要大的多。

线下营销手法类似保健品,会有专门导购1对1宣传和服务或者小母婴店老板直接推销,同时用免费礼品等拉新客参加活动。财报显示,飞鹤2019年全年举办了超50万场线下活动,平均每天就有约1370场活动同时开启。

03 何时告别智商税

只要有足够的利润,就会吸引其他企业来分一杯羹。

依赖高端定位、心智套利和渠道织网,中国飞鹤在过去几年间坐稳了国内奶粉老大的宝座,同时享受了“全世界最贵”奶粉下的高盈利水平。

但只要有要利润足够高,就会吸引其它企业进去分一杯羹。无论是价格战还是广告战、渠道战,这种利用信息差、高额渠道激励而实现的高盈利复制起来,对于其他乳企来说并不困难。

乳业专家宋亮就指出,奶粉企业产能过剩,产品、品牌和渠道同质化严重,理论上各家只能通过价格战提升市场份额。他还表示,有不少高端和超高端奶粉经过打折促销后,实际成交价格会回到中端。

飞鹤所依赖的以母婴店,是一种具有中国低线城市特色的经销体系,其实存在很明显的缺陷:增加环节,渠道利润过高。和减少中间商的零售大趋势背道而驰。

机构“中童观察”指出,当前新四大粉(飞鹤、君乐宝、合生元、澳优)留给渠道商的利润空间已经比以前的“自主品牌”少了一半,它们终有一天会变成老四大粉那样的通货,给渠道的利润至多15%,甚至可能保证不了,这是客观规律。

未来预期方面,随着国内出生率的下降,市场萎缩,奶粉企业获取流量将越来越困难。在收入结构上,飞鹤的业绩高度依赖婴幼儿配方奶粉产品,则首当其冲受到更大影响。

数据显示,飞鹤婴幼儿配方奶粉产品系列占营收的比重合计高达91.4%,其他乳制品、营养补充品收入只占8.6%。

从目前的种种迹象来看,为了保持增长,飞鹤将目光投向了新业务。飞鹤提出,下一个五年,将围绕儿童和成人奶粉打造第二成长曲线。

4月25日,有消息称飞鹤将收购一个中低端奶粉品牌,但很快就没了下文。

不过这则消息折射出了飞鹤的焦虑——想要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补足中低端市场非常关键,并购可能是最快的方式。几年前砍掉的低端产品线,现如今可能又要捡起来。

但这些新业务如中低端奶粉、老年奶粉几乎不存在信息差,很难再收消费者的“智商税”了,它们的盈利能力,也并不支撑婴幼儿奶粉重金砸广告加渠道的打法。

04 写在最后

2019年6月3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农业农村部、市场监管总局、海关总署等七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印发《国产婴幼儿配方乳粉提升行动方案》的通知,希望力争婴幼儿配方乳粉自给水平稳定在60%以上。

当时实际的情况是,国产乳粉市场占比只有43.7%左右。这是飞鹤业绩不断增长的政策背景。

2020年7月8日上午,知名沽空机构Blue Orca Capital表示它在做空中国飞鹤股票,中国飞鹤仅值每股5.67港元——这意味着从当时的市值情况来看,有64%下跌空间。

这家做空机构认为,飞鹤夸大了婴儿奶粉的收入,同时还涉及各种财务数据的造假。隐含的意思是,这么好的财务数据,不太可能是真的。

但随后中国飞鹤的股价继续上涨,至今涨幅已经超过40%。如果Blue Orca Capital确实有做空并且没有离场,那么显然它将损失惨重。到今天,中国飞鹤的股价仍然高高在上。全球资本的审视之下,所谓“财务造假”早已没了消息。

在飞鹤完美的经营背后,消费者不仅没有获得国产奶粉发展的红利,反而贡献了全球少见的超额利润。这是飞鹤经营上的成功,却也成了全行业值得反思的一面。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n2pDRhatNmN7QsM3vqvUiw

台湾首富,自此落幕

 
 
作者:风声岛
来源:风声岛(ID:fengshengdao)
1
1993年,就在邓公发表南巡讲话的第二年,43岁的郭台铭在深圳有关部门陪同下来到龙华镇为企业选取新的生产基地。
5年之前,郭台铭在深圳创办了深圳海洋精密电脑接插件厂(富士康前身),成为首批入驻大陆的台资企业之一。
站在龙华镇一处山头,陪同官员随口询问郭台铭打算要多少亩土地做厂房?他指着面前一片荒芜的土地,豪气地说:“看得见的地,我全要了!”
此时的富士康还不像今天这么有名,在许多人眼里只是个做电脑配件的普通台资企业。
陪同的官员吓了一跳,觉得这位台商口气有点狂,可郭台铭笑着说:就怕这些地还不够富士康发展用的。
狂归狂,可人家毕竟是台商,政治效应远大于经济效益。随行人员不敢怠慢,赶忙将情况汇报到了上面,顺利获批。
三年后,占地1000多亩的龙华工业区正式成立,也就是今天拥有30多万员工的富士康工业园区。从工厂南门骑车到北门,需要耗时30分钟,可见面积之大。
这是郭台铭在大陆最早兴建的厂区,也是他创业后倾注心血最多的地方。
此后数年,郭台铭以深圳为中心,将企业从珠三角辐射到长三角,从沿海转入内陆甚至海外,靠着给大牌企业做代工,逐渐建立起拥有一百多万员工,产值数千亿的“代工帝国”富士康。
今天,富士康每条生产线平均每小时能生产近600台智能手机,世界上每七部iPhone,就有一部来自于富士康的生产。
创业47年,从貌不惊人的“塑料加工小哥”摇身成为身价百亿美元的台湾首富,郭台铭近半个世纪的打拼史相当精彩。
有人说他是冷酷专制的“霸道总裁”,也有人说他是有眼光、有胆识的管理大师,还有人说他是言不由衷的“花花公子”。
郭台铭说话也时常矛盾,常自诩是山西人,动不动就捧着“忠孝礼义”给自己贴金,可也会说出“商人无祖国,哪有市场哪就是祖国”,还有“大陆需要我,我不需要大陆”之类的话。
如今,71岁的郭台铭已经走下高坛。
 
2
1950年10月8日,新北市板桥路上,一座名为“慈惠宫”的妈祖庙内忽然传出响亮的婴儿啼哭声,蜗居在此的小警察郭龄瑞一家降生了名男婴。
面对窘迫的生活,郭警官给儿子起名“郭台铭”,表示不忘这段刻骨铭心的历史。
郭龄瑞是山西省晋城县人,当过兵,后毕业于中央警官学校,1948年随国民党败军撤到台湾,无权无势的他既买不起房,也没分到宿舍,和妻子只能栖身在警局附近的妈祖庙内。
童年时 ,郭台铭和弟弟妹妹因是外乡人,常被同龄人欺负,可无论对方有多少人,被打得多惨,他都会红着眼睛,抄起拖鞋和对方死磕到底。
在家里,军人出身的郭龄瑞采取准军事化管理,孩子们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睡觉,都有严格的作息制度,这让郭台铭身上除了股狠劲,还有凡事必须遵循制度的意识。
1966年,16岁的郭台铭因家境贫寒,靠半工半读在“海事专科学校”读完书,转身又服了兵役,之后到复兴航运公司当业务员。
21岁时,郭台铭进入台北一家药厂做业务员,因做事勤快,很快博得同在药厂实习的一位名叫林淑茹的姑娘芳心。
年轻时的郭台铭高大帅气,嘴巴又甜,林淑茹貌美如花,又温柔似水,俩人很快坠入情网。
接触不久后,郭台铭吓一跳,才晓得人家不仅是台北医药院的高材生,还是香港巨富林百欣的掌上明珠。
如此悬殊的家世背景,自然让林家极为反对,想尽一切办法阻挠两位年轻人在一起,连郭台铭的父母都站出来表示不敢高攀这门亲事。
可林淑茹认定郭台铭是自己的“真命天子”,不论家里怎么苦劝,丝毫不让步,郭台铭更觉得找到林淑茹是老天对自己的眷顾,也毫不妥协。
1975年,25岁的林淑如不顾家人反对,和郭台铭最终“奉子成婚”,结束了5年的恋爱长跑,步入到婚姻的殿堂。
台湾首富,自此落幕
老丈人林百欣被气得肝颤,声明断绝与林淑茹的父女关系,扬言将财产全部留给她的弟弟林建岳。对,就是后来与诸多女明星传出绯闻的香港寰亚传媒老板。
等外孙郭守正和外孙女郭晓玲先后出生后,林百欣果真没去看过一眼,对女儿的那份怨恨可想而知。
要爱情不要面包的林淑茹很硬气,不来往就不来往吧,一门心思想做好郭台铭的贤内助,相夫教子。
事后证明,她还是草率了。
林淑茹的态度越坚决,郭台铭的压力越大,人家好歹是百亿富豪的女儿,就这么不明不白下嫁给自己这个“穷小子”,怎么说也得混出点名堂给老丈人看看吧。
此时正是塑料制品兴起的时代,全球的塑料加工产业相继转移到了港台地区。郭台铭知道打工没啥前途,就在婚前一年依靠母亲资助的20万和朋友共同创立了“鸿海塑料”。 
“鸿海”是郭台铭想的名字,鸿为天,海为地,意思是自己做的是天地之间的大生意,寓意不错,可惜现实结结实实给了他一顿爆锤。
 
3
虽说郭台铭创业时也很勤奋,没日没夜苦干。可赚钱这回事,并不只靠勤奋,还有经验、技术以及人脉,甚至还需要点运气。
遗憾的是,年轻时的郭台铭这些都不具备,加上遭遇了全球第一次石油危机,原料价格大幅上扬,塑料产业一片萧条。
忙活了两年,钱没赚到不说,合作伙伴还接连撤股跑路,几十万的资本赔光还倒欠了一屁股债。老郭家穷得连奶粉钱都没了,刚出生的儿子只能喝着米汤,饿得哇哇大哭。
看见老公整天唉声叹气,家里又穷成这副模样,倔强的林淑茹只好拉下脸从娘家借了70万支援郭台铭。
1976年,26岁的郭台铭揣着温热的“老婆本”接了一笔黑白电视机旋钮的大订单。
可等他接下订单才发现自己没有生产旋钮模具的技术,只能到处求人,请外面的模具师傅帮忙才完成了生产任务。
就在整个订单生产的过程中,郭台铭敏锐意识到塑料加工属于产业链的底层,模具加工才是整个制造业的核心,他的心思有些活络起来。
1977年,鸿海账面已经有了数百万的资产,在许多朋友的建议下,郭台铭眼前有两个看似不错的“赚钱机会”。
一方面是台湾经济腾飞,乘房地产火热,去炒地皮;另一方面制造业兴起,带动了各种原材料涨价,还可以靠囤积原料赚钱。
没想到,郭台铭选择把所有钱统统购买最先进的日本模具机器,聘请专业的技术人员。
他觉得炒地皮和囤积原料都是投机行为,只有搞实业,掌握核心技术才能稳赚不赔。
话虽这么说,可这段时间的郭台铭倍受煎熬,一边要不断花钱培训技师,加班加点维护新机器,一边眼瞅着原本唾手可得的土地和原材料翻了一倍又一倍的价格,搁谁都觉得郁闷。
台湾首富,自此落幕
不仅如此,郭台铭还把公司搬到偏远的台北土城,这里是台湾专门关押经济犯的监狱。
他担心万一自己犯了啥经济问题,员工起码还能就近汇报情况,保持公司运营。
除了经营上提心吊胆,郭台铭也是真穷。
有一年过年,郭台铭发完公司员工的年终奖后,口袋只剩下2000块,只好留下1000块给家里买年夜饭,剩下1000块等太太回娘家象征性包了几个红包,好充个门面。
幸好,太太林淑茹不断给他鼓励,毕竟是读过大学的高材生,她坚信丈夫的决定没有错,让他放手去干。
不得不说,任何时候得到家人的支持,才是迈向成功最关键的一步。
熬了近四年,抵挡住诱惑的郭台铭苦尽甘来,凭借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不断接到来自欧美等国的电子零件订单,业务节节攀升,周围赚快钱的朋友们事业却戛然而止。
 
