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根本性问题

深圳的根本性问题来源|智本社(ID:zhibenshe0-1)

作者|清和

头图|IC photo,2020年4月,广东深圳,南山区白石洲片区改造工作进行中,最后的城中村,图为农民房被新建的高层住宅包围

 

“没有什么比正确地回答了错误的问题更加危险。”(彼得·德鲁克,无考证)

 

大疫之下,全球经济断崖式下跌,国民收入下降,失业压力增加,深圳豪宅却被“秒光”,引发房价上涨的担忧。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如何整治深圳楼市被爆炒的问题?

 

深圳监管部门雷霆出击,重点整治房产中介恶意炒作、哄抬房价,收取“喝茶费”、“更名费”,要求下架虚高房源信息,打击新房市场“捂盘惜售”、抱团涨价,暂停部分项目网签,重点监控网红楼盘。

 

这是一个正确的答案,但却是一个错误的提问。

 

错误的提问,偏离了方向,模糊了本质,正确的答案让问题更加糟糕。

 

最近十多年,中国实施了100多次楼市调控,但房价依然我行我素。为什么?

 

因为我们提出的问题一直是错误的,导致没能认清楼市的本质,本质问题与解决方法南辕北辙,房价与预期则背道而驰。

 

本文继《深圳,怎么了?》《深圳,怎么办?》后,再从土地供需的角度,探索深圳楼市及城市的“根问题”;指出土地供给结构性失衡正推动深圳向“幂律型社会”演进。

 

01. 楼市的根问题:土地供给的结构性失衡

 

深圳楼市的根问题是土地供给结构性失衡。

 

很多人将深圳高房价归咎于人多地少。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开数据,2019年,深圳常住人口为1343.88万人(加上流动人口,预计总人口为2000万),土地面积为1996.85平方公里。

 

2019年,深圳常住人口密度为6730人/平方公里,远大于北京的1313、广州的2059和上海的3830。

 

人们由此推断深圳高房价的合理性,导出解决方案是深圳扩容,将惠州或东莞合并。

 

这同样是一个正确的答案,但又是一个错误的提问。

 

深圳人口密度确实远大于北上广,这是土地供需紧张的基础。但不是问题的根本,土地供需矛盾的根本问题在于土地供给的结构性失衡。

 

换言之,深圳不是没有土地,而是土地没有用在住房上。

 

证券时报·数据宝统计显示,过去十年,深圳住宅用地成交面积为431.5万平米,位居103个城市中倒数第四,不到北京十分之一,上海5.8%。[1]

 

从2012年到2017年,深圳新增700多万平方米商住工业土地供应中,居住用地只有8%。

 

深圳居住用地占整个城市面积只有11%。与国际大都市相比,这个数据低得惊人,伦敦、纽约、东京的居住用地占比都超过50%。这个数据低于北上广,仅比香港的8%高一点。

 

在2014-2018年的五年间,深圳常住人口增量达225万,新增住房供应仅约24万套。新增住房供应远远跟不上新增人口的规模,人为地制造了供需矛盾。更何况在新增供应住房中,豪宅和人才房的占比增加,加剧了商品房的紧缺。

 

深圳的土地,去哪儿了?

 

2015年,深圳市制定了《城市建设与土地利用十三五规划(2016-2020)》规定:

 

一、到2020年深圳的基本生态控制线不变,即划出不少于974平方公里不可开发的土地,大约占深圳1997平方公里的一半。

 

二、至2020年全市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比重不宜低于30%,划定了270平方公里的“工业用地红线”。

 

 

 

图:城市建设与土地利用十三五规划,来源: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

 

从这份文件可以看出,深圳制定了生态控制线和工业用地红线,合计1244平方公里,占深圳土地面积的62%,给了生态保护和工业使用。剩下的750多平方公里土地,由农田、居住、商业、交通、公共服务设施共同使用。

 

可以看出,深圳对工业、商服的土地供给要比住宅用地大方得多。

 

深圳的根本性问题

图:过去十年深圳各类土地成交面积,来源:证券时报·数据宝

 

证券时报·数据宝显示,过去十年深圳工业用地成交达到1147.78万平,成交面积位居全国第82位;规划建筑面积3586万平,位居全国第52位。商服用地成交达到394.42万平,位居第67位;规划建筑面积1765.55万平,位居第41位。[1]

 

2019年12月,为了吸引企业总部入驻,深圳一次性推出30平方公里的工业用地。这是什么概念?上海面积比深圳大两倍多,整个十三五期间新增的产业用地也不到30平方公里。

 

生态用地和工业用地多,居住用地奇缺的结果是什么?

 

2019年10月,贝壳研究院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房地产市场白皮书》显示,深圳住房自有率仅为23.7%,为大湾区11个城市中最低,远远低于香港的49%、广州的54.9%及全国的73.9%。[2]

 

深圳的根本性问题

图:大湾区城市住房自有率,来源:贝壳研究院

 

最近,央行调查统计司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调查课题组在《中国金融》上发表的文章指出,中国城镇住房自有率达到96%,而深圳的住房自有率远远低于这一水平。

 

据广发证券估算,2016年底,深圳可上市流通的住房面积为1.52亿平方米,约166.6万套。其中商品住宅1.29亿平方米,138.5万套;可流通的保障房0.12亿平方米,15.1万套;可流通的个人自建房0.11亿平方米,约13万套。

 

以近3年每年4万套新房成交估算,全市商品住宅在150万套左右,覆盖人群500万~600万之间,大约为深圳目前实际管理人口2000万以上(常住人口+流动人口)的25%~30%。[1]

 

房源如此之少,大批年轻人只能租住在城中村。现在深圳租房人群达80%,大概有1600万人租房,其中约1100万人租住在城中村(贝壳研究院估计1500万人在城中村居住)。

 

深圳的人均居住面积只有19.7平,低于广州的25平,距离东京都32.4平、纽约40平、旧金山46.5平的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仅高于香港的15平。

 

土地供给严重失衡,导致房地产市场“冰火两重天”:

 

一边是居住用地极度紧缺,供需矛盾尖锐,商品房价格暴涨,深圳成为中国内地房价最高的城市。

 

深圳的根本性问题

图:2005年-2020年1月,北上广深二手房销售价格指数,来源:谷雨,房天下

 

另一边是工业用地及商业用地严重过剩,空置率持续攀升。

 

根据戴德梁行的最新数据,今年一季度深圳商用办公楼的空置率上升至24.6%。深圳经济总量最大、最活跃的南山区的写字楼空置率上升至34.8%。前海写字楼空置率更是高达66%。[3]

 

今年还将迎来甲级写字楼的供应高峰,全年累计共有134万平方米的新增写字楼面积交付,且未来五年新增供应总计达507万平方米。

 

深圳办公楼空置率、空置率增速及租金下降速度均高于北上广。

 

深圳的根本性问题

图:2020年一季度北上广深办公楼租金及空置率,数据来源:戴德梁行

 

今年一季度深圳办公楼空置率为24.6%,高于北京的13.8%、上海的21%、广州的5.2%;空置率增速深圳为2.6%,高于北京的0.4%、上海的1.4%、广州的-0.3%;办公楼租金深圳下降3%,降幅大于北京的1.3%、上海及广州的0.6%。[3]

 

总结以上可以看出,深圳楼市的问题,根本上不是土地紧缺,而是土地供给造成的严重的结构性失衡。

 

