挨着中俄两大国,蒙古国为啥混得那么惨?

上次蒙古冲咱们扬沙子时候,我就开始写这篇了,尽管我自己去过几次那里,不过苦于了解不是太全面,好在找到一个哥们在蒙古国常驻,在那边待了五六年了,跟他了解了不少,澄清了一些问题,这才发出来。

 

1

 俄国阴影下的蒙古国

 

如果不是那次突然爆发的巨大沙尘暴,蒙古这个邻居上次登录在大家的眼前还是那三万头羊。

 

作为一个被夹在中俄两个大国之间的世界第二大内陆国,多说一句,第一大是哈萨克斯坦,在1991年苏联解体之前,蒙古国是一直保持着第一的称号。大概内陆国的特点就是比较封闭吧,蒙古和哈萨克斯坦似乎都没有太多曝光度。虽然他们距离我们基本上算是脸贴脸了,特别是蒙古和中国的边界线几乎有5000公里,也就是一万里!

 

但是一般国人对蒙古的了解估计水平都差不多,大概就是几乎完全不了解。 

 

只要打开地图就可以发现蒙古的版图有问题,除了大漠戈壁就是高山,让人疑惑这种地方明显不适合人类生存,就算拿来放牧都怕把牲畜饿死。这里的人如何在千年中四处扩张指东打西的?蒙古就没有稍微好一点的地方吗?其实很简单,有啊,不过好地方都被俄国人占了呗。

 

挨着中俄两大国,蒙古国为啥混得那么惨? 

说蒙古国,不把俄国拿出来说说是不行的,事实上现在的蒙古,受俄罗斯影响比受中国影响大得多,尽管我们感觉好像跟他们关系很近,而且现在蒙古第一大贸易国是我国。

 

俄国作为地球上第一土地狂魔,在清前期就不断的侵袭蒙古的土地。俄国和蒙古的边界,真的可以用缺德来形容。但凡不是荒漠,那都是俄国的,因为他们把铁路建设到那里了。

 

路是我的,地自然也是我的,而且还要多占点心里才踏实。所以蒙古境内,除了中部的山地区,但凡不太荒凉的地方基本归了俄国。真正是别的流氓吃饭连锅端,他连炉子都拿走了。

 

有不少人说我们史书里说的“漠北”就是现在的蒙古国,其实不全是,我们说的漠北是包含现在的贝加尔湖的,现在蒙古国那一块,其实算“漠北”里的“漠”。

 

下图是我从谷歌地图上截的,一眼就能看出来,绿色的地方全在俄罗斯,整个蒙古就是一片黄,上边那个腰子型蓝色区域就是贝加尔湖。整个蒙古国土黄秃秃的,只有最上边有个绿帽子,蒙古首都就在那一带。

 

挨着中俄两大国,蒙古国为啥混得那么惨? 

我看到这些内容,觉得就算是流氓,这样干都会被同行嫌弃。 

你以为就这?还有更过分的呢!即使是这样,在俄国人看来都是吃了亏了?!因为蒙古还没有全部弄到手里。

到了辛亥年,大清凉了,一点都没耽误,蒙古就被沙俄给弄得闹独立了。按照沙俄的计划,既然蒙古国从中国折腾出来了,这地方又挨着我,那还分啥你的我的这么见外?不要多久就是我的了。俄国人的思路和操作手法,一直就是这样发挥稳定的。

但是,这老话说得好哇:人算不如天算,“一战”打起来了,沙俄垮了,沙皇全家被枪毙了,暂时没法闹腾了。 

列宁他们上台以后,和外国干涉军还有白军,接着打起了苏俄内战。那时候蒙古也乱了,特别是原本和沙俄搞在一起的上层王公们害怕革命党胜利后报复。觉得北洋政府是个助力,再看内战双方一时还看不出胜负,感觉这是机会啊,直接跳反了,报告北洋政府要求重新回归。而日本人在日俄战争获胜以后,对于俄国报复非常在意,对中国收复蒙古也颇为支持,提供了借款和军械。

这就是1919年北洋收复外蒙,无数公知民国粉一说起来就激动得语无伦次。 

其实呢,过了不到半年,1920年春天,白军一些在内战中被击溃的部队就打到了库伦(现在的乌兰巴托),把北洋军撵了出来。到了1920年底,苏俄内战胜负已分,俄国人扭过头来发现自己叫人抢了?!

一般人估计不大理解,按照他们的逻辑就是:虽然外蒙是我前几年刚刚从你手里抢来的。但是,我抢来了就是我的。就算是他自己要回你家,那也是不行的。

你敢接受他回来就等于是你抢我,我抢你是替天行道,你抢我就是卑鄙无耻。不但我要名正言顺地抢回来,过两天我再抢你几次,我们才能算扯平了。 

苏军借着打击白匪的名义杀进来,进来自然就不走了。首先就是要算账,去年我不在你们怎么就敢往回跑?哪个带头的?谁是胁从?不要急,一个一个来吧。

从这天开始,苏联在蒙古搞了一次20年的社会大翻新。蒙古自打在1921年苏军入驻开始,可以说就活成了个cosplay了,基本是苏联干啥它干啥。

甚至苏联1989年开始内乱,蒙古也跟着学,基本是一夜之间就乱了。

苏联解体了……这个蒙古没法学,不够大,沙漠里还没啥人。不过没关系,不要担心,苏联没了有俄罗斯啊,继续跟着学呗。

俄罗斯搞起了民主化,经济上搞休克疗法差点把自己弄死了,蒙古有样学样,把自己弄得半死。甚至俄罗斯把国有资产按人头印了票证发给每个国民,这种脑残的操作蒙古也学了一遍……

后来俄罗斯明白过来了,老子这么辛苦也没用,好在有资源,我是家里有矿的啊!我就卖资源吧。蒙古也翻翻家底,我矿也不少啊,也学着挖了卖。

俄罗斯赶上国际市场上资源价格上涨,飞起来了,社会稳定开始搞骚操作。蒙古那几年GDP增长率都过10,胆气颇壮,也搞了一些,比如给老百姓发钱,搞搞大建设项目啥的,两个货后来都欠了一屁股债,然后都把自家货币大贬值,估计这套也是蒙古从俄罗斯那里学来的。

后来资源价格下降,俄罗斯瞬间就不行了。这个蒙古想不学也由不得自己。

看来当年都说蒙古是苏联的第16个加盟国,这个说法真的很准确。

我看网上有的小伙伴问蒙古亲谁?下面回答的还各种各样,亲美亲中亲日都有,这不是扯么?蒙古跟着抄作业,抄了快一百年,错都错的一模一样,抄了个不及格,现在还继续抄,连A卷B卷都不看的。一般的老铁都不足以形容这种关系了,异父异母的亲兄弟也就到这样了吧。

不过我以前说美国的时候也讲到了,国家之间的操作主要是各自利益,严格来讲,所有现存大国都是老流氓,倒也没必要觉得哪个好哪个坏。

2

 魔性发展道路

 

说到这里,各位小伙伴可能会问:蒙古跟中国关系咋样啊?

非常复杂。

蒙古国对俄国没的说,对中国整体却充满警惕,甚至蒙古国内流传着一种说法,说是中国国旗上的四个小星星,代表着中国一定要收复的四块领土,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蒙古。

而且最近几十年,在蒙古待着的中国人基本是倒爷,造型有点像当年的台商在中国大陆,年轻人可能并不了解台商是啥样的,早年台商来大陆投资,坑蒙拐骗无恶不作,包二奶骗古董搞特权,他们都是行家,所以早年接触过的人都不太喜欢他们。

我在乌兰巴托出差的时候那个同事是当地人,在中国留过学,他跟我说了房价的事:

他说咱们能看到的大楼,基本是中国富商投资的。乌兰巴托有一堆外国公司在那里挖矿,外国公司就会有人过来出差,出差肯定不能住蒙古包不是,所以房价倒是不贵,租金特别贵,比如我住过一套房子,不到三十万(区富人区房价不到一万一平米),一个月租金却三千多,所以也有不少华人去炒房,买下来租出去。

当地普通人是无论如何也买不起那些房子的,乌兰巴托的楼房对标北京三环内的房子,普通人有个住的地方就不错了,还有几十万人住蒙古包呢。

再说了,蒙古人,尤其是蒙古男人,最重要的事不是房子,是喝酒,这一点好像也是从毛子那里学来的。

忘了从哪本书看来的一句话,说一切历史都源自地理。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如同一个人的基因一样,决定了他的基础,甚至决定了他的未来。

 那从地理上来说蒙古是啥样子的呢? 蒙古的地理环境比较蛋疼。我们上边也放了一张图,一句话说,这个国家就是个大戈壁,除了戈壁就是山。

挨着中俄两大国,蒙古国为啥混得那么惨?

事实上“戈壁”这个词就是从蒙古语里来的。而且戈壁这玩意不吸热,不能作为温度的缓冲器,蒙古这地方还特别地冷,不但冷,因为干燥,昼夜温差还特别的大,而且不但昼夜温差大,冬夏温差也大,夏天热到35度,冬天冷到-35度。

如果这要是个游戏,开局这样,很容易搞崩了心态,直接删号重新开了,这也是为啥历史上蒙古国那一带的游牧部落动不动就南下,换谁都没选择。 

地理决定开局,这么个倒霉地方,发展方向其实并不是太多,总有人爱说以色列环境也差,其实以色列跟其他沙漠里的国家完全不一样,以色列的资本非常足,典型的资本驱动型国家,不仅美国的富豪不断的向以色列注资,而且大量的俄国富豪也都在移民以色列,因为俄国上层富豪也是犹太人为主,现在那个首富就把财富转以色列去了。其他国家发展不起来,不就是因为没有原始资本嘛。

继续说蒙古,简单点的就是一句话:这是一个伪装成一个国家的矿业公司+畜牧场。首都乌兰巴托等于就是公司总部所在地,同时也是物流中心点,也是唯一一个正儿八经的城市。

其他的所有城市都是个大的采矿点或者运输节点,剩下的是养殖区。

蒙古矿产非常的丰富,但是和其他矿产区一样,薄弱的工业加工和基础设施,造成只能出口矿石和很基础的加工品,这个根本卖不上价。

再说蒙古的主要矿产是煤炭和金属,而且采矿能力差,都是挖挖露天矿,毕竟这个比较容易。就算是露天也是一铲子一铲子挖,和中东狗大户那种打个洞抽油卖不能比。而且运输能力太弱,运输距离又长,还都是陆运,傻大黑粗的煤和矿拉到中国竟然比巴西绕半个地球走海运拉中国的矿产都贵。

这里就有个问题,挖矿修路这事谁最擅长?不是旁边就杵着一个基建狂魔嘛,让它过来给搞搞不就行了嘛。

其他国家都没啥问题,但是蒙古不一样,蒙古夹在中俄中间,属于双方心照不宣的缓冲区,中方并不是太想跟它走太近,也不缺它那点矿,免得俄国精神紧张。蒙古自己又不积极要求进步,对中资充满警惕,担心中国在他们国家搞经济殖民,一来二去,就成了现在那样了。

蒙古现在的经济模式非常粗放。

尽管蒙古的矿产丰富,但是采矿的能力很弱,还限制中国大公司在那边的规模,这造成的问题是当地开采的以露天矿为主,而且采矿的方式特别的粗暴,对植被是完全毁灭性的破坏,蒙古合法非法的采矿点加起来超过一万个。

畜牧的问题,主要是牲畜数量增加的太快了。据说比合理的可持续的牲畜量要多了一倍以上,草场的压力太大。还有就是因为基础设施太差,肉类无法运输出来出口,当地饲养山羊的数量增加了很多。因为山羊产羊绒,羊绒比肉类容易运输,价格比绵羊的羊毛高了许多。蒙古居然生产了全世界1/3的羊绒,但是山羊的一大问题是啃草根,对草地的破坏比绵羊严重得多。

植被本来就少,现在这样变本加厉的破坏,可不就天天扬沙子?

乌兰巴托污染特别严重,严重到能见度只有十米的地步。同时那里因为实在太荒凉了,反而生态环境很不错,起码不要到郊区就能看到狼和狗熊等等野生动物。

当地有个段子:说一个早上,一个乌兰巴托人去上班,在等红绿灯的时候看见马路对面有个东西在动。那天灰太大,虽然只是隔着条马路却看不清是啥。

这人很紧张,一开始那东西趴着,似乎是一头狼,吓得他找了块石头防身。过一会那东西好像站起来了,他估计是一头熊,更害怕了,忙把随身的刀子拿了出来。

这时候一阵大风吹过,他终于看清楚了,原来是个刚刚从地上睡醒的酒鬼。他放松下来,长出了一口气,把包里的枪掏了出来,检查一下子弹然后打开了保险……

据说乌兰巴托人听了这个段子觉得非常逗,他们觉得最逗的地方不是沙尘暴,也不是蒙古酒鬼比熊危险,而是乌兰巴托人早上竟然会去上班,因为他们一般睡到半中午才起。 

虽然蒙古就这么个情况,当地人对自己的情况颇为满意。说话做事都很自信,有着一种蜜汁自信的态度。

现在乌兰巴托的商店里,各种各样东西非常丰富,光酒就能摆满整个店面的1/3。其他各种外来的商品琳琅满目,虽然大多数是中国货,剩下的是韩国货。

蒙古的所有资源都被集中在了乌兰巴托。去过那里的人都知道,整个城市建设的接近国内比较偏远省份的一些县城。

这其实还是一个比较厚道的描述,国内的县城哪里会在郊区有十万个临时房屋?

