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韩人口暴跌看我们的生育率

为啥要看日韩呢?

因为某种程度上讲,日韩就是走在我们前边的排头兵。他俩跟我们文化比较接近,战后发展路径也差不多,都是走代工、外贸、爬科技树的路径。只是韩国体量小了点,跟广东差不多;日本跟我国的情况相似性更强。

仔细观察下就能发现,咱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日韩都经历过。我经常在想,我国房价的高位横盘,很可能也是从日本那里吸收了经验教训,中国现在的状态就是既不刺破,也不放任,让市场慢慢消化,应该就是审视了日本当年的教训搞出来的。

而且美国当初制裁了日本,日本很多行业一蹶不振,因为日本很多产品主要是卖给美国的,美国不买立刻就瘫了。我国某种程度上也吸收了日本的经验,大力拓展其他市场,比如欧洲和东盟,避免美国一发难整个产业就黄了。此外还有日本自己内需一直不足,需要再依赖海外,这也成了他们的软肋,我国这些年也在扭转这一趋势。

至于生育率,这俩国家面临过的问题现在在中国也明显出现了。

1

 日韩不生了

日韩的生育率毫不夸张地讲,已经到了快完蛋的境地。

日本65岁以上人口比例超过29%,生育率0.68%。日本现在每年死了的人比生出来的人多。

韩国生育率0.98%。韩国人口从2021年开始进入负增长时代。

说再过一百年最后的一个韩国人或者日本人都要消失什么的话,其实大家不太有感觉,但其实现在不少日本废宅恨不得希望明天世界就完蛋了。

人口暴跌其实最大的问题是养老金,也就是不会让大家那么痛快,会给所有人一个 slow death(饱受折磨的死亡)。

众所周知,养老金有两种理解方式。

第一种是你的养老金养了你父母,将来需要你孩子来交养老金养你。如果你没孩子,或者全社会孩子太少,养活不了那么多老人,老人们就得自己去上班去。

大家去日本应该都有体会,上班族里到处都是老人,便利店、超市、商场,也到处是老人。所有老龄化严重的国家,最后无一例外都会使劲推迟退休,说不定会一直推到不退休,干到死算。之前日本有政客就说过这事。

你说我可不可以自己攒钱养老?

也不是不能,不过咱们都是假设现在攒的钱将来能买到东西。但如果人口一直跌,想也不用想,人力会贵到离谱,你年轻时候攒的钱,到老了可能根本不算钱。

就跟几十年前我爷爷准备用五千块养老一样,毕竟那时候的五千块,给人的感觉就好像现在一百万似的。你现在的一百万,可能到你老了,跟一百万日元似的,值五万,本来准备过二十年,没想到只挺了一两年,钱没了,人还在。

那为啥他们不生呢?

原因有很多,有全球共有的原因,也有东亚特有的原因。咱们一个一个捋,大家看的时候也想想我们自己。

首先是“全球与此同凉”的工业化问题,工业化就是避孕药。

这个魔咒基本套在所有国家身上,甚至包括大家印象中巨能生的穆斯林。进入工业化社会的穆斯林一样生育率暴跌,包括伊朗、阿联酋、土耳其这样的国家,一样生育率上不去。

甚至欧洲也是,那边不是吸收了不少难民嘛,这些黑绿一进大城市,照样生育率暴跌。

前几天微博上一个小伙伴说了个事非常有意思。他说河南和陕西的回族生育率还不如汉人,因为这两个省的回族主要集中在洛阳、开封、西安等大城市。而宁夏回族的出生率比汉族高了近一倍,因为宁夏回族聚居于西海固地区,也就是电视剧《山海情》说的那个地方。那地方工业化程度低,大家向来以能生孩子著称。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更纳闷了,为啥啊?为啥工业化会导致生育率低呢?

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教育。

教育把生育年龄大幅往后延伸。以前十四五岁就生孩子了,接受教育之后,一般得到二十来岁;二十多岁刚毕业,再工作几年,直接到了二十大几、三十多岁了;三十多岁生孩子负担本来就重,而且做决定也更加审慎。生孩子这事越往后决策越难,你如果四十多岁要生孩子,你自己压力就够大了,说不定周围的人也都会劝你别冲动。

美国那边很多州童婚依旧合法。这么反动的东西一直持续到现在,也是这个逻辑。不少美国人觉得生孩子就得趁早,他们是习惯法嘛,倾向于保留传统的东西。我之前在美国听一个牧师在电台说,女人就应该十四五岁生孩子,如果要禁止,那就把四十岁生孩子一起禁止了,毕竟后者风险更大些,现在美国只有三个州禁止了童婚。

所以说,女人年龄大一些再生孩子是进步,但是付出的代价就是生孩子的机会少了很多。

而且教育对生育率的影响并不是简单地推迟生育年龄,而是教育让所有人都痛苦不堪,毕竟绝大部分人读书的过程并不是什么愉快的体验。等到自己长大了,要生孩子了,想想自己将来又要陪着小孩重新走一遍这条路,忍不住精神上一哆嗦。

我之前在某瓣上看到一妹子说,我一学渣,忍受了十几年的义务教育,再生一个让他忍受十几年,简直是犯罪。

更重要的是,教育这事不是下馆子,不是请客吃饭,是赤裸裸的军备竞赛。从入学就开始刺刀见红,一直拼到大学毕业,长达十几年,足够把父母的整个中青年全耗进去。这种消耗战,对于不少人来说想想都虚,更别说去实际操盘了。

二是养孩子属于投资,投资必然会抑制消费。本来准备两口子出去追求下诗和远方,如果有孩子,心态可能就变了,要不给孩子报个兴趣班吧。对于大部分游戏宅男来说,一台四五万的电脑基本就是顶配了,但是很少有人能下得了决心买,但是给孩子花钱,基本谁都不会心疼。

东亚地区这一点尤其过分。正常家庭生几个娃之后,基本对父母的生活质量是决定性打击,很多年轻人干脆不玩了。既然生下来就得养,我不生不就行了嘛。

三是最重要的一点,现在的社会其实是越来越透明的。

这有点像以前南方人一说起北方的冬天,感觉北方人全在寒风中瑟瑟发抖;至于东北人,应该过着爱斯基摩人的生活,出门行动都得披张熊皮。后来互联网兴起,才发现不少无良北方人大冬天躲在零上30度的家里吃着雪糕涮着火锅,内心崩溃了,然后强烈要求南方也集中供暖。

不过段子归段子,现实世界里,全世界都在从寒冷地区往温暖地区搬迁。日本那么大的北海道,现在人口还没驻马店多;我国的东北人也在向海南迁徙。今后这个趋势会继续。

社会阶层也一样,一直都存在,只是以前不太知道,全靠想象。农民以为皇帝用金锄头,皇后娘娘吃煎饼果子要加三个蛋。

直到互联网把整个社会啥面目直接放在大家面前,本来过得还不错,一对比觉得自己简直是在生存线上徘徊,别人吃的那是美食,自己吃的是饲料。不少人直接崩溃了。

所以说穷不穷这种事很多时候是个观念,相同收入在不同环境体会完全不一样。刚建国那会儿尽管穷,生育率反而高得离谱。当大家不觉得自己穷的时候,就不那么穷。

尤其是下边这些观念,简直有毒:

奋斗一辈子赶不上别人的起点;

你的努力在门第面前不堪一击;

免费玩家就是人民币玩家的道具等等。

人对生理上的痛苦承受能力其实很强,但是对这种精神上的无助和失去控制力的感觉感到很痛苦。很多人都有点想“删档卸载游戏”的冲动,或者干脆放弃了打怪升级,只想安安静静做个废物,更别提再生一代受二茬苦了。

说到这里,其实房价反倒是这种“绝望感”的一部分,而不是关键因素。大家想想,鹤岗的房价都成了地板价了,也没听说那地方人口暴涨吧?

