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教育行业拼多多的机会在哪?

 

♪ 作者|白酒半杯 

♪ 编辑|半杯白酒(ID:half-a-glass-of-wine)

在线教育行业拼多多的机会在哪?

拼多多成功的关键点有两个:1. 撮合了被主流电商平台忽略的国内过剩低端产能和下沉市场低端需求;2. 借助微信红利以极快的速度减小了自己与主流电商平台的差距数量级。分析在线教育行业,我们也从这两点入手。

在线教育行业拼多多的机会在哪?

 

下沉市场教培需求被当下的在线教育产品满足了吗?

 

目前主流的在线教育产品有两类,在线一对一和直播大班课。

 

经过调研我们可以发现,在线一对一的价格其实是比下沉市场的线下一对一要高的。所以,在线一对一对下沉市场来说还是一个消费升级的产品,吸引的是那些对本地教育资源不满意或者对大城市教育资源盲目崇拜的少数高端客户。

 

直播大班课从一出生倒是一直打着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口号往下沉市场扎,但是做直播大班课业务较早的,无论是学而思网校还是猿辅导早期客户都是一二线城市的家长,也就是说,直播大班课这个产品最开始就不是为下沉市场设计的。下沉市场家长和一二线城市家长的差异是很多公司没有注意到的。相比付费能力和意愿上的差异,下沉市场家长和一二线城市家长更大的差异是对孩子学习付出精力的能力和意愿度上。

 

下沉市场家长群体中产比例较低,这意味着下沉市场家长有两个特点:

 

1、自己学历一般,也没有享受过学习改变命运的快感,所以对孩子学习的关心更多来源于天然的情感因素而非一二线城市家长普遍存在的害怕孩子掉队的焦虑感,愿意给孩子花钱,但是辅导孩子学习这件事上,自己的能力和意愿都是欠缺的。

 

2、由于大部分小城市没有成型的产业,大部分人其实从事的是商业工作,比如餐饮,商场等,不像一二线城市的很多产业从业者有固定的假期和上下班时间。农村更差一些,夫妻双双外出工依然是中国农村很普遍的情况。所以下沉市场家长比一二线城市家长更难保证辅导孩子学习的时间。

 

基于以上两个原因,就不难明白,为什么北京学而思的教室后面坐满了大排的家长听课记笔记,而小城市补课班的家长坐在后面的寥寥无几,还是玩手机的。

 

直播大班课最开始想解决的是教育不公平问题吗?不是,最开始想解决的是一二线城市有些孩子外出上课不方便的问题。一二线城市家长有能力,有意愿,有时间辅导孩子学习,从某种程度说,家长才是直播大班课的助教,所以直播大班课在一二线城市的逻辑是通的。

 

但这个逻辑在下沉市场失效了。双师直播大班课引入辅导老师希望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辅导老师动辄300,400的带生量,真能解决这个问题还是假能,估计大家心里都有数。

 

所以未来能在下沉市场爆发的在线教育产品,服务强度一定比现在的直播大班课要大。在这个方向目前探索的方向有两种,一是直播小班课,但其问题在于师资成本高导致产品价格无法降至大众普遍接受范围;二是降低辅导老师产能的直播大班课,但这又会大大降低毛利导致行业亏损。

 

我个人更倾向于认为,未来内容和服务分离是大趋势。但是目前的这种把教培产品切分为内容和服务的方式还是不够精细。我认为未来教培产品会进行内容,销售,落实三方面切分。

 

内容无需多言,在此不表。

 

关于销售。教培产品的销售并不只是获客时的行为,整个教培产品消费周期都需要一定的销售动作,因为教培产品效果具有滞后性和不确定性,没有持续的销售行为,家长很难有足够自驱力持续消费。

 

当然销售并不是狭义的“家长你报个课吧”这层意思。比如家长会,比如晒高分学员成绩,比如学科规划等其实都有销售属性。无论技术再怎么发展,销售都是离不开人的,这部分工作是机构要紧紧抓在手里的。

 

关于落实。大家常说的服务应该=销售+落实。落实不光是被动的作业答疑,作业检查、测试监督、考试诊断等都属于落实范畴。但是落实这个活实在太重太消耗精力了,来钱又太慢,所以慢慢在很多机构那服务=销售了。

 

家长有多需要“落实”?看看网上那些家长辅导作业被气出病的段子,以及广泛存在的托管班和自习室就知道了,连北京上海等地学而思近期也推出课后托管服务(只辅导作业,不管饭)。落实工作是典型的需要大量低价劳动力的工作类型,让销售(比如直播大班课的辅导老师)来承担肯定是不靠谱的,未来一定会单独拆分出来。

 

最近炒的比较热的学而思题拍拍,也是主要让兼职来从事答疑工作。随着在线教育发展进入攻坚阶段,各个机构对于“落实”的重视程度也会越来越高,未来落实服务将不光是提高续费率的工作内容,而且有可能成为机构引流的工具。其实这是不奇怪的,线下机构利用托管自习室给课程引流是非常常规的操作。

 

落实并不一定要完全依赖线下场景的,当在线落实成为切实可行的举措,相信这个需求一定能刺激全新的供给平台的诞生——当年的O2O平台为什么失败,未来的落实服务供给平台就为什么成功(教培行业平台是我一直感兴趣并且持续思考的一个话题,以后希望有机会单独一篇文章讨论这个问题,在此不做深入分析。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老铁也可以后台留言)。

 

当下的教培行业流量红利在哪?

 

这个问题其实是很无聊的。想要爆出拼多多级别的公司,小的流量红利是没意义的。对各行各业都一样,当下最大的流量红利是短视频流量红利。

 

说到这文章应该结束了……为了凑字,想讨论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更早入局的京东没用好微信红利,而后来者拼多多用的很好?

 

京东的业务逻辑是人找货,货是主体,这种业务逻辑和搜索流量红利的变现方式很契合,所以早期京东会给百度大量的钱买流量,但微信九宫格的巨大流量却很难高效变现,因为微信用户(客体人)在大多数时候没有购买意愿。

 

而拼多多的业务逻辑是货找人,人是主体,这种业务逻辑和微信社交红利的变现方式高度契合,所以拼多多上爆款特别多,这些爆款(货)通过人传人迅速找到大量的有潜在购买意向的人。这些人面对京东的搜索框可能会发呆,但面对朋友对话框“砍一刀”的爆款,指不定就产生兴趣了。黄铮一直说拼多多未来要做“costco+迪士尼”,很多人不理解,货找人业务逻辑就是这个愿景的底层逻辑(当然做不做得到还不一定)。

 

所以,流量红利年年有,不在这就在那,但并不是所有的业务模式都能抓取到。以短视频流量红利为例,太多机构废了大量心血在上面,有几个机构在上面捞到大鱼了?最后还不是乖乖的把钱给字节跳动和腾讯送去买广告。

 

究其原因,是因为现在在线教育主流产品直播大班课还是典型的“人找货”逻辑,课程“货”是主体——我就是这个老师,我就讲这个内容,这个难度,我就这个时间,你不合适你别上啊。而无论是抖音的个性化推荐流量分发模式,还是微信视频号的朋友推荐流量分发逻辑,都是以人为主体的,以货为主体的业务逻辑在这种流量分发机制中能拿到的流量和京东在微信九宫格能拿到的流量差不多。

 

举个简单的例子,机构炒火了一个老师,这个老师能吸引什么类型的学生?这个老师教的课一定是喜欢他的学生需要的吗?上课时间合适吗?难度合适吗?各种不合适的情况下,机构想把对这个老师有意向的学生推到其他老师那的难度有多大?一圈损耗下来,流量基本就不剩下啥了。

 

所以能够踩中短视频红利的教培产品,也一定是符合“货找人”逻辑的。在上篇文章《论教育机构长期竞争力》一文中,我对大班、小班、一对一三类模式中人和产品的主客体关系分别做过探讨,结论是只有一对一是符合“货找人”逻辑的产品。

 

但是,目前直播一对一业务逻辑依然无法完全契合短视频流量的运作逻辑。原因在于,图文时代的流量红利是以内容为载体的,而短视频时代的流量红利是以人设为载体的。为什么抖音上拍故事的内容号越来越少,而漂亮小哥哥小姐姐唱歌跳舞的视频却越来越多?很简单,因为拍段子的演员一旦脱离故事场景,卖货就卖不出去,而小哥哥小姐姐在直播间却可以快速收割喜欢他们的粉丝。

 

所以粉丝是喜欢你的内容还是喜欢你的人,是决定粉丝购买力的关键因素。直播一对一的供给是分散且不规范的,自然很难通过在短视频平台打造大流量人设号导流。

 

顺着这个分析思路,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在内容和销售、落实分离的大趋势下,三个功能板块脱离了相互的束缚,一定会按照各自最高效率的方式去进化,进化方向是人的主体化,无论是内容,还是销售和落实,未来都将按需供给(智能时代),而非现在这种按产能(农业时代)或者按标准(工业时代)供给的方式。

 

