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西蒙斯访谈:量化策略、职业与交易

前言

提起西蒙斯、大奖章、文艺复兴大家可能再也熟悉不过了,几乎所有Quant都听闻过他老人家和文艺复兴的辉煌业绩。在这里我们不再对其西蒙斯本人进行过多的介绍。只想说一句:

2019西蒙斯访谈:量化策略、职业与交易

詹姆斯·西蒙斯( James Simons,1938年-)是美国的数学家、投资家和慈善家。作为最伟大的对冲基金经理之一,他是量化投资界的传奇人物!

2019西蒙斯访谈:量化策略、职业与交易

据机构投资者在4月份公布的年度收入最高对冲基金经理富豪榜中:文艺复兴科技公司的西蒙斯排名第二,其赚了15亿美元,低于2017年的17亿美元。第一名则是桥水的达里奥。Citadel的创始人Kenneth Griffin以8.7亿美元的收入位居第三,与去年的14亿美元持平。

2019西蒙斯访谈:量化策略、职业与交易

2017年,西蒙斯的平均工资为 每小时18.4万美元。该基金的许多量化研究员一年挣的钱还不够这个数字,至少在薪水方面是这样。

 

根据最新的数据,在这30年里,5%的管理费、44%的业绩提成下,大奖章的费后收益均值为39%。简直了!!!

 

2019西蒙斯访谈:量化策略、职业与交易

下图显示了文艺复兴以H1B签证向其East Setauket New York 办事处聘用的量化分析师和工程师支付的薪资(单位为K)。文艺复兴以只雇佣少数精英研究人员而闻名,但与以往的H1B薪酬数据一样,这只是一个小样本,它反映了仅向非美国研究人员支付的薪酬数额(在美国工作的公民)。

数据表明,文艺复兴是很多对冲基金中薪酬最高的机构之一。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工资并不是大多数人为西蒙斯工作的原因。真正的吸引力是他们向Medallion基金投资的机会,该基金只对员工开放,自1988年成立以来,每年的回报率约为40%

2019西蒙斯访谈:量化策略、职业与交易

本周二,公众号力推了一本书,介绍如下:

作为全网具有影响力的量化类自媒体,公众号今日为大家推荐一本刚刚出版的书籍,我们在上个月就在等待这本书的出版了,可谓日思夜想!

这本书可谓有着一手资料!

本书由《华尔街日报》记者格Greg Zuckerman撰写,讲述了西蒙斯和他创立的文艺复兴的历史。Greg Zuckerman花了两年半的时间研究这家公司,与40多名员工进行了交谈。尽管西蒙斯对这本有些顾虑,但最终还是同意坐下来接受超过10个小时的采访

这本书应该是对西蒙斯的权威研究,让我们了解很多关于文艺复兴不为人知的技术细节。作为西蒙斯的粉丝,公众号力推这本书,很多内容都是新的,不是市面上我们看到的陈词滥调!

2019西蒙斯访谈:量化策略、职业与交易

点击上方图片免费下载此书

这本书读起来更像是一本精彩的小说,而不是通常的金融书籍。西蒙斯并没有“解决市场问题” ,相反,他创造了一个极其有利可图的交易系统。在价值数十万亿美元的市场上,文艺复兴只限于交易几十亿美元。如果他真的解决了市场问题,那么,大奖章的规模将远远超过100亿美元。相反,西蒙斯只解决了一个问题:如何让自己和其他的投资伙伴变得超级富有。

 

在前几年有关西蒙斯的公开视频中,大家关注最多的有以下几个:

2010年MIT

2019西蒙斯访谈:量化策略、职业与交易

2014年AMS Einstein Public Lecture

2019西蒙斯访谈:量化策略、职业与交易

2015年TED

2019西蒙斯访谈:量化策略、职业与交易

时隔多年,2019年,西蒙斯又一次在公开场合会为我们带来怎样的论点呢?

讲座背景

2018年9月17日:麻省理工Sloan管理学院宣布,麻省理工学院校友、文艺复兴创始人、数学家詹姆斯·西蒙斯获得S. Donald Sussman奖。该奖项授予在量化投资策略和模型方面表现出创新和卓越表现的个人或团体。西蒙斯因其在这一领域的杰出贡献,以及他在数学方面的工作和对基础科学研究的积极支持而入选。麻省理工Sloan管理学院院长David Schmittlein表示:“我们很高兴授予西蒙斯博士这个奖项,以表彰他作为数学家、投资者和慈善家的非凡职业生涯。”

2019西蒙斯访谈:量化策略、职业与交易

麻省理工Sloan管理学院金融工程实验室主任、奖项委员会成员Andrew Lo教授指出:“西蒙斯在多个领域都是一个传奇人物,他是量化投资的典范;我们很感谢他接受这个奖项。”

关于S. Donald Sussman奖

S. Donald Sussman从事另类投资超过30年,管理着专注于量化和基本面策略的基金。他是Trust Asset Management、Paloma Funds和New China Capital Management LLC的创始人。他是董事会成员和执行委员会成员,也是卡内基音乐厅投资委员会的联合主席。他曾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并在纽约大学获得理学学士和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S. Donald Sussman奖由MIT Sloan Finance Group监管。获奖者将获得10万美元的现金奖励,且在获奖期间于麻省理工Sloan管理学院举办三场公开讲座,分享对量化金融和金融业的见解。

这就是本次演讲的由来,大家清楚了吧?

2019西蒙斯访谈:量化策略、职业与交易

S. Donald Sussman Fellowship Award Fireside Chat Series 

本次公开讲座的总体主旨是:

Math, Money, and Making a Difference

主题分别为:

2018-2019年度获奖者:MIT校友詹姆斯·西蒙斯博士,SB ’58

  • 第1场:数学

  • 第2场:金融

  • 第3场:慈善事业

本文首先对【第2场:金融】采访和问答进行了脱水整理与解读主持人是MIT金融学教授 Andre W. Lo在这次采访中,西蒙斯讨论了他的量化投资方法,以及这一方法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是如何演变的。同时还谈到了基础交易以及他的管理风格是如何帮助文艺复兴取得了如此成功。最后还有和观众精彩的问答环节。

2019西蒙斯访谈:量化策略、职业与交易

对比之前得照片,可以感觉到,西蒙斯老了

后面会对【第1场:数学】进行整理与解读。大家敬请期待!

针对第3场:慈善事业】我们将不做解读,大家自行收看!

公众号对此次采访做了 全网独家 翻译和解读。同时感谢石川博士对部分内容的修正。

内容概要
  • 对商业的兴趣

  • 其他概括

  • 为什么去石溪大学数学系?

  • 为什么开始从事货币交易?

  • 关于大奖章基金

  • 文艺复兴办公环境介绍

  • 如何管理你的团队 ?

  • 如何保持在业绩上的长青?

  • 2008金融危机

  • 问答环节(12个问题)

对商业的兴趣

我毕业之后去伯克利读了博士,在那里我遇到了我的论文导师Berg Kaster,后来我和哥伦比亚的朋友,一起做一些生意,并且赚了一些钱,我父亲当时也投资了一些钱,那些钱后来为我职业生涯的转变奠定了基础。我在MIT 教书的时候,我通过借钱对我的生意做投资。几年过去了,我需要开始还贷,就像所有其他的企业刚刚起步一样,我们开始期望18个月以后就可以有红利可分,我们对自己的公司报了太高的期望。不过我们最终还是得到了红利,但那是在几年之后,不过这些红利数目还是相当可观的。

其他概述

需要建立一个系统性的交易系统,要知道模型的所有细节。他还讲述了大家众所周知修整模型,王者归来的事情。

这也在西蒙斯之前的一些演讲中多次提到的事情:

我从IDA找来了全世界最好的模型创建者,Lenny。在IDA 的时候我们一起构建模型。Lenny开始和我一起创建模型,但是我却一直在做交易。Lenny 似乎对建模越来越不感兴趣,而是经常会去阅读一些新闻。然后他会形成自己的观点比如说市场会上涨,市场会下跌之类,都是关于外汇和债券的一些东西。然后我开始发现有很多时候他的分析是对的。我说:“好的,你是用的什么模型?不妨我们用它来赚点钱吧。”我们的回报率很高,从我问“你运用的什么模型”开始的两年里,我们把我们投资者的钱变成了刚开始的12 倍,那还是扣除了其他费用的。听上去我们做得不错,我们也是极其幸运的。当时在我的脑海里想的仍然是我可不想只去建模,但是另外其他的人可以专门建模。Jim Max,一个很著名的数学家,离开了石溪大学后加入了我们,他的确建了一些模型。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我们把基本面交易,风险投资和所有其他的投资方式结合在一起,我们一直在不断创造出新的更有效的模型。

既然我们会做模型,那就不妨跟着模型走。

所以,在1988 年的时候,我决定百分之百的依靠模型交易。而且从那时起,我们一直都这么做。我们建立了一个百分之百依靠电脑模型做交易的公司,逐渐地,那些模型也变得越来越有效,我们还招进了越来越多的人。

当时他请来了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教授Henry Laufer,一起对交易模型进行修正。这次耗时6个月的修正被《量化投资——西蒙斯用公式打败市场的故事》一书的作者称为是大奖章基金的“遵义会议”,当时制定的投资策略一直被保留了下来,成为基金长盛不衰的立命之本。

“我们完全停止了基本面分析,变成了一个彻底的、依靠模型的量化投资者”  

——西蒙斯

Baum-Welsh算法

▍主持人

许多技术的前身,包括现在的深度学习都是一个有趣的历史,我记得Lenny Baum早期的Baum-Welsh算法,主要是估计HMM的参数,那么对你的意义而言···

▍西蒙斯

我第一次遇见Lenny Baum是在街上,Lenny Baum和Lloyd Welsh一起发明了Baum-Welsh算法,这个算法可以估计出隐藏马尔可夫模型中的参数。隐藏马尔可夫模型有很多参数,这个算法不断攀爬、不断重新估计参数,计算新的期望值,不断获得更好的参数估计。

然而当时没人可以证明这个算法一定是有效的;虽然这个算法肯定是有效的,可以从任意初始条件下都收敛的比较好。

当我在IDA(国防分析研究所)工作时,我尝试想证明Baum-Welsh算法的每一步都是都是向着向正确方向攀爬的,但是没能成功。然后我离开了IDA,Baum和他的朋友Petrie最终证明了出来,他们写了很长很长的论文;他们告诉我,我是可以用很短的篇幅内就完成这个证明,有一些他们不了解的定理可以使证明过程明显变短。如今这个算法在语音识别和很多其它领域都十分有用。

公众号独家解读

目前语音识别的算法里,HMM算法是效果最好的一个。美国贝尔实验室劳伦斯拉宾纳的英文版教程《Fundamentals of Sppech Recognition》,其中第六章系统地解了隐马尔可夫模型的原理和应用,国内大多书籍里关于隐马尔可夫模型的资料都是翻译了这一章。

下面这张图是网上流传的影印版。大家可自行下载阅读。

2019西蒙斯访谈:量化策略、职业与交易

在文艺复兴科技成立初期,统计学家Leonard Baum无疑起到了关键的作用。Baum是率先提出隐马尔科夫模型(Hidden Markov Model,HMM)的专家之一,该方法用来描述一个含有未知参数的马尔可夫过程, 在语音识别、生物信息学等领域取得了非常成功的应用。此外,统计学Baum-Welch公式也是以这位杰出科学家的名字命名,它是一种学习 隐马尔科夫模型参数的有效方法。西蒙斯本人认为投资和语音识别很相似,因此曾 经把IBM的整个语音实验室的精英挖到文艺复兴公司。基于这些背景,人们有理由相信隐马尔科夫模型是大奖章基金取得辉煌业绩的神秘法宝。

这个方法是有用,但是绝对没有那么简单,前几年国内的一些研究者曾对这个算法做过复现。

广发证券

1、《探寻西蒙斯投资之道:基于HMM模型的周择时策略研究》

将 HMM 模型应用到我国股市的预测中,通过对股票数据序列的模式识别来对股市每周趋势进行预测。我们将股票的未来走势分别划分为两种(涨、跌)和三种(涨、跌、平)状态,把股市的波动预测转化为 分类问题,并通过 HMM 模型进行识别。

2、《再探西蒙斯投资之道:基于隐马尔科夫模型的选股策略研究》

将语音识别的技术引入到股票涨跌预测中。假设上涨和下跌的 股票各自都存在一种明确的模式,都分别可由一个 HMM 模型来描述。我 们选择换手率、股价 1 日涨跌幅等 6 个价量指标作为模型观测值,选择股 票池内上涨的样本训练表征上涨模式的 HMM 模型。

预测时,一个股票在表征上涨模式的 HMM 模型上的观测概率越大, 说明该股票实际上涨的概率也越大。我们将股票池内的股票按照 HMM 因 子值均分成 10 档,每期超配最高一档的股票

东北证券

1、《HMM 指数择时研究之实战篇》

2、《HMM 指数择时研究之理论篇》

东证期货

1、《包含基本面信息的HMM投机策略》

从 HMM 的输入数据来看,输入变量一般比输入参数更能影响状态的输出。梳理现有的 研究成果,我们发现输入变量更多的是行情变量和技术变量。在基本面量化愈发深入人 心的背景下,基本面变量的引入可能会提升 HMM 的策略表现,这也是我们将基本面信 息引入到 HMM 中的动因。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提到的“基本面信息”指基本面变量。从期货市场研究的逻辑来看, 国债期货和商品期货的基本面逻辑较强,因此实证部分仅针对国债期货和部分商品期货 进行 HMM 的测试。

据我们了解,使用HMM模型做量化策略,一定要注意参数过拟合、引用未来函数、模型具体算法更新等问题。大家可自行进行进一步研究,这里不再陈述。

为什么去石溪大学数学系?

