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疯狂酸的《长津湖》,到底怎么样?

国庆适逢电影《长津湖》上映,立刻就引发了全国民众的观影狂潮,几天内票房就已突破35亿。

这部电影的上映也引发了外媒的广泛关注,比如纽约时报就酸溜溜评价《长津湖》是“在高度紧张的中美关系下,一部中国政府投拍的叙述残酷的朝鲜战争的电影,正触动中国民众的神经”,而韩国SBS媒体更是做了长篇报道——在韩国人的这个报道里,将长津湖战役描述为“联合国军”的胜利,理由是这场战役联军只伤亡了1.4万,而志愿军伤亡(含冻死冻伤)高达4.8万。

正好在国庆期间我也看了这部电影,下面结合真实的历史谈谈我的看法。

1  二次战役

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第二次战役的组成部分,第二次战役分为东西两线,西线作战是在清川江附近,东线作战是在长津湖附近。

二次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最辉煌的胜利,本次战役共计歼灭敌军3.6万(其中美军2.4万),此战让以美军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溃退近300公里,从鸭绿江边一直败退到三八线。

对于此次战役,英国牛津大学战略学家罗伯特奥内尔博士在《清长之战》(二次战役)中评价道:中国从他们的胜利中一跃成为一个不能再被人轻视的世界大国,如果中国人没有于1950年11月在清长战场稳执牛耳,此后的世界历史进程就一定不一样。

其实如果仅就战果而言,西线相比东线战果更为辉煌,代价也很小;但是为什么本次电影反而是描述东线的长津湖战役呢?

因为长津湖战役志愿军太难了,太不容易了!所以相比之下取得最后的胜利也就尤为可贵。

2  9兵团仓促入朝

首先是参与长津湖战役的9兵团入朝非常仓促。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这场在中国东北边境邻国爆发的战争立刻引起了毛泽东的高度警惕。

7月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84号决议,授权美国组织“联合国军”支援韩国抵御朝鲜的“侵略”。

当日,毛泽东亲自下令,调动中央军委驻扎在河南的战略预备队——4野13兵团3个军(38、39、40)与黑龙江的42军以及炮兵3个师共计25万人组成东北边防军向中朝边境集结——伟大领袖这种对国际局势的机敏与远见实在让人感佩。

那么,当时为什么不调动更多的部队在东北集结?

原因很简单,从1950年7月到年底,新中国面临着四面作战的复杂局面。

一方面是追击国民党军残部,准备解放台湾。

二方面是国民党撤出大陆之后,留下了大量的特务在各地发起叛乱,全国土匪高达数百万人,解放军面临着极为繁重的剿匪任务;

三方面是组织部队准备解放西藏。

最后才是为朝鲜战争做准备。

9月之后,朝鲜局势骤然巨变。

9月15日,美军在仁川登陆,人民军主力被合围。金日成心急火燎地向新中国求援,希望中国人民解放军直接出动援救朝鲜。

10月1日,美军不顾我国多次警告,悍然越过三八线。

10月5日,中央军委作出出兵援朝的决策。

10月19日,13兵团就匆匆进入朝鲜,但是13兵团只有25万人,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朝鲜战场已有近30万之众,加上美军在陆海空绝对的装备优势,仅凭13兵团是无法打退美军的,所以中央军委也赶紧从各地调兵遣将。

原创 I 外媒疯狂酸的《长津湖》,到底怎么样?

(来源:微博)

早在9月7日,在上海一带集结准备解放台湾的9兵团接到命令正式取消解放台湾作战计划,该兵团调往山东整训,然后再调到东北加入东北边防军序列。

但是9兵团北上计划一开始就非常不顺利,从上海到山东要经过南京渡江北上,当时没有长江大桥,恰恰南京下关轮渡又损坏,加上北上铁路运力不足,所以直到10月28日,9兵团3个军才全部到达山东——这个时候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已经打响!

所以,9兵团刚到山东,中央军委再次下令,取消在山东的整训,立即开赴东北入朝参战。

原创 I 外媒疯狂酸的《长津湖》,到底怎么样?(来源:《长津湖》剧照)

因为前线战事紧迫(美军是机械化部队,推进极快,而朝鲜人民军主力已经覆灭,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彭总很担心在9兵团入朝前东线美军就推进到鸭绿江边),所以这一次调动更为急迫。

9兵团沿途几乎没有做任何停留就被火车拉着直奔鸭绿江边,当时在沈阳短暂停留时,时任东北军区副司令员的贺晋年看到9兵团战士还穿着南方薄棉衣非常震惊并且立即警告说:“你们这样入朝,别说打仗,冻也把你们冻死了。”

贺晋年立即下令将库存的5万多套棉大衣、棉鞋全部拿出来调给9兵团使用,沿途车站东北边防部队干部战士也纷纷脱下自己的棉衣、棉帽给9兵团战士,可惜贺晋年调拨的棉衣棉鞋很多没有送上车,9兵团就出发了!

在《长津湖》电影中就有这样一个情节,搭载7连列车到达东北之后,车站边防部队干部战士(还有一个女兵)纷纷脱下自己身上的棉衣往列车上扔,可能一般人看到这里还不大明白是什么含义,后面你们就会知道连棉衣都没配齐的9兵团将面临何等严峻的考验。

原创 I 外媒疯狂酸的《长津湖》,到底怎么样?(来源:《长津湖》剧照)

以上就是9兵团入朝的历史背景,也是9兵团连棉衣都没配齐就匆匆入朝的复杂历史原因。

3  逆天的轻步兵

电影一开始交代抗美援朝战争背景,叙事结构非常宏大,特别是对于美军几个特写,非常震撼,妥妥就是钢铁洪流的感觉,而对志愿军大部队的特写却只是密集的人头,两者对比视觉非常强烈——强弱之势一眼可知,感觉都不用打了,志愿军必输无疑。

难怪历史上麦克阿瑟非常狂妄,声称如果中国参战将面临一场单方面的屠杀。

其实正常情况下麦克阿瑟这个认识也不算错。战争本来就是一场比拼力量投放的比赛。朝鲜战场的美军已经是那个时代工业化的巅峰,其力量基本就是靠着大型重装备(轰炸机、坦克、重型火炮、装甲车)合成投放——对于确定的打击目标,这种工业化合成投放的力量是非常恐怖的。

原创 I 外媒疯狂酸的《长津湖》,到底怎么样?

朝鲜战争中美军潘兴重型坦克部队(来源:新浪网)

而志愿军基本是一支轻步兵,靠着少量随身携带的轻武器,怎么可能与美军抗衡?

但是志愿军偏偏是一支逆天的轻步兵,其作战模式就是将“能聚能散”做到了极致!

聚集起来就是“拳头”,散开来就是水银泻地——任何变态的地形都可以迅速部署、快速机动,不依赖后勤,不需要重装备,不仅具有超强的隐蔽能力,更重要的是一只轻步兵居然可以打出大纵深快速穿插的战术(职业军队只有精锐的装甲部队才能做到这一点),军一级的野战部队也能变成风暴突击群,居然可以成军成师的打出胡蒂尔战术(这是少量精锐特种部队的专利)!

换句话说,志愿军虽然在力量投放的强度上远不如美军,但是志愿军却能将有限的力量更精准更有效投放到美军最薄弱最致命的环节。

如果我们把美军力量投放比喻成工业时代的巅峰,简单粗暴一力降十会,志愿军的力量投放却颇有互联网时代的特征,去中心化水银泻地般渗透无处不在!

电影《长津湖》将中美两军的上述特点刻画得非常到位。

7连刚刚入朝就遭遇美机轰炸(这是史实,整个9兵团入朝就遭遇美机轰炸),然后就只能依靠步行向预设战场长津湖行军,因为白天美机无所不在,所以,部队只能昼伏夜行。

大家知道一支部队只能昼伏夜行运动意味着什么吗?

意味着后勤补给基本断绝!

意味着部队将受到更加恶劣环境的挑战!

电影里对志愿军在恶劣条件下行军状况有不少的镜头展现,但是普通人可能只记住志愿军啃硬邦邦的冻土豆的画面,毕竟在食物保障上中美两军对比太强烈——美军后勤供应的是琳琅满目的丰富食材,而志愿军则只有冻土豆。

其实真实的历史比电影更为残酷,9兵团在战役发起前连土豆都不能保障前线士兵供应(入朝之时人均只发了两个土豆)很多战士在战役打响之前已经饿了3天!后期基本是饿着肚子在作战!

原创 I 外媒疯狂酸的《长津湖》,到底怎么样?
(来源:《长津湖》剧照)

挨饿还不是最大的挑战,对于9兵团志愿军而言,最大的挑战还是严寒的天气。

大家想象一下我们志愿军部队是在什么条件下向长津湖地区运动——白天卧冰嚼雪,要躲避美军飞机侦察;晚上则在零下31度(最冷甚至到零下40度)风雪弥漫的朝鲜山区中艰难行军。他们不仅缺乏粮食,很多战士甚至连棉衣都没有!

说实话在零下31度的野外,普通人待上几小时可能就已经精神恍惚,但是我们9兵团十几万志愿军战士竟然在美军没有任何觉察的情况下忍饥挨冻潜行数百公里赶到长津湖,悄声无息将美军团团围住。

这是一支意志与纪律何等强大的军队!

所以,西方史学界才将9兵团悄声无息运动到长津湖描述为“不可思议的军事奇迹”而创造这个奇迹的就是我们志愿军战士,他们以高度纪律性以及意志力面对最恶劣的环境挑战,让同时代军队望尘莫及

所以,在我看到这一系列电影画面的时候——

志愿军在河滩上忍受着美军飞机来回扫射,血肉横飞却一动不动;

志愿军潜伏在雪地里如同冰雕一样躲避着美军飞机的侦察;

志愿军默默啃着硬邦邦的冻土豆吐出一颗蹦掉的牙齿;

我在心里默默念着:这就是我们的军队!任何恶劣的天气都能克服,任何变态的地形都可以快速机动,不仅具有超强的隐蔽能力,而且在后勤断绝的情况下依然可以打出大纵深快速穿插的的战术!

这就是轻步兵的巅峰!

这就是军事史上的丰碑!

4  志愿军的真实特征

现在我们来讲讲长津湖战斗。

长津湖地处朝鲜高寒山区,是一个极不规则的湖泊,将该地区割裂成无数碎片化小镇——新兴里、柳潭里、下碣隅里……

原创 I 外媒疯狂酸的《长津湖》,到底怎么样?长津湖战役示意图(来源:新浪网

彭总将长津湖作为东线志愿军预设战场是精心策划的结果,这里的地形对于志愿军这样的轻步兵简直太友好了——

山区有利于志愿军穿插运动,长津湖碎片化地形有利于将美军分割围歼,最为关键的是,美军一旦战败还只有一条狭窄的道路可以撤退(沿下碣隅里,经古土里、水门桥、真兴里至兴南港)。志愿军只要截断这条道路,美军就插翅难飞。

电影以第7连的作战经历为线索,通过三场战斗——半山民宅遭遇战、阻援战、新兴里攻击战来给我们还原了长津湖战役的历程。

首先,第7连这个模板就塑造得很好,这个模板比较真实表现了志愿军一系列的特征,包括:

高度纪律性。在河床里被美军飞机疯狂扫射,即使血肉横飞,但是没有一个战士惊慌失措,乱喊乱跑,默默执行着卧倒扮演死尸的命令,非常了不起。同样,在美军直升机低空侦察时,全连伏在雪地里一动不动,其令行禁止的纪律性令人叹为观止。

干部表率作用。三场战斗特别是攻防肉搏战中,连排一级干部都是冲在前面,这是我军的优良传统,同时也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基层干部伤亡率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

主动攻击精神。7连1个排在穿插过程中发现美军援军,虽然美军援军是包括坦克、汽车的机械化部队,而7连这个穿插排只是一支携带轻武器的步兵,但是为了保障小镇攻击作战连主力的安全,这个排毫不犹豫地向这支机械化美军发起攻击。这种不畏强敌且旺盛的攻击精神恰恰就是志愿军能打出大纵深快速穿插战术的核心。

相比之下,美军作战意志就比志愿军差得多。

电影里这个阻援战斗真实的历史是下碣隅里被志愿军围攻之后,美军陆战1师师长史密斯从古土里派出一支援军去增援下碣隅里,这只援军有29辆坦克,140辆汽车,总兵力922人,由英国海军陆战队中校德莱斯代尔指挥。

这支救援部队出发之后,沿途遭受了志愿军凶猛的攻击,无数志愿军战士从山上冲下来前赴后继向美军发起决死的冲锋,很多冲锋的志愿军战士甚至脚都冻坏了,只能以一种扭曲的姿势跌跌撞撞向美军冲击。

面对志愿军持续不断的攻势,美军坦克部队指挥官精神崩溃,抛弃后面的车队自己跑了,没有坦克部队掩护的美军也丧失了抵抗意志,除了部分跑掉,整整240名美军向我军投降。

良好的战术素养。在半山民宅遭遇战中,迫击炮与机枪是7连的力核心,连长首是选择一个小高地作为迫击炮发射阵地,然后才是组织部队按照一点两面多层次对小镇发起攻击,机枪手基本就是打一下就转移阵地,绝不一直待在一个地方。这些细节都显示志愿军是一支身经百战具有良好战术素养的精锐之师!

在阻援战斗中,雷公这样的排级干部也表现出非常高的战术素养,先是集中迫击炮手榴弹对美军一顿猛炸,然后迅速组织部队后撤,让美军反击的火力扑空。对于美军的照明弹能够掐着时间再投出一波手榴弹,最后再是反冲击打垮美军。

这些精彩的战斗细节让我看得非常过瘾。这里吐槽一下现在的很多抗日战争剧,动辄就是一个机枪手端着机枪一阵长时间扫射,日军如同稻草人一样纷纷倒地,如果是真实的战场,这样的机枪手活不过30秒!

我看过一个资料,在抗日战争中,日军即使突然遭遇伏击,平均只要17秒,日军的枪榴弹就能打到伏击者的机枪阵地!