4
1980年,鸿海生意真正红红火火起来,可30岁的郭台铭心里却有些不痛快。
因为买设备的原因,郭台铭经常在日本考察,他发现日方是“母鸡养小鸡”模式,大厂扶持小厂成为自己的“卫星工厂”,彼此合伙挣钱。
回看台湾,大厂欺负小厂,小厂又彼此打价格战,争斗不休,坊间因还不上贷款,工厂倒闭,法人被关的新闻屡见不鲜。
郭台铭因此作出一个决定:不再和台湾本地工厂玩,去找美国人做生意。也正是这个看似“崇洋媚外”的决定催生了后来大名鼎鼎的富士康。
1985年,郭台铭接到了为电脑企业生产连接器的订单,算是正式链接上了“电脑产业”。
因为要进军国际,品牌得起个外文名,郭台铭就起了个“FOXCONN(富士康)”的名字。
FOX意思是狐狸,寓意企业要像狐狸一般灵活机敏,CONN是连接器的英文Connector的缩写,企业性质一目了然。
这名字可谓实至名归,在开发连接器生产设备时,不少工艺都不懂的郭台铭宣称 :“成功就四个途径:抄、研究、创造、发明” 。
台湾首富,自此落幕
正是这种灵活且带有几分狡黠的企业文化,让富士康迅速成长起来,从模具加工切入到更为复杂的“个人电脑”生产环节。
为了开拓海外市场,郭台铭独自跑到美国寻找客户。几周时间,靠着每天吃汉堡,住12美元的汽车旅馆,美国51个州,他跑遍32个。
随着全球信息产业的爆发性增长,郭台铭的运气也来了,富士康的专业设备和技术得到海外商家认可,拿到了不少代工订单。
靠着早期投入的研发实力,别家需要花费数月时间才能完成设计到量产的过程,富士康只需要数周甚至更短的时间,价格居然还比同行要低。
1988年,富士康已是拥有1000多人,营收超10亿元的大型企业,成为宝岛重要的科技型加工企业。
可就在这一年,38岁的郭台铭再次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将整个生产基地全部搬迁到大陆。
虽说此时大陆为推进改革,出台了不少支持台商在大陆设厂的政策,但是观望者居多,真正肯付诸实施的企业少之又少。
 
5
郭台铭敢突破两岸政治风险去大陆办厂,既有成本考虑,也是被逼的。
随着八十年代的经济腾飞,台湾的土地及用人成本暴增。同一工种,台湾的人工成本是内地的5倍,而且有钱还找不到人。
同时,相比大陆种种优惠政策,台湾对中小型企业可谓放任自流,处处刁难和歧视。
正因为此,郭台铭已经盘算好了“鸿海”迈向全球化产业的规划。
此时的大陆不仅在土地政策上给予台商极大优惠,在税收、招工等环节也给予了充分照顾和扶持。
因此,深圳富士康工业园成立后,郭台铭自信地说:“大陆,未来将是我们制造技术的实验战场,在那里,我们要挑战制造、销售的最高境界。”
扎根深圳后,富士康正式迈入到发展的快车道,靠着超高性价比和高效率,从日韩等国精密制造企业抢走了不少订单。
龙华的新厂房在建期间,富士康正好在临时租借的黄田厂房赶一批康柏电脑的订单,那是郭台铭从韩国LG嘴里抢来的。
截止交货前一天,还有一万多台的电脑外壳没能完成,眼看就要规约,郭台铭亲自带领所有员工分A、B组两拨人轮流上流水线,24小时内停人不停设备。
凌晨5点57分,全部货物生产打包完毕,比预计时间还早了3分钟。
高效、守时,价格比同行低,同时为了打消合作商的顾虑,富士康拍着胸脯保证,自己只做代工,绝不会去做相关品牌商品。
这样的企业实在打着灯笼也难找,苦练签名多年的郭台铭终于有机会在和IBM、英特尔、DELL、索尼等产业巨头的合作协议上潇洒签上自己大名,钱也如流水般涌入。
做代工是为了赚钱,可也要看什么时候做最划算,精明的郭台铭脑子里一直算着账。
台湾首富,自此落幕
虽然手机代工是郭台铭最赚钱的项目,可包括后来的TFT-LCD领域,富士康都不是这些市场最早的进入者。
1999年之前,国内代工厂一窝蜂抢手机代工业务时,郭台铭觉得手机制造成本过高,不管厂家怎么邀请,他都按兵不动继续做个人电脑代工生意。
直到2000年,郭台铭觉得手机已经是大众不可或缺的通讯工具,这才不慌不忙出手。
凭着过硬的品质和技术,富士康相继从众多国际手机品牌拿下海量订单,很快垄断了全球手机代工行业。
苹果的乔布斯因为欣赏富士康帮摩托罗拉代工的手机品质,秘密会见郭台铭,将iPhone生产任务交给了富士康。
2001年,鸿海以1442亿元台币营收,成为台湾民营企业中的龙头企业。富士康位居“中国出口200强”第二,占到此时深圳出口总值的6.2%。
仅仅一年后,这个数字变为3450亿元,业绩增长达七成。52岁的郭台铭在这年全球福布斯富豪榜以23亿美元身家排名198位,连续四年蝉联“台湾科技首富”。
自郭台铭移师大陆创办富士康以来,年平均增长超过60%,全球市场占有率与营收狂飙猛进,在全球EMS(专业制造服务商)中几乎是霸主一般的存在。
富士康的成功自然离不开郭台铭孜孜以求的精细化管理,可其中也似乎少了那么些人情味,大麻烦随即而来。
 
6
2010年刚开年,深圳富士康出现了第一宗工人跳楼事件。
郭台铭起初并不在意,数百万的员工出现那么一两起想不开的自杀事件,实属正常。
万万没想到,随后短短九个月,接连发生了14起富士康工人跳楼事件。
舆论哗然,股价下跌,官方质疑,郭台铭也被整懵了。
郭台铭也不是没想办法,第五起自杀事件发生后,他就主动宣布全员涨薪,接着邀请媒体实地探访,还请来几位如花似玉的“小姐姐”在厂区四处转悠,充当心理辅导员。
台湾首富,自此落幕
这还不算,郭台铭还动用私人飞机从老家山西五台山请来三十位高僧给死者做法事,自己还虔诚跪在一旁默默祷告。
可没卵用,没几天,又一位富士康员工跳楼了。
郭台铭长叹口气,只好采取了极其简单粗暴的办法,将工人宿舍大楼外统统装上铁丝网。
效果倒是立竿见影,跳楼的员工没有了,可深圳这年的铁丝也全涨价了。
撇开风水不谈,员工连续跳楼与富士康严酷的管理制度分不开。
据说,在深圳龙华,你只要看见哪个工人眼神迷离,一副没睡醒的模样,那准是富士康的员工。
从小接受军事化教育,又当过兵的郭台铭对富士康采取了一整套军事化管理,简单说就是从生活到工作全部流程化运行,把工人当“人形机器人”使用。
富士康的员工入职前都要军训,园区内的工作和生活必须按照富士康《员工手册》严格执行。
按照《手册》规定,工作时,无论坐着、站着,所有人都必须听着哨声统一行动,即使只是站着,也必须像军人一样站军姿。
流水线上的工人哪怕是简单的焊接工作,也有整套扫视、拿货、焊接及完结等程序要求,头部只需跟着作业左右晃动,绝不能四处乱看。
整套动作一天下来重复数千次,人不傻才怪。
台湾首富,自此落幕
厂区聊天会被警告、超过三次直接开除;上厕所不能超过10分钟……这样的规定在员工入职时就被严格灌输。
厂区内实行严格的上下级管理,通过不同服饰颜色,就能很明显看出他属于什么阶层,食宿到行走路线完全不同。
更绝的是富士康的宿舍安排,老乡和老乡绝不会安排同住一屋,怕的就是闲聊耽误工作,或者搞串联生是非。
除此之外,富士康工人不仅食宿全免,所有生活上的事情统统外包,洗衣、保洁都有专门公司承办。
倒不是富士康多心疼工人,而是这样可以省下无法控制的金钱和时间成本,让工人将全部精力都放在工作上。
管理层也不轻松,每天开会像开军事会议,战战兢兢不说,郭台铭还有自己一套“尿论”,时常教训道 “你的尿变黄了没?不黄?那证明你工作不够努力。”
这其实是郭台铭在和国外大品牌合作时学来的所谓“流程化精细管理”,也是今天流水线作业的基础原理,确保企业里每个人每个零件都符合工业化生产标准,可管可控。
问题是,国外的管理方早就意识到这样的行为有些反人性化,已经通过大规模的设备升级,将人工变成了自动化作业,工人的权益也有切实的保障。
可到了富士康这里,数十年来就是贪图人工便宜,有意将原本应自动化作业的流程交由人工完成。
好好的大活人变成“机器人”,结果可想而知。
 
