摁住高房价,是我们的唯一出路……

来源:功夫财经(ID:kongfuf)
作者:今纶,

跌破10‰的意思就是跌破1%,这是一个小学生数学题,也是让人发愁的一件事。

韭菜的觉醒就是“躺平”——你们都很牛,我不行,我至少可以选择不让下一代来重复我这一生。
悲观是毫无意义的,心平气和接受现状,从现实出发解决问题,见招拆招,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全面“突围”。
其实人口话题是一个我说过多次的话题,现在又有新的热点了。

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20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仅为8.52‰,首次跌破10‰,创1978来43年新低中国人口负增长大概率会提前到来!

摁住高房价,是我们的唯一出路……
跌破10‰的意思就是跌破1%,这是一个小学生数学题,也是让人发愁的一件事。
而且《中国统计年鉴2021》也披露了2020年的婚姻登记情况。2020年814.33万对的结婚登记人数,也创下了自2003年(国家统计局官网数据:811.4万对)以来,近17年中的新低。
这也不难理解,现在20多岁的年轻人大多数是90后,少数人是00后,自己的问题还没完全解决,也就顾不上生娃。

1

韭菜的觉醒就是“躺平”
年轻人不愿结婚不愿生娃是一个世界级难题,不独中国有之。但是中国、韩国、日本的问题确实相对突出。重要的原因主要有两个:高房价,机会的不平等。

去年8月,湖南“天才少女”姚婷获华为156万年薪,引发网友关注。对于156万年薪的使用,姚婷第一个想到的是可以让家人生活得更好一点。但说到具体使用,姚婷有些无奈地表示:“156万放在房价都要10万一平米的深圳市来说,感觉也很难做些什么。”

摁住高房价,是我们的唯一出路……

深圳当然有很多低于10万一平方米的房子,姚婷说这话也并不确切。不过,这也充分说明年轻人心里普遍缺乏安全感,而且不仅仅是深圳,一些中部、西部的省会城市的年轻人的感受也差不多。
现在深圳楼市的成交量跌得很厉害,房价也下跌了,但我相信绝大多数年轻人还是买不起房的,掏光六个钱包也买不起。
一些内地的省会城市多数工薪阶层的月收入也就是5000上下,过8000的都是少数,但是房价却动不动就一平方米好几万,一旦下跌,还会迎来“止跌令”。
摁住高房价,是我们的唯一出路……

说实话,这让年轻人很难受,好不容易等到跌的机会,怎么还来一个“止跌令”?这个里面还涉及到卖地,大家都懂。

没有房子就没有安全感,因为房子是和孩子读书的学位关联的,如果靠租房以及积分去读书,就是一个被统筹的命运,学校可能是片区垫底的。年轻人能怎么办呢?
还有机会的不平等。好的工作机会都在大城市,资源都往大城市集中,很多人在大城市打工,孩子放在老家成了“留守儿童”,成绩差,天天玩各种无聊短视频,或者玩各种歪门邪道的东西,长大之后,去大城市打各种底层的工。

这样的局面,年轻人是看在眼里的,尤其是从小城镇、农村进大城市的年轻人,他们不想重复这样的恶性循环。回老家吧,找不到像样的工作,不回老家吧,在大城市买不起房,岁月蹉跎,于是只想找个有钱人至少金领结婚,奈何优质资源太少,不太容易结婚,所以就不要指望出生率了。

摁住高房价,是我们的唯一出路……
韭菜的觉醒就是“躺平”——你们都很牛,我不行,我买不起房,我也挣不到给自己足够安全感的钱,我至少可以选择不让下一代来重复我这一生。
这就是很多普通年轻人的想法,如之奈何?保房价还是保孩子?高房价在这里给我们埋了一个“雷”。

2

提升人口出生率有两个办法
人口即将进入负增长阶段,意味着日常消费、房地产等会接受冲击,尤其是和婴幼儿有关的产业会萎缩。
那么,该怎么办?如何应对这件事?
其实提升人口出生率,只有两个办法:第一,增加福利。第二,考虑在严格限制条件下增加移民。
摁住高房价,是我们的唯一出路……

瑞士、德国都试过了,当然,副作用也不是没有。

增加福利的第一条就是要坚决摁住高房价还想继续死灰复燃的这点妄念,不然年轻人是没有出路的,同时大规模建设廉租房。现在一些地方在发各种津贴,包括延长产假等,这些都很好。但我说句实话,可能作用不大。

因为现在转移注意力的因素实在太多,各种条件相对丰富,年轻人也更关注自己的成长,所以指望他们在生娃方面有多大的观念转变并不现实。
你看看几年前放开生二孩确实迎来一波70后、80后的补生热潮,然后呢?出生率的曲线重回下跌,现在放开生三孩的结果也大致差不多。
摁住高房价,是我们的唯一出路……

至于,增加移民这事儿,即使是增加高素质移民恐怕也会遭遇巨大的反对声音。主要的反对意见就是担心把某些族群引来有后患,还有就是担心老外进来抢资源和工作机会,导致自己焦虑加深。对此,我也完全理解。

还有,高素质人才要来的话,也确实需要更好的配套条件和制度。
那么,这事儿该怎么办呢?既然人口的负增长是不可避免的,寻找新的经济结构也许这才是未来比较好的一个方向。
人口负增长在原有的模式中确实不是一件好事儿,但也逼着我们去创造新的模式,重构经济结构,甚至被逼着去创新,去做更多高新技术产品。
为什么这些年很多老板在说生意不好做?因为他们以往都是面对一个市场的普通寻求和增量需求,去满足这个需求就能赚到钱,这并不是很难。

比如珠三角的一些城市的村镇,有大量中小企业在生产一些日用品,包括家具等。这些产品的技术含量、创意并不是很高,仅仅是功能性产品,在人口不断增长、房地产很火爆的年代,这些产品是很好卖的,无非就是不停地扩大生产,做增量,而且在一个长的上升期,成本是会越来越低的,除非遇到行业巨变。

