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再次被改写!第二条进藏铁路刷出基建狂魔新高度,更大的蓝图正在展开

◎智谷趋势(ID:zgtrend) |  天霸、逍道一

 

一个梦花了14年,终于变成现实。

6月25日上午10点30分,D2021次复兴号列车从拉萨鸣笛发往林芝,标志着拉林铁路正式开通。更标志着高铁对全国所有省市的全覆盖。

历史再次被改写!第二条进藏铁路刷出基建狂魔新高度,更大的蓝图正在展开

此时,距2007年中国第一列动车从上海开出,已经过了整整14年。

就为了最后一个自治区通这一段看似不长的拉林铁路,连基建狂魔也花了6年。

拉林铁路一通车就创下多个“世界之最”。90%以上线路飞驰在3000米以上的海拔,穿越10公里以上超长隧道6座,5公里以上长大隧道15条,横跨雅鲁藏布江16次,其中一段是连创四个“世界之最”的藏木雅鲁藏布江特大桥。

一些朋友已经注意到,拉林铁路是川藏铁路分段建设的一部分。从某种角度,拉林铁路贯通不是一个结束,更像一个开始。它展开的,是一幅更大的蓝图。

历史再次被改写!第二条进藏铁路刷出基建狂魔新高度,更大的蓝图正在展开

图源:铁路建设规划

历史再次被改写!第二条进藏铁路刷出基建狂魔新高度,更大的蓝图正在展开

国家是土地与人的有机连接。让文化、心理意义上的国家与地理上的疆域形神合一,铁路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1830年,英国开通了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源源不断的棉花借由这条铁路进入纺织业中心曼彻斯特,让英国横跨数洲支配了全世界的供应链,一跃成为世界工业的中心,

1869年,美国开通了第一条横贯美洲大陆的铁路,将东西海岸的时空距离从6个月缩短到6天。它不仅让沿线原本的荒凉之地融入了世界经济大循环,也使得美国从一个四分五裂的市场,变成一个真正的“国家”。

进入21世纪,中国后来居上,高铁的出现,重塑了央地关系,也加强了国民对共同体的认同。

对中国而言,筑路西藏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就在一百年多年前,别说铁路,就是简简单单的路,对西藏而言都是奢望。西藏与内地来往困难,可谓自古以来。

拉林铁路经过的藏南地区,一到冬天就封山,与北边的内地隔绝,反而去南边另外一个国家印度更方便。西藏的地缘分布本来就靠近南亚次大陆。这一地缘环境导致了印度很长时间以来都试图通过经济与文化渗透,辐射中国西藏地区。

到了清末民国,茶马古道几乎废弃。军阀混战,道路无人修缮,西藏通往的内地的交通条件恶化。

加之英国处心积虑渗透,西藏贵族有不少人将子女送去印度读书。从印度的噶伦堡、大吉岭输入的洋货也开始撼动成都、雅安输入的内地商品的地位。连中国人引以为豪的茶叶贸易也逐渐被来自更廉价的印度茶取代。

历史再次被改写!第二条进藏铁路刷出基建狂魔新高度,更大的蓝图正在展开

图源:地球知识局

以至于1951年,年过半百的张经武,受中央人民政府委托前往西藏就和平解放事宜进行磋商,不得不绕道香港、新加坡、印度,从亚东入藏。

1950年代之前,西藏难以自给自足,需要大量进口,当时西藏每年粮食产量约为13.3万吨,剩下3500多吨的缺口基本来自南亚。加上当时西藏产业基础匮乏,生活必需品也要向南亚进口。1962年以前,西藏与南亚贸易占总贸易量的80%。

而青藏铁路开通,已经是半世纪后的事了。

2006年7月1日建成的青藏铁路,终止了西藏不通铁路的历史。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连结了原本遥遥相望的西藏和内地,将铁路时代铺上了雪域高原。

即使通了青藏铁路,其带动和辐射能力还是难掩先天不足。

历史再次被改写!第二条进藏铁路刷出基建狂魔新高度,更大的蓝图正在展开

从中国人口密度地图,不难发现青藏铁路全程位于胡焕庸线以西。起点无论是西宁还是兰州,体量都偏小。就是在藏区内部,青藏铁路穿过的多是人口相对稀少的安多藏区(位置大概相当于青海省)。

之所以先建青藏铁路,还是因为青藏铁路建设相对容易。若先建川藏铁路或滇藏铁路,地质条件更复杂、海拔高度变化更大,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有建设难度。