7
背后的原因很简单,富士康能长期价格上远低于竞争对手,是因为毛利低到令人难以想象的地步。
代工一部价值1000美金的iPhone,大头自然是苹果公司拿走,小头是日韩等零部件归生产商,富士康赚到的不到10美元,如果扣去经营成本,净利润可能还不到1美元。
这就导致平均毛利在3%左右的富士康若想经营下去,只能不断通过降低成本维持,羊毛出在羊身上,利润自然得从富士康的工人身上榨取。
深圳富士康成立时,台湾的人工平均是大陆的五倍,算上大陆各地政府为了吸引外资给予的各种政策,这才使郭台铭的成本能远低于同行。
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即便富士康的管理再严酷,再不近人情,就在跳楼事件接二连三发生时,全国各地的富士康厂门口还是排满了长长的求职队伍。
因为相比其它企业,富士康的薪酬依然是最高,管理也最正规,想想也有些细思极恐。
事实上,郭台铭也有自己的考虑。
富士康的成功关键在于郭台铭的提出的“降低成本体系化”,全过程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也就是著名的“赤字接单,黑字出货”体系。
台湾首富,自此落幕
“赤字接单”是指以最低的价格从对手手里抢过订单,通过严格把控生产过程的精确度、设备运作的精准度,将所有流程全部拆解,层层考核管理。
分解后的步骤将成本控制提升到极致,最后达到客户满意,自己还能盈利的“黑字出货”的结果。
此外,当新的科技产品出现在市场时,郭台铭很少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总是等市场规模扩大,产品体系标准化后,这才挥舞着战无不胜的价格大旗一举拿下。
不仅如此,拥有全球十多个研发中心,上万名研发工程师的富士康早已从单纯代工转入AI智能、5G通讯、精密制造等高科研领域,以技术碾压了无数潜在的竞争者。
在竞争残酷的商业环境中,“骁勇善战”的富士康也逐渐成为各地政府眼中能直接带动GDP的“香馍馍”。
在2018年的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68岁的郭台铭表示:富士康产值占整个中国GDP出口的3.9,进口的3.6,占全国GDP近3000亿,下一步将努力提升到5个点。
这就难怪当富士康在2009年准备进驻河南时,河南省政府为了帮助招工,甚至专门下发文件,从县乡村层层分包任务招人,每个工人还能拿到200元政府补贴。
本来有媒体还质疑河南政府这是倒贴数亿来讨好富士康,可等富士康完成在河南诸多布局后,看见数字的人都闭了嘴。
2019年,河南的进出口总值,十年间从不到200亿人民币迅速提升为5000亿,富士康一个公司进出口额就占到了六成,河南顺利跨入全国外贸省份前十名。
台湾首富,自此落幕
四川也是如此,富士康进入后,四川全省货物进出口总值从不到1000亿提升到3000亿,成都富士康一家企业进出口金额就占到全省的19.2%。
昆山、烟台、重庆、贵阳等省市也通过引进富士康,不仅从进出口贸易得到了好处,城市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也得到相应改善。
不可否认,富士康的到来给各地不仅解决了就业问题,更带来了一系列的上下游产业链,当地的高新技术和电子产业迅速得到提升,直接改变了整座城乃至全省的经济生产体系。
因此,郭台铭无论去大陆哪里考察,当地一把手基本上都会亲自接见这位“财神爷”。
 
8
在富士康,董事长郭台铭更是神一样的存在。
一面是他的话被当作语录张贴在园区每个角落,一面是每天有无数歌功颂德的人围绕左右。
如此一来,有些飘的郭董说出“富士康养活了不少大陆人”这样的屁话也不足为怪。
不管郭台铭创立的富士康有多厉害,他本质上还是个将利益放在首位的商人。
这两年,郭台铭紧随苹果等大公司的脚步,悄悄在印度和越南砸下百亿新建工厂,都是商人逐利的正常表现。
这位拥有数千亿身价的“财神爷”的感情生活也一样以善变和多彩多姿闻名宝岛。
2005年3月12日,太太林淑如因患乳腺癌去世。就在前几天,55岁的郭台铭刚刚当选福布斯榜单台湾首富。
可能感念苦熬了多年的太太没能见到这一天,郭台铭面对镜头,悲戚地大喊:“老天对我不公”。
当年为了感谢太太一路的相守相伴,郭台铭斥资数亿在捷克买下以林淑如英文名字命名的古堡,被传为佳话。
可惜结发妻尚在时,郭台铭就曾犯下 “男人都会犯的错误”,与金融公司一名女职员传出绯闻,闹得不可开交。
最后,还是林淑如忍痛和郭台铭联手以敲诈罪把对方送进监狱了结此事。
估计后来的吴秀波夫妇对这波骚操作心领神会,学以致用。
林淑如走后,郭台铭对媒体一再表示“太太不可替代”。
可俗话说“男人的嘴,骗人的鬼”,太太走后的郭台铭仿佛放飞了自我,与众多女明星不断传出绯闻。
其中既有和他大跳贴身热舞的林志玲,也有与他十指相扣出席公众场合的刘嘉玲,至于其他一些十八线的小明星更是数不胜数。
一系列劲爆新闻惹得李敖老师都看不去,放话直言:“他扯女人没有水准,像发情的小动物。”
2007年,有香港记者将郭台铭当年婚内出轨,后将当事人送进监狱的消息曝出,有图有真相,郭台铭不得不站出来承认,将五年的同居生活辩解为 “逢场作戏”。
不管是不是逢场作戏,反正“二玲”自此从郭台铭的身边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位比郭台铭小24岁的舞蹈老师曾馨莹。
台湾首富,自此落幕
有趣的是,这位曾老师正是当年指导郭台铭和林志玲跳热舞的舞蹈老师,其中关系不禁让人想入非非。
2018年,68岁的郭台铭迎娶了44岁的曾馨莹。婚礼现场,老当益壮的郭台铭当场做了30个俯卧撑,“虎虎生威”地将现场气氛推向了高潮。
台湾媒体故意问郭台铭为何看上曾馨莹,他一脸真诚地说:“我从她身上闻不到钱的味道。”
这话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不晓得林志玲和刘嘉玲等女明星听了作何感想。
当初的“小甜甜”,今天已是过眼烟云。郭台铭和女明星交往可以说是逢场作戏,可对自己一手打造的富士康帝国,那肯定是真爱。
虽然郭台铭从2001年起就表示要退休,可18年中,经历了员工跳楼、接班人弟弟病逝、全球金融危机等一系列突发事件后,放心不下的他仍独自扛着富士康的大旗。
2019年6月21日,69岁的郭台铭终于宣布退休,将鸿海董事长一职交给了跟随几十年的刘扬伟。
从中国到美洲,再到欧洲、南美洲和非洲,富士康的工厂遍布大半个地球村,郭台铭一手打造的千亿帝国堪称华人中的商业奇迹。
很多人肯定会就此大谈郭台铭的格局和眼界,可事实上如果没有踏着大陆四十年经济腾飞的台阶,享受着无数优惠政策和几十年的人口红利,郭台铭未必能取得今天的成绩。
站在风口的人可能会一飞冲天,也可能从云端突然坠落。
伴随大陆人口红利褪去,富士康赖以生存的廉价劳动力资源急速萎缩,身边又多出像比亚迪和立讯精密这样闷声不响的竞争者,怎么可能让退休后的郭台铭感觉轻松。
离开郭台铭的富士康,何去何从仍需观望。
参考资料:
郭台铭与富士康,中信出版社
郭台铭管理日志,浙江大学出版社
创造奇迹的郭台铭,印刷工业出版社
郭台铭身上,承载着中国人的宿命,8字路口
郭台铭发家史,新民晚报 
鸿海代工利润持续走低郭台铭提前打通业务链”最后一公里” ,IT时代周刊
代工王:郭台铭剑术和盾法,深圳特区科技
文章作者简介:海边的风声君,这里有三局:商局、政局、时局。微信公众号:风声岛(ID:fengshengdao)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JfnPdFQq6ulScMcJRJ6jyg

独家深访:揭秘腾讯第四次战略升级

腾讯应该成为谁?有一点他非常清楚:唯有扎根社会土壤,为之回馈养分,才能往上生长。

独家深访:揭秘腾讯第四次战略升级

文 | 张博迁
出品 | 故事硬核 × 36氪

封面来源 | IC photo

4月19日,腾讯提出将“推动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作为新的核心战略。

这也许是腾讯历史上第一次,不是因为商业,而是因为社会价值而进行的战略升级。

为此,我们采访了推动这次战略升级的马化腾、刘炽平等腾讯总办成员,也包括普通员工。既倾听他们的层层剖析,也记录十多年来,腾讯在乡野、都市和虚拟空间的点点足迹,去还原此次战略升级背后的深层逻辑。

这当然是一个公司的故事,但本质上是一个我们将如何共同生活的故事。

独家深访:揭秘腾讯第四次战略升级

上篇:往哪儿去

独家深访:揭秘腾讯第四次战略升级

缺失的蓝图 

2020年秋天的一个周末,腾讯总裁刘炽平在爬山的途中,接通了马化腾的电话。

从2005年加入腾讯算起,他与马化腾共事已经整整16年了,既精确地驱动着全公司运营,还负责最为重要的战略业务。在16年时间里,他帮助腾讯成长为全球前列的互联网企业之一。刘炽平专业、果决,且行事低调,极少接受媒体采访。

在接通马化腾的电话之前,刘炽平的脑海里有一个疑问挥之不去:腾讯公司的战略蓝图当中,“仿佛少了一块”。

自2018年的“930变革”以来,腾讯可谓脱胎换骨:架构大调整,扎根消费互联网,拥抱产业互联网,既有科技升级,又有科技向善的新使命愿景。但把这些全部放到一起,还是“少了一块”。

在电话另一端,马化腾与他不谋而合。这些年,世界互联网界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大众在通往未来的门前变得犹疑,谷歌和脸书接连遭到挑战。如何与社会和谐共处,成了全球互联网公司共同的紧要课题。

缺失的那块拼图究竟是什么?电话中聊了快一个小时,刘炽平谈起刚刚经历的一次内心“震动”。

那是疫情之后腾讯召开的线上表彰大会,当参与“战疫行动”的员工名单公布后,所有人都感到惊讶:从全球物资采购到疫情信息服务,公司竟有12000多人直接参与其中。仅在疫情爆发之初的1月27日——当时腾讯紧急开发健康码,于是贴出一份技术志愿者招募令——立即就有数千人举手响应。那是极为特殊的一段时间,在6万员工的腾讯内部,“部门墙”神奇地消失了,“你的利益、我的利益,一般经常碰到的问题全都一扫而空”,所有人奔着同一个目标,投入的激情大大超越了商业业务。

员工的热情推动着决策的诞生。战疫之后,共鸣自然地出现了。“那时候我觉得,一个企业可以担任的角色其实不只是业务上做好,”刘炽平说,“在关键的时间点,你可以发挥的力量是很大的。”这让他产生了一种想法:这种“战时状态”能不能变成公司的日常?

回顾这些年,马化腾也发现,科技平台对社会的责任义务,比想象中要大得多,绝非投入一定利润参与公益那么简单,还需要发挥科技的能力去做更多事情,去共享信息科技的成果。

9月之后,腾讯高级副总裁郭凯天也参与进来,他发现尽管腾讯做过许许多多的项目——仅以互联网公益为例,去年近82亿的网络募捐总额里,腾讯一家就占了近一半——但仍然不够。腾讯已成为服务十几亿人的公众性公司,不夸张地说,是“社会器官的一部分”。它该怎么做才能匹配自身的影响力?郭凯天意识到,全腾讯都必须行动起来,下场到更广阔的领域,更深入去解决社会问题。

他们的思路越来越清晰:腾讯需要再次升级,将社会价值作为公司的核心战略。

到了12月初,在他们三人的微信群里,马化腾已经有了明确的想法,“公司最少要拿出500亿来做社会责任升级,科技、教育、乡村、碳中和、公益平台数字化,首先要在这几方面投入。”

刘炽平进一步补充,这并非某个部门的事,必须把社会价值融合到所有业务之中,以全公司的力量去投入,组织架构跟着升级,设立一个新的事业部。

郭凯天明白,他们二人下定了很大决心。在腾讯内部,堪称事业部的无一不是公司生存发展的关键。不过,从政府和公众对腾讯的期望,以及自身的体量来说,“有一个事业部来做丝毫不为过”,郭凯天说。

至于那块新的战略蓝图,最终被定义为:“推动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

100多天,2000多个小时,腾讯公司内约有1万2千多人参与战疫。员工的热情推动着决策的诞生。

独家深访:揭秘腾讯第四次战略升级重回碰壁之处

当马化腾在群里说出想法时,他已经思考了数月之久。腾讯需要更进一步,他毫不怀疑,但蓝图给他打开的广阔世界,腾讯究竟要如何进入?

