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羊肉串:火热的排队现场与冷静的创始人

很久以前羊肉串:火热的排队现场与冷静的创始人

火热的排队现场背后,是一家企业的从容内核,先扎马步再耍花枪。

受   访  | 宋吉 很久以前餐饮创始人、CEO

             张沛元  黑蚁资本管理合伙人

采   访  | 姚 音 本刊主编

              尹晓琳 本刊资深编辑

             鲁秀琼 前可口可乐CMO、消费品专家

   来   源  | 中欧商业评论(ID:ceibs-cbr)

 

《人生一串》,万物皆可烤。从北京的望京、簋街,到上海的淮海路商圈,穿越四季、纵贯南北的食客们在一家名为“很久以前羊肉串”的烧烤店门前排着队。

这种满嘴流油、七荤八素的美食体验早在宋朝已经发扬光大,《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着北宋的宫廷烧烤名菜“烧臆子”。江湖风味、市井气息、乐天内涵使颇多国人具有烧烤情结。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中国餐饮行业零售消费总额为4.67万亿,对应中式烧烤市场规模约为2200亿,是仅次于火锅的第二大餐饮品类。

规模大,又不依赖厨师而更易标准化,这样的行业自然引发资本的“打量”,但烧烤同时又是难以形成长期品牌的领域,大市场没有大赢家。

美团点评在一份报告中提到,2018年中式烧烤门店数达到29万家,呈极度分散状态,开关店率基本持平,行业进入存量整合阶段。而疫情则大幅加速了行业整合。

有壁垒的相对优势显得尤为重要。2020年6月,很久以前羊肉串完成由黑蚁资本独家投资的B轮融资。黑蚁资本管理合伙人张沛元解读投资逻辑称,黑蚁资本所投的公司,一定得是踩在一个不可逆的、普适性的大趋势上。

具体到烧烤行业,不可逆的趋势是品质化和服务升级。当大众已经能够消费人均130元的火锅时,为何不能享受更高品质的烧烤?需求和购买力已经在了,只需要有人把产品做出来,给消费者充足的理由去买单。

“喜茶出现之前,大家也不认为值得为任何茶饮付30块,但喜茶的产品给了消费者充足的付费理由。很久以前也一样,将羊肉串的品质做到极致,无烟的环境,给人带来愉悦感的服务,集合在一起给到消费者足够的理由去为一顿烤串付人均100元以上的价格。”张沛元称。

在一个低门槛但高失败率的行业,从北京六环外的一个小门面,发展到如今数十家门店的规模,很久以前羊肉串并不是一家没有故事的串儿店。

很久以前羊肉串:火热的排队现场与冷静的创始人

1

偶然:源自呼伦贝尔

以当代中国的30年烧烤风云为观察坐标,上世纪90年代属于行业萌动期,街边卡拉OK配烟气缭绕的烧烤摊,一些小生意人在各地涌现。2000年,北京市出台一项关于“禁止露天烧烤食品”的规定,烧烤行业进入第二阶段。很多人把2003年称为烧烤行业的元年。日后被人熟知的木屋烧烤、冰城串吧、何师烧烤都在这一年创立,行业由此进入迸发期。5年后的2008年,很久以前羊肉串创立,与当时的“前浪”相比属于新生力量,给发热的烧烤市场带来一股新的风潮。

比如,很久以前羊肉串创始人宋吉很重视“感觉”,创业初期,他把餐厅的视觉、听觉和气氛玩出了“夜店范儿”。没人想到,这家风格浓厚的烧烤店,只用了6年时间,就从最初的6万元原始资金,发展到2014年4亿营收。

很久以前羊肉串:火热的排队现场与冷静的创始人

沈从文说过,凡事都有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又如宿命的必然。回首创业过往,宋吉数次提到“偶然性”。

2008年,还是酒店服务员的宋吉回了一次老家呼伦贝尔。晚上,姨父带他去吃烧烤,当时热衷打扮的小青年宋吉并不想去烟熏火燎的地方,去了之后意外发现是无烟烧烤,店里还有形式新颖的自动旋转烧烤炉,早有创业想法的宋吉顿时眼前一亮,“心想我的创业项目应该就是它了”。

第二天宋吉就跑到网吧,上网搜索这种形式新颖的设备,苦寻无果。

“当时想要不算了吧,但转念一想,百度都搜不到,市场空间会不会很大?”宋吉回忆:“我回去找那家烧烤店的老板,我说我要在北京创业,不是在咱们老家,你能不能告诉我这种设备(卖家)的联系方式?老板给我了,我就回北京创业了。”

就连很久以前羊肉串的品牌故事也肇始于一个小时候偶然听到的故事——“很久以前还没有火,人们吃生的食物。一次偶然,雷电引发森林大火,把动物都烧死了。人们只能捡烧焦的动物吃,发现比生的好吃多了。这就是人类第一次吃到美味的食物,烧烤。”

宋吉还记得自己去工商注册的情景,他放弃了备选名字,只填了“很久以前”一个名字,“想来想去好像这个店只能叫‘很久以前’,注册成功的那一刻似乎有了一种必胜的信念。”

至于“万事开头难”之后的种种果因延伸,则属于价值裂变的范畴。如今回头看,第一家店的成功看似汇聚了诸多的偶然性,其实多亏那些平凡而不起眼的生活经历。

呼伦贝尔是宋吉的原点,但如果不离开故乡,他无法打开眼界和格局,比如第一家店的环境和气氛的“新颖性”就得益于他多年担任夜场DJ的悉心观察和品位。如果一直留在故乡,他也很难跳出小生意人的限制,对品牌产生不一样的思考。

而在他离家打工、创业的路上,故乡又不断地给他滋养。2016年当他栽了一个大跟头之后,再次回到呼伦贝尔,如同回到原点,全盘否定,重新出发。

很久以前羊肉串:火热的排队现场与冷静的创始人

2

证伪:速度有时是“空中楼阁”

2016年,黑蚁资本成立,风格鲜明地投资那些在一个存量市场上做出绝对创新、获取相对优势的公司。比如喜茶,以革命性的芝士奶盖奶茶产品,颠覆了用户对原有奶茶的认知,成长为现象级品牌。

但是这一时期的很久以前羊肉串,尚未进入黑蚁的雷达范围内。宋吉回忆那时候的自己,“有点飘,做了很多错误的选择,主要是想快速复制。”

前4年采取的是品牌加盟,但管理过于松散以至于加盟商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宋吉意识到这样行不通,一是会把品牌做没;二是加盟商也赚不到钱。

后4年尝试联营模式,管理权在公司,平稳输出产品和服务,保证各家店的客户体验趋于一致。

“但在往前走的过程中,无论是加盟还是联营,心态还是不对。很多事情没有发自内心地为顾客着想,想的总是怎么规模化做大,但如果不去想顾客,那所有这些就是空中楼阁。”宋吉反思,“只想着自己,就导致我们只是要做标准化,工厂穿好串送过来,那就都标准了,但是没去想它会变得不好吃,这就损害了顾客利益。”

一个更大的坑来自一种错误的认知。宋吉觉得客人之所以来就餐,都是被品牌洗脑的,只要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品牌就行了。

基于这个错误的认知,很久以前羊肉串疯狂地在营销和装修上投入,以“包装得像个品牌”。当时每一家新店开业,都能通过营销造势迅速变火,很多客人排队打卡发朋友圈,“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这一时期的打法被宋吉总结为“形式大于内容”,“肉是工厂穿好的,等于二次甚至三次冷冻,没有灵魂了,生意自然也就下滑了。”

低谷出现在2016年。宋吉用“半死不活”形容当时的状态,“死还死不了,还能挣点钱,但就在盈亏平衡点维持着,那时候是很难受的。”

这次“证伪”的重大意义在于彻底去除了路径依赖。事实上,“证伪”比“证实”的成本更低,证实需要积累大量、全面的数据, 而少量致命的信息和少数几个动作就可以让人前功尽弃, 完成“证伪”——这正是“证伪”的魅力,知道某事是错的比知道某事是对的,更具确定性。