摁住高房价,是我们的唯一出路……

所以,在过去的很多年,一些制造业的老板是发了大大小小的财的,当制造业不行的时候,部分制造业老板“先知先觉”,卖掉厂子,遣散工人,拥抱房地产的泡沫,又发了一笔财。
但是,现在这两个路子都被堵死了一大半,都和人口有关:人口少了,老龄化加重了,日常的消费自然就掉下去了,工厂就困难了。同时,因为房地产泡沫推升的高房价,作为“杀手”之一,“杀死”了年轻人生娃结婚的欲望,所以,房地产被调控了,只能稳,不能疯涨了。这也就意味着一堆给房地产做配套的制造业企业告别“黄金时代”了。
出路在哪?一句话:一切有利于人口增长的行业都有机会,一切服务好中老年人的行业都有机会。
同时,我们也必将迎来中国经济结构的巨大转变和超级迭代,非如此,则无法闯关,请做好各种准备。

3

摁住高房价,发放鼓励生育金
高层在权威媒体撰文《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主要矛盾在供给侧,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提升供给体系的水平和质量,更好适应、引领和创造新需求。
这绝对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方向的高度提炼和概括。
比如中老年人特别关注健康问题,那么围绕这一需求做大医药健康产业就是有可能的。

以日本为例,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数据,日本医疗费用占GDP比重从1992年的4.9%升至2020年的8.0%,在OECD国家中处于较高水平。

以后随着老龄人口增加,以人工智能为技术支撑的各种医疗设备、出行工具都会迎来一个增长高峰期。尤其是在大城市退休的收入较高的老人,他们有能力为高技术含量的医疗设备买单,对于轮椅、拐杖等日常出行用品也有越来越高的人性化、智能化的需求。
满足这些需求就是发财的机会,不过,部分传统制造业恐怕没有这个能力和心力来完成这一波转型,需要科技类新生代企业家勇猛向前。
北京就把握好了节奏,准备积极培育形成两个国际引领支柱产业:一个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另外一个就是医药健康产业。昌平区的重点发展方向就包括创新药物、高端医疗器械、精准医疗服务等。
而且随着劳动力的减少,某种程度上又倒逼了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没人了,就只好让机器人上。如今,日本每年向全球贡献超过50%的机器人供应。
这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市场:比如在人口流失较多的东北,可能以后更多看到的是机器人种植作物和收割,又比如在一些劳动力严重不足的制造业大省,机器人在一些厂区和流水线成为“主流人群”。一些机器人甚至漂洋过海,给中国带来不少外汇收入。
实际情况是,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等地的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行业这些年确实是处于一个高速增长的状态,尤其是机器人行业,在发达城市和省份长期处于双位数增长的状态。
以广东为例,今年1-9月,广东省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67.1%,高于全国平均增速。

摁住高房价,是我们的唯一出路……

即使是众人看衰的房地产市场,其实业界人士早就在探索并且推出了全生命周期的产品,以大数据和智能化工具全面照顾老人家的起居,并且在危急时刻还能迅速召唤医护力量,这当然是针对比较富裕的家庭,但毫无疑问也是增加了就业和税收。
面对人口负增长,我们当然不可能欢欣鼓舞,焦虑是难免的。但既然趋势不能改变,我们就只能去适应趋势,并且努力在趋势中杀出一条血路重获发展契机。
逐步增加国民福利,给年轻人减压,希望大家增加幸福感、获得感,这是必须去做的,各地已经在出政策落实,希望出生率平缓下滑,而不是在某些年份大跳水。
适应少子化和老龄化的现状与未来,重塑经济结构,从中老年的需求出发,从市场劳动力短缺的现状出发,以医药健康、人工智能、机器人以及相关产业作为突破口,也是一个值得尝试突破的大方向。
悲观是毫无意义的,心平气和接受现状,从现实出发解决问题,见招拆招,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全面“突围”。
当然,想要年轻人生娃,有两条很重要,必须再次强调——摁住高房价,各地量力而行发放鼓励生育金,反正四川攀枝花是真发钱了。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E5-PNjQC7Od3zXv6Tn-R8A

警报拉响!新冠新“毒王”已侵入中国!

 

来源:财经要参

ID:mofzpy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德尔塔还没走,南非又发现新型新冠病毒变种,而且这种新变种,存在大量突变!
11月26日,突然传来噩耗:一种首先在博茨瓦纳被发现的新型新冠病毒的变种,已开始在南非蔓延扩散,该变种名为“B.1.1.529”。
警报拉响!新冠新“毒王”已侵入中国!
南非当地卫生官员披露的数据显示,目前其国内的短期内新增病例中,已经有九成都是这一新变种病毒引发的病例。
不少专家形容这一变种病毒“非常可怕”,可能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凶猛的、他们所见过最糟糕的变种病毒,突变程度超过预期。

警报拉响!新冠新“毒王”已侵入中国!

消息一出来,把全世界都吓得够呛,被德尔塔病毒折腾了那么久,没想到现在这个“B.1.1.529”新毒株变种又来了,这个世界还能太平吗?
这一下,好多国家心态崩了!
反映最激烈的,是号称要搞“全民免疫”的搅屎棍英国,一次性暂停6个非洲国家入境航班,并强行隔离了从这些国家返回英国的旅客。
警报拉响!新冠新“毒王”已侵入中国!
当然,历来胆小的资本市场,更是跌成了翔。
日报股市一度跌了3%。
警报拉响!新冠新“毒王”已侵入中国!
原油市场在跌,道指盘前也大跌800点。
警报拉响!新冠新“毒王”已侵入中国!
警报拉响!新冠新“毒王”已侵入中国!
欧洲开市后,也直接躺了。
警报拉响!新冠新“毒王”已侵入中国!
道指期货大跌906.5点,跌幅达2.53%,标普期货跌2.11%,纳指期货跌1.37%。
毕竟,疫情已经快2年了,现在全球都是盼望着明年春天结束大流行,市场也在按照这个预期在走,没想到,竟然还可能出现一种新的变种能破防,把这个预期全打乱了。。。
是的,你没看错,当攻陷全球上百个国家和地区的德尔塔变异病毒,已经令各国疲于应对之时,更可怕的变异病毒又来了。
这次,新冠病毒变异成了更厉害的“B.1.1.529”毒株,不止是在南非、博茨瓦纳等地爆发。
以色列率先宣布“封国。据路透社报道,为防止疫情入侵,以色列27日晚间宣布将关闭边境,禁止所有外国旅客入境,成为全球首个因“奥密克戎”毒株而封锁国境的国家。
警报拉响!新冠新“毒王”已侵入中国!
同时更值得我们警惕的是,这个最新“毒王已经入侵到了我国香港,香港卫生署宣布已有2人确诊,直令人后背发凉。
警报拉响!新冠新“毒王”已侵入中国!