马化腾向来是个内省的人,看到国家的“碳中和”规划后,他将国外公司检索了一遍,发现有不少已经抵消了自身的碳足迹,虽然方法还很简单,但已经走在前面,腾讯“应该迎头赶上”。

他也回想进入产业互联网这几年,腾讯的技术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的变革,但教育、医疗等产业更有公共属性,商业之外,腾讯该如何促进其公平普惠?当人口越来越老龄化,腾讯又能做些什么贡献?思路一旦打开,各式各样的社会需求纷纷冒了出来。

如何让科技走到边远乡村,帮助缩小贫富差距?如何不限于眼前、而是助力到科研的长远发展,除了拿出10亿元创立“科学探索奖”,还能怎样更进一步支持基础科研?接受采访时,马化腾一口气讲了很多,目光也越来越远,能源、水、农业、粮食安全……

最终你会发现,这是一个关乎国家、社会乃至全人类发展的议题清单。方向无疑令人振奋,但都是壁垒高筑的领域,于是你也列出了疑问清单:未来腾讯能做成什么样?会像他们的商业一样成功吗?组织架构会怎么设计?资源要怎么调配?切入口是什么?

过去15年,马化腾和刘炽平一起,做出过大大小小数不清的决定,从商业并购到架构调整,也曾在“3Q大战”之后邀请数十位专家学者,一同听取他们尖锐的批评,并最终“原地掉头”。但这一回,恐怕是腾讯第一次并非为了更大商业成功而进行的战略升级,他们检索世界上的科技企业,但很难找到心目中的参照系。

 “不确定性太大了。”刘炽平谈起高层的讨论时说,“每一个人都非常支持,问题是,一旦说到底要做什么、怎么做,争论非常多,其实是没有一个完整清晰的路径给我们去做参考。”

无论一个人还是一家企业,在这样的时刻,所能凭借的最终还是经验和决心。刘炽平甚至想起15年前决定成立公益基金会的那个下午。在总办会休息间歇,有人起了话头,结果所有人都热烈讨论起来。也像今天这样,没有人问“应不应该”,却为“该如何做”争论不休。

在那之后,他们去过许多偏远贫困的乡村,捐了校舍、电脑、医务室,甚至派员工到基层一线挂职,但依然不得其门而入。捐给医务室的冰箱,最终塞满了村民的腊肉。乡村问题之复杂,似乎不是互联网的年轻人所能解决的,于是又沮丧地把员工一个个从穷乡僻壤撤回;在线下领域,他们处处碰壁,直到两年后才摸到了互联网公益的门道——往后十余年,在线捐赠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了超过两万家公益机构,吸引了4.4亿人、捐赠118亿元。可以说,互联网公益一手改变了行业的格局,带来了人人公益的新时代。

如今,当他们打算回到那些曾经碰壁的领域,这家公司已变得不一样了,而在早先的挫折中,仍有一些人非跨越鸿沟不可,留下了路标。

在贵州深山的村庄里,一名员工始终不肯离开,用六年时间为腾讯找到进入乡村的方法——搭建起“为村”平台,把1.6万个村庄搬到了线上,让250万村民连接了彼此和世界。她不会想到,这又为四年后的升级打开了一扇门;在深圳,他们在一所叫明德学校的公立学校里,进行了一场教育改革,而这些实验性的成果,将通过互联网分享给无数的乡村孩子。

他们也都明白了,公益是一种专业。自2016年人工智能浪潮滚滚而来,这家公司的科技升级已经进行五年了。先是科学家们汇聚而来,然后前沿科技徐徐展开,其中一些成果,也开始走向公益事业。有人打造AI算法,去学习全人类一万五千年的黄瓜种植经验,在荷兰比赛中脱颖而出后,便去东北落地了。另一些人用跨年龄人脸识别技术,寻找到失踪多年的儿童。还有8名博士深入养老院,打造了一套智能监测系统,一旦老人摔倒或遭遇危险,系统即刻发出警报。

刘炽平想起了许许多多的尝试,到了最新一届99公益日,他没想到经过疫情冲击,捐款热情还如此高涨。他更有信心了,“当我们把目标定好,动员人才、能力以及科技,就一定能做出很好的效果。”

为了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2020年10月,腾讯用研团队到呼和浩特访谈一名73岁退休老人。老人向研究员热情介绍太极拳给老年生活带来的乐趣。

独家深访:揭秘腾讯第四次战略升级一家公司的底座

2021年3月的一个下午,马化腾和刘炽平召集了一次总办会议。他们已经持续讨论了半年,穷尽了各种细节。现在,他们需要寻找更大的共识。

刘炽平讲起思考的历程,从爬山时的那通电话,再到战疫行动带给他的冲击……他回忆起过去20多年,这家公司创造过的种种价值,而如今一片新的洼地就在眼前展开。他的讲述带着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激情,仿佛这一切不再只是沉甸甸的责任,而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机遇。刘炽平畅想着,如果有一家大型公司,用它赖以成功的核心人才、技术和资源,全情投入到公益的、公共的事业中,能创造出什么样的未来?

如同以往,马化腾安静倾听着,他们共同经历过许多风浪,早已知道对方心中所想。老一些的员工会记得,2005年元旦的早晨,他们收到来自马化腾的一封信,信里马化腾问,腾讯如何才能成为一家百年老店?六年后,他们则听到了他新的感悟——一家公司不再只是属于创始人、股东、员工,它其实是属于社会的。

如今又十年过去了,这家公司的服务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新的情境催促他思考,腾讯应该成为谁?有一点他非常清楚:唯有扎根社会土壤,为之回馈养分,才能往上生长。“这绝不是锦上添花,”马化腾说,社会价值不仅是新事业部的工作,而必须融合到所有核心业务之中,“可持续的社会价值创新,应该和消费互联网、产业互联网一起,成为腾讯所有业务的底座。你必须向下扎根,和其它板块有连接、有互动、有支撑,你才有可能成长。”

他把创造社会价值,看成是腾讯发展的方向。

某种程度上,这是马化腾回应外部关切的一种方式。多年以来,他保持警醒,所有质疑的声音,他也非常清楚。只是对他而言,行动才是最好的表达。“持续地创造社会价值, 久而久之,用户会知道我们是希望把数据保护好的……我们是有长期主义的视野、着重于长远发展的企业。不管外界有什么评论,我们自己是清清楚楚的。我们用行动表明自己。”

总办成员围桌而坐,关于新的战略,他们没有什么可疑虑的。毕竟在各自的业务线上,社会责任的触角早已伸展。未成年人保护项目是COO任宇昕最看重的事情之一,而同时作为PCG的执掌者,他把“让内容创造美好”作为事业群的使命。获得过联合国特殊表彰的QQ无障碍改造,成了时任执掌者汤道生心中“人生最大的成就”;首席探索官网大为则飞遍全球,专门投资短期回报不明、却可能改变世界的奇想,他提出以AI“重构地球”——食物、能源、水,这些关乎人类生存的要素。

对那些瞄准社会价值的项目,既需要目标纯粹,也要包含可持续的思维。马化腾的想法是,不能抱着功利心,但认真投入到那些少有人涉足的领域,没准也能开拓一片蓝海,吸引更多人前往。

总办会原定一个小时的议题,持续了整整三个小时,不同的设想被提了出来。这并不奇怪。“听我的,就这么办”,这样的时刻在这个16人组成的最高决策机构当中,并不存在。它流行的是一种群策群力的文化,尽管有分歧、有争论,但据高级副总裁奚丹的说法,“十来年里,没有一次决策是靠表决产生的”。

这时突然有人提出:社会价值项目万一如果产生盈利,是否可以再次投入其中,实现正向循环。所有人都表达了赞同。

当格局在讨论中打开,所有人都发现,有太多领域“最应该腾讯做”,它们和腾讯擅长的信息科技有大关联,新战略需要和已有的业务互相融合。

就在他们开会的滨海大厦里面,新近部署了一套应急系统——很多年前,一位腾讯工程师在晨练时猝死,马化腾对此始终难以释怀,最终促使团队投资了急救类公益企业“第一反应”。后来新系统在公司内做了测试,四分钟内就有20个志愿者赶到晕厥者身旁。他计划将这套系统捐赠给社会,扫码就能呼唤到距离最近的志愿者。但这不仅需要借助微信平台,还涉及到医护系统、志愿者队伍等方方面面,腾讯内部尚不存在一个能力强大的部门足以推动。参照过去的经验,马化腾说,必须架构先行。

这个最终命名为“可持续社会价值”的事业部,整合了企业社会责任部与腾讯公益平台,又新设了向善实验室群,碳中和、乡村振兴、教育创新、科技创新等领域将在此孵化。待成熟后再分拆出来成立细分领域的工作室。郭凯天的设想是,以一种内部创业的模式,支持员工自由组成敏捷灵活的团队,源源不断去实现优秀的创意。

在升级之后,新的事业部有产品经理、工程师、运营人员,也会有各核心业务带入的核心资源。它一方面自己寻找业务,在重大议题中寻找发力点。另一方面拉动其它部门,赋予它们社会价值的想象力,像“核心发动机”般推动项目往前。马化腾说,一旦架构打开,即使是些遥远的领域和设想,如今也终于可以纳入规划。

这也许是一家公司少见的时刻,一群人集体沉浸在无关商业的兴奋中。

说起新事业的未来,马化腾似乎有说不完的话。他描绘建设在海洋上的巨大智能风电,源源不断提供着绿色能源;他说像搭建捐赠平台那样,搭起一个教育公平的平台,老师足不出户就能支教,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也能深入到最偏僻的农村,全真互联网则让孩子们获得如在眼前的学习感受;在未来,每个村庄有自己的线上社区,和城市的人与资源广泛连接,一个想要致富的农民可以在线上学习MBA;在更远的未来,AI 实验室也将研发出养老机器人,那也许人们不再恐惧身体衰朽的时刻……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这句格言当然是对的,但更实际的情况是,故事中人也时常会陷入巨大的迷茫——他甚至不清楚肩负的究竟是什么。在长达3个月的决策过程里,马化腾和刘炽平一层层地剖析,无一例外是为了更加看清楚自己。因此,当谈起最终做出决定的时刻,他们的语气中不约而同地流露出一丝轻松之感。

