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上海“半城”封控 | 这一次,我们终究未能跑赢病毒

突发,上海“半城”封控 | 这一次,我们终究未能跑赢病毒
这应该是极其艰难而悲壮的抉择吧。

突发,上海“半城”封控 | 这一次,我们终究未能跑赢病毒

终于,靴子落地。

刚刚,上海市防控办通过本市各主要媒体发布通告:3月28日5时起至4月5日3时止,上海将以黄浦江为界,分区分批实施(封控管理下的)核酸筛查。

根据公告,首批封控区域包括浦东、奉贤,金山,崇明四区以及闵行区所辖二街道,松江区所辖四镇。涉面积4000平方公里左右,占上海市域面积超过60%;涉及人口超过800万,占比超过三分之一。

具体通告如下:

突发,上海“半城”封控 | 这一次,我们终究未能跑赢病毒

废话不多说,讲三点感慨。

第一、此轮疫情进展至今,一个基本事实是我们始终没能跑赢病毒。

从本月上旬起,本刀就一直在关注魔都每天的新增感染数,尤其是封控区外的新增感染数。

这个数字,从最初的一天几例到几十例,到数百例,一直在增长。如下图:

突发,上海“半城”封控 | 这一次,我们终究未能跑赢病毒

张文宏在前几天的发布会上说,经过努力,我们打断了奥密克戎的指数级增长,而且封控区外的新增数量占所有新增感染数的比例降到了10%左右。乍一听,疫情似乎在向好;但如果换个角度看呢?绝对数字一直蹭蹭蹭往上窜,每天数百个在风险人群中检出,说明了什么?

说明社会面上存在大量未被发现的隐匿传播链。

大量的无症状感染人群带来的失链、断链,让流调基本失灵;当感染规模达到这么大一个量级,试问再进行流调还有何意义?更何况, 这个比例昨天又跳到了20%多。

形势没有最严峻,只有更严峻。那么,接下来我们准备以何种方法去追索传播链、何时能够彻底斩断传播链?

有同行在群里讨论时回应:要想清零,惟有加大封控力度。

 

我们已经没有其它选项了。

第二、当压力足够大时,漏洞不可能全面堵住。

如果说前期的华亭宾馆事件是疏忽和懈怠所致,那近期一些聚集性感染事件更像是重压之下的必然。

3月以来,上海疫情日益严重,医护、疾控、采样人员已经连轴转高强度工作了大半个月,他们不可能得到充分的轮转休息;虽然放眼全国上海的社会治理水平几乎无可出其右者,但经过这么一轮一轮日复一日的耗散,基层组织、社区工作人员的状态已然接近强弩之末。这一点,很多读者都有切身感受,或者说感同身受。

昨天,某街道相关负责人在电话中告诉本刀,他已经连续半个月,每天只能合眼两三个钟头

常识告诉我们,这样一种状态下,顾此失彼是正常的,没有漏点是不正常的。

但是病毒是不会心慈手软的。面对RO值为9的奥密克戎,只要有一个疏忽就必然是轩然大波。

这几天,新闻报道魔都已经在抓紧改造各种场馆建造集中隔离收治点,但每项资源都是有约束边界、都是需要时间进行建设和调度的。目前上海储备了多少隔离床位及配套医护?还有多少冗余量,能够撑几天?是否做好资源短期触及上限后的预案?如果再不当机立断,由着情势继续失控,细思恐极。

喊口号没用,发泄情绪更没用,科学防控只能遵循科学规律。

第三、魔都正在“交卷”,接下来怎么看?

这会儿,大半个上海,都在抢菜。让人不由得感慨,疫情之下,民生多艰。

刚刚,21点34分,深圳宣布全市恢复正常生产生活。诚如今天一篇刷屏的稿件所说,香港可以躺平,深圳可以封城,惟有上海选了最难的一条道路。

这意味着什么呢?在3月13日的推文中我们曾经讲过,无论从哪种意义上说,上海选择这条路都是在给整个中国的防疫“探路”,看看我们能不能花最小的代价,尽量不干扰民众正常生活地达成抗疫的目标。

此时此刻,答案或许已经水落石出。

当然,所有的努力都不会被辜负,所有的路都不会白走。昨天,环球时报前总编老胡发文称,上海是最有能力精准防控的城市,医疗资源也是全国最好的之一。即使上海是一次“试错”,对国人认识奥密克戎,对于我们该不该支持在疫情早期就断然采取休克式控制措施,都是极重要的一份样本。老胡最后感慨:如果最后证明连上海的精准防控努力都对付不了奥密克戎,那以后还说什么?深圳模式自然就会成为各个城市再做决策的优先参照。

公元前2100多年前,司马迁在《史记·春申君列传》有言:当断不断,必受其乱。窃以为,无论如何,这个艰难而又务实的决定来得仍不算晚。

请再给上海一点时间吧。

 

抗疫尚未结束,但生活还要继续。与诸君共勉。

 

突发,上海“半城”封控 | 这一次,我们终究未能跑赢病毒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kuH37k8LnBoUuU0eUBt_nA

互联网大厂裁员数万,为什么?

