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市场:40万讨债人,走在野路上!

作 者丨王 寒

催收巨头的坎坷历程恰恰说明了,寻求社会认可之前,首先得把自己的脊梁骨打直咯。
 

01

乱象

 
“每天每天每天每天地还(钱),我真的受不了了。”
“爸妈,如果还有来生的话,我做牛做马报答你们,儿子真的顶不住了。只想早点死,早点解脱。”
万亿市场:40万讨债人,走在野路上!
今年三月末,中央电视台法制节目《依法重击》播出了这样一段遗言视频。当人们看到这一幕时,小伙儿已经永远离开了世间。
说话者是2019年3月兰州特大“套路贷”案件中的一名被害人。在该案件中,像他一样被逼债自杀的高达89人,受害者更是多达39万余人。
警方调查发现,这个犯罪组织频繁利用短信轰炸、曝通讯录、P图侮辱等“软暴力”方式对受害人进行敲诈和胁迫,还安排人员对被害人进行当面威胁,“软暴力”随时变成线下的“硬暴力”。
万亿市场:40万讨债人,走在野路上!
“他们先是用低息、无抵押、即时放款等条件诱骗你,然后短信轰炸、爆通讯录、P图侮辱等软暴力方式胁迫你还款。就像蚂蝗一样,直到把你吸干。”有受害者反映。
经查实,自2018年4月到2019年3月,兰州特大“套路贷”犯罪团伙一共架设了1317个非法放贷网站和APP,累计放贷67亿余元,非法获利28亿余元。
高额获利背后,是惊人的高利率:
放款时拿掉20%以上的砍头息,年化利率在1300%-5200%之间,到期还不上,不仅要承担每天10%的逾期费用,还要支付20%-50%的展期费……
如此罪行,主犯王焘在法庭上一再狡辩,因为作案手法复杂难以依法定性,而法律上也没有“套路贷”这项罪名,他自以为可以钻法律的空子逃避制裁。
直到2019年4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才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套路贷”“软暴力”、恶势力刑事案件和财产处置等的法律政策文件,有了“套路贷”的司法定性。
2020年9月28日,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被告人王焘被数罪并罚,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其余18名组织成员分别被判处20年至5年不等的有期徒刑。
而在此前,我国法律一直缺少相关规定和罪责追究。
万亿市场:40万讨债人,走在野路上!
▲兰州套路贷一审现场
法律的灰色地带滋生了一批灰色巨人,其中,还包括上市公司董事长。
2020年9月,深圳中科创发布公告称,公司实控人张伟,涉嫌组织领导黑社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故意伤害、诈骗、行贿、寻衅滋事等11项罪名,被提起公诉。
张伟初到深圳时,他在一家企业做保安。案发前,他靠2000元起家,成为商界风云人物。人们很难相信,这样一个人居然是个不折不扣的“黑老大”。
根据案件信息,2013年,张伟设立“88财富网”,在P2P的基础上,发展出P2B,即个人出资,企业融资的商业模式,通过非法集资,发放高利贷、暴力催收,大肆敛财,5年间,公司资产从30亿元增长至350亿元。
这些钱被他拿去上电视、买飞机、签下朗朗当代言人,2017至2018年,他在A股市场频频出手,并控制了一家叫做和盛新材的上市公司,将其改名为中科新材。
然而,这不义之财来得快去得更快。
2018年2月,“88财富网”宣布关停,并公布有7.53亿未兑付,而后媒体纠正这一数额应为35亿元;2019年4月,深圳扫黑办宣布打掉了以张伟为首的涉黑犯罪集团。
相关部门查封了中科创办公场所,带走部分公司领导层协助调查。同时,还冻结了张伟所持中科新材7766.79万股的股份,导致上市公司股价大跌,几个月后,公司宣布退市。
这些恶劣事件,让社会提到催收这个词,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暴力和邪恶。
但如今,债权人即便打赢官司也常常遇到执行难的困境,正常催收不但有需求,而且需求越来越大。需求催生的这门正当生意,也亟需走到阳光下。

02

万亿市场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我国居民短期和中长期贷款规模合计63.2万亿元。
万亿市场:40万讨债人,走在野路上!
▲根据央行公开数据整理
上图显示了2015年到2020年新增人民币贷款总额的增长趋势。5年间,这一指标只增不减,并于2020年再创历史新高,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9.63万亿元,同比增长16.78%。
与激增的贷款总额同时到来的,还有坏账规模的扩大。
据银保监数据,2020年末,我国银行业处置的不良资产规模已达3.02万亿,不良贷款余额为3.5万亿,相比五年前的1.96万亿,几乎翻了一番。
业内专家分析,我国一些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规模和不良率,已经逼近红线。以银行信用卡为例,不良率达到1%已经是警戒线,但部分银行的不良率已经超过了4%!
如此巨大的不良资产,尤其难以收回的个人贷款,银行如果靠自己回收,一是成本高,二是人手不足,三是效率极低,因而通常会将其外包给催收公司,并按约定比例支付佣金。
而这才是催收公司真正的战场:帮助正规金融机构优化不良资产回收。
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催收业已得到充分发展,在金融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根据2013年美国债权催收协会发布的一份全行业调研报告,彼时美国催收机构已接近5000家,行业从业人员超过14万人,年回收债务达5490亿美元,平均佣金率高于18%,其排名前四的催收公司均已登陆资本市场。
2013年,催收业还给美国增加了14亿美元税收及1.3亿美元慈善捐款。
我国目前登记在案的催收公司已有4000多家,从业人员接近40万人。但这个规模越来越大,也越来越被需要的行业,还在摸黑前进,难言规范与可持续健康发展。
催收行业的拓荒者,都还在身份的尴尬、法律的模糊、社会的成见以及自身的痼疾中不断拉扯,努力自证清白,也还是不清不白。

03

灰色的老大

我国民间早已有催收业的发展,只不过早期的业务非常单一且隐秘。
很长一段时间内,催收的主要业务就是帮人要账。
1999年,为化解不良贷款率高企隐藏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我国相继成立了东方、信达、华融、长城四大资产管理公司(AMC),承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剥离的不良资产,并通过债务追偿、直接投资、企业审计与破产清算等方式,最大限度保全资产、减少损失。
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成立打开了我国不良资产市场,也加速了催收企业的发展。
湘潭大学一位国际贸易专业的新生从中看到催收业走向规范与规模的机会。当时,律所是唯一具备催收服务资质的机构,他于是毅然留级转念法学,并在3年后,成了中国首批从事个贷清收法律服务的专家律师,然后很快发展成律所合伙人。
他就是如今的中国催收业带头大哥——湖南永雄集团创始人谭曼。
万亿市场:40万讨债人,走在野路上!
▲湖南永雄集团的创始人谭曼
2006年,谭曼在湖南成立裕邦律师事务所,开始主攻银行信用卡催收法律服务。
裕邦创立之初,谭曼便立下了“和谐催收”的规矩。他强调以“轻言轻语、法言法语”去催收,把“让世界没有挽不回的诚信”作为企业使命,将电话催债和外访作为主要催收形式,同时配合催收信函、公检法协调,对委托案件进行全过程、实时、动态管理。
鲜明的法律背景与特色,为谭曼赢得了催收业的门票。湖南本地的工商银行、建行、招行等金融机构纷纷与其合作,将信用卡不良资产催收业务外包给裕邦,短短两年,这个初创机构就占据了当地个贷催收法律服务80%的市场份额,成为当地“催收之王”。
2013年11月,地方不良资产破天荒地开了闸,银监会发布通知,允许各省设立或授权一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参与本省范围内金融企业不良资产的收购和处置业务。
5个月后,进一步看到机会的谭曼便注册成立湖南永雄资产管理集团,并将裕邦律所收归永雄旗下,开始以永雄公司为主体开展个人信用卡催收服务业务。
然而,名为“资产管理公司”的永雄,实际上却并没有拿到资管牌照,而是在“资产管理”的伪装下,做着催收的买卖。但因当时我国正值经济下行期,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连续多月上升,催收已成刚需,政府于是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表面上相安无事,实际却暗潮汹涌。一旦行业有恶性事件发生,永雄就难以独善其身,这在其两次上市未果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

