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苹果发布会,我的『维修权』被偷了

 

苹果今年的发布会,可以说是演都不演了,直接旧瓶装旧酒。

 

别说One more thing了,今年甚至连个完整的thing都没整出来,挤牙膏都挤的十分勉强。

 

开头从ipad到iPhone,可以说是一点新意都没有,该爆料早就曝出来了,光冲这个对角摄像头,我有理由怀疑库克是真从科技营销号手里进的货。

 

看完苹果发布会,我的『维修权』被偷了

 

比起创新,苹果最近这几年似乎更加偏爱“商业运作”,在各种让人眼花缭乱的骚操作背后,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

 

你的苹果手机,是不是已经“修不起”了?

 

苹果高到离谱的维修费,可以说是行业里臭名昭著。

 

以至于有人开玩笑说,炫富的最好方式不是出新必买,而是修了好几次苹果手机。

 

1

 

华尔街日报的记者就曾经做过一次调查,她带着意外进水的MacBook,分别去了苹果官方店,苹果授权维修店,以及第三方维修店。

 

测试这些店分别要花多少钱才能修好她的电脑。

 

结果就是,她发现自己2017年购买的,原价1400美元的电脑,现在修一次竟然要花999美元:

 

看完苹果发布会,我的『维修权』被偷了

 

而苹果官方授权的维修店,更是重量级,不仅表示自己需要把电脑送到苹果去维修,而且加上人工费比去苹果店还贵,是1170美元。

 

看完苹果发布会,我的『维修权』被偷了

 

我不禁想起了三体中的名言:

 

黑,真他妈黑。

 

而且,最可气的是,这两家店都需要最少5-7天才能维修完毕,把电脑送回来。

 

看完苹果发布会,我的『维修权』被偷了

 

万一是我们这些互联网打工人碰见了这种事,等电脑修好拿回来,离职证明应该也通过了。

 

只能说下辈子注意。

 

但是第三方维修店,给了我们一个惊喜:

 

记者在进店后,当场就拆机查明问题,然后不到几个小时就修好了电脑。

 

最后一算,加上人工费只用了325美元。

 

看完苹果发布会,我的『维修权』被偷了

 

虽然第三方维修行业里,乱象不少,充满各种坑人的套路与黑店。

 

但是在苹果这种明着宰人的“天价”维修费面前,我们普通人能选择的,几乎只有第三方维修店一条路。

 

而且,一个可靠的第三方维修店,甚至比官方还能更好更快的,解决我们遇到的小问题。

 

在调查过程中,第三方维修店的老板非常无奈的表示,他们能维修的苹果产品,只有一小部分。

 

一方面是缺少配件,苹果把控着几乎所有的配件购买渠道,不会出售给这些“没交保护费”的第三方维修店。

 

另一方面,是苹果产品几乎从来不会公布他们产品的维修示意图,这些第三方维修店只能等着“内部员工泄密”,才有机会“一睹芳容”。

 

甚至每张原理图下面都要标注“苹果公司的专有财产”:

 

看完苹果发布会,我的『维修权』被偷了

 

维修,似乎在此时变成了一种盗窃。

 

如果有一天,我们找不到“官方配件”,找不到这些所谓的“公司财产”,那么是否就意味着:

 

我们只能被迫选择“官方维修”,任人鱼肉?

 

糟糕的是,这一天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在“维修权战争”更加激烈的美国,今年有27个州准备推动“维修权”立法,要求苹果等企业公开维修示意图,并且放开配件购买的渠道。

 

按照美国PIRG的说法,如果消费者的手机能够多用一年,减少的排放就相当于少开63万辆汽车,非常环保。

 

按理说苹果这个环保急先锋,为了减少排放,都能把消费者的充电器拿走,这波肯定举双手双脚赞同吧?

 

但是苹果借环保之名敛财的胆子有,搞真环保的胆子,确实没有。

 

你让大家都能好好修手机电脑了,那苹果出的新设备,谁来买呢?

 

在苹果和一众科技公司扶持的游说集团,在不断的砸钱,以及威逼利诱之下,超过一半的维修权立法议案都被否决或者驳回了。

 

看完苹果发布会,我的『维修权』被偷了

苹果还义正严词的出来说:

 

反对维修权是为了大家好,因为在维修时消费者很可能伤害到自己。

 

看完苹果发布会,我的『维修权』被偷了

 

说的十分暖心,但是背后的真相非常冰冷:

 

苹果完全没提到,这项维修权立法真正关系到的,是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消费者,能否在第三方维修店享受到高效、便捷、便宜的服务。

 

种种迹象表明,苹果压根就不想让消费者享受这些,让他们“无利可图”的方便。

 

2020年10月28日,油管大V“Hugh Jeffreys”上传了一条视频:

 

他用两台全新的iPhone12,来测试苹果的可修复性。

 

看完苹果发布会,我的『维修权』被偷了

 

经过拆机重组,他将两台手机的主板进行了互换:

 

看完苹果发布会,我的『维修权』被偷了

 

两个原厂原装的设备互换,按理说正常使用是没问题的。

 

然而在开机的一瞬间,手机当场弹出一大串的报错:

 

看完苹果发布会,我的『维修权』被偷了

 

人脸识别无法激活、无法验证电池、无法验证屏幕,甚至连摄像头都无法使用了…

 

只能说在仿生学这方面苹果已经玩通透了,连“排异反应”都模拟的惟妙惟肖。

 

在经过各种尝试后,Jeffreys 依然没法让这台手机正常工作。

 

只有把两个主板换回来,一切才恢复了正常。

 

他又尝试了几次不换主板,只换摄像头或者只换电池,但是“排异反应”依旧明显,不是报错,就是压根无法使用。

 

苹果这个操作,就非常让人难以理解,限制第三方配件可以说是保护消费者,但为什么连自己生产的原装配件,也要禁止使用呢?

