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上海高考大数据分析!分数线+招生数据总览!

还有半年不到就要迎来2021年上海高考了,今天小编想带大家一起回顾一下2020年上海高考大数据,以此作为一个参考。

 

2020年上海市参加高考人数基本依然维持在5万人左右,本科普通批次的考生有31276人,艺术类的考生有10710人,体育类的考生有616人,特殊类(军警、司法、专硕和高职单招类)的考生有7398人。

2020年上海高考大数据分析!分数线+招生数据总览!

教育考试院公布了2020年考生高考成绩分布情况,若汇总成图表,能直观看到19和20年的考生分数整体趋势其实浮动并不大,比较密集的分数段始终是集中在430-540分之间。

2019与2020年考生分数分布对比

2020年上海高考大数据分析!分数线+招生数据总览!

近三年各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对比

批次线是每年高考公布的一个重要指标,只有总分超过该批次的投档线了,才有资格去填报志愿参加院校的录取。这其中尤其要关注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特殊类型控制线,后者对于要参加综合评价或强基计划的考生有重要参考意义。

2020年上海高考大数据分析!分数线+招生数据总览!

2020年上海高考招生数据

2020年共有612所高校在上海投放共37684个招生计划,与19年相比增加了181人。其中上海本地院校共有41所,共投放27535个招生计划,在总招生计划中占比例73%。

与2019年相比增加25人,各批次人数变化见下表:

2020年上海高考大数据分析!分数线+招生数据总览!

注:2019年统计人数为招生计划数,部分高校录取人数多于招生计划

上海每年基本有5万左右的考生,75%的考生可以升入高校,55%的考生可以留在上海。

2020年上海高考大数据分析!分数线+招生数据总览!

虽然整体招生计划略有上涨,但在普通批次上海本土院校计划招生人数2020年跌破1.9w,为近5年最低值。

2020年上海高考大数据分析!分数线+招生数据总览!

2020年上海本地高校本科各批次人数统计

2020年上海高考大数据分析!分数线+招生数据总览!

 

2020年在沪招生最多的高校TOP50

2020年上海师范大学在沪计划招生2057人,成为在沪招生最多的高校。上海大学计划招生1609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计划招生1557人,分别位列第二、第三。

2020年上海高考大数据分析!分数线+招生数据总览!

部分重点大学2020年在沪招生本科普通批次专业组投档分数线:

(点击可放大查看)

2020年上海高考大数据分析!分数线+招生数据总览!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ehnXK6aP6Oz2rLDlpPKnOg

16.92%!上海考生躺进211?本地211上大保底,普娃低分挺进!

16.92%!上海考生躺进211?本地211上大保底,普娃低分挺进!

古人云:“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话放到现在,演变成一张“学历鄙视链”图:

 

16.92%!上海考生躺进211?本地211上大保底,普娃低分挺进!

 

每一次意味深长的16.92%!上海考生躺进211?本地211上大保底,普娃低分挺进!,都在强调同一句话:“不是所有牛奶,都叫特仑苏”。

 

国外太远我们不谈。那么,在国内进985、211很了不起吗?能有多豪横?

 

确实有值得炫耀的资本。

 

毕竟全国平均一下,100个孩子都出不了5个:

 

16.92%!上海考生躺进211?本地211上大保底,普娃低分挺进!

 

为了不做“垫底的大多数”,上周我们攻略了沪上985录取率:

 

全国39所985在沪录取率:7.58%

 

今天继续锁定沪上211录取率,看看上海娃考211,需要跑赢多少同龄人?是hard模式还是easy模式?
 

 

 

本地211在沪招

 

上海有5所211大学:上财、上外、东华、华理、上大
 
2020年,所有批次招生计划:3618人录取本地211的概率是:

 

7.24%!

 

16.92%!上海考生躺进211?本地211上大保底,普娃低分挺进!

先看招生分布:

 

16.92%!上海考生躺进211?本地211上大保底,普娃低分挺进!

切换成饼图:

 

16.92%!上海考生躺进211?本地211上大保底,普娃低分挺进!

 

上大,
招生1679人,
占比46%,近一半,
为上海学生,
提供最多的留沪机会!

 

再看招生批次:

 

16.92%!上海考生躺进211?本地211上大保底,普娃低分挺进!

切换成饼图:

16.92%!上海考生躺进211?本地211上大保底,普娃低分挺进!

 

所有招生批次,
道路最宽的一条是:
普通批!

16.92%!上海考生躺进211?本地211上大保底,普娃低分挺进!

211的录取模式,和985画风截然不同:

 

想进沪上4所985,首选综评;

想进沪上5所211,首选裸考;

 

确定裸考的进击方向,如果想够上本地211的门槛,学生成绩要排在整个魔都什么水平呢?

 
裸考门槛最低专业:
 

16.92%!上海考生躺进211?本地211上大保底,普娃低分挺进!

