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那些不肯被汹涌潮流裹挟的人

致敬那些不肯被汹涌潮流裹挟的人

 

1

1936年6月13日,德国汉堡市海军训练船正在举行下水仪式,阿道夫·希特勒突然出现在活动现场。此时所有人都向希特勒行了一个标准的纳粹礼。
有一个人不仅没有行礼,还环抱双臂,露出了一脸的轻蔑与不屑。
致敬那些不肯被汹涌潮流裹挟的人
很快,他被举报。他的妻子因为是犹太人,被纳粹杀害,他的两个孩子也因混血儿身份被送进了集中营,而他自己则被送进了监狱,再后来被送上了战场。

 

1944年10月17日,他死在了克罗地亚。
1991年3月22日,美国《时代》杂志上首次刊登出这张照片,并向世人询问他的名字,他的女儿认出:那是她的父亲。
此后的日子里,他在这张手臂丛林的照片里,接受来自全世界亿万人的注目礼。
他是奥古斯特·兰德梅塞(1910-1944)。

2

1945年4月28日,法西斯头子墨索里尼及情人贝塔西等人,被意大利游击队枪决。他们的尸体被运到米兰,倒吊在广场一个加油站的棚顶上,示众。成千上万的人涌来观看。
致敬那些不肯被汹涌潮流裹挟的人
墨索里尼和情妇贝塔西
贝塔西被枪决时穿的是半身裙,尸体被倒吊时,裙子自然下垂了,露出了内裤。
就在这时,围观人群中走出了一个人。
他不顾众人异样的目光,独自爬上了梯子,将贝塔西的裙子拉起,并用自己的腰带系住裙摆,让其不再下垂走光。维护了这个女人的最后尊严。
致敬那些不肯被汹涌潮流裹挟的人
直到现在,也没人知道这个人的名字。但每提及此事,人们对他肃然起敬。
他也许是一个很渺小的人,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中微不足道,但他出于善念,逆众而行,至今让我们对人性抱有信心。

3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了美国的军事基地珍珠港。
次日美国国会就是否对日宣战进行投票,两院471名议员中,只有作为众议员的她,投了反对票。
她说:“作为一名女人,我不能去参加战争,但也反对把任何一个人送上战场,这是没必要的,我投反对票。”
她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女众议员。早在1917年,就美国是否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表决,她也投下唯一的反对票。当时她说:“我希望支持我的国家,但我不能投票支持战争。”
因为这张反对票,1919年众议员任期结束后,她没能连任,直到1940年60岁的她才再次当选联邦众议员。
走出国会时,这位61岁的女议员遭到了收听国会辩论实况的民众的谩骂和围攻,警察把她护送到家。
从此,再也没人选做议员了,她的政治生命彻底结束。1973年5月18日去世,享年92岁。
1985年,一名女性的雕像被陈列在美国国会大厦的雕像大厅,基座上的题词是:“我不能投票支持战争”。
致敬那些不肯被汹涌潮流裹挟的人
这座雕像的主人,就是那位投下唯一反对票的珍妮特·兰金(1880-1973)。

4

在史达林生命的最后一段日子里,他忽然迷上了她演奏的《莫扎特:第23钢琴协奏曲》。
在得到她灌制的唱片后,他给了她一个装有20000卢布(大约是当时该国人均年收入的十倍)的大红包。
她给史达林回了一封信,信中她写道:
“谢谢你的帮助,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我将日夜为你祷告,求主原谅你在人民和国家面前犯下的大罪。主是仁慈的,他一定会原谅你。我把钱给了我所参加的教会。”
致敬那些不肯被汹涌潮流裹挟的人
所有的人,包括她自己,都认为她不再可能见到第二天的太阳了,但史达林读了这封信之后,一句话也没说,默默地把信放在一边,面无表情。
1953年3月5晚,史达林被发现猝死在别墅地板上。那时,室内的唱机上播放着的仍是那张她演奏的《莫扎特:第23钢琴协奏曲》。
这是一个令无数男人汗颜的女人。
她的名字叫玛丽亚·维尼亚敏诺芙娜·尤金娜(1899-1970)。