 

光南非一地,周四新增确诊病例就达2465例,是前一天的2倍,是两周前的6倍以上。

听到这个消息,相信很多人都会在心里骂娘:
这样被病毒天天追袭的日子,究竟有完没完?
“B.1.1.529”!
一眼看上去,这不像是致命病毒的名称哈,倒很像是一个车牌号码。
然而,这个长得像车牌号码的病毒,可不像它看上去那么人畜无害,这可是一个极其可怕的变异毒株。
警报拉响!新冠新“毒王”已侵入中国!

 

各位可能以为,德尔塔毒株已经是是天命之选、气运之子,蛊王之王。

然而实际情况更可能是,delta的免疫逃逸和毒力,比起“B.1.1.529”变异株,那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1、令科学家震惊,“B.1.1.529”毒株的变异量为德尔塔4倍,而且首次两种突变同时出现在一个毒株中。
B.1.1.529变种所含有的突变数量大大超过了此前肆虐全球的德尔塔毒株。新变种总共含有超过50个突变,而德尔塔毒株含有15个左右。新变种的50多个突变中,仅刺突蛋白的突变就有30多个。
要知道,刺突蛋白是病毒的关键部分,新冠病毒通过它识别人体ACE2蛋白进入人体细胞。
更令科学家震惊的是,B.1.1.529新变体中,包含了两个弗林蛋白酶切位点突变—— P681H,这两种突变同时出现在一个毒株中,这还是历史上首次。
这有可能会让这一毒株,“比此前所有新冠变异毒株都要可怕”!
2、B.1.1.529株的高变异性,使它的病毒复制能力和感染力大大增强,还具备了破防疫苗的潜力。
警报拉响!新冠新“毒王”已侵入中国!
特别是两个弗林蛋白酶切位点突变,很可能使新变种“不仅具有更高的传染性,还能绕过部分免疫系统的保护”。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现有的疫苗的效力,可能会大打折扣。
这对很多国家真的是晴天霹雳啊!
要知道,现在除我国以外,全球都是靠疫苗在顶着,万一效果再下降的话,那真的就%#@&*……%¥#*。。。。
3、有人或许会问:这个超级病毒,究竟从哪里跑出来的?
科学家发现,B.1.1.529新变体的出现,很可能是因为新冠病毒找到了新帮手——艾滋病人。
据此前报道,在216天的时间里,一名患有晚期HIV的南非女性体内的新冠病毒发生了32次突变,其中包括13次关键的刺突蛋白突变。
警报拉响!新冠新“毒王”已侵入中国!
当时,科学家便指出,南非纳塔尔省新冠病毒新变种频繁出现和该地区艾滋病的高流行之间可能存在着联系,该地区超过四分之一的成年人是HIV阳性。
为什么新冠病毒新变种频繁出现,与艾滋病高流行之间存在联系?
原因就在于,晚期艾滋病人几乎没有任何免疫力,也就不会产生任何免疫抗体,病毒在病人身上几乎就是无限制繁殖,可以变异出各种各样的毒株出来,然后通过空气感染健康人。。。。。
几十上百种毒株,总有一种适合你。。。
我很久之前就提醒过——无论印度美英如何养蛊,非洲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地方,那里不只是艾滋病人多,加上新冠检测率很低,疫苗不平衡等因素,更容易养出“蛊王”来。
现在真的不幸言中了。。。
4、看着全球这个疫情防控格局,德尔塔和B.1.1.529株,很可能还有一些新冠病毒正在各大“养蛊罐”中,悄悄变异,准备夺路而逃。
目前已知的几大变种,全都是在病毒防疫失控的国家诞生,而病毒的传播途径,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简直无孔不入让人防不胜防,一再给全人类敲响警钟。
道理很简单,病毒继续传播得越多,发生变异的机会就越多,这就更有可能导致另一种新冠病毒变体的出现。
目前,被世卫组织列为 “需要关注” 的变异病毒有 4 个,包括最早在英国发现的阿尔法(Alpha)毒株、最早在南非发现的贝塔(Beta)毒株、最早在巴西发现的伽马(Gamma)毒株以及最早在印度发现的德尔塔(Delta)毒株。
警报拉响!新冠新“毒王”已侵入中国!
除了四种“值得关切的变异株”,世卫组织还列出了4种次一级的“值得关注的变异株”。
警报拉响!新冠新“毒王”已侵入中国!
换句话说,随着病毒的不断变异,现在我们最担心的德尔塔和B.1.1.529株,说不定将慢慢从后浪蜕变成前浪。
在德尔塔和B.1.1.529株的后面,也许会有“更高更快更强”的“毒王”正在阴暗角落里暗暗蓄力,悄悄酝酿。
就像在3个多月之前,Delta毒株在印度盛行时,那时候我们谁也想不到它会成为流行!
我们要有底线思维,不得不防啊!
时代的一粒沙,落到每个人、每个家庭头上,真就是一座山。
不得不说,现在很多国家的疫情防疫,实在太拉胯了,也太让人痛心了。
美国累计确诊48999737人,死亡798551人。
英国累计确诊10021497人,死亡144433人。
法国累计确诊7516746人,死亡118777人。。。。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数字,但背后其实是一个个被窒息折磨的人,一个个家庭凄厉的哭声。
有意思的是,欧美的疫情烂成这样,却丝毫不影响他们媒体的蜜汁自信,还天天满世界鼓吹什么共存。
此前,美国的彭博社还发文称:如果中国不像美国那样跟病毒共存,可能成为世界孤岛。
警报拉响!新冠新“毒王”已侵入中国!
这活脱脱像班里的倒数第一,非要辅导班里的正数第一:你再好好学习的话,就要失去最后一个留级(复读)名额了。
其实,西方为什么鼓吹与病毒共存,原因不外乎是政客想要“甩包袱”,因为他们面对新冠已经无能为力了,就开始用“与病毒共存”这种理念来麻醉民众。
现在有些人中了他们宣传的毒,我就想问问他们:你们有没有想过,对中国来说,共存意味着什么?
共存就是要很多人会得后遗症,很多人的亲戚朋友都要离去,需要交出付出很多东西才可能换来勉强的结果,你具备这个承受能没有?你真正做好准备了没有? 
大家想想看,中国人口是美国人口的4.2倍,如果按照现在美国死亡63万多人计算,中国的死亡人数将是265万,多么可怕的数字啊!
然而,由于我们采取了果断措施,实际上我们死亡病例只有五千多人,我们的社会仍然有序,我们的经济继续运行。
甚至,因为中国疫情控制极为出色,中国进出口还快速增长,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投资目的地。