▍主持人

我来问两个促使你后来创立大奖章基金的事情。其中一个问题是关于你开IDA、选择加入纽约州立石溪大学数学系,当时石溪大学的声誉远不如现在,你为何考虑去那里、在那里有哪些经历

▍西蒙斯

我是被IDA开除的,有过一次被开除的经历是不错的,一旦你经历过你就绝对不想再经历一次了。

IDA的总部在华盛顿特区,其中一个小部门在普林斯顿。一个名叫Maxwell Taylor将军负责(听众里面年龄大点的应该听过Maxwell Taylor这个名字)在纽约时报杂志上撰文描述美军是如何在越南获得胜利的、美国应该坚持作战到底。

公众号独家解读

马克斯韦尔·泰勒(Maxwell Taylor 1901—1987),美国四星上将。二战时期的101空降师师长,参加过美军在欧洲的所有空降战役。战后历任西点军校校长,驻朝鲜第8集团军司令,美国陆军参谋长,约翰·肯尼迪总统军事顾问和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等职务,提出了著名的灵活反应战略。是军中少有的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的人物,在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和参与越南战争等决策上,他是著名的鹰派人物。

当时是1968年,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我给纽约时报写了一封信,第一句话是:并不是每个服务于Taylor将军的人都同意他的观念,他应该尽快从越南撤退。

然后没有任何理由,我就被IDA解除了安全许可。几个月以后,一个宣称是新闻杂志的人说他正在撰写一篇关于为国防部工作的人文章,他很难找到这样的人,问可以采访我吗。

当时我29岁,从来没接受过采访,被采访时很激动,我说当我在IDA时,一半的时间用来给IDA干活、另外一半时间是私下自己干活,我在那个时间段做了大量的数学研究。在越战结束之前我只干自己的活、战争结束之后我才会各干一半的活。

当我采访结束回到办公室,我告诉我的老板我接受采访的事情。我本应在采访之前征询下他的意见,那样他就会建议我不要接受任何采访。我的老板问了我说了什么,我把一半给自己干活、一半给IDA干活的言论说了一遍,老板听了之后没说什么,走回办公室给Maxwell Taylor打了一个电话,五分钟后他出来了告诉我,我被开除了。

我反驳说,你不能解雇我,因为我的职位是永久员工;他问我是否知道永久员工和临时员工之间的区别,我说不知道,他说临时员工是有合同、永久员工没合同,所以我不得不离开IDA。

我有三个孩子,必须得寻找一份新工作;当时我很自信自己可以找到好的工作,我确实在数学领域做出了一些重要的成果。有几个教授的职位供我选择,我最终选择了石溪大学数学系主任的职位;当时的石溪大学数学系比较弱,他们在一直在寻找一个有声誉的人来领导他们的数学系。

当时的纽约州州长Rockefeller很喜欢石溪大学,那时,石溪大学有很有钱,我便招募了许多优秀的人才。那是一段美妙的时光,我在最初的几年内做了大量的数据研究,研究成果也很不错。

为什么开始从事货币交易?

▍主持人

那什么原因让你离开石溪大学去从事货币交易呢?

▍西蒙斯

一开始我是花一半时间从事交易,然后渐渐的全部时间用来交易。当时我被一个数学问题给难倒了,所以转向新的交易领域做了些尝试,我发现自己对交易很感兴趣,然后我就开始了一段新的职业生涯。

我的父亲很反对我的决定,他觉得我已经有了终身教职、很好的工作,为什么还要出去冒险,但是我很自信我能够搞定交易

▍主持人

在你的货币交易中,可以与我们分享你是如何做的吗?比如你是如何使用技术分析的。

▍西蒙斯

我读了所有的报纸、经济学家写的东西,重点关注有哪两个货币之间是可以在公开市场交易的(因为有些国家的货币是绑定美元的、不太好交易)。

这是最基本的。但问题是, 有时这套方法是有效的,这时我感觉自己是天才;有时这套方法效果很差,我又会觉得自己是个蠢货。

这是一个非常痛苦的事情,我希望可以开发一个系统、利用计算机来告诉你如何进行交易。在此之后,我们聘请了科学家,并建立了这样的交易系统并持续的改进它们。

关于大奖章基金

▍主持人

现在我们来聊聊大奖章基金。当我介绍金融学时,我通常用一个方程:数学+金钱=金融,我认为大奖章基金是这个方程的集中体现,因为它产生了巨大的回报。 

现在的基金记录是保密的,但你在2002年接受的一次采访中曾经透露,西蒙斯旗下的大奖章基金自1988年成立到2000年表现的越来越好。自1988年3月成立以来,西蒙斯旗下规模为33亿美元的大奖章基金的年回报率为35.6%,而SP同期则为18%。这是在扣除了费用之后的回报,那时大奖章基金的最高费用是5%的固定费用+44%利润分成。

2019西蒙斯访谈:量化策略、职业与交易

   图片来自:彭博

从88到99这11年间,大奖章基金的整体收益是2478.6%。当时对冲基金中第二好的是索罗斯的量子基金,其同期收益仅为1710%。你是如何做到这么高的收益的?

▍西蒙斯

我不记得那个时候我们的管理费是不是5%固定费用+44%的利润分成了,一开始我们是先提升到5%固定费用+36%的利润分成的,投资者都在抱怨,而我们还是进一步提升费用到5%固定费用+44%的利润分成。不过依然有非常好的投资回报,没有一个投资者发起了赎回。

后来我意识到,基金规模是我们的局限性,我们可以管理中等规模的资金、但是无法管理更多的比如千亿规模的钱与此同时,我们的基金增长很快产生了更多的钱,这些都要求我们做出一些改变。 

一开始我们只允许内部员工的投资、拒绝了所有的外部投资者。后来我们收购了5个外部投资方,让内部员工来持有, 一段时间后这个也遇到了瓶颈;在同一年,我们启动了外部基金。

外部基金和内部的大奖章基金是不冲突的,后者更关注长期的回报;我们的外部基金发展的很好,现在的基金规模为450亿美元

▍主持人

大奖章基金还是保持原有的规模吗?

▍西蒙斯

是的,大奖章基金还是保持固定的规模,没有450亿美元那么大。

▍主持人

能透露下你有多少名员工吗? 

▍西蒙斯

我们有300多名员工其中包含大量的科学家在我们的业务中,需要持续的改进系统;系统中的某些部分会在一段时间后渐渐失效,需要找出来并进行优化改进,所以我们一直都在尽可能的招聘最优秀的科学家。 

有人对我说,招募太多的科学家对这个世界并不是件好事,他们本来可以做出伟大的科学;但我觉得这些科学家赚了很多钱、然后把钱捐赠给慈善机构,并不会伤害这个世界。

正确的方式是:首先雇用最聪明的人,让他们合理的协作;让每个人都知道其他人在做什么。现在有些公司也在做类似的系统,他们分成了若干个组,这是一个组,那是一个组,每个组会按照他们各自的系统的效果来获得报酬。 

我们只有一个系统,每周开一个研究会,如果有人有新的东西,他就展示出来;每个人看都有机会获得代码, 他们可以运行代码,判断是否真的有用。所以们是一个非常协作的公司,我认为这是加速科学研究的的最佳方。  

另外,我们拥有非常棒的基础设施。在别的地方我从来没有看到过类似的高效率。我们公司被组织的很好、并且有伟大的员工。

公众号独家解读

文艺复兴办公环境介绍

这里是文艺复兴科技公司(Renaissance Technologies)的总部所在地(纽约)。建筑师的目标是提供一个刺激的工作氛围,包括各种工作条件,从私人办公室和会议室到更多公共活动和非正式用途的空间。

2019西蒙斯访谈:量化策略、职业与交易

所有办公空间均为私人空间,设有金色木质天花板和大型木框窗户,可以俯瞰风景园林和林区;大楼独特的两翼设有交易大厅和行政区域。在庭院之间有两根巨大的露在外面的胶合木梁,覆盖了东端的餐厅和会议室。西面是图书馆、休息室和健身房——后者可以通往网球场和穿过风景蜿蜒的跑道。

2019西蒙斯访谈:量化策略、职业与交易

新增的办公楼,每个办公室都配有大型木窗。包括一个中央庭院;一个最先进的董事会议室,以容纳公司的持续增长;7000平方英尺数据中心,配有N+1冗余HVAC系统;健身设施包括室内网球场、健身房和室内足球区/半球场篮球场。

多数人都在位于东锡托基特(East Setauket)长岛镇(Long Island Town)的公司总部上班,公司总部修建得像堡垒一样。因为除了道路上的访问控制和被郁郁葱葱的森林隐藏的设施包围之外,内部还有许多访问控制,这取决于建筑每个部分所需的限制程度。当你经过一个简单的磁条时,可以穿过了一些门,但更接近公司核心的其他门需要额外的代码甚至是他们的指纹。主楼还有两层地下空间,其中包括计算机室和其他秘密部门。这是一个巨大的空间,白色的墙壁,两层高的天花板。在房间的中央,6根2米高的柱子两边排列着处理器,在柱子和柱子之间形成了长长的走廊。每一根柱子的长度都令人印象深刻,长度应该在50到60米之间。

2019西蒙斯访谈:量化策略、职业与交易

大家办公室的门基本都是敞开的,正如西蒙斯在采访中所肯定的那样,每个人都敞开着自己的门,以促进思想之间的相互交流。在讨论室,有一个巨大的屏幕,上面是一张巨大的椭圆形桌子,大约有40个座位,桌子周围是第二圈椅子,总共有一百多个座位。想象一下,满屋子的博士们激烈地争论着,试图找出任何新提议的漏洞。

的确,科学家们继续留在文艺复兴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钱,还有比这更好的地方吗?与众多科学家、博士共事的智力挑战,不仅能留住文艺复兴在职的人才,还能吸引那些在大学研究岗位上感到无聊的杰出人士。不断向对方的理论剔除挑战与反驳,在世界上任何一所大学,这是可能的!

▍主持人

文艺复兴公司所做的很多事情很明显是保密的,连你们的员工也是保密的。但我可以说,你们的员工都是他们各自领域最顶尖的科学家之一,在许多不同的领域都是这样。这么说恰当吗?

▍西蒙斯

我说一个有趣的故事,文艺复兴公司每周都有一次座谈会,有一次从外部邀请来了一个天文学家来做讲座,当时他的一个朋友正在文艺复兴公司工作。 

那天他的讲座十分有趣,我把他拉到一边,对他说:你的朋友在我们这工作的不错,要不你来加入进来?

他说我们的工作机会非常有吸引力,但他需要先完成他手头上的科研项目,后来他获取了诺贝尔奖。

他是发现宇宙实际上正在加速膨胀而不是减速的两个团队中的一个,这个发现在当时是一个大新闻。

我认为他当时的决定是对的,大多数人更愿意获得诺贝尔奖。他是我们差点招募到的唯一一个诺贝尔奖的科学家,除此之外我不认为公司里的其他人能达到这个高度。

尽管他们中有些人做出了了不起的成果,但是毕竟没有获得诺贝尔奖。我们有实验物理学家、有天文学家,他们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并就行分析

如何管理你的团队 ?

▍主持人

第二个问题是:你如何管理这些天才型的员工的,天才往往都非常自我、难以管。你谈到过合作精神,但作为数学系的主任和公司的管理者吗,这些天才并不容易协作的

▍西蒙斯

数学系的主任是没有权力管理这些天才的, 在座的听众有的是教授应该是的知道,他们只要做好教学和科研就好了。 

在文艺复兴公司,不同员工做的事情是有相互影响的, 每周的研究会上他们能看到别人的工作、也会对别人的工作提出一些建议。

我们给员工的报酬并不是按照他当年的工作来分配的;每年都有员工对我说,他今年给公司赚了很多钱、理应获得更高的报酬,我就问他你的工作难道不依赖别人吗,赚的钱中的很多部分是依赖别人的工作的,别人的工作我已经付出了报酬;如果每个人都照你这样要钱,我得多付出五倍的报酬。 

 

我会看一个人在连续3到5年内的综合成绩,然后给他应得的报酬。 

没有人会对一切事情都满意的,我也知道有些人认为自己应该拿更多的报酬,这是人的天性;但总体来说每个人都是开心,这个是开心工作的地方。

如何保持在业绩上的长青?

▍主持人

我最后的问题是,你和文艺复兴公司激励着很多量化投资者、学生、教师、也包括我自己,但直到今天也没有任何一个其它的量化投资者能接近你的成绩。 

 

我有一个带有偏见的猜想是,你的基金并没有依赖奇特的方程式或算法,在你考虑数学之前、你就是一个天才的交易者。你拥有判断赢钱亏钱的直觉,你在选人方面做得很好,然后组建了一个优秀的团队。

你刚才也提到了,每年年终都会有些员工找你聊一些比较尴尬的谈话。你认同我的观念吗? 

▍西蒙斯

学习一些基础的交易知识当然是有好处的,可以知道市场运行的机制。并不是像你说的那样,我九年前就离开了文艺复兴公司,当时我72岁。我离开后公司一直运行的很好,有优秀的领导,没有错过机会、比我在的时候更好。  

当时我觉得是时候让位给年轻人了,我也需要在慈善基金会上投入更多的时间。我给两个职位很高的年轻人越来越大的权限,后来把整个公司交给他们,然后我就离开了。我认为我作为公司主席的最大贡献,是不停的推动公司来招聘年轻人。

各位还有机会

▍主持人

所以你担任石溪大学数学系主任期间,你在这方面做了准备。

▍西蒙斯
是的,当然。

▍主持人

我再问几个琐碎的问题,感兴趣的就回答。早在2003年,文艺复兴公司就开始担忧麦道夫的投资骗局,你是怎么得到风声的?