 

根据油管著名维修博主Louis Rossmann所说,苹果的这个操作,实际上不是阻止消费者自己更换配件。

 

而是要破坏消费者对第三方维修店的信任。

 

试想一个场景,你带着手机去第三方维修店维修,要求换一块原厂的电池,结果出来后,手机显示电池无法验证。

 

消费者和第三方维修店之间的信任小船,当场沉没。

 

最后消费者几乎是没得选,要么去找“官方”的高价维修,要么就赶紧购入新机。

 

我们的选择权,正在被有垄断能力的世界顶级科技巨头,一点一点封锁堵死。

 

2

 

2014年,纪录片《无节制消费的元凶》(The Men Who Made Us Spend)上映。

 

片中有一个段落,为我们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一个“众所周知”的秘密:

 

计划报废(Planned obsolescence)。

 

看完苹果发布会,我的『维修权』被偷了

 

什么是“计划报废”呢?

 

制造商通过人为缩减产品的使用时间,让产品在超过一段时间后变得非常容易损坏,从而迫使消费者重新进行购买。

 

比如很多人都遇到过,一台平板电脑买回来刚过保修期,马上就坏了,这就很可能就是“计划报废”。

 

还有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就是白炽灯泡。

 

在1901年,一盏白炽灯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一个消防局内点亮,从此,除了几次停电,这个灯泡,无论白天黑夜,几乎再没有熄灭过,100多年后的今天,仍旧散发出温热的光芒。

 

这样“超长待机”的灯泡,对消费者而言可以说是传家宝级别的耐用品。

 

但是对那些当时的“科技公司”来说,这样的灯泡一旦普及开来,他们还怎么挣钱呢?

 

于是,为了限制灯泡做的太好。

 

1925年,世界几家头部灯具企业齐聚日内瓦,成立了一个臭名昭著,被称为“太阳神垄断联盟”的组织。

 

他们要求所有厂商生产的灯泡,寿命必须维持在1000小时左右,谁要是违反行规,给消费者提供寿命更长,质量更好的灯泡,就会被罚款,而且质量越好,罚的越多。

 

这个联盟中的成员,就包含飞利浦、通用电器等至今依然活跃的大公司。

 

看完苹果发布会,我的『维修权』被偷了

 

从此开始,“计划报废”如同魔咒一般,出现在各个行业之中。

 

汽车、家电、办公器材、以至于我们今天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手机和电脑,很有可能在生产之前就已经被人设置好了“报废日期”。

 

我们以为自己买到的是苹果手机的所有权。

 

实际上,我们真正买到的,可能只是苹果手机,出现第一个故障前的使用权罢了。

 

毕竟要是出了问题,我们能选择的几乎只有高价维修和加钱换新。

 

那个看起来更有性价比的“第三方维修”,在科技大鳄们的联合扼杀下,还能存在多久呢?

 

前几年,苹果被爆出在更新系统时,会在电池老化之后给芯片降速。

 

这一事件被称为“降速门”。

 

看完苹果发布会,我的『维修权』被偷了

 

苹果自辩声明中说,给手机降速是为了保护老电池,让老型号手机能够用的更久,并不是为了让人买新机的“计划报废”。

 

看完苹果发布会,我的『维修权』被偷了

 

但是苹果并没有解释自己为什么一直以来垄断配件供应,不断抬高官方的维修价格,不断限制第三方维修店,让消费者没法更换新的电池,只能被迫接受苹果的“好意”,降低运算,降低体验,来强行适配老电池。

 

难道这还不叫“计划报废”吗?

 

在上一个时代,我们几乎不怎么会提到“维修权”这个概念。

 

因为那时候大多数东西,我们看着说明书就修了,人人都是“第三方维修”。

 

但在今天,各种产品越来越复杂精密,普通消费者在没有专业知识和设备的情况下,像手机这样的产品根本修不了。

 

如果厂商都像苹果一样垄断配件,锁死第三方维修。

 

我们消费者的选择,就更少了。

 

维修权的真正意义就在于:

 

我们在面对不合理的对待时,到底有没有权利说NO。

 

前段时间,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农民就失去了说NO的权力,他们的维修权,已经被“约翰迪尔”偷走了。

 

约翰迪尔作为美国市场上近乎垄断地位的农机企业,他们生产的拖拉机,都是高度信息化,几乎是完全被机载计算机控制,并且安装了大量精密易损的传感器。

 

一旦农机或者传感器出现任何一点小小的问题,都会导致机器进入“爬行模式”,除了缓慢移动,什么操作都干不了。

 

非常容易导致农民错失施肥、丰收的时间窗口,弄不好就是几年的辛苦全部白干。

 

而故障一旦发生,按照约翰迪尔的新协议,就算农民知道哪里出了问题,知道怎么修理,他们也不能这么做,因为一旦被发现私自维修,就很可能被约翰迪尔远程停机,然后面临高额的赔偿。

 

罪名就是“侵犯知识版权”。

 

因此,大量的农民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价值几十万美元的作物,慢慢腐烂在地里。

 

而那些所谓的“经过技术认证的修理专员”,几天后才姗姗来迟,修理一个并不复杂,几小时就能解决的问题,最后还要收取几千美元的高价“维修费”。

 