“(这次升级)其实是腾讯自我发现的过程。”刘炽平说。

独家深访:揭秘腾讯第四次战略升级长达3个月的决策,腾讯战略新蓝图初显。

独家深访:揭秘腾讯第四次战略升级下篇:从哪里来 

独家深访:揭秘腾讯第四次战略升级终于知道要做什么

在尚且幼小的时候,“腾讯是什么”还不像今天那样复杂,相应的,该肩负什么样的社会责任,那时还清晰而简单——“做一些修桥铺路、资助教育的事,没想那么大,也不要搞得轰轰烈烈。”郭凯天回忆说。

2007年,腾讯慈善公益基金会宣布成立。据《中国网络慈善发展报告》指出,这也是中国互联网公司的第一家。彼时基金会只有两名开发、一位项目经理,他们选择了全国31个贫困县,捐建希望小学。唯一的项目经理陈圆圆,组织31所小学举办美术比赛,结果一团乱麻。连获奖的孩子到上海看展的名额,都被校长和老婆孩子顶包了。心酸的是,连校长也没有到过大城市。

还是不够深入。郭凯天和行政部总经理窦瑞刚、陈圆圆商量,跑遍了大半个云南和贵州,最终决定在5年内花5000万帮助三个贫困县,每年派1名腾讯员工去基层挂职,保证钱花到实处。

于是做游戏的、做汽车新闻的、做产品的腾讯员工们,坐进了县里的办公室,把县里的人吓了一跳。做游戏的员工善于跟办公室里的人应酬,但找不到有价值的项目;做汽车新闻的最倒霉,梳着长头发、留着络腮胡,县里的人觉得不雅观:大城市来的怎么都这样?坚持让他剃胡子。

“农村问题很复杂,你确实也不专业,也不是企业这些年轻人搞得定的。”郭凯天说。但该做的事情,没有后退的道理。在反复的失败和迷茫中,汶川大地震爆发了。

2008年5月12日的下午,当值的QQ员工亲眼见到汶川大地震中的网络IP大批大批掉线,忍不住哭了。

全国很多地方都感受到了汶川地震的震感,听闻总理马上要赶赴灾区,灾情可能非常严重。整个腾讯马上行动起来。腾讯公益平台上发起捐款,马化腾发来邮件:公司捐赠100万,看灾情发展,再做调整。

灾情加重,余震不断。QQ员工紧急开发了抗震版QQ。

腾讯公益没有公募资格,必须与其他基金会合作才能接受捐款,窦瑞刚立刻想到壹基金。李连杰很快答复,“没问题。”

当晚六点,首批伤亡数字传回,当时的首席行政官陈一丹一直盯着电视,凌晨,他给所有总办成员发了邮件:建议捐赠追加到500万。腾讯的人与资源都被动员起来,所有广告,替换成了捐款页面,抗震版QQ也正式上线,所有产品的流量都导向募捐平台。

但急速涌入的捐款网友,差点把募捐平台挤崩溃。财付通负责人许国爱紧急召集员工,让流量直接连入财付通的服务器。团队通宵加班,终于在5月13日早上完成。新的捐款源源不断,把数额直推上1000万。

这是前所未有的事情,10块8块的捐款在互联网上汇聚成巨大的数字,通过壹基金变成物资传递到汶川。几天内,腾讯募集的捐款超过了2000万,几经追加,公司也捐出了2000万。

一年后,刚获得金像奖的李连杰来到腾讯致谢。新科影帝光临,让这家年轻的科技公司从上到下都感到新奇。他向腾讯提出了希望:地震后募捐量断崖式下跌,能不能开发一款工具,把公益捐赠常态化?

这正是腾讯公益当时在思考的问题。腾讯长于产品、又连接数亿用户,凭借核心的能力,他们终于摸索到了新的领域——在线捐赠。

独家深访:揭秘腾讯第四次战略升级

2002年,还在创业阶段的腾讯员工第一次做公益。

独家深访:揭秘腾讯第四次战略升级打造线上募捐信息平台

2009年的一天,时任采购部总经理翟红新在电梯里遇到马化腾,马化腾告诉她,汶川地震凸显了网络公益平台的价值,“我们是一家互联网公司,就应该做这样的事情。”他已经搞清楚了使命所在:打造平台,帮助公益组织拥抱互联网。

到腾讯公益兼岗后,翟红新很快就发现了问题症结:小额募捐,传统公益机构很难动员,而即使大量捐赠进来,他们甚至“数都数不过来”。

两千公里外的北京,中国扶贫基金会就经历着这样的困扰。

2009年,扶贫基金会决定向汶川捐一批文具,预计筹款100万,结果月内就收到了一个多亿。基金会秘书长刘文奎压力骤增:上百万人的反馈单,楼里四台打印机昼夜不停地运转,“人员连班倒,机器不休息,打印机都打坏了。”给公众的反馈不得已推迟了数月之久。另一方面,为了向公众募捐,扶贫基金会20多年来想尽了办法,总是被当做广告或者诈骗电话。

传统公益机构的痛点,恰恰是腾讯的优势所在。问题是,切入口在哪里?

那一段时间,翟红新和马化腾、刘炽平等人反复讨论,最终决定从“月捐”入手。月捐的诞生其实源自马化腾和刘炽平在香港街头的一次散步。那天,他们在天桥旁被募捐志愿者拦下,刘炽平自然地拿出了钱包,对方说,“每一个月固定捐助,对我们更有意义。”他们二人立刻想到:把它线上化会更好。

翟红新对“月捐”非常兴奋, QQ用户头像底下有一列图标,VIP会员则拥有一颗钻石。马化腾和翟红新找来了QQ会员的负责人,告诉他,今后公益月捐用户可以点亮一颗独特的图标,而且位置在会员图标之前。

负责人迟疑了,会员图标背后是他最重要的营收手段。一会儿才说,“让给公益没话可说,让给别人我绝对要据理力争。”

“除了公益别的也不会放。”马化腾请他放心。

内部达成共识,但在寻找“月捐”背后的公益项目时,翟红新却连连碰壁。3个月内,他们见了近百家公益机构,坚持募捐款的执行情况必须每月一反馈,但大都表示“很为难”。最终敲定的合作机构仅有壹基金、爱德基金会和扶贫基金会。等到上线后,用户被荣誉感点燃的热情也仅仅维持了两三个月。

还是得加大力度。翟红又新盯上了最火爆的游戏业务。2009年正值QQ农场“偷菜”游戏最疯狂的时候,翟红新团队设计了爱心果,像茄子、辣椒一样,能偷能种。

 “爱心果”最终被打造成最高级的种子,开着淡紫色的花,值钱、独一无二,一发布就引起了轰动,月捐一下上了大台阶。总办也感到惊喜。马化腾找到翟红新,“你到腾讯公益做专职吧。”

中国人从来不缺爱心,腾讯基金会副秘书长孙懿说,缺的是渠道和场景。她还记得腾讯公益上的一次个案救助:湖北农村的一个早产儿,生下来只有一斤半,家人准备带回家埋了,放到土里的一刻,婴儿放声大哭,母亲于心不忍抱了回去。腾讯大楚网的一名女编辑拿了一个月工资拍在桌上,边说边哭,“我想帮助这个小孩儿”。

孙懿指导她到公益平台发起募捐,4小时筹了50万,等到筹款结束,客服却接到一通愤怒的电话,“我在火车上看到这个小孩儿,刚想捐,进了山洞没信号,一出山洞捐满了。受不了,你赶快给我打开!”

“月捐”彻底打开了公益机构的视野,爱德基金会的“贫困孤儿助养”后来也成了腾讯公益上最早破亿的项目。时至今日,扶贫基金会的募捐总额中,公众捐赠已超过40%,其中互联网捐赠又占了37%。

几年后,借助“99公益日”,腾讯公益的捐款数字又上了新台阶:从5年1个亿,到1年5个亿。那时,腾讯公益参加一个全球性的募捐峰会,当腾讯代表汇报完毕,一众外国同行以为PPT上的捐赠人数写错了,纷纷数起了0。组织会议的盖茨基金会中国代表说,能让4亿人参与,是他们想做而做不到的。

独家深访:揭秘腾讯第四次战略升级
爱德基金会的“贫困孤儿助养”成为腾讯公益平台上最早破亿的项目。

独家深访:揭秘腾讯第四次战略升级进入乡村的方法

腾讯找到了值得专注其中的道路,而曾经那些迷茫的线下项目则在一个个地削减。只剩下项目经理陈圆圆,辞了总监的位子,靠着一股轴劲还挂职在村里。基金会秘书长翟红新又一次次劝她回深圳,她都不愿离开,“我还没解决那个问题。”

一直熬到2011年9月,黎平县文广局的干部跟陈圆圆介绍,当地的侗族大歌评上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到侗寨铜关村,全村唱起大歌,清丽又回响绵长,陈圆圆被彻底震撼了。她想,日益衰败的乡村需要的正是这股活力。

但歌会一结束,村庄复归萧条。腾讯要的是可持续的项目。几经周折,陈圆圆说服了翟红新,捐出300万,为村里建一个侗歌生态博物馆。但农村的复杂度,让预算从300万暴涨到1500万,翟红新想劝她停止,但她了解陈圆圆,“一旦认定了,九头牛也拉不回来。

内部议论也越来越多, “这个东西建好了,岂不是很快就会变成猪圈?”

