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砸掉中年人饭碗?

人过35,职场就痛苦?
作者 I 邢书博
来源 I 华商韬略(ID:hstl8888)

 

中年职场人,姥姥不疼舅舅不爱,未来在哪?
01
最近,上海48岁中年求职者给市长的一封信刷屏了。
他说,自己重点大学本科,知名外企履历,业务能力优秀还响应号召生了二胎,但是在求职过程中却处处碰壁,最大的问题就是年龄歧视。
“大家空有一身本事报国无门,还要承担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责任。”他在信中称。
这样的情况并非特例,中年人遭遇的职场年龄歧视无处不在,每天都在以不同的版本重复上演。
一位知名HR(人力资源)曾经发表过这样的言论:“如果一个人35岁失业,还需要投简历找工作,那这个人一定需要谨慎对待,多半不会被录用。”
尽管这个观点有些以偏概全,但还是暴露出中年职场人的窘境:
HR担心35岁以上的人投简历找工作是能力不足;老板担心35岁以上员工精力不够,效率低下;新员工嫌弃35岁以上员工倚老卖老,缺乏创新;甚至一同进公司的同事也在谋划,公司一旦裁员,怎么才能让走的人是他而不是我。
更何况,35岁之后的健康风险、经济压力、家庭矛盾等都在急剧上升。
2021年4月6日,株洲中伟房产董事长游伟被检查出心肌缺血,因为自信身体好,他拒绝住院,结果四天后死亡,年仅45岁。
令人唏嘘的是,他曾在就医后自信满满地说,“钱还没花完,事还没做完,女儿还小,老婆还年轻,老天爷不收的。”
尽管其朋友圈展示的内容云淡风轻,但从媒体采访他朋友的情况可以看出,他所在的行业和工作并不轻松,过劳加班是常态,他甚至在拒绝住院后第一时间还回公司开了会。
打工的中年人如此,创业的中年人也好不到哪去。
凤凰网副总裁岳建雄曾直言,年轻人的优势在于接受新鲜事物快,有干劲有冲劲;中年创业者可能受困于家庭、事业、健康等多种因素,在职场上较为保守,也更浮躁。
“上有老,下有小,找工作嫌你老,想退休嫌你小。”
正如网络上所言,职场中年人,姥姥不疼舅舅不爱,为何如此被嫌弃?
02
事实上,不仅在中国,年龄歧视已经成为一项世界性挑战。
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年龄歧视定义为:以年龄因素对人进行分类和划分,进而带来伤害、困境和不公正待遇。
年龄歧视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例如偏见态度、歧视行为以及助长和导致陈规陋习的体制政策和做法。
联合国一项面向全球57个国家的调查显示,年龄歧视已是世界性难题,调查中每两个人就有一个人有年龄歧视倾向。
谁在砸掉中年人饭碗?
▲来源:世界卫生组织网站
报告中提到,年龄歧视影响社会的方方面面,国家医疗负担加重,中老年人正常生活工作得不到保障,心理疾病、死亡等问题凸显,而且还有蔓延的势头。“如就业、卫生保健、住房等领域,年龄歧视现象较为普遍。”
这份报告特别指出,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不少国家对中老年人的年龄歧视问题日渐加重,发生了不少人伦惨剧。
据媒体报道,新冠疫情以来,中老年人作为高发人群不仅受到社会歧视,还成为美国医疗体系的牺牲品,有上万老人在养老院死去,更多老人难以得到救治,只能自生自灭。
奥斯卡获奖影片、丹麦电影《酒精计划》中讲述了四位中年教师的经历,他们不堪社会、家庭、工作等多方面压力,选择借酒消愁。最终一位老师被学校开除死于海难,将精神不济、体力下降、家庭矛盾等多重压力下中年人的困境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部影片一度引发一些中年人的共鸣。有网友说,“由中年危机引发的焦虑病态已是现代社会的通病”。还有网友说,“如果你已经35岁左右,上有老下有小,每天生活就是两点一线毫无新意,甚至陷入中年失业等大大小小的人生危机,看这部影片就会深有感触”。
谁在砸掉中年人饭碗?
▲电影《酒精计划》
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在一些发达国家,随着老龄化的趋势加快,就业年龄歧视有所改观。
比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联航要求空姐年龄不超过24岁,现在美航50岁左右的大妈级空姐随处可见;出租车司机过去在日本属于技术工种,是年富力强的年轻人主要从事的工作,如今随着日本老龄化日益加重,很多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正成为这个行业的主力军。
但上述的改观,对于缓解愈演愈烈的年龄歧视而言只是隔靴搔痒。
03
国外曾经遇到的问题,如今在中国愈发严峻。
按照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我国人口平均年龄为38.8岁,本世纪末将达到49岁,但目前中国排名前十的互联网公司平均年龄仅有30岁。两组数据中间的年龄差歧视意味着巨大的人力资源浪费。
携程联合创始人梁建章曾在谈及35岁职场天花板现象时表示,员工正常是22岁本科毕业、25岁硕士毕业,从初入职场到独当一面还需要一段适应时间,职业黄金期仅仅10年,真正发挥价值也只有五年左右,这对于企业和个人而言都太短了。
不管是传统制造业还是新兴互联网行业,需求不断更迭下带来的快速人才更替,需要建立在人口红利的基础上。在老龄化日渐严重的时代,这个算法就会出问题。
网络论坛上,曾经有两个海外博士毕业的“码农”夫妻发帖求助,让网友帮他们选择回国在深圳年薪百万的工作,还是硅谷薪水较低但稳定的工作。
论坛上有人给他们算了一笔账:
“深圳年薪百万,扣完税拿到手里76万(含公积金),扣除房贷,养车费用,孩子的教育费用,吃喝拉撒,一年1-2次的平民全家游,所剩无几。要是生俩娃,基本就是月月光的节奏”。
关键国内程序员职业生涯短暂,35岁就遭遇职业危机,这钱拿得并不长久。
而硅谷虽然也有像亚马逊等年龄歧视较严重的公司,但更多的公司很多50岁的码农依然在一线,而且假期福利比较有保障,“活着不累”。
从网友留言的情况看,拥有更少年龄歧视和更长职业生涯的硅谷,似乎得到了更多青睐。这也同时给国内相关行业敲响了警钟。
随着世代更替,新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更注重生活与工作的平衡,而不是一味付出。特别是在人力资源全球配置的时代,高科技人才是各国争抢的对象。如果国内企业不能解决年龄歧视的问题,就不要怪年轻人用脚投票,选择去大洋彼岸。
事实上,无论是日本平成世代不出去工作的“废宅”,还是现在中国互联网上发酵的“躺平”潮流,都是年轻人在呐喊。
打工二代宁可去送外卖也不愿接父辈的班继续打工,结果就是沿海制造业出现了严重的用工荒。
互联网行业35岁年龄歧视,短期是中年人失业,长期来看也会对年轻人的职业选择产生影响——既然35岁就失业,何必再去北上广打拼?