大资本、房地产商、投资者正是看到深圳如此严重的供给矛盾,才敢于爆炒深圳楼市。深圳豪宅才会在大疫之下成为全国资金避险的标的。

 

02. 深圳城市的根问题:中产塌缩的幂律型城市

 

深圳土地供给结构性失衡,正在削弱这座城市的人口吸引力,正在改变这座城市的产业结构及竞争力。

 

我在《深圳,怎么办?》中,使用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理查德·坎蒂隆的“土地决定论”。他曾经在其著名的《商业性质概论》中指出:“土地拥有者决定了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和市场价格。”

 

如今,深圳的土地政策,决定着这座城市的前途,也影响着这座城市的前途及千千万万家庭的生活。

 

失衡的土地供给,正在将深圳推入幂律型城市——财富两极分化,中产空心化,加剧阶层固化,晋升通道受阻。

 

深圳的根本性问题

图:深圳房屋供给结构呈“幂律型”,来源:智本社

 

深圳“多生态用地、多工业用地、少住宅用地”的土地供给,导致房屋结构呈“幂律型”:普通商品住房存量、增量少,城中村及工厂宿舍多;商品房自有率极低,租房居多,尤其是城中村租住多。

 

根据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公布的数据,2018年深圳全市住房总量为1065万套。按深圳2000万管理人口计算,1000万套存量房已经足够满足需求。但是,存量房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在这1065万套存量房中,城中村住房占了510万套,工业区配套宿舍183万套,商品住房只有181万套,保障性住房只有43万套,还有单位自建房55万套,宾馆等其它93万套。

 

深圳的根本性问题

图:深圳存量房结构,来源: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

 

城中村住房和工业区配套宿舍合计为693万套,占比高达65%,为深圳最主要的居住房屋。商品住房占比只有17%,成为了稀缺品。

 

由于普通住宅用地供应不足,房屋自有率低,深圳居住模式多以租住为主。在这1065万套存量房中,出租房783万套,占比达73.5%。在783万套出租房中,城中村住宅出租房490万套,工业区配套宿舍160万套,二者合计占比83%。

 

所以,有人说,深圳是一座在城中村中“漂泊的城市”。

 

城中村住宅属于小产权,工业区配套宿舍属于工业用地性质,产权受限,流通受阻,无法向商品房交易市场供给房源。深圳能入市流转的存量房(商品住房、单位自建房、)只有25%左右,导致大规模的存量房屋的流通率极低,只有0.6%左右,远远低于国际大都市的4%以上。[2]

 

深圳的根本性问题

图:幂律型城市,来源:智本社

 

土地供给结构决定了财富及社会结构。深圳土地供给结构决定了房屋供给结构呈现“幂律型”,房屋供给“幂律型”决定了城市的财富、社会阶层结构呈现“幂律型”。

 

最典型的现象是中产阶级塌缩,掉落到中低收入阶层。

 

深圳已经成为全国购房难度最大的城市。今年4月份深圳二手房均价为55386元一平,其中南山达8.6万一平,福田达7.78万一平。根据深圳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9年深圳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25万元。

 

深圳的根本性问题

图:2018年大湾区城市房价收入比,来源:贝壳研究院

 

从房价收入比来看,深圳的房价收入比为30,高于香港的21、广州的14,是大湾区、乃至全国购房压力最大的城市。多数人在深圳一年的收入,无法购买一平米的普通住宅。从2015年开始,大多数深圳人的收入追不上房价。以当前深圳的房屋均价和人均可支配收入计算,一个人需要连续工作100年,才有可能买得起一套普通住宅。

 

深圳的高房价已将大多数人拒在中产阶层的门外,同时也将部分中产打落到中低收入阶层之中。

 

再看精英基层。大规模的生态用地、工业用地、人才房以及高房价支持的金融资产,让富豪阶层、社会精英坐享房价升值、财富膨胀、产业投资红利的同时,还能享受森林城市、花园城市的红利。

 

高房价逼迫深圳正向幂律型社会的演进:阶级固化,财富分化,中产阶级坍缩,精英阶层财富膨胀,低收入基层规模庞大,晋升通道逐渐被关闭。

 

为什么强调中产阶级的重要性?

 

中产阶级的崛起,是近代世界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的成功经验,是一个国家政治及工业文明的象征。

 

二战后,全球中产阶级大爆炸性增长。大规模的产业工人、工程师、职业经理人、知识工作者,打破了财富阶级固化,晋升为中产阶级。

 

全球中产阶级人口占比从1950年的23.5%增长到2006年的50.2%,超过一半世界人口。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中产阶级占全社会家庭总数的比重在7O%以上,发展为以中产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

 

庞大的中产阶级,是社会稳定的支撑,是经济发展及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是市场消费及内需的主力军。他们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及财富实力,可以平衡社会力量,促进社会与经济良性循环。

 

中产阶级,容易毁于泡沫危机,尤其是房地产及债务危机。

 

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欧美国家大量中产家庭破产。据斯坦福调研的数据显示,美国的中产阶级在2008年金融危机里损失惨重,大约占到了总财产的四分之一。

 

房地产泡沫、债务危机、金融危机,导致中产阶级坍缩,“集体向下沉沦”,富豪财富不降反增,贫富差距分化,橄榄型社会有向幂律型社会演变的趋势。

 

有人说,中产阶级购买房子,财富不是大规模增加吗?

 

我在《全球中产阶级:“纸牌屋”与“扫地出门”》一文中说过:“房子,是富人的财富,却是中产的债务‘纸牌屋’”。

 

中产的房产背面就是负债,负债是真实的,而财富只是纸面上的。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调查显示:房贷是家庭负债的基本构成。有负债的居民家庭中,76.8%的家庭有住房贷款,户均家庭住房贷款余额为38.9万元,占家庭总负债的比重为75.9%。[4]

 

深圳的根本性问题

图:2019年城市二手房贷款成交比,来源:链家,贝壳研究院

 

深圳的购房杠杆率高于北上广。根据链家交易的数据,2018年深圳二手房买卖中贷款成交占比达到92.4%,高于北京的77.6%、上海的76.3%。深圳月供收入比达90%,居民杠杆率达82.3%,均高于北上广。

 

中产几乎将毕生的财富都集中到房产中,一旦房价崩盘,中产财富可能沦为负资产。若中产在疫情时期或房地产泡沫危机中失业,那么家庭债务风险则大幅度上升。

 

深圳的高房价将大多数人挡在中产大门之外,将一些中产打落到“高负债、低消费、低幸福指数”的生活环境中,推动这座城市向幂律型城市演变。

 

03. 深圳转型的根问题:以人为本的橄榄型社会  

 

幂律型社会最大的危害是阶层固化,晋升通道狭小,大量的人滞留在中低收入阶层,甚至掉入“贫困陷阱”。(详见《贫困陷阱:穷人翻身有多难?》)

 

在深圳,有这么两类人群:

 

一是龙华区“三和大神”(无贬义)。

 

在深圳龙华,有一群围绕着三和人才市场生存的临时工。这些90后青年通常干一两天活,日结两三百工资,然后在网吧消遣几天,吃着泡面,玩着游戏,睡在网吧。当工钱花完,又重新“出山”,干一两天活,拿到工资后再泡网吧。

 

他们的生活被锁定在恶性循环的“贫困陷阱”之中,高房价就是这把沉甸甸的铁锁。房子,是城市中产根植于内心深处的不安情结,以及渴望改变命运的现实冲动。但是,一旦房价涨到让他们难以企及的高度,他们便失去了努力打拼的斗志,甚至失去了正常生活的勇气。