最支持她的是郭凯天,当预算提高到1500万时,正是他最终拍了板。

历时三年,博物馆终于落成,郭凯天也受邀参加仪式,一路颠簸之后,他看着气派的建筑感到震惊,“这是你做的?”建筑面积5600多平方,具备百人规模的接待能力,时至今日仍能自负盈亏。

但也正因此,郭凯天在2014年亲自告诉陈圆圆,生态博物馆很难复制推广,要求她完成建设后就结束项目时,陈圆圆格外沮丧。结束那晚,团队里所有人都失眠了,坐在麦当劳里互相安慰。

2014年4月,陈圆圆看到《人民日报》刊载了马化腾关于“互联网+”的观点,她一下子来了灵感:互联网要是“加”上铜关村会怎么样?问题是,铜关村实在太偏僻,全国铺开4G网络时,村里通讯主要还是靠小卖部的固话。

陈圆圆决定,干脆就在铜关村搞一次“实验”。她先是拉来“基站”,又在几百号村民,总共选了120人免费发手机。村里老人没见过,捧起手机双手不停地发抖。

智能手机倒是用上了,给村民建的微信群里却一直没人说话。直到几个月后,转机才再一次来临。那时村里正在评低保,每户2500元算一笔巨款,导致村里谣言四处流传,村委跟村民的关系一直因此紧张。

陈圆圆说服了村干部在网上公示低保户名单。晚上9点一发出,微信群里涌进来40多个外出打工的年轻人,500多条消息全是谩骂,多年积怨全被拎了出来。

陈圆圆非常紧张。过了半个小时,村支书发了长长的文字消息,挨个解答村民问题,又解释了评选标准,也纠正了一些工作失误。结果,群里的语气平和了很多。名单最终确定,在乡镇政府后来的统计里,这是铜关村评低保满意度最高的一年。

对这件小事,陈圆圆形容,“对我心灵的震撼是颠覆性的”。

5个月的实验里,移动互联网给铜关村带来巨大改变,这让陈圆圆决心把乡村公众号当成最重要的工作。她雄心勃勃——2016年要覆盖100个村,这个项目最终定名为“腾讯为村”。

陈圆圆回到深圳,滔滔不绝跟领导汇报“如何凝聚村庄的集体意识”,以及为村的“村务公开”、“财务公开”、“书记信箱”、“村委日记”四大功能。听起来就像是老套的政治宣传,所有同事都建议她结束这段工作。一直支持陈圆圆工作的郭凯天也将信将疑,陈圆圆最后告诉他,“再给我一年试试吧。”

再次获得允许后的国庆节,陈圆圆7天没有下楼,琢磨如何自救。村里的每件事都历历在目,她担心这一切最终会一笔勾销。那时,团队人员几乎都流失了,只有她一直留守着。

为了快速推广“为村”,陈圆圆开始了她的宣讲之路。一旦听说哪里有乡村论坛,她就千方百计找机会,前后讲了几百次。终于,湘西扶贫办的一个科长听了陈圆圆的课,自己写了一份腾讯为村的应用方案,拿回本地介绍给县里干部和专家,在当地发了红头文件,选十个村推广。

这年冬天,《人民日报》的记者偶然听说了湘西的为村试点,非常激动,实地考察后发布了7000多字的整版报道——《当村里开通了微信公号》,介绍腾讯为村的成绩。转年春节后,陈圆圆接到了菏泽市商务局的电话,对方告诉她,菏泽市五千多个村计划整体接入为村。

登上《人民日报》的当天,她满街跑,在报刊亭买不到《人民日报》,给父母发了消息,让他们拍了照片发过来。

开年会时孙懿让她讲几句,陈圆圆说着说着哭了出来,在铜关村六年,直到最后她才找到腾讯进入乡村的方法,完成了她的承诺——“做出点什么”。

独家深访:揭秘腾讯第四次战略升级
2014年,为村项目创始人陈圆圆在贵州黎平铜关村指导村民使用手机。在铜关村6年,直到最后她才找到腾讯进入乡村的方法。

独家深访:揭秘腾讯第四次战略升级十字路口

陈圆圆在最偏僻的角落,让村民们连上彼此和世界。翟红新,则紧紧盯着公司里最好的那些产品,琢磨着如何“利用”上。

2014年,微信支付声势日渐浩大,翟红新带团队去拜访张小龙,想让“公益”在微信支付最宝贵的九宫格入口占据一席。没什么可犹豫的。张小龙只是和她讨论着产品细节,执掌QQ邮箱时,他就为腾讯公益开了默认设置,让捐款进展迅速反馈给用户。

2015年春节之后,刘炽平突然在群里问翟红新,如果做一个公益日,像一个公益嘉年华,你觉得怎么样?

 “公益用户有这个需求吗?”翟红新没有概念,但群里的讨论越来越热烈,并最终敲定了公益日的时间:当年9月9日。

总办还决定,入驻平台的项目,在99公益日每获得一笔捐款,腾讯都将进行1:1的配捐。可配捐总额应该定多少?翟红新说, “999万怎么样?”马化腾立刻回复,“要再加一个9。”翟红新非常惊讶,过去五年腾讯公益捐款总额才1个亿,这次3天内就要配捐1个亿?

9月7日0点,“99公益”上线,马化腾、刘炽平和陈一丹都守在一线。结果半个小时,配捐就达到1000万。

公众的热情远远超出了想象:第一届99公益日,总计募款1.27亿(到了2019年,飙升到了17.8亿),99公益日从此成了中国公益界的一桩盛事。

到了2017年,总办复盘时,提出了关键的问题:捐款骤增,行业准备好了吗?这一年发生了一件震动整个互联网的筹款事件——小朋友画廊。

那是当年特别策划的活动:用户只需花1元,就能获得自闭症儿童的画作。计划9月7日上线,但5号晚上,活动链接被提前发到朋友圈。

第二天一早,无数信息涌进翟红新和孙懿的微信,“你们做得太棒了!”小朋友画廊已经引爆朋友圈,“坏了。”翟红新知道项目都没做压测和优化,她赶紧打车去公司。仅仅几个小时,全球的578万人捐款1268万,加上此前筹集的数额,已经超过了设定的1500万上限。

“不能再筹了。”此时翟红新近乎本能地,迅速关闭了捐款通道。很快,客服就被用户的抱怨挤爆了,“没见过腾讯这样的,捐钱竟然不让吗?”

背后的公益机构筹款不易,也希望打开上限,但腾讯有一条铁律:任何一家公益机构来参加99公益日,募款额不能超过它去年执行的体量,以此来保证项目的稳健。

而对于他们自己来说,问题的本质则是,当平台深入公益行业,责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每个人都压力重重。

因此在2017年,当总办聚在一起复盘99公益日时,陈一丹提出了“理性公益”的概念。随之而来的,是“冷静器”功能的上线:用户付款之前,平台会跳出提醒,要求再次确认——但几乎每一个业内人都知道那条铁律:多一个点击,往往意味着成千上万用户的流失。

翟红新为此忐忑了整整半年。电梯里遇到别的部门同事,对方调侃,“Cindy(翟红新),腾讯公益还能上冷静器这种东西,你们真任性。”后来,她发现数据不仅没有下降,平均捐赠额和复捐率反而都有增加。

捐款的热情经受理性打量,又穿过新冠疫情的考验,到达2020年99公益日时,又再一次刷新了人们的想象。基金会有一名员工上午9点登上飞机,惊讶地发现数据飙升,“眨一下眼睛就是1个亿,很恐怖。”他立即把截图发到工作群里。

新任秘书长葛燄赶紧“踩了几步刹车”,限定单笔捐赠上限为200块。临时改规则会不会引起舆论反弹?同事非常担心,她却对所有人说:“没关系,责任我来承担吧。”

大机构拿到大笔配捐,小机构却收获甚少,并非公益理念之所在。葛燄有着更深的考虑:腾讯公益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99公益日之后,郭凯天找到葛燄等人,“互联网公益总会有顶峰的时候”。腾讯公益已经覆盖全国9成以上的公益组织,下一步该怎么走?公司战略升级之后,腾讯公益该如何跟上节奏?他们再次走到了考验判断力与决心的十字路口。

借着积累的经验,他们得以看清那道崭新的起跑线。腾讯公益平台如今聚集了两万家公益机构和4亿捐赠者,但双方之间仍竖着一道半透明的玻璃。

接手腾讯公益后,葛燄提出的解决之道是更加彻底的数字化升级。同时,腾讯将提供全新的科技公益平台,所有人都可将一技之长贡献给公益组织。这也许又将带来颠覆性的改变。

腾讯公益再度出发了,曾在队伍中赶过路的人也开始了新的探索:陈圆圆来到了广西乡村寻找新的可能;翟红新调往深圳明德学校进行创新实验,并畅想着如何打造一个公平普惠的在线教育平台。

十多年来,腾讯社会责任的足迹既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也在贵州深度贫困的大山里,十年之后,它会抵达何处?没有人知道。前方也许是意料之外的通衢,也许是小径分叉的丛林。

独家深访:揭秘腾讯第四次战略升级

“小朋友画廊”项目的链接提前发到朋友圈后,几个小时后全球的578万人捐款1268万。

独家深访:揭秘腾讯第四次战略升级

尾声

在腾讯筹划“做点好事”的2006年,马化腾曾收到过一封电子邮件,信中一位盲人告诉他:谢谢腾讯,中国终于有了一款盲人可以使用的邮箱。

马化腾自然很高兴,“怎么回事?”他询问当时的QQ邮箱负责人张小龙——张小龙一头雾水,转而去问总经理,总经理又去询问下属。最终一个产品经理说:那天来了个QQ空间的人,提了个需求,举手之劳我们就改了。

提需求的人叫黄希彤,负责QQ空间的技术。一天,他偶然走进了深圳图书馆的视障阅览室,发现人人戴着耳机,键盘噼啪作响。所有人都在用Gmail。

“为什么不用QQ邮箱?”

“用不了。”盲人告诉他。

黄希彤请他打开显示屏,马上发现了一大堆问题。黄希彤感到非常惭愧,1700万视障者的需求,就这么被他们轻易忽视了。

后来腾讯内部成立了“信息无障碍产品联盟”。QQ的掌舵人汤道生将无障碍改造当做最核心的需求。用户体验中心总经理陈妍多次去盲人群体中调研,再后来她在年度员工大会上播放了一段无障碍调研的视频,那是盲人在QQ上给远方的家人唱歌,现场一片安静。

能不能企业全都联合起来解决无障碍?这些日常相互竞争的公司,在这件事上却一拍即合,“中国信息无障碍产品联盟”很快成立,后来成员一直扩大到近百家。

当我们说到“公益项目都不是本职工作……”,40岁出头、但神情和讲话方式仍像大学生的黄希彤打断说:我觉得这是技术上正确的事情。

互联网的浪潮已然涌起很多年,但黄希彤总能想起他刚从大学毕业的1999年,那时还没有互联网行业,程序员是一个挺少见的职业,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汕头超声仪器研究所,负责给进口的B超做汉化:一个方块一个方块地画出汉字,裁剪,再放到机器里面去。很快,这群初代程序员就赶上了互联网泡沫,又过了许多年,浪潮再次涌起,他们幸运地做了想做的事,赚到了钱,当然,每个人也变老了一些。

“互联网早期,我们会提互联网精神,平等、开放、分享,我记不大清了……”黄希彤也在费力地回忆,“那时候,我们觉得互联网就是一扇窗,一个美好的未来。”

腾讯的老员工们,似乎都能讲出几个纯真年代的故事。翟红新至今记得2002年那个夏天的晚上,腾讯几百员工挤在华强北一座租来的办公楼里,下班后人们互相招呼着,把旧电脑摆在大厅里,检查线路、更换零件,准备捐给山区学校。马化腾路过,叫秘书给大家买饮料和冰淇淋。从2009年她接任腾讯基金会秘书长,再到2020年转而去做教育公益,她总是想起那一天。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3vyeskdTZ9ww4s-6PF9cw

携程与美团的功守道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携程(NASDAQ:TCOM)将于4月19日赴港二次上市。站在新起点上,携程似乎哑口无言,到底还有什么新东西能够讲给市场听呢?

