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彩票主义,从茅台到泡泡玛特的销售心理学

 

 

泛彩票主义,从茅台到泡泡玛特的销售心理学

     泛彩票主义让销售充满未知和不确定性,不确定的刺激会加强重复决策,从而让人们上瘾。

 

文 | 历史编辑部 

来源 | 知娱合一 

 

 

观察泛彩票主义现象之前,先来看一下国内彩票的发展。

 

中国福利彩票创立于1987年,是在民政部为了顺应改革开放形势、关爱困难群体的背景下诞生的,中国福利彩票已有30多年的发展历史,经历了坎坷的起步阶段、平稳的发展阶段,以及巩固提升阶段。福利彩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泛彩票主义,从茅台到泡泡玛特的销售心理学国内彩票发展历史过程

 

从彩票发展规增速上看,2012年彩票每年同比增速回落,2015年彩票增速首次负增长,2019年大幅负增长。从总规模上看彩票发行2014年之后总规模见顶迹象非常明显。

 

彩票发行增速负增长和规模见顶迹象,都源于泛彩票主义在中国经济体中的发展壮大,分流了彩票的心理需求。

 

泛彩票主义,从茅台到泡泡玛特的销售心理学彩票发行规模见顶迹象明显

 

这里对泛彩票主义销售下一个定义(因为这篇文章发布前还没有这个词语),泛彩票主义销售就是利用商品和服务的稀缺性对其销售活动设计类成类似彩票的摇奖、抽签或抢购模式进行销售。

 

我们观察2015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现象,泛彩票主义销售模式在很多领域开始了大流行,正是这种泛彩票主义销售模式分流了大家买彩票的心理需求。

 

01 新房销售的泛彩票主义

 

大概是2016年某个时候开始,中国一线和部分二线城市的新房销售就开始了泛彩票主义模式——摇号抽签模式。从此以后,中国房市的一个独特现象是新建房和二手房房价差异巨大,你平时总是听说“新房开盘挤破头,一抢而光”这种新闻,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太赚钱了!

 

具体说个例子,深圳南山区华润城四期(也叫润玺一期)开盘价12万~14万,而华润城三期等前期单位挂牌17万~18万。这意味着同一个楼盘,一手和二手之间差价4万~5万,如果抢到一套100平米的房子,不说以后涨幅,当即躺赚500万,跟中一次大乐透彩票头奖差不多。

 

泛彩票主义,从茅台到泡泡玛特的销售心理学新房销售泛彩票模式

 

02 茅台销售的泛彩票主义

 

茅台53度飞天的价格持续上涨,茅台酒不断出现涨价行情。目前全国不少终端市场上,53度飞天茅台一批价格已升至近2900元,零售市场已达3500元,大大超出厂家指导价1499元。

 

这样就形成了指导价1499和市场价格的巨大价格差异,各大电商平台很多年前早就推出1499茅台飞天的抢购或盲抽销售模式,一茅难求已成常态。

 

泛彩票主义,从茅台到泡泡玛特的销售心理学各大平台上茅台抢购

 

03 新股发行的泛彩票主义

 

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股申购制度进行了泛彩票主义的大胆创新——市值抽签模式。投资者申购新股时,无需再预先缴款,利用持股市值规则分配抽签数量。

 

泛彩票主义,从茅台到泡泡玛特的销售心理学新股只要市值就能分配抽签数量

 

现在抽新股的概率,在网上查一查,估计跟大乐透的四等奖和五等奖的概率差不多,这是按照一定的倍数之后的中奖概率,即假设你拿的不是一签,而是10签,20签的情况下。新股,有的中签后有几千,有的中签后有几万,但不用我们支付太大的代价,只需要帐户中有股票存在就可以了。

 

以彩票来算,四奖是0.04%概率,中奖200元;五奖是0.7%的概率,中10奖十元。而股票抽新股,10万元市值,抽3年中一签,得奖15000元(超过一半的新股有这个额度,当这个是平均值吧),每年获利5%。

 

假如是这个市值是拥有分红率很好的银行股,即可以稳定地收到很多的分红额。当然,我是假设股价不下跌来估算(最近半年,银行股在下跌,所以有很多抬杠的人就说,银行股分红没用等等)。

 

但是彩票呢,现在是不是仍然是2元一张?用2元0.04%的概率中200元,我觉得,傻的呀,这怎么能赚钱?平均付出超过90%,拿回10%不到的利润。

 

彩票这么低的概率都有人去买,新股中签概率更高,几乎每个股民都会踊跃参与新股抽签。

 

按照正常理解,以平均概率来算,假设一个帐户有10万元的股票市值,应该是每隔几年就会中一签(以每周3次抽签,一年抽50次来算。0.03%*10签*3次/周*50周*3)。虽然不是必中,但整体的概率是这样。

 

泛彩票主义,从茅台到泡泡玛特的销售心理学2016年开始新股发行数量大增

 

04 潮流鞋的泛彩票主义

 

最近几年非常流行的潮流鞋的限量发行和抢购交易模式。潮流鞋的交易方式也催生了各种炒鞋模式,很多平台已经完全脱离了收藏的本质,衍生出了“云炒鞋”、“鞋期货”等金融概念,产生了一些脱离现实、扭曲市场的金融骗术。

 

炒鞋热潮风起云涌,那些干炒鞋工作室的生意也是水涨船高。在一笔笔交易带来的炒鞋暴利神话中,炒家们希望能够把生意做大一些,单笔交易动辄二三十万。

 

炒鞋热的出现,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球鞋厂商的推动,厂商是最大的受益者,在一次次尝到甜头、获得不菲的收益后,如今在市场上,限量版球鞋的品种同往年相比,已经增加了很多。

 

泛彩票主义,从茅台到泡泡玛特的销售心理学潮流鞋限量和抢购

 

05 盲盒的泛彩票主义

 

盒子中放置不同物品,消费者凭运气抽中商品,这种随机化体验,成为当下最热门营销方法之一。盲盒源自日本一种纸盒式销售方式,装着不同样式玩偶手办盒子内部装有物品,购买时通过肉眼无法知晓盒子所包含物品。充满未知和不确定性,此营销模式深受大众喜爱。

 