 

二是南山区数字货币投机者(无贬义)。

 

在深圳南山区,你或许还遇见过另外一群90后青年。与“三和大神”不同,他们满怀激情与斗志,口若悬河,偶变投隙。他们是一群数字货币投机者。

 

深圳高房价将改变命运的标准拉升到相当的高度,这群青年不愿做产业工人,选择铤而走险,渴望像孙宇晨一夜暴富。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将中产界定为知识白领、技术工程师、职业经理人。其实,上个世纪大量中产诞生于产业工人,如五六十年代的美国五大湖区的汽车工人、七八十年代香港黄大仙工业区的产业工人。

 

香港的中产始于狮子山下的黄大仙工业区。70年代,寮屋区居住着9万的低收入人群,其中大部分都是移民以及非原著居民。香港政府实施“抵垒政策”,吸引移民者到黄大仙工业区工作。

 

到1980年第三季度,黄大仙工业区工开设3634间工厂,雇用了91036名员工,绝大部分工人都来自寮屋区。

 

1972年,香港政府出版的《一九七一年香港年报》显示:“香港似有日渐丰裕之社会,而中等阶级亦愈形庞大,其情形与其他先进国家无异。”[5]

 

在香港工业化浪潮中,他们坚信“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吃苦耐劳,顽强拼搏,改善了自己的家庭,晋升为中产,实实在在的干出了不屈不挠的香港精神以及“东方明珠”的荣光。这群产业工人的中产梦,成为了狮子山精神的最佳注脚。(详见《香港往事 | 一人,一城》)

 

当时,位于香港九龙荔枝角的美孚新邨成为香港第一代中产的安家之所。有了房子,中产才算是这座城市的真正主人。

 

不过,香港人的中产梦终结于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不少中产的房产沦为负资产。如今,香港的高房价阻隔了香港社会阶层的进阶。

 

每一座城市,似乎都有个具有中产代表性的“美孚新邨”。但是,深圳没有。深圳的中产还没成长起来,大量的产业工人还没真正认识这座城市,这座城市的房价已涨到让他们难以奢望的高度。

 

这两类青年在行为上可能比较极端但很有代表性。更多的人可能会因这座城市的房价而选择离开。

 

我担心,这次疫情会成为深圳人口流入的拐点,也可能成为深圳城市竞争力的拐点。虽然过去几年深圳一直是全国人口吸引力最强的城市,然而种种迹象表明,越来越多人在逃离深圳:

 

2019年,深圳的城市新增人口只有41万,同比下降15万,少于广州的43.7万。

 

2019年,深圳移动网络用户数量断崖式下跌,从2018年的2904万下降到2518万,一年消失了424万用户。

 

从2008年到2018年,深圳小学生在校人数增长率达75.5%,远高于北上广。但是,2019年,深圳小学生招生人数居然出现负增长(-1.1%),幼儿园招生人数更是下跌7.1%。

 

今年疫情期间,在微信指数上,“逃离深圳”出现三次小高峰,以四月最甚,一批深漂正在转租、清退出租屋离开深圳。

 

深圳的根本性问题

图:“逃离深圳”的微信指数,来源:微信指数,智本社

 

根据人社部数据,截至3月19日,还约有2500-3000万人农民工未返城。有研究认为,还有5000万农民工未返城。其中,深圳有多少?五一后,能否回来一部分?

 

这次疫情对深圳的冲击可能大于上海、广州及其它一线城市(北京受隔离政策的特殊性影响)。

 

大疫之下,外贸受阻,深圳支柱产业外贸、出口制造业及国际物流遭受冲击。深圳经济的对外依存度达110.6%,远高于远高于上海的89.2%、北京的81%和广州的42.3%。

 

外贸受阻,投资低效,内需似乎是唯一的增长动力。然而,深圳中产羸弱,中产消费被房价挤压,城市内需受到抑制。人均年度消费总额占人均GDP的比例仅为27%,远低于北京的41%、上海的39%、广州的44%。

 

庞大的中产阶级,可提供强大的内需动力,美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超过70%。中国,尤其是深圳,中产消费不足,经济系统无法生成可持续增长的内循环及内生动力。

 

如何破局?

 

只有提出正确的问题,我们才能往正确的方向去寻找答案。

 

我们回到原点,从深圳土地供给出发,提出好问题,再解决问题。

 

4月28日,深圳住建局领导表示,深圳有很多标本兼治的手段来解决房价问题,比如对高房价在交易环节征高税收,推出房地产税,“五限”(限购、限价、限贷、限售、限户型)调控措施及加大供应。

 

这些都是好答案,但是我们的问题是错的。正确地回答错误的问题,会使问题更加糟糕。比如,对新房限价,深圳新房比二手房低几万块一方,这反而吸引资金毫不犹豫地涌入抢购。这样越调控越扭曲。

 

深圳的根问题并不是高房价,而是土地供给结构性失衡。从这个正确的问题出发,答案好坏无非是能力问题,而不是方向问题。

 

这篇文章与《深圳,怎么办?》,在内容主体上没有太大的变化,但为什么还要写?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即《城市建设与土地利用十三五规划(2016-2020)》实施的最后一年。

 

如今面临改革开放40年以来最为关键的形势,深圳正在制定“十四五”规划,强烈建议政府部门能够扭转十三五规划中的土地规划问题:

 

一、重新科学评估并确定基本生态控制线(不少于974平方公里)。

 

香港有23个郊野公园、15个特别地区、4个海岸公园及1个海岸保护区,合计约占香港总面积超过38%的土地,被冠以环保之名明确禁止开发。

 

香港政府试图开发大屿山岛给市民提供公屋,但是大地产商裹挟极端环保主义阻扰土地供应。这导致香港的土地开发率仅有3.7%,住宅用地占比只有6.8%。

 

深圳政府对生态控制线需要拿出科学的评估依据,如此才能更合理的支配土地资源,同时减少地产商、有产者与大量无产者之间的矛盾。

 

二、重新科学评估并确定工业用地红线(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比重不宜低于30%,270平方公里)。

 

30%的工业用地比重是否有科学依据?

 

当时划定30%的工业红线可能是按照工业产值比例计算的。根深圳统计局数据,2019年第二产业产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8.9%,与之匹配的是30%的工业用地比重。

 

问题在于,如今工业用地已经严重过剩,办公楼空置率持续走高,更何况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也一直在下降。下一个五年计划,完全可以考虑下调工业用地比重。

 

三、试点土地要素改革,加大城中村的土地供应。

 

除了向生态控制线、工业用地红线要地,还要向城中村要地。

 

4月9日国务院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这份表示:“制定出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指导意见。”

 

深圳作为改革的先锋城市,理应率先推动农村集体土地入市改革,激活庞大的城中村集体土地,才能为商品房提供大规模的土地供给。农村集体土地供给方向应该是普通商品房用地、保障性住房用地,而不是豪宅及高档商品房,如此反而加剧结构性矛盾。

 

2018年,深圳计划到2035年新增商品住房不少于70万套,占新增住房供应总量的40%。但是,70万套最多覆盖200多万人口,与市场需求相去甚远。接下来,深圳必须加大普通商品住宅的土地供给。

 

农村集体土地入市,打破供给主体过于单一的问题,促进土地供给多元化、市场化,让更多的中产有选择购房的机会。

 

四、大规模建设保障性住房,尤其是安居房、廉租房。

 