尽管宋吉遭遇的是一次被动证伪,仍然破除了路径依赖。在餐饮行业,很多人追求开店的效率,越快越好,但自此之后,宋吉希望稳扎稳打做成一个长期品牌。

很久以前羊肉串:火热的排队现场与冷静的创始人

3

棒喝:借钱的暴击

逆境“证伪”的另一重意义在于“破障”,一次节点性的打击让宋吉迎来了顿悟时刻。

“很快现金流开始受到挑战。当时需要给员工开工资和供应商结账,大概1000万才能度过难关,我得去借钱了。”宋吉回忆。

开口借钱能够让内敛之人迅速成长。5个朋友答应每人借200万帮他一把。“当时我借条也写好了,哥几个一商量说,宋吉,这个钱是可以借的,但是我们需要财务去你公司查一下。我想想算了,不借了,这种怀疑伤自尊。又去找其他朋友,东拼西凑了600万才度过那次危机。”

这次借钱经历让宋吉真正清醒,开始接受并且正视现实。时隔多年,他听到一位知名心理咨询师说,人不需要被安抚,需要被现实打醒,他深以为然:“我就是被现实打醒的。其实都是自己的问题。”

他总结,当你发现所有的问题都是自己的问题,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如果还有问题怎么办?那其实是你还没有发自内心地认为是自己的问题,一旦你发自内心地认为都是自己的问题,其实答案也就出来了,因为你能很明显地看到,自己做错了什么。

“做‘形式大于内容’的事儿,而‘内容’本身并没有做好,当然会高开低走,客人也不会再次选择。从那时候开始进入自省的转变过程。”宋吉说。

回到那个时空点,他做了一次“全盘否定”,从头开始做产品的升级。他决定将羊肉串确立为招牌产品,先把每一串羊肉串做好,聚焦产品本身。

“我跟我弟弟宋庆说,你要用米其林三星的态度来做一串羊肉串。他说,米其林三星是什么态度?我说你先看一下《寿司之神》,完了又看《天妇罗之神》,之后我们回到呼伦贝尔去找羊,从那以后只做呼伦贝尔6个月月龄的羔羊肉,并且深入到上游指定屠宰场,找到源头的生产商,而不是通过中间的经销商。”宋吉说,“其实只要方向对了,就一点一点进步了。”

在他看来,招牌产品的地位类似于产品中的“皇帝”,“羊肉是我们自己选出来的太子,但也不能直接就立为皇帝,要试一下这个太子是不是真太子。所以那时候就把自己最擅长的营销、推广全砍了,纯靠产品力,就想试一下这是不是真太子。”

事实证明,客人是有明显感觉的。大概试了半年,业绩开始从最低点往上拉升5个点。

很久以前羊肉串:火热的排队现场与冷静的创始人

既然太子是真太子,接下来就要立它为皇帝。那时候门店的牌匾不叫“很久以前”,而叫“很久以前只是一家串店”,“一听这名字就觉得形式大于内容,好像有点不正经干事。”宋吉开玩笑式自我批评。

2017年4月开始,所有门店的牌匾全部换成“很久以前羊肉串”。“餐饮说白了,有了招牌,产品结构也就清晰了,因为产品结构是围绕招牌去定义的。”宋吉说,门店牌匾意味着品牌定位得以确立,下一步是让更多人知道,也便确立了营销方向。

越来越多消费者涌到店里,问题在于能不能接得住?“那时候我开始考虑,如何接得住来的客人,让他们都满意。其实也就是组织力的形成了。”宋吉说,“这些都是在那次打击之后自然长出来的,产品、品牌和组织力是做餐饮必要的几块,当时觉得我好像要同时抛接这三个球,还不能掉地下。”

4

穿越:先胜而后求战

李宗盛在歌里唱,越过山丘,才发现无人等候。跨越鸿沟、豁然开朗的宋吉,忽然觉得怎么没有竞争对手了?

“以前到处都是竞争对手,当你做正确的事的时候,反而会觉得怎么大家都不正经?好像除了不把产品和客户体验做好,其他什么都做,各种概念和故事。”宋吉说。

在清醒之后,他把最多的精力放在“能不能让来的客人都满意”。

“我经常想,科技公司跟我们就是完全相反的打法。多年前看过乔布斯的一个采访,新品发布会后记者问他,你不是说这款产品要在去年发布吗,为何晚了一年?乔布斯很自信地调侃说,这款产品现在发布也领先世界一年。几十亿美金的研发投入、外观设计、iOS系统的操作流畅度……他很清楚这款产品是什么段位。就像《孙子兵法》中说的先胜而后求战。”

宋吉羡慕科技公司的标准化,一款乔布斯打95分的产品,交给富士康生产,99.99%成品都会是95分的输出。但餐饮不是。

“早期我到餐厅体验,宋庆在后厨亲自做,旁边10个服务员,我坐着品尝,但只有这一个小时,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是领先同行一年的,是95分以上的体验输出。当我这个老板离开门口的时候,它会瞬间变成80分、70分甚至不及格。餐饮是一个动态经营的过程,影响因素非常多,都是人的操作。”

受过挫折,困境反转,这些经历使宋吉保持“老板的清醒”。

“人的服务不是机器设置,它不像面部识别,一次识别就永远可以识别。有些老板认为自己是神,我制定了这个流程,大家就按这个流程去做。其实不是。意识到这个问题以及一步一步解决这个问题,这是最近4年我们在做的事,持续优化、平衡组织力,给客人提供好的服务和体验。”宋吉说。

过程虽然难,但越做越有意思,因为人很多时候会超越机器。

“再拿面部识别来举例子,你觉得面部识别是95分的体验,但是人的服务与机器是大不相同的。比如说老顾客来了,优秀的服务员会说,王姐来啦,95分;他继续说,还是坐之前位子吗,一下变成了96分;他再说,还是不吃葱花香菜吗,一下就变成101分。”

很久以前羊肉串:火热的排队现场与冷静的创始人

但是服务想要做到101分,难度系数非常高。如何让这些现场的服务和体验自我进化,目前做得好的还是海底捞。

很久以前羊肉串因为追求极致服务被称为“烧烤界的海底捞”。宋吉的终极定位跟海底捞并不一样,但是他知道自己要“路过它”。

“刚从坑里爬出来时,我就确定了未来的战略方向,当时也知道会经历海底捞这个阶段,就是客户体验的阶段,当然最终要做差异化。”宋吉说。

如何调动每一个服务员本身的内心驱动力?产品、品牌、组织力,宋吉手里扔的三个球永远不能落到地上,当三个球形成正向反馈,便不再需要费大力气时刻维持,而是有了系统自增强的力量。

比如产品精进,羊肉具有“期货”属性,每年8~11月集中屠宰,之后进入冷链运输环节。很多客人觉得很久以前的羊肉串比其他地方“好一点儿”,但他们不知道从草原到餐桌有100多个环节在支撑这个“好一点儿”。

“我举一个小例子,如何让羊肉不膻这个环节,有两个关键点,羊的年龄这个维度好解决,另一个不好解决的维度是氧化度。产品团队如何让羊肉在存储和运输过程中尽可能少的接触空气?”宋吉说,“第一年他们专门定制包装,但装羊肉的袋子会冻得很硬,在运输过程中磕出小小的孔,还是会进氧气。第二年他们给每个箱子加上大大的隔板,这个办法逻辑上行得通,但前提是工人得轻拿轻放,实际是工人在车上扔来扔去,最后还是会磕到。第三年他们又加了软隔膜,虽然还是有个别的会被磕到,但小孔的数量减少了。今年他们又在外包装上增加了一层装苹果的防撞网。这件事让我很感动,就是一种将心注入的态度,一点一点的在产品上精进。”

宋吉着迷于产品端和服务端一点一点的进步和成长。在组织层面,很久以前羊肉串设有价值评估小组,任务是看得见创造价值的人,给予更多的奖励。“创造价值、评估价值以及分配价值都很重要,尤其是评估和分配价值往往被忽略。”宋吉说,“必须在机制层面正向激励,羊肉的包装创新就奖励了5000块钱。”

