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大考”,深圳真的准备好了吗?

今天,你回到深圳了吗?

和千万返深大军一起杀到的,还有深圳的“NCP大考“。

 

NCP,国家给“新冠肺炎”确定的简称。如果说,武汉的“NCP大考是闭卷考试,那么深圳则将迎来一场,已准备了大半个月的开卷考试。大家都能猜到深圳即将面临的难题,也都看到深圳为之做好的准备。

 

但是这一次,没有模拟卷,也没有多选题,正确答案最终也只有一个。

 

真正的大考刚刚开始。深圳,你真的准备好了吗?

 

战疫“大考”,深圳真的准备好了吗?

 图片源于深圳卫健委、深圳疾控

截止于2月7日12点

考题1.
千万返深大军如何防与控?

必须看到,在目前深圳公布的300多个确诊案例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输入型案例。那么在这次返深大军,究竟会有多少人呢?

 

深圳最新的官方常住人口是约1300万。假设深圳近500万的户籍人口都留深过年,就还有800万非户籍人口正在返深。但实际上,深圳的实际管理人口已经接近2500万

 

而且从近几年春运数据看,节后返深的人数都是千万级以上。其中2019年春运期间,“海陆空铁”累计来深旅客量达1548万人次。

 

战疫“大考”,深圳真的准备好了吗?

 图@深圳交通

 

也就是说,就算打个折扣,在疫情未完全得到控制的情况下,短短几天内,深圳必须面对超过1000万人口的流入。战疫之下,这样的数字放在哪座城市面前,都是一个史无前例的挑战。

 

例如同为返程高峰,上海的虹桥机场、虹桥火车站测量体温人次达到上百万人次。截止到2月7日,已发现体温异常101人。

而据第一现场报道,在深圳的武深高速防疫检查点,自1月27日至2月1日,共排查超17万人,其中体温异常人数25人(均非湖北籍人)。

 

战疫“大考”,深圳真的准备好了吗?

不让回来?这肯定是行不通的。所以现在深圳一方面逢车必检,从航空、高铁到最新颁布的入深车辆报备,基本是按照不漏一车、不漏一人的强度在防治。最大限度把发病人员尽快隔离,降低传播概率。

 

同时,小区的网格化管理也投入到战疫之中。2月7日,深圳开始对小区100%实行围合封闭式管理;出现确诊病例的住宅楼单元一律实行14天的硬隔离。不少小区发纸质“通行证”出入小区。

战疫“大考”,深圳真的准备好了吗?

上述措施是否就是深圳防疫的全部“底牌”呢?针对万级人口流入,深圳还有什么管理办法和智慧?

 

何况,深圳还有超过一半以上的人口,是居住在相对开放的城中村。在管理相对混乱的城中村,特殊时期又应该如何防治管?

我们仍然需要拭目以待。

 

战疫“大考”,深圳真的准备好了吗?
 图@深圳卫健委

考题2.
短板医疗如何“硬刚”NCP

从目前的疫情数据看,你会发现除湖北全省外,深圳是全国确诊人数第三多的城市(前面还有温州重庆),而且这是在返深高峰未来临前的数据。

 

有病症便要医护,深圳面临的第二道考题便是医疗资源

 

这几天,有部分网友一直在讨论武汉的医院和床位不足。但是你要知道,武汉的医疗资源可以媲美除深圳以外的全国一线城市,从人员数量到医院质量,也算在全国排名前列。

那为什么说是除深圳外呢?因为在医疗方面,深圳是被武汉“碾压”的那一个。

 

作为一座极为年轻的城市,医疗短板一直是拖深圳后腿的重要因素。有数据统计,武汉有36家三甲医院,8.8万个床位。而深圳的三甲医院只有16家,相当于北京的1/5、上海广州的1/4、武汉的1/2,仅比贵阳、兰州、南宁、呼和浩特多1家。在全国百强医院榜单上,深圳更是无一入围。

 

另外,深圳全市床位仅为4万多个,也是武汉的一半,但深圳要面对的人口,却比武汉多了近50%

 

战疫“大考”,深圳真的准备好了吗?

 

当然,战疫不是比床位。特殊时期,深圳的医疗能否以特色质量取胜而不是数量?目前集中收治确诊病人的深圳第三医院,就是全国标杆性的传染病治医院,从医疗设施到隔离条件,都十分具有深圳特色。

 

再看看目前的战况,深圳已经累计出院39例,同样是除湖北外,全国第二多的城市,无死亡案例。另一边,深圳版的“火神山”医院也在加紧建设。

 

医疗这道题,深圳正在全力破解!

 

战疫“大考”,深圳真的准备好了吗?

考题3.
复工了,口罩呢? 

摆在深圳复工面前最大的难题,便是“通货口罩。

 

圳长想请大家数一数,你们家里还剩多少个口罩?假如每天上班用一个,你又能坚持多少天呢?答案是不是很心慌?

 

如今在深圳,买口罩已经成为比买房更难的事情了。摇号不可怕,可怕的是号都没得摇。

 

当然也会有网友质疑:深圳作为GDP第三的城市,为什么连一个口罩都搞定不了?其实对于深圳,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可惜,口罩不是。

 

如今全国的工厂加班加点,每天也只能生产1500万只口罩。假设2500万人口的深圳开始复工,保守估计每天有20%的人需要出门上班,那每天深圳就需要消耗500万的口罩,占全国产能的1/3。所以口罩的短缺,是所有城市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好消息是,两家深圳企业正在奋力破解此题:比亚迪宣布到2月底口罩日产能将达到500万只,另外龙华富士康到2月底口罩日产能将达到200万只。

 

战疫“大考”,深圳真的准备好了吗?

 口罩之外,临近的复工还将带来一系列更加复杂和无解的难题。

 

例如出行,在深圳有公交车司机确诊之后,你上班是会选择日均客流量600万的深圳地铁,还是僧多粥少的的士/网约车?

 

例如工作餐,早上路边的早餐还吃不吃?中午你会选择人员大量汇聚的食堂,还是会选择接触大量人员的外卖小哥?

 

例如写字楼,我们怎么躲开密闭拥挤的电梯?办公室的中央空调会不会成为新的传播渠道?会议室里唾沫四溅的头脑风暴,还能不能开?亲爱的客户,还见不见?

