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人员架构优化指南

1

最近一个月我沉浸在财报的海洋里无法自拔,阅读财报不禁让我深深感慨这个世界的魔幻。

更魔幻的是,每年这样的时间至少有4次。

但就在这个周末,突然发生了一件更加更令我觉得魔幻的事情。

网易和离职员工的撕逼大战点燃了我的朋友圈。

说是撕逼,其实不准确。

因为从舆论来说,这属于单方面吊打,场面极其残忍。

互联网人员架构优化指南

截止目前,这篇文章的在看数都有10W+了,保守估计阅读量得有大几百万甚至千万级别,很多转载的阅读都有10W+了,非常硬核。

按照文章中的描述,大概内容如下。

 “我是网易的一名游戏策划。14年从上海交大毕业后就进入网易工作。直到18年底开始传出网易毁约应届生、年前最后一天裁员、威胁员工的消息时,仍不愿相信这是网易的所为,更想不到不久后我就会在身患绝症的情况下亲身经历逼迫、算计、监视、陷害、威胁,甚至被保安赶出公司。”
该员工表示与网易公司展开了几个月的交涉。在此过程中受到了网易游戏包括复合强行挑刺、变相背锅、被早退、被诬陷、保安暴力驱逐等不公平待遇。——腾讯深网

网易回应了一句。

公司从集团层面安排了专项小组,已经在进行了解核实。核实情况需要一点时间,但可以明确的是:员工健康当前,公司所有的支持和关怀都不会因员工离职而终结。—— 腾讯深网

二者的表述一比对,总感觉那句

公司所有的支持和关怀都不会因员工离职而终结

有点怪怪的,可能是我最近熬夜过多产生了幻觉。

互联网人员架构优化指南

今天早上,网易正式发布了回应,内容如下。

互联网人员架构优化指南

根据这个声明,差不多就是肯定了员工身体有问题,也认可在劝退过程中存在一些【简单粗暴】的行为,当然具体怎么简单粗暴了就没说。

另外也再次声明了此员工绩效不合格,只不过对应的主管没有及时了解病情。

对照着原作者的文章再看这篇声明,两篇文章交相辉映,很多矛盾点都特别有趣,建议大家自己感受。

网易的员工看了之后可能也会觉得很有趣。

互联网人员架构优化指南

在这个声明之后,网上又传出了另一个声明,号称是网易内部说明,给了一个网易视角版的事件的流程图。

这很好,兼听则明。

互联网人员架构优化指南

互联网人员架构优化指南

互联网人员架构优化指南

互联网人员架构优化指南

互联网人员架构优化指南

严格来说,这个内容不可能说谎,没必要在这种事情上说谎。

但是从传播上讲,很多时候不需要说谎,只需要模糊细节,真话不说全,就足够了。

至于双方沟通过程中的各种细节,只有双方才知道,这个声明只给了一个结果,当事的细节永远是一个迷,或许这永远是个迷了。

尤其是拿着这个和作者的原文比对,大家的口径的分歧,建议自己品味。

而且吧,把2个东西融合在一起,居然毫不违和。

至于不同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很正常,屁股决定脑袋。

互联网人员架构优化指南

更有趣的是,大清早的,京东的Pr发了一个朋友圈,结合这件事来看,魔幻Plus。

感觉今年以来东哥总算做了件正常的事情,但是这个节点公布又有点奇奇奇怪,这个世界太复杂。

而且按照道理来说,这个热点孙宇晨老师没有道理不蹭呀,他的祖传100万呢。

互联网人员架构优化指南

抛开这件事情本身,我觉得非常有趣的是,作者在文章中写出了很多被操作的细节,这些事情有没有真实发生,谁也不知道,毕竟网易只是表示了确实有【简单粗暴,不近人情】的事情发生,但是具体啥事儿就不知道了。

另外实事求是的说,很多HR和法务在低成本裁员时的确实有惯用很多黑操作。

而在实际执行中,还有更多的神奇操作细节。

作为魔幻主义现实题材文学爱好者,同时也是社会达尔文硬核朋克,我觉得有必要写一篇文章,好好讲讲里面的一些手法。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和记笔记,我决定从一个黑心老板的视角出发,来拆解一些执行套路。

建议好好看,好好学,好好保护自己。

职场上不要相信任何人,除了你自己。

互联网人员架构优化指南

2

你是一个黑心老板,一天不从员工身上搞点东西出来,就会自我感觉不称职,浑身难受。

一个合格的黑心老板,必然是不能让员工省心的,这里的员工也包括HR,HR遇到老板不当人的时候,也非常糟心。

里外不是人是HR这个岗位的宿命,可以说这个岗位天生就是拿来当坏人的,毕竟HR也可以读作坏人的拼音简写。

而且这些坏人往往会被黑心老板拿来用完之后直接丢厕所里,还得含着泪说自己是有职业道德,总有韭菜歌颂镰刀,自以为是镰刀。

互联网人员架构优化指南

你作为一个黑心老板,怀着修炼黑心的目的,开始了创业。

黑心的第一步,不给员工签工作合同。

你有态度,但没有经验,真的觉得不签工作合同,偷偷摸摸发现金,就可以不承担任何责任。

为了谨慎,你还搞了一个沙雕试用期制度,说是前N个月算试用期,试用期没问题再签合同。

你自以为很聪明,而且灵活。

结果只要员工能够提供切实工作的证据,基本上仲裁一仲一个准。

你不仅要被罚,还要赔双倍工资。

那天你留着眼泪,用心体会这双倍的快乐。

互联网人员架构优化指南

你被不签合同这件事情搞的满头包之后,简单学习了法律,发现哪怕是实习生,也得签劳动合同。

但作为一个黑心老板,你的操作之路才刚刚开始。

随着公司规模扩大,你的员工越来越多,你又开始蠢蠢欲动了。

你发现五险一金的成本不低,但是又必须帮助员工缴纳,于是你想出了一个神奇的招数。

只按当地最低工资缴纳五险一金,而非工资全额。

一开始,你和员工口头协定,结果有员工去当地社保部门举报,你得全员补缴。

后来,你和员工立了合同约定,结果员工拿着合同去当地社保部门举报,你又得全员补缴。

再后来,你自以为研究透了相关法律,把劳务合同上面的真实工资拆成底薪,奖金,绩效等等不同的名目,其中底薪是当地最低工资,你觉得万无一失。

结果第二年你没有及时按照上一年实际收入给员工调整基数,结果员工拿着银行流水去当地社保部门举报,你又得全员补缴。

后来你想清楚了,这么麻烦,干脆发现金吧,老子发现金你还怎么举报,你没银行证据证明我发了多少。

结果员工直接随手加了几千块说是你发现金发的,然后去举报,你又爆炸了一次。

一来二去,你觉得HR看你的眼神有点奇怪。

就是那种,关怀弱智的慈爱眼神。

虚伪中透露着真诚。

你有点受不了这些眼神,最后咬咬牙全都老老实实走合同该怎么交怎么交。

但是你心里还是有一团火的,你知道这事儿没完。

互联网人员架构优化指南

3

随着公司最近形势不太好,你决定搞一波人员优化,减少公司员工人数。

你开心的笑了,觉得自己的一颗黑心终于有了用武之地,是时候让员工感受到世界的魔幻了。

减少员工的第一步,就是先把正常合同到期的人不续约,有好几个员工你早就看着不顺眼了,尤其是那个经常用慈祥的目光看你的HR。

于是到期那一天,你开心的拿着香槟在他们面前劲歌热舞土味蹦迪,让他们一路顺风麻溜滚蛋。

结果对方拿着合同到劳动仲裁,你没有提前30天书面or邮件通知不续约,需要付补偿金N+1。

你非常肉疼,主要是脸上的肉疼。

互联网人员架构优化指南

后来又有一批人合同到期,你学乖了,提前30天书面通知了。

你觉得自己这次天衣无缝,可以不花一分钱干掉这些人。

结果,这些人里面有一些是非首次签订劳务合同的。

有的是到期自动续约的,有的是你为了少缴纳社保五险一金给人家一年签一次改数字的。

他们默默的没有理你,转身就去了劳动仲裁。

于是你要支付补偿金2N。

你的脸和钱包,又一次上了天。

互联网人员架构优化指南

4

你思来想去,觉得裁员是一门艺术,光靠自己不行,你需要专家指导。

于是你找到了业内知名的铁面裁员顾问深入学习如何通过恶心的手段送人走。

这个顾问鼎鼎大名,人送外号钮钴禄·搅屎棍。

搅屎棍老师是业内知名裁员专家,被他裁掉的人号称可以绕地球一圈,由于实在恶心的人太多,光赶人不给补偿,导致他每晚总有鬼压床鬼吹灯。

互联网人员架构优化指南

搅屎棍老师一上来就教给你核心思想。

如果想要不花钱干掉员工,最好的手段就是栽赃污蔑威胁泼水。

而且要对员工分层,拉拢一部分,分化一部分,打压一部分,让他们自己大乱斗,最好你少出面。

你说如果不这么做呢?

搅屎棍老师摸了摸自己的光头。

你以为我的头发是自然掉的么?都是被员工揪掉的。

你说我就是想全都裁掉不花钱呢?

搅屎棍老师笑了,说那就先把让HR和法务出面干活,干完了连HR和法务一起干掉,记得他们的赔偿要给够。

互联网人员架构优化指南

如何栽赃员工?

栽赃员工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软硬结合。

硬的是合同和公司规章,一定要在合同上注明绩效连续不达标可以视为无法胜任工作,可以辞退,这个是基础。

但是从法律上讲,如果真的公司要用这条来辞退员工,那么必须要有明确举证,一般来说,单纯公司举证很难,员工如果联合起来,很容易把公司搞的上上下下。

所以需要软工程,软工程就是公司规章。

要在公司规章中给绩效分档,但是不做详细的说明,解释权完全放给业务主管来打分。

同时要保证这些业务主管,必须要是和老板站在一起的。

而且开人之前,一定要提前至少2个月来压人的绩效,不能在邮件以及OA里面留下一些正常绩效的记录,不然被员工拿来会作为证据,导致公司被卡到蛋。

很多聪明的员工日常都会把信息下载到本地,并且在各种谈判场合录音及导出文字证据。

搅屎棍老师耸耸肩,人和人之间基本的信任呢。

互联网人员架构优化指南

如果不能直接使用绩效来压人呢?

