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李柘远《学习高手》

只有当人类发明了发明的方法之后,人类社会才能快速地发展。——查理·芒格

让记东西不那么“难熬”的三大关键

第一个关键,是要努力把记忆过程趣味化,加入一些生动和有趣的元素,只用眼看、用嘴念是非常枯燥的记忆形式。

第二个关键,是把表面看上去散乱无规律的东西努力地串联起来,变个体为整体,做有规律的整块记忆。

第三个关键,尽量借助自己已经熟悉、知道的内容去记忆新知识点,以旧带新。

康奈尔笔记法(又称5R笔记法)覆盖从课堂笔记到课后复习的全过程,分为5个关键步骤:·Record,记录·Reduce,简化、简写·Recite,背诵、记忆·Reflect,思考、回顾·Review,复习

能否科学、高效地预习,经常是尖子生与中等生拉开差距的重要原因。

预习的核心目的:

·促进旧知识内化

·与新知识“混个脸熟”

·发现最难知识点

LEO牌实操预习法:

·预习前极速复习:首先巩固对“最近的旧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抽象+具象混搭:把陌生的公式定理同具体习题案例相结合,从而促进理解。

·动笔之后再听课:将预习中已经弄懂的问题和尚未解决的问题分别标记出来(比如用颜色不同的笔进行批注),从而在听课时更有侧重点。

将各种知识联结起来,搭建出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也正是复习的核心任务。

将复习拆分成“小复习”“中复习”“大复习”和“大考前复习”四种阶段性复习,随时查缺补漏、避免考前突击的狼狈。

不同学科作业穿插进行的好处可以归纳为“换脑子、防枯燥、提效率”。

每个人至少存在七种智力:言语、逻辑、视觉、音乐、身体、交往、自知。这些智力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序组合在一起,使得人们的智力各具特点,

5W2H方法:

· What:是什么?

· Who:谁?

· Why:为什么?

· When:何时?什么时间?

· Where:何处?在哪里?

· How:怎么样?如何做xxx?

· How much:多少?到什么程度?

金字塔原理法的关键可以总结为“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

提高速读效率的一个好方法,就是把同类型的书放在一起读。因为这些书同属一个领域,所以内容上一定有重合的部分,你可以在速读完第一本之后趁热打铁进入第二本

读相对重要部分的速度要比次重要部分慢,以便更好地获取和理解关键内容。

速读时一定别忘了再读一遍每个段落的首句话,也就是在第一个方法中介绍过的主题句、信号句。另外,当读到关键数据和论点阐述时,我建议大家用记号笔把相关内容画出来,或者在段落旁边做个记号,便于之后着重复习

一次速读任务的收尾动作,我称之为“三分钟闭眼过电影速读法”。过电影时,可以带着问题进行复盘回忆。我经常问自己的问题包括这一些:
主人公是谁?
做了什么事?
为什么要做?
在哪里?
什么时间?
有什么意义?
其他人物与关键事件包括什么?

读的关键可以总结为“三快”:看得快、懂得快、记得快。

“二不做”:
第一个“不做”,是不要整段、整段地用记号笔画重点。
第二个“不做”,是不要重复“抄写”书中的事实性陈述。

“二做”
第一个“做”:做笔记时,尽量只记录自己的思考、随感。实时记下精读时的主观思考
第二个“做”,是第一个“做”的具体实现方式,“多色批注法”。
我通常用黑色笔写下同意作者观点的批注,红色笔写下反对作者观点的批注,蓝色笔记下中立的思考。

摘抄整理金句

第一个建议:等精读任务完成后,再用整块时间统一誊抄整理。

第二个建议:我把它概括为:“动作描述(动词)第一,形容词次之,名词最后。”

第三个建议:摘抄本一定要分主题、分书目。

LEO的读后感写作问题模板

这本书/这个章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都有哪些关键角色和事件?

这本书/这个章节最重要的亮点是什么?

最打动我的部分是什么?为什么?

我对这本书/这个章节的论点持什么意见?

这本书/这个章节对我而言有什么价值?有什么启示?

一是写作能力与阅读量成正比。“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确是真理。年少时阅读储备浅薄,肚里墨水不够,写起东西来自然会因“没货”“没料”而感到力不从心。

二是写作能力与生活阅历成正比。

如何提高写作能力:如饥似渴地大量阅读,竭尽所能地感受世界。

“四定原则”:

“定期定量”:要在某段特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练笔任务。

“定时”:比如“每篇作文都必须在两小时内完成”。

“定字数”,或者说“定篇幅”:规定每次练笔时的最少字数或者最多字数。比如“800字以上”“不超过1500字”

“定主题”:定一个和先前不同的主题

写作习惯与心得:

· 列提纲,列提纲,列提纲。

· 观点比措辞更重要。“内容第一”,而不是盲目使用华丽辞藻,实际上却不知所云

· 文章写得好,真诚不可少。

· 高手评点,加速进步。请他人帮助评点,能发现被自己忽视的漏洞。

随时随地自学:
一是自学时记录:书包里永远装着一个“新知识发现与记录本”,用于在“随时、随地”碰上新知识时,快速记到本子上。
二是自学后回顾:每隔几天就抽出十几二十分钟,翻一翻新知识记录本或者手机备忘录,回顾过去几天自学的新东西。

读书:勒塔布《黑天鹅》

应对黑天鹅事件的5个基本原则:1.不要预测。2.谨慎预防。3.危中取机。4.最重要的一点是,保持充足冗余。5.不要负债。

澳大利亚发现黑天鹅的重要性之所在。它说明我们通过观察或经验获得的知识具有严重的局限性和脆弱性。

“黑天鹅”是指满足以下三个特点的事件:稀有性、极大的冲击性和事后(而不是事前)可预测性。

有两种认识现象的方式。第一种排除不正常的现象,只关注正常现象。研究者不理会意外事件,只研究正常案例。第二种则认为,为了理解一种现象,人们需要首先考虑极端现象,尤其是当它们有非同寻常的效应积累的时候,比如黑天鹅现象。

我们的世界是由极端、未知和非常不可能发生的(以我们现有的知识而言非常不可能发生的)事物所主导的,而我们却一直把时间花在讨论琐碎的事情上,只关注已知和重复发生的事物

对待历史问题,人类的思想会犯三个毛病,我称之为三重迷雾。它们是:

1.假想的理解,也就是在一个超出人们想象之外的复杂(或随机)的世界,人们都以为自己知道其中正在发生着什么。

2.反省的偏差,也就是我们只能在事后评价事物,就像只能从后视镜里看东西(历史在历史书中比在经验现实中显得更加清晰和有条理)。

3.对事实性信息价值的高估以及权威和饱学之士本身的缺陷,尤其是在他们进行分门别类的时候,也就是进行“柏拉图化”的时候。

历史和社会不是缓慢爬行的,而是在一步步地跳跃。它们从一个断层跃上另一个断层,其间极少有波折。而我们(以及历史学家)喜欢相信那些我们能够预测的小的逐步演变。

我们只是一台巨大的回头看的机器,人类总爱自欺欺人。每一年过去,我的这一认识都会加强。

我们对周围世界的任何简化都可能产生爆炸性后果,因为它不考虑不确定性的来源,它使我们错误地理解世界的构成。

大部分交易员都是在“轧路机前捡硬币”,把自己暴露在极少发生而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事件面前,却睡得像婴儿一样,浑然不知。

在理想的平均斯坦,特定事件的单独影响很小,只有群体影响才大;在极端斯坦,个体能够对整体产生不成比例的影响。极端斯坦能够制造黑天鹅现象,少数事件已经对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

我宁愿花10.99美元的价格购买CD,听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或亚瑟·鲁宾斯坦的演奏,也不愿意为朱利亚音乐学院或布拉格音乐学院某个不知名(但非常有天分)的毕业生花9.99美元听他演奏。