这几天,几张关于互联网大厂裁员的图片全网疯传,一时间大家都在热议这个事情。

京东员工的工牌堆积如山,相信大家都知道这代表什么意思。 

互联网大厂裁员数万,为什么?
有赞那边,工牌也是堆积如山。 
互联网大厂裁员数万,为什么?
工牌上的一张张照片,代表的是一个个真实的人。
这一台台电脑的使用者,也是一个个真实的人。
他们,曾经都是收入笑傲全国的互联网程序猿。 
互联网大厂裁员数万,为什么?
今年开始的这波裁员波及所有互联网大厂,连腾讯阿里据传也要裁员,裁员比例据传10~30%不等,最狠的有赞据传裁了50%。 
互联网大厂裁员数万,为什么?
如今你上网搜一下裁员这个词,弹出来的全是互联网大厂。 
互联网大厂裁员数万,为什么?
这些图冲击力过强,短短时间刷屏网络,甚至因此酝酿诞生出了一个新词汇,叫“开猿节流”。 
互联网大厂裁员数万,为什么?
阿里员工超过25万,被传裁员比例30%,腾讯员工超过10万,被传裁员比例10~30%,仅仅这两家就会裁掉几万程序猿,还有其他所有的大厂也都在裁,总人数相当惊人。
去年还在全网声讨互联网企业996呢,今年突然没声音了,也不用讨论在哪个路灯上吊死互联网资本家了,因为都被裁了。
为什么互联网行业要突然大规模裁掉这么多人?
很多人说,这说明经济形势恶化的太厉害,互联网大厂扛不住了。
这个结论是错的,因为经济形势确实不太好,但也没有坏到这个份上。
互联网大厂人数不少,但相对于中国总就业人群来说九牛一毛,大家都有工作,都身处某个行业,感受到经济没前几年好这个是正常的,但你要说这几个月突然恶化到要按百分之几十的比例全行业裁人那还真不至于。
你自己的行业你自己清楚,很明显没有互联网行业那么夸张。
为什么互联网大厂要突然大比例裁人?
互联网大厂员工被裁后应该怎么办?
这是两个问题,不过可以一起回答。
首先大家要知道,互联网行业之所以会出现如此离谱比例的集中裁人,绝不是单纯因为经济不行,而是因为以前的日子过的太好,所以哪怕只是恢复正常都显得很难受,如果要收缩,那更难受。
先从宏观上给大家分析下互联网行业员工的收入来源,然后大家就知道为什么大厂要裁员了。
过去20年,是互联网行业的黄金20年,前十年电脑端互联网异军突起,更改了中国人的生活模式,后十年移动互联网异军突起,再次更改了中国人的生活模式。
改变社会的同时,互联网企业也发了大财,赚的盆满钵满,日进斗金。
大家都知道互联网大厂很赚钱,而且是躺着赚钱,那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些大厂赚的钱去哪了?
天天都说互联网大厂赚钱,但整个互联网除了腾讯和阿里还能有点利润,其他全部亏损累累。
滴滴完成市场垄断后,大幅提升了抽成,理论上应该能赚很多很多钱,而且是躺赚。
但事实上,滴滴的财报是亏损的,还亏很多。
这种亏损不是财务造假,是实打实的亏,你怎么查它都是亏。
类似的还有京东,规模很大,赚钱不少,但一直亏损,亏了很多很多年。
反正这些互联网企业,赚规模,赚估值,就是没赚钱。
其原因,在于互联网企业一直处于急速扩张期,而且还有强烈的不安全感。
这20年来,互联网企业赚钱太容易了,扩张也太容易了。
京东的刘强东曾经公开演讲,说京东永远不会开除任何一个兄弟。 
互联网大厂裁员数万,为什么?
今天京东的工牌堆积如山,很多兄弟被开除了,还把裁人美化成毕业,不少人就拿出了刘强东以前的发言截图作为对比,以进行讽刺。
互联网大厂裁员数万,为什么?
如今的京东确实在开除兄弟,但以前的京东说自己不想开除兄弟我觉得应该也是真心话。
因为当初刘强东认为京东未来还有10~20倍的增长空间,然后才得出京东永远不会开除任何一个兄弟的结论。 
互联网大厂裁员数万,为什么?
如果京东未来还能增长10~20倍,如今的兄弟自然不用开除,人都还不够用呢。
但是,中国的GDP每年增长6~7%,今年定个5.5%的目标都有人说可能达不到,刘强东是哪来的底气认为京东能增长10~20倍的。
按5.5%的速度增长个20年,也就1倍多吧,10~20倍是个什么概念,京东凭什么增速要远远超过中国平均值?
但实际上,不仅是京东认为自己未来还有10~20倍的增长空间,所有的互联网企业都认为自己未来有10~20倍的增长空间。
要是小互联网企业,张嘴就喊100倍增长都很正常,说10倍那都是保守了。
说吹牛也不完全算,毕竟过去的互联网企业增长就是这么夸张,动不动几十倍增幅确实是常态,远超普通企业的想象。
增速快,扩张容易,赚钱简单,但互联网企业的技术门槛却很低。
几乎所有互联网企业都不存在太高的技术门槛,你做的产品别人都会做,你之所以那么大那么赚钱,无非就是先行一步把市场占了而已。
因为用户习惯的依赖性,谁先占市场谁就是半无敌状态,其他人很难挑战,先发优势特别明显。
比如说你习惯了用微信,那就很难接受其他聊天平台,你习惯了用百度搜索,就会一直用这东西。
虽然先行者其他人很难挑战,但却有可能被一个莫名其妙的新兴领域给掀翻。
零几年的时候,百度是无敌的,中国互联网企业之首,一直到最后百度也没有被其他搜索引擎给击败,但如今却萎靡不振。
掀翻百度的,是移动互联网,是智能手机,是诸多APP带来的信息孤岛。
别说百度想不到这个结果,整个地球都没人能想得到百度搜索会废在智能手机这里。
取代QQ的,也不是另一个电脑聊天软件,而是微信,万幸微信是腾讯系自己孵化出来的,不然今天的腾讯会比百度还要艰难无数倍。