公众号独家解读

伯纳德·麦道夫是美国华尔街的传奇人物,曾任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公司董事会主席。多年来,他一直是华尔街最炙手可热的“投资专家”之一。他以高额资金回报为诱饵,吸引大量投资者不断注资,以新获得的收入偿付之前的投资利息,形成资金流。这个骗局维持多年,直到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他面临高达70亿美元资金赎回压力,无法再撑下去,才向两个儿子,也是其公司高管坦白其实自己“一无所有”,一切“只是一个巨大的谎言”。麦道夫的儿子们当晚便告发了老爸,一场可能是美国历史上金额最大的欺诈案这才暴露在世人眼前。

▍西蒙斯

文艺复兴公司没有投钱、但我的基金会在麦道夫那里长期投钱。

我对他有一些了解,他可以令人震惊的每年都保持非常稳定的收益率,无论刮风还是下雨。

我猜这家伙一定是知道一些我不知道的事情。我拿到了麦道夫过去两年的一些交易情况,让文艺复兴公司的一位员工来分析下、看看有哪些地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我们发现,他买入时总是很低的价格、卖出时总是很高的价格,大部分时间都持仓不动;但这些交易只能解释其10%的收益,另外80%多的收益完全是个谜我们怀疑他们进行了put或call交易来对冲他们的风险,而且交易量已经很大;如果真的有这么大的交易量,一定会影响市场的变化,但我们没有观察到任何证据。因此我们就从麦道夫那里退出了。

姜还是老的辣

几年过去了,那个相关基金会负责人打电话,建议我多关注Madoff。我说:“我不能建议你也卖掉份额,因为他已经运作很长时间了而且还在运作,他肯定知道一些我不知道的事情。即使我已经拿回来我的投资,但是我无法建议你去卖掉它”。我从没想到这是个庞氏骗局。因为我不清楚他确切在做什么,只是直觉上认为不能投,所以我卖掉了。五年后东窗事发,Madoff这几年的所做的事人被揭发,所有人都知道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与我们相关的基金会,把他六年来所赚的所有收益都支付给了两个损失最多的投资者。Madoff 的庞氏骗局真是金融界发生过的最疯狂的事情。

▍主持人

讽刺的是,其实Madoff公布的跟踪数据远不如medallion fund的真实跟踪数据。

▍西蒙斯

这是真的,不过Madoff的回报率是真的稳定,非常稳定。紧接着SEC就开始调查我们,因为有些人开始议论,认为文艺复兴(Renaissance)是不是知道Madoff的内幕所以才及时退出。我们其实什么都不知道,因为根本没有一个人确切知道他们Madoff做了什么。那些议论Renaissance的人既看不到我们的组合,又不知道为什么我们退出,所以怀疑我们。其实那个时候,我们已经把所有的钱都还给了投资者。所以我可以说,你看我们没做错任何事,因为这都是我们自己的钱,我们已经把所有的钱都还给了投资者!但怀疑我们的人确实花了很长时间来研究我们,当然最终也没得出有用的结论。当然对我们来说,及时卖出Madoff份额的后果就是遭到了SEC的检查。

2008金融危机

▍西蒙斯

2008的金融危机就不应该发生。发生的缘由就是有些MBS(Mortgage-Backed Security, 抵押支持债券或者抵押贷款证券化)的不良发展,其中出现了个特别花哨的,紧接着各式各样的MBS都被创造出来。那时候的评级机构,也就是现在的债券评级机构,他们客户都是债券购买者。评级机构希望能为客户提供正确的评级服务,所以在每个特定时点比如每周,会为客户提供一份报告、实时通讯或者类似汇报。但随着越来越频繁的互联网使用,人们会在网上分享给那些没有订阅债券评级报告的人。所以,这些评级机构决定,不再向债券买家收费了,而是转而向债券卖家收费。这里出现了利益冲突,如果评级机构希望债券卖光,他们就不会很严格的进行评级。所以为了卖掉债券,他们就像一个傻子一样给所有债券AAA。

那时候申请房贷无需任何文件和信用背书,人们只需走进去申请就行。举个例子:

  • 你要多少钱?

  • 我要10万美元。

  • 你赚多少钱?

  • 我赚20万美元。

  • 好吧,我们借给你钱。

银行甚至不索要申请者任何材料,例如纳税表。为什么银行这么大方?因为银行知道可以这些打包的房贷卖给机构,如房地美,房利美和吉利美。由机构打包房贷,包装成一个AA级或者AAA级的MBS,所有的事情都看起来那么的不靠谱。

 

我们一直都对Bear Stearns非常有信心,他们做事非常保守,然而在08年几乎因此濒临破产。幸运的是他们存活了下来,就在他们眼见将陷入泥潭的三天前,我们救了他们出来,为他提供了一些资金支持。同时我们也在和Lehman Brothers合作,Medallion fund和我们的外部基金都为Lehman Brothers提供了大量的资金,但是实际公司情况变得愈发愈差,我决定叫停。我给Lehman Brothers的负责人打电话:“Dick,我们得抽掉一半的资金,因为我对公司越来越没信心了”。所以我们这样做了,然后果然情况变得越来越糟,我们对他的资产负债表有了一些了解,我们知道里面充满了这些不良的MBS。我打电话给他,我记得我在开车,我告诉Dick我得把剩下的钱拿出来。他说:“所有的钱?我以为你打电话给我是要买我们新发行的超额认购债券,而且如果你买,我会特意留给你一些。”,我说:“我并不想买,但至于剩余的钱我会稍微等几天再取出,因为我想看看你们新发行的债券销售情况“。过了几天,这些债券的买主名单就出来了,这是你们所知道的最不成熟的群体,一个默默无闻的教师退休基金。没有一家声誉良好的大机构购买这些债券,我打电话给他,把剩下的钱都拿出来了,那是雷曼兄弟倒闭前的三个月。

所以,如果评级机构完成了他们的工作,这场金融危机并不会发生,但没有人想责怪评级机构,因为没人听说过他们。新闻报纸类媒体去责怪银行,责怪大型投资者,但实际上是因为不准确的债券评级导致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的崩溃,并引发了这场金融危机。

问答环节

▍问题一

这些年随着电脑科技的发展,你逐渐从普通的基本面投资聚焦于量化投资上。你曾经指出,最终基本面投资很容易被淘汰,所以从你直觉出发,你认为是否人们在基本面投资上会有优势?

▍西蒙斯

Yes。

▍问题二

我知道Renaissance是量化投资公司,你是否认为量化胜于基本面投资?

▍西蒙斯

No,基本面投资领域也是一个绝佳的职业,这是一个合法的投资方式,因为有台电脑不仅是让你去数你有多少钱,他们还会用电脑做别的事情。

▍问题三

一位好的基本面投资者与一位好的量化投资者之前有什么不同的技能?

▍西蒙斯

我认为这是两个不同领域,所以所需技能也是不同的。比如说一个好的基本面投资者:一家公司,它会希望去评估管理效率,人才利用,市场走向。这都是基本面投资者所需的技能。而且人与人也不同,有些人掌握量化的技能,比如我。不知道有没有回答你的问题。

 

▍问题四

量化一直寻求用越来越强大的工具来寻找效率低下的地方和可以开发的市场,我们一直在开发它们,直到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开发,才能控制交易成本最小化。所以我们注定在慢慢地迫使自己缩小商业圈吗?如果我们一直不断开发,还剩多长时间留给我们?

▍西蒙斯

这个问题很棒。是的,效率低下的地方最终会被发开和折衷。但是市场并不是静止的,而是会动态变化的,就在当下时刻也会具现化一些低效领域。因此我认为一直高效的领域是不存在的,市场总有值得发掘的地方。在另一方面,到目前为止在我们的管理下,在长期我们的投资回报率已经多多少少比较稳定了,但我们还简直不断地发现新事物,并舍弃那些对当下市场无用的事物。

 

▍问题四

新事物,像是量化,正在寻求更新的事物,所以可以说量化正在开发新的其他量化领域?

▍西蒙斯

我不知道。

  

▍问题四

你最喜欢的算法是什么?

▍西蒙斯

我最喜欢的算法是什么?我会告诉你我最喜欢的算法。我最喜欢的算法是我在国防分析研究所时做的,它与解决某个领域的经典问题有关,我解决了这个问题,但它是机密的。我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在国家安全局制造了一个专用机器,我听说三十年后,他们仍然在使用这个专用机器来实现这个算法,所以这是我最喜欢的算法,但需要保密不便透露。

 

▍问题五

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用什么方法保护你的知识资本?许多人才都在贵公司就职,又是如何使是大家齐心协力?你是如何留住这些人才的?

▍西蒙斯

这是个好问题。每个人都签署了永远公开禁止协议。在员工在职几年后,会被邀请签署一个永远竞业禁止协议,业界基本都在这么做。因为你的奖金中有很多钱。一定数额的奖金会被推迟一段时间。其实这些钱都投在Medallion fund中,你会持续从中得到收益。所以员工总是有很多奖金在账户上但无法当下取出,这激励了他们继续工作。当然总会有些意外。之前有几位俄罗斯员工离职,并偷走了一些秘密,我们对他们提起了诉讼等等。他们现在也并不在做生意了,他们偷走的系统也已经过时,所以我们不是很担心这个问题。但人们不想离开的主要原因是公司环境气氛很好,在这里工作非常有意思,而且毫无疑问我们的工资非常丰厚。我们也有一些退休员工,当然除了那些俄罗斯人,退休员工从来没有做过任何投资业务。还有个退休员工去了麻省剑桥Broad研究所,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所以如果有家公司的人员流动率非常高,一定是哪里有问题的。对于Renaissance来说,我们的人员流动率一直保持在很低的水平

 

▍问题六

开始时提到的你想了解系统是如何呈现的,如何工作的,同时你在另一点上你也提到,一旦你拥有了这个系统,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它变得越来越高效,所以我的问题是这两者之间的平衡。因为当你试图使你的系统越来越高效的情况下,有可能使它变得越来越复杂,以至于你不再理解它,所以你如何改进你的模型并同时保持足够简单的?

▍西蒙斯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其实一个复杂的系统也是可以被完全理解的。如果你花一周的时间什么都不做,只去理解系统代码,你也可以把系统理解的很透彻。因为系统已经都被一条一条写好了,你多花点时间总是能理解。比如说,预测未来市场信号,这个是非常复杂,但并不代表它不能被理解。而我们,就理解它

 

▍问题七

现在的大奖章在10、20年前核心部分是否一样?

▍西蒙斯

噢,我们会不断的重新设计自己。我想其中有些部分可能已经存在了十年甚至二十年了,但是随着新事物的出现,我们需要不断的修改,去迎合新市场的发展。就像我说的那样,你只需要保持你的运转,人们会发现你的系统很棒,还有专业的科学家去维持这样的系统,所以这就是答案。

  

▍问题八

你在Medallion开始阶段提到过,那时候你们做得不好,我想问当时你们是否怀疑过自己?如果是的话,那你是如何继续下去并最终取得成功的?

▍西蒙斯

在那段时间里我们下架了Medallion。我不确定,但我确实觉得我们可以把它改良到继续交易的程度,所以我从没怀疑过它会继续正常运转。我想你都知道,我们很幸运。在某种程度上,运气在生活中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很多人会说,生意失败了是因为运气不好,生意成功了是因为努力工作,但其实这里面都掺杂着运气的成分在。到目前为止,我们很幸运,所以我并没有太担心过。当一个月过去的时候,如果我们没赚钱是非常罕见的,偶尔也会这样,但总会回来的。

   

▍问题九

行为金融学在量化投资中的作用。事实是你确实有某种直觉,当一个系统工作表现不佳时,直觉在对判断策略上会起到什么作用?

▍西蒙斯

如果你正在不断地失去某个东西,你不是靠直觉,无论是来判断某个东西是错误的,或者应该停止这样做。但是有直觉总是很好的,你知道科学家们有很好的科学直觉,但我不清楚它在数学领域如何运用。你可能会说,嘿,这样做在别人那儿管用,可能在我这里也管用,我要试试看。因此,当人们进入公司时,他们会了解到什么是有效的。有时他们会说,噢,如果我们稍微改变一下这里,它会更好地工作。你可能认识一些人有一些科学直觉,但我认为这是科学直觉,这不是市场直觉

   

▍问题十

你的投资模型中的基本方法主要是基于归纳推理的还是演绎推理的?换句话说,你的模型是数据驱动还是靠逻辑驱动的?

▍西蒙斯

我们的模型当然是逻辑驱动的,因为不是用逻辑驱动实在很难运行。我们可以获取到大量的数据,因此产生不同的结果,我们需要尝试代入所有数据来检验他们是否有效。但是这种做法的弊端在于,即使我们尝试了几百万次最终找到了有用的数据,但是这样的概率很低,不知道我这样是否回答了你的问题。

 

▍问题十一

你从你从石溪转到去做交易,是因为你当时在解决一个很吃力的问题,而且一直到今天还没有被解答,你回去继续研究。你有没有遇到任何你想解决的财务问题?