还有个段子,说蒙古男女比例失调,男少女多,国家要放松一夫多妻制度,有的女性评论说:“估计是现在一个老婆挣得钱不够丈夫喝酒了。”

很多人说其实蒙古虽然经济一般,其实依靠矿产出口,外汇收入多,如果愿意好好工作生活是很容易的。但是很多蒙古男人懒散惯了,天天游手好闲,却不愿意去找个正经工作,如果结了婚就让老婆养活自己。

而且这个国家非常懒,不少人去了第一件事是不适应早上买不到早餐,因为你起来到处找早餐的时候蒙古人还没起床。

很多蒙古女人却非常努力,读书工作都非常上进。有的蒙古女人从自己父辈那里,看透了蒙古男人无可救药的本质。她们干脆就努力出国(去韩国的比较多),或者找西方人结婚,大不了自己一个人过日子,甚至宁可离婚,自己带着孩子,起码少养活一个酒鬼。

当然了,懒鬼的生活往往还有个说法,叫悠闲,看看大家怎么理解吧,反正又穷又悠闲的生活我是觉得不太好也不向往。 

蒙古还有个事情是腐败问题,但是并不比其他的地方严重。而且他们那边人做事比较灵活,价格比较好说。砍价的时候不要因为对方代表公权力就有畏惧。曾经有老哥办事对方开价2000,老哥直接砍50成交这种事情。当地人遇到中国人办事,大多开价是二百,也不知道是怎么搞的,至于真的给多少看你的本事。

按照他们那里的说法,蒙古分成UB(乌兰巴托)和非UB,UB是混乱而危险的地方,非UB除了那些巨大的矿场,其他地方是宁静安宁的,整个国家的大多数地方还没有人类踏足过,也没有修路,这里唯一的危险来自野生动物。

人们在牧场上按照千百年来的方式生活,养殖牲畜,生活像太阳起落一般的规律。如果再加一层想象的滤镜,很多人以为蒙古牧民的生活非常惬意,风吹草低见牛羊。

其实真正的蒙古牧民生活并不好,大家觉得好,是想象中在森林草原过那种市中心的生活,得有自来水,外卖,便利店,新鲜蔬菜肉类,还得有电,wifi,冰箱,洗衣机,抽水马桶。在真实原生态里,没有wifi,没有自来水,用旱厕,也不一定有卫生纸,床单一个月洗一次,大部分人连一个礼拜都挺不过去。

所以在蒙古国,城市如磁石一样吸引着年轻人,人口不断的向首都聚集,这种事情在全世界都发生着。蒙古的城市化率是不断增高的。而且他们的年轻人如果可以,一定要去首都;首都的年轻人,尤其是男人,如果有可能,一定要出国。所以蒙古的年轻人男女比例竟然高达1:3,这也是为啥蒙古政府想放开一夫多妻。 

看了前面的内容,小伙伴们要是遇到个再和你说蒙古回归中国,你就应该知道这个可能性确实不大。

经过了一百多年的俄国殖民,原本我是不想用这个词,但是实际情况如此,不论是沙俄还是苏联,对于蒙古都是一种完全的殖民者。

苏联时期蒙古的最高权力自然是在莫斯科,本地执行权在苏联派驻的代表手里。

蒙古族的上层干部都是苏联人的代理人,如果去莫斯科留学,能想办法找个俄国上层的岳父,回国以后二十几岁就可以进入高层了。

那些年里,苏联和中国交恶。当时两方军事上对峙那么久,中蒙的交流几乎断绝,而且蒙古一直有意无意在灌输对中国的警惕观念。

这些年做买卖多了往来,但是蒙古人口经济不过是国内一个县的规模,又不太欢迎中国企业进去挖矿。交通也不方便,几乎只有乌拉巴托到二连浩特这么一条路,大多数还都是蒙古人过来这边进货回去卖。

据说要想知道蒙古最近经济怎么样,只要蹲在二连浩特那里数嘎斯69(一种老式越野车,皮实耐用还特别能装,非常适合拿来进货)堵了多长。更离谱的是,蒙古的铁路是按照俄国的标准修的,和国内的铁路轨距不一样,到了二连浩特还要换火车底盘。

两家的交流基本上也就仅限于此了。 

3

 尾声

 

说了这么多,大家基本明白了吧,虽然夹在中俄中间,并且拥有巨大的资源量,但是蒙古国并没有从这两个邻居这里得到多少好处。

它最好的策略就是彻底放开,让中国给它挖矿修铁路,他们搞点旅游业赚钱,毕竟还没驻马店人多,好养活。

可是因为俄国的存在,蒙古国一直扭扭捏捏,指望不上俄罗斯,又摆脱不了俄国,不敢大胆引入中资,自己在那里瞎挖,挖的整个国家都跟个大工地似的,一起风就黄沙卷地不适合人类居住,还给我们扬沙子。这种现状一时半会解决不了,只能是等着了,啥时候想清楚了赶紧上车说不定还来得及。

全文完,

转自微信公众号:九边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Inpo2cUOj7kCZ3TD9Dr9GQ

美国纠集“新八国联军”威胁中国?可笑!

 

来源:天涯时事

最近几天没有啥大新闻,也不知道写啥,但是也不能这么抓耳挠腮的闲着啊,总得写点什么“养家”吧。

今天,我们再和大家说说南海的事情吧。

实际上,最近美国在南海上的小动作不断。

3月29日,加拿大海军“卡尔加里”号护卫舰和澳大利亚海军“按扎克”号护卫舰先后进入南海,响应美国发起的所谓“维护南海航行自由”行动。

关于这次行动,英、法、德、加、澳、荷等国宣布要派军舰来南海,形成“新八国联军”。

目前,美国两个航母打击群、一个两栖攻击群已经进入南海。

另外,日本也在跳来跳去。

美、英、德、法、日、加、澳、荷,加起来正好是8个国家。

说实话,要是再以前,网络上早就是铺天盖的新闻了:公知大V肯定会不断的制造恐慌……

但是,这一次,即使美国派出了双航母战斗群、而且纠集了几个小弟一起来南海,但是并没有引起大家什么关注。

为什么?

因为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美国想要凭借这个力量来搞事,那就是找死。

事实上,《环球时报》在一篇新闻稿里面就表达了满满的不屑:西方联合舰队毫无胜算,悬念仅仅在于哪条船被什么品种的弹药打沉!

美国纠集“新八国联军”威胁中国?可笑!

当然了,人家到我们家门口来挑衅,我们也不能无动于衷,自然也是要去恶心它们一下的。

据日本防卫省的公告称,4月3日上午8点左右,日本海上自卫队在长崎县男女群岛西南约470公里的海域,发现6艘中国海军舰艇向东南方向航行,分别为“辽宁”号航母,一艘仁海级导弹驱逐舰,两艘旅洋III级导弹驱逐舰,一艘护卫舰,以及一艘作战支援舰。随后,这6艘中国军舰通过冲绳本岛和宫古岛之间的海域向南航行,并驶向太平洋。

根据日本防卫省公开的现场画面显示,除了辽宁号航母,这支航母编队还包括055型南昌号万吨级大型导弹驱逐舰(101舰)、052D型成都号和太原号导弹驱逐舰(分别为120舰和131舰)、054A型黄冈号导弹护卫舰(577舰),以及呼伦湖号综合补给舰(965舰)。

美国纠集“新八国联军”威胁中国?可笑!

其实,这个事情很好理解,你带着一帮小弟到我家门口耀武扬威的,你家离我太远了,我没有必要也到你家去恶心你,我就到你的小弟门口挑衅,先吓一吓那些狗腿子。

这个问题我们就不多说了,今天我们重点和大家说说下面两个问题:

第一,美国为什么总要宣扬所谓的“南海航行自由”?

第二,美国的海洋霸权到底是如何运作的?

我们先说第一个问题:美国、日本等国为什么总拿“南海航行自由”来恶心我们?难道中国真的让南海航行不自由了?

事实上,中国已经无数次的声明:目前南海局势总体稳定,根本不存在所谓航行自由问题,希望有关国家不要无事生非、制造麻烦。

既然这样,为什么很多国家总要用“航行自由”来南海耀武扬威?

答案只有一个:虽然中国目前说“南海不存在航行自由问题”,但是,在必要的时候,中国有理由封锁南海。

为什么?

因为“九段线”。

美国纠集“新八国联军”威胁中国?可笑!

“九段线”是怎么来的?到底是什么线?

二战之前,关于海洋的权力是没有定义的,没有什么“领海”概念的。

简单的说就是:在二战以前,没有哪个国家说哪片海是属于你的,也没有哪个国家说靠近陆地的哪个范围内的海域是我的领海,其它国家的船只不能随意经过。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作为战败国,将它所侵占的中国领土归还中国。这些中国领土中,就包括南海诸岛。

为接收这些岛屿,国民政府特组织了一支舰队,由海军上校林遵率领,命名为“前进”舰队,由“太平号”、“中业号”、“永兴号”和“中建号”四舰组成。 其中,“太平”和“中业”赴南沙,“永兴”和“中建”赴西沙。

林遵出海回来后,1947年底,南海诸岛的地图审定,1948年的2月,中华民国内政部公开发行《中华民国行政区域图》,向国际社会正式宣布了中国政府对南海诸岛的主权。 当时的地图上,“九段线”标为“十一段线”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政府审定出版的地图在同一位置上也标上这条断续线。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援越需要,于北部湾附近抹去两段划出岛礁给越南修雷达站,由此原有的十一段线变为九段线。

2001年,中越北部湾划界完毕;2004年,中越签署《北部湾划界协议》。从那以后,中国和越南在取消的那“两段线”之间不存在领土纠纷了。

美国纠集“新八国联军”威胁中国?可笑!

那么,这个“九段线”到底是什么线?

中国没有说。

为什么没有说?

因为没法说。

为什么没法说?

大家想想,当时国民政府画这九条线的时候是什么目的?

答案肯定只有一个:这九条线范围内的所有东西,包括海水、海盗、扇贝、虾爬子什么,全部都是我们的。

也就是说:整个南海都是我们的。

但是,这种画地图的方式有点过于“霸道”,再加上那个时候,我们的海军力量非常薄弱,在很多区域并没有实际的控制能力,导致很多岛屿被其它国家实际控制着。

更何况,这个世界上,除了希腊和中国外,还没有哪个国家是那么画领海的。

美国纠集“新八国联军”威胁中国?可笑!

但是,中国的“九段线”和希腊的“十三段线”稍有区别:

希腊的“十三段线”画的也非常的霸道,直接把土耳其给封锁死了。但是,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奥斯曼帝国站在德国的一方,结果战败,被肢解了,身边的那些海岛全部被希腊给占领了,甚至连土耳其的首都伊斯坦布尔都差点被希腊给占领了。

奥斯曼帝国战败被肢解后,新生的土耳其诞生了一个牛人凯末尔(现代土耳其之父),带着土耳其打败了协约国带领的同盟国军队,保存了土耳其的基本盘。

但是,中国的“九段线”不一样。

由于九段线内的岛屿离中国大陆太远,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海军力量过于薄弱,没有能力实际控制很多岛屿,导致被其它国家实际控制。更何况,有些岛屿也不适合人类生存。

这个时候,中国能怎么办呢?

以前,我们实力比较弱,想要收回是不现实的,海军实力不够。现在,我们的海军实力够了,但是能用武力去夺岛吗?如果用武力去夺岛,那么得罪的国家也太多了,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文莱都占有一些“九段线”内的岛屿。

美国纠集“新八国联军”威胁中国?可笑!

当然了,一些极端民族主义者或喷子肯定会喊着:去灭了它们,把那些岛屿给夺回来。

关于那些言论,我们就不去评价了。

正是因为这其中的原因非常的复杂,所以我们对这个“九段线”到底是什么线,并没有做出详细的说明。

目前,有四种说法:

第一,国界线;

所谓的“国界线”就是指:这九条线内的任何东西都是我们中国的,其它国家无论是飞机、商船、战舰等经过这片区域都需要得到中国的同意。

第二,水域线;

这个和“国界线”差不多,也就是说:这片海域是我们的传统水域,历史上就是我们的,所以现在也是我们的。

第三,权力线;

这个就比较特殊了,它的意思是:线内的所有岛、礁、滩、沙的主权和对于线内内水以外海域和海底自然资源的主权权利,同时承认其他国家在这一海域内的航行、飞越、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等自由。

第四,岛屿范围线。

这个意思就是:这九条线内的岛屿都是我们的,岛屿附近的12海里也是我们的领海,但是12海里之外,不属于我们的领海,其它国家的商船、军舰等可以自由通过。

很显然,我们想要的肯定是第一种和第二种了,因为那意味着九段线内的所有东西都是我们的。

但是,我们也说了,如果中国那么做,会得罪很多很多的国家。

比如,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等国家实际控制了一些岛屿,我们要拿回来就得通过战争;另外,日本、韩国的商船经过南海,如果南海的一切都属于我们的,那么它们就必须要给中国缴纳“过路费”,甚至我们可以不让它们的商船经过,或者随时对它们的商船进行各种检查。

同样,其它国家的商船,比如印度的商船卖商品给日本也要经过南海,我们也可以这样要求它们。

所以,南海问题异常的复杂。

最主要的是:现在中国也不说这个“九段线”到底是什么线,让其它国家自己猜去。

为什么不说?

