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唐估值法答疑之再续

闲话说完,我们聊今天的正题。 
老唐个人使用的整套估值体系,集中在《价值投资实战手册》前118页、20181013日书房文章《关于老唐估值法的十大疑惑集中解答》以及2020128号书房文章《老唐估值法答疑(续)》里。 
在12月8日文章的结尾,老唐调侃说「希望不用再写《续的续》」。
结果高估了自己的表达能力,依然有几个问题被反复问。
今天狗尾续貂,加一篇《再续》老唐估值法答疑之再续 
问题①卖出后,你会一直等跌到买点再买回来吗? 
这个问题被提问的频率相当之高。但问题的本质其实还是“有钱时遇到心仪企业在合理区怎么办?”。
所以我通常会提示:向书房发送“有钱”提取答案,20197月发表的。 
但似乎很多朋友看了那篇文章后,依然不知道该怎么做。
干脆,我跳过逻辑,直接说答案:
目标企业在合理之下,买点之上,谈不上对错,买不买都对,更多的是一种个性化的决策。 
因为老唐估值法下的“合理估值”,是将该企业三年后「可能」还会有的继续增长,与现金不会增长、但收益「100%确定」做了模糊的抵消。 
所以合理估值企业股权,与现金之间的选择,更多地是你对企业增长确定性的认知。
确定性越高的企业,越偏向于合理之下就买。确定性越低的企业,越偏向于等到买点再下手。 
同时,它也取决于你个人对波动的承受力。
你是更倾向于对波动无感、更在意最终的收益率?还是更倾向于宁愿收益低点,也不想承受大幅波动?
如果是前者,偏向于合理就买。如果是后者,就偏向于等到买点。 
因此,这个区间的决策,非常个性化,没法抄作业。
但无所谓对错,都是有利有弊,不存在某个完美的策略。
关键是想明白自己所做决策的依据及利弊,并坦然接受结果。 
偏向于合理之下买入的,可能在理想买点到来时,手中已经没钱了,只能呆看。
但换来的,是可能逮住企业合理估值位置就被追捧,然后一直被业绩推着走的利润。
坚持非买点不买的,利弊刚好反过来。 
所以,其实都对,都是可以赚钱的。
要克服的是,一旦后来市场走势和自己选择不同,就开始后悔和反思,甚至惊慌失措。 
比如原本认为自己对波动无感,目标是高收益,然后合理之下就买了。
结果股价真从合理跌到低估(相当正常、相当常见的波动),区间你又后悔莫及,忐忑不安,最终吓的半死,割肉割到怀疑人生。
这就属于没想明白。 
那么,具体到我自己,是怎么做的呢? 
我对波动基本无感,更偏向于合理之下就开始买入,买点位置肯定是要出清现金的。资金比例分布更多的与确定性关联。 
直接说个股,比如对于茅台、腾讯、洋河、古井这四只股票,我个人认为增长确定性相当高。
如果我卖出了全部或部分,我更偏向于在当年收益的25倍之下就开始买入,买点位置就出清现金。 