 

面对这些问题,如果按照专家们的建议,圳长只能想象以后每天深圳人的生活是这样的:跑步出门,干粮自带;爬楼上班,通讯靠吼。

 

哦,前提是你还有口罩可以出门上班。

 

战疫“大考”,深圳真的准备好了吗?

 图@深圳地铁

考题4.
最难的还是经济 

回顾过往,当我们面临许多重大问题是,经济总是最牵动心悬的一个。

 

 “笨蛋,根本问题是经济! 当年克林顿竞选时留下的名言,如今也是深圳战疫必须面对的难题。

 

看看身边的企业吧,当西贝这样的亿级网红都在过苦日子了,其他中小型企业面对的又是什么样的冬天?

 

深圳是民营企业的天堂,而且大多数还是中小型的民营企业。这注定了深圳企业可能十分脆弱,他们很可能正在面临着:每月固定支出的人工成本、随时断裂的现金流、大批量未回收的应付款、无法按期交付的所承担违约赔偿,税收与贷款利息等。

 

不开工是等死,开工则是拿命在赌。万一真的有员工被确诊了,这将导致整个办公室、整个车间、甚至整个公司都被隔离14天。

 

整个2020年,只剩下不到25个“14天”了。 

 

战疫“大考”,深圳真的准备好了吗?

 

圳长对深圳经济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尤其是深圳这种外向型经济,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

 

据悉,现在深圳的很多企业都在想尽办法开源节流,收缩用工需求,优化员工结构,以便有更多余粮过冬。这就势必伴随着失业人员的产生,以及员工短时间内无法再就业的压力。


与此同时,金融、地产也会受到相应的波及。例如一个月前仍风光无限深圳房地产市场,已经被丢入了“急冻室”。疫情期房地产销售的实施性“禁流”,对于高负债率和高周转率的房企来说,无疑是史无前例的“黑天鹅”。

 

上述关注面还只是企业,大量在深圳从事基层工作的人口,他们的生活将会如何?的士司机、餐厅服务员、外卖小哥还有快递员等等,他们是维持一个城市正常运转的重要组成,也都是手停口停的基层人员。疫情带给他们的收入以及一系列后续影响,对于深圳,才可能是真正冰山下的“暗礁”。

 

幸运的是,深圳依然是个高科技制造业为主的城市。如果这场疫情速战速决,以当年的非典为例,第二产业在疫情过后可以通过加班加点的投入,把之前的亏损尽可能的补回来,整个上下游的产业链也能迅速回到正轨。前,深圳已经出台了16条措施,将为企业直接减负600亿+真金白银地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当然,首先你得“活下去”。

 

战疫“大考”,深圳真的准备好了吗?

 


战疫“大考”,深圳真的准备好了吗?

这个特别的春天,从武汉到全国每一个城市,我们清楚的看到,战疫的本质远远不止是战胜病毒,而是对一个城市现代化治理的综合考验。当面临重大公共危机时,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治理的先进性,往往是战胜危机的关键。

 

深圳的先行示范,决不是高房价。医疗短板、人口流动、物资紧张等等,都只是深圳战疫的暂时困境。作为改革开放之城,40年深圳积累了大量现代化的治理经验,从管理者到民间,尊重常识更敬畏规律。

最重要的是,生活在这里的我们,曾经和深圳城市历经风雨,有许多具有现代意识的城市公民。这些才是深圳上下一心、战疫必胜的力量。

 

考试开始,深圳请答题!

战疫“大考”,深圳真的准备好了吗?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9LHvLXR9On0jD18mECd6w

大理截留口罩事件,将导致民众更买不到口罩

几乎所有通过特殊渠道预订到口罩的人,都反馈了一个共同点:厂家要在2月10号左右才能发货。

———

文:Lonely Planet

公众号:饭局见闻

一、只有这么多:口罩生产2000万个/天

 

关于口罩生产的事情,很多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疑惑:为什么不扩大生产。

我查询了一下,罗列如下:

 

1、疫情期间,口罩的产能提到2000万/天,便已经是去年防病毒口罩产量的近3倍,再提高一个数量需要新建工厂与生产线,有行业人士跟我说,最神速的情况下也需要近2个月时间,且现在也缺生产线(如有误,请留言指正);

 

2、口罩生产,受到原材料高质量的熔喷无纺布的产能、运输限制(据报道,全国60%的产量出自“湖北”仙桃的彭场镇,处于疫区),无法查询到口罩滤材的全国生产总量的数据,但很多报道中透露出口罩厂因缺乏原料无法开工;

 

3、那么能不能增加熔喷无纺布的产量呢?不能。口罩滤材的龙头企业泰达洁净,其董事长宋逍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说:“如果要上一条生产线,从采购到施工再到安装调试,这个运行周期可能需要一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

 

为此,先前工信部部长苗圩提到的:口罩的最高产能可达到2000万个/天,是一个非常靠谱的参考标准,实际产能很难在几个月的时间中超过这个数。

 

而这个数量与复工以后,全国每天上亿的需求,存在无法消除的巨大落差。

 

二、口罩的分配权

上篇关于“口罩问题”的文章,已经突破了100w+的阅读量。

原文:《疫情之下:口罩问题可能导致2月10日无法开工》

 

文中在2月4日所做的推演,在这两天几乎一一应验。发文以来,上千条的后台留言看下来,大家普遍反应自己家中的口罩库存开始告急,并且根本无法在市面上买到。

有少部分人/企业,表示通过各类渠道预定了一些一次性的口罩,价格在2.5-3元/个之间。而几乎所有预订人,基本都反馈一个共同点:

要在2月10号左右才能发货

(因为8号之前产量ZF全部接管)

这本来是通过非公开市场的台面下的操作,但毕竟可以解决一部分人/企业的燃眉之急,但一件看似无关的事情,可能会使得:通过各种渠道预订的口罩,将无法在10号左右发货。市场上将继续买不到口罩,无论是公开市场,还是各种非公开的高价市场。

这件事就是:

大理截留了成都的口罩

 

对于此事,国家的反应十分坚定,当晚人民日报的微博便通报对大理石卫健局长免职处理:

大理截留口罩事件,将导致民众更买不到口罩

因为598箱口罩免职一个市局长,是因为这件事情恶劣之处不仅仅在于行为本身,而更在于:公开地,在台面上,给各省市的ZF敲醒了一个警钟,那就是:

口罩在各省市的分配额度

 

口罩的总产能不足,但各地省市的人民健康预防、经济活动需要维护,这所有的一切,最后汇总,呈现在当地政府面前的,就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如何为自己的省市提供更多的口罩。

 

那么,如果你是省市ZF官员会怎么办?