泛彩票主义,从茅台到泡泡玛特的销售心理学期待盒子打开的那一刻

 

心理学研究表明,不确定的刺激会加强重复决策,因此一时间盲盒成了让人上瘾的存在。相对较强的购买力,让那些受影视动漫文化熏陶的年轻人,能够撑起庞大的盲盒经济。

 

从上游的IP设计,到中游的零售,再到下游的二手交易和玩偶改装,其产业链已相当成熟,且市场空间巨大,当然也在不断掏空年轻人的口袋。

 

年轻人对盲盒的痴迷就好像中年人对股票的痴迷。购买盲盒成为当下年轻人的潮流文化之一。2019年天猫发布的首份《95后玩家剁手力榜单》显示,潮玩手办的烧钱指数位列第一,仅在天猫上的销量就同比增长了189.7%,成为当代年轻人最烧钱的爱好。

 

泛彩票主义,从茅台到泡泡玛特的销售心理学各种IP概念的盲盒

 

泡泡玛特招股书显示,泡泡玛特2017-2019三个年度总收入分别为1.58亿元、5.15亿元和16.83亿元,近两年营收同比增速分别高达225%和227%;2017年-2019年,其净利润也迅速滚雪球,分别达到156.9万元、9952.1万元和4.51亿元。短短三年,营收和净利润都实现了“三级跳”。而在2020年天猫双11,泡泡玛特天猫旗舰店更是以1.42亿元的最终销售额,成为玩具类目首位“亿元俱乐部”成员。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1otkDWfxGs9cwcJVllu6Fw

一流企业做用户,二流企业做产品,三流企业做流量

 

做流量的玩不过做产品的,做产品的玩不过做用户的

 

1

 

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充满着声光电以及各种IP的电子玩具,对儿童的吸引力越来越大。

作为全球最大玩具厂商之一的乐高LEGO,自然不会放过这个“风口”。

 

于是,乐高把它的经营重点放到了“星球大战”、“哈利波特”等产品上。在当年这两部电影热映时候,它们给乐高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随后,乐高淘汰了已经“老化”了的学龄前玩具品牌——“乐高得宝”,用更加有“时代精神”的“乐高探索”来代替。

 

一流企业做用户,二流企业做产品,三流企业做流量

 

然而,这些看上去“顺应时代”、“顺应市场”的产品,却给乐高带来了空前的危机。

在《星球大战》和《哈利波特》发行后的第二年,乐高的相关产品就出现了滞销。

而“乐高探索”并没有赢得市场认同,反倒引起了顾客疑惑,他们以为乐高再也不会生产积木了。

2003年,乐高公司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巨额亏损,随后有了将被美泰收购的江湖传言。

 

痛定思痛的乐高开始转变思维,他们把眼光从光怪陆离的市场转向了活生生的用户,从迭代变化的潮流转向了深刻不变的人性。

经过观察、访谈、分析,一个深刻洞察为乐高的战略调整指明了方向:

儿童游戏的两个本质——自由和成就。

游戏,是儿童逃避父母监管,活在自由世界的惬意享受;又是儿童世界里,极为难得的成就感来源。

 

基于这个洞察,乐高做了两大战略调整,从产品为本变成了顾客为本

1、聚焦:产品线重新集中于积木类玩具,目标人群集中于5-9岁的小男孩

2、调整价值观念:从对产品细节的重视,改为游戏和教育体验。

宣传语改成了“一直玩(play on)”,开始把乐高的核心价值“创造力、想象力、学习、娱乐、质量”融入到品牌宣传和推广中去。

 一流企业做用户,二流企业做产品,三流企业做流量

重新与顾客同频的乐高,再次获得了市场的认可。

2015年,连续多年快速发展的乐高,超越了当年试图收购它的美泰,成为全球第一大玩具品牌商。

在全球玩具市场下滑的2018,乐高仍实现了55.5亿美元的营收和8.7亿美元的超高净利润,远超第二名成了全球最赚钱的玩具公司。

 

从“做产品”进化到“做用户”,是乐高绝地反转的关键一跳

 

2

 

做电商的有句话:

“做流量的玩不过做产品的。”

其实这句话还应该补上一句:“做产品的玩不过做用户的”。

一流企业做用户,二流企业做产品,三流企业做流量

 

伟大的德鲁克老爷子说:“顾客是唯一的利润中心”

同样伟大的任正非老爷子说:“客户服务是华为存在的唯一理由”

 

虽然产品是满足用户需求最关键的载体,但产品导向和用户导向还是存在根本的不同。

做产品的关键词是:趋势、品类、技术、功能、概念、品质、产品线。

做用户的关键词则是:人性、体验、共鸣、满意、推荐、社区和终身价值。

一流企业做用户,二流企业做产品,三流企业做流量

做产品,关注的是变化,考的是机会把握能力。

做用户,关注的是不变,考的是人性洞察能力。

 

乐高看到电子玩具的发展趋势,开发出“星球大战”、“哈利波特”,这是基于做产品的逻辑。

后来,洞察到用户的本质需求,从注重产品细节,调整到做“游戏体验”、“教育体验”,这就是做用户的逻辑。

 

一个餐馆。

不停炒作排长队、天价牛排、奔驰送肉夹馍,这是做流量。

推出特色菜肴,做爆款,定位西北菜、东北菜,这是做产品。

而像海底捞那样,总有一款服务让你印象深刻甚至感动,这就是做用户了。

做产品的目的是要顾客发生交易,做用户的目的是要跟用户产生关系。

 

做用户不是否定做产品。

而是把“做用户”当成“做产品”、“定战略”乃至“做品牌”、“做渠道”的标尺,具有一票否决权。

就像乐高仍然保留了“生化系列”,华为仍然要不停塑造品牌,可乐、农夫山泉们仍然要保持自己的渠道竞争力。

但所有这些,都属于“成本中心”。

只有围绕“企业唯一的利润中心”——用户,你的产品、品牌、渠道、流量、推广、传播才能实现有效的回报。

 

 

3

 

十几年前,企业界流传一句话:

“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

 

现在已经很少提了。大环境发生变化,已经不再适用。

“标准”是工业化时代的制高点。

掌握了标准,就把握住了产业,就能“挟天子令诸侯”,就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主动权,甚至是最高话语权。

 