<指当前无风险收益率对应合理估值区间为25~30倍时。若无风险收益率发生变化,这个25会调整>

以茅台示意,当前我的一年内卖点是2.7万亿。
假设未来一年里,没有发生足以导致我调整估值及卖点的事件,且某个时间触发了2.7万亿,导致我卖掉了约1/3的茅台。 
那么,我会考虑在2022年预计净利润(比如660亿。注意,只是示意数字)的25倍,即660×25=16500亿开始买回。并计划在12000亿用掉手头所有的现金。 
这里面隐藏有两个问题。
第一,由于下跌也是需要时间的,因此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合理估值的下限以及买点的位置,都会跟随企业净利润逐步上推。
不排除多年买不到,或者买到的价格高于27000亿。 
第二,没有买到之前,手头现金怎么处理。
这问题我有答案。十几天前就因分众可能触及卖点而写好了文章,只等填数字。
老唐估值法答疑之再续
最后一次修改这篇文章,是12月7号。
结果分众距离卖点还差一毛多,又掉下去了。所以,这问题只能推后回答了老唐估值法答疑之再续 
对于确定性相对稍低的企业,比如分众和海康。我如果卖出了,会考虑在当年净利润的20倍以下开始买入,同样到买点出清现金。 
以后应该不会再有谁提这个疑问了吧? 
写完这个问题,我忽然意识到,其实将表格的“老唐买点”修改为“理想买点”,就不会有那么多人问这个问题了。
本周末周记里就改。 
问题②49倍跌下去怎么办?
这个问题是很多人担心的。
但其实也是很早就写过的,向书房发送“为什么不”就可以提取原文。
这里跳过逻辑说结果:
跌下去就跌下去,继续安心等几年后的50倍。
我相信因为企业净利润的增长,几年后的50倍对应的股价会远高于今天50倍对应的股价,我还是能获得企业增长推动的股价利润。
这部分是我一定要拿的。至于傻子馈赠,有则收之,无则拉倒之。
问题③估值数据反正都是“估”的,为什么不可以灵活机动处理?
估值本就是“估”的,为什么要纠结于五分一毛,你就那么坚信自己的估值数据一定到吗?为此错过傻子的馈赠,不可惜吗?
比如分众没有到10.8元,就从10.67元跌下去,然后两年时间即不到卖点也不到买点,你不是就白白浪费了金钱两年的价值吗? 
这个问题不难回答,也不难理解,但不容易被接受。 
大部分人非要等到被市场揍的鼻青脸肿后,再回头会感叹“哦,原来真是如此!” 
我的估值确实是估的,而且本就是一个区间,高点低点本没有啥。但正如上篇答疑里引用的褚时健的那段话 
记者问:为什么种树苗的坑要规定成这个尺寸?
褚时健:其实也没啥科学依据,比这个标准大一点,小一点都没问题。但是如果没个标准,农民可能会错的很离谱。 
如果没有一个准确的、不知变通的数字给自己,事实上就是允许自己根据主观判断相机决策。 
一旦允许自己根据感觉去调整价格,就“可能会错的很离谱”。
因为每个人都会受到市场近期表现的干扰,“感觉”是会变来变去的,老唐也不例外。 
这就好像卖东西。本就是一个不想卖掉的东西,标出一个明显偏高的价格,如果真有人愿意出这个明显偏高的价格,甚至更高的价格,我就收下。 
如果对方说哎呀,便宜一毛钱卖给我吧。
对不起,走开。钱是其次,没工夫和你瞎聊,不培养和傻子讨价还价的坏习惯老唐估值法答疑之再续 
如果标出的价格,可以讨价还价,可以相机决策。投资者就必然需要揣摩傻子心理,察言观色,这就违背「别瞅傻子,瞅地」的初衷了。 
如果,10.67和10.8「不过」只差一毛三,那10.4410.67,不也只差一毛三吗?10.3110.44,照样只差一毛三……6.416.54也是一毛三,对吧? 
凭什么认为自己会准确踩中10.67而不是6.41
说到底,其实是10.67阶段高点已经出现,大脑选择性记忆欺骗了自己,以为自己可以完全能够在10.6元卖出。 
抱有这种思想的人,在10.67出现之前,可能已经曾经后悔过,为什么不在涨停那天9.87元跑掉,甚至还有更低的……
如同上一轮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不在800元卖出茅台一样。但凡有这种想法的,可能两三百、四五百就已经灵机一动,机智出清了老唐估值法答疑之再续 
这就是为什么估值明明是个“估”值,我却傻傻的不知变通的原因。 
问题④如何界定高杠杆企业
在《手财》116页写着:「原则上说,有息负债超过总资产的六成,企业就算比较激进了」。
我一般直接把有息负债/总资产>70%的企业视为高杠杆企业 
老唐估值法答疑之再续
手财的202页,老唐还对企业的三种盈利模式做了优劣比较,并明确指出高杠杆是最差的、最脆弱的盈利模式。
并建议个人投资者慎重对待这种企业,即使因为受到极低估值的诱惑而参与,也要注意分散,以防一次意外、万劫不复。 
就我个人目前,如果有得选,我尽量不参与高杠杆的企业。 
问题⑤老唐估值法的运用范围。
老唐估值法三大前提是:利润为真否?可持续否?持续是否需要投入大量新增资本? 
无法通过这三问的企业,自然就无法使用老唐估值法。有哪些常见的行业或企业呢? 
A. 利润不能确认为真
这里面包括三种情况:假账,用大量可疑应收或其他非经常性手段创造的报表利润,以及报表利润建立在大量模型假设之上的企业。 
前两种都很容易理解,看字面意思就懂。后一种主要指金融类企业,比如银行、保险等。 
以保险业举例,报表利润依赖折现率、未来投资收益率、死亡率、发病率、退保率、保单红利及费用等假设。
上述假设轻微调整,可能就引发报表利润发生巨大变化,而上述假设是否可靠,其实全世界没有人能回答,包括伯克希尔保险董事长沃伦.巴菲特。 
利润不能确认为真的企业,不能使用老唐估值法。
B.利润持续性存疑的。
这里包括两种,一种是没有核心竞争力,无法确定其未来可以继续赚钱,甚至无法确定其可以继续生存的企业。
另一种是虽然可以确定会继续赚钱,但行业特色决定了它的盈亏就是有着非常强烈的周期性,会大起大落,甚至可能盈转亏、亏转盈。
比如券商、海洋运输等类型企业。
这种利润持续性存疑的企业,不能直接套用老唐估值法。
C.不得不投入大量资本金才能增长。
常见的比如地产、航空、电子制造、黑电等。
这些企业的主要特点是虽然有真金白银的利润,但企业生存和发展需要不断增加资本投入,赚到的钱无法成为自由现金。
这类企业也不能直接套用老唐估值法。 
另外附加一种,更适合风投估值法而不是老唐估值法的企业类型:具有梅特卡夫效应的企业。
所谓梅特卡夫效应,简单说就是企业价值与用户规模成指数关系的企业。即价值=常数×用户数²。
腾讯创始人之一的曾李青,曾提出过一个曾李青定律:V=Kn²/R²,V是企业价值,K是常数,n是用户数,R是节点之间的距离。 
很多新兴企业属于这种类型,在规模临界点以下,企业亏损。但一旦跨过临界点,利润爆发。而且随着规模扩大,利润可能出现指数级增长。
这种企业就更适合使用风投的思维投资,而不是使用老唐估值法。 
关于梅特卡夫效应,我在六月份分享过一本书,著名经济学家许小年写的《商业的本质和互联网》。
下面两张图是老唐6月14日的分享该书内容,可以管中窥豹简单了解。
老唐估值法答疑之再续
老唐估值法答疑之再续
想进一步做深入了解的朋友,自己买书看吧。

估值调整时间。

询问应该使用动态、静态还是TTM市盈率的人,张嘴就错了。
需要查看各类股票APP上显示的市盈率数据,说明对这家企业的净利润和市值,心中完全没数,根本轮不到讨论估值问题。不管看哪个数据,赚钱都是靠命。 
但我们运用自己估算的净利润,也确实涉及到使用哪年净利润的问题。
这问题过去其实没怎么重视,大部分时间市价和我给的估值之间差着十万八千里,早调晚调都没啥关系。 
今年,茅台、腾讯和分众的大涨,使卖点遇到了几次威胁,不得不慎重的思考一下数据调整时间问题。
同时,考虑固定下来,可能也方便朋友们以后理解每周的估值表。 
以后就固定在年初和年中调整吧,具体数据采用方式如下: 
比如2021年元旦,
将一年内卖点调整为2021年预计净利润×50(或三年后合理估值上限×150%,二者孰低),到630日,如果没有重大变化,上浮10% 
2021年元旦,将三年后估值调整为=2023年预计净利润×1/无风险收益率(目前取值25~30倍)。到630日,若无重大变化,上浮10%
期间,如果有重大影响事件或数据,单独调整。 
2022年元旦,一年内卖点调整为2022年预计净利润×50……其他同2021年情况类推。 
今年初,持股企业估值数据如下表(来自《老唐实盘周记2020/01/04》
老唐估值法答疑之再续
茅台、腾讯、分众、古井都陆续调整过,原因和计算过程也分享了。
目前还有洋河和海康未做调整,预计2021年元旦前后做如下调整:
洋河的2020年,是艰苦的去库存年份,中途下调过估值。目前2020终于走完了,艰难的一年平安度过,估值、买点和卖点调回2020年初数据。
海康,无重大事件发生,纯因时间推移,将估值、买点提升10%(卖点已经调过,暂无需调整)。
另外,古井B等待50亿定增获批后,将合理估值从目前的770亿±10%,提升50亿至820亿±10%。买点卖点数据随之微调。 
我就不信了,写成这样,还会需要《再续的续》咩??老唐估值法答疑之再续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0GFxA28xVv0OhhxldkN-iA

有钱时遇到心仪企业在合理估值区怎么办?

