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罐头,想要卷土重来!

 
从消费不起到爱答不理,中国人为什么不爱罐头?

作 者 / 莫 莉
来 源 / 华商韬略(ID:hstl8888)
中国罐头,想要卷土重来!
一场“拯救罐头行动”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

前不久,“中国罐头行业品牌打造三年专项行动计划”公布。此前,为了打破国内消费者对罐头“含防腐剂”、“没营养”等认知,专家们也在奋力正名。

“墙里开花墙外香”了几十年,撞上发展“天花板”的罐头,这次能抓住中国人的胃吗?

1

国人高攀不起的奢侈品

90年初,前中国首富牟其中用500车皮罐头换回前苏联4架飞机,成为中国商界的传奇,也见证了中国罐头在国际贸易中的高光时刻。

然而,今天,罐头已经很少出现在普通人的食谱上了。

其实,在几十年前,罐头根本是普通人高攀不起的。在70后、80后的记忆中,罐头是只有逢年过节,甚至生病时才能吃到的“奢侈品”。

数据显示,上世纪70年代,一瓶水果罐头卖到七八毛钱,而一斤猪肉只卖五毛钱到一块钱。

现代意义的中国罐头产业,发轫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早的中式罐头,当属1893年诞生在广州的“豆豉鲮鱼”。

中国罐头产业的真正快速发展是在1949年之后,特别是在抗美援朝战争的催化下,中国罐头产量激增。1953年抗美援朝结束时,中国罐头产量增长了15倍以上。

中国罐头,想要卷土重来!

▲在国外,罐头早已是常见的食品(图为路人在看柏林熟食店橱窗的陈列)

1953年以后,原本主要满足军需的罐头,开始涉足出口,当时以对前苏联的出口为主。

数据显示,1959年中国罐头总产量16万吨,其中一半以上是用于出口的,涉及猪牛羊、家禽、水果、蔬菜等十多个品种。

彼时,四五十家主力罐头厂主要有哈尔滨松江罐头厂、锦州罐头厂、烟台罐头厂、天津罐头厂、上海梅林罐头厂、泰康罐头食品公司、厦门罐头厂等。

当时,统一管理食品出口的中国粮油进出口总公司,还设立了罐头杂品处,下设罐头组,专门负责罐头出口工作。此时梅林罐头厂的品种已经增加到了200个,同时还在并购其他罐头厂扩大规模。

中国罐头的出口对象也从前苏联、东欧,扩大到了东南亚、美洲等区域。到1970年代初,出口金额突破了1亿美元。

为了尽可能利用资源和加工优势,中国的罐头产业根据原材料特点也呈现出区域性特征。

比如,广东、福建、浙江、辽宁等沿海省份是鱼类罐头的主要产区;上海、福建、四川主要产肉类罐头;柑橘罐头、桃罐头等水果罐头,以浙江、湖南、河北为主产区;蘑菇、芦笋罐头主产在山东、云南;番茄酱则主要在新疆。

从1950年代到1980年代末,中国罐头出口主要是以蘑菇为主,国有企业是主力军。

1989年美国等国家的食品安全事故,彻底打破了中国的产业格局。

在这次事件中,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认为蘑菇罐头中含有“蘑菇肠毒素”,全面停止了罐头进口。

后来,经过长达10年的论证,终于在1999年10月证明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的不是蘑菇罐头,但是中国大批国有罐头企业已经衰落并相继倒闭。反而是民营企业抓住机遇,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到1997年上海梅林上市之时,罐头产业已经形成了多元化结构,上海梅林、厦门古龙等都是硕果仅存的国有罐头厂,民营企业林家铺子、欢乐家等后起之秀,相继涌现。

1999年年度水果罐头生产加工、出口创汇第一名的奖牌授予了甬兴集团,这是一家宁波小山坳里不起眼的罐头厂。作为当时快速崛起的民营企业代表,当时其罐头年产量已经超过2万吨。

中国罐头,想要卷土重来!

这一期间,罐头出口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

中国罐头工业协会编印的《中国罐头十年志》显示,1995年到2004年这十年间,巅峰时期罐头出口总量能够达到此前50多年出口总额的45%以上。

中国罐头行业的整体市场需求也一路走高,从2012年的929.88万吨,增长到2016年的1300万吨以上,年平均增长超过8%。

2015年中国罐头工业协会20周年年会上,娃哈哈董事长宗庆后也表示看好中国罐头。当时娃哈哈已经拥有八宝粥系列产品,并由把重点转向内销。

2

被时代抛弃的罐头

2016年,中国罐头行业发展达到巅峰。

根据观研天下数据,这一年中国罐头总产量1395万吨,营收1751.79亿元;总利润接近百亿元。

但此后,这一行业发展进入瓶颈期。如今全国规模以上罐头食品厂超过了900家,年产能千万吨左右,产品上千种,但是中国罐头无论是产量、增速还是营收总体趋势都在持续走低。

疫情前期的2019年,中国规模以上罐头企业的总营收约为1282.1亿元,总利润78.7亿元;到2020年,这些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下滑了10.5%和11.5%。

罐头在这些企业营收中的占比也大幅下滑。以上海梅林为例,其2018年营收中罐头业务占比只有6.44%,到2019年进一步萎缩到6.21%,2020年虽然有所回升也只有6.38%;在2000年这个比例还在59%以上。

中国罐头出口水平也大不如前。根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2020年1-12月,罐头出口总额220.84亿元,占总出口金额17.93万亿元的0.12%。

中国罐头“不香”了。

对此,分析人士认为,这主要是跟中国罐头产业过分依赖出口,而国外市场又出现变化有关。

此外中国罐头的国际竞争力也有不足,主要因为:国产罐头企业机械化水平不高,同质化竞争严重,主要靠价格优势取胜;在水果品种改良方面,相比希腊、南非品种品质较差,损耗也更大。

事实上,在市场行情仍然上涨的时候,行业人士早已感受到了危机。

2004年,时任中国罐头工业协会理事长的梁仲康就曾公开剖析行业问题,包括:缺少龙头企业,基本没有品牌,出口以OEM加工、贴牌加工为主;且过度依赖国外经销商、对外话语权弱;产品受成本上涨、国际需求变化影响严重,“卖价走低、利润减少”等。

而在触碰到增长“天花板”之前,随着金融危机、国际市场波动,中国罐头产业已经经历了几番大起大落。

中国罐头,想要卷土重来!