深圳还计划到2035年深圳的保障性住房供应量不少于100万套,但是最多覆盖300万人。到2035年,深圳保障性住房的覆盖面可能只有15%,远远低于新加坡的85%,甚至低于香港的50%。

 

土地供给市场化,加大土地供应,土地交易自由竞争,让土地价格、房地产价格由市场决定,逐渐打破过度调控,辅之以豪宅税等政策,同时加大保障房供应。

 

这就是从正确的问题出发,去寻找正确的答案。(详见《房价,为何居高不下?》)

 

深圳虽然土地财政依赖度低,但作为金融城市,容易出现支撑高房价以做大金融资产的倾向。目前的高房价,加剧产业空心化、经济泡沫化,推高负债率,不利于经济转型升级。

 

深圳的根本性问题

图:橄榄型社会,来源:智本社

 

深圳的工业用地、人才房、城中村难以支撑“总部经济”和新兴产业。产业工人、技术工人、知识白领、工程师、管理者及庞大的中产,才是深圳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而与之配套的不仅是工业用地、豪宅和人才房,更重要的是大规模的普通商品房、廉租房、安居房及医疗、教育等公共用品。

 

深圳,这座城市的转型,需要以“土地决定论”找问题,以“人才决定论”找答案:

 

从过去的“输血”逐渐转向“造血”,从“人口随产业走”转向“产业随人口走”,核心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并培养人才,构建以人为本的橄榄型社会。

 

有人说,深圳承载着示范区和大湾区的政治重任,立足高远,着眼大局。但是,小平同志推动的改革开放的经验告诉我们,戴得帽子太多走不动,“发展才是硬道理”。

 

“中产,是现代社会里一个开放的、容许凭个人努力而可以改变身份地位的社会制度与环境的象征;

 

是不靠背景后台、自力更生的成功人士,是拥护开放的、进步的、自由的思想的代表;

 

是一股以温和的、和平的、渐进的、改良主义的手段来争取社会改革的力量;

 

是社会上一种持平的、客观的、理性的声音等等。”[6]

 

参考文献:

 

[1] 中国城镇住房自有率达96% 户均资产超300万,陈见南,证券时报;

[2] 粤港澳大湾区房地产市场白皮书,贝壳研究院;

[3] 2020年一季度深圳商办市场回顾与展望,戴德梁行研究院;

[4] 2019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情况调查,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中国金融;

[5] 一九七一年香港年报,香港政府,香港:天天日报有限公司;

[6] 香港中产处境观察,吕大乐,王志铮,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感谢贝壳研究院、戴德梁行研究院、证券时报·数据宝等为本文提供研究及数据支持;另,本文观点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

 

End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a2YOMlSazydPFbaqobcGkg

值得收藏的投资精选书单

首先庆祝这个号历经三个月,终于回来了!
前几个月的日志都在“侯安扬看投资”上,大家点击上方的链接可以关注!
今天总结一下过去读过的书,有关于投资的。
 
我读书量比较大,关于投资的书从十几年前就接触,那时候市面上还没有今天这么多投资相关的书,当时能买的书都买了。
 
这些年下来,读过的投资的书至少是几百本。不过大量的书,价值不高,只有少量的书才值得一翻再翻,今天列一些。
我觉得读书是很个人的事,得自己的水平上去,才会知道什么书是值得深度阅读、一读再读。
我分为:投资技能类、企业管理类、人性相关。
 
大体上,重要程度是人性相关>企业管理>投资技能。很多投资大师,都是对人性的理解非常深刻,对世界的看法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哲学成分浓厚了。
当然投资有不同流派,打板的未必需要这么辛苦的读这么多书。
一、投资技能类
第1本:《历年巴菲特给股东的信》
这个其实不算是书,而且网上有大量的收集和整理。我基本每年都会翻来看,常看常新。
我觉得2010年之后他给股东的信里面讲关于投资的东西明显少了,比较精华的是80-00年这段时间。
有很多人把巴菲特给股东的信做了整理分类,最好不要看那种解读类的,我发现作者的水平没到巴菲特的高度,会让你理解有偏误。
有英语阅读能力的,尽量看原文。
第2本:《穷查理宝典》
值得收藏的投资精选书单
芒格的演讲集,我也每年都看一遍,有些东西你有一定阅历了,再去看,感受很不一样。像讲误判心理学的那篇东西,最近疫情的事情,我就看到各种角色在否认现实,非常经典。
里面提的投资的东西比较零散,但是很值钱。像芒格提到,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涌来一轮浪潮,能挑到那种冲到浪尖的公司,一辈子挑到一家,就有足够多的钱了。
极具智慧,需要一读再读。
第3本:《怎样选择成长股》
值得收藏的投资精选书单
费雪的书,对于成长股的挑选,有一些要点,我认为到今天都没过时。不过都是定性类的,没有具体实际操作指南,也不要把它当成操作指南就是。
巴菲特在70年代后,选的公司已经是越来越偏向优质公司,他自己说是受到费雪的影响,离开了格雷厄姆式的做法。
第4本:《股票大作手操盘术》
值得收藏的投资精选书单
这本不是价值投资的,是曾经的股市之王利弗莫尔破产后写的书。而且整个投资体系,完全不是价值投资的做法,算是趋势投资的鼻祖。
对股价的看法,影响了数代人。
最后有一套复杂的股价表格图,是利弗莫尔在计算机时代前对股价的手录,亲身感知股价趋势的变化。
第5本:《击败庄家:21点的有利策略》
值得收藏的投资精选书单
这本是索普写的,其实不是讲投资的,讲玩扑克的。但是里面有大量关于胜率、赔率的知识。
总得来说,要在胜率、赔率都对自己有利的时候,才去下注。
他是教授,后来做量化投资,个人经历非常传奇,在投资里有大量的数学知识运用,特别是概率论的知识。
如果没兴趣翻概率论的教材,这本是很不错的。
第6-8本:塔勒布的《黑天鹅》、《反脆弱》、《非对称风险》
 

值得收藏的投资精选书单

值得收藏的投资精选书单

值得收藏的投资精选书单

如果你今年看这3本书,会有更深刻的理解。这3本书让我对风险的认知上升了非常非常多。
今年的疫情,近100年都没有过,也就是说地球上几乎是所有人都没经历过类似的事情。
这种类型的风险,就是塔勒布说的“黑天鹅”。
在投资上,也有很多事情,是个人经验没法遍历的。这时候,要是出现了完全不懂的事情,该怎么处理?我今年投资体系的进化,因为疫情这事,把这块给补上了。
我觉得对投资收益有帮助的,是《反脆弱》这本书。这本书对我的启发很大,有些行业、有些公司战略,确实有反脆弱的做法。
我刚读的那会,甚至拿这个去审视不同的投资策略,发现原来投资策略也有这个问题。有些投资策略具有天生的脆弱性,其实是不可持续的,但是一般人很难理解这点。
《非对称风险》这本,其实塔勒布抨击了一些政客做决策不用承担决策失败的风险,包括银行业赚钱是自己的、亏钱是国家的,也是这个问题。
第9本:达莫达兰的《估值》

值得收藏的投资精选书单

这本应该是我推荐的书里,最教科书、最无聊的了。
我那会也是硬着头皮啃下来,对估值的理解深刻了许多。也有一本简单版本的,也是这个作者写的。
像不同企业处在不同阶段时,估值方式就不同。很多人拿着一两个指标去套用,其实并不科学。这本书讲了不同阶段、不同行业的估值方式。
第10本:《炒股的智慧》
 