在漫长的投资道路上,投资者最期望的,是遇到一家这样的公司:“未来成长可能非常可观,而股价又极度低估”。

买下来就搭乘“戴维斯双击”快车,眼睁睁看到账户净值biubiu飚升——戴维斯双击,指企业盈利提升叠加市盈率提升,导致企业市值的快速上升

这种梦中情人一般被投资者戏称为“格价费司——以本杰明.格雷厄姆的出价标准,买到一只会被菲利普.费雪中意的成长股”。

然而很不幸,由于资本的逐利天性,它昼夜无眠地在市场中搜罗着每一份可能被低估的资产,由此导致市场绝大多数时间都是有效的。你所中意的成长股,绝大多数时间会在基本合理的估值区间交易着

PS:关于什么是企业的合理估值,不是本文话题。我假设你对目标企业的合理估值有大概的估计,或已经读过《价值投资实战手册》

市场绝大多数时间都是有效的,只有极少时间处于无效状态。无效的时候让我们发现价值,有效的时候让我们兑现价值。多么美妙的事情啊

然而,当我们有新的现金收入可供投资时,恰巧遇到市场的有效期(大概率的),看中的企业基本都在合理估值区间波动,此时应该怎么办呢?

这个“怎么办”包含两重意思:

一是当企业处于合理估值区间时,手头的持股怎么办,是持有还是卖出?

二是当企业处于合理估值区间时,手头的现金怎么办,是买入已处于合理估值区间的企业,还是耐心等待更便宜的价格出现?

对于前者,在2017年11月的文章《虚拟利润与真实生命》一文里,老唐曾随手画过一副示意图,并阐述如下

有钱时遇到心仪企业在合理估值区怎么办?

然后在去年8月的《低估之后的暴跌是怎么回事,应该如何面对?》一文里,老唐再次用了一副手绘草图来示意

有钱时遇到心仪企业在合理估值区怎么办?

并做了如下阐述:

AA1之间的阴影部分,是企业盈利能力推动企业价值缓慢增长的区域,即企业的估值。

它是个大致的区间,而不是精确的数值,A线为估值区间的下沿,它伴随时间的推移,缓慢提升。 

三角形B是市价低估、严重低估甚至变态低估,最终回归价值的过程,三角形C为市价高估、严重高估,甚至变态高估,最终回归价值的过程。

格雷厄姆的投资思想,主要是等待B区域阴影位置买入,在即将触及A线位置,格派投资人获利撤退,去寻找下一个B

我的买入一般在A线所在位置附近,买入后如果掉落B区域,有钱就继续买,没钱就忽略; 

C区域是投机者的地盘,依据C区阴影部分与A1线的差距,我可能会卖出,也可能会不卖。

如果卖出,会等待重新回到A线位置买进(伴随着时间的推移,未来的A,有可能会高于卖出时的C区阴影)。 

概括来说就是:我的获利目标是通吃AA1区间的长期向上推移,错过这个阶段,属于不可原谅的错误;

BC区域属于意外,捡到算意外之财(windfall),坐过山车经过BC区域最终空手而归,则是预期中的法定待遇,坦然接受。 

也就是说,对于手头持股处于合理估值区间怎么办的问题,我的答案非常明确:继续持有。

但此时有钱是否还会买入?不一定,因为在我看来:持有≠买入。

这个“持有≠买入”观背后的逻辑,老唐在前年的文章《持有等于买入吗?》一文里阐述过,主要内容是

合理估值从来不是一个准确数值,而是一个模糊的区间;

价值投资的核心不是等价交换,而是五毛换一块,是要占市场先生的便宜;

所以,在一个模糊的合理估值区间里,持有≠买入,两种决策所需的证据强度不同。

这个观点在投资圈争议比较大。该文发表后,即便是书房里也有很多持不同意见的朋友。甚至今年还有人引用一位公认高手的观点,说高手明确表达持有=买入,来证明“老唐你错了”

对于这种方式的论证,我只能一笑了之。若是名气和成就能代表正确度的话,在投资界里恐怕都只能做巴菲特和芒格的复读机了。

巴菲特和芒格在伯克希尔年报及股东问答环节里多次这样说过:“我和查理都不会考虑以现在价格买入伯克希尔股票”,比如:

就在我撰写年报的时候,伯克希尔A股价格是36000美元/股,查理和我都不认为这个价格存在低估。讲的更坦白一点,我和查理都不会考虑以现在的价格买入伯克希尔的股票——《巴菲特致股东信1995年》

而他俩在不考虑买进的阶段里,却始终持有着伯克希尔的股票,这简直是用真金白银站队表态:持有买入。

不拼名气拼逻辑,其实持有=买入的观点,用一个杠精式的问题就可以推翻。

举例子说,假设这位认为持有等于买入的高手持有茅台。我们只需要请教高手:您持有的茅台一定有个价位是你愿意卖出的,对吗?这个价位是多少?

我相信高手不可能说给多少钱都不卖我们随便举个夸张的数字吧,假设高手说是8888/股。

那么,8887.99元,您会卖出吗?8887.98……呢?这么追问,只要能够正视问题,最终一定有个一分钱之差的价格,是高手愿意卖出和不愿意卖出的分界线。

假设我们继续随口举例,在8000元高手愿意卖出,7999.99元高手不愿意卖出。

那么,按照高手的定义“持有=买入,那就意味着股价在7999.99元高手愿意持有,代表愿意买入,同时8000元愿意卖出。

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7999.99元的买入决策,在上涨一分钱之后即修正为卖出决策,是不是非常荒谬?

世事就怕认真。对不?