因为如果我们说“九段线”是我们的国界线或水域线,那么得罪的国家太多。但是,如果我们说是权力线或岛屿范围线,那么我们又不甘心——当初在画线的时候,我们就是按照“国界线”画的,再说那条线画完二十多年后都没有任何国家提出反对意见。

所以,我们干脆不说那到底是什么线,等以后实力强大了再说。

穷则搁置争议,达则自古以来,强则普天之下!

美国纠集“新八国联军”威胁中国?可笑!

现在,我们就“搁置争议”,偶尔来个“自古以来”,至于真正的目的?

你们就去猜吧。

这就是为什么美国总拉着一帮小弟到南海来宣扬“自由航行”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等中国真有能力了,那么完全有理由把南海变成中国的内海,到时所有国家的船只和飞机经过南海都需要得到中国的同意——那时,美国军舰再进入南海就等于了入侵,我们就可以击落它的战机、击沉它的战舰。

而这,是要动美国的海洋霸权的。

美国是如何控制海洋的?

美国之所以拥有海洋霸权就是因为美国控制着下图中的几个核心的“黄金水道”:马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和直布罗陀海峡等。

美国纠集“新八国联军”威胁中国?可笑!

这些重要的关口中,除了苏伊士运河是人工挖掘的需要收费外,其它海峡都是自然形成的,是国际航道,商船经过后是不要缴纳费用的。

大家想想,我们中国和其它国家有大量的贸易,如果美国切断了马六甲海峡,我们的商品都出不去,外国的石油等也进不来,我们的经济岂不是要崩溃了?

这时,肯定有人会有疑问:

第一,美国用什么理由切断马六甲海峡?

第二,海洋那么大,难道就非要经过马六甲海峡?

美国切断马六甲海峡的理由很多,比如说双方发生战争了,美国军舰堵住马六甲海峡不让我们的商船经过。

由于中美都是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而且都有核武器,双方直接发生战争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那么,是不是说双方不发生战争,美国就没有办法切断马六甲海峡呢?

不!

和平时期,美国也可以切断马六甲海峡,而且切断马六甲海峡的办法非常简单、成本也非常低廉:只要用几艘大货船沉在马六甲海峡就可以了。

去年,美国《福布斯》杂志刊文暗讽印度觊觎马六甲海峡的心思,说道:如果印度想要切断马六甲海峡,“他们需要做的就是往海峡里停一堆船”。

相信大家也看了前几天的新闻了,一艘大型货船就把苏伊士运河给堵死了。

美国纠集“新八国联军”威胁中国?可笑!

对于马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苏伊士运河和直布罗陀海峡等,同样用几艘大型货船就能把它们给堵死了。

所以,即使在和平时期,美国也可以堵死这些“黄金水道”。

比如,在特朗普和中国打贸易战的时候,我就曾想过这个问题:要是美国收买一些海盗,在这些黄金要道上击沉几艘大型货船,那么中国的经济就会受到重击。

当然了,有人经常看地图,他们有一个疑惑:就算中国把南海变成中国的领海,就算美国堵住了马六甲海峡,我们还有其它的通道可以走啊。

比如,如果中国把南海变成了领海,日本和韩国可以不经过中国的南海,从苏门答腊和爪洼海之间也有两条海道可以走啊?路程绕的也不是太远啊。

美国纠集“新八国联军”威胁中国?可笑!

事实上,大家也看到了,这两条水道也有大量的船只经过,图中每个绿点就代表一艘船。

既然这两条航道也是通的,如果南海被堵后,是不是可以走这两条道路呢?

当然是可以走的,只不过成本比较高而已。

假设一个公交车,只有两站,起点和终点,你觉得公交能赚钱吗?

很显然是不能的!

公交想要赚钱,就得设立很多个站点,每个站点上一批人,然后下一批人,只有这样才能在低价的同时赚到利润。

同样,海运也是如此。

大型货船也需要在沿途设立很多的站点,到一个站点卸下一部分货物,再上一批货物才能有效降低运营成本,才能获得更多的利益。

我们随便找一艘船,大家看看它的运行轨迹:这艘船是一个集装箱船,它走一路,停一路,不断的上货、卸货,如果它不经过南海,那么成本将会极高,根本就没有利润。

美国纠集“新八国联军”威胁中国?可笑!

我们再看一艘既要经过南海,也要经过苏伊士运河的集装箱,它同样也需要一路上货、一路卸货,才能赚到钱。

美国纠集“新八国联军”威胁中国?可笑!

所以,我们一旦控制了南海,那么日本、韩国的命门就彻底的被我们给控制住了。

同样,我们也要打破美国的海洋霸权。

如何打破海洋霸权?

两手抓:

第一,海路。

在马六甲海峡的附近,我们也必须要有军事力量的存在。

在美国怂恿海盗攻击中国商船的时候,我们的军舰和飞机能够在十几分钟内到达,并有效歼灭海盗,只有那样才能保证航道的通畅。

下面的图就是近3年在马六甲附近发生的海盗事件。

美国纠集“新八国联军”威胁中国?可笑!

以前我们就和大家分析过,海洋上的海盗,很大一部分极有可能就是美国在背后支持的。

大家看看下面的图:自从2017年中国在吉布提建立军事基地以后,曼德海峡的海盗几乎绝迹了。

美国纠集“新八国联军”威胁中国?可笑!

但是,在中国没有军事基地的时候,曼德海峡的海盗几乎丧心病狂的多。

美国纠集“新八国联军”威胁中国?可笑!

我记得在2017年的之前,经常听到海盗攻击中国商船,被迫给出大量的赎金。

以前,美国就在那些地区有大量的军事力量,为什么就控制不住海盗?为什么中国有军事基地以后海盗就没有了呢?

难道这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我非常怀疑,那些海盗就是美国海军支持的,勾结到一起,然后平分赎金了。

美国纠集“新八国联军”威胁中国?可笑!

如果你想不被劫就得购买美国保险公司的保险。

这就是美国海洋霸权的一部分,官匪勾结,官商勾结。

除了海盗以外,美国还可以用各种理由扣押中国的商船,相信大家不会忘记“银河号事件”,也不会忘记去年伊朗的油轮在直布罗陀海峡被英国强行扣押的事情。

美国纠集“新八国联军”威胁中国?可笑!

所以,我们必须要加强海军的力量,只有我们的海军力量强大了,随时有军舰和飞机快速到达相关海域,才能保护我们的商船不被海盗劫持或被欧美流氓国家强行拦截。

现在,中国在很多国家建立了港口,包括缅甸、孟加拉、斯里兰卡、巴基斯坦等国家,以后这些港口都可能可以停靠军舰——一纸协议的事情。

当然了,除了加强海上军事力量,我们还要加强陆地运输通道建设。

这个世界并不平静,战争随时都可能爆发。

比如,现在的中东就很不平静。

据美国《纽约时报》网站4月7日报道,本周二,一艘驻扎在红海的伊朗船只遭到以色列发动的水雷袭击而受损。

美国纠集“新八国联军”威胁中国?可笑!

苏伊士运河那么脆弱,一旦被长时间封锁了,那么我们和欧洲国家的贸易如何开展?

事实上,苏伊士运河被堵也不是一次两次的事情了。

比如,1964年,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苏伊士运河成了埃及、以色列对峙的前线,一度被关闭了八年之久,1975年才重新开放。

如果苏伊士运河被堵,那么我们的商船就得绕道南非的好望角,路程多出1万公里左右,时间延长一个月左右。

如果是那样,中国的经济必然要遭受重大打击,所以这些年,这才设计了“一带一路”。

虽然目前陆运成本比海运成本要贵50%,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运输量的不断增加,未来的成本是可以得到有效降低的。

美国纠集“新八国联军”威胁中国?可笑!

比如,前几天苏伊士运河被堵,中欧班列的咨询量就不断的上升,较之前多了一倍。虽然中欧班列的运输成本比海运高出50%,但与空运相比还是要低很多。

美国纠集“新八国联军”威胁中国?可笑!

随着中国的军事实力不断增强,陆权不断的兴起,未来,美国庞大的海军将会成为一种巨大的负担,不能给它带去额外的利益——无法与海盗相勾结,无法切断海洋要道;就算切断海洋要道,世界各国也可以通过陆路进行贸易。

那时,中国就可以宣布南海是中国的内海(或与南海相关国家共同管理),日本和韩国就得跪下了,否则就不让它们的商船经过或收取高额的过路费——它们的运输成本就会急剧增加,根本无法与其它国家进行竞争。

现在,美国还想拉着“八国联军”来遏制中国,真是可笑之极。

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然而今天的中国早已不是120年前的中国了。

现在的英国、德国海军基本已经废了,连远航能力都没有了,至于澳大利亚和加拿大那几艘破军舰也敢来中国南海得瑟?

如果它们胆敢对中国发起挑衅,那么等待它们的将是灭顶之灾!

大家可以看看下面的视频,视频里面充满了对欧美国家的蔑视:宣称要来中国的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战斗群现在还在趴窝之中,至今连护航船只都没有凑齐;美国及其盟友打算派出15艘战舰,然而到目前为止,只有3艘抵达南海,欧洲国家早已失去了迅速实施洲际远航的能力了。而且一旦被全部击毁,它们也早已失去制造能力了……

正如华春莹所说: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120年前的中国了,外国列强架起几门大炮就能打开中国大门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奉劝他们不要低估中国人民捍卫国家利益与民族尊严的坚定意志……他们终将为他们的愚蠢和傲慢付出代价。

—–全文到此为止。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NIzDPafn1guC5a-k5YOF_Q

任泽平:房地产是中国最坚硬的泡沫,还有最后10年解决窗口

来源 | 任泽平

责任编辑 | 包不同

日前,东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在东吴证券宏观策略报告会上,分享了最新观点。

这场策略会是任泽平从恒大加盟东吴证券后的首场亮相,以下为演讲实录: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非常高兴在最美的季节、最美的城市,和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对未来中国经济政策和市场的一些看法。

01

对中国经济转型的前景

我是比较乐观的

我在2014年下海,提出过一些观点。作为一个中国经济的长期的观察者,这些年我也算是周游列国,先是在国务院做智囊,后来在全球最大的房地产企业做首席经济学家,这一次重新回到资本市场,回到券业,想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对中国经济的一些思考和观察。

过去这几年,我们每年都会提出一些看法和判断,很幸运,这些年大的判断基本还可以。

在2020年,我倡导新基建,后来从学术讨论走向国家战略。在去年下半年,我倡导放开生育,这一次关于我们的生育政策和人口政策,我认为在未来会出现比较大的调整。

这些年我也一直在想,我们这一代学者的使命究竟是什么?我始终认为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对他人、对所服务的机构、以及社会的价值。

在今年初,当市场充满争议的时候,我当时提,今年市场最大的逻辑或者主题应该是通胀预期。

而且关于房地产领域,我提出过一个分析框架,叫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这个分析框架可能是房地产领域广为流传的,包括大的开发商、很多投资者、从业人员用的一个分析框架。

总的来说,作为一名经济学家、中国经济的观察者,虽然比如在2015年市场比较疯狂的时候,我们理性地提示风险。但是在2014年以来,对中国经济转型的前景,我在经济学家里面是比较乐观的。

很多人说任博士是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最大的多头。站在现在这样一个时点,我们看未来,究竟怎么来认清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及我们当前的经济形势。

我想从一个客观、理性、专业、独立的角度,来给大家分享我们的一些观察和最新看法。

02

新5%比旧8%好

不要担心经济增速换挡

最重要的是提高增长质量

我大致讲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是关于中国中长期的经济发展趋势,第二个是关于我们当前的经济形势,最后讲中国现在面临的四大矛盾以及应对。

第一个,中国经济的发展的趋势。

我们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大环境背景之下?怎么认清我们所处的这种环境和时代的特点?

在过去10年,中国经济发生了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

过去这10多年,包括未来的10年,中国经济形势不是可以用经济波动来简单解释的。也就是在10年前,在宏观领域,所有主流经济学家都参与了一场大的论战。中国经济(增速)从14%、10%、9%、8%、7%,现在到6%,这种不断地下行是什么原因?我们怎么去应对?

