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咖啡看云南,来了解一下我们自己的「咖啡王国」

我们支持国际化潮流并主张消费自由,但不少平价好用的国货同时也正在被生生埋没,成为你购物车中不曾有过的遗珠之憾。于是少数派联合我们的好朋友 aigo 一起开启了这次国货推荐的征文活动,邀请了一些作者来分享他们使用下来认为不错的国货,在予你受用的同时也希望借此机会让更多的国货被看见。如果你也有心仪的国货想要推荐,非常欢迎你向我们投稿。
云南种植咖啡的历史其实很悠久了,但个人认为从 2019 年开始才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可以说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这篇文章,我的本意是带大家了解一下云南咖啡的发展历史以及现状。顺便推荐一些值得尝试的云南咖啡豆。

咖啡分布

在咖啡种植产业中,北纬 25° 至南纬 25° 形成了一条咖啡带,全球有  79个国家和地区种植咖啡。其中小粒种咖啡(Arabica)主要集中在高纬度高海拔凉爽地区,中粒种咖啡(Robusta)主要集中在低纬度低海拔高温高湿地区。
中国咖啡看云南,来了解一下我们自己的「咖啡王国」
而在亚洲中国除了台湾外,还有云南、海南等地种植咖啡豆。其中中国大陆主要的咖啡产地在云南。
PS:我并不知道为什么中国非要定义个小粒咖啡、中粒咖啡,有知道的欢迎补充!

云南咖啡史

这是一份简单的云南咖啡历史年表,我们可以从年表中大致看到咖啡与中国的缘分,从 132 年前就开始了。
中国咖啡看云南,来了解一下我们自己的「咖啡王国」
在这份中国咖啡史年表中,需要单独补充一点。
上世纪 80 年代末期雀巢咖啡在中国成立合资公司,通过启动咖啡种植项目等方法开始在云南支持当地咖啡产业发展,云南咖啡再次崛起。1992 年起,雀巢成立咖啡农业部,专门指导、研究云南咖啡的改良与种植,并按照美国现货市场的价格收购咖啡。
中国咖啡看云南,来了解一下我们自己的「咖啡王国」
随后,星巴克、卡夫、麦氏均在云南建立工厂收购咖啡豆。虽然可以直接解决咖啡豆的收购问题,但咖农们都面临着价格打压的问题,咖农其实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实惠。
中国咖啡看云南,来了解一下我们自己的「咖啡王国」
2019 年上半年受全省性干旱天气影响,各主产区咖啡均受到不同程度毁损,部分咖啡树干死或只开花不结果,加上咖啡价格连续多年持续走低,咖农无心管理,咖啡产量受到一定影响,有的咖农看不到希望,把已经可以挂果的咖啡树全部砍掉,改种了其他经济作物。

云南咖啡种植概述

国际上种植咖啡需要满足海拔、气候、降雨量、风、日照时间、土壤等条件。

基本种植条件

温度介于 15-25℃ 之间的温暖气候,而且整年的降雨量必须达 1500-2000 毫米,同时其降雨时间,要能配合咖啡树的开花周期。当然,除了季节和雨量的配合外,还要有肥活的土壤。最适合栽培咖啡的土壤,是排水良好,含火山灰质的肥活土壤。
另外,日光虽然是咖啡成长及结果所不可欠缺的要素,但过于强烈的阳光会影响咖啡树的成长,故各个产地通常会配合种植一些遮阳树,一般多种植香蕉、芒果以及豆科植物等树干较高的植物。
而对于中国环境来说,需要满足:
  • 海拔宜在 800~1200 米之间。
  • 低于 800 米也可以种植,最理想种植应该是 800—1200 米之间。
  • 年平均气温为:17~23℃,极端最低温度不能小于 0℃ 的地块为种植标准,一般海拔升高 100 米,气温下降 0.65℃。
  • Arabica 为浅根系植物,要求土壤肥沃疏松,排水良好,地下水位 1 米以下,PH 值 5.5-6.5 为最适,小于 4.5 或大于 7.8 均不能种植,;在气温高的地方选择北坡或阴坡,在气温较低的地方选择南坡或阳坡,一般咖啡园温度不宜超过 25 度;对雨量的要求为降雨充足,年降雨量为 1000 毫米以上,且全年分配较均匀。

云南咖啡品种

1991 年前,云南咖啡主要栽培铁皮卡(Typica)和波旁(Bourbon)这两个经典的优质咖啡品种,之后又从肯尼亚引入了卡蒂姆(Catimor)系列品种(抗病毒能力更强,产量更高)。由于这两个品种形态和习性相似,因而两者多混合栽培。
中国咖啡看云南,来了解一下我们自己的「咖啡王国」
云南地区目前种植最广泛的就是卡蒂姆(catimor),保山地区还有少量铁皮卡(typica),波旁(bourbon)种植。虽然从大的范围上都属于阿拉比卡种,但这几个品种在本质上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
铁皮卡(typica):最经典的阿拉比卡种,目前很多商业改良种都源自此种。味道表现极佳,是公认的精品咖啡品种,但是产量极低而且易受锈蚀病的侵蚀,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管理。铁皮卡咖啡原产于埃塞俄比亚及苏丹的东南部,是西半球栽培最广的咖啡变种。植株较健壮,但不耐光照,在夏威夷产量较高。铁皮卡顶叶为红铜色,称红顶咖啡。
中国咖啡看云南,来了解一下我们自己的「咖啡王国」
波旁(bourbon):该品种源自铁皮卡,由法国人于 1708 年在波旁岛(现名留尼汪岛)种植后扩展开来。波旁同样有着美好的香气和丰富的味道,较之铁皮卡在产量和生长力上都要高一些,适合种植在 1200——2000 米的地区,但是抗病虫能力较弱,而且对强风和强降水比较敏感。波旁是小粒咖啡中仅次于铁皮卡的变种。主枝最初和主干呈 45 度向上生长,随果实负荷下垂,侧枝节部较密,结果多,产量较高。但浆果较小,成熟较慢。波旁顶芽嫩叶为绿色,称绿顶咖啡。
中国咖啡看云南,来了解一下我们自己的「咖啡王国」
卡蒂姆(catimor):卡蒂姆并不是纯粹的阿拉比卡血统,它是Timor种(属于罗伯斯塔种)和卡杜拉(caturra)(波旁种的变种)的杂交种,所以卡蒂姆(catimor)有着25%的罗伯斯塔血统,而它的罗伯斯塔血统也决定了它的味道缺陷:香气不够丰富,而且整体味道苦味重,易出现涩味和比较刺激的霉味。
中国咖啡看云南,来了解一下我们自己的「咖啡王国」
云南普洱地区种植的全部是卡蒂姆(catimor)品种,保山市早在上世纪 50 年代引入的是铁皮卡(typica)和波旁(bourbon),当地人称之为「老品种」,因为老品种抗病虫能力及产量都比较低,而且管理上比较费人力,加之市场收购价并不存在多少优势,近年来啡农纷纷改种新品种卡蒂姆(catimor)。

云南咖啡主要产区

云南为全国最大的咖啡种植区,主要种植在普洱、西双版纳、文山、保山、德宏、临沧等地。
中国咖啡看云南,来了解一下我们自己的「咖啡王国」
图片来源:云南省咖啡行业协会

临沧

临沧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北回归线横贯南部,东邻普洱,北连大理,西接保山,西南与缅甸交界,因濒临澜沧江得名,是祖国西南边陲一颗璀璨的明珠。临沧常年平均气温在  16.8℃―17.2℃ 之间,干湿季明显,日照充足。

德宏州

中国咖啡诞生地,该地区海拔 1,000 至 1600 米,占地 2000 公顷的咖啡种植园。更重要的是,大多数咖啡都是在这里有机种植,使其成为世界上最优质的咖啡之一。

普洱

咖啡之都,2012 年,普洱种植面积为 43,433 公顷,咖啡收获面积为 18,000 公顷,年产咖啡 36,500 吨,其中出口咖啡 24,700 吨。普洱咖啡行业有 70 家注册企业,3 万户家庭和约 100 万人口。普洱茶被誉为「千年茶之城」,是中国重要的咖啡产区,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质量最好,也是国际咖啡业务的重要集散地。

保山

小粒咖啡是保山最为出名的咖啡,该咖啡在 20 世纪 50 年代末迈出了第一步,很快得到了伦敦的积极反馈,1980 年的全国咖啡会议上公认其为「全国咖啡之冠」, 2010 年 12 月,保山小粒咖啡获得 A 级认证,并通过中国国家标准管理局流程,被认为是反映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云南咖啡分级方式

生豆外观要求具有光泽(浅蓝色或浅绿色),气味清新,无酸味和臭味等异味,圆形或椭圆形。
中国咖啡看云南,来了解一下我们自己的「咖啡王国」
卡蒂姆AAA

国内咖啡常用分级标准

按筛孔 6.5、6.0、5.5、5.0 毫米分为五级:
  • 一级:6.5 毫米以上,颗粒饱满完整
  • 二级:6.0-6.4 毫米,饱满,较均齐
  • 三级:5.3-5.9 毫米,较饱满,稍欠均齐
  • 四级:5.0-5.4 毫米,有不完整米,完整占 75% 以上
  • 五级:5.0 毫米以下,有不完整米,完整占 30% 以上

色泽:具有光泽、浅蓝、浅绿、浅白为好。黑褐色、暗桔色为次:
  • 一级:浅蓝、浅绿、浅白、浅黄、色泽均匀
  • 二级:浅蓝、浅绿、浅白、浅黄、色泽稍差
  • 三级:浅蓝、浅绿、浅白、浅黄、色泽更差
  • 四级:稍黄、少量褐色
  • 五级:色花杂

净度:不含杂质或含少量杂质为好:
  • 一级:脱去银皮 70% 以上,无杂质
  • 二级:脱去银皮 65% 以上,无杂质
  • 三级:脱去银皮 60% 以上,无杂质

气味:发酵变坏,淡红、褐色为酸味,酸臭或其他异味为不好。
水份:含水量不超过12%。
以上标准是一个分类框架及要求,到了 YCE 时期,结合 SCA 和 CQI 体系,对传统水洗处理法的小粒咖啡规划了新的一套分级体系。如下图:
中国咖啡看云南,来了解一下我们自己的「咖啡王国」
此标准是在 2019 年 11 月 1 日修订,2019 年 12 月 1 日执行的。现在 YCE 的传统水洗咖啡生豆,均按照此标准进行分级、报价。
中国咖啡看云南,来了解一下我们自己的「咖啡王国」
此标准是在2019年11月1日修订,2019年12月1日执行的。现在YCE的传统水洗咖啡生豆,均按照此标准进行分级、报价。

咖啡的生长过程

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咖啡从种子到采收的简单过程。体会一下咖啡农的不易。
云南小粒咖啡 4 年左右可以成长为结果的咖啡树。
咖啡是一种短日照植物。咖啡具有多次开花现象及花期集中的特性。小粒种咖啡在云南花期 2~7 月,盛花期 3~5 月。咖啡的开花受气候,特别是雨量和气温的影响较大。咖啡花寿命短,只有 2~3 天的时间。小粒种咖啡一般在清晨 3~5 时初开,5~7 时盛开。
中国咖啡看云南,来了解一下我们自己的「咖啡王国」
咖啡果实发育时间较长。小粒种咖啡果实成熟需 8~10 个月一般在当年的 10~12 月成熟。雨量对果实发育的影响较大,气候条件直接影响果实的发育。

第一阶段 建设大棚

中国咖啡看云南,来了解一下我们自己的「咖啡王国」
建好大棚后,开始播种,之后等待种子发芽。

第二阶段 / 育苗

中国咖啡看云南,来了解一下我们自己的「咖啡王国」
当长出豆芽后,就进行移盆单独培育,对一些成长状态不错的树苗进行修根假植。
中国咖啡看云南,来了解一下我们自己的「咖啡王国」

第三阶段 / 幼苗期防疫

这阶段主要对隔年的咖啡树幼苗进行病虫害防治以及幼苗切根
中国咖啡看云南,来了解一下我们自己的「咖啡王国」

第四阶段 / 种植

选地与开垦

海拔:800-1200 米之间,年降雨量大于 1250 毫米,年平均温度 19-21℃,冬季无霜、静风的环境。
中国咖啡看云南,来了解一下我们自己的「咖啡王国」
坡度:小于 25°,土层深度 1 米以下,且疏松肥沃,阳离子交换量大于 10me%;PH 值 5.5-6.5;
水源:水源充足且交通方面。

定值

定值时间:最佳时间为 6-7 月份。
定值苗木的标准:苗圃中的幼苗长到有 4-5 对针叶时,即可出圃定值。
定值方法:根据种植的品种确定株距(一般卡蒂姆为 1.2 米);然后沿台地的中心线(即定值沟中心线)挖定值穴(30x30x30cm)