▲上海梅林的清蒸猪肉罐头

近年来,早期的罐头巨头也早已启动转型。

上海梅林虽然仍然以罐头为主打品类,也开始针对年轻群体开发衍生产品,包括香辣、火锅味的午餐肉,以及东坡肘子、宫保肉丁等中餐菜肴罐头,业务范围扩大到了蜂蜜、奶糖等多个细分领域。

同时,该公司还将主业拓展到全球。

2016年,上海梅林收购了新西兰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商银蕨农场牛肉有限公司50%股权,由此既获得优质的上游资源,又使其跳出单一的罐头业务,跻身为“集牛羊肉屠宰、加工、批发、零售为一体的综合肉类专业平台”。

以豆豉鲮鱼为主打的鹰金钱也在打金枪鱼、鳗鱼等新领域的主意,营销方式也从传统模式转向了线上。

此外,大批罐头企业开始转向饮料产业,主要是植物蛋白饮料。

2020年上市的欢乐家,虽然号称是首家登陆A股的罐头企业,实际上,饮料产能已经远超罐头。

2019年其自产饮料15.6万吨、罐头产量6.72万吨,其中还包括新增的八宝粥产品;从销售收入看,罐头占比也只有不到1/4了。

早在90年代就抛弃了菠萝罐头的椰树集团,已经成了靠卖椰汁每年收入超40亿元的食品企业。

仍然以罐头收入为主的林家铺子,2002年,获得红杉资本、IDG亿元级别的投资后,早已转向国内市场。即便如此,2021年上半年,该公司净利润1152.95万元,同比下滑了24.3%。

罐头产业也经历了外资青睐到剥离、抛弃的过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银鹭和雀巢的纠葛。

银鹭集团原本是一家县城里的小罐头厂,1990年黄福华投入20万美元成立新公司并研发八宝粥产品。随后,银鹭八宝粥迅速走红,2010年,银鹭仅八宝粥一款产品的销售额就超过了50亿元。

银鹭集团也从2005年开始成为中国罐头产业龙头,产值超百亿元。其间,雀巢对银鹭的投资增加,这家民营企业一度成了外资全资企业。

随着罐头市场竞争加剧,银鹭增长疲软,雀巢也开始抽离。2020年,雀巢将银鹭食品作为“非高速增长业务”剥离了,二者分道扬镳。

症结或许就是林家铺子近些年的财报中反复提到的——自然灾害风险造成的新鲜水果、水产等原料减产、采购价格上涨,以及国家重视食品安全问题之后,监管趋严造成了赔偿风险增加等,罐头企业的利润增长时刻面临威胁。

不过,如今中国罐头又有回暖的趋势。

中国轻工业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21年前7个月,全国规模以上罐头食品制造企业营收645.8亿元,同比增长8.4%,利润总额超过30亿元,同比增长了0.7%。

据中商情报网分析,这一变化或与疫情刺激国外需求激增,国内线上购物发展、疫情期间罐头食品宣传得力,以及工作生活节奏加快后,年轻人消费观念变化等因素有关。

这似乎也给中国罐头带来了希望。

不过,从国际竞争角度看,中国人口红利正在消失,在国际市场上,多数罐头企业的代工厂性质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也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品牌,而国内物流、快递又日趋成熟,遭遇瓶颈的中国罐头产业,真的可以通过打开国内市场来实现新的增长吗?

3

中国罐头还能崛起吗?

中国罐头产量虽然全球第一,产品热销欧美市场,供应了全球1/4的罐头,但是在中国却一直坐着冷板凳。

疫情也刺激了海外罐头市场的激增。尼尔森数据显示,2020年美国肉类、鹰嘴豆、吞拿鱼罐头的销量同比增长了31.8%、25.6%、24.9%;德国罐装蔬菜的销售量大涨80%,水果罐头也涨了70%。

同期,中国主要囤积的食物则以面粉、蔬菜、肉类为主,增幅在50%到100%。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罐头是中国人吃不起的“奢侈品”;随着中国人对健康更加重视,而罐头往往与防腐剂、不新鲜等概念关联,变成了不受欢迎的食物。

而在欧美国家,因为地广人稀、外卖渗透率不高、食品工业发达,罐头作为一种储存食物的方式沿用多年,而且外国人普遍不擅长烹饪,罐头方便又美味,一直很受欢迎。可以说,对欧美人士来说,食用罐头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和传统。

数据显示,欧美人士每人每年消费50~90公斤罐头,中国人的消费量几乎不到8公斤。很多人一年食用的罐头,都不到2盒。

较早转向国内市场的林家铺子起初也遭遇了困境。该公司创始人林楠就曾公开透露,曾经遇到过适销难找对路,季节年销带来的库存、资金压力,以及难以标准化,利润低、回款慢等一系列困难,并吐槽:“内销可比外销艰难多了。”

特别是最近几年,物流、方便速食、外卖发展迅速,中国生鲜产业也在快速发展。

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中国生鲜市场持续增长。2019年交易总规模已经超过2万亿元;蔬菜产量达到72102.6万吨、水果产量27400.8万吨。

互联网大佬阿里、美团、拼多多等,都蓄势要在新鲜果蔬、肉类、水产的供应领域大展拳脚。

这些都使罐头在国内处境艰难。

罐头与“三农”问题息息相关,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

中国罐头工业协会统计信息显示,1950年到2019年,中国罐头累计产量约为1.9亿吨,其中34%用于出口,创汇超800亿美元,也给大批50到60岁的农民和少数留守农村的中青年劳动力,提供了就近就业的机会。

在部分地区,罐头是当地的支柱产业。比如山东临沂平邑县地方镇,供应了全国三分之一的水果罐头,当地有64家罐头生产企业,其中3个是全国十强企业,为周边2万人提供了就业。

在“十四五计划”将经济增长核心动力转向内生需求的宗旨下,中国罐头产业将眼光转向国内市场,专注内销市场,既是帮助脱贫群众稳定致富成果的需要,也是刺激经济进一步增长的需求。

“三年专项行动计划”也正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

中国罐头工业协会现任理事长刘有千表示,虽然和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差距,中国罐头企业已经发生了变化,龙头企业已经实现了专业化、规模化和集团化,甚至已经在向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发展。