当时大致分为两派,一派是认为中国经济还能重回高增长,所以要进行大规模的刺激,刺激需求;另一派就是我们当时在国务院发展中心提出的,中国可能要增速换挡了,而且我们的出路是通过改革,提升我们的全要素生产率,构筑我们新的增长平台和动力的机制。

这是10年前在宏观领域最大的一场论战。在那个背景下,当时我下海提出一个观点叫新5%比旧8%好。

我是花了好长一段时间研究经济史,包括拉美、东南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这些经济体,以及转型成功的德、日、韩、中国台湾等等。

我们发现,在从发展中国家迈向发达国家的关键时点上,中国人均GDP一万美元露头,到12,600我们就成发达国家了,也就是未来5~10年。

但是很多经济体拒绝增速换挡,试图通过货币对放水刺激,把它重新拉回到高增长的平台上,结果是维持了旧的增长模式,并引发了大的金融危机,最终掉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

拉美、很多东南亚的经济体都犯过这样严重的错误,只有少数的,大约只占10%左右的经济体,德、日、韩、中国台湾,它们成功推动了改革,在从发展中经济体迈向发达经济体门槛的时候,采取了推动改革的方式。

在那个时候我们就提出增速换挡,一定要推动新能源的改革,而不是一个简单的货币刺激,能够解决这个时代给我们的命题。

我当时提出叫新5%比旧8%好的原因是什么?就是大家不要担心经济增速换挡了,最重要的是提高你的增长质量。

未来通过改革构筑的5%的新增长平台,比过去靠自己勉强维持的8%的旧增长平台要好,利率下来了,股市走牛了,产业升级了、企业利润上升了,居民生活改善了,政府威信提高了,改革是唯一的出路,刺激将酝酿危机。

经济L型也是我提的,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中央的这些大论断,印证了我们这一派经济学家所主张的观点。

为什么在经济学家里面,我们看好中国经济这一轮的改革转型前景,首先是因为在过去10年,我们这场宏观领域的大论战,我就解决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认识问题,认识到了我们要增速换挡,而且认识到了以后,叫新5%比旧8%好,未来虽然不是高速增长,但是是高质量的发展。

我们解决了认识问题以后,这些年我们的政策和改革措施是到位的。我当时为了研究像当年韩国、日本包括德国的转型经验,前前后后看的专著将近上百本,当时非常沉迷于这个研究。

最好的教科书实际上是经济史,因为经济学做不了实验,但是经济史给我们很大的启发。

03

我们还处在一个攻坚期

但前期的很多改革举措

进入到了红利的释放期

很多人说每年我们的政策都发明一个新词,这是对中国缺乏足够的观察和状态。

事实上这些表述恰恰是我们对中国当前问题的认识,以及应对措施不断深化的结果。作为一线的经济学家,我是非常有感触的。

中国的这一轮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改革预期形成的过程;第二个阶段是落地攻坚的阵痛期;第三个阶段是红利的释放期。

第一个阶段是改革预期形成和争议的时期,大致是2012年到2015年,落地攻坚以及攻坚的阵痛期,是2016 、2017 、2018年,那时候整个社会,包括我们资本市场弥漫着非常悲观的气氛,什么离场论、洗洗睡,那是因为我们处在一个阵痛期。

事实上从2019年以后,坦率地讲,我们还处在一个攻坚期,但是我们前期的很多改革的举措,进入到了红利的释放期。

一个比较大的转折实际上是在2015年底,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是非常有转折性意义的。

当时我们提出“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简单来讲,经济学讲叫“破旧立新”,我们要把过去高增长积累下来的过剩产能,过多的库存以及金融杠杆的风险给它破掉。

在过去的这些年,我们面对中美贸易摩擦,面对疫情,中国没有出现大的金融风险,因为我们提前扎好了风险的篱笆,是提前做好了准备的。

降成本、补短板,这就是立新。我们培育自己新的经济,新的技术、新的产业。后来到了三大攻坚战,包括双循环,都是我们在不断深化改革,应对新5%比旧8%好、高质量发展的挑战。

事实上,比如说推动注册制改革,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依靠创新推动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它是逻辑自洽的。

创新发展,最后要依靠资本市场,传统依赖银行主导的这种融资模式,比较匹配我们原来重化工业的时代,未来中国大量的风投、新经济,它需要多层次资本市场。

这一次资本市场上升到了很重要的位置,包括像注册制改革、反垄断,这些东西都是逻辑自洽的,包括碳达峰、碳中和、高水平的对外开放等等,我不再赘述。

总的结论就是,未来最好的投资机会就在中国,我们正站在新周期的起点上。因为过去10年,我们找到了中国问题的症结,并且因为前期的一些调整,具备了非常强大的执行力。

这就是我们所处的环境背景。

04

2021年我们会面对全球经济复苏的共振

现在给大家报告一下我们当前的经济形势。

毫无疑问,中国在抗击疫情和恢复生产方面,走在了全球的前面。

我们去年4个季度的GDP增速分别是-6.8%,3.2%,4.9%和6.5%,6.5%是什么概念呢?2019年中国GDP增速是6.1%,在去年四季度,中国已经回到了潜在增长率水平。

而且在全球的主要经济体当中,去年中国是唯一实现正增长的。

所以从2019年以后,我们已经开始享受改革红利了,但是并不意味着改革的任务完成,我们后面还面临很多的挑战,但是大的思路扭转过来了。

2021年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我们会面对全球经济复苏的共振。

去年二季度,中国经济复苏,今年随着美国、欧洲、日本疫苗的大规模接种,以及拜登要推出一个高达3万亿美元的基建刺激计划,我们可能会迎来全球的复苏共振。

3万亿美元是什么概念?我们2009年4万亿刺激,3万亿美元,那是将近20万亿人民币的基建刺激计划。

05

中国正在回归货币政策正常化

欧美对货币放水和刺激仍然有很强诉求

因为中国、美国、欧洲复苏的周期阶段不一样,中国是率先复苏,美国欧洲在今年才开始进入复苏阶段。这样大家的政策组合和诉求也不一样。

中国正在迎来广义流动性的周期性拐点,因为随着通胀预期的上升,经济回归潜在增长率水平,我们开始进行货币政策正常化的操作,以及在房地产和地方债等领域进行结构性的信用政策收紧。

我在今年初提出中国正迎来流动性的拐点,当时大家很argue这个观点,最近也验证了这个判断。

中国正在回归货币政策的正常化,但是因为欧美经济刚刚从低谷走出来,甚至还相当的脆弱,包括疫情仍然让人感到担忧,所以它对货币的放水和刺激仍然有很强烈的诉求。

所以欧美包括中国这一轮的全球经济复苏,它的轨道是不一样的,导致了政策的诉求不一样。我们开始货币政策正常化了,欧美可能还在一个低利率、放水刺激的阶段,这就带来了全球通胀预期。

如果说2021年我们要定一个短期宏观经济形式的主题词,或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通胀预期。

我们迎来了通胀预期,包括全球经济复苏的共振,包括拜登要重振美国,推出了3万亿美元基建刺激计划,以及美元流动性的泛滥。

06

美元流动性泛滥

中国面临输入性通胀的压力

为什么最后讲美元流动性泛滥呢?

拜登这次对外讲,3万亿美元从哪里来,他会提高企业所得税和向富人征税。

但事实上从经济宏观经济角度,这个逻辑是通不了的,3万亿美元是不太可能通过短期的征税来实现的。实质上这3万亿美元的基建刺激计划绝大部分是通过超发货币。

这就是为什么我要给大家重点讲的一个问题。

这一次的全球的通胀,很多人讲是因为需求恢复了,需求的恢复程度远远支撑不了如此高的通胀,包括广义资产价格的泡沫化。

现在欧美经济还在地板上趴着,刚刚露出复苏的苗头,美国的股市连创新高,两大海岸线的房价连创新高,什么原因?货币的超发、美元流动性的泛滥。

自从去年疫情以来,美国推出QE、QQE、无上限的QE,通过印钞票买美国的国债,甚至买商票。

大家看黄色的线,这条黄色线是美国M2增速,就是美国的广义货币供应增速。这是20年来最高值,而且是惊人的高。

后面我会给大家讲,整个宏观经济学领域面临的一个困境和变局,要么你就在放水的这条路上一路走下去,全球63%的外汇储备是美元,美国超发美元实际上相当于它把成本向全世界进行了分担,但是我们不行。

因为我们是非储备货币国家,中国的货币如果超发实际上是被居民分担了,或者居民的现金流资产被稀释了。

这就是为什么从去年以来,股市、房市、大宗商品,包括黄金都在涨,比特币也连创新高,根本的原因是我们迎来了美元流动性的泛滥,这就是我们面临的情况。

黄金是实物货币,比特币是超主权货币,黄金和比特币的大涨,包括广义通胀的明显上涨,说明大家对以美元为代表的国家主权的信用货币的不信任。进而带来了今年通胀预期的明显抬升。

通货膨胀的概念在经济学上颇具争议,但是它讲述了一个非常常识性的问题,通货膨胀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是货币现象,钞票印多了总有东西会涨,如果货币泛滥了,商品就会普涨。

而中国在去年下半年以来,就开始推动货币政策的正常化,正如总理这次在两会讲的,我们去年没有超发货币,所以今年我们也没必要急转弯,而是贯彻货币政策的正常化,但是值得留意的是,因为大宗商品是全球定价的,所以中国虽然整体通胀不高,但是PPI、工业品价格在抬升。

我们的基础原材料价格,包括铜、钢,最近涨得很厉害,因为它是全球定价的,中国的CPI涨的并不高,一是因为我们货币政策正常化,二是因为正好处于猪周期的下行区间,所以中国面临的主要的问题就是输入性通胀的压力。

07

这一轮经济复苏是K型复苏

全球经济和宏观政策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

这一轮经济复苏,我们面临一个很重要的新现象,叫K型复苏。这是最近宏观经济领域大家讨论比较多的一个话题。

以前经济复苏一般有U型复苏、V型复苏,就是在经济复苏的背景下,大部分人的境况改善了,整体收入改善,就业改善。

而K型复苏则是一部分人改善,一部分人变差了,虽然经济整体是复苏的,股市房市都在涨,各种资产价格都在涨,但是一部分人,甚至大部分人的境况反而是变差的。

为什么出现了K型复苏的现象呢?那就要说回到全球对货币的过度依赖。

我认为全球经济和宏观政策,已经走到十字路口了。我记得有一年达里奥来中国推销他的新书,他找了4个人帮他站台,我是其中一位。他最后讲到美国现在的收入分配的差距和大萧条前很相似,当年的大萧条是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社会危机、政治危机,到最后军事危机——爆发了战争。

按照这个逻辑讲,它根本的原因不是经济问题,而是社会问题,或者说是收入分配问题。

其实全球都面临类似的挑战,因为对货币的过度依赖导致了K型复苏以及财富收入差距拉大,进而导致了民粹主义、逆全球化等等这一系列思潮。

08

MMT可能是货币金融的一次创新

但可能是宏观经济思想的一次大倒退

历史非常相似,100年前也是类似的景象。站在这个十字路口该怎么办?经济学家要给出解决方案,现在整个经济学领域有两派,一派是以中国为代表,要回归货币政策正常化,推动改革,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另一派就是MMT,现代货币理论。简单来讲,它的理念就是税收确定货币的发行。只要国家主权没有问题,货币的发行可以无上限,也就是政府的债务就根本不应该存在上限,可以通过政府的发债,包括通过货币的发行无限循环下去。

这就是现在大家都在讲的现代货币理论,那就是真的是在放水刺激的路上走远了,我对现代货币理论的理解是,这可能是货币金融的一次创新,但是可能是宏观经济思想的一次大的倒退。

但是我们很幸运,中国没有选择这条理论,所以去年中国主流的公共政策的声音是批判MMT的。

谈到对大类资产的观点,线索是非常清楚的。作为一个做了20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的老研究员,我觉得最后一定要回归到最底层的逻辑。今年经济形势的主要逻辑就是通胀预期,这意味着今年受益的一定是低估值和有着涨价预期的品种。

所以最近市场走得比较好的都是这些,过去两年高估值的,因为利率的上升,都在杀估值,最后这些基本的逻辑都是成立的。

09

中美贸易摩擦具有长期性和严峻性

最后给大家讲讲我们现在面临的四大矛盾以及对策。

第一大矛盾毫无疑问是中美贸易摩擦,这是我们所谓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中美贸易摩擦的本质是什么?

