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十大内卷行业

作者:刘建中 陈汐

来源:财经十一人(ID:caijingEleven)

近年来,“内卷”成了常用词。当一个行业或者一个群体的发展受到限制,生存状态不佳,竞争愈发激烈,就形成了内卷局面。

如果某行业中亏损公司占比很高,就说明该行业的发展遇到了困难。如果行业中很大比例的公司难以盈利,就可以认为这个行业非常“内卷”。而且,亏损公司的占比越大,行业就越卷。

上市公司是各行业最优秀的企业代表。所以,可以用某行业上市公司中亏损企业的占比做为一个指标,来衡量该行业的“内卷程度”。

我们定义一个行业的“内卷度”如下:

“内卷度”= 亏损的上市公司数量 / 行业上市公司总数

2022年上市公司已经完成了中报披露。《财经十一人》通过测算,从各行业中选出了“内卷度”最高的十个行业。

为了排除营业外收入的影响,本文测算采用“营业利润”数据。测算中不考虑未公布中期业绩的公司。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步,利用中报“营业利润”数据,得到行业中亏损企业数量。

第二步,用亏损企业数量除以行业公司总数,得到行业“内卷度”。

第三步,按照各行业的“内卷度”大小排序。

按照定义,“内卷度”会介于0-100%,越接近100%,行业内卷程度越高。而内卷程度为0%,意味着行业中所有上市公司的营业利润都为正,这说明行业比较景气。2022年上半年,这种行业有石油开采、农用复合肥、银行、航运港口等。

行业样本公司的选择方法:A股上市公司参考中信证券行业分类,港股参考港交所行业分类。

如果A股该行业公司数量大于或等于20,则只选A股公司;如果A股公司数量小于20,则添加该行业的港股公司。

为了体现地域和行业特点,我们去除了那些主营业务不在中国内地的公司,而且去除了行业收入在其总收入中占比过小、名不符实的公司。具体情况见尾注。

以下是测算的结果与分析。

第十名 园林工程

内卷度  45.8%

园林工程行业有24家样本公司。2022年上半年(下文也称为“当期”)有11家营业利润为负,“内卷度”为45.8%(11/24 = 45.8%)。而在2021年上半年,这24家公司中仅6家营业利润为负,“内卷度”为25%(6/24 = 25%)。与2021年同期相比,园林工程行业的“内卷度”大幅上升。

2022年上半年,24家公司营业利润合计为-10.8亿元,而2021年同期,此数值为1.5亿元,同比下降了820%【(-10.8 – 1.5)/ 1.5 = 820% 】。

2022年上半年,24家公司营业收入合计为151.5亿元,而2021年同期,此数值为223.7亿元,同比下降了32.3%。

因为园林行业的需求主要来自市政工程和房地产项目。受疫情及土地收入下降的影响,地方财政收紧导致园林工程需求量下降。同时房地产行业下行,对园林行业的需求也大幅走弱。

而且,由于上半年疫情持续多点散发,限制开工、延后施工的情况多有发生。这影响了合同工期。现场停工更会造成产能下降、支出增加,进一步影响了行业整体的经营业绩。

2022年下半年,情况依然不乐观。甚至可能会出现“甲方”无法及时、足额支付账款的情况。园林行业中有些公司会面临资金周转困难。

2022年上半年,该行业营业收入最高、营业利润亏损最多的都是东方园林(002310.SZ)。其亏损额为8.6亿元。而去年同期亏损额为6.2亿,亏损扩大38.7%。2022年上半年其营业收入为28亿元,而2021年同期为44亿元,同比下降36.4%。

从2022年1月1日到6月30日,当期营收前三名的样本公司,股价表现如下:

东方园林(002310.SZ):下跌19.1%;

棕榈股份(002431.SZ):上涨1.8%;

节能铁汉(300197.SZ):下跌16.9%。

第九名 农产品加工

内卷度 47.8%

农产品加工行业有23家样本公司。2022年上半年有11家营业利润为负,“内卷度”为47.8%(11/23 = 47.8%)。而2021年上半年,这23家公司中仅5家营业利润为负,“内卷度”为21.7%(5/23= 21.7%)。与2021年同期相比,该行业的“内卷度”大幅上升。

2022年上半年,23家公司营业利润合计为56.9亿元,而2021年同期,此数值为72.2亿元,同比下降了21.2%。

虽然当期营业利润合计看似高达56.9亿元,但前三名金龙鱼(300999.SZ)、中粮科技(000930.SZ)、中粮糖业(600737.SH)的总和为49.1亿元。其余20家上市公司营业利润总和仅为7.8亿元,内卷程度可想而知。

2022年上半年,23家公司营业收入合计为1764.7亿元,而2021年同期,此数值为1589.1亿元,同比上升了11.1%。

农产品加工行业的营业收入上升而营业利润下降,原因是成本上升,而需求疲弱。2022年农产品价格普遍上涨(图1-图3)。而餐饮业受到冲击,消费者需求疲软。生产商无法将成本上升转嫁给消费者,利润空间被压缩。金龙鱼、中粮等大品牌具有品牌优势和渠道优势,生存状况好于中小品牌。

2022年十大内卷行业
2022年十大内卷行业
2022年十大内卷行业

目前农产品原材料价格已经开始回落,餐饮需求正在恢复。所以,2022年下半年以后,农产品加工行业的情况会有所好转。

2022年上半年,行业中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最高的都是金龙鱼。其营业利润为30.4亿元,而去年同期为40亿元,同比下降24%。2022年上半年其营业收入为1194.8亿元,而2021年同期为1032.3亿元,同比上升15.7%。

从2022年1月1日到6月30日,当期营收前三名的样本公司,股价表现如下:

金龙鱼:  下跌 14.2%;

中粮科技:下跌 15.0%;

中粮糖业:下跌 19.1%。

第八名  乘用车和客车

内卷度 50%

乘用车和客车行业有20家样本公司。2022年上半年有10家营业利润为负,“内卷度”为50%(10/20 = 50%)。而2021年上半年,这20家公司中有9家营业利润为负,“内卷度”为45%(9/20= 45%)。与2021年同期相比,该行业的“内卷度”保持稳定。

如果把乘用车和客车分开看,客车行业更为内卷。2022年上半年,7家客车公司中有5家亏损,“内卷度”为71.4%;去年同期7家中也有5家亏损。

2021年客车行业内卷主要有两点原因:

第一,原材料涨价;

第二,行业产能过剩,价格战激烈。

2022年内卷主要因为需求收缩。受各种因素影响,当期国内大中型客车需求总量大幅下降。中国客车统计信息网数据显示,需求同比下降34.5%。

2022年下半年,《“十四五”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创建》等政策会刺激公交需求;而且房车、观光车等市场需求已有复苏迹象,预计行业需求环比会有较大幅度增长。

2022年上半年,客车行业中营业利润最高的是金杯汽车(600609.SH),为1.7亿元,而去年同期为3.4亿元,同比下降50%。2022年上半年其营业收入为23.4亿元,而2021年同期营业收入为26.4亿元,同比下降11.4%。

从2022年1月1日到6月30日,当期营收前三名的样本公司,股价表现如下:

宇通客车(600066.SH):下跌17.8%;

金龙汽车(600686.SH):上涨10.8%;

金杯汽车(600609.SH):上涨26.3%。

第七名 影视

内卷度 55%

影视行业有20家样本公司。2022年上半年有11家营业利润为负,“内卷度”为55%(11/20 = 55%)。而2021年上半年,这20家公司中有5家营业利润为负,“内卷度”为25%。与2021年同期相比,该行业的“内卷度”大幅上升。

2022年上半年,20家公司营业利润合计为-20亿元,而2021年同期,此数值为24亿元,同比下降了183.3%。

2022年上半年,20家公司营业收入合计为167.2亿元,而2021年同期,此数值为222.5亿元,同比下降了10.2%。

2022年上半年,中国剧集市场和电影市场受到供给端和需求端的双重不利影响。

供给端表现在新剧、新电影数量的下降。根据灯塔数据,当期上线剧集155部,比上年同期减少23.6%;当期网络剧新增备案同比下降30.48%。2022年上半年国产影片供给同比减少约40%。