 可是,对于第二个问题:“当企业处于合理估值区间时,手头的现金怎么办,是否值得买入已经处于合理估值区间的企业?”,老唐的答案就没那么清晰了,甚至有点捣糨糊的味道。

这个问题如果交给格雷厄姆来回答,那答案一定是简单粗暴:不买,因为没有足够安全边际。但对于走费雪道路的群体,例如后期巴菲特、芒格…小喽啰唐…等人,答案就不那么清晰了。

这里面存在着两对看上去相互矛盾的观点:

①现金是最烂的资产VS现金就像氧气,99%的时候你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直到你缺氧——不应该持有现金VS应该持有现金;

②市场只能利用,无法预测VS市场就像一只钟摆,永远在短命的乐观和不合理的悲观之间摆动——不能预测VS周期性波动。

这都是大师们的原话,每句话都可以用一大堆案例、数据和逻辑去阐述。然而,当这些大师语录指向背道而驰的道路时,我们应该听谁的?左,还是右?买,还是不买?给个准话儿!

现金(包括类现金资产)究竟是最烂的资产,还是一种收益确定性100%并附赠看跌期权的优质资产?

市场究竟是无法预测,还是一定会周期性摆动?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不解决,合理估值范围内买不买就永远是难题。

这两个问题也曾困惑我很久。经过长时间的思考,老唐最终得出一个啼笑皆非的结论:因人而异

什么叫因人而异呢?如果你需要从股市上提取资金满足自己的消费或其他领域需求,那么“现金就像氧气,99%的时候你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直到你缺氧”,反之,“现金是最烂的资产”。

如果你的资金量大到会干扰市场流动性,或者目标企业的市场交易量很小导致价格和成交会受到你的行为影响,那么“现金就像氧气,99%的时候你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直到你缺氧”。

反之,无论是因为企业流动性好,还是你的资金量太小,总之,市场流动性和成交价格不会因为你的买入或卖出决策而受到巨大冲击的时候,“现金是最烂的资产”。

如果你对市值波动的承受力很差,很在意市值回撤的大小,那么等待市场摆动到“不合理的悲观”再行买入更适合。毕竟在等待期,你的类现金资产数值只会上行,而购买力的稀释是可以视而不见的。

反之,如果对市值波动的承受力比较强,只要结果是更高的收益率,愿意享受期间的上下起伏,如同巴菲特所言“我和芒格宁愿要大幅波动15%年收益,也不要平稳向上的12%年收益”,那么在合理估值区间选择股权更为适合。

毕竟短期价格短期内向哪个方向摆动,完全不可预测。“不合理的悲观”是明天就会来,还是十年后也没来,没人说得清楚。合理估值期间买入后遇到短命的乐观和不合理的悲观,完全是随机事件,在投资生涯中可以视为其相互抵消。

最终收益率依然取决于股权和类现金资产收益率的比较。而长期来看股权收益率高于现金,是从逻辑推理和历史数据里都可以得出的确定性结论。此时当然要选择押注大概率对的一面。

如果你评价一笔投资的成败,是以一两年甚至更短,比如数月数周乃至数天内的表现为准(也有数小时,数分钟的,那是赌徒,不讨论),那么等待极端价格(好像现在流行把它叫做“深度价值”?)出现之后,再实施买入更合适一些。

因为有资本逐利天性的存在,极端价格通常存在时间不会很长,能够更迅速地获得胜利的快感。当然,弊端就是,可能长时间等待不到,从而被迫长期持有类现金资产,导致鸡汤温暖人、收益砢碜人。

反之,如果你能够接受以三到五年以上的时间段去评价一笔投资(不是套牢自慰的那种,而是内心真的这么思考),那么合理区间选择股权更合适一些。

法币时代,由于通胀的存在,时间一定站在具有盈利能力的股权资产这边。伴随时间的推移,今日的合理估值,或许比几年后的“不合理的悲观”还要低。

这就是因人而异。不仅老唐是这么和稀泥的,大宗师菲利普.费雪也一样和稀泥。

费雪大师面对“当投资者找到了一家值得投资的理想公司,可价格却不理想时,他该怎么办?”问题时,他给出的答案是:

如果买入了好股票并持有足够长的时间,它们总能盈利。不过,要获得最多的利润,即投机性利润,则必须考虑时机。

既然最好的股票在经济萧条时从峰值下跌40%或50%并不罕见,那么完全忽视商业周期难道不是相当冒险吗?

但如果交易量相对较小,且大部分投资组合是在市场条件有利时获得的,那么即便在市场处于高位时承担一定的风险去投资也是合理的。

看懂了吗?为避免有些朋友被大师绕晕,唐翻译官做中翻中解释。

大师是说:如果新加入的资金量比较小(和原持仓市值比),而且手头原有的股票浮盈不少时,买高点儿就高点儿吧,持股优于持币;反之,如果新资金量比较大,那还是等更便宜的价位稳妥

说到底,合理估值区间究竟该不该买,根本就只能个性化处理,没有别人的方案可以直接复制——读到这儿,你是失望透顶,还是醍醐灌顶?

牛市已经两年半,A股也能涨十年吗?

本轮牛市的两个特点和三个建议

牛市已经两年半,A股也能涨十年吗?

1/7

本轮牛市有点不一样

不知不觉,牛市已经走了两年半,这是按上证指数从2018年底开始算的(如果是沪深300,那就要从2016年初的“熔断底”开始算,走了5年半,但为了和大部分指数统一,我还是用“两年半”的口径)。

可能炒股时间不长的股民,并不知道“两年半”意味着什么,2005~2007年牛市持续了两年4个月,2013~2015年的牛市用了两年,本轮牛市的寿命已超过了这两次。

除了时间长之外,本轮牛市更重要的特点是“烈度”比较低,截止7月23日,上证指数仅仅涨了45%,沪深300涨了73%,拉长了看,几乎看不出是个牛市,我把同等时间和涨幅的框分别标在前两次牛市上,让大家有一个直观的印象。

牛市已经两年半,A股也能涨十年吗?

 

牛市已经两年半,A股也能涨十年吗?

到目前都没有出现过去牛市常见的连续暴涨,无论是估值、换手率、两融余额,都处于合理区间,照这样的走势,也像美股那样涨个十年也未可知。

为什么A股之前的“牛”如此暴烈,而且“牛短熊长”,而本轮牛市的“脾气”如此之好呢?