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我们现在的经济规模已经是美国的70%了,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在以5~6%的速度在增长,我们是美国潜在增长率的2~3倍,按照这样的趋势下去,大约在2030年前后,中国经济规模将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这对我们每个中国人来说,这意味着中华民族重回世界之巅的一天。而且我们很幸运的赶上了时代的大潮,我们可以见到历史,但是纵观世界经济史,在过去的100多年前,自从美国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以后,就没有人超过他。

先后有两个挑战者,前苏联和日本,他们都和美国爆发了冲突,而且不简单是贸易领域的,包括地缘政治、意识形态,包括金融领域甚至军事的全面对抗。

中国还有7~10年就会重新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这段时间会发生什么?答案是非常清楚的,中美贸易摩擦的本质是在位霸权国家,遏制新兴大国的崛起,它具有长期性和严峻性。我们最好的应对是以更大的勇气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冷静和战略定力。

但是我也非常赞同一位长者,基辛格先生的呼吁——为了世界的和平和长期的繁荣,中美一定要多对话、多交流,双方都要做出调整,因为世界的整个治理版图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从美国的角度,在未来十年美国要调整心态,接受一个日益崛起的融入全球化的中国。中国也要调整心态,当我们强大以后,我们要相应的承担全球的责任,并且尊重全球的游戏规则。

10

未来的新基建包括三大领域

第二大矛盾是创新发展。

我们过去依靠人口红利、要素红利等等实现了高增长,未来我们要高质量发展就需要创新驱动。这方面我比较倡导新基建,这些年,我倡导的新基建从学术讨论走向了国家战略。对于一名学者而言,这是我最大的贡献。

新基建短期有利于扩大需求,稳增长、稳就业,长期有助于培育中国的新技术、新产业和新经济,打造中国经济的新引擎。

过去40多年,中国本身就是大规模超前基础设施建设的受益者,为什么印度抓不住全球化红利而中国抓住了?很重要原因就是基础设施建设。

未来的新基建包括三大领域:

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为代表的科技领域新基建;

教育医疗为代表的民生领域新基建;

以及营商环境,服务业开放,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等制度领域的新基建。

11

中国将面临人口老龄化

这将是未来最大的灰犀牛之一

第三个主要矛盾就是中国在未来10年将会面临加速到来的人口老龄化,这将是未来中国内部最大的灰犀牛之一。

过去2、30年大家根本不用关心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但是在未来10年,这是一件大事。因为中国的婴儿潮是1962~1976年,我们受益于这个婴儿潮的人口红利,中国过去的高增长就是这一批人年轻时候干出来的,正好叠加了全球化红利。

但是1962年出生的这批人现在59岁了,明年就退休了。

这就是为什么公共政策领域在讨论延长退休,因为如果不做政策的调整,未来中国的这波婴儿潮期间出生的人将加速退出劳动力市场——这还不是我讲的重点。

重点是中国的老龄化不是像欧美这样慢慢到来的,因为中国有计划生育,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将在未来5~10年扑面而来、加速到来。

所以十四五,包括这次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把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到国家战略,因为我们还处于未富先老,欧美和日本都是进入发达国家之后才开始人口老龄化,而我们人均GDP刚过1万美元,就迎来了一个老龄化的挑战,所以我也呼吁放开生育。

从发展的趋势来看,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和规模前所未有。2022年深度老龄化社会,2033年超级老龄化社会,到2060年,三个人中有一个是65岁以上的老人,同时还有少子化的问题。

12

人口老龄化会带来哪些问题?

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将会下降;劳动力成本上升;投资率储蓄率下降;社会抚养比和养老负担加重;政府的债务和社会保障的压力都会上升,更重要的是社会的活力将会下降。

所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的挑战,要尽快放开生育,让生育权回归家庭,加快构筑生育支撑体系,同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设一个老年友好型的社会,这是我们面临一个很大的挑战。

13

房地产的根本问题是人地错配和货币超发

第四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最坚硬的泡沫——房地产。

我原来提到,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我们研究了过去上百年,十几个代表经济体的房地产以及住房制度的案例,基本结论是住房制度决定房地产市场,制度是它的基因,而基因有着很强大的自我繁殖能力。

中国的房地产走到今天,就是因为当时我们的住房改革学习的是中国香港,而中国香港学习的又是英国——这两个经济体都是高房价。

严格来讲香港的住房改革是教训,远远谈不上是成功的经验。而美国、日本,他们的房地产政策也是不成功的,因为货币的超发带来了严重的资产价格的泡沫以及金融风险。

房地产改革搞成功的国家有哪些呢?德国和新加坡,他们搞租赁,包括对货币强有力的控制。

根据我们对国际经验的研究,我们认为中国房地产长期平稳健康发展的关键是人地挂钩和金融稳定。人是需求,土地是供给,金融是杠杆。

坦率地说,我们对房地产的认识和学术讨论距离真正解决问题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在过去这一两年看到的房产乱象,放在我们的研究框架里面一点都不稀奇。

中国房地产的根本问题就是人地错配和货币过去的一度超发。

过去我们以计划经济的思维,控制大城市,发展中小城镇,区域均衡发展的思路是错的,这种思路导致了人往大的都市圈集聚,但是土地指标没有供过来,导致了人地错配和一二线城市高房价、三四线高库存——这个是完全有解的。

从经济学上从技术上,作为一个学者,我可以负责任给大家讲,中国房地产走到今天还有解,我们还有最后十年的时间窗口,但是我们要先解决认识问题,这是我给大家报告的主要观点。

14

以七大改革为突破口

中国将开启新周期、新发展格局

未来以七大改革为突破口,我们认为中国将会开启新周期、新发展格局。

七大改革包括——

第一是新基建;

第二是人地挂钩,要素流动的都市圈、城市群的城市化;

第三是放开生育;

第四是打通资本市场与科技创新的双循环;

第五是大规模的减税降费;

第六是以中美贸易摩擦为契机,推动新一轮的改革开放;

第七,确立我们新的立国战略。什么叫立国战略?就是我们过去40年所受益的类似韬光养晦战略,在看清未来几十年世界经济的潮流和趋势的背景下,制定一种对我长期有利的战略,我们现在处在一个战略的转型期。

以上是今天我给大家报告的主要观点,我们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时我们也迎来了百年未有之大机遇。我们深信,随着新的一轮的改革开放落地攻坚,以及未来改革红利的释放,作为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长期的乐观主义者,我们认为未来最好的投资机会就在中国,谢谢!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C9PUV1wWOJej_fW2b1xHYg

一朵棉花,炸出了中国最牛的经济战略

 

一朵棉花,炸出了中国最牛的经济战略

 

作者:智谷子

来源:智谷趋势(ID:zgtrend)

 

中国有几样东西很依赖进口,这对我们构建内循环为主的新经济格局产生了障碍。

 

它们分别是石油、芯片、大豆,以及这一次被炸出水面的棉花。

 

一朵棉花,炸出了中国最牛的经济战略

 

这两天的滔天巨浪,一朵棉花腾空升起,也被有心人抬升到了国本民生的高度。

 

一本《棉花帝国》已经被卖到了脱销,人人都渴望在激荡历史的脉络中,解码这个时代的脉搏。

 

新疆的优质棉我们自己都不够用,而这是否会成为又一根卡住我们战略空间的手指?

 

 

一朵棉花,炸出了中国最牛的经济战略

 

一朵棉花,有人看到了阴谋,有人看到了争斗。

 

但很多人都没有看到,背后隐藏着中国最牛逼的经济战略。

 

1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棉花消费国、第二大棉花生产国,在2020/2021年度棉花产量约595万吨,而新疆是全国、全世界的棉花主产区,产量520万吨左右,占国内产量的87%,占国内消费的67%。

 

但是,我们的总需求量约780万吨,年度缺口达到185万吨。

 

一朵棉花,炸出了中国最牛的经济战略

 

为了满足国内需求,中国去年进口了约200万吨棉花。过去几年的时间里,棉花的进口量持续变大。

 

这意味着,现今我国主要农业缺口,排第一的是大豆,排第二就是棉花了。有意思的是,我们的最大进口来源国都是美国。

 

一朵棉花,炸出了中国最牛的经济战略

 

本土和进口的棉花,有相当大部分会流入国内的纺纱厂—织布厂—染织厂—制衣厂,最后变成一件件衣服。这个不说大家也懂。

 

不过, 如果你去翻一下今天被抵制的H&M、优衣库等品牌的标签,你会发现它们有很多很多的产品,其原材料并不是棉麻这些天然的植物纤维,而是各式各样的化工纤维、涤纶、腈纶、锦纶、氨纶……

 

换言之,你身上穿的衣服,很可能是“假”的“棉衣”。

 

看看下边这张图片:

 

一朵棉花,炸出了中国最牛的经济战略

 

把原油加工成石脑油,从中继续提炼出PX和乙烯,经过再次加工变成下游产品即聚酯(PET),把它熔融纺丝及再加工可以制成各类合成纤维。

 

是不是很神奇!

 

石油这玩意,加工下最后就变成了你身上的衣服,还有我们戴了一年多的口罩。

 

H&M因一朵棉花闯了弥天大祸,但实际上棉花并非是H&M最重要的原材料。

 

今天,化工纤维占全部纺织原料的比例已经高达八成以上。作为世界最大的服装制造之国,中国使用最多的其实也是化纤原料,而非棉花。

 

这个奇迹,来源于早前中国非常具有先见之明的战略布局。

 

2

 

棉花虽好,但用多了“伤人”。

 

我不是说棉花这玩意有害,而是在中国的农业布局中,棉花跟粮食天然是要打架的。

 

在1970年代以前,中国的纺织品基本全部要靠棉、麻、丝等天然纤维加工生产。而棉花的供给严重不足,大家穿衣服基本上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中国十多亿人口啊。“解决温饱问题”中国人从1949年说了超过四十年,这个温饱就是说吃饱、穿暖的问题。

 

要吃饱,就得提升粮食产量,必须保障耕地、提升亩产(种子科技、施肥),全国土地一盘大棋进行精细化管理,尤其是严格守住18亿亩的红线不动摇。

 

而要穿暖,早期也得向土地去要,靠扩大棉花的种植面积、提升亩产。

 

这两个不就矛盾了吗。中国的耕地是有限的,有限的土地资源,既要解决十数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又要同时解决这么多人的穿衣问题,不堪重负。

 

棉花与粮食争地,一度成为困扰中国的一个超级难题。随着人口的快速膨胀,这个压力只会越来越大。

 

所以,中国只能另谋出路。

 

1972年,中国集中了当时宝贵的外汇,进口了一套能够生产维尼龙化纤的设备。当年化纤产量就占到全部纺织原料的5.5%。

 

这是我国石油化工业的一个发端,也是中国纺织业的一个拐点。

 

化纤的引入和发展,把“穿衣穿暖”成功从一个农业问题变成了一个工业问题。

 

到1998年,我国的化纤产量达到510万吨,合成纤维产量超460万吨,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化纤生产国,在全球产量占比达到20%。到现在,纺织业80%以上的原料使用的是化学纤维。

 

这不但解决了14亿人的穿衣问题,同时还创造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条。2020年中国纺织服装出口额达2962.3亿美元,产品销往全球227个国家和地区。

 

可以说,纺织业开启了中国经济走向开放、做大做强的历史进程,而化工业为这一进程注入了血液。

 

今天中国的人口已经从1950年的5.5亿人上升到14亿,翻了两倍有余。但与此同时,中国棉花种植面积从高峰期的从7300万亩减少到4754万亩,砍了三分之一。

 

中国在人口膨胀的同时,还能解放出更多的土地资源用于粮食耕种(也包括城市建设),背后的功臣正是我们强悍的化工产业。

 

3

 

很多人不知道,现代纺织业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工业门类,它的上游是化工业、棉纺织业,其中化工业的上游则是能源产业。

 

中国今天能够成为全球的纺织业大国,是因为中国同时也是全球的化工大国。

 

乙烯被称为“石化工业粮食”,其产量被视为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水平的标志。原本,我们的乙烯生产线要从通用、西门子等公司引进,造价动辄上百亿,而且一旦生产线出现问题,维修也只能看别人脸色。要是停工了,一切损失更是自行负责。

 

一朵棉花,炸出了中国最牛的经济战略

 

一朵棉花,炸出了中国最牛的经济战略

 

2012年,中国石油大庆石化公司实现了大型乙烯成套技术工业化,让中国从此告别了半个多世纪的技术依赖。

 

2018年,由沈阳鼓风集团投入数亿元,自研自造的120万吨乙烯装置投产,标志着核心技术全面实现了国产化。

 

得益于生产装置和机械装备的大型化、现代化、国产化,近两年中国乙烯的产量提升速度加快。目前全球乙烯产能最大的是美国,中国排名第二。

 

在这个历史进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两个公司,都位于我们平日里嘲笑的老东北工业基地。

 

在此还要说一下PX。虽然民众对此有点闻之色变,但这并不妨碍它在化工界的地位。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PX是后续很多化纤产业链的源头。现如今,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PTA生产国,产能已经占到全球50%。

 

一朵棉花,炸出了中国最牛的经济战略

 

而从一滴油到一匹布,从一朵棉花到一个产业链,中国的能源安全、制造业升级、粮食安全三条经济命脉,在这个奇妙的地方交汇了起来。

 

今天社会上有一股很明显的焦虑情绪:最懂后发优势的中国,被后发国家复刻发展路径的焦虑。

 

我们沿海地区的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已经很高了,当年用来承接第三次全球产业大转移的基础条件正在瓦解。

 

而越南在崛起,印度在崛起,非洲在崛起,这些新兴经济体会不会凭借着更加低廉的人力成本,来虹吸中国的产业迁移,掏空中国的低端制造业呢?

