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让孩子的中学数理化开个好头,这一份全能理科片单,比报班管用!

橘子:想让孩子的“高年级与中学数理化学习”开个好头,除了补习班,你或许更需要这份片单。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纪录片,指向性很强,覆盖四个学科领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每个领域有两部,共八部,B站都能免费看。

家里有8、9岁以上的孩子,请一定收藏。(部分片单由花友@爱上旧时光 提供,感谢花友推荐~

本次科普纪录片甄选的标准有三个:

1、系统性——能为孩子讲清楚一门学科的来龙去脉

比如《托起人类文明的数学》,不光有好玩易懂的小剧场,也有贯穿学科的大叙事。见微知著,用一种“进行时”的方式,让孩子平稳地降落在数学发展的历史坐标中,知道数学为何而生、往哪里去,为学习高阶数学打下认知基础。

 
想让孩子的中学数理化开个好头,这一份全能理科片单,比报班管用!

2、启蒙性——能把教科书中抽象的科学讲得“亲切易懂且可人”

 

看看以下两个片名就知道了:化学 《门捷列夫很忙》,物理《我的牛顿教练》 … 让历史上的学界大佬化身为亲切的向导,在和孩子讲故事的过程中,把物理化学中最重要、最基础的概念,通过无比生动和具体鲜活的方式,带进孩子的眼睛和脑海当中。

 

3、趣味性——制作精良,科普片也可以是激动人心的“科幻大片”
 
同样讲的是“细胞的故事”,我们今天将推荐,被不少人认为“比《工作细胞》还要好看一万倍”的飞跃之作《人体奥妙之细胞的暗战》。片名中“暗战”两个字,就表现了影片的风格和野心。原来微观世界中的细胞之战,也可以具有类似《星际穿越》《星球大战》一般科幻大片的荡气回肠。
 

学校里的科学教育,往往太抽象。我们都知道单靠做题“通关”,靠课本建立学科体系的方式,既枯燥又具有局限性。所以,请为孩子保留这个片单,无论什么时候打开,都将大有裨益。

 

数学

 

No.1

Math and the Rise of Civilization《托起人类文明的数学》

画风媲美BBC大作,带孩子在“旅行”中学数学

 

想让孩子的中学数理化开个好头,这一份全能理科片单,比报班管用!

‍‍‍‍‍‍‍‍‍‍‍‍‍‍‍‍‍‍‍‍‍‍‍‍‍‍‍‍‍‍‍‍‍‍‍‍‍‍‍‍‍‍‍‍观看网址(哔哩哔哩搜索片名即可):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LV411S75T?from=search&seid=13352864466303488120

花友评价:剪辑和策划也太棒了!穿插的小动画也使得整部片子更有趣味性!!

 

《托起人类文明的数学》是韩国最权威的教育电视台之一EBS出品的5集系列记录片。说起EBS,叫它“数学纪录片专业户”也不为过了。为了培养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它出过好几部专门讲数学的“大片级”纪录片,《托起人类文明的数学》就是其中的经典之一。

 

这部片子讲了啥呢?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带孩子们了解数学的历史,以及领会数学在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给我们带来的巨大作用。

 

 

 

激发孩子对数学的兴趣,最好的方式自然就是从“源头”说起。整个纪录片带孩子进行了一次充满趣味的“穿越”旅行:跟着片子里“历史的导游”,从古埃及、古希腊,来到中世纪的欧洲,再回到现代世界,探索数学发展的历史。

 

 

 

比如纪录片开头,“导游”带孩子从尼罗河出发,探索“数字的起源”,在解释数学和早期几何学的发展时,顺便也和孩子一起游览了埃及金字塔和冲积平原。

 

不管是再现数学发展的历史,还是自然地理风光,这部片子的画风和剪辑都都是一流的,孩子学知识的同时,也在享受一场“视觉盛宴”。看到有花友不禁感慨“仿佛在看BBC大片”。

 

 

 

导演还非常用心地为小朋友进行“历史重现”,比如修建金字塔时的壮观景象,也被演员们完美演绎出来了。

 

 

 

还有严肃中透露着喜感的“埃及法老”和他的侍从。

 

 
“完美复刻”的欧洲中世纪数学家。

 

 

 

为方便孩子理解数学相关知识,纪录片也用了大量的动画。比如解释古人的计数和分类方式,是这样呈现的:

 

 

 

墙壁上的图案比较抽象?没关系,有真人小朋友拿着实物讲解:

 

 

 

还有实物和动画相结合,不怕孩子看不懂!比如讲解古埃及人用石头求得圆的面积,先用实物图让小朋友产生熟悉感:

 

 

 

再抽象成为平面动画,配上文字讲解,一清二楚,对孩子的认知非常友好!

 

想让孩子的中学数理化开个好头,这一份全能理科片单,比报班管用!

 

这部用心的片子一出,大奖自然拿到“手软”,比如韩国最权威的影视大奖:第48届百想艺术大赏(Baeksang Arts Awards)的最佳教育作品奖;韩国数学学会也为它颁发“特别成就奖”。

 

看有花友评价,他们和娃不仅把它当数学纪录片看,顺便也当历史、地理科普学习了。人类文明都是相通的,带娃看看这部“数学的历史”,不仅在趣味的科普中学到了数学知识,最重要的是,还能收获对数学和人类文明的“敬畏感”和“探索欲”!

 

No.2

Nature’s Mathematics《自然界的数学》

自然和数学的奇妙碰撞,让孩子惊叹“原来是这样!”

 

想让孩子的中学数理化开个好头,这一份全能理科片单,比报班管用!‍‍‍‍‍‍‍‍‍‍‍‍‍‍‍‍‍‍‍‍‍‍‍‍‍‍‍‍‍‍‍‍‍‍‍‍‍‍‍‍‍‍‍‍

观看网址(哔哩哔哩搜索片名即可):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7f4y1p7UX?from=search&seid=2437555834761836475

 

第二部关于数学的纪录片,是一部把数学之美和自然之美完美结合的片子,带娃领略大自然中奇妙的数学。这部纪录片总共上下两集,每集只有十几分钟,小朋友一次看一集毫无压力。

 

首先来看看画风,整部片子都是关于绮丽的大自然,给娃“美”的视觉享受。

 

想让孩子的中学数理化开个好头,这一份全能理科片单,比报班管用!

 

作为一部数学纪录片,除了“美”,它还有两大优势:一是贴近小朋友认知和生活,二是揭示的奇妙知识,非常有吸引力。

 

比如,用模拟动画告诉孩子,生活中常见的雪花,蕴含着什么数学知识。

 

 

 

进一步拓展,雪花形状的形成,和“蝴蝶效应”又有什么关系?

 

 

 

再比如,向日葵籽的排列分布,又蕴含着什么自然规律…

 

想让孩子的中学数理化开个好头,这一份全能理科片单,比报班管用!

 

有花友说,很多知识自己看了都会觉得“震惊”,娃学到这些奇妙小知识后,又拿去给同学科普了!

 

这部记录片的讲解方式是实景、实物、真人、动画的完美融合。看过美丽的大自然后,权威专家会紧接着来讲解数学原理,把小朋友的注意力拉回到数学知识本身。

 

 

 

真人讲解之外,动画图解自然也是少不了的,比如将大自然中的“蜂巢”进行动画处理,来讲解“为什么蜂巢是六边形”,更加符合小朋友的认知!

 

 

 

 

物理

 

 NO.1

《我的牛顿教练》

牛顿化身体育“教练”,揭秘“运动中的十万个为什么”

 

想让孩子的中学数理化开个好头,这一份全能理科片单,比报班管用!

‍‍‍‍‍‍‍‍‍‍‍‍‍‍‍‍‍‍‍‍‍‍‍‍‍‍‍‍‍‍‍‍‍‍‍‍‍‍‍‍‍‍‍‍观看网址(哔哩哔哩搜索片名即可):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W7411B7sE?from=search&seid=9733794627138354151

花友评价:很赞的科普纪录片,我家11岁娃天天追着看!

