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无症状感染者,我的经历也许能帮到很多人”

来源:新闻晨报

“你的核酸检测结果异常。”

 

接到这通电话时,我正在酒店集中隔离。随后,我成为上海每天公布的无症状感染者中的一员。

3月8日,我们公司有人来开会,第二天这位同事被告知是密接。

3月10日中午,正在居家隔离的我突然收到了疾控中心打来的电话,我需要到酒店集中隔离14天。

3月11日晚上6点多,我乘坐120救护车前往隔离酒店。

3月12日下午,核酸检测的结果出炉——异常。医护人员表示我需要核酸加采。很快,现场的工作人员就给我进行了一次核酸加采。下午3点多钟,又通知我门口有一套防护服,需要让我立即穿好防护服,把我转运出去。

一个小时以后,我坐上了一辆更大一点的救护车,前往了位于金山的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我是一名无症状感染者,我的经历也许能帮到很多人”

穿好防护服,准备前往金山的汪海

住院期间
发生了不少让我印象深刻的事

踏入病房的那一刻,内心的迷茫席卷而来。我有点害怕。

这里有上千名的病患,我注意到病床上贴着一张二维码,上面写着:如果有任何问题可以联系主治医生,他们看到后通过微信会逐一解答。

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留言说,换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里,自己产生了睡眠障碍。没想到,第二天就有医生给我开了一些助眠药物。我的睡眠问题得到了好转。

“我是一名无症状感染者,我的经历也许能帮到很多人”

病床上的汪海

住院期间,每天定时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和治疗。每层楼都有至少两位值班的护士,她们会细致入微地告诉我们住院期间的各项注意事项。

在此期间,也发生了不少让我难忘的事情。我和太太比较幸运,被分到一个病区。我很担心她没有热水喝,总想着烧点水给她送过去,但是每次被护士看到,都会严厉地提醒我不能随意地走动、离开病房。

这些护士其实年纪都很小,看到我们病房小伙子食量惊人,她们也会多拿一份过来。有一个小伙子快康复准备出院时,饭量变得很大,看到护士台上放着几桶泡面,就开玩笑地问能不能分点,没想到护士很爽快地就答应了。

这次和太太一起住院,没有发生什么特别浪漫的事情,最多就是我跑去医院的小卖部买点零食给她送过去,然后我们同步在手机上追剧看电影。

时间突然变成了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繁琐的工作早已经被抛到九霄云外,我每天喝水、补充蛋白质,保持睡眠,这样身体才恢复得更快。 

3月24日,我终于接到了主治医生打来的电话,他说“恭喜你,你的核酸检测CT值已经达到了出院的标准,明天就可以办理出院手续了”。更开心的是,我的太太也在前一天接到了出院通知。

后来,护士又来找我填一些表格,她告诉我,回家可以选择居家隔离,也可以选择酒店隔离,但是酒店隔离需要自费。我选择了居家隔离。

3月25日上午,护士把出院小结给到我,我问道,是否需要支付费用?护士这样回答:“不需要,走医保就行。”我住院之前缴纳的押金也全额退还了。就这样,我和太太终于回到了温暖的家中。

“我是一名无症状感染者,我的经历也许能帮到很多人”

出院回家的大巴上

突然觉得在家里
就是最大的幸福

回家后,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浦西进行封控管理了,我们家早早地做好了各方面的准备,毕竟一定得打赢这场战役。

亲戚朋友们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团结。我的几位好朋友都给我把鸡蛋、蔬菜、肉类等物资送到小区门口,再由志愿者转送到我家门口。每次打开袋子,我内心总是暖暖的。

这次经历后,突然觉得在家里就是最大的幸福。也有不少朋友和我说,居家隔离期间心情有点“emo”。我从事的是海洋相关工作,我觉得这个时候不妨可以去网上听听海浪拍打、海豚嬉戏、海鸥飞舞的声音,或许可以缓解心情。

正面情绪更容易帮我们恢复

说起我做的《上海核酸检测异常自助手册》这份文档,其实想法比较早就有了。

我和其他市民一样,看了不少新闻,刷了不少自媒体,心情确实是五味杂陈。我一直想,如果真的想让家乡变得好一点,我应该去做些什么?