弄清楚这一点,对我们理解本轮行情的特点——比如“基金抱团”——非常有帮助。

2/7

消失的“88魔咒”

老股民一定都记得“88魔咒”,即公募基金的股票仓位一旦达到88%,就是牛市见顶的标志。

这个“88魔咒”以前可是相当的有名,2007年、2009年、2015年年中和2017年年底四次显灵,所以2019年一季度再次出现时,硬生生把指数吓出了一轮调整。

但就是从2019年一季度后,“88魔咒”失灵了,公募基金的仓位长期高于88%,今年春节后的那次暴跌,仓位仍然处于历史高位,高于去年全球疫情时的仓位,甚至高于2019年Q1大盘暴涨后的高仓位。

 

牛市已经两年半,A股也能涨十年吗?

 

有人觉得因为市场没有进入熊市,当然仓位降不下来,但这就是把因果倒置了,因为公募基金已经成为决定市场的力量,像春节后的那种暴跌行情,哪一个基金经理能保证不会就此进入熊市呢?

因果关系应该是:因为公募基金的仓位降不下来,所以市场无法持续下跌——这可能才是这一波牛市生命力如此顽强的原因之一。

也有人认为,这是基金法规2016年以后把公募股票基金的最低仓位从60%上调到80%导致的,这可以解释股票型基金仓位的上升,但混合型基金的仓位并没有相关限制。

仓位的波动率小于从前,只能说明一点,基金经理越来越不喜欢“择时”了,或者说,越来越不喜欢持有现金类低风险资产。

对这个变化背后原因的研究,正是我们理解本轮行情的切入点。

3/7

“择时”风格是如何形成的

在本轮牛市之前,A股的主导资金是散户和游资,公募基金资金只是市场配角,散户和游资的行为模式主导了市场。

散户和游资追求的是绝对收益,跟各种理财渠道的收益比较。他们拥有三个“心理账户”:“股票账户”“资金账户”和“其他投资渠道”,资金在其中流动。

当股市产生明显上涨时,“其他投资渠道”就会蜂拥进入“股票账户”,股价上涨,市场的赚钱效应又吸引了更多资金进入,由于“其他投资渠道”的资金量远远超过“股票账户”,很容易导致整个股票市场短期内快速上涨。

而当股市下跌时,卖出的资金并不急于离开市场,而是先进入“资金账户”观望,并在反弹时试探性买入,等市场进入全面熊市时,才会真正撤回“其他投资渠道”。

这三个心理账户的存在,特别是“资金账户”在熊市中的缓冲作用,导致A股牛市短促而暴烈,熊市漫长到令人窒息。

散户和游资的这些行为模式,让“择时”成为最有效的盈利方式,在底部买入,顶部卖出,个股齐涨共跌明显,选股反而不重要。

而公募基金由于投资目标是固定的,熊市无法将资金投资于“其他投资渠道”,所以他们只能追求超过业绩基准指数的相对收益。再加上公募基金考核的第一目标是规模,熊市业绩太好反而容易被赎回,故而相对收益更具体化为排名,只要超过同类基金的平均水平,这就让他们的合理策略有了博弈的色彩。

从博弈的角度,“配角”的最佳策略是与市场最主流最有效的投资方法保持一致,所以在“配角时代”,公募基金只能跟着散户和游资一起“择时”。所有人都在择时,就加大了市场的波动,而市场波动越大,择时也越有效。

实际上,对于公募基金而言,由于仓位的调整余地不大,择时策略是很吃亏的。常见的例子:遇到大熊市,择时能力强的基金经理,以最快的速度把仓位降到最低,很可能发现由于股价大跌,导致股票市值低于要求,被迫在主跌浪到来之前补仓,加速净值下跌。

散户游资主导市场的时代,公募基金被迫采用对自己不利的“择时”策略,效果并不好,导致公募基金长期整体业绩不佳。所以,2017年以后,公募基金开始主导市场,“择时”策略自然会被渐渐放弃。

公募基金到了2019年,渐渐形成了最能体现自己优势的三种投资方法——深度价值、风格轮动与基金抱团,最终形成了本轮牛市的风格。

4/7

为什么抱团

本轮牛市的一个特点是板块之间的“比价效应”消失,反其道变成了“虹吸效应”。

板块的比价效应,即A板块率先上涨,估值上升到了一定程度,B板块因为有估值优势也被拉上去,接着是C板块、D板块,最终市场全面上涨……

那么此时的A板块呢?由于全面上涨的“赚钱效率”引发了场外增量资金入市,推动了全面牛市,A板块这段时间并没有下跌,而是等所有板块都涨了一轮后,引领新一轮的板块轮流上涨的行情。

这就是引发牛市暴涨的“比价效应”和“赚钱效应”,在这两个效应下,A股也呈现所有行业“齐涨共跌”的特征,只是节奏略有不同而已。

既然是“齐涨共跌”,择股就不如择时。

而到了公募基金主导市场的时代,由于放弃了“择时”策略,板块之间的“比价效应”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板块之间的“虹吸效应”。

所谓“虹吸效应”,就是主流板块上涨时(比如去年的白酒和今年的锂电池),形成“板块赚钱效应”,把其他板块的资金吸过来,形成基金抱团。

抱团到了无法维系破裂后,市场经过一段时间的博弈,选择新的方向,再度形成新的抱团,在“抱团——破裂——新抱团”的循环中,维持市场的热度,维持指数在高位不下跌。‘

此外,也有部分机构投资者坚持巴菲特式的“深度价值投资”,长期持股,也成为市场的稳定力量。

“比价效应”和“赚钱效应”是外部资金推动的全面牛市,需要积累很多年才能来一次高潮,市场剧烈波动;而“虹吸效应”和“板块赚钱效应”是内部资金“潮汐流动”推动的局部牛市,可以每年来个一两次,这正是本轮牛市“烈度低而持续性强”的原因之一。

很多老股民都不喜欢这种“冰火两重天,风格极端化演绎”的走势,但从风险偏好的角度,这种抱团行情其实优于之前“齐涨共跌”的行情。

择时实际上是拿股票与现金比,现金是零风险零收益,股票是高风险高收益,所以择时反应的是投资者风险偏好的变化——投资风险偏好强,就提升仓位。风险偏好弱,就降低仓位,买什么股票反而不是最重要的。