内容按需供给很好理解,什么是销售按需供给呢?举个简单的例子,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需要你告诉他“你要持续学习才能提高成绩”的,有的有自驱力的好孩子以及有正确学习观念的家长是不需要你天天忽悠他的,这时候他应该不为这种销售服务付费,你硬给他他还烦。什么是落实按需供给呢?有的孩子需要你每天检查作业,有的孩子每周检查一次就行,有的可能你得陪着他写。落实服务标准化后,要满足哪类孩子的需求呢?家长不应该为他不需要的落实服务付费的。

 

结语:

 

上述是从拼多多的模式分析出发对在线教育行业的一些分析。有些脑洞,有的原理分析甚至看上去离具体业务落地很远,但其实最终指导业务走向的恰恰是这些看不到摸不着的底层逻辑。

 

当然我们不能机械的去看上述观点。比如下沉市场需要重服务,一二线就不用了?这都是很武断的。拼多多火于五环外,五环内现在用着也很香(我就是五环内的穷人)。拼多多也从来没说过,未来也不会做五环内市场。

 

创新确实总来自边缘市场,更大的需求密度才能孵化出更针对性的产品,并避免让新产品在早期就被巨头一窝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主席这句话,到现在依然振聋发聩。

 

在线教育行业拼多多的机会在哪?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tL2ZuMeMgPw8ZhoWSZcLcA

从边缘到主流 在线教育的机会是什么 | 创投研究

/何沛宽

来源/在线edu指南汇(ID:zaixianEdu2020)

鲸媒体(jingmeiti)授权转载

 

在中国,近30年最重要发展标签之一是“城镇化”。城镇化包含了非常多内涵:比如人口从农村迁移到城市,劳动力获得更高的收入,具备更高的消费力,对自我、对家庭的支出预算增加,需求从实用产品到体验型服务。

 

从1990年3亿到2019年8.5亿城镇人口的变迁,中国消费者正在推动一个越加“庞大的服务型消费市场”。

 

从边缘到主流 在线教育的机会是什么 | 创投研究

 

直观的数据是,居民在服务型产品的支出在增加:教育、文娱类支出从2013年到2019年增长79%。可以预期国内消费者,未来相关支出仍保持上升。

 

从边缘到主流 在线教育的机会是什么 | 创投研究

 

具体到我们今天要探讨的教育服务,国内消费者这些支出:支撑起2017年“全国校外教育行业达4580多亿的市场规模”(来源: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

 

这个校外教育市场,重心正在发生转移:形态从线下到线上教育。且无论是二级市场在线教育公司营收在按倍数增长,还是一级市场头部公司基本以线上形态存在,都指向教育线上化的格局与趋势。

 

总体来看,我们认为教育线上化的机会,“正当其时”。这些机会,不限于创新学科线上化、新人群需求、线下线上旧产品被更优的线上学习产品服务取代等等。然而在线教育产品如此多而分散、人群也是丰富多元的,如何看清它的市场全局与机会?

 

不妨从产业上下游出发,在供给端、需求端的变化中,在越加成熟的技术与交付模式中,找到答案。

 

 

1

 

在线教育供给端的丰富 与市场份额的增长

 

 

教育线上化趋势正在增强。供给端企业数量来看,经营范围是“网络教育”的企业,累计22万多家,超过20万家都在2013年之后才成立。

 

从边缘到主流 在线教育的机会是什么 | 创投研究

 

网络教育(在线教育)公司,新成立数增速近年也是非常明显的。2000年到2010年,都在3%以下增速,从2010年之后,网络教育进入“快速增长”时期,近三年企业数量平均增长约为18%,2020年(至8月)更是同比上升26%。

 

从边缘到主流 在线教育的机会是什么 | 创投研究

 

网络教育公司的数量,当下占所有教育培训公司比约为10.6%。这个供给端占比,也可以作为“在线教育,占线上线下所有教育培训公司,市场份额比例”的现状参考。

 

从增长量与增速来看,可以预期在线教育(网络教育)公司,在所有教培公司数量占比仍将提高。

 

从边缘到主流 在线教育的机会是什么 | 创投研究

 

“网络教育”、与“互联网教育”“教育科技”,数量相近,经营范围交叉重合较大。此处选用网络教育作为“经营范围”,关注在线教育公司总数量。

“培训”,与“教育”,同理,选取“培训”为“经营范围”关键词,关注教育培训机构总数量。

*均为“在业/存续”,工商正常经营状态的企业数量

 

供给端的增长,将作为主动推动力(产品供给、注意力与流量获客),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关注到线上教育培训形态的产品服务。进而推动线上教育消费的增长。

 

供给端推动的“消费市场”增长,这个“市场增长”不是“凭空产生”的。我们看到,它的增长市场来自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取代传统线下教育的存量份额。第二部分是来自上一代“粗糙”线上教育产品的退出与市场的释放。第三部分是在线教育,降低了地理位置、产品与服务成本等门槛,潜在消费者被激活和拓展,这是增量市场的来源。

 

再加上,新一代消费者,越来越多互联网原住民,天然“偏好”的线上形态产品服务,这将加快新(线上教育)市场的扩展。

 

 

2

 

需求端结构与消费偏好变化 带来什么机会

 

 

更具体来看,在线教育的需求端(C端消费者),他们是谁,群体结构如何?对应的在线教育细分领域是什么?当下又有哪些变量,推动不同阶段的消费者,对在线教育产品需求发生改变?

 

1) 人口结构迁移,与消费者受众的基数变化

 

从边缘到主流 在线教育的机会是什么 | 创投研究

 

在中国,接近30年来,人口结构正在发生变迁。明显的特征是:15~64岁青少年、青壮年群体数量达最高点上下,从7.6亿人到9.9亿人,这“形成了更庞大的该阶段用户受众”(包括k12(高中阶段)、高校、职场阶段用户)。

 

新生一代0~14岁人口,逐年递减,从约为3.2亿人下降至2019年约为2.4亿人,下降了8000万总体量。这意味着面向少儿、早教,以及k12(小初阶段)的目标用户下降。但有意思的是,这一代新生用户,自小不乏接触电子学习产品、线上学习产品的场景。再加上“家庭少孩”、家长愿意为单个小孩投入更多的培养成本,因此客单价高的线上学习教育产品,具备了更多的市场需求潜力。

 

65岁及以上群体上升,从90年代的6400万人,增加到2019年的1.76亿人。之后随着青壮年一代进入下一个十年,仍将持续增加。新一代“老龄”人口,是否对“教育产品”乃至线上教育产品(各类兴趣、社交型学习)产品感兴趣?

 

从边缘到主流 在线教育的机会是什么 | 创投研究

 

2)国内的人口教育背景的上升

 

以2000年为时间划分线,国内本专科等高等学历人口进入“骤增”阶段。恢复高考的70年代,高等教育不到12万毕业生。而近20年,每年有超过百万到当下超过700万高等教育毕业生。这些“毕业生”成为新一代“家长”角色、职场人角色,他们对下一代的包括在线教培产品需求如何?对自己的职场学习与终身学习需求又有哪些与以往不一样的消费意愿?

 

3)细分人群需求变迁与机会

 

基于人口结构,以及人口教育背景的变化。我们再来看细分人群,面向他们的细分领域教育(以在线教育为主)产品有哪些(增长或创新)可能性。

  

● 成人阶段:高校学习、职场学习

 

欧美发达国家的在线教育,面向成人(高校学生、职场人)的产品服务是最丰富的。以美国为例,它的头部在线教育培训公司,均是面向成人阶段的(高校学生与职场技能教育、企业雇员)。为什么成人对学习的付费需求是最高,能支撑起头部公司?

 

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成人人群成长期间的学习经历。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人口本科率就达到20%以上,至今达30%以上。

 

这个群体性学习背景,对应的是群体性“毕业后持续学习的需求与习惯”,以及对“自我”发展的意识。其次是在线形态的偏好,“在线形态”能够保持“最灵活的学习选择(时间、空间)”。

 

从边缘到主流 在线教育的机会是什么 | 创投研究

 

与美国对比,中国整体本科率为4%,但95后出生的新一代至今能够达到20%以上。我们可以预期,中国新一代成人(高校、职场)消费者,对毕业后持续学习的教育产品、尤其以线上形态为主的需求,将持续增加,且高于任何以往一代。

 

不仅是“毕业后持续学习的习惯和需求”,还有更现实的市场与产业要求。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市场消费者消费能力提高:对第三产业“服务”性质的产品需求增加。产品需求背后,需要具备相关新技能的人才支撑。

 

为了匹配新的劳动力市场,C端成人消费者及B端雇主,对“新兴职业、持续迭代的职场技能、雇主雇员培训”的需求,可以说是“当下而生”。而线上形态更是符合新一代消费者的“灵活应用偏好”。

 

从边缘到主流 在线教育的机会是什么 | 创投研究

 

而且,一是劳动力人口(大致在15~64岁)基数增长至历史高点,二是成长期长时间参与学习(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人越来越大。新一代进入职场后持续学习的可能性提高,这是面向成人阶段的在线教培产品市场,能够“相对更快速”增长的底层用户支撑。

 