对此,约翰迪尔表示:

 

这些农民花几十万买来的农机并不归它们所有,他们拥有的,只是操作许可而已。

 

对于这种不公平的行为,美国各地的农民都在努力去推动维修权立法,但是,这场行动遇到的阻力几乎是难以想象的。

 

因为维修权问题关系到企业的软件知识产权,像苹果这样的科技巨头,会经常出席这些听证会,并且站在农民的对立面。

 

因为如果农民能够得到维修权,同样意味着苹果这样的科技巨头,也要交出自己的维修权,影响未来的盈利。

 

这些农民现在所面临的处境,很有可能在未来,变成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

 

当我们购买的设备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除了选择官方的高价维修,高价换新,再无其他选择。

 

即便这个问题你动动手就能解决,

 

即便你的项目马上就要上交,

 

即便你的手机存着重要的文件。

 

你都只能选择资本为你提供的,官方服务。

 

是否在那时,我们买到的不再是产品本身,而只是产品的使用权?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6uzWC-1wFChFTQqeokjJLA

危险的分工:从苹果陷阱,到特斯拉幻影

作者:刘芮/陈帅

编辑:董指导/戴老板

出品:远川研究所科技组

支持:申万宏源电子首席分析师骆思远

刷屏整个2020年的特斯拉,在2021年初因为Model Y继续在中国媒体上刷屏。但在热闹中人们似乎忘记一个事实:特斯拉在中国,几乎没有任何核心研发团队。

这家曾被中国制造业工人和消费者拉出泥潭的公司,仍然把几乎所有的研发力量都布局在美国加州。比如连线杂志就曾报道过特斯拉在加州的神秘二楼”——特斯拉以电池、传动、动力电子等先进制造技术全部孕育于此,催生了特斯拉最多每周50次的工艺改进[3]。

而在中国,特斯拉不仅没有独立研发团队,其网站上面向中国大陆招聘的1831个职位中,大多数都属于生产、交付、销售、客户支持等岗位,制造技术的研发岗位极少,软件和人工智能的更是几乎没有。换句话说,特斯拉的核心秘密,仍然在千里之外的加州。

以Model Y为例,这辆刷屏车之所以能顺利国产化,上海临港超级工厂里的工人不分昼夜的三班倒固然重要,但起决定作用还是特斯拉对自动化设备的研发。

比如在去年12月,一家外媒就通过航拍捕捉到了临港工厂里一台长19.5米、高5.3米、篮球场大的巨型机器。这是特斯拉与意大利工业机械巨头意德拉(IDRA)联合研发的铝铸工艺压铸机。这台压铸机几个月前才刚刚抵达上海,在调试完成后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运行[1]。

这台机器名为GigaPress,重量高达410吨,相当于5架航天飞机之和。它可以将传统车架中的需要加工再组装70个零件,焊接1000至1500次的复杂生产过程,变成一次简单压铸加工,让焊接两小时变成压铸两分钟,同时也为Model Y省下了20%的成本[2]。

危险的分工:从苹果陷阱,到特斯拉幻影
GigaPress压铸机,Fremont, California

为了让这台压铸机能够有用武之地,特斯拉甚至还挖来了苹果合金专家查尔斯·柯伊曼研发相应的铝合金材料。苹果合金团队的成名作是MAC电脑的一体化铝合金机身,在同等密度下,材料强度比标准铝合金高60%。这意味着,即使别的厂商买到特斯拉的压铸机,也没有好材料来加工。

压铸机和铝合金只是特斯拉在制造技术方面的冰山一角。事实上,宣称要实现100%国产化的特斯拉,制造设备、Autopilot自动辅助驾驶系统、高精度传感器、电机电控等核心部件依旧由美国研发中心牢牢把握,给到中国的,依旧是组装厂、配件厂以及售后中心。

上一个产品在中国疯卖大卖,但在中国却几乎没有核心研发团队的企业是谁?没错,是苹果。

苹果每年销售的2亿部手机中90%以上都在中国生产,但从芯片到操作系统,到最新的产品规划,设计图纸,全部在位于加州的苹果总部中完成。苹果的心法一直都清晰地印在它家产品的背后:Design by Apple in California,Assembled in China(加州设计,中国组装)。

而这种“中国只有供应链,没有创新研发的”产业分工,也就造成了一个关于中美制造业的特殊现象:论产业链体量、就业人数、,美国的企业在远远落后于中国,但在产品终端,苹果的净利润相当于A股最大的12家苹果概念股利润之和的20倍。

远在大洋彼岸,库克只需一通电话,就能够让十几万中国的流水线工人连夜爬起,为苹果的万亿市值增砖添瓦。而每当他们在富士康的工厂里组装好一部最新的iPhone,库比蒂诺小镇苹果总部里库克的电脑上,不断跳跃着的数据就会被再一次刷新。

这背后既是一场渗透产业链的权力游戏,更是一场事关国家竞争力的危险分工。核心问题在于:美国的制造能力到底是如何控制大洋彼岸的每一环节的?

危险的分工:从苹果陷阱,到特斯拉幻影

慈父的馈赠

一个行业内众所周知的秘密是:一般的手机厂商对于供应商来说最多被尊称一声爸爸,但苹果对于供应链企业来说,它的身份更像是:“慈父”

比如你翻开苹果的研报,就会发现苹果连续十几年,每年都有百亿美元的资本支出,其中75%以上开支用于设备和软件购买[4]。然而早在90年代末,苹果就已经甩卖掉了自己几乎全部的工厂。那么一个几乎没有工厂的企业,买这么多设备到底给谁用?