到了“板块分化”的年代,一部分抱团板块股价在天上飞,一部分被抛弃的行业,估值在地下埋,新的风险偏好调整方法就出现了——

如果你的风险偏好提升,想加强进攻性,就重仓押宝某行业,或者是当前“抱团板块”,或下一个“抱团板块”;如果你的风险偏好降低,想加强防守性,就平衡配置仓位。

这样,整个市场的风险偏好也与“择时时代”不同:风险偏好提升时风格强化,风险偏好降低时风格弱化,而市场仓位或指数整体一直没有大的波动。

从指数的稳定性上看,抱团虽然同样是非理性的投资行为,却更符合监管层的口味。

“板块分化”造成的只是一个个局部过热的板块,同时造成市场上出现估值洼地,一旦抱团破裂,出逃的资金并不会撤出整个市场,而是进入这些估值洼地,这样就避免了2015年那样的系统性风险,监管就不会干预,这种风格就可能长期持续。

如果只有抱团和风格轮动,由于新股不断发行,场内资金还是会发生严重的“内卷化”,市场还是会沉寂。所以市场要持续上涨,仍然需要源源不断的外部资金,而中国经济进入低利率时代,正好提供了这一条件。

5/7

低利率时代的长期红利

利率是资金的价格,由存量财富与优质资产的供需关系决定。

经济上行期,存量财富少,有盈利能力的优质资产多,利率长期在高位;而经济下行期,存量财富多,而有盈利能力的优质资产少,利率必然长期走低。

利率是进入股市的资金的机会成本,利率走低,资金会长期进入股市,是长期牛市的基础。

不同点在于,之前的牛市是因为股票市场的收益上升,造成短期资金大量涌入,缺少持续性;而本轮牛市是因为利率下降,但这种走低是缓慢的、长期的、可持续的。

到这里先小结一下本轮牛市的形成机制:

公募基金因为追求相对收益的特点,在成为市场主导后,放弃了“择时”,采用“深度价值、风格轮动与基金抱团”等投资方式,以风格强化和弱化来适应风险偏好,导致市场的波动性变小,持续性增强,加上宏观经济进入流动性过剩的低利率时代,为市场提供了持续而稳定的增量资金。

如此说来,本轮牛市是否就这样通过风格轮动的方法持续涨下去?当然不是,任何市场都有一些自身无法解决的风险,需要通过“危机”的方式来释放,2018年的熊市即是如此。

6/7

通过流动性危机来释放风险

2018年的熊市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范本,它与之前A股的历次熊市有本质不同,就是流动性危机的特点很明显,我觉得它很可能成为以后A股系统性风险的标准特征。

此前A股的几次漫长熊市,都是由于风险偏好的降低和流动性缺失两者共同造成的。

“风险偏好降低”是指数投资者觉得当前的股票估值过高而卖出,导致的股市下跌;“流动性缺失”是指投资者卖出时发现缺少买盘而不计成本的卖出,导致的股市加速下跌。

2008年的下跌和2015年的下跌,都是先出现风险偏好降低,资金流出到了一定程度,引发流动性危机。

以2008年为例,首先是越来越多的投资者风险偏好降低,卖出估值过高的股票,市场一直跌到了6月份3000点附近,整个市场PE降至20倍的合理估值区间,刚好遇上“次贷危机”影响国内,市场流动性遭遇重创,出现快速下跌。

但2018年的熊市则不一样,年初的最高点并没有出现估值过高的现象,12倍的沪深300(当前11倍),26倍的中证500(当前20倍),30倍的中证1000(当前30倍),全部低于历史中位数,不存在市场风险偏好降低的问题。

所以2018年大熊市根本的原因是“去杠杆”造成的流动性危机。此外,2020年年初的下跌,同样是担心疫情的不确定性而发生的流动性危机。

慢牛风格市场的另一种典型的下跌是“抱团破裂、风格弱化”,造成了市场短暂的、局部性暴跌。

前面说过,基金经理风险偏好下降,就会弱化风格,平衡配置,但由于大家都是高仓位,只能先卖后买,抱团板块集中性的抛弃立刻引发市场结构型的暴跌,中间的时间差就形成了短暂的“择时市场”,加剧了波动。

这两种牛市中的下跌,都是通过流动性危机来释放积累的风险,区别在于,前者往往在宏观面上有比较大的变化,持续时间可能超过两三个季度,后者宏观面上的变化不大,投资者只是调仓,所以持续性在一个季度之内。

由于估值不高,流动性危机造成的暴跌往往会形成绝佳的投资机会,导致市场很快启稳,慢慢恢复上涨,这样的“牛长熊短,慢涨速跌”,将会成为本轮牛市的特点。

7/7

给散户的三个建议

长期以来,很多人形成择时的操作方法,习惯于寻找市场的底部和顶部,在市场的短期波动中造成了不必要的追涨杀跌,所以本文的最后,我给出个人投资者应对本轮牛市的三个建议:

第一、不要整天想着择时。正常市场下,大家都不择时,波动性降低,择时就无法获得超额收益;流动性危机时,大家都择时,择时是一种博弈,只有高手可以获得超额收益;

第二、或者精选个股,长期持有,做深度价值投资;或者选择各行业白马平衡持仓,适度参与抱团风格;

第三、不要抱怨市场风格,要适应风格。投资永远都是高难度的,不管是以前的择时,还是现在的抱团或深度价投,都对投资能力有很高的要求。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UPeOOgFue_fOLoBPWqA1OA

读书:极地之鹰《交易的真相:从1000到1.83亿》

天性不喜欢无选择地去讨好客户,然而又偏偏有很大的赚钱野心

这世界上有没有一种不需要费心建立人脉,不受他人影响,只靠自己的能力就能财务自由的路呢?