 

说到物理,一定绕不开的就是物理学家牛顿。在这部《我的牛顿教练》里,牛顿摇身一变,成了“体育教练”,专门为孩子讲解各种运动里的物理知识。

 

 

 

牛顿不仅化身教练,还是一位“全能”教练。在五集纪录片里,他给孩子讲解了跑步、足球、羽毛球、标枪、游泳、花样滑冰等等几十种不同的运动里蕴藏的物理小知识。

 

为什么说很值得一看呢?首先,这部央视出品的纪录片口碑非常不错,是国产纪录片的佳作,被好多花友们称为“宝藏纪录片”。也有网友说:“开始还以为是译制国外的,当出现中国大学教授和中学老师时才明白是国产纪录片。”

 

 

 

片中很多国内权威的教授专家,或者一线的物理老师,专门给孩子讲解某项运动涉及到物理知识。

 

另外,这部片子不管是画风还是讲解,甚至是bgm,都透露着一股“诙谐有趣”的风格,尤其对于没接触过或者刚刚接触物理的小朋友来说,能够给他们留下“物理其实很有趣”的最初印象。

 

 

 

有的片段画风很像动画片,孩子在看动画的同时就把物理知识学了。

 

 

 

最重要的一点是它的知识讲解非常浅显易懂,没有晦涩的表达,配上动画、图解、专家解读、真实场景演示,很符合孩子的学习思维和认知。

 

 

 

同一个运动,真人运动和3D建模穿插讲解,让孩子代入感更强。

 

 

 

举个例子,“为什么滑冰速度很快”这个小问题,是这样呈现出来的:

 

 

 

首先是真实场景引入,孩子会对这个问题迅速产生兴趣和熟悉感。

 

 

 

然后,进行动画模拟,这样可以呈现得更清楚直观,帮助孩子理解。

 

 

 

紧接着,就是教授、老师们给小朋友进行详细讲解和拓展,带着孩子一步一步把把问题成功解决。

 

这部片子不仅可以给孩子看,也推荐给对物理感兴趣的大人们看看。有不少爸爸妈妈陪娃看纪录片时候,都在感慨为啥自己小时候没遇到这样的纪录片:“学生总是一代比一代幸福,教学科普片都已经可以那么好看了!”

 

还有豆瓣的网友表示:“让我一个一直都不喜欢学物理的人第一次觉得物理真有趣!”

 

 NO.2

How the Universe Works《宇宙有道理》

美国探索频道高分物理纪录片,众多“小天文迷”的入坑之作

 

 

‍‍‍‍‍‍‍‍‍‍‍‍‍‍‍‍‍‍‍‍‍‍‍‍‍‍‍‍‍‍‍‍‍‍‍‍‍‍‍‍‍‍‍‍观看网址(哔哩哔哩搜索片名即可):

https://www.bilibili.com/bangumi/play/ss34293/?from=search&seid=9556193008354485016

 

接下来这部物理纪录片《宇宙有道理》(How the Universe Works),也很有来头。它是大名鼎鼎的美国探索频道(Discovery Channel)出品的一系列探索宇宙奥秘、天文知识的纪录片。

 

因为每季出来后都大受欢迎,现在这个系列已经出到第八季了!而且每一季的豆瓣评分相当高,都在9.5分左右。

 

想让孩子的中学数理化开个好头,这一份全能理科片单,比报班管用!

 

这部纪录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为孩子介绍了宇宙中的各种星体、黑洞、星系,还有一些其他的天体。比如第一季就用8集分别介绍了:恒星、黑洞、大爆炸、星系、太阳系、行星、卫星、超新星。

 

想让孩子的中学数理化开个好头,这一份全能理科片单,比报班管用!

 

作为一部探索“宇宙”的纪录片,不少网友大赞这部纪录片的画面“美得很震撼”,这样的震撼景观也足够吸引孩子。不管是实际拍摄还是特效制作,每一季都保持着高水平。

 

比如,恒星诞生的震撼场景:

 

 

 

带孩子进入“黑洞”的内部探索:

 

 

 

遇到需要详细解释的知识,动画模拟也总是及时出现,帮助孩子理解地更透彻。比如,用动画模拟太阳最终是如何演变一颗“大钻石”的:

 

 

 

动画不够,甚至还有实际装备“上阵”,比如,这部片子还拍摄了人工演示“核聚变反应”的过程:

 

 

 

每一集都会有不同的专家,来为孩子解读天文现象:

 

 

 

这部片子也是众多“小天文迷”的入坑之作,看了这部片子后彻底迷上了天文物理。一位豆瓣网友的评价很贴切了:特效华丽,通俗易懂,发音标准,科学家还会卖萌!

 

除了带娃直接看,有花友也把看纪录片跟“阅读”完美结合了:先带孩子读相关科普读物,然后再看这部片子,娃果然看得津津有味…

 

爱好天文或者想要了解物理知识的娃,这部片子一定不能错过!

 

 

 化学

 

 NO.1

《门捷列夫很忙》

摆脱死记硬背,这里化学元素都有自己的个性

 

想让孩子的中学数理化开个好头,这一份全能理科片单,比报班管用!

‍‍‍‍‍‍‍‍‍‍‍‍‍‍‍‍‍‍‍‍‍‍‍‍‍‍‍‍‍‍‍‍‍‍‍‍‍‍‍‍‍‍‍‍观看网址(哔哩哔哩搜索片名即可):

https://www.bilibili.com/bangumi/play/ep377412

花友评价:诙谐幽默的语调来调侃枯燥的化学知识,孩子非常喜欢看!

 

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你们还能背出后面的元素吗?

 

说起现代化学,大多数人的脑海中浮现出的第一个画面就是元素周期表。还记得当年死记硬背的这些拗口符号的恐惧吗?!在弄清楚元素之间的规律之前,它们真的看上去就像是一堆被打乱了顺序的文言文卡牌。

 

 

 

我可不是在乱打比方,事实上“文言文卡牌”这个说法可是有据可依的,答案就藏在由央视重磅打造的化学科普剧《门捷列夫很忙》中。

 

这个剧集前袭上文提到的《我的牛顿教练》,同样属于“国家队”出品,2020年由中央广播电视台纪录频道和中国化学会联手打造。


片中也不乏自清华、北大的教授和研究员出镜,对具体概念进行讲解。权威性和专业性可见一斑!花友们可放心投喂给家里的小朋友。

 

 

 

理科类的科教片,最大的难点就是在抽象的世界里发掘故事性,让概念变得生动。毕竟,可看性是考量一个科教片是否优秀的最重要指标之一,孩子提不起兴趣看下去,再丰富的知识也难以吸收。

 

因此,影片安排了一位特别的向导——门捷列夫。这位现代化学之父,将引领小朋友们玩转整个元素之旅。

 

 

 

从截取的图片中也不难看出,片中所提及的化学家,都一改教科书上冰冷死板的形象,变得十分鲜活。画风上采用了拼贴的卡通形象,而在具体人物介绍上也下足了功夫。

 

比如,门捷列夫,他的身份可不只是“区区”化学家而已。

 

他好冒险,善实战。他的科学研究不仅仅局限在实验室里,而是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上”能独自乘坐探空气球深入3000m的高空,收集气象数据;“下”能深入北极腹地,在海里留下自己的姓名(北冰洋一条海沟就因他而命名)。

 

不仅如此,他那双秉执过各类实验器具的手,还在时尚界占有一席之地,他制作箱包的工艺亦是一绝。

 

 

 

而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的过程,也非常戏剧性地与他最大的爱好联系在了一起——玩牌。

 

门捷列夫非常喜爱打扑克,但除了玩牌,他还自制扑克牌。他用当时已经发现的63种元素,自制了一幅元素扑克牌,没事就摆着玩。就在这样不断地将元素牌排列组合的过程中,他发现了元素周期律,从此开启了现代化学的序幕!

 

 

 

好吧,不得不承认,天才的成功路径真是令凡人难以想象。

 

片中,还涉及许多在化学史上完成跨越的科学家,但他们都不再是遥不可及偶像,而是站在观众面前,变成了有血有肉、有趣而丰富的个人。不仅如此,连化学元素们也不再是一个个生涩概念的堆砌,而是有了表情,有了性格。

 

 

 

比如,影片中为了区别活跃的和稳定的元素,将他们分别比作暴君和贵族。

位于元素周期表最左侧的,普遍都是暴脾气,非常不稳定,常常是遇水就炸。

 

铯元素,堪称暴脾气一号,脾气火爆到在正常气压下,能炸毁玻璃试验器皿。

 

 

 

但有的些元素呢,可就是慢性子了,无论放在怎样恶劣的环境里都不为所动。大多数贵金属就是如此。比如金的稳定性简直足让它笑对沧海桑田,保持容颜不改。

 

这种拟人化的手法,让小朋友能更容易的辨析各类元素的特性和区别。

 

而影片最难能可贵的一点,在于开放性的叙述方式。它不断在强化一个概念——化学,既存在于实验室里,又存在于生活当中。

 

比如影片讲到钠元素时,既会展示实验室中钠的性质实验,

 

 

 

又会来到每个家庭都有的厨房中,发现钠元素所带来的美味密码。

 

 

 

影片尝试从抽象到具象,从实验到生活,打通小朋友化学认知的任督二脉。让化学从一门学科,变成一把通向更广博也是更微观世界的钥匙。

 

 NO.2

《美丽化学》
国内顶尖团队制作,国际广受好评的“最酷”化学纪录片
 
想让孩子的中学数理化开个好头,这一份全能理科片单,比报班管用!
‍‍‍‍‍‍‍‍‍‍‍‍‍‍‍‍‍‍‍‍‍‍‍‍‍‍‍‍‍‍‍‍‍‍‍‍‍‍‍‍‍‍‍‍观看网址(哔哩哔哩搜索片名即可):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KE411872v?from=search&seid=330890292318994443
如果说《门捷列夫很忙》讲的是化学的“趣味”,那么接下来这部《美丽化学》就尽情展现了化学的“美”。
《美丽化学》是一个系列短片,最初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清华大学出版社合作项目的原创作品,也是由于这个短片,这个项目一上线就“火”了。
“美丽化学”的英文网站在短短两周就获得了包括美国《时代周刊》在内的国内和国际媒体的高度评价。就连2013年诺贝尔奖和平奖得主“禁止化学武器组织”也特别提出,希望能在他们的最新纪录片中使用这些视频。
所以《美丽化学》究竟有多“美”呢?我随手截了几张图。来看看几个微观慢放的镜头下的化学反应过程。
结晶反应:
硅酸钠溶液中的氯化钴:
金属置换反应:
每个化学反应在放大不同倍数后,呈现的姿态也是多种多样的。只能说,图片表现不出动态美的十分之一,感兴趣的花友可以直接点进链接带娃看看!虽然有24集,但每集都是一两分钟的短视频。
这部片子最大的特色也在于,不用大段的文字讲解,只需要令人震撼的画面,就可以带孩子用眼睛“体验感受”化学的大千世界,特别适合培养孩子的化学兴趣!
 