 

公司效率低下,根源不在于员工年龄,而是公司治理问题。优秀且可靠的中年员工,是一家公司的负担还是资源,取决于公司怎么用他们。
不过,年龄歧视是经济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阵痛,对抗35岁歧视,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首先要落实相关的法律法规。2019年IBM战略转型,决定辞退10万名老员工。老员工们奔走相告,联合法律机构对IBM进行了数起诉讼,团结就是力量,最终IBM决定暂缓裁员决定。这并不是资本良心发现,而是美国在1967年就颁布了《雇佣中的年龄歧视法》。我国该项法律目前尚属空白。
其次企业要有相应的制度保障。企业对员工知识更新有要求,本质上是职业技能是否符合发展要求的问题。例如,国企和专业研究所的老教授们都有返聘渠道,袁隆平团队的一个农机站站长李罗斌2002年退休后就被当地市委重新返聘工作至今。
1985年袁隆平对李罗斌说,“农技站栽培技术一流,以后有更好的品种,我都会放到农技站这来试种,我相信你们能做得好。”现在,李罗斌从退休到返聘又工作了19年,为杂交水稻试种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最后,全社会要破除35岁退休恐慌。文章开头提到的给政府写失业求助信的上海男子,后来在就业中心的推荐下,找到了一份工作,但是“做了一个月,觉得不合适,所以没做了。”说明职场人在不同年龄段对自己的定位和心态也要作出调整。
无论在什么年龄,都要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不断学习和调整自己,时刻准备迎来事业的第二春。如国内很多互联网公司离职的中年员工,后来又都加入了这些公司的离职社群,共享经验、资源,共同成长。
没有一劳永逸的工作,只有始终让自己保持竞争力,才能安全渡过中年危机。
就像《酒精计划》中的麦叔,尽管遭遇种种中年不幸,但还是可以在人生的沙滩上尽情起舞。
谁在砸掉中年人饭碗?
梁建章30岁创业,35岁退休,40多岁又重回一线工作至今,就更说明,年龄不是问题,心态和能力才是问题。
参考资料:
[1]《联合国报告称年龄歧视是一项全球性挑战》世界卫生组织
[2]《35岁以下购房才算刚需?合肥房产新政是抑炒房还是甩包袱?》新华每日快评
[3]《工程师红利会释放吗?》经济金融思考
[4]《“用工荒”与“就业难”需同步破解》安徽日报
[5]《“招工难”“用工荒”背后:年轻人“嫌弃”制造业“偏爱”服务业》经济参考报
[6]《BAT“离职圈”生意:阿里+腾讯 专业运作的离职社群》豆瓣