由于疫情影响、院线关停,观影需求也受到不小的影响。根据艺恩数据,2022年清明、五一和端午档期票房黯淡,较2021年同期分别缩水85%、82%和62%。

但随着疫情好转,预计影片供给和观众观影需求都会逐步恢复,电影市场将持续回暖。

2022年上半年,影视行业中亏损最多的是万达电影(002739.SZ),营业利润为-5.8亿元,而去年同期营业利润为6.6亿元,同比下降187.9%。2022年上半年其营业收入为49.4亿元,而2021年同期为70.3亿元,同比下降29.7%。

随着中小院线无法承受经营压力而退出市场,影投市场向头部公司集中,万达电影会在这个过程中受益。

从2022年1月1日到6月30日,当期营收前三名的样本公司,股价表现如下:

万达电影(002739.SZ):下跌 11.8%;

捷成股份(300182.SZ):下跌 13.1%;

浙文影业(601599.SH):上涨 10.1%。

第六名 酒店和餐饮

内卷度 58.8%

酒店和餐饮行业有17家样本公司。2022年上半年有10家营业利润为负,“内卷度”为58.8%(10/17 = 58.8%)。而2021年上半年,这17家公司中仅有4家营业利润为负,“内卷度”为23.5%。与2021年同期相比,该行业的“内卷度”大幅上升。

2022年上半年,17家公司营业利润合计为8.3亿元,而2021年同期,此数值为50.2亿元,同比下降83.7%。

虽然当期营业利润合计为8.3亿元,但百胜中国(09987.HK)的营业利润就高达19.5亿元。16家公司营业利润总额为-11.2亿元,内卷程度不言而喻。

2022年上半年,17家公司营业收入合计为674.9亿元,而2021年同期,此数值为751.9亿元,同比下降了10.2%。

酒店餐饮行业的困境主要来源于3月之后疫情的影响。2022年下半年之后,随着防控形势趋稳,餐饮酒店行业将逐渐复苏。

酒店餐饮行业正处于出清过程中。中国饭店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期末,全国酒店业设施25.2万家,同比下降9.59%,与2019 年期末相比,下降25.3%。疫情结束后,餐饮酒店行业龙头企业的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

2022年上半年,该行业中营业利润最高的是百胜中国,为19.5亿元,而去年同期为38.2亿元,同比下降48.2%。2022年上半年其营业收入为326亿元,而2021年同期为341亿元,同比下降4%。

从2022年1月1日到6月30日,当期营收前三名的样本公司,股价表现如下:

海底捞  (06862.HK) :上涨4%;

锦江酒店(600754.SH):上涨7.3%;

百胜中国(09987.HK) :上涨0.6%。

第五名 养猪养鸡

内卷度 72%

养猪养鸡行业有25家样本公司。2022年上半年有18家营业利润为负,“内卷度”为72%(18/25 = 72%)。而2021年上半年,这25家公司中有9家营业利润为负,“内卷度”为36%。与2021年同期相比,该行业的“内卷度”翻了一倍。

2022年上半年,25家公司营业利润合计为-215.9亿元,而2021年同期,此数值为84.4亿元,同比下降了356%。

2022年上半年,25家公司营业收入合计为2179.6亿元,而2021年同期,此数值为2266.5亿元,同比下降了3.8%。

养猪和养鸡的行业集中度低,属于充分竞争行业。养猪和养鸡又是强周期性行业,但周期的时长并不固定。

2022年上半年,饲料价格连续上涨推高养殖成本(图4)。当期猪价总体低迷,显著低于2021年同期(图5);鸡价和2021年同期持平(图5)。以上原因导致养殖行业盈利下降。随着未来酒店、食堂和团餐等聚集性消费逐步放开,养猪养鸡行业的利润会有所好转。

2022年十大内卷行业
2022年十大内卷行业

2022年上半年,该行业中亏损最多的是牧原股份(002714.SZ),营业利润为-75.1亿元,而去年同期为111亿元,同比下降167.7%。2022年上半年其营业收入为442.7亿元,而2021年同期为415.4亿元,同比上升6.6%。从2022年1月1日到6月30日,当期营收前三名的样本公司,股价表现如下:

新希望 (000876.SZ):  上涨0.6%;

牧原股份(002714.SZ):  上涨4.1%;

温氏股份(300498.SZ):  上涨10.5%。

第四名 陶瓷

内卷度 75%

陶瓷行业有8家样本公司。2022年上半年有6家营业利润为负,“内卷度”为75%(6/8 = 75%)。而2021年上半年,这8家公司中有2家营业利润为负,“内卷度”为25%。与2021年同期相比,该行业的“内卷度”翻了两倍。

2022年上半年,8家公司营业利润合计为-4.8亿元,而2021年同期,此数值为14亿元,同比下降了134.3%。

2022年上半年,8家公司营业收入合计为125.6亿元,而2021年同期,此数值为135.9亿元,同比下降了7.6%。

陶瓷行业内卷有三点原因:

其一,陶瓷行业与房地产行业息息相关。当期房地产公司违约风险扩大,很多陶瓷公司主动收缩有风险的订单。

其二,部分房地产企业流动性出现问题,债务违约导致许多陶瓷公司的信用减值损失增大。

其三,能源及部分原材料价格持续高位运行。

短期内,陶瓷行业仍要承受较大的经营压力。中国陶瓷行业集中度低,随着环保政策加码、制造成本上升、投资门槛升级等因素影响,行业集中度有望提升。2022年上半年,该行业亏损最多的是蒙娜丽莎(002918.SZ),营业利润为-5.6亿元,而去年同期为3.4亿元,同比下降264.7%。2022年上半年其营业收入为29.2亿元,而2021年同期为30.8亿元,同比下降5.2%。从2022年1月1日到6月30日,当期营收前三名的样本公司,股价表现如下:

道氏技术(300049.SZ):上涨7.4%;

东鹏控股(003012.SZ):下跌35.4%;

蒙娜丽莎(002918.SZ):下跌34.9%。

第三名 航空机场

内卷度 78.6%

航空机场行业有14家样本公司。2022年上半年有11家营业利润为负,“内卷度”为78.6%(11/14= 78.6%)。而2021年上半年,这14家公司中有7家营业利润为负,“内卷度”为50%。与2021年同期相比,该行业的“内卷度”显著上升。

2022年上半年,14家公司营业利润合计为-832亿元,而2021年同期,此数值为-333亿元,亏损额扩大了约1.5倍。

2022年上半年,14家公司营业收入合计为1285亿元,而2021年同期,此数值为1805亿元,同比下降了28.8%。

2022年上半年疫情在深圳、上海暴发,并且呈现多点散发、多地频发的态势。这打击了航空业的需求和供给。同时,国际油价大幅上涨,汇率大幅波动,航空机场行业的形势空前严峻。下半年复苏依然面临较大压力。

2022年上半年,该行业中亏损最多的是中国国航(601111.SH),营业利润为-230.6亿元,而去年同期为-94.5亿元,亏损扩大了一倍多。2022年上半年其营业收入为239.5亿元,而2021年同期为376.6亿元,同比下降36.4%。

从2022年1月1日到6月30日,当期营收前三名的样本公司,股价表现如下:

南方航空(600029.SH):上涨7.3%;

中国国航(601111.SH):上涨27.2%;

中国东航(600115.SH):上涨6.4%。

第二名  景区

内卷度 100%

景区行业有16家样本公司。2022年上半年16家营业利润全部为负,即全军覆没。“内卷度”为100%。而2021年上半年,这16家公司中仅有7家营业利润为负,“内卷度”为43.8%。与2021年同期相比,该行业的“内卷度”显著上升。