5所211大学124个专业,门槛最低的是:
上大的4个专业,最低528分,对应排位9329。
 
2020年5万考生,意味着:

本地5所211,

上大4专业保底,

比例:前18.48%,

打败81.52%的竞争对手!

 

16.92%!上海考生躺进211?本地211上大保底,普娃低分挺进!

 

再看裸考门槛最高专业

 

16.92%!上海考生躺进211?本地211上大保底,普娃低分挺进!

 

上财工商管理(中外合作)专业,最低分也要572分,全市排2045,这分数媲美不少985专业。

 

基本上每100个人考试,你要考前4名,才能进这个专业。

16.92%!上海考生躺进211?本地211上大保底,普娃低分挺进!

当然,综评作为沪上211的第二大招生批次,走一趟不亏,等于白得一机会,有益无害,照例附上《2020年5所211综评高中生源表

 

16.92%!上海考生躺进211?本地211上大保底,普娃低分挺进!

 

按照综评录取率,划分一下更清楚:

 

16.92%!上海考生躺进211?本地211上大保底,普娃低分挺进!

 

华二紫竹、复附、进才、西南位育,综评进本地211的概率最大!

 

因为211综评招生少,所以按上图录取率划分高中的实力,没多大参考价值,远没有985综评耀眼:

 

16.92%!上海考生躺进211?本地211上大保底,普娃低分挺进!

 

剩下的批次都是小概率事件,不多加以分析,继续看外地211:

 

1.是哪些省市分别有几所211在沪招生?

2.外地211录取率是多少?难度大不大?

3.附上:2020外地211录取人数&分数。

 

 

 

外地211在沪招

 

2020年,外地共有61所211大学,在上海开放招生,分布如下:

 

16.92%!上海考生躺进211?本地211上大保底,普娃低分挺进!

61所,招生计划1053人,录取率:

 

2.11%

 

省市分布

16.92%!上海考生躺进211?本地211上大保底,普娃低分挺进!

还是北京的211大学最多,985数量也是全国第一。

 

学校数量虽多,但是招生计划呢?也会是最多的吗?

 

16.92%!上海考生躺进211?本地211上大保底,普娃低分挺进!

外地211招生人数,在50人以上的TOP5省市:

 

江苏

北京

湖北

四川

辽宁

 

江苏的211高校,数量比北京少4所,但向沪上学生提供的招生计划,却是最多的,多达305人!

 

16.92%!上海考生躺进211?本地211上大保底,普娃低分挺进!
5省市,占比7成!包邮区江苏离得近,招生占比三成,爱了爱了!

 

招生批次

所有外地211的招生批次,机会最大的是:

 

16.92%!上海考生躺进211?本地211上大保底,普娃低分挺进!

 

普通批

 

9成占比,毫无悬念,以压倒性优势胜出!

 

放上2020年外地211普通批录取数据:

 

16.92%!上海考生躺进211?本地211上大保底,普娃低分挺进!

ps:61所大学所有专业实在太多,这里不一一列出,有需要的家长可自行到这本书查找→《2019-2020上海高校招生各专业录取人数及考分》。

 

61所外地211,普通批招生计划957人,实际录取1008人,多出51个上海考生,圆梦211!

 

外地211门槛最低专业:

 

新疆的石河子大学应用物理学专业,405分排位35656,不多说。

 

外地211门槛最高专业:

 

云南的云南大学生态学(菁英班)专业,580分,排位≤1293;

 

2020在上海仅招1人,来自上中的牛娃,以591的高分录取!

 

许多人不解:591分,这个分数太漂亮,何必千里迢迢跑去云南?在上海本地稳进复交,不香吗?


实际上,云南的生态学是全国数一数二的“双一流学科”,评估结果和复旦、华师大在同一level。

 

外地211大学,不缺沧海遗珠类的好专业,孩子能舍近求远,对专业也实属真爱。

 

16.92%!上海考生躺进211?本地211上大保底,普娃低分挺进!

 

全国211在沪录取率

外地虽有61所211,但实际录取率,只有本地5所211的三分之一不到!

 

16.92%!上海考生躺进211?本地211上大保底,普娃低分挺进!

本地211录取率:7.24%

外地211录取率:2.11%

全国211在沪录取率:9.34%

 

看完全国211的大致情况,我们加上之前的985数据,再汇总来看:

 

1.全国985+211在沪录取率如何?

2.上海的录取率,在全国是什么样的档位?

 

 

 

全国985+211在沪招录

 

全国985+211在沪录取率

16.92%!上海考生躺进211?本地211上大保底,普娃低分挺进!

上海考生录取985+211的概率:

 

16.92%!

 

基本每6个上海高考生,就有1个进985+211!

 

这样的数据,放到全国来PK,是什么情况呢?

 

16.92%!上海考生躺进211?本地211上大保底,普娃低分挺进!