 

答案是没那么容易。作为全球化工大国的地位,其实大大减缓了我们产业空心化的危机。

 

以纺织服装业为例。这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成为了越南的生命线,但他们主要承接的是加工环节,即发挥廉价劳动力优势的部分。

 

而纺织生产所需的上游原料,纽扣、拉链、中高端面料、印染剂等,仍然需要从中国大量进口。这部分的利润,有很大部分留在了中国。

 

上游被中国牢牢掌控。中国一感冒,越南就打喷嚏。中国一发烧,越南纺织业就要吃药。

 

这个场景,是不是有点像华为手机,很多高端零部件都受制于日韩美?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越南举国之力也生产不出比从中国进口更便宜的纺织辅料,从中国进口的面料、纤维加上运费、关税平均比越南国产便宜10%-15%。

 

现实的例子,说明了纺织原料要想形成有竞争力的价格,绝不是比拼谁的劳动力更廉价那么简单。

 

各个产业集群要深度分工,相互配套,发挥全产业链的聚集和规模优势,才能整体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这方面,中国具有独步天下的武功。

 

我们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目录中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包含了全部41大类的工业。从产量上看,全球500多个工业品,中国有220个世界第一。我们的集群效应,我们的专业分工化程度是最高的,没有之一。

 

而且我们又有非常庞大的化工产能,将规模效应发挥到了极致,能提供最最便宜的化纤原材料,越南没有这么好的基础设施条件。

 

这种优势在去年疫情之后发挥得淋漓尽致。之前向东南亚、印度等低人力成本转移的低端制造业,因为无法开工,订单迅速向中国回流。

 

这使得上个第三季度中国纺织业突然迎来爆发,原因就在于印度的多家大型出口纺织型企业的订单转投了中国。

 

在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纺织业链条当中,越南其实只是扮演一个组装厂的角色。

 

如果中国不是一个化工大国的话,今天东南沿海的很多低端产业可能就真的被掏空了。

 

4

 

如今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政策下,中国超大的内需市场被进一步采挖,庞大精深的供应链网络又开始升级。

 

中国现在需要的,是一根根掰开卡在脖子上的手指,向着制造业第一梯队、建立全球科创中心而攀登。

 

五年后,十年后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子?

 

还会被人拿住一朵棉花说事吗?

 

参考资料:

新疆棉花:中国自己还不够用.新华网

新中国是怎样实现粮食、棉花、没有靠自己的.陈锦华.人民日报

中国靠什么解决14亿人口的穿衣问题.张国宝.《筚路蓝缕—世纪工程决策建设记述》

越南,越来越像中国的一个“省”.黄汉城.旺角黄汉城

深度调查:2020年新疆棉市场解析.李伟.中国棉花网

印度天量订单转移到中国,国运迎来大转机?.路口大爷.智谷趋势

中国化工开辟乙烯工业发展新路径.经济日报

《溢出》.施展

– END –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5i9DKvdkv2W1tl-0KU_1jg

致敬 | 屌丝的逆袭:志愿军凭啥能赢得抗美援朝的胜利?

这是一篇深度挖掘中国志愿军为什么赢得朝鲜战争的文章,即使你对军事不感兴趣,建议你也要抽一点时间耐心看完,因为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可以让你的格局上一个层次,说白一点就是——

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之间的竞争中,即使在对手各方面条件全面碾压你的情况下,你也可以创造条件逆袭取胜。

1 表面实力严重不对等

在朝鲜战争中,中美两军的实力从表面上看是严重不对等的。

美军在装备、机动性(机械化)、火力、通讯、后勤补给、空中支援等方面全面碾压志愿军,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重装职业军队。

志愿军呢?顶多算一支轻步兵。

以二次战役时我军九兵团与美军陆战一师为例。

空军:朝鲜战争美军出动空军高达1400架,平均每天出动上千架次(极端情况下可以出动3000架次),美陆战一师每个营都配备有前线航空控制人员,可以随时用无线电呼叫航空火力支援。九兵团没有空军支援,防空武器基本为0,导致白天基本无法作战,行军都很困难。

坦克:陆战一师共有85辆坦克,九兵团没有坦克,反坦克武器基本为0。

火炮:陆战一师拥有105毫米大口径火炮100多门,九兵团一个师仅有36门小口径火炮,105毫米以上的火炮为0。

通讯:陆战一师从团到步兵排都有完善的电台联络,可以直接呼叫炮火以及空军支援。九兵团团以上才有少量无线电台,营级靠有线电话,营以下靠原始的军号与哨子,战场指挥联络比美军差了几条街。

武器:美军陆战一师,主要步兵武器为伽兰德M1式7.62毫米半自动步枪、勃朗宁M1918A2式自动步枪、7.62毫米口径M1919A4式重机枪和12.7毫米口径的M2HB式大口径机枪。美军这几种轻武器都是“二战”中轻武器的杰作,性能优秀可靠。

志愿军第九兵团,轻武器全部是二战缴获武器,来源有苏联、美国、德国、日本、英国、加拿大和捷克等不一而足。用美军的观点,是不折不扣落后古董武器博物馆,性能参差不齐,弹药补给困难。

服装:美军陆战一师,官兵穿着兜式防寒帽、羊毛内衣、毛衣裤,外套外还有防风雨登山服,战斗长筒靴内有两到三层毛鞋垫,而陆战师的侦察连甚至用上了刚刚研制成功的防弹背心。

志愿军第九兵团,由于是南方部队,又因为入朝极为仓促,基本上没有北方入冬的棉衣,这在此后的长津湖战役中导致了极为可怕的非战斗伤亡,人数甚至超过战伤。

弹药:美军陆战一师,机械化补给极为迅速,弹药充足,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通过空投补给,因此弹药充足,火力旺盛。无论是步兵武器还是炮弹都极少出现告罄的现象。

志愿军第九兵团,在渡过鸭绿江后,第九兵团每名战士发了80发子弹,此后就基本不发了。

运输工具:美军陆战一师,拥有充足的汽车和装甲车辆,由于有空中优势,除了空运空投外,还能大量使用铁路和港口进行运输调动。

志愿军第九兵团,空中、海上和铁路运输几乎为零。整个志愿军在一、二次战役时也仅有1000辆汽车,战役结束后已经被摧毁600多辆,运输主要以骡马和人力为主。

大家看了以上实力对比是什么感觉?简直是令人窒息的绝望啊!战争是实力的PK,来不得半点虚假,实力不如人就是不如人。

虽然中国军人具有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但是面对如此巨大悬殊的实力差距,仅靠牺牲精神是无论如何无法弥补的(抗日战争时期很多中国军队也有牺牲精神,但还是丢掉了大半个中国)。

以二战时期的德军为例,西线战斗中,德军与美军的地面装备差距并不大,仅仅是美军拥有绝对的空中优势(德军还拥有相当的防空力量),曾经横扫欧洲的德国装甲部队也在美军的空中打击下溃不成军

志愿军的装备比德军还要差几条街,凭什么与美军PK?

靠谋略吗?请记住一个真理,在压倒性的实力面前,谋略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谋略一定是要建立在双方实力大致相等的情况下才有价值。

但是结果却令全世界的军事观察家们眼镜噼里啪啦地掉了一地。

朝鲜战争打了三年,中国军队气势如虹地将美军从鸭绿江边打到三八线签订停战协议。整个朝鲜战争,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以不到70万人的伤亡歼灭“联合国军”110万。

志愿军的优势

那么,志愿军究竟有何“特质”可以弥补双方在表面实力上的巨大差距?

很简单,当时的中国军队已经达到了轻步兵的巅峰!

巅峰的意思是,在轻步兵这个兵种上向前看(历史),是任何军队无法企及的高度,向后看(未来),同样是任何军队(中国军队除外)无法企及的高度。

所以,美军有美军的优势,是志愿军无法企及的。同样,志愿军有志愿军的优势,是美军——甚至任何军队无法企及的

这个优势就能弥补与美军表面实力的差距,让双方综合实力基本在一个等级上。

志愿军的优势是什么?

兵者,以能聚能散为要!

就是这个!“能聚能散”我们把它做到了极致!

聚集起来就是“拳头”,散开来就是水银泻地——任何变态的地形都可以迅速部署、快速机动,不依赖后勤,不需要重装备。

不仅具有超强的隐蔽能力,更重要的是一只轻步兵居然可以打出大纵深快速穿插的战术(职业军队只有精锐的装甲部队才能做到这一点),军一级的野战部队也能变成风暴突击群,居然可以成军成师地打出胡蒂尔战术(这是少量精锐特种部队的专利)!

这TM完全颠覆了军事学原理!

为什么大纵深快速穿插的战术只能是精锐的装甲部队才能做到?

因为这个穿插过程中一定会遇到无数敌人的战术据点的狙击,只有装甲部队才有可能迅速打掉有完备野战工事的火力点,撕开一个通道,快速向敌军后方纵深穿插。

那么,仅仅携带轻武器与手榴弹的轻步兵怎么可能做到这些?如果一个完备野战工事的据点连轻步兵的冲击都顶不住,修建这个野战工事的工兵军官与驻守这个据点的守卫部队军官都要上军事法庭!

为什么只有少量精锐特种部队才能打出胡蒂尔战术?

这里讲一个常识,两军对垒都要构筑一条完整的战线防备对手的攻击。这个完整的战线不是挖一条无限长的战壕,同时在战壕中塞满士兵,那样多少军队都不够用。

正常情况下,在战线上结合地形构筑若干个据点,据点才有士兵守卫,据点之间火力能够封锁就行了。

这样战线的意义在于可以用有限的兵力构建一个有纵深的防御体系,表面上战线有无数“空隙”,但是针对这些“空隙”,小部队也许利用夜晚可以渗透,大部队不行(大部队有重装备、有大量给养要运输),渗透的动静如果太大,一旦被发现,呼叫几轮炮火打击就是单方面的屠杀。

但是小部队渗透意义其实也不大,因为任何战线都有纵深防御,一只小部队渗透过去,仅仅靠随身携带的轻武器基本啃不动较大的据点,稍有不慎就是全军覆没的下场。

所以,一般只能派出少量的特种部队去敲掉特定的战术目标——创造这个渗透偷袭战术的鼻祖是一战时期的德军。可是发明这个战术的德军也从没有使用大部队打出这个战术,因为这不符合军事学原理。

那么,你想想,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谁告诉你有一只上万人的野战部队,能利用战线的“空隙”渗透过去,打出胡蒂尔战术——你是不是该在他脸上吐一口唾沫?

任何一本军事教科书都不敢这样写嘛!

这完全违背了基本的常识。

所以,在朝鲜战争中美军前三次战役吃了大亏一点都不冤,谁也不知道志愿军偏偏就是这样一支逆天的轻步兵部队!

那么,志愿军为什么能够逆天创造违背军事学常识的奇迹?

就是靠“能聚能散”,志愿军把它做到了极致!就创造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轻步兵的巅峰。

3  不可思议的韧性

为什么志愿军能把“能聚能散”做到极致,而其他任何军队都无法复制?

很简单,绝对的信仰+超强的组织能力,让这只军队具有惊人的韧性与战斗力。严格意义上,这样的军队只能“消耗掉”,无法“消灭掉”。

严格意义上讲,志愿军还不算一只现代职业军队,在军队组织系统中,志愿军有军官而没有士官。在现代职业军队中,军官决定军队的调度与指挥水平,士官决定军队的战斗力。

但是志愿军除了军官指挥系统之外还有一个其他任何军队都不具有的党组织。团以上有政委,营有教导员,连有指导员——党支部深入到连级单位,连以下则拥有大量的基层党员(团员)。

这些基层的党员发挥着远远超越传统士官的作用,不仅让志愿军具有远超职业军队的组织力、凝聚力,更重要的是,让这只军队成为一只空前绝后具有“信仰”的军队。

基层党组织与党员的作用请看一个案例。

这个片段看起来平淡无奇,却非同凡响。

大家想一想,一支部队经过一天的激烈战斗之后,伤亡惨重撤退到坑道中,就算是最精锐的职业部队这个时候也急需修整才能恢复战斗力。

但是,这个时候上级却突然命令他们在坑道中坚守——没有修整、没有补给、没有援军,而且坚守的时间还可能是“无限长”——这不仅是一个九死一生的任务,而且简直就是“不可理喻”的命令!

所以当时士兵有情绪非常正常,换其他国家的军队可能就要暴动了。但是,这时志愿军军官只要喊一句:“共产党员站出来!”基层的党员、团员就义无反顾的站出来。

他们“站出来”不是震慑其他的士兵,而是要充分发挥核心骨干作用,承担最艰巨最繁琐的任务,这就是基层党员的表率!然后党支部建立起来后,一点风波就烟消云散。

有了党组织作为骨干,军队的战斗力就具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韧性。

在美军强大的炮火封锁下,知不知道上甘岭的坑道部队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喝尿!成建制的部队集体喝尿,最长的部队坚持喝了21天的人尿!

对比一下,同样是后援断绝、补给中断的其他国家的职业军队是什么表现?

斯大林格勒的德军、巴丹半岛的美军、太平洋岛屿上的日军——他们的条件比困守坑道连水都喝不上的志愿军总要强一些吧——

但是这些军队很快就士气崩溃了,日军靠着武士道精神支撑也就多来一个自杀性冲锋,有哪一只军队在志愿军这样恶劣的条件下还能顽强地坚持下来?