而在电影半山民宅遭遇战中,美军反应比日军更快,在遭遇7连火力打击之后,迅速锁定7连火力核心迫击炮与机枪进行针对性反击,巴祖卡火箭筒负责敲掉志愿军迫击炮,M2机枪压制志愿军机枪。

这些细节足以说明,美军战术素养也很高,绝非易与之辈。能战胜这样的敌人志愿军绝不是靠什么人海战术,而是靠着更高的战术素养与更旺盛的战斗意志。

5  百思不得其解的“神剧”

半山民宅遭遇战中的肉搏战也惊心动魄,一般来说,这种肉搏战人都是凭着肌肉记忆条件反射作出动作,肉搏战经验越丰富、爆发力越强、身体素质越高的人就越容易在肉搏战中获胜。

在木屋肉搏战中,很明显志愿军军官肉搏战经验丰富,临场反应力要强于美军,就是力量要差一些,几番打斗最后被美军士兵压在身下,这个细节也符合史实——

毕竟美军后勤保障充分,各种食品应有尽有;而志愿军还饿着肚子,战前最多也就是吃了一两个冻土豆而已。

肉搏战的结果当然是志愿军干掉了美军,这种结果可能不了解那段历史的人会觉得非常不可思议——饿着肚子的志愿军怎么可能在肉搏战中战胜营养良好的美军?

是不是有点神剧的感觉了?

真实的历史比神剧还神剧!

随便举一个案例。

二次战役中,40军120师359团3营六班战士张凤山,在整整3天没有吃一点食物的情况下,徒步追上4名逃跑的美军,开枪干掉1个,然后与3名美军殊死肉搏,最后将3名美军全部干掉,实在难以想象是什么让张凤山饿了3天情况下还能以1对3肉搏最后取得胜利。

唯一的解释就是志愿军的战斗精神与坚韧的意志远远超越美军。那种对帝国主义的憎恶以及保家卫国的信仰已经深深渗透到志愿军官兵的灵魂深处,只有这个原因才能让身体素质更差的志愿军战士在贴身肉搏中却能爆发出更强悍的力量。

所以,不要看到电影里一些不能理解的细节就信口雌黄这是什么不符合逻辑的神剧,整个抗美援朝的战争本身就是西方军事学家百思不得其解的“神剧”!

6  新兴里战斗

然后我们说说新兴里战斗,这也是电影中争议最大的地方。

网上对电影里这场战斗争议比较大有两点,其一就是志愿军密集冲锋,其二就是新兴里战斗有点乱,不像前两场战斗那么层次分明,我们一个一个来说。

首先是密集冲锋的问题。

提出这类问题的都是战争外行,至少也是不懂我军战术的外行。在长津湖战役中,9兵团部分部队在少数开阔地攻击时确实有密集冲锋却被美军火力大量杀伤的案例,但是这与电影中新兴里战斗是两回事。

我军进攻模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在开阔地形的强攻,在这种情况下,我军大部分部队会拉开散兵线(甚至组织三三队形)发动多层次进攻,这种模式主要就是有效减少敌军火力伤亡,散兵线距离基本要保持1颗炮弹不能同时炸死两个人。

但是我军还有一种独创的进攻模式,这种模式就是利用夜色提前潜伏在敌军阵地前沿几十米的位置,然后突然发动攻击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采用最多就是这种模式,没办法,美军火力太强大,在开阔地形拉开距离强攻,什么队形都扛不住美军密集的火网。

电影新兴里战斗志愿军进攻就是后一种模式,在电影里有一个细节,就是志愿军发起进攻前先是密集的投掷手榴弹——既然手榴弹都能对美军造成有效杀伤,那么志愿军攻击阵地距离美军阵地最多也就是几十米。

事实上在美军战史中对长津湖战斗的描述,让美军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志愿军的手榴弹,这里摘录一段王树增《远东朝鲜战争》中引用的美军回忆录的描述:

“……多年以后,幸存的陆战队员依然对这一幕印象深刻:一枚接着一枚手榴弹如雨点般砸向美军阵地,仿佛中国人手里有用不完的手榴弹一样。”

按:王树增也是电影《长津湖》的军事顾问。

手榴弹是志愿军发起攻击后前短暂的火力准备,然后潜伏的志愿军就是一拥而上,用强大的动能冲垮美军的防线。

所以,这种模式下密集冲锋就是一种必然——你都潜伏在美军鼻子前几十米了,攻击开始之后难道还只让少量的志愿军战士去冲锋,其余人还趴在原地不动?

当然,能采取这种潜伏到敌军阵地前几十米突然发起攻击的作战模式也是志愿军独门绝技。这需要军队具有高度的纪律性以及娴熟的潜伏技能——著名的邱少云烈士就是潜伏在敌军阵地前活活被火焰弹烧死而坚持不动的典范。

相对真实历史中新兴里比较复杂的战斗历程(整整打了3天),电影还原这场战斗的脉络更为简洁清晰——志愿军潜伏接近美军阵地,突然发起攻击,美军防线被突破,美军在麦克莱恩上校指挥下突围,麦克莱恩上校受伤被俘,美军崩溃。

电影里新兴里战斗后半部分有点乱也是符合逻辑的,小镇攻防战只是小部队交战自然能做到有板有眼脉络清晰,新兴里战斗则是万人规模的交战,美军在志愿军冲入新兴里之后陷入混乱,已经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所以新兴里战斗画面切换更复杂更宏大也是情有可原,至于志愿军战士开着装载有空军识别弹的汽车冲入美军溃退的坦克群也符合战场逻辑。

7  结尾的深意

电影结尾稍显仓促,我看完电影后搜索了一下,按照制作方计划这部电影还有续集,专门描写志愿军追击溃逃美军的战斗,据制作方透露,7连在后续战斗中还有更艰巨的任务。

虽然有点仓促,但是电影在后面也展示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战斗细节。

一个是杨根思抱着炸药包与美军同归于尽;

一个是在狙击美军阵地上被严寒成建制冻僵的冰雕连。

这里说说冰雕连。

在长津湖战役中,9兵团成建制被冻僵在阵地上一共有三个连,分别是20军59师177团6连,20军60师180团2连,27军80师242团5连。

在人类战争史上,军队成建制冻僵在阵地上也绝不后退,志愿军是独一份。所以,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美军占领志愿军阵地后,看到志愿军部队整建制冻僵在阵地上,内心有多么震撼!

按:根据20军60师180团2连战史记载,我军后续增援部队在打扫2连战场时竟然发现,美军在占领2连阵地之后,对2连所有冻僵的烈士用自动武器补过枪。

美军连冻僵的烈士都要补枪,由此可见,美军对这支军队的惧怕已经深入到骨髓里。

原创 I 外媒疯狂酸的《长津湖》,到底怎么样?(来源:新浪网

现在我来讲讲电影最后这两个细节的含义。

电影最后有一组数据,在长津湖战败的东线美军最后从兴南港撤军时还有10.5万人。当时东线志愿军9兵团参战前人数为15万,作战伤亡约1.8万,冻死冻伤3万,实际减员为4.8万。也就是说,在战役结束时9兵团实际人数已经比东线美军更少。

最为关键的是,9兵团的伤亡主要集中在一线作战部队,而东线美军只伤亡了1.4万人,所以,在兴南港撤退时美军一线作战部队人数已经远远高于9兵团。

不但总体人数比美军少,而且在东线战斗的后期,9兵团一线作战部队基本已经陷入弹尽粮绝的局面。

也就是说,在东线作战后期,东线美军在人数、火力、装备、补给都全面碾压志愿军9兵团。

为什么狼狈不堪从兴南港撤军偏偏是美军?

因为美军对志愿军实力出现严重误判。

误判的原因其实就是美军从上到下作战意志已经被志愿军所压垮。

当无数志愿军战士前赴后继向美军发起决死冲锋的时候;

当杨根思抱着炸药包冲进美军人群中的时候;

当成连成连的志愿军冻僵在阵地上也无人后退的时候;

美军的作战意志已经崩塌了。

灰头土脸的美军至少在短时间已经无法重塑与志愿军作战的意志,所以即使各方面实力具有压倒性的优势,最后也只能吞下战败的苦果,狼狈不堪从兴南港撤退。

电影最后两个细节就是交代美军作战意志被摧毁的原因。一支部队连基本作战意志都被打崩了,韩国人还好意思厚着脸皮宣扬这是美军的胜利?

所以,韩国媒体SBS以伤亡人数来评价战争结果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战争的胜利从来都不是仅仅只看伤亡人数,而是看战役的结果。长津湖战役,东线美军溃退上百公里,让志愿军一举控制了朝鲜狼岭山脉以东广大区域,有利保障了西线志愿军侧翼安全,让西线志愿军可以乘胜追击近300公里,将美军从鸭绿江边赶到三八线附近。

这样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连当时美国报纸都承认对于美军是一场罕见的失败,韩国人在71年后酸溜溜的评论又如何能改变事实?

8  新中国的脊梁

《长津湖》是一部优秀的战争电影,与过去国内的同类战争片相比,至少在三个方面实现了突破。

其一,为什么要出兵朝鲜?

过去对于出兵朝鲜的原因,我们的宣教只是简单的解释为“保家卫国”。这个口号没有错,但是简单的口号比较单薄,这部电影以普通人的视角,只用几组镜头就简洁生动诠释了“保家卫国”的含义:

何为“保家”?

——指导员的一句话:“我们把该打的仗都打了,我们的后代就不用再打了。”

原创 I 外媒疯狂酸的《长津湖》,到底怎么样?
(来源:《长津湖》剧照)

何为“卫国”?

——美军飞机对我国丹东地区的轰炸与壮丽的长城景观视觉对比强烈,祖国江山如画,美国人却要把战火燃烧到我们国境;

其二,志愿军为什么是最可爱的人?

过去我们同类的电影表现只是简单的展示志愿军战士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这部电影增加了很多志愿军战士生活细节的文戏,让人物形象更加饱满而生动。

其三,战争场面宏大而激烈,战斗细节非常精彩也基本符合史实。

这方面前面阐述比较多,这里就不重复了。

但是这样一部优秀的战争电影在豆瓣评分上却只有可怜的7.6分。

我看了看豆瓣评论上的差评,有人说战斗细节太假,那是他们根本就不了解真实的历史!有人说电影时间太长,对观众太不友好,但是同样时间长达170分钟的美国电影《拯救大兵雷恩》豆瓣评分却是9分,即使是非常拖沓时间长达183分钟的《珍珠港》豆瓣评分也是8分。

71年前民盟知识分子时任中央委员的张东荪为讨好美国,竟然将9兵团入朝情报泄露给美国,可见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中恐美崇美是大有人在。

71年后,在豆瓣某些网友眼里上,中国电影永远比同类美国电影评分要低一个层次。

幸好,支撑这个国家脊梁的从来都不是那些软骨头理中客。

71年前的那个冬天,满怀共产主义理想和庄严正义感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在云山,在清川江畔,在风雪弥天的长津湖边,无数质朴的志愿军战士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将武装到牙齿的美军打得溃不成军、一泻千里;

志愿军气贯长虹,威震敌胆,打出了军威与国威,重塑了这个民族的尊严。

他们才是新中国的脊梁!

原创 I 外媒疯狂酸的《长津湖》,到底怎么样?
(来源:长津湖剧照)

2021年国庆,电影《长津湖》全国公映,绝不仅仅是让我们重温这段历史,而是有特殊的意义。

不要以为现在是和平年代就可以高枕无忧,从2018年开始,美国对中国连续发起的贸易战、科技战、金融战以及地缘政治的围追堵截其实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但凡我们骨头软一点、意志差一点,我们就有可能输掉这场战争,然后我们就会被钉死在中低端产业链上,世世代代为美国人打工。

还好我们顶住了美国人施加的巨大压力,就如同71年前我们的父辈在朝鲜战场上顶住了美军的钢铁洪流一样,3年斗转星移,今年在安克雷奇我们反客为主指着美国人鼻子说:你们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对中国说话,然后在天津会谈中我们直接甩给美国人两张清单划出三道底线,再然后就是孟晚舟回国,深圳机场万人合唱《歌唱祖国》。

所以,《长津湖》它绝不是一部普通的电影,它是冬天里的战鼓,是凝聚全民意志的号角——

美帝就是纸老虎,不要怂,干就是了!

只要我们敢于斗争,坚持斗争,就一定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最后向志愿军致敬!

71年前志愿军敢于在最恶劣的条件下挑战美国霸权的精神必将薪火相传给一代代中国人。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Fh63XQhR51uV_mmZXTJItQ