第五阶段 / 采收

云南咖啡树,一般都种在类似「梯田」形式的土坡上,一层层错落,因此地形不适合机械进入采收,所以都采用人工方式进行采收。
人工方式采收的好处就是可以进行全红果采收,品质可以保证。
中国咖啡看云南,来了解一下我们自己的「咖啡王国」
因此人工采收效率很低,咖农也很辛苦。
中国咖啡看云南,来了解一下我们自己的「咖啡王国」

第六阶段 / 处理

在采收的最后,就是处理咖啡生豆,选择不同的处理法,一般云南水洗法比较多,近两年开始,有了很多特殊处理法比如红酒处理、厌氧处理等。

云南咖啡的发展现状

云南咖啡产业发展具有优秀的种植条件,产业发展历史悠久,咖啡全产业链体系较为完整。但在全球范围内,云南咖啡出口仍处于产业链上游,未来还需要实现产业升级、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咖啡品质,加大品牌建设、宣传。
根据农业部统计,2018 年全国咖啡总面积 184.05 万亩,居全球第 21 位,其中云南咖啡面积占全国的 99.22%,海南占 0.37%,四川占 0.16%。2019年云南省咖啡种植面积达 156.73 万亩,同比增长 4.88%,占全国咖啡产业种植面积的 99% 以上。
中国咖啡看云南,来了解一下我们自己的「咖啡王国」
图片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从省内区域看,2019 年全省咖啡种植面积 156.73 万亩,主要分布在普洱市、临沧市、保山市、德宏州、西双版纳州等 8 州市的 31 个县(区、市)。其中普洱市 78.5 万亩、临沧市 42.25 万亩、保山市13.65 万亩、德宏州 11.3 万亩、西双版纳州 9.47 万亩。
中国咖啡看云南,来了解一下我们自己的「咖啡王国」
数据来源:云南省咖啡协会

产量情况

据历年统计,2001~2009 年全省咖啡总产量平稳增长,2010~2016 年全省咖啡总产量呈快速增长态势,2016~2018 年,全省咖啡总产量受市场价格影响有所下降。
中国咖啡看云南,来了解一下我们自己的「咖啡王国」
云南省咖啡总产量发展趋势(2001-2018年)
2019 年上半年受全省性干旱天气影响,及其他因素影响,全省咖啡产量预计 13 万吨左右。

价格情况

2019 年上半年,云南省咖啡平均价格约 13 元/kg,较上年下降12%,仍低于 15.00 元/kg 成本价,较 2011 年最高价格(25.29 元/kg)减少近 50%,为 2011 年以来最低价;11~12 月,咖啡价格 呈上升态势,雀巢公司云南报价 17~20 元/kg,预计 2019/2020 年咖啡价格会有所回升。
我回顾了云南国际咖啡交易中心 2020 年 12 月 1 日的咖啡豆报价:
中国咖啡看云南,来了解一下我们自己的「咖啡王国」
下面这张图是 2021 年 8 月 25 日的咖啡报价:
中国咖啡看云南,来了解一下我们自己的「咖啡王国」
可以看到,不论是否因为疫情影响了市场行情,显而易见的,同级的咖啡生豆,有了明显的涨幅。虽然不是同比的数据,也可以看出明显变化,预测的较为准确。
今年全球咖啡生豆市场价格确实有小幅增长。根据我个人判断,明年咖啡生豆市场价格依旧会有小幅增长。

产业发展的变革

云南咖啡产业的发展,可以说是步履维艰的。早年时期因为没有大面积种植经验,很多咖农第一批或连续多年咖啡品质低、产量少。造成了早些年国内很多用户对云南小粒咖啡的误解。不过也确实是品质比较差,那时候云南咖啡豆全是被雀巢等速溶企业收购来做速溶咖啡。
之后云南省开始推出扶持政策,改善育苗、种植、处理的技术。品质、产量逐年提升。
目前云南全省咖啡从业企业 420 多家,从事初加工企业 290 多个,拥有国家级龙头企业 1 户,省级龙头企业 15 户,其中年销售收入超 1 亿元企业 7 个(超 10 亿元企业 1 个)。从事咖啡深加工企业 12 个;全省咖啡企业鲜果加工能力超过 100 万吨,初加工能力超过 15 万吨,精深加工能力超过 3 万吨,冷冻干燥、喷雾干燥速溶粉加工能力超过 3 万吨。
下图为全省部分重点咖啡企业名单
中国咖啡看云南,来了解一下我们自己的「咖啡王国」
扶持咖啡上游供应链只是咖啡产业链中的一小部分,后边还包括生豆烘焙的中间部分与咖啡馆等下游零售业态。为了能够更好的发展云南咖啡,打响云南咖啡的这面金字招牌,云南省也采取了积极的市场策略。
从 2018 年开始,举办了第一届《普洱国际精品咖啡博览会》吸引国内外的咖啡从业者和贸易商来品尝云南咖啡。
中国咖啡看云南,来了解一下我们自己的「咖啡王国」
为了推广云南的精品咖啡,首先从业者需要对云南咖啡有认知、有了解,才能回到门店将云南咖啡传播给消费者。因此,筹备了《云南杯中国冲煮大赛》。这场比赛中,选手需要使用云南豆进行冲煮比赛。并通过与 WBRC 一样的裁判体系和近似的比赛规则,来给选手们打分。这进一步与国际接轨,让更多人可以了解云南咖啡,喝到好喝的云南咖啡。
中国咖啡看云南,来了解一下我们自己的「咖啡王国」
解决了从业者对云南咖啡的认知。接下来就应该对中间环节也就是烘焙商进行推广。为了更好的推广云南精品咖啡,提升中国咖啡烘焙水平,在中国商业联合会指导下,举办了《中国云南咖啡精英赛(China Yunnan Coffee Roasting Master Competition,简称YRC)》。
中国咖啡看云南,来了解一下我们自己的「咖啡王国」
烘焙师们根据提供的比赛用豆,可选择进行单品烘焙、意式拼配烘焙、SOE 烘焙来进行参赛。2021 年已经举办了第三届。
中国咖啡看云南,来了解一下我们自己的「咖啡王国」
评审场地:铂澜咖啡学院
第三届 YRC,北京赛区评审现场。这是对参赛的烘焙师提供的参赛咖啡豆进行杯测打分。
搞定了国内上游到下游整个产业链的业内推广。开始转头瞄准国际市场,为了提高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经相关部门批准,普洱市建立了云南国际咖啡交易中心(Yunnan intermational Coffee Exchange,简称 YCE),打造亚洲最大的咖啡全球化采购和供应平台、品牌推广平台信息发布平台。
中国咖啡看云南,来了解一下我们自己的「咖啡王国」
通过与 SCA(精品咖啡协会)和 CQI(咖啡品学会)的战略合作,制定了既符合国际惯例,又适合云南实际的咖啡质量检测标准体系,构建了全球化的咖啡专业培训体系。
不过,根据目前我掌握的消息来看,当前交易中心的官网已经无法登陆。微信公众号里的所有菜单功能已经失效,只剩下当天的咖啡生豆价格的报价与联系电话。
失效的原因暂时不明,不过公众号菜单上的功能失效,是因为费用到期,没续费造成的……
以上这些都是云南省自己的自救式发展,从 2020 年开始,国内新锐咖啡品牌 MANNER、SeeSaw、瑞幸都开始使用云南咖啡豆,推出自己的云南咖啡。甚至瑞幸还准备筹备自己的咖啡庄园,通过资本与市场的综合投入,提升云南咖啡的种植水平,满足自身品牌调性的咖啡豆。
中国咖啡看云南,来了解一下我们自己的「咖啡王国」
我也相信,更多的国内咖啡品牌会重视云南咖啡,发展、推广云南咖啡。未来的云南咖啡一定会跟现在的进口咖啡一样,被消费者接受、喜爱。

云南优质咖啡推荐

简单给大家介绍了一下云南咖啡的历史、现状。现在给大家推荐几个不错的云南庄园、咖啡豆、咖啡品牌。

云南咖啡庄园

如果散户想要购买云南咖啡,除了在各大咖啡品牌商中购买,还可以直接找庄园所在淘宝店购买。这里推荐 2 家,我经常买的庄园:

老地基庄园

这家店,是我经常光顾的店。主要是庄园老板自己销售自家的咖啡豆,店在保山潞江坝。价格便宜,老板人挺不错的。这家店主要是生豆销售,有代烘焙服务,可以直接让店家把豆子烘焙好再发给你。
中国咖啡看云南,来了解一下我们自己的「咖啡王国」
后来很多人说想直接买烘好的豆子,所以老板又开了个熟豆店:周咖啡
中国咖啡看云南,来了解一下我们自己的「咖啡王国」
可以直接买烘焙好的熟豆。

高晟精品咖啡庄园

这家庄园也在保山,主要销售的生豆是传统的卡蒂姆水洗豆和其他处理法的云南生豆。
中国咖啡看云南,来了解一下我们自己的「咖啡王国」
这家店,推荐他们家的咖啡花、咖啡果皮茶一起买来泡水喝,别有一番风味。
中国咖啡看云南,来了解一下我们自己的「咖啡王国」
他们家也有一个专门买熟豆的店:高晟庄园食品旗舰店,感兴趣可以试试!

咖啡豆推荐

云南咖啡豆目前不知道有多少人喝过?可以留言讨论讨论,这里说 2 个我个人比较推荐的:
红酒 1 号日晒:红酒香气明显、低温状态甜感很不错,有红酒的酸质、轻微的芒果风味。冷萃很好喝
醉若幽兰:中度烘焙的豆子,有橘子、番石榴、白葡萄酒的风味。甜感、余韵还不错
中国咖啡看云南,来了解一下我们自己的「咖啡王国」
如果各位对豆子感兴趣,看看有没有机会让大家尝到我烘焙的产品。

咖啡品牌

云南做咖啡的企业很多,但真正做终端零售的不多。这里举例说几个本土品牌:

中咖

中咖可以算是云南咖啡公司的翘楚,也是老品牌。中咖的组成比较复杂,目前中咖旗下有 3 个品牌,可能很多朋友都见过甚至买来喝过,分别为母公司中咖、主打性价比的品牌辛鹿、主打高端(高品质)产品的黑钻。
中国咖啡看云南,来了解一下我们自己的「咖啡王国」
辛鹿可以算是在性价比的极限上上下游荡,所有产品极具性价比。想要花小钱喝不错的咖啡,辛鹿是不错的选择。
中咖做的就是很传统的云南咖啡、速溶咖啡产品。性价比也不错,很便宜。
黑钻主要做 SCA 评分 85+ 的咖啡豆,所以豆子品质上还可以。甚至有时候会有很多不错的优惠价格。

后谷咖啡

后谷咖啡创立于 2007 年,依旧主要从事各类速溶咖啡的制作与销售。同时,现在有一些挂耳咖啡销售。特点就是便宜!真的便宜……但是我并没有试过,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试试看。
中国咖啡看云南,来了解一下我们自己的「咖啡王国」

最后

最后说一点,这 2 个品牌是最常见的国内做咖啡豆的企业,而且是拥有全产业链的企业很是难得。我目前,很少接触这种类型的企业,更多的是直接接触生豆商,因为我是个烘焙师,很多豆子都直接从生豆商或者庄园主那里够得。
作为消费者,了解一下终端零售的品牌就可以了,也希望各位可以多尝试咱们自己的咖啡,可以说现在的咖啡品质真的不差,还便宜。足以满足日常饮用的需求。
希望中国云南的咖啡可以发展的越来越好,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题图来自 Unsplash:@nate_dumlao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w8g42M64ssdHILYNA8fwIw

蚂蚁的股东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蚂蚁的股东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去年11月,蚂蚁上市盛宴的紧急叫停,给整个行业以及资本市场带来的震颤,延绵至今。

 

我曾拆解过这场盛宴背后那些戴面具的狂欢者。通过股权代持,他们是蚂蚁股东结构里,那些不易被人察觉的实际得利者。

 

只是,收到了请柬,却没能等来最后的狂欢。这场盛会草草收场,宾客四散,杯盘狼藉。

 

你投资了蚂蚁,这是人情。蚂蚁上不了市,这是事故。

 

有关系吗?当然有关系。这是中国资本市场最为昂贵的一场人情事故。

 

近一年时间过去了,我又重新梳理了一下蚂蚁的股东结构,发现,有一些微妙的新变化,值得拆解。

 

蚂蚁的股东结构及其庞杂。

 

其境内股东32个,且多是私募基金。而且在私募基金的GP或LP里,又嵌套了不少的私募基金。要了解背后真正持股的是谁,必须穿透到基金的最上层,找到那些具体出资的合伙人。这个工作量并不小,好在,我最不缺乏的就是耐心。

 

我曾依据每个股东的背景,将他们大致划分为若干不同的阵营。

 