我们非常期待看到:国内面向成人阶段的在线教培产品的丰富与创新。此前也重点介绍过国外创新模式的公司:Udemy、Skillshare、Degreed、Edcast、Course hero等等。这些都是今年新晋的教育科技、在线教育独角兽(10亿美元),或者是“准独角兽”阶段的公司(10亿元),它们主要面向C端成人以及B端企业的雇员,提供在线学习产品。

 

 ● 青少年:k12

 

K12阶段人群,00后出生的一代,他们的付费方是上面提及的“成人”群体,越来越多是新一代“家长”。新一代“家长”,除了上面提到的学习经历丰富,自身对学习有要求,对下一代的教育需求更是强烈:他们大多是家族第一代大学生,深知“教育改变命运、教育与见识”的关系。愿意为之付出“ 更多教育投入 ”。这种愿意投入,体现在:2017年,国内考试型校外培训参与率平均已达37.8%。

 

从边缘到主流 在线教育的机会是什么 | 创投研究

来源: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博士后魏易

 

对教培产品的选择,新一代家长们愿意接受多元、创新比如线上形态的各类教培产品:在当下,教培行业,头部在线教育公司“营收以数倍增速”增长是一个佐证。

 

除了考试型教育,“有过良好教育背景的家长”,愿意为非考试型线上教培产品投入,比如各类兴趣、爱好、思维产品。

 

2017年国内中小学生校外兴趣型培训参与率已达21.7%。这也推动了国内美术、编程线上教育公司的快速增长,对应是这些公司在一级市场的亮眼表现。

 

从边缘到主流 在线教育的机会是什么 | 创投研究

来源: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博士后魏易

 

不仅是有较高单价的校外培训,面向在线教育产品购买能力的一二线城市学生以及三四线中产家庭。现在快手、抖音、B站等视频平台,正在拉平至十八线学生用户能够学习到的(k12语数外、兴趣)教培产品门槛。这种线上、“低门槛”的形式,正在打开更广大的k12受众的潜在市场。

 

 

 ● 婴幼儿及儿童:母婴知识、学前

 

付费方与k12相似,而且最新一代婴幼儿、儿童的付费者,从k12的85后家长到90后甚至95后家长。作为“在互联网见识过多元世界”的互联网原住民,对前沿、更新形态的产品,有敏锐触觉。

 

对于家长是线上学习育儿知识需求,推动了供给端的“小小包麻麻”、宝宝树这类线上母婴幼儿知识分享社区的“成就”。此外,现在还有越来越多,以更轻模式上线的:具有专业背景的公众号主、B站Up主等等形态的育儿母婴知识输出方,这些形态能否探索出新一代比如视频形态的产品?与此前相对“高集中度、单个头部亮眼”的平台相比,未来是否会形成“多点分散、多个小头部共存”的格局?

 

从边缘到主流 在线教育的机会是什么 | 创投研究

从相对高集中度的头部育婴知识社区平台,到多个小头部共存,多种形态与IP

 

对婴幼儿、儿童,家长为之付费的是学习品类(eg 启蒙认知、阅读、语言、逻辑思维、运动、社交)为主,还有其他硬件工具等。婴幼儿、儿童接受教育场景,以线下为主,在早教中心、托儿所等。也有新一代线上学习产品的出现,以思维、阅读、语言学习品类为主。

 

比如火花思维的数理与逻辑思维课、斑马AI的语数英、字节跳动的瓜瓜龙思维等等,今年“加速融资,或者加大投放推广以获得更多的家长及儿童用户”。下一阶段,这些头部公司是否会占据主要份额?初创公司是否有新的机会?能否下沉到三四线及更大众?可以进一步关注。

 

● 老龄教育

 

老龄人口,即便是线下教育(eg 各类兴趣型,象棋、舞蹈、乐器),也在早期。因为64岁以上的群体(1956年及以前出生),青年时期恰逢1970s、1980s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大时期,当下进入老年时期,成为国内第一批有财富积累的老龄人。而且人们的思维,正在从“储蓄”状态向“体验型消费支出”转移。他们是否会成为第一代对教培有需求的老龄用户?

 

更具体的一些实践,比如在各类社交媒体、(B站、视频号、快手、抖音)视频平台,我们能看到“有闲余时间、接受新事物”的老龄个体IP,为同龄人或者年轻一代提供“同年人时尚、人生经验分享”等知识输出。更多的老龄人接受线上的知识、视频产品,要如何做?还待进一步开发。

 

 

3

 

技术+产品交付与用户触达

 

 

产业链上游供给端的增长,正向推动需求端的消费选择偏好,下游需求端人口结构与消费习惯的变化,支撑起教育“在线”形态及新模式的潜在机会。此外,非常重要的还有产业链的技术支持,新的技术和成熟的基础设施,是在线教育“取代多大线下份额”、开拓新市场的重要因素。

从边缘到主流 在线教育的机会是什么 | 创投研究

 

1)技术+产品体验、教学交付效率

 

举一个具体例子,它反映了当下“在线教育”的体验与效果,已经越来越接近,乃至有线下无法提供的优势:

 

一位今年考试清华的本科新生,她描述了线上上课的体验:课堂上,“线上授课同学们不需要举手就能‘开麦互怼’,比在校上课过瘾多了”。课后答疑,“最多的时候,有五六十位同学在同一个会议室里听老师的讲解,每个人随时都可以加入讨论、进行补充。和大家一起答疑讨论,不仅能更好地发现漏洞、打开思路,还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并肩作战之感”。

 

这种线上学习体验,不仅是因为新生一代对互联网场景熟悉与“天然适应”。更有支撑在线教育背后的技术能力的成熟:使得授课、课堂学习、练习、测评、课后辅导等等环节交付,体验更流畅、更简易友好。

 

此外,除了常规的人工教学、技术提供线上学习平台工具,现在市场还在探索如何使得AI+教学、内容、练习、测评与课后答疑辅导,使得线上教学交付能够“降低繁琐重复事务对师资时间的占领、减轻人工辅导的成本、以及提高个性化的教学辅导路径”。AI互动课是一种探索,此前在英语领域有英语流利说,现在在少儿用户有语言、数理思维“智能视频(动画)课程”。

 

从边缘到主流 在线教育的机会是什么 | 创投研究

 

2)技术+ 销售营销效率

 

在线教育除了核心的教学服务与内容产品,还有从产品到达消费者之间的效率:如何降低市场、营销成本?提高转化效率?

 

事实上,这个“到达效率”(即营销销售转化),目前正占据在线教育公司“极高”的成本,比如达“50%”收入成本。因此市场上有新的解决方案在参与,一种是服务形态的,比如教育MCN机构的。另一种的技术工具,“营销自动化工具”,部分头部教育公司有自研发的系统,用于跟进并优化销售效率。

 

现在这两种服务、工具,更多解决:头部师资流量、头部公司销售效率。可以看到,面向中长尾师资、在线教培机构的技术工具及服务方案,还有待向前一步。

 

结语:

 

宏观经济发展与城镇化进程,提高了国民消费力,推动了国内服务型需求。教育服务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服务需求。而当下,教育服务市场的形态正在发生转移:在线教育将占据越来越高的市场份额。

 

无论是供给端的“强势增长”,需求端每一阶段细分人群偏好的转移:在线形态、创新模式的教育产品的偏好等,还是技术设施成熟,为整个在线教育产业提供越来越高的学习体验与交付效率,都在助推教育线上化趋势。

 

这个趋势中,如何判别其中的机会是什么?人口结构的迁移,与学习经历的延长,是基础背景,成人阶段(高校、职场人、企业雇员)的线上教育产品,正在迎来“新一代消费者”利好。国外已经有相对丰富的线上学习服务产品模式,可供借鉴。我们非常期待国内有更多的探索。

 

在k12、婴幼儿阶段,付费方是“新一代家长”,他们比以往一代家长,更易于接受新的学习品类与创新的线上学习模式。就k12、婴幼儿自身,能在早期成长阶段,即开始接受线上形态的考试型产品、兴趣、思维等品类非考试型学科。这不仅支撑起当下的头部公司,更是为下一代正在探索的:可能具备更优服务模式和体验的在线教育产品,提供用户基础。

 

再者,新一代婴幼儿、k12群体基数正在下降,但家长消费力提升,这意味着能够为一位儿童、青少年提供的“教育预算”有提升空间,“相对高客单价”且高质量的线上教培产品仍有潜在空间。

 

对于中国改革开放后成家立业,当下进入老龄阶段的人群,他们既是第一代有财富积累的老龄人,也不乏愿意尝试包括线上知识等新兴事物的部分用户,其中线下线上教培探索还有待国内从业者们给出答案。

 

本文非鲸媒体采编文章,不代表鲸媒体观点。

– END –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VTv4ejKDtHlhgYGsYXjDoA

在线教育冰火两重天:头部烧钱,腰部缺钱,尾部欠钱

作者 | 唐亚华 编辑 | 黎明

头部烧钱,腰部缺钱,尾部欠钱,在线教育冰火两重天。
 
暑假临近,几家在线教育企业掀起广告烧钱大战,明星代言、冠名综艺、推销电话、电梯广告,头部企业几十亿预算投入暑期档市场抢夺战中。
 
与此同时,马太效应也在加剧。融资青黄不接,盈利迟迟不见效,夹缝中的腰部企业也面临诸多问题。其中,被用户诟病最多的就是退费难。嗨学网刚刚在315晚会上被央视点名,学霸君被用户投诉上了黑榜。
 