值得收藏的投资精选书单

跟上面那本相反,这本书最容易入门的,我十多年前读的,当时印象很好,因为它给了投资领域一个比较大的框架。
其实我觉得我要是写这种类型的文章,能写的比这本书好,不过我职业不在于此,希望有人能把这个事情做了,算是投资者教育。

投资技能类的,就列这些吧。大量的都没列进来,像教材类的书,做价值投资肯定是少不了财务的知识;即使是做趋势投资的,也有仓位管理等相关的书可以,但这些都是相对小类别的。

二、企业管理类

我感觉我这几年对投资理解的进步,是跟读这类型的书、和经营企业自身体会关系特别大。

其实巴菲特给股东的信里有大量的企业管理的知识,但是没有经营企业的人,很难体会到里面的精妙。

我举个例子。巴菲特对家族企业评价非常高,对职业经理人制度评价一般,这个其实是企业治理的问题,家族企业更容易制定长期战略。如果你去看中国保险业的几家,你就会看到因为企业所有制的问题,能坚持长期战略的寥寥无几。

如果你没有亲身体会企业经营管理,巴菲特那几句话,对你就是废话而已。

但是,市面上以企业家的角度来理解企业的投资者太少了。有一个人是特别成功的,就是段永平。能把企业管理和投资一起做的,一旦走通了,就是大师级别的。

我也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到这个份上。

第11本:《任正非演讲集》

首推的就是华为的创始人任正非的演讲集。

网上有很多类似的书,我看的是它第一手的、按时间序列来整理的文档。网上很多书,都是拿着任正非的演讲抄来抄去、然后自己胡乱解释的。

华为从成立到现在,年化增速在30%多,就从一个小破公司到去年8000多亿营收的超级巨头。如果长期保持这个回报率(散户看不上的回报率),那就相当于华为成立时你就是它的股东了。

里面既有经营的哲学、也有执行层面的一些经验教训。而且我读的时候,我觉得华为集合了前人很多优秀的做法,规避很多潜在的教训。你可以大概的理解成1949年前的毛、改革开放后的邓的路线,中间没有文革等弯路。

我觉得任正非只做企业家简直是大材小用了。

第12-13本:安迪·格鲁夫的《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格鲁夫给经理人的第一课》

值得收藏的投资精选书单

值得收藏的投资精选书单

这两本的作者是英特尔的CEO。

第一本《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我印象深刻,特别是讲企业面临战略机遇时,要如何去面对。当年英特尔差点被日本人干掉,那会面临着重大的战略转型,格鲁夫带领着英特尔把业务重点放在处理器上,后来英特尔大辉煌。

第二本《格鲁夫给经理人的第一课》,里面都是经营企业的理念和执行。比如他特别强调企业要在原材料阶段就发现问题,不要等产线把产品都搞出来了,再挑出问题。把问题放到越前期,企业的成本就越小。

第14-15本:韦尔奇的《赢》、《商业的本质》

值得收藏的投资精选书单

值得收藏的投资精选书单

这两本书也是特别棒的企业管理要看的书,作者是前通用电气的CEO,韦尔奇,今年刚过世。

很多人不知道,今天阿里巴巴其实吸收了鼎盛时候通用电气的优点,当时是关民生把通用的文化给带来早期的阿里。

我研究阿里的时候,明显看到韦尔奇这本书的做法理念得到推广和贯彻。像他特别强调企业文化,好企业通常就有好的企业文化。这个东西很虚,我原来完全没感觉,这两年才发现它对企业是长期影响的。

第16本:稻盛和夫的《活法》系列

 

值得收藏的投资精选书单

这套我也归类到企业管理中,稻盛和夫是日本的经营之神。他的书我都看了,也不知道是不是出版社是故意把它弄成很多本,反正我这里算成一本吧。

里面有大量的篇幅,其实是他自己对自己的发问:创办企业初心是为什么。有大量的自我反思,据说他受到王阳明哲学的影响很深。

我从他的书里学到一点,企业家要长期高度专注,你拿这条去过滤上市公司,发现没多少值得关注的。特别典型的反例就是乐视,什么热追什么。有反例存在,容易理解正面例子的份量。

第17本:克里斯坦森《创新者的窘境》

 

值得收藏的投资精选书单

这本书是乔布斯推崇的为数不多的商业书籍,能被乔帮主看得上的,那肯定蕴含的道理是很深的。

里面确实能学到很有用的企业经营知识。革命性的产品,很早期的时候都是充满着大量的缺点,比如性能不如老产品的好、价格过高等。但随着产品的迭代,它会显示出本来的面目,到某一天就进入取代老产品的阶段。

但企业要创新搞新产品,得企业的架构啊、流程啊,都得适应。所以巨头公司往往都做不到,因为它们的这些东西都是跟老的产品匹配的。

在投资上,千万不要因为产品、公司处在早期阶段有各种各样的毛病,就乱加否定。企业、产品都跟人一样,需要成型的时间。这点其实很难做到,所以机会往往都是极少人拥有。

 

第18本: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值得收藏的投资精选书单

这本书是非常棒的,但是读下来如果没有切身的教训,可能会很难知道它的价值。
它提了几点,其实不仅是做企业了,也可以放在做人的层面。像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大量的企业管理者都花时间在不重要的事情上,比如无效的应酬。占用大量的时间,对企业经营帮助甚微。
里面讲要科学决策,企业管理者不要做过多决策。如果做到这点,那你会感觉到这个企业好像日复一日,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事。
我读了才知道,只有烂企业家才需要觉得自己英明神武,一个又一个的新点子。牛逼的企业家让企业转起来之后,企业大多都是常规事项。
这相当于把问题提前发现,提前解决了。就好比今年疫情的事,如果提前发现并科学决策,那就不需要这么惊心动魄的全民抗疫。
第19-20本: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剧变》
 

值得收藏的投资精选书单

值得收藏的投资精选书单

其实这两本不是企业管理的书,但是我读的时候,能明显发现芒格推崇戴蒙德的书,是有深刻的道理的。
企业好比自然环境中的物种,大环境变化,有些企业就容易被干掉,有些企业就容易适应这个环境。
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讲为什么是欧洲人征服了美洲、大洋洲等其他地区,而不是反过来,就是因为地理环境造就了农业先在新月沃地出现,技术传播东西向传播容易。
我打个比方,如果我们今天面临的疫情是一直持续的,那这个大环境改变,会重塑很多商业,像餐饮业真的是要大批关停了,不需要那么多店了。
这个事情在这些年,是真切发生了:移动互联网兴起,整个商业生态在重塑。如果理解了这点,对投资机会的敏感程度肯定是要高不少的。
而他最新的这本《剧变》,也非常应景:如果有突如其来的危机,应该怎么处理?他的书里,讲的都是国家危机,也适用于个人面对的危机。危机处理的第一条:是首先要承认危机。
三、人性相关
我越来越觉得,投资会放大人性,人性的好和坏都在资本市场得到放大。投资本事再好,理解企业再好,如果克服不了人性的弱点,那落到市场上也是一顿胡乱操作。
要追问到投资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证明自己、为了赚钱、为了赌博般的心理?
面对真实的自己,通常需要灵魂拷问。
其实最好能去看哲学类的、灵性类的。最后不过限于国内这两类书都特别不受欢迎,很难跟投资直接联系。像乔布斯推崇的《禅者的初心》,这个我觉得很有用,但我感觉大量的人不会这么看,会直接觉得它是宗教类的书籍。我列的少一点吧。
第21本:孔子《论语》