图表上你觉得靠谱的、获胜概率大的支撑位和压力位,一旦你进场,往往都脆弱如纸

在趋势/波段交易中,止损必须要设置,但是最好不要被动地等待市场去测试你的止损。

止损应该是为了防止特殊情况准备的。期盼它会再次掉头扬长而去,或者价格总是在你的止损位附近磨磨蹭蹭的,你觉得它会磨啊磨的就突然朝你期望的方向爆发了,那么我劝你还是早点放弃这种思路。

如果我们总是在交易中,仅仅根据图表上若有若无的一些迹象,总结出一些规律,在规律能够匹配获利结果的时候,坚信自己发现了圣杯,而在规律不能够匹配获利结果时,我们辩称这是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造成的。那么我们就同样形成了一套类似的逻辑。

人们总是容易选择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

震荡的结果是随机的,但是震荡的产生并不是随机的。其原因不外乎两种:A.市场缺乏动力,多空双方都在观望,通常此类震荡振幅偏小;B.多空双方激烈交战,通常此类震荡振幅偏大。

大周期趋势中的回撤,放在小周期而言就是它的主趋势,两者终究将走向一致,不是小周期把大周期带歪,就是大周期把小周期摆正

蜡烛图里单根K线的各种形态,在日线以下的图表里应用,其实是没有意义的,就算在日线上应用,在一个24小时连续的交易市场里,也是没有意义的

投机交易,最怕的不是一直亏损,而是用了错误而危险的方法却赌对了、赚了钱,甚至还是大钱

周期小,资金没有得到充分碰撞,形态不稳定?确实有这方面的因素,统计胜率可以看出来,周期越大,胜率越高,而周期越小越难做。

墨菲定律

市场如果要运作下去,天然就会符合少数人赚钱、多数人亏损这个定律。 这个市场的一切行为,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耍你。

要改善我们的盈利状态,我们必须让自己具备优势,做一些和原来的自己做的不一样的事,甚至和曾经的自己反着来

几乎所有趋势交易的大师,都在出版的书籍里,在论坛的帖子里,就是不出现在实盘里

怎么止盈呢?我这里给各位提供三种思路:①对手盘在哪里止损,我们就在哪里止盈。②止盈:止损=1:1,这种做法的好处,就是强化了胜率的重要性,只要实盘做到50%以上的胜率,你就不会亏,做到70%~90%胜率,你就能较好地盈利。③趋势发展速度开始减缓,初步陷入震荡,就可以止盈,而不是机械地等待击破低点。

市场要怎么耍我们呢?我概括下来就下面三句话:①在你以为要开始时反转;②在你以为要结束时延续;③在你以为要延续时结束。

说来说去,其实就是一个选择题:骗你,或者是不骗你。

什么时候骗你呢?就是你最渴望某种行情到来的时候,所以当你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当行情开始向你期望的方向快速大幅移动的时候,在你心里呐喊的时候,你最好先问问你自己,此时此刻,你的渴望是否落入俗套?

什么时候不骗你呢?这一点和你关注的品种有关,不同的市场有不同的个性,需要你专注去研究。所以这里也告诫各位,对于利用市场骗局的方法,不同品种可能呈现出不同的个性,切不可用一种规则打遍天下,应根据各品种的特性做微调(只需要微调)。

首先让我开始初步摆脱亏损的,是等比例盈亏。

利用市场情绪

①在市场情绪逐步加强时布局式进场。我们至少需要一个情绪逐渐推进的市场,强不强烈不重要,但不能变弱。

②在市场情绪突然加强,或者逐步加强最后爆发时,在小级别周期找到支撑点,也应该勇于进场。

③不能在市场情绪高潮过后进场。

④一旦市场情绪有减弱的趋势,就要准备离场。

⑤在日内波段交易中,一旦市场陷入震荡,震荡后的趋势不论是反转还是重启延续,八成都是劣质的机会。

规则一:只持有正确的仓位。“一个仓位在被证明是正确之前,你必须假设它是错误的。”。如果价格在你的成本位,或者大多数人可能的成本位附近徘徊,直接离场。

规则二:正确加码才能获利。

规则三:巨量即是套现良机。市场情绪的高潮,涨幅跌幅明显加速扩大。如果市场情绪已经爆发,那么离减弱已经不远了

判断市场的情绪是一个线性的过程,如果行情真的要启动,多半已经有预兆。如果要结束,也多半有预兆。

交易者要想完成最终的升华,那么学会感受市场情绪是最重要的。学会判断市场的情绪,你就不会在进场的时候就害怕趋势的终结或者陷入震荡,你也能够及时地判断走势陷阱是否真的是陷阱。

建立一个优秀的交易系统,我认为需要有如下条件:①逻辑简单明了;②把主观判断部分尽量减少,最好为0。③进场、出场有明确规则,进场规则最好只有一种,不超过二种(仅这一条就可以过滤无数种神棍式理论)。④有效的仓位管理模式。

相关图书:

《华尔街幽灵》

陈侃迪 《交易的逻辑与艺术》

A股30年大趋势,未来买什么?

从1990年12月19日第一支股票飞乐音响上市,至2021年6月30日,沪深A股已有超过4000支股票上线。

我们使用截止2021年6月30日的数据,将近三十年划分为六个阶段,分别为:

八五(1991-1995年)、九五(1996-2000年)、十五(2001-2005年)、十一五(2006-2010年)、十二五(2011-2015年)、十三五(2016-2020年)。

分析近三十年期间A股股票结构及涨幅变化,期望可以回答以下的问题:

1、 近三十年间A股结构变化情况及变化趋势如何?

2、 近三十年间与股票涨幅关联的指标有什么?

3、 从近三十年的趋势看,未来五年应当持有哪些类型的股票?

三十年间各行业总体涨幅分析

剔除ST股及退市股,三十年以来累计涨幅最大的行业为:

酿酒行业(46倍)、家电行业(13倍);

航天航空(8倍)、房地产(7.5倍)、医药制造(6.8倍)、食品饮料(6.4倍)、玻璃陶瓷(6.4倍)、医疗行业(5.8倍)、水泥建材(5.7倍)、综合行业(5.6倍)、贵金属(4.9倍)、国际贸易(4.5倍)、安防设备(4.5倍)、珠宝首饰(4.4倍)、电子元件(4.3倍);

涨幅最低的行业为园林工程、环保工程、纺织服装、高速公路、装修装饰、石油行业、交运设备、工艺商品、工程建设、文化传媒,涨幅未超过1倍。

A股30年大趋势,未来买什么?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

若只统计历史涨幅十倍以上的龙头个股数据,则三十年以来涨幅最大的行业为:

酿酒行业(130倍)、家电行业(103倍);

食品饮料(55倍)、房地产(43倍)、多元金融(43倍)、商业百货(42倍)、银行(40倍)、医药制造(40倍)、玻璃陶瓷(39倍)、珠宝首饰(37倍)、医疗行业(37倍)、旅游酒店(37倍)、输配电气(32倍)、综合行业(31倍);