人们喜欢艺术作品,不仅仅是因为艺术品本身,还为了使自己感到属于某个群体。通过模仿,人们彼此靠近了,也就是说,靠近了其他模仿者,这能使人们远离孤独。

那些没有创造性的技术性小问题。美国经济极大地依赖思维创造,所以美国人即便失去制造业,其生活质量仍能不断提高。显然,思维创造获得大部分报酬的世界经济框架的缺陷,就是造成了更大的不公平并提高了机会和运气的重要性

平均斯坦的最高法则:当你的样本量足够大时,任何个例都不会对整体产生重大影响。最大的观察值虽然令人吃惊,但对整体而言最终微不足道。

在平均斯坦,我们受到集体事件、常规事件、已知事件和已预测到的事件的统治;在极端斯坦,我们受到单个事件、意外事件、未知事件和未预测到的事件的统治。

当我们的财富增加并且我们开始看重钱时,我们都变得吝啬和斤斤计较起来。

我们喜欢故事,喜欢总结,喜欢简化(也就是减少事情的影响因素)。“叙述谬误”是因为我们习惯于过度解释,偏好简洁的故事,而不是原始真相。它严重扭曲了我们对世界的思维反应,在稀有事件上尤为严重。

叙述谬误指的是我们无法在不编造理由或者强加一种逻辑关系的情况下观察一系列事实。对事实的解释会与事实混在一起,使事实变得更容易被记住,更符合道理。这种倾向的坏处在于它使我们以为对事物有了更好的理解。

我们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的物质机体的受害者。思维就像身体里的一个居住者,受到生物性的拘禁,除非我们找到聪明的逃脱办法。我强调的是我们对解释行为缺乏控制。

第一个问题是信息的获得是有代价的。第二个问题是信息的储存也是有代价的,第三个问题是信息的处理和提取是有代价的。

记忆是动态而非静态的,就像一张纸,新的文字(或同一段文字的新版本)被不断记录在这张纸上,这正是后出现信息的强大之处。记忆更多是一台自动进行动态更新的机器

逻辑学家W·O·奎因(W.O.Quine)在一个著名论点中指出,对于特定的事实,存在逻辑上一致的多种解释和理论。这一观点警告我们,某件事不显得不合理或许并不足以证明它合理。

经济学家海曼·明斯基(Hyman Minsky)发现经济中的冒险行为符合如下循环模式:稳定和没有危机冒险以及自大,降低了对可能发生的问题的认识。然后危机发生了,使人们感到震惊并害怕投资。

一个人的死亡是悲剧,100万人的死亡只是统计学意义上的说法。统计学默默地存在于我们之间。

两种思维模式,分别称为“系统1”和“系统2”,或者“经验模式”和“认知模式”。系统1,经验模式,是不费力的、自动的、快速的、模糊的(我们不知道我们在使用它)、平行的、易出错的。它就是所谓的“直觉”,以很快的速度发挥着强大的作用。系统2,认知模式,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思考。你经常在教室里使用它,因为它是费力的、有条理的、缓慢的、有逻辑的、连续的、渐进的、有自我意识的(你可以觉察推理的推进)。它犯的错误比经验模式少,因为你知道结果是如何得来的,你能够返回你的思考步骤,对它们进行适应性修正。

避免叙述谬误的办法就是强调实验而非讲故事,强调体验而非历史,强调客观知识而非理论。

忽视黑天鹅现象的两种内在机制:证实谬误和叙述谬误

研究者所谓享乐主义幸福的主要思想。大量一般的好消息比一个非常好的消息更令人感到幸福。

在一个短暂的时期里经历全部痛苦胜过在很长的时间里分散这些痛苦。

有些属于极端斯坦的东西是极端危险的,但在事前显现不出这一点,因为它们隐藏和推迟了这些风险,从而使笨人以为自己是“安全”的。其实,在短期内显得比实际风险更低正是极端斯坦的一个特点。

“偏差”是指一种系统性错误,它导致人们总是对事件的影响作出更为积极或者更为消极的判断,就像一台总是显示你比实际重几磅或轻几磅的秤,或者一部让你的腰围增大的摄像机。

读者不会花26.95美元买一本失败者的故事,即使你让他们相信它包含着比成功者的故事更多的有用技巧[插图]。自传的全部意义就在于武断地把某些品质与事件连成因果关系。

研究者证实赌徒确实在一开始有赌运(股市投机者也一样)。刚开始赌博的人要么走运,要么不走运(鉴于赌场处于优势地位,更多的人会不走运)。走运的那些,感到自己受到命运的垂青,会继续赌博;余下的感到失望,会停止赌博,因此不会出现在样本中。这就解释了初学者的运气。

救活一个人只是统计数字,伤害一个人则是奇闻逸事。统计结果是不可见的,奇闻逸事是显而易见的。同样,黑天鹅事件的风险是不可见的。

卡尼曼已经向我们证明,我们冒险通常不是出于自信,而是出于无知和对不确定性的无视!

我们碰巧幸存下来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继续冒同样的风险。我们足够成熟,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享受生活的赐予吧,你应该变得更加保守,珍惜通过运气获得的东西。我们一直在玩俄罗斯轮盘赌,现在让我们停下来,找一份真正的工作吧。

首先,基于“运气让我们幸存下来”的理由而把过度乐观主义合理化的错误来自人性的一个更为严重的错误:认为我们天生能够理解自然和人性,我们的决策是并且一直是选择的结果。

其次,比第一点更令人担忧的是:人们一直鼓吹和夸大进化选择。人们越不了解黑天鹅现象产生的随机性,就越相信进化的最优选择。进化理论不考虑沉默的证据。进化是一系列侥幸的成功,有好的,也有不好的。你只看到了好的。

不要根据获胜的赌徒(或者走运的卡萨诺瓦、不断东山再起的纽约以及不可战胜的迦太基)的优势情况计算概率,而要根据所有一开始进入赌局的人计算。

注意,“历史”只是一系列时间上的数字。数字可以代表财富、健康、重量——任何事。

我们是寻找原因的动物,习惯于认为一切事情都有确定的原因,并且把最明显的那一个当做最终解释。但实际上可能并没有可见的原因,相反,很多情况下什么也没有,甚至没有任何可供选择的原因。沉默的证据掩盖了这一事实。

游戏谬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不确定性与我们在考试和游戏中遇到的简化情况之间几乎没有相同之处。

你有没有奇怪过,为什么那么多在校成绩好的人最后一事无成,而那些学业落后的人却在赚大钱、买钻石,甚至获得某个真正学科(比如医学)的诺贝尔奖?这有些或许是出于运气,但学校知识的简化与反启蒙特性阻碍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理解。

我们对黑天鹅现象所知甚少,但其特点就在于它能够欺骗我们,而试图将其柏拉图化会导致更大的误解。“未知的未知”(与“已知的未知”相对)的说法

赌场是我所知道的概率已知且符合高斯分布(即钟形曲线)、几乎可计算的人类的唯一冒险场所。你不能指望赌场付给你高于赌资几百万倍的奖金,或者突然在你身上改变规则。在实际生活中你是不知道概率的。你需要去发现它们,而不确定性的来源是不确定的。

赌场的风险管理除了制定赌博规则之外,还以降低由作弊者造成的损失为目标。

赌场把数亿美元花在赌博理论和高科技监视系统上,但风险却来自他们的考虑范围以外。当一名不可替代的表演者在一次重要表演中被老虎咬伤致残时,赌场损失了近1亿美元。一个心怀不满的承包人在修建赌场酒店附属建筑时受伤,他对于提供给他的安置方案非常不满,以至于试图炸掉赌场。赌场老板的女儿被绑架。负责邮寄表单的人不向国内收入署寄出这些文件

我建议,如果你想一步跨入更高级的生命形态,与动物的距离越远越好,那么你最好远离叙述谬误的来源,关掉电视机,尽可能少读报纸,不看博客,训练推理能力以控制决策,对重要决策注意避免使用系统1(即启发性或实验性系统),训练自己辨别情感与经验事实之间的区别。

对待不确定性问题时,你最不需要做的就是“集中”(你应该让不确定性集中,而不是集中我们自己)。“集中”让你受骗,它会演变成预测问题,我们会在接下来的内容中看到。预测,而非叙述,是对我们理解世界的真正检验。

对待未来,我们习惯于“过滤”,以为它是正常的,没有黑天鹅事件,而实际上,未来根本没有正常可言。它不属于柏拉图的范畴!