04

前路难行

2015年,为应对呆坏账的持续恶化,央行和银监会联合工商部门密集出招,其中之一就是将“信贷催收服务”和“应收账款管理外包服务”两项内容纳入了企业注册经营范围。
新政一出,谭曼们判断,合规的集结号吹响了。这一年,与永雄业务结构相似的“一诺银华”率先宣布登陆新三板,向外界揭开了催收公司的神秘面纱。
半个月后,永雄也宣布与湘财证券合作,最晚将于2017年上市。
然而,这次合作最终却不了了之。
媒体盛传这与湘财证券违规频繁接连受罚有关,但更大的原因却是绕不开的合规问题。毕竟,早先取得挂牌同意函的一诺银华,到2018年,还因政策限制处于无限期等待之中。
有了教训的谭曼开始更加注重政商关系,努力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他加强了企业党建工作,增加公益事业投入,还把总部搬到长沙高新区,逐渐成为该地支柱性产业,创造就业岗位万余个,纳税额超过2亿元。
万亿市场:40万讨债人,走在野路上!
▲位于长沙市高新区的永雄集团总部
永雄也确实从中尝到了甜头,不断收到来自区、市、省政府的表彰,化身闻名一方的文明企业。在新闻报道中,也成了“基于大数据的小额欠款综合服务提供商”。
一边经营政企关系,一边扩张。到2019年,永雄已在全国建有34个运营中心,雇佣10915名催收员,坐拥446亿催收额,平均佣金率高达35.3%,已然成为我国最大的催收巨头。
谭曼感觉时机已到,决定重启上市。这一次,他行事更加谨慎,并将目光投向催收业已成熟的美国。递交招股书前,他对公司业务进行了全面的合规评估,关闭了20个存在争议的地区办公室,还拉来了证券业大咖张化桥等坐镇董事会。
然而天不遂人愿,几乎与此同时,51信用卡委托催收外包公司冒充国家机关,恐吓、滋扰借款人的事件被曝光,掀起连锁反应,“中科张伟涉黑”“兰州套路贷”等案件被人们反复议论,催收公司有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两天后,美国证监会披露了永雄的招股说明书,国内的催收同行喜大普奔,但谭曼和永雄没有等到外界的祝贺,相反却成了舆论口诛笔伐的出头鸟。
与很多同行相轻相杀鲜明对比的是,催收这个行业是相互捧场和抬轿。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有多位催收行业高管曾表示,“如果永雄成功上市,国内催收公司日子或许也会好过一点,或许也能推动行业的合规发展。”
但汹涌的舆论和洗不白的形象,最终还是让永雄撤回了招股书,上市计划再次搁浅。

05

群体困境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催收业的群体困境,那可能是:一荣不荣,一损俱损。
我国催收从禁止到默许再到明确允许,立法一直相对滞后,直到2020年底,非法催收才正式入刑,在情节和处罚措施等方面有了明确的规定。
在这样的情况下,监管与黑恶势力的碰撞所激发的舆论效应,使实际发挥金融功能的合规企业长期生存在行业恶名的阴影之下,甚至在与欠款人的交涉中沦为弱势方。
据了解,部分老赖为了不还钱,还针对《自律公约》中的限制性条款组成“反催收联盟”,故意惹怒催收员,并对其过激言行录音录像,留作赖账的证据。
“要么是拉着你诉苦,要么就有恃无恐地耗时间,对于这些人我们真的没办法,还生怕他出点事儿往上面告。监管打压也越来越严了,负面报道铺天盖地的,每次有恶性事件爆出来的时候,家里人都数落我,为什么要做丧良心的事情,他们哪里知道,我们在外面这么窝囊?”一位入行半年的催收从业者这样表示。
他还说,即使是在正规的催收公司,在这样的压力下,有些同行也会采取软暴力等“非常手段”。
万亿市场:40万讨债人,走在野路上!
催收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而目前市面上的催收公司普遍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机制,使“和谐催收”贯彻到每一位员工。
黑猫、聚投诉等平台显示,关于永雄和上游委托方投诉信息多达上千条,内容包括发威胁短信、骚扰亲友、发送侮辱照片等,情节恶劣者甚至导致借款人家属住院、病危。
行业乱象群生,倒逼催收业抱团取暖求名求份,比如成立行业协会。但包括监管部门,也都对催收业成立行业协会的诉求持观望态度。
身份、资质不明,就是最大的不确定性。一边是巨大的市场需求,一边是前途无亮,也进一步从客观上刺激一些公司滋生出反正做好也无用,不如捞一票就走的心态,进而让暴力催收等恶性事件加剧上演,让行业陷入恶循环。
“催收业从业人员规模已经很庞大,监管应该放弃观望态度,主动承担起引导行业发展的责任,尽快推动行业协会的建立,以统一规范覆盖行业。”有分析人士指出。
相关人士建议,合规企业中存在的部分非法催收现象,或许是我国信用体系不甚完善下的无奈之举,除了以暴力相胁,催收员拿有些老赖根本没办法,因此,完善信用体系才是良策。
这些意见散见于各大平台的评论区。法律、金融、企学研各界也不断发声。但更广泛的声音,还是充满质疑、谴责,乃至血泪的控诉。
40万催收从业者,想要有个好前程,跟谁去说,依然是个问题。关键还在于这些公司自己要真正做得规范,真正创造正当价值,否则这个行业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所以答案终究还是掌握在他们自己手里。
参考资料:
[1]《催收市场鱼龙混杂:行业标准不明确 就业人员不规范》 中国新闻周刊
[2]《风暴中的催收帝国:5年坐拥446亿元催收额》 中国新闻网
[3]《谁来处置个贷不良资产 批量转让开闸放水》 财新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4v-n1fGH9rI8F6EwOsQdIg

大洗牌时代!大佬中的大佬也开始“自救”了……

 

作者| 猫哥

来源| 大猫财经(ID:caimao_shuangquan)

 

大洗牌时代!大佬中的大佬也开始“自救”了......

 

早些年的时候,发家的大佬们总喜欢往金融里掺一脚。

 

17年初,新财富还专门做了个统计。在查阅了一些民营集团入股金融机构的数量和大致情况后,他们理出来了一个“民营金融系族表”,基本上囊括了所有叫得上名号的“草莽”们。

 

大洗牌时代!大佬中的大佬也开始“自救”了......

 

其实在地产调控和去杠杆之前,他们的日子过得确实很滋润。银行、信托、再到证券,金融口赚钱的道道几乎都没落下,纷繁复杂的布局甚至能说上三天三夜都不重样。

 

说来唏嘘,大佬们也不是没有翻车的时候。

 

金融游戏离不开杠杆,这是把毁誉参半的双刃剑。顺风顺水的时候还好,给支点就敢撬地球;可一旦碰上不好的年景,资产秒变负债、随随便便就能压死人,很难有能逃开这个历史周期的壮士。

 

一般到了这一步,基本上就该赶紧卖资产了——

1月5日的时候,泛海国际发了份公告。他们旗下的子公司武汉中央商务区股份有限公司手里有块地,打算作价30.66亿卖给绿城。

 

有媒体算了一下,这笔交易的楼面价差不多是1.68万/每平米的水平。考虑到武汉CBD的地理位置和周边三四万左右的住宅均价,这算是“铁了心”让别人占便宜了。

 

不光武汉,国内国外的不少项目都在打包出售的计划中。

 

2019年的时候,他们就以125.53亿的价格把上海和北京的项目出给了融创;等到了2020年初,泛海又打算卖掉两块在美国旧金山的项目,连地皮带工程算下来差不多有85亿,动作挺大的。

 

可就算是这样,有些问题似乎还是没能顺利解决——

 

最起码,武汉中央商务区股份有限公司欠税的情况现在还挂在当地税务局的官网上呢。

 

大洗牌时代!大佬中的大佬也开始“自救”了......