蚂蚁的股东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这一年,蚂蚁这32个股东,及其各自分配的股份比例,并没有变动。但是,通过私募基金背后合伙人的协议买卖,蚂蚁的份额,也变相实现了流通。

 

当然,这只是少数。科创板的股票这么多,而蚂蚁只有一个。虽然还没有重启上市,但大多数投资人,显然更愿意和马云站在一起,一起做时间的朋友。

 

被公开披露过的一次变更,就发生在这个月。在上海云锋新呈投资中心的LP里,洋河股份以自有资金12.8亿元,受让了民生信托原来10亿元的份额。这28%的溢价率,相信也可以给其他有意退出的蚂蚁股东,做一个参考。

 

不止如此,洋河股份还斥巨资从泛海手中拿下不少民生信托的股份,直接战略入股了这家信托公司。去年以来,“喝酒吃药”的行情,让洋河等一众白酒股票飞上云梢,难得财大气粗了一回,甚至当起了卢志强的白武士。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

 

还有不少的变更,不涉及上市公司,所以并没有披露出来。

 

比如,在中金甲子伍号这支私募中,郑州君麟与河南东曦两个LP,分别在去年11月和今年1月发生了投资人变更,表示公司已经易主。

 

我在去年那篇文章中提到,有一家河南的地产企业,通过中金公司的私募渠道,悄悄持股蚂蚁。以上发生的变更也意味着,那家河南地产公司最终选择了退出蚂蚁。只是,这一切都发生在水面之下,波澜不惊。

 

我知道我的文章,让那家河南企业承受了太多不必要的围观和注视,对不起。

 

还有“明天系”。

 

我曾提到,蚂蚁股东里有两处较为明显的“明天系”的痕迹。一是北京京管投资中心一个叫宏瓴思齐的LP,另一个,是上海金融发展投资基金二期(壹),这支私募的管理人上海金浦有一个小股东叫西安盛和,层层穿透之后,均指向了“明天系”的关联企业。

 

蚂蚁上市叫停之后,这两处的公司相继进行了投资人的变更。“明天系”的痕迹被抹去。

 

我说过,“明天系”在蚂蚁盛宴的角落里隐现,很可能是一个还没来得及处理的历史遗留问题。它们的出现,确实非常不合时宜。

 

有人说,我对“明天系”存在严重的偏见,“明天系”也可以分享投资蚂蚁的果实。

 

我不否认这一点。中国最不缺乏的就是这这系、那那系。我真正反对的,是“明天系”背后所代表的一种灰暗的攫利模式,依托于金融机构和影子公司大肆进行关联交易。它操持的牌照,以及控制的金融机构实在太多了,茫茫无际的关联交易,为金融系统积累了庞大风险。

 

从影子中走出来,把资本运作置于光能照射到的地方,才是“明天系”的出路。

 

比如,上海云锋麒泰这支私募,今年2月新增了几家机构投资者,其中就包括了隶属于“明天系”的天安人寿。天安人寿目前正处在监管和风险处置中。这个时候出资5亿作为云锋基金的LP,间接持股蚂蚁。这是正当的投资行为,当然可以拥有正当的利益诉求。

 

蚂蚁的股东阵营里,还有一些零零散散的变化。有的,跟股东们各自当下的处境,息息相关。

 

比如:张近东的苏宁在云锋新呈的5亿元份额,因为债务纠纷被冻结。新华联主席傅军的长石投资,也转手了一部分其在上海麒鸿投资中心的份额。

 

今年3月,钱峰雷将其在云锋基金直接所持的份额,全部转给了钱友定。

 

这是钱峰雷的父亲。如此,钱峰雷个人不再通过云锋持股蚂蚁,而是隐于幕后。去年11月,在蚂蚁上市被叫停的十天后,钱峰雷在香港的街道上被砍,让这个叠码仔出身的宁波马仔,再次遭遇生死考验。侥幸逃脱后,钱峰雷还发布重金悬赏寻找真凶,该案至今未果。

 

钱峰雷是马云朋友圈里一个很特别的存在,在阿里巴巴的美国上市以及这次蚂蚁上市,都有深度的参与。而在阿里巴巴上市后不久,他差点因为赌资纠纷被一个温州商人活埋。

 

蚂蚁的股东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蚂蚁股东里,最让我在意的一次变动,来自赵薇的母亲魏启颖。

 

今年3月,在上海经颐和上海麒鸿两支隶属于云锋基金的私募中,魏启颖都选择清退其合伙份额,从而也彻底退出了蚂蚁的股东层。

 

其中,在上海经颐2445万的份额,由云锋基金承接了。而在上海麒鸿,魏启颖高达1亿元的份额,转给了一个非常神秘的公司:深圳市旗立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这家公司的马甲穿得很厚,我费了好大的工夫,才找到它背后真正的实控人:澳门新赌王周焯华的太阳城集团。

 

周焯华,江湖人称洗米华。同样是“叠码仔”出身的赌场大亨,纵横于港澳的资本圈和娱乐圈。其在香港控制着太阳城集团、先机企业集团、帝国集团环球控股等多家上市公司。在内地,围绕着深圳旗立,还有数十家关联的公司,它们都是这些上市公司在内地的影子平台,经营着周焯华在内地的庞大业务。

 

除了旅游地产、互联网金融、投资担保等业务外,周焯华的太阳城集团,还在2019年,成为中信集团旗下典当类业务平台中安信邦的第二大股东。中安信邦(现名中信浩华)曾经引入一些背景深厚的战投,意图在香港借壳上市,因故没有成功。通过引入太阳城集团,这些战投实现了退出。

 

蚂蚁的股东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不过,从去年开始,周焯华内地的业务,可能遇到了一些麻烦。工商资料显示,这些影子公司的股权,有不少正因为刑事原因而被冻结,执行者均来自同一个单位:温州市公安局。

 

去年7月,周焯华还曾亲自出镜进行澄清,“有迹象显示内地公安机关正在进行一个反罪恶行动,规模是全国性的”,言下之意并非只针对太阳城。但具体牵涉何事,目前还不明朗。

 

我并没有查询到赵薇与周焯华有什么交集。倒是赵薇的老公黄有龙,与纪晓波、仰智慧等博彩业大佬走得很近。黄有龙最近正在被人追债,而给其提供债务担保的逄宇峰,与东北的政商界有深度的关联。

 

将蚂蚁的股份提前变现,或许也是这对充满争议的夫妇的无奈之举。

 

但,“小燕子”走了,换来了一个“赌王”,我不知道,这对于蚂蚁的上市之路来说,到底是不是一件好事。

 

蚂蚁的第四大股东,上海众付股权投资管理中心,是云锋基金投资蚂蚁的主要平台。

 

这支私募,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并非在LP阵营,而是作为基金管理者的GP层面,厦门荟资股权投资合伙企业出资 6731万,加入到上海众付的GP,成为这支私募的管理者之一。而厦门荟资背后的出资人只有一个:徐建军。

 

纵观云锋系列基金,这个徐建军真是个神人,他是蚂蚁背后,除了马云等内部人士之外,持股量最大的个人投资者。

 

如果去年蚂蚁上市成功,有人计算过,徐建军凭他的持股能够分得55亿。如今,他进一步在云锋里面增资,并且加入到GP阵营。相信如果蚂蚁重启上市,这个徐建军将依然能够迎来个人财富的极大爆炸。

 

但,关于徐建军的身份,伴随着很多争议。因为篇幅原因,暂且按下不表,留待蚂蚁重启上市之时,再来详细拆解。

 

北京京管投资中心,同样是蚂蚁背后一个持股量很大的股东。这支私募的GP叫上海天岑。去年,上海天岑所备案的企业邮箱后缀,用tiancencapital.com,代替了此前一直使用的boyucapital.com。

上海天岑成立于2015年。当时的执行董事,叫王祖安,香港大新银行王守业的二公子。作为一个豪门公子哥,他没有选择继承家业,而是自主创业,创立天爱国际,进一步做大成为香港天海集团。旗下天海置业,虽然开发的项目并不多,但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在伦敦大肆买楼的豪迈背影。

 

在内地,香港天海集团曾参与成立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公司,国开成都天府新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大股东是国开金融旗下的开元基金。而在上海天岑管理的北京京管投资中心,一个很大的LP也是国开金融背景。

 

祖籍宁波的王祖安,还是浙商总会香港分会的执行主席。至于主席,是童小幪。而浙商总会的会长,当然是马云。

 

蚂蚁的股东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蚂蚁的上市盛宴,基本可以看作是马云对其江浙沪朋友圈的一次慷慨的犒赏。

 

没有什么比IPO的造富能力更强,所以历数那些规模宏大的上市案例,哪一个背后没有一些隐秘的分羹者?京东?顺丰?贝壳?真要深挖一下股东背景,你会发现,有很多资本层面的力量,真的不是企业可以拒绝的。

 

但这也极易令企业陷入不当政商关系的涡流。最近杭州发生的风暴,可见一斑。

 

无论是阿里2014年的上市成功,还是去年蚂蚁的上市折戟,其背后,那些背景深厚的战略股东,均在资本市场引发了极大的关注和争议。

 

当PE腐败成为利益输送的新潮,当企业沦为有心人攫利的私家花园,当企业主不懂避嫌反而更加用心地去经营自己所谓的圈子,这不仅背离了身为行业领军者的初心,更是偏离了共同富裕的时代旋律。

 

毕竟,当时代准备抛弃你的时候,可能连再见都不会说。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mWCU4YClRaiyVKgAxrgM7Q

华融引战秘事

华融引战秘事

一年预亏1029亿——在给财务洗了个大澡之后,华融开始了新一轮引战重组,以期彻底摆脱赖小民时代的枷锁,重新焕发出生机。

 

华融披露,由中信领衔,中保、国寿、信达、远洋等机构,将认购华融新发行的股份,成为这家困顿中的资管公司最新的战略投资者。

 

这些新鲜注入的血液,来历俱不凡:中保投资,是受银保监会直接领导的中长期战略性保险投资基金。信达则是与华融齐名的四大AMC之一,而且比华融更早在香港上市。此外,中信、国寿、远洋,与华融也早有交集。中信与国寿是华融2015年赴港上市之前就进入的战略投资者。而远洋是华融当年IPO时最大的一个基石投资者。

 

时光轮转,旧貌新颜。看着重新登上资本舞台的华融,我想起了此前一些被人忽略的往事。

 

六年前,华融积极筹备赴港上市。在赖小民的主持下,华融出让了近21%的股份,融资24亿美元,引入Pre-IPO投资者包括华平、高盛、国寿、中信、中金、复星、中粮。

 

其中,美国私募巨头华平,是那一轮引战的领投者。华平用7亿美元换得华融20.6亿股的股份。这也是当时海外资本对中国金融业最大的一笔投资。

 

曾经与保尔森、伯南克一起迎战金融海啸的盖特纳,如今是华平的董事总经理。他深知像华融这样的政策性坏账银行,在这个时代的意义与潜力。时至今日,华平依然是华融背后一个重要的外资股东。

 

但华平代表的,却不仅仅是它自己。在华平搭建于开曼群岛的基金架构中,有一批中国背景的资金,是华平最主要的LP。他们隐于幕后,不为人知,却是当年华融上市的实际得利者。

 

其中,就包括一个叫尉立东的人。

 

如果你想参与华融的上市盛宴,却又苦无门路,你会怎么做?