*****

很久以前羊肉串创立13年了,宋吉承认自己的舒适感可能比大多数创业者好一些。消费行业的企业无所谓顺周期、逆周期,唯有一个周期:存活周期。只有更优质的产品、更极致的服务、更舒适的环境才能满足消费者日臻提升的需求,否则就会被逐渐淘汰。所以宋吉并不推崇“高速路上换引擎”式的增长。

“我会让速度没那么快,更多是一个缓慢推进的过程。我们的计划是每年门店数量增长20%。”宋吉很少受外界影响,认为做好自己最重要。

前可口可乐大中华区CMO、消费品专家鲁秀琼评价,在宋吉身上看到了第五级领导力的影子,一是保持谦逊姿态,拥有自省时刻,当发生问题的时候领导者要“看镜子,而不是看窗外”;二是领导力与产品结合,生发出极致的灵魂,慢慢的很多东西就长出来了。

宋吉的从容渗入到企业的DNA中,“打算这辈子就干这一件事了,也就从容了。”张沛元赞赏这种难得的专注力,“互联网行业大多是强发展、弱盈利,最终留下来的往往是有企业家精神的人。但餐饮行业不同,做三五家店可以很舒服地赚钱,所以来的人很多就是想赚钱,这就导致如果你在这个行业碰到有企业家精神的人,其实是很有优势的。而且经历过低谷,吃过苦头,也释放过风险,再重新成长起来的人更值得投资。”

在张沛元看来,烧烤行业的竞争远弱于火锅行业,而且内核极难模仿,因为重服务是一项需要时间细细打磨的硬功夫。宋吉曾经受到“偶然”的眷顾,但最终在“必然”中走向成功。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CECKcmazhsKLdwq2m6zijw

人民币持续升值?楼市将被碾压?

人民币升值,是不是意味着中国选择“保汇率”,那么楼市会不会被放弃?

者:刘晓博
来源:刘晓博说楼市(ID:liuxb919)

2021年5月19日前后召开的“新一次莫干山会议”,因为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周诚君的发言,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周诚君主要表达了以下几个观点: 

1、人民币国际化条件下,我们管不了人民币汇率,中国中央银行最终要放弃汇率目标,人民币汇率是全球所有市场主体对人民币的偏好、预期和交易决定的。

 

2、放弃了汇率目标,那么中央银行就可以明确地追求另外两个目标:即货币政策独立性和跨境资本自由流动。

 

3、这样,我们的目标就非常清晰:一头抓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确保人民币的国际信誉;一头推动资本账户开放,寻求跨境资本自由流动,确保人民币在国际范围内可自由使用。

 

4、总体看,人民币对美元在中长期内将持续对美元升值。这既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人民币相对购买力不断提高的结果,也是美联储搞量化宽松和不断扩表的后果之一,而且经验数据也表明,多数成功迈过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人均收入超过10000美元后,其货币将对美元汇率呈持续升值趋势。

几乎与此同时,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调查研究部主任吕进中在《中国金融杂志》撰文指出,本轮大宗商品价格上行对宏观经济冲击存在一定的滞后影响,中长期上行趋势或已成型。中国应该让人民币适当升值,抵御输入性效应。 

吕进中海认为,资产价格有纳入通胀考量的必要性,建议试点测算资产价格指数,并与CPI、PPI合成计算广义通胀指数。 

央行两位官员的讲话、撰文,都涉及了非常重大的问题,将影响未来中国通胀率的计算方式、基本利率走势、人民币是升值还是贬值,而这些都将对我们的资产配置产生深远的影响。 

有读者忧心忡忡地问我:人民币升值,是不是意味着中国选择“保汇率”,那么楼市会不会被放弃?因为当年日本就是“保汇率”的情况下,出现的楼市大崩盘。 

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第一,周诚君和吕进中,都是央行各级研究部门的负责人,他们的观点不仅仅是学术观点,还可能是政策信号。 

第二,“央行管不了人民币汇率”,可以理解为人民币国际化、迈向硬通货的宣言。


但你要首先理解汇率的“不可能三角”。 

“不可能三角”是蒙代尔等人提出的,具体是指:一个国家不可能同时实现资本流动自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 

比如日本,货币政策有独立性、资本是自由流动的,但日元汇率大幅波动。 

在比如中国香港,资本自由流动、汇率盯住美元(保持稳定),货币政策就很难独立,受到美国或者中国内地的影响。 

而中国内地,长期以来追求的是独立的货币政策、稳定的汇率,所以我们有外汇管制,资本流动不自由。 

从1949年至今,中国汇率三角关系一直如此。周诚君的意思是说,现在进入了新时代,人民币要国际化,那么离岸市场的人民币汇率除了香港之外,你是无法控制的。所以,中国应该逐步放弃汇率目标(汇率稳定),追求“独立货币政策+资本自由流动”。 

人民币要变成硬通货,中国要崛起为真正的强国,理论上需要走这一步。但问题是,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因为过去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关起门来玩泡沫。一旦放弃外汇管制,楼市和股市的泡沫会全部双双破裂。此外,还会加剧富裕阶层的财富转移。 

更要命的是,中美关系充满了变数。拜登时代,合作色彩更浓一些;特朗普一派上台,冲突就可能加剧。在中美没有形成新的稳定关系之前,在台海问题没有解决之前,央行不管人民币汇率、贸然取消外汇管制将是一场灾难。 

第三,人民币会长期升值吗?很难。 

目前看,人民币有升值的理由。主要原因是,中国率先控制住了疫情,维持了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而美国、印度等大国深陷泥潭。中国的对外贸易反而大幅上升,因为缺少替代国。 

再加上中国印钞少,美国印钞多,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就成为可能。而且当前大宗商品涨价比较厉害,人民币适当升值有利于遏制输入型通胀。反正我们出口这边缺少替代者,人民币升值暂时不会损害竞争力。 

所以,人民币或许真的可以对美元升值到6.2左右,甚至接近6。但疫情全面结束之后,情况就会发生新的变化。 

周诚君在讲人民币升值的时候,还讲了一个逻辑:二战之后,当一个经济大国崛起的时候,都被美国逼着货币升值,比如日本和德国。所以——(下面的话是我推导出来的)中国如果想跟美国维持斗而不破的关系,就要控制贸易逆差,货币就必须升值。 

这个逻辑当然成立,但人民币很难有日元、德国马克那样的升值幅度(升值2.5倍左右)。原因很简单,日本、德国是战败国,理论上是被美国占领、保护的,所以节省了军备开支。而中国跟美国正在发生“有限度的军备竞赛”,这意味着中国军备开支将远超日本、德国,人民币升值的幅度就不会太大。 

而且中国维持多民族、大一统国家,运行成本本来就高一些。比如:我们为什么能有效控制疫情,就是因为有庞大的基层政权组织,而日本、德国、美国是没有这些的。 

所以我的结论是:人民币会有所升值,但不会重演当年日元、德国马克的大升值。 

第四,通胀计算方式的变革,会导致趋势性加息?比较难。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调查研究部主任吕进中提出的“资产价格有纳入通胀考量”、“建议试点测算资产价格指数,并与CPI、PPI合成计算广义通胀指数”,其实不是全新课题,去年就有过讨论。 

这涉及到一个重要的问题:央行是负责发钞的,怎样才能判断钞票发多了,还是少了? 西方国家一般看就业率(或失业率)和CPI。但CPI存在一个如何计算的问题,中国的CPI偏重“吃”(基本生存),其中猪肉占比偏高。所以坊间戏称,中国的CPI是“猪决定的”。 

由于没有计入资产价格,尤其是房价(只计算了房租、房屋装修),所以大家都觉得CPI失真。所以我把CPI称为“穷人指数”,因为它更多侧重基本生存。如果你投资,就缺少一个指数,只能看广义货币M2的增速,或者社会融资额的增速,这可以看做是“富人指数”。 

人民币持续升值?楼市将被碾压?

人民币持续升值?楼市将被碾压?