 

提起泛海,就不能不说说背后站着的卢志强。

 

纵观他早年的起起伏伏,几乎是算准了每一波时代红利——在复旦读书、毕业后进入体制,1985年下海经商,生意也从教培做到了房地产;

 

正是借着第一轮房改的东风,下海不到三年的卢志强完成了早期积累。等到他北上创办泛海集团的时候,这已经是个注册资本40亿的庞然大物了。

 

1995年的时候,中国的资本市场迎来了一波大机缘。

 

当时,成立三年的证监会被正式确定为副部级的事业单位,不仅恢复了一些重要制度、也深度清理了期货市场中的一些问题,股市被前所未有得重视了起来。

 

对这个机会,深谙借势诀窍的卢志强自然不会错过。

 

同年7月,光彩事业投资在北京成立,其中两家泛海公司在总股本中占到了91.7%,称得上是绝对的中流砥柱。

 

有意思的是,统战部、全国工商联组织也在那一年里牵头搞了个“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

 

大洗牌时代!大佬中的大佬也开始“自救”了......

 

虽然重了名,但这可是个专门搞慈善和扶贫事业的正经社团——由不得又让卢老板的光彩事业投资“借”去了不少好名声。

 

现在来看,地产和投资是老爷子用得最顺手的两板斧了。

 

比如在1998年,光彩事业就收购了深圳的一家上市公司南油物业,随后又通过借壳的方式完成了泛海系的资本首秀。

 

而在地产领域,泛海也啃下了不少硬骨头。

 

2002年的时候,湖北曾经计划打造一个方圆百公里的武汉经济圈,其中武汉CBD项目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不过这块地的背景有点复杂,据说连武汉市出面都没能搞定。

 

可在卢志强的治下,泛海不光顺利入局开发,还借机把武汉中央商务打造成了一个重要的投资平台,触角伸向了民生信托、亚太财产保险等诸多金融公司的身上。

 

在那之后,泛海又相继打造了北京的“泛海国际居住区”、杭州的“民生金融中心”、深圳的“泛海拉菲花园”等一系列项目,还在美国的洛杉矶、旧金山和纽约都置下了产业,一时间风头无两。

 

大洗牌时代!大佬中的大佬也开始“自救”了......

 

说起来,泛海跟中国首家民营银行之间也有着不小的渊源。

 

1993年的时候,卢志强做东在山东潍坊召开了首届泰山会。在会上,不少会员都对民企贷款难的问题反响很大,所以创办一家民营银行的动议由此而生。

 

对这个提议,上面的批示是:可以试一下。

 

等到1995年5月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设立民生银行,这也成为中国大陆第一家由民间资本设立的全国性商业银行。59位参股股东中,卢志强自然位列其中。

 

新世纪伊始,诸多政策限制不断放开,一直心心念念搞金融的泛海也开始了漫长的布局——

 

●  借着《证券公司管理办法》出台的机会,中国泛海控股在黄河证券(也就是后来的民生证券)的增资过程中唱了主角;

 

●  2002年,他们还参与发起设立了中国第一家民营股份制寿险公司“民生人寿”顺带着完成了民生典当,民生保险经纪公司的组建。

 

●  2009年拿下民生控股;又以泛海控股为基础布局的亚太再保险公司、民安财险、亚太互联网人寿保险公司;

 

●  2012年拿下的民生信托;又斥巨资投资参与设立了中民投、民金所、泛海融资担保、泛海基金、泛海资管等诸多公司。

 

等到了2017年的时候,“泛海系”已经拿下了金融行业里最值钱的所有牌照,构建起了一个涵盖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期货和租赁在内的金融帝国。

 

卢志强也被称为大佬中的大佬。

 

大洗牌时代!大佬中的大佬也开始“自救”了......

 

在“泛海系”疆域不断扩张的早期阶段,近乎拥有金融行业全牌照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以泛海控股为例,定增、配股、发债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募资手段;

 

除此之外,集团旗下诸多上市公司的股权质押也是个办法;

 

如果再算上来自银行的关联贷款、信托和基金的相关产品,扩张所需资金确实称得上是取之不竭。

 

以此为基础,他们的投资触角几乎遍布各个行业。

 

除了堪称主业的地产金融,泛海系在生物医疗、能源化工、食品消费,甚至是新兴的互联网领域也都有涉猎——

 

据公开资料,卢志强通过一些投资渠道间接持有蚂蚁集团共计6570万股,虽说蚂蚁的IPO大计已成过眼云烟,但这笔持股的市值曾经也值四十多个亿呢。

 

不过这样的资本运作也不是一点负面作用都没有,在集团规模不断扩张的同时,真正持续的“造血能力”倒是一直没什么起色。

 

尤其是在地产调控和去杠杆的大背景下,这些曾经储量丰裕的蓄水池不断枯竭,问题就接踵而至了。打从前年开始,泛海控股的几次发债融资就一直未能获得足额认购

 

●  2019年12月25日,拟公开发行公司债券不超过22亿元,最终实际发行数量为5亿;

 

●  2020年1月23日,拟公开发行债券不超过17亿元,最终实际发行数量为12亿;

 

●  2020年2月26日,泛海控股拟公开发行债券不超过5亿,最终实际发行数量为4亿;

 

●  等到去年9月的时候,公司发行的债券甚至还经历了几次暴跌。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在短期偿债高峰到来之际,投资者实在是很难对偿债压力不小的泛海抱有足够的信心:

 

截止去年6月30日,公司的负债合计1470亿元,其中流动负债足有1046亿、一年内到期的就有323.4亿之多,相比之下,公司账上的204亿货币资金则显得略有些单薄。

 

再后来,更麻烦的事情出现了。在2020年的最后3个月,泛海系旗下民生信托已有多个信托项目出现延期。本来呢,民生信托也算是业内对“刚兑”执念最深的一家信托了,可如今也有点难以为继了。

 

目前由民生信托作为原告的诉讼纠纷或发起的执行金额就已经达到了156.328亿元。

 

这里既有拿假黄金骗人的武汉金凰、还有债务缠身的新华联,就连恶名在外的天神娱乐和破产的汇源都赫然在列,踩到的雷确实是有点多。

 

从这个角度来看,卖地的进度还是得再加快一点才行……

 

大洗牌时代!大佬中的大佬也开始“自救”了......

 

其实最近这些年,泛海这艘大船去地产、做金融的执念很强烈。

 

在这个漫长的转型过程中,对金融牌照的大包大揽是一方面,对诸多领域的大手笔投资又是一方面,这背后恐怕还是离不开对曾经发家的主业——地产大趋势变化的判断。

 

等到了2020年,泛海控股更是在证监会批准后,将所属行业分类由”房地产”变更为”金融-其他金融业”,连新上任的董事长也有着不俗的金融背景,确实是做足了文章。

 

但这条路走不走得通,还是要打个问号的。

 

最近这几年,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一直被摆在很重要的位置上。从早些年的影子银行和互金、再到一系列出事的大集团,虽说最终都平安化解,但处置的成本也都不低。

 

关于这个问题,央行的年度工作会议上也有过相关表述:压实金融机构和股东主体责任、地方政府属地责任、金融监管部门监管责任和最后贷款人责任。

 

在金融系统的发展过程中,咱们这些年里也做过许多尝试。虽说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也有过波折、还积累了一些风险,但最终都不能也不应该背离实体经济的主线。

 

从某种意义上说,新时代的“洗牌”或许正在路上。

 

最起码,过去那种光靠资本操作就能高负债、搞规模、躺着赚钱的路子肯定是不行了。

 

大洗牌时代!大佬中的大佬也开始“自救”了......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0_0TXBSZHbKQWFzVjmu0Ww

为何中国金融圈尽出渣男!?