 

尉立东,尚融资本的创始人,管理着一支叫作北京惠农基金的私募。在自主创业之前,他还曾担任过新天域资本的副总裁。而在职业生涯的早期,尉立东也曾任职于华融,在运营部担任一个高级经理,但那是在2007年之前,彼时,赖小民还没有空降到华融担当主事者。

 

看起来,尉立东跟赖小民之间,并无交集,似乎也不熟稔。

 

华融引战秘事

不过,尉立东有一个叫马永刚的合作伙伴,找到了接近赖小民的密码——时任财政部副部长的王保安。

 

和信达、长城、东方等AMC巨头一样,华融受财政部直接领导。虽然赖小民财大气粗、风头无两,但多少也会给王保安一点面子。

 

在王保安的引荐下,尉立东、马永刚单独见到了赖小民。但赖小民婉拒了让北京惠农基金参与华融Pre-IPO战略入股的请求。至于原因嘛,这个名不见经传的私募基金,无论品牌还是资质,都严重不足。如果硬要跟中信、国寿等金融巨头并排在一起,确实显得突兀而尴尬。

 

当然,事情并非没有回转的余地。尉立东退而求其次,在得到赖小民的默许后,他选择借道私募巨头:华平。

 

2014年,通过认购华平的LP份额,惠农基金最终成为华融的间接股东,大概用两亿美金分得华融H股五亿股份,次年中国华融(02799)成功在香港上市。

 

当然,这些人情并不是免费的——王保安到五台山拜庙烧香,这个马永刚一路陪同,并随身准备着“香火钱”。

 

赖小民已经成为历史,王保安也已经落马,那个马永刚也获刑,他是王保安身后众多行贿者的一个。但惠农基金真正的操盘者尉立东,似乎免于了处罚。对其他涉案人的处罚,也并没有影响尉立东成为华融影子股东的既成事实。

 

尉立东至今仍活跃在资本市场,凭借深厚的人脉,成为一个并购狂人。他还是全联并购公会的轮值主席。当然,这个并购公会的上一任主席,更加有名:龙柏宏易的王平。

 

这是一帮最懂中国的资本玩家。

 

我本来想说,尉立东通过投资华融赚得盆满钵满。但查了查华融近些年的股价走势,发现似乎并不乐观。如果退出时机得当,小赚一笔是可能的,但离盆满钵满还差很远。

 

在2018年4月之后,随着赖小民的落马,华融遭遇最大的黑天鹅,其股票更是一泻千里,迟迟见不着反弹。早期的战略投资者,应该被套了不少。看来,只有等中信等新一轮的战略投资者来拯救了。

 

这当然并非事实的全部真相。

 

尉立东投资华融的钱,也不全是自有资金。很少有人知道,华平LP里,那笔由尉立东管理的私募中有很大一笔钱(1.8亿美元),其实来自一个叫“中城建”的公司。

 

中国城市建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CCCC,由曾属于二炮后勤部的中国天龙实业总公司脱钩改制而来,主要从事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业务。早期,中城建挂靠在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这是由住建部管理的一个社团组织。

 

后来中央对于行政机关、社团组织挂靠的企业进行清理整顿。中城建不得不与中城院脱钩。这一脱不要紧,最后连底裤都不剩:一场“央企”秒变“民企”的闹剧,在债券市场刮起一场风暴。

 

2016年,中城建突然公告了它的新股东,99%的股份由尉立东管理的惠农基金所持有。债券投资者慌了,此前中城建发债的资料,无一不彰显它不俗的背景,即便不是“中字头”的央级企业,也是部属的国资企业,结果,它什么都不是。

 

信用体系瞬间崩溃。

 

自觉搞砸了的中城建,赶忙进行补救,又把主要股东从惠农基金,变更为具有国资背景的北京中冶投资,似乎重新要回了“国企”身份。

 

但就是这一变更,让中城建彻底滑向深渊。从2016年开始,中城建开始出现信用债违约。时至今日,违约债务总额已在百亿元以上。此后,经历诉讼,北京中冶也被踢出了局。中城建目前由谁做主,仍然迷雾重重。

 

那极具争议的国资身份,让中城建成为债市中一个尴尬的负面典型。很多人说,这一轮国企违约潮,以及国企信仰的崩塌,其实是从“中城建”开始的。

 

但中城建的背后,资本玩家尉立东的影子,始终若隐若现。那笔在华融的隐秘投资,也成为压垮这家企业最大的一根稻草。

 

这本来应该是一根救命稻草。

 

债务违约发生之后,中城建就想出售其间接持有的华融股票,希望以此纾困。在股价的最高点,中城建的持股价值一度达到20.5亿港元。

 

但中城建是通过惠农基金的私募参与投资,而惠农基金又是通过华平的私募进行投资,这两层嵌套的有限合伙结构,让中城建并不掌握套现华融股票的主动权。

 

据中城建官网披露,它曾多次向华平以及惠农基金的管理者提出套现,但没能实现,理由是惠农基金管理人“不作为、不配合、不办理”。矛头直指尉立东。

 

错过套现时机,带来一个可怕的后果:中城建因部分资产质押无法及时补仓,致使这部分基金份额被尉立东以0美元价格转给了其他补仓的投资人。

 

十多亿资产瞬间归零。中城建在官网上直指这笔损失给其造成“致命伤害”,甚至导致其海外平台公司的清盘。还说要依据事实和法律,向相关责任人追诉损失。

 

尉立东并没有公开回应中城建的指责。我也并没有查询到相关联的诉讼案例。

 

事实上,尉立东与中城建的关系十分密切。中城建是惠农基金早期的合伙人之一。从2014年开始,中城建大举进军资本市场,并且漂洋出海,尉立东是背后一系列资本运作的实际操盘者。包括在香港拿地,战略控股上市公司俊和集团(0711.HK,现称亚洲联合基建),投资郑州银行,战略入股华融,等等。

 

即便是现在,与尉立东关联的惠农财富,依然是中城建一个分量很重的股东。

 

但,百亿违约债务的压顶,近40家金融机构在此踩雷,连环的违约和接连不断的诉讼,依然让中城建找不到任何解局的思路。它的大股东变了又变,没有谁敢说对此负责。

 

这场风暴甚至还波及了一家杭州的老牌地产企业:郡原。

 

2014年,郡原在股东层面发生变更,中城建进入并控股。郡原成为这家基建类企业的地产业务开发平台。郡原许广跃,是宋卫平在杭州大学1982届的同班同学。两人志趣相投,在江浙一带的产品界收获了广泛的声誉,又几乎同时从自己一手创建的企业隐退,令人唏嘘不已。

 

如今,受大股东的拖累,郡原也正遭遇不断的债务纠纷。它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吗?

 

与中城建一样,近些年,还有不少的“国企”、“伪国企”,在债市中翻云覆雨,爆雷之后又缺乏市场化出清的手段,为金融系统积累了庞大风险。

 

去年底,曾任财政部部长的楼继伟忍不住开炮,坦言应把非金融企业的信用债赶出银行间市场。当然,这个言论很快受到了来自监管层的批驳。

 

但随着债市中的雷声滚滚,我的耳边却总是回想起他那句振聋发聩的警语:

 

“滑天下之大稽”。

华融引战秘事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VsXZF9ZH9fs7nCL0IqvN7w

如何分析一家上市公司?

如果是第一次覆盖一家公司,可以完整地按照以下步骤完成;如果很熟悉了,可以把你已经形成的要点做一次重新梳理。

Step 0我们看年报是为了什么?

解释一下。

作为投资者,如果你希望通过研究一家上市公司的年报,寻找投资机会。意味着你认可价格会围绕价值波动,需要通过上市公司年报去计算公司价值。

分析公司历史,与猜测公司未来。

业务端,和财务端。

作为投资人,公司年报就是他们的体检报告,财务报表是体检的重要数据,业务讨论(业务概况、经营讨论、重要事项)的表述就是诊断的总结与评估。

分析历史(财务、业务)——>评估财务数据及业务讨论——>去伪存真——>得出评价结论

阅读年报后,有以下几种用途:

  • 完整全面的投资分析;
  • 完成DCF模型、比较法估值模型里的相关参数、假设;
  • 写作行业监控/竞品分析报告;
  • 写作财经新闻;

对于我来说,所有关于年报的分析都会做进DCF模型中,不至于让我的分析变成简单的观点和数据堆砌,示意一下:

对于写作报告的人来说,你也可以制作自己的模板,哪些指标或分析放在哪些段落。本次介绍就不进行更深入的如何制作模型、如何写作报告、如何做新闻的部分了。
Step1了解行业
下面我们要开始纯干的部分了,先给大家上一个图,我自己习惯的一个分析框架:

上面的图,最多只到4级菜单。
不同行业、不同公司都需要添加不一样的第5级或者第6级菜单,仍然有很大的拓展空间,这里就写到我觉得合适的级别位置。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目的,适当补充。

如果年报里有相关内容,主要工作就是阅读和判断真实性;如果年报里没有相关内容,留个记号,自己通过找人、上网、亲自调研寻找。

在开始阅读一家公司的年报之前,一定要做一些准备工作,就是对上市公司所在行业有一个了解。有的人在对行业很陌生的时候,直接开始阅读年报,会有几个问题:

  • 分析不对路子,比如你拿着财务分析教材去看手游公司和证券公司的存货周转率,显然有问题;
  • 找不到合适的分析工具,比如你要是不知道房地产行业的运行规则,直接拿前三年销售做线性回归,错的连亲妈都不认识
  • 甚至都不知道该看哪些内容,比如你要是不知道一个行业是不是出口导向型,都不知道去看国际宏观经济和汇率走势;
  • 还有很多坑………

所以在阅读年报以前,务必先了解行业。
有些上市公司的年报非常温馨,他会把行业的盈利模式介绍一遍,这种情况在美股更常见,A股上市公司就不愿意这么费劲——科普这件事情并不要求强制披露。
有以下几个要点我认为必须提前阅读:

  • 市场特征:自由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完全垄断?这决定了行业内部玩家的定价策略、成本控制能力、市场分割特征等因素,比如分析两桶油,寡头市场里你就自然而然知道定价相关驱动力与影响因素;
  • 是否为周期性行业:这非常重要,我们一般认为有色、钢铁、建筑建材、房地产、金融(等等等等)都是周期性行业;白酒、农业、餐饮、食品饮料(等等等等)属于非周期性行业。区分是否为周期性行业,对你评价一家公司影响巨大。比如一个连锁餐饮一路业绩下滑,它可能真的不行了,但是一个做稀土的,一路下滑可能只是探底过程,有一天会回来;
  • 行业阶段:新兴行业/增长行业/成熟行业/衰退行业?这有助于你去分析公司的各类指标,特别是增长能力。都是20%增长,对于一个芯片公司可能就是不及格,但是对一个钢铁企业,那简直是爆炸了;
  • 对资产依赖程度:重资产/轻资产?这个不用多解释,重资产行业你去看人效作用没那么大;轻资产行业你盯着折旧也没太多意义;
  • 行业驱动力:政策驱动/产品驱动/销售驱动/运营驱动/资本驱动?这有助于你迅速定位到底哪些财务指标是你应该关注的。比如游戏行业你就得看几个拳头产品的数据,比如有色行业你就要关注除了市场价格外它们的资源储备,又比如信托公司你就得去看它们的投资回报和坏账情况;
  • 其他一些要素:地域特征/客户分层/产品波动性,etc。

只有预先储备了行业知识,你阅读上市公司的年报才能更高效。
Step2弄明白一个上市公司的基本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决定了我们在后续阅读业务分析+财报的时候,关注那些段落和财务指标。
即使同一个行业,不同公司的商业模式也是不同的,一般来说上市公司的年报都会稍微提一句自己的商业模式。同样,这多见于美股公司。
一般来说,最粗放的分类方法包括线型公司、平台型公司。如果不能区分公司的类型,我们很多分析都是错误的,举个例子:都是给别人授权品牌,很多品牌仅仅是给授权使用并不参与任何生产过程,这是典型的平台型企业;有些品牌深入参与设计、品控、销售,这就很类似线性公司。
(如果你有自己的一套划分商业模式的手法,只要能够更准确地帮助识别商业模式,都是可以的)
线型公司——公司为客户直接提供价值,直接从中获益,以此向下可以进行更细致的划分。
我们首先可以划分为To C和To B型公司。
1)To C——终端产品与服务直接卖给个人
我们需要在年报中找到以下个关键要素:
什么产品?我们可以继续细分,举例:

  • 实物/虚拟(边际成本,比如分析纯硬件和硬件+增值公司的不同);
  • 高单价/低单价(消费决策机制,比如分析白电和小家电的不同);
  • 奢侈品/必需品(消费弹性,比如分析疫情对高端白酒和低端白酒的差别);
  • 高毛利/低毛利(产品盈利方式,比如分析潮牌和普通服装的不同);
  • 高频/低频(消费节奏,比如分析商旅酒店和度假酒店的不同);
  • 其他我们认为有助于了解一个产品到底有哪些特性的要素;

客群什么特征?我们可以继续细分,举例:

  • 是否有地区性(产品扩展及增长空间,比如分析地区餐饮和全国性餐饮);
  • 年龄;
  • 支付能力;
  • 有助于更精确描绘目标客户的一系列画像;

解决了消费者怎样的需求?我们可以继续细分,举例:

  • 基本需求还是高级需求;
  • 个人消费需求/家庭消费需求/送礼需求/社交需求;
  • 其他我们认为的重要需求,有助于我们判断未来;

如何实现销售的?我们可以继续细分,举例:

  • 主要渠道;(例如:线上/线下、合作/自营等)
  • 营销方式;(例如:裂变、打折、代言等)
  • 品牌力;(比如白酒、食品饮料行业要特别注意这点)
  • 其他我们认为有助于分析“产品如何找到人”的要素;

2)To B我们需要在年报中找到以下个关键要素:
什么产品?我们可以继续细分,举例:

  • 实物/虚拟(边际成本,比如分析纯设备和设备+咨询公司的不同);
  • 大额/小额;(采购决策机制,比如分析大型软件和SAAS软件,评估销售增长特征);
  • 长期/一次性;(收入模型)
  • 过程产品/终端产品(借以分析各项财务指标影响因素);
  • 高毛利/低毛利(产品盈利方式,比如分析通用设备和特种设备的不同);
  • 高频/低频(消费节奏,比如分析数字广告和传统广告的不同)
  • 其他我们认为有助于了解一个产品到底有哪些特性的要素(公司通过什么方式、在多长时间、以多大代价、卖给怎样决策流程的、什么客户、满足他们什么样的需求?);

产业链什么位置?我们可以继续细分,举例:

  • 上中下游;
  • 市场地位(垄断、头部);
  • 多行业通用/垂直行业专用;
  • 其他有助于我们分析公司议价能力、定价能力、价格销量的要素;

客群特征?我们可以继续细分,举例:

  • 大B/小B;
  • G;
  • 在客户采购中的地位(主营业务、通用业务、边缘但必须业务);
  • 客户决策模式(谁出钱、谁获益、谁拍板等);
  • 其他有助于我们理解销售对象采购细节的要素;

平台型公司
公司为买卖双方或者多方提供各类交易的场所,从撮合中获益,以此向下可以进行更细致的划分。
我们需要在年报中找到以下个关键要素:
怎样的平台价值?信息/交易/履约/混合

  • 技术驱动/资源驱动/规模驱动(上市公司一般会进行夸张,这个问题一般要我们自己寻找);
  • 平台对谁收费?怎么收费?对哪类资源收费?
  • 其他有助于识别平台型企业核心价值的要素;

平台参与方都是谁?

