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都不敢这么编

2011年12月21日下午2点38分,新华日报记者陈志龙接到一个奇怪的电话。

一个操着南京口音的男子,对着陈志龙一通咒骂:

你多什么事,我们人都死了,你XXXX想要干什么。

这不是陈志龙收到唯一的警告。第二天下午,又有4名凶神恶煞的人跑到新华日报,轻车熟路直冲他的办公室,但因为他不在,无果而返。

在陈志龙看来,威胁来自他两个月来在调查的一起离奇贷款案。做脚手架起家的南京宇扬,得到了一家银行开出的上亿元承兑汇票后,老板卷款跑路。

敢给这样一家搭架子的公司放这么多钱,案发后该行一位支行长又离奇猝死,还敢威胁记者的银行就是:

渤海银行南京分行。

陈志龙发帖后,渤海银行方面马上否认威胁记者,并称城东支行行长的辞世是一场意外。

谢霆锋在自己的歌里唱过:“我不知道什么是意外。”

10年后,渤海银行南京分行又“意外”卷入了一场离奇的存款消失案件。这一次,他们用的词语是:

企业间异常行为。

这一桩搞丢了几十亿的“企业间异常行为”,也是从一个电话开始的分叉故事。

1

在媒体报道中,说自己被渤海银行南京分行搞丢了几十亿存款的济民可信,讲了第一个故事。

2021年8月19日下午2点,济民可信子公司山禾药业总经理於江华接到一个来自银行柜台的电话。渤海银行南京分行柜台一位女柜员询问於江华:

办理存款质押,是否是企业的真实意愿?

“质押”,这个词立刻引起了於江华的警觉。他马上向母公司济民可信资金部负责人老汤打电话询问。电话里,老汤告诉於江华,公司没有办理过任何存款质押业务。

感到不对劲的济民可信随后派财务向银行询问。银行告知财务,有一位女士以济民的名义,前来银行柜台办存款质押业务。因为印章核验没通过,所以才打电话给公司。

济民可信马上要求银行报警,但银行以济民财务不是预留人员为由,拒绝透露具体信息。

随后,渤海银行营业部负责人管鹏程给财务回了电话。电话中,管总承诺出具一份证明:

没有任何存款被质押。

现在,这份证明已经不可能开出来了。

第二天,济民发现,他们存在渤海银行南京分行的33亿存款,除了最后的5亿元,因为於江华的电话而“意外”幸免外,其余全部质押,取不出来了。

那一夜,辗转反侧的不只是济民资金部的工作人员,还有渤海银行南京分行的管总。

8月21日,也就是事发第三天,管总和分行副行长、及资金真正的使用方华业石化,敲开了济民办公室的大门。管总说分行非常重视,但行长卧病不起,真的来不了:

我以我女儿发誓!

济民的人说,这是他们第一次见到自家28亿存款的担保对象,此前双方没有过任何联系。一个多小时的谈话里,济民得知自己的存款,从开户存入第一笔后,没过几天被质押了。

此后,每当济民旗下两家子公司转入一笔钱,两三天后,就会被办理质押手续。他们的28亿元就这样都被质押了。

济民的人当时就震惊了。因为就在3月份做上年度审计时,渤海银行回复会计师的询证函还明确说明,济民旗下两家子公司在渤海银行的存款:

不存在任何质押或冻结。

更为震惊的还在后面。管总提出,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他们希望济民能把剩下的5亿元质押给做完,让华业石化能够及时兑付25号即将到期的一笔贷款,这样济民存在渤海银行的存款,只要到期就能提取。否则华业石化资金要是崩了,就算济民报警:

短时间内钱一样拿不回来。

这么豪横的方案,浩南在铜锣湾都没见过。三方的会面不欢而散。

2

第二个故事由银行业内人士共同拼凑。

济民子公司在渤海银行南京分行的“存款”,是一款叫“新易存”的产品。

产品介绍里说,新易存短期价格优势明显,线上购买简单且起点低,支持到期自动续存、多次提前支取及:

质押融资。

济民说,之所以把存款放在新易存,是因为其利率比一般定期高1~2个点,具体可以和银行谈。

济民第一笔资金被质押,是在去年11月。他们说此后每笔进入到渤海银行南京分行的存款都被质押了。他们告诉媒体,因为没有急用,一直没有提前支取这些存款。

今年5月份,存款半年到期后,济民从账户里取过钱,所以当时没有怀疑。

这是很多人不理解的一点,长达9个月的时间里,公司为什么就没有对过账。兽爷说,他要是有几十个小目标躺在银行里,肯定每隔一小时翻个面。

最被银行业人士怀疑的一个时间点,是8月19日渤海银行的一通电话后,只过了6天,使用贷款的华业石化就出现逾期,大家觉得太过凑巧。

银行圈子里,大家怀疑这是一个由济民、渤海银行以及华业石化共同参与的游戏:

渤海银行肯定有问题,但济民似乎也不无关系。

这个游戏被他们写成帖子到处发。比如需要济民存5个亿本金,然后银行向华业石化开具一张5.x亿的承兑汇票,华业石化拿到承兑汇票就去贴现,把5亿还给济民,剩下的0.x亿大家拿出来分,之后就是循环往复。

这样的游戏里,银行完成了吸储,也许还能用别的招数从央妈套出更多的廉价资金用来吃息差,两家公司完成了利润,皆大欢喜。

这个游戏有一个规则,一方是真有钱存,另一方是真有钱还。

事发几天后,管总以女儿发誓“卧床不起”的渤海银行南京分行一把手出现了。

他找到了济民一位高管,聊了三个小时。谈话中,一把手告诉了济民高管一个噩耗,华业石化实控人已经被抓了,罪名是虚开增值税发票,开设赌场。

对不起,华业石化目前没有还款能力了。

一把手表示,渤海银行非常负责。他们派出了一名副行长坐镇华业石化,加紧变现其资产。目前,他们已经掌握了13个亿的资产。一把手还表示:

要是济民没有钱,我们可以低息贷款给你。

济民十分感动,他们给了渤海银行一个星期的期限,要么解决,要么他们就去报警。

9月3日,济民正式向无锡警方报警。

济民可信方面告诉浩南,有关部门从公司这里带走了公章管理记录,约谈了财务人员,最后经过20多天的调查,来自有关部门信息显示:

济民没有内部勾结;所涉公章均为伪造;银行涉嫌违规违法。

3

2018年3月11日,淄川服装新城接待中心举行了一场隆重的签约仪式,当地打出了“央企签约”的标语。到场的除了淄川区的领导之外,还有中能源电力燃料有限公司总经理以及江苏润港石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庄金东。

中能源电力是国家电力的下属子公司,江苏润港石化是中能源电力的子公司,也就是国家电力的孙公司。

庄金东这个人有点意思,作为一个总能把名下企业卖给国企的民营老板。2017年前后,他把江苏润港石化卖给了国家电力旗下的中能源电力燃料。值得一提的是,曾任中能源电力燃料的法人代表陈星海,已经被警方抓走了。理由是:

私刻公章、贪污国有资产。

判决书显示,通过私刻公章,陈星海从北京银行上海分行套走了1.62亿元的贷款。

除了江苏润港石化之外,庄金东旗下的另一家公司,则卖给了中石油。这家公司,就是济民“被担保”的华业石化。

工商资料显示,中石油已经在今年5月成了华业石化的实控人。而在此前,华业石化的股东是一家叫做上海芮盈的公司,法人代表叫邬能军。

做汽车经销商起家的邬能军,也许是一个被推到台前的人物。真正实控华业石化的,还是庄金东。

就在去年和今年5月,庄金东还以华业石化董事长的身份,和很多地方领导谈笑风生。

即便不是庄金东的一颗棋子,邬能军也同样是一个点石成金的魔法师。他的上海芮盈旗下也有两家公司,后来也卖给国有企业。这其中,中城华商卖给了中农集团。

生活永远是最好的编剧。公开资料显示,邬能军之前也因为伪造工商资料,被工商部门行政处罚过。

事件曝光后,中石油站出来说,他们和华业石化没有任何关系。这声明,简直就是说工商部门怎么能给假央企做工商变更呢?

整个案件还有很多问号。

比如,质押存款需要形成董事会决议,需要盖公章,自然人股东、财务人员印鉴,需要授权书等等文件,等等多道程序。济民的28亿被质押,涉及的公章超过300个,银行的人冒着掉脑袋的风险参与造假,就为了点手续费?

这一切,只有等警方之后的通告了。

很多年前,民国央行行长贝祖贻曾教导自家儿子:

造银行,最重要的是要让人看起来它很坚固,很有力量,银行必须显得很安全。

后来大家给银行盖楼的时候,往往都雄伟有力。渤海银行大厦也是如此。这个270米高的建筑设计理念取于“山”,意思是要像山一样巍峨挺拔。

十年前,陈志龙在调查完渤海银行南京分行的贷款案后,曾感慨道:

最好的监管是严格的内部监管。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kJ_YRhIMkNSGtYzIEvGUEA

一个丁克说要放弃丁克

1

昨天我和一个前同事吃饭,他一直是我心中酷男人的典范。

品位高,身材好,长得帅,玩儿极限运动,坚持丁克。

虽然四十多了,但比起天天吃垃圾食品还熬夜的我要年轻阳光多了。

席间他忽然挑起话头,说自己要放弃丁克了,他和他老婆在研究怀孕的事情了。

我很吃惊,但更吃惊的是,他说他们丁克人群里,这样的人不在少数。

我不太理解这个事情,但还是向他表达了祝福,毕竟都是人家自己的选择。

他跟我说,自己之所以选择放弃丁克,是体会到了一些自己年轻时候没有认识到的东西,并劝我早点生孩子。

我说拉倒吧,我自己还是孩子。

他说你不懂,然后给我讲了一个有点细思极恐的故事。

他说,前段时间他和一个朋友吃饭,喝了一点酒,开玩笑说,反正也铁丁克了,百年之后没了继承人,不如让你儿子认我做干爹,等我老了给我养老送终,遗产给你儿子留着娶媳妇。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此后他朋友频频来找他,问他什么时候把事情定下来。

他问什么叫定下来,他朋友说先办一桌酒,再去公证处公证一下将来遗产的归属。

他朋友还强调说,不是信不过他,只不过虽然他丁克,但他爸妈也有继承权。

万一到时候他去世的比他爸妈早,两家争起来难免伤了和气。

和我转述这段话的时候,他的声音有些发抖。

我也有点懵,看他这个口气,是不是还得和你签个合同,让你以后都要继续丁克,不能生小孩。

他一笑,说确实有这个意思。

我摆摆手,说这算什么朋友,和他绝交就好了,干嘛为了这种人坏了心情?

他闷头喝了几口酒,红着脸说,事情不是这么简单的。

那个人反而给我提了个醒。

如果没有小孩,等你老了以后,这个世界会格外残酷,会盼着你死。

我刚想说什么,他摆摆手阻止我,说你不要觉得我在危言耸听,你比我小十多岁,你听我讲,我看到的很多东西你还没到时候看到,我在你这个年龄的时候比你猛。

他说的有道理,我选择闭上了嘴,听他说。

他说,你知道我那个朋友让我去公证处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吗?不是觉得这人怎么这么无耻,而是如果我真的去公证了,那他就有弄死我的理由了。

我愣住了,大哥你扯淡呢?