然而,这些罐头企业面临的问题,是中国人对罐头仍然持有偏见,人均消费量还很低。尤其是苏丹红鸭蛋、奶粉添加“三聚氰胺”等事件之后,中国人对食品安全、添加剂等问题十分敏感、排斥。

对此,食品专家指出,罐头采用的罐藏工艺,通过对食物密封、杀菌,已经无需再添加防腐剂,就能长期保存了。而且,为了降低成本,罐头厂往往倾向在产地、应季生产,所用水果、肉类、水产等,都是非常新鲜。

如何将罐头与“营养、健康、时尚、潮流”结合,形成新的消费文化,也是提升国内市场食用量的关键。刘有千也认为,这方面市场还需要企业有意识地进一步开发。

现代社会的工作、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罐头作为方便即食产品,市场前景越来越被看好。专家预计,到2023年,中国罐头的销售规模有望突破3200亿元。

不过,在一片光明的前景中,罐头行业还是需要发挥创新精神,尽快找到新的增长点。

可以看到,上海梅林转型后业绩增长很快,2016年以来,该公司曾连续5年利润在2.5亿元以上,到2020年净利润达到4亿元,坐稳了肉类罐头食品等细分领域龙头的地位,打响了翻身仗。

早已转向国内市场的邻家铺子,凭借创新营销,率先借助网红带货,2018年以来营收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其中2019年增幅达到80%以上。

今天罐头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的罐头。

继娃哈哈、银鹭把粥装进罐头,梅林把中式菜肴放进罐头之后,做橘子罐头起家的丰岛控股集团,也在做功能性果冻、果泥,想打入减肥代餐市场,鹰金钱则把鱼罐头包装变成1人份小魔罐。

既古老又新潮的罐头,正在使出浑身解数,以崭新的形象,试图博取年轻消费者的青睐。

中国罐头,想要卷土重来!

[1]《为罐头食品正名——中国罐头行业品牌打造三年专项行动计划启动》中国食品报

[2]《小小罐头的前世今生:70年产量翻64倍从出口奢品到餐桌常客》中国经济网

[3]《从“奢侈品”到“罐头大国” 中国罐头工业的逆袭之路》中国食品报

[4]《光荣的罐头:1950~1959年中国罐头产业史》西葫芦

[5]《卖价走低我国罐头行业的顽疾》中国食品工业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YK9RAkm6pG2c-UBgN2ye4A

国产啤酒的骗局

国产啤酒如果这样发展下去,那就是走在自我毁灭的道路上。

者:良叔
来源:感受不同(ID:sh1419243008)
 

夏天来了,又到了喝啤酒吃小龙虾的季节。

前两天,良叔请团队小伙伴们吃小龙虾,给大家点了几瓶进口啤酒解辣。


有个很喜欢喝啤酒的小伙子,连连称赞:


第一次喝进口啤酒,想不到竟然比国产啤酒好喝太多了。


看着他惊讶又满足的表情,我想起多年前,刚来深圳,有个领导带我去吃饭,当时第一次喝优质的进口啤酒,我也有同样的感慨。


也是从那时起,就一直指望中国能生产出一款好点的啤酒,不敢说比肩茅台,但最起码,你得是真正的啤酒啊。


不要惊讶我这种说法,这个行业我略知一二,说句实话:


其实,大部分国产啤酒,并不是啤酒,而是啤水。

01


国产啤酒最近几年销量并不好。


从2014年开始,产量首次出现下滑,到2015年大幅下降5.1%,之后的增速分别为:-0.1%、-0.7%、0.5%。


国产啤酒的骗局

不仅负增长,而且产能利用率极低,徘徊在50%左右。


有很多工厂也关闭了,销量第一的华润雪花也撑不住,就在2018年,一口气关停了十几个分厂。


国产啤酒的骗局

与之相反的是,进口啤酒销量迅速攀升,每年几乎以超过50%的速度在增长,进一步冲击了国产啤酒。


虽然国产啤酒价格确实便宜,但依然被进口啤酒追着打。


难道低价的薄利多销策略,完全失效了吗?


显然不是。仅仅只是因为质量太水了。


水到什么程度呢?


纯正的好啤酒采用精酿艾尔工艺,而国产啤酒大多是拉格工艺,俗称工业淡啤,就是在夜宵撸串时,几块钱一大瓶的那种,越喝越寡淡。


本来酿造啤酒的主要原料就4种:麦芽、啤酒花、酵母和水。


但国产工业淡啤,真是抠到家了,不仅在制作工艺和发酵时间上动手脚,更是在原材料上搞搞事。


为了节约成本,大量采用大米、玉米等淀粉辅料,来压缩麦芽的比例,成本自然降低不少。


然而,这种口感非常寡淡,如同喝凉水,丝毫没有啤酒应有的粘稠感。


更没有啤酒那种特有的“苦涩”味。


很多人有个误区,认为苦味太重的啤酒不好喝,是劣质啤酒。


错了。


啤酒的苦味,其实来源于啤酒花,它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新疆、甘肃、内蒙古、四川、黑龙江等地。


它在生长期,是这样子的:


国产啤酒的骗局

啤酒花是“啤酒的灵魂”,它赋予了啤酒独特的气质——迷人的苦涩和清爽的香气。


不仅如此,它还是一种天然的“防腐剂”。


如果不放或者少放啤酒花,那么啤酒都不能存放14天以上,极易变酸或腐坏。

但国产工业淡啤,为了节约成本,加入糖浆或其他原料,不断稀释啤酒花比例。


当最核心的麦芽和啤酒花比例不断降低,那么几乎就只剩下水了。


国产工业淡啤的含水量,高达90%以上。


所以你会经常看到有人一口吹一大瓶,一晚上就着花生吹牛皮,不知不觉干完一箱又一箱。


大多数时候,并不是因为酒量好,而是那啤酒实在太淡了。


哥们,你喝的哪里是啤酒啊,那简直就是凉水和忧伤的混合物啊。

02


我们再来看看,国产工业淡啤的成本结构。

以一瓶5元的啤酒为例:


包装费约占30%,也就是1.5元;


分销成本、运输费、税费合计20%,是1元;


生产和人工成本16%,是0.8元;


麦芽、啤酒花等原材料约占14%,是0.7元……


也就是说,最大的成本居然是包装费,而最重要的原材料,其实占比最少。


5块钱的啤酒,原料只花了0.7元。


这样的啤酒,真的好喝吗?能喝得放心吗?