有一个晚上,一个朋友问我,他们家的亲戚核酸检测异常需要隔离,内心很慌,不知道该如何准备,十分焦虑。他听说我刚经历过,就问我需要怎么做。

想到这里,我突然意识到,我的经历可能能帮助到很多人。虽然很多人觉得这是一件比较隐私的事,但我愿意告诉大家整个过程。

之所以叫“自助”,是因为我发自内心地感受到,医护人员真的非常忙碌,很多事情其实我们自己可以解决。文档里面都是我自己亲身经历,非常实用。比如接到疾控中心的电话该怎么办,再比如前往集中隔离点应该带些什么。

“我是一名无症状感染者,我的经历也许能帮到很多人”

汪海在文档中详细列举的集中隔离准备工作

从刚开始的手足无措,到慢慢地化解焦虑,还有这个过程中病人之间的互相交流。我就想把整个过程写出来,让每个人都有所准备。

写这个文档很快,前后20分钟。我选择的是共享文档的方式,我想让更多地区的亲历者也可以把自己的故事写进去。在文档的末尾,还有提问的地方,我也希望能帮助那些需要求助的人。

如果有人和我一样,核酸检测异常了,我还是想说一句,不要有太大压力。从我的经历来看,大家对于这件事还是比较宽容的,这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

文档发出后,最让我感动的是,不少人把转发我文档的群聊截图发给我,并且告诉我这份文档确实帮助到了一些人。在我看来,这体现了文档的价值。 

不能因为一两件事情就完全丧失信心。在我们身处黑夜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坚持几小时后,就能看到日出。

(为保护受访者隐私,本文使用化名)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eMK6nAdLFaUhYQ1JZIjkJg

波澜壮阔的上海滩大实验

对于上海抗疫,4月1号和2号是颇为魔幻的两天。民间(包括专业人士)共识与当前zf防疫部署在波澜壮阔中正奔向两极化。

虽然是中国最接近现代化的第一发达城市,战况之艰苦、代价之惨重依然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

浦东并没有于4月1号如愿解封,直到2号,全区均为封控区或管控区。

波澜壮阔的上海滩大实验

1号晚上,因无症状感染造成婴幼儿被单独隔离,凄惨名状令人不得不愤怒,网友呼吁,无论如何不应强制母幼分离。市妇联次日“已在协调过程中”。

波澜壮阔的上海滩大实验

有的地方一线工作人员出现面积性感染,实际丧失战斗力。

波澜壮阔的上海滩大实验

继“保卫张文宏”之后,上海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治科主任、农工党员朱谓萍成为“为上海挽回尊严”的、被市民群起“保卫”的新“真话英雄”。她回答市民咨询的20分钟电话,直接、诚恳、不假不空不打官腔,直面问题,包含人情,迅速传遍全网。虽然录音很快被封,但网友们再度使其“复活”,二次传播更为猛烈。

波澜壮阔的上海滩大实验

无独有偶,网传4月2日上午,市政协委员、民建会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教授孙小丰就目前疫情防控工作提出建言:

 

1、3 月全国一共感染人数是 10 万 3 千,样本足够大,伪差小,已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没 有重症,轻症比率非常低,绝大多数都是无症状感染者,综合一些国内外专家看法,“病毒 有较强烈与人类共存的意愿”。 2、无症状感染者和密接者,有条件的采取居家隔离的方式,可能比集中隔离更有效,也能 避免方舱医疗资源挤兑。同时,居家隔离配套措施要跟上。轻症患者应入院治疗,治疗轻症 患者,目前上海医疗资源是可以应付的,不会影响到其他病症患者的正常诊疗工作。 3、建议停止全员核酸检测筛查。 4、建议停止全社会停摆,尽快恢复正常的社会运行。目前看来,社会停摆弊大于利。 5、建议考虑尽快引进辉瑞公司 mRNA 疫苗,其有效率达到 67%,可作为第三针、第四针防 护用。 6、加强个人防护宣传,将需要市民做到的事宜宣介到位。全社会共同构筑免疫屏障。