毛泽东留下的旧皮箱里,隐藏着抗美援朝的秘密

毛泽东留下的旧皮箱里,隐藏着抗美援朝的秘密

每个人都敢站出来为国家争生存,
 
才是毛泽东最骄傲的东西。
(一)
1941年1月31日,毛泽东给两个孩子写信,嘱咐他们在苏联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有用的人。
其中有几句话是这样的:
你们长进了,我很欢喜的。惟有一事向你们建议,趁着年纪尚轻,多向自然科学学习,少谈些政治。
虽然政治是要谈的,但目前以潜心多习自然科学为宜,社会科学辅之。将来可倒置过来,以社会科学为主,自然科学为辅。
总之注意科学,只有科学是真学问,将来用处无穷。
你们有你们的前程,或好或坏,决定于你们及自己的直接环境,我不想来干涉你们。我的意见,只当作建议,由你们自己考虑决定。
总之我欢喜你们,望你们更好。
虽然毛泽东在20岁的时候,已经到长沙求学,并且看到一幅世界地图,萌生了改造中国和世界的愿望,但他还是希望孩子能多学习知识,不要太早涉及政治。
而且他还不干涉孩子的前程,将来是做工或者参军,都要看孩子们的机遇和努力。
一句话,我可以教你们干什么,但是该怎么走,你们自己看着办。
可见毛泽东的父子观。
他没有望子成龙的期望,更没有壮大毛家的野心,只要孩子们健康平安,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足矣。
毛岸青自幼被人打伤头部,落下病根,暂不去说。
毛岸英倒是有自己的想法。
他觉得毛泽东是国内革命运动领袖,自己做为长子,绝对不能给毛泽东的脸上抹黑。
随后苏联“卫国战争”爆发,由于毛岸英在苏联求学,暂时不能回国,便想参加苏联红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出力。
在其他人看来,毛岸英是中国革命领袖的长子,以后的好日子还长着呢,干嘛要替苏联卖命?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多不值。
再说,哪怕德国军队攻入莫斯科,毛岸英等高干子弟也是重点保护对象,完全没必要向前线冲啊。
但毛岸英还是要去。
可能在他心里,反法西斯战争是世界人民的事情,穷人的儿子是一条命,领袖的儿子也是一条命,有什么不同?
毛岸英的参军请求得到苏联批准之后,先到苏雅士官学校培训6个月,随后进入列宁军事学校、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毕业后被授予中尉军衔,分配到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做坦克连指导员。
这支部队的司令员是朱可夫,属于卫国战争中的北方战略重兵。
毛岸英追随这支部队一路西进,参加了解放波兰、决战德军等大型战役,最后攻入纳粹德国首都柏林。
在那个血肉横飞的战场上,苏军战士成片倒下,毛岸英能活到战争结束,已经是万幸了。
这也是80年前的年轻人的命运,死很容易,活下来才最难。
二战结束,24岁的毛岸英结束学业,要回去报效祖国了,临行前,斯大林送了他一把小手枪,并且勉励毛岸英:
“毛泽东的儿子很勇敢。”
谁知毛岸英不愿意了,他告诉斯大林,我就是一名普通的战士。
毛泽东留下的旧皮箱里,隐藏着抗美援朝的秘密
(二)
1946年初,毛岸英回到延安。
自从“秋收起义”之后,毛泽东就没见过长子,此刻再相见,毛泽东不禁老泪纵横。
9年前蒋经国自苏联回国,蒋介石让他回老家读了一年书,便安排蒋经国做县长,虽然没出过什么成绩,但还是沿着督察专员、保安司令、省政府委员等职位一路升迁。
到抗战结束的时候,蒋经国已经是青年军政治部主任,并且控制“三青团”,成为国民党内派系领袖。
明白人都能看出来,蒋介石在重点培养长子。
毛泽东却反其道而行之。
他只让离别18年的毛岸英在家里住2天,就赶到基层学习种地,说要补上劳动大学的课程。
毛岸英学完种地搞土改,搞完土改做翻译,直到1950年夏天,才升任北京机器总厂党总支副书记,协助书记和厂长管理1374名职工。
要论起级别,估计也高不到哪里去。
而且毛岸英不想换工作了,准备在北京机器厂工作10年,直到把工业和技术学明白为止。
有时候他也有压力,做毛泽东的儿子真难。
毛泽东反过来怼他,谁叫你是毛泽东的儿子。
然而风云突变,1950年9月美军在仁川登陆,武力介入朝鲜半岛的内部战争。
战火很快烧到鸭绿江畔,甚至有美军飞机到中国东北轰炸,如果美军继续深入,中国东北工业基地面临巨大危机。
要想保护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中国只能孤注一掷和美国硬刚。
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彭德怀出任总司令。
由于要和驻朝苏联顾问联系,彭德怀需要一名俄语翻译,而且在彭德怀身边工作,能接触到很多机密文件,所以除了翻译水平出色以外,政治上也要靠得住,保证不泄露军情。
时间紧迫,已经来不及公开筛选了。
代总参谋长聂荣臻请示毛泽东,想讨个主意,毛泽东说:“那就让岸英去吧,我通知他。”
正好,毛岸英也请求入朝参战,父子俩一拍即合,毛岸英就以俄语翻译兼机要秘书的身份,跟随彭德怀入朝参战。
消息传出以后,很多人不同意毛岸英入朝,谁都知道,美军和国民党军队不一样,入朝作战是有生命危险的。
可毛泽东说了,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他不去谁还去?
那时毛岸英的妻子刘思齐,正因急性阑尾炎住院,他就在入朝前去医院告别,说要到很远的地方出差。
临走前,毛岸英向刘思齐嘱咐了三件事:

1、我不在的时候,你每个礼拜都要去看爸爸,不要让爸爸觉得孤单,也替我尽孝心。

2、以后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你一定要完成学业。

3、岸青的身体不好,你是嫂子,要多照顾岸青。

说完转头就走。
刘思齐有点懵,不就是去远方出差嘛,怎么和留遗嘱似的。
不过此时的刘思齐,还不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她只想送毛岸英到医院门口,可毛岸英只让她送到住院楼下,便不让她再往前走。
毛岸英独自走到医院空旷的院子中心,突然转过身来,向刘思齐深深的鞠了一躬。
到底什么意思,没人知道。
那天是1950年10月15日,是他们结婚一周年的纪念日。
入朝作战仅仅一个多月,美军侦测到大榆洞附近电报信号频繁,猜测可能是志愿军的总部,便经常派飞机来轰炸。
11月25日,本来早已进入防空洞的毛岸英,发现有机密文件丢在总部,必须取回来,就在听到飞机离开之后,跑回总部取文件。
谁知道,已经离开的飞机迅速折返,投下十几枚燃烧弹,毛岸英当场牺牲,只留下一块手表残片,才被陆续返回总部的同志认出来。
多年后,刘思齐回想起告别的时候,突然意识到:
毛岸英已经有预感,自己入朝可能就回不来了,所以他说的每句话、做的每个动作,都像是临终告别。
毛泽东留下的旧皮箱里,隐藏着抗美援朝的秘密
(三)
国家领袖的儿子,牺牲在抵御外辱的战场上,数千年中国都没有这样的事。
毛泽东和毛岸英是第一例。
彭德怀不知道如何向毛泽东交代,但毛岸英毕竟是牺牲了,总要向中央汇报,给毛泽东一个说法。
他坐在办公桌前拟电文,写了删,删了写,来来回回一个多小时,才写完一封23字的电文:
“今天,志愿军总司令部遭敌机轰炸,毛岸英同志不幸牺牲。”
志愿军发回国内的重要文件,都由机要主任叶子龙经手,当他看到彭德怀发来的电文后,也拿不定主意,要不要直接告诉毛泽东。
叶子龙带着电文找到周恩来,想请示一下,该怎么和毛泽东说这件事。
那可是亲儿子,谁能受得了。
周恩来想了个办法,主席正在感冒,前线战事吃紧,就先不要告诉他了。等战事缓和一些,再找个机会和他说。
结果好几个人都知道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唯独瞒着毛泽东。
直到1951年1月2日,毛泽东收到一封从朝鲜传回来的电报,阅完特别愤怒,因为电报原文是用俄语写的,结果翻译的很烂,语句逻辑都不通顺。
他指着电报大骂:
“这个毛岸英是怎么回事,工作做成这个样子。”
毛泽东的心情可以理解,他以为毛岸英在朝鲜玩忽职守,怒了。
旁边的叶子龙知道,毛岸英牺牲的消息瞒不住了,要是问起他在朝鲜的工作生活,如何回答?
不久后,叶子龙趁毛泽东休息的时候,把彭德怀发来的电报交给他,说了毛岸英已经牺牲几个月的消息。
毛泽东望着23字的电报,整整读了几分钟,抬起头来一句话都没说,甚至没有眼泪,只说了一句:

“打仗嘛,哪有不死人的,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

话虽如此,毛泽东怎么可能无动于衷。
他想抽根烟平复一下心情,却因为难过的手抖,几次都不能从烟盒里取出烟来,还是旁边的工作人员帮忙,取出一根烟来递给他。
毛泽东嘴里叼着烟,又在找火柴,明明火柴盒就在手边,他却三番五次到口袋里找,工作人员提醒他:“主席,火柴在这。”
这才点着火柴,抽上这根烟。
毛泽东边抽烟边说:

“革命战争总是要付出代价的,岸英是一名普通战士,尽了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责任。不能因为他是我的儿子,就不应该为中朝两国人民共同事业而牺牲。世上哪有这样的道理呀,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

2个月后,彭德怀回国汇报工作,并且向毛泽东汇报了毛岸英的牺牲过程:“岸英的工作很积极,对于他的牺牲,我应该承担责任。”
毛泽东沉默良久,反过来宽慰彭德怀:“打仗总是要死人的,不能因为他是我的儿子,就当成一件大事。”
随后就和彭德怀谈起朝鲜战事,让他们注意美军的飞机,想办法保证总部的安全。
毛泽东在别人面前,一直表现的风轻云淡,却把所有的难过都自己扛着。
他站在窗前,望着院里挺拔的松柏,不禁想起庾信的《枯树赋》,尤其是最后那几句:
“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意思就是:
曾经栽种的柳树枝繁叶茂,如今却枯败凋零,想起来就让人难过。树木都这样,更何况人呢。
毛泽东哪里是背古文,他只是想儿子了。
毛岸英牺牲后,儿媳妇刘思齐依然经常来看他,因为她答应过丈夫,不让毛泽东感觉孤单。
有次刚进门,发现毛泽东盘腿坐在床上,正准备调侃一下:“爸爸什么时候学会打坐了?”不过她想想还是没说出口。
倒是毛泽东说话了:“要是岸英还活着,现在就和你一起进来了。”
公公和媳妇默然无语。
毛泽东是个大大咧咧的人,年轻的时候,偶尔鞋都能穿反,更不用说亲自整理衣服和房间了。
他是立志扫天下的人,从来不管屋里的事。
可就在毛岸英牺牲后,他在某个夜深人静的晚上,把毛岸英留下的两件衬衫、一双袜子、一条毛巾、一顶军帽收拾起来,放进一个破旧的皮箱里。
这个皮箱除了毛泽东自己,再没有任何一个人知道。
此后26年,毛泽东总共搬家5次,这只皮箱也转移了5次,每次搬家都是工作人员收拾东西,可就是没人发现这只皮箱。
毛泽东是怎么做到的,没人知道。
直到1990年,中央办公厅警卫局的同志,到毛泽东住过的房间整理遗物,才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发现这只旧皮箱。打开一看,都是毛岸英用过的东西。
尤其是那条毛巾,毛都被摸秃噜了。
可能在无数个夜晚,毛泽东都会打开皮箱,摸着那些毛巾和衬衫,对已经葬在朝鲜的毛岸英说:
“伢子,爸爸想你了。”
毛泽东留下的旧皮箱里,隐藏着抗美援朝的秘密
(四)
后来有人说,毛岸英入朝参战是去镀金的。
到底是不是镀金,要看当事人怎么说。
彭德怀曾经说过,很佩服毛岸英能放弃一切,做为第一批志愿军入朝参战。
因为抗美援朝爆发时,很多成年的高干子弟都没有去,甚至连很多高级干部,都不敢挺身而出。
在这种环境里,毛岸英能站出来,已经很了不起了。如果是镀金,其他高干子弟怎么不去镀?
最重要一点,毛岸英是什么样的人?
1949年10月,新中国刚成立不久,杨开慧的亲戚写信到北京,希望要一个长沙方面的厅长职务。
他以为毛泽东开国建业,区区厅长不是问题。
10月24日,毛岸英给母族亲戚向三立写信,专门说到这件事:

“我非常替他惭愧,新的时代,这种一步登高的做官思想,已是极端落后的了,而尤以为通过我父亲即能上任,更是要不得的想法。”

“新中国之所以不同于旧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不同于国民党,毛泽东之所以不同于蒋介石,除了其他更基本的原因外,正在于此,皇亲贵戚仗势发财,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靠自己的劳动和才能吃饭的时代已经来临。”

“反动派常骂共产党没有人情,如果他们所指的是这种帮助亲戚朋友、同乡同事做官发财的人情的话,那么我们共产党正是没有这种人情。共产党有的是另一种人情,那便是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对劳苦大众的无限热爱。”

“如果这种特殊感情超过私人范围,并与人民利益相抵触时,共产党是坚决站在后者方面的,即使大义灭亲亦在所不惜。”

这样一个人,说他去朝鲜是镀金的,不觉得荒唐吗?
在毛泽东和毛岸英看来,入朝作战和参加苏联红军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国家和人类而奋斗,哪有什么个人荣耀。
更何况没有国家,哪来的个人?
时隔多年,毛岸英都记着,他是毛泽东的儿子,要做一个有用的男人。
毛泽东留下的旧皮箱里,隐藏着抗美援朝的秘密
(五)
1951年3月,老友周世钊问毛泽东:“为什么要送岸英去朝鲜,要是不去的话,他就不会牺牲了。”
这个道理,毛泽东很明白。
但是他告诉周世钊:

“如果我不派他去朝鲜,他就不会牺牲,这是可能的。但我是极主张派兵出国的,因为这是一场保家卫国的战争……要作战,我要有人,派谁去呢?我作为党中央的主席,自己有儿子,不派他去抗美援朝,又派谁的儿子去呢?”

毛泽东说的没错。
那时中国和美国的差距很明显,不管谁上战场,都有可能牺牲,但抗美援朝战争又不能不打。
既然毛泽东极力主张抗美援朝,那么他就得带头把儿子送到战场,因为抗美援朝是全国人民的事情,必须全国人民一起扛。
要生同生,要死同死。
这才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职无分高低”的立国之战,毛泽东、毛岸英、彭德怀、普通人民都责无旁贷。
如果领导的儿子在国内吃香喝辣,让穷人的儿子上战场送命,这和国民党蒋介石有什么不同?
毛泽东老年丧子,全国人民打赢战争,如果你问毛泽东值不值,恐怕他只会说一个字:
值。
毛岸英曾经在日记里写道,我做毛泽东的儿子合格吗?
他不知道答案,也一直没敢问,直到去朝鲜前,他才问了毛泽东,希望得到父亲的肯定。
毛泽东说,等你回来,爸爸给你个答复。
可惜毛岸英再也没有回来,毛泽东也没能亲口告诉儿子,做的合不合格。
多年后,刘思齐再次问毛泽东:“岸英做您的儿子合格吗?”毛泽东终于给出明确的答复:
“合格,他是我的骄傲。”
毛泽东的骄傲来自儿子敢站出来,扛起一份普通中国人民的责任,不论成败,死不回头的走下去。
所以。
毛泽东骄傲的,是毛岸英这个人吗?
不完全是。
全国人民都敢为国家争生存,才是毛泽东骄傲的东西。
毛泽东年轻时写过: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他征战一辈子没有负伤,毛岸英却实现了父亲年轻时许下的诺言,还有牺牲在朝鲜战场的197653名烈士。
他们都是中国崛起之路的英雄。
谨以此文,纪念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
文章作者简介:作者是“让历史照进现实”的温伯陵,喜欢用大历史观刨析人物和故事,写的教员系列尤其受到读者喜爱,个人微信公众号:温伯陵的烟火人间(ID:wenboling2020)
 

– End –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r3C0jf9vUYoPfcpkv6D-XA