即便如此,还有很多被误导的人,居然在为国产工业淡啤站台:


5块钱能买500毫升啤酒,这么一大瓶,还如此便宜,你就知足吧。


但即使这么便宜的啤酒,打起广告来,却是大手笔。


在大排档和超市里,印有品牌商Logo的精美遮阳伞、桌椅和冰箱非常多,而且几乎都是免费赠送的。


还有很多推销啤酒的漂亮小姐姐们,据说提成很高,有不少人月入过万。


那这些费用从哪里来?


羊毛出在狗身上,猪来埋单吗?


这让我很怀念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是国产啤酒的黄金时代。


那时候的国产啤酒,色泽金黄,麦香浓郁,真的可以称之为“液体面包”,和现在的进口啤酒差不多。


为何现在就沦落至此,从啤酒变成了啤水?


说白了,就是厂商为了省钱,再多赚钱。


看看现在国产工业啤酒的原麦汁浓度和酒精度,你就懂了。


原麦汁浓度越低,意味着啤酒越没味道,酒精含量也会越低,酒味就越寡淡。


现在的国产啤酒,原麦汁浓度基本上是10P,低的可能只有8P。


10P是一个分水岭,很少看到有国产啤酒高于10P的。


这是为啥?


因为8P相比于12P,可以节约50%的大麦。


另外,大米在国产啤酒原料的占比越来越高:


2002年,麦芽占12.6%,大米是2.9%;


2010年,大米占8.1%,提升了2.8倍。


到现在,又一个10年过去了,这个数据查不到了,以前还在年报中公布一下,现在毫无踪影。


这个“偷天换日”的技巧,真妙。


啤酒酿造过程中,原本上不了台面的大米,却从配角悄悄升到主角位置。


只是因为,最贵啤麦的价格,是普通大米的10倍左右。


当然,你“偷工减料”,卖的便宜点也就算了。


更可恨的,是那种无下限割韭菜的。


有一次宵夜,惊喜的发现,某国产品牌推出“精酿啤酒”,要70多元一瓶。


我心想着,价格这么贵,又是行业第一大品牌,还是“精酿”,那质量肯定没得说啊。


但只喝了一口,我就知道,上当了……


我并不死心,又一次出去吃饭,发现了一瓶138元的“原浆啤酒”,用黄色油纸包着,透漏着一丝贵族气息。


这一定是好酒了,马上买了一瓶,然而,喝到第二口,发现又上当了……


也许包装能提升逼格,也许价格能彰显档次,但是,口感真的骗不了人……

国产啤酒的骗局

03


你可能会说我一个人的口感太过主观,其实群众们会用脚来投票。


国产啤酒不好喝,那就买进口的。


2011年至2016年间,啤酒进口量从64203千升猛蹿到646384千升,6年上升10倍。


现在可就更多了,因为这两年在很多超市货架上,进口啤酒已经随处可见,网上下单也很方便。


为什么进口啤酒,虽然价格贵,却依然越卖越好?


因为对比之下,国产工业啤酒的坑,实在太多了。


第一坑,配料表中有糖浆。


无论哪种糖浆,加在啤酒中,就是为了提高啤酒的发酵率,从而减少生产成本。


这极大影响了啤酒的口感和营养价值。


因此,配有糖浆的啤酒,口感不会那么纯,体验感极差。


国产啤酒的骗局

第二坑,配料表中没有麦芽,只有大米或淀粉,或者大米、淀粉排在麦芽和啤酒花之前。


就酿造工艺而言,纯麦芽酿出来的啤酒,口感最正宗、醇厚,不过成本也最高。


于是聪明的工程师们,退而求其次,在麦芽中掺杂一些大米和淀粉,这产品研发能力真强。


国产啤酒的骗局

第三坑,玩文字游戏,打擦边球。


一些啤酒大厂,稍微“高端”一点的是“纯生”系列。


大部分国产工业啤酒,都是高温灭菌消毒,大大影响了啤酒的新鲜感。


而纯生,是一种新的酿造工艺,采用无菌膜过滤技术,所以口感比较好,卖得也稍微贵一点。


不良厂商自然有在包装上动手脚的动机了。


于是有商家把纯生二字弄得很大,再到下面加一个极小的“态”字。


乍一看是“纯生”,仔细看却是“纯生态”。


但是正规的啤酒种类,只有纯生啤酒,却没有“纯生态啤酒”之说。


国产啤酒的骗局

第四坑,原麦汁浓度太低。


我们前面说过,啤酒的原麦汁浓度高,成本就高,质量也更好。


10P是一个分界线,原麦汁浓度低于10P的啤酒,一般酒精度也很低,稳定性差,保存时间短。


可悲的是,国产工业啤酒,极少有超过10P的,大部分徘徊在8P-10P之间。


而进口啤酒,绝大部分都在11P以上。


国产啤酒的骗局

某国产啤酒原麦汁浓度表


其实上面说的这些,都是实实在在可以看见的,通过包装和数据,你可以辨别真假与好坏。


但背后还有很多我们看不见的东西,那就不好说了。


我只知道,30多年前我们老家附近有个本地啤酒厂,那时候一列列装满大麦的火车开进厂区,啤酒销量也很好。


但后来被一个大牌啤酒厂收购,运进厂里的大麦,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直线下滑。


产出的啤酒再也喝不出从前的味道,销量也遭遇滑铁卢,没几年就关厂倒闭了。

04


其实,一瓶5块钱的国产啤酒,原料只有7毛钱左右,在这个上面动手脚,有点本末倒置。


一味地压缩原料成本,导致口味越来越差,从啤酒变成了啤水;而与此同时,包装费和广告营销费却居高不下。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Q4SUkyNXJBESLlYlDLCDxg

从猪肉价格看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最近一段时间,国际上没有什么有深度的大事件可以写,更新的频率有点偏低了。但是,也不能这么一直闲下去啊,所以我们今天和大家谈谈猪肉的事情吧。

大家千万不要小看猪肉在经济上的作用,它不仅仅关系到我们的生活,而且猪肉价格的走势能反应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我相信,很多人可能都知道,在中国,猪肉在CPI中的占比非常高:食品类在CPI中的比重为32.79%,猪肉在食品类中占9.26%,在CPI中的比重为3.03%。

最直观的就是:如果猪肉价格上涨一倍,那么会带动物价指数上涨3个百分点左右。

从猪肉价格看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物价指数上涨3个百分点,老百姓就会感觉到明显的难受了,感觉生活必须的商品价格都在上涨。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一般情况下,物价指数超过3%,央行就要对货币政策进行调整了,否则通胀压力就会非常大了。

只要猪肉价格上涨一倍,那么就可能不得不逼迫央行对基准利率进行调整,而基准利率调整关系到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

简单的说:猪肉价格的变化可能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的走势,猪肉价格甚至能成为全球经济的风向标

由此可见,猪肉价格对中国经济影响之大。

从猪肉价格看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为什么猪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会那么大?