这些都会对生育率造成巨大影响。如果把生孩子这事当成游戏,那玩这个游戏的人就跟《绝地求生》在线人数一样迅速暴跌。

2

 东亚特色

如果说中日韩有啥特色,那无疑是儒家文化下那种隐忍、勤奋和内敛。这些观念层面的东西,让中日韩三国成为了一百年仅有的几个跻身强国俱乐部的后起之秀,但是无一例外在发力阶段用力过猛,导致一大堆后遗症。

比如当年日本工业界有句话,说是“工厂的门一关,法律就进不来”,上世纪日本人搞工业的那股冲劲,比中国996过分得多。稻盛和夫,就是那个写《活法》的,日本产业界的神,他最早手底下那群人的基本操作就是每天要干活18个小时。这就意味着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以外都在干活,甚至吃饭睡觉时间都被压缩了。日本经济奇迹就是这么被搞出来的。

好处是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日本经济一日千里。毛病也很明显。那些奋斗狂成为管理层后,天天跟年轻人扯当年的辉煌往事,并且表示年轻一代都是废物,连当年一半的努力都达不到。成功地把年轻人给吓废了。而且年轻人也不想去过当年那种生活,甚至觉得当初都那样奋斗了,还是迎来了大停滞,现在的奋斗又有啥意义?

而且“奋斗”这种事是需要动机的,动机有两种:

一是对贫穷的恐惧。这个谁都怕,但是不是谁都有感受。

二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很多人并不向往。

日韩崛起那代人的奋斗动机往往来源于对“一无所有”的恐惧。毕竟这俩国家在战后一穷二白,努力摆脱那种悲惨境遇成了早期那些人的源动力,再苦也觉得比战后住在瓦砾里强,再累一想到今后会好起来也就忍了。

但是年轻一代缺乏悲惨经历,也就缺少对贫穷的恐惧,生活本来优裕,慢慢就不太明白那么艰苦的奋斗到底是为了啥。

不仅不明白,反而对那种奋斗过程充满恐惧。人一旦要是虚了,就哪都虚,怕奋斗,慢慢也怕抚养孩子,怕做父母承担责任,怕竞争,可以理解成一个“恐惧全家桶”。

这些观念跟病毒似的席卷整个社会,越来越多衣食无忧的人决定放弃奋斗和生育,简单躺下来做个废物。当初父辈躺下就会全家饿死,所以必须得起来去干活;而自己躺下也饿不死。不仅饿不死,反而能更快乐一些,为什么不呢?

不仅如此,中日韩三国还有个明显特点,大城市特别大。这也没办法的事,人多地少,而搞超大城市又是效率最高的发展方式,落后国家没啥更好的选择。

但是这玩意好处和毛病都很明显,城市越大,人的幸福感越差。大家仔细体会下是不是?可是又没有更好的办法。

3

 还有救没?

鼓励生育基本没啥用,尤其是只喊口号不给实惠的鼓励更是没啥用。“不生孩子”这个观念跟消费主义差不多,事实上这玩意本身就是消费主义的一部分,放弃繁衍后代,换取自己过得省心。放弃延续后代这事的本质就是放弃储蓄和投资,好好消费。

这种观念一旦被种下去,大概率没法逆转了,你再说啥他都不听,所以基本上也可以放弃“劝生”这个念头了。

日本韩国现在最惨的地方就在于,要不开放移民,等着国家变色;要不就慢慢消亡,没啥特别好的选择。

对于我国来说,情况不乐观,也还没那么糟,毕竟地盘大,东北不生山东生,山东不生潮汕生,而且人口基数也大,时间比较足。要知道,东南亚有两千多万华人,绝大部分都是福建和闽南人的后代。这生育能力,你们随便感受下。

而且中国很多问题,其实就是人口太多资源太少导致的。人口适量降一降并不是坏事,只是别太激进就行,到时候一个年轻人养着两个老人和一个小孩,如果生产力没法突破的话,那日子没法过了。

既然人口不能急降,咱们可以从这么几件事来出发,比如不要动不动就指责那些愿意生孩子的人。

一方面如果他们过得很惨,会加剧中立区的人倒向“拒生区”;

另一方面如果他们也不生了,年轻人暴跌,我们将来也跟其他国家似的,得引入黑绿。大家纳税养黑绿的孩子,激动不?

所以我们在社会舆论方面应该形成共识,如果你不想生,大家不应该对你指手画脚,毕竟除了亲妈,其他人说这事都不太合适。

但是如果谁要是想生,就更没必要围攻人家,说人家是“屌癌”,或者“有皇冠要继承”什么的。

如果不出意外,我国后续可能也会学习西方国家,给生育妇女大量的优惠政策,比如生孩子放长假,哺乳期延长等等;不仅如此,还要给雇佣育龄女性的公司税收和贷款的优惠政策。道理不复杂,如果生孩子会丢工作,还有谁想生孩子?

那谁来承担成本呢?西方一般的做法是让单身和丁克来承担。以德国为例,单身税最重,丁克次之,生孩子的家庭有大量补助。不过这种情况下依旧没法抑制生育率的下跌,德国还得从它的好基友土耳其那里引进人口。

而且有个特别有意思的事,国家如果明目张胆规定丁克多交税,估计各方都接受不了。

但是如果国家对多生孩子的家庭给补贴,变相让丁克多交税,大家又普遍觉得没啥问题。发达国家一般都是这样来转嫁成本的。

4

 尾声

文末总结下吧。

1、人口适当下降并不是坏事,而且几乎不可避免,工业化和大城市本身就带着避孕效果。不过人口减少并不是均匀的,比如可能将来一线大城市出生率最低,但是这些城市可以从全国吸收人力,最后这些城市人口不降反升,反倒是其他地方被一线给吸了。

2、人口下降会改变很多行业格局,比如我一个做培训的哥们说,等他四十来岁,他们这个行业可能会萎缩一半,小伙伴们也都思考下这类问题。

3、我国将来也不可避免会像西方一样走上鼓励生育的路线。

4、需要担心的是结构失衡,比如老人比例冲到30%以上,养老压力会非常大。日本现在每个人一生下来就背着一屁股债,也是这个原因。

全文完
转自微信公众号:九边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YNuRmfqhaaIUZkTN7dz4Cg

大神是如何玩石头的?最后一步你上你也行

每当人们看到Michael Grab摆放的石头,都会有相似的疑问:
这是用了胶水?还是插入了铁丝?又或是魔法?