▍西蒙斯

我想有很多人会担心他们会怎么付房租,就他们而言,这可能是一个未解决的财务问题。是的,我不知道未解决的财务问题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问题十二

对于所有未来的量化研究者,关于他们应该如何应对这个领域和职业的一些建议。

▍西蒙斯

我认为任何潜在量化研究者都不应该进入这个行业,我们不需要更多人了。你知道,力工作,雇佣优秀的人,进入这个行业真的不容易,可以从大数据,电脑编程开始学习。你有一个想法,你可以测试它,如果它结果是好的,它会给你许多继续下去的力量。

感觉大佬在劝退Quant

不过在近期福布斯发布的一份排行榜可以看出,量化还是占了主流的地位:

2019西蒙斯访谈:量化策略、职业与交易

关于香港,背后你应该了解的事情

关于香港,背后你应该了解的事情

拾遗物语

对于几十年来时时刻刻都在过大槛的中国来说,香港问题不算小,但也绝不算大,想彻底解决并不难,只不过要给一国两制、港人治港留出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要依法办事。 

关于香港,背后你应该了解的事情

▲ 金一南教授  

国防大学知名教授、国家安全战略问题专家金一南,最近就香港问题做了一个演讲,很有意思。

我们节选了部分内容,让大家了解一下“关于香港,背后你应该了解的事情”。其实这一段内容,香港人最应该看。

以下是内容节选:

他们(香港暴徒)跟政府直接对抗,还有国外支持,还有国外的报道,你得让他们破坏一段时间。不要急于什么马上派部队,没有必要,我们何必要干这个事情?我们叫“港人治港”。

今天特首、香港警署还能够维持局面,没有问题。但是香港问题还没有充分暴露,他充分暴露,会教育我们很多大陆人。我们大陆,不仅一般民众,还有其他很多人都对香港有过不太正确的认识。

比如说香港是法治社会。你看香港今天乱成这样,是法制社会?黄之锋抓了放,放了抓。黄之锋保释的条件是不许离开香港,每周要向警署报告。但他刚刚保释出来就跑到日本,违反规定从日本回来就又被抓。

被抓以后我们国内媒体一片欢呼,说香港法制社会,放不了了。结果转眼又放,又到德国参加会议去了,是法制社会么?完全不像我们想象的样子。

说香港公务员素质高,你看大陆公务员,素质差,你看香港公务员,都是留英的,都是MBA、EMBA出来人的,人家素质高。

你看这回香港公务员素质高吗?真正站出来与暴徒斗争的有几个?就林郑月娥带着警署,大多数公务员不表态。为什么不表态?存款在英国,子女在英国,怎么表态,这叫公务员素质高?这样的素质有什么用?
关于香港,背后你应该了解的事情

一个逃犯条例,扯出这么多的问题来。李嘉诚的儿子当年被张子强劫持,张子强绑着炸弹到李嘉诚的别墅找李嘉诚谈,李嘉诚最后付了10亿还是12亿港币把儿子赎回。

李嘉诚对张子强说:你现在的钱,足够你用,一辈子都花不完,希望远走高飞,不要再犯。

张自强嘿嘿一笑,我的事情,李先生你不用管,但我保证,你交了赎金了,我以后再不伤害你的家人,别的事你不用管。

结果李嘉诚与大陆联系,要大陆惩处张子强。那不就是罪犯引渡吗?我们把张子强弄到深圳,按照李嘉诚要求,判处死刑。

你现在反对逃犯引渡,我说行啊,不引渡,张子强当年就不应该引渡,继续在香港打劫土豪,多好。
关于香港,背后你应该了解的事情

我们今天再出部队去平这个烂摊子,何必呢?我们要“港人治港”,就是你港人能够治好港,你真的治不好港了,那大陆再“治港”还来得及,现在还没到。

所以林郑表现得软弱一些,我觉得也有好处。软弱也有好处,在国际上“哀兵必胜”啊。林郑这么好一个女性,这么善良,你把欺负成这样。

我们很暴力?不是,我们很和善,结果他们很暴力。

对方媒体现在也越来越认识到这一点,最近CNN的媒体采访,BBC的媒体采访,反问:“你们不暴力么,你看这是什么?你们很暴力了。”

关于香港,背后你应该了解的事情

▲ 香港人编的对日粤语教材:为什么香港人不喜欢普通话?因为讲普通话的人会随地大便。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中联办最近有一个负责同志,儿子在香港上幼儿园,就最近,上个月的事情。

小孩回来,说:“爸,北京怎么这么坏?”他说“是谁教的?”他儿子说是幼儿园老师说的。为什么说北京坏?北京修了港珠澳大桥,把白暨豚都给杀死了。

你看他们的宣传是怎么宣传的?教育是怎么教育的?这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必须要教改。
关于香港,背后你应该了解的事情

谁要修港珠澳大桥?就是香港要修,中央政府同意,而且还同意香港进一步的不合理要求:港珠澳大桥不接深圳。你看这个心眼儿,珠海是顺便的,核心就是要接澳门,港澳联起来,想超越深圳,你超越得了么?

你不想接深圳,中央也同意了,港珠澳大桥就没几个人。你看港珠澳大桥,今天跑几辆车?没几辆车。

你不接深圳?深圳自己自筹资金修条跨越珠江湾的大桥,你不接深圳,你把深圳给甩了,深圳照样超你。

关于香港,背后你应该了解的事情

香港昂船洲山顶上的房子当年就英军一个上尉监狱长住的。这家伙吃香港,喝香港,造香港,他们(香港人)一声不吭。

现在香港驻军由中央财政全部负担,全国没有一个地方像香港这样,不向中央财政上交一分钱,他们心安理得。

香港的活猪、活牛、活鸡、河鲜产品、蔬菜、面粉等都由大陆提供,广东每年向香港供应淡水6亿立方米,并且每年向香港提供天然气3.1亿立方米。

大亚湾核电站供电占香港用电的1/4,大亚湾附近地价起不来,为什么?核电站,地价起不来。大陆承担损失,香港受益,电力全部供应香港。

中央政府加力支持香港,加大其金融中心、航运中心的地位,甚至迪斯尼乐园,上海迪斯尼连续被推迟,深圳迪斯尼连影都没有,为什么?

 

就为了保香港,多大的招啊。这帮家伙,不是“生在福中不知福”了,简直是“喂不完的白眼狼”!

关于香港,背后你应该了解的事情关于香港,背后你应该了解的事情

你知道到什么地步了?今天很多港独分子跑到英国,要求英国、美国保障香港的自由生活方式。

我说,是谁保障香港的自由生活方式的?大陆!英国花过一分钱没有?一分钱都没花过。美国花过一分钱没有?花过,美国花钱就是策动你们上街,游行,这钱他花过,其他建设的钱没花过,全是大陆保障香港人的自由生活。

你看今天这些香港青年,打着港独的旗帜,怀念殖民地的时光,港独的头子叫杨什么庭(这里金教授指的应该是香港立法会议员杨岳桥)在英国BBC接受采访,BBC著名新闻主持人肖恩,就问了一句话:“你们在向中国要一项连英国都从未赋予你们权利?”

 

多么可笑,问得这个杨岳桥尴尬地笑了。

关于香港,背后你应该了解的事情关于香港,背后你应该了解的事情

▲ 香港鼠疫:空无一人的太平山街道 

19世纪末20世纪初,香港爆发大规模鼠疫,成千上万人死亡,1/3本地居民逃逸,18000人因为鼠疫死亡。

当年住在太平山的外籍人士一个都没死。为什么?太平山上通风啊,海风不断吹过,所以空气流通,鼠疫没有蔓延。

 

中国人不许住山上,都住山下。山下阴暗潮湿,海风也不通,不通风,空气不好,还都是老鼠,大量传染,一万多人死亡。

离今天也就一百年啊,你看这些香港人,他们没有历史,因为不学历史,学通识。不学香港历史,把香港历史抛弃了。很多香港人不知道,跟着英国人、美国人。

我说,你知道当年这个状态么?中国人根本没有权利住到太平山上去,不让你住。今天还跟当年不让你住太空山上的英国人要“自由、民主、人权”?你当年怎么不要?

关于香港,背后你应该了解的事情

▲ 第一个住在太平山上的中国人:何东  

1906年,终于有中国人获得港英政府批准,成为首位住在太平山上的中国人,何东。所以,今天在香港还有句流传很广的俗语,这个俗语是“你以为你是何东啊”,说你多牛啊,你以为你是何东啊?

何东,香港第一牛人,第一个住太平山上的中国人。大家看这张像是中国人吗?他父亲荷兰人,他母亲广东人,混血。这就算住上太平山的第一个中国人。

现在澳门的何鸿燊,那就是河东远房的侄孙,何家的势力非常大,都是外籍,你看何鸿燊的长相,也像外国人。

这就香港人当年的地位,我们(他们)全给忘记了。

少儿编程的“中场战事”

导语

半个多世纪以前,华罗庚将奥数从苏联带回,当时仅仅是针对少数学生兴趣培养的教育项目。1980年国家教委出台政策规定,包括数学、化学、计算机等在内的五个学科高中联赛成绩好的学生可以免试上大学。竞赛和升学的关联由此确定下来。

在邓小平“计算机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言论引导下,有人宣称数学竞赛也要从娃娃抓起,小学最终落入了奥数的“魔爪”。1990年,小升初取消考试,实行就近入学,特长成为重点中学入学标准,奥数成绩成为硬指标,各大培训机构也得以风生水起。至此,奥数开始走向“妖魔化”,学校、学生、家长、培训机构都陷入了竞赛和升学的怪圈。

近一年以来,“减负令”、高考改革等相关政策的出台,奥数或许已走向“熄火”的状态,其中大名鼎鼎的中小学数学四大杯赛——“迎春杯”、“希望杯”、“华罗庚金杯”、“走美杯”,三个已经停办,一个仅面向高中生。奥数正在慢慢遭到“封杀”,但与奥数一样从娃娃抓起的编程教育却卡着点进入竞赛活动的战场。

1

竞赛活动“看得见的好处”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中指出,全面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等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综合素质评价将纳入高考范畴。

有分析称,教育部明令取消奥数高考加分之后,少儿编程竞赛或许会成为升学的“敲门砖”。

五大学科竞赛的含金量自不必说,近些年来,“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竞赛等与编程相关的竞赛也逐渐受到认可。在2019年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以及上海交大的自主招生简章中均提到,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竞赛一等奖的考生具备申请条件。

少儿编程的“中场战事”

(图片来源: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

除此之外,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NOIP,目前被暂停举办)、NOI(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以及国际级别的IOI(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也与升学扯上了关系。

在NOIP获得名次的学生,中考有减分录取优势,高考可以获得部分学校的自主招生名额,还能作为省代表队成员参加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NOI)及夏令营比赛。

全国性比赛中含金量最高的是NOI,获奖者会成为各个学校争抢的对象 ,中考生可以凭借科技特长生的身份保送或减分进入高中。获得铜牌以上的高考生可获得自主招生名额和大学保送资格。

今年1月,教育部发布的文件中,确定将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全国青少年创意编程与智能设计大赛、“童创未来”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挑战赛等31项竞赛作为2019年度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的全国性竞赛活动,2月还又补充了全国中学生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NOI),但面向群体为高中学生。

少儿编程的“中场战事”

NOI 2019竞赛现场

(图片来源: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

国家政策和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的变化,都印证着编程比赛正在逐渐成为学生跨入名校的重要途径。

与应试学科教育不同的是,少儿编程的学习效果无法量化,缺乏完备的评价体系,而其他素质教育类学科,诸如书法、钢琴等却有着明确的考级标准,所以对于少儿编程来说,竞赛活动不失为一个好的抓手。

只是,按照教育部的规定,有关竞赛必须通过相关部门的审查备案,并且竞赛属于公益性质,不能收取相关费用,所以一些企业开始和相关学会合作,共同举办赛事活动和制定课程体系标准。

例如编程猫的“童创未来”挑战赛、全国中小学生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全国青少年创意编程与智能设计大赛;童程童美的机器人等级考试、WRO世界机器人奥林匹克竞赛;核桃编程为全国青少年电子信息智能创新大赛Scratch编程挑战赛提供技术支持,参与中国电子学会《全国青少年软件编程等级考试标准(预备级)》的标准制定等等。

少儿编程的“中场战事”

(图片来源:童程童美官网)

在政策的助推下,参考奥数的经验和方法,竞赛与考级或许也能成为量化少儿编程教学效果的最佳方式。

而对于家长来说,能让他们产生兴趣的就是升学、加分这类实实际际“看得见的好处”。所以少儿编程企业宣传时都会提到,学员在国内国际机器人编程大赛上的获奖人数和奖项名称,并且还会将这些信息放在官网进行公示,以达到量化编程教育学习效果的目的。

加上各大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的加持,无疑给众多家长吃了一剂“定心丸”。

对于企业来说,竞赛的举办也具有“看得见的好处”,除了能够像钢琴考级、奥数比赛形成一个完整的商业体系外,家长在看到编程竞赛所取得的效果之后,对少儿编程的获客、转化率以及复购率也能产生一定的助推作用。

按照核桃编程CEO曾鹏轩的说法,少儿编程赛道目前受政策推动影响比较大,并且已经处于爆发期。各个企业在竞赛活动的举办中,有意识地打造一个商业闭环,少儿编程的“中场战事”悄然打响。

2

编程竞赛与奥数异曲同工

30多年前,“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抓起”,让奥数渗透到小学,也为少儿编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30多年后的今天,奥数降温,与人工智能有关的编程教育却逐渐从幕后走到台前。

只是,从奥数到少儿编程的竞赛活动,二者存在异曲同工之处。

学习效果评价体系的缺乏一直是少儿编程广受诟病的地方,但奥数在刚进入中国的时候也并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体系。在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之后,才从当时毫无章法、凌乱、简单的奥数题型和一些策略类的奥数题目,演变到现在非常系统、正规,综合化的考评体系。

少儿编程目前虽然还未有统一的标准,但一些企业已开始与知名大学、科技协会建立等级评价标准体系。2019年2月,中国电子学会正式发布了全国青少年软件编程等级考试,是首个在全国层面针对青少年机器人软件编程能力水平的社会化评价项目。

实际上,2017年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就明确要求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寓教于乐的编程教学软件、游戏的开发和推广。支持开展人工智能竞赛,鼓励进行形式多样的人工智能科普创作。

另外,由工信部主办、北大出题的全国首个AI等级测试(全称为青少年人工智能技术水平测试)也已经面市,并且在近期陆续开考,适用人群为学龄前儿童、小学、初中、高中及以上的青少年。这是检测青少年信息技术水平的衡量标准,也是名校提前招生和特长生招收的参考依据,并且还为少儿编程竞赛活动的举办提供了依据。

少儿编程的“中场战事”

(图片来源:青少年人工智能技术水平测试官网截图)