朱渭萍和孙小丰的表态和建言,标志着上海民间共识的形成:本轮奥密克戎病毒属于“流感”性质,无症状感染的最好措施不是集中拉去方仓而是居家隔离和休息,清零措施所需资源已经严重不足,社会停摆弊大于利,……

但我们熟悉的“训诫”随即如期而来。

波澜壮阔的上海滩大实验

2号晚上,浦西浦东多小区紧急通知,“3号原定核酸检测取消,请大家等候进一步通知”。貌似有望无症状感染者和“密接者”居家隔离,民间一片希翼。

不过高兴不能太早,反转马上到来。孙副总理代表中央做出的最新战略部署公布,“要坚持动态清零的总方针不犹豫不动摇”,“应检尽检,应收尽收,应隔尽隔,应治尽治”。

波澜壮阔的上海滩大实验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防疫问答,无意中把让人不解、不安、不甘的矛盾和拧巴尽情凸显:“虽然奥密克戎的潜伏期相对较短:短则1天,平均3天,最长要6-7天左右。但目前按照国家的要求,依然需要14+7集中隔离+居家医学观察)。”

波澜壮阔的上海滩大实验

与此同时,各种民间自救活动悄然展开。“居家隔离承诺和倡议书”在朋友圈开始流传。

波澜壮阔的上海滩大实验

而仁恒河滨28号楼的“互助自救”公约,既反映着整个上海在封控和管控之下的重负,更昭示了中国民间、尤其是上海为代表的江南岭南地区的,“理性+人性”式的自觉自治能力。民间智慧,似乎又一次让“顶层设计”情何以堪。

波澜壮阔的上海滩大实验

“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也没有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要靠我们自己”。这样的民间觉醒、民间创新、民间互助自救值得热烈鼓掌。这些自下而上的涌现肯定不是完美的,但必定会为未来的变革提供丰富的初始经验和土壤。

风云变幻,疑点重重。上海滩这一场波澜壮阔,已经超出了武汉、西安、深圳等抗疫战役的意义,俨然成为一场“自下而上”的翻转实验。结局如何?且拭目以待。

波澜壮阔的上海滩大实验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f3w1UmrPBKZX1_-IZRkLkg

在录音中听到上海共识

说一下昨天文章的后续。那位跳楼的女生,在医院治疗,脱离了生命危险。消息来源是当事房东微博。

 

某高档小区的“立约”,我经过核实,证实是真的,据说签字的业主占大多数。

 

当然,就像很多读者留言所说的那样:即便业主都愿意“居家隔离”,也未必能够实现,这还取决于地方政府的防疫政策,是否能够调整。

 

今天听到一段20分钟的录音,是一位上海男性市民和疾控中心女“领导”(可能是科长)的对话,再次谈到了这个问题。

 

说实话,我听后有点感动。那位疾控中心“领导”,是一位专业人士,她回答问题非常耐心,中间一度笑了起来。

 

相比于录音传递的“防疫策略”,我更喜欢她的笑声。那是真实的、温暖的,完全脱离了“文件式”语言。

 

这位男士的父母,现在酒店隔离。“前天”做了核酸,健康云上的结果是阴性,但是“今天”接到疾控中心电话,说是阳性。这让他非常愤怒,也让他茫然,不知接下来怎么做。

 

他中间讲到,父母年事已高,这次疫情没少折腾。被拉走集中隔离,在寒风中站了2小时,后来还是一群年轻人“砸开”大门,老人才安排进隔离酒店。

 

听得出来,他在崩溃的边缘。他非常激动,语速很快,但是却又有很强的自制力,还算彬彬有礼。

 

开始这位“科长”有点敷衍,让他去打12345投诉健康云。不要说很难打进去,即便打通,也无济于事,得到的答复大概率是“感谢反映问题,要调查后回复”,最终也会不了了之。或者最后又给你一个疾控中心电话。

 

听了一会儿抱怨,这位科长破防了。她敞开心扉,不是作为“岗位人”,而是作为一位专家,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大概内容是这样的:

 

疾控、健康云、医疗机构,现在都是各自为政,非常混乱;