大神是如何玩石头的?最后一步你上你也行

并不是人们大惊小怪,只能说这些作品看着不太科学。

这些石头大小不一,却能够用一种看起来几乎没有接触的方式相互支撑,然后不断叠加:

大神是如何玩石头的?最后一步你上你也行

尤其是这个作品,一块小小球型石头,被稳稳的夹在了两块大石头之间,简直不可思议。

大神是如何玩石头的?最后一步你上你也行

但事实上,胶水、铁丝Michael Grab都没用,他只用到了「平衡」。

大神是如何玩石头的?最后一步你上你也行

这些作品其实相当脆弱,当有外力来袭,风一吹都有可能让石头瞬间倒塌:

大神是如何玩石头的?最后一步你上你也行

Michael Grab是一位「石头平衡」艺术家,他从2008年才开始尝试这种玩法,但这就是像是成长到一定阶段突然就解锁了天赋技能,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目前已经名满世界。

大神是如何玩石头的?最后一步你上你也行

而他的作品也确实让人觉得神奇,岩石的平衡结构看上去似乎为违反了物理定律,导致人们很难确定这是不是魔术:

大神是如何玩石头的?最后一步你上你也行

尤其是他下面的表演。他先是将两块石头按在一起摩擦,这看起来没什么:

大神是如何玩石头的?最后一步你上你也行

接着又加了一个块看起来很圆的石头,似乎也没什么,我上我也行:

大神是如何玩石头的?最后一步你上你也行

但接下来老哥的操作直接超神,手中出现了一块巨石,准备直接放在最上方:
大神是如何玩石头的?最后一步你上你也行

这也行?

大神是如何玩石头的?最后一步你上你也行

还真就行,大石头稳稳的立住了。

全程不到10分钟,Michael Grab已经完成了一次平衡表演,当然,这也是他众多作品中的一个。

大神是如何玩石头的?最后一步你上你也行

大佬就是大佬,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连立起硬币都费劲的自己…

大神是如何玩石头的?最后一步你上你也行

就像文章开头那样,网友们很好奇他是如何做到的。有人说趁着石头大E没闪的时候放上去,也有人觉得他耐心超群:

大神是如何玩石头的?最后一步你上你也行
还有网友表示,如果石头被绑架了,请眨眨眼。
大神是如何玩石头的?最后一步你上你也行
所以,这位老哥真就毕业于霍格沃兹魔法学院?
大神是如何玩石头的?最后一步你上你也行

Michael Grab在一些采访以及个人网站上都讲述过自己的石头平衡技巧,简单来说,首先要相信科学,然后要有个强壮的身体,最后就是有足够的耐心。

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找到合适的堆砌位置,正如前文所说,这种艺术作品很脆弱,要考虑很多因素,水的流动速度,或者附近岩石的质地手感,都将影响作品的成型。
大神是如何玩石头的?最后一步你上你也行

然后需要给自己找一个「石头椅子」。

因为每次搭建都需要一定的时间,长的话有可能需要几个小时甚至几天才能完成,所以在石头稳定平衡之前,自己的身体也需要稳定。
大神是如何玩石头的?最后一步你上你也行

接下来就是搜集附近的石头素材。

在Michael Grab看来,平衡石头的关键,就在于找到相互之间合适的支撑点,而他每次需要至少要找到三个支撑点,才能让石头与石头之间形成稳定结构,就像是三脚架一样。
大神是如何玩石头的?最后一步你上你也行

同时石头并不是完美光滑的,而它们身上的缺口往往就是相互支撑的条件。所以Michael Grab会精选石头的形状,理想状态下,能够利用一个凹面和一个凸起面让石头彼此嵌合,就像玩乐高一样。

大神是如何玩石头的?最后一步你上你也行

Michael Grab有时候看到一块石头后就已经联想到要把它放在哪里,甚至在构建初期,就已经考虑到最后一块岩石的位置与重量平衡。

像是这颗有一个明显的凹陷,适合放在中间做衔接:
大神是如何玩石头的?最后一步你上你也行
当然随着作品结构越高,每增加一块岩石,挑战性就会变强一分。而为了达成作品,最后还需要的,就是足够的专注与耐心。
大神是如何玩石头的?最后一步你上你也行
他需要专注地感受岩石之间的触感,感受细微的变化,这期间,他会将石头来回调整位置:
大神是如何玩石头的?最后一步你上你也行
而最后一块石头,往往是最耗神的,因为有时候所有的结构都是为它准备的,他甚至会为此一动不动地保持静止一段时间,直到作品整体达到平衡。
大神是如何玩石头的?最后一步你上你也行
所以不难看出,这实际上还是一个体力活,需要强壮的臂力和指力用于扶持石头。如果稍有不慎,就不得不重头再来,有时候石头甚至可能砸伤手指。
大神是如何玩石头的?最后一步你上你也行
大神是如何玩石头的?最后一步你上你也行
当然,过程有多艰难,最后成功的一刻就会多有成就感,不得不说,这样作品确实容易让人感觉脱离现实:
大神是如何玩石头的?最后一步你上你也行
搭建成功后,Michael Grab会进行坚固性测试,淋上一点水看看它会不会倒塌:
大神是如何玩石头的?最后一步你上你也行
如果安稳,那就值得拍照留念。
大神是如何玩石头的?最后一步你上你也行

Michael Grab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在自然环境中搭建的,石块的独特结构,决定了每次都需要新的搭建方式,这当然也代表着全新的挑战。

大神是如何玩石头的?最后一步你上你也行

例如全部都用圆润的石头,立成一条直线:
大神是如何玩石头的?最后一步你上你也行
用石头搭建出了一个座小拱桥:
大神是如何玩石头的?最后一步你上你也行
石头的棱角顶着棱角:
大神是如何玩石头的?最后一步你上你也行
衔接点越小,看着越神奇:
大神是如何玩石头的?最后一步你上你也行
惊艳的平衡矩阵,难以想象这需要花费多少时间:
大神是如何玩石头的?最后一步你上你也行
不过网友们最喜欢的还是下面这个作品,一块块碎砖逐渐垒出了一个石球,简直绝了:

大神是如何玩石头的?最后一步你上你也行

大神是如何玩石头的?最后一步你上你也行

不过更有趣的还在后面…那就是他会摧毁自己的作品:

大神是如何玩石头的?最后一步你上你也行

有时候这么做是为了回复好奇心旺盛的围观群众,当然他也通过「摧毁」作品的方式,直接赢得了周围路人的惊呼与掌声。

不过小编看了有点心疼,但同时内心也莫名一爽:
大神是如何玩石头的?最后一步你上你也行
毕竟最后这一步,是真的我上我也行。大神是如何玩石头的?最后一步你上你也行
大神是如何玩石头的?最后一步你上你也行
(文中图片素材来源自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

来源:狂丸科学

转载文章:

大神是如何玩石头的?最后一步你上你也行

刻意练习:从“知道很多道理”到“过好这一生”的必杀技

 

只有运动、音乐才需要刻意练习吗?