即使如此,青藏铁路还是因为环境艰苦,高原施工时工人作业压力和身体负担极大。综合考虑沿线经济、施工工程量、施工难度等因素后,才无奈采用了非电气化的单线建设标准。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通车的拉林铁路是电气化铁路。当年面对施工难度相对低的青藏铁路,中国无奈放弃了电气化建设,如今哪怕难度更高的拉林铁路,中国却能淡定修出电气化铁路。

基建狂魔升级打怪的自我修养,由此可见。

历史再次被改写!第二条进藏铁路刷出基建狂魔新高度,更大的蓝图正在展开

历史再次被改写!第二条进藏铁路刷出基建狂魔新高度,更大的蓝图正在展开

青藏铁路刚修通时,从拉萨坐火车去内地只能先向北,如果继续去长三角、大湾区或者成渝,需要再次向南。相当于在西部大地上画了一个长长的倒U型。

拉林铁路虽然只是川藏铁路的一段,却指向了汉藏交流最频繁、最密切的方向——成渝。

尽管文成公主进藏时走的就是与青藏铁路平行的唐蕃古道,但是随着唐朝与长安的没落,四川盆地扛下了汉藏文化交流的大旗,延续至今。

因此川藏通道才是近现代中国内地最重要的一条进藏通道。经过康巴藏区(位置大概相当于川西三自治州和西藏昌都地区),也是藏区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

历史再次被改写!第二条进藏铁路刷出基建狂魔新高度,更大的蓝图正在展开

随着民族与文化的不断融合,成渝渐渐成为藏族人民的精神省会。可惜川藏北线317国道、川藏南线318国道都脆弱无比。夏天有塌方、泥石流,冬天又会大雪封山。

西藏需要出去的通道,成渝同样渴望扩大纵深、整合腹地的契机。

历史再次被改写!第二条进藏铁路刷出基建狂魔新高度,更大的蓝图正在展开

图源:地球知识局

虽然成渝去年刚被指定为“第四极”,但相比于武汉、郑州,甚至西安、合肥的四通八达、米字型高铁网络,成渝西边有一道曾经无法逾越的“屏障”,大大制约了成渝腹地的深度与广度。

如果拉林铁路继续东延,穿过了这道“屏障”。成渝将腹地真正拓展到藏区,甚至为反向辐射南亚,创造了全新可能。

历史再次被改写!第二条进藏铁路刷出基建狂魔新高度,更大的蓝图正在展开

图源:铁路建设规划

放更宏大的视角看,西藏通过川藏通道可由成渝接入沿江通道,顺利融入长江经济带。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经济带,足以平衡南亚对西藏的辐射。

到了成渝,川藏铁路还能接上“铁海联运”的西部陆海大通道,这让藏区第一次有了这么近距离的出海口,它对于西藏融入全球经济大循环当中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所以,拉林铁路真的只是一个开始,一个充满希望的开始。它的背后,还有更大的蓝图。

历史再次被改写!第二条进藏铁路刷出基建狂魔新高度,更大的蓝图正在展开

历史再次被改写!第二条进藏铁路刷出基建狂魔新高度,更大的蓝图正在展开

拉林铁路正线全长435.48公里,新建正线403.1公里,新建车站31个总投资366.74亿元。

数字并不足以概括基建狂魔面对的艰难状况。

拉林铁路90%以上的路段处于30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区,其中桥梁120座,隧道47座,桥隧比高达74.66%,这意味着建设过程中还得额外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用于桥梁隧道的建设,施工复杂程度可想而知。

除去高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的自然环境,频繁多变的风积沙、冰碛层、强岩爆、高地温和软岩大变形更是额外增加了地质环境的复杂性。而隧道建设往往是集这些疑难杂症于一身,如何合理修建隧道成了拉林铁路的重头戏,也成了拉林铁路成功通路的一大坎。

全长13073米的巴玉隧道就是典型的强岩爆隧道,岩爆段路占据94%,被列为一级高风险隧道,且同时创下高原铁路岩爆最强、埋深最大、独头掘进最长三项“世界第一”。

 

拉林铁路指挥部指挥长乔志斌表示,由于巴玉隧道岩爆发生强度大、频率高,被业界成为“石头像炮弹一样飞的隧道“。

什么意思?就是在挖隧道的时候,你不知道什么时候边上头上的石头就塌了,爆开的碎石在这样的强度冲击下和炸弹基本没区别。

 