  • B/C/G;
  • 分别有什么特点点;
  • 平台满足用户怎样的需求;
  • 其他有助于分析用户粘性、付费意愿、续费意愿的要素;

对To C和To B平台有不同的分析方法,大家可以自己去补充

  • C端交易价格透明、决策时间短、决策流程长、标品居多,etc
  • B端交易价格不透明、决策时间长、决策流程长、非标居多,etc

混业经营公司
上市公司普遍存在混业经营现象,除了上面对不同板块一一进行分析以外,还要研究不同板块间的协同作用(Synergy,包括业务上、财务上协同)。

  • 是否能够实现交叉销售;(做零售的自己有品牌,做社交的自己有直播或游戏)
  • 是否能够平滑业绩(比如某些板块好的时候另一些板块一般,某些板块一般另一些板块好——白酒、食品饮料);
  • 是否有财务协同(比如赚钱的板块和现金流好的板块,可以在财务上互补)

Step3业务总览

年报最开始的部分一定是公司管理层对集团业务、战略、市场和重点数据的解读。
如果对行业有了解,对公司商业模式有了解以后,我们对业务总览部分要进行以下两个方面的阅读:
1)根据对行业和公司的理解check管理层讨论
实操过程中可以做个表格,画√画×

  • 公司对行业的分析与我们自己的分析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给出的理由是否合理?(举个例子,明明是自己产品不给力,说市场不好,这就有问题了);
  • 公司对市场的展望是否和自己的分析一致,如果不一致,他们给出的理由是否合理?如果行业分析能力不强,可以多比较几家同行业公司的观点;
  • 公司战略是否有重大调整或新业务线,如果有调整出于什么(政策、行业发展、经济周期等)目的。(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如果改变,那么套用旧分析方法肯定是有问题的)
  • 公司提示的风险,这点很重要,一般来说上市公司年报喜欢把所有相关风险全部列出来,但是有些更重要,这个时候需要我们对不同风险进行标注。(比如公司1%的产品出口,原料全国产,有的也会把汇率风险放进来,但是这个风险对后续分析就不那么重要)
  • 组织架构调整——意味着对不同业务线重视程度的变化、对不同产品线资源的投入会变化;

管理层讨论,我们在对数据分析后还要回来再看一遍,第一遍是粗看。2)查看对本公司来说重要的指标
业务讨论部分给出的指标都是很重要的,可以节省大家阅读财报的时间。
要注意的是,这些指标不一定全面,这个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在step2自己事先准备好一个重要数据表格。如果年报中没有这个部分,那就要自己去下面或者其他信息渠道寻找
将本部分数据填进去。我们举个例子:

  • 我比较熟悉SAAS行业,非常重要的数据是现有付费客户数,客单价、续费率。
  • 又比如游戏公司,旗舰级游戏要单独建立模型;
  • 再比如有色行业,你可能要把市场价格在报告期的走势补充进去;
  • 还比如互联网平台,你可能要把UV、PV、用户市场数据找到;
  • 或者比如说存货占资产比相对高的企业,要研究存货价值;(手机存货、白酒存货、资源存货都是很不一样的分析标准)
  • 等等等等,这也是为啥科普文没办法写太深,我自己擅长的行业也有限。

这部分结束后,我们需要开始阅读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核心工作就是证实/证伪公司自己的说法。
所有分析,同比、环比、行业平均比较都是必要操作,我下面就不重复了。几个小提示:

  • 异常数据大家(太高、太低、暴涨、暴跌,都要用显著颜色标注——事出有异必有妖)要拿出120个小心;
  • 利润表好操作、资产负债表稍微难操作、现金流量表最难操作,数据冲突的时候我习惯看现金流量表(原理是这样的,现金流量都必须和银行打交道,和银行共谋是更难的);
  • 插播一下只看现金流量表的分析框架:经营活动现金流,经营活动是否赚钱;投资活动现金流,资金投资再生产的效果及态度;筹资活动现金流,公司对股东、债主资金的态度(要/不要);基于流量表的各类组合,可以佐证我们对企业商业模式和经营策略的态度。

我个人不太习惯三张表(损益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一张一张的看,而是按照几个公司经营的重要能力,在不同的表格里寻找答案。
Step4盈利能力
这个部分很多财务书都会教,我也就是做个搬运:
1)和公司经营相关的各类盈利指标(margin),网上都能查到具体公式,我就不写了

  • 销售毛利率;
  • 销售净利率;
  • OCF margin,FCFmargin;(这个就要去现金流量表里的数计算)
  • EBIT/EBITDA等各类你认为更好地评估一家企业盈利能力的margin;

强调一下,不同公司,主流评估盈利能力的margin是不一样的,比如有些行业充分市场竞争,直接成本*20%就是终端售价,这个时候你看毛利率就看不出太多端倪。又比如有些行业,其内部折旧政策千差万别,你有EBITDA margin就好一些。还是一句话,选什么指标需要你有行业积累。
2)和资产相关的各类盈利指标(margin)

  • 总资产回报率;(这些都需要结合资产负债表数据)
  • 净资产回报率;
  • 其他我们认为合适的,可以更好地体现持续经营过程中,资产回报情况的margin。(比如我可能不会觉得那些持有很多住宅地产的实业公司,对持续经营有什么帮助,顶多就是未来资产处置有个一次性收入而已,大家可以搜索一下卖房子防ST的新闻)

Step5运营能力
产品好,还需要运营的配合。再好的产品库存管理不好也有卖不出去的风险,再大的销量应收账款收不回来也占用资金。
1)企业内部各类周转率

  • 存货周转比率;
  • 固定资产周转比率;
  • 现金循环周期;
  • 其他教科书上评价标准;

核心的目的就是评价企业内部,有效利用资金、资源,运用资产的能力。
2)与上下游的各类周转率(供应商、买方)

  • 应收(率、天数、DCS等等等等,下同);
  • 应付;

应收应付的坑比较多,建议大家去看一下高手的分析思路。
本质上应收是借钱给你的下游,类似短期债券投资;应付是你从供应商融资,类似短期债务。一旦和金融相关,这魔术师们操作空间就会很大。
举个简陋例子,应收账款核销,上市公司体外或者找一家公司,注资专门收购应收账款(这个是合规业务),收不回来是体外公司的问题,但是上市公司留下了干干净净的一张表。
3)各类费效比

  • 人效比;
  • 营销费用比;
  • 管理费效比;
  • 对于披露项目和产品细节数据的,可以自己构建评价模型(比如互联网的获客效率)

费效比的评估,非常依赖对一个行业和一个公司业务的理解。正确进行评价,或者说读懂这个部分,需要一定量的行业数据储备和知识。
就用互联网的例子,新客获客成本,有人就是50块,有人要200块,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网友,没几个互联网老法师,真看不懂数据。

Step6财务能力

上市公司财务能力非常重要。
经营公司是个赚钱花钱的过程:现金——资产——产出——现金;
经营产生的现金与外部融资得到的现金必须有一个很好的配比,也就是我们说的比较健康的“资本结构”。
我们需要在年报里找到以下几个重要指标,目的是分析一家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的能力,出色的表现是对公司主营业务的良好促进。(当然,不同行业对资本市场的依赖是不同的,还是要求我们对行业有一定了解,比如地产公司和游戏公司,对资本市场的依赖差得会非常远
1)融资能力

  • 增发能力(股权融资能力),有两件事情需要解决:第一是判断公司是否通过增发稀释现有股东股权,防止被收割;第二是假设我们判断增发是为了企业更好的发展,要了解公司在股权资本市场上融资的能力,喊了半天、想了半天,正经用途需要增发但是发不出去,也是有问题的。可以关注增发周期,和销售情况判断
  • 举债能力(债权融资能力 ),关注周期、成本、各年度到期情况;(能够协助我们预测未来的还款压力,持续举债能力,债权人对公司经营的判断)
  • 其他类型的融资:贷款、金融租赁、可转债、供应链金融等相关金融工具的情况。同样是周期、成本、到期情况等;

2)投资能力上市公司是一个金融平台,不仅是用来融资的,还是一个投资平台,主要是产业投资人视角。
我们在判断其投资时首先也要辨别公司投资是否合理,某些知名公司用投资、收购——再大幅资产减值,把二级投资人收割得一干二净,这就说明我们对大量对外投资的企业,要认真分析他们的投资行为。18年新闻可以去回顾一下。
如果公司的投资行为是合理的,我们要判断的是被投企业会否与上市公司产生业务协同,判断是否成为新的增长点,很多上市公司做产业投资对财务性回报要求不高,但是对产业协同极为重视。
如果展开将又是一个大话题,阅读年报的时候需要大家首先熟悉上市公司商业模式,再决定是否认真阅读这个部分。

  • 了解重点被投企业的情况;
  • 了解投资回报情况,对产业投资人,注意商誉减值;
  • 分析被投企业、子公司、兼并案的业务协同;

3)各种评价财务健康度的“比率”各类课本都会有更详细的介绍,主要是评估一家公司的资本结构是否合理、对资本的使用是否合理、偿债能力等要素,这里只是举几个常用的:

  • 资产负债率;
  • 流动比率;
  • 速动比率;
  • 现金流量比率;
  • 偿债保障比率;
  • etc

Step7一些年报中的重要事项

年报中对公司经营有显著影响的条目,都会进行针对性说明,我挑几个重要的:

  • 重要研发;(药、电子消费品新品、零售行业子品牌等,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重要研发,需要我们的行业知识);
  • 重要新增资产;(地产行业的土地储备、制造业的新厂新产线、有色行业的矿等)
  • 重要人员变动;(主要关注管理层,除年报外应该搜索他们过往简历与新闻,一个更好的管理者作用不言而喻);
  • 一些会计层面的重要变动;(这个太散,大家可以自己看书)

当我们找到年报中的重要条目以后,我们需要一一把这些内容,对应到:盈利能力、运营能力、财务能力,以及下面要说的增长能力中去。实操中,普通人定性为主,愿意深入分析的直接做到DCF里面去。

Step8增长能力

经过对年报历史和现状的分析后,我们还需要根据年报内容对未来的增长进行判断,毕竟上市公司是为投资者赚钱靠的是预期。
1)强调一下数量分析同比、环比是常用的方法,但是不同行业这个数字不能乱用。

  • 给有色行业、地产行业做收入线性预测,……;
  • 给零售行业用环比,……;
  • 给垄断性行业用竞争市场的模型

2)行业性驱动力分析一家企业一定要拆分增长来自行业还是来自企业。

  • 政策、宏观要素。除行业积累外,年报中对于以上的分析部分要进行参考和甄别,举个例子电动车过去几年显著受到政策影响,从年报的各类数据和业务分析我们要拆解出来年报公司受行业影响的情况,结合未来政策预期,得出行业对公司的影响程度——定性/DCF;
  • 行业阶段。不同发展阶段,行业对公司的影响不同;举例说,新兴产业的系统性机会更好,成熟甚至衰退产业,切蛋糕情况更多。
  • 周期性行业的波动。这个内容太散,建议去阅读相关书籍。比如你是做有色的,就得看商品;你是做基建的就要看财政政策;你是做券商的,就得看大盘(误…);你是做化工的,就得看原油价格;等等等等;
  • 非周期型行业的影响要素。这个内容也很散,建议去阅读相关书籍。比如你是做视频的就要看市场偏好迁移,比如你是做医药的你就要看医疗改革,等等等等
  • 其他行业驱动力,每个行业都会有自己的特色;