 

看吧,2021年1-10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431.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8%。

货物进出口规模316727亿元,同比增长22.2%,创下了历史同期的最高水平。
这个数据,让那么看衰中国经济的人,上哪儿讲理去?
所以千万不能被欧美宣扬的“与病毒共存论”所忽悠,我们要的,是和它打持久战,直到最后战胜它!
就好比抗日战争,毛主席在《论持久战》里告诉我们,我们虽然一时半会无法消灭日寇,但只要坚持打持久战,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警报拉响!新冠新“毒王”已侵入中国!

 

毛主席在书里,还把整个抗日战争分为了三个阶段:先是战略防御,再到战略相持,最后战略反攻。

现在抗疫也是如此,我们现在还处在战略相持阶段,这时候我们不能像西方社会那样躺平,而要继续坚持常态化疫情防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动态清零”!
这里说的“动态清零”,不是说要搞“零感染”,而是要最大限度早发现、早治疗、早处置,把疫情风险控制到最小。
特别是随着秋冬到来、气温降低,新冠疫情混杂着流感,又可能会来一波,我们必须更加小心谨慎,力争把疫情防控网扎得更密更牢,堵住所有可能导致疫情反弹的漏洞。
警报拉响!新冠新“毒王”已侵入中国!
具体到我们每个人,都不能懈怠麻痹,要一切行动听指挥,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加强自我防护,勤洗手、戴口罩以及保持社交距离等常态化防疫举措,仍需坚持到底!
最后,如果有人说落实防疫要求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甚至要带节奏的话。我送钟南山先生的一段话给他:
“我们需要的是集体的自由,社会的自由,国家的自由,只有有了这些自由才会有个人自由,中国才能成为新冠患者人数最少和死亡率最低的国家。”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bBsRfm3rS_5_5JcIzdNfuw

管他Linus还是RMS,Debian就是这么硬气

文 | lola

策划 | h4cd

出品 | OSC开源社区(ID:oschina2013)

1993年,8月16日早上5点31分03秒,与新闻大亨 Ian Murdock 同名的普渡大学学生在 Linux 新闻组里发了一条信息,阐述了他对 Linux 的想法,最古老 Linux 发行版之一 Debian 就此诞生。
Murdock 那时候应该没有想到,Debian 会在开源历史获得如此重要的地位。
1996年,Murdock 退出 Debian 项目的领导,接手的正是 OSI(Open Source Intiative)的发起人 Bruce Perens。在他的主导下,现在官方标准的开源定义 OSD(Open Source Definition)就是从 Debian 自由软件指导方针演化而来。
身为开源界的“长老”,Debian 无论是从经济上还是意识形态上,都表现得很硬气!
Debian 的独立性不仅体现在与商业公司保持距离,它还同时在“GNU”和“Linux”两股开源不同分支之间的分歧上,采取清醒的态度。立场硬气的 Debian 口号是:“Linux for Human beings”。
管他Linus还是RMS,Debian就是这么硬气

01、谁也不能一手掌握 Debian

Rather than being developed by one isolated individual or group, as other distributions of Linux have been developed in the past, Debian is being developed openly in the spirit of Linux and GNU.
与其他 Linux 发行版本不一样,Debian不应该是由某一孤立的个体或团体发展,而应该在 Linux 和 GNU 的精神下发展下去。
成立之初,Murdock 发布了 Debian Linux 宣言为 Debian 注入了开源灵魂,他呼吁 Debian 是为了发扬 GNU 和 Linux 的自由精神而创建。然而,又不像 Linus 之于 Linux、Guido 之于 Python…… Ian Murdock 并没有牢牢地占据着 Debian 的中心,而是在两年后就卸任离开了。
他的继任者—— Bruce Perens 能量更不可小觑。
Bruce 出生时患有脑性瘫痪,小时候言语不清,还被误诊为发育障碍,学校甚至都没有教他阅读。但所有这一切都不妨碍他成为 OSI 联合创始人、开源运动发起者、“开源定义”创建者。
管他Linus还是RMS,Debian就是这么硬气
纪录片《操作系统革命》中的 Bruce Perens 还年轻
当时的 Bruce Perens 正忙于一个叫做“Linux for Hams”的 Linux 发行版 CD,正要收录 Debian 时,却发现 Debian 需要的帮助更多。1996年4月,Bruce 被 Ian Murdock 任命为 Debian 的第二位领导者。
“Bruce 接任我是一个自然而然的选择,他已经为基础系统工作了近一年时间,为 Debian 所花费的时间比我还要多。” 当时 Debian 还没有所谓的选举制度,Ian Murdock 这样解释他的选择。
事实证明,Murdock 的选择没错。
当时的开源社区普遍都处于起步阶段,比如当时在红帽工作的 Ean Schuessler 就曾抱怨红帽对于社区连个起码的约定都没有。Bruce Perens 在1997年6月初向 debian-private 邮件列表中的Debian 开发者提出了 Debian 社会契约草案。
“Debian 开发出来之后,Debian 除了遵循 copyleft 之外,也遵循着一些其他的自由许可证。所以当时的 Debian 在自由软件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因为它没有向 Debian 之外去明确其自由软件的理念。” Bruce Perens 在后来的文章回忆说。
这个草案在 Debian 开发者内部经历了一个月的激烈讨论,最终协调修订成为 Debian 社会契约和 Debian 自由软件指导方针——也是著名的 OSD 的雏形。
管他Linus还是RMS,Debian就是这么硬气
除此之外,Bruce Perens 对于 Debian 的影响不止于此。Bruce 是个不折不扣的通才,他的领域不仅局限于计算机工程、法律等,还在动画制作公司 Pixar 工作了12年,参与了《虫虫特工队》和《玩具总动员2》两部经典之作。这就不难解释,为何 Debian 的版本号采用的是“玩具总动员”中的角色名了。
但是,Bruce Perens 依旧没能成为 Debian 的中心,他在任期间也受到了不少批评 —— 一些开发者认为他独裁,几乎掌管着所有事情,也控制着所有事情。
1997年12月,掌管 Debian 一年的 Bruce Perens 卸任,不到三个月就和 Eric Raymond 一起成立了 OSI,开始专门管理开放源代码活动及其认证标志,成为开源运动的领军人物。(有意思的是,Debian 创始人 Ian Murdock 也位列 OSI 最初的董事名单。)
而 Debian 也开始撰写 Debian 章程(Debian Constitution),避免权力集中于领导者一人身上。比如,Debian负责人可在特定的领域做出决定,但是须将之交付给另外的技术负责人;民主程序可以罢免项目负责人和推翻负责人的任何决定等等。
从此,Debian 的历届领导人几乎都遵循一年一换的节奏。在一些 Debian 开发者的眼里,Debian 负责人要做的就是开开会之类的,并把 Debian 介绍给共同体之外的世界。
当然,这样大程度地削减领导权威,也为 Debian 日后的一些问题埋下伏笔。
详情可查看:《Debian 向左:或将迎来根本性改革》