5

1937年,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他站出来反对日本侵华,公开呼吁执政者悔改。
他说:国家的理想在于主持正义,使弱者的权利免于强者侵害压迫。
他说:今天,在虚伪的世道里,我们如此热爱的日本国的理想被埋葬。我欲怒不能,欲哭不行。如果诸位明白了我的讲话内容,为了实现日本的理想,请首先把这个国家埋葬掉!
致敬那些不肯被汹涌潮流裹挟的人
他被迫辞去教职,但却继续办刊、出书发表反政府言论,直到日本战败。
他曾是东京大学的校长和教授,他被日本人称为″日本在黑暗时期的良心”。
他的名字叫矢内原忠雄(1893-1961)。

6

1952年,有3000余年建城史的北京,开始大量拆除历史建筑。
作为建筑学家和政府官员的他,为了保护古建筑奔走呼号。但在一片狂热的改天换地的呼喊声中、在要把北京插满烟囱的口号声中,他的声音微弱如寒蝉。
绝望中的他抱着城砖,痛心疾首地哭,他说: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一块肉,剥去外城的城砖像剥去我一层皮。
他哭着说:五十年后,历史将证明我是对的。
转眼,68年过去了,今天的人们意识到自己当初的愚蠢时,一切都晚了。
今天的人们,在那些不会超过四十年的伪古迹前或伪古镇中,摆出各种姿势拍照时,也许会想起他的话,但不会有多少人记得他的哭声。
他就是梁思成(1901-1972)。
致敬那些不肯被汹涌潮流裹挟的人
梁思成与妻子

7

1968年11月1日,虽只有66岁、行动却已困难的她,指着当天的报纸上“一致通过决议:把刘XX永远开除出党”的新闻,用手中的拐杖咚咚地敲着地板,对来探望她的人说:“一致个屁,我就没有举手!”
从逻辑上讲,一致就是100%,少一个都不能叫一致。
在前一日132名重要人物参加的举手表决中,有131人举手表示赞成,只有她把手抚在自己的胸口,没有举起来。
事后,康生对她说:“你这个人,连乡下老太婆的觉悟都没有哩!农村老太婆的觉悟都比你高!”
许多年后,耀邦同志对表示了由衷的敬意,他说:“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大家都犯过错误,都举了手。就是陈大姐没有举手……”。
这位唯一没有举手的陈大姐,是当时的全国总工会副主席。
致敬那些不肯被汹涌潮流裹挟的人
她叫陈少敏(1902-1977)。
每一个时代都有坚守自我、独立思考的人,他们不为名利所诱惑,不为权势所屈服,亦不为潮流所裹挟。
他们的故事,或许会提醒我们放慢脚步,思考过去、现在和未来。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aET1EEje6AaTzCVKTXBpBw

人生的三次妥协

人一生有三次妥协:第一次是意识到父母很普通;第二次是意识到自己也很普通;第三次是意识到自己的孩子原来也很普通。

九边《向上生长》

看到这段话时,头皮一麻,那感觉我以为是五雷轰顶,在那一刹那,我愣住、呆若木鸡、头脑一片空白,持续了十几秒也许是几分钟,感觉上像是过了非常长的时间,然后眼角就湿了,一点一点的泪水涌出来。

想起前段时间朋友说的:人的一生就是和自己和解的过程。

人到中年变得感性,不再执着。

少年心性慢慢褪去,算是好事还是坏事?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中国人不爱读书!”
 
几年前,一段关于中国人不读书的论断,在网上疯传:
 
一个国家的未来取决于国人的头脑,而头脑则取决于读书的多少。
 
我在中国旅行时发现,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而书店却寥寥无几。
 
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中国是典型的“低智商国家”,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
 
据说这段话,出自日本管理大师大前研一的著作:《低智商社会》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购买 >

 
很多人当时被气得,上豆瓣狂给它打差评。
 
然而,书单君最近翻看了这本书后却发现:作者压根儿没讲过这段话。
 
也就是说,这是一个讹传了10年的谣言。
 
为什么一段来路不明的话,会引爆网络,流行至今呢?
 
根据我做书单5年多以来的感受,这是因为:读书在这个时代,好像真的成了一件少见且落伍的事。
 
作为一个推荐书的公号,我们标题经常要放个明星压阵,才能勉强保证阅读。
 
书店更惨淡。有数据显示,今年全国超99%的书店没有盈利,很多书店甚至纷纷停业,其中就包括从1999年就开始营业的诚品敦南店。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过坐地铁的人,应该也会发现,几乎所有人都喜欢低头看手机,刷微博、朋友圈、短视频。
 
还有多少人在坚持读书呢?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在一个读屏时代,读书真的还有必要吗?
 