一个行业的上市公司全部亏损,这在历史上非常罕见。

2022年上半年,16家公司营业利润合计为-19.7亿元,而2021年同期,此数值为4.8亿元,同比下降了510%。

2022年上半年,16家公司营业收入合计为47.3亿元,而2021年同期,此数值为84.9亿元,同比下降了44.3%。

行业供给端受到疫情的影响,不得不阶段性闭园、限流。而行业需求端同样受到疫情的影响。

根据国内旅游抽样调查统计结果,2022 年上半年,国内旅游总人次14.55亿,比上年同期下降22.2%。7月以来,旅游消费信心出现一定程度回升,疫情的缓解、旅游需求的释放,会给景区复苏带来动力。

2022年上半年,该行业中亏损最多的是中青旅(600138.SH),营业利润为-3.1亿元,而去年同期为1.2亿元,同比下降了358%。2022年上半年其营业收入为28.6亿元,而2021年同期营业收入为35.2亿元,同比下降18.7%。

从2022年1月1日到6月30日,当期营收前三名的样本公司,股价表现如下:

中青旅  (600138.SH):上涨24.2%;

曲江文旅(600706.SH):上涨76.5%;

峨眉山A(000888.SZ):上涨40.2%。

第一名 “卷王” 

房地产

景区行业的“内卷度”已经达到100%,却为什么说房地产才是2022年最卷的行业?有两点原因。

第一,“内卷度”衡量的是某行业中亏损企业占比。但房地产公司的问题不是亏损,而是流动性困难、债务违约。而且,在全国性大型民营房企中,以上情况成为了普遍现象。

五家“示范民营房企”是民营房企最优秀的代表,它们是龙湖集团(00960.HK),碧桂园(02007.HK),旭辉控股集团(00884.HK),新城控股(601155.SH),美的置业(03990.HK)。

2022年7月22日,穆迪下调了旭辉集团的债券评级。此前穆迪已经下调了新城控股、碧桂园的评级。美的置业没有美元债,所以没有评级。龙湖集团成为了海外评级机构眼中唯一的“投资级”民营房企。然而,就算是龙湖,投资者也并不完全信任。8月10日一则传闻就导致龙湖集团股价大幅下跌16.4%。

当前市场对于民营房企极度缺乏信心。如果在2021年有人说龙湖集团存在违约可能,地产从业者会觉得这是无稽之谈。2022年的这种传言,却会真实引发市场波动。

第二,房地产行业具有特殊性,其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不能及时反映2022年的情况。房子卖出去之后并不计入营业收入,而需要等房屋交付之后才能计入。按照本文的定义,2022年上半年房地产行业“内卷度”仅为33.3%。但是这个数值更多反映的是2021年和2020年的情况。

房地产行业的各项数据几乎都在下行。2022年上半年全国商品住宅销售面积5.8亿平方米,同比下降26.6%,销售金额5.8万亿元,同比下降31.8%。新开工面积6.6亿平方米,同比下降34.4%,住宅新开工面积4.9亿平方米,同比下降35.4%。

长达20年的房地产牛市已经走到尽头,市场规模未来不会大幅增长。但中国城市住宅的改善性需求仍然存在,当信心恢复,市场规模也不会大幅萎缩。

从2022年1月1日到6月30日,当期销售收入前三名的样本公司,股价表现如下:

碧桂园  (02007.HK) :下跌 28.5%;

保利发展(600048.SH):上涨12.2%;

万科A  (000002.SZ):上涨 3.9%。

2022年十大内卷行业

注:文中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取1:6.8,港币兑人民币汇率取0.88:1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aDZ0s40YdrswydwDl9MhGg

一个月销售暴增400%,订单排到年后:“人造钻石”时代,真的来了吗?

凭借着远低于传统钻石的价格,人造钻石戳破了数百年以来构建出的“珍稀”、“昂贵”、“奢侈”泡沫。

作者:朱末
来源:快刀财经(ID:kuaidaocaijing)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这个奉为圭臬的“克拉真理”,正在被改写。

 

人工钻石(也叫培育钻石)的横空出世,凭借着远低于传统钻石的价格,戳破了数百年以来钻石不遗余力构建出的“珍稀”、“昂贵”、“奢侈”的泡沫。

 

如果说“人造钻石”是钻石巨头们的灭顶之灾,中国制造则为其敲响了丧钟。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人造钻石产能高达600万到700万克拉,其中近一半都来自中国,而在中国人造钻石中,又有80%来自河南;2021年全球年人造钻石产量900万克拉,单是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就实现了400万克拉的年产量。

 

另据咨询公司贝恩数据统计,中国培育钻石渗透率在2020年到2021年从4%增长至6.7%,预计至2025年中国培育钻石渗透率将达到13.8%。随着消费者对培育钻石认知程度的和消费习惯的升级,培育钻石行业大有可为。

 

现实也正是如此。今年7月,央视财经记者通过走访发现,北京地区人造钻石的销售门店普遍业绩不错,有品牌创始人表示,最近一个月的销售情况比同期(上个月)增加了400%。

 

一个月销售暴增400%,订单排到年后:“人造钻石”时代,真的来了吗?

 

作为中上游的钻石生产加工基地,也是一派火热。河南省许昌市的一家企业负责人表示,元旦前的订单都已全部签订完毕。

 

一个月销售暴增400%,订单排到年后:“人造钻石”时代,真的来了吗?

 

相比于天然钻石开采难度大,且被国际巨头垄断,河南的人工钻石,不仅可规模化量产,还只需一两周就能培育出来,价格更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一枚3克拉的天然钻石,售价低则30万,高则100万;如果换成人工钻石,价格可降至3万-10万之间。难怪网上有段子称:男人们要感谢河南,让“钻石自由”照进了现实!

 

然而,中国人造钻石的崛起,势必冲击到国际钻石厂商的固有地盘,一触即发的对决,在所难免。

 

胜负未分之下,到底谁能笑到最后?

 

01
热捧的人造钻石,是不是“智商税”?

 

事实上,天然钻石能被“神话”为爱情象征,进而跻身为稀缺物,从一开始,就是场人为制造的“骗局” 。

 

 

从古至今,用人性做生意,总能大获成功。在十九世纪中期以前,钻石确实稀有,通常只用于王室,直到1870年南非钻石富矿的发现,改变了发展轨迹。

 

在南非的钻石热潮中,大家耳熟能详的戴比尔斯公司闪亮登场了,步步为营下,戴比尔斯逐渐成为最大的天然钻石商,赚得盆满钵满。

 

之后,精明的戴比尔斯又大下血本,将钻石包装成了“爱的礼物”,并策划出了著名的广告语:“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成功让钻石与爱情绑定起来。

 

 

由于被钻石巨头垄断,限量供应,又造成钻石价格高居不下。仅一克拉天然钻石的售价,就可以高达数万元。

 

这么多年来,揭秘钻石背后的交易黑幕从没有停止过。如著名的电影《血钻》,就赤裸裸地揭示了钻石是无数生命浇筑成的罪恶结晶。

 

 

但这些都没能动摇钻石的地位,直到人工培育钻石的出现。与天然钻石“一母同胞”,人造钻石虽然生长于实验室里,但它与天然钻石都由碳原子构成,有相同的物理属性和化学成分,甚至比天然钻石杂质更少,更加纯净。

 

一个月销售暴增400%,订单排到年后:“人造钻石”时代,真的来了吗?

 

在透明度、折射率等方面,人造钻石也完全可以和天然钻石一较高下。国信证券表示,2020年,中国人造钻石厂商已经可批量生产3克拉-6克拉的钻石毛坯,在评级中,颜色可达到最高级的D 色(无色),净度最高可达VVS级。

 

 

 

如果非要找出两者之间的不同,那就是人工钻石不像天然钻石那样历经了数百万年的漫长岁月,而是用科学又高效的方式,将时间缩短到几周内。

 

现下的培育钻石行业,有两种主流的制造方法。一种是模拟天然钻石形成条件的高温高压法(HPHT法),另一种是在高温低压环境下,促使活性金刚石碳原子在积体上沉积交互,生长成培育钻石(CVD法)。

 

一个月销售暴增400%,订单排到年后:“人造钻石”时代,真的来了吗?