为什么广告人不喜欢创意练习

为什么刻意练习重要的是科学方法,而非意志力?

今天文末收保护费,还没发工资的,以及刚发就用完的,不许偷看!

 

1

人际沟通也需要刻意练习吗?

 

一位教人沟通技巧的老师在课上展示了自己多年前的笔记:

 

“周四到小赵师傅家,最近听说戒烟了,值得鼓励;他有了新女友,母亲好像住院了,都要关心一下……”

 

“昨天跟陈姐聊了她儿子的事,最近好像数学成绩不太好,家里有本讲如何做错题集的书,回家找找看……”

 

还有一些是沟通语言的草稿,都有反复修改的痕迹:

 

“张经理,您看,我好不容易有个这个机会。我知道您很忙,所以特意请小张查了一下,周三下午,您有两个小时的空档。这个活儿,要我一天都搞不来,可您来的话,一个小时就可以搞定了,您看,我到时候能不能用您两个小时的宝贵时间,拜托您了,我会给您打下手的……”

 

这其实就是近几年影响力很大的“刻意练习”的理念,在人际关系领域的运用案例:走出“你好、请、谢谢、不客气”的正常对话的“舒适区”,针对一些常用的沟通场景,设计话术,反复进行“学习区”的练习,最后达到浑然天成的自然效果。

 

学生问他,这么做,累不累?他反问学生一个问题: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老板拍拍你的肩膀,说这笔单子做得不错嘛,而你竟然头脑一片空白,等想起来该说什么时,老板早不知道哪里去了。你觉得相比而言,哪一种更累呢?”

 

刻意练习:从“知道很多道理”到“过好这一生”的必杀技

 

2

只有运动、音乐才需要刻意练习?

 

自从“刻意练习”、尤其“从新手到大师只要一万小时”的理论出现后,很多以前的天才就被拉下神坛。比如莫扎特传记的作者就认为:莫扎特不是天才,他的神童名声,都是他父亲的营销包装;他20岁之前的作品,都是很平常的模仿之作。

 

他的“音乐天才”,其实源于父亲从3岁开始的长达十几年的科学而严格的训练。这段“刻意练习”的时间,远远超过了一万小时,也超过了史上任何一位音乐家,这才成就了他后来的音乐作品。

 

有人说,莫扎特的例子我信,但你前面的这个沟通技巧的案例完全没有代表性,我认识的那些擅长交际的人,天生就是反应快,谈吐风趣,自带段子手气质,根本没有什么“刻意练习”。

 

这话好像一定道理。翻翻那些讲“刻意练习”的书,举的例子都是运动、音乐等竞技领域,100次练习才会有一次表演。你什么时候见过那些擅长交际的人,随身带着一个小本本,到处去找人去练习了?

 

所有很多人怀疑“刻意练习”只在部分领域有效。比如万维纲在一篇文章里说:“在有严格固定规则的领域,练习的作用最大,比如国际象棋;没有严格规则的领域,练习的作用则非常有限,如编程、航空飞行、广告创意。”

 

就连广告人自己也这么认为:创意靠天赋,靠灵感,多看看书、多喝喝咖啡,多聊聊天,想法自然来了,根本不需要“创意练习”。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广告不是艺术创作,那些跨国公司怎么放心把自己的品牌,交给一群没有规则、不受控制的人身上呢?

 

 

3

“刻意练习”是为了形成思维习惯

 

有一次,刘谦做魔术表演前的彩排,做到某个环节时突然停下来,问坐在台下的经纪人:“昨天演到这里,观众为什么会笑?”经纪人被问住了,他前一天就在台下,根本没有感觉到啊。

 

对于一个魔术师而言,要施展“障眼法”,他必须清楚地知道观众在哪里会屏住呼吸,在哪里会瞪大眼睛;在哪里爆发出掌声。这个过程经过无数次练习和表演,任何细微的意料外反应,都应该敏感地察觉到。

 

在踢球、弹琴一类活动中,练习和比赛的内容完全一样,刻意练习目的,是把原本需要时间去反应的动作,变成下意识的动作。但在大部分的规则不明显、结果不可控的工作中,“刻意练习”并不直接形成新技能,而是在某些环节,让你形成某种思维习惯。

 

比如初次见面,人家问你的职业,你的下意识反应一定是这句话:我是做XXX的。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但沟通专家告诉我们,如果你希望自己更有社交魅力,你应该回答得更有故事化、情景化、细节化,比如:

 

“噢,我是软件工程师,现在正在研究一个项目,如何安排一个电影院内一天的观影计划。”这个回答,效果是不是好很多?

 

看上去好有道理的样子,可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

 

你觉得自己也许下一次可以试一试。结果呢?下一次别人再问你这个问题,等你想到一个有趣的答案时,对方早就跟旁边的姑娘聊上了。

 

然后你就觉得,快速反应的社交能力是天生的,最后你就发出了那个经典的感叹:

 

“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好道理、好办法之所以好,就是因为用的人特别少;为什么用的人少?就在于它违反常规、违背天性、不在你的“舒适区”内。

 

所以,接下来你应该开始“刻意练习”,不需要多,只要形成思维习惯,能够产生条件反射,之后你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实战练习”,也就是从显性的刻意练习,进入隐性的刻意练习了——

 

以前你看段子时的反应是:“哈哈哈哈哈哈。”

 

现在你的反应是:“哈哈哈哈哈哈,这个说法有趣,我要记下来,想想怎么变成 我的东西。”

 

 

你把“职业”这个话题变成故事后,得到了积极的反馈。紧接着,你把沟通专家列举的初次见面的常用问题,全部设计成3句以内的故事化、细节化的表达——并不需要专门练习,只要平时养成积累素材的习惯。

  1. 你的兴趣、呆过的公司……

  2. 最近的情况、周末打算……

  3. 你的恋爱史、奇特经历、糗事……

  4. 你的老家、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

  5. 你现在的城市、小区……

  6. 你最喜欢的电影、小说、音乐……

  7. 你同事、朋友、亲戚、家人、宠物……

    ……

 

 所以千万不要再说“擅长交际的人天生反应快”这样的话了,人家不过是把你喝咖啡的时间,用来研究咖啡是怎么做出来的。

 

不过,人际沟通毕竟不是打球弹琴,不是所有的技能都通过训练获得。在音乐、运动等少数领域,“刻意练习”是最基本的练习方法;但在大部分工作中,“刻意练习”只是学习的一部分,分解出这一部分,才是第一步

 

下面就进入干货环节,用一个微软的案例,看一看“刻意练习”的三个重要步骤。

 

4

为什么微软要做扫雷游戏?