对许多人而言,知识的强大作用在于制造自信,而不是提高能力。另一个问题是:人们只关注(不重要的)常规事物,喜欢把事物柏拉图化,从而只按照一定的条条框框预测未来。

我们把世界模式化(并对之进行预测)的能力的增强,在世界复杂性的增强面前微不足道,这说明未被预测的部分所发挥的影响越来越大。黑天鹅现象的影响越大,我们就越难预测。

我们有一种内在的倾向,以为我们比实际上知道的多一点,正是这一点会不时招致严重的麻烦。

我们的思维是有惯性的:一旦形成一个观点,我们就很难改变,所以情况对那些推迟形成观点的人更有利。我们把思想当做财产,所以很难舍弃它们。

他的研究揭示了一个专家问题:一个人拥有博士学位或学士学位是没有区别的。发表文章众多的教授相对于记者没有任何优势。泰洛克发现的唯一正常的事实就是名望对预测的消极影响:拥有高度名望的人比没有名望的人预测得更糟糕。

人类在对随机事件的认识上容易犯不对称的错误。我们把成功归因于能力,把失败归因于在我们控制之外的事物,比如随机性。对好结果我们感到有功劳,对坏结果却不感到有责任。

马克利达基斯与海本得出一个令人沮丧的结论——“统计学上高深与复杂的模型不一定能比简单模型提供更为精确的预测”。

经济学家的预测可能会招致使其无效的反馈(这被称为卢卡斯评判,名称取自经济学家罗伯特·卢卡斯)。假设经济学家预测将发生通货膨胀,而根据这些预测,美联储作出反应,使通货膨胀降低。

计划者会犯一种系统性错误,它是人性与世界或组织结构复杂性混合作用的结果。为了生存,各种组织需要使自己和别人看上去有“前景”。

公司和政府的预测还存在一个显而易见的错误:他们不为预测的情形附加可能的错误率。

不考虑错误率的预测显示出三种谬误,都来自同样对不确定性本质的错误理解。第一种谬误:可变性问题。第一个错误在于太看重预测,而不关心它的准确性。第二种谬误在于没有考虑随着预测期限的加长,预测效力会降低。第三种谬误或许是最严重的,它在于对被预测变量随机性的错误认识。

发现的经典模式是这样的:你寻找你知道的东西(比如到达印度的新方法),结果发现了一个你不知道的东西(美洲)。

当新技术出现时,我们要么总体低估,要么严重高估它的重要性。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创始人托马斯·沃森曾预测人类只需要几台计算机。

波普尔的核心论点是,为了预测历史事件,你需要预测技术创新,而它从根本上是不可预测的。

彭加莱是第一位了解并解释我们的方程具有局限性的伟大数学家。他引入了非线性特征的概念,提出小的事件可以导致严重后果的思想,即混沌理论。

彭加莱的理论很简单:在预测未来的过程中,你所模型化的过程需要越来越精确,因为你的错误率会迅速上升。而仅仅达到近似的精确是不行的,因为你的预测会突然失效,最终需要对过去进行无穷精确的解释。

。计划可能来自使我们成为人类的东西,比如意识。我们需要预测未来,这一定有某种进化上的意义,我将对此作简短概括,鉴于它可能是一种不错的备选解释(但也只是一种不错的猜测而已),并且与进化有关,所以我会十分谨慎。

大脑最强大的功能是什么?正是提出对未来的猜想并进行反事实思考的功能,预测使我们能够欺骗进化:作为一系列预测和反事实的情景,进化正在我们的头脑中发生。

学会区分在不具可预测时从事哪些事会(或一直)对我们极为有利,在我们无法预测未来时从事哪些事有害。既有正面黑天鹅现象,又有负面黑天鹅现象。除电影业之外,正面黑天鹅行业还有:出版业、科学研究和风险投资。

不要寻找精确和局部的东西。不要在每天早上寻找某种特定的东西,而要努力工作,并让意外进入你的生活。

抓住一切机会,或者任何像机会的东西。机会很少,比你想象的少得多。请记住,正面黑天鹅现象有一个前提:你必须把自己置于它的影响之下。

为什么我们无法理解正在发生什么。那就是:1.认知自大以及随之而来的未来盲目性;2.柏拉图式的分类概念,或者说人们如何被简化愚弄,尤其当他们在一个不存在专家的学科里获得了学位时;3.错误的推理方法,尤其是不考虑黑天鹅现象的平均斯坦方法

马太效应有一个不那么文学化的名字:“累积优势”。这一理论很容易运用于公司、商人、演员、作家和任何从过去的成果中获益的人。

1957年美国最大的500家公司中,只有74家在40年后仍然位列标准普尔500强。只有少数公司因为合并而消失,其余的要么衰败了,要么破产了。

有些思想是具有传染性的,有些不是;有些形式的迷信会传播,有些不会;有些宗教信仰会占据统治地位,有些不会。人类学家、认知科学家及哲学家丹·斯铂佰提出了观点表述上的传染性。被人们称为“觅母”(memes)的东西,也就是以人体为媒介传播并互相竞争的思想,并不真的像基因一样。思想会传播是因为作为媒介的自私人类对它们感兴趣,并且喜欢在复制过程中将它们扭曲。你做蛋糕并不只是为了模仿菜谱,你想做你自己的蛋糕,并利用别人的思想来改进它。人类不是复印机。所以具有传染性的思想一定是那些我们准备要相信的,甚至是天生要相信的。一种思想要获得传播,就必须与我们的本性相符。

马克在20世纪20年代的短短几年间从1美元兑换4马克变为1美元兑换4万亿马克,这告诉你钟形曲线在描述汇率变动的随机性时毫无意义

高斯钟形曲线都受到一种阻力,使偏离平均值的概率下降得越来越快,突破性分布或者曼德尔布罗特分布则不受这种限制。

50%的工作由1%的人完成。它使得世界看上去更加不公平。假如存在不平均,那么在80/20法则的那20%当中也存在不平均,即少数人完成大多数工作。其最终结果是,大约1%的人完成稍稍超过50%的工作。

在平均斯坦,随着样本规模的增大,观测到的平均值越来越稳定,在图中可以看到,分布越来越窄。这就是一切统计理论的工作原理(或者所谓的工作原理)。平均斯坦的不确定性在平均化之下消失。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大数定理”。

不让赌徒下大注,而是喜欢让许多赌徒下很多受限制的小注。赌场对最大赌注设了上限,赌场老板晚上可以安心睡觉。所以赌场收入的变化会小到可笑的地步

大自然的几何学不是欧几里得的几何学,这一点如此明显,但没有人——几乎没有人看得到这一点。

“分形”(fractal)一词是曼德尔布罗特创造的,用来描述不规则和支离破碎的几何图形,它来自拉丁语的fractus一词。分形是几何图形在不同尺度上的重复,显示出越来越小的自相似图形。小的局部在某种程度上与整体具有相似性。

20世纪60年代,曼德尔布罗特向经济学界提出了关于商品和金融证券价格的观点

分形能够充当默认环境、近似和框架。它不能解决黑天鹅问题,也不能把所有的黑天鹅现象变为可预测事件,但它极大地淡化了黑天鹅问题,因为它使这些大事件更易于理解。(分形理论把它们变成灰色。

普遍性正是物理学家对有临界点的幂律问题感兴趣的原因之一。

山在某种程度上与石头相似:它与石头有亲缘关系,这是一种家族相似性,但并非完全相同。这种相似性被称为“自仿”(self-affine),不是精确的“自相似”(self-similar)

游戏谬误存在于以下随机环境:随机走动、掷骰子、抛硬币、布朗运动(即花粉颗粒在水中的运动)等。这些环境具备一定随机的性质,但并不是真正的随机性,

当我受到正面黑天鹅事件的影响时,我会非常冒险,这时失败只有很小的影响;当我有可能受到负面黑天鹅事件的袭击时,我会非常保守。

大自然喜欢冗余,冗余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防御性冗余。这是一种保险型的冗余,能够确保你在困境下依靠充足的备件生存下去

采用下面的“智慧”规则。

1.尊重时间和非说明性知识。

2.避免优化;学会喜欢冗余。冗余(特指床垫下藏着的储蓄和现金)与债务是相对的。拥有了针对黑天鹅更有利的抵御能力。

3.避免低可能性盈利的预测——尽管对一般盈利没有必要。,来自远期事件的盈利更难预测。

4.小心远期事件的“非典型性”。

5.注意红利发放的道德风险。

6.避免风险尺度。

7.正面还是负面的黑天鹅?