他拍拍我的肩膀,说,最可怕的是,站在那个人的角度,我其实能够理解他的立场。如果位置调换,换作我看着几套一线城市的房产还有几千万的理财在面前晃悠,我自己的心理会不会也发生一些悄然的、自己都意识不到的细微变化?

我已经猜到他要说什么了,不好听,但事确实是这么个事。

他抿了一口红酒,接着说:

假如我有机会得到某人的遗产,可能我和那个人的关系本来挺好的,平时要是听说他生了病,我也会希望他早点好。

但如果涉及到这么一大笔钱,我还能真心希望他身体健康长命百岁吗?说不定下意识就盼着他小病变大病,大病变归西了。

他的气色越好,我是不是就越失望,他越是看上去要咽气,我是不是就越开心。

而且我还会自我安慰,不是我坏,是他拿钱来诱惑我,是他毁了我做一个纯洁好人的机会。

小胖子,我知道这样想不对,但是我也知道设身处地的情况下,我真不一定控制得住自己的脑子。

这种时候谁说自己一定能无动于衷,要么是有钱到一定境界,不在乎一笔天降之财,要么就是还没经历过社会毒打,不知道一笔别人奋斗终身攒下来的资产意味着什么。

他端起一杯酒,看着摇晃的酒液,低声说,最可怕的还不是别人等着你死,而是别人等不及。

酒杯里红酒半满,在灯光照耀下,嫣红如血。

我突然毛骨悚然。

他说,不一定会有人真的动手加害你,没人闲着没事儿去挑战法律。

就算这只是一种猜疑,但只要客观上有一分可能性,而你又想到了这种可能,那你就别想活得自在了。

这是一种猜疑链,你看过刘慈欣的《三体》吧,每个没有孩子的老人都活在黑暗森林之中。

等到你七老八十的时候,你身边的所有人,你自己的亲戚,你老婆那边的亲戚,甚至是你的邻居,照顾你的保姆,养老院的护工,全都会变成等着年迈大象死去的鬣狗。

你看,它们也没有主动伤害大象,它们只是在安全的地方等待,只等大象倒下,就扑上来撕咬。

他叹口气,说他也不想生孩子,但如果继续丁克,那他真的很担心老了以后的生活。

他说你想象一下,假如二十几年后我老得不成样子了,瘫痪在床上,侄子过来看我,我本来很开心,但是我又想到他最近要买房,急着用钱,会不会想从我身上捞一笔?

听说保姆的弟弟欠了网贷,而且她知道我没有孩子又很有钱,她端上来的水可以喝吗?里面不会有东西吧?

邻居家小孩是我看着长大的,脾气很温和,就是不愿意上班,一直在家里住,但是他最近看我的眼神怎么总闪着诡异的光?

我听着听着,头皮有些发麻。

他的状态已经有些癫狂了,这些话荒诞不经,但是在他讲来却仿佛亲眼所见,犹如古神在他耳边传下的呓语。

他好像进入到了一种莫名的情绪中,接着说:

我有钱,但是钱也是需要人来使用的。

钱真的能解决一切问题嘛?

不能的。

只有在我还能行走,还能正常表达,还是一个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时候,钱才能发挥作用。

如果有一天我不能控制自己的身体了呢?

如果我有钱却没力气花出去了呢?

如果有一天我连讲话都困难呢?

这个时候钱还能保护我吗?

还是会替我引来更多不怀好意的人?

财帛动人心,没有子女的老人就是行走的金库。

我的要求不高,我只是想老得有尊严,只是不想变成别人进进出出的金库。

但如果我有个自己的孩子,只要有这么一个角色在,这些事情就不会发生。

我忍不住反驳道,你自己的孩子也不一定孝顺啊,万一你孩子对你不好呢?万一图谋你财产的就是你自己的孩子呢?

他笑了,说不重要。

不重要?我重复了一遍。

是的,就是不重要。

我不需要我的孩子孝顺,我也管不了他长大以后变成什么样,我只需要他存在就足够了。

他可以不孝顺,他只要还活蹦乱跳,这本身就是一种威慑。

就算他不想保护我,也必须保护我代表的财产,那就间接保护了我。

至于他有没有这个能力,我又不需要他有能力,他只要会花钱就可以了。

我需要的是一具精力旺盛的、年轻的肉体,帮我把钱花出去,转变成力量,而不是眼睁睁看着钱变成废纸。

关键是,有这么一个人存在,所有对我有企图的人都得掂量掂量后果。万一欺负了这个老头,他孩子上门来找茬怎么办?

就算他孩子不孝顺,也可以用这个借口索赔。

有这个因素在,我就会安全很多。

我不需要比可能会欺负我的人强大,只要比其他老人不好惹一点就可以了。

我觉得他有点偏激,但又无言以对,毕竟这是他亲身经历的处境,最后只能讪讪地说,要是你当年没丁克就好了,也不用现在折腾嫂子。嫂子都四十多了吧,高龄怀孕还是挺危险的。

他苦笑,说现在这些问题,二十年前我就想过。

但那个时候我觉得情况未必有这么糟,就算真的这么糟,就算承受不了,那也愿赌服输。如果把我丢回到那个年纪,我还是会一如既往的选择丁克,那就是当时综合各种因素后的最佳选择。

直到我到了这个岁数,看着自己一天天变老,我忽然发现自己没有那么强。

在衰老面前,我根本做不到坦然。

我怕的不是衰老和死亡本身,而是在衰老的过程中,被丛林法则中被吞噬。

我为什么放弃丁克,只是为了在这座丛林里保留一点威慑力,就像一头老狮子想保留最后的爪牙。

我没什么奢求,只是想在生命的最后时期,可以安安静静等死,不用担惊受怕,不用活得毫无尊严。

我听完他的这一大段话,不禁心有戚戚,敬了他一杯。

我说你当年丁克的时候,可真勇敢。

他说确实是,但当年的自己,完全没法为20年后的自己做决定。

从这个角度来说,只有死去的丁克,才是真丁克。

别的,只不过是薛定谔的丁克。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MdcByhf6HNLUrOCz_wHR6Q

考公怎么突然那么热了?