 

HPHT法的钻石结晶成色好,生长速度快,比CVD法有更显著的综合效益优势。而HPHT法培育钻石的世界重镇,就在中国河南。

 

技术进一步推动成本的下降。2016年,培育钻石的零售价格还是天然钻石的80%,到2020年,这个比例已经降到了35%。

 

2018年7月,在最新发布的珠宝指南中,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对使用了62年的钻石定义进行了修改,删除了“天然”两字。表明了对人工合成钻石的认可和接纳。

 

2021年7月,全国珠宝玉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对《珠宝玉石名称》国家标准提出修订意见,建议在现行标准的末尾加上标注:“合成钻石”又称“培育钻石”。

 

然而,最后的标准还没发布,一场“风暴”便席卷而来。

 

02
市场争夺白热化,国际巨头软硬兼施

本以为人工钻石即将开始大施拳脚,没想到却遇到了“拦路虎”。

 

国家标准还在征求阶段,珠宝理事会、美国珠宝商协会、珠宝商警戒委员会等六家海外机构就急着跳出来反对:“‘培育钻石’会在消费者中引发概念混淆,考虑到这一点,中国的国家标准应保留‘实验室’这一术语,也就是说‘实验室培育钻石’”。拒不承认中国人造钻石的价值。

 

 

很显然,人工钻石的崛起,已触碰到了背后的奶酪,自然会受到既得利益者的打压。六家海外机构企图把人工钻石划定在科研、医疗等领域,将一切扼杀在摇篮里。

 

能惊动这么多巨头下场,甚至不惜上升到宣誓主权的层面,其实也从侧面证明,中国培育钻石的技术力量,已不容小觑。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起被称作中国“钻石之都”的河南。钻石属于金刚石,河南的培育钻石产业,便是基于国内人造金刚石行业发展起来的。

 

上世纪60年代,为了摆脱对人造金刚石的进口依赖,郑州三磨所研制出了首台六面顶压机,为河南奠定了人造金刚石行业的科研地位。之后,迎着改革开放的浪潮,技术红利扩散到了河南各地,河南人造金刚石产业进入发展黄金期。

 

在这样的背景下,河南人造金刚石企业在2015年前后开始转型,凭借着多年积累的技术经验和完善的产业链很快后来居上,贡献了全球近一半的培育钻石,并涌现出一批优秀企业:中南钻石、黄河旋风、豫金刚石、力量钻石、惠丰钻石等。

 

 

在河南钻石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普通级别钻石的单价只有270元一克拉,特等钻石的单价做到了792元一克拉。

 

后起之秀来势汹汹,坐不住的戴比尔斯开始骚操作不断。先是在2016年将广告语改为“珍如此心、真如此钻”,炮轰中国人造钻石,背后用意不言而喻。

 

 

不但如此,戴比尔斯还推出一款钻石检验机,号称可以分辨人工钻石和天然钻石,并在伦敦组建了一支研究团队,专门打击中国的人造钻石。

 

一个月销售暴增400%,订单排到年后:“人造钻石”时代,真的来了吗?

 

眼见一击未中,戴比尔斯又在2018年“出尔反尔”,推出自有培育钻石品牌“Lightbox Jewelry”。但值得玩味的是,戴比尔斯对待人造钻石的态度极为随意,高管多次表示其“不稀有”、“不珍贵”,只适合在“情感较浅的表达场合”佩戴。

 

相比于给天然钻石制定“4C”标准来凸显身份,戴比尔斯甚至懒得给培育钻石分级,给出的理由是“因为它们不值得被分级。”并且,戴比尔斯只做饰品,不做婚戒,想借此将天然钻石与培育钻石的“意义”分开。

 

 

在戴比尔斯给培育钻石制定的规则里,无论是无色、蓝色或是粉色钻石,都不会产生克拉溢价。表面看是高调入局,实际上就差直接点明:人工钻石,啥也不是。

 

俄国有家钻石公司,更是不惜用上区块链技术,给所有天然钻石上打上印记。这些看似奇葩的行为,目地都是为了在天然钻石和培育钻石之间搞出一个鄙视链,但这也可能是最后的倔强了。

 

大势所趋无法逆转,很多培育钻石品牌相继出圈。全球珠宝产量最高的时尚品牌潘多拉也在去年宣布,将不再使用天然钻石,全线改用人工钻石。

 

无论有多不情愿,钻石行业的大变局已然展开。

03
高回报背后的挑战,人造钻石未来如何

 

培育钻石在具备高性价比的同时,也拥有了可观的利润。

 

据国金证券相关研报显示,下游培育钻石饰品品牌商主要为传统珠宝商、聚焦培育钻石饰品的新兴珠宝商,以及上游生产商、终有贸易商打造的自由培育钻石品牌,毛利率在50%-60%,净利率在10%-20%。

 

一个月销售暴增400%,订单排到年后:“人造钻石”时代,真的来了吗?

 

风口之下,国内金刚石厂商纷纷转向消费级人造钻石。黄河旋风在2015年建立了国内首条无色大单晶钻石和片状大单晶金刚石生产线;2017年,豫金刚石设立“慕蒂卡”珠宝体验中心并注册中欧钻石品牌Brisa&Relucir。

 

就在8月10日晚,力量钻石发布2022年半年度报告,报告显示,培育钻石业务已成公司第一收入来源,毛利率高达83.44%。

 

一个月销售暴增400%,订单排到年后:“人造钻石”时代,真的来了吗?

 

强大的盈利能力,也吸引了资本的目光。2021年底,培育钻石品牌LightMark小白光完成Pre-A轮融资,融资金额为1.3亿元人民币;2022年8月,本土培育钻石珠宝首饰品牌ANOTA完成种子轮融资,由梅花创投独家投资。

 

同样,中国传统珠宝品牌也在近两年开始试水培育钻石。2021年8月,老庙黄金母公司豫园股份推出培育钻石品牌“LUSANT露璨”;2022年曼卡龙成立培育钻石子品牌“慕璨OWNSHINE”;潮宏基旗下子品牌VENTI也在2022年推出培育钻饰产品。

 

虽然这是一个销量不断增长且高利润的行业,但人造钻石的前景并非“高枕无忧”。凡事都有两面性,当钻石可以实现规模化、工业化生产,附着在钻石身上的那层“稀缺”光环和意义必然退却,人造钻石的价格将会大幅回落,形成恶性循环。

 

潜在的隐患不止这一层,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国内金刚石厂商都在加速投产。力量钻石于今年4月推出40亿元的定增方案,达产后公司总产能将达341.32万克拉。

 

这意味着仅力量钻石一家,包含定增在内的规划产能,已经达到了了2020年中国人造钻石的全部产能(截至2020年,中国人造钻石总产能为300万克拉)。

 

一个月销售暴增400%,订单排到年后:“人造钻石”时代,真的来了吗?

▲力量钻石车间

 

另据媒体报道,黄河旋风也在通过定增方式募集10亿资金扩张人造钻石产能,预计可新增60万克拉产能,行业内涌动的产能扩张冲动可见一斑。而一旦出现产能过剩,后果不堪设想。

 

此外,虽然国内对于培育钻石的技术相对成熟,但从全球来看,印度、美国、新加坡等都是人造钻石的生产基地,随着行情的进一步向好,将会抢占和瓜分中国产能份额,甚至形成替代,届时国内生产厂商恐将遭遇重大打击。

 

最重要的是,因为缺乏市场教育,培育钻石尚没有形成产品本身以外的赋能价值。如果单纯因为价格因素来作为天然钻石的“平替”,完全还有更便宜的莫桑石、皓石可以选择。

 

 

未来,想要打造出无可撼动的竞争力,中国人造钻石依然任重而道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参考资料:

1.读树一帜《为什么说人造钻石炒作过火了?》

2.浪潮工作室《河南钻石就要统治世界了》

3.野马财经《河南人造钻石厂商,正在挑战国际钻石巨头》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LDPpoY85IkWwkPaBV1188w