8.不要将挥发性缺失与风险缺失混为一谈。

9.小心风险数字的表现。

提及图书

威廉·夏伊勒(William Shirer)的《柏林日记:二战驻德记者见闻(1934~1941)》

马克·布坎南的《改变世界的简单法则》、

菲利普·鲍尔的《临界点》

保罗·奥默罗德的《为何多数事情归于失败》

读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老师不同于咨询师的一个地方就是,老师用讲解模式,而咨询师用倾听模式。

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所有这些情感加在一起,就构成了所谓‘自然型儿童’,而这是整个‘儿童自我状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进入儿童状态后,他们的感受和行为都和小时候的自己如出一辙,与实际年龄并没有关系。

‘儿童自我状态’:包括了‘自然型儿童’和‘适应型儿童’?”

就像是画家调色板上的红黄蓝三原色一样,每一个‘自然型儿童’都具备基本情感。但随后我们必须学习调整自然行为来适应特殊情形。我们会将三原色的色调调暗,使它们看上去柔和,以利于生存,同时也借此保护我们个体的完整性。这就意味着我们得学会处理愤怒,包括父母的愤怒,还有我们自己的。

在你还是个孩子时,是不是也一样得学习如何顺从你父母严苛的要求和心愿?如果你被迫顺从某个人,就意味着你不与他争辩。你照他们说的去做,而且同意他们的想法。除了顺从我父母的意愿之外,我还总是想要取悦他们。我不确定自己有没有成功过,但我记得很清楚,我想让他们对我满意,为我骄傲。

真正让人惊讶的是我们成年后有多少行为是从童年学来的。你只要想一想,就会发现这其实非常明显。童年体验到的最强烈的情绪,不可避免地变成我们成年后经常有的感受。

可对大多数人而言,成长的本质就是要减少并最终打破这样的依赖关系,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很少有人能完全达成这点,有些人能部分达成,而很多人则会依赖一辈子。

‘适应型儿童’的所有行为里,怄气是最能说明怎样用时间来稀释愤怒的例子。通常这是孩子在权威之下无法随心所欲才做出的反应。成年人或许会因为输掉一场权力斗争而生闷气,也是同样道理。说白了,怄气是输家在对强大的赢家做出反应。

通过逐步少量降压来降低愤怒的强度,这样攻击性肯定也就减弱了。

我们看到的自己,并不一定总是我们喜欢的样子。从当下的你,变成你想成为的自己,必定要经历行为和态度的转变,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需要勇气和决心。

处于‘父母自我状态’时,我们表现得正如自己的父母。记住,他们是我们最早接触的人,因此对我们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父母状态’包含了自出生起,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还包含了对生活的评判标准,让我们借此判断是非对错。这些价值观来自父母,所以父母是最能左右我们行为的人。他们的言行塑造了我们童年的生活,也不可避免地对我们之后的人生产生影响。

自我状态的三位一体,分别是父母、成人、儿童状态。这个三位一体也代表了人格的结构。

‘成人自我状态’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在这个状态下,我们能计划、考虑、决定、行动,我们能理性而合理地行事。处于这个状态时,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相反,我们能思考当下的状况,基于事实来决定要怎么做。

我们在另外两种状态时,像父母或儿童一样行事,几乎不需要去思考,因为我们知道要做什么、说什么,就好像在演戏一样。

高情商的人 概括而言,他们都有强大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感。他们能管理情绪,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但也许最重要的是,他们能控制冲动,也懂得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

情商和理解别人有关,一个高情商的人能辨识他人的感受,这种技能称为‘共情’。但也许情感智力中最大的技能是通过理解和回应对方的情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情感智力能让你在自我成长和完善的路上走得更远,因为它将带你从独立的个体走向共生的关系。共生性则体现出成熟和自我接纳,还包括求同存异地接纳他人。共生性可以让你在社交和工作上与别人有效联结,协同合作。

读书:布拉班迪尔《极简算法史:从数学到机器的故事》

以数学和逻辑为第一顶点和第二顶点,继而慢慢收敛到计算机科学这第三顶点

概率和对数,是信息论的支柱。贝叶斯公式——贝叶斯也是我们随后将结识的一位巨匠——是互联网算法的核心

笛卡儿调和了代数与几何学,英国逻辑学家布尔结合了代数和三段论,美国工程师、麻省理工学院的克劳德·香农将二进制计算与电子继电器进行了异类联想。

首先,伽利略用意大利语写书,而在他之前,没有任何西方科学家敢于舍弃知识界众人习惯使用的拉丁语。其次,伽利略擅长使用实验仪器,伽利略用天文望远镜证明,亚里士多德也错了。

帕斯卡创建概率论,帕斯卡建立了规则,在给定一个原因的条件下,能够计算出某个给定结果的概率。

托马斯·贝叶斯决定以另一种方式提出疑问。他想知道,如果给定一个结果,那么产生该结果的原因的概率是多大?

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将数学和逻辑学进行异类联想?除此之外,莱布尼茨与牛顿同时独立建立了微积分的基础,也就是无穷小的方程。

布尔的研究最终得到了方程x^2=x,而这个方程仅在x等于两个值时才能成立,即0和1。如此一来,二进制运算比计算机技术早诞生了整整100年!

伯特兰·罗素与自己的老师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全心投入撰写一本名为《数学原理》的宏伟巨著。告别命题逻辑,迎来关系逻辑。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指出了一个问题:语言存在逻辑上的缺陷。

维纳在1948年创立了名为“控制论”的新学科,深入研究了自动化的可能性。

阿兰·图灵受到了这种观点的启发,认知主义的这种观点促使他设计出了一台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虚拟机——图灵机。图灵是考虑人工智能的可能性的第一人。

对于亚里士多德来说,知识首先建立在经验之上,与此不同,对于柏拉图来说,知识主要建立在理智之上。

在2008年8月,著名的科技杂志《连线》(Wired)就预言,大数据将导致“科学的终结”!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这篇文章的论点,那就是:如果能够积累数量庞大的信息,我们就不再需要方程式,不再需要因果律,也不再需要模型,只需要与统计学相关的知识就足够了。

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逐渐衍生出类似“收成”或“(牛、羊或家禽)群”的概念,于是,人们需要一种衡量“收成”或“群”的量的方法。

人们在罐子外面画上与罐子里的石子同样数量的羊。文字的概念即将出现……此外,还有另一个更具革命性的想法:将数字从其具体应用中分离出来!