近几年比较火热的电竞比赛也是如此,此前一提到游戏、电竞,很多人会认为是玩物丧志、不务正业,但随着电竞产业的发展,国家一系列政策的扶持,电竞比赛开始步入正轨,一点不输其他常规比赛,而且现在一提到职业选手,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为国争光的运动员。

在电竞比赛和奥数作为先例的情况下,有人认为,少儿编程的信息学奥赛某种程度上具备和奥数同样的选拔作用,或许编程教育有演变成下一个奥数的倾向。尽管国家目前对于竞赛类内容监管较严,但同时也说明如果竞赛能够得以规范,其存在也是合理的。

需要注意的是,竞赛活动是学生除了传统考试成绩之外的一条新的升学评价通道,这个衡量标准并不是只有一把尺子,而是有很多把。不过,在“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评价改革尚未落地之前,竞赛活动不会轻易降温,或许奥数在未来某一天还将重回大众视野。

如此一来,一旦少儿编程的竞赛活动能够像此前奥数竞赛一样被广泛认可,也就说明少儿编程赛道开始走向成熟。

根据亿欧统计,截至今年10月底,少儿编程融资事件基本集中在A轮之后的企业,天使轮和Pre-A轮的早期项目现有投资。经历了2019年资本寒冬的大浪淘沙之后,少儿编程的行业格局也将最终确定,而能够在这场“中场战事”中跑出来的企业,将会受益良多。

少儿编程的“中场战事”

小众失去知乎B站

燃财经(ID:rancaijing)原创

作者 | 赵磊

编辑 | 魏佳

 

 

“知乎已经变成了我平日里闲来看故事的地方,而不是以前那个寻找答案的地方。

 

注册六年的知乎老用户麦戈已经很久没有在知乎上提问了。2016年以前,他以每月五到六次的频率提问,这两年,他打开知乎的次数虽然更多,但几乎没有目的性,只是看看算法推荐给他的一些高赞回答。

 

这些回答趣味性、故事性都很强,但几乎没什么专业性,“就当茶余饭后的消遣”,在麦戈看来,知乎作为一个高质量问答社区的属性越来越淡化,专业的内容还有,但被淹没在海量的“XXX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里。

 

“这很正常,比起专业晦涩的内容,更多人还是喜欢看丰富有趣的经历,当你埋头创作三小时写出一篇高质量回答时,发现获赞数还不如一条二十个字的抖机灵,估计再也提不起什么兴致来回答。”麦戈说。

 

伴随着这批内容社区慢慢成长的老用户们,正在失去从前的参与热情,注册B站5年的夕阳以前是一个弹幕狂魔,在B站鬼畜区每一个全明星视频里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但现在,他已经很少参与弹幕互动,用他的话来说,当所有人都无脑玩梗的时候,那种感觉就不再是心有灵犀,而是平庸。

 

B站董事长陈睿曾经说过很多次,“我们要保持B站的小众特色,如果B站变大众了,也就平庸了”。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涌入B站,除了弹幕文化“变味”,B站的方方面面都在悄然改变,“虽然看着越来越丰富了,但也变得很普通”,夕阳有点遗憾。

 

B站、知乎、微博、虎扑、小红书……这些互联网内容社区被老用户诟病最多的就是“社区氛围”的逐渐淡化,大量的新用户涌入,算法推荐的广泛使用,在关系链和内容两个方向上蚕食原有的社区基础,而这些变化的终极指向就是两个字——变现。

 

“谁都想做一个小而美且独一无二的产品,但做产品的前提是有钱活下去,否则每一个慕名而来的用户都会是你的负担。”互联网社区产品经理秦烽对燃财经说。

 

关注社交领域的投资人表示,平衡商业化和小众社区氛围,是摆在所有小众内容社区面前的难题。只有人群结构改变,不论是小众人群的消费能力层级提升,还是小众人群变成大众人群,才有可能突破这样的二元悖论。如果没有这种改变,就只能取决于创始人本身,看他是想进行商业化变现,还是只想服务小众人群。对于投资人来说,力求商业化变现的投资标的会更受欢迎。

 

寒冬到来之际,知乎B站们的处境愈加艰难,他们不得不选择加速变现,与此同时,这些社区的原住民也在加速逃离他们熟悉的场域,寻找下一个安身之所。

 

 

小众失去知乎B站

“知乎”还是“编乎”?

难走的中间路线

 

2010年上线的知乎以高质量的用户和专业级的问答内容起家,早期实行邀请制,最早只有200名种子用户,知乎四位创始人关注的前200名去重用户中,有158位显示职业信息,其中创业者(63人)占比最大,其次是程序员(27人)、媒体人(21人)、产品经理(17人)、投资人(10人)、设计师(10人)、其他(艺术、教育等10人)

 

从用户构成来看,最早的知乎用户是典型的高知小众人群,他们认真专业的知识素养构建起知乎专业、认真、友善的社区氛围基础。上线三年,知乎也只有40万用户。

 

直到2013年3月,知乎面向公众开放注册,不到一年,注册迅速增至400万。到2019年,用户已飞速增长到2.2亿,累计超过2800万个问题和1.3亿个回答。这不仅仅是用户增长,还是一个生态衍化的过程。

 

小众失去知乎B站

图 / 视觉中国

 

“类似于滚雪球,老用户创作出高质量的内容吸引新用户,新用户创作更丰富多元的内容吸引更多的新用户,在这个过程中,社区本身的知识浓度被稀释了,老用户的权利也被稀释了,尤其是原先的专业内容创作者,其核心地位被逐渐取代。”麦戈说。

 

2013年-2016年,这是知乎建立用户基础的阶段,一方面知乎努力扩大回答者的多样性,另一方面不断降低普通用户的使用门槛,“XXX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的句式兴起背后,问题的目的不再是常规意义上的寻求解法、追问原理,而是让用户分享自己的经历,引起更多用户的共鸣、参与、讨论。

 

在秦烽看来,这是一种普惠化的过程,早期各专业领域内的资深人士掌握话语权,他们是用户中的极少数,社区的用户结构呈现为金字塔层级,专业内容创作者是知乎的核心,其他大部分人都是围观者,而在新的生态中,大部分用户既是内容的消费者,也可以是内容的生产者,社区的用户结构转变为橄榄型。

 

“知乎的矛盾之处在于,它不能完全是一个去中心化的社区,因为知乎的壁垒就是高质量的专业内容,这是它区别于其他内容社区的核心竞争力。”秦烽说。

 

良性讨论氛围和内容数量是知乎的地基,关系着用户规模和目前最重要的广告营收,保障创作者收益和内容质量是知乎的壁垒,关系着社区调性和作为未来增长引擎的知识付费,二者都不能舍弃,尽管知乎在商业化上迈出的每一步都十分谨慎,依旧难以平衡这二者间的矛盾。

 

从2017年开始,知乎正式开展商业化,并陆续成立了商业广告和知识服务两大事业部。广告变现方面,知乎形成了开屏、发现界面、信息流、评论区、底部推荐等传统广告形式,还开创了品牌提问、穿插在Live特别现场等广告展现方式。知识付费方面,知乎在底部导航菜单上线了“市场”作为独立入口(2018年改为“知乎大学”),汇集了知乎Live、知乎书店、付费咨询这三类主要的“付费”服务形态,用户可以通过“市场”页找到所需要的付费知识商品。

 

知乎创始人、CEO周源曾在内部公开信中阐释知乎的目标:“知乎要实现的智能社区,既拥有社区中人际互动所带来的认同感和信任感,又具备AI驱动的精准性和规模性。”

 

知乎希望广告和知识付费成为商业化的双引擎,但在知乎,同时走这两条路十分困难。

 

隔几个月就发生一次的知乎大V出走印证了知乎“路线之争”的弊病,大V出走的原因很简单,专业内容在知乎的变现非常不易。

 

“大部分专业知识的分享都偏小众,买单的更是小众,知识付费是一个不划算的投入产出模式。对于大部分大V来说,广告才是更好的变现方式,但在算法推荐下,原有的中心化社交关系链被摧毁了,高阅读量和高关注量之间没有必然关系,和内容质量也没有必然关系。”麦戈说。

 

算法分发之下,专业答主在知乎生态里连精神激励都很难获得了,不少大V吐槽自己辛辛苦苦写的干货内容没有别人抖机灵的获赞数多,许多人在摸清了分发的规律之后,偏向于创作接地气的低门槛内容,如搞笑段子、戏剧化的故事等,反映在内容消费上,用户看到的推荐内容也变差了,知乎在用户口中慢慢由“逼乎”变成了“编乎”。

 

“以前知乎推荐的都是精选内容,足够硬核,干货多,让我了解到许多不同领域的知识,比如曾经给我推荐过NLP自然语言处理入门,让我这个文科生了解到一些前沿的人工智能知识,但现在这样的推荐越来越少了。”麦戈说。

 

正如知乎用户陈章鱼所说,“知乎现在最大的问题,其实是在传统的人关注人的内容模式,和机器推荐的内容模式之间,摇摆不定。”

 

2018年8月,知乎宣布完成E轮2.7亿美元融资。也是在这一年,知乎的商业化进程突飞猛进,仅上半年广告收入同比增速就高达340%,但知乎也付出了口碑下滑的代价。

小众失去知乎B站

知乎融资历程

数据来源 / CVSource投中数据

 

广告被用户诟病太多太low,无论关注页还是推荐页,滑2至3屏就会出现一个广告,甚至评论区也有广告,品类方面除了理财、游戏等,还有减肥、植发。今年1月出现的莆田系医疗广告更让知乎深陷舆论漩涡,后周源回应称是自动化投放渠道过来的广告,会马上下线。

 

与广告相比,被寄予厚望的知识付费一筹莫展,知乎大学事业部负责人张荣乐此前接受采访表示,目前知乎大学并不承担商业化的压力。

 

除了广告和知识付费,知乎还在不断探索能被专业内容赋能的变现模式,上周,知乎版本更新上线“小蓝星推荐”,这个好物推荐榜单被认为是要像小红书一样做种草榜单继而探索电商,在此之前,知乎已经上线直男种草社区“Chao”。此外,知乎也曾上线“即影”尝试短视频领域的机会。

 

周源在互联网大会期间接受燃财经专访时表示,知乎当下要做的,是建立起更加科学、合理的机制和规则,打造出更高效的设施和工具,推动用户、内容、商业三个部分共同提升。他强调,只有用户、内容、商业三个部分互相推动,形成正向循环,知乎这个飞轮才能不停地旋转,不断生长壮大。

 

“知乎就像一个出身高贵但家道中落不得已混迹底层谋生的公子哥,想方设法保持自己的矜持,但又一次次不得已放下身段,在幻灭和矛盾中踽踽前行。”麦戈曾经痴迷于这个小众精英的理性圣地,但知乎早已变换了模样,离他渐行渐远,这条谋生之路,注定不会平坦。

 

小众失去知乎B站

万物皆可B站

小众社区的转型典范

 

小众社区要么大,要么死,仿佛是互联网界的一条公理,大和死之间的尺度,鲜有人能拎得清,但基于二次元文化而兴起的B站,或许有望成为那个“特例”。

 

“大量的其他内容涌现,作为一个整体的B站,其二次元的氛围肯定是被冲淡了,但作为B站的一部分,二次元依旧在B站蓬勃生长,如果你是这个圈子的人,肯定不会感受到太大变化,甚至B站可以满足你其他的观看需求。”B站二次元用户宇歌对燃财经表示。

 

QuestMobile数据显示,B站2019年9月的MAU破亿,远超知乎的4800万人,中国每4个年轻人,就有一个是B站的用户,同时,B站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音乐创作平台之一,中国最大的游戏视频平台之一,还是中国最大的在线学习平台之一。据统计有1827万人在B站学习,B站早已不是一个ACG弹幕视频网站,而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年轻一代潮流文化社区”。

 

小众失去知乎B站

图 / 视觉中国

 

二次元是B站的家底,成立的前三年里,B站一直实行邀请码制度,即便到了2013年对全社会开放注册,也必须回答一百道以ACG知识为主的多项选择题才能通过,对注册会员的把控造就了B站早期浓烈的二次元氛围。

 

在宇歌看来,二次元用户是非常独特的一群人,他们在现实世界可能比较内向,但其实有很强的表达欲,并将这种表达欲投注到二次元的世界里,群体的向心力很强,而B站就成为当时汇聚二次元人群的中心,“直到今天也是,每一个喜欢二次元的人都避不开B站”。

 

相比知乎的高表达门槛,B站的用户参与度一直很强,一个拥有百万粉丝的UP主,也可能会是另一个UP主的忠实粉丝,即便不是创作者,也能通过弹幕这种由番剧拓展到所有视频门类的独特互动形式,完成视频作品和社区氛围的共创。

 

鬼畜区的资深用户夕阳认为,弹幕是B站社区氛围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有些视频开弹幕和不开弹幕完全是两个视频,只有开了弹幕才能感受到“内个味儿”,有些老梗只有老炮才知道,什么“德国骨科”“六指琴魔”,看到弹幕时的会心一笑,就完成了一次无形的社区交流,这构成了B站的社区认同感。

 

在二次元的基础上,随着新用户的涌入,B站的内容丰富度不断提升,2009年初创时,B站只有动画、游戏、音乐、娱乐四个分区,现在已经有十五个,涵盖科技、数码、生活、时尚、广告等。

 

“这一群年轻人在B站上总能找到他们喜欢的东西,因为自己在文化方面的一些兴趣爱好,然后在B站聚化出很多内容。”B站董事长陈睿在一次演讲中表示。据统计,番剧早已不是B站播放量最高的分区,现在最高的是游戏区和生活区,B站的二次元氛围还在,只是隐匿到了一个个相关分区和其中的视频、弹幕里。

 