美国军事史上最大的失败,朝鲜战争的转折点——血战长津湖

美国军事史上最大的失败,朝鲜战争的转折点——血战长津湖

10.1期间,《长津湖》正在热映,为了让大家能更好的看懂这部电影,今天我们给大家转发一篇两年前的文章——美国军史上最大的失败,朝鲜战争的转折点:血战长津湖。
我们先说说朝鲜战争的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美国为了自己的利益,想要像一战时候那样靠卖武器发战争财,并没有参加对法西斯的战争,而宣布采取“中立”的政策。
事实上,美军非但没有参战,相反还给日本提供大量的贷款、输出技术和提供物资。
美国这么做除了发战争财外,还“期待”日本和苏联发生大规模的战争,然而日本却没有发动对苏联的战争——美国对日本的这些支持最终都成了美国帮助日本残杀中国的枪弹和炮弹。
当时,美国31名议员联名指出:“我们说日本有德、意两个盟国。事实上,我们才是日本最要好的同盟国。任何人心里都会毫无疑问地相信,我们正在积极参加日本在华进行的战争。”
1938年5月4日,在洛杉矶五千人集会上,美国议员司克脱说:“请大家注意,日本目前在中国杀死一百万人的时候,有五十四万四千是美国资本作为帮凶而杀死的。
美国军事史上最大的失败,朝鲜战争的转折点——血战长津湖
比如,1939年美国输至日本军用物资达1.869亿美元,约占该年美国对日本全部输出额的86%。其中,当年美国对日废钢铁出口量,比1938年多出9倍。
1940年,美国输至日本的军用物资达1.9亿美元,约占当年美国对日本全部输出额的84%。
……
说实话,每当我们在网络上看到一些鼓吹美军在二战中做出巨大“贡献”的文章时就感到我们的教育的巨大失败,同时也为美国的文化入侵感到担忧——美国的大片美化了自己,同时给大量中国人给洗了脑!
甚至有一些非常有名的大V给美国洗白已经到了人神共愤的地步:

美国军事史上最大的失败,朝鲜战争的转折点——血战长津湖

记住一点:日本人每杀死100个中国人,其中就有一半以上是美国的“贡献”。
后来,随着战事的不断发展,在英国和苏联的强势反攻下、在中国的顽强抵抗下,美国发现法西斯败局已定。
这个时候,为了采撷二战胜利的果实,美国决定参战。
参战就需要理由!
当时的美国并没有理由参战,不参战就无法采撷胜利的果实,而恰恰在这个时候,日本发动了“偷袭珍珠港事件”。
这就是后来为什么有大量人怀疑“偷袭珍珠港”是美国的一个阴谋的主要原因,特别是一些日本人始终坚持认为珍珠港事件完全是一桩特大的阴谋——因为日军的偷袭看似非常成功,但一些莫名其妙的巧合使日军的战略意图没有一件达成的。
美国以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为由,参加了反法西斯战争。
但是,美国参战的时候已经是1941年底(12月8日)的事情了,离二战开始已经过去2年多了,那个时候欧洲战场大势基本已定,已经进入了反攻的阶段了。
也就是说:美国已经看准了法西斯的失败已经不可避免了,为了能在战后世界秩序的制定中“分一杯羹”,这才参加了反法西斯的战争!
二战在欧洲战场的转折点就是——诺曼底登陆。
在诺曼底登陆战中,盟军共动用288万人,而德军由于“被骗”,总兵力仅有38万人。而在这场战争中,美军打的并不好,主要是盟军打下的。
由于欧洲拥有大量的参战国,即使取得了最终胜利了,美国获得的利益可能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所以美国为了战后利益,加紧了对日本的攻势!
大家千万要记住一点:美军在后来的战争中对中国大量的援助并不是“良心发现”,而是想要中国拖住日本,然后美军不断占领日本的势力范围,为战后利益瓜分获得筹码!
这点我们从战后美国占领整个日本就可以看出来:按照战后协议,日本应有战胜国在其驻军,具体划分是美国占领本州、英国占领九州、中国占领四国,苏联占领北海道,但是美国却禁止任何国家“染指”日本。
美国军事史上最大的失败,朝鲜战争的转折点——血战长津湖
对此,美国总统杜鲁门说:“对日本的占领不能重蹈德国的覆辙。我不打算分割管制或划分占领区。”
他还说:“不容他们(中英苏)控制日本的任何部分。”
当时,苏联派出远东军区的中将前往日本东京见麦克阿瑟,想要商议苏联驻军北海道的问题,甚至还发出了苏军强行登陆北海道的战争威胁。
麦克阿瑟勃然大怒,回答直接了当:“那我就把所有侵犯北海道的苏联士兵全部消灭,也包括你在内。”
于是,分区占领日本的计划胎死腹中——美国成了唯一的受益者,直到今天!
所以,我希望大家还要明白一点:当前,人类文明程度依旧非常的低,所有发动战争的一方都是为了自己利益,和正义没有半毛钱的关系——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是为了利益,美国参战也是为了利益!
当时朝鲜也是日本帝国的一部分,同盟国也制定了美苏英中四国分区占领朝鲜的计划——朝鲜分为“八道”(道相当于中国的省),计划基本上是每方占领两道。
原计划是中国占领西北部的平安、黄海两道;苏军占领东北部的咸镜和江原道的一部分;英军占领西南部的忠清、全罗两道;美军占领东南庆尚和江原道的一部分,并占领京畿道。朝鲜首都汉城则由美苏共同占领。
美国军事史上最大的失败,朝鲜战争的转折点——血战长津湖
相信大家也知道最终的结果是什么了!
美国和苏联“瓜分”了朝鲜,其它国家根本无法染指!
朝鲜不是战败国,也不是战争的发起国,但是美国和苏联却要瓜分朝鲜,你说朝鲜人民会答应吗?
所以,当时,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的朝鲜民众,都掀起了民族主义运动(包括“反托管”运动在内),主张成立全半岛统一的朝鲜人自己的政权。
苏联和美国当然毫不手软,对己方势力范围内的朝鲜民族主义进行了大规模的清洗,然后不断培植自己的势力!
苏联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美国走的资本主义道路,两者“水火不容”,朝鲜半岛自然也走向了分裂!
1948年8月,南朝鲜独立,也就是现在的韩国;1948年9月,北朝鲜独立,也就是现在的朝鲜。
就这样,本来是一个民族的国家被分裂成两个国家。
上面这段内容是高度的浓缩,涉及的内容非常的多,我们只是给大家大体的说了一个框架,想详细了解这些历史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查阅相关文献。
朝鲜半岛被分为两个国家,自然谁也不甘心,无论是朝鲜,还是韩国,都想统一朝鲜半岛。
而对于美国和苏联来说,自然也是希望自己能彻底控制朝鲜半岛。
于是,在1950年的时候,在得到斯大林的同意之后,朝鲜内阁首相金日成下令军队越过三八线,发动了对韩国的突然进攻。
值得指出的是,金日成并未事先告知中国详细的作战计划和具体的开战日期。而美国和中国大陆一样,直到战争开始才得悉的。
由于战争是朝鲜发动的,所以朝鲜的准备是非常充分的,再加上当时朝鲜的军事实力远超韩国,所以战争发生之时韩国国防军大部分军队尚未进入战备状态,根本没有招架之力。
仅仅三天,在1950年6月27日汉城(今首尔)就失守了。
随后,朝鲜人民军势如破竹。
1950年6月25日,朝鲜发动统一战争,到8月份,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朝鲜人民军已占领朝鲜半岛90%的土地,92%的人口。联合国军仅守住釜山防卫圈(仅占朝鲜半岛国土3%)一小块地区。
美国军事史上最大的失败,朝鲜战争的转折点——血战长津湖
后来,发生了一件事让朝鲜的巨大的优势瞬间被逆转!
联合国军在仁川成功实施登陆,切断了朝鲜人民军的后路,使朝鲜人民军腹背受敌,一溃千里。
那么这里就出现一个重要的问题:仁川为什么能起到那么大的作用?既然仁川如此的重要,朝鲜为何没有重点布防?
我们从地形图上可以很容易看出:朝鲜绝大部分的区域都是山区,平原非常的少,在二战时候的交通还是非常不便的,主要依赖平原,所以如果能切断朝鲜人民军的平原的通道,那么联合国军就能逆转形势。
事实上,无论是朝鲜,还是中国自然都想到了联合军可能会孤注一掷的赌一把——赌赢了,形势逆转;赌输了,那么美军就被撵下海,彻底的退出朝鲜半岛。
当时,中国给出了联合国军可能登陆的地点有5个,其中仁川为关键中的关键,并给出了美军登陆的具体时间就是9月15日!
事后,无论是地点,还是时间,完全和中国预测的一模一样。
为什么会是仁川?中国又是如何得出美军会在9月15日登陆的?
主要基于两点:
一是仁川离汉城很近,又是连接南北朝鲜的中心和枢纽,铁路和公路都要经过仁川。占领仁川后,一天就能占领汉城,而汉城是韩国的首都,政治意义非常的巨大。这样不仅仅能鼓舞联合国军的士气,而且能够切断朝鲜人民军的运输补给线,并形成南北夹击的姿势,战局就能迅速逆转。
二是毛主席研究了麦克阿瑟的战争特点,得出麦克阿瑟必然会从这个方向进行军事冒险——麦克阿瑟是一个名将,喜欢奇袭,只有仁川具有奇袭逆转战局的效果。
我们再来看一个地形图:仁川并不是最佳的登陆地点,因为仁川周边都是浅水区,易守难攻,只有在涨潮的时候才可能登陆,而根据推算,只有9月15日这天具备登陆条件。
美国军事史上最大的失败,朝鲜战争的转折点——血战长津湖
但是,即使这样,想要在仁川登陆也是非常困难的。
因为在涨潮的时候,大型登陆舰可以靠近海岸,但是进入仁川仅有两个航道(飞鱼峡及东航道),它们很容易被水雷封锁,而航道的水流十分快及危险,最后锚地十分细小及港口被很高的海堤包围,而且朝鲜在仁川拥有坚固的防御工事。
所以,麦克阿瑟是在赌命!
事实上,当时美军内部的分歧也非常的严重,很多人都认为:在仁川登陆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
但是,毛主席把麦克阿瑟这个人看的太清楚了!
历史上有很多名将的名声都是“赌”来的——赌成功了,就是“名将”,赌输了就成了垃圾。
比如春秋战国时候的李信就喜欢轻兵奇袭,为秦国立下赫赫战功,但是最终却在灭楚的过程中奇袭失败,导致秦军大败。
相反,还有一种名将从不奇袭,比如王翦。
王翦率军攻破赵国都城邯郸,扫平三晋地区,统兵六十万大败项燕,消灭楚国 ,是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最大功臣。但是,大家都不喜欢看他打仗,因为非常的单调,不刺激。
麦克阿瑟就和李信是一个类型的!
那么,又出现一个问题:既然中国得出这个结论了,朝鲜为什么没有在仁川加强防守呢?
除了上面所说的朝鲜认为麦克阿瑟不敢“赌命”外,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朝鲜认为很快就能把联合国军赶下海。
在这些原因的共同作用下,最终导致在仁川地区联合国军和朝鲜人民军的兵力悬殊巨大:联合国军75000名两栖部队,而朝鲜人民军仅有6500人——当时朝鲜人民军的主力全部在洛东江(韩国第一长河流)围攻联合国军,根本来不及救援 。
美国军事史上最大的失败,朝鲜战争的转折点——血战长津湖
或许,这也是朝鲜半岛的命运吧!
联合国军成功实施仁川登陆后,朝鲜人民军的溃败速度远远的超出了想象!
仁川登陆后,朝鲜半岛局势逆转,中国政府几乎每天都通过广播警告美国:如果跨过三八线,中国就会出兵。
9月30日,总理周恩来在政协国庆大会上发表强硬讲话:“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
10月3日凌晨美国部队大规模进入朝鲜半岛北部前,周恩来召见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要他转告美国政府:“若美军跨过三八线,侵略朝鲜,我们不会坐视不顾。”
中国态度的虽然非常强硬,但是内部反对的声音也非常大,大部分人倾向于不参战,因为中国历经多年战乱,百废待兴,卷入这场战争对国家发展不利。
但是,最终毛主席还是决定出兵朝鲜,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如果朝鲜被占领,麦克阿瑟有可能在取得整个朝鲜半岛后继续向北进军,威胁到共产党在中国大陆的政权。即使美军不袭击中国,一个与中国有长达1000多公里边界线的国家落入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也是很大的威胁。
第二,如果朝鲜亡国,中国势必要让金日成在中国的东北设立流亡政府,但这对中国十分不利,因为将为美军侵犯中国东北提供了强有力的借口。
第三,由于美军进入台湾海峡,迫使中国中止攻打台湾的渡海战役,让中国直接感受到美国的威胁。
关于朝鲜对中国的意义,我们以前曾在《地缘政治:中国为什么无法容忍别国势力染指朝鲜半岛?中给大家详细分析过,没有看过的朋友可以直接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
但是,麦克阿瑟认为中国人不敢出兵朝鲜,所以他无视中国警告,命美陆军24师向鸭绿江推进,并提出感恩节(11月23日)前占领全朝鲜。
10月18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应朝鲜请求,跨过鸭绿江,秘密赴朝。
美国军事史上最大的失败,朝鲜战争的转折点——血战长津湖
1950年11月5日,也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第十八天,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人民军的协同取得了第一次战役的胜利,共歼敌15000人,粉碎了麦克阿瑟的“感恩节前占领全朝鲜”的计划。
中国出兵朝鲜让麦克阿瑟大为震惊,因为就在上个月15号的威克岛会议上,他还信心十足的告诉杜鲁门:中国是不可能出兵的。
但是,谁也没有料到中国不但出兵了,而且首战告捷。
不过,麦克阿瑟认为中国进入朝鲜只是象征意义,人数也极为有限,估计在最多也就6万到7万人之间,所以不足为惧。
而事实是志愿军的人数远远超过了麦克阿瑟的估计,人数超过了40万。
那么就出现一个问题:为什么麦克阿瑟估计的志愿军人数和实际人数差距如此的大?
原因就在于朝鲜的地形:整个朝鲜半岛几乎都是山地,这些山都不太高,在500-1000米之间。
美国军事史上最大的失败,朝鲜战争的转折点——血战长津湖
不高,就没有那么陡峭,不至于无法前进;不低,便于隐匿和防守。
志愿军入朝的时候采取的是昼伏夜行,白天志愿军隐匿在丛山峻岭中,夜晚又进行急行军,所以美军侦察机虽然不断侦查,但是侦查效果却非常差。
正因为如此,第一次战役快要结束的时候,彭德怀给毛主席发去电报,说道:因消灭敌人不多,我军实力尚未完全暴露,拟采取巩固胜利,准备再战的方针,构筑必要攻势,如敌再进,诱其深入歼灭之。
志愿军在赢得第一次战役后,为了诱敌深入,主动后撤,千军万马瞬间隐藏在丛山峻岭之间。
朝鲜战争的另一个转折点、美军历史最大的一次失败即将到来——血战长津湖!
美国军事史上最大的失败,朝鲜战争的转折点——血战长津湖
志愿军的主动后撤,让麦克阿瑟再次做出错误的判断。
他们认为志愿军人数比较少,而且当时朝鲜遭遇50年不遇的严冬,夜间最低温度接近摄氏零下40度,志愿军补给又差,所以他们认为是志愿军怯战败走。
于是,联合国军加紧了攻势。
按照麦克阿瑟的计划,美军分两路进攻,两线同时夹击,互为犄角,彻底击败中朝联军。
由于志愿军故意放过了他们,所以联合国军推进速度非常的快,很快就推进到鸭绿江边。其中一路已经到达鸭绿江边的惠山镇,而另一路就是长津湖一带的联合国军。
美国军事史上最大的失败,朝鲜战争的转折点——血战长津湖
看到美军已经达到鸭绿江边,麦克阿瑟兴高采烈,认为胜利已经近在眼前。
而志愿军看到美军已经上钩,毛主席和彭德怀立刻下令反扑回去,围歼这两路军:西线由于山地较少,志愿军拥有绝对的人数优势,而东线则都是山区,兵力调动比较困难。
美国军事史上最大的失败,朝鲜战争的转折点——血战长津湖
想要围歼美军就必须要切断美军后路,而负责歼灭东线长津湖一带美军的任务落在第九兵团的身上。
第九兵团共有15万人,司令员是宋时轮,相当厉害,曾经在孟良崮战争中把国民党军整编74师干掉了,后来在淮海战役中又让杜聿明成了瓮中之鳖。
但是,第九兵团是华东地区的野战军,并没有在极寒地区打仗的经验。
按照原计划,第九兵团是准备攻打台湾金门的,当时还驻扎在上海附近练兵。但是由于当初朝鲜局势非常危急,所以紧急抽调第九兵团进入朝鲜。
可能南方人无法理解东北地区在冬天有多冷,无论你穿什么,只要站在外面五分钟全部冻透。当时,第九兵团入朝的时候,基本都穿着南方的单衣。
他们以为到了东北就会得到各种补给,但是由于朝鲜情况十分危急,到了沈阳以后才发现根本没有补给。
当时东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兼参谋长贺晋年,见到南方来的先头部队衣着如此单薄,而且要马上入朝作战,大吃一惊:“这怎么得了!这怎么得了!穿单衣去朝鲜,不要说打仗了,就在屋里睡觉也不行啊!”
他当即吩咐随行人员:“快去仓库找棉衣,翻棉鞋,弄皮帽,有多少拿多少,让兄弟部队快换上!”
然而,他只能凑出5万套的御寒衣物。
这根本远远不够,于是他又让自己部队的干部和战士脱下冬装,全部给第九军团,但是这仍是杯水车薪!
更为残酷的是:由于朝鲜情况非常危急,很多衣物还没有等送上车,便开向了朝鲜战场。
这导致在后来的长津湖战争中异常的惨烈,整个战争过程中冻伤3万多人。仅仅在长津湖战役发起总攻之前的那个晚上,就有1000多人再也没有从雪地里站了起来。
而在后面的阻击战中,在美军撤退的战略要地上,有一个100多人的连队为了阻击美军埋伏在雪地里,全部冻死在阵地上。
美国军事史上最大的失败,朝鲜战争的转折点——血战长津湖
关于这段历史,在《那年那兔那些事》中专门有过一集,每当看到那句“原来眼泪也会冻住”的时候,我的眼睛也忍不住的湿润了。
为了实现包围并歼灭美军的目的,志愿军不仅仅要顶着严寒,而且为了防止被美军侦查到,还要在夜晚、在陡峭的山顶上急行军,到达预定的埋伏圈,否则根本无法切断美军后路。
美国军事史上最大的失败,朝鲜战争的转折点——血战长津湖
就这样,第九兵团10万人悄无声息的进入了预定战区。
虽然联合国每天都派出大量的侦察机侦查,但是却丝毫没有发现第九兵团的踪迹。
战后,对第九兵团的这次行军,“联合国军”称作是奇迹。
美国著名的军事评论家格登是这样评价的:“以任何标准来衡量,中共军队的强行军能力,都是非凡出众的。”
除了极其严寒的气候,第九兵团的对手也异常的厉害!
美军海军陆战第一师!
它是美国部队中精锐中的精锐,也是当时世界上装备最精良、规模最大、战斗力最强悍的一支部队。
它曾参加过瓜达尔卡纳尔岛、贝里琉岛、冲绳岛等诸多著名战役,具有丰富的山地战经验,从未打过一场败仗。
志愿军将美军陆战第一师和步兵第七师切割成5段,包围了起来。
但是,由于美军有大量飞机、坦克、装甲车,而志愿军只有步兵,而且火力与美军根本不是一个级别上的。
再加上美军陆战第一师也不是“无名之辈”,战斗力也很强悍,所以战争异常的艰难和残酷。
为了防止空袭,志愿军只能在晚上发动攻击,但是始终无法在天亮之前解决战斗,又不得不撤出战场,否则白天将会面临美军战机的疯狂轰炸。
就这样,志愿军层层阻击,“联合国军”一路南逃,开始了“美国历史上路程最长的退却”——兴南大撤退。