在线教育冰火两重天:头部烧钱,腰部缺钱,尾部欠钱
 
暑期档一贯是教育企业的必争时段,在好未来、猿辅导、跟谁学等几家商业模式已经得到验证的头部企业中,面临着同质化的激烈竞争,这时候加大投放、争夺市场、跑马圈地也是必然。而腰部企业生存环境恶化,在疫情这样的极端情况下,矛盾被进一步放大。
 
在新老巨头和独角兽们的抢食下,在线教育行业喜忧参半。

01

烧钱:暑期广告投放大战开启
在一家广告传媒公司工作的立辰最近忙疯了,前几个月他手里还一个教育企业客户都没有,最近一连接了5个投放,公交、地铁、电梯、今日头条、微信朋友圈广告等方式都有。每个客户在他手里的投放金额在40-50万元不等。其中投放最多的是猿辅导,光北京的公交站点就投了几十个。该广告公司报价显示,公交候车厅灯箱每块每两周的平均报价约7000元。
 
思远所在的公司主要代理微信朋友圈广告,“暑期一到,高中数学、物理的投放需求特别多,有客户急切地找投放渠道,把我们三个级别的代理都找了,最后汇总上来发现是同一个客户”。而且她提到,客户手里的投放资金非常充裕,一个月几百万的消耗很常见。
 
App Growing基于App广告投放情况追踪到的数据显示,5月份,全平台不同行业广告数TOP5中,教育培训行业位居第二;教育培训品牌推广排行榜上,K12课外辅导在品牌投放广告数前8中占据4个名额,依次为高途课堂、有道精品课、作业帮、学而思。
 
这些密集的投放发出,就呈现出了我们所见的广告轰炸景象。
 
“2到8岁学什么,学思维,学英语,斑马AI课,猿辅导在线教育出品”、“猿辅导,累积用户超4亿”……猿辅导是暑期档烧钱大战的发起者,2018年领跑暑期档,2019年,猿辅导投放近5亿元。
 
今年,猿辅导冠名《最强大脑》,还与”学习强国”、《人民日报》新媒体等平台推出免费直播课。3月起,猿辅导与覆盖3亿主流人群的分众传媒合作,在一、二、三、四线城市均大规模投放了电梯广告。
 
在线教育冰火两重天:头部烧钱,腰部缺钱,尾部欠钱
 
受到威胁的好未来是跟进者和守土者。这些一直保持盈利的老牌巨头,在猿辅导营销大战的裹挟下被迫加入,好未来2019年出现了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今年3月底,好未来旗下的小猴学堂就推出了“2020暑假好课狂欢节”的低年级免费课,《少年派》里也有学而思的广告。抱着不惜亏损的决心,好未来继续投入。
 
跟谁学一直以来闷声发大财,多投放直接转化的效果广告,如0元领取免费课,9.9元体验课等,鲜少做品牌广告。但在被做空11次后,用户对其盈利能力和品牌知名度产生质疑,跟谁学不再佛系,开始做品牌广告。
 
今年暑期档,跟谁学旗下高途课堂高调冠名《极限挑战》,成为《极限挑战》第六季官方推荐的中小学在线教育品牌。微信朋友圈高途课堂的暑假招生广告,显示价值1000元的12次课,只需27元,清华北大名师辅导。
 
有道旗下主打K12教育的有道精品课算是今年暑期档新入局的玩家,4月中旬有道精品课官宣中国女排总教练郎平作为品牌代言人之后, 有道精品课的广告开始在湖南卫视、浙江卫视、东方卫视等各大卫视黄金时段播放,也有《向往的生活》、《奔跑吧》、《极限挑战》等映前和映中广告。
 
据有道方面介绍,除了地铁、公交站牌、电梯广告,有道精品课还独家冠名了湖南卫视知识分享综艺《叮咚上线!老师好》。“今年夏天我们是第一次做大规模的暑期营销。”有道CEO周枫表示。
 
之前不少声音认为在线教育是盲目烧钱,周枫不认同这种观点,他认为烧钱是指在经济模型不好的情况下还去大笔花钱投入,有道就根据单元经济模型改变入口班课程价格,将去年的48元低价课调整为了今年的9元课,“与0元免费试听课相比,9元课既保证消费者有明确的购买意愿,又降低了用户尝试的门槛。我们今年会把9元课的转化率做到15%左右,甚至更高”。
 
字节跳动算是一个发力很猛的后进生。虽然起步晚,2018年才组建的字节跳动教育板块很快也脱颖而出。今年初,张一鸣宣布要招聘1万人投入教育业务。大热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中有瓜瓜龙英语的深度植入,《妻子的浪漫旅行4》中则是清北网校,这两个都是字节跳动旗下的教育业务。
 
反映在用户端,就是各种让人眼花缭乱的营销。“我觉得猿辅导广告有点洗脑,作业帮植入太多,搞得我都不想看《向往的生活了》,跟谁学的老师都跟打了鸡血似的,在那些学习群里不停让我们完成任务解锁免费课程。其实现在家长对于课程的选择都比较理性,按需索取,没有必要过度营销,真心让人觉得烦。”家长福宝妈咪表示。
 
而在同样烧钱的代言人选择中,沪江网选择了吴磊,掌门一对一选择了黄磊,VIPKID选择了刘涛,作业帮选择了中国女排,有道签约的是郎平,学霸君的代言人是海清,51talk则选择了王俊凯作为自己的形象代言人。
 
有人预测今年整个教育行业的广告量将超过60亿元。从烧钱金额上也能看到暑期档厮杀之惨烈。有媒体报道,15亿元、12亿元、10亿元、8亿元,这组数字分别代表着猿辅导、学而思网校、作业帮和跟谁学四家公司的暑期营销推广预算。不过,这一数据未得到各公司的确认。
 

 

 

02

亏钱:各路玩家赔本赚吆喝
这些大手笔烧钱的企业背后的底气何在?
 
目前,K12在线教育市场主要有三类玩家,一是作业帮、猿辅导、掌门一对一、VIPKID等纯在线教育公司;二从线下 K12培训机构分化出来的在线教育公司,例如好未来的学而思网校,新东方的新东方在线;三是互联网巨头自己孵化的在线K12教育平台,如腾讯的企鹅辅导精品课、网易的“有道精品课”、字节跳动的教育板块等。
 
烧钱大战背后各家企业的底气不同:好未来和字节跳动教育板块背后是新老巨头的资金支持,跟谁学已经号称能够自己造血,财报显示,2019年底,其账上现金为27亿元。另外也有拿到融资备下充裕弹药的,3月,猿辅导宣布完成10亿美元融资,6月,作业帮宣布完成7.5亿美元融资。
 
猿辅导背后是腾讯,其D轮融资4000万美元之后,腾讯便成为其融资路上从未间断的金主。而作业帮一开始便由百度孵化而来,目前百度仍然以46.2%的持股稳坐大股东位置。
 
烧钱带来的成效如何,我们姑且用市面上流传的数据来算一笔账。
 
学而思网校、猿辅导、跟谁学和作业帮的暑期营销推广预算分别是12亿元、15亿元、8亿元、 10亿元。而今年暑期,它们的目标招生规模依次为300万人次、270万人次、240万人次、200万人次;对应辅导老师的储备量分别为10000名、9000名、6000名、5000名;每名辅导老师所带学生数分别为300个、300个、400个、400个。
 
据此可以算出学而思网校、猿辅导、跟谁学和作业帮的获客成本分别为400元、555元、333元、500元。有业内人士表示,以上只是预算,近期投放成本变高了,实际投放中获客成本比以上数字还要高。
 
另外,以低价课这种大多数机构获客的手段为例,投放一个9元课,还要赠送价值100元的教辅,外加10元课酬、20元邮费,还有直播课一年回放成本,成本总额至少为130元。也就是说,每卖一个9元课至少要赔100元。
 
低价课获客成本高,但据业内人士分析,低价课转化为正价课学员的比例仅为20%左右。
 
营销有多烧钱,来看看上市公司的财报。2019年7月25日,好未来公布了截至2019年5月31日的2020财年第一季度财报,数据显示,好未来2020财年第一季度净亏损为730万美元,这是好未来上市9年以来首次出现季度亏损。
 
好未来解释称亏损是由于该季度销售和营销费用增加。具体来说,好未来为了扩大了客户群和品牌提升推出了更多营销推广活动,以及向销售和营销人员提供补偿以支持更多的计划和服务。
 
不难看出,暑期大战,兵马未动,粮草得先行。至于亏钱营销值不值,这要看企业的投放逻辑。
 
在线教育冰火两重天:头部烧钱,腰部缺钱,尾部欠钱
 
“暑期班是一个营销大战,和电商双11一样,有时候就是博个彩头,还有一个使命是拉新,为后续的续费做基础,大促销的季节不盈利很正常。”国金证券教育分析师吴劲草表示。
 
蓝象资本合伙人周爽分析,暑期招生一直是教育企业一年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只不过之前在线下,用户感知没有那么强烈,现在线上公司网络、电视、线下广告全方位的覆盖,大家体感会增强。
 