然而在信息碎片化、人群圈层化的今天,用户才是“标准”的制定者,才是“天子”。

再小的个体,也有发出需求的渠道,再小的小众,也能提出自己的个性化主张。

 

用户不再被“标准”挟制,不再被企业自说自话的品牌主张代言。

只有贴近他们,用心经营他们,才能赢得他们长期的、源源不断的支持。

一流企业做用户,二流企业做产品,三流企业做流量

 

前段时间,某视频博主到北京王府井狗不理店吃包子,随后发布了测评视频。

测评结果是“难吃且贵”。

该店十分感动,然后选择了报警。

幸亏北京警方没有像某地警方那样,反手就对发布者来一个抓捕。否则这家店就更出名了。

 

虽然“北京王府井狗不理”很快撤销了声明,但网友仍然对它展开了群嘲。

一流企业做用户,二流企业做产品,三流企业做流量

一个本来只有几万的视频播放量,被这事搞成了几百万的播放,全网上亿的热点浏览。

这下,不但全国人民都知道你们家包子“又贵又难吃”,还觉得你们家“又无知又傲慢”。

连对顾客起码的尊重都没有,要长期下去,不倒闭都没天理。(狗不理集团已公开致歉,并剥夺了北京王府井狗不理的加盟权)

 

不经营用户,你就是“百年老字号”又怎样?

不经营用户,你就是“薄皮大馅十八个褶”又怎样?

不经营用户,你就是“世界500强”、“销量遥遥领先”、“100项牛叉技术”、“绕地球1000多圈”……

也照样是被干掉的命。

 

陈毅元帅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任何伟大的品牌,都是用户用口碑传出来的;任何伟大的企业,都是用户用口袋里的钱投票投出来的。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6IU4nqtueVdlY7cx1G0HGA

小罐茶走下高价神坛,营销大佬杜国楹为何“妥协”?

小罐茶走下高价神坛,营销大佬杜国楹为何“妥协”?

标准化似乎并非茶行业的唯一追求。

 

出品 | 创业最前线

作者 | 冯羽

编辑 | 蛋总

 

曾经疯狂收割80后“智商税”的营销大佬杜国楹,如今正将炮筒对准90后甚至00后。

 

在操盘过背背佳、好记星和8848等现象级产品后,小罐茶是杜国楹的下一颗“消费大棋”。

 

最初靠“大师作”高调营销、定位高端礼品市场“出位”的小罐茶,最近正式上线了“彩罐”系列,不仅包装采用鲜嫩的马卡龙配色,价格也更加亲民——在某电商平台旗舰店中,5罐4g装小罐茶售价为78元,一罐仅售15.6元,折合一斤的价格约为2000元,主打年轻人的饮茶解决方案。

 

在同品牌价格体系中,相比6000元/斤的金罐系列,彩罐显然已经走下“高价神坛”。

 

和操盘手杜国楹一样,小罐茶走的也是“黑红”路线。从2016年横空出世、缔造出颠覆茶行业的新物种形象,到2019年初被质疑过度宣传,只用了2年多时间。

 

如今花一杯奶茶钱就能喝到小罐茶,它为什么妥协了?所谓“打造茶行业标准化”是不是下一轮的“智商税”?杜国楹的营销套路到底还有多深?

 

 1
 “以退为进”

 

今夏最热的剧集《三十而已》,最初被认为是剖析30+女性职场和生活困境的“大女主”戏,虽然最后有“烂尾”嫌疑,但剧中负责“完美担当”的角色顾佳一度引发全网热议。

 

8月初,《三十而已》刚完结落幕,小罐茶就邀请了顾佳扮演者童瑶担任小罐茶C(彩罐系列)·CEO(首席教育官),让人们忍不住对这个营销手段拍案叫绝,“杜老板这打的是‘出圈’的算盘啊!”

 

但就算没有观众对顾佳的感情分,小罐茶也已经足够“出圈”。

 

杜国楹最早为小罐茶总结出几个超级记忆点——茶叶是非遗项目制作技艺传承人的精品之作、品牌采用独立小罐金属包装保证新鲜,这些特点经过央视等媒体平台的“轮番轰炸”,很难不在消费者心中留下印记。

 

如果熟悉杜国楹的人不难发现,这些并非为小罐茶打造的独家营销方案,而是在重复20年前屡试不爽的成功套路。

 

时间倒回1997年,彼时的杜国楹还是一名销售。与其他普通销售不同的是,他的教师经历让他具备洞察客户心理的卓越技能——当时他拿下了某教授推销的矫正带专利,并辅之以“魔性洗脑”的广告策略——1998年,背背佳一经推出便在矫正带市场掀起波澜,成为街知巷闻的畅销产品。

 

虽然,后有专家指出“背背佳没有长期矫正作用”,品牌也被扣上“过度宣传”的帽子,但至少,从0到1的营销奇迹,杜国楹实验成功了并且深谙此道。

 

事实上,杜国楹在营销上的最大成功,并不在于草莽时代突出的营销技巧,而是在于他提出行业标准、并重新定义一款产品的敏锐嗅觉。

 

背背佳和好记星的崛起,无一不是抓住了家长们对孩子成长的焦虑;甚至此后的8848钛金手机邀请王石代言,给产品打造出“奢华尊贵”的身份标签,也正是戳中了高端商务人士内心无从满足的虚荣感。

 

同理,小罐茶品牌的精妙之处在于:过去传统茶行业有品类而无品牌,它的出现利用工业化思维帮助行业建立起标准,并在农产品和文化产品之间找寻到茶叶的另外一条出路。

 
小罐茶走下高价神坛,营销大佬杜国楹为何“妥协”?