搅屎棍老师笑了,真要抓人把柄,方法多着呢。

例如报销规范,就是一个很有趣的点。

可以在公司的规章制度上把报销的时间节点以及报销明细规范的整整齐齐,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相对不要求那么规整。

这样就是一个网,只要员工报销,就有一定概率会有违规的把柄,掉到网上。

这些东西平时用不上,搞事儿的时候就能用上。

你如获至宝,就这么搞。

但很快你就发现,有员工拿着这个去财税那里举报你账务不清,隐藏利润。

你被狠狠的教育了一通。

互联网人员架构优化指南

5

你思来想去,财税这块儿不好动,还是走下三路吧,刚好搅屎棍老师就是走下三路的大师。

搅屎棍老师说,乱搞之道,攻心为上。

什么叫攻心为上,就是要打破员工的心理预期,给他一个威胁式的引导,让他主动辞职放弃补偿。

例如威胁如果不主动辞职,则在背景调查上说他坏话。

再例如威胁如果拿了赔偿,则在离职证明上写他是被裁或者能力不达标被开除的。

你觉得此言大善,决定执行。

结果,你威胁人的事情被人录音了,员工一觉得事情不对,一键录音,你被搞了波大的。

你又威胁员工在离职证明上要做手脚,结果员工纷纷表示随你怎么写,就是要赔偿。

你给了赔偿,离职证明写了裁员。

结果你发现员工欢天喜地的拿钱走了。

人家在面试下家的时候直接就说上家经营不善,与下家达成一致。

有些朋克点的直接背景调查留关系好的同事。

更朋克一点的直接离职证明PS一下改成正常,彩色打印出来。

炒鸡朋克的直接说离职证明没拿到,但是可以签保证书与上家无纠葛,若有则自己承担责任,下家往往也认可。

反正离职证明唯一的用处就是帮下家撇清责任,只要社保和流水能证明工资和工作过,离职证明本身并不重要。

你觉得自己上当了。

互联网人员架构优化指南

当你发现威胁员工会被录音,离职证明又卵用没有的时候,你一时手足无措。

这时,搅屎棍老师笑了。

分享给你一篇很有趣的文章,里面涉及了很多套路。

什么威胁员工家人,什么故意不让考勤,什么发动保安,什么绩效骚操作,什么翻人朋友圈当证据威胁之类的,你大受启发。

老板莫慌,恶心人的手段多种多样,你可以给员工安排各种恶心的工作,并设定不合理的KPI或者明显无法达成的指标。

例如每天把员工工作地点从他住的地方的一头,改成另一头,然后要求他每天跑2次,然后严抓迟到早退。

对于有家室的员工,直接安排非洲。

再例如按销售冠军或者关系户的标准给员工定KPI。

再例如要求员工转行天天上课,写心得体会。

再例如给员工编排给公司造成重大损失,就像每天进办公室先迈左脚导致公司地面完整性受损之类的。

你说哎呀这可太损了,管用吗?

搅屎棍老师笑了,当然管用,我在上一家企业就这么干的,恶心走了一大半的员工,只要放弃做人的底线,手段可谓是百花齐放。

你说是不是万无一失?

 

搅屎棍老师想了下说,有的员工很聪明,朋友圈只有3天可见,并且在感觉不对的时候直接不发圈,你想坑人得提前踩点。

而且有的员工急眼了,收集证据直接在社交媒体把你的操作暴露出来,再来个匿名,你的脸就难看了,在职员工也会人心惶惶。

你说还是想要脸的。

搅屎棍老师说,这就不对了,既当又立是咱们这行的大忌,咱们玩儿的就是不要脸。

互联网人员架构优化指南

6

你想了半天,发现只要员工自身没有重大过错,并且在谈判场合做到了录音保留证据,留下了往来邮件及对话截图,你基本没什么胜算。

搅屎棍老师说,也不是完全没有胜算,这时候,感情牌就很重要。

很多员工其实心很软,尤其是HR如果哭着给他们说自己也不容易,自己也要被裁,他们心一软是会答应的,这叫人类同理心。

但一定要派出日常人缘比较好的HR,最好见面先哭的那种。

派个人缘不好的过去对方不会理会的,这叫我的眼泪你无所谓。

不过还有一种思路,就是故意排贱人去谈,吸引对方动手,打架也是开除的好方法,挨打也是一种爱。

反正养着这群法务不用白不用。

不过遇到冷静的员工,直接开录音,就没用了。

互联网人员架构优化指南

你说还有其他套路么。

搅屎棍老师说,还有一种叫做理智牌。

就是告诉员工,公司没钱,你也别和公司拖着浪费你自己的时间了,最好还是早早自谋生路吧,不要耽误自己。

一般如果是小公司,员工也不会太纠结,因为他们自己的时间也很宝贵,除非是实在找不到工作的,都不会死赖着。

你说如果是我们这种国际化大公司呢。

搅屎棍老师说,那就要换一种理智的说法。

要给员工科普,即使是走劳动仲裁,公司也可以拖着,而且在执行阶段各种赔付金分12个月发,就是要拖过仲裁期限。

跟大公司玩儿,做梦吧!

你说这个有意思,是不是员工没辙了?

搅屎棍老师说,也不是,其实劳动仲裁是有明确的时间期限的,立案最长60天审结,二审最长3个月,员工只要不是条件太差,基本都等得起,尤其是大公司不怕没钱赔,员工真的快乐起来公司也没辙。

而且即使分12个月给,如果后面员工不满意,照样可以起诉,法院是一定会受理的。

玩这手赌的就是多数人怕麻烦。

一旦遇上不怕麻烦的,还是麻溜给钱吧。

你说那我还是要赌的,毕竟钱可以少给。

搅屎棍老师说,就怕这些知识被传播开,大家都这么玩儿,你就完犊子了。

互联网人员架构优化指南

你想了一圈,抛出了一个究极问题。

有没有终极解决方案,就是我不当人的那种。

搅屎棍老师说有,你跑路就可以了。

你说有没有次等的?我家里还有猪要养。

搅屎棍老师说,那就找一个完全和你公司没有股权关联的人,注册一家公司,然后骗员工全都自愿解除你公司的协议,转签那家皮包公司,然后过2个月直接破产,反正也没钱,执行也执行不了。

你说这样会不会被识破?

搅屎棍老师说有些聪明的员工,在转签的时候会去查公司的股权关系,如果是完全没关系且新成立的公司,他们是不会签的,你就只能走N+1辞退,一旦他们还把这个信息告诉同事,你就更没招了。

你想了想,觉得网络时代似乎这么搞会被吊打。

互联网人员架构优化指南

7

突然,你心生一计。

搅屎棍老师,既然我们的核心思路是威胁员工,那何不做的更直接果断呢?

搅屎棍老师眼前一亮,你的意思是?

你说干脆组建一个类似高利贷催收的威胁团队,不自动离职直接爆他通讯录,炸他的家人,再P他们的裸照群发彩信,就不信这帮老实人不服气。

搅屎棍老师叹了一口气,你这个方法很有悟性,但是执行起来容易被扫黑除恶,只要人家有录音,你就完蛋了,我年轻的时候也这么操作过。

后来呢?你很好奇。

后来我进去了,出来之后就被称为搅屎棍了,你以为搅屎棍是什么意思?

你突然震了一下,问道,你是不是非常后悔?

搅屎棍老师说,不是的,其实挺爽的,要么咱们这次也这么干,我带你一起去爽爽?

你看着搅屎棍老师面色发黄的笑容以及妖娆的身姿,不禁打了个哆嗦。

老师我给你开玩笑的,其实,我是一个好人,咱们该怎么补偿,就怎么补偿吧。

你可能都没想过的中国经济纵深现象

10亿人没坐过飞机,8亿人没到过北京
你可能都没想过的中国经济纵深现象
你可能都没想过的中国经济纵深现象
我们在长期的行业调研过程中,经常会发现一些很有趣的经济现象。很多经济现象其实都让我们非常诧异,而这种诧异的背后,往往代表着某一种我们意想不到的产业机会或者生意机会。

本周我们梳理了一些我们遇到的有趣的经济数据和现象,仔细思考你就会发现,很多意想不到的经济现象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
 
下面我们从“覆盖深度”、“人口结构”、“区域结构”、“经济体量”四个维度与大家分享我们观察到的有趣经济现象。

维度一、覆盖深度

首先,从“覆盖深度”这个维度来看,我们发现有一些这样的现象。

第一,2018年中国民航局统计全年搭载乘客6.1亿人次。其中很多是单人多次往返,比如我个人一年的飞行次数就在120次。但是这个乘坐人数和庞大的中国人口基数相比,国内仍然有10亿人没有做过飞机。2017年出境游人数是1.3亿人次,拥有护照的人口也是1.3亿人。所以按这个逻辑来推理,中国还有13亿人是没有进行过出境旅游的,可见出境旅游未来市场依旧会非常非常大。

第二,国家事业体系直接雇用的人员达到4500万人口,其中包括公务员,公共事务,工商联,妇联等等工作者,占到全国总人口的3%。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最近推出的党政学习APP学习强国,它的日活跃程度会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数量级。同样这也意味着这些人持续的党建类学习,需要各个地方有关支出的平台开发费用,是非常庞大的一个数字。

第三,中国整过容的人超过800万。据统计,中国现在有800万人进行过整容或者是微整容,其中男女比例是1:13。所以如果你是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几千万的人口里,你可能会发现你身边十几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是至少微整过容的。