同时,她指出,好未来、猿辅导、跟谁学等有已经跑通的商业模式,比如双师在线大班课,行业对这个产品形态比较笃定的时候,加大投放也是必然;另外,现在在线教育的一些产品高度同质化,各家不得不在品牌、流量获取上付出高额的投入。
 
春风时雨创始人兼CEO、在线教育专家王思锋也指出,头部教育企业最重要的事情肯定是快速跑马圈地,用户量的考虑处于决策的优先地位。
 
但这样过度竞争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大量浪费,也伴随着风险。
 
“如果产品还没有打磨到能够很好地传达教育的各种属性,满足学生、家长的诉求的话,大量的烧钱获客买流量会有反面效果。这种方式只是短期把数据炒上去了,跑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发现留存率和转介绍率都非常低,商业模式也不可持续。”周爽表示。
 

 

 

03

欠钱:退费难暴露行业风险
与愈演愈烈的广告烧钱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陷入舆论漩涡中的在线教育投诉纠纷。
 
在7月16日的315晚会上,央视点名嗨学网存在虚假宣传、过度承诺、学员退费难等问题。
 
在缴费前,嗨学网的销售人员会给出各种承诺、例如保过班型、签订不过退费协议、一科不过100%保障退费、100%保障顺利报名等。但是当学员要求退费时,嗨学网销售人员将会无一例外地拿出销售协议当挡箭牌,表示口头承诺无效,以协议为准。
 
很多学员都陷入了交钱易、退钱难的境地,仅315晚会的邮箱就收到了数百封嗨学网的投诉邮件。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嗨学网的投诉量多达1897个,大多数用户投诉的都是退费难问题。
 
在线教育冰火两重天:头部烧钱,腰部缺钱,尾部欠钱
不止嗨学网,沪江网校、51talk等企业也曾被投诉退费难。学霸君最近也因为来自黑猫投诉上的1500多条投诉引起了不少人关注。
在线教育冰火两重天:头部烧钱,腰部缺钱,尾部欠钱
河北省沧州市的张枫2019年11月给在上高三的孩子报了120节学霸君的课程,总价27600元,当时学霸君销售人员承诺不想上课随时退款。上了30多个课时以后,孩子不愿意继续上了,2020年1月21日,张枫申请了停课退费。
 
几个月以来,张枫打了无数次客服电话,终于在7月初收到了7060元退款。但张枫跟借款机构的合同还没有终止,所退款项也还差一个月的分期金额2070元。她表示,学霸君的老师声称会分两次退钱,但7月16日借款机构又扣了她一个月的钱。
 
“孩子现在都已经高考完了,学霸君的退款拖了6个多月还没解决。”张枫说。
 
山东济南的兰兰也是5月在学霸君销售人员的劝说下报了课程。“我根本不知道是贷款,当时销售跟我说的是分期付款,需要提供一张银行卡,上课就往里交钱,不学就不用交了。”
 
手续办完后,她收到河北幸福消费金融机构发过来的信息,显示办理成功,她去当地的派出所询问才知道这是贷款。兰兰立即申请了退款,但一直没有结果。还款日期临近,金融机构开始打电话催促,否则就要上征信记录,还要交逾期费。背着老公办理课程的兰兰,只能跟朋友借钱还了贷款。
 
不难看出,学霸君长达半年的退费纠纷积累,导致了近期的投诉量暴涨。
 
对此学霸君回复称:由于受到疫情期间的影响,退费业务未能正常如期办理,导致积累了部分未完成的用户。目前,已经增加客服的人数加班处理,以及在退费流程方面优化加强时效,把之前耽误的进度加班赶回来,接下来会按照正常流程处理,退费业务逐步恢复正常。
 
“关于家长不知情办理分期业务,首先,某些因为业绩私自承诺家长的销售,触及了公司的红线,已经进行了相应的处罚或辞退处理。其次,公司不主张、不推荐任何分期业务,家长可以自愿选择,以后公司会减少此类业务的办理。”学霸君方面回应称。
 
对于市场上矛盾纠纷事件增多的现象,一方面来看,面向C端的业务,用户习惯用投诉的方式保护自己的权益,这是一个相对普遍的手段,体现出来的问题也多。
 
除此之外,王思锋认为,“行业马太效应加剧,会导致腰部企业生存环境恶化,一对一赛道的颓势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学霸君的事情只是一个缩影。”
 
文渊智库创始人王超指出,很多公司设置退费难度,是为了让顾客望而却步,保持现金流稳定,这样的企业在竞争中并不是非常有优势,敢做即时退费承诺的公司相对更有底气,退费难也可能预示着公司的运营策略或现金流面临一定的问题。
 
同样是在线教育企业,一方面是挥金如土重金砸营销,伴随而来的是卖得多亏得多的烧钱抢市场,另一方面是借故拖延、迟迟不解决用户退费纠纷,一个魔幻的暑期档画面拼成。
 
如今的在线教育市场,大班双师课模型下的几家头部企业厮杀见红,形成了喧嚣的K12主战场。部分失意的腰部企业,一边在现有业务的泥潭中优化,一边在转型寻找新的机遇。而战场边缘的角落,依然有新生的产品悄悄生长。
 
对各家在线教育企业来说,重金投入,重营销没有问题,短期的投诉纠纷也无大碍,教育向来就是内容为王,教学产品和服务更应该得到重视。强营销背后,还需要有足够强大的产品来支撑,行业才能健康发展。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立辰、思远、张枫、兰兰为化名。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uzW-IyC4jV6tyW5YgFTIzA

在线学习彻底火了,它对教育的未来意味着什么?

小佛爷说
新型冠状病毒的流行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是其中之一。中国各个阶段的学校都开设了网络课程,学生们全面转向了在线学习,在线教育一下子变成全国性的热门话题。而随着疫情的发展,国外的各大高校也都开启了在线教学模式。
这场疫情危机成了在线教育的加速器,全球各地都进行着远程教学实验。我们的问题是,如果事实证明远程教学是成功的,那么它会不会给教育带来长久的变革?主流的面对面教育需不需要以此为契机,做出一些改变?在线教育会不会以及如何成为未来学生们更好的选择?今天的文章希望带给你新的启发。
在线学习彻底火了,它对教育的未来意味着什么?
当某些突发事件迫使人们针对一种新的思想观念进行广泛的社会实验时,社会和商业中就会发生巨大的结构性变化。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美国的男人们去打仗时,女人们就积极承担起了男人们的工作——并且做得很好。自此之后,即使当战争结束,美国的女人们也不再退缩回自己战前的工作领域。与之类似,美国的千年虫问题(Y2K problem)需要大量的印度软件工程师才能解决,结果导致美国基于就业的签证增加了两倍。在修复了这一错误之后,印度工程师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并一举成为解决类似技术问题的世界级领袖。现如今,Alphabet、微软、IBM和Adobe都由印度籍的工程师领导。
 
目前,冠状病毒的流行迫使全球各地都进行着远程教学实验。有许多迹象表明,这场危机将改变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事实证明远程教学是成功的,那么教育的变革就将成为这场危机导致的重大改变之一。但是,我们怎么知道远程教育是否能够成功呢?为了找到答案,随着这一大规模社会实验的启动,我们应该密切关注高等教育的商业模式和优质大学教育的可得性等问题。我们应该努力收集数据,并集中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学生真的需要四年的住宿经历吗?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目前通行的四年模式的培养方案中,哪些部分能够被取代,哪些部分可以被补充,哪些部分可以被数字技术所补充。
 
理论上来说,个性化需求、人际交流与互动需求较低的讲座可以进行线下录制,然后通过多媒体进行演示,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节奏和地点选择观看。课程中的这种“商品化”部分可以轻易地由一位非大学讲师在课程时代(Coursera)上讲授。因为毕达哥拉斯定理的教学在世界各地几乎都是一样的。对于这样的课程,技术平台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将内容传递给更多的受众,同时又不会牺牲面对面(F2F)课堂的一个重要好处——社会体验,因为在这些基础级别的课程中几乎没有什么面对面交流的必要。
 
通过将资源从可商品化的课程中释放出来,高校将有更多的资源致力于研究型教学、个性化问题的解决和导师指导等方面。学生们也能更为自由地支配更多的资源,因为他们不必在大学里住上整整四年。他们可以在自己方便的时候,以更便宜的成本在网上学习商品化的课程。他们可以利用在校园里的宝贵时间进行选修课、小组作业、与老师交流、互动和职业指导等活动,这些事情是无法远程完成的。此外,校园还可以促进社交网络、实地项目和全球学习考察活动的发展——这些都需要面对面的交流和参与。这是一种混合式的教育模式,它的前景非常广阔,可以让每个人都能负担得起大学教育。
 
但我们真的能成功转向混合模式吗?随着这项社会实验的深入开展,我们马上就会得出答案了。目前看来,参与远程上课的不仅是学生,就连老师现在也被迫在家里授课。几周前还坐在一起上着同一门课的学生和老师,现在也开始尝试不同的上课方法了。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师生双方都可以对比,究竟是面对面交流还是远程授课体验更好。
 
在目前的教学实验中,学生、教授和大学管理人员必须记录有哪些课程受益于远程教学,又有哪些课程进展并不顺利。他们必须好好维护聊天室,方便匿名讨论技术问题、课程设计、授课过程和教学方法。这些数据可以为将来的决策提供有利参考,比如什么时候以及为什么有些课程应该远程授课,哪些课程应该留在校园内面对面授课,哪些校园内的课程应该得到技术的补充。
 

需要对IT基础设施进行哪些改进

才能使其更适合在线教育?