志愿军的韧性在古往今来的所有军队中绝对是一个无法企及的巅峰。

4  有信仰的军队

现在职业军队的战斗力来源于组织与系统。假如一支1万人的军队“分散”向敌军渗透后,变成100支小部队,那么就存在几个无法解决的问题——后勤怎么补给?火力支援如何协调?怎么重建指挥系统?

这几个问题如果解决不了,那么这100支小部队的战斗力就会呈现指数级的下降,对敌军的打击很可能还不如一支1000人建制完整的部队(这个我们后面来举例)。

志愿军为什么可以“分散”却对整体战斗力影响不大?

因为志愿军是轻步兵,而不像美军那样是装甲步兵或者机械化步兵——本身对后勤依赖很小,复杂地形的制约也很小,对炮火支援的依赖也很小。

至于分散后建制不完整指挥系统难以统一——这个志愿军却通过“信仰”得到很大的弥补——“信仰”的意思是,志愿军的主动作战的精神远远超越了职业军队,甚至可以说已经突破了人类本能的上限!

战争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志愿军的指导原则是什么?是“完成任务,消灭敌人”!这个原则中根本没有“保存自己”的选项。

举个例子。

上甘岭战役初期,由于美军前期战略欺骗非常成功,所以基本上是打了我们一个措手不及。

战役前三天,美军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火力向我上甘岭两个山头猛攻,几天残酷的拉锯战中美军固然损失惨重,却能源源不断调动生力军补充损失。

而我坚守这个地区的15军45师基本上战斗人员都快打光了,增援由于美军的炮火与空军封锁一时上不来,最后的时刻,15军军长秦基伟把自己的警卫连都派往前线增援,手中已经没有一兵一卒。

这个96人的警卫连,进入前线坑道后只剩下25人,前线岌岌可危。

关键时刻,转机出现了。

转机是警卫连5个失散的士兵。这5个士兵在向前线增援时,因为躲避美军炮火居然阴差阳错转到美军一个遗弃的前沿营指挥所。

如果是一只职业军队,士兵走散了转到敌人鼻子底下会怎么选择?100%会选择撤回去归建。

但是这几个士兵却不是,他们观察了一下,发现这个营指挥所地形特别好,是一个非常理想的阻击阵地。然后,他们就主动选择在这个阵地坚守——

朋友们,大家知不知道做出这个选择意味着什么?在敌人鼻子底下的一个阵地坚守,一旦暴露就陷入重重围困中,当时美军火力占据绝对优势,这个脱离志愿军主阵地很远的据点是根本不可能得到增援的!

所以,当这5个士兵做出这个选择的时候,他们非常清楚,自己选择的是一场没有增援没有补给没有修整——也是没有生还希望的战斗。

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

人类历史上不是没有出现过狂热的军队——小日本就是,但是日军不管是自杀性冲锋还是“神风”式攻击,都是靠狂热支撑那么一个很短的时刻。

而我们的志愿军却是靠一种崇高的“信仰”,在明知必死的战斗中冷静地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这5名战士在这个据点中后来在百倍以上美军的围攻下坚持了整整4天,全部牺牲,其中两人最后是活活渴死的。

但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为我们上甘岭阵地争取了宝贵的4天。至今我们也不知道这5名战士的名字,他们是朝鲜战场上成千上万个无名英雄之一。

5  强悍的“散兵”

为什么志愿军能把“能聚能散”做到极致?原因就是这个——我们失去建制的“散兵”不仅有强悍的战斗力与旺盛的战斗意志,而且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这是任何职业军队都无法企及的巅峰。

刘光子,朝鲜战场上一个普通的士兵,在5次战役中创造了一个人俘虏65名英国士兵的神话。

怎么做到的?很简单,刘光子冲进英军人群左手冲锋枪,右手手雷——不缴枪投降大家一起共归于尽!

不得不说,朝鲜战争中志愿军抱着炸药与美军共归于尽的案例太多了,已经树立了一个“品牌效应”。所以,英军没有一个人怀疑刘光子的决心与意志,65人硬是乖乖做了一个士兵的俘虏。

致敬 | 屌丝的逆袭:志愿军凭啥能赢得抗美援朝的胜利?

(来源:搜狐网)

黄继光堵枪眼这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英勇事迹,大家不知道的是,在朝鲜战场上有名有姓有记载的用身体堵枪眼的志愿军战士就有38个,没有记载的更多。

这里多讲两个案例,让大家体会一下中国“散兵”的强悍。

从此之后,中印边境对峙,印度军队长期要集结10倍于我军的力量才稍微放心。

6  鼻子底下的潜伏

一支有“信仰”的军队不仅战斗意志坚强,而且作战主动性也无以伦比——在战争中就能在很多方面获得极大的战术优势,比如强悍的战场控制能力——我的地盘是我的,你的地盘还是我的!

两军对垒,双方军队的驻地一般都要相距好几公里(在对手重炮打击范围之外),这个对峙的中间地带就是双方小部队争夺的焦点。

谁能控制这块地带谁就能直接掌握对手的动向,相反,如果失去对这个中间地带的控制,那么,就相当于被对手树起一道信息隔离的屏障,对手的动向就被一层“战争的迷雾”所遮蔽。

在研究国内战史时,过去我常常骂国民党军队都是猪,不管是在什么战场作战,对于解放军主力的动向基本是一无所知,直到某支部队被解放军合围才恍然大悟——共军主力在这里!

在我看来,几十万军队的动向是很难掩藏形迹的,这样规模的部队运动国民党军队都毫无察觉——不是猪是什么?

所以,曾经有句名言我是非常认同的——美国顾问团又要骂我们无能了。

但是,很蹊跷的事情在朝鲜战场上同样发生了。

拥有绝对空中优势并且高度职业化的美军对志愿军主力的动向竟然同样毫无觉察——几十万志愿军入朝参战,美军毫无觉察。

第一次战役结束后对志愿军的兵力居然误判成只有几万人;长津湖美陆战一师被九兵团10个师合围,美军事先毫无觉察;38军113师向美军后路穿插美军同样毫无觉察……这已经不是简单地描述美军“无能”可以解释的了。

以上情况反复发生,说明了什么?

一方面说明志愿军表现出高度的纪律性——不管是夜间行军还是穿插潜伏都组织得非常好;另一方面也说明,志愿军对于战场控制力非常强,给美军驻地之外建立了一道情报屏障墙,让志愿军的动向永远笼罩在“战争的迷雾中”

邱少云的英勇事迹大家都耳熟能详吧——邱少云所在的部队潜伏在距离美军只有几百米的树林中,在一次美军火力侦察中,邱少云的身体被一枚燃烧弹飞溅的燃烧液点燃。

为了不暴露潜伏部队,邱少云硬是忍受着巨大的痛苦而一动不动,直到壮烈牺牲。

这个故事大家都只看到邱少云表现出来的高度的纪律性与牺牲精神,另一方面却没意识到——志愿军能够在美军鼻子底下潜伏说明什么?

说明美军已经丧失了对于自己阵地前沿地带的控制权!自己鼻子前的位置都无法实地侦察!志愿军战场控制能力太变态了!连美军鼻子底下都是我军可以随意潜伏的地带!

能够做到这一点不是美军麻痹大意,而是在这些中间地带的争夺中(一般是在夜间),志愿军以旺盛的作战精神以及娴熟的小群作战技巧,把没有火力与空中掩护的美军侦察部队直接打回了驻扎地——

从而在美军驻地之外布起了一层“战争迷雾”,不但让战场信息单方面对志愿军透明,而且可以从容潜伏在任何中间地带,对美军可以发动快速的攻击。

5次战役之后,双方长期对峙,这个时候志愿军将战场控制发挥到极致,不但广泛开展冷枪冷炮运动,对美军造成上万人的杀伤(想一想为什么美军不能同样展开冷枪冷炮运动),而且把美军直接压缩到据点中连吃饭上厕所都不敢出据点。

当然,能够做到在敌人鼻子前潜伏,没有高度的纪律性与组织力也是不行的。以38军为例,训练部队敌前潜伏能力是找有青蛙的池塘,让部队做到接近池塘并且潜伏下来而不影响蛙鸣。

这是只有少数特种部队才能具备的能力,而志愿军可以成建制的训练野战部队达到这个标准,可以想象志愿军的纪律性达到什么程度。

违背原理

现在可以回答之前的两个违背“军事学原理”的问题。

为什么其他国家只有最精锐的装甲部队才能打出大纵深穿插战术,而以轻步兵为主的志愿军却可以做到?

原因很简单,装甲部队要向敌人纵深穿插,就必须维持一条畅通的补给线,所以,这条补给线上的敌军据点是一定要拿下的,这个只有装甲部队才能做到。

而志愿军是轻步兵,作战主要依赖自身携带的粮弹,对于后勤线的依赖很低,所以,根本不需要去啃掉敌人坚固的据点,只需要水银泻地一样向敌人纵深穿插,敌人后方总有薄弱环节——

比如补给基地、炮兵阵地、指挥部等等,或者干脆就是敌人后方的一个关键的交通要点,只要打掉或者占据这些要点,就能引发敌人前方战线的总动摇。

这种大纵深穿插由于志愿军高度的纪律性以及变态的战场控制能力,所以总能找到敌人战线的缝隙,向敌人后方渗透。

为什么其他国家只有少数精锐特种部队才能打出的胡蒂尔战术,而志愿军军师一级的野战部队也可以做到?

因为胡蒂尔战术要求部队渗透到敌军后方作战,这个作战是在敌军四面包围中无后勤、无增援、无火力支援的独立作战,稍有不慎就是全军覆没的结局——

这种作战对于部队无论是作战技巧还是心理素质都有很高的要求,满足这些要求的一定是部队中精英中的精英。

而志愿军却是一只具有信仰的军队,战士的信仰就是“完成任务、消灭敌人”——根本就没有“保存自己”的人性本能。

所以,对于志愿军而言,敌后作战——无后勤、无增援、无火力支援——这些对于志愿军根本就不是什么问题,轻步兵对于这些的依赖本来就很有限,加上旺盛的作战意志以及高度的自我牺牲精神,让志愿军在敌后渗透作战中往往能创造不可思议的奇迹。

二次战役中,为了围歼美军,38军113师奉命向敌后交通线的要点三所里穿插。这种大部队利用山地向美军侧翼的快速运动,美军居然毫无觉察——不是美军麻痹大意,是这个战术动作实在太匪夷所思。

站在美军的立场,假如有一个参谋制定了一个类似的计划——让一支轻步兵从侧翼山地穿插去堵住一只重装部队的后路,简直就是一个笑话!

山地地形复杂,本来就比正常交通线更远更难走,这样的步兵行动能够快过机械化部队在平整道路行军的速度?

好吧,就算这只部队长了翅膀真的提前跑到交通要点上——那么,山地运动重装备是肯定带不了了,仅靠随身的轻武器怎么抵挡一支拥有坦克、重炮以及空中支援的重装集群的冲击?这是奇谋妙计还是给敌人送人头?

但是我们的113师偏偏就创造了这样的奇迹!

14小时强行军72.5公里(这是地图上的距离,实际山地距离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平均每小时行军超过5公里!这还是走山路,先敌5分钟赶到三所里与龙源里。

那么,一支轻步兵是怎么抵挡美军重装集团的冲击呢?

凭意志!

弹药打完继之白刃,白刃断折继之血肉,志愿军就靠着这种惊天地泣鬼神的意志把拥有绝对优势装备的美军的士气打崩了。

二次战役后,一个战地记者根据生还者讲述记录下我军松骨峰阵地上战斗的过程:

“勇士们在这烟与火的山冈上,高喊着口号,一次又一次把敌人打死在阵地前面。敌人的死尸像谷子似的在山前堆满了,血也把这山冈流红了。可是敌人还是要拼死争夺,好使自己的主力不致覆灭。

这场激战整整持续了八个小时,最后,勇士们的子弹打光了,蜂拥上来的敌人占领了山头,把他们压到山脚,飞机掷下的汽油弹把他们的身上烧着了火。

这时候,勇士们是仍然不会后退的呀,他们把枪一摔,向敌人扑去,身上帽子上呼呼地冒着火苗,把敌人抱住,让身上的火,也把占领阵地的敌人烧死……

据这个营的营长告诉我,战后,这个连的阵地上,枪支完全摔碎了,机枪零件扔得满山都是。烈士们的遗体,保留着各种各样的姿势,有抱住敌人腰的,有抱住敌人头的,有掐住敌人脖子把敌人摁倒在地上的,和敌人倒在一起,烧在一起。

有一个战士,他手里还紧握着一个手榴弹,弹体上沾满脑浆;和他死在一起的美国鬼子,脑浆迸裂,涂了一地。另一个战士,嘴里还衔着敌人的半块耳朵。

在掩埋烈士遗体的时候,由于他们两手扣着,把敌人抱得那样紧,分都分不开,以致把有些人的手指都掰断了……”

志愿军一线阻击阵地上的部队最后基本都打光了,可是美军的士气也打崩了,明明阵地上基本没有志愿军幸存者,可是几万美军却不敢越雷池一步。

8  能聚能散

战争是绝对实力的较量,来不得半点虚假,为什么装备、火力、后勤等方面处于绝对劣势的志愿军能够战胜美军,我们发现,志愿军具备的特质完全可以弥补在表面实力上的差距:

志愿军确实是一只轻步兵,但是这只轻步兵却处于人类历史上的巅峰!我“能聚能散”——“聚”起来是令人生畏的拳头,“散”开来就是水银泻地无所不在。

我控制着战场,牢牢地掌握着你的一举一动,而你却对我的动向一无所知,我可以任意选择地方(不依赖后勤、没有复杂地形的限制,甚至渗透到你的后方)对你进行打击,而你却根本抓不住我!