 生物
No.1
《手术两百年》
成为医生的第一步,从这一部系统的医学启蒙开始
 
《手术两百年》在豆瓣上评分高达9.3,超过1万人参与评价,这在国产纪录片,特别是专业性如此之强的行业历史类纪录片中堪称顶流。
想让孩子的中学数理化开个好头,这一份全能理科片单,比报班管用!

 

观看网址(哔哩哔哩搜索片名即可):

https://www.bilibili.com/bangumi/play/ss28504/?from=search&seid=8926232958513724939

花友评价:无论从题材的选择、拍摄手法、艺术指导和后期制作都好的没话说,绝对的良心之作,必须强推!

 

为什么本片的评分如此之高?因为它够专业够详实够硬核。
 
《手术两百年》的剧组历时3年,前往英国、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匈牙利、土耳其、印度等国家,探访了超过70家重要的医学博物馆、医院和医疗研究机构,采访了50多位国际顶级专家。
因此影片堪称博古通今,不光梳理了历史的脉络,也有对于现实的关照,让观众可以直观地感受医学发展,看到外科手术发展的前世今生。而这对于小朋友系统的建立对医学认知,是极其有益的。
至少我相信,看完此片,小朋友们对于医院和医生应该就不那么恐惧了,对于一些常见的疾病也有了基础的认识。
《手术两百年》被官方称作是中国第一部全景展现人类与疾病抗争的科学纪录片,而它的质量也的确配得上这一美誉。
 
与其他剧集下面围绕内容的评论不同,《手术两百年》下面的评论几乎都是“课堂笔记”性质的。
想让孩子的中学数理化开个好头,这一份全能理科片单,比报班管用!
不仅有课代表归纳重点,梳理每集文案,甚至还有学霸总结出的思维导图。
篇幅有限,仅截取了1/5给花友们看看。
 
建议家长们在带小朋友观看时,提前做好功课。毕竟现成的教案就在那里!赶快用起来!
 
作为一部国产纪录片,《手术两百年》具有难得的国际视野。
在这里,既可以拜访美国最著名的医学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顶尖医生和科学家,又能在法国国家博物馆中目睹第一把止血钳的风采。
 
而影片的叙述方式也具有医学研究本身的严谨与理性,通常是具体的实例与理论发现相互呼应。
比如,影片通过一次心脏接力,让我们来到一个少年的心脏移植手术现场,告诉我们如果手术成功少年的生命将延长超过十年。
 
而后,便开始从探索这一切得以发生的基石——三点吻合法。然而这一方法的灵感竟然来源于女工刺绣。
 
这种以课题为导向的方式,其实本身就是一种帮助小朋友初步建立研究型思维的练习。而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和丰富的影像素材,也能够给小朋友提供了更多“课后”自己探索的话题。
举个例子,恐龙会不会得癌症呢?
除了对于医学技术发展的展示,影片中还介绍医疗观念的进步。比如:最好的治疗来自疾病发生之前。也就是中医所说的“上医治未病”,通俗来说也就是防患于未然。
 
其实近两年,各类商业体检项目的兴起和一度火的不行的基因测试,就是在这种观念慢慢普及的过程中产生的。
这些先进的观念,若能通过纪录片的形式,进入孩子们的小脑袋里,其实也有利于他们关注自己的身体,让健康变成一个他们真正可以触及和思考的概念。

 NO.2

《人体奥妙之细胞的暗战》

豆瓣超高分的BBC佳作,把体内细胞战拍成“精彩大片”
想让孩子的中学数理化开个好头,这一份全能理科片单,比报班管用!
‍‍‍‍‍‍‍‍‍‍‍‍‍‍‍‍‍‍‍‍‍‍‍‍‍‍‍‍‍‍‍‍‍‍‍‍‍‍‍‍‍‍‍‍观看网址(哔哩哔哩搜索片名即可):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fz4y1Q7Gj?from=search&seid=9815742866467059957
前段时间我们给大家安利过一部动漫,叫《工作细胞》,这部《人体奥妙之细胞的暗战》讲的同样是“细胞的故事”,而且不少豆瓣网友都表示这部“比《工作细胞》好看一万倍”。
看了一下豆瓣评分,高达9.4分,口碑确实很不错。
想让孩子的中学数理化开个好头,这一份全能理科片单,比报班管用!
我看完之后,一时没反应过来,这竟然是科普纪录片而不是大电影?借用一位观众的话,简直说出了我的心声:“用动画,音乐和科学家的解说活生生把细胞战争拍成了星球大战或者星际迷航既视感。”
片子用精彩的微观视角介绍了我们体内的细胞是怎样各司其职的,以及还原了病毒入侵时体内细胞的“作战”过程。
这部片子精彩的地方在于,除了采访专家的镜头,其余画面全部是特效做出来的,画面还原了各个细胞的特征,非常逼真。细胞知识在生动的画面下也讲解得非常清楚。
比如上图是我们身体的“搬运工”马达蛋白在显微镜下的样子,它们的职责是利用细胞骨架为公路,将养料、化学物及生命必需物运送到需要的地方。
而在纪录片里,它们变身“小蚂蚁”一般的可爱搬运工,兢兢业业运送着它们身体大几十倍的养料。这个动图在片子刚出时也“火”了一把。
还有长得像“储藏室”的细胞核。
而我们体内免疫系统的守护者——白细胞,还原度也是相当高了。
当病毒入侵时,我们身体的细胞膜就是一道天然的屏障:
不仅特效画面非常“赏心悦目”,剧情和bgm也环环相扣,完全是按照“大片”来制作的,是吸引小朋友的“神器”!怪不得有花友说自己是怀着“带娃看电影”的心态来欣赏这部30分钟的片子。

好,今天的安利到这里就结束啦!有心动的片子就赶快带娃看起来吧!

 

相关阅读:

  • 豆瓣9分, B站超3亿播放: 这部网红“人体原理科普动漫”,  太适合给娃生物启蒙…
  • 同步“马斯克”:用这10部纪录片,帮孩子补上火星和太空的基本认知课
  • 覆盖13学科, 精选100部高分纪录片, 给娃来场全面的“通识教育”吧!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c_nYNFWn44iZ-cE6BLdg0g

这些吻戏,简直污的辣眼睛

这些吻戏,简直污的辣眼睛

作者:厂长

来源:电影工厂(微信号:  vipidy)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没想到都2021年,竟然还有这种玛丽苏雷剧——

女主伤心,带球出走。

七年后回国复仇,又遇上霸总老公。

而女主同父异母的妹妹,也在各种勾引霸总,想要取代姐姐上位。

面对绿茶的诱惑,霸总说出了又土又尬的台词:

“你知道南希市有多少女人想嫁给我吗?

确切地来说,是想睡我,水中下药的事情,我每个月都会碰到一两次,这样的把戏,对我没用”。

这些吻戏,简直污的辣眼睛

这就是最近播出的《亲爱的柠檬精先生》

三流霸总网文的劣质剧情,某音小视频既视感的画质,尴尬到让人脚趾扣地的演技。

讲真,那些从来不打一星的观众都看不下去了。

原本我这辈子都不会去看这种尬雷尬雷的烂剧,却发现剧中的一段吻戏上了热搜。

剧情是这样的——

女主和霸总共处一室。

刚洗完澡的霸总,只裹着浴巾从楼上走下来。

慌张的女主决定装醉,却没想到被桌角绊倒,眼看着男女主距离越来越近,越来越近。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女主一个打挺,嘴唇碰上了一个不可描述的地方……

这些吻戏,简直污的辣眼睛

这辣眼的“咪咪吻”,女演员怎么鼓起勇气演完这段的啊,我都想替她换个星球生活了。

这还不算完,紧接着更离谱的来了。

有了异样感觉的男主,一把推开女主。

却没想到失去支点的女主,在摔倒的一瞬间,拉开了围在男主腰上的浴巾。

她的脸,就这么从另一个更不可描述的部位划过……

这些吻戏,简直污的辣眼睛

啊!!!!!!!