首先,最简单而和谐的思路:进口。只是,国外的产量有限(中国占了世界产量的50%),且诸多国家及某地区对口罩出口中国进行了限制,这使得各省市进口口罩及其艰难。这从前期海外筹集口罩支援湖北,以及此次重庆国外购买口罩对艰辛报道可见一斑。

进口受阻,将使得第二个方案不由地冒出来:封锁,将口罩留在自己的省市。

大理这般大动作地强行征用的做法自然不可取,因为中央已经明令禁止,但是ZF接下来可以自主采取的是:不再对外省买卖口罩。

而这一点将通过2种办法:

       1、快递不能跨省接发口罩。

       2、直接控制生产厂家的货源,禁止口罩买卖。

大理截留口罩事件,将导致民众更买不到口罩

提醒各位回到最开始提出的结论:通过各种渠道预订的口罩,将无法在2月10号左右发货。

假如采用第一种方案,那么非跨省的订单可能还能交付,然而第1种方案还是跟顺丰有关系,难以避开大理扣留成都口罩的问责事件的阴影(顺丰快递负责的)。

与此同时,第2种方案却有先例可循(已经征用了8号以前的,继续延续征用即可),为此极有可能采取第2种方案:

 2月8号以后,继续接管口罩生产

这就使得通过各种渠道预订的口罩,无论是否跨省,都将无法在10号左右跨省发货,因为所有的货源都将被ZF接管。

排除其他一切不可能之后,余下最后一个便是真相。

三、口罩的去向预测

ZF接管未必不是好事,可以统一调配,包括照顾一下留言区很多人提到的特殊情况:

1、老弱病孕等必需要去医院的人群,考虑优先供给问题。

2、可以有效管控:少数不良企业,存在压迫员工自行解决口罩(最后只能戴着失效口罩装样子)/购买三无产品口罩给员工的情况(ZF可让企业提供购买证明避免这种情况)。

3、统一安排不同行业、企业复工次序,口罩相当于许可证。

只是这将把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推向台面:

各省市的口罩生产能力是不一样的

如下是各省市的生产厂家数量:

大理截留口罩事件,将导致民众更买不到口罩

全国一共有348家口罩生产商,按照最大产能2000万/天计算,平均一家生产口罩:5.7万个。(据湖北日报报道,截至1月26日,仙桃已有35家企业复产,日生产口罩270万片,平均一家7.7万。可见,每家口罩厂的生产量级大概就是5.7-7.7万/天)

为此很容易估算出来各省份的口罩日产量,大家应该能理解为什么云南要抢重庆的口罩了,他们两个省份,整个省的产量都是只有30万/天左右

如上图,也可以看出,在这场口罩的省际博弈中,全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手中握有牌的只是24个玩家,且手中的筹码差额悬殊。(这便需要ZY的关注,并全盘布局统筹,相信国家会给出最好的调配。)

综上看来,各省市的复工先后、复工规模、复工程度,最后很有可能取决于该省市的生产口罩厂家的数量

推演完毕。

转自: https://mp.weixin.qq.com/s/opHr8ROXS1-IvOAyG5ovvA

疫情过后,有多少人会失业?

疫情过后,有多少人会失业?

作者:套路编辑部

来源:运营研究社(ID: U_quan)

自从昨天开工之后,朋友圈就很精彩:

开始上班的羡慕在家办公的

在家办公的羡慕还没开工的

下周复工的羡慕不用工作的

待就业的羡慕有工作的

……

 

还有很多网友调侃起了自己的职业规划和目标:

2020 第一季度职业规划变成了“要饭”。

2020 年计划从“学英语、找对象、保护好发际线”等雄心壮志变成了简单“活着”。

疫情过后,有多少人会失业?

这段时间,还有非常多“疫情会对经济造成翻天覆地的变化”、“企业无法生存,为了节约成本,必然会淘汰员工”等言论。

 

疫情后的失业问题,变成了大家绕不开的担忧。

 

但是真的会有那么多人在疫情之后失业吗?失业会危及到你我身上吗?我们将从宏观、中观、微观、个体带来全面的解析。

 

01

疫情会带来哪些就业冲击?

专业人士会这样讲疫情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需求和生产骤降,投资、消费、出口均受明显冲击,短期失业上升和物价上涨。

 

其实简单说就一句话:给经济带来负面影响。毕竟大家门都不出了,不能旅游、不能外出聚餐、不能看电影……

 

我所在的县城,春节前第一个像样的大商场刚开业,6 楼有密室逃脱和游戏厅,7 楼还有电影院,结果开业没几天,大家就因为疫情“过而不敢入了”,里面新开的商铺不知道能不能撑下去。

 疫情过后,有多少人会失业?

如果从数据来看中观,就更加“触目惊心”了。尤其是酒店餐饮、文化旅游、影视娱乐等几个受影响比较大的行业。

 

1)酒店餐饮

 

春节本身是餐饮旺季,2019 年春节期间(除夕至初六),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约 10050 亿元。

 

但是今年,除了星巴克、麦当劳等少数餐厅,基本上堂食的餐饮企业都暂停营业了。

 

比如海底捞原定于 1 月 26 日至 1 月 31 日,所有内地门店暂停营业,后又宣布延长暂停营业时间。有人根据财报算了一把,海底捞员工成本是 8.36 亿元/月,以海底捞预计不足 30 亿的现金储备,不算原材料成本只能撑 3 个月。

疫情过后,有多少人会失业?