提炼重点更清晰:

16.92%!上海考生躺进211?本地211上大保底,普娃低分挺进!
上海的教育资源也太丰厚了,这概率甩了全国平均值多少条街!其他省市家长都要变身“柠檬精”了。
 
上海学生实在太优越,真是含着金汤勺长大!稍努把劲的,可以进塔尖复交;躺着偷懒的,都可以去211大学。这是多么大的误解!
 
你以为在上海,
考大学很容易吗?

实则,上海考生想走到高考这一步,已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

 

16.92%!上海考生躺进211?本地211上大保底,普娃低分挺进!

 

这一路上,并肩同行的小伙伴,从100个变90个、80个…50个,10个

 

为了赢一个本地211名额,从小学到大学,需要打败12.8万同龄人!

 

别人眼里看来是岁月静好,哼着歌儿就把复交同济华师大上;

实际已经拼得水深火热,刀光剑影,全家人都在披星戴月地读书!

 

春夏秋东,四季不停,个中苦楚个人知。每一个考上塔尖的上海娃,都值得大大的respect!

 

 

 

16.92%!上海考生躺进211?本地211上大保底,普娃低分挺进!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uKPvFjxE9bEFQGK54PyNow

清北毕业生子女凭什么上不了清北?

 

最新的数据显示,清华和北大两所学校的毕业“留京率”,创下了1994年取消“包分配”政策以来的新低。

据统计,2019年,北大本科生留京率已经从2013年的71.79%跌到16.07%,而清华本科生的留京率从30.7%跌到了18.2%。关于清北本科生为何“逃离北京”,相关的讨论已经很多了,我们今天只谈一个具体问题,清北(乃至全国所有名校)毕业生,为何在北京面临普遍的教育焦虑。

其实,北京的中小学教育,有许多全国其他城市所没有的怪现象。其中最有趣的现象是,海淀区的幼升小“鸡娃”的程度高居全国之冠,恨不得5岁小孩儿就能达到外地初中生的英语水平(仅举例,其他学科也差不多)。但北京市的中考和高考,又比全国其他所有省市都简单,高考录取率(尤其是985/211录取率)又远远高于其他省份。于是我们就看到不同人群之间长期不绝的口水仗。

过去高考“全国一张卷”的时候,北京考生的录取分数明显低于周边省份。现在,北京考生进某一高校的分数,大体跟其他省份的人差不多(但由于北京的试题明显更简单),因此其他省份的人觉得“北京有特权,北京占了便宜”,而且“北京有特权”还导致北京的户籍门槛高企,并且至今仍不允许无户籍的外地常住居民子弟在京高考。

而北京市民却有另一番抱怨。在分省录取制度之下,北京的985录取率再高,北京985的绝对录取名额仍然只相当于全国985录取总名额的10%甚至5%以下,但由于即使保守估计全国也有20%以上的985毕业生选择在京工作,对985毕业生子女而言,这意味着绝大多数人的学校会低于自己的父母,这在经历了数十年发展主义、进步主义和快速扩招的名校毕业生看来是难以接受的。这实际上导致北京的升学竞争,尤其是在幼升小、小升初阶段极其激烈,也让北京家长和小孩儿苦不堪言。

教育问题门槛不高,但人们的讨论往往诉诸情绪化。面对两种矛盾对立的观点,人们往往会认为一方是对的而另一方是错的,进而大量使用效率/公平或者“既得利益/利益受损者”的二元对立框架,强行得出结论。

前段时间,郝景芳的一篇《内卷、凡尔赛、“普通孩子”——你没看清的是什么》,对这个问题有非常清晰的探讨。但她的结论我却并不那么认可——“大城市资源的丰富程度,赶不上优秀人才的积累程度。”,这是京沪家长痛苦的源头。而她又问道:”那么,能不能减少小地方的名额,增加大城市名额呢?你几乎要嚎叫了!“这不公平!大城市汇集了这么多优秀人才,但升学率不升,这不是歧视优秀人才吗?!”

她的答案也很简单:“曾经国家平均分配的名额,未来还将平均分配。如果国家不贯彻这个原则,曾经的你就没法成功,北京城至今仍然会是八旗后代的领地。你必须感谢这个政策。但是,这就意味着,当你成为了精英人士,就得接受后代没有你的优势大。平均政策就是为了打消优势。你曾努力一辈子获得的优势,恰恰就是政策想要消去的部分。”

在她看来,北京的家长还是“认命”吧。但在现实生活中,谁又甘心呢?所以北京城里的家长和学生继续“内卷”,该“鸡娃”的继续“鸡娃”,鸡汤并不能解决问题,也不能缓解焦虑。

社会公平和社会流动,当然是我们这个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石。如果在中国,名校中的大多数学生都是名校精英子弟,社会当然要出大问题。但因为你是生在北京的名校精英的子弟,你就必须比外地非名校精英的子女承受实际上更低的名校录取率,这就真的合理吗?