今天这篇文章看做一篇随笔吧,年底有点忙不过来,写上一篇的文章伤到了元气,今天少聊点,周末我再酝酿下一篇。

国庆的时候,跟以前同学吃饭,说起来说是我们班的另一个同学,毕业后辗转反侧,先出国,后来回国去了大厂,现在去当了公务员。

这事让我非常感慨,因为我大概是十年前毕业,我毕业那会儿,大家最热门的三个选择,就是“出国、去软件通信相关大厂(那时候移动互联网还没太出现),考公”,考公排在最后,是因为大家普遍没法接受那种一眼望到边的生活,不到万不得已,一般不会选择考公。

这不别人正常选其中一条路,他倒好,把三条路选了个遍。写这篇文章前,我还专门给他打了个电话,了解了下他到底啥心态。

他的心路历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他自己出生在一个二线公务员家庭,生活条件比大部分同学都要好一些,人生最大的梦想就是不做父母那样的人,不能把有限人生花在日复一日的重复劳动上,所以大学好好学英语,毕业后就去了美国。

在美国工作几年后觉得很没意思,收入倒是比国内高,但是确实没意思,后来萌生出了“要不回国”的想法,仔细想了想,发现回国确实不是一个差选择,后来干脆回国了。

回国后进入某通信大厂,干了几年后,发现自己的职业生涯快要到头了,因为惊讶地发现通信这个行业已经进入了后半期,更郁闷的是,后边不断有人涌入,行业整体处于稳态,他又不太能升的上去。

再加上有段时间他怀疑自己被各种新闻app的算法盯上了,天天各个平台给他推各种让他不爽的消息,类似,《35岁的老男人,如果没啥特别技能,在职场上绝对是狗不理的类别》,还有这种,《loser回忆录:一年前我月薪两万被人叫X总,如今在美团送外卖》,总之时不时被这种新闻骚扰一下,忍不住点进去看看,然后平台给推的更多了。

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竟然对“稳定”有种深刻的渴望,而且父母也说已经替他打听过了,他学历高,四十岁想去考公都可以,要不去试试?

一开始觉得这个想法很搞笑,后来越想越觉得不那么搞笑了,再后来去研究了下,发现跟自己想的也不太一样,再后来就彻底接受了,觉得也还不错。而且如果考了公,时间好像更充沛了,可以陪孩子。然后折腾了一年左右,好在学习能力还在,又有对口技能,本来觉得希望不大,竟然考上了,已经开始上班,感觉很好。

现在很多观念都发生了变化,有种看山不是山的感觉,比如最明显的一点,就是跟同事的关系,他在美国和一线大公司都呆过,发现跟体制内完全不一样。

在以前大厂里,几乎没有人准备在自己的岗位上准备干一辈子,毕竟你准备干一辈子,说不定过几年你们部门都没了,所以肯定跟同事的关系也就不咋样,不差也不好,大家都把彼此当做匆匆过客。

但是进了体制就不一样了,大家瞬间就意识到周围的人要打好多年交道,甚至整个职业生涯都在一起混,升迁什么的也没那么竞争激烈,毕竟很依赖资历什么的,需要慢慢熬,竞争压力很小,所以感觉单位里温暖的多。

更重要的是,工资也跟自己以前想的不一样,本来以为从大厂去当公务员,收入得掉一大截,后来发现不至于,主要是因为体制内工资只是一部分,一年下来在工资基础上翻两三倍很正常。

感受到了体制的温暖后,他突然明白了为啥之前有年薪百万的基金经理考上证监会的公务员后果断跳过去了。

我在微博和头条上也聊过几次此类话题,中间有不少小伙伴参与分享,我也了解到一些,所以再往深里说一下。

首先很多人没注意到,互联网上被提及最多的群体,无论是公务员,还是互联网一线大厂员工,还有设计院,本身都是中国最靠前的一群人,也就是极少数人,比如公务员看着队伍庞大,其实每年录取一两万人,去年算比较多的,2.4万人,码农队伍就更别说了,看着好像遍地码农,其实也没多少。大部分互联网人讨论月入三万白菜价的时候,中国绝大部分人口的收入连五六千都不到。

但是互联网人、公务员、设计院这些话题现在在网络上这么频繁,跟他们在人口中的比例严重不相关,互联网上关于职业的讨论,基本上都是这些,给人感觉就好像中国80%的人都是做这些行业的一样。

主要原因是全世界的互联网,“发帖权”都控制在这些人手里。大家可以看看各个平台的博主都是干啥的,大部分都是上边这些人,有学历,能码字,又有点见识,所以大家愿意围观,很少听说谁是“农民自媒体”,或者“厂哥厂妹自媒体”,导致中国人口中占比最大的那群人,在网络上处于禁声状态。

这也是为啥不少人在发现,在微博和网上达成共识的一些话题,一到生活中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因为生活中的人跟你上的不是一个网。

也就是说,网络上关于职业的讨论,本身都是我国的“头部职业”,也是我国头部人才们的选择。

而公务员这个职位,有点像国债在金融市场里的地位,比较保险,但是收益率也不高,大家有更好的选择,就会集中涌向那个领域,等到没啥好玩的,又会选择公务员。所以这些年整体是一波一波的。