因为对于中国人来说,在肉类食品中,猪肉是我们最主要的消费。

我们以2017年为例,中国肉类消费66%为猪肉,21%为禽类(鸡鸭)、8%为牛肉、5%为羊肉。

猪肉,直接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

从猪肉价格看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中国人非常喜欢吃猪肉,如果没有了猪肉,你不能只吃素菜吧?为了补充身体必须的能量,你只能选择鸡鸭等(牛羊肉比猪肉价格贵,吃不起猪肉,你就更吃不起牛羊肉了)。

但是,由于鸡鸭又不是中国人最喜欢的肉类,所以它们的产量没有那么高,根本不够。所以,一旦猪肉价格上涨,很多人吃不起或舍不得吃了,就必然会选择价格相对便宜的鸡鸭等,这样就又会带动鸡鸭价格的上涨……

由于猪肉占的比例太高,一旦猪肉价格上涨,必然会带动所有肉类价格的上涨,老百姓一下子就觉得日子难过起来——每天都在思考要不要吃肉,不吃难受,吃了也难受,太贵了!

我相信,大家肯定还能记得2020年猪肉价格暴涨时候的情景:生猪价格由10元左右每公斤涨至30多元每公斤,涨了3倍。

从猪肉价格看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我记得那个时候,网络上各种各样的段子:有的人为了炫富,在脖子上挂上一块猪肉;有的人把冰箱里存储的猪肉拍出来显耀……

当然了,也有很多的喷子在骂国家、骂政府:老百姓都吃不起肉了,政府在干啥呢?不管老百姓的死活了?

我们公正客观的说,这和政府有什么关系呢?

猪肉又不像石油、电力、银行等,国家并没有垄断养猪行业,也没有垄断卖肉行业,猪肉价格的上涨完全是市场经济规律下的波动——猪肉供应大于需求,价格自然要下跌;猪肉供应小于需求,价格自然要上涨。

当然了,也有人在骂资本家。

我们也公正客观的说下:我们也不该骂所有的资本家,因为很多小资本家也不是猪肉价格暴涨的”罪魁祸首“。相反,他们也是受害者。

猪肉价格为什么会暴涨啊

只有两种情况:

第一,大家对猪肉的需求大幅度的提高,猪肉的供应量不足了,导致价格暴涨;

第二,大家对猪肉的需求没有变化,但是猪肉的供应端出现问题了,导致价格暴涨。

很显然,是第二种情况:猪肉的供应端出现问题了。

关于这点,我们以前还特意给大家拍了一个视频:由于受猪瘟影响,我三姨家亲戚养殖了300多头猪全部死光了。

不仅仅是大点的养殖户,村里散养的猪也基本死绝了。

由于猪瘟非常厉害,可以通过空气传播,所以小养殖户根本扛不住这种风险。

真正赚钱的是谁?

大企业、大资本家。

比如养猪龙头企业之一,牧原股份在2020年大赚300亿。

从猪肉价格看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它为什么能赚那么多?

就是因为人家企业大,防护措施比较好:封闭式的养殖方式,即使猪瘟病毒通过空气传播,也影响不到它们。

说到这,肯定有人会有疑问:那么小养殖户为什么不采取封闭式的养殖方式呢?

你把这个事情想的太简单了。

我是一个大养殖户,我养100万头猪,每头猪赚10块,利润就是1000万。但是,如果我是一个小养殖户,一年只能养100头猪,每头猪赚10块,利润才1000块。你让我如何养殖?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只能减少投入,能少花钱的地方就少花钱:采取封闭式的环境,每天各种消毒,你说我得多花多少钱?

所以,小养殖户只能通过压缩投资规模、冒着各种风险才能存活下来。

下面我们再来看下猪价的整体走势:2019年受猪瘟影响,生猪大量死亡,猪价暴涨;在市场经济下,猪价暴涨,就会有很多人想去养猪。当大量的人涌入养猪行业,就会导致供给远远大于需求,猪肉价格暴跌。

从猪肉价格看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生猪价格在不断下跌,但是养猪必须的豆粕价格却在不断上涨,小养殖户亏损严重。

从猪肉价格看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受猪瘟影响,小养殖户破产了。

猪肉价格暴涨,新一批小养殖户疯狂介入养猪业,导致供给远大于需求,价格暴跌,小养殖户又亏的血本无归……

根据最新报道:自繁自养出栏120公斤的商品猪,每头亏损350元;外购猪仔养殖户每头亏损达到1400元以上。

从猪肉价格看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与小养殖户相比,大养殖户的损失则要少很多。

为什么?

因为大养殖户有保护措施:期货对冲。

什么意思?