值得收藏的投资精选书单

是中国人都应该背过里面的段落吧?
不过,我自己的经历,对里面的意思进一步理解,真的是步入中年的时候了,10年前完全没感觉。
最脍炙人口的,“吾日三省吾身”,真正做到太难。每个人基本都过度自信,基本没有人不认为自己不会反思、反省的。真正做到这点,太少太少。
如果投资上能不停的去找自己的不足,那进步会飞快。这就是做人和投资最直接联系了。
这个是教做人的,我觉得中国传统智慧有大量的好东西(也有不少需要抛弃的糟粕),《论语》教做人的道理,是一辈子都要学的。
第22本: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值得收藏的投资精选书单

德国的哲学家叔本华的名作了,他更有名的是《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这本书讲“如何愉快的度过一生”,这是个大课题,无数哲学家都在这里探讨。我不知道今天的教育如何,反正我从小地方出来,没人教我要读这种偏唯心主义的书。
这些都是出来工作了,有些感悟,才自己去找来读的,读着读着,会发现读得晚了,最好能在初高中就读了,或者大学期间也读过。
叔本华在这里说“思考是快乐的源泉”,我觉得投资的本身就是一种思考行为,我确实是在这里找到快乐,投资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而且,我接触过的大佬,明显也表现出这种倾向,投资更多是让自己体会到发现世界、探究世界的目的,顺便把钱赚了,这种是很高的境界。
第23本:卡内基《人性的弱点》

值得收藏的投资精选书单

巴菲特在20来岁的时候,参加过卡内基的课程。我看一个关于巴菲特的采访,他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把这个课程的结业证书给裱起来。
他不把自己的什么大学毕业证裱起来,反而是把一门接近于心灵鸡汤的课程结业证书视为珍品,可见这件事对他人生的帮助。
《滚雪球》讲巴菲特的一生,他很早的时候是情商比较低的,但是卡内基的课教他如何跟别人打交道,教他如何做人。
《人性的弱点》,其实就是一本教做人的手册,比如:要主动的赞美他人,要先谈自己的错误……
你读巴菲特给股东的信,你会发现这些做法渗透在里面。
第24本:弗兰克尔《活出生命的意义》

值得收藏的投资精选书单

作者是在集中营里幸存下来的,对生命的感知异于常人。
他认为寻找人生的意义是生命所在,而且因为他特殊的经历,认为没有苦难和死亡,人的生命就不完整。
他这种处世态度,对投资特别适用。只要长期待在市场,总会碰上各种挑战,我们需要跟他那样面对挑战时,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第25本:《富兰克林自传》
 

值得收藏的投资精选书单

“美国三杰”之一,开国元勋,是芒格的偶像。
芒格的很多行为,明显是模仿了富兰克林。富兰克林有非常多的成就,他不仅是政治家而已。
诚实、理性……人类拥有的优秀品质,在富兰克林身上都能看到。
这本是他的自传,但是他自己为人谦逊,写得自己特别的平凡,从他落笔里面你感受不到气势磅礴、历史伟人的气息。而实际上他一点都不平凡,这也正是他谦虚这点的体现。
给乔布斯写传记的那个艾萨克森,也写过富兰克林的传记,两本一起看可能更有感触一些。富兰克林特别勤于思考,如果目的是为了投资赚钱来阅读、并得到他这些品质,那人生太幸福不过了。
金钱在这些品质面前,就是一滴水之于一片海洋。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PTF4czRCAYJ6tleLZzGlMQ

KOL心理阴影:还能红多久?未来在哪里?| 小马宋

在我印象中,自媒体这个名词流行起来似乎是微信公号火了之后,但在微信公号前好多年其实就有自媒体这种形式了。从早期的网络文学论坛、天涯、西祠胡同、豆瓣到博客、开心网、微博、知乎、果壳,再到微信公号、快手抖音、B站、小红书、直播等等,一代代网红层出不穷。

宁财神就是从网络文学论坛成名,雕爷则是在天涯出道,留几手先是豆瓣后在微博大火,叶檀就是从博客时代出名的,而我最早知道李诞其实也是在微博上,微博之后网红数量剧增,公众号也兴起了罗辑思维、连岳、毒舌电影、六神磊磊、十点读书、新世相、一条等等大量自媒体。最近几年直播的兴起则让“网红”更加令众生向往,毕竟一年上亿的收入可真的是真金白银。

但自媒体有个宿命,就是往往不能穿越媒体形式的转换,好一点能连任两三届,也就悄然退场了。古人说“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用在自媒体这里也相当贴切,又透着一股哀伤。康熙大帝都是“我多想再活500年”,自媒体虽然不太可能千秋万代,但能不能跨越媒体形式的周期,多红十年甚至是几十年呢?

今天跟你聊一聊我的思考。

我们先说一说熊猫的故事吧。熊猫据说是在几千万年前从北部极寒地带迁徙到秦岭一代的熊类,到了那里发现了一望无际的竹林。熊本来就是杂食动物,可以吃竹子为生,而且竹子是四季常青的,加上熊在那里没有天敌,日子简直是天堂一样。从此这批熊失去了捕猎和吃其他食物的习性和能力,而且也不再冬眠,渐渐地全部以竹子为生。

但是竹子有个特性,就是60-100年会开花一次,开花之后,一片竹林就会全部死去,因为这一片竹林是同一棵竹子生长繁衍开来的,虽然不是同生,却会共死。这对熊猫来说简直就是灭顶之灾,当年看起来像天堂一样的地方,瞬间就是地狱,所以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说过一句话:一切福音,皆是诅咒。

如果说熊猫极度依赖竹林的话,公号自媒体就极度依赖微信,而其他自媒体也是与各自的平台共生共死的关系。媒体平台起起落落,自媒体也沉沉浮浮各领风骚三五年,那有没有办法穿越各个媒体形式的周期,活得更长一点呢?

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在一次采访中说:“我常常被问到这样的问题:‘在未来十年什么将会发生改变?’,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这也是一个常见的问题。但我却从未面临这个问题:‘在未来十年内什么将保持不变?’,而我想说的是,第二个问题才是最重要的问题。”

如果你理解了贝索斯的这句话,答案就很简单。你要去借助十年之后还不会改变的媒体去传播你自己,保留你的思想和创造的内容

那么,什么是十年之后也不会变的媒体呢?或者借用麦克卢汉的思考,我们要考虑那种几十年也不会变的媒介形式。

比如书籍,我认为就是十年之后甚至五十年之后也不会消失的媒介形式。当然五十年后很可能纸质书已经不存在了,但当年孔子的门生刻在竹简上的那些内容也就是《论语》,现在依然可以在纸质书、电子书和有声书中存在,媒介形式易变,但思想会永存。

即使我们没有百年长存的志向,写书也是保持你持久的影响力的极好的工具。这就是你保持持久影响力的第一个工具:书。

比如得到这几年出版的书籍,可以肯定说要比罗辑思维这个公众号的生命力要长久很多。

第二种保持持久影响力的方法,是创办一家企业,而不仅仅是一个自媒体。

我从2016年开始创办了自己的咨询公司“小马宋战略营销咨询”,此后就逐渐不再“努力”经营这个公号,几个显著的标志是更新越来越慢、广告越来越少,当时我们同事特别希望我能接一些广告,因为这种赚钱最容易。但你要明白,接广告赚钱这种方式不会让你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从零开始经营一家咨询公司也许很难,但做起来要想死掉也不容易。

你看麦肯锡这样的公司,也没有在公众号的经营上花多少时间,但他们经营的是企业,是客户,是案例,是思想库,这种就更加长久。

你可以想象,如果罗辑思维当年没有创办得到这个知识服务公司,如今的罗辑思维还有那么大想象空间吗?你也可以同样想一想,当年和罗辑思维同样风光的一些公众号,现在的存在感是不是越来越低了?