我们应当承认,从总体而言,北京、上海这样地方以“名校二代”为主学生,从整体上是要比其他地区的学生更精英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京沪名校二代的实际录取率反而低于其他地区水平,对于整个国家来说是要承受一部分效率损失的。当今时代,人才和创新是竞争的关键胜负手,对生源优秀地区的学生的录取名额划出“上限”,绝不是最优的选择。

问题出在哪里?说白了,就是出在分省录取制度上。我多次说过,分析中国的城市格局,经济地理,教育体系,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分水岭年份,就是1994年,那一年“取消包分配”,这一件事的影响被很多人低估了,甚至很多人忽略了。

比如这句“曾经平均分配的名额,未来还将平均分配”,就大可质疑。无论是录取人数,还是录取率,985/211/本科乃至全体的分省数字都是极不均衡的,从来就没有什么“平均分配”。现在这帮从外地考进北京上海名校并且留在北京上海的新移民,他们当年考进自己的大学,可比分数都是远远高于他们在京沪本地的同学的。

北京上海历史上的超高录取率,有没有让本地人“占过便宜”?当然有。1994年以前,大学毕业是包分配的,所以你无论是不是在北京上学,毕业的时候能不能留京,根本不是你自己决定的。外地高校毕业的,分配到北京工作的比例就更低。所以,当时北京上海居民中,名校生的绝对比例并不高。基本上直至本世纪前十年,在京沪参加高考的考生,父母还是基于土著或者“大学毕业包分配”这两种原因到京沪的,并没有比全国其他地方的父母“精英”到哪里去。在那种情况下,京沪相较其他地区极高的录取率,当地考生基本上是赚的。

1994年取消“包分配”之后,名校大学生迅速涌入京沪深穗和强二线城市。大城市聚集精英的比例开始显著高于其他城市,导致精英子女数量增长远远快于大城市所得到的名校名额指标,事实上至少在2015年前后(1997年出生的孩子这一年高考),京沪表面上的“高录取率”,对“名校精英子女”的价值,已经被“名校精英扎堆”的现象抵消了。

需要注意的是,从1994年到2010年前后,北京和上海都在经历“狂飙突进”,这期间名校毕业生涌入京沪的规模非常大。且不说2010年以后名校精英“进京”“进沪”的趋势是否有所弱化,至少这一波人的子女,参加高考的高峰期会一直延续到三十年代。现在北京教育已经如此“内卷”,到三十年代北京“名校精英子女”实际录取率远低于全国的问题,将会比现在严重得多。

简单以“社会公平”“社会流动”来讨论这个问题是不够的。这个问题背后的深层次矛盾是,相对自由的人口迁徙和高度计划的分省招生制度之间的矛盾。分省招生制度是一个高度计划的制度,它本身是和计划经济体制绑定的,建立这个制度的基础是它既管大学生“从哪来”,又管大学生“向哪里去”,是“两头计划”。而1994年以后,后端大学生“向哪里去”的计划没有了,前端大学生“从哪里来”却管得死死的,才成为大城市教育“军备竞赛”不断升级的原因。

针对这个问题,有人提出的解法是,改成“全国统一高考”,一张卷子,一条分数线拉平。你不是说北京上海学生的家长牛逼吗,小孩儿相对聪明吗,那一张卷子的结果不是他们就脱颖而出了吗?

显然,现行的高考卷子并不可能实现这个结果。我国现在的高考虽然是个“选拔性考试”,但是它的难度却是相对固定的,它命题的范围只能是教学大纲(实际上也就是“考纲”)。高考不能考“超纲”的东西。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提“减负”开始,“减负”就等同于“降低难度”,最后的结果是大纲越来越简单,考题越来越简单。但是由于录取率就是这么低,你考题再怎么简单,也是为了把人选出来,最后的结果,从中考到高考,考试对智力和创造力的要求实际上是逐年降低的,但对容错率的要求却越来越苛刻。你的脑子聪明,能做出更难的题,诶,这不重要,根本没那么难的题目。升学竞争的关键变成你到底对题型有没有形成条件反射和肌肉记忆,本来应该拼脑力,现在变成拼体力。在这种情况下,题海战术必定有效,全国一张卷的结果,必然是全国“衡水化”。

但其实,选拔性考试原本是有另一种路径的。如果取消考纲,允许考试上难度,让选拔性考试的难度远远高于全社会通过“题海战术”能够Cover的范畴,“题海战术”就失效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高考试题的难度,尤其是数理化的难度是非常高的,但那时候补习之类的东西基本没有,上难度的结果,就是高考能够把全社会最聪明的脑子选出来。因为你根本没有“题海”可押宝,很多题目的难度,甚至一般水平的老师都做不出来,怎么给你灌输呢?