我养一头猪,6个月后才能出栏,现在一头猪的价格是4000元(假设成本是2500元),这个时候我就喊:我有一头猪,6个月后出栏,有要的赶快来提前预定。

现在一头猪4000元的价格是很高的,肯定会有很多人来预定你的猪。

由于受猪瘟影响,猪肉价格暴涨,但是大家通过分析后,认为大量养殖户介入养猪业后,6个月后猪价可能下跌,但是大家对下跌的幅度也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于是就产生了争议:

有人说:我以3500元购买你6个月后出栏的猪。

还有人说:我以3400元购买你6个月后出栏的猪。

……

这个时候,为了防止猪价在6个月后暴跌,你觉得3500元就能卖了,你就可以把你的这个猪按照3500元的价格提前卖出去,这样即使6个月后猪价跌到1000元,你也是稳赚的。

 

期货就和这个过程是一模一样的。

你养了一头猪,6个月后出栏,现在大家都在期货市场上买卖6个月后的猪,价格是3500元,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卖空:在期货市场上来一头猪,以3500元的价格卖出去,6个月后你的猪出栏了,再把这头猪回去。

假设现在你借了一头猪,卖了3500元,你的养殖成本是2500元,你赚了1000元;6个月后,猪价跌到2000元,你把猪以2000元的价格卖出去,你亏了500元。

大家看一下这个过程,你借了一头猪卖出去赚了1000元,6个月后你以2000元的价格把你的猪卖出去了,你亏了500元。两个合计,你赚了500元。这个就叫做期货补贴现货

同样的道理,如果你借了一头猪以3500元卖出去了,6个月后,猪价涨到4000元,等于你亏了500元,这就叫做现货补贴期货

大家看看下面生猪期货的走势图:

从猪肉价格看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对于大养殖户来说,他们资金雄厚,可以通过期货对冲市场的风险。

但是,对于小养殖户呢?

他们根本就没有办法通过期货来对冲风险。

所以,在完全的市场经济下,小资本家必然要被大资本吞并的。

我们曾和大家说过无数次,在完全市场经济下,无法避免的一件事就是:经济危机。

两次世界大战的诱因都是经济危机。

猪瘟来了,大量养殖户破产,猪肉价格暴涨;猪肉价格暴涨,大量新养猪户介入,猪肉严重超出需求,价格暴跌,新介入的养殖户又破产……

今天我破产,明天你破产,后天他破产……

都活不下去了,能不闹革命吗?

为了防止国内闹革命,最好的办法就是——对外发动战争,转移矛盾。

这就是完全市场经济的危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什么?

我们对经济进行调控。

如何调控?

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商品进行大量储备。

或许,很多人不知道,中国也有很多储备肉——国家储备肉。

目前,国家储备肉共分中央储备地方储备两部分,具体数量不详。

其实,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大家都知道国家储备了多少肉,那么一些投机分子就敢大肆做多或做空猪肉了。

试想:你不知道国家储备了多少肉,在猪瘟价格暴涨的情况下,你大量高价收购猪肉,不断囤积猪肉,想要以更高的价格卖出去。如果这个时候国家大量低价抛售储备肉,你岂不是要血本无归?

从猪肉价格看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同样的道理,如果猪肉价格暴跌,很多人亏的血本无归,那么不但可能对我们的经济产生重大影响,还可能导致大量人员失业,造成社会动荡。

猪肉价格暴涨,大量新养猪户介入,猪价暴跌,大量养殖户破产;大量养殖户破产,养猪户急剧减少,猪肉价格暴涨……

这样一轮一轮的循环下去,最终钱全部到了大资本家手中了。

所以,在猪肉价格暴跌的时候,国家也就出手了:开始大量收购猪肉,进行储备。

28日,国家发改委发布消息,监测数据显示,6月21日-25日,全国平均猪粮比价为4.9∶1。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做好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预案》规定,已进入过度下跌一级预警区间(低于5∶1),中央和地方将启动猪肉储备收储工作。

从猪肉价格看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受此消息影响,猪肉价格开始企稳。

我们可以肯定的说:如果没有国家对猪肉的调控,那么在2020年的时候,猪肉价格会涨得更高;如果没有国家对猪肉的调控,那么现在的猪肉价格会跌更低!

在资本主义国家是不存在这种情况的。

想想疫情刚发生的时候,美国的口罩价格上涨25倍,意大利涨价100倍,伊朗涨价30倍……

 

或许有人会有疑问:在市场经济下,肯定也有资本家想到会储备猪肉吧,这样不也在猪价暴涨的时候压制价格,也能在价格暴跌的形成适当保护?

我就想问一句:在中国,国家阻碍资本家储备肉了吗?

没有吧!

既然国家没有禁止资本家储备猪肉,为什么最后还要国家出手来稳定猪价呢?

这就说明:完全的市场经济是不靠谱的。

事实上,在中国,不仅仅对猪肉进行了大量储备,还对小麦、水稻、大豆、金属等有大量的储备。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储备,才能让中国的经济发展更加的稳定,才能不让大资本家任意收割老百姓,才能让大家生活更加的有保障……

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最后,依旧汇聚于一句话:制度自信。

—–全文到此为止

转自: https://mp.weixin.qq.com/s/rYpn6jOf_9B34Qer5sTy4Q

资本绞杀下,中国的厨师,正在消亡

 
这是深氪新消费第452期分享:

也许再过几年,能吃上一口原汁原味的现炒菜都是一种奢侈的享受。

作者|无相君
来源|无相财经[ID:wuxiangcj]

封面图|网络

在中国,很难有一家本土企业能做到肯德基、麦当劳那样的规模。

即便是已经走出海外的海底捞,最近也面临着股价大幅缩水的尴尬。

还有最近的贤合庄,上上谦等火锅串串连锁,都遇到了不少的负面新闻。

为什么中餐的餐饮始终达不到国外的水准?

资本绞杀下,中国的厨师,正在消亡

餐饮要想做连锁品牌,讲究的是一个标准化。

你在上海吃的黄焖鸡,应该和北京的差不多一个味道。只有这样,才能解决产品品质、管理问题,同时维护自己的口碑。

但是,中餐标准化的难度很大,川鲁粤淮扬,闽浙湘本帮,每个菜系都有自己的特色。

资本绞杀下,中国的厨师,正在消亡

比如炒土豆丝,不同的厨师都能炒出不同的味道来。

再比如安徽淮南的豆腐,不少淮南人也在外地卖豆腐,同样的技术,同样的配方,可外地卖的,就是没有淮南的爽嫩。

怎么办。

我们的餐厅学起了肯德基,麦当劳。

肯德基的标准化方法是由中央工厂统一生产,再将半成品配送到门店,门店的厨师简单加工一下,没有什么技术含量。

资本绞杀下,中国的厨师,正在消亡

中餐都讲究现炒现吃,如何做到?

半加工成品+料理包!

按照业内人的说法,目前几乎所有知名快餐品牌的米饭类产品都是用的料理包。

包括吉野家、真功夫等,以及黄焖鸡米饭、老鸭粉丝汤这类街店,很大一部分是料理包的采购方。

资本绞杀下,中国的厨师,正在消亡

半成品+料理包有什么好处?