从表面上看,微信也是无敌的,但字节跳动却利用今日头条和抖音这种表面上看起来和社交软件完全不搭界的东西,对微信形成了强大的威胁。
身在互联网行业,你永远不知道自己会被谁击败。
而互联网行业高度增长的特性,会让那个击败你的人能在短短两三年之间从一个小虾米成长为巨无霸,等你反应过来已经彻底晚了。
虽然看起来互联网巨头都是躺着赚钱,但其实躺平是不存在的。
他们确实可以选择躺平,但只要敢躺平,也许不到十年这个企业就没有了,被一个想都想不到的新企业给掀翻。
为了防止出现这种情况,为了让自己的江山永固,所有的互联网大厂都在疯狂的扩军备战。
互联网是典型的轻资产行业,需要的投资很少,主要成本就是发工资。
每年挣那么多钱没地方花怎么办?自己企业没有技术门槛,很没有安全感怎么办?
很简单,大量招人,在能沾上边的领域全部都做一个APP,各自安排一个团队去搞。
只要有可能对我构成威胁的领域,我都派人去冲锋陷阵,用我强大的资金优势和人力优势先去搞起来,这样我就永远不可能被人取代。
滴滴提高抽成后为什么还亏损?
因为它把利润拿去搞货运板块,搞生鲜贩卖,搞同城快递,搞了很多很多新业务,这些额外的团队招了很多人,发了很多工资。
阿里巴巴主营业务是淘宝,但阿里巴巴弄了很多很多东西,搞出来了整整一个动物园的APP,其中绝大多数根本就没有利润,年年亏钱,但阿里宁可不断拿淘宝的利润去补贴也要保留这些团队。
这些团队弄出来的APP,是互联网巨头的外围部队,是这些大厂给自己挖的护城河。
虽然烧钱,但买了个安心。
这些年来,互联网大厂几乎所有的盈利都砸在了这上面,有钱就招人做APP,有钱就发工资。
这种做法发展到极致,互联网企业甚至出现了把大量闲人招过来养着的做法,明明没什么活干也要招,让他们每天做一些无意义的事情消耗时间。
这么浪费钱的唯一目的,居然只是为了不让竞争对手招到这些人,减缓竞争对手开发APP的速度。
既然这种事都做得出来,那开发很多无意义APP的行为就更做得出来,只要有一点点用,可能有用,那就做,先做出来再说,总比让员工闲着强。
什么利润,什么效率,这些都不是互联网企业考虑的重点,只要能增大一点点自己的护城河,什么代价都值得。
这种畸形的军备竞赛,导致了大量的人才浪费。
过去20年里,互联网企业所有的利润几乎都拿来给员工发工资了,除此之外还有所有的投资款,也拿来给员工发工资了。
不管给了多少投资款,赚了多少利润,互联网企业永远亏,除了租办公室和买电脑花的那点钱,其他的钱基本都花在获客和发工资上面了。
理论上说,员工的工资应该是自身创造价值减去老板利润之后的差值。
但在过去20年里,互联网行业的员工创纪录的实现了全行业领取的总工资大于全行业创造的利润,把剩余价值剥削给硬生生的搞成了负值。
一家互联网企业的融资额动不动就是几十亿乃至于几百亿,年年还赚那么多利润。
最后这些钱去哪了?
都在军备竞赛中变成人员工资了。
这种奇葩现象是互联网行业独有的,任何正常行业都不可能有老板干这种事。
互联网企业的超高增长,让所有的投资人和老板都只看未来,不看现在,而互联网企业高度的不稳定性,也让互联网企业极度重视军备竞赛,招了无数的人做了无数的亏钱项目。
互联网大厂搞这种军备竞赛,纯属浪费人力,但并不是完全没有意义。
如果这种厮杀持续下去,在浪费无数人力之后,最终会有一家互联网企业在某个不起眼的角落完成惊天突破,最终一统天下,成为一个超大规模的垄断巨头,从而带来天量的利润,弥补投资人前期付出的一切。
从资本的角度,他们希望诞生这样的超级垄断巨头,但从人民和政府的角度,这种超级垄断巨头的存在真的有意义吗?
如果超级垄断巨头的诞生没意义,那现在的这种厮杀又有什么意义呢?
因此,政府认为这种军备竞赛和厮杀属于互联网的“过度扩张”,认为这种行为不应该存在。
2021年,政府动用了反垄断法对几家“过度扩张”的互联网巨头给予了警告。 
互联网大厂裁员数万,为什么?
2021年12月23日,腾讯直接把手头几乎所有的京东股票全部分发给了股东,价值1042亿人民币。 
互联网大厂裁员数万,为什么?
这是一个标志性的里程碑事件,让所有的互联网大厂下了裁员的决心。
众所周知,阿里一直想在社交领域逆袭腾讯,而腾讯一直想在电商领域逆袭阿里。
不想在社交领域被阿里干掉,最好的办法就是突进阿里的电商领域,分割阿里的市场,削弱阿里的力量,让阿里没有精力对腾讯进攻。因此京东股权对腾讯极为重要,可以说是整个商业版图中仅次于微信和QQ的战略级存在。
如果腾讯连京东股权都愿意放弃,那腾讯搞那么多外围阵地还有什么意义呢?
如果连腾讯这样的巨头都不搞军备竞赛了,那其他互联网企业还搞军备竞赛干嘛呢?
输了,这么多投入全部白费,赢了,你也成不了垄断巨头。
既然如此,那互联网企业就只能看利润了。
开企业就是为了利润,这本是商业的基本原则,但在互联网行业这个原则失效了接近20年,如今恢复了正常。
一旦决定以利润为主,那互联网企业自然会选择把那些不赚钱的项目砍掉。 
互联网大厂裁员数万,为什么?
很多项目在以前是有存在意义的,哪怕不赚钱也能牵扯对手精力,还有一丝希望掀翻对手,但现在这个商业逻辑不存在了,那就只能砍掉。
在过去的“过度扩张”中,互联网行业产生了很多不应该存在的岗位,如今恢复正常,这样的不盈利岗位自然要消失,这就是2022年初所有互联网大厂开始裁员的原因。