这样的志愿军虽然装备等居于绝对劣势,但是美军又如何发挥自己装备火力的优势呢?

如果将一支职业军队比喻成一台战争机器,我承认美军这台机器非常强悍,就象是施瓦辛格主演的角色,但是把“能聚能散”做到极致的志愿军却更象一个由液体金属组成的机器人。

这样的对手几乎就是不可战胜的!

后来担任“联合国军”司令官的李奇微就对志愿军的大纵深渗透战斗非常佩服,曾经多次试图模仿志愿军的战术,却没有成功过。

“能聚能散”说起来容易,真要做起来却很难。

美军是一支职业军队,军队的战斗力依靠系统的集成(包括装甲部队、重炮部队、后勤补给、空中支援),当把某支部队抽调出来模仿志愿军的渗透穿插战术后,脱离系统支持的美军的战斗力简直就呈指数级的下降。

曾经李奇微抽调了一个最精锐的陆战营,全部模仿志愿军训练,然后向志愿军后方渗透——包括无线电静默,没有空中支援与掩护。

结果在攻击志愿军后方一个水库要点时,遭遇志愿军一个排的阻击。整整一个美军陆战营,兵力是志愿军的10倍,打了半天伤亡惨重却一无所获,最后灰头土脸地撤回去了。

任何军事指挥官都明白“能聚能散”的重要性以及战术价值,但是却很难做到,如果一支部队“散开”后,战斗力急剧下降,那还不如“聚起来”发挥更大的作用。

所以,当志愿军取得朝鲜战争前三次战役的空前胜利时,面对志愿军这样一个类似“液体金属”构造的战争机器,美国高层是非常沮丧的。

当时美国高层甚至觉得志愿军已经具备将美军赶下大海的实力,所以秘密授权去一线部队指挥的李奇微“在他认为适合的时机,将美军撤出朝鲜”。

然而,这个李奇微却是一个非常厉害的军事将领,他找到了对付志愿军的办法,扭转了战争的形势。

9  李奇微的战术

李奇微设计了一套怎么样的战术?

很简单,志愿军发起攻击,美军就先跑为敬,我有机械化优势,你靠两条腿追不上,跑多远呢?每天30公里——这是轻步兵每天能追击作战的极限。

对于重要的战术要点,我就加强力量坚决守住,你轻步兵携带的轻武器啃不动(战线有缝隙,面对志愿军的渗透守不住,但是战术要点可以)。

这样连续跑7天,志愿军随身携带的粮弹+原始的后勤补给基本耗尽后,我就集中力量反击你,你弹尽粮绝根本就无法抵挡。

这套战术非常精准地打到了志愿军“轻步兵”的软肋。

四次战役,李奇微运用这个战术就摆脱了被动局面,虽然美军的反击在西线被志愿军顶住了,但是东线志愿军对砥平里的攻击却遭遇了失败。这次战役双方基本是打成平手。

五次战役志愿军却吃了亏。因为对李奇微的新战术不够重视,我们五次战役依然按照过去的方式猛冲猛打,7天后粮弹耗尽,李奇微一个凶狠的反扑让志愿军猝不及防。

慌乱中没能组织好防御,被美军冲开一个缺口长驱直入,当时李奇微感觉胜利在望,不免志得意满——觉得自己不仅可以扭转不利的战争形势,而且快要取得战争的胜利了。

在这个关键时刻,一个奇葩的阻击战不仅再次颠覆了美军将领的认知,而且让志愿军摆脱了不利的局面。

这就是铁原阻击战。

10 铁原阻击战

铁原是我军一个重要的后勤基地,弹尽粮绝的志愿军各个部队正向这个要点靠拢,以取得补给重新建立战线。

而李奇微亲率美军反击主力(约7万人,配备上千辆坦克、上千门重炮,还有每天2000架次的空中支援)也扑向这个要点,只要攻占铁原,就能分割弹尽粮绝的志愿军主力,就能赢得朝鲜战争的胜利。

所以,当时彭总就给铁原附近唯一建制完整的63军下了死命令,必须坚守铁原15天,哪怕把63军打光了也在所不惜。

一支轻步兵要抵抗兵力火力具有绝对优势的重装集团的冲击15天——没有完整的野战工事是绝对不行的,可是构建完整的野战工事体系至少也要3天,李奇微会给我们3天的时间吗?当然不会!

没办法,63军军长给189师也下达了一个不近情理的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在铁原前阻击美军3天。

这几乎就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

要知道三所里、龙源里阻击还有险要地形,美军是溃退的败军,军心士气都有问题,而且这些地方的阻击也只坚持了1天不到后续部队就赶上来了。

现在却要求一个9400人只有轻武器的步兵师,在没有有利地形,没有野战工事的丘陵地带去阻击士气高昂、火力编组齐整、人数高达7万的美军重装集群3天?

怎么可能?

但是189师偏偏就完成了这个“不可能的任务”。

189师师长蔡长元是一名战术素养非常高的将领,他对志愿军的特点理解非常深刻,在接到这个“不可能的任务”后,采用了一种空前绝后的奇葩战术——他把189师“解散”了!

对!“解散”后组建成200多支小部队,这200多支小部队在20公里宽的正面,25公里长的纵深,也就是500平方公里的地域中占据200多个小阵地,每个阵地只有30来人,摆出了一个“天女散花”的阵型来迎战气势汹汹的美军装甲集群。

这个阵型让美军所有的将领都目瞪口呆!这TM完全颠覆了军事学的常识!

军队怎么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力量?那一定是组织集合成一个整体!现在志愿军居然主动把军队“拆散”碎片化,这不是自废“武功”吗?

但是仔细一琢磨,却发现189师这个“天女散花”阵意外地很难对付。志愿军碎片化确实让力量分散,每个阵地的实力都不强,但这TM有200多个阵地!一个一个啃要花多少功夫?直接撕开一个通道不管不顾向铁原推进?

那就相当于美军主动让无数个志愿军小部队留在自己后方!补给线怎么办?后勤保障放在哪里才安全?炮兵阵地要配置多少警卫部队才放心?各级指挥部设置在哪里?总不能军师一级的指挥部都跟着突击部队前移吧?

最后美军实在没有办法,只能去一个一个去“拔钉子”。

这个“天女散花”的战术将志愿军“能聚能散”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只有志愿军这样有信仰并且具备高度自我牺牲精神的部队才能实施这样的战术。

这样战术实施的前提是,每一个小阵地都要成为一颗“钉子”,在面临几十上百倍美军的冲击下,不能一击就溃,而要尽可能的坚持更长的时间。

因为美军火力压倒性的优势,所以被美军攻击的小阵地基本没有获得增援与补给的可能,坚守的志愿军部队也基本没有生还的可能。

但是我们189师的干部士兵毫无怨言地接受了这个地狱级的任务,在美军上千辆坦克上千门火炮每天2000架次的空中打击下,顽强地坚持下来。

虽然一个又一个阵地失陷,一支又一支部队打光,但是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为后方构筑完备的野战工事体系赢得了时间。3天后,撤退命令下达后,参战前9400人的189师能撤下来的还不到5000人。

189师之后就是63军其余部队在匆忙构筑的野战工事中阻击美军的疯狂进攻,整整打了12天,让志愿军其他部队在后方建立了完整的战线后才撤离。

五次战役志愿军虽然吃了点亏,但是却击碎了李奇微妄图赢得朝鲜战争的美梦。

美军在如此有利的局面下都没能赢得胜利,这个时候美国人终于明白,自己虽然在装备、火力、后勤等方面有绝对优势,但是面对轻步兵巅峰,能够将“能聚能散”做到极致的志愿军却完全没有取得胜利的信心,这才开始了板门店谈判。

11  最后一战

总结一下,三所里、龙源里阻击战,113师是“聚”成一个点,铁阻击战原189师是“散”成一个面——一个“聚”就打出第2次战役的空前大捷,一个“散”就扭转了第5次战役的被动局面。

这样的军队确实是很难战胜的——很多人评价朝鲜战争,认为志愿军能够PK美军是充分利用了地形优势,美军装甲部队受到朝鲜山地复杂地形的制约——这个我承认。

但是志愿军同样受到朝鲜地形狭小的限制,如果朝鲜南北长度增加一倍,在更宽广的地域中志愿军也就能更充分发挥自己“能聚能散”的优势,可能打出更多的大纵深穿插的漂亮战例。

如果是这样的情况,美军怎么应对?

或者兵力增加一倍——这个国际形势不允许,或者就只能齐头并进抱成一团防止志愿军无孔不入的穿插,如果这样,美军就丧失作战灵活性与战争的主动权(如同解放战争的国民党军一样),志愿军就可以任意选择战场任意选择对手作战——志愿军同样立于不败之地。

板门店谈判后,双方打打停停折腾了几年——现在双方都非常了解对手的战术特点与优劣性,都奈何不了对手。

志愿军找不到对付美军先跑为敬磁性战术的好办法——毛泽东曾经有调动两批部队轮流作战的设想,但是志愿军原始的后勤系统根本就无法支持两批部队轮流进攻。

美军也打不穿志愿军的防线——最初双方对垒,美军认为终于可以发挥自己的火力与空中优势了,结果却被志愿军反斜面坑道战术所化解。

最后板门店谈判快要签字时,李承晚又出了幺蛾子,不但拒绝签字还扬言要单干——于是志愿军打了最后一战,主要就是教训棒子。

这场战役史称“金城战役”,志愿军打得非常漂亮,15天的战斗全歼韩国的首都师,并且给其它3个韩国师以重大打击,合计歼敌5万余人,面对志愿军的大纵深穿插战术,韩国军队惊慌失措溃不成军。

其中有一个经典案例就是我军一支小部队渗透到韩军后方,直接把韩国的一支王牌部队——“白虎团”的团指挥部给端了,不仅缴获了“白虎团”的团旗,而且把所有在团部开会的白虎团军官屠了个精光。

这支部队在韩国非常有名,现在呢?在中国女性群体中也是大名鼎鼎——韩剧《太阳的后裔》男主角宋仲基服役的就是这只部队——

如果《太阳的后裔》时代背景是朝鲜战争,估计就只能拍成悲剧片了,因为男主角大概率会被愿军渗透部队打成马蜂窝。

12  极致发挥

最后就朝鲜战争讲几点。

朝鲜战争中美国越过三八线中国参战就是必然。我们最重要的工业基地就在东北,甚至主要给工业基地供应电力的水电站就在鸭绿江。

如果让美军陈兵鸭绿江,我们东北工业建设的安全性就完全无法保证,如果放弃东北在大陆内陆重建一个重工业基地就得花费更大的代价以及更长的时间——这种对工业化进程的损失简直无法估量。

但是要出兵朝鲜至少得有一定的胜利的把握——如果是必输之战,出兵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当时的中共中央高层绝大多数人都对出兵的前景感到悲观,连公认最能打的林彪也装病不接帅印(首批出兵的都是东北部队,林彪是最合适的人选)。

唯一坚持要出兵并且认为能够取得胜利的只有毛泽东。只有他才深刻认识到自己亲手缔造的军队完全具备与表面实力具有压倒性优势的美军作战的能力。这种洞察力远远超过同时代其它的领导人。

最后毅然领兵出征的是彭老总,这位脾气暴躁的统帅在朝鲜战争中将志愿军的特质与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虽然五次战役撤退时组织有些问题,让180师受到严重的损失,但是瑕不掩瑜,总体而言,彭老总在朝鲜战争中的表现也堪称出色。

最令人感佩的还是我们志愿军战士,他们的勇气、坚韧以及牺牲精神为中国军队树立了一个巨大的丰碑——即使拿着最简陋的武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军队也是轻步兵的巅峰,也是最强大的美军无法战胜的对手。

2018年中美爆发贸易战,我们有些人因为美国目前在经济上的优势而悲观丧气(本文首发于2018年11月)。那么,我们现在与美国实力上的差距难道还能比朝鲜战争时期中志愿军与美军表面实力的差距更大?

那个时候我们都能从鸭绿江边气势如虹地将不可一世的美军打回三八线,打到谈判桌上签订停战协议,我们现在还有什么理由比父辈们做得更差?

推而广之,当你面临强大的竞争对手时,可能对手在多项指标上都全面碾压你,但是你不应该放弃,想想屌丝志愿军是如何干翻白富美美军的——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再加一点信仰,你也可以逆袭创造奇迹。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WQQ9n0w3UpRDFKkvxSxj7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