 

携程正在面临的是所有成熟型平台经济模式共同的宿命:“诺威格定理”的约束。即,当(携程系)市场渗透率超过50%后,成长性就已到了尽头。通常这个时候,以模式创新为竞争的产业巨头多选择以并购维持生命周期,但望眼国内市场,已无猎物可寻。

 

更为凶险的是,携程还得面临其他平台巨头的跨界蚕食——美团和飞猪的崛起都是它的逻辑杀。尤其前者,美团已成为携程的头号敌人,预定酒店业务已成为二者正面缠斗的主战场。

 

既没有没有第二增长曲线,还面临着不对称战争,这是携程回归遇冷的主要逻辑:媒体消息称,携程最终公开发售仅录得16倍超额认购。这与此前百度的111倍、B站的170倍相去甚远。

透过尚未散去的疫情阴霾瞭望,过往擅于“价格战+资本收购”两板斧的携程,怕是难以再现当年斩落艺龙的功力,而长期以来靠并购竞争者构筑的行业护城河,正在消耗市场对它最后的想象力。

01

攻守之间

 

 

面对美团的蚕食,携程无法淡定。

 

携程与美团的功守道

图1:同一经济型房源价格对比(左美团,右携程),来源:APP截图

 

以上图为例,4月15日,通过美团APP和携程APP选取同一经济型房源对比价格,“零压大床房”美团标价400元vs携程标价350元;“自主大床房”美团标价367元vs携程标价324元;“精选大床房”美团标价387元vs携程标价329元。

 

携程与美团的功守道

图2:同一高星级房源价格对比(左美团,右携程),来源:APP截图

 

同样的逻辑,同一家星级酒店,“豪华客房”美团标价1402元vs携程标价1302元;“四季客房”美团标价2389元vs携程标价2011元;“北京套房”美团标价8215元vs携程标价7120元;“主席套房”美团标价9703元vs携程标价7521元。

 

明显地,那个擅于“价格战、拼补贴”的携程又回来了,还是一样的味道。经历过“携程在手,看清楚再走”和疫情的洗礼后,发动“十亿豪补”的携程再次掀起价格肉搏,这次的目标直指美团。

 

以往的认知是,携程预订酒店业务的主要目标人群和产品定位聚焦中高端消费领域,而后来者美团的酒店业务主要发力于经济型房源,两者的存在类似“城乡二元”。而且预订酒店的佣金和收入越往高端方向,货币化率越高,所以美团酒店业务在崛起之初并未给携程带来足够大的威胁。

 

但疫情的爆发还是撕开了一个口子,给了美团酒店业务得以大举攻入星级酒店领域的时机。

 

疫情使得国内酒店库存淤积,只有少部分酒店能够靠着隔离政策的庇佑实现一定比例的客房入住,但全国大部分酒店都被迫进入歇业状态。但从2020年二季度开始,部分地区的疫情风险等级陆续开始下调,以“短途出行、城郊出行、省内出游”为特点的旅途需求开始释放。

 

相比于扎根商旅出行和异地消费的携程而言,这一时间窗口无疑利好基于本地生活类服务的美团。当然美团也借机发动“酒店超级团购”活动,吸纳了不少陷入库存焦虑的酒店供应商,特别是在星级酒店领域。

 

携程与美团的功守道

图3:美团酒旅到店业务收入,来源:安信证券研究中心

 

事实上,回顾2020年两家的预订酒店方面数据,携程的这块收入由2019年的135亿元下降至2020年的71亿元,几乎是腰斩;美团的到店、酒店及旅行业务2020年收入为213亿元,较上年缩量近5%,影响微弱优于市场预期。

 

值得注意的是,美团的总间夜量早在2019年已占比行业超过50%;其2020Q4的星级酒店在间夜总量中占比超过15%,并且同比增长超过110%。

 

这表明,美团预订酒店业务拥有庞大的经济型房源基础,并且向上延伸星级酒店房源的发展势头已很显著,若再任其继续发展,美团的酒店业务很可能将打通高低酒店住宿产品线,携程过往的独特优势将不复存在。

  

携程与美团的功守道

图4:2019年全年美团酒店数据,来源:Trustdata

 

这是近来携程发动价格补贴的主要原因。其中有两个重点,一是全房源补贴,通过竞价吸引C端用户回流携程体系;二是针对中高端商旅消费者(核心客户)予以更大力度的补贴,以锁定携程长期以来的比较优势。

 

02 

博弈推演

 

 

“价格战、拼补贴”是携程上古时期的惯用战术。从货比三家的用户行为看,“相同产品标的、不同渠道价格”,更实惠的价格当然能起到效果,短期内,携程肯定能够分流美团酒店的部分用户。

 

但这样一来,双方必然会陷入价格拼刺刀的泥潭,而穿越过“千团之战”的美团岂会畏惧,它对此更是轻车熟路。而下场后的互博就简单粗暴了,无非就是“你刺一刀,我还一刀”,拼的就是谁块头大更大,谁的血更多。

 

 ■体量:目前携程有逾4亿的用户,美团则有逾5亿用户;

 ■规模:2020年携程营收183亿元,美团营收1148亿元;

 ■效率:2020年携程净利润亏损14亿元,美团则盈利47亿元;

 ■钱袋子:2020年末携程自有现金及等价物194亿元,美团则大概为170亿元。

 

由上述粗略数据可见,美团略占上风。

 

但美团也不是没有顾虑,其新兴业务(包括社区团购、B2B供应链业务及共享单车业务)2020年亏损108亿元,并且仍处于投入阶段,所以这块业务对资本依赖很大。

 

反观携程,虽然其体量和血量都不如美团,但它的战线相对集中,一是与美团抢夺预订酒店业务,二是抵挡飞猪在出行方面的压力,所以携程更能够做到“毕其功于一役”,这是多线作战的美团无法做到的。

 

对于酒店供应商而言,他们当然能够坐享其成,“你十亿补贴,他十亿补贴”的竞争势态让他们暂时摆脱OTA的压榨,成了后者呵护拉拢的对象。

 

当前较为敏感的政策背景下,预计经历过这一轮“携程vs美团”的较量后,在线酒店业务将形成一个新的房源供应结构,美团和携程很可能将达成楚汉之盟,这将是他们短期内的最优均衡。但这并不是最终的均衡结果,双方的竞争不会就此打住,两者都将暗度陈仓,择机反扑对方。

 

中长期看,“新物种”美团要比“前浪”携程更具想象力和爆发力,而这不得不归因于美团的发迹内核,它在人们的高频行为如网购、聊天、看短视频之外,成为了人们每天吃放、点外卖的代言人,并由此高频触达衍生诸如酒店、共享单车、网约车、买菜、电影、消遣娱乐等多元业务,而基于吃放的高频推进低频往往能收获不错的效果。

 

尽管携程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成为了人们出行旅游的代言人,但一个人或一家人一年能够出游几次呢?

 

而除了使用低频之外,从PC时代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携程提供的产品还是十几年前的那一套。这样的携程或许是有些无奈的:中国旅游行业可以说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但根本上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动,这是一个看似隐含巨大机会但却十年如一日的行业。所以这个领域天然存在被新物种入侵的“后门”。

 

 

03 

估值穹顶

 

 

 刘邦夺天下后“尿溺儒冠”,豪言“乃公马上治天下。”陆贾质问刘邦“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

 

图5:陈道明版刘邦,来源:网络

  

一路走来,携程在在线旅游行业内坐实了自己王者头牌的霸主地位,凭借着资本投资鲸吞般的能力,陆续将竞争者、潜在竞争者纳入麾下,屡试不爽。

 

携程与美团的功守道

图6:携程集团(NASDAQ:TCOM)月K图,来源:雪球

 

但,这样构筑的行业护城河在资本市场上并没有被“陆贾们”所认同,其与去哪网合并股价上涨之后,随后的投资收购并未抬升股价,并从2017年9月的60美元/股开始一路走低。

 

复盘下这期间携程的并购行为,时间线如下:

 

 ■2015年5月,携程收购了艺龙大约38%的股权,之后随着艺龙私有化和同程合并为同程艺龙,携程实现了对同程艺龙的股权投资;同年12月,携程完成对去哪儿的分布收购,总收购成本为325亿元。

 

 ■2016年1月,携程通过可转换债券投资印度最大的在线旅游平台MakeMyTrip,之后此投资金额追加至12亿美元;2016年,携程战略投资旅游百事通,后者一大特色是在二三线城市拥有5000多家门店;同年12月,携程又达成了对skyscanner(天巡)的收购案,总对价120亿元。

 

 ■2018年,携程花11亿元收购一家线下旅行社剩余的全部股权,市场认为这家公司可能是2016年投资的百事通。

 

 ■2019年11月,携程取得了对一家在线旅行社的控制权,市场分析认为这是专注境外旅游的途风网。

 

 ■2020年4月携程以总现金对价7.7亿元收购了一家线上旅行社的全部股权;又于同年9月以4.2亿元收购一家线上支付机构的全部股权。

 

而翻看携程招股书,截至2021年1月31日,其现金和现金等价物共计226亿元人民币、未偿还可转换优先债券本金总额11亿美元、未偿还可交换优先债券本金总额5亿美元,以及三笔未偿还银团贷款共计28亿美元。

 

携程与美团的功守道

图7:携程现金流概要,来源:招股书

 

在两大主业(出行票务和酒店预订)未来还将面临较大不确定性挑战下,其经营活动所提供的现金净额难以出现较大改观,那么携程惯用的“价格战+收购”两板斧将受到桎梏。

 

事实上,携程通过收购确立自身行业护城河的方式是比较缺乏想象力的。看似能够同化竞争对手、持续扩大规模形成主宰行业之势,但对于美团这样的主营业务游离于OTA行业之外的“新物种”来说,这两板斧的效用会被极大弱化。

 

而在资本市场上,虽然携程的两板斧是一种独特的竞争能力,但其对于在线旅游行业整体效率和价值仍缺乏改造力和创造力,所以哪怕是收入规模扩大,但股价仍然匍匐。

 

图10:球场上的清道夫,来源:网络

 

这就像球场上的清道夫,化险为夷固然是一种能力,但是很少有清道夫能够在球员交易市场上获得不菲的身价。但反之,那些把控球场节奏的中场球员和撕开防线破网得分的前锋往往能够获得天价估值。

 

 

04 

破防之道

 

当前的携程身上,还留存着长期被诟病的“大数据杀熟”标签,这是一种很低级的、短视的运营策略,它的底层逻辑“逆互联网”,在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上提价。

 

当用户失去对你的信任,只看价格,全网去比价,甚至去航空公司官网订票,你多年构建的品牌也就一文不值了,这是携程作为补贴式交易平台的悲哀,也是一种无能为力的宿命:

 

▲当你OTA交易平台冉冉升起时,去哪儿等有资本支持的公司跟你血拼补贴;

当你通过收购成为OTA领域的王者时,如美团一样的新物种对你造成了降维打击;

当你自以为找到提高业绩的自救之路时,发现那只是泯灭品牌价值的不归路。

 

如何打破补贴式交易平台的宿命?其实需要在思维上转变:不过要分固化竞争思维,而是要极大强化服务思维。

 

涨价和降价的本质,最终的目的都是要让酒店住满,而不应被视为竞争或盈利策略。以行业惯例来看,剩下的10%-30%空置房间的边际成本很低,提高入住率,酒店的业绩就会有很好的上升,那么携程的业绩就会有很好的上升。

 