 

西贝餐饮董事长@贾国龙 接受采访称,预计春节前后一个月时间将损失营收 7-8 亿元。两万员工的工资一个月支出就在 1.5 亿左右,西贝账上的现金撑不过 3 个月。

 

外婆家餐饮集团创始人@吴国平 也表示:“天一亮就要支付250万元。但防疫仍是第一位,要保证员工安全和基本生活。

 

当然,外卖业务比例较大的餐饮企业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比如百胜中国的外卖收入占比约 20%。

 

但即使算上外卖业务,餐饮行业的春节期间收入也至少腰斩。

 

2)文化旅游

 

2019 年春节假期,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 4.15 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 5139 亿元。

 

而今年春节,全国主要景区、文化娱乐场所都已经暂停营业。比如平时人挤人的上海迪士尼,从 1 月 25 日就开始闭园。

  疫情过后,有多少人会失业?部分暂停营业旅游业务 资料来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另外,全国旅行社也都已经暂停服务,携程、马蜂窝、飞猪、同程、美团等在线旅游平台,更是早早发布了退改保障计划,酒店退房、门票退票都可以免费。

与旅游相关的还有交通出行。

 

根据中金公司,2020 年 1 月 24 日至 30 日,全国铁路客运量比 2019 年春节同期下降 61.5%,公路、民航旅客同比分别下跌 64.6% 和 48%。

 

基本上除了必要的交通,旅游市场在春节期间处于停滞状态。

 

3)影视娱乐

 

2019 年,春节档票房为 58.59 亿。2020 年,原定 2 月 14 日上映的 15 部电影集体撤档,而且万达、金逸等全国影院也都已暂停营业。

 疫情过后,有多少人会失业?

淘票票无热映电影,万达没有场次

 

对于影片市场来说,同一个档期能容纳的票房是有限的,再加上春节档本身是观影高峰期,所以相比于餐饮和旅游行业在疫情后存在的用户集中消费‘‘报复性’’增长,疫情对 2020 年的全国整体票房是实打实的影响到了。

 

另外,剧组目前也都已经暂停拍摄,这意味着后期影视剧作品的供给可能会不足,从而进一步影响行业收入。

疫情过后,有多少人会失业?

 

大致计算以上这 3 个行业的春节收入损失,就超过了 1 万亿。当然,如果从全年 GDP 的占比来看,对标 2019 年全年预计 100 万亿,损失占比约 1%,相对数字似乎并不高。

 

但是这还不包括其他行业,比如线下教育、KTV、网吧、健身房……可以说,只要是有线下业务的,都会在本次疫情中收到影响。

 

甚至像我们运营社这样非常“互联网”的公司,因为有线下活动、周边售卖(快递因素)等业务,也会受到影响。

02

疫情之下,你的公司会活不下去吗?

从行业中观层面分析,疫情后确实有不少人会失业。

 

不过,如果我们把视觉调至微观,聚焦到企业,你会发现每个企业都是有自我修复和调节能力,有自己的“免疫”系统,能够回到健康状态。

 

很多企业平时会投入到增长率高、增长潜力大,但目前市场占比和收入较低的业务。这些探索性业务在疫情下则就会被暂缓叫停;对于那些明显只投入、却无产出的业务,以及那些不被疫情政策认可的业务,则是直接关停。

 

暂缓和关停不代表就得裁员。

 

一家企业在遇到经营困难时,本身就会应激地做出业务聚焦,集中人力在有产出的事。

 

我们拿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的西贝莜面为例,年收入 50 亿+,堂食业务占到 80% 以上。虽然肺炎下不让开门接客,但是它的 2 万多员工,仍然有极大的概率都可以被‘’外卖业务‘‘所消化。

 疫情过后,有多少人会失业?

据公开媒体报道,我们把 2018 年西贝主要经营数据做了下面这张估算表。

疫情过后,有多少人会失业?

2018 年,西贝总收入 56 亿,其中堂食收入 48 亿,外卖收入 8 亿。外卖贡献 1100 万订单数、14% 收入、18% 流量,可见仍旧有非常大的市场,以及人员安置空间。

 

另外,对于餐饮行业来说,外卖业务意味着更高的单店营业利润。

 

由于西贝不是上市公司,我们没法看到更细的经营数据。

 

我们换个例子,来看看星巴克的外卖数据,下表是长江证券研究所的研究成果:

                   疫情过后,有多少人会失业?

这张表的核心观点是,只要星巴克单店外卖业务收入占比做到 15%,单店营业利润就会从 0%,提升到 48.9%。

 

把这个观点换到西贝和餐饮行业身上,虽然堂食收入骤减,高利润熟食外卖业务是可以帮助它们渡过难关的。

 

裁员与否,主要看企业对未来的信心。

 

在免疫调节能力上,企业像是个体,但是在做决策时,它们不被当下恐慌情绪左右,拥有更高的智慧,更看自己对未来的信心。

 

企业家和老板们的信心,才是真正的关乎你我的职业。有学术研究发现,企业家的信心对经济和就业、投资、产业有显著影响。

疫情过后,有多少人会失业?

  

当下影响企业的信心,除了对业务方向的及时调整,主要有 4 个方面。

 

第一,是现金流和信贷额度。

 

当账上现金里足够支撑未来 6 月,信贷额度上足够支撑 6 个月,企业在物质上的信心基本有保障。

  疫情过后,有多少人会失业?

                         

第二,是资本对市场未来的判断。

 

境内外市场以及对新型肺炎疫情有所反应,在为数不多的有涨幅股票中,有一支股票是来自疫情打击非常严重的餐饮行业——海底捞。

 

虽然海底捞大陆门店也都暂时停业,但是投资者依旧看好疫情后餐饮市场,以及海底捞是大家再次齐聚街头时最想去的地方之一。

 

只要企业的业务没问题,是有价值的,那么即使短期内没钱,也会有资本愿意“贴钱”。

 

第三,是政府推出补贴政策。

 

企业在每个员工身上花的钱是员工工资的 1.5-1.7 倍,多出来的钱,绝大部分缴纳了社保、公积金、场地费,疫情下政府若有相关政策出台,企业信心将会倍增。

 

目前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出台多项保障企业贷款、减轻企业社保缴纳压力等措施,相信之后还会有更多。

疫情过后,有多少人会失业?

第四,是最直接的疫情防控。

 

全国确诊数、疑似病例、治愈人数、死亡人数,除了看绝对值,也要看趋势。2 月 1 日全国疫情治愈人数赶超死亡人数,2 月 8 日是获取防控信心的重要时间点。

疫情过后,有多少人会失业?