 

事实上,早在2019年5月,小罐茶就推出了多泡装,大容量可供多次冲泡,一罐50g售价150元,这一价格算是打入大众市场的第一步。

 

彼时,杜国楹也曾明确提出:中国茶未来最重要的参照路径是咖啡,全品类品牌是行业巨头的唯一选择。

 

可见,小罐茶发力多品牌战略的野心呼之欲出。

 

尤其是在今年疫情的影响下,高端礼品市场备受打击,坚守高端市场无异于自断后路。

 

不过,在部分从业人士眼中,小罐茶主打高端茶叶市场的定位略显尴尬。

 

长期为厂家提供茶叶代加工服务的“学渣柯先生”(化名)对「创业最前线」表示,如果小白用户分不清茶叶等级,可以直接选择小罐茶这样的品牌。但对于老茶客来说,即使是6000元/斤的价格,这类茶的品级仍然不够高,他们往往会购买品质更好的茶叶。

 

“尤其是送礼标准往往会依据客户群体而变化,比如当要送老板、领导时,买小罐茶的人相对来说还是少一些。”他说道。

 

因此,我们不难理解小罐茶为何会在今年疫情后正式推出中低价位的新品,用“以退为进”的策略,满足不同消费者群体对茶叶的需求。

 

不过,更令外界好奇的是:在推出多元化产品后,小罐茶“打造茶业标准化”的进度条走到了哪一步?

 

 2
 “茶业标准化”能行吗?

 

纵是风光无限好,2019年1月,小罐茶迎来了自品牌诞生以来最大的滑铁卢。

 

“8位制茶大师,敬一杯中国好茶”,这样的标语喊多了,很快就被外界抓住漏洞。

 

有人算了一笔账,“8个大师,平均一个大师一年炒了2.5亿的茶”、“假设全年无休,平均下来,一个大师每天炒出220斤净茶”、“顶尖的茶娘一天才炒40斤,小罐茶大师累不累?”

 

“大师累了”一时成为热梗。

 
小罐茶走下高价神坛,营销大佬杜国楹为何“妥协”?

 

小罐茶在回应中表示,“大师作”指的是代表大师技艺的作品,并非大师手工去炒茶。制茶大师们制定产品标准,把关原料采摘和生产过程,更多的苦活、累活交给现代化制茶设备去解决。

 

这其中似乎存在一个逻辑误区,高端茶品的制作离不开手工环节,而强调手工制茶的价值和工业化、规模化似乎有所冲突。小罐茶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小罐茶的生产流程还处于“半工业化”的阶段

 

至于小罐茶所提“用工业化流程制茶”的宏伟目标,拆分开来就是每一个制茶环节都需要花更长时间去做工业化改造,为此小罐茶筹建了一家大型工厂。

 

在2017年底,小罐茶投资15亿元在黄山建设中国茶行业首个工业4.0智能产业基地,将于今年年底竣工。据了解,这家茶叶智能工厂集研发、检测检验、智能立体仓储及全自动分装等功能于一体,预计年产值达100亿元。

 

但做茶叶生意,从源头来说,首先要接受的不确定性便是“靠天吃饭”。

 

学渣柯先生告诉「创业最前线」,现在自己包茶园种植的品牌较少,因为前期的养护以及加工成本太高,而收购毛茶(鲜叶初制后的产品)再进行后续加工仍是主流。

 

“每年天气不一样,因此每年收获的茶青(鲜叶原料)质量也不同,可以说规范化种植短期内难以实现。”他补充道。

 

在他看来,高级茶需要人工采摘,其它加工环节基本都是半机械化,目前国内还没有全机械化的茶产业链。“人工采摘的技术和工具很早就有,对于便宜的茶叶肯定要靠机械化,但品级较高的茶叶则离不开人工采摘。”他说道。

 
小罐茶走下高价神坛,营销大佬杜国楹为何“妥协”?

 

不过,标准化似乎也并非茶行业的唯一追求。

 

据小罐茶相关负责人透露,品牌正在逐步模糊产地概念,继而打造更多的创新茶品。

 

“对于初级茶人来说,他们可能觉得标准化流程在安全性等方面更有优势,但更多资深老茶客追求的仍然是核心产区。”学渣柯先生表示。

 

这或许也解释了为何在部分人眼中,小罐茶一直缺乏忠实客户。“小罐茶毫无疑问是成功的,但该品牌缺少一些忠实客户,而像八马茶叶等老品牌都有很稳定的客户群体。”一位业内人士如是说。

 

当客户买来送人的茶叶需要体现其价值时,小罐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它的价格足够透明,主打高端的定位也很明确——在这一层面,小罐茶似乎也扮演起社交货币的角色。

 

 3
 小罐茶的新位置

 

事实上,中国茶行业长期处于散、乱的小农阶段,“中国六万茶企不如一个立顿”也时常被从业者拿来自我调侃。

 

这一调侃来源于一组数据。《中国茶叶企业发展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茶企有6万余家,只有87家的总资产超过1个亿,6家企业总资产超过10亿。烟酒行业大牌林立,相比之下茶行业的茶叶品种和产地总比茶企知名度更高。

 

在一定程度上,小罐茶的确打破了中国茶行业“有品类无品牌”的僵局。但在年轻消费者群体中,小罐茶也不一定要扮演行业“老大哥”的形象。

 

在某电商平台小罐茶旗舰店中,消费者对于经典多泡系列的评价大多集中在其华丽包装上,比如“包装精美”“看着高档”“适合送礼”等。

小罐茶走下高价神坛,营销大佬杜国楹为何“妥协”?

图 / 淘宝

 

“小罐茶的目标客户群体其实不包括老茶客,品牌需要的是那些年轻消费者——他们想喝茶,但不知道去哪里买,同时也不愿意费心学习茶叶知识。”学渣柯先生说道。

 

在他看来,小罐茶没有必要去和龙头企业竞争,毕竟用户差异很大,不需要陷入相互竞争的状态,品牌只要做好营销老本行就足够了。

 

不过,小罐茶的对手早已不仅是那些老茶牌了。

 

有人曾将茶饮市场分为原叶茶、方便茶(偏快消领域)和新茶饮。

 

如果说后两种场景更容易打通的话,那么随着中国茶饮市场主要消费群体的年龄增长,他们消费的产品也会从甜味更高的新茶饮、奶茶等转向原叶茶。

 

从商业角度看,以新茶饮为代表的茶味糖水,也比原叶茶更容易获得资本青睐。

 

以喜茶为例,截至2019年底,喜茶在全国拥有390家门店,单店一年最高卖出100多万杯饮品,据悉喜茶最新估值约为160亿元。而小罐茶2018年公布的销售额为20亿元。

 

目前,备受资本看好的喜茶尚在单店盈利上挣扎,那么小罐茶到底挣钱吗?