当我们厌倦了碎片化的阅读,要怎么做才能回归书籍?
 
在一场文学专题的直播里,我找到了想要的答案。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那些还在看书的”呆子”,
看的是什么?
 
作为一个很少看直播的人,前段时间,我破天荒蹲了好几场直播。
 
因为嘉宾阵容,实在难得一见:莫言、格非、阿来、苏童、麦家、徐则臣、马伯庸、紫金陈、史航、鞠萍、周涛、韩松……几乎是国内顶级的规格。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当越来越多人迷上那块不足十英寸的手机屏幕时,这些人的存在,就像在告诉我们:总有些人,依然痴迷于读书。
 
写出过《暗算》《风声》《人生海海》等书的作家麦家,就是其中的“怪人”之一。
 
今年56岁的他,关掉了微博、微信,删除了新闻APP,为的是与外界一切碎片化的信息隔绝:
我必须要深阅读。因为浅阅读只能用来打发时间,内心不会有任何成长,只有深阅读才能”养心”。
 
就像梭罗远离城市隐居于瓦尔登湖畔,麦家也在用他的方式,与这个读屏时代保持着一种疏离。
 
这在国外,被称为“信息节食”。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麦家坚信,在人畜兴旺的和平时代里,深阅读的意义可能的确没那么大。但一旦遇到了人生重大考验,或者世界发生大变化,深阅读的价值就会体现出来:
因为有深阅读,有大量的思考,心理就有一定的见识,有一定的毅力和坚持,这种东西在变化当中,甚至在灾难当中会体现出价值。
 
我想起年初疫情爆发,灾害面前,有两种人:
 
一种人还没被感染,就已经惊恐万分,他们纷纷上街,疯抢双黄连;
 
而还有一种人呢?被感染后,躺在方舱医院里,手里依然捧着一本厚厚的书,专注且从容。
 

麦家所谓“深阅读”的力量,大概就是如此了。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这种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养成。
 
国际上有一个调查:你认为人在几岁前,可以形成长期阅读的习惯?
 
大家公认的看法是:13-20岁左右。
 
莫言不同意。他在直播上说了一句话,对我冲击很大。他说,“读书要趁早。20来岁,基本上就是出了窑的砖,定型了。”
 
莫言认为,小孩子最好七八岁,甚至五六岁就开始读书:
每天早上背一段古文,再背一段英文,最好再记住新华字典。
 
多记住一些东西,多获得一些古文的语感,接下来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作为一名父亲,马伯庸就是为了儿子,来参加的这场活动。
 
他儿子今年7岁了,正是开始阅读的年龄。通过这次机会,他想多接触一些以前不了解的儿童文学。
 
马伯庸说,儿童文学和其他文学都不一样,孩子喜欢什么就是喜欢什么,不喜欢不会多看一眼。
 
出生在读屏时代,现在很多小孩比起书,更喜欢捧着iPad,经常一玩就是一两个小时,怎么让他们多看书呢?
 
马伯庸的观点是:孩子愿不愿意阅读,关键在于家长。
 
家长要是在家里老捧着个手机,孩子肯定也不喜欢读书,因为凭什么呀?
 
他会觉得不公平。凭什么大人可以玩手机,自己却要看一些都是文字的东西?
 
但是,如果家长回家后捧起书看,孩子一定有样学样,学习家长开始看书。
 
在浮躁的社会里,如何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马伯庸觉得这很考验家长。
他还推荐了几本比较适合孩子读的书,比如寓言故事《绿野红纱》;以合欢街街道作为背景,讲述少年成长经历的《合欢街》;还有融合了北京风土人情的童话《花猫三丫上房了》等。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史航是”文学IP”场的推荐嘉宾。
 
什么叫文学IP呢?就是很多文学改编的影视剧。
 
近年来,像《隐秘的角落》、《庆余年》、《长安十二时辰》等,都改编得很成功,甚至刷爆全网。
 
很多人可能会有个疑惑,我看过了这些影视作品,还有必要再看文学原著吗?
 
史航的回答是:
 
任何一个作品都是一条河,流到你脚边的时候可能是中游,可能是下游,但你无法想象没有上游。
 
他把被改编的作品,比做河流。”上游”,指的就是文学原著。
 
他说要不要看原著,因人而异,不是每个人都一定要看:有的人只要在下游用水洗洗脸就够了,也有人会好奇河流是怎么流到这儿的。
就像很多宅男只要在家看看综艺里的女孩就行,他不用出门结识真正的女孩,也能过一辈子。这是宅男的权利。
 
但如果你放弃宅出门,可能会有好事发生。你也许会遇到一个真正的姑娘,甚至你还会传宗接代。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这个回答是不是很妙?
 