在巴玉隧道,一般的岩爆持续2-6小时,最长的甚至超过一周,甚至会在岩爆几个月后接连发生第二次岩爆,这放眼全球隧道施工史都是屈指可数的。

而拉林铁路路段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当属藏木雅鲁藏布江双线特大桥。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跨度最大的铁路钢管混凝土拱桥,藏木雅鲁藏布江双线特大桥全长521.5米,工期耗时超5年,是拉林铁路全线施工工期最长、施工难度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控制性工程。

不同于地表施工,这里建设工人脚下是35米的高空,再下就是水深66米的雅鲁藏布江。而施工区域又处于峡谷和多风地区,最大风速12级,再又加上疫情影响,使得建设过程难上加难。而国内设计建筑团队运用耐候钢选材、管内混凝土配制、桥梁设计与施工等建设关键技术突破了这项世界性难题。

拉林铁路的成功通车,也将为川藏铁路剩下部分的修建,积累宝贵经验。

历史再次被改写!第二条进藏铁路刷出基建狂魔新高度,更大的蓝图正在展开

最开始的成都海拔高度500米,雅安627米,而之后的康定却骤然上升到2560米。成都到拉萨途中还要穿过7条大江、8座高山,累计爬升高度1.4万米,刚过大渡河就要爬折多山,直线距离只有50公里,海拔差却高达2000多米,相当于每公里就要往上爬50米,这样的爬坡铁路是无法爬升的,最后设计坡度是目前国能最大坡度,通过双机牵引加强动力才能实现爬升。

川藏铁路的建设难度如此之大,以至于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负责西南地区铁路选线勘探设计的铁二院就开始研究调查,但因项目难度过高一直搁置。

但中国已经不是过去的中国。

如果一切顺利,2030年左右可以期待一个新的超级工程腾空出世,这将会是总长1900公里、造价2000亿,全线穿越全世界地质最复杂的高山峡谷、且是世界铁路修筑史上难度登峰造极的巨型项目。

请不要忘记,背后是数以万计的工程师和工人们,忍受了十几年的孤独和艰辛。

历史再次被改写!第二条进藏铁路刷出基建狂魔新高度,更大的蓝图正在展开

如果习惯了京沪高铁每小时350公里的风驰电掣,会觉得拉林铁路和未来的川藏铁路不够快。

可在地质条件如此复杂恶劣的地方,速度不一定是最重要的。它还有无可比拟的象征意味,代表了平等和连结。

它证明了,中国每一寸土地都是一样的。哪怕西藏曾经多么山高水长,藏族同胞如今也能安坐在宽敞明亮的动车组沙发里,享受现代科技成果,感受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

拉林铁路只是开始,川藏铁路甚至都不是结束。因为更具挑战性的新藏铁路,也在紧锣密鼓地规划中。

路,没有尽头。中国的奇迹,还会继续。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rKDkI72iCzVoJGarG71Buw