 

“刻意练习”的第一步是“定义任务、分解技能”。

 

微软第一次推出windows系统后,习惯了DOS系统“命令行”操作的消费者,对windows系统的图形界面很不适应,尤其对鼠标这个新设备,表示“太多余了”,“不知道摆哪儿”。

 

微软的工作人员拆解了消费者的感受——“图形界面不适应”是一个认知习惯问题,“不会控制鼠标”是一个使用习惯问题。显然,后者需要一定程度的训练。

 

这就是“定义任务”——拆解出那些需要熟练操作的任务。

 

针对这个任务,工程师进一步定义了鼠标在使用中出现的5个常用动作:移动、左击、右击、双击、拖曳。

 

这就是“分解技能”。

 

可接下来干什么昵?难道要像以前的电脑培训那样手把手的教?这是完全不可想像的成本支出。所以,一个天才的想法出现了,这就是首次亮相于windows3.1版的两款经典游戏——扫雷和纸牌。

 

刻意练习:从“知道很多道理”到“过好这一生”的必杀技

 

由于这两款游戏需要大量地使用“移动、左击、右击、双击、拖曳”这五个基本鼠标动作,我记得当时身边很多上了年纪的人都是通过玩游戏来习惯鼠标操作的。

 

这就刻意练习的第二步是“设定目标、设计训练”。

 

还记得吗?扫雷游戏是从9*9、16*16、16*30逐步升级,通过得分,提供技能提升的反馈,确保游戏难度与使用者技能水平同步提升,让你对鼠标的便利性,越来越有信心。

 

这就是刻意练习的最后一步是“不断反馈、不断实践”。

 

利用游戏形式进行“刻意练习”的训练,可不仅仅是幼儿园的把戏,事实上,很多公司已经开始尝试“工作游戏化”,利用排行榜、分级和绩效指标开发游戏化策略,将枯燥的工作变成更有趣的竞争。

 

这就是刻意练习的三个步骤,如果大家感兴趣,我会写成一个新的系列,引入更多的案例,看看在工作中具体应该如何“定义任务、分解技能、设计目标、设计训练、不断反馈、不断实践”。

 

5

刻意练习是科学方法,而非意志力

 

昨天,为了写这篇文章,我找到一个案例,一位高尔夫爱好者立志通过“1万小时训练”进入职业选手的行列,而他的结果却是——水平停滞、背部受伤,中途放弃。

 

1万小时理论没错,但这得靠科学的方法,而不是比拼意志力。千万不要用1个小时学习了一个错误的东西,再999个小时养成不良习惯,最后用9000个小时去纠正它。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WsZzSrRPIGj3EvqyO7nX3w

赚多少钱才能有100%的财务自由度?

 

免于失去工作恐惧

 

1/6

什么是财务自由

职场上每一个人都渴望财务自由,本文就讲一个理财中的重要概念:财务自由度。

 

什么叫财务自由度呢?既然是财务,那么它首先与收入或资产有关。

 

以前有过外卖自由、超市自由、餐厅自由、旅游自由、买房自由等说法,很明显,财务自由也跟消费水平有关。

 

财务自由度就是衡量“资产收入”与“消费水平”的关系的指标。

 

“财务自由度”的核心是“自由”,大家想一想,对于成年人而言,最大的不自由是什么?

 

是工作!

 

因为你有很多花钱的事要做,所以你必须工作才能有收入;但因为工作要占用大部分时间,那些花时间的事你也不能做。

 

人生最大的不自由难道不是“享受需要的时间和工作所占用的时间的矛盾”吗?让你忍受工作的痛苦和无聊的,不正是失去工作的恐惧吗?

 

所以,有人用一个简单的公式去衡量财务自由:

 

财务自由度=投资性收入/消费支出×100%。

 

 

2/6

免于失去工作恐惧

分子的“投资性收入”代表家庭所有的金融资金(包括银行存款、证券账户、货币基金等)所产生的收益;分母的“消费支出”包括房贷、车贷在内的所有用于家庭消费的支出。

 

这个公式的意义就是:如果不工作,你能在多大程度上维持现在的生活水平?我称之为“免于失去工作恐惧”的财务自由。

 

如果你没有任何金融性资产,那么你的财务自由度就是零,说明你一旦失业,基本上就无法维持现在的生活状态。

 

如果你的家庭每年投资理财的收益是10万,你的家庭日常消费支出是20万,那你的财务自由度就是50%,代表如果不工作,你还能维持现在的50%的生活状态。

 

财务自由度达到100%以上,工作在谋生上的意义就大大降低,你自然更关注工作的成就感、价值感这些更高阶的人生追求,这就叫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达到100%的财务自由度的难度有多大呢?假设你是一线城市的三口之家,一车一房有贷款,孩子就读于普通公立小学,一个不过分奢侈、也不过分委屈自己的生活费用,包含房贷大概在30万左右一年。

 

达到100%的财务自由度,你的投资性收益要达到30万,如果你没有任何股票或股票性基金一类的高风险收益的投资,仅仅是买4%的理财产品,那么你的金融资产要达到750万。

 

如果是二三线城市,可以降低房贷标准,20万一年的生活费,对应的金融资产的标准是500万。

 

根据胡润最新的财富报告,金融资产在600万以上的,全国有144万家庭,也就是说,只有0.4%的人可以达到100%的财务自由度。

 

当然,金融资产达到这个级别的人,不可能只买理财产品,一定会配置一些波动性较大的权益类资产,如果收益率上升到6%,100%的财务自由度的金融资产门槛就分别下降到一线城市500万和二三线城市333万。

 

看起来仍然是一个很遥远的理想,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缩短这个时间呢?

 

 

3/6

决定财务自由度的三个因素

从财务自由公式的角度,财务自由度取决于三个变量,一是积累的金融资产,二是投资收益能力,第三是消费水准。

 

因为投资收益水平需要慢慢提高,消费水准相对更刚性,操作意义最大的还是金融资产。

 

金融资产是一个积累的量,其来源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工作收入减去生活消费开支后的剩余的量,这一部分与收入水平正相关,与消费水平负相关。

 

收入水平是影响最大的因素,可一般收入水平高的家庭,消费水准也低不了,生活中也不乏高收入的“月光族”,财务自由度一直处于1%的水平,即金融资金本身只能支付三个月的生活费,收益只能支付三天半的生活费。

 

当然,为了早日实现财务自由,过度压缩消费水平也不是一个好办法,财务自由就是为了让生活过得舒心,自然消费水平不能太低,否则像“三和大神”的消费水平,10万元金融资产就“财务自由”了。

 

金融资产的第二个来源是收益再投资的部分,这一部分很容易被忽略,但这就是投资中最重要的“复利原则”,决定这一部分的因素,包括投入资本、收益率、坚持投入和风险控制等多种因素,长期积累下来,这一部分的比重将远远高于第一部分的本金。

 

赚多少钱才能有100%的财务自由度?