答案是:供应链企业。

 

在富士康的各条苹果产线中,有20%-50%不等的设备,由苹果提供。而在一些小型的苹果代工厂中,几乎每一千台设备里,就有500台是由苹果承担的。

比如,2012年,为了力推全金属机身,苹果将CNC(数控机床)变成了手机产业链的当红炸子鸡,甚至在一段时间里垄断了市场上全部的高端设备。而这些设备的售价,单台就高达100万美金。苹果采购之后,尽数配送给相关供应商[5]。

危险的分工:从苹果陷阱,到特斯拉幻影

数控机床在加工金属机身

当然,苹果也不是无私奉献。供应商用了苹果提供的机器之后,那么这条产线就会被单独划给苹果,不能用于生产其他厂家的产品。这就能够保障即使同行想来“抄作业”,也找不到产能,从而在一段时间内维持苹果硬件的特色吸引力。

而在新品投产前,苹果也都会派出资深工程师,入驻代工厂来帮助解决问题。比如产业内流传的一个经典故事是:

苹果的某家南方代工厂的仓库里,经常出现老鼠啃食双面胶的问题。苹果总部知道后,直接派人从美国过来,制定了一套仓库养猫方案,包括猫的品种、年龄、数量、采购预算、采购途径、工作福利,甚至于猫的绩效考核与猫的心态保持,以确保猫能按照纪律打工。

不过,“慈父”会无微不至,“慈父”也会无比严谨。

比如曾经有一家机床供应商在苹果工程师面前王婆卖瓜,夸自己产品的加工效果可以像镜子一样亮。结果被苹果工程师连续追问:像镜子一样亮到底如何量化?最终,这家企业花了100多万元,从美国采购回了阿美特克的白光干涉仪,这才回答出了这个灵魂之问[6]。

除了教工厂生产,苹果给供应商撒起钱来也毫不手软:2019年9月库克宣布从苹果公司的“现金制造基金”中拿出2.5亿美元,用于奖励康宁公司,后者曾帮助过苹果公司研发出大猩猩玻璃。这基本与康宁半个季度的利润相当了。

与苹果的深度绑定,为这些企业带来了丰厚的资本市场回报:2019年以来,苹果产业链A股三大龙头:立讯精密、歌尔声学、蓝思科技,平均涨幅高达5倍,同期,大盘上涨不到40%。所以有人戏谑:只有苹果的上游才配叫产业链,国产机的上游,只能叫概念股。

但对于挤破头想进入苹果产业链的公司,最终会发现:苹果的馈赠,既是他们十年增长十倍的蜜糖,更是让他们逃不出苹果掌心的索套,这个索套的根,则在大洋彼岸加州的一座办公室中。

危险的分工:从苹果陷阱,到特斯拉幻影

帝国的监视

苹果产业链上,有来自49个国家与地区的1142家供应商,超过200万工人在三班倒的不停生产,有500多家遍及全球的苹果商店和数以千计的渠道在不间断的营业,每小时卖出2万部苹果手机。他们塑造了人类历史上市值最大的公司,也是新时代的日不落帝国——苹果。

这个庞大帝国的首都,是耸立在加州小镇库珀蒂诺上的苹果总部(Space Ship),这座世界上最大的单体办公楼,汇集着苹果从全球招揽的1.2万名精英,占地超过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也如同国防部一般指挥着全球各个为苹果征战的军团。

危险的分工:从苹果陷阱,到特斯拉幻影傍晚的苹果总部

而帝国的心脏,则是一个摆放着U2主唱波诺(Bono)创立的慈善基金会海报与一台iMac的办公室。每天清晨,当库克沉思着面对这台iMac上不断变化数字时,就如同一位帝王,在俯视着他的江山。

苹果则通过安插在供应链的两套系统,监视着帝国诸侯的一举一动,来给他们拨调资源、预留利润、规划产能。

第一套是掌握了全球情况的疆域图,苹果重金投资的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

在这套系统里苹果从零部件供应商到组装厂,最后到渠道的数据全部被打通。库克的电脑中,可以呈现苹果全球供应商当天的运转情况:从每个零部件的产量,到每个产线的开工情况,甚至具体到每家工厂的生产良率[7]。

每当富士康几十万流水线女工组装完一部iPhone,大洋彼岸库克电脑中,就会出现一个更新跳跃的数字。

危险的分工:从苹果陷阱,到特斯拉幻影

库克与富士康女工,2014年

另一个案例是,作为苹果的重量级声学器件供应商,瑞声的苹果产线上,控制软件、电脑以及ERP系统全部来自苹果,相关的产线负责人经常会收到苹果的远程邮件,指出某一条生产线上的问题。重点是,指出问题后,只有苹果开权限后,相关负责人才能去现场查看[8]。

也就是说,在这一条产线上,除了厂房、工人,以及部分设备是瑞声的,剩下的都由苹果控制[8]。

当然,支撑一个帝国对各个军区的管控,不会只有无形的手。帝国系统的第二套:是由人组成的密布整个帝国版图的钦差系统巅峰时期,仅仅在富士康这一家代工厂,苹果就投入了2000多位“钦差”。

在这套钦差系统里,有EPM(工程专案经理)、GSM(全球供应链经理)以及SQE(供应商质量工程师)各种角色,有的负责提供技术支持;有的负责沟通协作帮助上达天听;有的则负责监督企业一举一动,上到人事任免,下到一台机器的摆放位置。