第四,中国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数其实只有4600万。仅占整个中国人口的4.5%。这就意味着如果你能考上大学,其实你已经比大多数人的职业发展空间以及人生状态好很多了。这也意味整个职业教育还有极大的空间。

第五,中国还有3000万人处在贫困线以下。年收入低于2300元是我国定义的贫困人口,目前我国仍有3000多万人年收入低于2300元。同时我们还另外统计了一个数据,中国有3.6亿工薪阶层,其中超过9000万人年收入低于3万元。也就是说有四分之一的工薪阶层,月薪是低于3000元的,尤其在三四线甚至五六线城市更为明显。这些人的底层基础消费与消费代际差异带来的消费动力会是未来源源不断的动力。

第六,甚至你可能都没有想过,中国有大概1500多万的4-6岁小朋友,这些小朋友中可能有一半的人都是有潜在足部畸形问题的。所以我们可以想到,这里面可能也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市场。包括足部健康,足部保护,甚至包括一些保健知识教育等等,都可能产生的一些机会,这是一个非常非常大的市场。

所以以上第一个维度,从整个覆盖深度看,在国内一个非常小的事情,积累下来,可能就会发展成为一个非常大的事。可能一个我们看起来很常见的事情,在很多人的人生里可能都不是标配。所以这个是我们所说的第一个中国经济的纵深现象。

维度二、人口结构分布

第二个维度,我们从人口结构分布来看整个中国经济纵深的情况。

第一,中国60后大概有2.2亿人,70后有2亿人,80后有2亿人,90后有1.6亿人,00后有1.2亿人。我们从这样一个人口结构去思考中国经济未来会发生哪些变化。很明显,整个老龄化进程未来20年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方向,很可能10年之后中国的主要劳动力就会少掉一个亿,那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未来房地产,劳动力,养老,包括老年疾病,可能每一个都是一个重大的市场,甚至你会发现未来能够交养老保险的人,比拿养老保险的人要少得多,至少目前看要少一个亿人口。甚至我们还去调研过,目前养老可能面临着很多供不应求的问题,比方说现在在中国每千名老人能够共享的老年病床只有24.4个,那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1000个老人中如果出现老年问题,需要老年病床或者老年养护,只能满足2%不到3%的人。甚至再研究下去,你会发现,目前老年痴呆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老年病,在中国现在老年痴呆已经超过1000万人口,这里所面对的养护、用药、甚至日常生活习惯产生的相关用品,也是一个非常巨量的市场。

第二,中国整个GDP越高,人的压力就越大,压力越大,抑郁症患病的风险就越大,整个国内目前按统计,轻度抑郁人群已经接近9000万人,轻度抑郁其实有些层面上是可以不用通过治愈就可以恢复的。但是有些严重的情况就需要通过药物治疗,那整个国内能确诊为抑郁症病情的,这种发病率大概是3%,意味着整个中国具备确诊条件的抑郁症患者有2600万人,但是国内现在的识别率,因为各种社会环境、社会认知的问题,整个识别率是不到20%。而且,只有10%的人是真正接受过药物治疗的,所以整个抑郁症还面临着巨大的市场空间,而且中国每年抑郁症死亡人数接近6万人,这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数字。这对应着是整个中国未来心理健康产业的崛起。

第三,中国整个城镇失业率大概是3.8%,就是意味着中国在官方口径认可的失业数量,每年就得突破3千万人。在这样一个量级下,失业培训,失业补贴,可能都面临着创业机会。而且从目前职业结构看,最跑火的职业,我们发现,全国本科生毕业平均只有5000元钱起薪,但是我们看一些特殊技能行业,比方说建筑工人基本上月薪都要4700起甚至更高,空调安装工超过8000元,汽车修理工超过1万元,月嫂超过1万元,按摩师超过17,000元,就这些方向能够明显的看出,整个现在产业结构在人口上劳动力分布的反应。

第四,中国现在男女单身人口达到2亿人,这意味着整个单身经济、结婚经济所对应的商业机会其实是非常非常多的,尤其是现在这种互联网的环境下,很多人都处在一个不婚状态,尤其是随着经济发达的程度,很多人为了匹配经济压力,晚婚晚育它都会带来相关的机会,而且每年还有增量的变化,会带动相亲产业、医疗保健产业、成人用品行业、消费娱乐等多个行业。

第五、在消费升级过程中,中国对宫颈癌疫苗的消费力有多少?中国每年有10万例宫颈癌病例,能够占到整个全球发病率的1/5,每年大概有3万人是死于这个病的。这种情况下,国内在去年有超过200万人去打过HPV疫苗,而且基本上,去香港注射HPV都是供不应求状态,基本上每天都排队,尤其9价HPV疫苗,基本上现在售价都达到2000元甚至更高。如果算上,注射过程中所产生的游购娱相关的消费,一次要注射三针,很可能一针HPV一个人能带动2-3万元的相关消费,你想想这会是一个多大的消费市场。HPV现在国内在推国产化,相关的股票也非常火爆,那这个市场的预期是非常好的。同样道理我们推论,如果其他疫苗免疫类产品进一步成熟,想象一下,如果未来平价化的干细胞治疗与免疫在国内推广,会有多大的空间?甚至包括其他病种,比方说老年痴呆、某些性病、某些妇科病的免疫与预防,都会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

所以我们小结一下,我们去判断一个事情的机会,很大程度要取决于人口结构的底层变化,这个是市场需求变化的一个底层逻辑。
 
第三个维度,从区域结构的角度来看看整个国内区域纵深的情况。

第一,我们发现南方人比北方人在消费上更讲究。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数据,全国便利店数量,广州超过4万家,但是广州只有1500万人;而上海有2.7万家便利店,上海有2500万人;而成都1600万人就有2.6万家;而北京2500万人只有2.4万家便利店,所以从这样一个角度,南方的零售业态是比北方要更发达更精细化的。

第二,我们看三四线城市的消费结构,基本上今年过年的时候进口水果的消费主力基本集中在三四线城市。而整个线上数据分布,整个支付宝每月的新增用户中,有超过55%的用户来自于三四线及以下城市,三四线城市的下沉力量已经变成国内消费升级的主动力了;三四线城市的通信设备活跃度每个月累积达到6.1亿台;

第三,从农村看,农村有44%的家庭没有电脑,但是93%的家庭都是有手机的,在手机的普及率下,整个农村现在变成互联网的一个巨大的入口。

第四、农村人口1995年时,高峰期有8.6亿人,现在农村人口已经变成了5.6亿人。而且农业是整个全国从业人员最多的一个大行业,如果除掉相关农业方面从业人员,估计农村人口应该有2-3亿,2-3亿农民养活了整个中国15亿人。但去看美国,美国真正的农民其实只有280万人,所以背后所对应的农业科技,农业智慧化,农业信息化,智能化的水平是非常高的。这也意味着国内目前所面临的产业机会以及在整个农业科技方向上未来的潜力和空间。

维度三、区域结构

第三个维度,从区域结构的角度来看看整个国内区域纵深的情况。

第一,我们发现南方人比北方人在消费上更讲究。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数据,全国便利店数量,广州超过4万家,但是广州只有1500万人;而上海有2.7万家便利店,上海有2500万人;而成都1600万人就有2.6万家;而北京2500万人只有2.4万家便利店,所以从这样一个角度,南方的零售业态是比北方要更发达更精细化的。

第二,我们看三四线城市的消费结构,基本上今年过年的时候进口水果的消费主力基本集中在三四线城市。而整个线上数据分布,整个支付宝每月的新增用户中,有超过55%的用户来自于三四线及以下城市,三四线城市的下沉力量已经变成国内消费升级的主动力了;三四线城市的通信设备活跃度每个月累积达到6.1亿台。

第三,从农村看,农村有44%的家庭没有电脑,但是93%的家庭都是有手机的,在手机的普及率下,整个农村现在变成互联网的一个巨大的入口。

第四、农村人口1995年时,高峰期有8.6亿人,现在农村人口已经变成了5.6亿人。而且农业是整个全国从业人员最多的一个大行业,如果除掉相关农业方面从业人员,估计农村人口应该有2-3亿,2-3亿农民养活了整个中国15亿人。但去看美国,美国真正的农民其实只有280万人,所以背后所对应的农业科技,农业智慧化,农业信息化,智能化的水平是非常高的。这也意味着国内目前所面临的产业机会以及在整个农业科技方向上未来的潜力和空间。

所以从第三个维度看,我们看区域结构上,整个中国经济体量目前的状态,你会看到越往下,越往基层的经济空间越大,在区位结构上带来的落差会带来大量的生意机会。

维度四、经济体量影响
 
第四,从经济体量的影响上来看,有一些数据可能会让你感觉比较搞笑,但又意味深长。

第一,南京有800万人口,但是南京一年能吃掉一亿只鸭子,因为南京人非常喜欢吃盐水鸭,也确实特别好吃,基本上每个南京人平均每年要吃12只鸭子。

第二,四川人每年要吃掉将近2亿只兔子,四川不到一个亿人口。基本上全球兔肉产量200万吨,其中中国的产量大概有30%。但是光四川消耗量就能达到42万吨,这意味着要吃掉2亿只兔子,所以基本上中国产的大部分兔子是被四川人吃掉的。

第三,我们想象一下,中国一年要吃掉多少只小龙虾,这个数据是一年500亿只。全国有超过5000家的小龙虾养殖社,从业人员超过500万人,而且整个小龙虾所对应的需求量非常非常大,超过200万吨。其中最能吃的是武汉人,武汉一年要吃掉30亿只小龙虾。那你想象一下,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小龙虾背后所对应的疫苗饲料,甚至包括专业培训、专家资源,那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需求量,甚至包括对应小龙虾的调味料,这些都是巨大的市场。