“B站和知乎最大的不同就是文化圈层的呈现,知乎不管在哪个领域,都要求专业、高质量、有用,用户被同一个核心的社区氛围牵着,但彼此之间比较分散,所以一旦这种社区氛围淡化,知乎的用户流失就会比较严重,而B站是一个个不同的小圈层相互独立,7000余个文化圈层共享着B站这个公共空间,可能在二次元用户和科技用户眼中,B站就是两个不同的社区,在各个小圈层内部有各自的社区氛围,将用户聚拢在一起。”秦烽说。

 

即便在制度设计上有优势,B站依旧难免在商业化道路上遭遇用户反感甚至流失的问题,围绕视频贴片广告,B站就曾先后遭到老用户抗议而不得不取消,导致B站在广告上的策略一直比较克制,比如B站坚持永远不加视频贴片广告,此外B站的大会员服务也保证不影响原有的一切免费服务并保证服务质量。

 

广告克制,付费内容的体量则不足以支撑庞大的版权内容成本和运维硬件支出,全靠游戏,B站才能缓解变现压力并率先上市。

 

B站2019年Q2财报显示,B站二季度总营收15.4亿元,营收结构中游戏依然占比最大达60%,非游戏收入中,直播和增值服务业务收入占21%,广告仅占11%,电商及其他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89%,连续三季度保持三位数增长。

 

相比之下,B站有着更丰富的营收结构,且各业务的增长空间也较大,这得益于B站前期较为克制的商业化动作使社区氛围和用户黏性保持得很好,但最近,B站在商业化上动作频频,正在加速开放自己的生态。

 

“2020年我们将向所有品牌合作伙伴开放这个生态,让大家都可以有机会抓住Z世代成长的生态红利。”B站副董事长兼COO李旎近期表示,确定开放的生态资源包括14部国产动画、15部纪录片、6部综艺、30余位UP主、11项大事件以及电竞、虚拟偶像等,其中,B站首度对外大规模开放UP主商业化合作。

 

除此之外,B站付费课程也正式开启内测,在音乐方面,B站推出“音乐星计划”开展音乐人招募,音乐达人的上传内容将获得B站百亿曝光流量扶持和百万专项奖金,此外,B站也在和各大平台争抢网红,一项“时尚星计划”招募启事显示,B站将对尚未入驻或粉丝较少但在微博、抖音、快手、小红书的粉丝超过一定数量的红人博主给予资源扶持。

 

“确实会有担忧,B站已经在二次元领域是第一了,现在这样招募扶持其他领域的创作者,可能会对二次元内容产生挤出效应,有时候我觉得我们像被欧洲人撵到一个小地方的印第安人,明明自己才是原住民,如果连最后这点空间都留不下,肯定会去找一个更纯粹的二次元社区。”宇歌表示。

 

从小众到大众的道路上,B站前半段走得很稳,而在加速商业化的后半段,B站还需要不断摸索社区氛围和商业化之间的那个平衡点。

 

小众失去知乎B站

豆瓣:保持小众的代价就是挣不来钱

 

不知不觉中,豆瓣已经来到成立后的第15个年头,过了这么久的时间,豆瓣都没有摘掉“文艺”的标签,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豆瓣只是一个书影音的评分网站,在进影院前和出影院后会打开用一用,但对豆瓣核心用户来说,这里是他们的精神世界。

 

10月20日凌晨,豆瓣广播正式恢复,一时间,豆瓣友邻们奔走相告,有用户晒出吃饺子放鞭炮的照片,有的则是以大骂几句阿北(豆瓣创始人兼CEO)来表示庆祝,外人很难理解资深用户对豆瓣的黏性有多高,这种“又爱又恨”类似于对自己的母校,爱之深责之切,但只允许自己人骂,别人没资格。

 

“阿北很难,这帮用户都是祖宗,豆瓣动辄得咎,商业化的每一步都不好走,但用户也拧巴,也怕失去豆瓣这个精神家园,每次出状况都呼喊‘豆瓣不能死’,反正就是矛盾。”豆瓣老用户沉思告诉燃财经。

小众失去知乎B站

豆瓣融资历程

数据来源 / CVSource投中数据

 

豆瓣上一次融资还是在2011年,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人担心豆瓣撑不住了会突然死掉,但豆瓣仍然没有将核心的书影音和小组的流量变现,而是不断试图通过拆分音乐、阅读、电商等业务实现营收。

 

“挺神奇的,大多数公司都是为了盈利而开设,豆瓣好像只是为了活着,只要还能维持,就不急于商业化。”秦烽说。

 

豆瓣对待商业化的这种谨慎态度让自己错过了太多的机会,一些好项目因为资金问题而无法进一步发展,豆瓣音乐无力版权大战,用户流向网易云音乐和QQ音乐,豆瓣电影止步于影评,没能发展为猫眼、淘票票这样的票务平台,小众的豆瓣阅读更是无法和阅文这样的网络文学巨头竞争。

 

豆瓣曾经试过大规模商业化,2011年,完成C轮5000万美元的融资后,豆瓣开始通过广告、提供电影在线选座、付费版的豆瓣FM、豆瓣东西、豆瓣市集、豆瓣一拍一和豆瓣音乐“音乐人作品全球数字发行计划”等举措寻求商业变现。

 

小众失去知乎B站

豆瓣官网

“但作为一个内容社区,豆瓣的用户构成和内容调性太独特了,只要大规模商业化,用户必然会急剧流失,且没有新用户补入,毕竟文艺青年的群体就这么大,几乎全在豆瓣了,你想从他们身上挣钱,那也只能按他们的规则来。”沉思说。

 

目前,豆瓣的主要营收模式包括页面广告、知识付费、电商、会员等,但豆瓣一直对广告较为克制。形式上,豆瓣一个页面上最多三个广告位,且常规广告也只有静态banner,不会出现浮层、巨幕等有损体验的形式,另外豆瓣广告的选品也很严谨,力求符合用户的喜好和消费习惯。

 

阿北2006年接受天涯采访时表示,如果强推商业广告,用户因为体验差而离开,对网站的损失要比收入更大,因此豆瓣一直没有开放流量最高的书影音和小组,而是期望开发出更多的特色产品,如豆瓣阅读器、豆瓣东西,奈何这些业务最终的成绩都不太好。

 

也许在阿北心中,用户体验永远高于商业变现,但不走已经被验证过的成功模式,而是自己探索商业化,这条路注定十分艰难。

 

想要商业化但又想体面挣钱,这种矛盾让用户对豆瓣的评价也趋于两极分化,一些用户认为“阿北是个好人”,不屈服于名利,不随大流,顶住了压力让豆瓣保持一个相对干净的社区氛围,但另一些用户则认为豆瓣已经商业化很严重了,阿北逐步做出了很多妥协,豆瓣也已经不是最早的样子。

 

“豆瓣不是归处,我们只是过客,也许是永远的流浪者,但目前还找不到下一个可以安放自我的地方。”沉思说出了很多豆瓣老用户的矛盾心声。

 

阿北的理想主义和现实的激流常常格格不入,他曾经向外界表示自己的创业理念,一是不想去做大家一股脑都在抄的东西,二是想清楚自己的关键能力,并保证事情的实质是一致的,外界评价他是“一个执着又不愿意在商业风口捞钱的理想主义者”。

 

也许所有的理想主义者都会被现实打败,但一定程度上豆瓣还在坚持,长时间没有资本注入,线上流量增长又趋于停滞,豆瓣的压力只会越来越大,留给豆瓣探索出一条明朗商业化道路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如何平衡商业化和小众社区氛围,是摆在所有小众内容社区面前的难题。深创投投资经理李岳乔认为,这二者很难把控,小众社区的生意就真的只是一个生意,瓶颈明显。

 

“小众社区就意味着受众少,如果开展电商销售转化,这些人群即便存在高转化率、复购率的潜在可能,但由于基数少,也会很快遇到瓶颈;如果开展广告营销,采用曝光率等投放模式必定跟用户数息息相关,如果采用转化率等投放模式则也会遇到电商转化的问题。”她表示。

 

在她看来,只有人群结构改变,不论是小众人群的消费能力层级提升,还是小众人群数量发生改变而变成大众人群,才有可能突破这样的二元悖论,如果没有这种改变,那只能回到创始人本身,看他究竟是否想进行商业化变现,还是想坚持自己最初的想法只服务小众人群,不在乎瓶颈。

 

“但对投资人来说,力求商业化变现的投资标的还是更受欢迎,从豆瓣和知乎这几年的融资历程和市值变化就能看出来。”

 

要么大,要么死,小众有小众的问题,大众也有大众的难处,内容社区就像一个小型社会组织,永远处于利益碰撞和关系纠葛的动态中,在一个阶段内只能维持某种特定形态的平衡,而下一步该怎么办,也是一个永远需要思索的难题。

 

*题图来源于视觉中国。应受访者要求,文中秦烽为化名。参考资料:

 

《好人阿北,和拧巴豆瓣》,毒眸

小众失去知乎B站

小众失去知乎B站

​物价,最后的堡垒;就业,最后的稻草

◎作者 | 清和

◎来源 | 智本社(zhibenshe0-1)

通货膨胀,不算可怕;经济衰退,也非世界末日。但滞胀,是最难缠的经济灾难。

 

所谓滞胀,经济停滞或衰退,企业倒闭,大量失业,以及通货膨胀持续高涨,同时并存。滞胀危机爆发,意味着市场失灵,经济政策陷入两难。

 

若单是经济衰退或停滞,短期内可以做需求调节,扩张财政来增加投资需求以刺激经济复苏;长期来看,市场也有自我调节及修复的功能。

 

若单是通货膨胀,短期内可以紧缩货币,降低货币规模,压低通货膨胀。

 

若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同时出现,市场短时间内失灵,经济政策左右为难——如果扩张货币或财政以刺激经济复苏和就业增长,则会恶化通货膨胀;如果紧缩货币及财政以打压通货膨胀,则会导致经济进一步衰退,失业增加。

 

前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曾经说过:“大萧条,是经济学家还未能触及的宏观经济学的圣杯”。那么,滞胀,应该是宏观经济学的银杯。但不论大萧条还是滞胀,都是国民经济及民众的一盘“杯具”。

 

人类近代历史上爆发了百余次经济危机,但出现经济持续萧条的情况极少,著名的有1930年代的大萧条以及1990年代的日本经济萧条。各国历史上也出现过一些恶性通胀,比如一战后的德国、二战时期的中国以及如今的委内瑞拉。

 

滞胀危机的历史,则比较罕见。典型是1970年代美国持续滞胀危机。这场危机导致美国陷入长达十年左右的滞胀泥潭(比大萧条的时间还长),日本、英国及西方国家也受此困扰。当时美国集中了一批最杰出的经济学家,他们对滞胀无能为力。尼克松、福特、卡特三任总统尝试各种经济政策,但都无功而返。

 

在大萧条之前,经济危机普遍源于市场失灵、供求失衡。但凯恩斯主义登台之后,经济危机尤其是这场空前的滞胀危机,被认为人为干预所致,即长期的凯恩斯式的经济政策积累下的毒瘤,导致经济停滞及通货膨胀同时爆发。

 

他山之石,可以窥探反思;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滞胀危机,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是时候,应该高度重视物价和失业了。

01

物价:经济最后一个堡垒

就业:民众最后一根稻草

货币潮水来袭,冲击了楼市、股市,而后冲垮了经济最后的一个堡垒——生活物价;经济衰退持续,蔓延到消费、投资,而后压断了民众最后的一根稻草——大众就业。

 

如此物价高涨,失业高企,滞胀危机爆发。

二战后,美国及西方国家经济经历了持续的高增长,日德两国快速复苏。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之下,国际汇率相对稳定,二战后20年西方国家基本上没有爆发较大规模的经济危机。

 

但是,到了1970年代初,美元这只“灰犀牛”开始迎面奔来。当时联邦财政部主管货币的副部长保罗·沃尔克,给尼克松总统递交了一份修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报告。

 

1971年,黄金价格大幅度上涨,美元贬值压力大增,为了抢占主动权,尼克松在戴维营会议后决定关闭黄金兑换窗口,史称“第一次尼克松冲击”。这次冲击导致固定汇率、刚性兑付被打破,世界金融及货币体系大重构,这一根本性的变革一直影响到今天的世界格局以及中美关系。

 

同年,联邦财政部预算官员阿瑟·拉弗,对当年国民生产综指做出了悲观预测。拉弗的言论在华盛顿及华尔街金融圈掀起了一阵风暴。不过,当时主流经济学家并不认同拉弗的观点,看多主张普遍压倒看空。

 

在一次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系讲台上,当时凯恩斯主义阵营的领军人物、世界最顶级的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使用了“为什么大家都笑拉弗”这样嘲笑式的标题,回应了拉弗的悲观言论以及市场的浮躁情绪。

 

但是,当年的经济走向说明拉弗是对的。不过,此后两年发生的事情,估计远远超出了拉弗的预料。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石油输出国组织为了打击以色列,宣布石油禁运,暂停出口,造成国际油价大涨,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国际原油价格从1973年初的每桶不到3美元,涨到年底的12美元左右。

 

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导致美国及西方国家物价大幅度上涨,从而引发剧烈的通货膨胀,同时经济大幅度衰退,失业大增。从1973年开始,美国出现了低增长、高失业与高通胀并存的局面。

 

1972年至1973年,鸡蛋上涨49%,物价“扯蛋”之后,鸡鸭鱼牛羊猪等飞禽走兽“齐飞”。在石油危机的推波助澜之下,肉类整体价格上涨了25%。美国民众大呼“牛肉自由、鸡蛋自由”。

 

1972年通胀率还维持在3.27%,1973年受石油危机影响上涨到6.16%,1974年高达9.2%。1973年,美国失业率整体维持在5%以下,到1974年底上涨了两个点,到1975年则维持在8%以上。1973年GDP增速5.64%,第二年断崖式下跌到-0.52%,第三年为-0.2%。

 