乳业“两超多强”格局已形成,提升竞争力,中小乳企扎堆IPO

消费需求疲弱,上半年多数上市乳企营收同比下滑,甚至部分企业出现业绩预亏,只有少数企业取得增长。经营压力加大下,多家中小乳企加快了上市节奏,借希望通过IPO上市融资方式解决企业目前所面临的经营困境。

近日,麦趣尔、庄园牧场、均瑶健康、贝因美、皇氏集团等多家乳企相继发布2022年上半年业绩预告。《红周刊》统计发现,就目前披露的数据看,今年上半年,多数上市乳企营收同比下滑,甚至部分企业出现业绩预亏,只有少数企业取得增长。与业绩相对应的是,年初至今,多数乳企公司的股价呈现出下滑趋势。

尽管上市乳企业绩增速放缓、股价低迷,但2022年依然有超过10家乳企在蒙牛、伊利两大巨头眼皮底下向资本市场发起了冲击。7月5日,网红乳企认养一头牛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认养一头牛”)预先披露招股书,拟在沪市主板挂牌上市。同月,四闯IPO的四川菊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菊乐股份”)也再次提交招股书。此外,包括君乐宝、宜品、温氏乳业等在内的乳企也相继启动IPO方案。

多名业内人士对《红周刊》表示,上半年乳企业绩不振主要受原料涨价成本增加、消费疲软、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投资者对乳业板块投资热情不高。至于地方乳企扎堆IPO这一情况,也是因竞争环境的加剧让中小乳企抵御风险的能力不足,若能成功上市融资,不仅能解决资金短缺问题,且也能提升公司抵御风险能力,当然,也不排除存在某些企业管理层有通过上市来套现离场的想法。

乳业“两超多强”格局已形成,提升竞争力,中小乳企扎堆IPO

乳企半年报业绩陆续出炉

2022上半年,在疫情持续、人口出生率下跌,以及市场竞争激烈、消费不振的大背景下,很多上市乳企并未收获理想的业绩。据《红周刊》统计,目前A股、港股已披露正式半年报或提前发布业绩预告的12家上市乳企中,有两家公司由盈转亏,5家A股公司及3家港股公司出现净利下滑,仅有2家公司实现了业绩增长。

先从2家业绩由盈转亏的企业来看,因检出“丙二醇”而深陷舆论旋涡的网红奶企麦趣尔上半年出现了亏损。根据其发布的业绩预告显示,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1.30亿元~1.95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亏损2500万元~3500万元。值得一提的是,《红周刊》统计发现,2012年~2021年,麦趣尔合计实现利润才1.25亿元,这意味着仅今年上半年就将其前10年辛苦挣的净利全部亏损殆尽。

麦趣尔将此次亏损的原因解释为受丙二醇事件的影响。公告称,公司已停止纯牛奶生产,并下架、封存、召回纯牛奶产品。

一鸣食品凭借“乳品+烘焙”的模式在浙江、江苏等地的连锁店遍地开花,但这家被誉为“鲜奶吧之王”也难逃亏损的命运。其发布的业绩预告显示,预计2022年半年度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6500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出现亏损。

一鸣食品将业绩预亏的主要原因解释为,上半年直营门店数量同比去年同期大幅增加,但受到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疫情影响,公司所在经营地区门店客流下降明显,交通枢纽门店和学校类型门店客流严重下降,致使产品销售情况受到较大不利影响,公司直营门店亏损增加明显。

再从净利下滑的企业来看,佳禾食品、均瑶健康、庄园牧场、三元股份、阳光乳业等5家A股上市公司净利均出现了下滑。其中,庄园牧场净利润预计约800万元~1100万元,比上年同期大降64.99%~51.87%;均瑶健康预计上半年净利润在2791.27万元~3085.09万元之间,同比下滑61.01%~64.73%;三元股份预计净利润为8787万元~9987万元,同比减少31.54%~39.77%;阳光乳业预计2022年1~6月归属净利润盈利5400万元~6100万元,同比上年变动-10.46%~1.14%。

此外,港股上市的澳优、优然牧业等公司业绩也难言乐观。譬如,澳优公告显示,上半年澳优收入约为33.5亿元~35亿元,同比减少18.0%~21.6%,净利润约为9500万元~1.6亿元,同比减少73.1%~84.0%;优然牧业预计中期纯利约1.683亿元~2.338亿元,同比减少75%~82%……

对于乳企今年上半年业绩普遍下滑情况,某券商分析师对《红周刊》表示,一是牧草价格上涨,成本端上行;二是需求端消费疲软,由于居民可支配收入没有显著上涨,导致消费低迷,打折促销的力度明显高于去年,导致毛利率降低;三是,市场竞争加剧,同质化问题严重,导致产品销量下滑。

“在各方资本继续投入和加持下,行业供给继续增加,供给平衡被打破,供给过剩,行业竞争进入白热化。”财经评论员王赤坤对《红周刊》表示,乳业的行业红利期已过,躺赢时代不复存在,市场占有率不再是共同增长而是此消彼长,企业只能挖空心思拼运营,与友商拼价格、拼投资、拼创新、拼投入,诸如总总,造成了整体成本的上升。

乳业“两超多强”格局已形成,提升竞争力,中小乳企扎堆IPO

消费下行致股价暂时承压

2022年,对于上市乳企来说可谓是遇上了“水逆”之年,乳业股年初至今平均下跌近20%。据Choice数据,截至8月10日,在A股上市的30家乳企中,有27家公司年内出现下跌,仅有3家实现上涨。

具体来看,在下跌的27只股票中,品渥食品、熊猫乳品两只股票跌幅超过了40%,李子园、新乳业、妙可蓝多、燕塘乳业等5只股票跌幅超过30%,一鸣食品、西部牧业、维维股份、三元股份等8只股票跌幅超过20%,伊利股份、均瑶健康、麦趣尔、光明乳业等8只股票跌幅超过10%,其余4家跌幅在10%以内。

对于乳企股价的整体下行,中泰证券研究所政策专题组负责人、首席分析师杨畅对《红周刊》表示,消费大类的主要行业,业绩增速都出现了一定的压力,原因主要是疫情的反复,对于消费产生了一定的压力,导致业绩承压,进而反映在股价上。

在股价上涨的公司中,阳光乳业、皇氏集团年内股价涨幅均超过了75%,前者阳光乳业是5月20日刚上市的新股,上市初期的连续涨停让其股价表现惊人。而后者皇氏集团股价的上涨很可能与其接连不断放出利好消息有关:2022年1月22日,皇氏集团宣布引入君乐宝为公司战投,紧接着股价大涨;4月27日,皇氏集团披露一季报净利同比暴增1387.7%;5月16日,公司又披露“航天菌种”将被利用到公司产品之中;6月14日,皇氏集团涉足光伏产业消息不胫而走;8月3日,又放出未来5年推动建设10个万头牧场的消息。

不管怎样,A股乳企市值两极分化现象是较为严重的。剔除温氏股份等相关概念股不算,A股市场中,市值超过千亿的仅有伊利股份一家,其以2301亿元市值成为A股乳企当之无愧的霸主,而妙可蓝多、光明乳业则分别以188亿元、166亿元的市值位列第二梯队,新乳业以接近百亿的市值位列第三梯队,剩下的乳企市值均未超过百亿。

港股乳企年内股价表现与A股如出一辙。《红周刊》选取了8家港股上市的主要乳企,截至8月10日,除了龙腾国际控股、雅士利国际上涨外,澳优、蒙牛乳业、优然牧业等6家公司股价均出现10%~40%下跌。市值上,蒙牛乳业以1357亿港元的市值成为港股乳企“霸主”,中国飞鹤以623亿港元位居第二,其余6家市值均为超过百亿港元。

对于当前上市乳企股价年内普遍承压情况,杨畅认为,随着疫情逐步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部分疫情管控措施的刚性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未来消费向上修复依然是大概率事件,“乳制品作为刚性需求,在经济向上修复的过程中,行业景气度将会很快得到恢复。”