 

家里老人尽量不要去方舱医院,居家隔离观察就好,无症状休息三五天就好了;

 

如果120来拉老人强制隔离,让他们出示老人“阳性”的证明,他们大概率拿不出来……

 

关于“有用的知识”,其实就是“无症状和轻症”,居家隔离是更优的选择,因为这个病也不需要特别的治疗,像对付感冒那样就可以扛过去。

 

如果都弄到方舱医院,条件很差,也不会有什么治疗,反而不利于病人康复。

 

应该说,作为疾控部门的专业人士,这位“科长”的说法,并没有超过之前张文宏在微博上说的那些内容。

 

不过,她说话的情景不同了。现在是上海的危急时刻,即便把无症状都拉到方舱医院,也没有那么多铺位;即便是“统一隔离”,条件也不具备。在社交媒体上,有不少人反映有“阳性朋友”几天没人理,事实上就是在家隔离。

 

看一下社交媒体上在医院集中隔离的婴儿吧。一个婴儿车里睡两三个,没有父母陪伴。网上传言,有200个婴儿隔离在一起,只有几个护士在照顾。

 

一直等待有关部门对“200婴儿集中隔离”进行辟谣,但是反而看到不断有人证实。希望这些孩子不要出任何问题。

 

 

这就是危急时刻,最脆弱的婴儿和最危险的老人,缺乏有效照顾。这种安置办法对人健康的损害,不会比奥密克戎更低。

 

 

可以说,这位疾控中心“领导”在录音中透露的内容,再次强调了常识。她在电话中说,作为专业人士,她已经反映过N次了,但是没人听。

 

就在昨天,上海集中隔离点医疗救治组组长陈尔真在接受采访时也谈到了居家隔离的可能性,他说前提之一是,要依赖于市民的自律,因为居家隔离的时候不乱跑,就不会传给别人。陈尔真代表的不是“政府”,而是作为专家在发言。

 

这就是真实的“上海共识”,在录音中我们听到了这种共识,而录音的广泛传播,更是说明了这种共识是真实存在的。

 

向这位疾控中心工作人员致敬。她知道自己的话被录音,而且明确表示可以传播出去,那样能够让社会听到。她知道这可能给自己带来不好的后果,但是至少在那一刻,她决心承受这种后果。

 

她的平静和笑声中有着某种力量。毫无疑问,这种力量就是真正的市民精神的体现:信任彼此,相信市民可以解决问题,而不是成为问题。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1d53QiAWpTLj3IsVXJH96g

上海六院的“丁丁保卫战”推文,被骂不冤

原创:雷斯林
来源:为你写一个故事(ID:raistlin2017)