我的眼睛!!!!

要瞎了!!!!!

这尺度,竟然都能过审?

讲真,我已经不知道广电爸爸的底线,到底在哪里了。

这些吻戏,简直污的辣眼睛

不过你以为,只有这么一个片段是过审的漏网之鱼吗?

细数我们曾经追过的国产剧,那些违背人体工学,脱离牛顿定律的辣眼睛吻戏,真的是一沓一沓的。

今天,我就带大家来开开眼界,长长见识。

首先向我们大家走来的,是辣眼吻戏的第一梯队——青铜级别。

这类吻戏不需要演员使劲儿,做出一些高难度动作,但就是看起来很离谱。

比如,刘烨和马伊琍的泡面吻。

吃个泡面而已,不知道的还以为喝了两斤油呢,腻的我想干呕。

这些吻戏,简直污的辣眼睛

另外,再额外赠送一个面条吻。

那就是来自喜剧艺人熊梓淇的《国民老公2》。

啊!

求求导演,放过面条,放过食物吧!

这些吻戏,简直污的辣眼睛

井柏然和杨紫的空气吻,也是要笑死人。

当年两个人演《女孩冲冲冲》的时候,不少人都嗑过这对CP吧。

他们饰演的这对欢喜冤家在确定关系之后,围观群众提议他们应该表示表示。

然后,两个人一边扭头,一边小鸡啄米似的隔空亲吻。

观众竟然还在一边鼓掌……

疫情期间,建议全世界人民都采用这种干净健康的接吻方式。

这些吻戏,简直污的辣眼睛

同样雷人的,还有《情深深雨濛濛》里依萍和书桓那段。

许久未见的两个人在火车站重逢,情难自禁之下,激情拥吻了起来。

结果,书桓差点站不住。

于是乎,亲戚朋友纷纷跑过来帮忙,就看着他们亲,这一个个,简直比当事人还陶醉。

我看小片片时候的表情,也不过如此了。

这些吻戏,简直污的辣眼睛

如果说以上只是青铜段位,那个张钧甯这段,应该快要直逼黄金了。

先是来个高频率的亲密互啄。

一阵喘息之后,张开大嘴一把吸住对方的嘴唇,猛地给对方来了个措嘴不及。

好家伙,你是在吃小孩吗?

此刻,我想求郑元畅的心理阴影面积……

话说张钧甯一直都是吻戏界的杠把子,但这段吻戏,应该是她这辈子最想删除的黑历史了吧。

这些吻戏,简直污的辣眼睛

接下来向我们走来的,是辣眼吻戏的第二梯队——黄金段位。

这类吻戏,说起来就俗套了。

通常伴随着各种小意外的发生,导致男女主的嘴唇在无视地心引力的情况下,像磁铁一样紧紧的吸在一起。

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各种摔倒吻。

比如,张翰和郑爽在《无极限之危情速递》里这一段。

浪漫的转圈圈之后,哎,我不亲,我就是玩儿。

这些吻戏,简直污的辣眼睛

本以为要逃过的俗套的桥段了。

结果女主一个直拳,男主一个躲闪,俩人又神奇的亲上了。

我说,你俩是故意噘着嘴的吧?

这些吻戏,简直污的辣眼睛

更离谱的,还有《爱情魔发师》。

本来吻男二,却不小心吻上了男主;

这些吻戏,简直污的辣眼睛

惊慌失措之下,又不小心推开男主扑倒了男二。

请问导演,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高难度动作,是怎么做到的?

这些吻戏,简直污的辣眼睛

车祸吻,也是国产剧中比较常见的套路。

眼看着女主就要撞车,男主一把将女主甩到飞起,然后两个人一块往后退。

逻辑是没毛病的。

但我就纳闷,男主是怎么在疯狂下腰的情况下,抓住女主往后退的,而且速度还是这么的丝滑。

这动作,迈克尔·杰克逊都做不到吧?

这些吻戏,简直污的辣眼睛

如果说以上只是设计比较令人匪夷所思,那个下面这些就是挑战人体极限了。

那就是我们的辣眼吻戏第三梯队——王者段位。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何润东和蒋勤勤曾经演过一部叫做《卧虎残龙》的剧。

小时候迷得不行,现在看是真的羞耻啊!

不仅吻戏多到爆炸,而且两个人的状态都跟喝了假酒似的,整个画风都很黄很暴力。

女主还没爱上男主的时候,大多数是暴力。

嘴对嘴的喂酒吻;

蒋勤勤的抗拒,快要溢出屏幕了。

这些吻戏,简直污的辣眼睛

充满血腥的刺肩吻;

也就是说,你吻多一分,我刺深你一寸。

成年人的恋爱,都玩的这么大吗?

这些吻戏,简直污的辣眼睛

但女主渐渐爱上男主之后,就各种羞耻了。

爱意满满的小鸡啄米吻;

何润东的脸,都快被蒋勤勤洗干净了。

这些吻戏,简直污的辣眼睛

注意,最高能的来了!

两个人分别时,上演了一出倒挂金钩吻。

蒋勤勤倒挂在树枝上,何润东骑在马上,两个人越靠越近,表情销魂享受,最后嘴唇神奇的吸在一起。

讲真,正常情况下,两个人这样碰在一起,早就头破血流,鼻骨爆裂了吧?

这些吻戏,简直污的辣眼睛

而且,导演还要营造出唯美浪漫的感觉。

吻过之后,两个人擦头而过,回眸一笑。

但据说,当时两个演员为了拍这么一段反人类的吻戏,整个嘴都碰肿了。

这些吻戏,简直污的辣眼睛

当然,说到高难度吻戏,不得不提到星爷的巴黎铁塔反转再反转。

一经施展,任何雌性生物都会神魂颠倒,爽到飞起,从此拜倒在他的牛仔裤下。

这些吻戏,简直污的辣眼睛

严重怀疑《如果声音不记得》里这段加入了极限运动元素的吻戏,也是借鉴了星爷的创意。

这些吻戏,简直污的辣眼睛

还有这个“空中飞人吻”。

男主一拳被女主打飞出去,不见踪影。

哎,人嘞?

这家伙竟然如发射器一般360度绕地球转了一圈,一转头,两人的嘴巴紧紧的碰在了一起。

我想说,火箭飞船太空对接的难度,也不过如此了吧?

这些吻戏,简直污的辣眼睛

总之,看完各种辣眼睛的吻戏,我已经无法直视国产剧了。

接吻,原本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男女主两厢情愿,心意互通,在合适的时机献上一浪漫吻,看的观众心里小鹿乱跳。

如果他们不吻,观众甚至恨不得变成按头小分队。

但这些吻戏呢?

雷人,毫无美感可言也就算了,这么反人类的动作,让观众怎么产生共鸣啊?

讲真,在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已经被尬的原地抠出一间办公室了。

国产剧总是被诟病,其实就是因为总是有一些不合理的设定,或者为了上热搜而博眼球的雷人剧情。

剧方是爽了,但观众的感受呢?

但凡导演们认真一点,别那么敷衍,我们也不至于瞳孔地震,胃部不适。

最后,拿两个唯美的吻戏,来洗洗眼睛吧。

这些吻戏,简直污的辣眼睛

这些吻戏,简直污的辣眼睛

—The End—

本文转自:电影工厂,不错过每一部好电影。关注我,从此告别片荒。(微信号:vipidy)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hYSzP-f2Wfa4YYiV1hRzrg

这几部思维益智的纪录片,教会孩子用理性思维明辨真伪,逻辑强大更聪明!


本文推荐的思维益智片,幼儿到小学生甚至成人都适合。

《像乌鸦一样思考》

《脑力大挑战》

《逻辑的乐趣》
《数学大迷思》

 

《像乌鸦一样思考》

 

这几部思维益智的纪录片,教会孩子用理性思维明辨真伪,逻辑强大更聪明!

 

知识性:★★★★

趣味性:★★★★★

启发性:★★★★★

精致度:★★★

 

乌鸦喝水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日本的这部纪录片《像乌鸦一样思考》从2013年开播以来也已经成为儿童片的神作。要说适合给孩子看的思维类纪录片,它几乎是当之无愧的NO.1。

 

片子希望用乌鸦的形象提醒大家,如果不好好用脑子去思考,我们连一只乌鸦都不如。

 

没有精美的画面,也没有宏大的叙事,镜头聚焦的都是平日里不被注意的生活琐事。

 

可是琐事里有大学问,鸡毛蒜皮里有大文章。

 

片子用一个个精短扎实的案例,启发观者的思考,引导大家掌握观察、假设、实验、研究的科学思维方法。

 

非常神奇的是,它不仅抓住了儿童观众,而且吸引了许多成年人,一看进去就停不下来。豆瓣评分高达9.4!