 
现如今,我们之中许多人日常的行程安排表已经被虚拟会议所充斥。我们清楚地发现,在远程学习真正开始之前,有一些硬件和软件问题必须得到解决。毫无疑问,数字技术(移动、云端、人工智能等)可以大规模部署,但我们也知道,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做。在硬件方面,我们需要解决带宽容量和数字资源不平等的问题。在面对面授课中,由于在同一个班里的学生听到的是相同的课程,所以这种授课方式敉平了非常多的差异。然而,在线教育则扩大了数字资源不平等的鸿沟。富裕的学生拥有最先进的笔记本电脑、更好的带宽、更稳定的wifi连接,以及更复杂的视听设备。
 
电话会议软件可能是一个不错的上课方式,但它缺乏一些关键的功能,比如无法容纳较大的班级规模,同时也无法提供个性化的体验。在面对面的现场教学中,即使在1000名学生的课堂上,老师也能察觉到学生是否有效吸收了学习内容,并能够相应地改变教学的节奏。而学生也能察觉到他们是否问了太多问题,是否拖慢了整个课堂的进程。我们的技术是否足以适应虚拟环境下的各种特性?我们还需要开发哪些功能?教师和学生必须注意并讨论他们的痛点,并促进和要求这些相关方面的技术发展。
 
此外,在线课程需要实地的教育支持——教学设计师、培训师和课程教练——以确保学生的学习进程和课程的完成效率。数字鸿沟也存在于大学之间,这一点在接下来的实验中将变得十分明显。与预算紧缺的公立大学相比,顶尖的私立大学拥有更好的IT基础设施,每个教员的IT支持人员比例也更高。
 

为了促进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改变

教师和学生需要做哪些培训?

 
并非所有的教师都对虚拟教室感到满意,在那些甚至从未使用过基本视听设备的教师(他们仅仅依靠黑板和挂图进行教学),和那些了解并熟悉新技术的年轻教师之间也存在着数字鸿沟。随着全国各地的学生进入网络教室进行学习,他们会发现,许多教师并未接受过设计和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培训,也没有使用过复杂的符号和图表。学校需要做出评估,弄清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培训来提供一种令人满意的教学体验。
 
不止是老师,学生也面临一系列的有关在线课程的问题。他们必须遵循大学的培养计划,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课时,而不能无限期拖延下去。在网上,他们会觉得自己与同龄人或大学同学的群体相脱节;而在现实生活,这样一种群体会向其中的个体灌输一种竞争意识,能够激发所有人追求卓越的精神。在网上做任何事情,我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都不会很长,因为学生们在参加在线课程的同时,还要处理多项任务,比如查收电子邮件,与朋友聊天,网上冲浪等等。
 
这些心态能够改变吗?现在,我们正在进行试错实验来找出答案。教师和学生都在努力调整自己。随着课程的教授,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正在逐步修订和完善。学习效果的评估方法,如考试和测验,正在转换为在线考试。在如此短暂的时间之内,大学的管理人员和学生团体正在进行积极调整,并允许教师制定和创造他们自己觉得最棒的课程计划。教师、学生和大学的管理者都应该积极讨论:从虚拟教育开始的第一天到第X天,教学过程和学习情况究竟是如何变化的。这一举措将为培养未来的虚拟教育者和学习者提供有益的帮助。
 

一场巨大的实验

 
目前流行的冠状病毒已经迫使全球开展一项实验,该实验对比了寄宿大学提供的一系列服务与类似Coursera这样的在线教育供应商提供的超低成本教育之间的差异,并迫使人们在二者之间进行有关成本和效益的权衡与抉择。几年前,专家们曾经预测,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如可汗学院(Khan Academy)、课程时代(Coursera)、优达学城(Udacity)和edX等等,将全面取代面对面的大学教育——正如数字技术取代了电话接线员和旅行社的工作一样。然而,迄今为止,面对面的大学教育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目前的实验可能表明,四年的面对面大学教育不能再躺在它过去的功劳簿上无所事事了。已经有各种各样等因素表明,高等教育市场的分裂时机已经成熟了。而冠状病毒的流行可能恰好提供了这种时机。我们现在如何实验、测试、记录和理解我们对这一改变的反应,将决定在线教育是否以及如何成为未来的一个机遇。危机消退后,是否所有学生都应该回到教室,继续保持现状?还是说我们会找到更好的选择呢?
关键词: 教育 机遇 人工智能
 

维贾伊·戈文达拉扬(VijayGovindarajan)、阿努普·斯利瓦斯塔瓦(AnupSrivastava)|文

维贾伊·戈文达拉扬是达特茅斯大学塔克商学院考克斯杰出教授,也是硅谷孵化器Mach 49的教员合伙人。阿努普·斯利瓦斯塔瓦是加拿大会计、决策和资本市场研究的主席,也是卡尔加里大学哈斯卡耶商学院的副教授。他研究了数字公司的估值和财务报告的挑战。

张振涛|译  周强|校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QR6se-hXejWCk5-Xp-Br6w

疫情之后,教育的生死淘汰赛 | 峰瑞研究所

疫情之后,教育的生死淘汰赛 | 峰瑞研究所

春天背后,都是洗牌。

 

在 2020 年这个最漫长的春节假期里,受疫情影响,线下教育全面停课。我们看到的新现象是,在需求端,用户经历了见多识广,变成了挑剔的、成熟的在线教育产品体验师,用「好评」、「卸载」决定产品的生死;而在供给端,海量暂时「告别」讲台的老师们,练就了线上新本领,以及,几乎所有幸存下来的线下教育机构都学会了「线上化」

 

疫情让线上、线下教育行业风云涌动。在教育机构积极自救,寻找新航道和新方向的同时,想分享一句来自英国哲学家怀特海的话:「教育是一种掌握种种细节的需要耐心的过程,一分钟,一小时,日复一日的循环。」

 

我们试图把时间轴拉得长一些,分析疫情究竟如何影响了教育行业,以及具备什么样特质的教育品牌、产品能够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

  • 疫情过后,教育行业的线上线下攻守之战里,谁是长期的受益者

  • 线下的教育机构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如何切入线上教育业务?

  • 线上的教育产品未来会如何进化?具备什么样的特质?

  • 视频泛教育领域会出现下一个「得到」吗?

 

经过这一段时间跟行业专家、创业者的交流,我们先分享几个观点:

 

  • 疫情过后,肯定是在线教育的春天,但可能不是在线教育企业的春天。在线教育市场涌入了更多新玩家,用户也更为成熟,整个市场的竞争比原来更为激烈。线下教育品牌掌握了运营线上业务的武器,优化全链条效率之后,反而比只做在线教育的品牌更有优势。

  • 以往线下教育机构没有足够的决心和动力推动线上业务,疫情会加快线下机构在线化的速度。线下教育机构可能会通过同时提供线上、线下两类产品服务的方式,与在线教育公司比拼。

     

  • 在线教育品牌有三类进化的方式:优化供给端的成本结构和效率;通过 AI 等技术,动画视频、游戏等方式,提升需求端的体验;在收费教育内容上做创新,拓展收费类教育内容的外延。

 

希望能带来新的思考角度,欢迎你在文末分享关于教育的见解。

疫情之后,教育的生死淘汰赛 | 峰瑞研究所

疫情之后,教育的生死淘汰赛 | 峰瑞研究所

/ 01 /  

为什么说,现在是在线教育的春天,不是在线教育企业的春天?

我们今天的探讨,从最近教育行业的一场「论辩」开始。

 

2 月 13 日,松鼠AI 创始人栗浩洋在员工会议上说:「6 个月之后,可能全国 60% 的纯线下中小教育机构都会倒闭,活下来成为第一重要的。」

 

2 月 20 日,精锐教育创始人张熙说:「在线教育发展到今天,现在是群雄逐鹿的时候。未来 1-2 年,头部在线教育企业会清扫战场,至少 60% 的在线教育公司会倒下。」

 

一位说线下机构会倒闭 60%,一位说线上企业会倒下 60%。到底,谁对谁错?