最早是上世纪80年代,体制内是很香的,毕竟那时候体制外没啥岗位,大家还不明白将来路往哪里走,所以体制内是一个又安全又收益率高的选择。

到了90年代就不太行了,因为当时深圳那边有太多的神话传来,开饭店的,搞走私的,反正动不动一个礼拜赚体制内一年的收入,当时航天院有句话,“跟着钟山干,都是穷光蛋;就是穷光蛋,也要拼命干”,这里边的钟山,就是我国红旗七号导弹的总设计师。

到了2000年之后的十年,我国开始给公务员涨工资,不过外贸也不错,大量大学生去了东南沿海,这十年可以看做是双头并进。

2010年之后的十年,公务员就不那么热了,因为移动互联网开始暴走,淘宝时代也降临了,这些从业者动不动一年顶体制内十年,这谁能受得了。

但是到了这几年,情况又发生了变化,因为互联网增长空间没了,但是程序员却持续涌入,最后形成了一个让每个人都岌岌可危的状态,公务员的春天似乎又来了。

现在码农头部集团的收入高的吓人,比如今年鹅厂校招白菜价直接干到了40万,有些算法岗直接到了六七十万,你们能想象吗?二十刚出头,一年六七十万的收入,但是大部分人是没法到这种状态的,第二集团收入就差多了。

 

更关键的是,由于人多,有些企业玩起了“养蛊”,也就是开一个不错的工资,雇佣一堆人,然后在接下来的一年内,用变态的企业文化赶走绝大部分人,最后留下最适合的那几个,这样看着挺费钱,可是仔细一算,也挺划算。

被人才市场搞这么几年,一小部分人成了胜利者,但是这种胜利本身也是暂时的,在市场经济的大潮里裸泳,本身就是一个“跑的慢就会死”的事情,而且这种奔跑不能停。

大部分人拿不到超额那部分收益,反而稳定性越来越差,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向了体制内。毕竟大部分时候,“多数人的境遇”,就是我们自己的境遇。

回顾下这个历程,大家就明白了为啥现在很多北方地区老百姓对公务员有种莫名其妙的拜物教式的崇拜,因为现在的中老年,他们成长过程中,公务员一直都是最吃香最稳定最有效率的选择。

很多年轻人眼里,很多人理解不了月薪三千的公务员和月薪三万的码农,为啥父母那种中意前者。

主要是他们没经历过父母经历的,绝大部分父母们走过这几十年,他们看到了很多事,但是不太能说的出来,比如最基本的一件事,在中国过去四十年里,没有任何一个行业能持续大火十年以上,只有公务员的热度能一直维持住。

你肯定纳闷公务员的工资低啊,可父母们不这么想,但他们又说不出来,不过医学院的人知道怎么描述,他们有个公式:

1.1的40次方,等于45.25。

啥意思呢?医院里每年如果涨工资10%,从二十多岁开始上班,六十多岁退休,四十年收入会翻45倍,老人眼里的公务员也是这个逻辑,只是他们说不出来,最后总是憋出一句“越老越吃香”。那别的职业就不能这样?上文也说了,市场大潮下,没啥行业能持续十年以上,不管你做啥,总会被从中间打断,失去连贯性,也就没法持续增值。

现在这种全民追捧公务员的状态,如果硬要评价好不好,如果我早些年,肯定会使劲批评这事,觉得大家太丧了,现在不那么想了,觉得对于个体来讲,公务员确实是个好去处,既然是好去向,那么多人去追捧,也就没啥可说的。

至于有些人总觉得清华北大去当公务员可惜了,这么理解也不对,发达国家文官队伍全是各国名校毕业生组成的,既然文官是名校生,那就得名校生先去当公务员,不然咋当文官?

我们这边管理十来个人的软件项目组都需要985硕士毕业生,还得从基层做起,先写两年代码,再经过反复选拔后才能做PL,一个PL管着十来个人。那管理杭州北京天津重庆这样1000万人口以上城市,不更得大牛逼吗?让一群糊涂蛋上,你们放心?所以名校毕业生去做公务员这事也正常,现代社会就得用专业人士。还有证监会,监控那些充斥着人精的金融机构,这就需要证监会里的人更牛逼,大家想想是不是?其他部门一个道理。

而且看现在的形势,应该是要往香港那种模式发展,一方面要高压反腐,另一方面提供保障和稳定,公务员越来越变成受人尊敬而且门槛很高的职位,这对社会来说也是好事。

不过也应该警惕,社会整体性的“企稳”本身就不健康,如果一个社会最优秀的人都不去冒险不去突破,整个社会都会陷入明清那种稳定状态,稳定系统最后都会走向衰亡。

上文讲美国的时候,就讲到过,美国两百多年,其中有一百多年引领世界,靠的不是全部美国人,而是极度依赖一小撮极具创造性、突破性和进取精神的美国人,这些人创立了美国的国债制度,这些人研发出了原子弹和计算机,开创了一个又一个新领域,其他人跟在这些人后边喝汤。

老百姓往哪个方向发展,并不是你跟他们说教就顶用的,关键问题是激励,也就是给钱,当然了,这里的“给钱”不应该是国家给,而是让市场去定价,而公务员这个职位,类似银行存款,如果存款利率太高,那谁还会去投资新领域,直接把钱放银行吃利息不就行了嘛。

所以公务员的收入应该是比社会中位高一些的,不过也不能太高,不然就会扭曲社会的价值判断,如果稳定还能获取高收益,那谁会去争取不稳定的收益?谁会去冒险?所以国家现在高压反腐,我理解也是这个思路,避免体制内获取超额收益。