3)公司性驱动力一家上市公司个性化的增长能力,这个分析手段很多,我分享自己的一个套路。为了简化说明,我只写一些有限的项:
线型企业:(产品单价-产品直接成本)*数量-……..(利润表里剩下那些,就不说了,道理类似)。
我们要把单价、成本、数量的增长驱动因素列举出来,逐个进行分析。比如服装企业:

  • 产品单价驱动因素列出来(行业趋势、定位、销售策略等等)对未来进行展望;
  • 成本驱动因素列出来(行业趋势、直接原材料、直接人工、费用等等);
  • 销量驱动因素(行业趋势、竞争环境、销售策略、自然趋势等等);
  • 针对每一个驱动因素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转化为P/C/Q的预测。举个例子,对茅台的判断主要是对售价进行研究、对软件企业的判断主要是对付费用户规模的判断;

平台型企业:交易量x费率-…..(利润表剩下那些)
拆解交易量与费率驱动因素列举出来,逐个进行分析。步骤同上
3)多产品线公司

  • 对每个产品线进行以上分析,举个例子雅戈尔这个公司是服装+房地产,必须分开分析;
  • 对新产品线进行以上分析,新并购、新开拓产品线;
  • 注意产品线之间的协同效应分析;

Step9评价方式当我们分析了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运营能力、财务能力和增长能力后,要把细碎的要点进行总结并得出结论。
也就进入了对上市公司业绩评价的阶段。
1)对上市公司的4种能力进行真假判断还记得我们之前要求把可疑数据、重要事项记录下来么?在这个步骤中我们需要根据财务经验和业务经验对4种能力进行真假判断。

  • 异常数据(同比环比、比率、比值),找到源数据并根据驱动力进行分析。比如异常高的毛利要从价格或成本端寻找支持/不支持的理由,又比如异常久的应收账款回收周期要看一下公司相关的解释并自己判断;
  • 管理层和我们自己分析矛盾的地方,要特别进行判断。比如管理层给出增长率是行业大趋势而我们自己发现就是公司自己不行,我们要寻找更多信息帮助判断;
  • 对同比、环比突变的数据进行针对性的分析,也就是我们常常见到的业绩“变脸”。

证实/证伪这项工作,不同行业和不同公司判断手法差异很大,这里没有更多篇幅给大家介绍,从报表角度判断大家可以参考很多互联网优质内容;从业务端角度大家可以多找找某些行业风控专业文章。
给大家举个例子,我之前看到过的一个所谓“大数据初创公司”,虽然不是上市企业,套路是类似的;

  • 研发占比2%;
  • 毛利显著偏低;
  • SAAS模式,大量应收账款;

从财务端看,自称准备成为行业级别PAAS平台的数据公司,研发占比太小,毛利偏低,应收账款过高更类似于项目制软件公司。为了进一步了解公司产品我们寻找了他们的上游——几家互联网数据大厂:

  • 大厂与行业数据平台合作分为两种模式,单项目分成制、含有最低消费门槛的无限量使用制;
  • 大厂对外也有自营产品,申请试用账号后我们找来行业内BA专家,发现这家公司的指标基本是基于大厂指标的再次开发;

商业模式来说,行业数据分析公司如果没有自己核心数据源、没有大量的基础设施架构,那么只可能是类似咨询公司,为了确认这一点我们寻找了几家客户。我们当然没有落入圈套去咨询公司推荐的几个“典型客户”,而是通过自有渠道寻找了几家。

  • 行业这个领域确实有需求,只不过是起步阶段;
  • 产品应用频率,大约是定期(每个月一次)、不定期(每年约为10~20次,按照项目计数);
  • 关键问题是:购买产品,可以进一步帮忙给一些行业曝光(访谈、颁奖);

思路逐渐就清晰了,1年15万的使用费,用户实际上购买了以下几个服务:

  • 30多次的平台登录,简化了日常PPT工作;
  • 这些数据并没有与互联网数据大厂进行深度合作、二次开发,只有浅度开发(加减乘除变换);
  • “附赠”几次媒体曝光;
  • 行业PR的折扣。

这分明是一家行业PR、广告公司的商业模型,但是希望包装成大数据公司,享受高估值的企业。
又是玩资本的。

  • 盈利能力有限的:不会突破广告行业平均水平太多,数据采购成本大厂不会打折(这里我跳步了,只放结论),且客户采购决策是基于广告效应,价格提不上去;
  • 运营能力不错:毕竟能够调查出背后是行业PR头部公司;
  • 财务能力:按照广告公司标准是不错的,融资纯粹为了资本市场定价;
  • 增长能力:无法做到SAAS企业增长模型,还是一个广告、PR公司增长的特性;

如果是上市公司年报,建议:从财报几个指标汇总真假(前几步已经做过了)——>从上下游企业进行验证(网络信息+打几个电话)
2)对管理层业务讨论判断真假管理层的讨论我们在一开始曾经粗略的阅读过,当我们深入分析各类数据后,要返回这一部分再次审视。
分几种可能:
管理层讨论与我们已经进行的分析是一致的:更放心地得到本次阅读结论并开始估值模型制作;
管理层与我们已经进行的分析不一致:

  • 管理层比我们更乐观:返回前面的分析,针对不同的点深入分析(其他专家佐证、更深入的上下游调查)。1)是否非故意乐观。2)管理层故意乐观。对后者我们要更加小心;
  • 管理层比我们更悲观:1)是不是我们自己的分析漏掉了什么重要风险;2)是否管理层故意保守。对后者,我们要思考可能的目的——调节业绩、资本市场动作等等。

上市时间比较久,高管又都是行业专家,我们就更应该去第二遍审视他们的判断。
2)纵向分析,为DCF做准备如果不需要做估值模型,可略过本部分。
我们做绝对估值法时,基于两个重要假设:

  • 上市公司年报信息大部分能够进行量化(否则DCF的参数假设就是有问题的);
  • 过去一段时间如果公司没有显著业务变化,业务与财务的历史数据对未来有指引作用(做过企业的都熟悉,每年KPI制定都在一定程度上参考历史);

在纵向分析中我们要做的也是以上两项工作。量化:

  • 将我们的行业判断、4大能力、管理层分析量化为你所使用模型、或分析框架中的参数。(转化为参数、打分、打√打×、排名,等等)
  • 如果你有老板需要汇报,转化过程需要有说明,以备汇报之用。(比如明年房价和你给定的销量增长,是如何对应的)

回归:用各种统计学手法预测,举几个例子:

  • 收入增长回归;
  • 大宗商品价格对业绩影响的回归;
  • GDP对消费升级和产品销量的回归;
  • etc,只要有分析逻辑即可;

在此,就不详细介绍后面DCF的方法了,又是一篇很长的文章。

3)横向分析,为比较估值法做准备
如果不需要做估值模型,可略过本部分。
我们做相对估值法时,基于两个重要假设:

  • 没有两家完全相似的公司
  • 类似的资产应该有相似的价值(注意是价值,不是价格。这个假设基础上我们才说各类估值指标、multiples横向比较是有意义的);

在横向分析中我们要做的也是以上两项工作。
可比性分析,一定要分析清楚上市公司和比较集公司是可以放在一起比较的:

  • 业务分析可比性(根据地区、定位等不同,微调或者把不可避免的剔除比较集,比如地区性和全国性餐饮比较PE,就要微调);
  • 业务数据可比性(根据市值、业务体量等不同,微调或者把不可避免的剔除比较集,,比如一家企业属于成熟企业,和那些刚刚转型到本行业就无法比较);
  • 财务数据可比性(显著出现异常数据的企业要剔除);

相对估值分析:

  • 上市公司之间比较;
  • 中国与海外的比较;
  • 与不同历史周期的比较;

在此,就不详细介绍后面比较估值详细方法了,又是一篇很长的文章。

4)定性分析的几个要点。所有分析,定性结论不可或缺。不同目的报告定性分析部分千差万别,这里无法一一说明,我自己认为有以下两个问题需要左右分析者格外注意:
对各类能力也好、各类风险也好,其定性评价一定要区分时间性质——长期、短期。举几个例子,可以举一反三。把一个长期问题或者亮点,看成短期,就会造成分析或投资失误。(误判产品研发方向、误判持股周期等)

  • 快消公司当季产品造成的业绩问题,属于短期影响;
  • 券商由于交易量导致经纪业务线、投行业务线、投资业务线业绩不佳,属于中期影响;
  • 白酒行业因为消费升级,导致销量上涨,属于长期影响。

区分波动型影响和趋势型影响。特别是在分析周期性行业时,我们要找到那些是趋势型变动,那些是周期型变动。多数行业的券商分析报告,会找到很多划分周期因素、趋势因素的具体知识。
日常我们遇到的实际问题,一般是趋势叠加波动,分析过程中可以首先定义趋势的时间范围,然后在去掉趋势因素后分析波动因素。举一个具体例子:

  • 按照未来10年的观点,中国的电动车一定是趋势增长的;
  • 但是受到个人购买意愿的波动性影响(经济差的时候很多人就不买车),销量会和经济波动正相关;
  • 目前来看,未来几个月至少是支付能力的低点,所以行业仍然在趋势增长期,每2~3年一波的支付能力波动也处在低点;
  • 以上不是股票分析,只是行业分析示例。

Step10分析打包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对公司年报内容已经进行过全面分析,如果补充了很多年报不够详细的信息,素材就已经很丰富了,我们需要打包。
如果没有这样一个模型、报告、ppt的打包过程,我们刚才的这些分析就没有收口,就仍然是七零八落的点状结论——没有目的的阅读,再认真效果也是事倍功半。
在这里我只是来介绍一下我会怎么用,大家在实操中应该制作自己的模板。
比如就是一个简单的年报点评:
第一部分:亮点数据展示1)收入、盈利、增长
第二部分:报表端,公司能力展示——符合行业、和具体公司的相关指标,加上1句话定性分析(纵向横向比较);1)盈利能力;2)运营能力;3)财务能力;4)增长能力;5)预测;
第三部分:业务端,公司能力展示——符合行业、和具体公司的相关数据,加上1句话定性分析(纵向横向比较);1)分产品线介绍;2)主营、核心、亮点产品及业务分析;3)预测;
第四部分:投资建议1)盈利;2)目标价;
第五部分:各类预测数据(这是模型要处理的部分,放在这里只是为了展示一个完整的用法)1)3张表预测;2)预测出来的各种比值、比率;


后记
和阅读到这篇文章的朋友们闲聊几句:
本来只是想随手回答一下,不知不觉写了12000多字,为啥?
过去在知乎上的各类文章,我都是在点状的发表一些自己的观点,把日常工作中的思考用更简单的形式分享给大家,是我日常简化版的工作内容。
但是从很多朋友私信我来看,大家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如果没有一个系统性的阅读方法,只解决点状问题不足以让读者朋友们记住、不足以让读者朋友们添加到自己的技能树上。
平时的文章跳步很多,我认为是常识其实多数人并不熟悉,也造成了很多朋友留言说看不懂。
所以利用一个冷门问题的机会,我觉得应该沉下心分享一个我的分析框架——其实不光是年报,更是分析一家上市公司的一个方法。
先打击一下大家的预期:
分析一家上市公司,本来是很复杂的,因为年报本身都有100多页,想想工作量就是很大的。
我想这也是很多人希望“快速看动上市公司年报”的动因。
“是不是有某种秘籍,让我们10分钟?1小时?2小时?看懂呢?”
10分钟的高手我没见过,但是我这个前券商分析师可以做到1个小时完成最终的5页纸年报点评——对年报点评这种级别的报告,如果你是第3名以后给到买方的,基本只会给你的邮件拖进垃圾箱。除非是行业大佬,那他们第二天给报告都有人等着看。
今天分享的方法,根本不是什么秘籍,只是一个训练手册。
甚至对于专业选手来说,只是一个训练大纲,把每一个Step按照你覆盖的行业和公司进行详细展开,都可以按照至少1:3的篇幅进行拓展。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窍门”,工作关系可能我只是熟悉券商、SAAS、线下零售几类公司的分析。更详细的手法都是吃饭的家伙,大家都不会轻易泄露——到现在我都不知道有色、芯片、医疗应该怎么看。
然后给大家写点鼓励:
100多页的公司年报,很多部分对投资者来说是没有用的;
如果我们熟悉一个行业,熟悉这家公司,又可以剔除很多不重要的文字讨论与数据;
熟能生巧的过程最终就是让你看到一个年报,你可以准确地在目录里的第几个条目下的第几点寻找你需要的内容;
当你积累好自己的分析模型,自己的打分体系,积累好自己的写作模板,输出也都不是难事。
如果你不是老板,那么第一步先做到:

  • 有分析套路;
  • 逻辑自恰;
  • 有自己独到的观点;
  • 无关对错;