 

在我们看来,这两种观点都对,教育领域的淘汰赛已经开启,不论是在线上还是在线下。

 

先看线上,我们可以说,在线教育的春天来了。

 

根据 QuestMobile 发布的报告,今年春节后(2 月 3 日-2 月 9 日),教育学习类 APP 的日均活跃用户规模比今年平日(1 月 2 日至 1 月 8 日)增长了 46%。教育学习微信小程序的日均活跃用户规模在春节后比平日增长了 218.1%。此外,腾讯教育副总裁陈书俊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春节期间,使用腾讯课堂进行在线学习的师生人数整体增长了近 128 倍。

 

线上的春天,源自疫情期间线下培训受阻,所有人都被「逼」到了线上。不论是作为需求方的学生、家长,还是作为供给方的老师,都在很短的时间内开始适应、尝试在线教育。所有挤进线上教育赛道的人,都能从中瓜分一部分流量。

 

这个春天不会是短暂的,因为和许多其他行业一样,加速线上化,将是教育行业的长期趋势。

 

一方面,疫情期间从线上尝到了甜头的企业们,肯定不会轻易放弃这一块新战场,它们大抵会快马加鞭。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近日接受 36氪采访的时候说道,「之前预计要 3 年时间才能赶上线下的在线教育,如今全面提前」。

 

另一方面,在线教育们的参与者们,不论是老师、用户、学生家长,经过疫情期间的「特殊培训」,对在线教育的认同度会提高,会比从前更愿意把线上当作线下学习的有效补充。

 

但是,疫情期间的这波在线教育小高潮所发生的原因(需求短时间内转移到线上),也为疫情之后激烈的「淘汰赛」埋下了种子。

 

毋庸置疑,疫情过后,用户的时间分配会回归正常。K12(学前至高中)教育的用户们,把时间交回线下课堂;职业教育的用户投入职场。因此,近期激增的在线教育流量大潮终会退去,流量可能比疫情期间锐减 5 到 10 倍。

彼时,谁会被淘汰,谁会被青睐?剩者中,又是谁能赢得更多份额,成为战场里的赢家?

 

在我们看来,线下最先被淘汰的,是抗风险能力小、没能撑到疫情结束,或者没能迅速转型线上的线下中小机构。这就是松鼠AI 创始人栗浩洋的观点,线下中小机构会迎来倒闭潮。

 

那么,这些退场的中小线下教育企业所腾挪出来的市场空间,会是谁的机会?

 

有三种可能性:纯做线上的教育机构 、既会做线上又会做线下的本地教育品牌 ,或者全国性的线下知名教育品牌。

 

我们认为,疫情过后,教育市场的集中度会更高。一个残酷的定律是,最大的受益者可能是龙头,即全国性的线下教育大品牌。

 

它们已经在线下完成了品牌积累,也有充足的师资、资金来支撑自己的体量,如果它们提前布局了线上,或者迅速发力线上,抓住了疫情下学生家长老师齐上线的特殊机遇,它们会是最会争抢新地盘的玩家。

 

生鲜行业的逻辑也类似。线下有强大供应链和品牌积累,且有线上运营能力的公司,能从疫情中脱颖而出,凸显竞争力。点击链接回看《疫情过后,生鲜、餐饮、食品的新格局 | 峰瑞研究所》

 

这样的起伏也曾发生在服装领域。如果你去研究天猫双十一历年的数据,女装品类排行榜靠前的位置,头几年几乎被茵曼、韩都衣舍等「淘品牌」占领;但最近三四年,第一名回到了优衣库等从线下起家、与「淘品牌」对应的所谓「传统品牌」手里,而且 Top 10 里的「传统线下品牌」也多起来了。线下起家的大企业,一旦反应过来,往线上调头,可以抢回曾经丢掉的份额。

 

然而,线下教育品牌转型线上,最难的在于决心。

 

从前,它们靠地面课堂活得很滋润,对于线上,它们「可以不在乎」,「可以不会」,也「可以不想会」。还有些人对线上教育的心态是,内心焦急但心生抗拒,认为它过于疯狂,或者过于「烧钱」。

 

但在疫情下,可以想见,线下业务占比越重的教育企业,转型线上的动力会越足。因为,不转,就面临着巨额退款,失去用户,失掉阵地。

 

因此,这一次,摆在它们面前的是,「不得不」线上。

 

发力线上,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只要它们迈出了这一步,并不断优化成本结构、提升效率,最终,它们会比纯在线教育公司有优势。

 

简单点说,它们比只会做在线教育的企业多了一条腿走路,能够嫁接更多线上没有的服务与体验。

 

它们也更容易成为用户的理想选择。试想一下,在教学内容本身、内容形态、师资力量、价格都相当的情况下,有两家教育机构供你选,一家是既能做线上线下的企业,另一家只有线上业务。作为用户的你,大概率会选能上能下、拥有强大品牌的双栖企业,因为它的体验多,服务多,能灵活满足你的需要。

 

一面是线下的教育大品牌们挤进线上,使得线上教育市场里的玩家和对手变多。另一面,是宅在家的这段时间,用户们用遍了各种在线教育产业之后,变得成熟,筛选产品的标准也更高了。

 

这两个变化,都会加剧在线教育领域的竞争,会淘汰掉一批缺乏竞争力的在线教育企业。这就是精锐教育创始人张熙的观点。

 

线下在攻,线上在守;线下的人长了新能力,线上的人却没有退路,这是目前在线教育领域的状态。混战逼得线上企业只能去做线下做不了的事。(在文章第二部分,我们会详细拆解)

 

那么,在线教育的既有领地里,谁会最先被挤出去呢?我们觉得,是那些内容本身和内容形态与线下同质化的产品或服务。

 

比如,当下可能流量激增、面向多人、单次占用时间长的直播企业。它们是疫情之下不能去地面课堂的应急方案。本质上,它们只是把线下的教室变成线上的直播间,课程内容与线下可能差不多,体验感甚至比线下还差。最难保证体验的,是当前流量激增的在线大班课、中班课。因为人一多,就只能做单向传播,互动性也欠佳。

 

疫情之后,它们的处境会很艰难。一来,用户的时间分配回归正常,占用大量整块时间的直播不会成为第一选择。二来,用户尝试体验了各种直播平台之后,也会更快地品牌化,最终选择那些在线下积累时间长、优质老师多、用户口碑好的机构,以及有品牌效应的线上教育品牌。

 

所以,总体而言,目前虽然看起来是在线教育的春天,但是到头来,这个春天可能是完成向线上转型的线下知名教育机构的。在线直播、录播已经进入淘汰赛,同样迎来了春天的,可能是提供在线的技术服务,而不是提供教育服务的公司。

/ 02 /  

在线教育产品进化的三条路径

 

疫情之后,教育的生死淘汰赛 | 峰瑞研究所

危机之下,藏有转机。

 

面对线下教育机构的猛烈进攻,线上教育企业可以如何进化,以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

 

总体而言,线上教育要形成护城河,需要进行由技术支持的结构性调整。我们看到的线上教育产品的进化路径有三种:

一,从供给端,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优化成本结构和提高效率;

二,从需求端,把互联网特性利用到极致,提供线下难以带给用户的体验;

三,在教育内容上做创新,拓展收费类教育内容的外延。

欢迎有这些想法和特点的线上教育创业者们与我们交流、合作。)

 

先来看第一种路径。从供给端来看,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为不同群体的受教育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选择,是教育供给侧的核心。如果在此基础上,能够利用技术手段,来优化教育产品的成本结构、提高效率,则是更理想的状态。

 

以峰瑞资本投资的在线教育品牌洋葱学院为例。它把课程体系,拆解成很多小的知识点,并用互联网的方式,把课程内容变成中小学生能够轻松接受的 10 分钟左右的动画视频。虽然制作一次动画视频的成本比较高,但后续基本不占人力成本,可以供无限多的用户使用,边际成本接近于零。

 

而线下却很难出现边际成本接近于零的产品。不论是小班课还是一对一精品辅导,在用户增加的同时,就不得不增加老师的投入。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在一对一辅导产品市场,大部分企业都没法挣钱,因为增加一个学生,就得增加一位老师。唯二从一对一中挣到钱的新东方和学而思,靠的是规模优势。它们通过大班课吸引用户关注,过滤一次成本结构。当用户有了品牌信任度,体验过课程之后,再推荐一对一的课程。

 

在供给端优化成本结构,也有其他方法。比如利用互联网手段,打造一些工具类产品,包括词典、搜题。

如果这些工具类的线上运营方,能够同时提供高品质的教育服务,它们在获客成本结构上可能有优势。工具虽然可以低成本获客,但是转教育确实不易,不过也许会有成功范例。

再来看第二种路径。从消费端来看,用户在线上可能会倾向于选择能够更好地利用碎片化时间,更具互动性、更能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教育品牌。

 

洋葱学院利用技术实现了教育的个性化,在线上创造了一种与学生的直接联系。它通过用户在线学习的行为,了解用户集中精力的程度,记录用户的学习结果,也能根据试题结果给用户调整课程进度和题目难度。它在实现了个性化的同时,也提升了效率。这些努力,在线下是很难规模化实现的。

比如,流利说用语音识别引擎部分替代口语陪练老师,提高用户自学英语的效率。

再举一个例子。乐器学习是一件枯燥严肃的事情,峰瑞投资的迷鹿音乐,以智能音频识别的方式完成了实时的音频交互和教学反馈。它让学习过程极具娱乐性和互动性,引发好奇,唤起探究。