当时,人们喜欢采用约翰逊政府时期的CEA主席亚瑟·奥坤创立的“经济不舒适指数”,来衡量宏观经济状况。奥坤模仿气象温度和湿度表示舒适度指标的做法,将通胀率与失业率结合,整出一个“经济不舒适指数”。这个指数从最初的6涨到了滞胀初期的18。人们调侃说,这已经不是“不舒适”了,然后将其改称为“痛苦指数”。

 

滞胀刚发生时,美国政治家及主流经济学家,都认为是短期现象。普遍的观点是,国际油价快速上涨制造了通货膨胀,打击了国内投资,导致经济短期衰退。

 

但是,石油危机过后,国际油价逐渐回落,但是美国通胀却愈演愈烈,失业率和经济增速大幅度下滑。这时,美国意识到,滞胀危机并非简单的外部因素所致,而是美国经济体内长期累积的沉疴顽疾集中爆发。

 

货币主义创立者米尔顿·弗里德曼说:“通货膨胀无处不在,并且总是一种货币现象。”这句话道破了天机,直指美国政府长久以来执行的凯恩斯式经济刺激政策,货币大量超发,市场活力衰退,为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埋下隐患。

 

大萧条期间,古典主义跌落神坛,凯恩斯主义崛起,罗斯福凭借新政入主白宫,此后政府开始大举干预经济。二战期间,国民经济全面武装军事,西方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到达顶峰。二战后,凯恩斯主义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美国长期执行凯恩斯式政策来调节经济。

 

不过,出于流动性陷阱的考虑,凯恩斯并不太信任货币政策,他主张通过财政政策,向社会借钱的方式刺激投资需求增加。后来,新古典综合学派创始人汉森和萨缪尔森主张相机选择,共同使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但他们依然更侧重财政政策。

 

根据美联储的分权机制,联邦政府无法完全操控美联储,每任总统最多只能任命两位联储理事,总统对美联储主席及理事有任命权但无裁撤权;总统无权干涉联储事务,美联储独立于任何政府机构及个人。

 

美联储与白宫财政部实际上是分开的两条线,包括总统在内,没有任何一个个人及组织可以同时决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所谓的凯恩斯式政策更多寄托于政府能够掌控的财政政策。但是,如果没有货币发行量配合,财政扩张就容易提高利率,从而增加政府赤字。当时的凯恩斯主义者其实很强调财政预算平衡,对政府赤字极为担忧,这与我们今天对凯恩斯主义的理解有很大的差异。

 

所以,在五六十年,联邦政府所实施的凯恩斯式经济政策,其力度还是有限的,财政预算保持比较良性,货币规模及美元外汇维持比较稳定。

 

但是,到了1965年,美国约翰逊总统提出雄心勃勃的“大社会”计划,并试图大力增加财政预算及税收。1965年到1969年,联邦支出总共增加55%,每年增加11%,而在此之前三年每年支出增加只有2%。约翰逊总统试图让美联储为财政部买单,但他开始并没有把握,毕竟按照联邦法律,美联储主席不会听命于他。

 

这一年,美联储主席马丁提高了美元利率,这与约翰逊总统的计划相悖。于是,约翰逊找到马丁,向他说明为什么美联储要按总统的吩咐去做。

 

令人感到吃惊的是,马丁回去完全照做,明显压低联邦基金利率,导致通货膨胀率快速上涨。在他任期内,联邦基金利率几乎就没有跑赢不断上涨的通胀率。

 

从1960年到1965年,美国通胀率都维持在1.6%以下的低水平。但是从1966年开始,通胀率大幅度上升:1966年飙升到3.01%,1967年回落到2.78%,1968年又反弹到4.27%,此后两年都在5%以上。同时,货币扩张导致美元快速贬值,最终击溃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后来,美联储历史专家、经济学家亚兰·H.梅尔泽揭了这位自1951年就主持美联储的马丁的老底。他以自己的学术人格揭示了一个似是而非的“事实”:马丁一直认为美联储是联邦政府的内部部门,是政府意愿的执行者。

 

“美联储必须想办法补贴预算赤字。国会和行政部门设定预算。美联储就成了国会的代理人。他(马丁)认为不大幅提高利率就没办法补贴赤字。”梅尔泽说道。

 

约翰逊的“大社会”和对越战争,大大拖累了政府财政预算,税收逐渐增加,边际报酬递减,经济活力下降,通货膨胀隐患重重,逐渐酝酿了1970年代的滞胀危机。

 

1970年代这场滞胀危机,在当时是一种新型的经济灾难。其成因主要是政府对经济的人为干预,表现为财政、货币的过度扩张以及经济管制。

 

滞胀危机爆发后,尼克松政府依然采用过去的思维,试图再用凯恩斯式政策来调节经济:货币扩张政策和人为控制物价。这无疑是火上浇油。

 

尼克松总统是凯恩斯主义的拥趸。他曾经说过:“我如今在经济上是一个凯恩斯主义者”。尼克松擅长政治及外交,弱于经济及货币,但他身边有一群擅长经济政策的官僚。阿瑟·伯恩斯,是尼克松总统的经济问题。他曾经担任过艾森豪威尔总统的经济委员会主席,是格林斯潘和弗里德曼的老师,对尼克松的经济政策影响很大。

 

从1970年开始,伯恩斯担任美联储主席。由于与尼克松的关系,他被认为是“当代最政治化的”一位美联储主席,过于听命于华盛顿的政治需要。

 

面对滞胀危机,尼克松总统和伯恩斯共同选择通过美元贬值来降低失业率,刺激经济增长。事实上,在1971年,尼克松宣布关闭黄金兑换窗口,已促使美元大幅度贬值。在浮动汇率时,美元对外大幅度贬值,国内通胀隐患加剧。

 

美元与黄金脱钩后,美国政府与中东国家签署了石油国际结算协议,指定由美元作为石油国际结算的唯一货币。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石油美元。但是,石油危机爆发后,油价大幅度上涨,就相当于美元大幅度贬值。这是美国通胀快速上升的直接原因。

 

尼克松政府试图用货币扩张、美元贬值的政策来刺激经济复苏,降低失业率。但是,货币贬值会加剧通胀。尼克松政府采取第二种手段——管控物价。美联储负责刺激经济增长,联邦政府负责冻结物价压住通胀。这种配合看起来似乎两全其美,但结果是适得其反。

 

长期实施凯恩斯式政策,容易导致施政者盲目干预经济,养成“人定胜天”的思维惯性。人为干预的随意性和傲慢,逐渐取代法治的必要性和严谨。

 

当时,德克萨斯一个农场主将4万只鸡活活溺死在水塘,全国电视观众目瞪口呆。原因竟是当时家禽价格不够高,还无法获得补贴。1973年,顶着半边天的家庭主妇发起了一场为期一周的全国抵制肉类运动。

 

尼克松政府花了一整年的功夫冻结食品价格,阻挠工会加薪,批判阿拉伯人贪得无厌,呼吁民众降低石油采购。但这些努力最终都失败了,滞胀危机越陷越深。

 

生活物价是国民经济的最后一个堡垒。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之下,货币潮水冲击楼市、股市带来资产泡沫,冲击消费市场则引发市场价格整体扭曲,货币大幅度贬值,经济全面泡沫化。

 

大众就业是国民生活的最后一根稻草。经济衰退,造成企业收缩,投资减少,由于工资黏性,企业倾向于直接选择裁员而非降低工资,如此可能导致失业骤升。

 

货币之下暗流涌动、内热聚集,石油、水果、粮食或某一大宗商品物价大涨,则容易点燃物价之火,全面引爆通胀,深度打击经济。

 

滞胀,内热淤积,恶毒难消,中医、西医都不太好使,防患大于根治。

02

菲利普斯曲线失灵

新自由主义者崛起

在扩张性财政政策及货币政策下,随着边际报酬递减,基建投资收益率越来越低,经济失去活力,增速下滑,失业增加。

 

同时,由于货币长期中性,扩张性政策引发的货币潮水淹没楼市后暗流涌动,一旦被某一外在因素点燃,则可能爆发全面通胀。

 

凯恩斯式政策便引发滞胀危机。

滞胀危机爆发后,当时美国主流经济学家、政府经济顾问,除了表示“惭愧”外,就是希望民众给他们多一些时间。

 

但实际上,除了民众已失去了耐心,一群蠢蠢欲动的经济学家已不想给主流凯恩斯主义者时间了。他们跃跃欲试,试图一举将凯恩斯主义者赶下台,夺取经济学的王权。于是,一场火光四射的大辩论、大批判就不可避免了。

 

这场大论战,促使人们重新反思凯恩斯主义及其经济政策存在的问题,让人更加深入地理解滞胀危机,同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

 

1978年,芝加哥学派领袖罗伯特·E.卢卡斯在一次著名的演讲中指出,当前商界学者面临的任务是整理经济灾难留下的残骸,然后判断在“凯恩斯革命”这一著名的学术事件中,哪些是可以保留和派上用场的,哪些又是必须抛弃的。即使无从知晓结果,但是可以确定是,必须重新审视自30年代以来从未仔细反思过的货币经济学基本问题,同时还需要重新评估发达国家制定货币和财政政策的制度框架。

 

这场大辩论、大反思、大创新,推动经济学进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群星璀璨时代。新一代挑战者中,包括弗里德曼代表的货币主义、布坎南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卢卡斯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科斯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波斯纳代表的法与经济学、阿罗为代表的社会选择学派、哈耶克代表的新奥地利学派以及蒙代尔、拉弗代表的供给学派等。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称号,即新自由主义,大本营是芝加哥大学(学派)。新自由主义成功将凯恩斯主义推下王座,打击了新古典综合学派,但也促进了新凯恩斯主义的发展,诞生了如斯蒂格利茨、克鲁格曼等一批新凯恩斯主义者。

 

当滞胀危机爆发后,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凯恩斯主义者感到极为困惑,亦或是不以为然。实际上,凯恩斯主义并不支持滞胀。凯恩斯主义者认为,高通胀、高失业和经济停滞不会同时存在,通货膨胀率增加,失业率就会降低,经济也会增长,而经济停滞、失业率增加时,通货膨胀率则会降低。这就是著名的理论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其实是由新西兰经济学家威廉·菲利普斯发明的,他在英国伦敦经济学院时(1958年)发表了《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文中,菲利普斯通过英国的历史数据论证了失业与货币工资变动率存在一种交替关系:即失业率上涨,名义工资下降,失业率下降,名义工资上涨。

 

这个很容易理解,失业增加,市场上的劳动力富余,找工作竞争激烈,公司就会降低工资,而失业减少,公司不好招人,就会提高工资待遇。这是一个正常的市场供求与价格关系。

 

1960年,萨缪尔森和索洛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了《关于反通货膨胀政策的分析》,将菲利普斯曲线纳入新古典阵营,并将其包装成为杀手锏般的理论武器。这两位经济学家在文中用美国的数据替换了英国的数据,并用物价上涨率代替名义工资增长率,得出了短期内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替换关系。

 

简单理解就是,当通货膨胀率上升时,失业率下降,失业率上升时,通货膨胀率下降。他们将这一理论命名为“菲利普斯曲线”。得到这两位当时最为顶尖的经济学大师背书,菲利普斯名声大噪。

 

有了菲利普斯曲线,萨缪尔森如获至宝,将其树为新古典综合派的大旗,以宪章地位而存在。新古典综合派可以根据菲利普斯曲线,为政府提供凯恩斯主义式的宏观经济政策,政府如果想要降低失业率,很简单,只要提高通货膨胀率即可。反过来,为了治理通货膨胀,难免在失业上作出牺牲。

 

在整个六十年代,萨缪尔森领导的新古典综合派是凯恩斯主义阵营的绝对旗手,长期统治着经济学的主流地位,菲利普斯曲线相当于凯恩斯主义的门面。

 

所以,长期以来,经济学家都认为,高通胀不可能与高失业、低增长同时并存。当美国陷入滞胀,出现高通胀、高失业和经济停滞并存的局面时,经济学家们也傻眼了。美国政府的政策陷入了被动,他们平时采用的菲利普斯曲线失灵了,按下了葫芦浮起了瓢,对滞胀危机毫无办法。

 

滞胀危机的爆发,意味着菲利普斯曲线失灵,凯恩斯主义破产。

 

于是,被凯恩斯主义压制了三四十年的新自由主义,各山各洞、各门各派,倾巢出动,抓住这个机会,把所有的怒火和理论武器,都狠狠地发泄到了菲利普斯曲线身上。“打蛇打七寸”,如果埋葬了菲利普斯曲线,就相当于踢爆了新古典综合派的屁股,给予凯恩斯主义重击。

 

公共选择学派布坎南则认为,菲利普斯曲线的背后,是所谓的民主过程中,大众欲望膨胀对政治势力扩张的纵容,以及政治势力扩张对大众欲望膨胀的哄骗。演到后面,喜剧会变成闹剧,甚至悲剧。

 

买了房子的人、炒股的人,搞房地产的,搞企业的,都希望政府多发一点货币,这样贷款容易,房价、股价都上涨。而政府希望多发货币来解决自己的财政收入问题,也乐意见到经济表面繁荣、失业率下降,这样更可能获得连任或选民支持,而很少顾及后面的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

 

理性预期学派卢卡斯,提出了极端的“卢卡斯批判”。他认为,凯恩斯式的需求政策在短期内就会被公众预期到,因而这套老把戏骗不了人。政策被公众预期到后,这个政策就有点像掩耳盗铃,效果自然就不明显。甚至还可能更糟糕,如果大家预期到货币扩张的话,很可能把钱拿去炒房子、炒股票,导致资金空转、经济泡沫化。

 