 

取自伊索寓言的乌鸦喝水故事,到纪录片里变成了乌鸦吃东西。这倒也没什么,要喝水还是吃东西总得尊重乌鸦的选择。

 

只是每集不到10分钟的篇幅,乌鸦的片头就要用去将近一分半钟,大概是本片唯一的槽点——主角光环太重,哈哈。

 

主体部分又异常紧凑,每集四个案例,从观察到实践到最终证明,每个平均用时不到两分钟,半毛钱废话都没有。

 

以其中一集为例,看看这部片子有多好玩。

 

第一个案例告诉我们生活中处处有学问,但你首先要学会观察。

 

比如家里养的乌龟,慢慢地从小长成大——问题来了,那么硬的龟甲,是怎么变大的呢?

 

是龟甲整体变大了呢,还是外侧一层层长出了新甲?

 

经过对比,龟甲的片数并没有增加,证明外圈长出新甲的假设不成立。

 

接下来,通过放大乌龟小时候的照片可见,现在每片龟甲的样子和小时候并不完全一样。

 

玄机也许就藏在长大的龟甲上面黑色的部分。很多细小的纹路很像是树干的年轮,有没有可能就是不断生长的部分?

 

经过比对,长大后的龟甲中间黄色的部分仍然和小时候的大小形状一样,变化的就是黑色部分。

 

BINGO,答案找到了!

 

乌龟的龟甲是这样生长的。

这几部思维益智的纪录片,教会孩子用理性思维明辨真伪,逻辑强大更聪明!

第二个环节叫德德尼翁,以动画的形式呈现。

 

冰面上出现一个圆洞,它是怎么来的?

这几部思维益智的纪录片,教会孩子用理性思维明辨真伪,逻辑强大更聪明!

鲸鱼的出气孔?

这几部思维益智的纪录片,教会孩子用理性思维明辨真伪,逻辑强大更聪明!

潜水艇瞭望口?

这几部思维益智的纪录片,教会孩子用理性思维明辨真伪,逻辑强大更聪明!

猜的都不对。

这几部思维益智的纪录片,教会孩子用理性思维明辨真伪,逻辑强大更聪明!

原来就是渔民的打渔洞啊。

 

第三个环节,苍井优的科学实验。

 

一根玻璃管堵住一头往里灌水。

 

水满之后将一只空塑料瓶放进管中,看到它浮在管子的上端。

这几部思维益智的纪录片,教会孩子用理性思维明辨真伪,逻辑强大更聪明!

提问:将玻璃管倒置后,塑料瓶会怎么样。上浮?不动?和水一起流出来?

 

答案揭晓。当玻璃管倒置之后,塑料瓶随着水的流出不断上升,一直升到了顶端!

这几部思维益智的纪录片,教会孩子用理性思维明辨真伪,逻辑强大更聪明!

为什么呢?因为水会从瓶子周围流下来,空气受到了水的阻碍后

……

这几部思维益智的纪录片,教会孩子用理性思维明辨真伪,逻辑强大更聪明!

怎么回事?屏幕忽然只剩一片空白,下有一行小字:“接下来请自己思考”。

 

抓耳挠腮了吧?极度不爽了吧?哪有说话说半拉的人,何况是这么节骨眼的地方!

 

但节目的制作者就是要让你难受,让你卡在知道和不知道中间浑身不舒服,然后,自己踏上寻找的路。

 

因为知不知道答案不重要,肯不肯自己去思考和探究才重要!

 

最后一个环节,生活中的小发现。

 

我们吃的栗子,为什么有些长得圆圆的,有些却是扁扁的?

这几部思维益智的纪录片,教会孩子用理性思维明辨真伪,逻辑强大更聪明!

因为长成不同形状的栗子,才能抱成团挤在一个壳里啊。

这几部思维益智的纪录片,教会孩子用理性思维明辨真伪,逻辑强大更聪明!

小小的栗子竟然也暗藏学问呢。带着发现的眼睛去看,我们的世界会有多好玩呢?

 

在生活化的场景中发现问题,不以灌输答案为目的,而以启发思考为要旨。

 

那正是我们越来越缺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是孩子成长中最需要被保护的天性啊!

 

 

《脑力大挑战》

 

这几部思维益智的纪录片,教会孩子用理性思维明辨真伪,逻辑强大更聪明!

 

知识性:★★★★

趣味性:★★★★

启发性:★★★★

精致度:★★★★

 

我们生活在感官经验的世界里,对自己真的足够了解吗?

 

记忆力是怎么一回事?眼睛会不会欺骗我们?大脑是否可以被锻炼得更加强大?

 

这部记录片会带领孩子们走出固有的认知,用互动实验和科学技巧,解释我们的大脑如何制造幻觉,我们的感官如何被骗,看起来非常有趣。

 

《眼见为凭》中展现了许多视错觉现象,比如,魔术师是怎么把酒瓶变没的?

这几部思维益智的纪录片,教会孩子用理性思维明辨真伪,逻辑强大更聪明!

 

因为大脑利用眼前的视觉线索,判断出酒瓶就在魔术师手边。事实却是——

 

酒瓶在魔术师身后半米的地方。我们的眼睛伙同他和他的助手一起骗过了我们。

 

灌篮高手们戴上特殊棱镜制作的眼罩,视线产生了30度角的偏移。

 

于是大家的投篮都偏移了30度。

这几部思维益智的纪录片,教会孩子用理性思维明辨真伪,逻辑强大更聪明!

等他们渐渐适应了这个偏角,再次能够投准后,又被要求摘下眼罩。

 

没有折射,也没有偏角,应该能投进了吧?

这几部思维益智的纪录片,教会孩子用理性思维明辨真伪,逻辑强大更聪明!

结果,球又向着反方向发生了偏移。

这几部思维益智的纪录片,教会孩子用理性思维明辨真伪,逻辑强大更聪明!

因为身体已经根据篮筐位置的移动作出了调整,而大脑必须向相反的方向调整,偏差就出现了。

 

还有许多有趣的现象。

 

盯着下面的圆圈看一会,再把手放到眼前,你会觉得手变大了。这就是“运动后效”。

这几部思维益智的纪录片,教会孩子用理性思维明辨真伪,逻辑强大更聪明!

下面图中的女人,你能看出她是在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旋转吗?

这几部思维益智的纪录片,教会孩子用理性思维明辨真伪,逻辑强大更聪明!

其实这两种答案都对,因为能借鉴的线索有限无法作出判断,这叫做“双稳影像”。

 

这些生活中的哈哈镜般的现象,都能引发孩子们强烈的好奇心,进而想知道自己的大脑是如何运作的

 

这几部思维益智的纪录片,教会孩子用理性思维明辨真伪,逻辑强大更聪明!

更神奇的还有《大脑锻炼术》。

 

聪明和愚笨是不变的吗?不,我们的大脑拥有惊人的可塑性,对它加以训练,就能获得在健身房锻炼肌肉的效果。

 

老母亲们又兴奋了:学渣的大脑也能练得像学霸一样吗?试试看吧。

 

不代表任何确定意义的组多图,可以培养发散性思维。你能从以下图片中看出什么来?

这几部思维益智的纪录片,教会孩子用理性思维明辨真伪,逻辑强大更聪明!

西红柿三明治?红色信号灯?

 

有意思的是,儿童比成年人更擅长玩这类游戏,他们能给出各种匪夷所思的答案。因为他们头脑中的条框少,看到东西不会立刻做分类,所以能够给出更多的可能性。

 

所以,打破框框,或者一开始就少树立框框,让孩子像孩子那样去思考。

 

记忆力是另一类问题。

 

用什么办法能帮我们记住陌生人的名字?可以利用名字的发音来构建联想。

这几部思维益智的纪录片,教会孩子用理性思维明辨真伪,逻辑强大更聪明!

比如女孩的名字叫“Gia”,想象她是一个天才儿童,天才“genius”的发音“和”Gia”很相近,于是你就记住了她叫Gia。

 

或者也可以用旋律记忆法,把“雷切尔、德温、劳拉、安”四个名字用“一闪一闪亮晶晶”的旋律唱几遍,你就能更轻松地记住它们。

这几部思维益智的纪录片,教会孩子用理性思维明辨真伪,逻辑强大更聪明!

这主意不错,要不把新概念课文也给娃谱成曲子来唱?

 

最后,是培养专注力,是的,专注使人聪明。

 

当有人问你:“洪水到来之前,上帝要求摩西每种动物各带几只上方舟?”

 

这几部思维益智的纪录片,教会孩子用理性思维明辨真伪,逻辑强大更聪明!

注意!如果你不够专注,多半只会注意“动物”、“方舟”这些词,却忽略了——“摩西”。上帝有叫摩西造船吗?不,他委托的明明是诺亚!这是一个错误的问题!

 

比起老母亲们每天碎碎念着“做作业要专心”,这些有趣又有料的纪录片或许更能让孩子们入脑入心吧。

 

《逻辑的乐趣》

这几部思维益智的纪录片,教会孩子用理性思维明辨真伪,逻辑强大更聪明!