因此,我们可以简单判断出,这种变化是不可逆的,就算经济恢复到疫情前也不可能逆转,除非国家放弃反垄断法,鼓励互联网行业厮杀出一个超级垄断巨头。

以前互联网行业的岗位和工资都泡沫化了,收入极高,远远高于其他行业。

这么多人突然被裁,后面怎么办?

互联网大厂裁员数万,为什么?
程序猿一辈子的知识储备都在互联网上面,只会干互联网行业,现在整个行业所有企业都在裁员,他们应该怎么办?难道真去送外卖?
送外卖累死累活一个月最多七八千,歇几天的话一个月就只有五六千乃至于四五千了。
而互联网大厂的工资是很高的,新人年薪都20万起,老人50万上百万的也比比皆是,所以他们不可能去送外卖。
虽然说过去20年里互联网行业的工资泡沫化了,但也不是人人都能年薪20万的,这些人能进大厂本身能力和素质就过硬,因此肯定找得到工作,而且还是在互联网行业。
但是还想维持这么高的工资那就不可能了,所有大厂一口气裁那么多人,会造成人才市场严重的供大于求,还苛求以前的收入那肯定找不到工作。
最后一定是层层向下挤压,大厂去中厂,中厂去小厂。
原来那些培训几个月就去小厂,月薪七八千的底层程序猿,才是真正要转行送外卖的人。
但事情并不止于此。
过去20年,互联网太赚钱了,造富效应冠绝所有行业,因此无数的人挤破头了要去当码农,所有的大学都把软件专业扩张到了极致,外面社会上还有无数的培训班。
互联网行业急刹车,但这些人刹不住,大学可是四年起步,因此他们会在未来几年源源不断的进入这个行业,而且数量逐年增长,造成更严重的供大于求。
我不可能改变行业现状,但可以给所有的互联网码农一个建议。
互联网行业的逻辑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大家首先要看清这一点。
然后,如果是这次不幸被裁员的码农,别犹豫,立刻降低工资期望,抢先找到其他岗位把坑占了,绝对不要按原工资待价而沽,那样会对你极度不利。
我认为这只是互联网冬天的开始,后面几年会越来越冷,先低价占坑是最优选择。
另外,如果你没有被裁,还在继续工作,那么请注意。
互联网在过去工资年年增长,甚至有跳槽一次涨一截的说法,因此很多码农买了很贵很贵的房子,还把月供给直接拉到极限,默认自己以后永远这么高的工资,且永远逐年上涨。
这么干,风险极大。
所有的行业本质上都是普通行业,无非就是哪个行业暂时踩了风口而已,没有任何行业的平均工资会永远超过其他行业。
以前的机械行业是这样,现在的土木行业是这样,以后的互联网行业也会是这样,谁还没辉煌过呢。
在行业辉煌的时候,一定要留好资金储备,一定不能默认行业永远上行。
互联网终归要恢复正常,和其他行业的待遇没有太大差别。
即便没有监管,也早晚会有这一天,现在不过是提前了而已。
你可以拒绝做这样的心理准备,但一定要做好这样的物质准备,不要给自己上太大杠杆,给自己留足够的安全余地。
疫情结束后,其他行业会恢复到以前,但互联网永远回不去了。
因为互联网大厂这波大裁员的本质原因,和疫情无关。
放弃幻想,用平常心看待整个行业,才能做出对自己未来人生最有利的决策。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WZL_iHS-GtTF3Z-Qh9RXWw

镰刀乱飞,我是怎样逃过这一劫的

镰刀乱飞,我是怎样逃过这一劫的
▣作者:钟灏
▣来源:米筐投资(ID:mikuangtouzi)(本文不代表金融纵横谈立场)
这轮股市下跌,很猛烈。
杀伤力之大,刀刀见血。
我12月底空仓,躲过了这波风暴。但今天我决不是想炫耀这个事,因为我直到现在也还是空仓,没有在所谓的政策底信号发出时去抄底。
是的,我从不抄底。
所以相比那些抄底的大佬,我还排不上号,根本没有炫耀的资格。
看着他们纷纷在第二天晒出前一天大胆抄底的截图,我自愧不如。
其实今天我想聊的,是这样一件事:
在不能精准预测行情的情况下,是否依然可以赚钱、依然可以少亏?
“What?开什么玩笑?不能预测行情你怎么赚钱?”

1

不少投资小白,可能会睁大了迷惑的双眼,发出上述疑问。
他们会说,“自打我炒股开始,从来都是预测行情。学习宏观政策、学习经济分析,所有的努力不都是为了让自己预测得更准确么?你现在却说不用预测?”
别急,容我慢慢道来。
就以这次逃命为例。
当12月中旬国家发出强烈的宽松信号,要搞基建。虽然落地力度未知,但信号明确,我认为有提前布局的必要。
但从技术层面看,股市又处于高位,正在构筑双头形态。只有券商行业的一票已经跌到低位,所以我决定小规模试仓券商。
几天后,大盘来了一波上冲,很多大V认为大行情即将开始,大家的心情一下子云开雾散。
但我对此保持警觉,因为这种位置的冲高可能是假突破,回光返照。
果不其然,随后就开始掉头向下了,连续跌破重要均线。而且那些均线还是走平的、缠绕的均线,显示趋势已经发生逆转。
我知道,再次反转大涨的概率太小了——技术分析的本质就是概率学——而我从不博取小概率事件(基于成本和收益的概率),所以果断止损。
(注:很多人对止损有误解,以为只有自己账户亏损到一定比例时卖出才叫止损。不是的。而是从高位回落达到一定幅度、不再符合你的预期,哪怕仍然有浮盈,也叫止损。当时我的券商票比较抗跌,还有浮盈)
就这样,躲过了一波杀跌。
你说我判断准确吗?
算不上。
至少,当时我决不敢拍着胸脯告诉别人:股市即将大幅下跌,听我的,准没错。我没这个把握。
但就我自己的操作来讲,却足以躲过飞刀。不止是这一次,包括2018年、2015年——自从被利弗莫尔天启之后都是如此。
为什么会这样?
为什么在无法准确判断、无法给别人明确建议的情况下,自己却能躲过飞刀?