向最好的结局去努力,但以最坏的可能去准备。

 

在《西贝贾国龙:疫情致2万多员工待业 贷款发工资也只能撑3月》文章中,我们不仅要看到疫情下的艰难,更要看西贝贾国龙在采访结束时说的一句话:

“我们尽最大努力先扛着,等扛不住的那一天再说。什么时候扛不住了?谁知道呢。

人的耐力有多大,企业的耐力到底有多大,过程中还会发生什么,这些变量太多了,别做那么精准的计算,现在先努力把眼下的事情做好就够了。

 

这是中国企业们的信心和责任心。

03

结语

 

今天这篇文章,不是给大家带来焦虑,而是希望大家能够客观认识就业环境。

 

面对进一步严峻的大环境,你其实无需恐慌,因为我们所在的企业是有自我调节能力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保持适度紧张就好了,同那些睿智的人,先努力把眼下的事情做好就够了。

 

万一很不幸,你的公司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撑过去,也无需沮丧。

中国 8000 多万中小企业,平均生命周期只有 2.9 年,企业倒闭本身就是市场经济的一个环节。

 

万一你暂时“被失业”了,往好的方向想,其实是提前把自己的问题暴露出来,那就趁机好好学习,补短板。

 

只要个体能力强,失业是不存在的!

 

参考文章:王小钊,《靠外卖自救?不!西贝和海底捞还是要靠它!》;《中金:“新冠”疫情解读合集》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DnbWY-nGPn6UYtBRarRRpQ

教育创业者如何闯过疫情“鬼门关”?

来自 创业家

口述 | 宁柏宇

整理 | 马继伟

 

今天,分享的主题是疫情下,教育行业的创始人如何自救。蓝象资本成立近5年,累计投了80多个教育早期项目这段时间,我们正在跟被投项目逐个沟通疫情中正面临的困难以及解决方案,沉淀了非常多极具价值的一手经验。今天,我跟大家分享一下蓝象系企业遇到的问题以及他们的应对措施。

 

案例一:遇到困难,先跟股东或投资人交流

 

除夕晚上,我接到一个电话,对方是蓝象资本投资的一个综合体项目的创始人。他告诉我:疫情很严重,综合体遇到了一个问题,房东让我们交租金。因为新冠疫情,原来同意入驻的商户,把钱交给我们时,有些犹豫,他们不知道疫情还会延续多久?大概三到六个月的时间,账上现金会出现压力。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面对?

 

我的建议是,当项目遇到现金流或者经营问题的时候,不妨充分利用好股东会,你的每一个股东在这个阶段可能是最愿意帮助你的那群人。因为他们在你的公司投了钱,是你的利益相关方。除了蓝象资本以外,这家公司还有其它两到三个投资方。后面投资方是一个战略投资方。战略投资方对该项目有一个合作方案。

 

我的建议是,第一先找后轮的战略投资方。我提醒创始人找战略投资方时,要注意决策链管理的过程。决策链管理过程包括具体负责项目的投资经理、与该项目合作的业务方以及最后的决策方。先找投资经理还是先找战略投资的负责人,还是先找决策方的差别很大。我建议他:先找当年投资你最信任你的投资经理,再找业务合作方,再找最拍板的人。按照这样的顺序,项目能够跟战略投资方良好互动。项目可以在战略投资方合作过程中,优先能拿到资金。除夕晚上,我们通了半个小时电话。这个投资项目按照方案执行,跟战略投资方保持良好沟通,在资金上有了一定的保障。

 

案例二:面对挑战创始人要稳团队、转业务、提前下一个阶段的融资

 

近期,我们一个新投的项目也遇到了现金流问题。该项目创始人做了三件事来化解危机:

 

第一件事,用行动化解恐慌。面对疫情,团队特别慌,大家担心这家初创企业的现金流能不能承担住。这位创始人首先做了一件小事,所有员工保证全额发工资,全额缴社保。其次,初创企业没有那么多资金,他向核心团队口头承诺了股份。这位创始人又核心团队的每一个小伙伴签订了股份协议,甚至做了工商备案的流程。面对疫情,信心比黄金都珍贵。这个阶段,不管外部怎么变化,这位创始人没有用言语,而是用行动化解恐慌。

 

第二件事,业务转型。这家公司服务于公立学校。学校延迟开学,硬件进校销售变得特别困难。这个时候,他必须带领公司做一个组织和行为模式上的转型,用新的方式进学校。

 

第三件事,启动下一轮融资计划。现在,他提早六个月做融资计划。他不仅要想现在的业务怎么做,还要想未来六个月市场回暖,应该准备哪些数据证明公司穿越疫情,能够在未来大有作为。

 

案例三:疫情中,初创企业要乘势发展

 

凡是有危险的地方,也孕育着机会。2019年10月,蓝象资本投资了一个在线体育教学直播的早期项目。团队比较小,不到20人。在疫情还没有引起全社会关注的时候,他们做了一个决定:所有人春节期间留在北京,将新产品上线。疫情爆发后,所有人都在公司。公司全员在春节期间做了七天不打烊的在家体育锻炼的直播。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创业前两年基本能决定公司的生死存亡。这位创始人倒不是对疫情的爆发先知先觉,他只是觉得如果公司想做大做强,早期努力特别重要。

 

案例四:危中有机,将师资转型到线上

 

第四个例子中的项目是蓝象资本投资的一个在快手上做教育的项目。春节期间,名校的师资闲置,尤其是优质的清华北大的学生。所以在春节期间,他做了一个学霸帮你,聚集了100个清华、北大、剑桥、斯坦福的优秀学生,为学生做直播。收视率和关注率都非常好这也是危中有机的案例。从在线的角度来讲,快手是一个新流量的来源。春节期间,中小学生需要优质的教育内容、在线渠道需要有优质的教育内容。创业项目可以把师资转型到线上。

 

案例五:培养和提升长期线上交付能力是唯一出路

 

除夕晚上,一家在中国K12领域TOP10的机构出资人给我打电话,问我对未来疫情发展怎么看?对其下一步的发展有什么建议?这个机构做的是线下一对一培训,很少做线上。

 

我谈到了教育产业的两个旧共识和两个新共识。

 

教育产业的上半场是2013年到2019年上半场解决了两个共识的问题。第一个共识是资本共识所有的风险投资人或者产业投资人都认为在线教育是一个大机会。他们愿意把钱投给在线教育。第二个共识是创业者共识很多创业者觉得很多传统教育龙头已经发展得很好了。在巨头林立的环境中,破局必须借助新技术的力量。所以2013年到2018年的创业者,将线上作为主要渠道。