知识性:★★★★

趣味性:★★★★

启发性:★★★★

精致度:★★★★

 

逻辑思维是所有学科的基础,但讲解起来却常常枯燥难懂。

 

BBC的这部《逻辑的乐趣》好就好在它并不堆砌术语,也不生硬灌输,而是用好玩的故事给你讲逻辑。

 

逻辑是什么呢?来看一个小故事。

 

三个逻辑学家走进一个酒馆。酒保问:“你们都要啤酒吗?”

 

第一个人说:“我不知道”。

这几部思维益智的纪录片,教会孩子用理性思维明辨真伪,逻辑强大更聪明!

第二个说:“我不知道”。

这几部思维益智的纪录片,教会孩子用理性思维明辨真伪,逻辑强大更聪明!

第三个听完前面的回答,果断答复:“是的我们都要啤酒”。

这几部思维益智的纪录片,教会孩子用理性思维明辨真伪,逻辑强大更聪明!

为什么呢?

 

因为问题是他们是否“都”要啤酒,只要有一个人不要,就不是“都”。

 

这几部思维益智的纪录片,教会孩子用理性思维明辨真伪,逻辑强大更聪明!

第一个人想要啤酒,但他不确定其他两个人要不要,所以答不知道。

 

第二个人听懂了第一个人想要,他自己也想要,但他不清楚第三个人的想法,所以他也说不知道。

 

最后第三个人听懂了前面两位的意思,加上他自己也想喝啤酒,才能确定地回答:“YES”。

 

故事巧妙地告诉孩子,逻辑不是知识,它是关于正确推理的规则,能帮助我们组织和运用知识,发现答案。

 

这几部思维益智的纪录片,教会孩子用理性思维明辨真伪,逻辑强大更聪明!

接着,开始介绍逻辑学的历史沿革和一些重要的逻辑学知识,包括三段论、布尔运算、逻辑计算过程的自动化、悖论、不确定性、不完全性等等。

 

首先是我们都熟悉的三段论。举个例子。

 

“人必有一死。”

“苏格拉底是人。”

“所以苏格拉底必有一死”。

 

这就是非常典型的逻辑推理三段论。

 

看起来很简单对不对?只是无辜躺枪的苏格拉底老先生好像不大高兴。

这几部思维益智的纪录片,教会孩子用理性思维明辨真伪,逻辑强大更聪明!

看到苏老的表情,刚刚还在认真思考逻辑问题的我忍不住又笑了——搞逻辑的脑洞怎么也这么大?

 

好了认真脸!

 

三段论其实并不这么简单。亚里士多德早就发现了,在所有256种三段论中,有效的只有19种,其它都靠不住。

 

比如:

“猫都有四条腿。

我的狗有四条腿。

所以我的狗是猫。”

 

这就明显错了。

 

开动脑筋想想,还有哪些三段论是能够成立的?

 

悖论这个逻辑怪物曾经困扰了逻辑学家几个世纪,甚至一度威胁到数学的根基。

 

看看这句话,你认为它是对的还是错的?

这几部思维益智的纪录片,教会孩子用理性思维明辨真伪,逻辑强大更聪明!

对,这就是典型的悖论。如果你认为这句话是对的,它就是错的;你认为这句话是错的,它就是对的。

 

但这只是最浅显的一种悖论。

 

后面这个关于事物的集合和它本身关系的复杂悖论,即使画成了图形,解说员也说破了嘴巴,我还是没-看-懂。

 

 

但这丝毫不妨碍,这部片子整体的吸引力。因为它不仅讲解高深的逻辑难题,还用实例告诉我们,逻辑到底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关系大了。

 

我们也许不知道什么是布尔运算,但它就是计算机的基本运算方式。它把数据转换成由0和1组成的二进制数,按照与(and)、或(or)、非(not)三种逻辑关系进行运算。同时进行无数个布尔运算的,就是计算机。

 

这几部思维益智的纪录片,教会孩子用理性思维明辨真伪,逻辑强大更聪明!

也就是说,我们今天能用上智能手机,能在家里刷抖音点外卖上网课,都有赖于科学家们发现的逻辑规律——伟大的逻辑!

 

片中还用一组孩子充当比特,玩了一场真人计算游戏,真实还原了计算机里面的布尔运算过程。

这几部思维益智的纪录片,教会孩子用理性思维明辨真伪,逻辑强大更聪明!

屏幕外的孩子们,是不是也蠢蠢欲动想钻进去做个小比特?那就好好学逻辑学编程吧。

 

此外片中还讲到了逻辑计算过程的自动化、不确定性、不完全性、注重实践的逻辑革命等等。

 

这几部思维益智的纪录片,教会孩子用理性思维明辨真伪,逻辑强大更聪明!

一个小时片子看下来,感觉自己的脑容量都被撑大了!

 

 

 

您可以发送关键词  逻辑  到大手牵小手公众号获得观看链接

 

 

《数学大迷思》

 

这几部思维益智的纪录片,教会孩子用理性思维明辨真伪,逻辑强大更聪明!

 

知识性:★★★★

趣味性:★★★★

启发性:★★★★

精致度:★★★★

 

数学到底从何而来?又为何如此重要?

 

纪录片的前半段,为我们揭示出一个由数字主宰的大千世界。我们眼中司空见惯的一切,似乎都暗藏着数学的秘密。

 

美丽的花朵,花瓣各有3片、5片……34片、55片……

这几部思维益智的纪录片,教会孩子用理性思维明辨真伪,逻辑强大更聪明!

这些数字是偶然的吗?

 

它们的秘密在十三世纪被数学家斐波那奇发现。

 

花瓣片数组成的数列中,每两个数相加之和等于后面一个数。这就是著名的斐波那奇数列。

 

 

河流的实际长度与它的直线距离的比率通常接近π的值。

这几部思维益智的纪录片,教会孩子用理性思维明辨真伪,逻辑强大更聪明!

数学与音乐的双生关系更是早已得到公认。在八度、五度、四度音阶中,两个音震动琴弦的长度都成特定的比例关系。

 

小到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的2:1关系。

这几部思维益智的纪录片,教会孩子用理性思维明辨真伪,逻辑强大更聪明!

大到宇宙中星体的运转速度,都遵循着一定的数字比例关系。

 

好神奇对不对?

 

但这还只是人们观察到的现象。在精确科学的领域,物理学几乎整个就是架构在数学之上的科学。

 

 

几乎所有的物理现象,都遵循着数学规律。而数学计算的推进又常常准确地预测我们还没有发现的物理现象。

 

十九世纪苏格兰数学家Maxwel发表了一系列方程解释了电与磁的关系。

 

 

根据这一预测,物理学家通过实验发现了电磁波。

 

这个世界从此有了电报、电话,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世界是用数学语言编写的吗?我们的生活都要严格遵循数学计算的结果吗?

 

纪录片没有一根筋地把数学推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而是实事求是告诉大家,数学模型在物理领域的成功,并不代表所有的领域都被它完全统治。

 

世界并不像数学那么精确无误。生物学、气象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系统,都很难用数学的方法来建模。工程师也需要牺牲一些数学的精确性来满足实用性

 

 

最后,片子留下一个开放性问题数学到底是人类天性的一部分,还是我们自己制造的一个并不完美的工具?

 

也许都是,也许都不完全是。

 

看这样的片子,你能感受到制作者的客观、冷静、博学与谦卑,这才是人类对待自然科学应有的态度。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1m88tEbsfXzOAcG79-ZDIA

这6年分享过的100部动画、纪录片资源都在这

第一篇👉这4年分享的电影资源,全在这(附观看链接)

第二篇👉2-16岁必看的42部纪录片、32部英文动画(附观看链接)

第三篇👉我把5-14岁电影做了分级,每部都值得看

这6年分享过的100部动画、纪录片资源都在这
动画片赏析
英文动画片
 2-7岁孩子看的英文动画
 6-10岁孩子看的英文动画
奥斯卡动画片
 中国动画首次挺进奥斯卡
 10部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
 2020年奥斯卡最佳动画,这两部强烈推荐孩子看
国产精品

 58年前,中国出过一部世界顶级动画

 中国动画首次挺进奥斯卡,太适合给孩子看
精选合集
 16-18年,最优秀的动画电影都在这
 18-19年,8部最值得看的儿童电影
 我把5-14岁的电影做了分级,每部都值得看
 迪士尼184年20部经典动画,清晰中文版
动画短片
 3岁+必看的15部奥斯卡动画短片
 这部8分钟短片,刚上线就暖哭2000万人
自然拼读动画
 美国孩子都在看的9部自然拼读动画

《宫崎骏》

 真不夸张,他的10部动画值得所有孩子看

这6年分享过的100部动画、纪录片资源都在这
纪录片赏析
纪录片合集
 最高9.8分,世界上最棒的8部纪录片
 后悔,这几部超9分国产纪录片现在才推荐
 孩子看这三部病毒纪录片,不再恐慌,还能救命
• 9部数理化经典纪录片,这样学习比课本有趣
 12部经典9分好片,全都有你们期待的中文配音
 精挑细选15部近乎满分的纪录片,假期不愁

《荒野间谍》

BBC又出神剧,这偷拍,太过瘾了

《蓝色星球2》

豆瓣9.8,2亿人哭着打5星,7集根本不够看

《行星》

豆瓣9.6分口碑炸裂,最好的科普纪录片

《完美星球》
豆瓣9.8分,这才是压轴大片,不枉等了两年
《王朝》

豆瓣评分9.6,这样的大片让孩子欲罢不能

《七个世界,一个星球》

豆瓣9.7,叮当对这部纪录片太着迷

《未至之境》

9.4分!中国也有这么棒的纪录片

《野生萌宠》

3岁+孩子可以看的纪录片

《河西走廊》

好多人给我推的国产片,3万人打出9.7

《微观小世界》

头一次见这么好玩的昆虫纪录片

《像乌鸦一样思考》&《大科学实验》

美国制约华为,对育儿有何启示?