2

原因在于,我给自己定的规则之一是:
只有在确定性的上涨趋势中才买入(至于怎样判断这种上涨趋势,我用的是宏观经济和技术分析相结合的方式)。
也就是说:
只在我有把握的行情中开仓;
判断不准的状态一律不碰;
出错时果断止损。
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则,我不抄底。因为根本没办法抄。
但在长期的概率下,它一定能帮你躲飞刀,一定能帮你拿到应得的收益。
这是一套系统。
是基于自己的经验和其他高手的经验,按照自己的偏好风格建立的操作系统。
是这套系统帮我躲过一劫、二劫、三劫。
每个人都可以建立适合的自己的系统,激进也行,稳健也行,都可以。
唯独没有系统不行。
没有系统的小白,一般是这样的状态:
如果他在高点没及时卖出,回落后他就会想:
哎呀,是我太贪心了,以后一定要戒贪。
如果卖出后继续涨,他就会想:
哎呀,是我太保守了,以后一定要大胆。
殊不知,“贪心”和“大胆”这两个词,在实操中就是同义词,他根本没办法戒除一个而追求另一个。这样的反思根本不会给他任何经验积累,炒十年还是小白。
这也是盈亏同源的涵义:
你要博取“大胆”所带来的高收益,就要承受“贪心”所带来的亏损。这是一体两面的事。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保守和贪心”调适在一个系统中,根据自己的偏好向天平两端移动。
哪怕一个最简单的系统,比如说:
每当下跌走完五浪,你就分三批买进;每当从底部上升走完五浪,你就分三批卖出。
也比你凭感觉判断行情来得可靠啊。
凡是整天沉迷于判断行情的、热衷于炫耀技术的,段位都不可能高。因为这表明了他没有交易系统。
你整天猜大小干什么?
做投资需要的是一整套策略啊!
如果你问,走势达不到我设定的条件怎么办,比如我设定每当上证50PE低于9倍买入,它迟迟到不了9,岂不是要错失行情了?
对这个问题的正确回答是:
天啊,你怎么能想着抓到每一波行情!?
世界上的机会此起彼伏,只需要抓住几个,就会牛逼透顶。
一波行情脱贫,二波行情小康,三波行情致富。
完美主义是一种病,必须得治。

3

以前,我刚接触股票的时候,特别喜欢向别人输出行情判断。
但是当我明白操作系统的原理之后,终于懂了“告诉别人行情”是没用的。即便我判断准确,也是一点用都没有。
若他没操作系统,怎么做都是错的;
若他有操作系统,用不着你告诉。
看似一个简单的买入卖出操作,背后都是连带着纠错、止损、浮盈加仓、止盈等等一系列动作。
任何一个动作单独抽出来,都容易酿成大错。
这也是很多人对巴菲特的语录耳熟能详,却就是无法落地的原因。甚至他的每次操作都可以公开,但你就是抄不了作业。因为你只看到了他的单一动作,是没办法复制的。
背后是整个体系的差异啊。
未来,没有建立系统的散户,将会越来越难以生存。当你看到一个人炫耀抄底或者逃顶时,就应该知道他太嫩。亏损、被埋,几乎是注定的。
现在很火的量化基金,是用数学模型构建一个这样的系统。
普通人虽然没有能力做量化模型,但仍然可以梳理自己“模糊而正确”的系统。
最后我想说:
做投资需要一个交易系统,同样,人生也是一场漫长的投资,也需要构建一个系统,才能不至于像梦游一样,迷失于琐事和幻想。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jtUdxU6yjjzxMxLACl3c6g

​罗永浩CUE俞敏洪背后,直播行业发展到哪一步了?

直播行业潮起潮落,玩家也是人来人往。

01

调侃俞敏洪?罗永浩辟谣

最近,一张罗永浩线下“调侃”俞敏洪的照片引起了外界关注,照片里,罗永浩似乎在调侃俞敏洪是“教育界下岗人员转行做主播”。

 

​罗永浩CUE俞敏洪背后,直播行业发展到哪一步了?

随后,“交个朋友”公关负责人吴加录赶紧出来回应:“光看图有误解,罗老师的重点是说,俞老师非常有企业家精神,自己不缺钱本来可以选择退休,但为了新东方还是毅然继续战斗,而选择直播赛道也说明直播能够对新东方这样的大公司转型带来价值。”

 

​罗永浩CUE俞敏洪背后,直播行业发展到哪一步了?

 

俞敏洪和罗永浩,两个人都做过老师,都当过老板,如今又来到了同一个赛道,做主播。

 

当老师的时候,俞敏洪显然胜过罗永浩。曾经的罗永浩还是俞敏洪公司的求职者,罗永浩在联系新东方人力资源部门时,却因学历低被拒之门外,最后罗永浩磕磕绊绊才拿到了新东方老师的入场券。

 

而当主播,罗永浩在这方面可谓是俞敏洪的老师了,罗永浩是2020年开启首次直播,论时间早于俞敏洪一年多,这一年,罗永浩在直播行业摸爬滚打,早已摸索出一套自己的经验,而俞敏洪还是一个带货新人,论流量和经验都远低于罗永浩。

 

做直播,罗永浩与俞敏洪相同的地方在于,两人都是被形势所迫,罗永浩是为了还债务,而俞敏洪则为了双减后给新东方找出路,所以不约而同都盯上了直播带货这个时下最热的风口。

 

同样是身处直播行业,罗永浩与俞敏洪完全是两种境遇:罗永浩已经还清数亿债务,无债一身轻,今年准备新的创业方向,而另一边,俞敏洪身上则背负着众多教培老师再就业的责任,新东方的未来,还处在一片迷雾之中。

 