上图:最新的CPI只有0.9%,而PPI飙升到了6.8%,资产价格上涨主要影响PPI,而比较难传递到CPI。


现在吕进中的建议是,“资产价格有纳入通胀考量的必要性”,建议搞一个资产价格指数。然后这个指数跟CPI、PPI三家综合,计算出一个“广义通胀指数”。 

这当然很有必要。但问题是,“广义通胀指数”一旦问世,可能给央行带来加息的巨大心理压力,因为它一定比CPI高很多。 

再加上人民币要升值,要遏制输入通胀、维持中美良好关系,那么加息起来岂不更理直气壮? 

其实未必。因为中国目前基准利率比西方国家已经高了不少,未来外汇管制的放松是渐进式的。而中国经济内生动力有待提升,再加上老龄化、少子化,利率太高不利于经济发展,所以很难出现趋势性的加息。 

“广义通胀指数”,无非是诞生了一个新的“富人指数”而已,主要给投资者看,央行参考。 

只要中国留在全球主流贸易体系之内,利率的大趋势还是不断走低的。但短期反弹有可能。 

第五,人民币升值、广义通胀指数诞生,会让中国“弃房价、保汇率”吗? 

无论人民币升值,还是放弃汇率目标,都是从中国跟世界的关系来考虑的,目标是“活得更好”——让人民币成为硬通货、让中国成为世界强国。 

但我们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踏踏实实地活下去,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基本稳定。


两个目标相比:国内目标优先,生存目标优先。 

国家要长治久安,就必须要足够的财政来源,而“土地+房屋”是当今最重要的财源,全口径政府收入的接近40%跟“土地+房屋”有直接关系。 

所以,在“土地+房屋”问题上,改革一定会非常慎重。日本式的房地产泡沫破裂,基本上没有可能在中国发生。因为“三道红线”(房企融资)、“两道红线”(银行放贷),再加上限购、限价、限售、限贷、限商之后,房地产市场彻底被装入了“鸟笼”,想剧烈波动比较难了。

未来,国家会遏制房地产泡沫,遏制房价过快上涨,避免大涨之后的大跌。由于土地、资金的供应高度由政府管控,无论是“东京模式”(大跌)还是“德黑兰模式”(每平米房价数亿元,房价每年翻倍)都没有可能在中国重演。 

中美博弈,双方最有杀伤力的牌都还没有打出,特朗普是否会卷土重来尚未可知,未来充满了巨大的变数。


在中美形成新的、稳定的关系模式之前,很多问题都看不清楚,各种可能性都存在。 

但有几个判断,我可以比较确定地告诉大家: 

第一,房地产行业对中国仍然比较重要,至少20年内很重要,房地产的含税率还会提高,这个行业仍将是中国的征税神器。中美博弈中,双方未来都需要更多的财政收入。

 

第二,人民币在疫情结束之前,可能会有一波升值,尤其是在今年年内,目标是对冲输入型通胀(大宗商品涨价)。但从中长期看,升值到6以内,并长期保持,基本不可能。

 

第三,今年四季度以后,中美货币政策可能再次明显背离,美联储开始收紧,中国央行会适度放松。

 

第四、人民币的汇率,长期看是由中国社会的活力决定的。

就在我即将完成这篇文章的时候,央行突然通过官网、官微就人民币汇率问题做了一个表态(下图):

人民币持续升值?楼市将被碾压?

为什么央行突然在周日上午做这个表态?看来周末关于人民币升值的窃窃私语比较盛行。为了避免影响明天开盘之后的走势,所以做了上述四平八稳的表态。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6BYJqwU-sUCs_4wtDCnN7g

真正的“高考地狱”在哪里?

◎智谷趋势(ID:zgtrend) |  黄天霸

寒门子弟,还有多少的独木桥可以走?
 
唯一可以确定的答案是,读书仍然能给普通人以希望。只是这条独木桥,有的拥挤得不近人情,有的还保留一些善意。
 
2021年6月7日到9日,中国千万考生又要开始一轮无声的厮杀,也将终结中国1078万考生的12年苦读。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老师考生家长都悬着一颗心七上八下,这是新时代成年礼。
 
近些年,背负着素质教育之名,其实中国学生的负担正变得越来越重。只不过,如果高考也有天堂和地狱,中国的高考至少和地狱还有好几层距离。
 
真正的高考地狱在印度。同样千万级别的考生已经数倍榨干了高考补习的教师,补习之都科塔也被称作死亡之都。因为不堪升学压力自杀的学生太多了。多到补习班甚至需要专门为学生开设心理调节课。
 
好在中国的教育转型已经逐渐甩开了印度的应试魔窟。
 
中国教育改革的下一站是哪呢?
 
或许不是中产家长们推崇的美利坚精英教育模式,而是隔海的日本模式。
 
真正的“高考地狱”在哪里?
高考地狱在印度
 
中国高考虽然煎熬,大多数人也就煎熬三天。
 
而隔壁的印度,则是按月计。
 
每年4月开始,伴随他们的不仅是印度的酷暑,同时也是长达两个月的参考奔波。
 
在印度大学录取系统里,是没有全国统一高考这一说法的。
 
学生的生杀大权全被掌握在各个大学手中,很多学生为了增加胜算添一份底气,不得不流连于各大学校的招生考试中。
 
夸张的,一个高考季甚至要考20多场。
 
更不可思议的是,参加这些自主招生考试甚至不是人人享有的机会。
 
早在12年级,各地考生就已经参加了一次全国统一的毕业考试,由印度中央中等教育委员统一组织和命题,文科生要求参加英语、数学、地理、历史和简明经济学的考试,理科生则要参加英语、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的考试。
 
这个考试设置接近于中国的高考,只是对于想要上大学的印度学生而言,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在印度有这样一则笑话:“我之所以来麻省理工读书,是因为我进不去印度理工。”
 
因为印度这套人才筛选机制实在太残酷了。
 
要想参加高考,学生的毕业成绩需要超过平均线。
 
要想进入一流印度大学,假设当年考出的最高分是100分,那么考生的高考分数平均下来则要达到90分以上。
 
如果梦想进入印度理工科学术殿堂印度理工学院,学生需要拿到98分的毕业成绩,才有资格报考这所学校。
 
这还没完,学生还需要连考两次毕业考试,第一次是为了淘汰40%的学生,第二次是为了确保剩余的学生可以达到各科的淘汰线。
 
也就是说,每一个被印度理工学院录取的学生,都是优中选优、全面发展的尖子生。
 
在这样堪称变态的录取标准下,印度理工学院的录取率不到2%,而麻省理工甚至有10%的录取率。
 
严苛的考试环境催生了印度的补习城市。单靠补习得到经济振兴的城市,即使中国也不曾有这样的景象。
 
印度北部的城市科塔,是全国有名的补习之都。
 
每年有超过20万的学生从全国各地前往这里,就是为印度理工学院的入学考试做准备。而理科生一年的补习费用高达4000美元,令一大批中低收入家庭望而却步。上下100多家补习中心,就能为当地带来了上百亿卢比的年收入。
 
这样的科塔,也被称作死亡之城。
 
在这种地狱级别的应试压力下,印度学子的神经被千锤百炼,直至崩溃。
 
一两百名十几岁的考生被密密麻麻塞进了一间教室,每天接受14到16小时高强度课程,每一次课堂测试就是下一次分班的直接依据,不停不休、优胜劣汰,直到考试结束。
 
于是,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堪重负,选择了自杀。
 
自2013年到2019年,根据当地政府的数据,共有77名补习学生在备考期间自杀。
 
接受GGTN采访的一名考生表示,“在这里,我没办法做我自己,也早就忘记自己是什么样子了。”
 
真正的“高考地狱”在哪里?
 
无止境的学习备考,这就是印度学生没有尽头的困境。
 
真正的“高考地狱”在哪里?
精英天堂在美国
 
美国的大学生则不必苦苦挣扎在题海中,中国有没有可能学习美国呢?
 