来源:金融老编辑、中国投行俱乐部   由财融圈编辑整理

 

金融圈为什么成了大染缸?
金融渣男的道德败坏又何以到了丧心病狂的程度?
到底是嗜财好色贪慕虚荣的人选择了金融,
还是金融把人变得神魂颠倒精神错乱?
我们有必要分析一下金融男渣化的背后推手
为何中国金融圈尽出渣男!?为何中国金融圈尽出渣男!?
为何中国金融圈尽出渣男!?
金融渣男自带光环
金融这个圈子收入偏高,金融男兼顾长相体面、谈吐不俗。每天高级定制的西装、品质上乘的皮鞋、油光锃亮的油头,单身女青年一听说有单身金融男,两眼放光求介绍是情理之中。
通常这类人看似绅士,阅历丰富、出手大方、品位不俗,时不时以长者的姿态给你上课把脉,但除了钱和肾,绝对不会轻易把心交出来。

为何中国金融圈尽出渣男!?

很多金融男在校时就睡着女友,追着女神,撩着同学。但他们往往没有足够的资金像地产老板那样供养情妇一沓,私生子若干,于是四处骗炮就成了他们的拙劣模仿。
他们活在约炮的虚假繁荣中,借此逃脱狭窄而平庸的现实。甚至达成共识:投行爱约炮,投资爱嫖娼,基金喜欢睡前台和销售,体制男容易和同事闹闹婚外恋。
他们的生活轨迹是一年买车,二年买房,十年退休。来钱快,信息也快,手机一直999未读消息,与人谈话中间最少接三个电话,挂完电话还有两个场子要赶,他们的日程安排恨不能具体到飞秒。
攀比是让他们最为沉迷的事情,总能在自我营造的高潮中获得满足。站在中环,已经在脑海中为自己不知何年的成功意淫出奢靡无度的生活场景,每天像夹在煎饼果子里的香肠一样满身是汗挤地铁,看见地铁玻璃上自己199的西服套装,心里却能在长舒一口气后瞬间产生盛气凌人的优越感。
为何中国金融圈尽出渣男!?
接触太多的人
以前有个女同事说:为什么金融和演艺圈男女关系混乱?因为这两个行业都收入高,而且都接触大量的人,诱惑多。
金融本质上是商业,商业的实质是资源的撮合。为人找钱(投行),为钱找人(买方投资机构),为钱找钱(中介),经济活动牵扯大量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接触大量的人。
投行男做一个项目,要接触内部律师、外部律师、会计师、企业管理者、董秘、IR、政府官员、内部销售、其它投行男,有时还有卖方研究、财经记者、公关公司等等。
为何中国金融圈尽出渣男!?
我算是金融圈儿里最宅的那类人,但微信里还是有几百个同业。加上跳槽换工作带来的圈子更替,从业几年来,相识的弱关系上千肯定是有的。我见过很多男同事,他们有多部手机,每个手机的微信都一刻不停地闪着,所有微信号儿都加到上限。
金融从业几年,我得了轻度手机恐惧症,电话或微信会让我焦躁抓狂,气不打一处来。这都是曾经一边洗澡一边接电话的生活节奏给我留下的心理阴影。
所以金融男不缺人说话,尤其不缺女人说话。不要以为他们的深夜也似你那般清冷寂寞。他们的夜生活不要太丰富多彩。校友party吧,卖方宴请吧,同事聚餐吧,老板请客吧,同业交流吧,只要体力够,可以夜夜笙歌。
金融行业人员流动性很大,永远有刚毕业的海龟美女新鲜出炉,明眸皓齿的新人源源不断补充进来,从不缺乏新鲜面孔和新的刺激。
为何中国金融圈尽出渣男!?

Ego像宇宙那样大

自信像黄豆那般小

我在金融渣儿身上常看到一种自卑和自大混合在一起的矛盾人格
前一秒还在炫耀 :“你看我朋友圈儿里这么多美女点赞。”后一秒就像怨妇一样磨叽:“我就是一个屌丝,你能找到比我更好的男人。” 
他们一下子气吞山河,誓要挣个十亿百亿,一下子又情绪低落,野心像秋天的枯叶一样蜷缩起来,随风碎成粉。
金融圈儿成打儿生产于连和盖茨比式的男人,他们自身能力卓越,孜孜不倦地追求社会成功,从官富二代的围追堵截中突围出来,在等级森严的阶级社会奋力攀爬。
为何中国金融圈尽出渣男!?
但金融圈儿学霸和关系户云集,他们时常要面对竞争失败带来的打击和随之而来的蔑视。一掷千金的客户和坐拥亿万身家的老板更令他们默默体味着野心和现实错位的人生,倍感焦虑。
内心时常处于矛盾和冲突当中,人格整合不起来,在理想的自己和现实的自己中找不到桥,日子久了变得脆弱敏感又张狂自大。
无论是用一身名牌儿把自己裹起来,还是在party上一腔热血地满嘴乱喷,都是色厉内荏的虚张声势。
唐璜和源氏这样的风流贵公子在女人身上寻求的就不仅是男性虚荣心了,还有爱。每个金融渣儿的内心都住着个缺爱的孩子,像巨大的黑洞一样吸噬着女人的情感。
金钱世界是个充满敌视和冷漠的环境,金融渣儿又一味地向外攀援,在钱和地位中寻求成就感,不重视精神家园的建设,内心的爱自然会被慢慢耗竭。
为何中国金融圈尽出渣男!?
金融圈为渣男提供了最肥沃的土壤
金融圈占比最大那部分人群普遍年入百万,为身价亿万的人操心受累,顺便有机会关照下客户家的床,比之中产阶层他们更富裕,比之上层社会又略显寒酸。
虽然握着银行卡也有一丝屌丝逆袭的沾沾自喜,但离他们理想中拥有12个不同星座的情人尚有距离。
为何中国金融圈尽出渣男!?
年轻时没有树立远大理想,中年后又被过度的物质追求掏空了灵魂,突然闲下来造成的情绪震荡让人凭空感觉有什么事情要发生。
这个行业因高薪被镀了层闪瞎人眼的光芒,也因纸醉金迷灯红绿酒被贴了个混乱的标签。
最后,祝好。

 

END
为何中国金融圈尽出渣男!?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w3vQWcygClVW-ZSesRbR4w

前瑞银高管张化桥先生:三年后绝大多数非银金融将关门或瘫痪

文章来源 | 瞭望消金

 

本文为前瑞银高管张化桥先生6月26日在复旦大学金融系列线上讲座的演讲内容。
 
张化桥认为:

消费信贷/中小企业信贷在中国已经走过头了,过度膨胀的消费信贷和中小企业信贷,不仅不能拯救消费者和小微企业,反而会让借贷者成为金融的奴隶。

从更深的层面讲,社会要进步,人民要脱贫,就必须搞大工业;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脱困过上体面生活的途径是打工,而不是蚂蚁般的重复性创业。此外,中国消费信贷已经过剩,再加上坏账过多,催收难于上青天。基于此,张化桥提出了一个大胆推测:三年后中国绝大多数非银金融机构都会关门或者瘫痪。他认为,多数非银金融机构应该停止坏帐的生产,转型为不良贷款处置企业。
以下为演讲全文:
各位晚上好,谢谢复旦大学王永钦老师安排的这个活动。今天我们的主题是消费金融、小微企业贷款以及由此产生的不良资产。
 