第四,中国现在有40万家火锅店,整个规模4800亿,看起来海底捞的占比数量其实不太大,但是海底捞占据了整个市场最牢固的盈利能力,是整个行业的标杆。全国有40万家火锅店,这意味着什么样的机会?假设你去给火锅店做智能洗碗机,你觉得这个生意会不会很好?40万家店需要多少从业人员,这些从业者的培训怎么做?这背后会不会带来相应的机会。

第五,中国的奶茶店,保守估计应该有50万家以上,而且每年还在以10万家新店的数量增长,虽然每年有很多奶茶店倒闭,但是基本上每年还能以20%的增速进行新开店。而且基本主力用户80%是女性用户,而且基本上现在单杯消费数量以及客单价都在增长。这些休闲饮品类的供应链机会,甚至包括带来的装修类的机会,我们认为这些叫配套产业,也会有源源不断的生意。

第六,中国每年进口粮食1.08亿吨;谷物进口2000万吨的;大豆进口8000万吨。你想象一下,这些产品如果一旦在上游种子技术有突破,种植技术进一步成熟,与下游的消费进一步结合,一旦推动国产化技术的成熟,这些又意味着国内多大市场的崛起。

第七,中国快递数量已经达到了507亿件,基本上每个人每一个月平均要寄三个快递,那你想象一下,如果每一个快递都需要2平方米的瓦楞纸进行包装, 你想象一下这个消耗量会需要多少木材,我们测算了一下,基本上支持中国物流快递量的瓦楞纸木浆消耗数量,等于一百万课树木的消耗量。

第八,中国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原油进口国,基本上中国原油消费对外依赖度已经提高到了70%。2018年,原油进口量为4.6亿吨,对应着每天进口量是920万桶,这个数量基本上是加拿大加上伊拉克的总产量加总还不够,所以从这样一个能源结构上,你能看到什么样的产业机会。这意味着在国内有各种动力和政策在支持其他能源对石油的替代,所以如果在中国能找到一些新的能源能够替代石油,那它未来的消费空间其实是非常非常大的。比方说,目前我们就非常看好生物质能源在供热和供电上的应用。

你可能都没想过的中国经济纵深现象
我们的思考

所以,你听了这么多经济现象,你对中国经济的感知和感受,你认为机会在哪里?你还有没有发现其他的有意思的中国经济纵深现象,这些背后都意味着哪些所对应的产业机会,我们可以预留几个问题和大家在群里讨论。
 
比方说,你还可以思考几个问题:

第一,中国前10名的出口商品都有哪些?其中增长最快的是哪些?

第二,中国进口商品中,增长最快的是哪些,背后所对应的产业机会是什么?

第三,中国从业人员增长最快的行业是哪些?这些行业背后对应的产业规律和现象又是哪些?

第四,在中国哪些行业产值和从业人员的比值是差距最大的?你能不能找出10个单人产出GDP最高的行业?这些行业背后的产业逻辑和产业现象有哪些?我们可以在不断地探讨过程中去论证,到底还有哪些经济机会还在我们能看到的经济现象中发现。以及你还有哪些新发现?
 
—end—
 
来源:二哈视界

房地产时代谢幕了

来源:智本社(ID:zhibenshe0-1)
作者:清和
财政税收,是洞悉中国宏观经济走势的重要指标。
每一次中央层面的税收改革,都深刻地改变着中国宏观经济的大方向。
改革开放初期,“包干制”取代了“大锅饭”,激活了地方的积极性,释放了社会潜能,地方经济一跃而起。
1994年,分税制取代了“包干制”,解决了中央财政危机,央地财政事权矛盾日益突出,手握财权的中央拉开了基建投资的大幕,财政紧缺的地方启动房地产经济。
如今,2019年10月,央地财政税收关系再次改革。国务院印发了一份《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后调整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改革推进方案》。
这次改革方案,旨在增加地方收入,“缓解财政运行困难”,增强地方自主权。具体内容:
一是“保持增值税‘五五分享’比例稳定”。
在2016年营改增时,国务院印发了一个《过渡方案》,将原来增值税中央75%、地方25%,改成中央、地方各分享50%。
如今,这一《推进方案》再次明确“五五分享”,持续稳定给地方输血。
二是“调整完善增值税留抵退税分担机制”。
三是“后移消费税征收环节并稳步下划地方”。
这意味着,消费税(2018年国内消费税10632亿元)将全部划拨给地方,增加地方的财政收入。
此次改革,对房地产行业影响巨大。而这一改革,却容易被业内及关注楼市的人士所忽略。
智本社之前关于房地产的文章,形成了顶层设计“房住不炒”、外部市场“中美贸易战”(金融开放)、内部政策“土地财政”的判断逻辑,得出的结论是:
“2019年开始,中国房地产经过了20年的市场化之路、10年的金融化之路后,已完成了拉动经济增长历史使命,土地融资处于被动性退出阶段。”(详见《2019政府工作报告之房地产解读:政策调整、房价走势及判断逻辑》)
从中央决策层面,房地产之于国民经济的地位已经下降,今年两会上,住房及房地产问题并没有向往年一样单列成章,同时,报告对房地产期望只是“平稳发展”。
从外部市场来看,随着中美贸易战的推进,以及中国主动对外开放,尤其是金融开放,抑制房地产价格上涨,防止资产价格风险,是能否顺利融入全球化市场的关键一步。(详见《资产泡沫 | 中美金融战的阿喀琉斯之踵》)。
如此,中央把握整体大局、设置高压线,要求房地产“稳字当头”: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同时,将调控权下放给地方,推动“一城一策”、“因城施策”。
随着棚改货币化收尾,抑制货币流向楼市,终结房企高周转模式,房产税推出倒计时,房地产的时代渐行渐远。
但从地方政府来看,房地产依然是不少地方经济的支柱,以及政府收入的重要来源,土地财政的依赖度依然很大。
所以,这一大方向就差一个环节,即如何解决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问题。
如今,这次财政税收改革,重新划分及明确央地财政分配,税收向地方倾向,增加地方事权灵活性,正好成为这一战略实施的闭环。
如此,房地产时代谢幕了!
本文逻辑:
一、中国房地产的根本逻辑
二、开放经济体的房产逻辑
三、后地产时代的判断逻辑

1

中国房地产的根本逻辑
房地产,不仅仅是经济支柱,它支撑着一个本土经济体的国家信用及国民财富。
在本土经济体中,中国已经形成了一套基于政策驱动的增长方式。具体到房地产,中国的国有土地制度、税收政策、土地财政,与房地产经济、城市化进程、城市公共用品等直接相关。
房地产不仅仅是经济支柱那么简单,它是国家信用体系的基石。从国家信用、货币(信贷)/国债(地方债务)、土地国有制度、土地财政、房地产经济,到城市化、城市人口、城市公共用品及生存权,这是一条深刻理解中国经济、货币以及房地产本质的重要脉络。(详见《深度地产 | “房住不炒”的楼市到底怎么走?》)
或许,很多人并不能够完全明白,土地对于国民生存而言,意味着什么?
《诗经》上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在一个相对的封闭环境中,比如商周时期的领土城邦之内,掌控土地意味着金字塔顶端的权杖,掌控着这土地上所有人的生存权。
城邦时代的欧洲有句谚语叫:“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它说明了土地直接掌控者对领地的绝对统治权。
法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坎蒂隆曾在《商业性质概论》指出,土地垄断者决定了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和市场价格【1】。
坎蒂隆所指的土地垄断者正是封闭经济体中的城邦领主。领主垄断了土地,如何安排土地生产,比如种植多少粮食,种植多少葡萄,狩猎场多大,决定了这块土地上能够养活多少人,也决定了这块土地上的粮食价格。
他举了很多例子,比如说古代中国,古代中国大量的土地用于生产粮食,而不是狩猎或种植奢侈产品之用。这样中国可以产出很多粮食供养大量的人口。
但是,欧洲的情况则参差不齐,有些地方的领主、地主奢侈无度,喜欢喝葡萄酒和狩猎,将大量土地种植葡萄和放牧。
这样的结果是,这片土地上产出的粮食有限,粮食价格高涨,能够养活的人口少。依附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不得不选择不婚、晚婚、少生育,甚至杀婴的方式,来换取生存权。
从房地产的角度来看,土地垄断者垄断了城市的土地,供给多少土地,以什么价格拍卖,决定了这座城市能够容纳多少人口,决定了这座城市的房价;同时,也间接决定了这座城市的年轻人是否结婚,是否晚婚,是否不生育,生育多少个孩子,是否生育二胎。
所以,土地垄断权,是一个座城市的生存大权。土地制度、土地财政、房地产与城市的婚姻、教育、养老、社交以及生存权深度捆绑。
如果没有房产,你将无法获取优质教育权、优质婚育权、更好的社会地位以及信贷条件,甚至影响你和下一代的社交、就业与前途。
学位房是理解经济本质最好的视角。优质教育权是城市生存权的核心,优质教育权取决于学位房,学位房支撑着房价,房价支撑着土地财政和货币,土地财政和货币支撑着一个国家的信用。
土地国有制度决定了土地供给,城市生存权争夺扩大了需求。如此,供给与需求共同支撑了房地产价格,然后托举着一个国家的土地财政、货币信用、债务信用以及国家信用。
比如,美国在建国初期,因独立战争而负债累累,联邦财政及国家信用濒临崩溃。这时,联邦财政部第一任财长汉密尔顿设计了一套基于美元和国债为基础的金融体系,以应对联邦债务危机。
为了取得州政府的支持,强化联邦政府权威,汉密尔顿宣布各州因战争所承担的债务全部由联邦政府支付。汉密尔顿此举换得联邦财政部的国债发行权。不过,拆东墙补西墙终归不是办法。
于是,联邦政府按照此前通过的《关于西部土地测量和出售法令》(1785 年)、《西北法令》(1787 年),大举扩张国有土地(购买、掠夺、战争吞并土地),然后通过出售国有土地所得“用于偿还债务或者履行偿债业务”。
这就是美国土地财政的开端。(详见《房地产税 | 中国经济的惊险一跃》)
从杰斐逊总统开始,到1837年,联邦政府通过拍卖土地获得巨额土地出让金,终于还清了所有的债务,而且国库中还有大量的盈余。
土地财政,避免了美国联邦解体以及国家破产,彻底巩固了联邦财政和国家信用。
当然,也有操控失败的案例。
欧洲国王、城邦领主曾经以土地抵押发行债券,向城镇商人、金融家借钱,这也是一种通过土地扩张国家信用及统治力量的方式。不过,一些国王、领主因战败而负债累累,最终失去土地,甚至王权。
法王路易十五穷兵黩武,大举国债,四处征战,因七年战争战败,以及支持美国独立战争,导致国库亏空,国债总额高达20亿法郎。
到了路易十六时期,财政危机一触即发,路易十六强行向农民、市民为代表的第三等级征税,最终局面失控,引爆了大革命。
中国在1954年的宪法中规定,“国家依照法律保护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和其他生产资料所有权”,这部宪法其实承认农村土地是私有制。但是,这张纸被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滚滚洪流给碾压了。到1956年,全国农村私有土地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土地集体所有制。
1982年新修订的宪法明确了土地国有化制度。这部宪法规定:“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
1982年宪法为政府实施土地财政提供了法律支持,也为货币、债务以及国家信用奠定了基础。
但是,八九十年代,中国城市化还处于起步阶段,城市土地价值力量尚未挖掘。直到1994年分税制改革,尤其是1998年房改之后,中国的货币、债务以及国家信用才快速地依托于土地、房地产及房价腾空而起。
比如,银行发放信用贷款以土地、房地产作为抵押,中国的私人信贷大部分以房地产作为抵押物。又如,地方政府发行债券,以土地财政作为担保,土地财政是地方政府的重要收入来源。再如,中央大搞“铁公鸡”,除了大量增值税收入外,国有土地也是一项巨大的支持。
美国建国初期以及欧洲城邦时代,实行金属货币或金本位制,货币扩张能力受限,只能通过发行债券融资。
但如今的信用货币时代,货币发行无需刚性兑付,货币扩张能力被解放。信贷货币(非基础货币)发行主要以土地及房地产为抵押物。
所以,信贷货币及公共债券,本质上属于土地本位。楼市本质上是城市生存权本位,而货币、国债又是土地本位。由此可以推出,货币、公共债券实为城市生存权本位。
中国依靠国有土地政策以及近20年的土地财政快速地建立国家信用。中央以及各省各城以土地财政及国有土地为信用基础,大规模扩张国债、地方债和城投债,银行大量发行信贷货币,然后大搞基建,大造新城。
如此,从国家信用到城市化中的婚姻、教育及生存权争夺,这样就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链条:城市生存权竞争和土地供给少,支撑房地产价格,然后支撑财政、货币及债券,最终支撑国家信用。
在生存权本位的封闭经济体中,楼市和货币为什么坚挺,因为人要生存,要在城市里生存。
只要吸引足够的人在城市生活,争夺城市生存权必然托举楼市和货币。
如此之多的人进城买房,为学位房竞争房产,相当于托举着一个国家的国家信用、经济命脉及国民财富。