 

据公开报道,杜国楹曾算过一笔账:本质上小罐茶6000多块一斤的市价,刨除给渠道的分配、原料、加工制作、市场推广和人工等费用,只剩下5%的净利润。而市面上常见的净利润在8%-10%左右。

 

此前,小罐茶曾预测2019年将实现盈利,但在去年年初的风波后,小罐茶一改往日高调,未再向外界公布销量和盈利情况。

 

据小罐茶北京区域负责品牌加盟的相关人士透露,基于已有门店加盟,针对多泡装需缴纳5000元保证金,首批进货2万元就能获得小罐茶一年的品牌授权。而金罐系列保证金为1万-2万元,首批进货额为5万,总体算下来纯利润空间约为35%-40%。

 

目前,除了商场内的直营门店外,小罐茶在北京区域的加盟店有100多家。

 

此外也有分析认为,如果能赚钱品牌都自己开直营店了。换言之,对新手来说,盲目加盟品牌将要面临的恐怕是一潭深水。

 

在经历过营销风波与疫情影响后,小罐茶为保住现有位置及市场口碑,正在精致的包装之外努力地寻找第二增长曲线——中低端产品

 

不过,希望“让更多人简单方便喝到好茶,让中国茶重新走向世界”的小罐茶,在“打造茶业标准化”与“开拓更广阔的市场”这两件事上,无疑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文中题图及部分配图来自: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END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8fBFfuFUuM_y6EGUBNKbFg

CP的火爆,是资本收割孤独的镰刀

这是仙人JUMP的第334篇原创

1

后台常有网友给我留言问我,跟牛老师感情怎么样,有没有进一步发展,什么时候拍一个牛老师的秘密旅行。

虽然我对一边仰泳一边喝水的牛老师十分敬仰,但你们这么说可就过分了。

硬把我跟牛老师凑CP是绝对不行的,不是说这样太看得起我,主要是太看不起牛老师。

牛老师是一个命中注定要被富婆选中的男人,他的腰只能为钱而弯,而不是为了我。

每当牛顿老师出现的时候,总有人狂刷“牛佛CP!在一起!在一起!”,不禁让我喉头一紧,后门一松。

什么时候胖子和秃子也能组起CP来了?

CP的火爆,是资本收割孤独的镰刀

这种万物皆可CP的现象让我非常疑惑。

一般来说看电影,看漫画,看小说,为里面甜甜得恋爱打call,这也没什么,只不过现在好像只要两个人物有点什么风吹草动就不得不组个CP。

小说组CP,动漫组CP,连续剧组CP,综艺组CP,郭德纲X于谦CP,小夫X胖虎CP,真是想想都要洗眼睛,我眼药水都不够用了。

最让我上头的大概就是川老师X罗老师,这对CP真的是硬核。

能不能整点阳间的东西。

CP的火爆,是资本收割孤独的镰刀

2

CP这个词的全称是“Coupling”,最早诞生于日本ACGN的同人圈,一开始是用来形容有夫妻关系或者恋爱关系的两个人。

后来也指动画、影视作品粉丝自行将片中角色配对为同性或异性情侣,有时也泛指两人之间的亲密关系,表示人物配对的关系。

也常常被用于搭档、组合的泛指。

20世纪90年代末之后,随着日本动漫和同人文化进入中国,CP这一概念也在国内开始兴起。

然后就开始有了各种奇奇怪怪的衍生。

CP的火爆,是资本收割孤独的镰刀

什么官配、逆配对、拆配对、王道配对、弱势配对、下克上配对、并行世界。

只要有人物,就一定有CP。

CP文化在不知不觉间,就成为互联网的一种主流文化,并迎来了他的第一波破圈,《仙剑三》。

从《仙剑三》走出来的胡歌与霍建华这对“胡霍CP”,收割了大批流量,别问我为啥是俩男的,我也不知道。

2016年情人节前后两人合体拍摄雪地写真,上演了一波逆向输出。

微博话题热度直逼4个亿。

CP文化正式破圈,但也因此被资本看见。

男的女的不重要,来钱才重要。

CP的火爆,是资本收割孤独的镰刀

3

有热度,就会有流量,有流量就会有资本往上凑。

CP也在资本的青睐下,成为了一种拉流量的方法,一种营销手段。

你们都喜欢磕CP是吧?

那我就让你磕个够。

各种影视剧、综艺、电影从源头上就拿起各种有CP互动的小说开始疯狂改编。

热度即是流量,流量即是钱。

钱可以让人挺直,也可以让人弯曲。

CP的火爆,是资本收割孤独的镰刀

《陈情令》魏无羡和蓝忘机直接生生造出了肖战王一博这对CP顶流。

《妻子的秘密旅行》《幸福三重奏》等各类主打CP的综艺也在近期频频涌现。

甚至还有些剧组、公司在剧都已经拍完了,内容都制作完了,才发现有CP这么个好东西,在剧外和线下疯狂开炒,不管俩人关系如何,只要硬把他们凑在一起,组个cp的名头,热度就能疯涨。

CP营销仿佛一个无所不能的流量收割机,只要有在广告中放上CP中的人物,话题必然上榜,抠门的甚至会只请一个明星再通过水军喊话制造话题蹭CP热度。

有过气女星跟当红男星组CP蹭热度的,有当红男星跟当红男星组CP生造热度的,有素人男友跟网红女友组CP蹭流量的。

一群人天天搞CP,听起来就和群内啥一样。

CP的火爆,是资本收割孤独的镰刀

要不就是直接请CP档来代言,要不就请一个蹭一个,更老江湖的,直接拿自己品牌跟另一个品牌炒CP,真是蹭起热度来连自己都不放过。

各种官方、品牌营销,现场牵线,剧外疯狂撒糖,利用营销疯狂收割热量。

粉丝沉迷磕CP,资本疯狂卖CP,真实的上演了一波你好我好大家好。

千好万好,不如人民币好。

美元很好,欧元也很好。

CP的火爆,是资本收割孤独的镰刀

4

一个很悲伤的事情是,粉丝与大众们之所以吃CP这一套,根本原因在于,这种单纯又美好的感情,现实中并不存在。

讲真的,都是成年人了,这年头爱谁谁呀。

这些频频撒糖的CP互动,这些主打“甜”的影视剧、综艺,能够爆火,顺势击中无数网络阿姨叔叔粉的内心,根本原因是,他们这些情感互动击中了当下这些处在婚恋焦虑和社交焦虑中的年轻人,对于美好关系的理想化追求。