02、Debian 世界里没有“金主爸爸”

Debian 的个性不仅局限在内部,还表现在他们面对“金主”时的硬气。
Ian Murdock 建立 Debian 之前,几乎没有什么 Linux 系统可以选择,Debian 是个典型的先行者。因此,很快 Debian 就引起了 FSF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的注意。1994年11月,Debian 得到了 FSF 的一笔资金支持。
管他Linus还是RMS,Debian就是这么硬气
要知道 FSF 可并不是什么好说话的主,他们严格遵循 GNU 哲学,对于自由软件的执着是出了名的。不出所料,FSF 就因为 Debian 系统中所存在的非自由软件库发了牢骚。在 FSF 看来,Debian 应该站在自由软件的阵营里,保持纯粹的自由软件属性。
Debian 会就此受制吗?完全不可能。
1996年,时任 Debian 负责人的 Bruce Perens 发了一封邮件:“在经过一段沟通不良的时期后,Debian 与 FSF 又恢复诚心的关系并开始协作,尽管如此 FSF 已经不再因其先前对 Debian 的赞助而拥有对 Debian 计划的控制权,而 Debian 也不会再要求恢复赞助。”
简而言之,就是 Debian 小组决心减少 FSF 的持续性赞助 —— 钱我们不要了。FSF 对Debian 的资助仅维持了一年。
至此,FSF 将其归入不被其认可的操作系统名单里,Debian 因此也成为了唯一在主库中没有任何非自由痕迹却不被 FSF 认可的 Linux 发行版:
Debian 的社群契约声明其目标是使 Debian 成为完全自由软件,并且 Debian 自觉地把非自由软件排除在其正式发布之外。然而,Debian 还是维护着非自由软件的软件库。根据其项目,这些软件“不是 Debian 系统的一部分”,但是该软件库由该项目的许多主要服务器托管,而且人们可以马上通过浏览 Debian 的在线软件包数据库和其 wiki 找到这些非自由软件。
它还有一个“contrib”软件库;其软件包是自由的,但是其中有些需要加载另外发布的专有软件。这也没完全和 Debian 主发行版分离。
为了解决钱的问题,Bruce Perens 1997年随即发起了“公共领域软件” (Software in the Public Interest, Inc,一般缩写为 SPI)。SPI 发起的初衷非常简单,就是为了 Debian 不受制于自由软件基金会,其后他们认为 SPI 也应该用余力去帮助更多项目,所以 SPI 又在往后的日子里支持了PostgreSQL、FFmpeg、Arch Linux、Jenkins 等优秀项目。
因此,Debian 不仅没有任何商业巨头入主,连有点意识形态的基金会也被他们排除在了金主之列,最大程度上获得经济独立性。在 Debian 里,没有任何的坐席可言,想要在技术上主导,按照社会协约和章程,公开透明地进行贡献,开发者们就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进行开发。
这些特色使得 Debian 在众多的 GNU/Linux 的发行版本中独树一帜。
更有意思的是,Debian 与 FSF 的争吵并没有停止,直到2003年,Bruce Perens 都已经卸任好几年了,都还在两者之间劝架:Now,can we please see some work on this, rather than bickering? (感受到 Bruce 字里行间的无奈了吗?)