最近关键明决定不再做自媒体了,他想创办一家企业,我跟他聊到这件事,我觉得这个明智决定,世界上会有百年老店,但不会有百年公号。

所以李叫兽也是对的,他去年跟我说过,从此不再创作任何面向C端的内容了,因为他要把有限的精力用来研究商业逻辑和模型,以及经营一家投资基金。

第三种保持持久影响力的方法,是经营一个线下景观。

这个是我听罗振宇最近跟我讲的,他说大部分内容形式都不能保证连续穿越各种媒体形式,所以无法保证持续红,但线下景观会更长久。比如你去巴黎,还是要去红磨坊酒吧,这家创办于1899年的企业一直是巴黎的标志性景点。

德云社就就是一个线下景观,老舍茶馆也是。早年的内容创意巨头迪士尼,最后也是创造了世界各地的线下景观:迪士尼乐园。

我们到每一个地方,都会去寻找当地知名的餐厅,比如大众喜欢去的苏黎世著名的军械库餐厅。比如全国各地的独立书店,甚至像长沙的文和友以及茶颜悦色都是一种本地的景观餐厅,成为许多外地游客的目的地。

所以我其实很想开一家书店,即使我也知道书店基本都不赚钱,但我希望它成为本地景观,至少希望将来在营销人心目中,那是来北京应该要去一次的书店。书店的名字我已经想好了,而且也注册了,形式也想得差不多了,等我再赚一些钱,找到合适的地方就去做这件事。

当然了,你可能会说,这些事情做起来都不容易呀。确实是,都做容易的事情,那成功的凭啥是你呢?

祝愉快。

(完)

本文作者:小马宋战略营销咨询创始人,得到APP战略营销顾问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t1nZhjNNrmcL5686LVLw7g

中国城市赚钱能力大排行!哪些地方最失意?最好赚钱的是哪里?

中国城市赚钱能力大排行!哪些地方最失意?最好赚钱的是哪里?想报复性增收,不要错过……

作者| 猫哥

来源| 大猫财经(ID:caimao_shuangquan)

 

01

眼见疫情好转,下一步的目标很明确——保经济。

 

一季度啥情况大家心里有数,接下来怎么干关系千家万户的生意与生活,报复性消费、报复性存钱都是假的,报复性挣钱才是真的。

 

不过赚钱这事还真有点难,赚小钱靠能力,赚大钱靠运气,不过,有一些赚钱的真理还是要了解的。

 

金融大鳄索罗斯说,离钱越近挣钱越多,你可以看看银行、券商行业的平均收入就明白所言非虚;经济学家张五常则说,中国的崛起依赖于各个地方的激烈竞争。

 

这些话说白了就是两个意思,想赚钱,无非是选对行业+选对城市。

 

今天我们来重点说说城市,这几年,各地发展苦乐不均,马太效应显著,差距明显拉大了。前些天,中国主要大城市的去年的GDP数据出炉了,有人质疑说,这个准吗?问题是,你有更精确的吗?如果没有,就别在这个问题上硬杠了,我们要看的是财富流转的大潮流,观其大意最重要。

 

如果看看这个排名,还是挺有门道的,这是排名前30的城市:

 

中国城市赚钱能力大排行!哪些地方最失意?最好赚钱的是哪里?想报复性增收,不要错过……

 

 

02

2019年全国GDP总量为99万亿,排名前30强的城市占了43%,比例非常高,这意味着财富集中度增加了,而排名变化也展现了不同地方的竞争现状。

 

一般来说,排位波动个两三名还是比较正常的,但2019年,天津的掉落速度有点快。

 

2018年之前,天津基本排在第6的位置上,2019年,滑落到第10,而且只领先排在第11位的南京一点点,明年能否进前十都是个问题。考虑到天津的工业基础、直辖市的地位,这个失速有点大了。

 

天津一直是中国北方最重要的城市,“南有上海滩,北有天津卫”,很多天津老人家现在还这么念叨。

 

这不是没理由的,它和上海有很多相似之处,靠海有港口,洋行众多、工业发达,到处都是洋房,夜晚霓虹灯照亮全城。

 

中国城市赚钱能力大排行!哪些地方最失意?最好赚钱的是哪里?想报复性增收,不要错过……

 

建国后天津也是北方重城,工业发展的大基地。

 

1957年,国家决定发展电视广播事业,把研制电视接收机的任务交给天津无线电厂。第二年3月,中国第一台国产电视机——“北京牌”电视机就出厂了;

 

1991年修建的天津广播电视塔,是当时亚洲最高的塔,简称“天塔”,到现在仍是亚洲第四高;

 

天津曾是中国汽车工业的重镇,1988年,夏利汽车上市,是最早进入家庭的主力车型之一,市场占有率极高。年龄大点的人估计都还记得“黄面的”,老百姓打出租基本是从这种车开始的,90年代很多城市满街跑的都是这种小面包车,也是天津制造的。

 

中国城市赚钱能力大排行!哪些地方最失意?最好赚钱的是哪里?想报复性增收,不要错过……

 

即使到了21世纪,天津的总体量也一直都在全国名列前茅,但从2017年开始,增速大降,2016年有9%,2017年骤降至3.6%,2018年增速只有1.1%。

 

到2019年,神奇的事情又发生了。上半年GDP破万亿,按说全年应该2万亿上下,结果年底突然被砍掉几千亿,最终报上来的数据只有1.41万亿,负增长了。

 

03

为什么天津的数据突然掉下去这么多?因为之前注水了。

 

2018年GDP统一核算之后,很多省份出现规模和排名大幅变化的情况,具体来说,南方省份 GDP 多核增,而北方省份 GDP 多核减。

 

云南、安徽、上海核增幅度都超过了10%,而北方的天津、吉林、黑龙江都核减了超过20%。

 

天津的水分,滨海新区占比很大,当地人戏称,“滨海新区变宾每新区。”

 

其实,天津的问题远不止挤水分。

 

就说滨海新区,2006年开始建设,当时的定位是“未来要与美国曼哈顿、巴黎拉德芳斯相媲美的中央CBD”,期望以高端制造业和金融服务、航运物流、研发转化等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吸引相关企业落户集聚,推进经济发展。

 

然而事与愿违,滨海新区与老城区间隔50公里,联动很难。他们希望的金融机构和其他高端服务业,很难落户,虽然硬件建设的很棒,但人气不行,大发展太难了。

 

后来,官方也承认中心商务区的目标实现度较低。没过两年,注水的泡沫就被戳破了。

 

新区带不动,天津的产业结构也很难调整。

 

之前天津走的是工业发展的道路,凭借靠海的优势,做贸易加工出口。但是从2017年开始,环保风暴刮起来了,粗放的中低端制造业耗能和污染都不低,被大面积叫停。

 

工业断崖式下跌,总量上不去,人均GDP数据就更不乐观了。

 

2019年,天津人均GDP是90306元,排在全国主要城市的46位,跟太原差不多。

 

04

重工业非长久之计,这个经验,东北老早就告诉全国了。

 