2009年8月,因为在一个小零件的成本控制上没能达到苹果的要求,苹果相关负责人一通电话打到了郭台铭处问责,让直接负责此事的郭台铭钦定接班人蒋浩良,一夜之间被贬成了数码相框等新产品的董事长室特助。

通过这两套系统,苹果与供应链形成了半监督半合作的关系,所有供应链在苹果面前都是透明的:

一位台湾的光学企业高层清晰的记得自己多年前初次与苹果GSM见面的震撼。在去往美国的飞机上,这位高管与业务骨干们经历了一路沙盘推演,终于算出了公司一颗镜头0.99美元的成本价。

却没想到见面后,苹果GSM直接拿出了一叠评估报告上面清晰的写着这家企业的产品良率、镜头产品射出成型状态、产线规模、物料进口甚至加工成本,然后不由分说的给出了10%~15%利润空间,售价1.1美元的决定。高管当场目瞪口呆[9]。

在两套监视之下,苹果产业链玩家的底牌和底裤,都被清清楚楚的亮在苹果的后台,而迎接他们的,是苹果馈赠之外的另一面。

危险的分工:从苹果陷阱,到特斯拉幻影

围城的苦果

苹果产业链光鲜的另一面是:替苹果研发试错、为苹果扛库存压力。简单的说就是,拿了大哥的好处,那为大哥挡枪流血、为大哥打架坐牢,也是应该的。

2013年,为了用蓝宝石替代康宁的玻璃屏幕,在苹果支持下,美国一家叫做极特先进(GT Advanced Technologies)的企业花了整整9亿美金在在亚利桑那州盖蓝宝石工厂。按照合约,苹果会预付5.78亿美金的预购款给极特先进,用于扩产以及相关的设备投入。

也正是由于苹果的支持,那一年的极特先进,即使财务亏损,股价却走出了一个漂亮的大涨曲线。

相似的温情开头,却迎来了不一样的结局:仅仅一年后,苹果就就因为蓝宝石成本高且易碎,重回了康宁怀抱并“含泪”增长一整年,再一次创下成立以来的历史股价新高。而激进扩产的极特先进,为了偿还债务,甚至沦落到了卖熔炉还债、裁员破产的故事收尾。

危险的分工:从苹果陷阱,到特斯拉幻影

蓝宝石玻璃最终只被用在了苹果手表之上

绕过了研发的坎,还有库存的沟:众所周知,苹果凭着“零库存”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在Gartner推出的全球前25大供应链厂商的排名中,曾连续七年稳坐第一。后来甚至倒逼Gartner在2015年于正常排名之外又推出了“供应链大师”称号,苹果再次蝉联大师之位5年。

然而苹果的“零库存”背后,却是供应链的一把血泪。近十年来,苹果的平均库存往往不到营收的2%,但苹果的供应商们的库存占比却是苹果的十倍之多,大陆的果链三剑客,旺季前的库存平均,则足足达到了收入的1/4以上。

即便强如富士康,面对苹果的“甩锅”也依旧毫无还手之力。

2018年,苹果的iPhone X与XR系列销售不及预期,连带全产业链在2018年全年遭遇大跌,富士康母公司鸿海精密的股价也从年初的118元跌到的年末的70元,而原本给苹果准备的60条生产线直接荒废了12条不论,苹果还直接提出了砍单的要求,扬言如果富士康讨价还价,就把订单交给竞争对手。

说白了,这种前期高成本投入+后期高库存的财务状态就像在钢丝上行走:将企业的财务安全牢牢与苹果的订单量绑定在了一起,订单好的时候,跟着苹果吃肉喝汤,订单不好的时候,替苹果坐牢挡枪。

但供应链付出了这么多,却不能换来苹果真正的信任,苹果对于供应链的态度,依旧是冷酷的帝王术:即利用二号打一号,三号制衡二号。

一个关于苹果供应链的名场面是:2007年乔布斯手里拿着没有物理键盘、没有手写笔的初代iPhone发布时激情演讲“它将改变一切”,台下镜头一扫而过,两个华人模样的中年男子,正激动的失声痛哭。这两人,正是台湾触摸屏生产商TPK的老板江朝瑞与孙大明。

危险的分工:从苹果陷阱,到特斯拉幻影

为了这块苹果的屏幕,TPK在6年里烧光了代工赚的12亿新台币,其中仅仅与苹果的联合研发周期就有足足两年。在苹果几乎变态的苛刻要求下,TPK的技术长一度被折磨到九次找老板痛诉要撂挑子放弃,产线爬坡阶段,更是每天与苹果开会到凌晨一点后,又继续与主管开会到凌晨4点半[7]。

业内流传:一方苹果屏,几万青年肝。

如此劳苦功高,遗憾的是,TPK激动的泪水挂在嘴角还没干,苹果的劈腿就来了:2010年,苹果以供应链安全为由,迫使TPK将技术专利对外授权。一年之内,仅仅大陆,就冒出了不下五家竞争对手。

那么TPK们就没想过反抗吗?当然想过。但对于订单在人家手里,核心技术也在人家手里的供应商来说,反抗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危险的分工:从苹果陷阱,到特斯拉幻影

宿命的抗争

苹果的把戏是全球通用的,但一个特殊的现象是:受伤的角色在中国大陆格外的多。

2017年,立讯精密抢单瑞声科技的声学器件以及触控马达业务,让瑞声稳定了多年的41%毛利率压到了次年的37%;而两年后风水轮流转,立讯的AirPods订单被歌尔股份分掉一杯羹,新品AirPods Max更是交给歌尔独家代工,让歌尔的股价两年涨了接近5倍。