乳业“两超多强”格局已形成,提升竞争力,中小乳企扎堆IPO

为提升自身竞争力

中小乳企扎堆IPO

与上市乳企股价表现不佳相反,年内中小区域型乳企上市的热情却是依然高涨。据统计,除了阳光乳业已经在今年5月成功登陆深交所外,还有13家乳企也相继启动上市计划。

除了君乐宝、菊乐股份、认养一头牛在7月份披露上市计划外,今年1月,已在新三板挂牌的内蒙古骑士乳业正式宣布转板北交所;黑龙江老牌乳企完达山乳业已完成IPO会计服务和法律服务招标采购,并于2022年1月完成6.6%股权的挂牌转让,以“优化股权结构”。有分析认为,此举就是为了推动完达山尽快上市。

今年3月,中国第五大奶牛牧场运营商澳亚集团招股书在港交所披露,拟将募资用于扩张牧场群等;6月,羊奶粉企业宜品乳业召开了IPO战略研讨会,此外,还有花花牛、越秀辉山、温氏乳业等企业也都在冲刺IPO的路上。

实际上,这并不是乳企的第一波上市热潮,在此前的2021年,李子园、优然牧业就分别登陆了A股和港股,而在2020年,科拓生物、均瑶健康、品渥食品、熊猫乳品、一鸣食品为代表的众多乳制品上下游企业也扎堆登陆资本市场。

虽然如此,但相比之下,今年高达14家乳企扎堆上市的现象在乳业历史上还是较为罕见的。乳业分析师宋亮对《红周刊》表示,由于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的生产、新业务投放等都会面临资金短缺问题,上市不但可以让部分乳企通过融资来缓解流动性风险,同时也可以通过上市优化原有股东结构和股权关系,建立起一种激励机制,实现企业管理层的高效运作。当然,还有一些企业上市的重要原因是管理层为实现变现、让企业有更好的估值,以便套利走人。

“成本上升、竞争加剧,都需要乳企具有更多的资源投入,进行研发和创新,特别是区域型乳企实力相对较弱,上市融资就是必然的选择。”广科咨询首席策略师沈萌对《红周刊》表示,另外,疫情时期非上市乳企相比已上市乳企抵御风险能力有明显不足,若能上市,对提升乳企特别是区域性乳企的竞争力是具有正面效果的。

“得奶源者得天下”早已成为行业共识。《红周刊》梳理相关公司的招股书发现,在目前冲击IPO的乳企中,IPO的募资除了主要用于投建生产基地、扩充产能、营销网络建设及补充资金外,还纷纷加码上游奶源建设。譬如,骑士乳业拟募集资金约2.61亿元,用于子公司奶牛养殖项目;认养一头牛拟募集资金18.51亿元,其中,9.77亿元用于海勃日戈智慧牧场建设项目;菊乐股份拟募集资金13.63亿元,其中3.39亿元用于古浪县菊乐牧业奶牛养殖项目。

这一现象显然与近年来奶源争夺战不谋而合。据了解,蒙牛将现代牧业、中国圣牧等原奶企业收入旗下,伊利则将赛科星、中地乳业纳入囊中。2019年7月,新希望乳业出资7.09亿元入股现代牧业,成为其第二大股东;北京三元收购首农畜牧46.37%的股权;2020年8月,新希望乳业宣布斥资17亿元收购宁夏寰美乳业股权;同年9月,飞鹤耗资26.4亿元拿下了东北地区的原生态牧业。

宋亮表示,过去十年间,国内散养户和中小牧场相继退出,与之伴随的是中国奶牛存栏数量的急剧下降。“大乳企通过并购的方式获得奶源,能够进一步保证奶源的质量和数量,并有效降低成本,正在冲击IPO的中小乳企则通过布局下游牧场,如果能顺利上市,不仅能够更好地整合其他牧场,还可以在下游乳企合作中掌握更多话语权。”

乳业“两超多强”格局已形成,提升竞争力,中小乳企扎堆IPO

乳业“两超多强”格局已形成

上市可以快速筹集资金壮大规模,但这条路并不好走。截至目前,年内14家拟上市的乳企,仅有阳光乳业一家能够成功上市,还有几家乳企在上市途中多次受挫。

譬如,被誉为“IPO钉子户”的菊乐股份早在2017年就向证监会递交招股书,但因分公司出纳挪用公司巨额资金收到证监会警示函,在2018年3月撤回材料,IPO审查遭终止。2019年7月,该公司第二次开启IPO征程,但随后因出纳挪用资金事件、货币资金披露不实等问题遭中国证监会出具警示函而再次终止。2020年6月11日,菊乐股份在证监会官网披露了更新版本的招股书,拟赴深交所中小板上市,同样未能如愿。

2022年7月1日,菊乐股份转战深交所主板,在最新提交的招股书中,菊乐食品称,原分公司出纳挪用资金事项为员工以侵占资产为目的所进行的舞弊行为,该公司发现问题后已报警处理,且在事后已及时追回全部挪用资金,未造成财产损失。菊乐股份能否成功上岸,目前仍是个未知数。

完达山亦是如此,近20年来一直都在冲击IPO,但均以失败告终。公开资料显示,2000年,完达山首次传出上市消息,并在此后3年里完成第一次上市辅导。2003年,完达山完成过会,即将迈入A股大门时,却因董事长撤换导致无法报送材料而致IPO搁浅。2007年,完达山再次冲刺A股的计划传出,但突如其来的三聚氰胺事件,让市场蒙上阴影,完达山上市又受挫。此后,又传出多个负面消息,上市再次搁置。

2019年,完达山提出了“双百亿”的发展目标,即到2025年实现收入100亿、上市后市值超100亿的目标,之后公司再一次锁定上市进程。完达山乳业董事长王贵曾在2021年4月举行的上市推进会上提出,推进完达山上市是提升管理能力、规范治理行为的必经过程,力争实现2022年上市目标。就目前推进的进度看,完达山20年IPO梦能否如愿,难度仍不小。

而欲成“羊奶第一股”的红星美羚更是在今年5月直接梦碎资本市场。根据深交所5月6日公告,2018年12月,红星美羚实控人王宝印协调供应商黄某某等7人向经销商殷某某等8人提供1400万元借款,并使用财务人员个人账户作为中转,经销商将该借款用于采购红星美羚产品。深交所方面对管理层居间协调借款的商业逻辑、是否存在提前确认收入的情形、是否实现真实销售等表示质疑。也是基于上述事宜存疑等,深交所终止了对红星美羚的IPO审核。

红星美羚上市之路是颇为坎坷的。2015年8月至2018年4月,红星美羚曾在新三板挂牌。2019年6月,公司正式申请创业板上市,历时4年多的IPO之旅梦碎后,红星美羚更是发布《公开信》讲述自己的坎坷历程。其在《公开信》中表示,仅在会审核期间,公司就经历了2次现场检查、10余次问询回复、8次财务数据更新、6次收入专项核查、3次IT审计,“没想到企业上市竟然比唐僧取经还难。”

宋亮认为,无论是网红乳企还是区域乳企,上市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目前中国乳业市场已经处于阶段性饱和的状况下,伊利、蒙牛等龙头企业综合优势太明显,乳业集中度还会进一步提升。大浪淘沙,即使上市也不能解决产能落后、企业管理效率低下的老问题,那些缺乏创新的中小乳企将逐步被淘汰出局。

东吴证券研报也显示,2021年伊利股份、蒙牛乳业分别以25.8%、22.8%的市占率位列行业前两位,而光明乳业、君乐宝、飞鹤、三元、新乳业的市场占有率均在个位数,双寡头格局稳固,马太效应明显。

在王赤坤看来,目前,整个乳企行业处于生命周期的成熟阶段中后期,行业将到达完全成熟阶段,供给企业数量迅速增加;消费需求不再增加;市场饱和,市场规模不再扩大,市场处于存量阶段;行业竞争非常激烈,双寡头竞争格局明朗。等未来达到成熟阶段后,行业发展红利消失,大家只能在有限的存量市场下拼杀。