01
说来好笑。
昨天晚上,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发了一条推送,标题叫《丁丁保卫战》:
上海六院的“丁丁保卫战”推文,被骂不冤
随后澎湃新闻也转载了这条消息:
上海六院的“丁丁保卫战”推文,被骂不冤
新闻讲啥的呢。
说隔离酒店有一位外籍患者,丁丁异常勃起50个小时,情况非常罕见。而且50个小时已经远远超过了丁丁异常勃起的最佳抢救时间,后期会不可避免地造成器质性勃起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的终身健康。
推文中写:
这对年轻未婚的患者无疑是不能承受之痛。
上海六院的“丁丁保卫战”推文,被骂不冤
于是他们当机立断,找了很多专家过来联合诊断,历经一个半小时,手术终于成功:
上海六院的“丁丁保卫战”推文,被骂不冤
经过术后观察,患者恢复良好,多次核酸检测均为阴性,康复出院:
上海六院的“丁丁保卫战”推文,被骂不冤
你说丁丁肿了五十个小时,最后进了手术室做了两次手术才好,也确实不算啥小病,救了也就救了。
又解决了一个疑难杂症,医院领导想宣传一下,表示自己医院医术高超,重视患者,文章发了也就发了。
这种内容其实很多医院都会发,一来可以展现自己医院医术高超,能解决各种疑难杂症,二来可以突出医院重视患者,体谅患者的病情。
救死扶伤的好事,发发文章本来没啥。
但现在是什么时候?现在上海是什么状态?
现在上海实行所谓“全域静默管理”,为了解决疫情,全上海2400多万人都被封在家里出不去,尤其是浦东和闵行一些街道的居民,已经在家里封了两周以上了。
我的健身教练住在北蔡,一周多以前还能看到他在朋友圈开玩笑然后秀自己健身的视频,但现在朋友圈一天比一天负能量:
上海六院的“丁丁保卫战”推文,被骂不冤
上海六院的“丁丁保卫战”推文,被骂不冤
上海六院的“丁丁保卫战”推文,被骂不冤
因为医疗资源不足,病人无法得到及时的医治,浦东已经出现两例哮喘病人去世的悲剧了。
每天在上海疫情求助的话题里刷,都能看到很多因为疫情封控做不上血透的病人在发帖求助:
上海六院的“丁丁保卫战”推文,被骂不冤
就在上海六院,也有因为医院有阳性无法得到医治的病人:
上海六院的“丁丁保卫战”推文,被骂不冤
你说上海有2500万人,本来医疗资源就不足,然后现在上海抗疫又需要大量医护人员,虽然医生护士已经连轴转了,但实在是人手不足没办法。
大家都信了。
但怎么救治这个外籍人士能用到这么多医护人员?
不是说人手严重不足吗?
上海六院的“丁丁保卫战”推文,被骂不冤
于是这篇报道直接被骂了几十万条帖子。
文明一点的,质疑说“这是洋钉优先”?
上海六院的“丁丁保卫战”推文,被骂不冤
直接一点的已经对比起来了:
上海六院的“丁丁保卫战”推文,被骂不冤
还有人P了个锦旗,写了首诗来讽刺:
上海六院的“丁丁保卫战”推文,被骂不冤
我就不多举例了。
反正一个比一个难听,说啥的都有。
02
当然,六院这事到这还没完,下面才是重头戏。
在被一整个互联网的人骂完以后,六院泌尿科的人出来喊冤,六院的骨科全国排名数一数二,一直人满为患,而泌尿科则没有那么急。
最关键的是,这事明明就发生在3月2号,那会儿上海还没爆发疫情,医疗资源也没这么紧张。
也不知道宣传科的人为啥要在现在这个节骨眼上发这么一个宣传通稿,他们都觉得很冤,他们在3月2号治病救人还救出错来了?
上海六院的“丁丁保卫战”推文,被骂不冤
评论区也有人证实了这个说法。
上海六院的“丁丁保卫战”推文,被骂不冤
本来我看到稿件里提到患者10天后的恢复情况猜到不是这周的事情,可能是半个月以前,上海疫情还没那么严重时发生的,结果居然是一个月前的事情。
所以这件事并不是大家想的那样,一边已经完全没有人手了,另一边一堆医生还在那抢救一位外国人的丁丁——事情虽然魔幻,也还没魔幻到那个地步。