现在的北京,正好出现了一种非常尴尬的倒挂。由于北京高考的总体录取率仍然是高的,但北京高中名校的招生名额控得很死,所以基本上你进了好的高中就等于上了进好大学的保险。中考相对而言难度又不是那么大,初中的时候哪些学校能够更精细地管理更有经验地培训谁在中考胜算就大。最后的结果是,高考的竞争压力不如中考,中考的竞争压力传导到小升初,所有的家长卯足了劲,都是为了进好小学,好初中。

由于幼儿园和小学课程太简单,无论如何都无法设计出具有选拔性功能的考试,于是进好小学和好初中的过程就只能“另辟途径”。没有升学考试不要紧,看看你剑桥英语的证书到几级了,以前“禁奥令”之前直接看你奥数成绩。选拔性考试时点的实际提前,把北京(尤其是海淀)的家长和小孩儿折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不夸张地说,如果把全国小学毕业生拉平在一起考语数外,海淀区的小孩儿绝对吊打同年龄其他任何省份任何城市的(包括衡水)。

这样的机制设计导致了什么问题呢?第一,选拔性考试越前置,和学生本身的资质关系越小,和家长的投入乃至能不能买学区房这些经济因素的影响就越大。搞“禁奥令”之类的,又不得不引入各种“综合素质”的测试,只会对普通家庭的小孩儿更加不利。这在北京这样的城市内部也造成了极大的不公平。第二,选拔性考试前置,大量小孩儿牺牲了许多休息和娱乐的时间才成为“牛娃”,在接下来的整个中学教育期间却要面对最终一场难度不大的高考,这其实是对12岁-18岁这个学习黄金期的浪费。

很多人早就提出过,从长期来看要实行“全面自主招生”,乃至于扩大优质高等教育供给等等一系列“治本之策”,这都不在本文讨论范畴之内。即使在当下,我们有没有解?

在笔者看来,北京家长和外地家长的抱怨并不只是一个绝对的“零和博弈”,这个问题并不是完全无解的。我们能不能让效率的归效率,让公平的归公平?

一些城市,一些家长有为孩子提供更精英的教育的条件。他们可以在中小学阶段就参与大学生的实验课题,可以读许多许多的课外书,可以“行万里路”……考试真的完全不能体现这些吗?现在的高中历史的考点才多少,而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的核心史实是这些考点的多少倍?如果考试的范围是“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而不是“高中历史考纲”,衡水的考生是肯定没办法和北京上海看过许多课外书的考生相比的。

众所周知,在欧美有“大学先修课”的概念。虽然说外国中学生整体上数理化难度不如我们,但是真的对相关学科有兴趣有天赋的牛娃,高中就开始上大学课程,并不受到高中低难度的影响。而在我国陷入了两个极端,你除非是极个别的能够通过奥赛保送的学生,其他学生只能够走围着考纲题海考山这一条路,每天在有限的知识点里不断重复,也没有机会去探索更多更高难度的知识。

固定考纲的考试,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全社会在起跑线上的公平。但更高难度更高区分度甚至不设考纲的考试,能够最大限度地选出最聪明且最有潜力的学生。

前些年,香港大学本科在内地招生最火的时候,就能很明显地看出来大城市学生的优势。因为港大等学校是用英语面试,所以最终在内地录取的学生大都是北京、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的学生。用英语面试,并且讨论社会议题,本质上是什么?就是考试“上难度”,这种难度就是题海战术覆盖不了的那种难度,这对精英家庭的子女就会有利很多。

我们能不能在现有高考制度之外,成立一个真正的“高水平大学联合招生考试”?(大致是211及以上的学校才能参加)这个联考的难度可以远远高于高考,达到现在的题海式“内卷”所完全不能解决的程度。

联考可以全国一张卷,一条分数线拉通录取,现行的高考继续保留分省录取制度。所有参加联考的高校,拿出一部分名额(学校越好,比例可以越高,比如C9可以80%的招生通过联考,一般985可能50%靠联考招,一般211通过联考招生的比例控制在15%-25%)在联考里录取,其他名额继续留给分省录取的正常高考考生。对于联考考生而言,全国是一张卷子一条分数线,也并不存在在地域上是否公平的问题(但在客观上可以给京沪这些大城市的名校二代考生更多机会,让他们突破原本框得死死的录取名额上限);而对于高考考生而言,绝大多数高校的绝大多数名额仍然属于他们(包括绝大多数参加联考的学校仍然保留很多名额给他们),而且要实行更严格的均衡录取,即原985/211的高校的全国各省份录取率基本拉平,省与省之间即使题目、生源不具可比性,但在录取率上的巨大差距抹平了。

分省录取的反对者认为,不同省份生源质量不同,录取率拉平不公平。分省录取的支持者则认为,如果录取分数线全国拉平,生源质量较差/考试能力差省份的人就考不上好大学了。如果实行这种“联考”+“高考”的制度,正好从两方面都说得通。不同省份生源质量不同,已经体现在联考里,生源较好的省份已经通过联考得到了相对更多的名额;而除联考之外的名额按照录取率拉平,保证了生源较差的省份也有人能考上好大学,并且补偿了“单一分数线”带来的受客观条件(如教学质量)等原因带来的地域不公平。纵然不是最优解,也的确是一个可资参考的思路。