30年来未出现十倍股的行业:船舶制造、文教休闲、造纸印刷、工艺商品、高速公路、园林工程、环保工程、石油行业、煤炭采选、交运设备、纺织服装、钢铁行业、木业家具、电信运营、文化传媒。

A股30年大趋势,未来买什么?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

投资启示:

1、穿越牛熊周期的白马行业,如酿酒行业、家电行业、食品饮料、医药制造、医疗行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行业的龙头企业,长期的涨幅远远优于其它个股。

2、长期投资者应规避在30年里未出现十倍股的行业,如船舶制造、文教休闲、造纸印刷、工艺商品、高速公路、园林工程、贵金属、环保工程、石油行业、煤炭采选、交运设备、纺织服装、钢铁行业、木业家具、电信运营、文化传媒。

三十年间上市公司数量变化分析

A股上市公司数量最大的前十大行业分别为:电子元件、医药制造、机械行业、软件服务、化工行业、专用设备、汽车行业、输配电气、房地产、电子信息。

A股30年大趋势,未来买什么?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

三十年间新上市公司数量大幅下降的行业为房地产、商业百货、综合行业、电力行业、国际贸易,这些行业的上市公司为八五、九五期间的上市主力,但随后,新上市的公司数量不断减少。

A股30年大趋势,未来买什么?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

近三个五年间新上市公司数量保持稳定的行业为机械行业、输配电气、电子信息、纺织服装、文化传媒。

A股30年大趋势,未来买什么?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

十三五期间新上市公司数量大幅增加的行业为电子元件、软件服务、专用设备、化工行业、医药制造、汽车行业。

A股30年大趋势,未来买什么?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

十三五期间新上市公司数量稍有增加的行业为医疗行业、食品饮料、材料行业、通讯行业、仪器仪表、塑胶制品。

A股30年大趋势,未来买什么?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

投资启示:

1、十三五期间新上市公司数量增加的行业,如电子元件、专用设备、软件服务、化工行业、医药制造、汽车行业、医疗行业、食品饮料、材料行业、通讯行业、仪器仪表、塑胶制品;

这些行业或其中某个细分行业处于成长阶段,行业规模不断扩大,行业营利情况好,可作为投资的对象。

2、三十年间新上市公司数量持续下降的行业,如房地产、商业百货、综合行业、电力行业、国际贸易,这些行业是八五、九五期间的成长行业,但目前已经处于成熟或下降阶段,不应该成为主要投资的对象。

各类型行业分析

1、穿越牛熊的白马行业

包括酿酒行业、家电行业、食品饮料、医药制造、医疗行业,处于消费及医药的刚需领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行业的龙头企业,长期的涨幅远远超越其它个股。

同时,在各个五年期间,这些行业的新增上市公司数量保持稳定或稍有增长。

分析十三五期间的业绩指标,酿酒行业、家电行业、医疗行业资产负债率低,ROE优良,企业自由现金流充沛,营收及净利稳步增长。

尤其是医疗行业,十三五期间全行业的营收和净利增长率平均保持在35%及54%,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同时,医疗行业在十三五期间新增上市公司保持增长。

十三五期间,医药行业及食品行业个股分化较为严重,虽然资产负债率、ROE、营收增长保持稳定,但净利增长、净利率、企业自由现金流情况分化较大。

A股30年大趋势,未来买什么?

注:数据来源于东方财富,剔除净利增长达10倍以上及-10倍以上的个股的分析结果。

■ 2、逐步萎缩的红海行业

包括房地产、商业百货、综合行业、电力行业、国际贸易,这些行业的上市公司为八五、九五期间的上市主力,但随后,新上市的公司数量不断减少。

分析十三五期间的业绩指标,这些行业的普遍业绩特点为ROE及净利率较低,负债率较高,企业自由现金流不充沛,行业平均净利润为负增长。

A股30年大趋势,未来买什么?

注:数据来源于东方财富,剔除净利增长达10倍以上及-10倍以上的个股的分析结果。

■ 3、规模扩张的成长行业

包括电子元件、软件服务、专用设备、化工行业、汽车行业、材料行业、通讯行业、仪器仪表、塑胶制品;

这些行业ROE为中等、资产负债率低、企业自由现金流充沛,虽然营收保持增长,但净利增长及净利率分化较大。

业绩成长表现最为优良的为电子元件、专用设备、材料行业,其中电子元件、专用设备在十三五期间新增上市公司大幅增加,这些行业应为重点关注行业。

A股30年大趋势,未来买什么?

注:数据来源于东方财富,剔除净利增长达10倍以上及-10倍以上的个股的分析结果。

总结:

1、 长期投资者应重点配置可超越牛熊周期的白马行业,如酿酒行业、家电行业、食品饮料、医药制造、医疗行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行业的龙头企业,长期的涨幅远远超越其它个股。特别是医疗行业,在十三五期兼有白马股及成长股的特点。

2、 应规避在30年里未出现十倍股的行业,如船舶制造、文教休闲、造纸印刷、工艺商品、高速公路、园林工程、贵金属、环保工程、石油行业、煤炭采选、交运设备、纺织服装、钢铁行业、木业家具、电信运营、文化传媒。

3、 可布局电子元件、专用设备、材料行业中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这些行业处于为十三五期间的成长行业。

这一类行业,需要分析国家政策走向,把握未来科技发展趋势、市场需求变化、行业格局变化,值得警惕的是,这一类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企业分化会加剧,仅有行业龙头拥有长期溢价的可能。

4、 各个阶段新增上市公司数量可作为行业发展阶段的指标,有大量企业上市的行业往往意味着其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5、 需选择ROE、净利率、负债率、企业自由现金流优良的企业,芒格说过:从长期来看,一只股票的回报率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股票的年化收益率也无限接近于企业的ROE。

A股30年大趋势,未来买什么?

投资最大的失误是什么?

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认知偏差,从而引发错误的投资决策。

当风险来了的时候,对于中长线股民来说,公司隐患不能提前发掘,往往到东窗事发的时候,接连几个跌停将其埋入市场,再难崛起。

当机会来了的时候,中长线股民又犹犹豫豫,不敢上车,看不清公司中线发展逻辑,还以为只是短线热点,以致错失了一只10倍大牛股。

转自: https://mp.weixin.qq.com/s/8BwOpSC4-W_4iQ1tyoQ4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