首先就是味道统一。

比如黄记煌 “三汁焖锅”,这道菜基于清代名菜 “香辣汁鱼”的秘方改良。

不管你是在全国的哪家分店,都是统一汤汁、统一原材料,统一调味品。

客人点菜,服务员把盘摆好,把料撒上,在规定的时间内出锅,就可以了。

资本绞杀下,中国的厨师,正在消亡

其次,是时间快。

几乎所有的成品料理包,利用水煮、炒锅、微波炉等方式都可以做到在2~3分钟出餐。

而商家仅需要准备的是热米饭或者面条等主食即可。

一盘盖浇饭,在碗里打一些米饭,再加一点煮熟的土豆丝,然后把烫热的料理包取出来,剪开口倒进碗里,再加点卤蛋和葱花点缀,一份叉烧饭就做好了。

资本绞杀下,中国的厨师,正在消亡

整个过程不过几分钟时间,简单、快速。

最后,就是成本低。

目前,大部分料理包的单价都在10元以下,甚至5元以下,比如200g/袋的咖喱鸡丁、宫保鸡丁出厂价分别为3.9元和4.5元。

不过,经过加工出餐,就能卖20-30元/份,成本只有20%不到。

最重要的,就是省掉一个工资支出的大头——厨师!

资本绞杀下,中国的厨师,正在消亡

资本绞杀下,中国的厨师,正在消亡

一部电影好不好看,就看导演编剧的水平怎么样。

一个餐馆好不好吃,就看厨师的水平怎么样。

厨师,是美食的缔造者,是厨房的灵魂。稍微大一点的酒店,一个厨师的月薪都在2万以上。

资本绞杀下,中国的厨师,正在消亡

而且,一个酒店还不止要配一个厨师。

炒锅,砧板,凉菜,烧腊,上什(蒸锅),水台,面点,粗加工……这都是成本。

另外,厨师还会有跳槽的风险

原本好好的酒店为什么口碑不好了?

大部分的情况,都是因为厨师跳槽了。食客觉得味道不对,自然就不来了。

而料理包就可以减少这种风险,并且大大地降低成本。

有了料理包和半加工的食材,再加两个洗菜、配菜工人就可以了,压根就不需要厨师,因为加热饭菜这种事,对厨艺几乎没有要求。

资本绞杀下,中国的厨师,正在消亡

对食客来说,尽管料理包不健康,不营养,但是好吃。

对资本方来说,尽管厨师有特色,有手艺,但是风险成本太大。

于是,当今中国的餐饮趋势就是“去厨师化”,然后到处都是火锅、串串、简餐、烤肉、麻辣烫(因为操作简单,利润高,可标准化程度高)。

这是资本的选择,也是食客的被动选择。

资本绞杀下,中国的厨师,正在消亡

中国打工人的头上有三座大山:房租,996,单身。

在这种情况下,打工人压根没时间,没条件,也没太多的金钱去做饭。

于是,外卖就成了我们的主要选择。

资本绞杀下,中国的厨师,正在消亡

餐饮人头上也有三座大山:人工、房租和食材。

《2020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显示,目前的企业人工成本以每年24.4%的增速施压,房租成本也是同样逐年攀升。

还有不断上涨的菜价肉价……

在这样的博弈之中,资本找到了得救之道:学欧美吧!

统一厨房,统一加工,流水线管理。

资本绞杀下,中国的厨师,正在消亡

虽然标准化的大生产降低了技艺要求,菜品的口味一般般,但打工人在香精、香料的催化下,觉得好吃,能接受就可以了。

而且,资本是急躁的。无论是共享单车还是社区团购,讲究的就是一个大开大合,兵贵神速,这与厨师的精耕细作,个性化,私人化,是背道而驰的。

厨师,必将且必定死于资本的屠刀下。

资本绞杀下,中国的厨师,正在消亡

厨师“死”了,但各种中餐连锁却如雨后春笋。

小龙坎,贤合庄,小厨娘,外婆家,老娘舅,老乡鸡,小梅园……

它们迎合了时代,也迎合了资本。

资本绞杀下,中国的厨师,正在消亡

当然,无相君也很恐惧,当这个趋势无限蔓延后,未来是否会出现这样一个场景:

有钱人,资本家们享受着厨师的手艺,新鲜的食材。

原来很常见的厨师,成了中国美食文化的传承人,什么x菜大师,非遗传人。

而打工人,彻底成了机器人——在流水线上工作,在流水线上生活,在流水线上吃饭,吃流水线上的饭……

资本是一个大机器,人成了工业里的齿轮,食物无非是齿轮上的润滑油而已。

资本绞杀下,中国的厨师,正在消亡

听起来是不是很残酷?

但你回想一下,在20年前,谁会想到,今天的人能自愿加班到996,靠外卖续命?

谁又能想到,我们百花齐放,博大精深的中华美食,成了欧美快餐一样的速食品。

更可怕的,还有各种人造肉,合成食物。

也许再过几年,能吃上一口原汁原味的现炒菜都是一种奢侈的享受。

资本绞杀下,中国的厨师,正在消亡

这样看来,我倒不希望我们孵育出像麦当劳、肯德基那样的企业了。

火锅已经让中国人敏锐的舌头迟钝了,难道还要让中国人的胃被料理包全面占领吗?

再冷漠的工业社会,也要保存一点温情啊!

转自 : https://mp.weixin.qq.com/s/G6tEh0-F3rBOBuLUCHt2YQ
 
 
 
 

钟薛高:雪糕最贵一支66元!创始人:你爱要不要

中国基金报 泰勒

小时候,基金君经常花几块钱去买雪糕,长大后,发现有一款叫哈根达斯的,奈何青春年少囊中羞涩,只能远观。

如今,新的王者又来了——钟薛高,一个2018年3月才诞生的品牌,就能在“双11”一举战胜冰淇淋老牌巨头哈根达斯,荣登冰品类销售第一的宝座!

其被称为“雪糕界的爱马仕”。有人是钟薛高的忠实粉丝,也有很多人吐槽其一只至少16元的高价。

今天,话题#钟薛高雪糕最贵一支66元#冲上了热搜第一。

热搜第一!钟薛高彻底火了:雪糕最贵一支66元!创始人:你爱要不要

热搜第一!钟薛高彻底火了:雪糕最贵一支66元!创始人:你爱要不要

钟薛高最贵一支66元

创始人林盛:爱要不要!