 

这次新冠疫情对教育产业产生了结构性的影响。新冠疫情也让教育产业形成了两个新共识。

 

第一个共识,供应链共识。

 

短短七天,不仅仅是在线教育公司的创始人,还是传统线下机构的创始人都意识到未来五年乃至十年,如果没有在线提供教育产品或者服务的能力,几乎没有办法生存。因为一旦遇到大规模公共卫生事件,大家不能线下聚集,这对平时现金流比较好、比较安全的公司就是灭顶之灾。无论多大的公司都经不起大规模的退费、房屋空置和员工社保发放。如果线下持续不盈利,能够撑三个月到六个月就已经很不错了。这个阶段,线上线下的创始人、老师和服务人员,甚至包括公立学校的校长和老师,都认识到如果不具备线上服务交付的能力,未来十年是没有发展前途的。

 

一个行业发展得慢,是因为供应链没有达成共识所以没有办法组织起大规模的供给。换句话说,整个教育行业没有办法聚集大量的在线老师,是因为在线老师是在线平台或者在线培训机构自己培训的。这个速度非常缓慢。经此一疫,所有教育从业者突然之间意识到我们应该做线上教育的供给了。

 

第二个共识,消费者共识。

 

什么叫消费者共识?教育行业的消费者共识是指今天的家长、孩子,甚至包括成人学习者,经历了疫情,在家待七天,需要而且体验了在线教育产品,发现在线教育产品能够解决一些问题。这就是消费者共识。消费者共识能够带来极大膨胀的需求。

 

2017年,我提出两个观点:第一个观点,2025年中国的教育产业会出现100只独角兽这100只独角兽100个估值超过5亿美金,甚至超过10亿美金的教育公司。第二个观点,2025年,仅就教育培训这一领域,线上教育培训将会超过线下教育培训。

 

培训跟传统教育不一样,培训是在规定时间内拿到更好的结果。它的核心要素是效率。从这个角度来讲,在线培训跟线下培训的成本结构是完全不一样的。对于线上用户来说,他们消费在线产品,不需要花路上的交通费用,不需要浪费通勤的时间,不需要花停车费用,甚至不需要花家长陪伴的费用。对于在线教育的线上服务商来说,他们不用支付高昂的房租,也可以省去其它不必要的线下成本。消费者买得便宜,教育供给方卖得也便宜。供需能够达到一个更加好的匹配。整个行业因此蓬勃发展。

 

成本结构发生变化,价值网络会随之发生变化。在线培训和线下培训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物种。这不仅仅是一个融合的状态,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取代的状态。跟电商相比,在线培训不会仅停留在20%或者30%,比例会更大,甚至超过50%。

 

两个新共识意味着在线正在教育行业进行更为普遍、更为深度的普及,在线成为投资人、新创业者、教育行业从业者、消费者所有人的共识。

 

基于两个新共识,除夕晚上,我给了蓝象资本的出资人、中国排名前10名的K12教育机构的创始人一个坚定地判断:无论公司过去对线上交付教育产品的准备是多是少,在今天这个场景下,全面的、瞬间的、强力地保证公司有在线交付的能力是必然选择,大势所趋对于一个年营收十几亿的公司来讲,从线下转到线上,跟一家创业公司遇到的问题是一样的——没有认知、没有经验、没有人员,而且投入巨大。如果投入不能复用,压力更大了。我们聊了半个小时,核心聊的一个观点是要坚决做在线。

 

昨天(2月2日),这位创始人打电话告诉我,他们在全力以赴把产品从线下转到线上过程中,没有遇到想象中的那么大的问题,现在一天的流水已经达到7位数,而且也没有成规模的投诉。疫情之下,有产品供给是最重要的。这个阶段,转在线是唯一选择,也是未来十年的必然选择。通过这个例子,我想说的是在今天的疫情阶段,培养和提升长期的线上交付能力是唯一出路。

 

写在最后的话

 

今天,“战疫情”公益直播课,我讲的一个核心点是在线教育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未来,所有教育公司都是在线教育公司。未来,所有的学校都是在线学校。从这个角度讲,在线是一个必由之路。

 

第一次在线,每个人都姿势不好看。因为不熟悉。所有东西都是新的,都要学习。一个新的价值网络上,原来擅长的东西会变成了你的劣势。你原来擅长大规模服务中心的获取,今天可能变成你的劣势。原来擅长的课程式管理模式,今天则被滴滴的管理模式所取代。最开始,上线一定是不舒服的。但教育行业的创始人、从业者们,你们还有比今天更好的机会吗?所有人一开始上线的走姿都难看,都需要学习过程。从创始人到高层管理者,再到公司所有员工,屏息凝神,花十二分精力开始学习如何上线。

 

疫情之下,每个公司都会遇到问题,遇到压力。自强则万强。无论是创始人还是创业公司的高管、行业的从业者,都要去学习。今天,这个世界变化超过你的想象。很多已知的条件都不成立了。今天除了上线没有别的选择。人类数字化的进程,由现实世界走向虚拟世界的进程,浩浩荡荡,长远趋势排在那儿短期之内,这个趋势可能有起伏。长远来看,这是一个必然趋势。这个趋势,大家面临的是生死问题你把生死问题拆解一下,其实是一个学习的问题。每个人的学习能力可能有差别,但是学习动力、学习环境的问题都已经解决了。你必须上。环境逼着你必须上。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现在是创业者最应该心无旁鹜地解决问题的时刻,是最应该心无旁鹜地把精力放在创造股东价值、员工价值、社会价值的时刻。现在也是你的能力增长的最佳时机。

 

面对一个历史性的事情,面对一个急剧变化的社会,面对一个大的社会趋势,只有学习、只有自强,才能够把企业继续延续下去。明天才能更美好。而且在整个行业或环境发生巨大变迁的时候,往往是弯道超车的时候,往往新锐诞生的时候这对于初创机构来讲,这是一个新的机会。

 

今天(2月3日),开工第一天,我很兴奋。因为我们在创造历史。除了自强则万强,我还想分享给大家三句话:

 

第一句话,在线教育是未来,现在转、马上转、立刻转。

 

第二句话,疫情是重大机会。没有疫情,就没有教育产业的崛起和教育企业的弯道超车。

 