1年时间足矣。如果你已经成为了中级分析人员,提高的目标就是——在熟练的基础上,尽量准确(买方)、尽量合理(买方)。
快速看懂上市公司年报,不是一项无法完成的任务,这和减肥、健身是一样的,存在明确的路径。
看你愿不愿意,沉下心提升自己的核心能力了。

事实证明,上市公司的业绩是可以算出来的

改革,都是被逼无奈。
如果能舒服的躺着挣钱,没人愿意浪费自己的脑细胞。
2019~2020年,全国的龙头白马股无脑飞天,是真真正正的躺着挣钱。
诸多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啥都别管,无脑抱着就行了,任何时候卖出都是错误的。
这种捂着不动的策略在今年4月份之后遭到了惨痛的打击。
2月之后,股市大跌过一波,但那个时候是普跌,对过热的股市进行一定的冷却。
要跌都跌,心理很平衡,牛市也是允许有回调的。
但4月份之后,股市分化了,一部分股票向上,一部分股票向下。
龙头白马股,惨遭集体抛弃,大家都去追代表新技术的所谓赛道股了。
5月份的时候,茅台等白马股也向上凸凸了一波,茅台最高反弹到2300元,但最终被压制,资金继续流入赛道股,让很多人放弃了幻想。自6月份开始,宁德向左,茅台向右,大路朝天,各走一边。
7月底,茅台跌破1950元这个前期底部平台,这个时候我就非常焦虑了,察觉到了龙头白马股应该出问题了,需要换股。
但没办法换。
锂电池、光伏、产业机器人、集成电路这种所谓的赛道股,市盈率一律飞上天,而且公司一律是我日常没有接触过,也没听说过的名字,日常掌控信息就是零,媒体也很少报道。
茅台最大的优势就是信息透明,你永远不需要担心它财务造假,无数媒体帮你盯着,风吹草动都能上热搜。
而那些新兴赛道股,很多公司业内有名,但和普通人没有交际,媒体也并不关注。
这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挺可怕的。
而这些高市盈率的赛道股,都是新兴科技产业,最大的特点就是高风险高收益,因此这类公司常用PEG估值法。
什么叫高收益?
就是这些赛道股虽然市盈率高,但增长率也高。虽然市盈率是100倍,但增长率也是100%。
这么高的增长率,只要能支撑一年,那么你的收益率就应该是100%。
如果股价不变,那市盈率就会变成50倍,对应100%的增长率变得极为便宜,一定会有大量的资金涌进来抢股票。
这就是高收益。
那什么叫高风险?
高风险就是一旦这个企业维持不住100%的增长率,那么100倍的市盈率立刻就会显得异常刺眼,泡沫巨大。
如果这个企业取得了50%的增长率,虽然这么高的增长率肯定代表这家公司很好很不错,但对应100倍的市盈率。
不好意思,肯定要跌。
如果各路资金认为这只是暂时的,依然看好未来,那还行,跌个20%就可以了。
但如果大家确认这家公司未来只能取得50%或者更低的增长率了,那这家公司得跌一半。。。
而这种业绩波动,你是不可能等到财报出来再做决定的。
1~6月的半年报,8月底才公布,而这家公司的业绩可能4月份就恶化了,那别人也许5月中下旬就大概反应过来了。
等你知道,已经3个月过去了,骨灰都找不到了。
而持续高增长,那种100%级别的增长,是非常难且不可能的。没有任何公司能把50~100%这种高增速持续很久,早晚会停。
如果你不知道增速什么时候停,那参与这种高收益高风险的股,你会睡不着觉。
因为这些股注定是暴涨暴跌的,波动异常剧烈,而且很多时候会非常情绪化。
因此,我虽然知道风口在这类赛道股,但我不敢碰,一门心思想着去找个办法,能让我知道业绩拐点什么时候来。
如果找不到,那我换这种赛道股,晚上肯定睡不着觉的。
我之前说过,如果一只股票的持有会让我睡不着觉,那它的价值就应该是零。
我不能因为茅台让我睡不着觉,就换进另外一个让我睡不着觉的坑。
怎么办?
后来我终于找到了一个办法,就是先计算公司即将公布的半年报,然后和正式公布的进行对比。
如果能高精度命中,那就说明我对这几家公司业绩的掌控力度会很强,后面出业绩拐点了自然可以感知到。
7月底,我陆陆续续的算了7家公司的半年报业绩,进行预测。
8月底,上市公司公布了真正的半年报业绩。
那么,差多少呢? 
三一重工 
2021年1~3月,三一重工实现营收335.1亿元,同比增长92.21%,扣非净利润52.52亿元,同比增长169.61%。
业绩非常的亮眼。
8月3日,我发布了预估的结果。
2021年1~6月,三一重工估计实现营收575~624亿元,同比增长17~27%,扣非净利润89.8~97.4亿,同比增长12.9~22.6%。
当时预估文章具体的内容,有兴趣的可以在看完本文后点击《关于三一重工和比亚迪的上半年业绩推测》进行查实复核。 
按我这个半年报算,三一重工4~6月的业绩是瀑布跌的。

事实证明,上市公司的业绩是可以算出来的

8月底实际公布的半年报,三一重工1~6月实现营业收入671亿,同比增长36%,扣非净利润93.7亿元,同比增长18%. 

事实证明,上市公司的业绩是可以算出来的

你看看1~3月的业绩报表,再看看1~6月的业绩报表,就知道4~6月的三一重工业绩有多惨了,这也是在一季度靓丽报表后,4~6月三一下跌的原因。
对三一的业绩预算基本命中。 
比亚迪 
2021年1~3月,比亚迪营收增长108.31%,扣非利润增长82.69%,非常靓丽的业绩。
8月3日,我发布了预估的结果。
比亚迪的1~6月营收大概是968亿到1028亿,增长60~70%,其中4~6月的营收大概是558亿到618.6亿,增长大概是36~51%。
当时预估文章具体的内容,有兴趣的可以在看完本文后点击《关于三一重工和比亚迪的上半年业绩推测》进行查实复核。
比亚迪的利润基数太低,导致增长率上蹿下跳,我就没算。
这个计算的结果,和市场上当时预期新能源车企100%以上的增长率差距较大,但我当时怎么都算不出100%的增长率出来。 

事实证明,上市公司的业绩是可以算出来的

8月底,比亚迪半年报公布。
1~6月,比亚迪实现营收908.9亿,增长50.22%,扣非净利润3.68亿,同比增长-59%,算正式炸雷。

事实证明,上市公司的业绩是可以算出来的

其实这个业绩增长是很不错的,但是市场的预期太高了,股价涨的市盈率也太高了,彼此匹配不上。
利润不涨没关系,营收也不涨就有点。。。
对于这么高市盈率的股票,这个增速我觉得不够。
当然,新能源是永远滴神,现在市面上已经有基金经理“不买新能源就下岗”的说法了。
这种业绩和预期的差距,换白马股那直接就雪崩了,但比亚迪这就只跌一点。。。
对比亚迪的业绩预估,基本命中。 
美的集团 
2021年1~3月,美的集团实现营收830.2亿元,同比增长42.26%,扣非净利润66.49亿元,同比增长38.4%。
8月3日,我发布了预估的结果。
美的集团今年1~6月份将实现营收同比增长20.16~23.49%左右,也就是实现1678~1725亿元营收。扣非净利润增长15~18%左右,也就是实现154.7~158.8亿元利润。
当时预估文章具体的内容,有兴趣的可以在看完本文后点击《关于美的集团和宁德时代的上半年业绩推测》进行查实复核。 
这个业绩预估如果是真的,那就能部分解释4~6月为什么美的下跌,因为二季度的利润受损严重。

事实证明,上市公司的业绩是可以算出来的

 8月底,美的集团的半年报出了,营收1738亿,增长24.98%,扣非净利润146亿,增长8.76%。

事实证明,上市公司的业绩是可以算出来的

 基本命中 
宁德时代 
2021年1~3月,宁德时代实现营收191.7亿,同比增长112.2%,实现扣非利润16.73亿,同比增长290.5%。于是一堆分析师都开始吹宁德时代,都说2021年宁德时代净利润最少最少翻个倍。 
8月3日,我发布了预估的结果。
2021年1~6月,宁德时代的营收估计在320.11~338.9亿元之间,同比2020年1~6月增长70~80%,扣非净利润27.2~28.8,同比97~109%。
当时预估文章具体的内容,有兴趣的可以在看完本文后点击《关于美的集团和宁德时代的上半年业绩推测》进行查实复核。
业绩看起来很棒,但如果按这个业绩,代表4~6月宁德时代的业绩实际是大幅下滑的,和火热的市场预期差很远。

事实证明,上市公司的业绩是可以算出来的

8月底,宁德时代的半年报公布1~6月实现营业总收入440.75亿元,同比增长134.07%,扣非净利润39.1亿,同比184%。
误差相当之大。
这个二季度报表相当的不错,只是略微低于市场预期,130%的增长对得起这个股价了。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误差,我发现公告上面就写明了原因。
宁德的储能系统销售收入46.93亿元,同比增长727.36%;锂电池材料销售收入为49.86亿元,同比增长303.89%。一个7倍增长,一个3倍增长,两个合在一起带来了100亿的营收和大量的利润。
而我当初是按照平均增速,也就是100%去计算的。。。
这个7倍增速和3倍增速能否持续,我觉得下半年还是可以持续的,因为既然二季度打出来了这个业绩,那么1~9月和1~12月的业绩就会持续包含这个数值,要一直到明年二季度,这部分增量的增速才会恢复正常。
后面我会根据新情况增大宁德的系数,目前这个预测当然算是错的。
目前,4中3,错一个。 
士兰微 
士兰微,半导体行业,主营集成电路,算国家鼓励的一个行业。
2021年1~3月,士兰微实现营收14.75亿元,同比增长113%,扣非净利润1.63亿,同比增长1189%。
利润基数太低,风吹草动数值就上天,所以没有参考价值。
8月5日,我发布了预算的结果。
按我的估测,2021年1~6月,士兰微估计实现营收33.2~34.9亿元,同比增长95~100%。
第一季度的业绩100%增速,很爆炸,第二季度的业绩,也很爆炸,还是100%增速。。。
当时预估文章具体的内容,有兴趣的可以在看完本文后点击《关于士兰微、汇川技术的上半年业绩推测》进行查实复核。

事实证明,上市公司的业绩是可以算出来的

而士兰微实际公布的半年报业绩,是上半年实现营收33.08亿元,同比增长94.05%

事实证明,上市公司的业绩是可以算出来的

精准命中。
目前,5中4。 
汇川技术 
汇川技术,工业机器人龙头,国家鼓励的行业。
今年1~3月,汇川技术营收增长120%。
8月5日,我发布了预算的结果。 
这家公司的数据拟合有点困难,但我大致估算了范围,我觉得弄个100%附近应该不成问题,具体是80%还是120%,我算不出来,但不管哪一个数据都很爆炸,对得起这个估值。
当时预估文章具体的内容,有兴趣的可以在看完本文后点击《关于士兰微、汇川技术的上半年业绩推测》进行查实复核。

事实证明,上市公司的业绩是可以算出来的

而汇川技术实际的半年报,是上半年营收82.74亿,同比增长72.95%,净利润15.63亿,同比增长101.81%。 

事实证明,上市公司的业绩是可以算出来的

相比于60的动态市盈率,这个营收增速和利润增速都算是对得起的。
基本命中。
目前,6中5。 
伊利股份 
伊利股份,奶制品龙头,传统行业,不算高精尖,我算他只是因为他好算,和三一重工一样,顺手算一下做个印证。
2021年1~3月,伊利股份实现营收273.6亿元,同比增长32.49%,扣非净利润26.28亿元,同比增长92.04%。
作为一个传统行业,这数据十分爆炸。
8月4日,我发布了预算的结果。
2021年1~6月,伊利股份估计实现营收560~584亿元,同比增长18~23%,利润没算,因为伊利万一有个啥投资,利润波动巨大,算了意义不大。
当时预估文章具体的内容,有兴趣的可以在看完本文后点击《关于伊利股份的上半年业绩推测》进行查实复核。