不过早在歌尔抢单AirPods之前,2018年主营玻璃盖板的蓝思科技就通过投资豪恩声学,杀入了歌尔的势力范围……

苹果的几个大陆供应链商,不但接受苹果监视、替苹果背锅,而且在苹果的制衡术游戏里玩的不亦乐乎,杀伐不断,利润率却往往越杀越低。相比之下,苹果几次对高通、三星、台积电的制衡术,却最后都悻悻而归。

这背后是苹果产业链赛道的不同。

一部手机,可以分解为核心芯片、高价值元器件、精密件、模组、组装代工五大环节。将这五大环节上的企业与其地域分布结合,又可以看到一个现象,产业链诞生之初,苹果就在全球范围内画出了一个清晰的赛道分布:

美国,牢牢把控了价值最高的手机芯片,这是美国的传统优势产业:苹果自己研发处理器,基带芯片由高通提供,Wi-Fi芯片由博通,射频芯片由思家讯、Qorvo提供,这几家基本上都是美国本土企业。

次一级的是存储、面板灯高价值、但是价格波动剧烈的大宗元器件,在美国的一手主导下,由日本转移到韩国,苹果入局后则将这一产业格局进一步稳定:存储是三星、SK海力士的天下;面板由三星、LG共同供应,中国企业在最近几年才逐渐开始切入。

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美国打压后的日本,则主动据守在了市场虽小但格外稳定的精密元件生产:比如村田、太阳诱电的MLCC,AKM的电子指南针,TDK的电池。

在今年的iPhone12 Pro 的拆解中,这三大家占据了62%的零组件价值,也是最稳定的赛道。

危险的分工:从苹果陷阱,到特斯拉幻影

相对底端的,是大陆和台湾的公司。

相较而言,中国台湾厂商所把控的系统组装,利润低但体量大,需求稳定,富士康、和硕、纬创基本上成了苹果的御用代工厂和采购大管家。大陆的产业链公司,则密集的集中在两大赛道,即模组与精密件。

模组,可以理解为把数十个细小的零件拼装成一个可以即插即用的小模块,这个模块的核心往往是来自欧美日韩的芯片,不严谨的说,可以理解为电子产业链中的乐高。这条线上的代表企业,有做摄像头、指纹识别等模组的欧菲光、马达模组的金龙机电、电池模组的欣旺达、微型麦克风的歌尔声学。

精密件则是另一条战线,主要包括了构成机身和机身外观的各种外观件、结构件、功能件。具体来说,就是老板们凭着几台CNC(数控机床)起家,为苹果组织工人,就能搭起产线开工的零部件:其中代表有蓝思科技的玻璃盖板、长盈精密的机壳、科森科技的金属中框、立讯精密的连接器。

简单来说,大陆的两个赛道就是苹果的“芯片打包店”和“五金加工店”。

但这两个店,生意却并不怎么稳定。芯片打包店模组不必多说,门槛低,利润更低,随时都有被半路杀来的对手打到家门口的风险。毕竟干打包细小零件的活,门槛并不高,总会有手脚更勤快的对手。进而给了苹果利用二号打一号,三号制衡二号,不断压低毛利的机会。

相比之下,精密件被人打到家门口的概率小了,但却面临着在苹果的不断升级改版中,将整个技术路线都踢出局的尴尬:

单就精密件中的外观件来说,从iPhone 3G的塑料、到iPhone 4 的双层玻璃、到iPhone 5的全金属机身,到iPhone X对玻璃机身的回归。可以说,每次果粉们惊呼苹果带来的外观大变样,往往就意味着一家精密加工企业出局,和另一家的升起。

比如2017年,苹果将金属机身改为玻璃机身,主营玻璃盖板的蓝思科技当年完成了股价的底部反弹;而供应金属机壳的长盈精密当年股价应声暴跌,虽然早在一年前,长盈精密就从陶瓷材料到汽车零件一路并购,但也没有阻止公司一年后利润跌到1/20。

而在苹果反复横跳中被玻璃-金属机身周期困扰的蓝思科技,也今年8月抛出了对苹果金属机身壳供应商可成科技的泰州工厂的收购,完成金属玻璃两头下注。

蓝思的想法很简单,既然一条道有风险,那就把规模越做越大,品类越扩越多,多踩几条道。

不过,扩张真的能够治百病吗?

这是几家代表性苹果产业链企业的业务版图,纵向看,每个企业都是四面开花的全能选手,从而避免了单一赛道被淘汰的噩梦;

危险的分工:从苹果陷阱,到特斯拉幻影

但横向看,多者如天线、声学,少者如射频,几乎每一个苹果的产业链赛道上,都至少有两到三家企业竞争[10]。

也就是说,有限的市场里,每一个供应链企业手里的筹码越多,苹果用二号打压一号,用三号威胁二号的筹码,压低整个产业利润的筹码也就越多。这一场四面突围,迟早会变成一轮轮内部对决。

走入苹果产业链,难;跳出苹果给予的宿命安排,更难。

危险的分工:从苹果陷阱,到特斯拉幻影

尾声

总结来说,苹果的手段其实很简单:

慈父的馈赠:给设备、给软件、给资金、给技术支持,悉心带领供应链企业做大做强,最后让供应链离不开自己;