台湾同胞的世纪大设想!北京修到台北的高铁,大陆早已干了十多年,只剩这一段了

◎智谷趋势(ID:zgtrend) |  S博士、逍道一、尘
一份大陆的官方文件,在台湾岛内已经被热烈讨论了一个月,火爆异常。
它,就是2月8日由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
这份交通规划包含“6轴、7廊、8通道”,线网总规模将达到70万公里左右,但一部分台湾同胞挂念的就只有那200公里——京台铁路的平潭至台北段。
其实,京台高铁绝不像台湾节目里的那些个嘉宾所说的,只是设想,实际上大陆一边的工作已经进行了超过十年。
永远不要小瞧一条路、一座桥的力量。
对于台海通道的战略意义,铁路的发明者英国人说过的一句话可谓十分准确:铁路是一种可以强化国家存在的工具。
台湾同胞的世纪大设想!北京修到台北的高铁,大陆早已干了十多年,只剩这一段了
铁路的基本功能就是连接。
对于中国这样面积广阔的国家,对于台海当前的现实而言,铁路的价值无疑比交通本身更意味深远。
所以,不管怀着何种心情来看待这个规划,岛内只盯着这200公里也能理解。
S博士去过台湾3次,沿新北一路下到高雄,交流过的地区领导班子成员以及各类“委员”,没有一百也有八十。
岛内的山水人文自然是好的,其实连有些缺点也蛮可爱的,比如不少人那种“天然萌”的没见过世面的样子,即便拥有世界名校的学历,看问题的视野时常越不过阳明山。
所以,看他们的讨论,热闹归热闹,关心归关心,可惜至少弄错了几个基本事实:
第一,台海交通规划不是始于两会前的这份文件,而是更早,至少8年前;
第二,京台铁路不是要建,而是已经建好了一大半,只是剩200公里还没动工;
第三,从北京到台湾,可不是只有京台铁路这一条线而已。
第四,最早提出台海通道设想的其实是一位台湾人。
台湾同胞的世纪大设想!北京修到台北的高铁,大陆早已干了十多年,只剩这一段了
“京台高铁”修到哪了?
在中国的整体交通规划中,我台湾省一直就占有一席之地。这既是惯例,更是中国主权宣示的正常操作。
“京台高铁”在国家规划中,仅仅属于“6轴”中“京津冀-粤港澳”主轴的支线。
台湾同胞的世纪大设想!北京修到台北的高铁,大陆早已干了十多年,只剩这一段了
就中国整体而言,其经济意义远不如六个主轴,但是政治和社会意义突出。
台湾同胞的世纪大设想!北京修到台北的高铁,大陆早已干了十多年,只剩这一段了
事实上,在国家公布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的时候,京台高铁的大陆段已经接近完成。
2020年12月26日,耗资147亿的平潭海峡公铁两用跨海大桥通车。
这座大桥是福州至平潭铁路的最后一段,历时6年,建成后从福州市区到平潭的时间缩短到35分钟。
最重要的是,平潭显然不是这条铁路的终点,因为它已经预留了连接台湾的轨道。
所以,京台高铁绝不像台湾节目里的那些个嘉宾所说的,只是设想,实际上大陆一边的工作已经进行了超过十年。
1995年,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通车。在实地考察了英吉利海底隧道之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吴之明萌生了“两个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都能携手共建连接彼此的海峡隧道,为什么被台湾海峡阻隔的中国人不能精诚合作,在台湾海峡下面修建一条海底隧道”的设想。
于是,吴教授提交了一份报告《英吉利海峡隧道工程的经验教训和台湾海峡隧道的构想》,这也是改革开放后中国首次提出台海隧道的构想。
从那时起,建设台湾海峡隧道的构想就成了世人瞩目的焦点
1998年11月,台湾海峡通道工程学术研讨会在福建召开。跨越海峡通道的可行性研究从那时起就开始进入初步的探讨了。
台湾同胞的世纪大设想!北京修到台北的高铁,大陆早已干了十多年,只剩这一段了
涵盖台湾的交通规划,是中国长期以来稳步推进的战略工程
一条京台高铁,其实主要就是台海跨海通道,突然在岛内引发的热度其实稍有点令人意外。
因为,这实在不是什么新鲜事。只要不是一味坐井观天,就知道这是大陆一以贯之的动作。
我们从公开渠道看到的资料显示,至少在十二五期间调整过的中国铁路网中长期规划图上,就已经能够看到图上清晰地标明了通往台北的铁路。
当时的时间是2008年。
台湾同胞的世纪大设想!北京修到台北的高铁,大陆早已干了十多年,只剩这一段了
到2016年公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中,京台高铁已经赫然在列。
现实中,铁路已经属于慢的了,领先的是公路。
“京台高速公路”的字样直接出现在“十二五规划”中。
2016年12月9日始,只要驾车经过北京南五环与104国道京岚线的交叉口,就能看到电子显示牌上巨大的“京台高速欢迎您”七个大字闪烁。
台湾同胞的世纪大设想!北京修到台北的高铁,大陆早已干了十多年,只剩这一段了
京台高速北京段26.6公里建成通车,北京境内为双向8车道,设计时速120公里。
这条高速在国家道路编号为G3,也就是3号国道的意思。
4年后的2020年国庆节,京台高速公路福建长乐至平潭段正式通车,这是京台高速大陆部分的最后一段,比铁路提前了两个多月。