在书单君看来,不止是影视作品,读书这回事儿,其实都一样。
 
每个人都有浅阅读的权利——你大可以选择享受于十英寸的手机屏幕——但如果你想,你依然可以拥抱纸质阅读,随时随地。
 
化用一句话:读一本书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这是一个通过直播来推广阅读的活动。
 
直播和阅读,听起来像是完全相反的两派人会做的事。
 
参与了科幻文学专场直播的浙江大学教授、科学作家王立铭,就直接坦率地表示,自己非常讨厌直播卖货。
 
但事情的另一面是,他又觉得直播用在推荐书的场合特别合适,甚至还可以更科幻、更有想象力一些,大家戴上头盔,在虚拟世界里面对面交流。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技术是把剑,关键还是看人怎么用。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看完这几场直播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幸福。
 
幸福的是,我可以有这样一个机会,舒舒服服地坐在家里的沙发上,就能听到国内最顶尖的一群作者分享他们对阅读、对写作的真知灼见;
 
更幸福的是,我仿佛看到了“文学”这团火在重新燃烧,这些作者们同时也是最爱读书的“书呆子”,他们的分享让我深深地感受到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很多时候,我们把阅读想象成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要下很大的决心、失去很多快乐、要非常自律……
 
我想这是对阅读、对文学最大的误解。
 
我从这群“书呆子”身上,看到的只有阅读的快乐:
 
作家阿来是一个悲观的宿命论者,但文学让他得到了一种精神抚慰,从彻底的悲观主义变成一个乐观的悲观主义。不会老想着跳楼,而仍对这个世界褒有善意和希望;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小说家徐则臣的理由更简单,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可以过别人的生活,但无法实现,读书就能突破这个局限。
 
有句话说,不读书的人只能活1次,读书可以经历1000种人生,这样丰富的体验怎么会不快乐呢?
 
王立铭则是在阅读科幻文学中获得了无尽的快乐——一种灵魂飞升的体验
 
日常生活常常令人感到疲乏,科幻小说正是提供了一个特别难得的窗口,把我们带向完全不同的世界,完成一个完全不同的人生。
 
莫言的快乐可能有点“腹黑”,但也十分真实:我们生活的困境或许没办法从文学中获得答案,但是通过读他们、看他们,你会发现这帮人看上去很光鲜、很体面,但原来比我们还痛苦,我们就会很高兴。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我想起泰戈尔说的那句话:
 
“文学用快乐的游戏的方法把人从现实生活的沉重压迫中解放出来,在快乐的游戏中享受自己的生命。”
 
我想,这也是这场活动最大的意义所在——这群作者和爱书人身上,洋溢着阅读的快乐,这股快乐能通过屏幕传递给无数个观众,让我们也重新爱上阅读、爱上文学。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世界上最划算的奢侈品
 
有人可能会说,这种活动,说到底还是为了卖书吧。
 
就像我们每天推荐书,后台总有读者留言:“你说了半天,不就是为了卖书吗?”
 
我无法理解这样的敌意。试想一下,一本书才多少钱?
 
作家唐诺说过,“书是世上最划算的东西。我不懂别人为什么不买书。几十块钱,就能得到一个思考者一生中最精华的东西。”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所以这次,我要跟大家推荐这场与文学有关的活动,甚至是大张旗鼓地推荐。
 
我看的这几场直播,是由新华网、中国艺术报社、京东图书、北京卫视联合主办的2020京东文学盛典。
 
这场文学盛典的主题我很喜欢:以热爱,领阅不凡世界。
 
目前已经举办了5场直播活动,包括国内、国际、儿童、科幻、文学IP五个类别,每场都邀请了该领域知名的嘉宾。
 
嘉宾们每个人都推荐了他们喜欢的、对他们影响很大的4-5本书,也就读者和网友们关心的问题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包括“如果回到20岁你会给自己什么阅读建议?”、“读屏时代如何处理浅阅读与深阅读?”等等。
 
就像一场文学的盛会,让所有热爱阅读、热爱文学的人同聚一堂,互相碰撞智慧、分享快乐。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NEOPW0sDPTA61ce287k99A