帝国的监视:软件附带监视功能;技术支援深入企业运营与机密,通过紧密的合作让供应链企业的最后底牌无可藏匿;

围城的苦果:用订单将供应链企业变成苹果的库存、创新的风险转移器;挑动供应链的竞争,压低他们的毛利;

宿命的抗争:在赛道划分之初,就将竞争最大、门槛最低的模组、精密件留给中国,利用人口红利加剧内卷。

而这种苹果陷阱的本质正是在于,用二十分之一的利润,吸引到了中国最优秀的企业,让他们组织最优秀的工程师和的年轻的劳动力为它服务;用顶尖的软件监控他们,用深入到企业生产管理方方面面的锦衣卫系统盯着他们的底牌,再将风险、内斗加在他们头上。

最终将中国走向老龄化前最珍贵的劳动者红利、工程师红利,变成源源不断输送给华尔街股东们的分红。

如今,接着苹果而来的特斯拉,也正在续写苹果的模式。可叹的是,眼下我们还沉浸在特斯拉的中国效率以及特斯拉承诺的100%国产中沾沾自喜,却忘了我们正在从一个苹果陷阱走到另一个特斯拉陷阱之中。想要脱离陷阱,首先就得正视中美两国的制造业关系。

在中文自媒体上,美国制造业衰落基本上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比如苹果手机靠中国造、特斯拉汽车靠中国造、通用跌落神坛、波音马上完蛋,美国没有生产能力,唯一的制造业就是印钱。以至于有人会发帖求问:美国什么制造能力都没有,具体到哪天会崩溃?

在数据上,这个观点也并非没有例证,联合国统计司数据显示:2018年全年,中国占全球制造业产出的28%,比美国领先了10个百分点。

危险的分工:从苹果陷阱,到特斯拉幻影

美国的制造业规模早在2010年就已经被中国反超。在2000年到2010年间,美国大约有六万家工厂倒闭;制造业在职人员数量从1730万减少到1150万,骤降35%,此后十年间,数量常年固定在1200万,大部分中低端制造业就业机会,已经美国永久流失。

但是,美国制造业真的衰落了吗?

近些年来,美国的制造业产值在美国GDP总占比常年稳定在11%上下,但是美国国内企业研发投入中,制造业企业占比却高达68%之多。如果真的在不断走弱,为何制造的研发费用却在不断的提升呢?

或许,更接近事实真相的是,美国本土的制造业就业确实流失了,一个以美国为总部,生产基地遍布全球的组织化网络,却在不断放大。

因此,位于这个网络核心的美国制造企业,反而加大了研发支出。这种强势也反映在了资本市场:美国制造业的市值,占据了全球制造业市值的一半。毕竟海外的收益,还是会体现在本国的股票上。新时代的产业链殖民,正在一轮轮的上演。

这也无怪乎,相比网络上的沸腾,决策层却异常冷静,2020年9月,发改委产业司原司长年勇就在一场峰会上表示:美国其实是一个制造业大国,美国也没有放弃制造业,如果把美国服务业中为制造业服务的部分和制造业合并的话,美国围绕制造业产生的经济总量超过60%。

同样,在2020年底中国工程院出版了一份报告《2020年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用制造业产值、劳动生产率、研发强度等18个指标对世界制造业强国进行打分,结果是美国以169分遥遥领先于三个制造业立国的强国:德国(126)、日本(117)和中国(111)。

细看分数,原因一目了然,除了制造规模类的指标,中国对美国的大幅领先。在制造业品牌、装备制造、研发投入强度等领域,近7年分数差距仅仅缩小了3分,2019年与美国差距甚至还有微小扩大。

这显然就是特斯拉与苹果等跨国巨头布局的结果:在加州,他们研究材料、设备和系统,在中国,他们运来加工设备、装上管理软件、然后叫来中国的供应商,要求不分昼夜的批量交付。

大规模制造能力,是过去几十年用血汗换来的一张牌,但这绝不是中国制造的终点。如果我们沾沾自喜这一点,认为特斯拉实现国产化就万事大吉了,那么就会像苹果90%在中国生产一样,最后只成就一个传奇的商业帝国,和一众围绕着它争风争宠的供应链厂家。

不要让苹果的陷阱,变成特斯拉的幻觉。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国的制造业,还有最艰难的一段路要走。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参考资料:

[1]. TeslaModel Y Single-Piece Casts Spotted in Giga Shanghai with NewActivity,Torque News,2020年

[2]. 从70个零件减到1个,特斯拉ModelY车身将改为整体铸件-第一压铸

[3]. Tesla’sSecret Second Floor-wired

[4]. Thecost of building Galaxies (and iPhones)-Horace Dediu

[5]. 苹果产业链与CNC机床产业发展-数途信息

[6]. 向苹果学习制造美国制造体系从未外包-林雪萍

[7]. 《苹果内幕》-亚当.蓝辛斯基

[8]. 新零售终局拼的到底是什么?-峰瑞资本李丰

[9]. 苹概股之王!苹果恶劣砍价和两手策略,为何碰上大立光就没辙?-天下杂志

[10]. 11月电子产业趋势观点-申万宏源骆思远

感谢申万宏源的骆思远先生对本文的支持。骆思远,台湾大学硕士(台湾、香港、大陆三地20年从业经验),电子产业出身,主要跟踪半导体、光电族群、电子关键零组件等领域,在国内首创拆机路演,现场讲述iPhone & iPad 内部零件,并以半导体晶圆Wafer实品及封装载板样品,直观介绍电子零组件及半导体。

主要的特色在于,可从细微的蛛丝马迹嗅出行业趋势全局,并且在多数人尚未形成共识之前,即提早数个月前将观点呈现给客户,也会在行业即将出现利空之前,即明确提示风险疑虑。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jfxVRE6NAXv52LbaBF-FtA

苹果产业链那些事!