未来智库报告认为,目前,中国乳品行业已经形成以伊利股份与蒙牛乳业为全国性乳企代表的两超多强的竞争局面。区域性乳企主要包括光明乳业、新乳业等,地方性乳业主要包括燕塘乳业、天润乳业、完达山乳业等。从集中度来看,中国乳品行业的市场集中度较高,头部企业竞争优势明显。部分经营不善的小企业将被迫退出市场,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向头部企业靠拢。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7U0vNTg9hUSd1ggdggTCg

喜茶们跌倒,供应商吃饱

来源 | 伯虎财经(bohuFN)

作者 | 东篱

喜茶们跌倒,供应商吃饱

前两年热度最高的新茶饮赛道今年来哀鸿遍野:奈雪的茶几次跨越食品安全底线、茶颜悦色在起家根据地长沙大规模闭店、喜茶降价告别30元时代、奈雪之外的“新茶饮第二股”迟迟没有出现……抛开如今已卷成“红海”的新茶饮,资本又寻到了“新欢”——新茶饮供应链企业。

新茶饮供应链最新的一条IPO消息当属给喜茶、蜜雪冰城提供纸袋包装的南王科技,有消息称南王科技已正式向深交所提交上市申请,并在8月10日上会审核。

 

(南王科技的纸袋产品/图源网络)

在此之前,新茶饮供应链中已有多家企业IPO或申请上市,包括给元气森林做赤藓糖醇的三元生物、给星巴克、奈雪提供饮品辅料的德馨食品、给农夫山泉、奈雪做原料果汁、鲜果的田野股份以及做纸杯的恒鑫生活等,南王科技在这支队伍里排行“老七”。

 

 

喜茶们跌倒,供应商吃饱

上市的最佳时机?

一家成规模的新茶饮品牌,其供应商往往多达数十家,甚至上百家,奈雪的茶2021年光是草莓单品供应商数量就超过了20家。相较于新茶饮,为它们提供刚需材料的供应链企业大都产品单一,规模也不大,就像是新茶饮企业机器上的一颗颗螺丝钉,能量不大却不可或缺。

随着前两年新茶饮企业的急速成长,供应链企业的发展也跟着步入了快车道,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赚的钱更多了。

例如,2019-2021年,田野股份的营收分别为2.90亿元、2.66亿元和4.59亿元,净利润从2432万元攀升至6517万元;同样的,靠卖纸杯和吸管,恒鑫生活2019年至2021年净利润从7026.56万元增至8123.61万元,另据其招股书,公司2021年纸杯和塑料杯卖出高达21亿只,一年进账7个亿。

 

(图源网络)

可惜“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带头挣钱的新茶饮正在肉眼可见地“向下走”。《中国餐饮品类与品牌发展报告》预测,未来2到3年内,新茶饮增速将阶段性放缓,调整为10%到15%,而在2017年至2022年,艾媒数据中心给出的数据是,中国新式茶饮的市场规模从575.1亿元扩张至2938.5亿元,翻了5倍。

部分头部茶饮品牌抓住了前两年的市场红利,借助资本的力量疯狂开店扩张。据《2022年中国餐饮经营研报》,2021年蜜雪冰城新增门店3846家,门店总数达到20000家;书亦烧仙草新增门店1953家,门店总数达到7000家;奈雪的茶新增门店326家;喜茶的门店数量也达到了897家,接近千店。

市场景气的时候大家也许都还能赚钱,但等到市场下行的时候,“喝不动”的新茶饮曾经开下的店便由资本转变为了负债,半年亏损超2.3亿元的奈雪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巨亏、没有“想象空间”的新茶饮转眼就在资本市场遇冷。红餐品牌研究院数据表明,截⾄2021年11⽉25⽇, 2021年新茶饮⾏业共发⽣融资32起,披露总⾦额超140 亿元,达到近10年顶峰。但进⼊2022年,新茶饮赛道上半年总计发生融资16起,融资金额约14亿元,相比于2021年融资金额和数量双降,资本热度整体降温。

为了自救,曾经主打高端市场的茶饮企业们盯上了平价市场。实际上,2021 年单价20元以下的茶饮分走了超90%的市场份额,其中10-15元单价对应的消费者群体占比最高,为57.3%,仅有6.4%的消费者能接受单价20元及以上的奶茶。

因此,以喜茶、奈雪为主的茶饮头部品牌,率先开启了价格战。1月7日,喜茶对部分产品的售价进行了调整,其中纯茶类降价3-5元、5款水果降价2-3元、芝士降1元,正式告别30元价格时代,并表示今年绝不涨价。随后,奈雪的茶也推出了售价9-19元的“轻松”系列,其中轻松美式咖啡和轻松金牡丹低至9元一杯,并承诺每月上新一款低价产品。

牵一发而动全身,前端产品降价压缩新茶饮企业盈利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后端供应链成本压力的增加。而为新茶饮企业“输血”的供应链企业,却鲜少有议价权,面对强势的新茶饮巨头,供应链企业只得降价留客户,在成本大涨而价格下降的“两面夹击”下,供应链企业往后的日子恐怕会越来越不好过,因此有分析称,这两年或许就是新茶饮供应商IPO的最佳时间。

 

 

喜茶们跌倒,供应商吃饱

供应链企业的“大客户依赖症”

新茶饮供应链企业没有议价权的一大原因就是其严重的“大客户依赖症”,首先是其营收高度依赖新茶饮头部品牌。

以纸杯和塑料餐饮具供应商恒鑫生活为例,2019至2021年,以奈雪、茶百道等新茶饮头部品牌为首的前五大供应商的采购占比分别为75.22%、66.57%和61.16%。

田野股份的大客户依赖程度更是逐年递升,2019-2021年,前五大客户的销售收入占比分别为49.68%、44.61%和68.17%,新茶饮客户贡献的收入占比也从4.20%飙升到了61.82%。

 

喜茶们跌倒,供应商吃饱
(田野股份招股书)

其次,新茶饮供应链企业众多,产品品类单一且技术壁垒较小,同质化竞争严重,在巨头面前,供应商习惯以低价留客户。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陈丽华教授指出,中国企业大多是以“最低价为核心”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本质是一种“豆芽菜模式”,不重视供应商关系、不重视科学的供应链管理方法,而是为了拿到最低价不断更换供应商,迫使中小企业为了提高竞争力不断压低价格和成本,拼一场“低价战争”。

以南王科技为例,据其招股书,2019年至2021年,公司主要产品环保纸袋售价由61.93元/百个降至47.72元/百个,累计降幅约为23%;食品包装售价也由10.41元/百个降至9.41元/百个。

 

喜茶们跌倒,供应商吃饱
(南王科技的产品售价逐年下降)

而南王科技自身的原料价格如原纸采购价却呈逐年攀升之势,2019年至2021年由5873.58元/吨涨至6249.56元/吨。

喜茶们跌倒,供应商吃饱
(南王科技的原纸采购价格上升)

对此,南王科技回应称是根据自身的产品定位,以积极的价格策略争取并维持在大客户的预期份额。而对南王科技而言,在成本上升的时候降低售价,其中的损失只能由自己来背,最直观的影响便是其主营业务毛利率从2019年的26.91%下降至了2021年的23.34%。此外,今年上半年,南王科技的营收相较往年的稳步增长出现反转,下滑了7%,归母净利润也下滑了5%。

然而,就算供应链企业们已经这么“卑微”了,“内卷”成风的新茶饮企业“卷”完爆品、价格后,还是向上游“卷”起了原材料和供应链。

 

 

喜茶们跌倒,供应商吃饱

当新茶饮“内卷”到供应链

自年初宣布调价后,今年6月9日,喜茶又发布“真奶”倡议,呼吁行业普及真奶,拒绝植脂末。

植脂末又称奶精,可以使奶茶口感更顺滑、奶香更明显,成本比鲜奶更低。而奶精所含有的氢化植物油易产生反式脂肪酸,长期食用会增加患糖尿病、肥胖等慢性疾病的风险。

 

喜茶们跌倒,供应商吃饱
(喜茶的“真奶”倡议/图源网络)