但依然有问题。
明明是一个月前发生的事情,为啥要挑现在发这条宣传稿?
明明是一个月前发生的事情,为啥要在里面写“日前”,就好像是刚刚发生一样?
上海六院的“丁丁保卫战”推文,被骂不冤
这到底是一次宣发事故,还是有人在故意挑拨矛盾?
到底是不够敏感没有这个意识,还是敌在宣传科?
现在网友已经在往无间道的方向联想了,表示之前六院医护冲突,领导不顾医护安危,小编昨天发这个就是在报复,是在搞加速。
上海六院的“丁丁保卫战”推文,被骂不冤
还有人玩梗,表示硬挑在3月31日发,因为4月1日是“国际爱鸟日”?
上海六院的“丁丁保卫战”推文,被骂不冤
但我觉得也可能没这么复杂,这就是一次宣发失误。
我仔细看了六院的公众号,他们好像轮流每个科室每周要发一篇类似稿件。
之前骨科发过:
上海六院的“丁丁保卫战”推文,被骂不冤
消化内科发过:
上海六院的“丁丁保卫战”推文,被骂不冤
呼吸内科发过:
上海六院的“丁丁保卫战”推文,被骂不冤
在其他科室的这些报道里,救治的都是中国人,文章里也都提到了“领导很重视,抢救很及时,手术很成功,病人很满意”,感觉这完全是通稿。
上海六院的“丁丁保卫战”推文,被骂不冤
可能本来这周轮到泌尿科的,泌尿科的稿子早就写好了就等这天发,一般而言,遇上上海现在的情况应该停发的,结果编辑没这个意识还是发布了,最后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
这事情其他医院干不出来,但在六院真有可能。
上海六院是我在上海觉得管理最混乱的一家三甲医院,每次去都觉得那边的叫号制度形同虚设,我必须装作很凶狠的样子,才能在叫到我号的时候不被各种莫名其妙跑出来“有急事”的人插队。
上海六院的“丁丁保卫战”推文,被骂不冤
这件事,骂六院的领导决策有问题可以,骂他们组织混乱也行,说他们负责宣传的人没有意识不配做宣传工作我举双手双脚同意,但连带着六院所有医生一起骂,那就有点过了。
毕竟那些治病救人的医生,也并不知道自己做手术会在一个月后被放在公众号上宣传,被拿到大众眼睛底下烤啊。
03
发现时间搞错了以后,又有一波网友站出来,指责先前愤怒发声的人太敏感,内心自卑才会看谁都是“洋大人”。
我觉得话也不能这么说。
这些愤怒发声的人,无论措辞如何,其实中心思想都只有一个:要公平。
上海六院的“丁丁保卫战”推文,被骂不冤
我们也不指望出台什么“本国人民优先”的法律,那也不现实。只希望外国人来到中国以后不要有特权,要看病就得排队,要住院就得等床位。
这说起来简单,但似乎在过去的很多年里不是这样。
比如疫情刚开始那会儿,还记得有留学生回国隔离期间“非要买矿泉水喝”结果被工作人员怒怼教育,然后拍下来热搜的事情吧。
上海六院的“丁丁保卫战”推文,被骂不冤
评论都在说:
上海六院的“丁丁保卫战”推文,被骂不冤
然而同样时间,在上海浦东:
上海六院的“丁丁保卫战”推文,被骂不冤
在长宁:
上海六院的“丁丁保卫战”推文,被骂不冤
在南京更是有一篇报道,叫《南京一街道为隔离老外提供暖心服务:帮狗找旅馆 一天送20趟快递》
上海六院的“丁丁保卫战”推文,被骂不冤
要知道,南京日报不是什么小媒体、自媒体,而是创刊近70年,实打实的官媒:
上海六院的“丁丁保卫战”推文,被骂不冤
然而,这篇报道,他们不但发在网站上,更发在了纸质报纸上:
上海六院的“丁丁保卫战”推文,被骂不冤
报道里写道:
有的老外一次只买4片面包,确保每天吃新鲜的,我们就每天送上门;老外要喝桶装纯净水,一次性购买了4大桶,我们就帮他一桶一桶从小区门口扛到楼上;有一位外国友人买了大件物品,没有电梯,我们硬是派了两个人抬上4楼、送进家里;有个小年轻酷爱淘宝,我们有一天帮他送了20多趟快递……
这还是疫情后的事情了,如果再往前翻翻,会发现还有更多,在这就不一一举例了。
在武汉:
上海六院的“丁丁保卫战”推文,被骂不冤
在南京地铁:

上海六院的“丁丁保卫战”推文,被骂不冤

所以也别怪网友敏感阴阳怪气,实在是这些年发生过太多事体会过太多事,让人不得不敏感一点。
包括“拯救丁丁”的那篇报道,虽然六院其他病例写成的文章也提到领导很重视,但最多是科室主任。而重视这个外籍患者的是院长、市领导。
上海六院的“丁丁保卫战”推文,被骂不冤
在这个节骨眼上,弄出这么一篇文章,被骂不冤。
还是那句话。
并不期待工作人员把中国人看得比外国人高,给中国人优待、虐待外国人,我希望能被一视同仁地对待。
作为一个中国人,在中国生活。
我想这要求并不高吧。
 

本文作者雷斯林,他之前有个同名公众号被封了,欢迎关注他的新号“为你写一个故事”。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Kp20dRBWlW8tGmz35htTEg

香港院士团队发现,奥密克戎引起睾丸急性损伤和萎缩!

来源:医学大全

2月24日起,英国英格兰将结束对新冠感染者的隔离义务,并于4月1日取消免费检新冠检测包的供应(弱势群体除外),正式宣告“与新冠共存”。瑞士、丹麦、德国等众多欧洲国家也加入了“与新冠共存”的大军。

 

与此同时,在新确诊病例和住院人数于过去两周分别下降了67%和38%的情况下,美国多州取消了口罩令,加州更是“首当其冲”地将新冠作为地方病来看待。“尽管仍有风险,但美国是时候开始逐步恢复正常了。”美国传染病专家、白宫疫情顾问福奇在周三时表示。

 

全球都在陆续开放,真的不用担心新冠病毒带来的风险了吗?

 

此前, 《纽约邮报》有消息称“美国一男子在感染新冠病毒后,他的生殖器缩水了1.5英寸(约合3.8cm)”。消息一出,在网上引起一众恐慌。但由于是极个别的例子,这一说法站不住脚。

 

然而,来自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的袁国勇院士团队最新研究提示,即使是轻度新冠病毒感染,都可能引起急性睾丸损伤,伴随慢性不对称睾丸萎缩以及相关激素水平的变化。该论文于2月18日刊登在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上。

 
实锤了!香港院士团队发现,奥密克戎引起睾丸急性损伤和萎缩!
  • DOI: 10.1093/cid/ciac142

 

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讲座教授袁国勇带领的研究团队,将最新研究结果发表在医学期刊《临床传染病》上。

实锤了!香港院士团队发现,奥密克戎引起睾丸急性损伤和萎缩!
(袁国勇教授:财新网)

一石激起千层浪,因为这可不是普通的后遗症……

实锤了!香港院士团队发现,奥密克戎引起睾丸急性损伤和萎缩!
(图源:微博@港大)

早前有报道部分新冠肺炎患者有睾丸疼痛的情况,另外还有一项针对男性死者的尸检也显示,出现了睾丸炎的症状。

这些现在都有了科学的解释,或与新冠有密切关系。

实锤了!香港院士团队发现,奥密克戎引起睾丸急性损伤和萎缩!
*睾丸缩小

港大在这次研究里,将小白鼠分为两组,实验组感染了新冠病毒,相比对照组的仓鼠则感染流感病毒。

然后比较两组仓鼠的睾丸和性激素的变化,发现了不得了的事情。
两组症状都不严重,但是新冠组的小白鼠的精子数量和血清内的睾丸酮在4至7日之内急剧下降

实锤了!香港院士团队发现,奥密克戎引起睾丸急性损伤和萎缩!

在感染42至120天后,仓鼠的睾丸萎缩,尺寸和重量下降,同时体内的性激素水平显著降低。

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睾丸出现急性炎症、出血、曲细精管坏死和停止生产精子的现象。

感染病毒后的7至120天,睾丸组织的炎症、变性和坏死一直在持续,而Omicron 和 Delta变种病毒也能引起类似的损伤。

对照组的小白鼠被经鼻内感染甲型流感病毒,则没有出现睾丸感染或损伤。

这项实验显示病毒可能会令男性的性腺机能减退和生育能力下降,而且患者康复后仍受影响……

其实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有研究论文,谈到新冠对男性的影响。

时间追溯到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之初,科学家们就发现重症新冠男女有别

如从性别占比上看,男性似乎更容易受病毒影响。

后续研究很快揭示了原因:新冠病毒入侵人体细胞主要依赖ACE2受体,而男性的ACE2表达水平普遍比女性更高。因此,理论上讲,男性更可能成为新冠感染的受害者。

实锤了!香港院士团队发现,奥密克戎引起睾丸急性损伤和萎缩!