纵欲式精致,正在拖垮当代成年人

纵欲式精致,正在拖垮当代成年人
作者:我是哲学君
来源:哲学人生网(ID:zxrsnet)
编辑:慈怀读书会(ID:cihuai_dushuhui)

 

纵欲式精致,正在拖垮当代成年人

人生路漫漫,要学会拿起放下。

——兹心

 

曾国藩在家书中写过一句很经典的话:

 

家败离不开一个奢字,人败离不开一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开一个骄字。

 

三个字,写尽了人心欲念的开端,也道清了放纵自己的结果。

 

世间有多少人,抱着“人生苦短、及时享乐”的心态,肆意挥霍着金钱,透支着生命,到头来才发现不过一场空。

纵欲式精致,正在拖垮当代成年人
被欲望支配的人生,有多可怕?
 
网上有一个新词热度很高:纵欲式精致。
 
意思是说:一些人靠负债累累才换来了“假精致”,最后却成为了“假精致”的奴隶。
 
近几天刷爆朋友圈的“上海名媛”正好诠释了这个词的真正含义。
 
为了能在朋友圈里晒出等同于高端人士的生活照,然后走捷径结交社会精英。
 
所谓的“名媛”们15个人一起拼团住3000元一晚的顶级酒店,也会6个人一起拼一套高端小资的下午茶。
 
纵欲式精致,正在拖垮当代成年人
而这一切的开始,就是花500元进入名媛群,然后任由自己活在虚假的世界里。
 
今年流行的一句话说的很对:装的时间久了,连自己都信以为真了。
 
那些看似精致、充满仪式感的照片背后,其实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炫耀欲的假象。
 
费尽心思打造人设,想凸显自己和别人不同,可是她们忘了,井底之蛙若是想看到更大的世界,必须靠自己的努力跳出井底,而不是坐井观天。
 
东野圭吾在《秘密》中写道:如果打破了一个规矩,就会打破第二个、第三个,持续下去就完蛋了。
 
放纵欲望便是如此,一步错步步错。
 
前段时间,香港已故纺织大亨罗定邦的孙女在韩国接受整容手术时不幸身亡,一时间轰动了全网。
从小在优渥的生活环境中长大的她,也很注重外表的美丽。
 
这次赴韩整容,本想让外貌更加精致,可谁也没想到,竟然会让她付出生命的代价。
 
整容,本就是一场赌局,用自己做赌注,然后填补心里的坑,可很多人却常常忘了:欲壑难填。
 
就像《娱乐至死》里说的: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热爱的东西。
 
有的人四处借钱、网贷,购买高出经济能力的奢侈品,满足虚荣心,债款永远难以还清。
 
有的人花高额费用办健身卡,不是为了让身体更加健康,也不是让身材更加完美,而是为了发在朋友圈里的精修健身照。
 
有的人天天熬夜追剧、打游戏,美其名曰“高效利用24小时是仪式感的体现”,实则是为了短暂的“快乐”。
 
什么是人,欲望满身。
 
凡事皆有“度”,人人都有欲望,但如果不加以控制,最终就会被欲望控制,掏空你的全部人生
点击上方关注视频号“慈怀论语读书会” 
纵欲式精致,正在拖垮当代成年人
越是见过世面的人,越不动声色
 
知乎上有个问题:什么是见世面?
 
有个高赞回答简短有力:能享受最好的,也能承受最坏的。
 
近些年,常常听到有人说:“唯有不断经历新鲜事物,进入上流的圈子,过着高端的生活,才算是真正见过世面的人。”
 
可如其中所说的这些人,往往只能享受好的人生,却难以忍耐跌入低谷,永远只看得到眼前的利益,却难以尝到生活的甘甜。
 
因为越是见过世面的人,越是不动声色。
 
曾看过作家卢璐分享的一个故事:
 
一位朋友去上海开会,为了配合行程的安排,她们一同前往了一场行业酒会。
 
酒会上的人形形色色,大多都在吹嘘自己有过什么成绩,有多少资产。
 
她们两人见状只好尴尬地站在一边,酒会主办方的老板看到了她们,便赶忙过来给她朋友敬酒。
 
这一幕正巧被在场众人看到了,纷纷猜测她朋友的来头,没多久便涌上来不少人过来套话。
朋友笑着回应众人:“我是个研究员,我们最近做课题和他们公司有点关系,所以见过一面。”
 