03、不欢迎 Linus

如果你就此认为 Debian 与 FSF 形如水火,那你就错了。事实上,Debian 的“硬气”并不是盲目地排斥,而是“有原则地”坚持,从 Debian 对 FSF 和 Linux 之父 Linus Torvalds 的态度上就能看出。
2020年9月,253 封发表于 2014 年的 Debian 项目内部讨论邮件在外网被泄露并引起了诸多关注。据这些邮件内容显示,彼时,Linus Torvalds 在 DebConf 会议上的言行引发了一些争议。 
一些人认为,Linus 在发言中将 FSF 描述成“dishonest(不诚实的)、immoral(不道德的)、lying(撒谎的)、bigoted(偏执的)”的这一行为,严重违反了社区行为准则,因此应当永久禁止他出席未来的会议。
邮件内容还提到,Debian 应该公开声明,以后不欢迎 Linus 参加 Debian 活动。
事实上,Linus 并不是第一次因为自己不当的言行引发争议,2018年 Linus 就因为在 Linux 维护者大会上的表现,导致他从 Linux 社区暂时休假,并公开为自己的言论道歉。
管他Linus还是RMS,Debian就是这么硬气
图片来源:https://zhuanlan.zhihu.com/p/46904088
而 Linus 的这些言论虽然没有针对 Debian,但是并不符合 Debian 曾在2014年制定下的一些行为准则,比如要有礼貌、善意推定、保持开放等。
既没有特别 GNU 也没有特别 Linux,立场坚定不谄媚,Debian 作为开源界的长老在各种争议中保持了风度。其实,这是由 Debian 的身份所决定。
Debian 并不单单是一种 Linux 发行版,而是一个大的系统组织框架,在这个框架下有多种不同操作系统内核的分支计划, 主要为采用 Linux 核心的 Debian GNU/Linux 系统,其他还有采用GNU Hurd 核心的 Debian GNU/Hurd 系统、采用 FreeBSD 核心的 Debian GNU/kFreeBSD 系统等。
此外,虽然 Debian 项目众多内核分支中以 Linux 宏内核为主,但是 Debian 开发者所创建的操作系统中绝大部分基础工具来自于 GNU 工程 ,因此 “Debian” 常指 Debian GNU/Linux。
至今,Debian 都是社区类 Linux 的典范,是迄今为止最遵循 GNU 规范的 Linux 系统。
管他Linus还是RMS,Debian就是这么硬气
值得玩味的是,尽管 FSF 把 Debian 挂在了不被认可的系统名单之列,但 Debian 还是在自家首页的醒目位置上放置了“自由软件基金会声明”。在这一点上,我们可能只看到了第二层,以为 Debian 在第一层,其实 Debian 在第五层。
Debian 为何能在大气层?且听下回分解。

— EOF —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xYRNa1KQU75VytNOi48jYQ

如何面对投资中的错误?忘记买入成本,两类错误不能犯!便宜的股票可能不便宜,竞争有害于财富

 

投资小红书—第66期
”比尔﹒盖茨振臂疾呼道。

 

在投资中,不犯错几乎不可能,就连股神巴菲特也不能幸免。

 

但不同的是,巴菲特更具有内省精神,他并不掩饰自己的错误,而是总结出经验教训,并以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东大会为讲坛,将自己犯过的错误公之于世,忠告他人能从自己的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

 

在投资中犯错并不可怕。“但两类错误不能犯,一是不能犯承担不起的错误,二是不能犯错后不总结教训。”具有30年投资经验的万利富达董事长胡伟涛曾总结道。

 

本期券商中国·投资小红书聚焦于巴菲特在自己漫长的投资生涯中所犯过的投资错误,以及股神从错误中总结的经验教训。投资中不可能不犯错,但重要的是具有自省精神,投资人要从自己的错误和别人的错误中进行学习。如果从心理上否认错误,将错误归咎于他人或外部环境,则同样的错误无疑会再度向你回眸。

 

如何用正确的心态面对投资中的错误。正如智者芒格所说,“你们可以通过学习,比别人少犯一些错误——也能够在犯了错误之后,更快地纠正错误。但既要过上富足的生活又不犯很多错误是不可能的。”

 

最早得到的教训:忘记买入成本,不要抓住蝇头小利

 

巴菲特六岁开始卖口香糖,10岁开始卖二手高尔夫球,到12岁已经积攒了120美元。姐姐多丽丝被招募为合伙人,巴菲特为自己和多丽丝买了城市服务的3股优先股,一共花了114.75美元。“我买的时候并不了解那只股票,”巴菲特说,只知道那是父亲霍华德最喜欢的一只股票。

 

那年6月,市场走势低迷,一路下行。城市服务公司的优先股股价从38.25美元跳水到27美元。巴菲特说,在上学的路上,多丽丝每天都“提醒”他,他的股票正在下跌。巴菲特当时觉得压力巨大。当股票回升的时候,他以40美元卖出,为自己和多丽丝赚了5美元。不过,城市服务公司的股价很快涨到202美元。

 

巴菲特学到了三个教训,并把这段时期作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之一。

 

第一个教训是,不要过分关注买入成本。

 

第二个教训是,不要不动脑筋地抓住蝇头小利,如果他能更耐心点,就能赚到492美元,他对此一直耿耿于怀,从6岁开始,他干了5年活才积攒下了120美元买了这只股票。要把“丢失”的利润赚回来,得用很多年。他将永远、永远、永远记住这个错误。

 

第三个教训是关于投资他人资金的——如果他出现投资失误,那可能会有人因他而烦恼和不安。因此,他不想对其他任何人的资金负责,除非他非常确信自己会成功。

 

每个人基本上都买到过牛股,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拿住牛股,“如何才能拿住牛股”是投资者经常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在投资中,很多投资者在赚取了百分之二三十的利润后就往往迫不及待地希望落袋为安,一只股票这帮人走了,那帮人又来,但聪明的投资者追求“一战而定”,这是因为在投资中赚若干次小钱,抵不上一次大钱对财富积累更有意义。12岁的巴菲特所学习到的三个教训至今仍然值得投资者去领悟。

 

最重要的教训:“便宜”的股票可能根本不便宜

 

巴菲特第一次下单买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票是在1962年12月12日,2000股,每股7.5美元,另付经纪人佣金20美元,1965年,巴菲特在伯克希尔的股权提高了49%,巴菲特当选董事会主席。这是一家垂败的、没有希望的纺织企业,可是它很便宜。21年后,巴菲特清算了伯克希尔的纺织品业务。

 

巴菲特如是描述自己当初在伯克希尔·哈撒韦上的投资:尽管,我当时知道,公司的主业——纺织品业务前途暗淡,我还是被它貌似低廉的股价所诱惑,忍不住出手。在我投资生涯的早期,这类股票投资给我带来了合理的回报,直到1965年伯克希尔的出现,使我意识到这种投资策略并不那么理想。

 

巴菲特后来在其致股东的信中说,除非你是一名专业的清算师,否则上述投资方法是愚蠢的。首先,最初看似“便宜”的价格可能最终根本不便宜。一家处境艰难的公司,在解决了一个难题之后,不久就会有另一个问题冒出来,就像你厨房里如果有蟑螂,不可能只有一只。

 