我的主要结论:
 
(1)总的来讲,消费金融让人一直穷下去,而小微企业贷款只会加大企业倒闭的概率。
(2)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信贷机构与借款人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伤害。
(3)中国的金融深化已经过头了。
(4)中国目前的坏帐问题非常严重。
(5)中国的银行应该整合、瘦身、关停并转。
(6)多数非银金融机构应该停止坏帐的生产,转型为不良贷款处置企业。
(7)中国目前的文化、政治、法律不利于不良资产的处置。下水道堵塞严重。
前瑞银高管张化桥先生:三年后绝大多数非银金融将关门或瘫痪
我认为,未来5-7年內很可能是中国不良资产的黄金时段。二十多年前,中国的银行家数很少,但是基本上都被三角债,也就是不良资产,困死了。但是所幸,那时中国的金融深化程度很低,信贷在整个经济中的覆盖面还不广,我们刚刚从计划经济时代的拨款改贷款中走出来,“借款还钱”的文化还在早期的培育阶段,处理信贷违约的基础设施(比如调解、催收、仲裁、判决、执行)还基本上没有。

那时中国政府引进了美国AMC 不良资产管理公司的概念。大家知道,美国在八十年代有过一个社区银行的大危机,大批储蓄贷款协会 savings andloans associations 因为发放太多的按揭贷款给低收入人群而倒闭了。美国的那个处置机构叫 TheResolution Trust Corporation.

 

我们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就是信达、华融、长城、东方。你可以说我们东施效颦,而我们的创新就是搞了四个,不是一个。回头看,这四个AMC根本不具备完成使命的能力:中国的意识形态、文化、法律都不配套。

好在它们运气不错。在它们成立后的十年,中国的高通胀就把它们手上的不良资产都变成了香饽饽。他们赚了大钱,大家也夸他们有本事。但它们有庞大的机构,很难解散,于是为了机构的生存,它们大摇大摆地进入了租赁、银行、信托、证券等领域,很快又成了不良资产的生产者。
凭运气赚来的钱,一般都会凭本事亏掉。这句话很有意思。
前瑞银高管张化桥先生:三年后绝大多数非银金融将关门或瘫痪

消费信贷/小微企业信贷

是全世界的顽疾

眼下,虽然企业信贷产生的不良也是铺天盖地,但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我们今天主要是谈所谓的小微企业信贷和消费信贷的不良,因为这两个东西是连在一起的。
消费信贷/小微企业信贷是一个很危险的东西,很象烟草、酒精、博彩一样。这种产品的消费不是越多越好,必须十分谨慎。根本的原因是:小企业的死亡率在任何时候、任何国家都很高,再加上高昂的金融媒介费用,因此行业的利息率必须很高、必然很高。
而反过来,小型企业在长期支付高利息的情况下,又不可能繁荣,甚至无法生存。而利率太低,信贷机构又会亏钱,终究会退出市场。所以,在某一个额度之上,小企业信贷往往只是债权人和债务人的互相伤害。而这个额度是需要非常大的技巧和意志力才能控制的东西。人往往贪心、信心爆棚。所以,只有少数伟人才能控制好这个额度。经济稍有波动,你就翻船了。所以,最佳的信贷额度也许是零。
对于一个做消费金融和SME金融将近十年的我来讲,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结论,也许代表了我的醒悟或者叛逆,也许我想岔了。
我认为消费信贷/中小企业信贷在中国已经走过头了。我认为,对于绝大多数消费者和小型企业来说,即使零利率、软贷款也很危险。
举几个例子,(1)美国的学生贷款利率大都在3-5%。不高啊!但是,累积下来的债务已经成了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政治问题。

(2) 二战后的几十年,西方国家政府和联合国的各种下属机构都对第三世界穷国发放过一种“软贷款”:利率低、限制少、期限长、甚至可延期。但是,结果基本上是打水漂。很多国家因此长期负债累累,爬不起来。原因:
(1)各种费用(美其名曰技术援助)吃掉一大块。
(2)腐败政府和官员贪污一大块。
(3)但更重要的:即使零利息,你也得还本啊。很多项目根本没有这个能力。中小企业的死亡率是很高的。即使是负利率,也还不起。中国也曾长期享受这种援助。但是結果都不理想。
结论:中小企业融资是个无法解决的问题。人类会不断尝试。但低利率根本不是个办法。在欧美,在任何国家,小型企业要想获得银行贷款,都是既难且贵。小型企业的融资问题,大家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每个政府都有小型企业管理局,或者类似的单位,可见这件事是个顽疾。 

 

即使在新冠肺炎来临前,欧美的央行货币政策利率已经接近于零。中国的分析师们都以为欧美企业的融资成本低。大错特错!即使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债务成本也在10%左右。他们还算幸运的一族。在香港,基准利率很低,因为实行联系汇率,所以香港利率与美国一致,但是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和中国大型房地产公司在香港的发债成本都在10%上下,远远高于大陆的利率。

新冠肺炎以来,欧美企业(大、中、小)的真实融资成本跟央行的政策利率反方向变动。央行降息,市场加息。我觉得中国企业的债息和贷款利率太低,完全不够弥补债权人承担的风险。
小型企业的融资往往与消费金融绑在一起。消费金融大约从60年代开始快速发展。而差不多同时,普惠金融在孟加拉国、印度和非洲、拉丁美洲也成了一个很时髦的现象,特别是尤努斯的大力宣传。
在欧美,二战以来,消费金融逐渐成为一个巨大的生意。但是除了住房按揭的利率似乎比较低以外,信用卡、汽车贷和其它类型的消费信贷,在支付了10-20%甚至更高的利率之后究竟給消费者带来了多少福利,实在是个很大的问题。
消费者当然有权享受消费信贷,就象银行有权发放消费信贷一样,但是,这个产品的历史作用,值得反思。
一个在发展中国家从事普惠金融二十多年的英国人叫Hugh Sinclair 写了一本书叫 Confessions Of A Microfinance Heretic。书中他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你听说过有人靠信用卡债务而脱贫,甚至变得富有的吗”?难道消费信贷不是固化贫困,或者至少拖慢你走向财务自由的一个因素吗!

大家千万不要说,“节俭和量入为出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其实它只是人类社会的常识而已。西方国家也讲究 living within their means。当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朝西方靠拢之后,中国的消费者可以同样变成消费信贷的奴隶。
普惠是很多次贷机构的美好愿望,也是一部分从业人员和机构的忽悠。大家做生意总希望有个愿景和口号。无可厚非。但是,我们还是要看实质。你真心认为,借款人在付给你15%,25%、35%的年化利率之后,还能持续地赚钱吗?换个角度,你真心地认为,你把利率降到15%或者25%以下,而违约率和营运费用又这么高,你的贷款公司还能持续发展吗?注意持续二字。

 

“次贷机构”不好听,可这又确实是我们的真实姓名。难怪在本次新冠肺炎来袭之前,全球次贷机构就大片大片地死亡了。它们的死因就是与借款人的相互伤害。

(1)你看中国上万个小额贷款公司、典当公司、租赁公司、保理公司、融担公司、P2P公司、助贷公司、甚至消金公司的死亡、伤残无数。
(2)美欧国家消费金融的行业翘楚,绝大多数已经伤残,甚至,包括著名的LendingClub,On Deck, Wonga, Greensky, Funding Circle, Amigo Loans。现在看着还行的几家,比如澳洲的AfterPay 也会遇到巨大的挑战。
(3)发展中国家的普惠金融企业几乎全部慘不忍睹。亚、非、拉几乎无一例外。
请你不要再说,中国两亿人、三亿人尚未被金融覆盖。也请你不要再说三千多万中小企业无法获得便宜的融资。这些企业、这些人如果真的尚未覆盖的话,你也不应该试图覆盖,因为他们都用不起你的钱;而且你也不愿意覆盖、你也覆盖不起。
前瑞银高管张化桥先生:三年后绝大多数非银金融将关门或瘫痪
 
金融深化走过头了吗
中国的金融深化已经走过头了。八十年代,我还在央行工作时,上上下下言必称麦金农的金融深化理论。可是我们干得太好了,一直把金融深化推到了另一个极端。包商银行的调研显示,连内蒙古的每个乡镇都有了起码一个正式的金融机构,一般来说都有三、五个。这还不算支付宝、微信账户、余额宝之类。
过去十年,金融科技公司号称要通过技术来减少违约和欺诈,可是除了极少数成功的例子,大家都失败了。我的结论是,次贷就是次贷。在次贷人群中选优,概率上就有问题。不少业内人士辩解说,我们做的是几乎优质的借款人near-prime,可是这个界限太难划,而且,如果对方愿意接受这么高的利息率,还不是次贷吗? 