2

开放经济体的房产逻辑
以上所讨论的整套中国房地产的根本逻辑,都基于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本土经济体。
若在开放经济体下,或从本土经济体向开放经济体演变中,以上房地产的逻辑便不再成立,中国房地产经济也将面临根本的转变。
自中美贸易战以来,判断中国房地产及宏观经济走势时,就需要加入一个非常重要的维度,即开放经济体。(详见《中美贸易战下的房价、物价及利率走势》)
开放经济体,与本土经济体存在本质区别,二者的增长逻辑、增长动力、政策效果、市场风险、竞争烈度、市场规则等完全不同。
中国决策层、经济学家、企业家、投资人以及国民大众,都有必要补上国际宏观经济学这一门课程,以应对中国正在主动开放(金融开放及市场准入)的市场变化——利率自由波动、汇率自由浮动、资金自由流通,以及国际宏观经济波动带来的外溢性风险。
智本社不少文章都讲到了开放经济体思维,但国人对此理解并不深刻。毕竟,中国在过去四十年形成了一个本土经济体的增长模式,我们已习惯了以上这套逻辑。
我在《深度地产 | “房住不炒”的楼市到底怎么走?》曾经指出中国房价的上线为“房住不炒”,底线为“地方债务”,总体房价在此上线和底线之间波动。
如今,随着中美贸易摩擦深入发展,以及这次税改重新划分央地财政分配,房地产发展方向更加明确:
上线:金融开放(贸易摩擦)
底线:地方财政(地方债务)
对外开放,尤其是金融开放,到底对中国房地产产生多大的影响?
中国现行的房地产逻辑,建立在本土经济体中,政府控制着土地供给权、货币配置权,以及城市户籍、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的支配权,房地产的规模及价格涨跌基本上由这三种权力决定。
而金融一旦开放,相当于这一完美逻辑的前提不存在。通常而言,金融开放以利率自由波动,汇率自由浮动,资本自由进出为主要特征。汇率波动以及资本跨境流通,将成为房地产经济最不确定因素。
在开放经济体中,资本和人才不再依附于城市这片土地上生存,土地供给权、货币配置权,以及城市户籍、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的支配权,对房地产的决定性影响大大被削弱。
当土地供给减少,房地产价格上涨时,资本及人才可以在全球寻求价值洼地或规避风险。
例如,你有2000万元人民币,可以选择在深圳买房,若你觉得深圳房价太高也可以兑换成美金在美国或澳洲购买不动产、股票或其它类资产。或者,你可以将深圳的房产出售,以置换成他国的其它资产,作为分散投资风险。
当货币供应扩大,支持房地产投资及信贷发放,以维持房地产价格时,资金可能会担心本币贬值而兑换成他国货币,如此货币扩张政策的效果被削弱,还可能引发资金外流和汇率波动的风险。
在这种开放经济体中,国内内陆河与国际太平洋相连接,水平面相互接近,资本自由流通。一旦汇率能够自由汇兑,资金可以自由流通,国内资本定然在全球寻求价值洼地和避风港。如此,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效果大大减弱,过去房地产那套基于政策逻辑就不太灵光了。
当然,中国一旦加入全球开放经济体,国际资本也会更放心地来中国寻求投资机会。但是,在金融市场开放的过程中,由于不知道两个市场到底存在多大的差距,不清楚资产价格是否在同一水平面,有可能引发资本外流的“泄洪”风险。
假如资本认为国内城市房价过高,有可能在金融开放时,涌入国外置换成低价资产,如此不仅冲击房价,还可能导致汇率贬值,引发一连串的金融风险。
历史上,日本、泰国、墨西哥、阿根廷都在金融开放的过程中,遭遇因政策不当引发的外溢性风险。
所以,金融开放不能一放了之,应循序渐进、按部就班。更重要的是,一边有节奏开放的同时,另一边必须对内改革,降低资产泡沫风险,与国际资产价格相接轨,与国际金融周期相匹配,与国际市场规则相适应。
中国已制定了外商投资法,降低了金融领域的外资准入门槛。中国取消了合格境外投资者(QFII/RQFII)投资额度限制,促进金融市场对外开放。中国推行利率并轨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
虽然中国金融开放可能还需要很漫长的过程,但是防患于未然,在对外开放大势所趋的背景下,抑制房地产价格上涨,防范资产价格风险,已经成为与对外开放相匹配的必然选项。
这一年多来,中国不断地给房地产“降温”:
房地产在中央层面报告的地位下降,房地产企业及老板不作为刻意塑造及宣传的对象;
棚改货币化接近收官,首次提出“收缩型城市”,要求中小城市严控增量、盘活存量;
严控资金进入楼市,打击房企对外举债,终结房地产高周转,这个行业开始慢下脚步。
总之,“经济去房地产化,房地产去泡沫化”,大势所趋,旨在在为金融开放做准备。
这一过程,最核心的问题依然横亘在那里,即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及债务问题。
如今房地产税的推出进入倒计时,这一项税收收入虽然划给地方政府,但是后者难言有多少积极性。主要原因是,土地出让金是一次性收取了70年的费用,而房地产税是一项长效机制——钱来得太慢,难以覆盖土地财政缺口。
以2017年土地出让收入5.2万亿为标准,要使房地产税超过土地出让收入;免征面积0平时,税率需在2.5%以上;免征面积12平时,税率需在4%以上。因此,如果免征面积超过12平,税率在4%以内,房地产税无法替代土地出让收入。【2】
如今,税改政策出台,旨在缓解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配合地方的“一城一策”调控政策,以降低地方政府对房价上涨以及土地出让金的迫切需求,从而达到抑制资产泡沫目的。
所以,在金融开放的高线之下,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压力越小,债务负担越轻,房价上涨的诉求越不强烈。