预期差就是生产力。

——研报社

 

苹果产业链

 

苹果产业链的那些事儿

●●●大●●

近期留言区很多粉丝问苹果的相关问题,比如苹果转移欧菲光订单等等,下文就苹果产业链这些问题做一个统一解答。

 

第一,为什么中美贸易摩擦一直没有牵涉到苹果?

 

苹果正式进入中国是在2012年。
2012年库克接任苹果CEO,并且在中国内地首发第一款苹果手机——Iphone5。
同时,国内第一代苹果产业链公司也是在那时开始切入苹果供应链,比如立讯精密是在2011年4月收购昆山联滔,然后成为苹果线束主力供应商,开始正式切入苹果产业链。
8年后,苹果手机全球销量约2亿台,其中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为3000万台左右,占国内市场份额约10%。
2019年全年,苹果在全球的净销售收入达到2600亿美元,而中国区的净收入为437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800亿元,占苹果总销售收入的17%。
而从供应链来看,2019年苹果有约800家上游工厂,其中有380家在中国大陆(相比2018年继续提升),比例高达48%,其中核心部件工厂、非核心部件工厂以及包装和组装厂设在中国大陆的比例分别约为30%、55%和70%。
其实苹果除了总部在美国,其他供应链包括很多研发中心都在中国。
除上游零部件供应链外,还有苹果商店提供的App开发与运营的市场,这部分国内市场也在千亿左右。
据苹果此前官方数据,苹果为中国总共提供了500万就业,其中包括180多万个软件和iOS应用开发人员。
这个数据并不夸张,因为仅富士康在高峰时期就提供了100万就业。
制裁苹果,苹果失去的是20%、不到3000亿人民币的营收,但是国内会损失800家公司、千亿级GDP以及500万就业,孰轻孰重?
这里很多人会问,苹果走了,还有华为、小米、VIVO、OPPO啊?
我们认为,苹果供应链短期内没有国内手机厂商可以承接起来,包括华为。
苹果手机市场份额不如三星和华为,但是在高端机领域仍然是唯一的霸主,市占率在50%左右,高端机上游供应链才更有价值,这也是为什么手机产业链上游公司更喜欢做苹果业务,因为做苹果业务利润更高。(华为有替代潜力,但是在美国的制裁下不确定性很大)
不仅仅是手机,其实消费电子未来新一轮周期看点在于可穿戴设备,包括无线耳机、ARVR,而苹果依然是这一领域的领军人,比如苹果目前在无线耳机的出货量占比是50%左右,销售额占比在70%左右(苹果无线耳机单价更高)。

 

第二,如何看欧菲光被转移订单?这是苹果产业链转移的信号吗?

9月1日上午,有媒体报道称“苹果将欧菲光剔除出供应链名单,此前苹果iPad低价版由欧菲光、GIS、TPK三家一起供应触控模组”。

随后该事件各种澄清、反澄清,欧菲光表示订单情况持续稳定,未出现被美国大客户剔除供应链名单的情况。

 

事件本身告一段落,但是很多人却开始担心受制于美国政府的压力,苹果开始向海外转移产业链。

 

我们认为,海外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完全承接苹果产业链,一是供应链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二是庞大的市场需求潜力。

 

比如今年疫情期间,由于海外疫情影响,海外的苹果供应链一度中断,只有中国地区快速复工复产,苹果两次给富士康追加订单,6月份富士康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50%。

 

2018年,美国开始加关税,并且呼吁工厂回流,但是2019年苹果在中国的工厂由356家增加至383家,总体数据占比提升至48%。

 

显然,中美摩擦并没有使得苹果产业链大量向海外转移。

 

当然,在美国关税的影响下,有部分利润本来就低的产业会慢慢向外转移,出现结构性调整,但是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向外转移的公司其实很多都是内资控股的,比如歌尔在越南建了多条无线耳机生产线。

 

第三,苹果手机出货量持续下滑,硬件创新能力也远不如以前,苹果产业链已经到顶?

 

1)Iphone6之后,由于硬件上的创新不足,苹果手机就销量就出现了拐点,从2015年2.3亿部下滑至目前的不到2亿部。
但是,苹果手机单价却在持续上行,整个手机业务是稳定的,尤其是今年上半年打折促销+下半年5G首款手机发布,苹果手机业务有望超预期。
2)不吹不黑,苹果仍然是引领科技创新的高科技公司,并且上文说过,苹果在高端机领域仍然是唯一的霸主。
对产业链公司来说,做高端机上游供应才更有价值,业务利润才会更高,消费电子牛股也多是苹果产业链的公司。(小米等产业链利润很低)
3)最关键的一点,这一轮苹果产业链公司业绩增长的核心驱动力不是苹果手机,而是包括无线耳机在内的可穿戴设备。
苹果2019年无线耳机出货量同比增长超200%,智能手表同比增长超50%(这一块还刚起步),后续还有Airpower无线充电器、ARVR设备等新产品。
苹果产业链的“穿戴周期才刚刚开始。

 

 

苹果产业链公司全景图

●●●大●●

苹果产业链那些事!

苹果产业链那些事!

苹果产业链那些事!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omKUVKMMqA77EVZ-zxLru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