但事实是,她的这位朋友是投资几百万欧元的实验室的项目负责人,而她所研究的课题,可能产生的利润达到上亿。
 
后来酒会结束后,她不解的问朋友为何不说明真实身份。
 
朋友轻松地笑着说:“那又怎样?我不还是有一个孩子、一个老公,要还20年房贷,每天都焦头烂额的中年妇女。其实到了这个年龄,我已经不需要别人来肯定我的价值。”
 
不再沉迷于物质上的满足,不显山露水,不再时时向他人炫耀生活,不斤斤计较,正是一个看过世界的人最应该有的样子。
很认同和菜头写过的一段话:
 
每个人都需要走一段人生路,才能区分什么是欲望,什么是梦想。
 
欲望会在清晨醒来之后的沐浴中消散,在目睹摩天大厦、宝马香车时重新升起。
 
而梦想却在你走出几步被击倒之后,依然照耀在面前,让你咬牙含泪却依然翻身爬起,继续追逐。
 
成年人的世界,犹如攀岩,不能因为在半空中看到了终点就洋洋自得,每一段路的支点都是不同的。
 
只有稳住心神,保持足够的精力,才能到达山顶,看到无限风光。
 
真正的精致,不是住在繁华里,而是阅尽繁华后,还能享受返璞归真的美好。
点击上方关注视频号“慈怀论语读书会” 
纵欲式精致,正在拖垮当代成年人
人活到极致,
是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节制
 
蔡康永曾送给当下年轻人一段话:
 
“社交平台好像你人生的橱窗一样,你在里面布置了一个你想要让别人看见的自己。
 
我唯一的建议就是不要让它占掉你太多的心力,因为你最重要的还是面对你自己,而不是面对那个橱窗。”
 
的确如此,朋友圈装扮的再完美,都不如一个优秀的自我实在。
 
人这一生,究其根本,是活出自己,而不是活给别人看,活到极致的人,早已懂得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节制。
 
点击上方关注视频号“慈怀读书会”
到了一定年龄,最需要的不是做加法,而是应学会做减法。
 
做生活的减法,做欲望的减法,做情感的减法,不要再把宝贵的时间浪费给毫无意义的事和不值得的人。
 
老戏骨陈道明近些年出现在荧幕上的次数越来越少,但他却一直备受观众的称赞。
 
甚至有人评价称:只要是陈道明出演的剧,基本不会是烂剧。
 
这么多年来,找他拍戏的人只增不减,片酬也无一例外的高,但他却从不轻易接戏。
 
当遇到好剧本了,他有时候还会自降片酬,或免费向导演自荐出演。
 
除了拍戏,他的大多时间都在独处中度过,读书、练字,不断提升自己的演技,加深自己的文化水平。
 
因为在他看来,只有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的灵魂,才能呈现更多优质作品。
 
提到对于剧本的严格选取,他说:“我不买飞机大炮,也不买航空母舰,我保证基本的生活质量,没那么多奢望。”
 
谈起自己的前半生,他说:“不做无为之事,又何以遣有涯之生?”
 
当一个人学会了节制,便能明白自己为什么而活,自然也就能忍受每一种生活。
 
言及于此,不禁想到一句话:向外张望的人在做梦,向内审视的人才是清醒的。
什么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节制?
 
细想来,应该就是:放下。
 
放下不切实际的欲望,找回真正的自我;
放下毫无用处的面子,收起实在的里子;
放下徒劳无功的追寻,守好眼下的珍贵。
 
正如《瓦尔登湖》写的那般:
 
一个人越是有许多事能够放得下,他就越富有。
 
愿你能拿得起,最终亦放得下;
愿你奔波一生,内心依旧如初。
更多延伸阅读请点击……
兹心批注:

(1)自律是遏制欲望的堤坝,自我节制,自我约束,是一种控制潜力,尤其控制人们的性格和欲望,当人的性格和欲望一旦失控,变得随心所欲,结局必将一败涂地,不可收拾。

(2)节制就是自我认识,它不是自我压抑,而是对自我的一种掌控力,因为精神的伟大不表现为心高气盛,而表现为有节制、有分寸,收放自如!正如一位大哲学家所说:不能制约自己的人,不能称之为自由的人。

*注:配图来自摄图网
*作者:哲学君,来源:哲学人生网(ID:zxrsnet)哲学人生网,数百万人关注的微信大号,反思人生的问题,感悟生活的哲理,追求心灵的自由,享受智慧的快乐。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Nq1liOqyZ5GTpAskT4RQCg