美国大学一直以极强的社会包容性和多样性闻名,大学的录取机制和亚洲国家比起来有着相当大的差别。
 
最明显的表现,好听点就是录取标准的多样性,换一个中国家长不喜欢的说法,那就是不确定性。
 
不同于入学考试、统一考试这种一考定音的制度,美国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学生综合素质表现上。
 
在学术方面,美国大学往往考虑两项标准:平时成绩和标准化成绩。
 
平时成绩就是学生在校的课堂表现、考试成绩,比如说国际学校统一标准的AP、IB、A-level系列课程,这些课程反映出来的学生平时表现便是美国大学一大重要考量部分。
 
除此之外就是标化成绩,比如出现在《天才枪手》里的SAT测试,亦或者在美国高中大为盛行的ACT测试都被接受,考试科目包含阅读、文法、写作以及数学,而且一年往往有几次考试机会,考生只需要根据自己的准备状况报考即可。国际学生需要额外提供自己的语言成绩。
 
同样是看成绩,美国和中国却还是很大不同的。
 
美国的中小学是快乐教育,真正敢奉行这一原则的只有底层家庭,精英家庭的孩子却在偷偷努力。因为一旦进入美国高中,学生自由选课修学分,这时候自主学习能力就非常重要了,而穷人家庭的孩子基础教育打不好,特别是数学不行,高中就开始拉开差距。
 
所以,高中毕业,就是精英家庭的孩子和普通家庭的彻底分流。
 
另外,美国大学很看重学生的个人素质。
 
在美国大学申请系统里,申请者需要提供文书,突出自己的个人亮点、人生经历,从而尽量向招生官展现自己真实而独一无二的部分。
 
文书对习惯了应试考试的中国家长和考生来说可能是最玄乎的环节,整得像个脱裤子放屁的自我推销。
 
举一个中国家长完全无法理解的奇葩例子。
 
前几年有一个女孩因为写自己热爱吃披萨而被耶鲁大学录取,招生官愣是在她的披萨文书里看到了她独具一格的风趣和对披萨数十年如一日的热爱。更离谱的是学生反而拒绝了耶鲁的录取,原因是学费太贵。什么成绩标化,忙到最后也许你甚至比不过一个披萨,美国大学录取制度的主观性可见一斑。
 
除了文书,美国大学也会向申请者提供一栏专门用来填写自己的课外活动、奖项经历。
 
好了,这样下来,申请多样性是看出来了,不现实性也看出来了。
 
所谓的“个人素质”到最后也经常被诟病成富人之间的角逐。毕竟丰富多姿、光鲜亮丽的课外活动对于富家子弟似乎更加唾手可得,而对于家境不佳的学生来说往往也拿不出什么出彩的活动。这时候就看招生官的判断了,所以美国录取也经常被扣上过分主观的帽子。
 
很明显,仅靠做题能力强,在美国是无法轻易敲开高等学府的大门的。
 
这在倡导教育公平的中国,不太可能走得通。
 
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录取机制毫无可取之处。
 
美国对考试成绩的考核有最突出的一条优点,就是美国对于平时成绩的重视。美国大学不会让学生把精神紧绷在一次机会上,而是更为综合地考量,这也体现了美国大学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
 
不只是应试机器、公司螺丝钉,而是一个更加全面独立的个体。
 
真正的“高考地狱”在哪里?
日本
 
中国的教育模式正在向日本靠近。
 
相比起印度,中国的另一个邻居日本的情况看起来稍显乐观。
 
日本考生往往需要经历两轮考试。
 
第一轮发生在一月中旬,是与中国高考、印度毕业考试大同小异的“中心考试”,每年大概50万学生参考。
 
不同于国内粗略划分生物地理历史等学科,日本“中心考试”考试科目划分得相当细致。虽然大科目只有六门——国语、地理历史、公民、数学、理科和外国语——但各科还会进一步细分。
 
日本的文科开放题往往对学生的综合知识体系有着极高的要求,而不仅仅是知识点的复制粘贴。如此看来,日本高校需求的往往是有着成熟知识架构的思想者。
 
比如说公民还会继续细分成现代社会、伦理、政治经济、伦理政治经济几门;日本史也分为日本史A和日本史B;另外,理科除了分成理科一、理科二,理科二还会继续细分成物理、化学、生物、地学;外国语则囊括了英语、法语、德语和韩文四个选择。
 
这就要求学生早日敲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并且为大学考试科目做好针对性准备,这和今年国内实施的新高考改革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中心考试”结束的第二天,官方就会向学生发布标准答案。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发挥情况对自己的成绩有一个大概的预估,然后根据这个分数和大学分数线去填报志愿。
 
在印度,最后顺利进入大学的考生还不足高中毕业的三分之一,而在日本读个本科并不是件特别困难的事。
 
但日本高考竞争也不算宽松。知名学府东京大学、京都大学每年各录取近3500名学生,而每年参加日本统一考试的学生55万来算,也有1.3%的录取率。
 
这个时候,致力于就读名校的考生迎来了自己的第二轮试炼。
 
超过分数线并不意味着直接录取,和印度差不多,学生只是有了参加招生考试的资格,也就所谓的“校内考试”,这才是录取流程的重头戏,分数占比学生考核的百分之七八十。
 
如果考生落榜了,也很有可能会选择留下复读,经常是一复读就读了个两三年。像东大这样的高等学府,学校里面考了两三年才考上的学生不在少数。
 
自然,如此重视考试成绩的日本也会有一套独属的补习体系。
 
日本的补习机构也借此获得了相当不错的盈利。一年下来一个家庭的开销往往是100万日币以上,折合人民币七八万。
 
虽说日本也看重考试成绩,但考试入学也并不是唯一的出路,报送体制、特长加分等也一件不落。
 
要说在人才选拔机制上和中国最大的区别,大概就是日本对于专科院校的包容性。
 
日本的专科院校经常与用人单位紧密合作,保证毕业生的就业率。而且日本独特的“匠人精神”也相当青睐那些有着一技之长的年轻人。对于倾向就读专科院校的考生来说,一般考完“中心考试”就万事大吉了。包学包就业还有一定社会地位,嘿,这波也不亏。
 
如今中国也在着手实施新高考的改革,增设了开放题,另外也在加快职业教育的本科化,培养更多高标准的大国工匠。
 
更为精尖的人才培养重头戏还是得看高等教育,筛选机制只是一个起点而已。
 
高考,本来就应该是国家人才培养的风向标,而不是国家人才培养的巅峰。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rlMURu70gxeOWF8yhzgwWw

在线教育大地震

地震前夕的轰鸣:在线教育裁员潮。

作者:哲颉
来源:校长邦(ID:xiaozhangbang)
01
在线教育裁员潮
开始了动荡前夕的轰鸣

“你被群管理员移出群聊 。”

 

王丽惊讶的看着手机上弹出来的消息,心里一沉。

 

早在当日的下午,收到offer后的王丽刚刚准备齐全了所有入职小学数学辅导老师岗的资料,然而却在当日晚间发现自己竟突然从岗前培训群里被踢出。

王丽第一时间联系了相关人员后得知,不只是她自己,其余入职人员也均被踢出群聊,培训群竟已经解散。

 

“发现培训群解散后,我心里就有不好的预感,但是HR当时告诉我不要着急,结果没想到晚上就直接打电话通知我offer作废了!”王丽对媒体表示道。

 

“HR说明是因为近期在线教育政策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导致公司内部调整,紧急叫停了招聘计划,”王丽进一步叙述道,“并且HR还和我强调,就算我来了也没有辅导班可以带了。”

 

于是,在当晚,“叮咚”一声,王丽的邮箱里收到了一封邮件,邮件内容显示为:“已电话沟通确认放弃offer。”而气恼的王丽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这一声邮件的“叮咚”,除了在她的邮箱响起,在同一时刻里,也在全国上下各处应届毕业生的邮箱里响起。

 

而这一声又一声撤销offer的邮件提示音的背后,所汇聚而成的,便是2021年在线教育裁员潮爆发前夕的轰鸣。

 

在线教育大地震

近几日的行业内,大家首次被“裁员”二字所聚焦,大多是来自高途集团。

 

5月27日,高途集团在内部会议上提出了裁员计划,会议结果表明高途课堂将裁员30%,同时信息流业务、直播业务全部关停。

 

然而紧接着,行业内开始不断出现在线教育企业裁员信息的猜测与热议——

 

“据说VIPKID仅半个月时间就裁员了500多人!”“作业帮IPO计划听说已经暂停!并且正在实施裁员计划!”“网易有道貌似也要裁员了!K12公司都难逃一劫!”“字节跳动旗下的教育业务近几周频繁召开高层会议,据说教育业务即将进行大范围架构调整!”