 

转自 : https://mp.weixin.qq.com/s/fHJ6Ab2QutoVD3m3vGdKgQ

不好意思,你很难赚到我们中年人的钱

作者 | 良叔
来源 | 良大师
(ID:liang_da_shi)
个人微信号:liangshu0009(不闲聊)
不好意思,你很难赚到我们中年人的钱

Hi~,我是良大。

前两天一位创业的朋友给我看她的商业计划书,计划书里把中年人当成目标消费人群。

具体细节不透露了,但是我告诉她,以我的观察和理解,如果以年龄作为分群基础,中年人的钱是最难赚的。

当然,我不是说这位创业者一定成不了,凡事无绝对嘛,我只是想从常识的角度来谈谈这个问题。

而且,作为一名中年人,我也挺有资格说说这事儿。









1













中年人不比年轻人,精力没以前旺盛了,不能胡吃海喝乱造一通了,不能乱造,也就意味着没啥商业价值。

酒吧、KTV啥的基本上都是年轻人的天下,不是说中年人不来这种地方,而是变得少了,不瞒你讲,我年轻时,听到劲爆的DJ音乐,都忍不住想要狂扭一通。

但是现在,感觉这些音乐能把我的心肝震出来,就想赶紧逃离回家,好喝上一口枸杞茶来压压惊。

这种地方,中年人来的少了,就算来,多数也是商务上的应酬,要不你请别人,要不别人请你,所谓应酬,就是不得已而为之。

相比较而言,年轻人都是自发性乱造的,我年轻时也这样,经常和朋友AA制,第一场搞完,第二场,第二场搞完第三场……

现在别说AA了,就算有人组局请客,别人也不见得来,这蛮尴尬,常常让请客者热脸贴了冷屁股,慢慢地,也没人愿意请客了。

大家不来的原因很多,人到中年,破事多了,没时间,也没心情,关键是累,身体累,心也累。

年轻时和朋友们喝酒,都是从欢声笑语,喝到豪言壮语,再到胡言乱语,再到自言自语,最后到沉默不语。

开喝时大家都说:“总量控制,就这一箱啊”。

但快喝完时,总会有人提议:“要不再叫一瓶吧?”

此时,马上会有人严词声明:“好吧,这是最后一瓶!”,这种戏码往往会重复上演好多次……

中年人的局,大家不会说这么多台词了,还没怎么喝,就有人要走,有人要去接小孩,有人要去接老婆的,还有人要去接……

留下的,没一会就直接到达沉默不语状态,趴在桌上了。

当然,有人确实是体力不支,有的却是利用中年人的身份为装醉打掩护,但咱也分不清啊,因为我也趴桌子上了。

不管怎么样,中年人的酒,实在喝不动了,酒钱肯定省了不少。

菜钱呢,也老省了,中年人的友情局,不用点太硬的菜。

大家不是尿酸高,就是胆固醇高,剩下的别问,问了就是糖尿病,反正太油腻的东西吃不了,清淡一点,有凉拌土豆丝和花生米垫底,就差不多了。

所以,支撑人去消费的,不仅仅是钱啊,还有体力,以及一颗想乱造的心,显然,对于中年人,这些东西都被岁月没收了。

 

不好意思,你很难赚到我们中年人的钱

 









2













人到中年后,消费观念往往会改变很大,基本上都变成了实用主义者,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很难让他们买单。

前段时间,和几个中年大叔喝茶,不知道怎么就聊到了泡泡玛特上市的事,几位大叔都不知道这是个什么玩意,让我讲讲。

我就把盲盒啊、公仔啥的,给他们稍微讲了一下。

于是他们更迷惑了,表示想不通为啥年轻人非要集齐12个系列公仔才罢休。

 

不好意思,你很难赚到我们中年人的钱

我说,大概就是营销学中的【用户任务】理论吧,其实人家买的不是公仔,而在完成一个让公仔们团聚的任务,而且“12”这个数字,在我们的潜意识中,也是圆满的象征。

本以为这套说法足以震撼到这些中年大叔,谁知这几位还是一副懵逼的表情,其中一位喝了口茶水,发出了灵魂拷问:

“道理我是懂了, 可是他们团不团聚关我屁事咧?”