嘴上爱谁谁,心里嘤嘤嘤。

CP的火爆,是资本收割孤独的镰刀

大家都活在现实中,活在现实就意味着你必须要面对现实。

现实中你不会有那种分隔十年还依然顾念彼此的挚友,你甚至不会有所谓的一生之敌。

你只会有一些关系不咸不淡,许久不曾联系,偶然想起却不知该跟他们说什么的朋友。

甚至你都很少有朋友。

你不会有那种命中注定的恋人,不会那种穿越时空跨过千万年只为追寻你的脚步的忠犬。

你只会在日复一日的恋爱中,看到对方的缺点逐渐盖过优点。

在互相拉扯,彼此折磨后痛定思痛的做出决定,只会在无数次从热恋走向陌路后开始看清生活的真相。

CP的火爆,是资本收割孤独的镰刀

感情是人对美好的寄托和想象。

谁不想要有一个好看好玩又贴心盘靓条顺又多金的人对你忠心不二,满足你对美好感情的一切幻想呢?

可是这样的人并不存在。

就算真的有那样的人存在,运气不好的他还瞎了眼看上了你,但人始终是人,在长时间的互相拉扯之后,那些上厕所不洗手、睡觉打鼾、微信养鱼的缺点都足以把一切的幻想打破。

人的劣根性在感情中一样都少不了。

柴米油盐酱醋茶,聊骚出轨和分手,时间总会让你看清生活感情的真相,但你的这个真相不一定好。

绝对的美好,只存在于虚构的故事里。

CP的火爆,是资本收割孤独的镰刀

现实中,人皆孤独。

可怕的不止是孤独,更是害怕孤独这种情感。

对于孤独的畏惧,导致人们必须在虚幻的作品中寻找那些自己心里渴望的友情和爱情。

借此来短暂的满足一下自己内心的空虚感。

CP这东西本质跟饭圈崇拜偶像也没什么区别,都是人在虚构的世界中中找寻自己现实中缺失的东西。

“我可以单身,但我的CP一定要结婚!”

翻译过来就是,我很孤独,但我也想要爱情和友情,救救我。

CP的火爆,是资本收割孤独的镰刀

但我们真的需要追CP吗?

不,我们需要的只是对抗孤独。

只不过我们羞于承认自己的孤独,我们害怕承认自己孤独。

在这个时代社交过剩的年代,我们都在崇尚社交,人人都想被别人包围,每个人都想成为社交达人,“名媛”两个字是社交场中最高的赞誉。

而那些孤独患者,那些0社交的人,就成了这个时代的弱者。

他们把磕CP当做自己唯一的救赎。

只有磕CP的时候,他们才能获得一些些快乐,才能满足自己内心对情感的满足。

他们把自己伪装成一个自我放弃社交的人。

一个对孤独,对社交,对婚恋无感的“强者”。

一边追着CP,一遍自嘲自己对现实不抱希望。

假装不在意,是因为在意了也没有用。

但没有用,也还是想要。

CP的火爆,是资本收割孤独的镰刀

5

当这种追寻成为普遍现象时,资本就会进场。

活在商业时代的我们,不止是人,也是流量。

你的举动,你的行为,你的喜好,都是流量的指标。

你的喜好可以影响流量,反过来,流量也可以控制你的喜好。

你想要专一不变的爱情?

来看这档夫妻综艺吧。

想要甜甜的初恋?

来看男女偶像搭配搞暧昧。

想看纯纯的友情?

来看这个生死至交双男主苦情剧。

你只需要准备好钱,剩下的交给资本就好了。

CP的火爆,是资本收割孤独的镰刀

从二次元到三次元,从异性到同性,从古装剧到现代剧,从影视设定到真实人设,从人类到各种非人生物甚至商品,万物皆可CP。

而作为流量的你,只要磕就可以了。

一边磕一边去打call,一边磕一边去充会员,一边磕一边去疯狂扫货。

这是我们为你量身打造的CP,你要的忠贞不渝的爱情,你要的炙热滚烫的热爱,你要的生死相交的友情,都在这里。

不就钱嘛,都是为了你最爱的那对CP,有什么不可以的。

充钱就是对他们的支持,磕上了,可就不孤独了呀。

你收获了满足,我们拿了钱。

多好。

CP的火爆,是资本收割孤独的镰刀

你的孤独之下,暗藏商机,CP二字背后,都是生意。

至于你磕完CP之后的空虚,你关上电脑之后的孤独。

那都不重要。

生而为人的感情都不重要,作为流量的指标才最重要。

大家都这么忙,请转账付费。

CP的火爆,是资本收割孤独的镰刀

6

磕CP这个行为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

人活于世,总要有点寄托和念想,有点可以让自己开心的东西。

他们也不过是在虚构的作品和网络中找寻属于自己的一点点希望。

这样的他们,并没有错。

CP文化成为一种主流,也就是说所谓的孤独患者实际上并不是个例,而是大多数。

大多数人的孤独,是世界导致的通病。

CP的火爆,是资本收割孤独的镰刀

错的不是磕CP的人。

错的是向他们兜售希望,而又一次次让他们绝望的资本。

炒CP的本质是向这些生活中缺乏希望的人贩售希望。

让他们为了维持这种短暂的希望而不断的花钱。

本来磕CP需要的就是那种自然美好的感情,生编硬造强行配对只为圈钱,就过分了。

天然CP和营销CP相比,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这对CP的诞生,是否以圈钱为目的,或者说是否为了圈钱而被先行炒热。

强行把一些没有关联的人物刻意拉配对,圈完钱就跑,也不管配对的两个人之间有无联系,有什么火花,圈完钱后,没有利用价值了,才发现这两个人之间甚至血海深仇互相看不顺眼。