……

 

据相关媒体报道,镇江学而思、南京学而思目前或也被通知暂停招聘动作,对外口径为“已招满”。

 

“裁员”二字,宛如悄然杀进在线教育行业的病毒,相关猜测与报道也正在迅速发酵,形势惹人瞠目。

 

“按照目前的情况,今年暑期全行业岗位裁减可能会超过10万个。”一位在线教育公司的高管对媒体表示道。

在线教育大地震 

众所周知,暑假是教培行业最重要的时期之一,在学生补课需求爆发的时间段里,各家教培头部企业一般都要提前数月准备好冲刺暑招的教辅资料与教师储备。

 

那么,正处于风口之上的在线教育,为何会突然传出大肆毁约offer,并开始大面积裁员计划的新闻呢?

 

——在线教育,到底怎么了?

 

其实,无需疑问。

如今面对这个问题,每个人都会心照不宣的发出一声叹息。

02
风光不再:
行业风声鹤唳,资本迅速冷却

近几日,股市里的教育企业们,股价集体大跌。

 

在线教育大地震

“教育培训企业巨头纷纷大幅下跌”“教育培训行业在一夜之间消失X亿元”“中概教育股集体跳水”……这些仅仅是读起来就令人心怖的话题,如今也不止是只发生过一两次的“偶然性事件”了。 

 

资本可以将一个行业炒的鼎沸火热,也可以将一个行业骤降冷却。 “2013年的时候,《中国合伙人》这部电影上映,教育培训行业也在那个时候大火了,”一位行业资深人士在媒体平台上表示道,“天天都有新品牌出现,人人都说要去教培行业创业,资本也就跟着参与进来了。” 

 

紧接着,2015年到2018年里,趁着风口正旺盛,资本开始涌入上百亿,将教培行业彻底炒热。


然而,在2019年里,线下爆雷潮紧随而来。行业内人士都有所深刻记忆的是,“跑路倒闭”成了2019年的年度关键词。大片的倒闭、大片的爆雷,几十个城市、上百个校区、好几万的学生,顷刻哄散……

 

2020年,疫情重击让行业内一众线下强制暂停,在线教育直接接替了下一个最佳风口的位置——资本又如一股强大的龙卷风般涌入了在线教育行业。 

 

乃至今日,依旧能够清晰回忆起2020年的在线教育营销大战,各家在线教育企业仿佛是在比着赔钱,一到暑假,猿辅导、学而思网校、作业帮、跟谁学等各家企业只管疯狂砸钱营销,营销预算额高达45亿…… 

 

而如今看来,烧钱之路,终究还是无法走长久的。2021年初开始的政策整顿,便让一度风光无限的在线教育行业,直接从制高点重重跌下。 

 

行业内开始了风声鹤唳。资本随之迅速冷却。

 

03
谣言即可撼动行业
在线教育大地震已不可避免

5月24日早间,一则群聊天记录在行业内被疯狂传播。

 

在线教育大地震

据传,该群消息源自海淀区某教育机构内部群,内容之中主要提及的“三不”引发了全行业的热议:

 

“三不”之一:假期不让上课,“假期”包含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未成年学生);

 

“三不”之二:培训机构(学科类&素质教育类)不让上市;

 

“三不”之三:不让做广告,下一步,就是在广告字眼儿上,给机构找问题。 

 

虽然,在5月25日的午间,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已出面辟谣该消息不属实,然而在辟谣正文中,却也存在着诸多模棱两可的关键点,让行业内人士难以不去揣测其中是否仍有“深意”。 

 

而不管怎样,从年初以来对于在线教育营销投放的重拳打击这一现象来看,就已经迎合了“三不”之三:“不让做广告,在广告字眼上给机构找问题”这一关键点。


再放眼全在线教育行业,在这些“双减趋紧”“预收费问题”“教师资质问题”等重磅整治轮番重击的形势之下,未来还将会发生哪些事情,无人敢于开口预测。

 

36氪的一句话一度引发大众探讨:“如果说‘双减趋紧’‘预收费问题’‘教师资质问题’等监管主要是让行业走向‘合规’与‘合法’,那么‘不许上市’‘不许投广告’这两则传言则将让在线教育行业迅速收缩。” 

 

而如今来看,政策还未真正落地,资本就已经迅速撤场,各大企业就已经开始传出“裁员求生”的新闻,在线教育行业接下来的这个暑假该何去何从?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若说大企业尚还可有所喘息,那么一众小机构又该如何熬过这段窒息时刻? 

 

未来之路,还将生出多少未知的行业百态,我们仍需持续关注。而目前已然可知的一点便是: 

 

在线教育的大地震已不可避免。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NteA9nzEAweOguo2Auwy0A

季琦:未来几十年,人口、生意将发生剧变

季琦:未来几十年,人口、生意将发生剧变 | 创思享
季琦:未来几十年,人口、生意将发生剧变 | 创思享

口 述:季琦 华住酒店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

来 源:季琦(ID:huazhujituan)

 

01
季琦:未来几十年,人口、生意将发生剧变 | 创思享

“东方将超过西方”

 

2020年以来,世界和国家的整体形势发生了很多变化,我们的行业也是。借此机会,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针对这些变化、以及变化与我们之间的关系,我的一些新的思考。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句话出自党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初次听到这句话时,我不太能理解,因为觉得国际形势一片大好,没有战争,没有大型的区域性冲突,都是小摩擦。经济虽有波澜,但整体走势平稳,全民健康水平方面的考验主要来自于新冠疫情的考验。

 

但我始终将这句话放在心上,将其与华住的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远的发展结合起来进行思考和参悟,下面我就与大家分享我的思考所得。

 

有一个人类学家叫莫里斯。他总结了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竞争力的四大要素:能量、组织、信息和军队。

 

首要因素是能量,能量代表了什么?其实就是一个国家获取能量的能力和效率。

 

第二个要素是组织,即有效地组织人们去进行各种活动的组织能力。一个国家组织国民抗洪、抗疫的效率和水平,都是组织能力的体现。

 

第三个要素是信息,即获取信息的能力。我们设想一下,假如古代有对讲机、手机和微信这些通讯工具,与那些用信鸽、骑马来传达信息的部队相比,很显然,有高度发达通讯工具的部队获胜的概率更大。

 

第四个要素是军队,该要素泛指通过各种能力去攻克敌人、消灭敌人的能力。比如宋朝屡屡在战场上败给北方游牧民族而无能为力,到底是何原因?游牧民族无论是获取能量的能力、组织能力或是信息能力都不见得比宋朝发达,为何战斗能力极强?关键就在于骑马。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使得军队能征善战,而文明的朝代不具备与之相抗衡的能力。

 

莫里斯主要通过这四个要素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力,这就是莫里斯指数。

 

莫里斯绘就了一段曲线,西方国家长期以来在四项指标上领先于东方,而近几年,东方的竞争力迅速上升。在他看来,虽然在未来几十年时间里,整个世界仍将呈现以西方为主导的格局,但几十年后,东方有可能超过西方。

 

我们重点讨论两点。一是信息,二是能量。当前无战事,军队这一要素可以排除。而组织能力其实是能量和信息这两大要素的综合体。

 

首先谈一谈信息。近代信息传播方式的变更和信息量的爆发,可以以互联网为代表。

 

互联网改变了各行各业,同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现在不看报纸,不看电视,也不再书信往来……这些变化,都在互联网时代的影响下真实地发生着。

 

信息获取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大家都已经理解和知晓,我重点讲一讲另一个重要因素的变化——能量。

 

说到能量,这个世界除了信息的使用方式已发生剧变,能量的获取方式亦然。早前我就表达过这样一个观点——获取能量和使用信息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将会引起人类社会的根本性变化。

 

接下来让我们看一下人类在能量获取方式上的进步。

 

一开始的时候,人类都以打猎、摘野果的方式从大自然中获取能量,而当地球进入冰河期,这“切断”了大自然的供给,人们因此面临能量危机,最终死去。

 