 

很少有人一进职场就能拿到高收入,所以金融资产的积累主要取决于:

 

1、收入增长速度

2、积蓄与消费水平的平衡

3、以复利的原则坚持投资

 

难度就在第三点“复利原则”,看上去简单,执行起来却有两大难度。

 

 

4/6

实现复利的两大障碍

大部分年轻人对于复利的心态是:“我才不会去想几十年后有多少钱,我现在就要钱,马上就要钱。”

 

复利原理是不错,但年轻人在投资上有一个巨大的障碍:投资的最初和后期,钱生钱的速度差不多,但绝对收益与相对效用却差别巨大。

 

从绝对收益上说,投资一万元和一千万元,赚10%的难度差不多,但前者的回报是1000元,可以维持一个初入职场的白领一周的生活,后者的回报是100万,就算是富豪,也能用上几个月了。

 

复利越往前越不起眼,越往后才越有威力。可单位金钱对人的相对效用而言,却是越年轻越高,越年迈越低。大学时,一百块能花出一千块的效果,到了四十岁,花一万块只能得到一万块的效用,而到了老年,十万块用来治病,其快乐指数甚至为负。

 

另一种常见的错误心态是急于通过投资来实现财务自由,追求过高的收益率,忽视了均值回归的风险,反而欲速不达。

 

这两年的牛市给大家一个高收益的错觉,但拉长到十五年以上横跨两个牛熊的投资周期看,中国最好的公募基金经理投资回报年化也就是25%,巴菲特巅峰十年的年化收益也能达到25%,但之后也慢慢降到15%。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率的下降、市场的成熟,就算精挑细选组合投资,也只能给出10%的长期年化收益的预期。

 

还有人亲自下场成为股民,姑且不论你是否能达到职业投资者的水平,就算你有投资天赋,还有一个值不值的问题。

 

能够获得稳定高收益的都是职业投资者,他们花在投资上的时间和压力并不比工作少,追求财务自由的目的就是不为生活压力而工作,那么职业投资岂不是南辕北辙?

 

只有不太花自己的时间精力通过基金等专业投资者实现的财务自由,才算是真正的财务自由。

 

复利对应的收益率要求并不是很高,但需要稳定,风险控制。如果没有复利的贡献,就很难达到财务自由对应的金融资产的要求,举一个一线城市里中等收入水平的白领家庭的例子吧。

 

 

5/6

为了财务自由

结婚通常要花掉年轻人所有的积蓄,所以大部分家庭的金融资产从婚后才开始积累。假设一个一线城市家庭两人年薪扣除房贷后20万,没有孩子的头三年每年可积累金融资产10万。有孩子之后,虽然生活开支变多,但薪水也会增长,假设仍然保持每年10万的积累速度,从28岁到40岁,本金的投入达到120万。

 

再看复利的部分,如果加大权益类投资的比例,采用比较激进的全部投入股票基金的投资方案,按照精选优秀公募基金组合10%的长期年化收益标准,40岁时,可投资的金融资产为230万。

 

以家庭年消费(含房贷)30万一年为标准计算:

 

如果继续采用全部投入权益性资产的进取型方案,继续得到10%的年化收益,230万一年是23万,则当年的财务自由度为77%; 

 

如果转为相对保守的一半权益资产一半理财产品的平衡型方案,年化收益率降至7%,一年的收益是16万,则当年的财务自由度为53%。

 

如果想要在40岁时能达到100%的财务自由度,前一种进取型投资方案需要这12年,每年积蓄13万,后一种平衡型投资方案需要每年积蓄18万,而且必须全部用于高风险收益的权益类资产。

 

如果之前12年只投资年化收益7%的平衡型投资,那就分别需要每年积蓄16万和23万。

 

 

6/6

无法避免的“失去工作的恐惧”

很明显,绝大部分人很难在40岁前达到100%的财务自由度,也就是说,我们无法避免“失去工作的恐惧”,我们仍然需要忍受加班的摧残,上司的挑剔。

 

而且,即使100%的财务自由度只是代表你不再为了生活压力而工作,而真正可以不工作的财务自由则是需要200~300%的财务自由度,即,你的资产性收入要能覆盖2~3年的家庭开支,这是因为投资性收益随着经济周期波动,你投资中的权益类资产越高,波动就越大,需要覆盖更长时间的生活开支。

 

所以我们必须接受工作的意义,而不是将其视为幸福的代价,那种“达到财务自由就周游四海”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只会让我们更加痛苦。

 

我们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工作以外的世界都很美好,只是因为那是我们不曾拥有的世界,所以更现实的想法应该是怎么把无聊的工作变得有趣有意义,如何在50%的财务自由度下,找到生活与工作的平衡,那是我们给自己的人生课题。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pNpcLT3wFh9UFRbr7m-fCQ

中国的基建,高科技和印度—由最近的新闻想到的

一个不成熟的想法。

这两天我们在中印边境牺牲的烈士上了新闻,

尤其是看完视频,我更觉得愤怒,印度人在越界的情况下,我方本着诚意只有几个人上去交涉,他们却居然凭着人多势众发动攻击,造成了我方人员伤亡,幸而我方增援部队及时赶到,给予对方痛击,迫使其留下大量伤亡人员逃窜。

从边境争端也可以看出,印度整个社会对于中国的态度,可是不像我们对待他们一般,中印之间的矛盾,现在还真的不是终点。

 

最近相继看到了两个关于铁路的新闻,又让我有了一些新的体会。

在中国人眼中,铁路似乎不是什么高科技,毕竟我国已经掌握了铁路基建和车组制造技术,按照那个为人熟知的定律,一项技术只要中国人掌握了,立刻就会变土了,就没有那么高端,没有那么高科技了,所以铁路技术在我们看来,也就没有那么高大上了。

但是其实,铁路技术,尤其是高速铁路技术在这个地球上,

仍然是只有少数国家才能够掌握的。前几天看到的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接受德国《图片报》的专访,217日该报纸把专访刊登在了其网站上,塞尔维亚媒体对此进行了翻译报道。

在接受采访时武契奇说:

“我最近在贝尔格莱德会见了欧盟代表团负责人,事关欧洲铁路。我们正与欧洲人一起修建从保加利亚边境过来的部分。”

“我们目前在谈进一步通往贝尔格莱德的路段,希望时速能达到240公里。但欧盟告诉我们不行,他们可以给我们提供时速160公里的铁路,还问我们为什么要建更快的铁路。”

“中国人过来说:同样价钱就能建成时速240公里的铁路。而且中方能在同一年开工。”

“那我们怎么做了呢?我们选择了更好、更快、更实惠的交易。”

 

中国的基建,高科技和印度---由最近的新闻想到的

其实我这里最感兴趣的是,欧盟只愿意和塞尔维亚合作建时速160公里的铁路,难道塞尔维亚还没有掌握160公里铁路的全套技术么?