米塞斯、哈耶克和罗斯巴德为代表的新奥地利学派认为,政府推行凯恩斯主义政策,搞信用扩张,利率下降,商品价格上涨,企业家开始盲目扩大生产,表面上市场欣欣向荣,但是实际市场需求并没有增加。当信用扩张无法持续时,当杠杆加到极限时,银行收紧贷款,表面的经济繁荣立即停止,陷入萧条,失业增加。

 

新奥地利学派的结论是,凯恩斯主义政策,导致市场受错误利率信号的引导,而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

 

在这场论战中,弗里德曼对凯恩斯主义的研究最为透彻,不少理论都击中了后者的命门。

 

1976年,弗里德曼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在那个所有经济学家都关注的夜晚,弗里德曼抓住机会在获奖演讲辞中认真地批判了菲利普斯曲线。

 

弗里德曼说,菲利普斯曲线所宣扬的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替换关系只在短期才存在。物价上涨时,由于短时间获取的信息成本太高,工人和雇主都产生“货币幻觉”:

 

工人错把名义工资的提高误认为是实际工资的提高而增加劳动力供给;雇主将产品价格上涨,误解为需求扩大而从而增加工人雇佣量。长期,等到工人和雇主都反应过来时,雇主就会解雇工人,就业则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弗里德曼的意思是,长期来看,增加货币供应,不会提高就业,只会增加通胀。弗里德曼表达的是“货币中性”理论,这一理论打中了凯恩斯主义的七寸,抽走了凯恩斯主义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石。

 

凯恩斯主义认为,货币是非中性的,货币、财政扩张可以刺激经济增长,降低失业。而弗里德曼断言,用通货膨胀换取就业增加的凯恩斯式需求政策,犹如扬汤止沸,无疑是饮鸩止渴,将经济推向滞胀的深渊。

 

在这场论战中,面对这群积压了30多年怒火的经济学家,菲利普斯实在吵不过他们,于1967年离开英国,返回了阔别已久的澳洲。他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给自己确立了一个新方向——研究中国经济。

03

滞胀危机:先抗通胀,还是先刺激经济

四大危机:滞胀+货币+债务+资产泡沫

新自由主义群殴萨缪尔森成功夺权,里根与沃尔克改革解决滞胀危机。至此,美国在低通胀中经济持续高增长,楼市、股市迎来史诗级大牛市。

 

然而,现代货币理论指向通胀而忽视货币数量,滞胀危机解决后,经济泡沫泛起,债务、货币及金融危机屡屡光顾。

 

糟糕的是,新兴国家或面临滞胀危机与金融危机叠加的复杂局面。

弗里德曼主张的“货币中性”理论,对凯恩斯的打击很大。目前,不少人坚持货币“短期非中性,长期中性”的主张。换言之,扩张性的经济政策短期刺激有效,但长期无效。

 

财政扩张,货币超发后,随着边际收益递减,投资回报率越来越低,经济增长逐渐乏力,甚至陷入衰退;由于货币长期中性,经济陷入衰退时,因货币超发引发的通胀开始上升,如此滞胀危机爆发。

 

所以,弗里德曼极力主张控制货币发行量。他创立了现代货币理论,提出了单一规则,即央行应该以货币供应量作为唯一的政策工具。弗里德曼认为,居民长期平均消费是稳定的,因此货币供应量增长应该与经济增长保持一致。

 

当时的美联储并不以控制货币数量为目标,而是控制价格为目标,即利率。在卡特政府时期,尼克松时期的财政部副部长保罗·沃尔克,被任命为美联储主席。他上台后,与全世界为敌,不顾一切地打压通胀,大幅度提高利率。

 

沃尔克这种极端做法,造成了经济严重紧缩,加剧经济下行,失业率上升。在沃尔克看来,低增长、高失业与高通胀之间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只能先牺牲经济和失业,把通胀控制住,然后经济才能复苏,就业才会增长。

 

沃尔克这个主张在当时非常有争议。就连舒尔茨、弗里德曼、格林斯潘等经济学家都认为,沃尔克过度强调低通胀,对经济的杀伤太大。凯恩斯主义者容忍通胀,弗里德曼等则主张温和通胀。但是,在沃尔克看来,“一点点通胀也是危险的”。

 

陷入滞胀时,先控通胀,还是先刺激经济增长?

 

从尼克松、福特再到卡特,这三任政府对此都举棋不定,政策反反复复,反而加剧了通胀预期。事实上,不论从结果还是理论上都证明了,沃尔克是对的,忍受短期痛苦,先把通胀压住。为什么?

 

其中的逻辑不难理解:货币是一个经济的稳定器;如果货币大幅度贬值,市场价格则会全面扭曲,市场机制整体失灵,经济则会陷入混乱,经济衰退、停滞以及大规模失业则不可避免。

 

如果货币价格稳定了,市场才能逐渐恢复秩序,消费者、投资者、企业家才能做出相对合理的决策,市场自愈、自我调节的机制才能启动。如此,货币价格稳定,通胀被控制,经济和就业才会增加。

 

早在1940年代,德国弗莱堡学派创始人欧根就明确提出过这一主张——货币目标优先原则。他认为,一切宏观经济目标都必须让位于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唯一目标则是保持价格稳定。欧根提出,货币价格稳定,是对宏观经济最好的支持。

 

欧根的这一主张,被沃尔克成功地运用到了抗通胀之中。只是抗通胀这个过程中,货币大幅度紧缩,带来经济下滑、失业增长的痛苦,让人煎熬。

 

今天我们将解决滞胀危机的功劳算在了里根总统身上。里根改革缔造了所谓的“里根大循环”,但实际上里根的政策效果有限,减税法案也没有彻底实施,放松管制所涉及的行业不多。

 

成功关键是沃尔克按住了通胀,对内为美国经济创造了一个稳定的环境,促进市场机制自我复苏,引爆了信息技术革命;对外重新确立了美元的强势地位,一扫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的颓势,缔造了一个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新秩序及金融市场,促使大量国际资本流入美国,创造了几十年的房地产、股票及金融大牛市。

 

1971年,时任财政部副部长的沃尔克终结了美元的统治地位。1980年代,时任美联储主席的他又亲手将美元推上王者地位。这是一个改变世界局势、历史进程的风云人物。

 

当时,沃尔克使用了虎狼之药,吸收了弗里德曼的主张,提高利率的同时,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

 

不过,当时供给学派的蒙代尔不同意弗里德曼和沃尔克的主张。蒙代尔赞同单一规则,即大拇指法则(蒙代尔老师丁伯根提出的“丁伯根法则”),但是他认为央行的唯一目标不应该是管控货币数量,而应该是价格。但是,这个货币价格,不是利率,而是物价,即通货膨胀率。

 

这是问题的关键。这就是货币政策,通常所争论的以价格为目标,还是以数量为目标。

 

按不同市场划分,货币价格有多种指标:利率、消费物价、外汇、国债、股票、房地产及金融资产价格等。

 

以价格为目标意味着管控价格,以数量为目标则是管控供给。在凯恩斯主义时代,央行主要以货币价格中的利率为目标。从沃尔克开始,美联储加入了弗里德曼的数量目标。

 

蒙代尔则认为,数量目标很难把握,可能导致货币大幅度紧缩,也可能导致通货膨胀。他的理由是,其实没有任何人知道市场上需要多少货币,谁需要货币,以什么价格成交。

 

弗里德曼认为,市场的货币需求量是稳定的。弗里德曼的货币数量论,延续了费雪方程式和庇古方程式的核心,即货币规模由商品交易量决定。

 

但是,弗里德曼忽视了一个正发生在他身边的革命——金融自由化及投资银行兴起。在1970年代之前,货币主要用于商品交易,而商品交易确实如弗里德曼所言是相对稳定的,因此稳定的商品交易量决定了稳定的货币供给量。

 

但是,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浮动汇率和信用货币极大地增加了资本市场的套利空间,从而刺激了投资银行大规模崛起。

 

里根总统推动了一系列措施,促进金融自由化,打破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的界限,促进金融混业及投资银行发展。

 

里根总统在第二任期内,不再信任沃尔克,他先后任命了四名美联储理事,从而掌控了理事会决策权。沃尔克无奈辞职,格林斯潘接任,此后美联储长期保持较低利率,释放大量货币,刺激房地产及资本市场繁荣。

 

1980年代开始,在金融自由化、信息技术及计算机革命的推动下,美国期货、期权、信托基金、外汇以及各类金融衍生品快速膨胀。金融市场的交易规模,远远超过了商品市场。如今90%以上的美元交易,都发生在金融市场上。金融产品的价格波动极为频繁,交易频率极高,且不稳定。如果货币供应增加一倍,金融资产价格翻一倍,我们也很难判断,金融市场是否存在泡沫。反推就很难判断到底需要多少货币量。

 

从1980年代开始,正如蒙代尔所言,我们已经无法确定这个市场到底需要多少货币。如果大幅度紧缩货币,则可能导致一些行业、企业严重紧缩,而一些领域仍然富余。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把好杠杆和坏杠杆一起杀掉。

 

因此,蒙代尔主张的是,放弃数量目标,激活货币供给市场,市场需要多少货币,谁需要,以什么价格成交,全部交给市场来决定。蒙代尔主张管控货币价格,即消费物价,以通货膨胀为唯一目标。

 

蒙代尔的说法很简单,央行要做的不是控制货币数量,而是控制通胀,只要把物价压下去了,经济就平稳了,市场机制就会发挥作用。在低通胀的环境中,信贷、国债、股票、房地产、大宗商品等市场需要多少货币,以什么价格成交,都由市场来决定。

 

到了1990年代,西方国家的央行掀起了独立思潮,纷纷采取单一目标制,基本上以蒙代尔所说的通货膨胀率为目标。今天欧洲央行、英格兰央行、日本央行、加拿大央行都是如此。美联储虽然有通胀率、失业率和金融稳定三个目标,但通胀率是首要目标。

 

所以,从1983年开始,美联储很好地控制住了通货膨胀。格林斯潘年代,虽然长期保持较低利率,但是大多数年份的通货膨胀率都维持在3.5%以内。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美联储执行量化宽松政策,但此后11年,通胀率基本维持在3%以内。

 

那么问题来了,这么多钱,去哪儿了?

 

金融市场。里根和沃尔克实际上将美国推向了金融资本主义。从1982年10月开始,美股开启了史诗级的大牛市,与楼市一起狂奔,直到2007年次贷危机。2008年金融危机后,在量化宽松的刺激下,美股复苏,出现长期慢牛。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除了投资银行兴起、金融自由化外,最主要的原因是上面讲到的蒙代尔的货币理论。美联储以及西方央行,以通货膨胀为目标,放弃了对货币数量的管控。结果,从1982年开始,通货膨胀率控制的很好,大量货币没有流入消费商品市场,但流入到了金融市场,尤其是股票、房地产、外汇以及国债市场。

 

最近几十年,美国及西方国家在低通胀环境中,经济快速增长,但金融资产泡沫高企,呈现高增长、高泡沫、高债务并存的局面。简而言之,新自由主义替代了凯恩斯主义,解决滞胀危机,但是经过几十年积累,货币又在金融市场中膨胀,引发资产价格膨胀。

 

2008年金融危机,实际上是对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尤其是现代货币理论的警告。但是,各主要国家依然采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结果,最近几年,美国经济复苏,呈现良好的上涨态势,但美股价格已达到相当的高位。美股金融周期见顶,成为实体经济增长的黑天鹅。

 

但是,最令美国人担忧的是不断扩大的政府赤字。从里根政府大幅度扩张赤字开始,美国只在克林顿时代实现了预算平衡,其它时间则出现严重赤字,而且赤字没有收敛的趋势。如今,美国国债达到惊人的22万亿美元。

 

2019年第一季度,美国两党就政府债务上限展开博弈,巴菲特、克鲁格曼以及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等一批重量级人物,大力批判现代货币理论。他们批判,现代货币理论只关注通货膨胀,而忽视债务规模,纵容美国政府大规模举债,导致债务风险高企。

 

如今,美国的金融危机风险要大于滞胀风险。如果央行政策不改变,即在低通胀的环境中,货币供应量不受控,金融则持续繁荣,债务型、泡沫型经济快速发展,但杠杆达到极限,泡沫触发阈值时,金融危机(债务危机、货币危机、股市及楼市泡沫)则会爆发。然后,循环反复。

 

这该如何破解?

 

根本上需要改变现代货币理论,政策上改革央行的目标。若把物价、利率以及金融资产价格都管控,经济则会失去活力;若管控货币数量,也会因为干预货币供给而影响货币市场的效率。具体方案是,管控通胀的同时,适度管控货币数量。另,是否加上国债以及其它金融资产价格目标?

 

这个问题,实际上已触及到当今世界经济问题的灵魂,触摸到了经济学的圣杯。

 

最后,我们再来看新兴国家。新兴国家的情况可能比美国更加复杂,或面临滞胀危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以及楼市、股市资产泡沫危机并存的局面。如此则大大超过了现代经济学,尤其是现代货币理论所能应付的范畴。

 

新兴国家的央行独立性差,大量货币流入房地产、债券以及金融市场,制造了资产价格泡沫,拉美、亚洲等国的债务危机屡屡爆发。同时,金融市场的脆弱性反过来加剧了货币动荡,频繁爆发货币危机。

 

长期执行的凯恩斯式政策,投资边际收益率下降,财政扩张对投资拉动的刺激越来越小,经济增速下降;同时,货币扩张导致货币海水暗流涌动,若某一外在因素,如粮食歉收、进口受阻、外汇波动等,则容易点燃物价之火,造成通胀螺旋,引发全面通胀。

 

通胀与经济失速叠加,则引发滞胀危机。而滞胀危机,再与高房价、高杠杆、高货币(外汇价格)引发的资产泡沫危机、债务危机、货币危机叠加,不知道该如何破解。这种局面实际上是1970年代的滞胀危机加上2008年的金融危机,或再加未来的美国债务危机,这恐怕要难倒亚当·斯密、凯恩斯、弗里德曼三位大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