随后转折点出现了,人类开始学会通过圈养动物和庄稼耕种稳定地摄取能量。我们开始有规律、有组织地播种麦子,冬天可以将麦子收回来储存在坛子里,其它的农作物也沿用这一操作;另一方面,原先人们在冬天捕猎,很难有所收获,那就将动物圈养在家里。

 

这是人类一个很大的进步,就是我们可以把所需要的能量储存下来。圈养动物,庄稼耕种,包括火的使用等,都是为了将能量进行储存。

 

那么当人类发展到第二个阶段,是如何获取能量的呢?答案就是化石能源,最典型的就是煤和石油,这一变化也使得人类进入工业时代。有人会问:这是什么能量?这是人们在使用过去地表吸收和储存的太阳能。

 

在能源方面,目前85%的能源来自于化石能源,而化石能源的使用方式,也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电池,特别是锂电池的使用,以及正在开发中的电池技术上。能源使用方式的变化会给我们的生活,乃至整个社会的能量带来非常大的改变。

 

据我们统计的关于化石能源的资料显示,当下全球环境现象中的雾霾、沙漠干旱、污染、海平面的上升都是因为我们对化石能源的使用在慢慢积累,这一切都将在未来的某个临界点崩塌。

 

风能、水能、太阳能,尤其是太阳能,未来将有可能成为人类获取能量的重要(核心)来源,通过高效率的光电转换设备和低成本的储存设备,使得例如电动汽车中的电能供给,从以80%和90%的化石能源转化成太阳能驱动。

 

季琦:未来几十年,人口、生意将发生剧变 | 创思享

 

未来的汽车可能不再需要有驾驶员,也无需燃烧汽油,车身由电池板打造,以充分利用太阳能,并通过软件进行控制。在车里,你可以睡觉、打坐,情侣甚至可以将其作为约会的场地,你还可以在里面上网、工作、打视频电话。

 

说到这里,在座的各位可能会有这样的忧虑:酒店会不会没生意了?因为车构成了安全稳定的空间,如果控制得当,计算机驾驶肯定优于、甚至将取代人工操控,这和飞机的原理类似。

 

未来,堵车的问题也可能将迎刃而解,只要通讯稳定,汽车可以自行计算规划最佳路径。只有最后一个问题解决不了——洗澡,我们说酒店是要让客人“上好网,洗好澡,睡好觉”,洗澡这个功能,汽车恐怕解决不了。

 

电动车的崛起也加速了能量获取的方式和效率发生改变。现在买电动车虽然资源绿色,但性价比不高,但是在不远的未来,一切可能都将由电和太阳能来驱动,包括会场照明、煮饭、工作生活中的大小设备等。

 

当能量的获取方式和效率发生变化时,整个世界,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人口层面,都将经历剧变:比如戈壁可能变成宝地、上海不复往日繁华、依赖石油经济的中东步入衰落、美国对石油、能源、某些地区的控制权逐步瓦解……总结来说,信息和能量,在我们这个时代,正以双重效应同时作用于整个社会。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有着深刻而富有远见的内涵,其指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变革时代已经来临,且我们正身在其中。

 

这种大变局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也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季琦:未来几十年,人口、生意将发生剧变 | 创思享

 

02
季琦:未来几十年,人口、生意将发生剧变 | 创思享

生活方式边界在模糊

 

近十几年来,中国力量迅速崛起。中国的力量来自于哪里?在我看来是庞大的人口规模。人口众多的优势将直接反哺两个行业:制造业和服务业。

 

过去曾经有不少这样的声音:中国污染管控趋严,加之成本上涨,制造业会向东南亚包括南美、非洲转移。而从目前的情况看来,现实并非如此。中国未来发展的主旋律,仍将是制造业和服务业两大曲线的叠加。

 

这两个产业都有赖于人口规模,因此中国提出了内循环战略,通过撬动14亿人的市场做大消费,6、10、14亿人这三大圈层的消费力是惊人的——中国14亿人要吃米、吃油、吃盐;10亿人离不开手机,电子产品需求旺盛;6亿人要旅行,需要乘坐飞机、高铁,甚至购买汽车。这几个圈层的形成确保了中国服务业一定是海量且高增长的市场。

 

与此同时,制造业将依旧是中国经济的重要引擎。制造业的优势明显,且势头强劲,背后的原理非常简单:中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很多地区希望通过高消耗、高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拉动本地区的消费。中国已经形成的供应链、人才优势及跨国间的互相协同,很难在短时间大量地、系统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

 

要形成如此庞大的链条是很难的,相信不少人去过越南,它就不够体量;周边柬埔寨、缅甸的发展则受到政治形势的限制;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虽然人口多,却缺少了高效的政府领导;印度亦然,具备了人口优势,但由于体制的问题,发展基建和制造业可能不如中国方便、高效。

 

时代的变迁、信息的发展、二战之后国家之间格局的改变,这一切都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举一个例子,贵族消亡、中产崛起,这是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最显著的人口阶层变化。

 

过去的经济是短缺经济,是Ritz的时代、贵族的时代;而今天,大家的生活方式开始逐步向中产看齐。不难发现,过去企业领导人都开奔驰、宝马,而今天大家都开特斯拉,认为特斯拉才是未来汽车的代表;智能手表Apple Watch也备受中产的喜爱,觉得符合身份。时代的变化,引导生活方式在变化,贵族没有了,中产起来了。

 

新一代人既能接受Lululemon,也能背Loro Piana;既热衷于搜集布袋,也买爱马仕。生活方式虽然在不断变化,但是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例如:在有些人看来,背爱马仕包是一种拜金的表现;而如果你拎着LV的包去菜场,会被很多人说是假货。

 

此外,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如今无论是度假、商务、居家或是办公时,人们都更倾向于用视频会话代替见面,过去的出差需求也因视频会议的流行而降低,这样一来,人们可以留出更多时间陪伴家人和孩子。

 

由此不难发现:生活中很多概念的边界都在日趋模糊:商务和度假在模糊,居家和办公也在模糊,视频和见面也在模糊。

 

 

 

互联网的发达、技术的发达,因为通讯方式的变化、信息的变化在模糊,新冠更加强了这种现象。例如:商务和度假酒店的功能和定位,就已不像过去那样泾渭分明了。

 

一直以来,酒店通常分为度假型、商务型和会议型,而如今这个界限已逐渐模糊。在座的诸位不少是从外地赶来,试问你们来一趟上海就只为了开会吗?相信一定也安排了逛马路、打卡网红餐厅、知名景点的行程。

 

与此同时,居家和办公之间的界限也开始变得模糊。现在何时何地都可以开启视频会议,在家里还是在公司办公,只是一次空间的转换。这种“模糊化”对我们酒店的设计,对酒店的品牌、酒店的经营都会产生影响。

 

具体到华住,经过多年的发展之后,我们已经拥有了四条巴菲特所称的“护城河”。

 

03
季琦:未来几十年,人口、生意将发生剧变 | 创思享

如何放大 “护城河”效应

 

巴菲特为什么成功?是因为他坚信买股票就是买公司,买股票的过程就是要找出具有“护城河”效应的公司。在这里,我想将华住和巴菲特所定义的四类“护城河”,即无形资产、转换成本、网络效应和成本优势进行配对分析。

 

1. 无形资产

 

华住有两大无形资产:其一是品牌。华住首先是一个品牌公司,而不是个酒店公司。我们有品牌,因此可以售卖品牌,借品牌做管理,收取管理费,这是华住和目前世界上大部分酒店集团生存盈利的方式。

 

第二个无形资产是产品和服务。它们看似是有形的,其实是无形的,这是我想纠正的一点。而无形的背后则是设计的赋能,同样的砖块、木头、地板、电线、淋浴房,以不同的方式、材料、色彩来呈现,这就是设计师的智慧结晶。

 

2. 转化成本

 

提到转化成本,会员是华住的重中之重。华住的会员是需要花钱购得的,转化成本高。我们的目标是要让会员的转化成本变得更高,提升会员的含金量,促使会员们继续升级。

 