11月24日,美军全部撤入到兴南港,在舰炮和航空兵密集的火力掩护下,从海上撤离到南朝鲜,而跟踪追击的志愿军随即占领了兴南港。
至此,第二次战役以志愿军推进到38线附近而告结束。
美军在朝鲜遭到惨败的消息传到美国后,舆论一片大哗。
《纽约先驱论坛报》发表文章将美军的这次失败称作:美国陆军史上最大的败绩”。 
《时代》杂志说:“我们吃了败仗——美国历史上最惨重的败仗。”
《新闻周刊》称其为:“珍珠港事件后美国最惨的军事败绩。可能会成为美国历史上最糟糕的军事灾难。”
而麦克阿瑟在战后向美国总统报告中惊呼:美国是在完全新的情况下,和一个具有强大军事力量的完全新的强国,进行一次完全新的战争。
……
长津湖之战对于整个朝鲜战争来说,影响非常深远。志愿军九兵团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将美国人彻底轰出了朝鲜东部元山平原地区,一举扭转了朝鲜战争的大局。
今天,每当我想起这段历史的时候,我就想起现在!
今天,我们的生活与70多年前相比不知道要幸福了多少倍,可我们又有多少人在整天的抱怨?
现在美国在不断的打压我们,而我们的网络上竟然有那么多的投降派,竟然鼓吹向美国投降?
看看下面的视频吧!
其实,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全文到此为止。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q5FO5pXqD1LXv62Oyhvx7w

看《长津湖》,你必须要知道的一些真相

最近《长津湖》正在热映!

但是,在看《长津湖》之前,我们必须要了解一些关于抗美援朝的真相。

今天我们对以前的一篇老文进行一些大的修改,以便大家更深的了解那段历史。
1950年-1953年,中国和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朝鲜半岛发生了一场殊死搏斗,中国人民志愿军依靠顽强的意志打败了强大的美帝国主义。
这段话里面就有一个大家未必知道的真相: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美国成立的“联合国军”是非法的。
关于这点,在2013年抗美援朝胜利60周年纪念日的时候联合国官方微博”发文称由安理会第84号决议授权成立的国际部队并不是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这支部队并不是在秘书长的权力之下,而是在美国的统一指挥下……
看《长津湖》,你必须要知道的一些真相(万字长文)
联合国为什么要否认美国建立的“联合国军”是非法的?
因为在《联合国宪章》的第二十七条明确规定:安全理事会对于其他一切事项之决议,应以九理事国之可决票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之同意票表决之。

看《长津湖》,你必须要知道的一些真相(万字长文)

什么意思呢?
联合国安理会一共有5个常任理事国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如果美国想要让自己成立的“联合国军”合法,必须要得到五个常任理事国的“同意票”
但是,事实上,当时的苏联并没有投出“同意票”,而是故意缺席了,没有参与投票。
苏联为什么会缺席?
这里面的原因也很复杂,表面上的原因是:在朝鲜战争爆发前,苏联曾提出过一项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提案遭到否决,苏联代表团当即宣布退席,并表示不再参加以后的会议。
朝鲜战争爆发以后,原本苏联代表是去投否决票的,但是被斯大林给阻止了,根据解密,当时捷克共产党的领袖就问斯大林:为什么不去投否决票?你不帮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朝鲜,以后你会不会也不帮我们?
斯大林的解释是:让美国放开手脚,利用安理会中的多数再做些蠢事,从而在公众舆论面前暴露美国政府的真实目的。

看《长津湖》,你必须要知道的一些真相(万字长文)

这里我们要说明下当时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中的英国、法国和国民政府都听美国的,在安理会中占据多数,苏联处于弱势——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苏联才强烈要求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合法席位,因为新中国在联合国恢复席位后,在国际上就会和苏联站在一起,那苏联不那么“孤单”。
当然,斯大林的这个解释也是非常牵强的,事实上可能远比这个复杂。
后来,很多人分析认为:当时苏联的实力不如美国,苏联可能也认为中国不可能坐视不理,斯大林之所没有阻止苏联去投否决票就能让中国、朝鲜和美国在朝鲜半岛发生战争,把美国拖进战争的泥潭,从而达到消耗美国的目的。
我认为这个分析靠谱,也符合当时苏联的利益——至于斯大林到底为何阻止苏联代表去投否决票,或许我们永远无法知道了。
总之,因为苏联的缺席让美国成立的所谓“联合国军”失去了法律效律。

看《长津湖》,你必须要知道的一些真相(万字长文)

美国成立“联合国军”后,在仁川成功实施登陆,朝鲜战争局面迅速逆转,朝鲜人民军溃败的速度远远的超出了苏联和中国的预料……
为了阻止美国占领整个朝鲜半岛,中国在匆忙的参与了“抗美援朝”,在这其中又产生了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
下面,我们重点给大家分析三个问题:
1、中国为什么要抗美援朝?苏联为什么不出兵?
2、抗美援朝伤亡如何,真的靠“人海战术”?
3、抗美援朝有哪些重大的意义?
今天,我们重点给大家解答这三个问题。
我们先给大家说第一个问题:中国为什么要抗美援朝,苏联为什么不出兵?

关于这个问题,非常的复杂,有大家知道的一些原因,也有一些大家未必知道的原因。

我相信很多人看过一部让人落泪的动漫《那年那兔那些事儿》,没有看过的朋友,强烈建议大家去看看。

看《长津湖》,你必须要知道的一些真相(万字长文)

在《那年那兔那些事》这部动漫中,有一段关于这个问题的叙述:当朝鲜(北棒)抵挡不住“联合国军”的攻击后,向苏联(毛熊)和中国(兔子)求救的时候,中国觉得是应该帮助朝鲜。

兔子说道:“我是这么寻思的,既然北棒看不住场子了,咱们做兄弟的,还是要拉一把嘛。”

看《长津湖》,你必须要知道的一些真相(万字长文)

毛熊有点阴险的靠近兔子说道:“你不就是担心你的大后方东北广场那地盘吗?我派些部队过来驻扎不就好了吗?”

看《长津湖》,你必须要知道的一些真相(万字长文)

兔子立刻露出“狰狞”的面目,送给毛熊两个字:滚粗!

看《长津湖》,你必须要知道的一些真相(万字长文)

从这段的对话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苏联是打算出兵的,但是被中国给拒绝了。理由就是担心苏联出兵后,会对我们的东北不利。

那么,这个是不是中国决定单独出兵的真相呢?
虽然《那年那兔那些事儿》是一部动画片,但是里面的内容都是史实编剧的,至少是有根据的。
“中国担心苏联出兵会威胁到东北的安全,所以拒绝苏联出兵”的分析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在不久之前的1945年,苏联就这么阴了中国一把。
1945年,抗日战争进入最后的阶段。
那个时候,国民政府还是中国名义上合法政府。
为了加快打败日本,蒋介石请求苏联出兵东北……
然而,在苏军打败日本后,苏联和美国勾结起来,在日本宣布投降的前一天(日本于当年8月15日投降,该条约于8月14日签订),逼迫蒋介石签订了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看《长津湖》,你必须要知道的一些真相(万字长文)

在这个条约中有三个丧权辱国的内容:
第一,强迫中国同意外蒙古独立;
在《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换文(二)中,国民政府明确:兹因外蒙古人民一再表示其独立之愿望,中国政府声明于日本战败后,如外蒙古之公民投票证实此项愿望,中国政府当承认外蒙古之独立,即以其之边界为边界。
关于这点,我们可以多说点,因为有一些糊涂蛋被台湾给洗脑了(给那些糊涂蛋点赞的人还不少)。

看《长津湖》,你必须要知道的一些真相(万字长文)

1945年8月14日,在日本宣布投降的前一天,国民政府在美苏的逼迫下,被迫和苏联签订丧权辱国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同意外蒙古根据公投结果独立。
1945年10月20日,外蒙古人民在外蒙当局与苏联的监视和控制下进行公民投票,结果显示97.8%的公民赞成外蒙古独立。
在外蒙独立公投的时候,共产党还没有获得政权,国民政府是中国的合法政府。所以,毫无疑问,外蒙独立的责任应该由国民政府负责,应该由蒋介石负责。
关于这点,蒋介石自己也承认了。
1952年10月13日,蒋介石在中国国民党第七届全国代表大会四中全会的讲话中说,与苏联签约放弃外蒙古,“实在是一个幼稚的幻想,绝非谋国之道”,是“我个人的决策”,“是我的责任,亦是我的罪愆”。
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后,国共矛盾成为了主要矛盾。
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启了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的解放战争。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成立以后,共产党和苏联进行了艰难的谈判……
同为社会主义国家、属于一个阵营,同时为了拉拢新中国对抗美国,斯大林经过艰难的抉择后(事关二战后的国际秩序和《雅尔塔协议》),答应放弃从国民党政府手中获得的某些特权。
1950年,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废除了国民政府与苏联签订的、卖国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看《长津湖》,你必须要知道的一些真相(万字长文)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达成的协议是:苏方不迟于1952年末将中长路的一切权利及该路的全部财产无偿地移交中国政府;苏方不迟于1952年末从旅顺口撤回其驻军,并将该地区设施移交中国政府,中方偿付旅顺港的恢复与建设的费用;苏方保证将大连的行政管理权完全交予中国政府……
共产党从苏联那里争取到了很多被国民政府出卖的利益,但是外蒙在1945年的时候,已经形成独立的事实,你让新中国怎么办?和苏联开战?
国民党败退台湾后,为了“嫁祸”共产党,在1952年的时候以苏联”违约”为由,向联合国大会提出“控苏案”,并在1953年2月25日宣布正式废除《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并否认外蒙古的独立。
拉出来的屎还能再塞回去?
更何况,后来的事实又打了国民党的脸。
虽然新中国在1949年就成立了,但是在国际上,中国名义上的“合法政府”依旧还是国民政府。直到1971年10月25日,经过联合国大会投票后才把蒋介石的代表从他在联合国组织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所非法占据的席位上驱逐出去,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