“真奶”倡议一出,中低端奶茶品牌如蜜雪冰城、茶百道等接连“躺枪”,“奶精第一股”佳禾食品也站上了“风口浪尖”。去年6月,佳禾食品登陆上交所,其招股书显示,2017至2019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13.68亿元、15.95亿元、18.36亿元,植脂末销售占其营业收入的85%以上。

事实上,喜茶自2012年诞生起就全面使用真奶,并率先将冷藏牛奶引入新茶饮行业。除了提高茶饮的原料水准,喜茶还自2016年起开始布局供应链建设,其爆款产品芋泥波波系列中使用的原料,便来自喜茶共建种植基地的槟榔芋原料。

蜜雪冰城对供应链的投入更早,在10年前便在上游建厂布局,其爆款柠檬水便源于在四川建设的柠檬种植基地。奈雪的草莓系列鲜果茶卖爆之后,也在云南买了块地打造成奈雪草莓专供基地,以降低草莓采购成本,更好把控草莓品质。

 

喜茶们跌倒,供应商吃饱
(新茶饮品牌供应链对比/浙商证券)

对于新茶饮企业而言,为追求规模性的成长必然需要构建标准化的供应链和产品制作体系,以优化提升产品品质和运营效率,降低被核心原料“卡脖子”的风险。而对于新茶饮上游供应商来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在下游新茶饮企业降维打击的挑战下,自建品牌走到前端或者加强研发投入打造技术壁垒,都是供应链企业可以尝试的未来方向。

比如饮品辅料供应商德馨食品已经在天猫等平台开设旗舰店,直接面向C端销售。肯德基调料供应商宝立食品也在去年收购了厨房阿芬75%股权,后者旗下品牌“空刻”意面是近两年的赛道黑马。

然而,不重视研发或许是很多供应链企业的通病。拟上市深交所创业板的南王科技报告期内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仅为2.88%、2.91%和2.51%,且呈逐年下降趋势,发明专利也只有5项,科技属性“羸弱”,恐不符合创业板定位。

而与南王科技同属纸制品包装行业的艺虹股份上周刚被否决了上市申请,最大的争议便是其对大客户的依赖及其是否符合创业板的“三创四新”定位,这无疑给南王科技能否成功上市添了点悬念。

新茶饮市场上行的时候,供应链企业“薄利多销”的策略或许能让企业抓住机遇拿到更多订单,维持业绩增长,但当市场红利消失,新茶饮企业自身为了一点肥肉下场“肉搏”的时候,供应链企业还能坐着“喝汤”吗?资本退潮之后,才知道谁在裸泳。

参考来源:
1、投中网:星巴克和喜茶的“兜底大佬”,要上市了
2、21世纪经济报:复盘2021新茶饮巨头上市元年:问题频发、市值大缩水,还能赚钱吗?
3、钛媒体:新茶饮“朋友圈”上市潮,喜茶、奈雪们托起N个IPO
4、金融界:消费供应链:新消费“第二春”
5、领航财经资讯网:南王科技:财务数据“打架”涉嫌造假 “三创四新”属性“羸弱”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nS4cDk5ChQLX3MV3163ecQ

水电公司,为何“按江估值”?

 
其中,水电资源丰富的金沙江、长江和雅鲁藏布江,都是长江电力的。
 
而雅砻江整体,则是归国投电力和川投能源共同持有(但这两家公司背后也有长江电力的影子)。
 
为什么水电行业会出现这种“划江而治”的局面呢?
 
水电公司,为何“按江估值”?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得回到水电的商业模式。
 
之前我们说过,水电是一个靠天吃饭的行业,将老天爷给的水气转换为电力,然后卖给电网。但问题是,“水气”的多少并不是可控的。
 
要是汛期水气太多,为了安全,水电站必须要下泄大量的水,产生所谓的弃水。
 
如果要减少弃水、提高水的利用率,那可以在修建水电站的同时,修建一个水库。这样一来,在丰水期的时候,水库就能留住部分的“本该浪费掉的”弃水。等到了枯水期,再将这部分弃水放出去,提高发电量。
 
通过这样的层层截留,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整条河流的水流量大小,实现削峰填谷,提高水电的利用率。
 
水电公司,为何“按江估值”?
 
而且,越靠近上游的水库,它能够补偿到的水电站也就越多,性价比也越高。
 
以雅砻江最上游的两河口水电站为例,它的年平均发电量为110亿度。同时,依靠巨大的水库,它能对下游的雅砻江、金沙江下游、长江额外补偿/提供225亿度、96亿度、20亿度的发电量,共计341亿度电。
 
不过,这里就有了“搭便车”的问题。上游修个大水库,每年的发电量‘也就’110亿度,只相当于给下游补偿的三分之一,颇有“牺牲自己成就他人”的奉献感。
 
这一问题有两种解决方式:一是上游水电站向下游水电站收钱,把补偿给它们的大头拿回来;二是干脆整条河流都归一家公司开发,让它们自己来补偿自己。
 
在国内实践过程中,通常选择第二种方案,也就是“划江而治”。
 
而像是雅砻江和长江(金沙江)这种超级大江,则是通过交叉持股的方式,来保证利益关系的一致性。
 
水电公司,为何“按江估值”?
 
这也就不奇怪,为什么水电行业会出现“划江而治”的情况。而行业里也经常出现“按江来给公司估值”的方法。
 
但这一估值方式,可能还存在着一个盲点,那就是水电行业的规模效应。
 
河流上的水电站越多,意味着能蓄水调峰的水库也就越多,能提升水电的利用效率。
 
换句话说,通过提高河流的水电开发程度,不仅能(倍数)增加发电量和发电收入,还能提高公司的PB估值。而且水电站越靠近上游,建成后带来的收益也就越大。
 
具体而言:
 
比如上期提到的桂冠电力,它的经营范围是位于贵州、广西的红水河流域,水电收入占比7成多。整个流域的可开发潜力在1200万千瓦左右,目前为止已经开发超1000万千瓦,开发基本完成。
 
虽然红水河的地理位置不如位于二三阶梯交界的雅砻江、金沙江和澜沧江(一个是“XX河”,其它是“XX江”),不过由于其水电的开发程度较高,让桂冠变成了一台稳定的印钞机,PB倍数也达到了3.1。
 
而作为水电龙头的长江电力,其经营范围位于金沙江、长江和雅鲁藏布江。这几个水电基地可开发潜力上亿千瓦,目前开发进度50%左右。
 
目前长江电力只拥有溪洛渡、向家坝、三峡、葛洲坝这四个位于中游的水电站。但不久之后,更靠近上游的乌、白水电站将注入上市公司。像是民生证券之前的一篇深度研究,标题就直接是《4+2+N=?》。市场现在关注的,是“优质资产注入”的主题。
 
这也就不奇怪,以中游为主的长江电力,目前的PB倍数也不低,在2.9的位置。
 
图:长江电力的6座电站(4座已有的、2座即将注入的)
水电公司,为何“按江估值”?
 
至于说河流条件同样较佳的澜沧江流域,它基本归华能水电所有。整个澜沧江水电基地可开发潜力3000万,澜沧江中下游基本开发完成大概2100万千瓦,剩下上游1000万千瓦不到尚未开发。目前华能的PB倍数在2.4上下,还有进一步的上行空间。
 
而与金沙江交汇、处于长江水系上游的雅砻江,则是由国投电力和川投能源共同管理(但背后都有长江电力的影子)。雅砻江可开发潜力3000万千瓦左右,已经开发2000来万千瓦(约70%)。
 
其中,川投能源的收入以水电为主,占比7成多。但同时,公司还有部分光纤光缆业务。而国投电力的水电收入和火电差不多,占比各4成多。由于其他业务稀释了水电的较高估值,两家公司的PB倍数都在1.6左右。
 
剩下的部分流域,则都有运营主体主要靠火电赚钱的问题,水电不够纯粹。
 
比如说负责开发怒江的大唐发电,水电收入占比一成不到;开发大渡河、东北水电基地、帕隆江的国电电力,目前水电收入占比仅有4%;负责黄河流域的中国电力,水电收入占比为15%。
 

(本文6月7号首发于三思门星球)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jBt8GtAVWQOBGxRFw1-2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