3

后地产时代的判断逻辑
中国经济周期是房地产周期。
中国房地产与经济周期的演变之路:
中国房地产的发展冲动,最早发端于1994年分税制改革之后,地方政府对于财政收入的“穷则思变”。本质上,是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矛盾妥协之结果。
与美国当年一样,都是因为“缺钱”,才想到“国有土地”融资这条路。不同的是,美国是面临财政危机的联邦政府卖地,各州政府免了债务,而中国是中央通过分税制解决了财政危机,地方政府则想办法一次性收取70年土地出让租金(所有权未发生转移)。
这次分税制改革阻力很大,为了满足地方的财政要求,中央将土地出让金划拨给了地方。当时,城市化没有兴起,房地产尚未市场化,大多数人还没有房地产经济的概念,也没有意识到土地出让金的巨大潜力。
1997年受亚洲金融风暴冲击,地方招商引资难度增加,内地省份财政极为困难,开始想办法谋求土地财政之路。
第二年房地产市场化改革开启破冰之路。
2001年加入WTO之后,中国经济腾飞、城市化大迈步,相应带来的投资热度与市场需求上升,再加央行外汇占款快速增加推动的货币宽松,以及国有商业银行的壮大,为房地产经济周期奠定了基础。
2003年,《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规定》出台,标志着中国房地产正式启动野马脱缰模式。
从1998年到2008年,属于房地产市场化的十年。
从2008到2018年,则是房地产货币化的十年。
这十年,在宽货币、宽信贷的支持下,房地产的发展轨迹也从市场化之路,演变为金融化之路。地方政府依赖于土地融资,商业银行依赖于地产信贷,城投公司及国有房企依赖于土地及信贷资本,资管公司依赖于地产抵押之上的批发性资本,私人资本依赖于直接的楼市套利。
不过,这十年的房地产伴随着明显的调控周期。
2009年,房地产受宽货币的刺激触底反弹。
2010年4月,推出“国十条”,同年9月又出“国五条”;
2011年1月,推出“新国八条”;
2013年2月,推出“新国五条”;
2015 年,推出“330新政”、“930 新政”;
2017 年,推出“317 新政”。
房地产市场在2010年、2013年、2017年呈现小周期性波动。但是,每一次调控之后,房地产又快速上涨,于是,坊间流行房地产“夜壶论”。
尤其是在2016年,一线城市房价翻倍,三四线城市紧随其后。在棚改货币化的驱动下,拉动经济增长、土地融资的历史使命进入巅峰执行状态。
但是,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房地产跳出了“越调越涨”的逻辑,其增长逻辑也正在根本性转变——经济去房地产化,房地产去泡沫化。
这意味着,中国房地产周期时代结束,房价快速增长的时代终结。
但是,房地产时代谢幕,并不是意味着房价下跌、投资下降,也不意味着房地产不作为经济支柱产业。
房地产在土地财政之上的惯性尤大,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庞大的体量。更重要的是,在本土经济体中,土地及房地产支撑着整个货币、国债、国家信用及国民财富。
中国从本土经济体走向开放经济体,需要国民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脱胎换骨的转变。“经济去房地产化”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这一转型的步伐与决心,与整个经济增长速度及竞争力相关,与金融开放的步伐与压力匹配。
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2019年第三季度GDP按年增长6%,逊于市场预期的6.1%,是继今年第二季度6.2%后,再创自1992年有记录以来的季度最低增长速度【3】
市场预计,中国GDP增速有可能进入“5”时代。经济学家任泽平曾经说:“新5%比旧8%好。”但问题是,若5%不是“新的”而是“旧的”呢?
比如,当经济增速下行,但是经济结构尚未实现转型,技术升级不足,GDP依然在旧动能下跌入5%水平,这时该怎么办?
这时,决策层很可能会继续增加旧动能的投入,大力投资房地产,以维持GDP增速。
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虽然GDP增速有所下滑,但是有一项数据很抢眼,那就是房地产投资规模及增速。
1-9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98008亿元,同比增长10.5%。其中,住宅开发投资72146亿元,增长更是高达14.9%。
房地产投资依然如此大规模及高增长,说明中国房地产依然处于高投资水平。这是中国在当前及过渡期内维持经济增速的一种策略。
所以,在后地产时代,房地产时代谢幕,但是房地产并未消失,房地产投资在短期内或某个阶段依然会维持较大规模。
可以预计的是,在后地产时代:
一、整体上,房价上涨动能受到抑制,上涨和下跌概率都小,以长期横盘、小幅震荡为主。
二、局部上,房价分化比较明显,一线城市及城市核心地段价格比较稳定,但是人口净流出的城市下降可能性大。
三、短期看,房地产投资规模依然会很大,依然是支撑地方经济的中坚力量;只是房地产的使命从过去拉动增长,变成托举经济不下滑。
若持续大规模投资,房地产产能则会大幅度上升,这样用不了多久,中国又会面临产能过剩、库存过大、杠杆过高的问题。而价格又被“盖顶”,到时最不愿意看到的是再来一次货币化出清。
在本土经济体中,土地是国家信用的核心资产。在向开放经济体转型的过程中,国民经济需要培养新的信用资产。
例如,纽约、伦敦、东京、香港、上海、深圳,这几大金融城,都是高房价城市。房产和土地是金融体系的支柱,是融资最重要的抵押物。但是,不同的是,纽约、伦敦金融城使用大量国债以及其它金融衍生品作为抵押物,对房地产的依赖度要小于深圳和上海。
如果深圳和上海的房价大幅度下跌,这两座城市的金融资产将大幅度缩水,甚至引发金融风险。而纽约、伦敦、东京则发生过多次金融危机,为什么它们依然能够维持金融城的地位?
在开放经济体中,货币、国债、保险、股票、证券、衍生品以及土地价值,都体现了国民经济的整体实力,如科技、制造、创新、制度等,货币信用本身也是一国经济实力的体现(不否认美国在某些时期的过度金融化)。
所以,在后地产时代,经济去房地产化去的是旧产能,房地产去泡沫化去的是劣质需求,只有供给新产能、新技术、新制度,才能帮助国民经济在全球经济大潮中投下一个坚实的信用之锚。
参考文献:
【1】商业性质概论,理查德·坎蒂隆,商务印书馆;
【2】房地产税能否替代土地出让收入,夏磊、黄什著,泽平宏观;

【3】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如何判断,易宪容。

为什么穷人更喜欢买奢侈品?

作者 | 糖总总

来源 | 糖总总(id:clairetangmedia)

推荐人 | Spenser

标题提出的这个问题,可以启发我们关于自身现金流管理的困惑。

更好的地方在于,这个问题其实来自最新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研究成果——

对我们理解贫穷和财富的本质非常有用,建议花 5 分钟认真看完这个研究。

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麻省理工班纳吉迪芙洛等三位学者,以表彰他们在贫困研究方面所作的贡献。

这次奖项结果和历年都有不同。

首先,夫妻同时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是首次;

其次,许多人其实持有不同的意见,因为班纳吉迪芙洛等人的工作完全不像传统经济学一样注重数学模型,全都是深入的随机田野试验。

为什么穷人更喜欢买奢侈品?

几位科学家用了近 20 年时间,深入非洲、东南亚等贫困地区,通过对比实验,深入研究了贫困的本质。

不过这也说明,当代科学研究越来越侧重对现实世界的影响,我们更应该多读有营养的严肃科学内容。

班纳吉与迪弗洛有一本关于贫困经济学的代表作品《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

这本书已经被看做研究“贫穷”的巅峰之作,其实很多年前就出版了,只不过这段时间才热了起来。

新的修订版书不厚,读起来也没有经济学的各种公式,通俗易懂一天就能读完,值得反思。

书里研究的问题比如:

为什么穷人吃不饱饭却还要看电视?

为什么他们的孩子即使上了学也不爱学习?

为什么穷人不注意健康和锻炼?

说明一下,书中对穷人的定义是:每天可支配收入在 0.99 美元以下的人。

希望大家更多去思考结论背后的洞察对自己生活的启发,而不是陷入无谓的生活水平之争(就像很多地方都在做这种浪费注意力的无畏争论一样)。

1

充满凶险的“贫困陷阱”:

穷人更擅长浪费钱

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贫困陷阱”

主要是看资本的作用对于人们生产能力和贫困程度的影响,这里的资本包括人们存的钱,获得的资助等等。

为什么穷人更喜欢买奢侈品?

这里要感谢李永乐老师视频里对这个图表的解释,是我拿来跟书一起理解觉得最有帮助的。尽力结合各方理解和自己的想法,把研究结果讲明白:

上图的横坐标是今天的收入,纵坐标是明天的收入。对角线是一条均衡线,上面的每个点代表今天的收入等于明天的收入。

班纳吉认为,实际的收入变化情况可能呈现出是另一条 S 形的线:

如果你有更多的资本,就可以采购原料、雇佣工人,扩大生产,明天就会比今天更有钱;

即最初处于 B1 点,未来比现在收入更高,就会移动到 B2、B3 点,最终到达 Q 点的富裕均衡点

而如果一个人很贫穷,去掉了食品住房等支出,就没有钱进行生产劳动,明天就会比今天更穷。

最初处于 A1 点,未来比现在收入更低,就会移动到 A2、A3 点,最终到达N点的贫穷均衡点

这样,图中浅色“贫穷陷阱”范围内的人最终会变得越来越穷,深色“贫穷陷阱”范围的人将会变得越来越富。

这样看,似乎只要给穷人资金去扩大生产就能解决问题。

但很明显,现实中各国政府的大规模补助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成效,穷人还是很穷。

果壳的研究提出,大多数发展经济学家心中更符合实际情况模型,是这样的:

为什么穷人更喜欢买奢侈品?

两个模型的区别是,模型的后半段都是一样的,争议落在前半段。

按照第二个模型,最穷的人在扣除基本生活开销和生产成本后,也应该会变得越来越有钱,直到边际收益最终放缓而停止增长。

可是穷人为什么还是没有生产盈余投入来赚更多的钱?

几位学者在经过大量的随机田野试验(RCT)后,认为:

“贫穷陷阱”的根本原因在于穷人没有有效地利用资源和留存收益,大量本该被用作未来发展的资本开支被浪费了,因此最终陷入了贫穷之中。“

为什么穷人更喜欢买奢侈品?

资料来源:果壳(sheldon)

三位学者发现了不少浪费资源和无端开销的现象:

比如,非洲的农民事实上并不是真的没钱去投入再生产,而是把很多积蓄用在购买电视机和葬礼上;

要不就是因为不愿意给自己和孩子打疫苗,最后不得不花更多的钱治疗疾病。

在这种情况下,问题的关键就是:

穷人更擅长浪费钱,即使赚到钱或者拿到钱都没有用,根本没有把获得的资源放在自身或者家庭的发展上,最终无法摆脱螺旋下滑的“贫穷陷阱”。

2

“电视机比食物重要”:

穷人会比富人更没有耐心

书中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相当多穷人虽然穷,相对而言在消费方面的支出并不比富人低,甚至还会更高。

在这点上,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浪费钱的体会。

现在信贷如此容易,说是普惠金融,但很多都是坑普通人的。

关键是很多人贷款之后并没有用于生产,而是去购买奢侈品:

一部苹果手机、一个LV的包、或者办一场豪华的婚礼,一不小心最后被高利贷压得喘不过气,一步步难以脱身。

回答文章标题提出的问题:

穷人为什么会对奢侈品有这么大的渴望呢?