房子怎么换都嫌小,可能是收纳没做好

很多朋友粉丝经常跟我们抱怨,房子越换越大可总觉得不够用,家里还是乱糟糟的。
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一个收纳功能强大的户型,是提高生活品质和舒适度的基础。
房子怎么换都嫌小,可能是收纳没做好
房子怎么换都嫌小,可能是收纳没做好
无论户型大小,家里的每个角落都应该发挥强大的收纳功能。合理的规划和方便的存取,才是家居收纳的王道。
一个户型是否具备良好的收纳条件,其实是有总的几个标准是可以参考的:
1、户型收纳布局的各处均布:
即物品应该就近收纳,房子的任何一个区域都应该分布可以收纳的空间。
2、收纳占地12%:
代表收纳的空间至少应该占据整个房屋面积的12%以上。
3、立体集成:
收纳家具不宜过多,不宜零碎,应该选择大型入墙式壁柜。
4、二八原则:
收纳应该有藏有露,展示的物品和隐藏的物品比例宜为2:8。
如果以上的各个收纳标准都能够满足,基本上这就算的上一个优秀的户型。
房子怎么换都嫌小,可能是收纳没做好
下面我们分别来说一说各个标准在房子不同区域中的呈现形式。
一般房间内,玄关、餐厅、厨房、客厅、卧室、卫浴、阳台……这些区域,我们都需要有一个专门的收纳空间。
房子怎么换都嫌小,可能是收纳没做好
当然有人会说,如果多出一个房间来当储物间不是更好?
其实,储物间只能解决部分的收纳困扰,绝不是一个好户型的收纳标准。
即使有了储藏室,我们也不会一进门就把鞋子丢进储藏室去。也不能把厨房和卫生间所使用的物品一股脑全放在里面。
而各处均布讲究的就是就近原则。
收纳空间和使用空间,基本上就是一对一的对应关系,在一个区域进行合理规划,便于存取。
▼▼▼
首先我们分区域进行拆解,这些区域的收纳空间应该怎么做。
玄关
玄关是一个家的门面。
如果一开门,映入眼帘的就是乱七八糟的鞋子,还有一堆钥匙、钱包和各种杂物。那在进门的这一刻,心情就不会很舒畅。
从实用的角度看,玄关的重要角色是“放鞋柜的”,但随着户型设计的不断研发,又从单单的鞋柜变成了一个综合性的步入式衣帽鞋柜。比如像图中这样:
房子怎么换都嫌小,可能是收纳没做好
或者这样的:
房子怎么换都嫌小,可能是收纳没做好
拥有了强大的收纳功能,玄关就会整洁很多,不管我们什么时候回家,推开门的一瞬间,心情一定会轻松很多。
客厅
想要客厅真正的“显大”,秘诀就是:
1、可以活动的家居尽量不要太大;
2、固定收纳的柜子要尽量大。
一般我们能够看到的客厅摆设是沙发、茶几、电视柜、再加上一些收纳柜等。这些零散的家具摆放之后,整个客厅都会显得格外的局促。
如果想要客厅不会乱。就需要一个无敌的收纳柜。这就是我们上述所说的立体集成原则,收纳的家具不易过多,不易零碎等。比如图下这种:
房子怎么换都嫌小,可能是收纳没做好
厨房
生活的中最容易变得凌乱不堪的地方。
 
那么,面对厨房里多且杂的东西,要如何收纳才能让厨房看起来更加整洁又使用方便?
 
1、将空间沿墙部分充分利用作为收纳,可最大限度的节省空间。
 
2、设计嵌入式储藏柜,进一步提升厨房收纳空间,锅碗瓢盆等皆可纳入其中,让厨房整体更整洁。
 
3、角落是常被人忽略的地方,想最大化地利用厨房收纳空间,可以从角落着手。
4、岛台可提高备餐的速度,使烹饪更有乐趣。收拾完明面上的杂乱,该收拾隐藏在里面的杂乱了。厨房中最常见的三种转角柜:转篮、飞碟、小怪物。如下图:
 