去年年底《自然综述—泌尿学》发表的一篇综述论文,直接指出男性感染新冠后的潜在严重后果——生育力降低。

现在再加上港媒的报道,不得不让人警惕。

袁国勇教授提醒,在照顾新冠病毒复原期的男患者时,需注意可能会出现性欲减低和生育能力降低的情况,

接种新冠疫苗可预防这种并发症~ 

今天社交网络上都在疯传这个信息,呼吁“为了下一代”也应当防疫。

实锤了!香港院士团队发现,奥密克戎引起睾丸急性损伤和萎缩!
实锤了!香港院士团队发现,奥密克戎引起睾丸急性损伤和萎缩!

还有网友说,按照这个说法,欧美国家接下来的生育率岂不是“完蛋了”

实锤了!香港院士团队发现,奥密克戎引起睾丸急性损伤和萎缩!
实锤了!香港院士团队发现,奥密克戎引起睾丸急性损伤和萎缩!
(图源:微博)
 
新冠长期后遗症

对人体的五大类影响

美国感染率高,感染过的人也多。

让我们来看看最近《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是怎么说的。

实锤了!香港院士团队发现,奥密克戎引起睾丸急性损伤和萎缩!
(图源:纽约时报)

各国研究人员更深入地观察长期新冠患者,发现他们全身都有明显的功能障碍。

研究估计,大概10%到30%的冠状病毒感染者可能会出现长期症状,影响包括:

1)免疫系统似乎被破坏了

冠状病毒感染后的慢性免疫功能紊乱可能会引发整个身体的一系列症状。

研究发现,病人在初次感染的几个月后,自身抗体的水平出奇地高,这些抗体有时候会错误地攻击病人自身的组织。

身体跟残留的病毒作战,可能会导致脑雾、胃肠道问题和其他症状。

2)循环系统出现问题

很多人在感染康复后,还是很容易疲倦,现在有了较为科学的解释。

循环系统的功能障碍可能会影响氧气流向肌肉和其他组织,限制有氧能力并导致严重疲劳。

在一项研究中,有长期症状的康复病人在骑自行车时候,尽管有明显正常的心脏和肺部数据,

但他们的肌肉在蹬车时只能从小血管中提取一部分正常数量的氧气,明显降低了他们的运动能力。

3)对大脑的影响

一些即使是患有轻度新冠的人也会经历持续的认知障碍,包括注意力、记忆力和找词能力下降。

虽然目前还不清楚新冠直接侵入大脑的概率,但据研究人员称,即使是轻微的感染有时候似乎也会引起明显的大脑炎症。

研究发现感染可能引发被称为小胶质细胞的免疫细胞过度活跃,这种活跃与可能导致衰老和一些神经退行的过程相似。

另一个研究小组发现,长时间的COVID可以明显减少到达大脑的氧气量,这一发现也出现在一种类似的疾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患者身上。

4)对肺部的影响

呼吸短促是一种常见长期症状,但是通过普通的肺部检查–包括胸部X射线、CT扫描和功能测试–通常都显示正常。

一组英国研究人员利用专门的核磁共振扫描,在一小群从未住院的长期患者中发现了肺部损伤的初步证据。

实锤了!香港院士团队发现,奥密克戎引起睾丸急性损伤和萎缩!
(示意图)

对他们肺功能的详细扫描表明,大多数病人吸收氧气的效率低于健康人,即使他们的肺部结构似乎是正常的。

研究人员提醒说,目前还需要有更大的患者群体来证实这些发现。

目前还不清楚为什么有些人发展出长期症状,而其他人则没有。但患者本身如果有这四个特点似乎增加了长期后遗症风险:

1)在感染早期有高水平的病毒RNA

2)存在某些自身抗体

3)Epstein-Barr病毒的重新激活

4)患有2型糖尿病

总之,现在人们、包括科学家对于新冠后遗症还不算了解太多,一切都有待慢慢发现。

能避免被感染自然是最好的~

参考文献:
Li C, Ye Z, Zhang AJ, et al.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2) infections by intranasal or testicular inoculation induces testicular damage preventable by vaccination in golden Syrian hamsters [published online ahead of print, 2022 Feb 18]. Clin Infect Dis. 2022;ciac142. doi:10.1093/cid/ciac142
撰文 | Swagpp
编辑 | Swagpp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DpJjwkMTGNz0zTeMxsTp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