而且这种应为商业利益而强行营造的CP,是很容易崩盘的。

不怕你给我假希望,就怕希望变绝望。

不怕你不来,只怕你来过。

CP的火爆,是资本收割孤独的镰刀

就像某些刚做完代言就离婚的明星夫妇、表面上好兄弟私下里互相看不起的基友男星、还有号称天造地设实际上男的出轨,女的养鱼的网红情侣。

你的长久的寄托,到最后发现都是资本的游戏,除了恶心什么也不剩下。

而且比起这种欺骗网友更为恶意的是,资本为了流量从来都是不介意伤害他人的。

有时候甚至会在某些明星已经结婚、有对象的情况下还硬推他出来跟其他明星炒CP。

前脚炒完CP,后脚就官宣跟别人恋爱结婚的例子也不少见。

这里的问题,不仅在于他们把观众当狗遛,还在于他们真实的伤害到了其他人,也就是明星的原配以及那个被强行绑定炒CP最后还可能落得一个小三名头的另一个明星。

对,我说的就是那个前脚上综艺跟人炒CP后脚就跟另一个女性官宣恋爱的某男。

大家都商量好上来磕CP,都是准备吃糖的,偏偏资本一掺和,就变成了你的热脸挨他的冷巴掌。

充完钱贡献完流量后,没有价值的人注定被抛弃。

追求美好的事物,是人的天性,但生而为人的价值却反而导致我们的天性被人利用。

说到底,CP经济,也不过是一门利用人类内心孤独和对美好的向往的一门生意。

只不过这门生意利用了人心。

我们游走在孤独的深海,向往着希望的微光,但微光背后,有时候并不是希望,而是资本的深渊。

你在凝望深渊的时候。

深渊在盯着你的钱。

CP的火爆,是资本收割孤独的镰刀

所谓“流量为王”,不过是一厢情愿的幻觉

 

营销的价值出了问题,给流量吃药是不管用的

 

01

 

大帅哥邹忌问老婆:“我跟城北的老徐哪个帅?”

老婆说,废话,当然你帅。老徐跟你比就是个渣渣。

这叫情人眼里出西施,高情商处理家庭问题。

 

邹忌又问妾和来访的客人。

妾说,老徐就是个普通长得好看的人,您却是万千女性杀手,让人一见倾心,不能自拔。

客人说,邹总您不光颜值高,关键还气宇轩昂,魅力无穷,气质这块拿捏的死死的。

这叫逢人说好话,千穿万穿马屁不穿。

 

所谓“流量为王”,不过是一厢情愿的幻觉 

邹总很得意,就屁颠颠去跟老徐比了比。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啊,邹忌直接被秒,内心遭受了一万点暴击。

遭受沉重打击的邹总想明白后,就去找老板齐威王,把故事一讲,然后说:

“老大,身边人的话谁都不能信,一定要拼命让大家说反对意见。”

 

老板一听,对啊,太有道理了,立即下令:

来啊,骂我吧,冲我吐口水,骂得越狠越好。

背后骂的,中赏,写信骂的,大赏,指着鼻子骂的,超大赏。

就做了这么个简单的事,齐国一跃成了超级大国,一时之间,无比拉风。

 

初听这个故事觉得不可思议,不就是听批评吗?我们从小到大被批评还少吗?能有这么大威力?

老苗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真有。

虚心听批评看似容易,其实极难,它反人性。

纳谏闻名的一代雄主大唐李老二,也好几次想把倔强的老魏头给剁了。

 

咱一般的老百姓,只要是成年人,想听句真话都很难,更何况企业老板。

企业越大,老板越听不到真实的批评声音,敢批评的人也就更少。

一旦冒出一个肯听批评的老板,他的企业一定不可限量,会牛到你难以想象。

我们经常说,老板的格局决定了企业的上限。

说白了,格局就是你能容纳下多少不同想法、不同角度和不同认知。

 

干营销二十多年,见过各式各样的企业。只有极个别的老板,能对自己产品和企业有相对客观的评价。

 

 

02

 

老家有个长辈,擅烙大饼。

饼好吃到什么程度呢?老苗活了46年,这是最好吃的美味,绝对没有之一。

一口咬下去,有四层香。

最外一层是焦香,饼的表面刷上油,烙出来的焦香。这个火候至关重要,一定是油灿灿的金黄色,不能发红,红了就老了,不能发黄或者发白,那是火候不够。而且活做的还要非常细致,表面极为平整,整张饼才能通体金黄。

第二层是葱香。葱要去掉葱叶,完全用葱白,切成葱花,在饼表面下铺一层。外面有油浸入,里面有肉味渗入。有葱在油里轻微炸了一下的香味,还兼有葱花固有的辛香。

第三层是肉香。一般肉饼里的肉是剁成肉馅。而他家的是切成丁。大量的肉丁嵌入到葱花和饼里,在密闭的鏊子里一烙,肉里的肥油被葱和面大量吸走。肉香而不腻,还有点小嚼劲,再配上浓郁的葱香,甩东坡肉一条街。

第四层是麦香,这个最难得。在饼的最中间,还保留着薄薄一层面皮,吃起来像刚出锅的馒头外面那层皮,越嚼越香。

 所谓“流量为王”,不过是一厢情愿的幻觉

这只是一口咬下去的感觉,最爽的是满口嚼起来。

表面是稍微有点硬度的脆感,接下来是葱和肉的酥嫩感,最里面的面层又有着韧劲和嚼劲。里外一共七层,满满一口咬下,神仙也不过如此。

这大半辈子,唯一梦里反复出现的美食就是这个大饼。做饼的长辈是老苗的姑爷爷和姑奶奶。

 

他们家生意火爆到什么程度呢?

老两口从晚上十二点钟准备,大概三点钟左右开始烙,凌晨五点钟就开始有人来买了,到六七点钟,排队的就能有几十号,比喜茶的人都多。

姑爷爷的饼店在汽车站附近,所以我们那儿当时有句话:“不吃大饼,不进XX县”。

 

上学时候,我有次去吃了一斤多饼,喝了碗豆腐脑,仍意犹未尽。看我吃完,姑奶奶又切了一大块饼,用纸一包,让我带回学校当晚饭。

实在没忍住馋的我,在路上又把那一斤多饼吃完了。

 

擦擦键盘上的口水,说说后来的事。

因为汽车站重新规划,姑爷爷家的饼店需要迁走。老两口岁数大了,又太辛苦,就不做了。

之后,我们县陆陆续续有过很多做这种大饼的。有在商业街的,在居民区的,也有在车站边的。每每碰到有这样的饼店,我都会去尝尝。

说实话,跟姑爷爷烙的饼,根本就不是一个物种。

生意自然也就很一般,大部分坚持不了多久,慢慢这个饼在我们那儿绝迹了。

 

神奇的是,后来这些做饼的,没有一家认为自己家的饼做得不好,都拿姑爷爷的老店做标杆。都自诩比老店的饼好吃,自己生意不好是因为地理位置不好,车站的客流量多大啊。

 

用现在的话来说,这些饼店老板都是“流量思维”。

 

03

明摆着的事实为啥看不到?