看《长津湖》,你必须要知道的一些真相(万字长文)

然而,在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之前的1961年10月27日的联合国大会上,在进行第1630号决议案的时候,当时还在联合国占据席位的台湾当局却选择了弃权,最终蒙古人民共和国以国家的身份加入了联合国。
也就是说:共产党获得政权后,国民党被赶到台湾后,国民政府不承认自己卖国,否认了外蒙独立。但是,在联合国的投票的时候,作为常任理事国的国民政府却没有投出反对票!
所以,国民党对外蒙独立负有全部责任的事实是无论如何都洗刷不掉的。
这个问题说的有点多了,但是我觉得有必要让大家了解这段历史。
第二,迫使中方同意其在旅顺港驻军;
第三,迫使中方同意长春铁路在资产各占50%的基础上共同经营与管理,而经营管理权又归苏方所有。

所以,《那年那兔那些事儿》中说“中国害怕苏联出兵会对中国东北不利,所以拒绝苏联出兵的提议”是有道理的。

关于这点,著名历史学家沈志华在《论中国出兵朝鲜决策的是非和得失》和《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中也有分析:

毛泽东在军事上没有必胜把握的极其不利的条件下,仍然坚决主张派兵赴朝作战,并非是慑于斯大林的压力,而主要是出于对国家安全和主权的考虑。
……
除了从地缘政治角度对安全利益的担心外,毛泽东很可能还有对中国主权完整受到威胁的更深层的忧虑。
问题在于,如果朝鲜按照苏联的计划在东北建立流亡政府,并将其残余部队撤到东北休整,那么,因此而将战火引致中国境内,斯大林便极有可能根据中苏同盟条约,派几十万苏联远东军进入东北,援助中国作战。
毛泽东不会忘记,1945年斯大林就是借口对日作战,出兵东北,从而迫使蒋介石签订了损害中国主权的城下之盟。
毛泽东更不会忘记,新中国领导人在东北问题上与苏联进行了艰苦谈判,才迫使斯大林接受了限期归还长春铁路和旅顺、大连的协定。
很有可能,“东北王”高岗与莫斯科的特殊关系也是毛泽东在考虑东北命运时的心腹之患。
因此,一旦让战争扩大到中国境内,而苏联再次出兵东北,那么其结果必然是:无论战争胜败如何,中国都无法保证对东北的主权不受损害。
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做法,当然是把战争阻止在国门之外了。 
沈志华的意思就是:如果中国不帮助朝鲜抵抗美国,一旦朝鲜被美国打败,苏联必然要在中国东北建立朝鲜流亡政府,那时就可能会将战火引到中国境内。一旦战火在中国境内发生,那么苏联就可能根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出兵中国东北。请神容易送神难。那时,苏联大军进驻东北,我们就可能重复蒋介石的错误。
关于这点,美国著名外交家、国际问题专家、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大外交》中写道:
毛泽东有理由认为,如果他不在朝鲜阻挡美国,他或许将会在中国领土上和美国交战。最起码,他没有得到理由去做出相反的结论。

还有一个大家可能都知道的原因,这个原因是毛主席亲口说出来的“三把尖刀”。

看《长津湖》,你必须要知道的一些真相(万字长文)

在国内争论抗美援朝战争要不打的时候,毛主席说道:“对朝鲜问题,如果置之不理,美国必然得寸进尺,走日本侵略中国的老路,甚至比日本搞得更凶。它要把三把尖刀插在我们的身上,从朝鲜一把尖刀插在我国的头上,从台湾一把刀插在我们的腰上,从越南一把刀插在我们的脚上”。

毛主席还说道:“天下如果有变的话,美国就会从三个方面向我们进攻,那我们就被动了。我们抗美援朝就是不许它的如意算盘得逞”。

看《长津湖》,你必须要知道的一些真相(万字长文)

所以,从国家安全和主权层面上来说,中国必须要出兵朝鲜援朝,而且还不能要苏联出兵。

当然了,除了上面这点,还有地缘政治方面的考虑——在历史上,中国从来就不允许其它势力“染指”朝鲜半岛。

关于地缘政治方面的内容,我们在以前的文中已经给大家做过非常详细的分析了,这里我们就不再赘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直接点击下面的图片:

看《长津湖》,你必须要知道的一些真相(万字长文)

至此,中国出兵朝鲜的原因已经非常清晰了:无论是从地缘政治,还是从国家安全和主权完整层面上来说,中国都必须出兵朝鲜,而且还不能要苏联出兵。

下面,我们来回答第二个问题:抗美援朝真的靠“人海战术”?

关于这点,其实是不需要多说的,不可能采取“人海战术”的。

为什么?

因为那时早已是热兵器时代了,人海战术没有用!

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

1883年,英籍美国人马克沁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支能够自动连续射击的机枪,也被称为“马克沁重机枪”。

1893─1894年,英国军队与非洲罗得西亚的苏鲁士人的一次战斗中,一支50余人的英国部队仅凭4挺马克沁重机枪打退了5000多麦塔比利人的几十次冲锋,打死了3000多人。

看《长津湖》,你必须要知道的一些真相(万字长文)

在美军强大的武力面前,“人海战术”没有任何意义,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

既然志愿军不可能采取“人海战术”,为什么还有很多人以为中国采取的是人海战术?

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一些人的“想当然”。

大家都知道,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时候,共产党的装备一直是比较落后的,很难直接和对方“硬碰硬”的,所以我们主要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战术。

于是,很多人可能就是把“集中优势兵力”理解为“人海战术”了。

事实上,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是有条件的,必须是我们处于有利条件的时候才采取这种战术的。

关于这点,在1946年9月16日的时候,毛主席专门写了一篇文《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其中,有这么一段话:

在战役的部署方面,当着敌人使用许多个旅(或团)分几路向我军前进的时候,我军必须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即集中六倍、或五倍、或四倍于敌的兵力、至少也要有三倍于敌的兵力,于适当时机,首先包围歼击敌军的一个旅(或团)。这个旅(或团),应当是敌军诸旅中较弱的,或者是较少援助的,或者是其驻地的地形和民情对我最为有利而对敌不利的。
我军以少数兵力牵制敌军的其余各旅(或团),使其不能向被我军围击的旅(或团)迅速增援,以利我军首先歼灭这个旅(或团)。得手后,依情况,或者再歼敌军一个旅至几个旅……

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的说。

比如,我们占据了有利地形,把敌人包围在山谷里了,由于我们的装备比较差,如果采取相同的兵力,那么可能吃不掉。这时,我就采取5倍、6倍兵力,在山头上,一人放一枪也能把你灭掉。

所以,“集中优势兵力”并不是什么“人海战术”。

第二,西方记者的宣传。

在战争的过程中,有些记者并没有真正的上战场,都是依靠自己的“想当然”在写文章。

甚至,有时为了宣传的需要,为了夸大对方的伤亡,故意那么写——因为“人海战术”的伤亡肯定是非常巨大的。

事实上,在朝鲜战争中,我军常用的是“三三制”的战术:士兵三人为单位,成一个战斗小组,三个小组为一个班。战斗小组中,三个士兵各负责进攻、掩护和支援,士兵在前、组长在后。一个班的士兵呈三角形进攻、防御。

看《长津湖》,你必须要知道的一些真相(万字长文)

采取“三三制”战术能极大的减少伤亡:三个小组之间的距离至少要保证一颗手榴弹不会炸倒两人、一颗大口径炮弹不会炸倒一个班。
三个小组交替掩护、梯次攻击,将战术指挥权下放到了几乎全体士兵,全世界只有解放军才可以娴熟地应用。

看《长津湖》,你必须要知道的一些真相(万字长文)

在朝鲜战争以后,很多关于战争书籍的描述都证明了这些。

比如,贝文·亚历山大在《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中写道:

尽管有许多关于中国人采取“人海战术”,用“大批军队”猛攻美军阵地的说法,但使人望而生畏的不是中国人的集中进攻,而是他们的佯攻、奇袭或夜间的悄悄渗透。
中国人确实采用成排成连的人海战术,以优势兵力占领精心挑选的战术阵地,以便进行决定性的穿插,但这些通常是为了牵制敌人防御部队。与此同时,其他中国部队从侧翼发动进攻,并在敌后设置路障。

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官方战史的说法,其情况是这样的:

记者们总喜欢谈到“亚洲游牧群众的人海战术”。再没有比这更不真实的了。实际上,中国人很少以团以上的单位进行出击。甚至这些行动也通常缩小到似乎是无休止的排的渗透。中国红军之成为可怕的力量,不是依靠他们人多,而是依靠诡计和突袭。

莫里斯·艾泽曼在《战争中的美国从书·朝鲜战争》中写道:

当美国的报纸里充斥着关于中国“人浪”攻击的夸张报道时,在前线的事实却完全是另一回事。……中国军队令人敬畏,不是因为他们人数众多,而是因为他们善于运用欺骗战术和达成攻击的突然性。

……

我们为什么要在这个地方说这么多?

因为只有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才能对后面真实的伤亡比例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否则,你的心里始终会有一个解不开的“疙瘩”。

至于战争中的伤亡,双方经过多年的核实,也基本确定了。

从上世纪末开始,“抗美援朝纪念馆”通过民政部下发通知,民政部派员下到除西藏外的全国480多个地级市2670个县区单位进行核对和统计。

2014年10月,中国民政部、总政治部确认抗美援朝烈士共有197653名,其中包含阵亡、伤死、病死和失踪估计死亡的人数。

那么联合国军呢?

1995年,美国官方在华盛顿修建了朝鲜战争美军死亡者纪念碑,将每个战死的美军名字都刻在墙上,共计54246人。

看《长津湖》,你必须要知道的一些真相(万字长文)

除此以外,美军还有失踪人口8177人(一个美军只要没看到尸体,即使失踪几十年,也不算成死亡),而这些“失踪”的人几乎都是阵亡了。

这样加起来,美国的总死亡人数应该在6.24万左右。

另外,韩国军队阵亡22.78万人,其他联合国军成员共阵亡2597名。

这样算起来,志愿军阵亡为19.8万人(志愿军入朝后,朝鲜几乎没有什么军队了,战争主要都是志愿军打的,另外目前也没有朝鲜军队伤亡的具体数据),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共阵亡29.28万人。

这就是最接近事实的数据。

事实上,解放军在建国后的历次战争中,损失都是远比对方要小的。

无论是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对印自卫反击战、对越自卫反击战,解放军的伤亡都远小于对方的。

解放战争:1946年6月至1955年2月,解放军参战170万左右,伤亡152万,国民党参战420万,伤亡加起义400万人。最终,共产党获得了政权。

朝鲜战争:志愿军阵亡19.8万人,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共阵亡29.28万人。最终,把美军打回到38度线。

对印自卫反击战:1962年6月至11月,中国阵亡722人,印度阵亡4383人。虽然战争持续时间仅有3个月,印度的伤亡人数不高,但是这场战争彻底击溃了印度,以至于今天的印度仍活在那场战争的阴影中走不出来。

对越自卫反击战: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中国牺牲8500人,击毙越南3.88万人;1984年~1989年老山轮战各部队的牺牲总人数约2190人,击毙越南至少4万。这场战争彻底浇灭了越南称霸中南半岛的野心,也打击了苏联的扩张态势,对世界政治格局影响深远。

这里我们要声明一下,在“对越自卫反击战”这场战争中,全世界仅有朝鲜和民主柬埔寨是公开支持中国的,其它国家要么看热闹(美国等)、要么谴责中国(苏联等)。

另外,还有规模比较小的珍宝岛战役、西沙保卫战等,解放军的伤亡均小于对方……

所以,大家千万不要以为解放军获得胜利是依靠人多、依靠大量牺牲人数才获得胜利。
解放军在武器落后的情况下获得胜利,且伤亡人数远小于敌方,依靠的是高层正确的战略、前线合理的战术、战士顽强的战斗精神,以及所有人在承受百年屈辱后所渴求的必胜信念。

下面,我们就剩最后一个问题:抗美援朝有哪些重大的意义?

这场战争的重要的意义,怎么高度评价都不为过。

它不仅洗刷了中国近百年的屈辱,还为中国从农业大国快速向工业大国奠定了基础。

沃尔特·G·赫姆斯在《朝鲜战争中的美国陆军(第一卷)停战谈到的帐笼和战斗前线》一书中写道:

从中国人在整个朝鲜战争期间所显示出来的强大攻势和防御能力中,美国及其盟国已经清楚地看出,共产党中国己成为一个可怕的敌人,它再也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那个软弱无能的国家了。

新加坡李光耀在其回忆录《风雨独立路》中写道:

所有华人都为毛泽东政府的成就感到万分自豪。一个政府能在五年内革除贪污腐败,使它顶得住美国人在朝鲜的武装力量,这样的政府是值得大力称颂的。

台湾陈永发在《中国共产革命七十年》中写道:

中国从1842年鸦片战争兵败以后,从来没有真正打胜过一次对外战争,八年抗战也只是“惨胜”而已。中共却能把世界最强大的军队打到必须讲和,这实在令全世界刮目相看。尤其是许多亚非小国,都羡慕不已。

……

其实,我们无需看别人是怎么说的,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就行了。

朝鲜战争以后的不久,中苏之间的矛盾就开始恶化了。苏联入侵了珍宝岛,中国进行了反击,正是因为中国在朝鲜战争中爆发出来的强大战力,让苏联没有敢冒险对中国进行核打击、没有敢和中国发生全面战争;

在美国入侵越南,陷入战争泥潭的二十年中,始终不敢越过中国给美国划定的“红线”,不得越过北纬17度线:1964年,美军借口北部湾事件,公然介入越南内战。中国随即通过巴基斯坦转告美国,如果美国越过北纬17度线,中国一定不会坐视不管,如果美国的轰炸波及中国,中国会视为全面战争。

看《长津湖》,你必须要知道的一些真相(万字长文)

美军之所以不敢无视中国的警告,就是因为在朝鲜战争之前中国发出“美军不得越过北纬38度线,否则中国绝对不会坐视不理”的警告。美军不信,结果在朝鲜战争中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失败。

如果没有抗美援朝、对印自卫反击战、对越自卫反击战、珍宝岛等一些列对外战争,在国际上,中国或许会是一个经济大国,但是不可能是一个政治强国,因为没有铁血战争、没有鲜血的洗礼,别国不可能对你有敬畏之心!