既然分省录取制度的支持者认为,分省录取就是为了公平,那就让分省录取公平到底。如果教育部出台刚性规定,211以上大学报的分省招生计划必须保证全国各省录取率基本拉平,那么北京市5万考生假如是5000个名校名额,6万考生就是6000个,录取率始终不变,那么让不让外来常住居民参加高考,让不让外来常住居民落户,还有什么区别呢?全国各省录取率根据高考参考人数实现全国拉平,会彻底解决“高考移民”问题,因为你怎么移,你的名额都出在自己身上。

以前有的城市原住民认为,我一旦开放“异地高考”,会导致原本的名校名额被“稀释”,要是这样搞,自然就不存在了。当然,如果照我这上面这么干,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的985/211录取率在分省录取名额部分会骤降,但是由于联考招生没有了分省名额限制,这些城市通过联考获得的新增名校生名额,大概率可以完全抵消录取率下降带来的名校生名额减少。由于联考招生越多的学校,是越好的学校,所以在这些城市整体上名校的学生数量不变的情况下,整体上就读的学校还变好了,联考的高难度还同时带动了整个中学阶段精英教育质量的大跃升,岂不一举多得?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UaR7iGTChv718i3dm85DyQ

近十年上海高考状元们都出自哪些高中?这些“别人家的孩子”是怎么养成的?

▼近十年上海“高考状元”▼

近十年上海高考状元们都出自哪些高中?这些“别人家的孩子”是怎么养成的?

(点击查看大图)

 

2010年(高考总分630分)

理科状元——王宇生

来自高中:进才中学
语文 120分
数学 143分
英语 138分
物理 147分
理综 24分
市三好加分 20分
总分 592分
超一本线127分
录取学校:清华大学
文科状元——刘诗尧
来自高中:上海中学
语文 118分
数学 146分
英语 137
政治 137
文综 28
总分 566分
超一本线102分
录取学校:北京大学

 

2011年(高考总分630分)

理科状元——贺秋瑞

来自高中:上海中学
总分 584分
超一本线122分
录取学校:清华大学

理科状元——余乐平

来自高中:上海中学
语文 127分
数学 138分
英语 145分
物理 147分
理综 27分
总分 584分
超一本线122分
录取学校:香港大学
文科状元——妙盈
来自高中:上海中学
语文 128分
数学 150分
英语 140
政治 137
文综 27
总分 582分
超一本线114分
录取学校:北京大学

 

2012年(高考总分600分)

理科状元——袁鸿杰

来自高中:上海中学
语文 128分
数学 147分
英语 142分
物理 140分
总分 557分
超一本线134分
录取学校:香港大学
文科状元——汪容
来自高中:上海中学
语文 120分
数学 142分
英语 144分
政治 136分
总分 542分
超一本线104分
录取学校:北京大学

 

2013年(高考总分600分)

理科状元——李岳泽

来自高中:上海中学
语文 114分
数学 144分
英语 144分
物理 137分
总分 539分
超一本线134分
录取学校:北京大学
文科状元——高欣弘
来自高中:上海中学
语文 126分
数学 134分
英语 144分
政治 133分
总分 537分
超一本线89分
录取学校:清华大学

 

2014年(高考总分600分)

理科状元——吴曜辰

来自高中:复兴高级中学
语文 127分
数学 147分
英语 139分
物理 145分
总分 558分
超一本线135分
录取学校:复旦大学
文科状元——丁佶沁
来自高中:上海中学
语文 128分
数学 148分
英语 139分
政治 141分
总分 556分
超一本线112分
录取学校:北京大学

 

2015年(高考总分600分)

理科状元——许东

来自高中:上海中学
语文 123分
数学 149分
英语 138分
化学 147分
总分 557分
超一本线143分
录取学校:北京大学
文科状元——刘逸冲
来自高中: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语文 112分
数学 147分
英语 140分
政治 127分
总分 526分
超一本线92分
录取学校:香港大学

 

2016年(高考总分600分)

理科状元——李翰飞

来自高中: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语文 132分
数学 142分
英语 141分
化学 142分
总分 557分
超本科线197分
录取学校:北京大学
文科状元——许一欣
来自高中:华东师范第二附属中学
语文 122分
数学 150分
英语 140分
历史 135分
总分 547分
超本科线179分
录取学校:清华大学

 

2017年(高考总分660分)

状元——叶天瑶

来自高中:上海中学
语文 133分
数学 144分
英语 140分
物理 70分
地理 70分
化学 70分
总分 627分
超本科线225分
录取学校:北京大学

 

2018年(高考总分660分)

状元——周天嘉

来自高中: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总分 626分
超本科线225分
录取学校:清华大学

 

2019年(高考总分660分)

状元——孙沁怡

来自高中:上海中学
语文 135分
数学 150分
英语一考 144分
英语二考 141分
物理 A+
生物 A+
化学 A
加三门总分 207分
总分 636分
超本科线233分
录取学校:北京大学

 

2020年(高考总分660分)

状元共三名

2名来自高中:七宝中学
1名来自高中:上海中学
总分 624分
超本科线224分
录取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

 

咦~这么一看,好像十年来,上海中学出了不少的高考状元呢!