文末还是要说两件事。

一件事是王思聪,曾经拿着五亿创业最后一地鸡毛,这种行为绝对不应该被嘲笑,还有人说小王去炒房就不会这么输惨了,说实话挺鄙视这种想法,无论如何不应该嘲笑合法创业的人,如果一个社会里,创业被鄙视,这个社会真完了,你们的儿女们也不会有啥出路了。

另一件事是罗永浩,他说还完6个亿要继续进军科技领域,一堆人赞美了他还钱的举动后,说什么“甄嬛传”,又嘲笑了一番他要搞科技的事,也让人挺无语。

有时候我们这个社会价值观真是让人很惊讶,欠债还钱这事对于很多人来说竟然是一件超预期的事,他去搞科技这事更需要我们支持好不好。我对罗永浩倒是没啥感觉纯路人,不过确实碰见过几个人受他鼓舞去创业还挺成功的。对于创业者,你可以不买他们的东西,不过不要嘲笑,不然你的孩子天天在这种语言环境中长大,也会鄙视创业鄙视冒险,变成一个活在套子里的人。

总结下吧,追求稳定无可厚非,但也不要嘲笑那些创业冒险的人,前者是我们的本性,后者是社会的希望。

全文完
转自微信公众号:九边”。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PTPJ5xJwlSwQPNAwpVs3Dg

澳门人是怎么看待香港人的?

 

澳门与香港一样是特别行政区,两座城市先后回归中国,但香港获得的关注度远高于澳门,这一方面归因于澳门一直保持着“岁月静好、闷声发财”的社会氛围,一方面也是因为香港确实在经济、文化领域相对突出。坊间流传【大香港小澳门】的说法,当然不会是单纯指地理面积。

 

澳门人是怎么看待香港人的?

图源 | 网络

 

澳门回归这么多年,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也不过是赌王一家子的豪门故事,完美印证了在小地方,家长里短才是社交漩涡的中心。虽然在名头上和香港并列,可对于香港人而言,澳门又好像只是一个周末游玩取乐小赌两局的度假村而已,如果说澳门实在有什么让香港羡慕的,也只有澳门政府每年定期向永久居民派发近万元现金了。总体而言,澳门之于香港不像是一个邻居,更像是楼下开的一家士多店,想起来或者有需要就去,大多数时候甚至不会想起。

 

在这种氛围下生活的澳门人,他们又是如何看待香港的呢?

 

 

#1

Yuen Ling Cheung:香港人偏见太多了

 

每次和香港人介绍我来自澳门的时候,不管男女老幼,第一反应都是:

 

「澳门人是不是个个都会赌钱?」

「澳门是不是没有自己的电视台?」

「怎么你不认识葡文啊?」

 

“有次在香港搭的士往码头赶船,的士知道我是澳门人之后,就一直问我「可唔可以教我賭兩手」?”

 

澳门人是怎么看待香港人的?

图源 | 网络

 

一开始出于礼貌,我每次还要耐心回答:“澳门人也要21岁才能进赌场,唔系所有人都会赌博嘅。”

 

后来问太多了,我就一般说:“不要学了,没有用的,我们澳门人中学必修课就是牌九。”

 

澳门人是怎么看待香港人的?

图源 | 网络

 

还有问澳门人是不是没有自己的电视台,的确澳门人大多数都是「睇TVB劇大」,但澳门是由四家电视台的,只不过节目都不太吸引人,所以大多数澳门人家里遥控器的设定都是第一台翡翠台、第二台本港台、第三台明珠台、第四台国际台。

 

但是除此以外,香港人给我的感觉都很平和友好,也有可能是澳门人和香港人一样说粤语,不说自己是澳门人的话,其实很难分辨两个城市的居民,其次就是香港的街道非常平整干净、不像澳门,所有地方都在修理道路,司机开惯了烂路行车技术都高了。

 

 

#2

Eunice:香港人做什么都快

 

我对香港包括香港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快】,在工作上其实挺好的,工作效率很高,也显得非常专业化、有职业素养,但是在生活上对于澳门人来说真的很不适应。

 

第一次来香港的时候,在弥敦道上过马路,明明路长20米,但绿灯才刚亮起没多久就开始闪了,伴随的倒数让人压力巨大,过个马路恨不得用20米短跑的速度冲过去,我看一同过马路的香港人都步履匆匆,好像只有我一个人慢悠悠的走路。在澳门是没有这种交通灯的,只有赌场附近的数盏交通灯才有秒数标示。

 

澳门人是怎么看待香港人的?

图源 | 网络

 

快在行人步速、红绿灯转换速度,香港人的速度还表现在吃饭上,我妈妈有次来香港找我,我带她去吃和牛,我们每吃完一个盘子,服务员都会立刻过来收盘,在我们吃完最后一道甜品的时候,桌上瞬间清得干干净净。

 

我妈妈心想:这么快收的餐,好像要赶着我们埋单一样。

 

但是看着店门外排起的长龙,有人还没坐下就开始点餐了,一坐下食物就会快速上桌,进食也是快速的扒两口,然后匆忙付钱走人,总之就是要快,效率要高。

 

澳门人是怎么看待香港人的?

图源 | 网络

 

在这种快节奏的生活之下,整个人的状态都是紧绷的,所以如果你仔细观察的话,在香港街头看到的人都是黑面的,所谓的Resting bitch face,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外来移民会感觉香港人缺少人情味不好沟通的原因。

 

其实实际相处下来,还是能够很清晰的感受到香港身后的市井人情味,只是这种雷厉风行让他们看起来有点难接触罢了。

 

 

#3

阿轩:香港人为什么这么爱投诉

 

早些年有件事在澳门讨论度还挺高的,一名自称“澳门酒店小职员”的网民在Facebook上发表“致香港旅客的公开信”,抱怨港人“小小嘢就疯狂投诉”。

 

澳门人是怎么看待香港人的?