当然,我也相信泡泡玛特这类玩意的目标人群,一定不是中年大叔,我只是想借此说明,中年人的消费观非常理性。

他们完全看不懂为啥年轻人要排那么长的队,去买一杯根本不具备养生功能的奶茶。

他们也不能理解文和友门前,顶着烈日排长龙的年轻人,“在家吃个冰镇西瓜不香嘛?”

至于抢猫爪杯、AJ鞋之类的事,中年人往往会噗嗤一笑,“我去,还有这事儿?”

事实上,对于中年消费者,就算是顶级的营销人也是绝望的。

曾和一位知名营销专家聊过这事儿,他说:

“现在的营销基本都是这么玩的,用场景或者故事,引发消费者的冲动,再植入社交货币,好让他们发朋友圈,这样就能形成一个营销循环。”
“可是,中年人啊,都不怎么冲动,不管你啥样的产品,他们都是终极三问:
这玩意真有用吗?
这玩意值这么多钱吗?
这玩意和别家比是最便宜的吗?
这终极三问,足以粉碎所有的营销法则……”

听到这里,突然还启发了我,于是补充到:

“嗯嗯,中年人还不爱发朋友圈,就算发,也是赞美公司的那种,发给领导看的……”

那营销专家看着我,仿佛觅到了知音,长长的叹了口气:“唉…….”

不过说句公道话,中年人也不是天然如此,我们也曾经喜欢过虚的东西,但与生活过招多年后,渐渐地我们都被改变了。

去年情人节,我想起来好多年没给良太送过花了,便发微信给她,问要不要送一大棒花去她公司?

结果被她数落了一番:“送花还要问,太没诚意了,怎么不早订?当天订不贵么,一大捧还不得8、9百?……”

随后她说:“都老夫老妻了,算了吧,不用这么形式化了…..”

正当我从自责升华到感动时,她又发来一条微信:

“发个等值红包就行了。”

嗯,中年人的消费观就是这么的朴实无华,且枯燥。

 

不好意思,你很难赚到我们中年人的钱









3













中年人不爱买虚的东西,更体现在不爱买奢侈品上。

知名咨询公司BCG,做过一次中国奢侈品行业分析报告,发现中国奢侈品消费者平均年龄只有28岁。

约58%是18至30岁的年轻人,年轻人绝对称得上是奢侈品的主力军。

而BCG另一份中国高净值人群报告里提到,高净值人群主要是在35-55岁的中年人,两组数据一对比挺有意思。

中年人更有钱,但在消费奢侈品这件事上却比年轻人吝啬很多。

具体什么原因,报告没说,但我猜想,大概就是中年人不太需要彰显身份感了。

年轻人刚刚步入社会,需要在社交圈里扩大影响力,所以那些外在的东西就显得很有价值,一个包包,一个手表,都体现了一句社交暗语:

“这人混得还可以…… ”

中年人呢,年轻时已经都消费过奢侈品了,渐渐地也觉得没啥必要买新的了。

因为到了中年后,社交圈层相对固化了,大家都相识很多年,谁是啥熊样大家都知道,就算是结交的新朋友,也是故交介绍,还算一个圈子,真不需要什么装逼的物件了。

这和财富多少没关系,就算富豪圈里的中年人,也会觉得奢侈品没啥必要。

因为大家对价值的共识发生了转变,大家都混的不差,你戴块新款绿水鬼显摆给谁看呢?