 

即使金融科技企业幸运地找到了消费者的痛点,这个痛点也是可以移动、消逝的。而且,当金融科技公司正在挥汗涔涔攻克这个痛点时,实力雄厚而且已经有大批基础客户的银行通过小小的改良或者收购就可以解决这个痛点,或者部分地解决。那咱们金融科技公司又白干了。

这十年,我在香港和英国就感受到了由于挑战者的出现,银行如何改善灵活性和服务水平,挤掉了金融科技公司的生存空间。
我认为,绝大多数金融科技公司和非银金融机构、新金融机构跟银行相比,都输在了起跑线上。(1)资金实力。即使你的估值很高,但是你的钱少。(2)已有的基础客户。(3)银行在各种业务之间的互相补贴。(4)银行的政治影响和客户信任(不会倒闭)。(5)资金成本(存款利率低)。(6)客户的质量。什么叫prime? 这就是prime!
下面我们来看中国的坏帐问题究竟有多么严重。
(1)企业之间的三角债已经十分严重,骗子横行。
(2)企业贷款的违约十分严重,老赖横行。
(3)消费信贷的违约率已达历史最高水平,不管是p2p, 消金、小贷,还是銀行信用卡、抵押和纯信用贷款。
(4)企业信贷的纠纷即使在立案后,判决也很慢;在判决后执行也很难。我知道有些案子拖几年没结果。
(5)法院不肯受理消费信贷的案子,仲裁和判决后,也很难执行。而且诉讼也是一条昂贵的路。司法现状正在危及社会。有人关心吗?
(6)私募基金的状况比p2p更加严重,因为它的块头更大。
(7)在整个社会,老赖文化盛行,“放款有罪、赖帐有理”的思想不断打击着社会道德和契约精神。我们自己害自己。
我认为,三年后,中国绝大多数非银金融机构都会关门或者瘫痪。
前瑞银高管张化桥先生:三年后绝大多数非银金融将关门或瘫痪
 
催收行业需要变革
我感觉,民间借贷和非持牌金融机构(含p2p)的催收受到了极大的打击,鼓励了违约,因此违约率可能超过一半。少数勇敢的投资者购买了一些此类不良资产包,但是不敢大举进入。银行及其他持牌机构的消费信贷不良,现在基本上也只能靠催收和祷告。多数机构有自己的催收团队,也外包。你可能不敢相信,大银行的催收外包服务商动辄几百家。总行和各分行业各有势力范围,都不想让出地盘,而催收行业又无法整合。难道银行的行长们愿意跟几百个催收外包商打交道吗? 

 

在欧美,一个国家的催收外包业务一般都集中在3-5家公司。银行有合规的担忧,也希望只跟入围的三、五家外包商合作,以保护自己的名誉。在这个行业,大家靠的是信任,而不象我们靠的是牌照和关系。美国的银行通常把消费信贷的逾期打包卖给PRA和Encore Capital 等,并且贷款给这种机构,让他们购买不良资产。

中国的催收机构对社会有巨大贡献:它们帮助放贷机构收回应该收回的资金,维持社会秩序,但是大家不敢做大,也不愿做大,因为中国的社会环境太恶劣,大家齐声骂催收机构、偏袒老赖。
中国有没有坏的催收机构、坏的催收人员呢?当然有。政府应该有理有节地处理。可是,我们会不会因为银行违规就关闭银行,并启动陆海空三军,逮捕全行员工?会不会因为某人喝酒醉死,而关闭茅台集团,或者因为出了车祸,而关闭上汽集团?现在零零星星上千个催收公司的状况,既不利于加大科技投入、提升效率,也不利于合规管理。
如何评价最近发布的“银保监会就单户对公、批量个人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征求意见”?我认为,(1)虽然这个文件晚了二十年,但是总比永远不来为好。(2)不需要试点!(3)对契约文化的长期破坏,以及对老赖的鼓励和纵容必须检讨、改变。
目前,司法系统对此类案件根本没有兴趣,这极大地打击了金融业。这两个问题如果不根本解决,任何改革都是避重就轻。而投资者也不会大举进入这个行业。
我有个谬论:
(1)中国信贷早已严重过剩,继续搞信贷膨胀只能恶化贫富差距,并不能创造财富。
(2)多数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没有存在的价值,需要关停并转、提高效率、改善资产质量。
(3)聪明的中小金融机构应该认清潮流,停止放款,停止不良资产的再生产,转型为不良资产处置机构,而且从自己的不良资产做起,然后为其它机构服务。我们需要一个消费金融思维革命,改变放款光荣,贷后管理没有地位的想法。
前瑞银高管张化桥先生:三年后绝大多数非银金融将关门或瘫痪

大工业化

才是社会脱贫之路

有人问,如果我们大幅度地减少中小企业信贷和消费信贷会不会导致经济衰退?也许会,也许不会,但是,50多岁的油腻男(比如我)通过减肥而略变清瘦,开始的时候可能有点不习惯,难受,但绝对是好事。
中小企业和消费者通过减少对信贷的依赖,减少与金融机构的相互伤害,提高运营效率,好处多于坏处。
我曾多次公开反对国内有些地产公司在香港为了发债而发债,比如用12-15%的年利率发债,承担各种费用,换汇回到大陆,还有时间的耽误。也许你会说,未来的发债成本会越来越低。也许。有些企业是这种情况,但是很多不是。虽然这些地产公司可能很赚钱,但是这个发债行为究竟是增加了,还是抵销了它们的利润水平,很难说。
这次新冠危机,很多人被迫呆在家中,弹尽粮绝,焦虑不堪。这当然首先是贫穷的罪过。但它也显示了一个道理:积蓄很重要。我苦大仇深,让我说句也许残酷无情的话:越穷的人越需要储蓄,因为他们更容易遇到不测风云,而消费信贷也更容易把他们陷在危险之中。 

 

同样,小型企业本来就很难生存,而信贷只是加大了它们死亡的概率。虽然它们有可能因为信贷而如虎添翼,但是只有极少数小型企业是老虎,而绝大多数小型企业只是狗和猫而已。减少信贷,就是减少相互的伤害。

从理论上讲,个人破产法的实施会大大提高社会的诚信度、打击老赖,但是如果政府和司法系统不配合,有了立法也没用。况且,从房地产税的立法之艰难,我理解了,中国的事情必须放在五千年文明的角度来看,急也没用。
 