图源 | 网络

 

我记得帖子刚出来的时候激起一众澳门人吐槽,有人说香港旅客经常因小事投诉,动不动就要见经理,但投诉一轮后获赠生果红酒、免费早餐、升级套房「即刻收晒声,仲唔小心跌咗个胜利笑容出嚟」,还指香港旅客已被澳门同行标签为「R友」、「Cheap客」……

 

澳门人是怎么看待香港人的?

图源 | 网络

 

虽然以偏概全一棍子打翻所有人是不对的,但是根据我自己在香港生活的经验来说,香港投诉文化确实比较盛行。

 

每次说到香港的投诉文化都不得不提刘德华的那个著名老梗:“今时今日,这样的服务态度是不够的”。

 

澳门人是怎么看待香港人的?

图源 | 网络

 

多得了这句话,香港人对服务态度的要求越来越高,一言不合就投诉。

 

香港首任特首董建华的夫人董赵洪娉说过一句名言,“香港人最叻(厉害)就是投诉,投诉,投诉!”

 

所以香港又有一个称呼叫做:投诉之都

 

港剧里面除了“做人嘛,最重要的就是开心啦”这句名台词,还有这句也是耳熟能详:

 

澳门人是怎么看待香港人的?

图源 | 网络

 

在香港这些年,随便翻一翻新闻都可以看到很多奇葩投诉,什么“因为太有礼貌所以被投诉

 

澳门人是怎么看待香港人的?

图源 | 网络

 

因为司机笑得很开心所以被人投诉

 

澳门人是怎么看待香港人的?

图源 | 网络

 

更早一点的,我记得有人因为嫌弃海洋公园企鹅馆温度太低而投诉·····

 

澳门人是怎么看待香港人的?

图源 | 网络

 

投诉者在投诉前是不是也要问问企鹅的意见啊?

 

当然,虽说有很多奇葩事,但是投诉也不是没有好处,正是因为香港人热衷投诉,香港政府的清廉指数才能一直在全球数一数二。

 

也正因为如此,香港的食品合格率才能常年维持在高水平,在这里很少有爆出食品安全相关的新闻

 

在某些时候,比如去年我家楼上的住户空调外机滴水,结果我楼下的邻居听见了声音先投诉了,当天下午问题就解决了,我也是港人“投诉文化”的受益者。

 

 

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总是难免凭借一些刻板印象评价、归类对方,有自媒体采访澳门人,统计出他们对于香港人最大的三点印象,分别是服务差、爱投诉以及很高傲。

 

不可否认确实有这样一批人,但就像东北人不是都喜欢穿着貂,戴着大金链子跳社会摇;河南人不会半夜从床上爬起来偷井盖一样,用某一固定类型归类一整个区域的群体,虽然省力,但是一定错误。

 

在明白人类个体复杂性的基础上相互了解,或许才是内地与香港两地居民真正融合的关键。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6qIcJuAEcInnS6GF43ujQ

48岁男子活活饿死,成年人的苦你不懂

原创:老雾

来源:雾满拦江(ID:lwwuwuwu)

(01)

 

1971年,一个日本男孩儿,出生在东京地区。

相关资讯,以化名称呼这孩子,叫他孝之。

孝之父母虽不说是大富大贵,但也衣食无忧,给了孝子充足的成长空间。

小时候的孝之,可爱,善良,谁见到他都喜欢。

高中毕业后,他参加了日本海上自卫队。

然后他迷上了划艇比赛,迷上了钓鱼。

48岁男子活活饿死,成年人的苦你不懂

一切表明,孝之是个心理健康的成熟男人,一点也不娘炮。

孝之纯爷们,铁血真汉子。

孝之终于进入社会,摩拳擦掌,要干一番事业。

(02)

孝之工作了,在家大企。

他跟上司处得特别好,可以说是人际交往的高手了。

然后上司就辞职了。

上司辞职,原因不明,可能是另有发展机会,也可能是遭遇职场斗争被排挤。但关系和睦的上司离职,严重影响了孝之,他也干不下去了。

进入职场第五年,孝之黯然离职。

这一年,他26岁。

才26岁,这个年龄受点挫折磨难,不算什么。

所以孝之暂时回爸妈家里,调整一下心情。

他回到爸爸妈妈家里,一天,两天,三天……一年,两年,三年……然后爸爸妈妈吃惊了:这孩子出问题了。

孝之成为宅男。

孝之成为的宅男,和我们日常说的宅男,不是一个概念。

我们日常说的宅男,喜欢居家,打游戏,肥胖,爱喝奶茶,就算宅了。

但我们说的宅法,跟孝之比起来,真的算是高频社交人士了。

孝之的宅法,是躲在自己卧室里,不吭声,不出卧室门,不洗澡,不接电话,就是一个人静静的呆着。

爸爸妈妈就急了,强拖着孝之出门,去看医生。

医生检查过孝之,说:这货没任何毛病,比任何一个人都健康。

不可能!孝之爸妈不信,一个外向运动型孩子,突然间变成这样,一定是遭受了什么,比如说被性侵……虽然孝之是个强壮的男人,但遇到变态的人,这事真说不定。

所以爸妈给孝之换了医生。

这次医生说:孝之比任何一个人都健康,没任何毛病。

没任何毛病,孩子咋这样呢?