想了下还真的有可能,因为这涉及到基建,车组设计和制造,

要攻克车轮,轴承,变流器,牵引电机,信号系统,转向架,受电弓,变流器,铁路轨道钢铁,隧道,桥梁,调度控制,运营管理等一系列技术,小国家还真的不可能都掌握,必须要和先进国家合作。

另一个新闻是台湾前不久比较热门的一个话题,就是台湾新购买高铁车组,因为使用的是新干线技术,所以只能向日本公司购买,结果被日本开出了1组(有12节)车厢50亿新台币的天价。下图是202012月台湾雅虎的报道。

中国的基建,高科技和印度---由最近的新闻想到的

台湾高铁公司在2019年开启高铁车组采购,面向欧洲,日本的国际大厂招标,准备采购12组新车,原计划20206月评选出最优厂家,但是却一直悬而未决。

根据雅虎的报道:

“政府知情人士指出,主要卡在高鐵列車的「行車控制、號誌系統」採用日方專利,其他歐洲大廠根本難以插足,高鐵公司只能和「日立、東芝聯盟」合作採購N700S列車,但日方卻開出比當年購車一組20億元高出2.5倍的每組列車50億新台幣天價,高鐵董事會成員形容是「用飛機的價格來買火車」,台日雙方已協調溝通了大半年,價格仍居高不下,如今台灣高鐵只能求助台日雙方政府出手幫忙了。”

也就是说,台湾本来是向欧洲,日本等国际大厂进行招标,结果最后发现关键的行车控制和信号系统是使用的日本专利,而新购买的列车的控制和系统必须要和现有的高铁系统配合,而日方又不肯出让专利,造成新车只能向日本厂商买。

目前台湾高铁使用的34700T车体是由日本川崎重工专门为台湾制造的型号,车组的控制和信号系统来自日本东海道新干线,由于日本在关键系统的卡位,这让欧洲厂商难以投标,结果台湾高铁购车案在20202月第一次废标,到20206月改成独家邀标。

本来台湾高铁董事会还想让当年制造了700T的川崎重工继续制造新车,但是在日本企业团队的强大压力下,川崎重工拒绝接手,日方坚持以日立东芝联盟为对口。

台湾高铁只能找日立东芝联盟购买新型高铁车组,

结果被对方开出50亿新台币一组的天价。

当然了,日方也有自己的理由,

“高鐵公司新購列車價格會如此高昂,除了國際鋼材價格上漲外;還有是高鐵公司目前只向日方訂購8組列車,另4組我方(台湾)有選擇權,台灣方面買的列車數太少,但日方還是要籌組團隊單獨處理整個製程,包括廠房、材料、專業人員等,整個固定成本少不了,列車價格自然就高了。”

台湾高铁公司无奈只好找台湾当局进行协调,但是效果也不佳。

“政府知情人士透露,實際上,早自今年2月台灣高鐵新車採購案第一次廢標,高鐵公司高層就已向交通部反映採購案受制於日方的困境,交通部鐵道局官員和日本國土交通省鐵道局早已介入協調未果,11月下旬再由交通部長林佳龍直接找上主導此案的JR東海公司的名譽會長葛西敬之,寫信給他,希望能促成「台日合作」,目前(202012月)仍未獲得回應”

看到这里,我们肯定想知道中国大陆的复兴号多少钱一组?

根据《中国经营报》202011月的报道,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铁集团”)近日启动2020年第二次高速动车组招标。1123日,国铁集团旗下国铁物资有限公司公布了58组时速350公里复兴号动车组招标公告,总共978辆(车厢的单位是辆),本次招标总价约100亿元。

中国铁路高速动车组按编组列数分8辆编组、16辆编组和17辆编组三种车型,8辆编组称为标准列。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2018年动车组招标单价约为1.72亿元/标准列,高寒动车组单价略高于普通动车组。

当然了中国大陆的复兴号是8节车厢,台湾的700T12节车厢,我查了下台湾的高铁长度也确实更长,但即使按照1.5倍的价格计算,算下来价格2.6亿人民币一组也够了,

但是日本给台湾的报价是50亿新台币/组,按照今天4.3的汇率算,那就是11.63亿人民币,是中国大陆的复兴号价格的4-5倍。

我国台湾地区可是具备很强的制造业的,但是不管是现在台湾岛内最受关注的新冠疫苗,还是高铁车组采购,台湾由于没有掌握相关技术,都面临采购困难,价格贵的问题。

如此一来我想到一个问题,基建技术其实我国手握的一张王牌啊

我国的基建不仅是技术上不比西方公司差,而且成本还更为低廉,看塞尔维亚和台湾购买铁路相关技术时遇到的窘境就明白了。

我国西南方向的印度,从20204月开始就不断在边境挑衅,不仅造成了双方的官兵伤亡,而且还把中国的一堆APP给禁了,包括在印度非常火爆的Tik Tok,这给我国企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印度国内的反华民族情绪一直很强烈,一定要和中国比个高低。

那么中国公司往印度卖普通的消费品可以,往印度销售基建相关的技术我觉得就要慎重了,毕竟全球有这个技术的主要还是欧洲,日本,北美等,他们在向发展中国家收高价方面,具有非常独特的心得。

20151212日,在日印首脑会谈上,印度和日本在孟买和阿佛德佛之间的高铁中采用日本的新干线方式达成一致。日本决定在资金方面和技术方面进行援助。。

2017914日,在阿梅达佛举行了孟买和阿萨曼德佛之间的高铁开工仪式。

说实话,在2015年看到印度选择了日本高铁的新闻的时候,我至今仍然能回忆起当时听到这个新闻时的心情,竟然是….有点愉快,

因为这意味着我们的企业不需要再低价的去为印度搞基建了。

 

印度首条高速铁路连接印度最大城市孟买和古吉拉特邦首府艾哈迈达巴德,全长508公里。印度方面最早的计划是2022815日、即印度独立75周年投入运营。

实际上之后这个时间点就更改到了202312月完工,而目前看这个计划可能再一次推迟。

中国的基建,高科技和印度---由最近的新闻想到的

即使完成开通了,日本人让印度人上了日本新干线技术的船,那就更好办了,毕竟台湾民意如此亲日,最后还是被日本人收了四五倍的价格,对于印度我觉得日本人也会很开心的收高价的。