《人生七年》

别把你的Low气质传染给孩子

《镜子》

一部让中国90%的家长感到惭愧的纪录片

这6年分享过的100部动画、纪录片资源都在这
儿童片赏析

《狮子王》

9分神作,时隔25年王者归来

《布鲁伊》

这部动画片值得90%的爸爸学习

《疯狂原始人》

5.8亿票房,等了7年,爆笑又暖心

《千与千寻 》

这部儿童电影,等了18年,火了18年

《小猪佩奇》

 竟然会被列入动画黑名单?

《寻梦环游记》

2017年最好的动画神作

《希尔达》

一部动画轻松培养孩子5大好品质,推荐!

《龙猫》

关于教养,看一部《龙猫》就够了!

《玩具总动员4》

皮克斯,这次又狠狠赚走我的眼泪

《头脑特工队》

孩子脾气大、情绪化,建议你看看这部电影

《嘿,道奇》

这个不会说话的老师,让多少父母汗颜

《弱点》

一个学渣孩子的报恩故事全纪录

《奇迹男孩》

10岁男孩整容27次,真相催人泪下

《蝴蝶》

“怎样才会成为有钱人呢?”爷爷的回答亮了!

 《传奇的诞生》

让孩子从自卑变自信,这才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

《放牛班的春天》

世界上再没有这样美好的故事了…….

《海蒂和爷爷》

今天有部儿童电影上映,超级推荐你们去看

《小贝大发明》

这STEM动画厉害了!有趣易懂,集集上瘾

《奥趣多》

全球少有的科学动画,收视率第一,它配得起

科普动画片

《奥趣多》《平博士密码》

这6年分享过的100部动画、纪录片资源都在这
家庭片赏析

父母电影

父母看这15部电影,将改变孩子一生 

老剧
那些让我们满满羞耻心的老剧

《朝花夕拾》

看了这电影,我都想生三胎了

《熔炉》

让整个韩国战栗的真实案件改编电影

《素媛》

孩子遭遇残酷性侵,父母究竟该如何?

《心灵捕手》

 世间所有的熊孩子,都怕这 7 个字

怦然心动》

9.1分好片,强烈推荐给青春期孩子看

《菊次郎的夏天》

救命,我被这个中年大叔洗脑了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她解开了母爱谎言,我都不忍再看一眼

《塔利》

我们背了很久的 好 妈妈人设,怎样才能卸下来?

《找到你》

姚晨马伊琍“出事”?其实她们的苦90%的妈妈都有

《非自然死亡》

那个被妈妈带着自杀的女孩,后来怎么样了

《何以为家》

8.9分催泪神片的警告:养不起娃,咱就别生了吧

《父与子的性教尬聊》

父与子的性教尬聊,绝了!

《他乡的童年》

国外精英学校用的教育方法,都有这共同点

这6年分享过的100部动画、纪录片资源都在这
综艺赏析

《乐高大师》

家家都有乐高,但这个玩法,我真是太服气

《国家宝藏》第三季

9.5分顶级国产片,希望央视这良心节目一直做下去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4ZR3fdI5vRCpz4dF3YkhXQ

焦虑经济学:被围猎的“90后中年人”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编剧们似乎跟商量好了一样,瞅准了“中年焦虑”这个词一顿狂轰滥炸。

从年初的《我是余欢水》到《乘风破浪的姐姐》,再到如今的《三十而已》,不管是剧集还是综艺,都逃不掉“中年危机”的阴影笼罩。

作为一个才华横溢,色艺双绝的90后青年艺术家,如果不是他们天天在电视上惨兮兮的提醒我,我都没意识到,马上就要步入中年了。

一部剧,一部综艺,从立项,剧本创作,审核,选角,招商,拍摄,后期,排档期,整个制作流程下来,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但神奇的是,周期如此之长的事情,竟然同时被大家精准的押在2020年密集上映,你不得不佩服这些从业者的敏锐嗅觉。

刚刚踏入30岁门槛的90后们,被“焦虑制造者”们围猎了。

01

 

《三十而已》拍的好吗?

作为一个剧集,品质不低,我几乎是熬夜追完的。

但是这部剧里夹带的“私货”太多了。

《三十而已》是一个赤裸裸的都市悬浮剧,双脚离地,很多剧情和人物设置都是脱离现实的,但是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的目的:最大限度的激发出你内心的焦虑。

小土豪顾佳,拼命都没能把儿子送进贵族幼儿园,但在富婆王太太那里,只需要一封信。

 

焦虑经济学:被围猎的“90后中年人”

顾老板娘,平时也是个前呼后拥,保姆司机的“人上人”,为了让更富的富婆办事,甚至可以去给人家提鞋:

焦虑经济学:被围猎的“90后中年人”

剧里的阔太太们,一个个眼睛都长在头顶上,根据财富值甩脸色,比自己富的就卑躬屈膝,好话说尽,碰见不如自己的,就颐指气使,趾高气昂。

动不动连拍个合照都把你截掉:

焦虑经济学:被围猎的“90后中年人”

越是想活的体面一点的姑娘,就越是倒霉,房东临时涨房租,涨租没几天,就又要把房子卖了,租房的烂事儿全摊到王漫妮身上,编剧们太知道怎么制造“悲剧”了,无非就是把一个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你看。

这样你才焦虑嘛:

焦虑经济学:被围猎的“90后中年人”

这些身家动辄几千万几亿的富太太们,一个个都像没见过世面的势利眼和幼稚鬼,顾佳只需要一个几十万的包就能打入富婆内部,懂点奢侈品的知识就能站到鄙视链上游:

焦虑经济学:被围猎的“90后中年人”

片中对那些“阔太太”“贵族幼儿园”“奢侈品社交”的简单粗暴描写,就好像那个“皇帝也用金锄头”,“东宫娘娘烙大饼,西宫娘娘剥大葱”的平民幻想一样。

 

焦虑经济学:被围猎的“90后中年人”

在剧中,有钱人就可以为所欲为,就能做“人上人”,处处都充满了对金钱力量无所不能的崇拜描写。

这个套路太熟悉了。

我都怀疑这帮编剧,是公众号小编下岗再就业,这不就是大杀四方的“咪蒙体”吗?

创造对立,激发矛盾,贩卖焦虑,这些曾经被各路知识付费和成功学大师们拿来卖课带货,无往不利的秘诀,终于破圈,打开了“全网狂虐中年人”的潘多拉魔盒。

更滑稽的是,每当《三十而已》中谈到女性的年龄焦虑时,那个赞助商金主爸爸,XX金刚侠面膜就恰到好处的弹出来。

 

焦虑经济学:被围猎的“90后中年人”

每当我看见这一幕时,经常感慨于:长江后浪推前浪。

这可比我们这些烂写字儿的高级多了,剧情负责渲染焦虑,广告马上提供解决方案,简单直给,场景式消费,这难道就是科技的力量吗?

买买买成为了最好的抗焦虑剂。

02

让我觉得最魔幻的是“王漫妮的游轮行”,公司送的票,自费,还是分期付款一万八升到行政仓,又跑去自费吃了一顿牛排配红酒,然后就深有所思的发出了灵魂拷问:

那些下层,普通舱的普通人怎么就想不到,上来,自费,吃一顿好的呢?

焦虑经济学:被围猎的“90后中年人”

她到那儿吃的是什么呢?

 

服务生给她倒了一杯红酒,点了一盘牛排,还要收服务费。

焦虑经济学:被围猎的“90后中年人”

说实话,大家也都喝过红酒,再贵能有多好喝 ?

根据我有限的人生经验,只要是酒都不如饮料好喝,5块钱一罐的蓝莓味无糖可乐口感最佳,推荐大家试一下,五块钱买不了吃亏,也买不了上当,但是你能买一罐无糖可乐。

再说牛排,那牛排能有多好吃?