因为人是不接受挫折或失败的。医生解释说:人遇到挫折或失败,心理上就会受伤,就需要休养生息,调整一段时间。

噢,原来是这样。

爸妈明白了,回家来再细看孩子,真的没什么问题。孝之就是对出门有所抗拒,其他一切正常。你做好了饭菜,给他送进来,他也会愉快吃掉的。让他帮家里收一下衣服,他也很乐意。

就是给孩子一点时间,让孩子调整心态。

于是爸妈就愉快的,给孝之一点时间。

眨眼时间,20年过去了。

20年后的孝之,仍然坐在他的卧室里,足不出户。

48岁男子活活饿死,成年人的苦你不懂

(03)

孝之在卧室,待到2017年。

待到46岁。

待到爸爸已经死了,妈妈每天照顾他。

孝之20年不出门,也不做任何事儿,妈妈养她,是用自己的养老金。

然后妈妈开始恐慌。

已经46岁了,心态还没有“调整”过来,而妈妈79岁了,如果妈妈去世了,46岁的孝之怎么办?

孝之这种情况,在日本称为8050现象。

8050,是说80年代始,20郎当岁的年轻人在家啃老,眨眼功夫啃30年,啃到自己50多岁,父母80多岁。眼看父母就要啃死,这些废物大叔们该啃谁?

举望天下,除了爹妈,50岁的大叔真的没人可啃。

妈妈急了,她决定,在自己死前,教会46岁的儿子刨土觅食。

48岁男子活活饿死,成年人的苦你不懂

(04)

妈妈上网搜索。

搜到一家类似于“中年大叔自立解决方案”的公司。

也可以视为日本的“杨永信”公司。

这种公司,大多名誉不是太好,因为事情是明摆着的,快50岁的大叔了,一辈子躲在卧室不出门,你跟他讲道理不会有用,他50岁了,懂得的道理比你多得多。所以当批判的武器不管用,就只能上武器的批判,就是个打,就是个揍。躲在卧室的大叔被打得受不了,就只能逃出卧室,冲向社会了。

然而天下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孝之妈妈的希望是,你们不要用打的,派几个温柔妹纸,爱护我的儿子,在妹子的温柔爱护中,你们想办法让我儿子自立强大,OK?

机构的回答是:奶奶你快点交钱吧,交钱就一切OK。

然而孝之早把妈妈吃穷了。无奈妈妈卖掉房产,交了918万日元的矫正费用——折合人民币,53.7万。

2017年1月18日,机构来了一群人,要把46岁的孝之带走。

当时孝之是抗拒的,各种哭,各种闹,妈咪妈咪救救我,不要把我带走……但哭闹不管用,孝之还是被机构强行带走了。

孝之被带到了熊本地方。

熊本在日本西端,可以说远离家乡了。

孝之被带走后,各种捷报频传:你儿子矫正初见成效,现在可以跟人聊天了,他可以出门了,他喜欢出门了,他追妹子了,他……6个月后,宅在家中20年的孝之,进入一家保健机构工作,职责是在厨房洗碗。而且矫正机构证实,孝之与同事们相处愉快,大家都喜欢他。

妈妈如释重负。

然后妈妈按机构要求,再打款386万日元——折合人民币22.6万,给孝之做为后期矫正的款项。

眨眼两年过去,2019年,孝之48岁。

这年4月,81岁的妈妈接到一个电话:熊本有间出租房,房中惊现一枚饿死男人,现年48岁,请你来一下。

啊……81岁的老妈妈,一下子就崩溃了。

情况是这样子的,孝之在机构矫正过程中,确实有效果,也确实在家医护中心的厨房洗碗。但没洗多久,他又辞职躲进出租屋,又不出来了。 

48岁男子活活饿死,成年人的苦你不懂

以前孝之躲在家里卧室,妈妈会做好饭送进去。但在出租屋,没人给他做饭。没人做饭,孝之也不出来,他就一个人,静静的饿死在出租屋了。

(05)

48岁的日本男子,为什么活活饿死,也不肯出屋呢?

第一个:人的生命,是靠精神力量支持的。

网上有句话,有些人20岁就死了,但到80岁才埋。

这话的意思是说,人活着,是靠一种精神力量支持的。如果一个人年纪轻轻,却没有这种精神力量,就会如孝之这种表现,他也会吃,也会喝,但没有能力进入社会。你喂他,他活着也只是具没有精神的躯壳。你不喂他,他活活饿死,也没能力伸手去端一下饭碗。

48岁的日本废男孝之,就是这样。

他活着的只是生理,但精神能量早已耗光。

第二个,人的精神能量,来自于欲望。

欲望这东西,声名很坏。

人世间的很多坏事,都是欲望引发的。

然而这个很坏的欲望,却是人类的心灵能量充电器。人类正因为有欲望,所以才有了蓬勃的干劲。如果没有欲望,大家每天奔忙什么?有病吗?

所以中年人的苦,恰恰不是欲望太多带来的,而是没有欲望,想要自生自灭,而社会和家人却要求你自立,这两种力量的夹磨,导致了中年人的内心,苦涩难言。

第三个,低欲望人士,如何自救?

如果说人生只有一门学问,那就是需要学会给自己的欲望充电,让自己时刻保持干劲。

给欲望充电也很简单,就是多读历史上那些思想家传记、帝王史及富豪史,思想是人类最强势的欲望,而权力和财富,更是刺激普通人的不二法门。如孝之,他之所以沦为低欲望人士,这跟他的家庭欲望不高,有很大关系。如果他的父母在早年不是吃养老金躺平,就会引导着孝之频繁参加社会互动。但因为这个家庭是自闭的,所以才会出现孝之这种无解之症。

作者:老雾    
来源:雾满拦江(ID:lwwuwuwu)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saYSQjrncp6MK7fE1NeMT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