近十年上海高考状元们都出自哪些高中?这些“别人家的孩子”是怎么养成的?

没错,据统计——

近十年上海高考状元们都出自哪些高中?这些“别人家的孩子”是怎么养成的?

(点击查看大图)

从2010年到2020年,十年来上海共出21名高考状元,其中61.9%的状元都出自上海中学上中真是当之无愧的“状元摇篮”没跑了~

 

复附也是不虚四校之名,十年中培养了3名高考状元,占了14.3%。

 

值得一提的是,七宝中学经过这几年厚积薄发,2020年一举夺下“龙凤双状元”,已经晋升为魔都家长们新的“心头好”!

 

近十年上海高考状元们都出自哪些高中?这些“别人家的孩子”是怎么养成的?

 

古人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也就是说,想要看得比别人远,你就要比他人多上一层楼。

 

名校,就是这些状元们能在高考战场中脱颖而出的基础保障。

 

好的学校就意味着更好的教育资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离成功会更近一点。

 

但这些“别人家的孩子”的优秀,仅仅是因为学校吗?

 

当然不!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

 

学霸们之所以厉害,也离不开自身的努力!

 

下面分享学霸们的学习经验↓↓↓

近十年上海高考状元们都出自哪些高中?这些“别人家的孩子”是怎么养成的?

 

▼王宇生:

“想不明白时不能轻言放弃,多想一想也许就开窍了,这是个让人很有成就感的过程。”

“为同学答疑解惑也是个好办法。要让别人明白,自己首先得搞清楚,甚至要钻得更深。”

“多琢磨,多问问题,听老师的话,他们总能一语惊醒梦中人。”

 

▼刘诗尧:

“我看书时会不断提醒自己,不仅要吸收,还要扬弃,要有自己的想法,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见识。”

 

▼贺秋瑞:

“最大的心得就是保持身体健康。”

从高三下半学期开始,小贺每天下午坚持跑步15-30分钟,“一直跑到高考前,每天不间断,主要是为了增强身体抵抗力。”

高三的他每天晚上10点至10点半,准时上床休息,“打死我都不开夜车,该紧张的时候紧张,该放松的时候放松,白天任务已经很多了,晚上一定要休息好。”

 

▼妙盈

妙盈的家里很让李老师感到震撼,“她家里一个很高很大的书柜吸引了我的注意,里面的书很多很杂,大多是文学和社科类书。我家访得知,妙盈从小就喜欢看书,对书本有发自内心的喜爱,是在书堆里‘长大’的。所以后来听到语文老师说起妙盈的作文非常好,我也就不感到奇怪了。”

妙盈不仅是语文成绩突出,其他功课也同样均衡发展,成绩始终排在班级前5名。“每次她的结果和正确答案稍有偏差,她就会不断改正,直到正确为止。”

 

▼袁鸿杰

“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一定要紧随老师的思维,发现有不理解、不懂的一定要多问。课堂效率高,不仅可以帮学生节省更多课余时间,还有利于各门学科均衡发展。”

“在老师面前,袁鸿杰非常好问,他随身总带两本笔记本:一本记笔记、一本记错题,他会自己去验证问题,深挖下去,举一反三。”提起袁鸿杰,班主任廖灿老师第一印象就是:好学、爱问!课堂、课间,袁鸿杰都善于问问题,不让自己的知识体系里留下任何盲区。

 

▼汪容

“我高考之所以能考高分,都是学校和老师的功劳,在所有的科目当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英语,提高英语提说能力的小窍门在于我经常看美剧和英剧。参加高考时要有一种良好的心态,要有勇气,无论是复习还是在考场上,都需要情绪饱满和精神张扬,而不是情绪不振和精神萎靡。”

“我的文言文复习,首先就是记下一百二十多个实词用法,诗歌鉴赏的难点主要还是在基础知识,比如辨析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表达技巧等,对于数学的学习,我觉得基础知识首先得抓好,我说的是各种公式,在高三前半学期,可以尝试各种难题,甚至是理科压轴题,如果不懂,就把它收录到你的错题集里,先分析答案的做法,然后自己再做一遍。”

 

▼刘逸冲

请刘逸冲传授高分秘诀和心得,他的回答很朴实——“回归教材”。“我的六本政治书基本都被翻烂了。”刘逸冲说,此外,关心时事已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每天必读报纸和时政类APP。

“对教材的熟悉程度,他比我还厉害,但他绝不是那种死背书的孩子。”班主任阎俊告诉记者,刘逸冲对一个概念原理能形成自己的逻辑结构,不囿于教材观点。他对教材有不同的看法时,也乐于与老师和同学们分享和讨论,极大地锻炼了他的表达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李翰飞