口头传统让人们不需要规定什么是字母“l”“f”或“r”,就可以谈论花朵或者下雨。这些概念可以轻易地通过脑海中的印象被理解,并找到对应的匹配物。然而,当有人告诉你6234,这该怎么办呢?在你的脑海里,不会有什么确切的东西出现。在没有书写方法的情况下,一旦一个数字有点过大了,就无法引起人们的心智表征了

在数字能够被书写之前,用来描述大数字的词语是不存在的。

词语无法适用于所有情况,一旦数量变得非常大,就必须发明新的符号。这就是美索不达米亚人处理“大数量”的方法。美索不达米亚人创造了新的符号,用来指定10、60、600、3600或36000个元素的集合。

欧几里得让几何学变得制度化,他撰写的《几何原本》被公认为是历史上第一部科学理论典籍

米利都的泰勒斯造就了几何学,他勇敢地抛开了一切实际物体,直接谈论起直线或三角形,他更倾向于概括性的陈述。此外,泰勒斯对几何学的热爱最终让他自己完全脱离了数学——他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关于永恒与变化问题的哲学家。

除了数字“零”之外,阿拉伯数学家们还带来了一些极富创意的概念,例如“未知数”,这个概念会被不朽的字母x代表。花拉子米把数学推理放入方程式中,就这样,在算术和几何之后开创了第三大课题——代数。

贯穿各个时代的一个大问题:数学到底是被发现的,还是被发明的?(数字1000000000在现实中通常是难以企及的,在地球上出现生命之前,这个数字存在吗?)

亚里士多德三段论理论 。命题可以采用以下形式:A是BB是C因此,A是C。

三段论排列出三个命题 会导致三种不同类型的推理,:从一般到特殊(演绎法)、从特殊到一般(归纳法)、从特殊到特殊(溯因法)。

阿尔贝·加缪在《西西弗的神话》一书中写道:“想合乎逻辑总是容易的,但是想从头至尾一直都合乎逻辑几乎是不可能的。”

莱布尼茨信仰上帝,对于他来说,这是宇宙和谐唯一的可能解释。

法国当代哲学家米歇尔·塞尔在2011年接受《哲学杂志》的采访时说:“互联网,它其实来自不谈论上帝的莱布尼茨。”

吉尔·多维克所说,数学模型已经成为人类学家的眼镜。借助互联网的能力,人们能分析迄今无法用肉眼分辨的现象,互联网之于人类的重大意义就如同伽利略的望远镜之于天文学的意义。

在一个有64位参赛选手的网球公开赛中,总共有多少场比赛要比。他可能会开始罗列:一场决赛、两场半决赛、4场四分之一决赛,如此等等。然而,比赛的场数其实永远等于参赛选手的人数减去1。事实上,经历一场比赛就会淘汰一名选手,而在一场公开赛中,除了一名参赛选手(冠军)之外,其他人都会被淘汰。因此,最终将会进行63场比赛。

托马斯·贝叶斯。在1761年4月去世之时,这位英国神学家和哲学家留下了一些未完成的论文,其中一篇文章的题目是《关于如何在机会论的框架下解决问题》(An essay towards solving a problem in the doctrine of Chance)提出了一种思考偶然性的方法

“阴谋论”。因为,一个阴谋导致一系列事件的概率永远大于一系列事件背后藏着一个阴谋的概率。

基于这种认知偏差,乐透发布了一则广告,断言“100%的中奖者都试过自己的运气”——这不是明摆着吗?尽管如此,这条广告仍然具有冲击力

1943年,香农在贝尔实验室接待了阿兰·图灵的造访,他和图灵共同探讨了“人工智能”的可能性。

香农是信息学领域的拉瓦锡、通信学领域的达尔文。香农在贝尔实验室度过了自己大部分的职业生涯

香农在1984年也发表了两个定理,以此创立了“信息动力学”,两个定理分别探讨的是信息量和信息的质量。第一个定理涉及信息的压缩,并想回答以下问题:编码一条信息所需的最少符号数量是多少?第二个定理涉及信息的传输,并想回答以下问题:为了在终点处获取从起点处发出的准确信息,需要哪些必要条件

形式逻辑不包含符号“+”,它只知道“与门”和“或门”,并在此基础上添加了“非门”。

诺伯特·维纳在1948年开创了一个新的科学领域,命名为“控制论”(cybernetics),这个新领域研究的对象就是如何控制机器。写了一部名为《控制论:关于动物和机器的控制与传播科学》

所谓“负反馈”仅仅意味着控制与观察到的偏差背道而驰了。例如,恒温器就是一个好想法,它就是通过“负反馈”来实现的。与此相反,“正反馈”旨在让系统趋于最小化或最大化,这既可以表现为恶性循环(如“拉森效应”),也可以表现为良性循环。

达·芬奇画了一匹马拉着一个巨大的水平螺旋桨,其叶片如锋利的刀刃,目的是要割掉敌人步兵的腿……这幅血腥画面距离我们所熟知的蒙娜丽莎很遥远!

帕斯卡:“人的一切痛苦都来自一件事,那就是不知如何在房间里停下来休息。”

算法是一系列指令,它必然导致一个预期的结果。大多数算法都有着充斥着“如果”“那么”的分支。

在大数据的世界,“大”不仅意味着数量庞大的数据,更主要是数据的类型,即互联网上留下的浏览痕迹的总和。而算法的作用是让这些数据变得可用。复杂的统计手法催生了各种链接和关联性,它们能准确识别你的习惯、信仰或兴趣。

算法旨在创造一种需求,甚至是一种“瘾”。算法的编写方式,就是为了让众人再也无法失去自己。

所谓“智力”测试其实几乎没有提供关于智力能力的任何信息。这类测试可以追溯到一个特定时期,那时,智力基本上被简化为计算、分类、推论或推断的逻辑数学能力。于是,被假定为测量智力的“智商”概念(IQ)被发明出来了。

读书:霍华德·马克斯《周期》

人生成功三大要素,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排名第一。投资成功三大要素,选时、选股、配置,选时排名第一。

投资成功要在三对关键因素上保持适当的平衡:周期定位与资产选择(选时与选股),激进与保守(进攻与防守),技巧与运气。

促成经济周期、企业周期、市场周期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是自然发生的现象,更加重要的是第二个原因——人类心理的起起伏伏,第三是由前面两个因素所导致的人类行为。

要掌握长赢投资哲学,必须综合很多基本要素:

第一,分析技能是基础。要培养你的分析技能,包括财务、金融、经济分析技能

第二,市场观很重要。明白市场如何运作非常重要。

第三,大量阅读,多学习。阅读是你构建投资观的重要基石之一

第四,结交同行多交流。多和投资同行交流,能大大帮助你提升投资能力。

第五,投资经验最可贵。其他任何东西都无法真正替代你自己的亲身经历。

我们如果既懂周期又会利用,就可以顺应周期的趋势把投资做得更好:当赢面对我们更有利时,我们可以增加赌注,投入更多资金买入资产,提高组合的进攻性;相反,当赢面对我们不利的时候,我们可以退出市场,把钱从赌桌上拿回来,增强组合的防守性。

沃伦·巴菲特期望得到的信息要符合两个标准:一是重要,二是可知。

我个人认为,下很多功夫预测未来的宏观面,不可能帮助投资人取得优异或出众的业绩。靠宏观面预测战胜市场而闻名的投资人极少。

在三大方面如果投入时间分析研究,我们就会收获最多:

第一,基本面。基本面包括行业基本面、公司基本面、证券基本面。

第二,市场面。你要训练自己,严守纪律,支付的买入价格要合理,和上述行业、公司及证券的基本面相匹配。

第三,组合面。你要理解我们现在所处的投资环境,以决定我们的投资组合的战略布局适应投资环境。

价值投资人做的是什么?他们努力利用“价格”与“价值”之间的不匹配来获利。

在构建组合的整个过程中,加入另外一个因素,会让你获利更多,那就是针对接下来几年内市场可能发生的事件,做好相应的投资组合布局。

风险主要是资本永久损失的可能性。但是也存在另外一种风险——机会风险,即错失潜在盈利的可能性。把上述两种对风险的定义合二为一,我们可以看到,风险就是事情发展不如人愿的可能性。