其次,任何你得到的初始优势会很快被公司的低回报所侵蚀。例如,你以800万美元买下一个公司,能迅速以1000万美元卖出或清算,而且可以立刻执行,那么你能实现高回报。但是,如果这家公司在十年以后以1000万美元处理掉,即便在此期间每年有几个点的分红,那么这项投资也是令人失望的。时间是优秀企业的朋友,是平庸企业的敌人。

 

巴菲特说,这个经历给我上了一课:优秀的骑手只有在良马上,才会有出色的表现,在劣马上毫无作为。无论是伯克希尔的纺织业务,还是霍克希尔德·科恩百货公司,都拥有能干、忠诚的管理层。同样的管理层,在那些具有优秀经济特征的公司里,会取得优良业绩。但是,如果他们在流沙中奔跑,不会有任何进展。

 

另一个相关教训,巴菲特还阐述道,我们还没有学会如何解决困难企业的问题,我们所学到的是避开它们。我们专注于寻找那些可以跨越1英尺跨栏,而不是我们具有了跨越7英尺跨栏的能力。相比于摆脱困境,通常简单地坚守于那些易于明白且显而易见的目标,利润会更丰厚。

 

巴菲特还说,你或许认为这项原则显然易见、平淡无奇,但我却不得不以艰难的方式学习它,实际上,不得不学习了很多次,在收购伯克希尔不久,巴菲特还收购了一家百货公司——霍克希尔德·科恩公司,幸运的是,三年之后用买入价将这家公司处理掉了。

 

芒格形容这这笔投资是“我们以三流的价格买入了二流的百货公司”。芒格辛辣地说,“买入霍克希尔德·科恩公司就像一个人买游艇的故事一样,有两天高兴的日子,一个是买的那天,还有一个是卖的那一天。”

 

在投资中,便宜可能是因为资本市场定错了价,物超所值,对于这种便宜且优质的公司可以下重注,但也可能是投资陷阱。

 

总之,估值便宜仅仅是投资的开始,而非投资的结束。比如,港股部分地产股估值低到4倍甚至2倍市盈率,但这个利润仅仅是报表的利润,而非真实现金流,部分地产股高度依赖负债的经营模式使得其估值显得失真。投资中看起来的“便宜”未必是真正的便宜,还是要认真分析便宜背后的盈利品质。

 

最惨痛的教训:竞争有害于财富

 

巴菲特把其在美国航空公司上所犯的错误定义为“今日头条错误大奖”的金牌。

 

1989年,巴菲特用3.58亿美元买入了美国航空9.25%的优先股。在1990年到1994年期间,美国航空公司累计亏损24亿美元,这种业绩相当于抹去了其全部普通股的账面净资产。1994年美国航空分红暂停后,由于形势看起来模糊不明,伯克希尔将美国航空的优先股投资减记了75%。

 

巴菲特总结出的教训是,当一个公司销售的是普通商品型产品(或服务)时,它不可能比最为愚蠢的竞争对手聪明多少。巴菲特表示,他喜欢并敬佩公司当时的CEO埃德·克罗德尼,但他对美国航空公司的分析既肤浅又失当,被公司长期盈利的的运营历史所陶醉,并轻信高级证券(优先股)表面上所提供的保护。

 

巴菲特忽视的关键地方是,美国航空公司的收入,会逐渐受到结束价格管制所带来的激烈市场竞争的影响,而它的成本结构却依然是管制年代的延续,如果这些未有抑制成本预示着灾难,那么沿用航空公司过去的记录可能也是。

 

同为传奇投资人的彼得林奇也说过:那些出售普通商品的公司,其股票上应该贴上提醒标签“竞争有害财富”。在一个缺少护城河的普通商品型生意中,一家公司必须将成本降低到具有竞争力的水平,否则就会灭亡。

 

不过,具有戏剧性的是,1997年美国航空公司开始复苏,巴菲特收回了被拖欠的优先股分红,公司普通股的价格也从4美元/股涨到73美元,巴菲特历经煎熬最终还是获得了暴利。

 

但不幸的是,巴菲特在2016年投资了美国四大“航空”公司,在2020年4月抛售了它们,巴菲特不得不再次学习了以前得到的教训。

 

最折磨人的教训:“吮吸大拇指”,错过了能力圈范围内的股票

 

巴菲特表示,最折磨人的错误是那些本来该做而没有去做的事情,这些错误是错过了一些明明知道价值所在的股票和企业,却没有买。错过一个人能力圈范围之外的机会并非罪过,但是,巴菲特错过了几次端到眼前、送上门来的真正的大机会,而且完全在理解范围之内。对于伯克希尔的股东而言,包括巴菲特自己在内,这种错误的代价极其巨大。

 

芒格也说过,“伯克希尔历史上最严重的错误就是坐失良机的错误,我们看到了许多好机会,却没有采取行动,这些是巨大的错误,我们为此损失了几十亿美元。我们现在正在改善这个缺陷,但还没有完全摆脱它。”

 

芒格认为,这样的错误分为两类:一是什么也不做,沃伦称之为“吮吸大拇指”;二是有些股票本来应该买很多,但是只买了一点。

 

巴菲特曾举过一个例子:在1989年,伯克希尔投资6亿美元的吉列优先股,后转换为4800万普通股(经拆股调整)。另一个可替代的方式是,伯克希尔原本可以直接购买6000万的普通股。当时普通股的价格约为10.5美元,考虑到大型私募所附带的重要限制性条款,至少可以有5%的折扣。两年之后,巴菲特发现,如果当初买的是普通股,而不是优先股,在1995年底,在减去“额外”的7000万美元分红之后,会多出6.25亿美元。他嘲讽道“但是,我远没有那么聪明。”

 

参考书目:

1、《穷查理宝典》作者:彼得·考夫曼 译者:李继宏

2、《滚雪球》作者:艾丽斯·施罗德 译者:覃扬眉

3、《巴菲特致股东的信》作者:沃伦·巴菲特、劳伦斯·坎宁安 译者:杨天南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C1k44V8RmbPNeUDsCfSaGw

雷军做程序员时写的博客,太牛了!