《贫穷的本质》中提到,他们有一次去贫困的村子考察,发现许多儿童表现出营养不良的状况,但是许多家里都有电视机。

村子里的人说,他们会攒很久的钱,买一部电视机。

学者们感到奇怪:电视机并不能改善他们的经济情况,但是吃的好更健康却可以帮他们更好提高生产力。

为什么宁可把钱用来买电视机,却不愿意花钱改善自己的营养状况呢?

村子里的人说:“因为电视机比食物重要。”

班纳吉认为,这一现象背后的经济学原理是:

穷人在巨大的生活压力中往往承受更高的皮质醇含量,并因此做出更加不理智的冲动型决定。

因此,他们更需要频繁地释放压力,而生存环境注定他们不能有更好的耐心和解压方式;

因此只能在即时满足上去寻求高频低效的压力释放,比如吃一顿丰盛的晚餐、买一台电视机等等。

许多地区的穷人还有另外的一个共同点:特别爱面子。

比如会为了给死去的亲人办特别豪华的葬礼,就花掉自己一年收入的一半。

因为他们每天都在为生活奔波,所以如果有一点额外的钱,他们就会想办法,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有趣一点,重要的场合更有面子一点。

这样,穷人更容易拒绝延时满足,因此长期投资、延迟回报的吸引力很小,比如储蓄,比如教育和学习——

从认知和行动上,这些对于穷人家庭来说都是很难去作出选择的,因此容易掉入一个几代贫困的死循环。

可是,每一个人要存钱,就是需要不断和自己的欲望斗争: 

要强制储蓄、戒烟、戒酒、戒糖,要抵制一顿又一顿美食的诱惑,也要忍住不买电视机、手机、奢侈品等等广告里说的“美好生活”。

这样的状态下,穷人每天也面临比富人更大的考验;

因为过于稀缺,或者觉得自己过于稀缺,所以面临的诱惑其实更多,更容易浪费时间、精力、金钱去应付眼前。

所以为什么说,我们必须警惕一种难以跳脱的“稀缺的心态”:

因为稀缺是一种让人越陷越深的泥潭,无暇思考未来,更无力为未来布局,每天都在忙于眼前的窘迫。

3

穷人缺乏正确的信息来源,

而往往选择相信错误的事情

三位学者在他们的研究过程中总结,关于导致穷人容易陷入困境的几个重要因素,排在第一位的是:

穷人缺乏正确的信息来源,而往往选择相信错误的事情。

他们不清楚给儿童接种疫苗将可以节省更多的医疗费用;

不明白基础教育能够在未来产生更高的收益;

不知道如何正确使用化肥;

不知道如何使用避孕套以避免艾滋病……

输入的是垃圾,输出的也只能是垃圾,无论一个人多努力。

信息贫富和经济贫富是正相关的关系。

比如,富人的健康情况远远好过穷人,这是因为穷人没有钱做体检,没有时间健身,也不觉得锻炼身体有什么用。

每年,全球有500万人在5岁之前就会夭折,绝大多数都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穷人。

比如,许多家长对教育的观念不正确——

他们认为供孩子读书就像买彩票,成绩好特别难,可如果孩子成绩不好,找不到好工作,那自己的教育投资就打水漂了。

但研究数据显示,教育反而是一种稳健的长期投资,每增加一年教育年限,平均工资就会提高8%。

这才是为什么乔治·奥威尔说,贫穷的本质是消灭一个人的未来。

大家发现没有?

一个人关于钱的问题,背后是输入质量的问题,最终又都是人性的问题。

富人浪费钱的例子也很多,最近新闻上挂失信被执行人的名人案例数不胜数;

这说明,凭运气赚的钱,都能凭本事输光,贫困陷阱的曲线永远是动态的。

稍微有点理财常识都应该知道,个人现金流管理的核心在于这两点:

对风险的把控;

对自我的把控。

健康和存钱,是主要是为了抵抗风险。

没有这两点,一切生产、教育、和发展都无从谈起。

这个世界就是充满凶险和意外的,一不小心就会掉入贫困陷阱;

可惜,学校不教给我们,家人可能更不敢教给我们,需要我们自己懂得如何保护自己。

而强制储蓄,千万不要理解为降低生活质量。

用阿尔法书院学习顾问 Ion Buravcenco 的话来说:

降低生活质量反而容易让想要做的改变难以为继,寻找让自己又开心又能够坚持下去的方法才是对的。

 

花钱的前提是,思考这是否对自己长期真的有意义。Spend meaningfully.

如果真的喜欢一件物品,适当地奖励自己无可厚非。

但试想,如果频繁地花钱为了得到某类物品,它对你而言是变得让人麻木了,还是让你幸福了呢?

忍不住反复要获得即时满足,不正是在花钱玩老虎机吗?

我真的需要买这件东西吗?

是即时满足还是延时满足?

我的这笔开销 ,是在让我往富裕均衡点去挪动,还是往贫穷均衡点挪动?

我是在给自己的未来投资,还是有因为单纯爱面子导致的消费?

从今天开始,每一笔开销,都要认真问自己。

4

“我震惊的是她们最想要的不是钱,

而是教育和学习机会“

学者们最后得出的脱贫解决方法,最重要的一点听起来很鸡汤:

 

要改变人的信念。

可“信念”这个词实在太大,很难让人马上开始行动。

心理的贫瘠,往往更难脱去。

但我们要往前走,就必须找到方法。

具体如何做?

还是得你自己想明白了。

这里我再推荐另一本书,张彤禾的《Factory Girls》,大家可以结合《贫穷的本质》来读。

大家可以看到,东莞这个城市是如何成为中国快速发展的城市缩影;

中国如何因为几千万的十几岁打工者而成为全球制造业心脏;

以及大家每天在点的外卖收的快递,如何造就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乡流动移民潮。

更重要的是,也可以看到月入 400 块、每天工作 16 个小时打工女孩,是如何主动对抗自己的处境的。

为什么穷人更喜欢买奢侈品?

张彤禾(Leslie T. Chang),前《华尔街日报》驻北京记者,在中国生活了十年。

她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丈夫彼得·海斯勒(何伟)同样以描写当代中国的非虚构作品而闻名。

这本书最初是一个新闻学教授推荐的,大家如果想看,最好找找原版。

记者写文章就是简单清晰,阅读难度也是适中,看得顺畅,内容也好,读完觉得太太在中国题材上的水准比先生更高。

张彤禾说过,刚开始去东莞采访的第一年,其实觉得心理压力很大,毕竟自己和这些工人有什么可以聊的呢?

结果是,她发现自己想错了。看看她采访打工女孩,她们回答的原话:

Bao Yongxiu: “My mother tells me to come home and get married, but if I marry now, before I have fully developed myself, I can only marry an ordinary worker, so I’m not in a rush.” 

Chen Ying: “When I went home for the new year, everyone said I had changed. They asked me, what did you do that you have changed so much? I told them that I studied and worked hard. If you tell them more, they won’t understand anyway.” 

Wu Chunming: “Even if I make a lot of money, it won’t satisfy me. Just to make money is not enough meaning in life.” 

这些女孩子给张彤禾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是无比地希望得到教育机会:

“我震惊的是她们最想要的不是钱,而是教育和学习机会,因为他们之中大多数人的背景都很差,父母也都没有文化。

这些年轻的小女孩非常聪明,有趣,勇敢而大方,存很多钱去上英语课,上计算机课,为了找更好的工作。

她们教会了我很多,关于工厂,关于中国,以及如何更好地生活在世界上。”

这些女孩子,当然有很多的理由去沉迷贫困陷阱,就像大多数人一样;

毕竟,有太多外部环境因素让她们找借口了。

放弃和堕落,往往只是一瞬间的事情,也是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

所以这些打工女孩,她们穷吗?我觉得一点都不。

真正的穷,是斗志的穷。

去拼,也不是花光口袋里的钱去赌一把。

而是,去拼上自己 100% 的斗志,远离那些对自己未来不重要的干扰。

这里我不是想用这些女孩子的故事来激励大家。

而是想说明,在选择自己的路并且勇敢走下去这件事面前,大家都一样。

不能让别人,消灭自己的未来。

不能让别人,成为自己不走下去的借口。

张彤禾是华人移民,上几代背井离乡颠沛流离的故事,在她写这本书之前都不是很清楚;

但她在书的后半部分写到,她并不觉得自己和这些女孩子有什么区别,越是了解她们,越是看到了世界,越是看到了自己:

“But suffering in silence is not how migrant worker see themselves. To come out from home and work in a factory is the hardest thing they have ever done. It is also an adventure. What keeps them in the city is not fear but pride. To return home early is to admit defeat. To go out and stay out – chuqu – is to change your fate. ”

离开自己原来的环境,就是离开自己的出厂设置。

还好之后如何设置,我们都可以自己决定。

“A story starts when a person leaves home.”