就跟俄罗斯人向印度卖武器的时候一样。

不要为了我国似乎损失了高铁基建合同收入而觉得沮丧,印度一直把我国主要战略对手,我们赚一点钱,帮助印度把基建搞好了,以后印度就有能力在经济和边境问题上给我国造成更大的损失。

美国的基建能力并不强,全球的基建技术和巨头,主要还是在中国,欧洲,日本手里的更多,

比如高铁技术和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现在全球主要就是阿尔斯通,西门子,日立,三菱,中国中车等公司,美国没有高铁研发制造巨头,而地铁车辆基本都是从欧洲,日本和中国买。

下图是美国的《工程新闻纪录(ENR)》发布的2020年度全球最大250家国际承包商榜单发布。发现全球前十名的基建承包商公司来自西班牙,德国,法国,中国,奥地利,瑞士,英国。全部是中国和欧洲的公司。

全球前三十名只有两家美国公司,

最高的是Bechtel,排名全球第16位,另外一家排在全球第28位。

中国的基建,高科技和印度---由最近的新闻想到的

也就是即使中国不在印度搞基建,对于外资来说其实受益者更多是欧洲和日本公司,印度高铁选择日本就是个典型。另外基建是成熟技术,并不属于新兴前沿技术,因此即使欧洲和日本获取了利益,也并不影响我国在半导体,新能源汽车,医疗器械制药,航空航天等新兴高科技领域的发展。

在这里我贴两个新闻,

一个新闻是2017年4月,国际在线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的报道,

中国山东电力建设第三工程公司在印度5个邦先后以EPC方式承建了6座大型电站,装机容量超过10770兆瓦,占印度整个火电市场份额5.7%,成为了印度最大的外国电站EPC总承包商。

进入印度市场十二年,电建三公司在印度的六个项目都获得了数不清的奖项。

公司在印度承建的第一座电站是贾苏古达电站,该电站20112012年连续获得印度电力部颁发的“国家节能奖”。

第二座电站是印度贾苏古达电站,2009年获得印度国家安全最高奖。

第三座电站是印度玛鲁喇电站,该电站机组是印度第一台能够满负荷运行的褐煤发电机组,也是印度第一台成功连续试运行一个月以上的循环流化床机组。

第四座电站是印度蒙德拉电站,荣获2012年度印度国家“节能奖”及印度权威设计机构颁发的2013年优秀设计奖等,

第五座电站是印度嘉佳电站,获得印度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最高奖2012年度“杰出基础设施奖”、2013年荣获建筑工程鲁班奖(境外工程)和中国电力优质工程奖、全国优秀焊接工程奖等。

而最新的这座古德洛尔燃煤电站也让人感到惊喜。“工程的质量非常好,他们的工作效率也非常高,通常来说,在设计完成后我们会进行一项特定的试验,即锅炉水压试验。我已经在这一行工作了32年,在这里是我第一次看到锅炉水压试验一次性通过。”谈到工程质量,古德洛尔项目电厂的一位印方业主负责人连连竖起了大拇指。他介绍说,以前他参与过许多次新电厂锅炉点火,电厂启动或多或少都有些小问题,像古德罗尔电站从点火到启动一次性通过的还没见过。

我们给印度提供了高质量的发电厂,对我们真的是好事吗?

 

另一个新闻是20206月《印度时报》的报道,为避免中国企业参与,印度哈里亚纳邦发电有限公司(HPGCL)取消了两家中国公司参与的两个火电厂环保工程竞标程序。

这两家中国公司为清新环境和上海电气,它们分别在两个招标项目中投出最低报价,具有很大的竞争优势,很有可能拿下订单。

201512月,印度环境、森林和气候变化部发布新的火力发电厂环境规范,要求该国火电企业安装污染控制设备。

此后,HPGCL邀请多家企业竞标YamunanagarHisar两个火力发电厂的烟气脱硫系统工程项目,项目总金额为60亿卢比(约合人民币5.61亿元)。

据《印度时报》称,

Yununanaar火电厂项目共收到五份投标书,其中三份来自中国公司,其中包括清新环境。Hisar发电厂项目收到三份投标书,其中两份来自中国公司,其中包括上海电气。

这两个火电厂环保工程招标几乎已经完成,已转交给采购委员会。

《印度时报》报道称,采购委员会提议寻找更多公司,以替代中国企业中标。哈里亚纳邦州政府一位高官表示,将更换新的投标条件,只有在印度注册的本土公司才有资格参与新投标。

而根据清新环境的回应,清新环境董秘办人士对界面新闻称,经内部核实,媒体报道中涉及公司的Yununanaar火电厂烟气脱硫项目,为公司拟投标的项目,并未中标及签约。该项目招标取消,对公司未造成实际损失。

我举这个例子,倒不是说脱硫装置不能卖,我很支持往印度卖消费品,以及不增强印度基建水平的工业品,消费品可以提高印度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却不增强其国家基础能力,就跟我们当年中国家庭省吃俭用花巨资买日本彩电一样,家庭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对于国家技术进步却没啥用。

这个脱硫装置只是环保装置,并不是增强发电能力用的,我感觉还好?

主要是这个例子中中国公司报出最低价格,其实是我们在获取印度市场时候的常态,实话实说,印度人的讲价水平,可是很高超的。

那么推而广之,不能以最低价参与印度的电力,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这对中国来说是坏事吗?我真不这样认为。

我总觉得,帮助印度把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建好了,会让印度获得更大的发展潜力,对巴基斯坦更大的战略优势,对我国挑衅的能力也继续提升,会让我们在其他地方可能付出更高的成本。

 

我倒不是说我们就完全不要参与印度的基建,

欧盟就搞的很细致,对塞尔维亚,160公里时速的我就卖给你,想要240公里时速的铁路就不行,把自己的技术优势带来的利益大化。

发达国家的这种做法,不仅是让自己的技术销售形成梯度效应,最大化自己的经济利益,就跟当年苹果利用自己的品牌和技术优势,就是不出大屏,新技术慢慢挤牙膏获取市场销售额一样,

而且这样做还同时是引导发展中国家把巨额的建设资金,投入到过时的老旧技术里面,降低发展中国家的基建建设水平上限和追赶速度,可以起到一石二鸟的作用。一想到这里,我又不禁开始感叹了,怪不得过去的100年,西方世界以外能够迈入发达国家的新成员寥寥无几,发达国家在如何攫取国家利益方面,实在是太会玩了。

我们是不是也该学下发达国家的做事方式,对印度,我们是不是应该搞一份清单,哪些能卖,哪些不能卖,哪些能参与,哪些不能参与?

帮助发展中国家搞基建的真诚,更多的给非洲,拉美,东南亚,中东,巴基斯坦的穷兄弟,

毕竟和平与发展,是我们的愿望,但是某些国家,可是不一定这样认为啊。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Se9ROUn1mwDHGx08Bi7rH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