原文链接:blog.sina.com.cn/leijun

这篇文章是在雷总个人博客看到的,里面聊到了他作为程序员的一些经历、初衷以及思考。写的不错,转来给大家看看。

如果程序人生的话,这条路太漫长

我并非天生喜欢写程序,上高中时也没有想过程序员的生活。

我学电脑非常偶然,小时好友上大学时选择了计算机系,为了和这个朋友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我也选择了计算机系,开始步入程序人生的道路。

当我学会一些后,发现自己特别喜欢写程序。我是八七年上的武汉大学计算机系,大一下学期才有专业课。当我有资格上机的时候,发现电脑世界太美妙,就一头扎进去。

当时用的是 Motorola 68000 (相当 于 Intel 8088), 540K 的内存,运行的 UNIX 操作系统,八个人一起用。

大二学PC,又过了一学期,开始出现在老师的实验室,帮忙干活,当时就写了现在很多人用的 RI (RAMinit, 清内存的小工具, 看来我还是最早一批写 Shareware 的人)。

又过了一个学期,开始和校外的公司接触。大二暑假,也就是1989年8月,和一个朋友组建了 Yellow Rose 软件小组,写了我第一个商品软件 BITLOK 0.99。后来自己创业办过公司,也写过一些其他的软件。

大学毕业后,分到研究所,不太适应那里的气氛,就在1992年初加入金山软件,开始了职业程序员的生涯。后来成了金山软件研发部门的主管,但我一直都是一线的程序员。

编程的感受

程序员活在自己想象的王国里

我刚接触电脑就发现电脑的妙处,电脑远没有人那么复杂。如果你的程序写得好,你就可以和电脑处好关系,就可以指挥电脑干你想干的事。

这个时候你是十足的主宰。每你坐在电脑面前,你就是在你的王国里巡行,这样的日子简直就是天堂般的日子。

电脑里的世界很大,编程人是活在自己想象的王国里。你可以想象到电脑里细微到每一个字节、每一个比特的东西。

我爱编程这个工作,可以肯定我会干上一辈子

不少人认为程序员最多干到三十五岁就可以收山换环境了,脑子也差不多该歇歇了,体力也不支了。并认为写程序是年轻人的事情,到了一定岁数,估计没什么人再当程序员了。

当我刚有一点本事的时候,我也和大家一样觉得编程辛苦,也想三十岁后干别的。当我年长一点后就发现了自己的无知。

一个人大学毕业就二十一二岁,有点水平的时候可能二十五,接着就是过日子诸多事情。一切搞掂的时候,也许就是三十五岁。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就不用选择程序人生的道路。

电脑进入中国时间并不短,但真正大规模开始用,还是八五年 PC 开始的,因此国内真正写电脑程序的人最长也就写了十几年(不知道是否还有这样的人)。

由于电脑应用在国内时间比较短,国内开发的主力是三十五岁以下的年轻人为主。但这不表示程序员如同红粉佳人般的容易衰老。美国主力工程师以三十四十多岁的人为主。

开始的时候,我们觉得我们没有什么不能做的(现在还能听到这样的豪言壮语),而且更要命的是好象我们特别聪明,特别适合开发软件,比老外强得多。

当我们真正接触那些杰出的开发人员的时候,发现他们太厉害了,都有十多年的开发经验。虽然也有很多年轻人做了很多好东西,但决大多数的产品出自这些有丰富开发经验的程序员的手。

刚毕业的时候,编程不仅仅是爱好,而且也成了一辈子的工作。整天不知道写些什么东西,觉得特别没劲,找不到感觉,特别灰心。

后来,才明白,只有全身心地投入,程序才会有感觉。

写程序的活特别费脑子,也特别累,但我喜欢,可以肯定我会干上一辈子,虽然我没有打算一生只干这一件事。用一生来编程序是一件既容易又困难的事。

如果碌碌无为,为交差写点程序,这样的日子太好混了。但如果想全身心地写程序,写十年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现在我不少朋友都洗手了,有时我也想“用什么电脑呀,Windows 外的世界不是也很大吗?”。

面对电脑的时候,立刻顿悟:写程序还是自己最擅长的事,也是最喜欢的事。

高级程序员不是追求的目标

有的人学习编程技术,是把高级程序员做为追求的目标,甚至是终身的奋斗目标。后来参与了真正的商品化软件开发后,反而困惑了,茫然了。

一个人只要有韧性和灵性,有机会接触并学习电脑的编程技术,就会成为一个不错的程序员。刚开始写程序,这时候学得多的人写的好,到了后来,大家都上了一个层次,谁写的好只取决于这个人是否细心、有韧性、有灵性。掌握多一点或少一点,很快就能补上。

成为一个高级程序员并不是件困难的事。

当我上学的时候,高级程序员也曾是我的目标,我希望我的技术能得到别人的承认。后来发现无论多么高级的程序员都没用,关键是你是否能够出想法出产品,你的劳动是否能被社会承认,能为社会创造财富。成为高级程序员绝对不是追求的目标。

编程不仅仅是技术,还是艺术

有人认为编程是一种熟练工种,也有人把编程说成是艺术创作。这两种意见争论比较激烈。我们换个工种来看,石匠应该是熟练工种,属于工人,更和艺术似乎沾不上边。但正是这些石匠,给我们留下多少文物古迹,如乐山大佛、莫高窟等等。应该说这些石匠给我们留下了无穷的文化财产。

现代软件工业已具相当规模,很多软件的完成需要的是大兵团作战。一名普通程序员接受编写某一模块的任务后,往往只是写代码,发挥的余地很小。

在大项目中,很多程序员只能了解到和自己所编模块相关的很局部的细节,另外还受到开发环境的限制,真的很难体会到自己在从事”艺术”创造,更多的时候是感到自己在从事重体力劳动。

有的时候还担心自己苦苦参与的这个项目究竟有没有意义,是不是在同类产品中有竞争力,会不会开发出来以后就因为硬件的发展,操作系统的换代而过时……

我认为编程的工作和石匠比较相似,有技术活,更多的是体力活。不管怎么说,写出一个好软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两种想法都有片面性,编程应该说两种属性都有。

编程不仅仅是技术,也还是艺术。

编程是技术活,才有可能大规模进行,才会有软件工程和软件工厂。

也正是编程是艺术,才会有如此多的好产品,让大家如痴如醉。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ljXpb61Zj-8cSBr4Hwmb6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