第三句话,现在不是渲染情绪的时候,要认认真真地解决问题。冬天都来了,春天就不会太远了。

2020黑马大学公益直播课——创业者“穿越疫情”课程精彩回顾

第一讲:疫情之下,如何“健康”开工?| 战“疫”公益直播课NO.1

第二讲:疫情之下,如果不得不开工,请做好以下五点

第三讲:吴世春:中小企业将进入“地狱模式”,只能靠自救

第四讲:同程吴志祥:凝聚人心才能向死而生

第五讲:易观于扬:非常时期,强烈建议企业搁置从0到1的创新业务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eO812NytCQmYmsc_PNH7wQ

餐饮业告急!账上几个亿的行业龙头也快扛不住了

餐饮业告急!账上几个亿的行业龙头也快扛不住了

餐饮业告急!账上几个亿的行业龙头也快扛不住了

中国的餐饮业可能快要扛不住了,四位餐饮大佬急切呼吁政策扶持。

 


文丨田牧 晨曦 柴佳音 费雪

来源丨投中网

餐饮业是受此次疫情冲击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在节后返工之际,疫情仍在扩大未见好转,餐饮大佬们坐不住了,开始担心公司的生死存亡。

恒大研究院在近日发布的一份疫情报告中估算,受此次疫情影响,餐饮零售业仅在春节7天内的损失就可能高达5000亿元。

全国60多个城市400多家西贝莜面村堂食业务基本都已暂停,只保留100多家外卖业务。西贝餐饮董事长贾国龙预计春节前后的一个月时间将损失营收7-8亿元。

老乡鸡在武汉拥有100多家门店,如今已全部停业。另外安徽、南京两地停业门店数也超过100家,且每天都有新的店铺被关停。据老乡鸡董事长束从轩保守估计,过去六天的损失将超2000多万。

一个更严重的问题摆在他们和全国所有餐饮企业面前,如果疫情不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控制,恢复正常生产,大多数企业可能都撑不过两个月。如西贝这样的龙头企业,目前账上的现金加上贷款最多也只能再发3个月工资。

悲观地说,中国的餐饮业可能快要扛不住了。也因此,他们急切地呼吁政府能够及时出台政策,来缓解餐饮等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和公司面临的现金流紧缺局面。

“把我们这些企业压垮了之后,社会动荡就来了,大量失业,人们就没有收入,购买力就严重不足,这不就是经济危机吗?”贾国龙说,“我们(企业)负责任了,就需要国家在关键时期托底。如果国家不托底,那最终负责任的企业、好人就吃亏了。

投中网于1月31日集中专访了西贝餐饮董事长贾国龙、九毛九集团董事长管毅宏、老乡鸡董事长束从轩、乐凯撒披萨CEO陈宁等餐饮界代表企业,关注受疫情严重侵袭的另一条战线上的餐饮人,了解他们在疫情下的真实生存情况如何。

西贝餐饮董事长贾国龙

账上现金流抗不过3个月 关键时刻呼吁国家要托底

西贝在全国60多个城市有400家门店,2万多员工。现在堂食的店基本都停了,只有一部分店,比如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的店我们保留了一部分在做外卖。但是外卖的量非常小,只能达到正常营收的5-10%。

关了之后现在1万多员工在宿舍,我们得管吃管住管安全,还得管心情愉快。不要乱跑,不要被别人传染了,也别让自己成为传播源。另外我们还有1万多员工在家。

非典的时候我们公司有五六百员工,就放假了,员工高高兴兴地走了。我们租了两辆大巴,把100多家乡的员工送回去。因为是从北京疫区去的,被政府强制隔离半个月,隔离期间政府管吃管住。隔离完之后,我们这些员工没事就都回家了。5月份陆续通知要恢复营业,他们自己买了火车票回来上班。

在停业期间这些员工是没有工资的,员工也接受,觉得正常,03年嘛。政府也觉得合理,就这样。

当时中国经济的情况也和现在不一样。非典持续了那么久,还有9%的增长,现在整体经济形势在往下走,我们规模也大了,人工成本的占比由15%涨到了30%。

按照往年春节的业绩,今年如果没有疫情,春节前后一个月的营收我觉得应该有七八个亿。现在七八个亿的生意突然变成0,进项没了,你还得付出。

我们现在的成本结构里,原材料占30%,但这个有货在就等于钱,不是损失。人工综合成本占30%,这才是大头。剩下的房租占10%,不营业就不用交。还有税收成本大概占6-8%。

算来算去最大的一个变量就是人头费。但是国家政策规定,这些人假期都是要有薪水的。原来员工放假就放假了,现在不行,放假了也得发工资。我们也认,必须把责任担起来。

但这样短期没问题,长期是扛不住的。我们一个月工资发1.56个亿,两个月就三个多亿,三个月就四五个亿了。哪个企业储备那么多现金流?

我们的现金流按照发工资的极限,我们现在贷款还不多,即使贷上款发工资,我觉得撑不过三个月。

年前我们货款付完了,奖金发完了,好多干部都是十四薪年底发。我们不存多少现金的,因为我们知道每年过年期间就是营业高峰期,现金流马上就回来了。我们有那么多存货,一卖出去不就变现了吗?然后再发工资进入循环。

现在是戛然而止,突然生意停住,所有的东西都停了,但是人员的费用支出不能停,这不就傻眼了吗?

没遇到危机的时候,我们还挺牛的,还说我们不缺钱,现金流足够。危机来了,突然发现现金流根本扛不住,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就耗没了。

原来我们说现金流行业牛,融资不要,基金不要。银行贷款什么的我们都用不完,给我们授信,我们就用上一半。现在发现不行了,一算账,真的,我们连三个月都扛不过去。

在这个行业里边我们日子还算不错的,那日子不好的呢?我们就贷上款,勒紧腰带发三个月工资,其他品牌其他企业呢?只能算了,我也不发工资了,我解散行不行?就(只能)辞退员工。你要知道餐饮业三四千万的就业,把这些人都推到社会,那是什么光景?