我们除了要对未来所发生的事情形成自己的预判外,还要估量自己这个预判有多大可能性被证明是正确的。

你即使知道概率,也就是说,你即使对未来的趋势有卓越的见识,也还是不知道未来究竟会发生什么。

卓越投资人十分关注周期。他们会留意过去的模式是不是会重复发生,保有一种“周期感”,大致判断出我们现在所处的重要周期的类型和位置,而且知道周期信息所传达的含义以及自己应该如何采取行动

我所谈论的周期,包括一系列事件,每个事件都会引发后续的事件,前是因,后是果。但是同样重要的是,不同领域的周期都有一系列事件,从而导致不同领域形成不同的周期,一个领域的周期变化,又会影响其他领域的周期。因此,经济周期会影响企业盈利周期;企业盈利周期又会影响上市公司公告的盈利数据;上市公司公告的盈利周期又会影响投资人的态度;投资人的心态周期又会影响市场波动;市场波动周期又会影响获得信贷的松紧程度……而信贷周期又会影响经济、企业、市场。

• 周期是必然的,人根本无法避开周期。树不会长到天上去,也极少有东西会跌到化为乌有。

• 投资人记不住过去的事,进一步加强了周期的影响力。

• 同样或者非常相似的情景再现,有时距上一次发生才过了短短几年。

• 周期能回调进行自我修正,周期运行方向反转并非完全取决于外部因素。周期反转(不是沿着原来的方向持续下去),是因为内部因素:趋势给自身创造了反转的理由。

• 其实,从客观的数据来看,周期的上行阶段和下行阶段相当对称。

投资人心理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乐观情绪和悲观情绪交替上升的周期,乐观情绪上升,从而推升市场价格上涨,接下来,悲观情绪上升,从而压低市场价格。

人类参与这个创造周期的过程,由此导致人的情绪和心理倾向影响周期现象。概率或者随机性也对某些周期影响很大,人类行为也对这些周期的生成有很大影响。这些周期能够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类的行为,但是这些周期的波动有随机性,因此它们也不可靠。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人类的行为。

我们要抵抗直觉保持理性思考,就像抵抗洪水继续肆虐一样,非常困难……人的天性就是要为每件事的发生找出理由,因此我们很难接受很多事其实没有原因,或者找不到原因,它们只不过受到不相干的随机因素影响,然后就发生了。因此,我们首先要认识到,有时候成功并不是因为特别有能力,失败也不是因为特别无能,经济学家阿尔钦所说的“偶然因素”,也就是运气。成功靠能力,也要靠运气。其实随机性就是我们常说的运气。

很多因素容易发生变化,导致经济增长率每个年度都会变化,甚至即使经济增长率的年平均水平符合长期趋势线,经济增长率水平也会年年出现差异。

经济增长预期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自我实现。人们(和企业)如果相信未来经济增长会很好,就会消费更多,投资更多……消费增长了,投资增长了,未来经济自然就会增长得更快。

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斯所说的那句话十分精辟:“我们会看到两类预测者:一类预测者根本不知道,另一类预测者根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中央银行管理通货膨胀的目标不是消灭通货膨胀,因为大家普遍认识到:第一,通货膨胀有很多方面像苦口的良药,尽管它的过程有些令人痛苦,但确实也能够带来好处;第二,通货膨胀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中央银行的目标不是消灭通货膨胀,而是控制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经济周期中一波强劲上行所产生的结果。• 商品需求增长相对而言过度超过供给,此时可能引发“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生产投入要素的价格上涨,比如劳动力工资和原材料,此时可能引发“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进口国的货币相对于出口国的货币发生贬值时,对于进口国来说,其进口货物的成本会由于货币汇率上涨而上涨,由此可能导致“进口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政府管理经济周期使用的主要工具是财政工具。财政工具主要是税收政策和政府支出政策。

凯恩斯说,政府应该通过影响需求来管理经济周期。而要完成影响需求的任务,政府可以运用财政工具,其中包括政府财政赤字。

第一,经济的上行和下行,对于企业盈利幅度的上升与下降来说,非常重要。

• 行业的原材料和零部件销售会直接对经济周期做出反应。

• 日常生活必需品,比如食品、饮料、药品,对经济周期的波动并不是很敏感。

• 低成本消费品的需求并不会有很大波动性,高成本的消费品,比如奢侈品和度假旅游,需求的波动性就很大了。

• 价格高的“耐用消费品”需求,比如个人购买汽车和房子,企业购买卡车和工厂设备,对经济周期高度敏感。

• 人们对日常服务的需求,一般波动不大

企业的成本都可以分为三类:固定成本、半固定成本、可变成本。一般来说,企业的总成本中,固定成本比例越大,可变成本比例就越小,这就会导致企业经营杠杆水平越高。经济形势良好,企业销售收入增长,这时候经营杠杆对企业是一件好事,它会让企业利润增长幅度大于销售收入增长幅度。但是,经营杠杆是一把双刃剑

企业周期、金融周期、市场周期,在上行阶段大多都会走过头,不可避免地在下行阶段也往往会走过头。这种周期容易走过头的现象,都是投资人心理和情绪钟摆摆动过度所造成的结果。因此,理解和警惕市场心理和情绪走过头,是对投资人的入门级要求。

投资市场也形成了类似钟摆一样的摆动:• 从兴奋到沮丧;• 从为利好事件欢呼庆祝到为利空事件忧虑不安;• 从价格过高到价格过低。

• 经济产出和企业盈利的年增长率,从长期趋势线来看只是温和增长,但是参与者的决策加剧了周期性,导致增长速度高到很不正常。这经常代表投资人过于乐观、人为地进行扩张,后期一定会有大幅收缩,因为大涨之后往往会有大衰退。

大多数投资人的心理和情绪,是在错误的时候摆动到错误的位置。利好事件出现导致市场过度兴奋,因而他们纷纷买入,推高价格直至过高水平,这时大多数投资人却变得更加贪婪,还想进一步追高买入。相反,不利事件出现导致市场过度沮丧,因而他们纷纷卖出,压低价格直至过低水平,这时大多数投资人却会变得更加恐惧,还想进一步杀跌卖出。

实验研究就表明,人总会一直坚持自己明显错误的决策,而不是承认错误,改变主意;人总会在吃大亏之后急于想要捞回损失,却亏得更多;人在预测错误之后只会给自己找理由,却死也不会承认自己的预测错了;如果得到的事实信息不符合自己的想法,人经常不是改变想法,而是改变信息、抵制信息、歪曲信息,甚至主动拒绝信息。

不容易被情绪左右的性格,是他们投资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这是我观察到的保持时间最长的分析结论之一,不容易被情绪左右的性格,是他们投资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这是我观察到的保持时间最长的分析结论之一。

投资人的错误主要有两种形式:选择性感觉,歪曲性解读。也就是说,有时候投资人只注意利好的事件而忽视利空的事件,有时候情况正好完全相反。但是,投资人对事件的感觉和解读极少是平衡、不偏不倚的。

投资人的立场很少保持客观、理性、中立、稳定。首先,投资人表现出高度的乐观主义、贪婪、风险忍受、信任,这些心理和情绪所导致的行为是争抢着高价买入,推动资产价格上涨,但潜在收益率随之下滑,风险提高。后来,由于某种原因,也许是一个引爆点一下子炸开了,投资人心理和情绪发生大转变,他们变得悲观、恐惧、风险规避、怀疑,从一个极端到另外一个极端的摆动幅度,往往超过按正常推理所得出的摆动幅度。

,重要的不是数据,重要的也不是事件,重要的是人对数据或事件如何解读,而做何种解读会随着人的心理和情绪的摆动而摆动。

拒绝跟着感觉走,不过于情绪化,是投资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

只有数量极少的投资人明白,自己不可能确定无疑地知道未来的事。他们是非常聪明的投资人,也许会对未来的事件形成自己的看法,但是他们并不会下大赌注去赌自己的这些看法将来肯定会被证明是正确的。