社会要进步,人民要脱贫,就必须大搞工业:大工业。孟加拉国、印度和不少穷国的小微金融固化了贫困、固化了小微经营,这是政府的失败、社会的失败、劳动力资源的浪费。这是没有前途的、十分危险的。
在书中,Hugh Sinclair 说,绝大多数人的命运是打工,而不是蚂蚁般的重复性创业。大工业化是社会脱贫之路。这个结论我很认同。
(1)Sinclair 举例,某贫困山区的村妇借了小微贷款,在镇上卖菠萝切片,很赚钱。但当26个村妇都从不同的小贷机构获得微型贷款,到镇上一字型排开,卖菠萝切片时,不仅这些微贷都变成了坏帐,而且这些村妇们的家庭也被毁了:她们循环地借钱,付高息,被厌得喘不过气来,最终只能起义,或者自杀。
(2)巴西的穷人不断涌入大城市打工,在郊区搭建很多(临时)窝棚 favela 。他们本来的计划是迅速挣钱,然后买正式的房子,并把妻小接过来。遗憾的是,这些窝棚成了他们永久的家。每年、每月、每天,新人们带着同样的希望搬进这样的窝棚,或者在附近搭建这样的窝棚。

Sinclair说,小微企业信贷、消费信贷就是这样的窝棚。一旦进去,别想出来。
美国的次贷也是这样的窝棚。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bi2SLkTU14KiBcmdSszCUg

王兴、程维、张一鸣共同的夙愿与遗憾

 

 

王兴、程维、张一鸣共同的夙愿与遗憾美团、滴滴、字节难圆的“金融梦”。

 

 

Tech星球(微信ID:tech618)
 文 | 周晓奇
编辑 | 杨业擘
头图 | Pexels

 

王兴终究还是妥协了。
 
2016年9月,王兴花费13亿元收购钱袋宝,拿到了金融业务中极为重要的支付牌照,美团支付即将呼之欲出。
 
然而,数月后不仅没有等来美团支付的横空出世,反而传出美团外卖正式入驻微信支付页面九宫格,拿下第二个坑位的消息。
 
很显然,一旦美团推出支付业务,必然会对微信支付造成威胁。作为投资方之一的腾讯,自然不会任由美团发展支付,为此与美团深度沟通3个月,用微信支付的入口,换来美团放弃强推自己的支付业务。
 
美团支付的挫折,让王兴的“金融帝国”夙愿又远了一步。
 
不过,看中金融业务的不止是美团,同为TMD(头条/字节、美团、滴滴)小巨头的滴滴,在金融服务业务上也频频出击。
 
围绕自身业务,滴滴先后布局了汽车金融、保险代理、信贷、支付、理财等领域,这意味着可以直接或间接开展商业保理、融资租赁、网络小贷、保险代理、第三方支付等金融服务业务。
 
目前,在滴滴出行APP中,金融服务频道已成为重要一环,同时为滴滴司机用户与乘客用户提供金融服务。
 
相比美团、滴滴在金融业务的全面布局,字节跳动显得有些谨慎且低调。2017年,字节跳动旗下今日头条被传出筹备保险业务时,官方急忙表示不予置评。直到2018年6月,字节跳动才通过收购华夏保险的方式入局保险业务。
 
不过,近年来字节跳动明显加快了金融服务业务的布局。2019年底,在安卓上线了借贷产品满分APP后,近期字节跳动还在新加坡与蚂蚁金服、小米等企业,竞争当地的数字银行牌照。
 
如今,美团、滴滴、字节跳动这三家互联网小巨头,均在大力推进金融服务业务,但失去了最佳发展时机,TMD既要面对早就被阿里、腾讯等巨头抢占的市场,又要面临越加严格的监管环境。多重因素下,再难造出金融帝国。
 
王兴、程维、张一鸣共同的夙愿与遗憾
错失的窗口时机
 
2015年,王兴与程维共同迎来各自人生中的高光时刻。
 
当年7月,滴滴与快的合并后,占据出行领域超90%的市场份额;3个月后,美团与大众点评宣布合并,占据了团购市场超80%的市场份额。
 
尽管对外宣称为合并,但不久后快的、大众点评团队双双退出,滴滴和美团各自成为团购、出行领域的老大。
 
王兴与程维,借此成为各自领域的最大赢家。值得注意的是,正是在这一年,王兴与程维同时布局金融业务。
 
早在2015年4月,王兴就对外高调宣布了自己的对金融服务领域的野心,“有信心打造一个千亿资产规模的金融事业。”
 
对互联网公司来说,支付是切入金融服务的重要入口,美团自然也不例外。为此,美团要想开拓金融业务,必须通过申请或收购的方式,获得支付牌照。
 
美团选择入局金融行业的2015年,正是央行全面收紧发放支付牌照的时候。
 
当年,央行发放了第八批、第九批第三方支付牌照,两个批次各仅发放了一张牌照,次年8月第一批支付牌照到期续展时,央行明确表态原则上不再核发新牌照。
        王兴、程维、张一鸣共同的夙愿与遗憾
央行前九批颁发的第三方支付牌照,图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这意味着,美团想通过申请的方式,几乎不可能获得支付牌照,收购成了唯一的途径。
 
彼时的美团,尽管有着团购老大的风光,但背后其实并不光鲜。据2018年美团提交的上市招股书显示,2015年美团亏损高达105亿元,此时再去收购一张昂贵的支付牌照,美团心有余而力不足。
 
眼见金融梦还未开始就要结束,王兴实在不甘心。随后,美团在尚未获得支付牌照的情况下,上线了自营支付业务。
 
然而,2016年2月,律师熊万里向央行等监管部门实名举报美团,称其在没有第三方支付牌照的情况下,从事第三方支付结算业务。
 
很快,央行约谈并叫停美团支付,美团钱包的充值功能也被下线,没有支付牌照成为当时美团开展金融业务的掣肘。
 
相比王兴的出师不利,程维的起步还算顺利。
 
滴滴与快的合并后,随即获得了来自平安等投资方的20亿美元融资。借此关系,滴滴顺势与平安合作,联合推出了“滴滴平台司乘意外综合险”,正式入局保险业务。
 
或许是看中滴滴出行业务与保险的强关联性。2016年6月,滴滴又获得来自中国人寿的6亿美元投资,随后双方合作推出保险产品,为滴滴首批1.6万辆车提供保险。
 
尽管从保险起步,但程维并不限于只做保险,转而看上了与余额宝类似的金融服务业务。
 
根据余额宝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12日,余额宝用户数超过2.95亿,相比去年底增长了13.5%,到年末,余额宝规模已达8000多亿元。
 
看到余额宝的巨大潜力后,滴滴迅速跟进,在2017年3月推出了相似产品“金桔宝”,由华夏基金提供管理。
 
然而,好景不长,刚推出一年的金桔宝,就遇上了监管新规。
 
2018年4月,互金整治工作小组办公室下发《关于加大通过互联网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整治力度及开展验收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依托互联网公开发行、销售资产管理产品,须取得中央金融管理部门颁发的资产管理业务牌照或资产管理产品代销牌照。
 
同时指出,未经许可,不得依托互联网公开发行、销售资产管理产品,存量业务应当最迟于2018年6月底前压缩至零。
 
当时,滴滴并没有第三方基金销售牌照,为此只能被迫暂停金桔宝的业务。
               
也就是在这一年,此前坚决否认从事金融业务的字节跳动,挖来了前宜信大数据创新中心副总经理谷文栋负责金融业务,直接向张一鸣汇报。随后不久,字节跳动推出借款产品“放心借”,正式入局金融领域。
 王兴、程维、张一鸣共同的夙愿与遗憾
至此,TMD小巨头均宣告正式入局金融领域。但终究为时已晚,错过了最佳发展时机和红利窗口,TMD已经很难在金融领域赶超阿里/蚂蚁、腾讯/微信支付等巨头。
 
“以支付为例,目前已经形成了牢固的头部效应,新入局公司很难再与支付宝、微信支付争夺C端用户,想要做大肯定需要差异化竞争”,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科技研究室副主任尹振涛说。
 