对于新东方来说,直播带货短期内是过渡,长期看,未必是新东方的正途。2021年12月28日,新东方宣布成立“东方甄选”,进军直播带货,有媒体报道,新东方转型直播带货后的近两个月时间,销售额仅为450万元,这一数字甚至不足某些头部主播单场带货量的1/10。

 

就连网友都对新东方带货不抱希望,“不是每个人都是罗永浩”,“谁去直播间买书啊”等质疑声音层出不穷。

 

尽管俞敏洪在直播之前曾多次卖情怀,在个人社交平台上发文透露自己选择农产品直播带货的原因是因为喜欢农业,“农业本是民生之本”,做这件事也能够助力乡村振兴。

 

但这似乎并不能给俞老师带来buff,俞敏洪的直播依然水花不大,甚至还比不过携程梁建章的直播人气,面对无亮点的直播成绩,俞敏洪只能自己给自己打气,“有了开始,有了目标,就没有退路,就有了前进的理由和动力。”

 

​罗永浩CUE俞敏洪背后,直播行业发展到哪一步了?

 

不管如何,我们在这里还是给俞敏洪老师打call,希望大家有空可以去看看他和新东方的直播。

 

02

薇娅与李佳琦

俞敏洪这样的新主播,还在苦苦思索崛起之道,与此同时,薇娅雪梨等大主播们也在绝处求生。

 

去年,薇娅全平台账户被封后,直播两大巨头少了一位,仅剩下李佳琦,业内分为两种声音,一种是悲观,认为这开启了直播行业洗牌潮,监管趋严下李佳琦也会重蹈薇娅的覆辙,账号全平台封禁;另一种则认为这开启了寡头时代,李佳琦承载了更多来自薇娅的流量,将会变的越来越强。

 

事实证明,直播行业目前走向了第二种,李佳琦不仅没受影响,直播事业还越发风生水起,有数据显示,在李佳琦的38节直播预售当晚,凭借7000多万的观看人数,在7小时就拿下了28.52亿元的销售额,李佳琦一个人的销售就是去年和薇娅二人累计销售的3倍多。

 

另一边,薇娅并没有彻底偃旗息鼓,2月12日,与薇娅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新账号“蜜蜂惊喜社”重新上线开始直播。名称上,薇娅官方订阅号名为“薇娅惊喜社”,而其丈夫董海峰的粉丝群被称为“蜜蜂”。团队组成上,“蜜蜂惊喜社”的五人均为原薇娅的助播和模特,凯子、昊昊、发财、小涵、多多,供应链和选品也依然延续着原薇娅直播间的思路。

 

​罗永浩CUE俞敏洪背后,直播行业发展到哪一步了?

 

2月16日,原雪梨助播光光的直播间也正式开播,后该账号又更名为“香菇来了”,闪闪、耀耀、小白、宫姐四位同样是雪梨直播间的“原班人马”,直播中雪梨老公一度自己直接出镜。

 

不久前,36氪还曾发布独家消息,称于多个独立信源获悉,薇娅正在谋求复出,或最晚于今年三月在淘宝重新开播,随后,36氪便删除了这条消息。

 

与此同时,有网友发现,李佳琦自己的直播时长和频率逐步降低,更多的助播开始出现,并逐步在微博、小红书等平台开设账号,甚至有人质疑李佳琦是否“出淘”。

 

​罗永浩CUE俞敏洪背后,直播行业发展到哪一步了?

 

但目前来看,无论是李佳琦,薇娅,还是雪梨,都还没找到下一个能够替代自己,或是有全民级影响力的主播。

 

超级主播不好复制,目前来看,辛巴还算是个特例。

 

9700万粉丝的快手网红辛巴,过去几年里,成功建立起自己的“直播帝国”,手下的徒弟也纷纷成了大红IP,如蛋蛋、时大漂亮,都成为快手百大主播,其中,无论是带货力还是粉丝数,蛋蛋都远超辛选旗下的其他主播。辛巴屡屡与快手爆出冲突,若辛巴哪天退居二线,蛋蛋更是有望上位,代替辛巴扛起大旗。

 

03

直播电商何时拉开下一个序幕?

过去各大媒体所言的“直播电商进入下半场”,如今的确正在发生,什么才是真正的下半场?首先就是一批新概念产生,雕爷在他最新的文章当中,引入了“播品牌”的概念,即大占比的营收额都来源于直播卖货的品牌。

 

尽管主播们仍在像过去一样努力,但无法阻挡行业发生的趋势-店家自播。

 

这些年,波司登、薇诺娜、百雀羚、自然堂等等纷纷踏入直播电商。由于“店铺自播”时间长,一些品牌如完美日记、欧莱雅还推出了AI主播,AI主播不知疲倦,可以在一些深夜档直播。

 

天眼查数据显示,同比2019年,2020年中国直播电商相关企业注册数增长360.8%。其中据艾瑞咨询统计,以企业播为主的直播服务机构占整体企业数的80.1%。

 

另据《淘宝直播2021年度报告》显示,新品牌在淘宝的开播比例超过9成。同比2019年,2020年新品牌在直播间的成交增幅高达329%。据阿里巴巴2021年投资者日介绍,截止2021年9月30日的一年内,商家自播GMV占淘宝直播整体GMV约60%。

 

许多头部品牌已经组建了稳固的主播矩阵,采用分散化策略:既然没有超级大主播,那么就“雨露均沾”,聘用不同风格的店播主播,满足多圈层的用户需求,其实只要补贴足够到位、性价比足够好,消费者并不会在乎卖出的主播是谁。

 

此外,针对中小主播的扶持,也是各个平台的重点计划之一。比如淘宝直播已在今年1月发布2022年度激励计划,据悉今年淘宝直播修改了算法,将针对现有主播孵化和新主播成长,在货品、流量、奖金方面,进行“史无前例”的重磅扶持。

 