一坨肉,烤的半生不熟,无非就是口感嫩一点,我吃过一盘500的牛排,也吃过一盘2000的牛排。

有差距吗?有。

好吃吗?还可以。

口味差距有价格差距那么大吗?对不起,没有。

焦虑经济学:被围猎的“90后中年人”

奢侈消费都是一样,口感好一点,价格差很多,但是你要跟我说“好好吃一顿”,一杯红酒,一盘牛排,对不起,我觉得无论是按照中餐的标准,还是西餐的标准,都算不上“好好”。

还有升舱第二天的镜头,王漫妮从行政VIP客房醒来,清晨的阳光洒在她那张也不知道为什么睡了一夜还化着妆的脸上,露出了甜甜的微笑,起来拉开窗,海风吹过,闭上眼睛,趴在栏杆上享受着大海和阳光。

焦虑经济学:被围猎的“90后中年人”

焦虑经济学:被围猎的“90后中年人”

这是剧中王漫妮,咬着牙分期付款,一个月工资不一定够的,价值18000的“人上人”的快乐。

这完全就是赤裸裸的对消费主义的美化。

为什么我的经验就不是这样的呢?

我也坐过邮轮,但是我睡觉认床,换个地方就失眠,对于我来说,那个镜头应该是翻来覆去一晚上没睡着,阳光打在我的脸上,我骂了一句娘,“这么贵的房子连个窗帘儿都没有”,我擦了一下眼角的眼屎,顶着乱糟糟的头发和一脸的油,骂骂咧咧的起床。

推开窗户,船在海浪上晃的我直想吐,憋着一肚子尿,在栏杆上趴一会,咸腥的海风,呼呼的往屋里边灌。

一会还得顶着我的中国胃,去自助餐厅吃那些面包片、沙拉、烤肉,培根,只煎一面的鸡蛋和牛奶咖啡,然后就跑到甲板上拿着信号不好的手机处理老板和客户们那些10086条未读消息。

去年公费旅游,2000一晚的希尔顿,我是三天加班,没睡个囫囵觉,衣服都没机会脱。

 

焦虑经济学:被围猎的“90后中年人”

旅游就旅游,谁还没出去玩过,没必要美化的跟做梦一样。

编剧们“花招百出”,渲染年龄焦虑,夸大租房困境,制造贫富对立、美化消费主义,方方面面都在试图扭曲和放大生活的不快,简直就是一个人间惨剧PRO,中年危机加强PLUS版本,制造的焦虑量大味足,绝对管饱。

焦虑经济学:被围猎的“90后中年人”

03

剧中无数的情节,都在简单粗暴地渲染财富的力量和消费主义的快乐,对有钱人的生活简单化,浪漫化,有钱就有权利,有钱就可以当人上人,就可以骑在别人头上拉shi,而且越有钱越快乐,越没烦恼。

但是,我对社会的观察不是这样的。

我认识很多有钱人都很低调,待人谦和,赚的多的人,大多数工作更拼,要面对的问题越多,需要肩负的责任也越大。

盘子越大,日子就越不轻松。

而且,根据我的经验,钱这个东西的边际收益是递减的,和买东西一样,一分钱一分货,十分钱二分货。

花100万,并不会比花10万快乐十倍,烦恼少十倍。

有钱当然好,能解决很多问题,但他并不是一切生活苦难的良药。

但是对于制作方来说,这不重要,制造对立,渲染焦虑是内容行业的财富密码,更容易获得爆炸式的话题热度,也更容易得到广告商爸爸的青睐。

一套组合拳下来,要成交有成交,要热度有热度,一个大热剧集就被创造出来了。

 

焦虑经济学:被围猎的“90后中年人”

04

焦虑已经成为了一种时代情绪,剧中谈到的问题确实也是我们这些年轻人每时每刻都在遭遇的,但是,或许一切都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更没剧中这么的惨烈和戏剧化。

更触动我的是《三十而已》中,那些人在城市中流动的故事。

王漫妮,一个沪漂,来沪8年,拼命的想要往上流动,在这个城市扎根。

焦虑经济学:被围猎的“90后中年人”

但是,8年,她仍旧是一个奢侈品店的一线销售,每天挤着地铁,一个月一万五的工资,租着8500的房子。

焦虑经济学:被围猎的“90后中年人”

很多年前,她和家里打过这样一个赌:

焦虑经济学:被围猎的“90后中年人”

我跟家里说过几乎一模一样的话,相信很多在外面飘着的人也曾经讲过类似的话。

我之前在北京带过几个不大不小的团队,因为招聘,每年都要面试很多人,几乎所有的公司都会有很多“基础岗位”,这些工作几乎没什么价值,也学不到什么东西,机械,重复,纯执行,就是一个赤裸的拿钱来买时间的交易。

但是,没价值也总会有人来做。

每年,无数的毕业生涌进大城市,这些新鲜的职场补充剂,没有工作经验,没有技能,大多数人最后做的都是最基础的岗位。

我把人一批批招进来的时候,我心里就想,这些人5年后,90%都是留不下来的,我的经验和观察告诉我:

不是所有人都能一直进步;

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掌握,精进一门技术;

更不是所有人经验多了之后,就能带人,做管理;

大多数岗位的大多数人,5年之后,还是那个样子,就像王漫妮的生活一样。

没有谁规定,生活必须是一直向上的。

我经常会讲一个比喻,年轻人就像茶树上刚长出来的茶叶,进入城市,就是一个被开水冲泡的过程。

城市的水泥钢铁之躯,扩张是很残酷的,是以无数人的青春和生命为食的。

每一年新鲜的茶叶都会涌进这个蒸腾着的茶壶,滤走最好的那几年时间,然后落寞的离开。

但是离开,并不是生活的终点。

05

我也曾经在很多城市中流动过,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北京,那是一个永远灰蒙蒙 ,永远拥挤不堪的城市。

我觉得,我是一个很能吃苦的人,加班也好,睡公司也好,天天吃盒饭也好,地铁挤死人也好,很少有什么苦是我吃不了的,我觉得一切都能接受,不就是做个拼命三郎嘛,拼就是了。

苦没给我留下太多回忆,北京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一个地铁站,我经常会给朋友分享这个地铁站的故事。

那是一个夏天,我离开中关村,途中需要经过一个地铁站,那个地铁站前面,有几排长长的比人还要高的围栏,它们排成一个连续的,大大的S型弯道。

焦虑经济学:被围猎的“90后中年人”

那应该是我第一次见这样的东西,但是却莫名觉得眼熟。

地铁的门打开,所有的人都涌进去,人快速灌满这些S型的围栏,所有人在清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下,流着汗,挤挤挨挨,人群散发出那种夏天特有的暖烘烘的臭味。

所有的人走着小碎步,一步一步的往前挪动,耳边嗡嗡的响着细碎的人声,大部分人眼睛盯着手机,表情麻木,身体跟着人潮往前涌动。

十几米的距离,我就这样跟着人群挪动了十几分钟,对我来说,那是无比漫长的十几分钟。

这十几分钟,让我想了很多,关于排队,关于尊严,关于我想要什么,关于人该怎么活,关于未来的很多。

后来我终于想起为什么这个铁栅栏让我如此熟悉,我之前看过一个讲述德国杀猪流水线的纪录片,那个屠宰场猪仔出栏,去往屠宰流水线,接受电击之前,通过的就是这样一个长长的被栅栏围起来的,很多个S弯的铁栅栏。

焦虑经济学:被围猎的“90后中年人”

焦虑经济学:被围猎的“90后中年人”

焦虑经济学:被围猎的“90后中年人”

它们一样挤挤挨挨的往前走,走到尽头,等待着电击屠宰器的审判。

焦虑经济学:被围猎的“90后中年人”

S型栅栏是应对人群拥挤时段排队的常用方案,用S弯道是为了防止队伍过长,充分利用空间,尽可能的维持排队秩序,总体来讲,这是一个还不错的方案。

但是我不知道是过分矫情还是怎样,我站在里面的时候,我就觉得我失去了最后一点作为人的尊严。

我记得那个地铁站是露天的,进去之后,还有很长很长的一个上坡要走,没有电梯,只能往上爬。

进站之后的那条路,让我想了很多很多。

我只记得,再也不想回到这个地铁站,再也不想排这样的队伍,再也不想看见那个比人还要高的铁栅栏。

这是这个城市让我伤心的一个场景。

但是好在,后来一切都好,我能遇到喜欢做的事情,能碰上很多有趣的人,过着我还算满意的生活。

今年是2020年,第一波90后已经30岁了,按照以前的说法“三十而立”,一个漂泊的人,想要在城市里立得住,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长大确实是个痛苦的过程,每一代年轻人都有每一代的焦虑。

成长无非就是一个梦不断破碎和不断接受梦破碎的过程,不必粉饰困难,也不必丧失希望,更不必被焦虑奴役。

这本就是生活的真相。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yPYGpwHk8Ed1wcO5Hco7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