 

峰瑞投资的移动互联网英语学习平台扇贝也一样。它根据用户对单词的熟悉程度,按照记忆曲线,安排用户的学习进度和内容。用户还能够通过单词对战的方式,跟微信好友通过玩游戏背单词。

 

不论是更好的交互,还是实现学习的自主化和个性化,这些来自线上的独特体验和服务,是在线教育平台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疫情期间,洋葱学院的日活跃用户增长了 6 倍,迷鹿音乐和扇贝的用户增长与收入也都创了新高。

 

提供高品质的在线教育服务,是有门槛的。即便线下教育巨头想快速跟进,也免不了踩坑,毕竟线上是新业务,在线教育平台们曾经走过的路,它们也得趟一遍。

 

除了优化供给端的成本结构与效率,以及改进需求端的体验之外,线上教育品牌的第三道路是,在收费教育内容上做创新,拓展收费类教育内容的外延。

 

你可以把它理解为,充分发挥线上可以随时随地学习的便利,然后把线下偏长尾的学习需求搬到线上。

 

以得到为例。你可以在上面跟着巴菲特学看财报,了解天文通识,也可以学习如何管理自己的皮肤、处理亲子关系。在线下,要就这些话题召集一群人开一门培训课,是件很难的事情。把它们搬到线上,难度则大幅下降。你甚至会惊讶地发现,许多我们以为的小需求,都有广大的受众。

 

是的,细分市场正在崛起。峰瑞投资的 Momself 搭建了 M-O-M 课程体系,覆盖「积极养育、自我成长、愉悦生活」三个女性最为关注的领域。它已经开发了多个受用户欢迎的产品,不仅有专门为妈妈群体设计的时间自由训练营、极简正念瑜伽课,还有亲子财商课、爱与性的实操手册等课程。

 

很多在地面课堂上没法正襟危坐去学的内容,在 K12 教育品牌少年得到上都能找到。在我们看来,它扩宽了两个外延:一,语文课部分,不是冲着帮孩子补习课文,而是用自己总结的新工具和模型,帮孩子习得结构思维和写作手法。二,阅读部分,不论是《哈利波特阅读课》、《少年宇宙课》,还是恐龙学家精讲 30 种恐龙的课程,它们更多地是培养孩子的好奇心,拓展视野。

 

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是:和零售行业一样,线下教育机构批量上线的时候,也有线上教育平台开始去到线下,这会是条好走的路吗?

 

不难想到,线上平台去线下,能够丰富用户的体验。我们看到的挑战是,教育品牌从线上转型线下需要去思考:线上和线下业务究竟谁是谁的漏斗,谁是谁的补充,也需要去解决线下单位效率不高的问题。

 

/ 03 /  

四个开放性的问题

 

我们也想和你探讨几个问题,这几个问题我们有初步答案(但是不太确定)。希望能与行业里长期浸润的创始人、行业专家交流请教。

 

1. 教育向来很难出平台,疫情过后,随着教育的供给增加,是否会诞生新的平台类的公司?

 

疫情改变了教育供给端的行为习惯,海量老师的本领都变强了很多。他们既会在线下教,也学会了线上服务,直播、录播等各种教学形态都不在话下。通俗点说,一个老师能当多个老师来用,满足不同场景的教学需要。

 

如果把老师的一类技能算作一个 SKU ,就意味着教育类公司的有效供给总量变大甚至翻倍了。

 

当有效供给增多之后,理论上对能同时玩转线上线下的平台的发展有益。以峰瑞参与投资的轻轻教育为例。它起初是以线下上门一对一为主的家教平台,后来转型为线上一对一教育辅导企业,它还自主创新做了教育质量控制。受疫情影响,供给与需求两端都在增长,且都能适应线上线下,轻轻教育这类互联网教育企业会获得更大的认可。

 

这和我们原来分析过的大润发的逻辑类似,它用一条供应链满足了到家、到店等不同场景的需求。(点击链接回看《生鲜零售——从二级市场学习早期投资》

 

但在现实世界里,教育领域向来很难出现平台性企业,因为不容易做好质量控制。那么,在你看来,这一次疫情大幅增加了教育的供给,会诞生新的平台型企业么?

 

2. 在下沉市场,区域化的线下教育品牌,会吃掉原来拥有流量的线上品牌的份额吗?

 

近年来,在师资力量相对短缺的低线城市,分散在各地的线下教育机构占山为王,也有部分用户的教育需求,被紧盯下沉市场的线上教育机构承接。

 

根据 QuestMobile 发布的报告,2019 年 6 月,超过 56% 的教育学习类 APP 用户分布在三线及以下的城市。援引砍柴网在 2019 年 8 月的报道,在线学习平台作业帮的用户大部分来自三到六线城市,在人均使用时间最长的 10 大省份中,有 8 个省份属于中西部地区和边远地区。

 

新冠疫情给整个线下教育机构做了一次线上能力培训。我们的问题是,当散落在低线城市的区域化线下教育品牌,也开始有了线上能力,是否能够通过它的区域性影响力把流量抢回来一部分呢?

 

3. 教育领域,会出现新品类吗?

 

我们也在思考,教育领域是否会有新的品类崛起。

 

比如,近几年编程教育市场很火热,它会有可能吗?

 

编程教育的行业特性就偏互联网。目前编程教育的市场份额还小,没有成型的巨头;如果在线下做,机房建设等投入成本也很高。由此推测,如果编程教育领域能诞生新的、规模比较大的品牌,它可能来自线上。

 

4. 视频领域会出现下一个「得到」吗?

 

除了各类线上、线下教育机构之外,越来越多的内容型公司正在向教育公司转型,进一步拓宽教育的外延。

 

得到 APP 就是从内容型公司转向教育公司的典型。

 

得到的前身是「逻辑思维」。早期它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语音内容,后来又出了系统性介绍图书的内容,再然后,它做了得到 APP,推出系统性的线上专栏课程,现在又延展到线下的「得到大学」,覆盖了越来越多的教育消费场景。

 

如果得到这类教育类公司最后证明,从媒体转到教育,是内容平台商业化的重要路径,那么其他想要转做教育的内容公司,要考虑的变量就是媒体形态和渠道的变化。

 

当年得到横空出世的时候,最出人意料的地方在于,它的在线专栏既不像公号内容,又不像传统的线下课程。

 

假如视频领域会出现符合视频传播形态的泛教育类公司,它可能是个新物种,既不像我们现在看到的线上知识付费类产品,又不像线下成型的、正在售卖的课程。否则,它面临的处境将是,在这两类竞品的夹缝中生存,很难突围。

 

/ 04 /  

教育的本质:生意之外,承载着社会价值

 

疫情之后,教育的生死淘汰赛 | 峰瑞研究所

教育产品终究要符合教育的本质规律。创造商业价值之外,它始终承担着实现教育公平的责任:提高素质,普及教育。因此,判断谁是好的教育机构,也看它们是否认可并践行教育的社会价值。

 

经过这次疫情,在线教育被强行普及,教育资源在某种程度上完成了下沉。在中国,教育最大的意义之一就是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和下沉。这个目标大部分依靠在线教育来完成。

 

洋葱学院一直深信,教育要为弱势群体服务。疫情期间,洋葱学院把平台上的精品网课同步分享给多个线上平台与公立机构,免费开放给全国的老师及学生。

 

这不是它们的第一次公益尝试。过去 6 年,洋葱学院的洋葱助教行动项目,累计为全国 29 个省市自治区、超过 3,500 所乡村学校的 40,000 名乡村教师免费提供了课程资源和教学服务支持。

 

同样在疫情期间,扇贝特地找来医学知识工作者,编选了医学类单词书,并把它免费开放给用户使用,希望在医学生和医者从医的路上,助他们一臂之力。

 

峰瑞参与投资的少年得到,在疫情期间,精选了少年得到 APP 中广受好评的 5 门课,免费送给武汉的孩子。它还将少年得到 18 位名师奉献的视频课程,免费开放给全国的中小学生,直到他们正式开学。

 

很荣幸能与这些在艰难时期以自己的方式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同行。我们投资教育相关公司时,会格外关注商业价值之外,它们对人的精神上的感召和引领。

 

本篇总结

1,疫情过后,是在线教育的春天,但不是在线教育企业的春天。最大的机会可能是属于把所有武器都学会了的线下知名教育品牌。线上线下的融合会增加,当它们玩转了线上,就能从成本结构、整体效率等角度超越在线教育企业。

 

2,在线教育经过激烈的淘汰,最后能赢得用户的,是与线下产品及服务差异大,能把互联网的特性用到极致的平台。

 

3,在最像线下的教育产品里,用户会选最好的教育产品。除了大品牌,用户会选产品体验度高的,用户口碑好的。

 

4,我们也可以得到各个行业的通用逻辑:

首先,疫情让各行各业更快地线上化。

其次,在玩家们都学会了线上化,线上化不再是特殊能力之后,就看谁本质上效率更高,谁更好地解决了问题。

作为结果,武器多的人,长期竞争优势会更大。零售的重要武器是供应链,教育的武器则可能是品牌和师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