快手也是如此,其扶持中小主播已经有了明显成效,据小葫芦大数据统计,从2020年11月开始,辛巴家族月销售额在5000万以上的主播的带货GMV越来越少,整个带货额也在下滑,辛巴家族在快手“超级头部”的地位也有所动摇。

 

头部主播的权重越来越低,与此同时,品牌自身在直播电商的存在感越来越强,直播已从过去的网红主导逐渐变成现在的品牌主导,其实对行业来说是好事一桩。

 

过去,无论是罗永浩,还是薇娅,都是品牌暂时代言人,尤其是薇娅的倒下,更说明了“铁打的品牌,流水的主播”这一道理,薇娅们就算短期内无可替代,也不代表能够长期制霸。

 

未来,极有可能会有一批网红品牌,不是通过排队、不是饥饿营销、不是靠山寨IP,而是靠直播一炮而红,这些品牌的诞生,也意味着直播电商行业真正拉开下一个序幕。

 

参考资料:

《罗永浩和俞敏洪“互换人生”》,猎云网;

《后薇娅时代,李佳琦上演独角戏?》,雷达财经

 

– END –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zUsty3w1iRJ_NvV7cxyMUQ

麻了,新媒体人居家隔离实录

 
春天来了,又没完全来。由于全国多地疫情袭来,很多人的3月都不得不在居家隔离中度过。
 
相比2020年的居家办公初体验,扎根于互联网的新媒体人这次显得一回生二回熟,充分体现“人机一体”的特点……
 
有人一晚同时在四个平台直播,将四个手机摄像头形成包围之势对准自己;有人在赶稿过程中被通知要隔离14天,然后继续赶稿……
 
工作并不是居家隔离的全部,新媒体人当然也是普通人,他们有的做饭打扫养花,浮生偷得半日闲;也有人特别珍惜每天下楼做核酸的机会,抓紧时间放放风。
 
麻了,新媒体人居家隔离实录
 
我们对话了5位身处上海、深圳等地居家隔离的新媒体人,他们如何度过居家工作的日子?哪些计划受到了影响?隔离解封后,他们最想做的事情又是什么呢?
 
麻了,新媒体人居家隔离实录
我第一次同时在四个平台直播
——G僧东 自媒体人 上海
 
我从3月18号开始隔离,已经封了两轮,今天顺利解封!
 
隔离在家的这段时间,我的日常就是吃饭,睡觉,拍视频,剪视频,看剧,看书,学习充电。我也发布了几期热点相关的疫情短视频或微博短内容,效果不错,一天最高阅读量能有1000多万。
 
麻了,新媒体人居家隔离实录
 
因为现在没法出小区,马路上也很少有路人,我们的街采节目“好叫好伐”受到的影响最大。不过好在我们之前积攒了很多采访内容,一周双更的情况下,视频存货可以支撑到四月初。
 
被影响的还有商单投放,比如一些要去外地的直播,或者可能找我们的合作,由于疫情也取消了。
 
跟2020年居家隔离一样,我不能自由出入小区,自己头发很长没法剪。不太一样的地方在于没有以前那么害怕,现在很多人接种了新冠疫苗,大家也知道怎么防护。
 
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我住的小区第一次解封后,我立刻冲去我妈家,她的小区也是那天解封,她看到我意外的出现很兴奋。还有一件事是3月23日晚上,我第一次同时在微博、B站、抖音、视频号四个平台直播,能陪粉丝们聊天,很温馨,很开心。
 
麻了,新媒体人居家隔离实录
 
小区解封后,我本来有很多打算,比如去吃很多想吃的东西,还想去看樱花。但目前疫情还是很严峻的,我尽量不出门,不去人群密集的地方。
 
疫情之后,我想做一个播客。居家隔离我听了好多播客,我身边很多朋友也在做播客,我感觉播客的趋势很强。我的播客名字已经起好了,大致策划也准备好了。然后,我还想做一个美食探店的内容。我已经想好一个比较垂直细分的方向,等疫情好转,我就要去实现这两个计划了。
 
麻了,新媒体人居家隔离实录
我的3月=隔离
——little8 某公众号内容编辑 上海
 
我的整个3月几乎都在隔离中度过的,上次在公司见到同事们还是3月1号。
 
我住的地方大概是上海最先一批通知封闭14天的小区。3月2号晚上,小区接到全员核酸通知,当时我正好在赶稿,随手发了一条即刻动态,获得了至今为止最高的点赞量,看来新媒体人都懂赶稿的痛苦吧。
 
麻了,新媒体人居家隔离实录
 
正所谓新媒体人讲究的是“人机一体”,再加上我的工作主要是跟文字打交道,不需要外出拍摄视频,所以只要给我一台电脑,基本在哪都能干活,公司跟居家差别不大,如果家里安静写稿可能更快一点。
 
麻了,新媒体人居家隔离实录
 
隔离居家办公14天,每天不用花2小时通勤的快乐是巨大的。利用这段空余时间,我坚持了10多天早起空腹跳绳,瘦没瘦不知道,但运动分泌的多巴胺确实挺让人快乐的。
 
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就是定闹钟抢菜。这周三凌晨我抢了9份鸡毛菜,塞满了整个冰箱,我也是第一次发现绿叶菜散发出如此神圣高贵的光芒。
 

麻了,新媒体人居家隔离实录

说来也巧,14天小区隔离结束后,当天就收到家人住院做一个小手术的消息。疫情期间,我作为家属陪护,需要跟病人一起隔离在医院。就这样,我的隔离阵地从家,急匆匆转移到医院。
 
好在家人术后恢复情况不错,我们在医院呆了5天就出院了。进了一趟医院,真真切切感受到健康比什么都重要。家人出院后,发现我住的小区接下来又要做3轮核酸,解封时间未知。
 
记得住院的某一天,我跟家人在医院走廊上看到今天春天的第一株郁金香。当时就特别希望早点出院,疫情早点结束,找一个天气好的周末,陪家人一起在周边公园逛一逛,好好看看这个春天。
 