 
王兴、程维、张一鸣共同的夙愿与遗憾追赶与碰壁
 
除了王兴、程维,张一鸣也毫不掩饰对金融服务业务的野心。
 
目前,只要在今日头条APP搜索“贷款”两字,置顶显示的就是旗下贷款服务平台“放心借”,并注明为今日头条官方产品。
 
根据QuestMobile数据显示,截止到2019年6月,今日头条月活达2.6亿,日活1.2亿。
 
“头条拥有庞大的流量与生态体系,这种资源是其他公司不可比拟的,只要找到更好的金融创新模式,这些流量很容易变现”,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黄大智说。
       王兴、程维、张一鸣共同的夙愿与遗憾       
不过,四处出击的张一鸣早已不满足于头条系的内部流量,他还想要寻求更多新流量发展金融业务。
 
2019年底,字节跳动在安卓端上线借贷产品“满分”APP,为用户提供消费信贷、消费分期和信用卡服务。
 
Tech星球(微信ID:tech618)致电“满分”APP人工客服发现,接线人员为今日头条旗下“放心借”平台客服,该客服表示“满分”APP为“放心借”的外部入口,为其发展更多字节跳动体系外的新用户。
 
另一边,同样“无边界竞争”的美团,遭遇举报风波后,则在2016年开启了牌照收购之路。
 
或许是体会到了“无证经营”的掣肘,为了获得重要的支付牌照,美团花费了13亿元收购“钱袋宝”,这占据美团当年总营收的十分之一,可谓是下了血本。
 
值得注意的是,“钱袋宝”的牌照除了有银行卡收单、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三项资质外,还有一项跨境支付资质,这为美团的“无限游戏”提供了另外的想象空间。
 
当年,美团还成功拿下小贷牌照、银行牌照,一年就集齐了三张重量级牌照。
 
重金砸下的牌照,也为美团打开了金融布局。据自媒体“新流财经”报道,2019年6月下旬,美团为B端商家打造的“生意贷”日放款已突破1亿元。
 
Tech星球(微信ID:tech618)从美团客服了解到,只要是有营业执照的商户,均可以申请美团“生意贷”,授信额度在3000元到100万元之间,日利率为万分之三到万分之五。
 
与此同时,美团也同步开始为C端用户提供金融服务。
 
今年5月29日,经过了一年试运营后,美团“月付”功能(前身为美团买单)正式上线,主要为在美团消费场景内用户提供“先享受,后付款”。很明显,这一功能直接对标蚂蚁金服的花呗。
 
美团也毫不避讳与花呗的比较。
 
“在美团,用买单更方便、更省钱。”在“月付”功能正式上线前一周,美团月付官方微博以餐饮消费场景切入,从开通权益、活动权益、理财权益等维度,与蚂蚁花呗逐一对比,向用户详细展现美团买单功能的优势。
        王兴、程维、张一鸣共同的夙愿与遗憾      
“通过月付功能的便利性,美团一方面可以增加用户粘性,让用户与平台进行深度绑定,同时金融业务也能为其带来更多的利润。”黄大智说。
 
相比美团的四面出击,滴滴更侧重保险与信贷业务,这也是为了摆脱长期亏损困局。2018年2月,滴滴进行战略调整,将原有曼哈顿(金融部门)升级为滴滴金融事业部,业务扩展到保险、理财、信贷、支付与汽车金融等多个领域。
 
据Tech星球(微信ID:tech618)从一位滴滴金融员工了解,滴滴金融业务在2018年已经盈利。
 
或许是尝到盈利的甜头,2019刚开年,滴滴就正式在APP中上线了“金融服务”频道,集中对外展示金融产品板块,包含借钱、理财、保险商城等。
 
当年7月,滴滴旗下控股公司迪润(天津)科技有限公司入股现代财产保险(中国)有限公司,就此收获一块保险牌照,滴滴的金融版图得到进一步扩张。
 
“金融业务是大科技公司生态和闭环的重要组成,是留存和挖掘客户的重要渠道,当然也有快速盈利的优势,这是国内科技公司热衷布局金融业务的原因。”尹振涛说。
 
 
王兴、程维、张一鸣共同的夙愿与遗憾
金融梦胜算几何
 
王兴心中的“千亿金融事业”,再一次遭遇碰壁。
 
6月1日,河南焦作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布的法院执行裁定书显示,重庆美团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团小贷)没有在限期内,提供金融监管部门批准从事资金融通发放贷款业务的证明,因此依法驳回美团小贷的多起申请。
 
对此,美团表示,法院裁判认定的事实存在严重错误,已提起上诉。
 
“目前,国内在小贷方面的监管比较模糊,这次不管后续结果如何,不可避免会对美团金融品牌造成一定影响”,黄大智分析说。
 
这已不是美团金融首次受阻,美团扩张的金融业务早就引起了监管部门的注意,并且美团自身就因无牌经营、挪用资金赚利差等原因被多次举报。
 
从2016年,美团收购“钱袋宝”后,每年都因违反相关规定,被央行警告或罚款。
 
同为王兴福建龙岩的老乡张一鸣,在金融领域也处处碰壁。合家保上线仅一个多月后就下架;“放心借”被质疑业务资质,只能从一二级页面撤到更深入口;至今也没能获得网络小贷牌照。
 
与此同时,国内对金融行业的监管越加严格。
 
2017年12月,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P2P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了《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要求严格规范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停发放无特定场景依托、无指定用途的网络小额贷款,逐步压缩存量业务,限期完成整改。
 
次年,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下发《关于支付机构撤销人民币客户备付金账户有关工作的通知》特急文件,规定支付机构应于2019年1月14日前撤销人民币客户备付金账户。
 
央行副行长范一飞还强调,对支付行业的严监管将成为常态。这意味着,TMD小巨头们的金融业务,在还未获得充分发展的情况下,已经迎来强监管时代。
 
不仅监管越加严格,要想拓展金融业务,TMD也绕不开面对阿里/蚂蚁、腾讯金融这两大巨头。
 
为了拓展支付场景,阿里与腾讯早在各个领域展开了支付场景的争夺,最典型的莫过于网约车大战。当时,阿里与腾讯分别投资了快的、滴滴,并毫不犹豫地砸下数十亿补贴,就为了抢下这个重要的支付场景。
 
巨头征战下,滴滴无法发展自身的支付业务。如今的滴滴,虽然拥有支付牌照,也推出了滴滴支付,但拓展支付业务已经很难。
 
Tech星球(微信ID:tech618)发现,目前在滴滴出行APP的支付页面,共有七个不同的支付渠道,但作为自家产品的滴滴支付渠道,却被放置在了末尾,基本察觉不到。
      王兴、程维、张一鸣共同的夙愿与遗憾
滴滴支付页面
 
相比程维,王兴仍在苦战。据Tech星球(微信ID:tech618)了解,在美团点评外卖的支付界面,美团支付被设置为默认支付方式,其次为微信支付,支付宝则被折叠隐藏。
 
不过,尽管距离王兴喊出“千亿金融事业”过去五年,但在财报中美团金融业务仍被归纳为“新业务及其他”,并没有过多的介绍。
 
根据美团财报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美团新业务及其他分部的收入为42亿元,这与王兴的“千亿金融帝国”还有相当远的距离。
 
另一边,字节跳动的金融布局已经开始转向国际市场,在新加坡组建全球支付平台。
 
近期,字节跳动在新加坡申请当地的数字银行牌照,一旦申请成功,即可为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企业客户提供金融服务。
 
滴滴金融业务虽然已经实现盈利,但如果局限在出行领域提供服务,其体量势必无法与另两家小巨头抗衡。
 
既失去了最佳发展时机,也错过了监管窗口红利期,TMD小巨头都没能在金融领域把握住机遇取得关键突破,王兴、程维、张一鸣的金融梦,还有多少胜算?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TE3mkdXBpclBn1G66hQAW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