当今的世界强国,没有一个不是通过战争奠定的:今天的俄罗斯在经济上已经衰弱了,但是没有人敢轻视它,只因它有强大的武力;今天德国军事上已经废掉了,但是也没有人敢轻视它,因为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它挑起来的……

抗美援朝战争不仅仅奠定了中国的大国地位,还让我们从苏联获得了一套完整的工业体系,让中国在最短的时间内从一个农业大国转变为工业大国和工业强国。

在抗美援朝的过程,苏联决定向中国援助156项工程,这是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这也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唯一一次“两国之间转移全套工业体系”。

看《长津湖》,你必须要知道的一些真相(万字长文)

关于这“156项工程”的具体由来,至今也没有人能说的太清楚。

有人说,这是因为苏联老大哥对我们的照顾。

我觉得这种说法是不靠谱的,也不符合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相处原则。

“156项工程”不仅仅是一套完整的工业体系,也是人类工业化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知识产权转移,任何一个项目里面的知识产权都是几十万项,需要的钱都是天量的。

更何况,有些东西不是你有钱就能买到的(想想美国对我们的技术封锁)。

就算中苏感情再好,苏联也没有理由那么大规模的援助我们。

也有人认为,中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打的不错,帮助苏联在东部牵制住了美国,让苏联可以专心的在欧洲方向和美国争霸,所有斯大林一高兴就给了中国156项工程。

我觉得这种说法已经接近事实了,但是可能还不是事实!

 

试想:今天,如果中国把所有的工业体系都无偿的转移给和我们关系最好的巴基斯坦或朝鲜,大家会有什么反应?

那是给自己增加一个强劲的对手啊!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所以,我认为:苏联援助中国的156项工程一定是中国单独出兵朝鲜苏联必须要付出的代价,这中间可能有一个我们不知道的协议。

这个协议或许还没有被解密,或许根本就只是一个口头的协议,没有正式的文件。

我更倾向于后一种,即双方拥有一个口头协议,没有正式文件!

那么,有没有证据呢?

有一个间接的证据。

在1958年4月和7月,中国要求苏联提供承诺给予的核武器和核潜艇,但是苏联没有给,想要以此从军事上控制中国,然后中苏就闹翻了。

毛主席后来在回忆这件事时说道:“事实上同苏联闹翻是1958年,他们在军事上控制中国,我们不干。”

我有理由怀疑,苏联向中国承诺提供的核武器和核潜艇也是作为156项工程的一部分,是苏联必须要付出的代价。

那么,就出现一个重要的问题:如此重大的事情,为什么没有一个正式的协议?这不符合常理啊?

我的分析认为,导致没有协议的根本原因只有三个字:来不及!

事实上,直到今天,关于朝鲜战争的很多东西都是分析出来的,而不是有公开资料详细说明的。比如,上面我们和大家说的:苏联为什么不出兵?毛主席为什么要出兵?

这些都是分析出来的,没有明确的文件说明。

为什么?

因为朝鲜战争发生的太突然,转折变化太快。

1950年3月25日,斯大林把金日成召见到莫斯科,他们俩秘密决定发动朝鲜战争。这件事,苏联和朝鲜根本就没有和中共沟通,毛主席根本就不知道。

直到战争发动的前一刻,毛主席才知道这件事。而且战斗打响以后,朝鲜以摧枯拉朽的姿势在极短的时间内差点就统一了整个朝鲜半岛。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朝鲜由于战略上的失误,让美军在仁川成功实施登陆,战局瞬间逆转。

朝鲜溃败的速度,远远的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包括毛主席……

在这个危急的关头,中苏紧急商议,最终决定由中国出兵援助朝鲜。

由于时间异常紧迫,来不及对很多事情做出详细说明,也来不及签订正式协议,所以一切只能从简。

于是,就出现我所说的“中苏双方肯定有一个我们不知道的协议”,这个协议很可能是双方最高决策层的口头协议。

这个从中国参加抗美援朝的很多方面都可以看出来,在中国决定抗美援朝的时候,很多部队都是长距离的抽调,根本没有任何准备,甚至连入朝作战的棉衣都没有……

由此可见战局变化之快、战事之紧迫。

那么,是不是说苏联援助中国就完全是“中国出兵抗美援朝,苏联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我认为,也不是!

因为156项工程从1949年朝鲜战争还没有爆发的时候,双方就已经开始商议了。只不过,援助项目数量没有那么多。

关于这点,在1950年代,当时任中央财委主任与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主任的陈云明确说道:“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一百五十六项,那确实是援助,表现了苏联工人阶级和苏联人民对我们的情谊。”

他还说道:“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那时他们对我们的援助是真心诚意的。比方说,苏联造了两台机器,他们一台,我们一台。”

所以,我们也不能无视苏联对我们的帮感情:作为世界无产阶级的老大,苏联和中国确实曾有过超越国界的感情。

看《长津湖》,你必须要知道的一些真相(万字长文)

关于这段内容,也是有些历史依据的。

抗美援朝战争以后,毛主席不止一次谈到过:斯大林是什么时候对我们比较放心了呢?那是在我们派志愿军过鸭绿江,抗美援朝战争开始之后。我们军队过江一打,他放心了,觉得我们不是半个铁托,是国际主义者,是真正的共产党了。苏联决定援助我们项目是在抗美援朝战争打起来以后才完全定下来的。我们在莫斯科的时候还没有完全定下来。

“抗美援朝加强了中国同苏联的关系,中国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地位和威望大大提高。从1953年5月起,苏联逐步扩大对华援助项目,形成156项重点工程。这对中国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起了重要作用……”
“抗美援朝决策,使中国获得战略利益是巨大的,甚至超过了决策者原先的预料。”
——(李捷:《毛泽东对新中国的历史贡献(典藏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年6月第108页)
因此,正是通过打赢抗美援朝战争,才在争取到长期相对稳定的和平发展环境的同时,争取到了苏联的极大的、尽管是有偿的援助,建设实施156个大型工业项目。
这些项目都是具有相当的先进水平的。

 

也正是有了苏联援助的156项工程,这才让中国在最短的时间内由一个农业国向工业大国和工业强国的转变。

现在,中国已经成为这个世界上唯一拥有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成为世界的加工厂,与抗美援朝不无关系。

抗美援朝是中国命运的转折点。

没有抗美援朝,就没有今天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没有抗美援朝,中国的工业发展就不可能这么快;没有抗美援朝,就没有国人今天这样的自信……

今天,我们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建立在“开国伟人们的谋划、无数革命先烈舍弃生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今天,我们不能忘记那场战争,更不能忘记在那场战争中付出生命代价的革命先烈们!

—–全文到此为止

转自: https://mp.weixin.qq.com/s/jIZMrZlyK8o6sIdjqNcE4Q

不知道长津湖啥背景?这篇文章把前因后果都说了

 
 

这两天电影《长津湖》上映了,后台收到不少消息让我写写,因为电影里一直在描述战争场面,这事的前因后果并不明确,正好我之前写过这类文章,我接下来把整个抗美援朝的过程大概捋一下,看完大家自然明白了,大家也一起看看吧。

 

这篇文章之前发过一次,不过很久以前了,为了本次的内容专门做了大量修改。

 

1

 战争起源

整个战争有两场:
一场是北朝鲜的统一战争。
在中国解放战争的时候,北朝鲜出力不少,而且当时东北有大量的流亡朝鲜人,这些朝鲜人加入了林彪的“四野”,这些朝鲜人跟着林总南征北战,形成了后来的“三个朝鲜人师”。
这些朝鲜人在中国参加了历次恶战,战斗经验丰富,这三个师后来被北朝鲜要回去了。此外苏联还给朝鲜提供了一些坦克大炮,正是在这些坦克大炮和三个师的支持下,北朝鲜发动了统一战争。
战争一开始打得还不错,把韩军和前来支援的美军揍成了狗,逼到了釜山那一带。
然后就有了我们熟知的那一段,美军第十军团从仁川登陆,北朝鲜的阵线被拦腰截断,很快弹尽粮绝全线崩溃。
而就在仁川登陆前,毛主席敏锐注意到美国可能会在仁川捣乱,通过三个渠道向朝鲜人转达了担忧,发现朝鲜人并没有反应之后,感觉朝鲜人要出事,就把“四野”的四个主力军调去了鸭绿江,以备万一。
随后的事大家也都知道了,朝鲜人果然没有在仁川设防,美军登陆成功。随后美军和韩军一路向北,很快打到了三八线,并且不顾我方警告,跨过三八线继续向北,从这个时候起,战争的性质就变了。
变成了我们的抗美援朝。
从明朝开始往后的六百年中,每次朝鲜出问题,中国肯定会出手。
这倒也跟“两国之间深厚的友谊”没啥关系,单纯只是如果朝鲜出事,我国东北将会洞开,就跟你家隔壁着了火你不能在那里干瞪眼看热闹一样。这是每一个有远见的决策者不能容忍的。
明清两代,都因为朝鲜卷入过大战,也都是丢了朝鲜很快国家也完蛋了,也就有了那句“举国沦亡缘汉城”。
到了1950年,联军又一次跨过三八线,兵指鸭绿江,跟明清相比,这事又多了太多的内涵:
东北是新中国的鲁尔区,真正的“煤钢复合体”,东北不能成冷战前线;
国内人心惶惶,有人担心美国打进来,有人指望美国打进来,比如功德林的国军战犯们弹冠相庆,觉得美国人来解放他们了,除了王耀武(他作为山东地区最高长官,战败后没自杀竟然被俘,被俘后改过自新的态度相当积极,让蒋委员长对他意见很大);
苏联态度不明,很可能也想趁机进入东北,让东北变成“东柏林”,事实上苏联无论如何都是赢家,朝鲜赢了苏联拿到了釜山港,朝鲜输了中国就得求助苏联协防东北,如果美军打到东北苏联正好重返东北,如果隔着鸭绿江对峙,那正好,中国成了美苏缓冲区了;
蒋军会不会从朝鲜向中国渗透?到时候西南和东北同时捣乱(李弥的第七兵团此时跑缅甸种鸦片去了);
蒋军大陆残余势力蠢蠢欲动,随时准备策应东北战事;
…..
我看了很多决策方面的书,包括沈志华的那几大本都看了。感觉绕来绕去,关键就两件事,也就是东北和人心:东北需要一个安全的环境;新中国刚建国,人心需要安定
这个背景下,大家都知道应该保朝鲜,保朝鲜就是保东北,保东北就是保新中国
但实力差距实在是太大了,大到没法接受。所以出兵不是问题,问题是可行性。
中日之间的战争刚结束,日本那样的国力竟然把中国摁在地上摩擦了八年。可日本在美军面前也就是个渣。1941年12月8号日军偷袭了珍珠港,1942年6月4日,牛逼轰轰的帝国海军就被美国彻底打残。满打满算坚持了七个月,这七个月中美国人大部分时间都在家征兵造船发国债。而且日本的那些甲种师团,除了近卫师团一直在东京,其他师团基本都来过中国,最后又几乎都被消灭在了太平洋战场。
对比了中日差距,再对比美日差距,最后想想中美差距,谁看了都虚。毛主席肯定也是很纠结的,不然不会思考了几天几夜。
后来他让自己的儿子做“第一个志愿军”,岸英是第一个了解出兵朝鲜决策的基层军官,确实是第一个志愿军。只是毛主席低估了人性的恶,自己的儿子牺牲在了朝鲜,还要被人反复质问到底吃了几碗粉。
正是因为巨大的实力差距,林彪不愿意去朝鲜,了解林帅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谨慎过头的人,筹划紧密万无一失才下手。毛主席因为这事还跟他发过火。
除了他,党内能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只有粟裕和彭老总。
林彪说粟裕爱打“神仙仗”,就是那种敌我实力差距太大,粟裕也敢虎口拔牙。有三成胜算他就敢出手,七成胜算敢大搞,关键是还能赢。
粟裕是我党体制的胜利,一个基层军官,因为能力突出快速被识别,放到关键位置上统筹全局,而且他的意见和毛主席冲突的时候,党内最后认同了他的观点,这才有了1948年的淮海战役。如果没有他,解放战争至少会晚一年结束。
至于彭老总,属于中间状态,曾经以2.6万人牵制了胡宗南50多万人,打出了陕北“三战三捷”,也在兰州之战中一开始打得一团糟。彭老总没有粟裕那么善于精细微操,但是也能做到以少胜多。
这么看下来,粟裕最合适。不过他早年在山东、苏中和苏北指挥作战,经常几天几夜不睡觉,严重透支,得了美尼尔氏综合征,还有其他各类劳损性疾病,颅里还有三块弹片,天天头疼。那段时间已经病得下不了床,自然也就去不了。
林帅打不了这种他自己都不太相信能打赢的仗,而且确实也病了,要去克里米亚养病。
反倒是彭老总很积极,不止积极,他还有方案。可能长期在西北作战,对山地战领悟很深,提出来朝鲜北部山多,美军机械化步兵展不开,我军集中优势兵力,可以做到“局部优势”,杠一下美帝还是可以的。这种思想跟毛主席一拍即合。
进入朝鲜的作战主力自然是“四野”的人。“四野”人均一顶狗皮帽子,长期在东北作战,能够适应朝鲜环境;而且四野里有一部分队伍是彭老总带出来的,比如38军,就是彭老总平江起义带出来的班底,他去指挥也好协调。
中间有个插曲,一开始说好苏联人提供空军,可是中国出兵的最后关头,苏联人怯场了,说是不给飞机。
毛主席一度纠结中国是不是继续出兵,经过艰苦的思考,还是决定继续执行“抗美援朝”战略,毕竟保朝鲜就是保中国。从这事也能看出来苏联人的格局,做大哥的没出息不担事,出尔反尔,到最后谁都不相信他们,他们自己最后内部陷入内乱然后崩了。