为什么公路没能像铁路带给岛内剧烈的心理震撼,其原因就在文章开头那句英国人的老话中——铁路是一个可以强化国家存在的工具。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有形的、物质的连接比虚拟的网络连接更容易建立起超越空间的心理接近。
从这个意义上讲,京台高铁和广深港高铁、港珠澳大桥拥有相似的意义。
铁路的本质是连接。当然,它指的不只是铁轨这种有形的,还包括通勤的时间、流程、便利性等诸多无形的方面。
当年,为了确保欧洲联盟的成功,即使背上高额的债务也下定决心要建造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
1994年,当第一列欧洲之星通过海底隧道连接起了英国与法国,在欧洲人的内心,英国才真正不再是那个总是冷眼旁观游离在欧洲大陆之外的经济体。
台湾同胞的世纪大设想!北京修到台北的高铁,大陆早已干了十多年,只剩这一段了
这项工程是对人类智慧的终极挑战
规划了十多年,台湾海峡跨海通道早晚是要建的。因为这是弥合两岸民族分裂几十年的需要,也是将台湾融入大陆经济圈的需要,其政治意义,历史意义都是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中最高等级的标志性工程。
但是,建这条跨越80海里(约130公里)的跨海通道绝非易事,放几年前都被说成是天方夜谭。
就以跨越平潭海峡的公铁两用桥为例,台海的风高浪急让这座16公里的桥用了超过6年建设。
台湾海峡的情况要比平潭海峡复杂、恶劣得多。就以最窄处平潭到新竹为例,距离大约130公里,是港珠澳大桥的两倍多,平均水深60米,而且风向、洋流复杂,如果动工,这将是世界上技术难度最大的工程。
中国已经建成了一些跨海隧道,比如国内最长的胶州湾隧道、第一条完全由国内专家设计的厦门翔安隧道,但是这两条海域段都只有4公里上下,和台海隧道相比就是小学生与博士生之间的差距。
台海隧道放在世界上也是难以想象的。
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是目前海底段最长的,全长50.5公里,海底段37.9公里。
台湾同胞的世纪大设想!北京修到台北的高铁,大陆早已干了十多年,只剩这一段了
(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
台湾同胞的世纪大设想!北京修到台北的高铁,大陆早已干了十多年,只剩这一段了
(日本青函隧道)
还有位于日本津轻海峡,当今世界最长的连接本州与北海道两大本岛的青函隧道,全长也只有53.85公里,海底部分为23.3公里。
日本青函隧道1987年完工时,造价为36亿美元;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1995年完工时总造价为95亿英镑,考虑货币购买力的水平,台海通道也是一个千亿的工程。
港珠澳大桥施工中有段长达5.6公里的海底隧道,也曾被称为人类迄今最复杂的工程,外国专家曾断言中国绝无可能完成。
然而,中国在海底隧道的施工硬是研发了一整套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来功攻克关。
比如说海底隧道,每节沉管重达7.5万吨,相当于一艘航空母舰的重量。如何克服气象、海流、淤泥、浮力的障碍,在46米深的海水中精准对接33节巨型沉管,并把误差保持在2.5厘米之内,做到滴水不漏?
全世界最大的起重船,单臂固定起吊12000吨;全世界最大的深水碎石整平装备,碎石基床铺设可以全部自动化控制;世界首创的深插钢圆筒快速筑岛技术,221天快速成岛……
如此艰巨的工程,恐怕也只有今天的中国有这个财力、智慧以及雄心去完成。
台湾同胞的世纪大设想!北京修到台北的高铁,大陆早已干了十多年,只剩这一段了
站在历史的高度上,台海陆路连接通道的意义怎么高估都不为过。
这条隧道将会跨越时间、心理、经济等各种因素的天堑,让大陆与台湾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有利于消除两地心理上的隔阂,增进普通人的联系和认同感。
事实上,作为中长期综合立体规划,时间安排中期到2035年,远期到本世纪中叶,并没有严格限定京台高铁要在2035年完成。
最后讲一个小秘密。
很多人想当然的认为,台海隧道的构想一定是海峡这边的有“基建狂魔”之称的大陆提出的。
但最早提出这个设想的偏偏就是一位台湾人,他的名字叫方晓阳。
上世纪,台湾文化人对大陆有一种浓浓的乡愁,它充分体现在余光中那首《乡愁》中: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方晓阳毕业于台湾之江大学,1947年在台湾大学任教。那年爆发了二二八事件。骨肉相残的悲剧让土木专业出身的方晓阳陷入思索:如何能愈合地理和历史的鸿沟在两岸中国人心理造成的巨大伤痕?
于是,1948年,方晓阳向台湾当局提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设想——修建连通海峡两岸的通道。只是时局不稳,胎死腹中,方晓阳也远走美国。
70年后,台海通道终于再次浮出水面。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b7Z1Iz9ss5bNd8LdfVZk0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