“它就那个价格,你爱要不要。”钟薛高创始人林盛近日在采访上称。

接受《艾问人物》采访时,林盛介绍,钟薛高的毛利和传统冷饮企业毛利相比,其实略高。“我就算拿成本价卖,甚至倒贴一半价格卖,还是会有人说太贵。造雪糕也是需要机器、水电煤、原材料和人工成本的,成本一定是不断涨价的。”林盛称。

在钟薛高线上店铺里,十片雪糕最低144元,最高250元,折合一片雪糕14至20元。高价雪糕中最著名的,要数2018年双十一,钟薛高推出的66元的“厄瓜多尔粉钻”雪糕。

对于厄瓜多尔粉钻,林盛表示,该类产品成本差不多40元。“它就那个价格,你爱要不要。”林盛称。

一支雪糕66元,对此不少网友都表示确实有点贵:

热搜第一!钟薛高彻底火了:雪糕最贵一支66元!创始人:你爱要不要

热搜第一!钟薛高彻底火了:雪糕最贵一支66元!创始人:你爱要不要热搜第一!钟薛高彻底火了:雪糕最贵一支66元!创始人:你爱要不要

热搜第一!钟薛高彻底火了:雪糕最贵一支66元!创始人:你爱要不要

“击败”哈根达斯

曾几何时,哈根达斯是贵族雪糕的象征,一个最便宜的冰激凌球25元,一份“梦幻天使”78元,一份豪华的主题冰激凌,动辄上百。而如今,国产雪糕纷纷推出高价雪糕,让冰柜里的哈根达斯都显得“平平无奇”。

作为一家2018年3月才创立的雪糕品牌,钟薛高成立八个月后,就在当年的“双十一”一举战胜雪糕届的“洋巨头”哈根达斯,荣登冰品类销售第一的宝座。2019年,钟薛高全渠道销售GMV过亿。2020年,销售过亿的目标,钟薛高用了不到半年。

钟薛高凭借一款售价66元的“厄瓜多尔粉钻”雪糕一炮而红。这款雪糕以稀缺的天然粉色可可、昂贵的日本柚子为原料,再用以秸秆制作的环保棒签,仅生产成本就要40元。

热搜第一!钟薛高彻底火了:雪糕最贵一支66元!创始人:你爱要不要

而且由于原材料稀缺,总产量2万片,天猫旗舰店的双十一预售价是300元5片装。在2018年双十一当天,“厄瓜多尔粉钻”带动了400万销量。

这是钟薛高第一款引起全网轰动的雪糕品种,价格刷屏、颜值刷屏,双十一期间15个小时售罄。后来因为缺乏原材料,这款雪糕也没有复刻过。

有行业数据粗略统计显示,中国冰淇淋市场规模已经从2014年的708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1380亿元,市场规模稳居世界第一。此外,预计2020年中国冰淇淋市场规模将达到1500亿元,约保持8.7%的增长速度。

但在庞大的市场体量之下,品牌竞争十分激烈,大体可以分为三类阵营,一类为雀巢、和路雪、八喜、哈根达斯等为代表的国际品牌,在高端市场有较高市场占有率,一类为蒙牛、伊利、光明、思念等国内企业,以及一些老牌冰淇淋企业如宏宝来、天冰、德氏等。

国际食品巨头和头部乳制品企业有较明显的规模优势,市场占有率也更高。根据智研咨询的一项行业数据显示,钟薛高成立之前,和路雪、雀巢、蒙牛、伊利合计市占率超过50%,整个行业已经有较高的市场集中度。不过具体来看,高端冰淇淋市场主要被国际巨头把持,中端及平价冰淇淋产品,是绝大部分品牌厮杀激烈的红海市场。

热搜第一!钟薛高彻底火了:雪糕最贵一支66元!创始人:你爱要不要

从整个市场市场来看,和路雪、雀巢、哈根达斯等外资品牌,占据了国内大部分高端市场(单价10元以上)和部分中端市场(单价2-10元);蒙牛和伊利主打中端市场;区域性老牌冰淇淋企业如德式、天冰以及许多地方民营企业(例如天友)则主攻低端市场(单价2元以下)。

在2018年前,还没有一支国内雪糕敢卖出66元的高价,钟薛高强行提高了雪糕这个总体不高的价格上限。

此时的小红书等“内容电商”刚刚起势,他们成为“产品广告”的新阵地。钟薛高通过大量的KOL在社交软件进行铺天盖地的营销,发动打卡,借助雪糕品类的社交货币属性,在晒单-关注-购买的链条中形成正循环。

热搜第一!钟薛高彻底火了:雪糕最贵一支66元!创始人:你爱要不要

钟薛高推出的单品“厄瓜多尔粉钻”被寄予厚望,她不论是从包装设计上,还是在口味以及颜色上,都迎合了女性用户,而据数据显示,在小红书发布种草贴的用户中女性比例为78%,微博、豆瓣的这一比例分别为72%和66%。

通过一个单品来吸收受众群,奠定品牌基调:高端雪糕,再通过品牌营销带动其余单品,比起66元一支的“厄瓜多尔粉钻”,十几块一支的普通款好像已经可以接受,即使这个价格也远远超过了蒙牛伊利等品牌雪糕单价。

在近三年中,钟薛高不仅火了,连续多月成为冰淇淋雪糕品类销量冠军,还成为罗永浩、李佳琦等当红主播的直播间的常客,但钟薛高却依旧紧张。

“看完钟薛高我混乱了,竟然觉得哈根达斯平价朴素得令人心疼。”钟薛高单支12-20元的价格也大大提高了人们对于雪糕价格的阈值,曾经以为10元的梦龙就是雪糕的“天花板”了,结果现在10元只是网红雪糕的起步价。

5月18日,钟薛高完成了2亿人民币A轮融资,投资方为元生资本、H Capital、万物资本、天图投资。此前,钟薛高还曾在2018年相继获得过真格基金、峰瑞资本参与的天使轮融资,以及天图资本、头头是道参与的Pre-A轮融资。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woW3kaw9K6JtklI6I88d1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