投资的风险起源于两点:第一,投资本身包括应对未来;第二,未来是不可知的。投资必须应对不可知的未来,所以风险是必然的。

投资高手有三个突出标志:理解风险的能力突出,评估风险的能力突出,应对风险的能力突出。

投资人要认识到,尽管投资环境会发生变化,但是在任何一个具体的时间点上,可以说投资环境都是固定不变的。对投资环境只有两种选择:第一种,我们接受现在这个投资环境,现实就是这个样子,然后只管做好投资就行了;第二种,我们排斥现在这个投资环境,我们改变不了现实,但是可以改变自己,选择站在一旁,不进场做投资

人的天性是厌恶风险的,所以你完全可以合理地预期,如果要承受风险,就必须有好处来引诱投资人,这个好处就是让投资人得到的收益足以补偿他们所承担的风险,而且还有不少剩余的收益。

大多数投资人是规避风险的,所以:• 风险规避型投资人在处理投资时谨慎小心;在考虑投资,特别是那些风险大的投资时,会认真仔细地研究分析;在投资分析中,纳入保守的假设和适当的怀疑主义;对有风险的投资,要求更大的安全边际作为保护,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分析错误和令人不愉快的意外事件;坚持要有相当大的风险溢价,即预期会有更高的递增收益,这样他们才会愿意做有风险的投资;拒绝做那些不合理的、愚蠢的投资交易。

“从历史来看,标准普尔股票指数收益率平均为10%,所以我只有认为股票能持续保持这么高的收益率,才会买股票。”

利好事件发生时,就像上一段所描述的那样,投资人会更加兴奋、乐观、贪婪,往往也会变得不是那么强调风险规避——不仅低于平时的风险规避程度,而且达不到本来应该有的风险规避程度。

• 利好事件导致乐观主义程度提高;

• 乐观程度提高,导致人们提高风险容忍度;

• 风险容忍度提高,导致投资人降低风险溢价要求;

• 要求的风险溢价降低,相当于对风险资产要求的收益率降低;

• 对风险资产的收益率要求降低,导致其价格上涨;

• 资产价格更高,导致资产风险水平更高

人们在金融投资上的记忆极其短暂。后果是那些金融投资大灾难,投资人很快就完全遗忘了。在人类积极努力不断进取的领域里,极少有像金融领域这样,历史所占的分量简直无足轻重,

。2008年雷曼兄弟破产后,就发生了这样的情况, 整体恐慌取代了高度信心,过度风险规避取代了过度风险容忍 。卖家成群结队地抛售,量大,价低,急于卖出,可是买家都站在一边,不敢出手。资产价格崩盘了,市场流动性降到了零。

世界上最危险的事情是相信根本没有风险。用同样的说法,最安全(也是报酬最丰厚)的买入时机,通常是在每个人都相信根本没有赚钱希望的时候。每个人都失去赚钱希望的时候,反而是最有赚钱希望的时机。

市场价格里面乐观主义的因素占了多大比例?乐观主义水平高,意味着可能发生的利好已经纳入定价了;

既然理性的、不容易受情绪所控的投资人只是极少数人,那么投资人从整体而言在对待风险的态度上或者在心理和情绪的其他方面,极少能达到平衡状态,会随着周期波动而波动,或者随着钟摆摆动而摆动。一面是风险规避,迫使他们要小心谨慎,另一面是风险容忍,驱动他们积极买入。投资人总体而言往往不能在二者之间保持一个健康的平衡状态

卓越的投资并不是来自买的资产质量好,而是来自买的资产性价比高——资产质量不错且价格低,潜在收益率相当高却风险有限。

为什么我把信贷周期列为最重要的周期?第一,资本或者信贷,是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能否及时获得足够多的追加资本投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和经济)的成长能力。第二,企业和个人必须获得资本,才能在现有债务到期时进行再融资。第三,很多经济单位都依赖信贷市场才能顺利运行,而金融机构代表了其中一个特殊的、夸张的案例。第四,信贷市场发出的信号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影响。信贷市场关闭会导致恐惧扩散,其影响远远超过企业现实情况的负面程度。

很多企业的资产,本质上是长期资产(比如,建筑、机器设备、交通运输工具、信誉),但是企业通常通过发行短期债券来筹资购买这些长期资产。企业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短期债务的借款成本最低。所以这种“借短投长”的安排,在大多数时候都运作得很好,长期资产与短期债务之间进行错配,有很大隐患,一旦信贷周期掉头向下,导致到期债务不能再融资,这种错配就很容易引发危机。

过于宽容的资本提供者,经常会助长金融泡沫的生成和发展。最近无数的案例表明,宽松的资本市场助长大牛市,而大牛市后面紧随的就是著名的大崩盘:1989年到1992年的房地产;1994年到1998年的新兴市场;1998年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1999年到2000年的影视展览行业;2000年到2001年的风险投资基金和电信企业。

全球金融危机构建的基础环境都是金融体系和信贷周期内生的。大体上是一个金融现象,完全由那些金融玩家的行为所导致。创造这种周期的主要力量是:十分容易得到的资本;缺乏足够的经验和足够的谨慎,以致不受约束和制约的热情泛滥于整个过程中;非常富有想象力的金融工程;贷款决策和贷款保有分开;不负责任和露骨的贪婪。

一个紧张不安、小心谨慎的信贷市场

• 害怕亏钱;• 提高风险规避和怀疑主义;• 不愿意把钱贷出去,也不愿意把钱投资出去,不管机会有多么好;• 到处都缺资本;• 经济收缩和债务再融资困难;• 违约,破产,重组;• 资产价格低,潜在收益高,风险低,风险溢价过高。

一个慷慨的资本市场往往伴随着以下现象:

• 害怕错过赚钱的机会;• 减少风险规避和怀疑主义(也相应减少尽职调查);• 数量过多的钱追逐数量过少的交易;• 愿意加大购买证券的数量;• 质量低的证券也愿意购买;• 资产价格高,潜在收益低,风险高,风险溢价微薄。

卓越的投资并不是来自买的资产质量好,而是来自买的资产性价比高——资产质量不错且价格低,潜在收益率相当高却风险有限。满足这些条件的最佳买入机会,多数是在信贷市场处于其周期中不是那么兴奋地扩张,更多的是恐惧地收缩的阶段。

在清醒的时候,贷款机构和债券购买人坚持要有足够大的安全边际,以确保借款人即使情况恶化,也能还本付息。

债券发行的周期运行过程,这个周期是在不良债权周期的起伏之下运行的。我总结如下:• 风险规避型投资人限制了债券发行的数量,要求发行高质量的债券;• 高质量的债券发行,导致低违约率;• 低违约率,导致投资人变得自满和风险容忍;• 风险容忍,让投资人愿意接受更多数量的债券发行和更低质量的债券发行;• 更低质量的债券发行,最终受到经济困难的考验,导致其违约率上升;• 违约率上升,产生令人害怕的赔钱效应,让投资人重新回到风险规避;• 又从头开始新一轮周期。

• 经济周期,影响投资人心理、企业盈利能力、违约发生率。

• 投资人心理周期,推动信贷市场情况起伏波动,推动投资人贷款、买进和卖出的意愿起伏波动。

• 投资人对待风险态度的周期,在周期顶部时,会有利于不良债券顺利发行,在周期底部时,会拒绝为企业到期债务再融资提供资本。

• 信贷周期有两个深远影响:一是影响企业债务到期获得再融资的难易程度;二是影响未来债券发行人受到严格信用标准审核的程度。

但是房地产开发就不一样了,从萌生项目的想法到项目完成交付房子,其间要经过很多年,这给房地产开发增加了一个潜在的危险因素。开发商希望能够对冲这个风险,办法就是他们能够以很高杠杆大规模外部融资来开发项目。

“十分怀疑那些声称房地产价值会持续上涨直到永远的说法”。他仔细地思考过那些支持“这次不一样”说法的经济学论据,但是他说,“你会看到,人们一次又一次地做出类似的乐观评估,后来却被现实情形击得粉碎”。上帝保佑。