李翰飞从小学开始就有意识地从错题下手,她有一本专门记录错题的本子,对不同学科的不同类型的错题进行归类。不管是在平时的课堂小测,还是各种大小型考试中的错题,她都一一记录起来,并且及时弄懂做错的原因。

 

▼叶天瑶

“最后一阶段数学复习,我主要是梳理框架和思路,在此之前,我虽然学过了一个知识点,但是碰到一些题型却不能灵活运用,因此在最后阶段,在老师的督促下,我把课本上所有的知识点进行了串联。”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Ydy0mhYemKzSOsGbD_zmcw

高考比中考难好几倍:从难度系数看中高考的难度对比

高考有多难?

 

本周一我们做了初高中脱节的相关文章,但是初中和高中到底有多么脱节呢?今天我们用数据给大家讲解上海的中考和高考的难度之差。

今天我们分析的是难度系数的概念。

X老师先给大家讲几个概念:

(1)考试的每道题目的难度都是设计好的,有简单,有难,其设置的依据是知识点需要调动的知识层次。答题就像猜谜一样,谜面设置越复杂,或者需要调动的知识越多,思维层次越深,那答案就越难获得。

(2)整张考卷的难度系数根据每道题目的难度系数来设定。中考和高考都有固定的难度系数。

上海中考的整体难度系数在0.8-0.85之间。

上海高考中语数外的难度系数在0.7左右。+3科目的难度系数在0.75左右。

(3)难度系数就是全体考生的设计平均分。

(4)不同的难度系数决定着考试的性质。难度系数需要对应相应的人群,否则没有意义。难度系数与考试通过率没有必然关系。它的任务是分配区分度。

合格类考试(中考,教师资格证考试):0.8-0.9

选拔类考试(高考,公务员考试,大学英语六级):0.6-0.7

高选拔类考试(司法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985,211级别的研究所考试):0.5-0.6

能力类考试(国际学科奥赛,国内学科奥赛):0.5以下

公式:难度系数=得分/总分

所以,难度系数也可以转化为得分率的百分数。

难度系数的数字越小代表考试试卷难度越高,一般情况下,难度系数在0.65-0.7,区分度最为平均,难度系数太低会导致高分积压,太高会导致低分积压。合格性考试追求更多人通过,所以难度较低,高选拔和能力类考试要求选拔拔尖人才,所以难度较高。

而高考则需要把人摊开,把不同的学生送入程度不同的学校。

 

从难度系数来看,中考整体的0.8-0.85比起高考的0.65-0.7要低了很多!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感觉到这个差距,我们现在将其转换为80%-85%和65%-70%的得分率来对比。

 

 

高考比中考难好几倍:从难度系数看中高考的难度对比

 

 

中考里80%-85%的得分率大概是504分-535分。(630分满分,这届开始750分,大家自己转化,这里假设体育都是30分)

稍微了解过中考的家长朋友门都知道这个分数是非常非常低的。一般500分在上海中考已经是70%以后,基本要读三校了。所以实际上上海中考的得分率是高于难度系数的,也就是说上海初中的表现基本要比中考设计要好。

一般中考里好的市重点的分数是590分左右,得分率要93.6%,也就是0.93。

略好的市重点要580分左右,得分率92%,也就是0.92。

市重点的入门和较好的区重点一般在570分左右,得分率90%,也就是0.9左右,高过了设计难度5%-10%。

上海中考一般低于570分就没什么像样的市重点了。

 

下面。

是高考。

 

 高考的总分是660分,但是有120分是送分,所以需要按照540分来计算才准确。

高考的设计难度系数是0.65-0.7,小三门是0.75,所以大约是这样的公式:

450*0.65~0.7+90*0.75+120=平均得分

所以大约是480分-502分

这个分数在上海高考里排位是33%-45%,浮动比较大,但大家注意,中考里同样设计的难度系数学生的排位是70%左右。

换言之,和中考上海大部分考生发挥比设计难度好相比,在高考里,上海大部分学生实际上没有能够达到难度系数的设定。

在高考里,交大复旦的录取要580分以上,得分率是85%左右,0.85,实际综评分数可以再低一些,到80%左右的得分率!上海能够达到0.85的只有1500人左右,达到0.8的有大约3000人。

如果按照0.7的难度系数,已经达到了特殊招生录取线了,也就是俗称的一本线。

换言之,你只要基本能够达到高考的平均分要求就能读一本了,按设计应该有50%以上的学生能够达到480-502,但实际上没有俺么多。

从这个数据可以明确,高考的考试比中考要难不止一点点。

直观来看就是高考里,再好的学生都会被扣很多分,而在中考里好学生几乎是全对的。

 

高考真的很难,一定要重视!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88OlOLRWGIKPXTJ8hLBib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