眼睛有问题?味觉有问题?还是脑子有问题?

都不是,人性就是如此。

 

想做邹忌,做齐威王,真的不太不容易。

人性和周围的环境,都使我们难以对自己做出准确判断。

 

老板看自己的产品,就像看自家孩子,越看越喜欢。

你问身边人,他跟你有交情,一定说好话,像老苗这样口无遮拦的人活不过两集。

问员工,员工跟你一样对企业有感情,利益相关,喜欢顺着你说。

你问合作伙伴,他们有自己的利益,说好话你开心,反正做砸了跟他们没关系。

你问咨询公司,他们会把你夸成一朵花,这样你才会给他们生意。

你让人试用,消费者拿了你的赠品,顺口说好话;不送赠品,情况更糟糕,他们是特定人群,而且还会夸大自己购买力。

说不定有几个忠诚顾客,但那或许本就是一些特殊人群,更可能把你带入幸存者偏差

……

 

好多企业做市调,都会问一个傻问题:“如果有这样这样一个产品,价格是多少多少,您购买的可能性有多大”?

兄弟啊,这样出来的结果一定会把你带沟里。

别说消费者不一定说真话,就是讲真话也不准啊。

购买意愿的最大决定因素是场景,一个普通消费者怎么能够在问卷场景下,准确说出自己消费场景的意愿呢?

消费就是一次或多次临时起意的结果。

 

所谓“流量为王”,不过是一厢情愿的幻觉

 

所以我们很多企业,对自己的产品,就像我们县那些做大饼的一样,迷之自信。

基本判断偏离了正轨,后面就会越错越远:

大饼卖不好,是因为没有抢到汽车站的黄金位置;

外贸企业国内市场做不好,是因为没有经销商帮自己卖货;

传统企业做电商做不好,是因为自己没有流量;

企业现在没有增长,是因为没有抓住流量红利

……

庞大的认知偏差基础,是培养“流量思维”这种怪胎的肥沃土壤。

把生意不好简单归因到没有流量,是战略上的偷懒。

 

04

 

重复一个商业常识,这个老苗会反复讲。

  • 商业由货物、交付、信息等基本部分组成,商业的运转就是信息流、货品流、资金流的运转。

  • 商品提供者,不管你是实物产品生产还是售卖,还是服务产品,统称为货主,也就是咱们常说的实体企业,不光是加工制造业、餐饮等,经销商、电商等中间环节也是。

  • 流量提供者,不管你是线上的平台,传统的媒体,还是线下收房租的,卖广告的,都是流量主。

  • 一切商业价值基于用户价值,流量对于用户没有价值,只有寄生在货上才能变现。

 

流量主倡导“流量思维”,鼓吹“流量为王”,宣传注意力经济,就像货主宣传“瓜甜包熟赛砂糖”、“薄皮大馅十八个褶”,是他们的本分。

但实体企业跟着喊“流量思维”,一方面是被掌控话语权的误导了,另外一方面是出现了严重误判,真的以为只要被更多人看到,被更多人注意到,就能卖爆。

 

所谓“流量为王”,不过是一厢情愿的幻觉

 

营销的价值出了问题,给流量吃药是不管用的。

以前说过的案例:

企业推新品,效果不好,发现个别终端还不错,原因是终端导购非常优秀。

于是花大力度培养大量导购。

结果就是你培养的导购最后都被挖走。

因为优秀的导购,在别人那里能够卖更多的货,可以发挥更大价值,也就能挣到更多钱。

 

找不到真正的原因,一定会为人做嫁。

 

流量主当然更明白这个道理。

所以他们一方面喊着“流量为王”,一边让你换着姿势不停花钱,另一方面却把流量投向了有品牌吸引力、有产品吸引力的企业。因为流量只有寄生在货上才能变现,有产品力品牌力的货无疑变现更好。

打去年开始,平台们连自己“亲儿子”(如电商流量扶持起来的淘品牌)都不怎么管了,而是一股脑涌向了华为、苹果、欧莱雅、耐克、优衣库……

 

实体企业,首先要站好自己的立场,别把屁股坐歪了,跟着起哄“流量为王”。

另一方面,一定要经常提醒自己:

我的产品是否真的满足了用户的需求,是否能够让消费者对号入座,是否真正打动了消费者的内心,是否贴合消费者的购买和使用场景。

所谓“流量为王”,不过是一厢情愿的幻觉

 

身边人的话,都可以听听,但好话一句都不要相信。

真正可靠的是你深邃的洞察、仔细的钻研,细致的设计,贴心的服务……

就像姑奶奶家的大饼一样,做出七层和一般的三层口感就是不一样,切成肉丁跟剁成肉馅香味也不一样,只用葱白跟用整棵葱大不一样,把表面做的平整光滑跟简单擀一下也不一样……这就是为什么老两口从晚上十二点就要开始准备,而一般卖早餐的四五点钟才开始。

功夫下到用户身上,才能体现真正的价值。

 

你花了心思去听建议,往往只是听了一大堆好话。

他们本心也许是为了你好,但却是把你往火坑推。

真心建议所有的企业老板,把邹忌的故事挂到嘴边,向你的员工、你的合作伙伴反复强调,你是个能够听得进严厉批评的人。

正确的认知自己,认知自己的企业,是不被带沟里的前提。

如果所有的实体企业,都能回归价值营销的认知,“那流量为王”的泡沫也就不捅自破,咱也不用花那么多钱去买所谓“流量”了。

 

转自: https://mp.weixin.qq.com/s/hqqPdioLHVlEQ4CRL-2vh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