麻了,新媒体人居家隔离实录
会议主题从“怎样才能完成工作”
变成“接下来还能做什么工作”
——主主 时刻文化运营 深圳
 
我在家隔离的时间是3月14-21号,刚好一周。
 
现在我已经出隔离,重新步入熟悉的工作之中,享受这份工作带来的压力以及成就感。不过很多娱乐性的场所还没有解封,我挺想跟朋友们一起去公园晒太阳和看电影的。
 
我个人比较喜欢宅家,平时周末假期也很少出门,突然的隔离没有给我造成非常大的情绪动荡。我家楼下有很大的菜市场和快递站,生活秩序也没有混乱。
 
快递停运之前,我刚好买了几箱鲜切花,所以隔离期间我短暂地过了一阵“平静”的生活:早上做饭打扫养花,下午处理工作,晚上的时间看书和电影,每天可以看两部电影,精神世界还算充足。
 
麻了,新媒体人居家隔离实录
 
我的工作内容跟拍摄息息相关,隔离后几乎所有拍摄相关的工作都被迫搁置,很多之前定好的选题都被迫延期,线上只能对接一些文字工作以及素材后期的制作。
 
隔离期间,我们团队一起开过几个线上会议,基本都是围绕“接下来还能做什么工作”这个话题展开。如果没有疫情,我们平常讨论的大多会是“怎样才能完成工作”,这种差异还挺明显的。
 
从数量上来看,工作压力似乎减轻了。但是我关注到各大平台同类型账号博主还在更新,内心就会开始焦虑,感觉搁置这一周已经落后了其他人好多。
 
2020年初,我被隔离在老家,情况比这次更突然。当时非常担心自己会因此失业,也很担心疫情蔓延到身边,几乎就是时时刻刻都在焦虑。
 
现在可能已经习惯了疫情的反复,不会对疫情导致的结果产生过多预设,同时也对政府有一种信任,感觉“国家会有办法解决的”,我的心态变好了很多。
 
居家隔离这一周,是我难得睡眠充足的一段时间,也可以平静下来收拾自己情绪,有花有书有电影,并且没有“会失业”的焦虑。
 
麻了,新媒体人居家隔离实录
我们公司群里发公告说复工了
大家一下都沸腾了
——小啾 某MCN品牌公关 深圳
 
今天是我隔离的第16天。
 
我在家会比较随意,家居服、拖鞋,怎么舒服怎么来。
 
跟其他行业相比,居家办公对新媒体人的影响应该要小很多,毕竟我们很多工作成果都是在线上产生的,但是依然能感觉到线上工作受到不小的阻力。
 
一个是工作效率,很多工作的线上沟通跟线下沟通效率会不一样,同事之间面对面和线上会议的感觉也会差很多。人在讲话的时候是有丰富的表情和动作的,但在线上,文字是冷冰冰的,表达容易不到位,或者接收方理解有歧义。一些在公司里一两句话说清楚的工作,线上可能会增加很多的沟通成本。
 
另一个就是工作氛围,在公司的时候,你的身边会有同事和领导,大家讨论的都是工作,所以很自然就会进入工作模式。但是在家里的时候,你会本能地切换成休息和放松模式。因为家里太舒服了,有好多让你分心的东西,你需要有很强大的自驱力才能进入工作模式。
 
麻了,新媒体人居家隔离实录
 
另外,在家一日三餐都得自己做,电脑隔壁就是餐桌,当休息区和工作区混在一起,会产生一种没法区分开的失序感。如果顺利的话,我预计4月2号可以解封,自由以后,我想去之前最爱餐厅吃饭,终于不用自己做饭了!
 
由于疫情,我的很多出差计划都被打乱了,原本每年定期举办的行业峰会、大型活动,都被通知无限延期了。
 
2020年初,大家第一次居家办公,还比较新鲜,当时很多“社恐”觉得在家办公的模式挺好。但这次深圳整个城市封控,把大家都憋坏了。当我们公司群里发公告说复工了,大家一下都沸腾了,费尽千辛万苦也要到公司上班。
 
当然我也憋坏了,所以我特别珍惜每天下楼做核酸的放风时间。我们小区狗狗趁着主人做核酸,赶紧被带下来遛弯,玩得特别疯。主人核酸一做完,“大白”就会示意赶紧把狗狗带回去,所以狗狗看见“大白”敌意特别大,很好笑。
 

麻了,新媒体人居家隔离实录

印象深刻的是每天都要排长长长长的队做核酸
——Miriam 深夜发媸公众号运营 深圳
 
从3月14日开始,我在家隔离了一周。
 
工作方面,沟通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相比线下办公会稍微差一点。日常生活方面,主要是出行受限制,餐食都需要自己动手准备,比较麻烦。还有一些工作资料没有备份,所以只能滞后处理。
 

麻了,新媒体人居家隔离实录

 
跟2020年初不同之处在于,这次处理工作相对更从容和妥善,社区的安排也更细心有序。
 
印象深刻的是每天都要排长长长长的队做核酸。目前已出隔离,我最想做的事情是和朋友去一个没有疫情的地方旅游。
 

困难的日子终会结束,有城市陆续恢复了正常运转。
 
3月25日,公众号“深圳卫健委”公布前一天病例情况后,配上了一群“大白”向镜头挥舞手臂的照片,仿佛在告诉大家这场战役已经接近尾声。
 
麻了,新媒体人居家隔离实录
 
不管习惯与否,新媒体人的居家办公代表着一段特殊时期的证明,这些苦中作乐的日子散发出别样的光芒。
 
当城市被短暂按下暂停键,新媒体人输出的内容并没有停止流动。在等待的日子里,我们共同期盼春天的真正到来。
 
作者 | 小八
编辑 | 张洁
校对 | 卷毛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maYSGOBprOGYywH2iFRr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