我们承担责任了,政府应该最终兜这个底。尤其不能再出那些“政策”——疫情防御期间还要发两倍工资。把我们这些企业压垮了之后,大量失业,人们就没有收入,购买力就严重不足。

其实每个人都应该承担一些,企业承担一些,国家承担一些,各个组织承担一些,个人也要承担一些。

 

这又回到好人做生意的问题上来了。什么是好人?负责任就是好人。对员工负责任,我不遣散员工,还工资照发;对顾客负责任,做安全放心的食品;对国家负责任,把企业办好,把员工养好。

但是我们负责任了,就需要国家在关键时期托底。如果国家不托底,那最终负责任的企业、好人就吃亏了。

 

老乡鸡董事长束从轩

疫情影响远比想象严重 不光得发工资还得担心员工心理问题

我们全国有16000多名员工,800多家直营店。其中武汉有100多家,现在已经全部暂停营业了。安徽我们有600多家门店,大概有80多家不让营业,南京也停了二三十家。

其他地方的门店还正常营业,但营业额很低,大概只有正常时的25-33%,因为没有顾客。陆陆续续的每天还有政府要求关闭(门店)的。因为疫情,从初一到现在(初七)的话,6天左右,保守预测损失可能有2000多万。

为应对春节我们提前订的货有一个多亿,现在退货是不行的,有一些过期了就没办法退,像中央厨房的蔬菜可能就不行了。另外不能营业的店面现在的存货不能卖,肯定要报废了。

也有个别供应商在送货途中因为封闭来不了,也回不去,有些食材也会报废,这对餐饮行业以及供应链都是有一定冲击的。像我们总共有700多个供应商,这次压力肯定会迅速传递到供应商身上,是一个连锁反应。

这一次的疫情,我们企业是这样,我相信所有的餐饮企业都会碰到类似的情况。

 

我们一个月的工资支出差不多8000多万,现在很多店已经停业了,工资还得照常发,资金有一定的压力。公司以前运行质量比较好,支撑两个月应该没问题,但两个月以后就麻烦了。

像一些小的企业本身不是很健康,问题就更大一些。对于大多数餐饮企业,裁员可能是他们会采取的办法,我们暂时还没有打算。

我们在实际应对疫情的过程中,还面临很多不好解决的困难,这些困难远比我们想象中的难度更大一些,员工不仅仅是发一些薪资就可以了。

他们面对疫情的时间长了也会厌倦,不耐烦。武汉为什么那些人晚上在楼里面喊叫、唱歌?员工在宿舍里面也是待不住了,会有些害怕。我们在武汉的员工大概有2000人,其中200多人是安徽的。回安徽的有一半人,但他们都还没有进家,在安徽当地的酒店里面住着,费用我们公司来出,平均一个人住一晚在180-200元左右。

我今天(1月31日)晚上12点才能到合肥,明天的行程已经定好了,到医院旁边还在营业的店面看望员工。从反应的情况来看,员工现在见到我们公司的人来,真是见到亲人一样,抱着你眼泪哗哗就下来了。

他们都是小孩子,才20多岁,从来没有碰到过这个情况,会比较恐惧。所以我们专门组织了一些人员对他们进行一些辅导,以及心理上的一些安慰。

另外大概有300多人,因为家长担心疫情会给他们带来影响就不让他们来工作。他们都是我们训练熟练的员工,有少部分还是管理人员,如果流失了很可惜,我们对员工的训练花的代价还是蛮大的。所以,灾后的员工恢复又是另外一个问题。

面对疫情,我们会对员工负责,也会对国家负责,也希望国家能出台一些相应的政策。银行贷款降息会有一定帮助,但不会太明显。我觉得减免税收和房租这块儿对我们帮助会比较大。

我们的投资方要我们树立信心,没钱他们会全力以赴,让我们不要担心。但这也不是一个最好的策略,投资方也是企业,对吧?

我觉得现在首要的是迅速结束疫情,恢复正常的流通生产。

九毛九集团董事长管毅宏

损失在计中,希望政府在税费上有减免

在疫情发展的初期,公司从1月21日起向集团全体员工发出预警,提醒大家关注事态,并在次日组织公司高级管理层,成立“防疫应急小组”,明确各自职责。

 

随着疫情的发展,公司决定自1月24日起武汉市所有品牌所有门店暂停营业, 1月26日起所有品牌所有门店全线暂停营业。

 

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在1月26日向湖北省慈善总会捐赠100万元人民币。公司也决定所有门店暂停营业期间所有待岗员工将按照正常出勤工资足额计发。

 

集团受这次疫情影响的损失仍在统计中。我们希望政府能在税费上有减免政策,或者能有相关补贴补助。

 

但此次“天灾”只对餐饮行业及我们企业带来短期的波动及影响,并不妨碍集团的中长期发展。我们依然对中国的经济、餐饮行业的发展以及我们企业自身,有非常强烈的信心。

乐凯撒披萨CEO陈宁

对不裁员的企业,国家应发放稳岗补贴

 

乐凯撒比萨在全国共有132家直营门店,分布在华南大湾区和上海,员工人数超过两千人。受肺炎疫情影响,目前已有近30%的门店暂停营业,销售额下滑一半以上,现有销售额中80%为外卖订单。

 

在这种情况下,坚持营业的门店保障供给不涨价,这给公司带来很大现金流压力。按非典时行业数据,在疫情结束前,上述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两至三个月,对企业是灭顶之灾,希望能尽快好转。

 

此次疫情暴露出餐饮行业的很多问题。餐饮企业30%~50%的成本为人工和租金,这两项是硬性投入。我们预估,大多数发展期的餐饮企业的现金流情况最多只能支撑一个半月,如果扶持政策出台的时间太晚或者发力点偏颇,可能使行业“团灭”。

 

我们认为,扶持政策的发力点一定是帮企业解决现金流问题和创造利润。我们希望得到的政策扶持如下:

 

1)2020年所得税、增值税减免,2019年所得税延缓半年征收;

2)对地产业主提供规模化补贴,并通过3~6个月免租精准惠及到终端餐饮企业;

3)鼓励并推动美团、饿了么特殊时期降低外送扣点,扶持生态;

4)提供超过一年期的无息贷款,帮企业解决现金流问题,因为情况缓解所需的时间将超过一年;

5)鼓励企业灵活用工,缓交社保,适度降低社保税率;

6)对不裁员的企业发放稳岗补贴。

 

餐饮业告急!账上几个亿的行业龙头也快扛不住了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Bq7waUiXt2OLT4nZ-wmbA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