会员体系是华住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立足之本,加盟商如若不配合,就要尽力做好他们的工作,如若还不配合,就只能将他们迁移出系统。

 

会员是华住增加转换成本的根本所在,是我们至关重要的“护城河”之一,必须持续建立、用心维持。

 

3. 网络效应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节点数与网络效应之间的关系,网络的价值取决于连接点之间的互动。如果互动是一对一,不交互,那么互动关系是乘数级的互动关系,只是A×B;但如果大家都能做到一对多互动,互动关系就是指数级的,指数是X的N次方,越多的互动,曲线的陡升率就越高。

 

华住的节点数虽然不是最好的,也很不错了。华住的节点通盘来看主要是量大,我们有六千家店,未来要做一万家店,有人说一万家门店已经很牛了,可以和万豪一较高下了,我今天不这么想,因为我眼中的不仅有万豪,一万个店也不是华住的发展终局。

 

未来酒店行业要做大,就是要形成超大的网络效应,要达成这个效应,得有几万个节点。

 

为什么Airbnb市值这么高?就跟网络的节点数和互动性相关,华住不会做Airbnb,也不会做OTA,但是华住要做一个整合传统酒店行业的品牌、体系,再加上大节点的公司,我们要建立超大规模的酒店网络,形成相对封闭的生态圈,做到每个县城、每个发达的乡镇都要有华住的酒店,充分发挥大网络效应。

 

4. 成本优势

 

买一瓶矿泉水三块钱,买一亿瓶矿泉水每瓶只需五毛钱,这就是成本优势,通过规模化和合并效应得以实现。

 

到底多大规模为好?一万家(店)是不够的,我们做多少家?酒店行业是特别小的产业,市场总体量不到一万亿。这里的成本优势是说市场规模越小,你在里面做老大越安全。你要做小池塘里的大鱼,而不是做大池塘里面的大鱼。一旦我们在酒店业建立起了头部优势,我们的头部优势更稳定更可靠,对手要颠覆我们,难度很大。

 

尽管华住已经打造了四类“护城河”,但依然要脚踏实地,尤其是要做到“不称霸”。

04
季琦:未来几十年,人口、生意将发生剧变 | 创思享

生意和生命的意义,都在于连接

 

中国的消费者是个金字塔,我的观点是关于品牌数量是个倒金字塔。就是越大众化的产品,沟通和表达越简单,所以品牌的数量要少。快餐市场,有麦当劳、肯德基两个就够了,第三第四快餐品牌不见得能被记住。

 

中产往上,消费者需求多元化,审美多元化,价值观多元化,需要不同的品牌来迎合它,我们往中高档走是要开发更多元的品牌,展示更多元的生活方式。比如要有音乐空间,休息室,各种类型的设计主题、美食主题,再往上走,要有东方的,有西方的。越往下走,我们希望经济型酒店品牌越少越好。

 

华住未来的大网络,大规模,不能脱离高品质,这个品质包括消费者体验和业主的回报,没有品质的连锁,是没有意义的。我们要夯实流量的基础,不是做一个简单的数量叠加,而是要基于合格门店的精益增长。

 

另外我说过多快好省,我今天给一个量化指标:如果说我们的品质要做到100,效率也做到100,速度是120的话,那么规模(多)我们要做到400。华住“多快好省”的节奏,是要在好和省的基础上,追求多。

 

因为信息时代的发展,我们的需求和过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我们希望拥有、我们想要有房子,有一部车,有私人飞机……拥有是一种安全感,大概因为远古以前,人类常常物资匮乏,挨冻受饿,没有安全感。

 

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物资供应变得特别充裕,信息的发达和传播速度消解了不对称化,不出村子,我们也能知道某个地方有什么。人们不再寄希望于拥有某个东西,比如车子,用滴滴就挺方便的,养一个司机挺贵的,也不方便。

 

他们说世界最昂贵的不是拥有飞机游艇,因为比起之后使用中的维护和保养,买下的价钱反而算是便宜。从这个观点衍生出去,因为物质的丰富和信息的充分,人类不再从拥有某样东西上获得安全感,惟有能随时随地使用才能获得满足。

 

在我们这个社会里,更常见、没有负担的是即插即用即分。我们酒店就这样,出差到杭州,睡完走了,打车也是一样,即插即用即分。很多事情都会这样,他们说拍电影也是,不是一个公司,而是一个剧组,拍完散了,各回各家。

 

疫情以来,我也经历过长时间的隔离。我隔离时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丰富性,什么都不干,待在家里挺好的,苟活着,就像一个蚂蚁。如果我再丰富一点,可以楼上楼下跑一跑,拍一拍视频,但是还是没法随心去我想去的地方,见我想见的人,做我想做的事。

 

我忽然醒悟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和这个世界的连接。一个企业也是一样,你的价值和意义,也在于连接,连接越密,互动越多,价值越大。

 

华住现在在通过品牌连接,管理连接,但还不够,我们希望有更多的连接,比如IT连接,供应链连接。你可以不是华住品牌,但你可以用我的供应链;你可以不是华住品牌,但你可以用华住的IT系统甚至参加我们的培训。

 

我们这个生态体系的建设和连接,不在于100%的捆绑,结婚,也可以只是吃个饭,拉个手,这种连接意在多元和丰富,不一定是彻底的,这就是我说的拥有和可用。

 

很多人说海枯石烂,天长地久,这种事是过去时代的事,很美好,但是不现实。顾客和企业的关系,服务人员、业主和我们之间的关系,要重新审视,尽可能建立更多元的有效的连接。

 

流量,我多次讲到慢流量。我们华住要建立合格门店为基础的超大规模增长模式,看似矛盾,实质是统一的。首先说合格门店,合格门店是要令加盟商赚钱、客户满意,员工满意。

 

其次,这里说超大规模的增长模式,是指在互联网时代、数字化时代,要依托大流量、大数据,才能突破传统的品牌和管理,达成超大规模。

 

信息充分发达,使得大数据和大流量特别重要,如果一个企业没有海量的数据,不能拉动巨大的流量,很难成为行业领航者。

 

以卡拉ok为例,开一百家单店可以挣一千万的门店,不如开一万家单店可以挣一百万的门店,这就是大数据和大流量的叠加效应。华住也是一样,我们要开更多的门店,哪怕不是完全的连接,但首先要形成超大规模的数据和流量,奠定华住未来正确的走向。

 

广积粮,不称霸,华住要有梦想,但梦想不是喊出来的。我们要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登山的时候就是一步一个台阶,不知不觉就到了山顶上。

 

05
季琦:未来几十年,人口、生意将发生剧变 | 创思享

结语

 

最后谈谈远方。

 

汽车里没有了司机,汽车里面可以有床;到杭州不用住全季了,而是在大的郊外或者市区,山清水秀,有一个商业中心,或大停车场,汽车开过去,凭一张卡无缝对接,中心里集合了洗浴、咖啡、餐饮、SPA、迪厅、卡拉ok……这也许就是未来的酒店形态。具体是什么样,我们目前都只能想象。

 

五年我们要把门店做到多少家?我说要五万家,这不是任务,也不是指标,只是说说,想想,云中漫步,只为打开新的思路,不在于拥有,而在于获得,不在于百分之一百的全打通,而在于先连接上。

 

人类的未来,一个可能是毁灭了,发生了战争或者洪灾、暴风、地震、冰河世纪,人类移民火星;一个可能是因为信息和能量的充分变化,整个人类社会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所有产品都在云端,孩子也在云端。幼儿园在云端,教育在云端,所有的一切,车、企业都在云端。

 

可能在这个新的社会组织方式里,许多生产关系、组织结构均发生了变化,当然,未来还是需要酒店,不管未来人类社会怎么样,华住都不能缺席。

 

莫里斯定律讲,所谓的历史,就是懒惰、贪婪、又充满恐惧的人类,在寻求让生活更加容易、安全、有效的方式时创造的。这句话讲得特别好,这就是人性。用这句话指导人类展望未来,走向未来,很有借鉴意义。

 

谢谢各位!

 

本文转载自季琦(ID:huazhujituan)。所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留言联系,我们将及时予以更正/删除。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pl_K84G8gp5WotC7x-wk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