2

 中美五次战役

美军和韩军跨过三八线后非常有精神,根本没注意、也没想到志愿军入朝,美韩联军在朝鲜北部行军,马上就要到鸭绿江,突然就被包围了。
韩国军队最早遭遇迎头痛击,鬼哭狼嚎往回跑,一路上散布说是中国军队入朝了。美国人和英国人非常淡定,对韩国人的战力表示理解,觉得应该是遭遇了北朝鲜游击队被打了,很鄙夷地让韩国人靠边,他们直奔鸭绿江。
然后美军英军也遭到围攻。
美国第一骑兵师的一个团在云山遭到合围,美国人都不知道自己在跟谁打,只是发现根本没法打。第一次碰到这种事,上一秒还一个人都看不到,下一秒就突然哨声大作,周围枪声四起,部队迅速被切成好几段。
美英军队没见过这阵仗,被分割的队伍被吃掉几块后,剩下的见势不妙,跑得非常快,还是伤亡了一半的人。
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云山阻击战,美英伤亡了两千人,这是中美第一次交锋,美军打成了这样,让各方非常惊讶。
紧接着就是第二次战役,美军此时还没有意识到中国已经全面入朝鲜,在白云山遭到阻击后,美国最精锐的陆战一师的大部队继续向北。
多说一句,这个时候国内破获了一个特务大案,一群旧知识分子们担心中美冲突,中国完蛋后美国肢解中国。他们忧国忧民,觉得惹怒美国这下真完蛋了,已经在考虑提前媾和,甚至把中国出兵朝鲜的消息走漏给了美国特务。
不过美国上层显然没太当回事,要求陆战一师继续向北。
不过军中此时到处都是谣言说中国已经入朝,美军里也有点慌。所以陆战一师慢慢腾腾地向北挪动,他们也担心自己被包围。
随后被紧急入朝的九兵团(这支部队就是之前粟裕指挥的队伍)围在了长津湖那一带。
双方打得难解难分。不过九兵团的火力差,后勤补给不足,冻伤减员太厉害,本来想围杀美军,可是到后来连局部兵力都赶不上美军;美军又出动了能出动的所有飞机支援长津湖,硬是用炮弹炸开一条通道跑掉了。这个过程中,志愿军英雄杨根思所在队伍拼死阻击,连队打光后,他手持炸药包跟美军同归于尽。之前阅兵的百面军旗里,就有杨根思他们队伍的。
在这种极度不利的情况下,志愿军依旧吃掉了美军的一个北极熊团3000人,美国那边说是伤亡了1400人。这支部队建军很早,参加过“十四国武装干涉苏联”,在西伯利亚混过,见过北极熊,总统送了他们一面绣着熊的团旗,所以叫“北极熊团”,属于美军中的精锐,这次被打残了,军旗还在北京军博里。不过后来回到美国后又重建了。
可惜的是,当时志愿军的武器太差了,而且行进太快,没带啥重武器,主战武器是日本留下的小口径步枪,这种步枪出了名的射得远但是打不死人。事实上战场上除非是被重炮轰到了,否则当场死了的概率还是很低的,美军伤四千多人,大部分被飞机带去日本给救活了,说是阵亡了一百多人。而我军这边运送下来就太难太难了,九兵团战斗伤亡19202人,冻伤减员28954人,很多队伍根本没开战就失去了战斗力,很多人冻伤或者战斗中受伤本来没啥事,但是后勤太差,等到了医院也不行了
 
不过对于美国来说,有个常识是,“你杀死一个美国大兵很容易,但是让他阵亡却非常难”。

美国的“阵亡”要求很高,必须得是战场上交火直接死了才算,也就是大家看电影,士兵被射倒后,战友上去试探了下,大喊“KIA”,“Killed in action”,这是美军中阵亡的意思,否则就不算。

比如你受伤到了后方医院死了,不算。你被敌人抓住,杀了,也不算;战场上被车撞死了,也不算。比如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中将,他是出车祸死的,美军在朝鲜阵亡的人员当中就没有他。

这就是为啥整个战争打完后,美国说自己阵亡了三万人,大家都不太满意,闹来闹去,后来成了五万,阵亡人数“按闹分配”这事也是活久见。

当然了,大家不满意的原因也不是因为荣耀什么的,主要是因为抚恤金差距很大,同样去打仗死了,隔壁老王家死在战场上算阵亡抚恤金20万,老李家死在后方医院抚恤金十万,这谁也受不了。

美国政府“阵亡认定”难,也是因为担心死人骗钱。资本主义国家嘛,整个国家就是一本账。
不说美国人了,咱们继续主题。这就是为啥每次都想骂苏联人,美国已经赤膊上阵打他的小弟朝鲜了,他躲在后边装没事人,如果长津湖之战中苏联人帮点忙,美军陆战一师大概率就交代在长津湖了。
随后志愿军一直追,美军一直跑。
好几次志愿军硬是步行跑山路绕到美军前边,比如在一个叫“三所里”的地方,志愿军38军的113师十几个小时步行狂奔70公里山路,堵在了撤退美军的必经之路上。双方展开血战,志愿军武器装备绝对劣势的情况下,硬是顶住美军一步都前进不了。整个战役中,美韩联军单是被38军就干掉一万多人。
38军也就成了“万岁军”。
这也就是第二次战争,到第二次战役结束,美军已经被赶到了三八线附近,志愿军也顺利收复平壤。
紧接着是第三次战役,志愿军越过了三八线,美军和韩军士气彻底崩溃,我军顺利攻下了汉城。志愿军的声望达到了巅峰。
当时美军就发现,志愿军有几个明显的特点。来去如风,后来大概测算,在山地每天能行军30公里。而且非常善于伪装,飞机往往贴着地面飞行都发现不了。到了指定阵地后,等到晚上突然发动突袭。
经常先绕道联军的背后,切断退路后,各支部队同时发动进攻。
而且由于前三次战役根本没有苏联援助,主要武器依旧是抗战时期的日式武器(解放军接收了东北的兵工厂也都是生产日式武器),小口径步枪,手榴弹什么的,迫击炮都非常少。
当时也没有效果很好的反坦克武器,面对美军英军的重型坦克,只能是爆破手爬过去,把大捆手榴弹塞坦克底下。就算炸不掉坦克,由于巨大的震荡,坦克里的人也基本被震死,但是我们这边往往也得付出巨大代价才能贴近美军坦克。
不过美国有的特点是非常容易预测。
美军每次出动,都带着大批的给养、武器和炮弹,从来都是一大堆车辆坦克随行。以美军的弹药消耗,基本就得靠着如山的补给物资才能打仗。
这种情况下,往往脱离不了大主干路,毕竟汽车和坦克又不是驴,在爬山方面不太行,这样就让我军易于预测美军行动方向,毕竟以朝鲜北方的地理条件,可选的道路并不多,而且道路环境非常差。
后来美军的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中将就死于车祸,集团军司令非常大了,巴顿在欧洲战场的时候就是集团军司令。这个沃克死后,换上了李奇微,李奇微后来接替麦克阿瑟。
正是因为美军可预测,我方就可以在那种地形比较有利的地段设伏,后来有个爆破手去给毛主席做汇报,他作为战斗英雄,非常善于因地制宜,有一次炸开了一块大巨石,把美军坦克撤退的路堵得死死的,美军虽占据绝对优势,但硬是没冲出去。
所以美军发现在北朝鲜打得很憋屈,机械化优势没法施展,经常夜战,美军空军优势也不太明显。而且开战后美军根本不知道对面到底有多少人,很快就慌得一批,前三次战役,美军一直没太找着北,尽想着跑路了。
不过这场战役打的时间非常短,持续了八天,志愿军经过连续作战,已经非常疲惫,并且补给线也太长了,供给不上来。于是很快就撤向三八线以北,第三次战役结束。
这次战役结束后,汉城丢了。美军丢了这么大的脸,当然不能接受,于是发动了全面反攻,大批陆军在飞机坦克的配合下重新杀向三八线。
志愿军此时后勤供应不上,只好有序撤出汉城,撤向三八线以北。我们之前聊过的50军,这支部队以前是国军云南杂牌,长春战役中投诚。在这次撤退中为大部队保驾护航,完成了掩护任务,硬是顶住联军一步不退,为大部队争取了撤退时间。
尤其是在白云山这个地方爆发了一次打仗。白云山在现在韩国汉江南岸,50军的一个团在这里顶着美军第25步兵师激战11昼夜,美军硬是一步都没能前进,最终以伤亡300多人的代价干掉了美军1200人,而且完成任务后顺利撤出阵地。完成任务太出色,百面军旗里也有他们的一面。
这次大撤退,就是第四次战役。
然后就是第五次战役。
这次战役是整个战争中最惨烈的一仗,参战双方投入了一百多万人,志愿军和朝军对美军阵地发动了一次全线猛攻,但是效果不佳,美军向战场上投放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炮弹和凝固汽油弹。
在美军绝对优势的炮兵和空中优势下,志愿军损失惨重。整个战争中志愿军伤亡19万,这次就伤亡了7万多。也正是这次进攻中,担任掩护任务的180师陷入重围,大规模被俘。
 
大家记得之前川普在疫情期间颁布的那个“国家紧急状态”吧,战争期间杜鲁门也宣布美国进入了紧急状态。并且全国加税,当时出台了一个《1950年收入法案》,把企业所得税从38%上调到了45%,并且冻结了工人工资和物价,扩大财政指出支援前线,从这里也能看出来美国对这事很重视。
第五次战役后,双方阵线基本维持在了三八线附近,苏联目睹了我军在朝鲜的表现后,超预期超到天际去了,大规模向志愿军交付物资。
拿到物资的我军炮兵越来越犀利,到了上甘岭战役,我军炮兵已经可以跟美军打平了,70%以上的敌军都是被我方炮兵给打死的。
美军为了打破平衡,瞄准了我军的后勤补给通道,他们内部叫“绞杀行动”
 
啥是绞杀呢?
 
这是美军的习惯,南北战争那会,美国政府军就把自己的南方大城市烧了个干净,导致南军叛军彻底没了战略物资选择投降。
 
1944年美军在诺曼底登陆的时候被德军给杠了下,美军出动5万架次飞机,往地面上投了上万吨炸药,专门炸铁道枢纽和各种桥梁,让德军在前线一粒子弹都拿不到。后来美军又在越南疯狂轰炸桥梁。整体而言,美军对炸桥有瘾。
 
现在又要轰炸我军后勤供应通道。
 
我军对这个事也非常上心,而且创造性非常强,搞出来了水下桥,摇摆桥,甚至有些桥白天就拆掉,晚上再架起来。
 
重点区域用大量高炮防守,到了后来,美国飞机不再去平壤往北了,那地方高炮凶猛,再加上米格战机在天上巡逻,美军占不到便宜而且日常被击落。这种情况下,地上已经基本安全,铁路也不再被轰炸。这块区域,一般叫“米格走廊”。
 
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我军撸大炮撸得非常凶,我看到个数据,说是整个战争中击落2335架飞机,击伤7512架。这个战绩才保证了天量物资从中国东北运往三八线。一开始对这个数据是不相信的,后来专门查了下美国的数据,问题不大:
 
据美国空军参谋富雷特尔的《The United States Air Force in Korea》一书第645页记载,联军从路基起飞的战机在作战中坠毁1986架。但这并不是美军损失的全部飞机数量。因为这只是联军从陆基起飞的飞机中损失的部分。
 
海军情报处军官哈利恩在《The Naval Air War in Korea》一书第286页记载,海军(不含陆战队)在战争中共损失了1248架飞机。上述数字相加,合计为3234架。比我军提到的还多,估计是我军击中后飞走了,没到家就坠毁了,我们这边不知道他们已经追了。
 
所以战争后期我军高炮打得飞起,完全不是初期那样被美军压着打。
 
之前那个电影《金刚川》里说的那个大桥是一座关键大桥,而且这个时候是物资最充足的时候,却放了俩高炮,怎么可能嘛。
 
而且高炮操作规章里有详细说明,必须打一仗挪一窝,防止下次一开火防空炮就被端了。
 
大规模坑道作业也让志愿军对美国作战中游刃有余,美国人想尽了办法,依旧没法突破,后来甚至开始考虑扔核弹,但是苏联此时也已经有了核弹,核威慑已经形成,美国也就说说。
后来美国军人集团还叫嚣说是要在中国大陆登陆,扩大战争。这事就更没个谱了,当时总统已经是艾森豪威尔,他让军人们哪凉快到哪呆着去。老艾后来在卸职演说里专门让后来人警惕“军工复合体”,这伙人为了钱,啥事都干得出来。

3

 僵持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是围绕战俘的问题。
多说一句这个战俘的事,美国后来一直是要求一比一换俘,问题是中国这边的俘虏确实是比美国那边的少很多。
这倒不是我们抓他们的人少,而是前期抓到战俘做一番教育就给放回去了,希望俘虏们回去给大家说清楚我军这边的政策和精神,避免他们被围后拼死抵抗。
好处是美军内部现在也流传着中国军队不虐俘不杀俘的传说,拼死抵抗的非常少,毛病是等到换俘的时候发现我们手里没人。
所以谈判进行得非常艰苦。这个过程中美国人也想以战促和来着,气势汹汹发动了几次小规模战役,不过没啥效果,士气又有点维持不住。
我军在这个阶段开始搞“零敲牛皮糖”、“冷枪冷炮运动”,也就有了我们常说的狙击手张桃芳的事,这位上甘岭狙神一个人射杀了214名美军,这段时间张艺谋导演好像正在拍这部神射手电影。
美军士气非常低落,根本不想打,也找不到打仗的理由。为了提升士气,美国军方想到的办法是去东京嫖娼,士兵在朝鲜驻扎够一定的时间,就可以撤到日本修整,日本那边为了生活费,积极去伺候美国人,两年间在东京生出来了20万混血宝宝。
到后来美国人实在是不想打了,而且看着中方的坑道也发怵。干脆同意了中方的条件。

4

 尾声

记得很多年前,我哥们跟我说朝鲜有座桥被炸了修、修了炸,他非常感动,如果有机会,他希望冒着弹雨去修桥。
去年年初武汉疫情爆发的时候他大过年第一批去武汉支援,他们一起去的几个都是北大医学院的。那时候风险大极了,他媳妇也是医学博士毕业,那两天差点信了佛。
所以知乎上有个帖子:你愿意为国捐躯吗?
下边最掷地有声的一个回答是:你以为今年志愿前往武汉的那些医生在干啥?
这就是文化传统的力量,朝鲜那些最可爱的人的力量,关键时候,鼓舞一代又一代的人顶上去。
 
这也是为啥前些年有一茬人疯狂给那场战争泼脏水。毕竟让一个民族软弱,最好的办法就是坏掉他们的图腾,污名化他们的英雄,让后来人再也不想给这个民族去努力去抗争。
借用知乎上的一个帖子结束本文吧,作者 @Juli。
如何看待那场战争:
一代人吃完了五代人的苦。
一代人做出了五代人的事
一代人打完了五代人的仗
一代人建立了五代人的功。
平心静气看待,这应该是人类历史上战争的巅峰,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以弱胜强,师出有名,信仰纯洁,同仇敌忾,官兵平等,军纪严明,善待百姓,优待俘虏,战法出色,名将辈出,英雄无数,又没有天气加成,自身后勤和装备严重处于劣势,完全靠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智慧作战,翻遍各国战史,抗美援朝应该在人类热战争精彩排行榜上排名第一,基本等不来挑战者的第一。
 
全文完,

 

转自微信公众号:九边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2SR0F27EjhBIq2pAidS0T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