徐州、温州都是新挤入30强榜单的,他们挤出去的是谁呢?长春和哈尔滨。

 

东北的另一个省会城市沈阳,2016年排名19,2017年被直接挤出30强。

 

现在,东三省唯一还留在前30名名单里的是大连,但连续两年名次下滑,从22滑到28,明年还能不能留在榜单上是个未知数。

 

东北是中国的重工业老基地,东北近代的第一次大发展得益于著名的人口大迁徙——闯关东,人数增加了3000万。

 

日占时期强制推行了“产业开发”政策,客观上发展了东北的工业。在1945年日本投降前,东北存量工作母机达1312台,拥有127万产业工人,这是一大笔财富,建国后,东北直接成了全国的重工业中心,铁路和电网密布,一个工厂就是一个城市,炼钢、造汽车、造船、造飞机,都是从东北开始的。

 

到五十年代末,大庆发现了石油,源源不断为工业化进程输血,一输就是五十年。

 

90年代,沿海地区改革开放大发展,但被称为“共和国长子”的大东北困难重重,国企效益不行,工人大批下岗,很多家庭几代人在一个厂,全部没了收入,家计无着,东北从那时开始走了下坡路。

 

 

此前,辽宁常年位列各省GDP排名的前三名,1995年跌出了前五,2016年更是跑到十名开外,一直没能翻身。

 

这几年东北振兴的政策一直不断,但效果差强人意,民间又有“投资不过山海关”的训诫,外部资金流入困难,人口在不断外迁,“东北三亚市”越来越名副其实。

 

如果看人均GDP就更惨淡:

 

大连人均100024元,排位最高,第37位;

 

沈阳人均77749元,排在58位;

 

长春人均76905元,排在62位;

 

哈尔滨人均48346元,排在85位,仅比存在感极低,没多少人能正确指出位置的河北沧州高一点点。

 

这种颓势短期还看不到改变的迹象。

 

05

从前的经济大省山东,也同样有危机感。

 

30强城市中,山东上榜了三个——青岛、济南和烟台,这三个城市的GDP加起来超过了2.8万亿,而山东全省才7.1万亿。

 

跟天津一样,山东也经历了挤水分的过程,2018年的GDP从76470修订为66649亿元,被足足“挤掉”了9821亿元。

 

这个力度不小,面对质疑,山东做过一些解释:

 

中国城市赚钱能力大排行!哪些地方最失意?最好赚钱的是哪里?想报复性增收,不要错过……

 

但事实上,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山东都在“绷面子”。

 

山东主业以轻工、化工、机械、纺织为主,冶金多为资源型产业,能源原材料产业占40%以上。互联网企业百强山东省只有2家,排名都在60名以后。服务业仍以传统的交通、商贸、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为主,现代服务业发展较慢。

 

这样的格局,不管是面对环保的重压,还是面对宏观产业结构大调整,受到的冲击都是极大的。

 

光是淄博市临淄区,就经历了四轮环保安全整治,区内化工企业从2000多家降到了211家,光一个区就砍成这样,可以想象,在环保风暴下,化工为主的山东付出了多大代价。

 

企业大面积关停,而企业之间互保严重,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前几年都在攀升。

 

山东想要腾笼换鸟,现在笼子是空了,鸟还没住进来,结果经济总体量还能排前,但是山东人均GDP增速,跟自己的几个竞争对手比起来,明显是在不断放慢脚步的:

 

中国城市赚钱能力大排行!哪些地方最失意?最好赚钱的是哪里?想报复性增收,不要错过……

 

其实,这张图也告诉我们——

 

人生赢家都在南方沿海地区,珠三角和长三角才是赚钱效应最好的地方。

 

06

30强城市里,广东有4个,第4名东莞的GDP 增速全省最快,2019年已经达到9482.5亿元,是个“准万亿”城市。

 

珠三角的支柱行业主要是制造业:

 

一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二是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在高端制造的基础上,现代服务业和外贸非常发达。

 

不过,这还不是中国经济的最强引擎,评估几大城市群的发展潜力,长三角在各方面都当仁不让的排在老大的位置上。

 

长三角江浙沪皖,这就是耳熟能详的包邮区,在30强城市当中占了11席。

 

包邮区的商业氛围非常浓厚,我们可以看看刚刚挤进前30强的温州。

 

几年前央视热播的《温州一家人》,讲的是温州的农民家庭创业史,从捡破烂做销售,一步步做纽扣、皮鞋、挖油井成为企业家。这整个故事是按照温州发展背景来讲述的,可以说温州满地都是剧中人的原型。

 

改革开放后,温州是反应最快的,全国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诞生于温州:

 

中国城市赚钱能力大排行!哪些地方最失意?最好赚钱的是哪里?想报复性增收,不要错过……

 

政策一放,温州人开始外出寻找商机。

 

那时候,观念正在转变磨合期,乐清柳市镇一批经商办厂能人被作为重大经济犯罪分子受到严厉打击。但是没过两年,就被宣判无罪,这是当时轰动全城的“八大王”事件。

 

宣判结果给温州所有的工商业主吃了一颗定心丸,办厂生产销售越做越大,家庭作坊式工厂开得遍地都是。

 

中国城市赚钱能力大排行!哪些地方最失意?最好赚钱的是哪里?想报复性增收,不要错过……

 

同年,洞头县三盘乡工办副主任黄正定,辞职到上海北京东路口经商创业,成为温州政府官员辞职下海经商第一人。

 

1987年,经浙江省政府批准,《温州私营企业管理暂行办法》公布实施。这是全国最早的一个地方性私营企业管理办法。

 

于是,历来国营的交通运输业也出现了私营,国内长途专线出现,温州能直接坐客车到达上海、南京、杭州、宁波、义乌、福州等地:

 

中国城市赚钱能力大排行!哪些地方最失意?最好赚钱的是哪里?想报复性增收,不要错过……

 

改革开放后浙江首家“当铺” ——温州金城典当服务商行也是在这段时间开业的。

 

到九十年代,温州又开始将家庭作坊改进成为规模化的工厂、企业,经营的范围溢出到外地,大量的商品实现了温州生产-外地批售,全国各地都有温州店或者温州商贸城。

 

2000年,温州人把商品批发市场开到了阿联酋迪拜。

 

2006年,华峰氨纶在深交所上市,是国内第一家上市的温州民营企业。

 

……

 

全民创业开厂卖货的温州只是长三角的一个缩影。

 

如果是中国是世界上产业链最全的国家,那么长三角区域就是中国产业链最全的区域。

 

集成电路、汽车、石化、冶金、轻工、现代金融等等,这里都能配套齐全,产业带动了收入,收入带动了市场,经济不断良性循环,马斯克之所以挑中上海作为特斯拉超级工厂的地址,也是考虑到这些吧。

 

城市发展快,居民自然受益,如果从人均GDP的排名看,前10位里,除了北京这种中心城市和鄂尔多斯这种人均土豪的资源型城市,剩下的基本都在这两个三角地区。

 

中国城市赚钱能力大排行!哪些地方最失意?最好赚钱的是哪里?想报复性增收,不要错过……

 

最后,如果你所在的城市没有提到,你很关心它在全国的排位,请回复“2019城市排名”会提供您两张百城市排名全榜单。

 

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中国城市赚钱能力大排行!哪些地方最失意?最好赚钱的是哪里?想报复性增收,不要错过……

撰文| 邓瑞杨

头图| Ritomm

排版| Seagull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xwwkXeDmn0EplkU9_Tq9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