共勉。

糖总总:前央视媒体人、品牌和传播专家,连续内容和互联网教育创业者。

镜头下的公安局,成年人的尊严不值一文,撕开了底层的残酷

作者| 艾飞

来源| 局外人看电影(ID:cstkkj)

王兴曾说过一个数据,说中国的本科率大概只有4%左右。也就是说,一百个人里,也就4个大学生。

 

可为什么在我们的感觉中,身边个个都至少是大学文凭。其实这没什么可奇怪的,就比如公众号这个东西,中国有N亿人不晓得这是个什么玩意,会看公众号的人在中国就是小比例人口。

 

尤其是对很多在移动互联网中长大、生活的00后来说,中国就是网上那些人的组合,比如从微博来看,不知道的还以为中国人都吃了没事,整天就关注几个明星的鸡毛蒜皮。

 

可中国太大了,就像贾樟柯说的:

 

不能因为整个国家都在跑步前进,就忽略了那些被撞倒的人。

 

这些年,我经历了太多的长辈们,他们一生勤勤恳恳,把自己献给组织,献给子女,生活照样把他们压在底下踩,年纪越大踩的越深,直到陷进土里,没人记起……

 

我总觉得,不管是谁,无论他拥有什么,只要把他们个人生命的痕迹、经验讲出来,就会充满力量。

 

前天看了两个纪录片,是周浩导演的《差馆》和《差馆2》(下面简称为《差馆》),片子看起来非常“简单”,周浩扛着摄像机,分别在2010年和2011年的春节前夕,记录了广州火车站,一个公安局里的众生百态。

 

镜头下的公安局,成年人的尊严不值一文,撕开了底层的残酷镜头下的公安局,成年人的尊严不值一文,撕开了底层的残酷

《差馆》的牛逼之处就在于,它的拍摄场合是公安局,而且真实记录了火车站里,老百姓向警察寻求帮助的日常。

 

就连见多识广的周浩也说:

 

在拍这个片子之前,我从来没有意识到中国有这么多文盲。

 

纵观整个片子,《差馆》里记录的大都是底层老百姓和边缘人物,他们有的是没钱吃饭的,有的是工资被拖欠的,有被骗的被偷的,有没钱回家的,有被人打的,有带孩子偷东西的,有神神叨叨的,还有各种小贩等等。

 

看《差馆》会有很强烈的熟悉感,就像自己曾经在车站,也路过他们身边。

 

片子一开头,一个喝的醉醺醺的男人跟一个公安在对话,这哥们刚被放出来,摇头晃脑的说:

 

5块钱的饼干,把我关了10天。

 

公安回道:那饼干28块钱…偷别人东西肯定要关嘛……

 

男人提高音量说到:饿死了,饿死了怎么办。

 

公安无奈的笑笑,男人一边说一边摇摇晃晃的走出公安局……

 

镜头下的公安局,成年人的尊严不值一文,撕开了底层的残酷

在《差馆》里,警察的无奈和百姓的心酸常常碰撞出一种很滑稽的“喜感”,很多时候有点像周星驰的电影片段,看着“搞笑”,其实是无限伤悲。

 

有个小伙子来广州打工,黑工骗走了他的身份证,离开的时候他神情严肃的对警察说:这搞的我很伤心。警察叔,能不能现在送给我10块钱,我马上坐车去找他们,我钱不够了。

 

小伙子收到钱,三步一感谢的离开的公安局,嘴里还不停的说:

 

这真的搞得我很伤心……

 

镜头下的公安局,成年人的尊严不值一文,撕开了底层的残酷

到了晚上,一个大爷来报案,说有人偷了自己的东西,警察问他偷了什么。原来,大爷是个捡垃圾的,他捡的上百个矿泉水瓶子,被另外一个捡垃圾的人偷走了……

 

镜头下的公安局,成年人的尊严不值一文,撕开了底层的残酷

在这个火车站里的公安局里,每天都有络绎不绝来求助的人,每一个人的问题都很具体,很多在我们看起来都是很小的事,对他们而言,可能就是要命的大事。

 

面对镜头,有个警察坦诚的说到:

 

我们也没办法,98%、99%都是解决不了的。

 

镜头下的公安局,成年人的尊严不值一文,撕开了底层的残酷

在《差馆》里,有一个“大神”,这哥们憨憨的,跑到公安局用热水泡面,面是从救助站领的,没有佐料,干泡。他回家的火车票也是广州救助站提供的,哥们笑嘻嘻的跟警察说:

 

我钱全部寄回家了,我搞忘记留车费了。

 

镜头下的公安局,成年人的尊严不值一文,撕开了底层的残酷镜头下的公安局,成年人的尊严不值一文,撕开了底层的残酷镜头下的公安局,成年人的尊严不值一文,撕开了底层的残酷

原来,这哥们每个月在广州能赚2千块,但为了把钱全部寄回来,一到过年,就到救助站蹭吃蹭票。

 

你说他坏吗,我不知道,但这哥们一看就是那种一览无余的老实人,两包无色无味的泡面下肚,就能一脸满足,笑的乐呵呵。

 

如果菲茨杰拉德看到,他应该会说:

 

每当你觉得想要批评什么人的时候,你要记住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你拥有的优势。

 

镜头下的公安局,成年人的尊严不值一文,撕开了底层的残酷

而且《差馆》让我对警察也有了更具体生动的认识,很多东西其实就是这样,你越拒绝公开,其实就越失真,越像冷血的机器。

 

片中,有个说粤语的年轻人走进来,紧张的说了很多,大概是要去一个地方领工资,身无分文,想让警察跟公交司机说一声,让他免费上车。实在不行,给个两块钱坐车也行。

 

对面的年轻警察一脸苦笑。

 

他摊摊手,无可奈何的说:

 

我们坐车也要钱的,这样吧,我私人给你两块钱坐车吧……

 

镜头下的公安局,成年人的尊严不值一文,撕开了底层的残酷

中国很多人都喜欢贩卖焦虑,尤其是很多所谓成功的商人,动不动就爱消费老百姓。今天刷到俞敏洪一个视频,他站在台上,高谈阔论的说:

 

当你的工资比你同学少一半,证明你生命已经浪费了一半。

 

这话一说出口,我就决定,以后我对他的称呼也要改口成:

 

俞神棍。

 

暂且不论什么是生命的意义,如果按俞神棍的说话,生命以钱的多寡衡量,那今天的中国,岂不是满大街都是活着浪费空气的人?

 

可事实是,这世上就是有很多人,怎么努力,都无法改变命运的啊。

 

在《差馆》里,有个话都说不太清的小伙子,也是我们江西的,他一下午跑了6次公安局,他爸爸过世了,妈妈不要他,也不识字,身无分文,想让警察把他送回家乡。

 

有一个小姑娘,爸妈离婚,爸爸带着她到火车站偷东西,爸爸被拘留后,她还是哭着说想要爸爸。

 

镜头下的公安局,成年人的尊严不值一文,撕开了底层的残酷

还有一个小男孩,看起来像流浪汉,别人让他偷东西,他不干,就被打了一顿……

 

他们一个个都在用力的活着,你能说这就是“浪费生命”吗?

 

镜头下的公安局,成年人的尊严不值一文,撕开了底层的残酷

在火车站的公安局里,每天都会关很多人,但其中有很多“常客”,他们都是在广场上做生意的小贩,卖饼的,卖水的,卖小凳子的以及拉车的等等。

 

里面有个姑娘,第一次到广州卖开心果就给抓了进来,周浩问她进来感觉怎么样,姑娘鼻子一酸的说:

 

感觉钱很难赚。

 

镜头下的公安局,成年人的尊严不值一文,撕开了底层的残酷

有个拉车的大叔很有意思,有一次买六合彩,中了8千块,连着3天请人吃饭,在第3天的时候挨了一顿打,第4天就身无分文了。

 

大叔说:

 

我拉车是为了生活,是为了买酒,我没偷过也没抢过。

 

说着说着,不知道该说什么,摇摇头叹了口气……

 

镜头下的公安局,成年人的尊严不值一文,撕开了底层的残酷

有的小贩已经被抓习惯了,家里人问他在哪,他还开起了玩笑:在住不要钱的房子。

 

其中有个卖烤饼的大哥,周浩问他进来了怎么还这么高兴?大哥苦笑着回答:如果不能在外面卖东西,对我来说,里面外面不都一样嘛,在哪都一样。

 

这大哥也知道火车站不让卖,可是他的烤饼卖两个赚1块钱,也就在火车站这种人流量大的地方,能赚点小钱。周浩问他为什么知道不能卖还卖?这大哥指着肚子说:

 

这里要吃东西嘛,小孩要吃东西嘛……

 

镜头下的公安局,成年人的尊严不值一文,撕开了底层的残酷

纪录片《差馆》呈现出来的中国底层众生相,是残酷的,是荒唐的。

 

贫穷和窘迫,给他们带来的,是黑色幽默,是一种笑嘻嘻的“厚颜无耻”,很多时候观众都会看着发笑,但笑里发酸。

 

周浩拍的纪录片,都呈现一种“混沌”感,它能让你对那些确定无疑的事,感到不那么确定,能让你抛弃公共的认识,对人和事形成你自己的想法。

 

比如,片中记录了警察发牢骚的一幕,很少见。

 

有个警察说,他妈的,年年辛苦,过了年还这么辛苦,可以给你安排放假也不给你安排…不当人看……

 

在他们办公室的一块黑板上,他们用自己的名字拼出了一个醒目的大字:

草。

 

镜头下的公安局,成年人的尊严不值一文,撕开了底层的残酷镜头下的公安局,成年人的尊严不值一文,撕开了底层的残酷

 

生而为人,大都不易,太多无能为力的时刻,只能憋出一声淡淡的“草”……

 

我们每个人的世界都很小,活着要打交道的也就身边几个人,而《差馆》把我们的世界扩大了一点点。

 

基本上,每一个走进差馆里的人,身上都没有哪怕一丁点的尊严,甚至有的可怜又可恨,但你又不忍心怪他们,毕竟,他们只是想活着而已。

 

我经常会想,这也是各个导演碰到“技术原因”不让如实的拍电影,否则,以中国目前的人生百态,啼笑皆非,那一定是佳片不断的。

 

可事实上,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火车站依然人来人往,大家都在忙着找寻各自的出路……

镜头下的公安局,成年人的尊严不值一文,撕开了底层的残酷

头图| 一明

排版| Seagull

来源| 局外人看电影(ID:cstkk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