房子怎么换都嫌小,可能是收纳没做好
房子怎么换都嫌小,可能是收纳没做好
还有厨房抽屉的收纳
房子怎么换都嫌小,可能是收纳没做好
卫生间
卫生间的收纳空间主要是在浴室内。
浴室作为家居装饰,看似最不需要装饰与搭配技巧,但往往在实际操作之时,便会发觉空间真的很小,要放的东西真的不少!
设置内嵌式的置物架,摆放洗漱用品等。以及抽屉式收纳等,如图:
房子怎么换都嫌小,可能是收纳没做好
房子怎么换都嫌小,可能是收纳没做好
图片来源网络
衣帽间
一个拥有强大收纳功能的衣帽间,是所有女人最希望拥有的空间。现在很多三房两厅两卫的户型都会为女主人设计一个L型衣帽间
大件衣物挂置区、折叠衣服放置区、被褥及枕头存放区、裤格、帽格、零物存放区等,不同物品不同空间收纳,生活就会井井有条。
大容量抽屉的设计,使卧室容量扩充,大大提升生活舒适感。
房子怎么换都嫌小,可能是收纳没做好
图片来源网络
阳台
如果是小户型,阳台的收纳就显得极其重要,纯粹作为晒晾空间未免有点浪费。
所以一般阳台也会在墙壁上做一些壁柜用于收纳。增加阳台的使用功能。
房子怎么换都嫌小,可能是收纳没做好
图片来源网络
房子怎么换都嫌小,可能是收纳没做好
收纳占地不低于12%。
其实是一个会让生活空间相对舒服的配比。相对于100平方米左右的中小户型建议收纳系统的占地为12%左右,至少不能低于10%。
而房屋面积越小,收纳比例反而应该越大。如何计算收纳系统的面积呢?很简单的一个方法:
房子怎么换都嫌小,可能是收纳没做好
如上图标红的地方为收纳空间,那么这些区域占比的面积/房屋套内面积≥12%,就可以了。
同时,在标红的区域也可以看出,好的户型收纳,是在各个区域都有专属的收纳空间,讲究各处均布的方式。
户型的收纳,就好比手机的内存,都要与其功能相匹配。如果希望手机使用一两年之后仍然操作流畅,多花钱配置大内存是必须的。住宅也一样。
房子怎么换都嫌小,可能是收纳没做好
 
收纳空间中,柜子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立体集成”越好。
在尽量小的占地面积中,要拓展出尽量大的容量,与其选择若干个小型零星的储物家具,不如尽量采取高效率的集成壁柜模式。
这种方式一般除了衣帽间,我们最常碰到的就是客厅的收纳。比如我们看两张图:
房子怎么换都嫌小,可能是收纳没做好
图片来源网络
两张图左右对比,左边一体化的收纳柜在视觉和功能上都要比右边好一些。现在很多的户型设计不仅是将电视柜做成一体化,而是沿着玄关、餐厅、客厅的墙面,打造一整组大衣柜,从头到尾,顶天立地。
房子怎么换都嫌小,可能是收纳没做好
 
在收纳的道路上,我们经常会遇到很多的苦恼。比如,明明已经很努力的去布置和收纳房间,为什么还是不美观?
问题或许就出现在没有用“二八原则”布置你的家。
客厅放眼望去都是凌乱的小物品,即便他们被归纳在收纳柜中,那么看起来总归不是那么美观。
杂乱或者清爽,是由进入视线的物品的信息量决定的。
信息越多,越容易形成凌乱感;信息越少,越倾向印证“整洁”
进入视线的信息越少,大脑越容易得到“清爽”的信号。这就需要我们在整理的时候,利用“二八原则”,隐藏80%的乱,才能展现20%的美
比如这样的客厅收纳柜,就会显得整洁很多。
房子怎么换都嫌小,可能是收纳没做好
图片来源网络
房子怎么换都嫌小,可能是收纳没做好
收纳,被日本的主妇称之为“生活美学”,其实也是让自己的生活更具仪式感。
市场上大部分的精装修户型都能够满足日常基本的收纳要求。比较好的户型会在收纳这个功能上精益求精,尽可能的利用空间的每一个角落去进行收纳设计。
但是,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仅仅靠设计上的收纳功能是远远不够的。而是需要居住人的规划和维护。
这是一项需要坚持的生活态度。
同样的精装修户型在交付给客户的时候几乎是一模一样的,但是居住一段时间之后,每个房子内部给人呈现的感官是完全不同的。
家,是由“硬件”的建筑+“软件”的人组成的,一个户型归纳设计的再完美,也只是一个壳,需要靠人的维系。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vNWf373Y1CZyT3hG5BxB7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