从1628年到1973年,这是艾希霍尔茨最初的研究期限,阿姆斯特丹市绅士运河区房地产的价值经过通货膨胀调整以后,平均每年的涨幅只有0.2%,即使是最吝啬的银行存款利率都比它高。正如罗伯特·希勒分析阿姆斯特丹绅士运河区房价近400年价格走势之后所说的:“房地产价格确实翻了1倍,但是这花了350年。”

事实上,找理由把价格上涨合理化,这种事(以及预测后面还会涨更多)——无一例外地——都是发生在市场涨到高点的时候,而不是在市场跌到低点的时候。

房地产行业和其他行业一样,会周期性地起伏,但是房地产市场的周期由于特殊因素的作用,其波动幅度会更大:• 从项目初步设想到项目建成销售,其间有一段长达数年的交付时间;• 房地产开发商一般都会使用极高的财务杠杆;• 房地产供给通常弹性很小,不能根据需求波动快速地进行调整

作为投资人,我们的工作很简单,就是和资产价格打交道,一是评估现在资产价格处于什么估值水平,二是判断未来资产价格会如何变化,三是做决策决定是否投资、何时投资以及投资多少。

资产价格主要受到两个方面的发展变化的影响:基本面和心理面。基本面:我一直称之为“事件”,大致可以被简化为两大财务指标——企业收益和现金流,以及对二者的未来预期。心理面:投资人对基本面因素的感觉,以及他们如何评估这些基本面,特别是投资人的乐观程度和对待风险的态度

心理面、基本面、市场面三个方面的关系是双向的……甚至会同时双向互相影响。每个方面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方面的变化。

要在预知未来事件的能力上远远超越别人,我们就需要具备三大成功要素:一是有远见,二是有直觉,三是有第二层思维。我不相信这些东西能被简化到可以写在纸上,也不相信这些东西能通过读书被人们掌握。

影响投资人制定投资决策的因素也许可以被归纳为三大类因素:人性、心理和情绪

“牛市三阶段”:第一阶段,只有少数特别有洞察力的人相信,基本面情况将会好转;第二阶段,大多数人都认识到,基本面情况确实好转了;第三阶段,每个人都得出结论,基本面情况将会变得更好,而且永远只会更好。

“熊市三阶段”:第一阶段,只有少数深谋远虑的投资人才能意识到,尽管形势一片大好,市场面普遍被乐观看涨,但是基本面肯定不会一直顺风顺水;第二阶段,大多数人都认识到基本面正在越变越糟;第三阶段,每个人都相信基本面只会变得越来越糟。

所有泡沫都贯彻着一个共同的主线,大家都相信,对于那些资产来说,“根本不存在价格太高这回事”。当然,这句话后面紧跟着另外一句话——你不管用什么价格买,肯定都会赚钱。

明智的投资只有一种形式,就是搞清楚这个东西值多少钱,用比价值更低的价格买入。必须做到两点:一是算对价值;二是买对价格,

(施乐、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宝丽来、柯达、惠普、默克制药、礼来制药、德州仪器、可口可乐、雅芳)漂亮50成长股涨疯了,1968年它们的股价涨到其每股收益的80倍至90倍,成了这一波大牛市的急先锋。后来,它们却一头栽到地上,因为投资大众的热情冷下来了。1973年,股市变得非常低迷,漂亮50成长股的股价跌到只有每股收益的1/8~1/9,也就是说,那些5年前高位追涨买入美国最优秀企业股票的人,亏了80%~90%,一美元亏得只剩下一二美分,漂亮50成长股的50家公司当时看起来优秀得简直“完美无缺”,其中有几家后来破产了,有几家差点儿破产。

“价格过高”并不等于“明天就会下跌”,很多投资风潮会前行好长一段时间,才到达泡沫的程度。

我不相信预测。关于未来会发生什么,只有极少数人知道得比别人更多,而且他们能够靠这个本事来提高投资收益率。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总体上理解周期的基本特点:什么因素导致周期运动?什么因素导致周期走极端,冲向顶峰或低谷?什么因素导致周期走到极端又反转回归?

周期上行阶段,市场价格从公允估值水平上升到过高估值水平,并通常和某些重要因素一起出现:• 基本面普遍都是好消息;• 投资人对基本面事件进展感觉很满意;• 媒体一致采取乐观的态度解读事件;• 投资人对媒体乐观的看法毫不怀疑地接受;• 投资怀疑程度下降;• 投资人风险规避罕见;• 信贷市场窗口大开;• 投资人情绪普遍都是积极乐观的。

当其他人无所顾及,充满自信地激进买入时,我们应该高度谨慎。当其他人都吓得一动也不敢动,或者恐慌性地割肉卖出时,我们应该变得更加激进。

要与周期的步调保持一致,要同周期一起与时俱进,在周期出现重大变化时,我们的投资行动也要相应地做出重大改变。

市场周期每次都不同,包括波动幅度的大小、速度快慢和持续长短。市场周期的波动并不是非常规律的,能让我们根据历史推断未来。因此,从周期现在所处的某点来讲,市场可能会朝三个不同的方向运动:向上、平行和下行

投资人一再犯下的最大错误,就是容易轻信无风险收益,一听到别人忽悠有种资产只有收益没有风险,就马上倾心。

挺过周期的下跌阶段,坚持等到周期反弹阶段的到来,需要我们一要在情绪上有资本,能忍住不割肉,二要在财务上有资本,在需要时能追加保证金甚至补仓。要想投资成功,这两种资本都必不可少。

没有哪种投资策略或者投资方法会永远有效。要想随着周期走势变化做对投资布局,唯一的办法是努力做出有充分理由的合理推断,以及调整你的投资布局以顺应周期下一步的大趋势。但是这可不容易。

投资成功,三种要素必不可少:激进买入、选择时机、操作技能。如果你选择对了合适的时机,又能足够激进地买入,那么即便没有太多操作技巧,也照样能成功。

投资成功应该考虑以下六个关键要素,也许更应该称之为三对要素:

第一对要素是周期定位和资产选择。

第二对要素是激进和保守。要根据他们对周期的分析而定。一要分析市场现在所处周期的位置,二要分析周期背后所隐藏的未来市场趋势。

第三对要素是技能和运气。

能否成功地布局投资组合以应对市场未来趋势,首先取决于你做什么,集中更多兵力用于进攻,还是用于防守;其次取决于你什么时候做——基于你对周期所预示的未来市场趋势有卓越的洞察力。

我希望大家不要过于关注每天市场短线的上涨和下跌,这些都是如芝麻一般的小事,而要关注周期走到极端的情况

市场价格相对于其内在价值的关系有上中下三种情况:中间区域是定价“公允”,上下两个极端是定价“太贵”和定价“便宜”。当然,市场走到定价太贵和定价便宜两个极端,肯定要比其他情况能够让我们看得更加清楚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成功并不是好事。”简单地说,成功会改变人,而且通常不是把人变得更好。成功会让人觉得他们很聪明。但是你一旦聪明过了头,觉得自己什么事情都做得很好,什么时候都很聪明,就会变成坏事了。

“人希望得到什么,就会相信什么。”换句话说,人往往会一厢情愿。一厢情愿的想法导致投资人相信,好时候后面还会跟着更多好时候。但是这种一厢情愿的想法,忽视了万事万物皆有周期,特别是成功这件事,它的周期性特别明显。

当赢面对我们更有利时,我们可以增加赌注,投入更多资金买入资产,提高组合的进攻性;相反,当赢面对我们不利的时候,我们可以退出市场,把钱从赌桌上拿回来,增强组合的防守性。

《周期》提及图书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列纳德·蒙洛迪诺 《醉汉的脚步》

理查德·塞勒教授的书《“错误”的行为》

加尔布雷斯《金融市场狂热简史》(A Short History of Financial Euphoria)

杰夫·胡达,《出错也照样能赚钱》《寻找阿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