事实证明,上市公司的业绩是可以算出来的

而伊利股份实际的半年报,是上半年实现了营业收入565.1亿,同比增长18.9%,归母净利润53.2亿,同比增长42.5% 

事实证明,上市公司的业绩是可以算出来的

精准命中。
目前,7中6。 
业绩有啥意义 
总共对7家上市公司的半年报业绩进行了预算,最后中了6家,这说明上市公司的业绩是可以计算的,也是可以提前预估的,只要你对这家公司拆解的足够到位。
有理解不到位的地方,比如宁德的储能业务,那算出来的数值立刻就会出现巨大的偏差。
有人说,就算能提前知道业绩又怎样,A股的业绩又没用。
你要是能说出这种话,那就说明你是个韭菜,纯绿的那种韭菜,但凡有一点股市常识也不可能说出这种话。
下面我给你说说预测业绩有啥用。
首先,精准的预测业绩数据纯粹是在炫技,在实际的股市操作中,只要你感知到大方向就足以让你安心入睡。
这玩意就和打靶是一样的,打1~2环是勉强上靶,打9~10环是精准爆头。
在真实战场上,只要你能上靶,一枪命中敌军躯干,甭管你打到哪,对方都彻底废了,现代步枪的威力远远不是人体可以承受的。
但是在实际训练中,一个在靶场训练中只能勉强上靶的人,和一个枪枪十环的人,到了真实战场上打出来的战果自然会不一样。
这个原理放到股市里,你能对这家公司的业绩有精准掌控力,能准确感知他们的业绩波动,你才有可能买入后安心睡觉。
你预估的个别细微数据可能和真实数据有误差,但只要趋势不错,那用起来就绰绰有余了,完全没问题。
这7家公司的业绩预测里,对了6家, 只有宁德有偏差,但即便是宁德也不算错的太离谱,实际业绩趋势也是微弱空,和疯狂看多的业绩预估算打了个平手,占一丝丝优势,没吃亏。
而其余6家,精准度相当之高,趋势更是完全命中。
每一个公司的数据,都是直接给数字的,不是一个模糊的看多看空来赌硬币的。
趋势对了没用,得数据对才算对,这是不可能蒙的。
1个是命好,2个是运气,3个是运气爆发,但7中6,这就不是能用运气好来解释的了。
因此,这个小系统,至少对这6家公司有效。
有效了又有什么用?
来,我给你说说有什么用。
比如说伊利股份。
1~6月我算出来的营收增速是18~23%,而实际的营收增速是18.9%,再结合我7中6的实际业绩预估成绩,你信不信我能对伊利的业绩进行比较精准的感知?
如果你信了,那我再告诉你一个事,这个算法不是按季度算的,是逐月计算然后累加的。
现在都8月末了,7月份的数据自然早就出来了。
而7月份伊利股份的单月营收增速,大概在3~5%左右,近乎于归零。
我告诉你这个数据我是认真算的,那现在你信不信这个7月份的数据呢?
因此,我在伊利股份半年报出来的第一时间,就发了个微博,说不要相信半年报看起来好到耀眼的业绩,那都是代表过去,而不是代表未来。
谁要是信了这个吹伊利的标题而冲进去,谁就是韭菜。 

事实证明,上市公司的业绩是可以算出来的

半年报出来之后,看到伊利耀眼的业绩后,最应该做的是逢高卖出,而不是跑步入场。
逢高卖出的原因不是因为半年报不好看,是7月份的成绩不好看,大家预估下一份季报表会很难看。
今天早上伊利开盘冲到7%,但最终被砸回到2%,冲高回落,长长的上影线。
看多的人认为自己是因为业绩冲进来的,殊不知跑路的人也是因为业绩而跑的,可逮到离场的机会了。
未来半年怎么样我不知道,逐月更新数据,但至少未来的一个月,伊利不会有大行情,就算运气好来了大反弹,也会回落。
另一个典型就是三一重工,这公司前一段时间刚来的一个大反弹,然后回落。
我之前在哪篇文章里说了,三一8月初的那波反弹要逢高减仓,原因其实就在业绩预测里,只不过我要等到8月底的时候才能证实而已。
当时三一重工4~6月的数据太差了,逐月下滑,而且负的非常厉害,这种业绩不可能支撑反转,最多来个反弹。
今天再额外告诉大家一个数据,按同一套模型,三一重工7月份的业绩增速大概是-20%左右,注意符号,增速是负值。
这个增速会在未来一个月内引导怎样的走势,你可以自行评估。
如果模型有效,那三一重工未来一个月内只有反弹,没有反转。
说了两个看跌的,再说几个看涨的。
士兰微,集成电路行业,过去半年内股价涨了300%,最近一个月股价回调,今天大跌,击破所有支撑均线,整体形成了空头趋势。 

事实证明,上市公司的业绩是可以算出来的

涨幅如此巨大后,形成如此强烈的空头趋势线,同时击破了所有的支撑位,这是超级吓人的断头瀑布跌。
你可以随便去问身边的股民,只要是股龄超过一年以上的,都肯定会建议你回避这种股票,千万不要接飞刀,这种股跌起来没底线的,亏你百分之七八十轻轻松松,不要当接盘侠。
你随便去自己身边的群问,问他们敢不敢买士兰微,一定会告诉你不能买,哪怕看好赛道也先等等看,除非他一点技术都不懂。
但按照我的模型算出来的单月结果,士兰微在7月的营收增速依然有80%左右,维持和半年报近乎相同的增速,扣非净利润虽然意义不大,但也是1000%起跳。
这么高的增速每多维持一个月,都很可怕。。。
而士兰微如今的动态市盈率,恰好就是83倍。
换句话说,士兰微虽然股价短期涨幅过高,但提供的业绩对得起股价,因此没有泡沫。
和三一重工,伊利股份那种情况恰好就反过来,如果在未来一个月内士兰微有下跌,也一定是短期的,肯定会被收复。
你把三一重工在8月初的股价走势倒过来看就可以了,大概就是那个样子。
冲高回落的反义词。
今天士兰微的大跌,是因为宁德时代比亚迪率领的新能源板块崩了,因此所有赛道股恐慌性下杀。
我在最终验证模型计算数据之前,买了1%底仓玩,今天盘中一点都不慌,甚至还有点想笑。
这种杀跌,就是送钱啊。
只要业绩支撑得住,怕个鬼。
因此我-9%的时候又加了1%。
接下来,我打算每隔一大段跌幅,就加一点,一旦股价站稳到5日线以上,我就立刻大幅加仓,大概会加到1成。
士兰微的急跌,只要站稳5日线,我就认为他杀跌结束,这属于强烈看好
其实80的增速对应80的市盈率,也没太大便宜给我占,除非跌15%,给我70的市盈率。
但我现在缺底仓,先来个1成再说吧。
这种高增速的业绩,只要多支撑1个季度,就是一大笔收入。
高风险,高收益。
目前7月的数据,没有问题,有问题我再走就是了。
小跌小买,大跌大买,站稳5日线就代表杀跌结束。
类似的还有汇川技术,增速同样高的离谱。
半年报上,汇川技术的营收增速是72%,利润增速101%
而我这边算的结果,7月份,汇川技术的营收增速大概是45%左右,利润增速没算,大致等比一下,毛估60%吧。
业绩也非常不错,属于高增长,7月份的业绩少的有点多,但市盈率也不高,目前恰好也是60倍。
他要是100倍的市盈率,我就强烈看空了,但只有60倍,价格恰好匹配价值,只贵了一点点。
我今天买了1%,没多买,因为不吃亏,也占不到啥便宜。
剩下的,等大跌,这股虽然之前也涨的离谱,但大跌之后一定会被拉回来,还是以5日线为准,因为没底仓。
如果没大跌,每隔半个月我大概会捏着鼻子吃一点,充实底仓。
业绩预测可以看清大方向,但短期无理由波动是不可预估的。
有便宜占最好,没便宜慢慢吃也行。
因为业绩对股价的填充程度,也是按时间来的,每多一个月,股价泡沫就少一截,只要业绩跟得上。
还有一个就是隆基股份,这股业绩非常奇怪,拟合极度困难,因为有一半的营收在国外,产品销售遍布几十个国家,各国经济环境和政策都不一样,数据也根本无法搜集,导致精准预测成为了一件不可能的任务。 

事实证明,上市公司的业绩是可以算出来的

但这个股的赛道实在是太好了,光伏发电,和锂电池一样同属新能源,70%的营收增速匹配48的市盈率,利润增速虽然只有20%,但营收的高增长在未来必然带来利润增长,只是时间问题。
虽然业绩拟合不出来,但我搜集到的所有数据,都指向光伏行业在持续高速发展,至少国内数据是这样的。
从大方向上,隆基股份应该是没问题的,未来我想个办法,看能不能找个东西抹平掉国外数据和国内数据的不匹配,多烧点脑细胞就是了。
现在,我觉得如果连续大跌,是可以买一点的,后面可以稳妥点,以大跌后站稳20日为准,初期底仓少,5日线为准吧。
这三个,是我未来准备的调仓方向,茅台五粮液卖掉的3成资金,准备换到这里面来,重新回到满仓状态。
满仓比较被动,还是要备点钱,所以我打算等茅台再次回到1600上方的时候,再卖一半,抽回1.5成资金。
茅台我从500一路加仓到了1600,1600是我当年最后一批的加仓上限,怎么卖都是赚的,所以从他那里抽资金我心理压力最小。
其他几个我也说一下。
美的集团今年的业绩,拆解之后,营收方面主要差在4月和5月,增速5~8%那种。
要在以前,这种传统行业营收5%增速也不错拉,但4月那会全国大部分企业都是高增速啊,因为2020年的疫情附近数据都很差,所以美的这个业绩就显得刺眼了。
再加上原材料翻倍暴涨,市场普遍预估美的集团的利润要大亏,有人说美的的利润能被亏光。
营收不行,利润不行,所以跌。
7月份,美的集团的营收增速大概在10%左右,利润大概是-3~-5%左右吧
不咋样,凑合吧。
营收增速是美的最大的支撑点,只要营收增的快,说明市场份额在增加,相比同行有优势,只要未来原材料价格下降,或者行业内有人撑不住,开始提价,利润立马就上来了。
当然,这业绩无法支撑反转,大概就是勉强企稳的水平。
我的操作是不动,不动的原因很简单,我19~20年买茅台五粮液赚了大钱,分配了一点仓位到其他没怎么涨的龙头白马股。
招商平安美的,只有招商是红的,其他2个都是绿的,还不是浅绿,是中绿。
美的既然是绿的,减仓就是不合适的,越减账面的浮亏比例看起来我越难受,这种事是不能忍的。
人非圣贤,我炒股是非常注重保持心情愉悦的。
加仓可以有效减少浮亏比例,但我脑子没毛病就不可能加仓。
而目前的业绩指数,又不足以让我清仓跑路,因为大体上还可以,这种公司到了明年,业绩大概就能好转,从而恢复股价,他们家董事长自己也在疯狂回购。
不想加,不敢减,没必要跑。
所以只能不动了。
中国平安和招商银行属于金融股,金融数据是保密的,不予公布,因此我也只能等季报,没有办法去预算。
招商银行经营的很好,一半的收入来源于无风险的非放贷业务,增速还有20%,很不错,也一直涨,我始终是红的,所以不动。
平安请参考美的,不想加,不敢减,没必要跑。
明年再说了,因为华夏幸福暴雷带来的三四百亿亏损,明年肯定就没了,那么带来的就是一个明年的高增速。
大体上,我会先把仓位调3成到赛道股,逢低加仓,然后继续逢高减白酒。
为啥选白酒?其实就是因为浮盈多,看起来比较舒服。。。
如果白酒减完了,我大概会捏着鼻子减招商,唯一理由就是他是红的。。。
汇川、隆基、士兰微今天大暴跌,结合前期大幅上涨的股价,属于极其凶险的大跌走势。
如果大跌后一企稳就立刻反转,那就说明业绩计算有效,可以轻易正确判断趋势。
那么,后面我会逐渐扩大计算的企业数量。
最近在研究医药,专业名词太多,很难搞得清楚,但模糊感知到有相当几家医药公司的业绩,是对得起高估值的。
虽然市盈率是50~100倍,但业绩增速还真有这么高。
因此,收回之前全盘否定所有医疗行业的判断,只否定个别,但个别还确实是有业绩的。
目前还没彻底搞清楚,医疗专业性太强,过几个月再说,先验证几个比较简单的公司。
另外,新能源,电动车领域的,我暂时不买,因为模型计算针对这个领域的精准度不高。
总体上我持偏空看法,但不看跌,因为不敢,电动车上面狂热的情绪实在是太可怕了,简直就是2020年的茅台。
不碰,不看跌,只看戏。
对了,我今天这篇文章,最大的价值其实并不在于趋势的判断。
而是我向你证明了一件事,上市公司的业绩是可预测的,而且可以算的非常准。
这不单单是炫技,从侧面也证明了这些上市公司的业绩都是真实的,否则我不可能算7个中6个,他们业绩造假都和我那么心有灵犀,这是绝不可能的事情。
对你而言,最大的价值就是我向你证明了这条路可行,属实。
从指引性来说,相对于怎么做,能不能做这个问题其实更难。
以原子弹技术的普及为例,仅仅知道原子弹是能被人类造出来的,这一信息就足以让后来者省去无数的精力和成本。
当然,也很难。
现在玩个小游戏,你自己选7家公司,算一算他们7月份的业绩,然后到了10月份,算一算他们1~9月份的三季报。
试一试,看看命中1个有多难,连中3个又有多难。
数学游戏,挺好玩的。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nwC3b9hx21EFKT_HaEgdW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