比如我们此前分析电商行业,写到交易逻辑到产业赋能逻辑时有这个一个例子:

 

进入渗透率很高的互联网下半场,平台收流量税的交易逻辑会越来越弱。浅连接赚通道费的模式,会让位于赋能供应链赚效率提升的钱。比如平台把货币化率提高到5%,那商家会加速逃离平台。但如果平台去赋能提高商家或者生产商的效率,比如生鲜,你把耗损率从40%降到20%,对方分你10%也照样很开心。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不管是携程,还是美团都要真正的明白:直接多赚用户的钱,那它最终会赚不到钱;帮酒店等商家赚更多的钱,才能像池塘的鸭子,水涨鸭高。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YW6fGmOBm9W8sR-GkdBeUw

顺丰是好公司,但顺丰不是好生意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坦率说,顺丰控股(SZ:002352)预告巨亏10亿的一季报,之前并非毫无预兆。反而是市场如惊弓之鸟的表现令人疑惑。亏损预告之后,基金经理们都在夺路而逃连续两个跌停,说好的长期价值投资变成了一个冷笑话。

 

顺丰是好公司,但顺丰不是好生意

 

要知道,就在2个月前,顺丰还是那个“坐5000亿望一万亿”的快递之王,是引领物流前沿技术发展、动辄展望终局看100年的超级王者。

 

这份公告之前,诸多公募基金经理手中的核动力计算器都算到冒烟了。从2020年一季度开始,他们对顺丰不断加仓,在顺丰流通股占比从一季度的3%,直接涨到4季度的10%,总持仓市值一度近600亿。

 

用600亿真金白银全力押注,基金经理的话术都像是一个师父教出来的:我们看好中国快递物流行业龙头公司的发展,愿意与中国最好的快递公司一起成长,想到30万快递小哥一刻不休的为股东辛勤劳作,我们就很放心,我们作为基金经理看的不是一时一地,看的是10年以后的大格局。

 

《霸王别姬》里那句话说得好:“说好的一辈子,少一个月,一天,一个时辰,都不算一辈子。”这份亏损10亿的财报一经出炉,打脸了一众专业信徒。而从大宗交易的情况看,很多基金预感大事不妙,早就提前偷偷下车了。

 

不过,市值跌掉50%之后,嗅到血腥味的逆向投资者纷至沓来,大家关心的问题也大同小异:如果一个月前,大家6000亿的顺丰逻辑通顺,3000亿的顺丰岂不是更是罕见价值;如果一个季度的表现并不是决定性的,那么眼下是不是抄底时间?

 

看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代入三重维度。

 

 

01

短维度:利好全面翻空的2021

 

 

短维度看,顺丰一季度不及预期的表现恐怕只是个开始。原因极其简单: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上市公司大多经历了上半年的停摆,而对于顺丰所在的快递行业来说,整个局面却完全相反:去年的利好今年都变成了利空,而去年的利空今年却始终没有终止。

 

首先,受疫情影响,去年全年油价保持了低位,直到四季度才有所回升。这对油料消耗巨大的物流行业来说是个巨大利好。去年2季度,顺丰毛利率甚至创下21%的历史最高水平。

 

今年原油价格恢复之后,不仅这种利好将不复存在。考虑到从去年12月开始油价飙升,WTI原油价格已经站稳60美金,未来油价还有进一步上涨的可能性,油价对顺丰所在的物流行业的业绩表现,还会产生进一步牵制。

 

顺丰是好公司,但顺丰不是好生意图:油价已回高位

除此之外,作为高速公路的大客户,顺丰去年的超优秀业绩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因素:根据交通运输部的政策,从2020年2月17日0时起至疫情防控工作结束,所有依法通行收费公路的车辆免收全国收费公路车辆通行费。2020年5月之后,这个免费政策也被取消。

 

成本下降受益于低油价和免费高速路,而收入增长又受益于疫情期间产生的防疫物资运输需求脉冲增长,和防控措施下的线上消费品寄递时效件极高基数,此长彼消之下,顺丰去年全年净利润达到69亿,营收也在四季度站上450亿高位。

 

顺丰是好公司,但顺丰不是好生意

图:顺丰营收逐季增长

 

面对这样一家营收不断增长,盈利能力历史新高的白马公司,顺逻辑思考的机构投资者们想避开这样一个陷阱还是颇有难度的

 

随着股价提升,研究员对顺丰的盈利预测越来越高,而顺丰经营本身却存在波动和周期,追高的投资人在6000亿市值的高点被一份并不意外的季报打击到也就毫不意外。

 

短维度来说,对于接下来几个季度的顺丰,业绩想有超预期表现还是非常困难的。少,在疫情效应产生的扰动完全消失之前,之前买入顺丰的理由都将不复存在。

 

 

02

中维度:资本开支周期开启

 

 

除疫情因素之外,顺丰中期业务增长本身也走到了一个关键窗口期,原有的基础设施框架已经不能支撑顺丰进一步满足市场需求。

 

2020年以来,顺丰的业务量整体增速非常迅猛。数据显示,2020年顺丰完成业务量81.4亿票,同比增长68.5%,远超行业整体增速的31.2%,导致速运等多环节出现产能瓶颈。

 

2021年一季度更是如此,顺丰已经成熟的产品线,如特惠专配等的需求都远超整体产能响应能力,而刚刚放量的新产品线,如丰网和快运,产能完全释放还需要时日。加之顺丰为了满足电商平台春节不打烊的安排,一季度顺丰给出了大量的在岗人员补贴。

 

简单说,顺丰的业绩中,短维度有成本和需求的扰动;但中维度中,顺丰为实现增长不顾一切的大幅投资更是重要因素。

 

顺丰是好公司,但顺丰不是好生意

图:顺丰资本开支的第二轮高峰期

 

就在2020年,顺丰资本开支(不考虑股权投资)达123亿元,环比增加58亿元;其中在四季度进一步加大产能投入,资本开支(不考虑股权投资)达到49亿元,环比增加14.5亿元。

 

在顺丰掌门人王卫眼中,增长才是一切,尽管可能投资者并不喜欢这样的颠簸。

 

对顺丰来说,快递物流业务本身属于同质化业务,想要对四通一达产生降维打击,需要在基础设施搭建上步子再大一点,这个资本开支周期几乎是避不开的。

 

在顺丰业绩电话会议中,顺丰投资者关系团队坦承,眼下顺丰正处在一个资本开支周期顶峰,资本开支目前占到营收7-8%个点,而鄂州机场的投产甚至还会进一步拉高这个占比。

 

很显然,这些投资本质上上都可以理解为是成本的一部分。中期看,顺丰还会进一步处在资本开支周期中,这种投资产生的折旧和短期的投入大幅增加,同样会影响接下来不短时间的顺丰业绩表现。

 

从这个角度说,即使是1-2年的中维度判断,投资者也不应当对顺丰的表现有过高的期待。

 

 

03

长维度:信仰非常昂贵

 

 

当然,以上这些中短维度的担忧,顺丰掌门人王卫也早有预判。在业绩说明会上,王卫说,顺丰二季度不会再亏,但全年利润也不会回到去年同期水平。

 

言语间,顺丰王卫的战略思考能力,依然是无可争议的物流之王:

 

如果短期的利润承压能换来长期的竞争力,有机会将顺丰打造成为市场上不可或缺的选择,那我愿意调低未来1-2年的利润率预期,这是重要的战略。

 

在王卫的叙事中,未来三年还有很多目标要实现,顺丰的股价不应以物流公司的估值体系来看,这将是对所有投资者最好的交代。

 

事实上,如果投资者稍微目光长远一些,全面押注前沿运输科技的顺丰,本来也不应当是一个普通物流公司的估值。盘算几个季度或者几年业绩的思考维度,终究是错付了。

 

顺丰是好公司,但顺丰不是好生意

过去3年中,顺丰的研发费用逐年上升,加上在前沿资本开支的投资,顺丰实际的利润水平很明显是被压低了,这些居高不下的研发投入和资本开支,都构成了顺丰增长的重要砝码。

 

一方面,鄂州机场的投入将顺丰时效产品与行业平均再拉开3-4小时距离。这个时效网络,不仅仅是国内的时效网络,也是顺丰服务全球和供应链产品的核心优势,对竞争对手来说,这个鸿沟在可见的时间内难以逾越。

 

另一方面,随着顺丰在供应链领域的持续投入,顺丰很快将为整个市场设定品牌和服务的标准,为全球物流行业设定标杆。

 

顺丰控股引以为傲的“天网、地网、信息网”的背后,正是通过顺丰科技的大数据生态来“粘合”,并广泛应用于顺丰控股的速运、仓储、冷运、医药、国际等业务。顺丰科技的自动化机器人也活跃在分拣等环节,实现24小时连续高速处理包裹。

 

凭借这些产品线的不断创新,顺丰过去5年营收翻了三倍,已经将仍然在低价竞争的其他快递对手远远甩开。

 

不过,这些增长并不是没有代价的:

 

就在去年,顺丰资本开支每天就要烧掉3300万,如果想要实现超高速增长,这个量级的资本开支才只是刚刚开始。对应的,从顺丰上市以来,顺丰融资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歇。

 

股权融资角度,2017年两笔定增融资总和接近600亿,2019年发行了近58亿可转债,2021年2月,顺丰继续增发220亿,而债权融资的清单更是密密麻麻,到2020年年报截止,顺丰的总负债已经站上544亿。

 

很简单,仅凭当前业务产生的自由现金流,根本无法满足顺丰全速增长的资本渴求。不出意外的话,想要完成对科技巨头的信仰一跃,顺丰接下来三年的融资只会有增无减。

 

顺丰是好公司,但顺丰不是好生意

从长维度判断,为了顺丰转型科技巨头的愿景,投资者每年还至少要面临将近200亿的债务承担和股权稀释。

 

 

04

好公司,但不是好生意

 

在王家卫导演的《阿飞正传》中,阿飞说,世界上有一种鸟是没有脚的,它只能一直飞呀飞呀,飞累了就在风里面睡觉,这种鸟一辈子只能下地一次,那一次就是它死亡的时候。

 

对正处在激烈竞争物流赛道的顺丰来说,顺丰的投资和增长一旦停止,就意味着死亡,竞争对手不出意外很快会追赶上来:三通一达背后的诸多资本虎视眈眈,极兔速递也刚刚完成新一轮融资,估值来到78亿美金,即将赴美IPO。

 

此中道理在清楚不过:顺丰是家好公司,但顺丰不是好生意。在同质化服务的快递赛道中,想要一战成名的决策是不存在的。

 

当然,如果你是真正的终局投资者,这这些都不重要:任何选手都清楚的知道,谁第一个完成对14亿人市场的基础框架布局,谁就将成为确定的赢家。无论现在付出怎样的代价,与未来万亿级别的市场愿景比较起来,都不值一提。只是那一天,很遥远。

 

也许,这就是成就伟大的代价。王卫已经超越了传统视角,下面,就轮到二级市场的投资者们了。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kh6s_O9-Tg3gSaexS3T_Y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