一块名表根本体现不出你的价值,但如果你能引用《经济学人》的很多观点,来评价一下全球经济局势,那你才算牛逼。

其实订阅《经济学人》并不花啥钱,但是你要看懂,就要懂英语,还要花时间和精力去阅读,还要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

这是一种文化资本,这在有钱人的圈子里更稀缺,要知道财富可以通过中奖、内幕交易、继承遗产等方式快速获得。

但是文化资本只有靠时间和精力的累积,不能侥幸获得,也因此更有价值

“物以稀为贵”是很有道理的,在财富不稀缺的圈子里,钱能买来的东西都是不值钱的,反而像“谈资”、“生活方式”那些没有标价的东西才更值钱。

打高尔夫球的人都懂得,一套20万的Honma五星球杆,也许并不比9千多块的TP锻造刀背球杆更有价值。

因为前者只要花钱就能得到,后者却要经过长久的练习才能驾驭,也因此能练就高水平的球技。

要知道,70多杆的球技,才是无价的,那不是用钱能解决的问题。

 

不好意思,你很难赚到我们中年人的钱

 









4













以上写了那么多,就是想说明,对于商家来讲,中年人是块难啃的骨头,你很难赚到足够的溢价。

相比较而言,年轻人才是最好的突破口。

如果你留意一下地铁站,手机端的各类广告,你就会发现,所有的商家都在讨好年轻人。

前两年肯德基爷爷就变身成为银发肌肉哥,引发大众一通议论:

“肯德基准备卖鸭了吗?”

 

不好意思,你很难赚到我们中年人的钱

虽然用力过猛,引来嘲笑,但是肯德基的营销人员思路是对的:现在的消费品,必须瞄准年轻人。

原因很简单,上文写了中年人的消费观,反过来就是年轻人的消费特点:

年轻人更有精力和身体去消费,更有欲望去消费,愿意为故事和情怀埋单,也更有消费的冲动,脑垂体一分泌,手指被上帝牵引,点向支付按钮……

这些特点可都是营销人的下酒好菜,如今很多产品都是刻意为年轻人而生的,盲盒、电子烟、网红餐厅、网红鞋、江小白、小熊家电……

这些玩意无不迎合着年轻人的特质,还给年轻人创造分享朋友圈的动机,也给商家带来更多的商机。

就这点而言,年轻人比中年人可爱多了。

中年人太实际,不好的东西,他们会想:“这玩意又不好,为啥要分享给别人呢?”

好的东西,他们又会想:“这么好的玩意,我自己用就得了,为啥要分享给别人呢?”

嗯,讨厌的中年人,想的太多,消费太少,这德行商家们可不喜欢。

如果你担心年轻人没钱消费,那就是你多虑了。

年轻人是没钱,可是人家身后有6个钱包做后盾,你别忘了,中年人的孩子要不就是当下的年轻人,要不就快变成年轻人了。

中年人是舍不得花钱,但你要相信,他们的子女会帮忙完成这个遗愿,来到世上,消费主义的刀始终躲不过。

每每想到这里,焦虑的营销人都能安心睡个好觉了。

 









5













这篇不是正经的商业分析文章,只是我的一点小感想,而且你最好把消费花钱两件事分开来看。

中年人可能要花很多钱,但是大多都和投资有关,纯消费类占比可能真的不高。

我曾把两年间的消费情况做了一个统计,除了投资类的开销,孩子的教育算是大头了。

什么补习班,特长班,家教……每月哗哗如流水。

这其实不算是一种消费,从经济的角度应该算是一种投资吧。

孩子将来有出息了,最起码能自食其力,不用啃老,怎么也算是一种防御性投资。

是的,中年人很焦虑,没有安全感,所以会通过不断的投资来进行财务优化。

如果从这个方向延伸,你大概能猜想到,这届中年人到了老年应该拥有很强的购买力。

在BCG咨询眼中,这波高净值人群,正在慢慢老去,他们在绝对数量上,是中国年龄层最多的一批人,也是拥有巨额财富的一批人。若干年后,老年人的市场将大到不可思议。

所以,各位商家放心吧,中年人们欠你们的,老了以后就会还了。

 

不好意思,你很难赚到我们中年人的钱

-END-

不好意思,你很难赚到我们中年人的钱

作者简介:良叔,投资人,商业顾问。大学时开始各种折腾,卖过贺年卡、摆过带鱼摊、倒腾过服装店。毕业后,开过饭店,当过职业打假人,后来进了500强在总部做管理。有一天,脑袋一热,又出来创业,现在做咨询和培训,空闲时写写文章。

转自: https://mp.weixin.qq.com/s/uAR1BWE3r12xng6G75XfdA

冯唐:人到中年,不睡大觉

男人的中年危机,似乎又称“男人四十综合征”。

 

我不知道女人有没有,按道理来说也是有的,但女人是四十还是四十五,我没做过类似的研究,不敢说。

但是我非常确定,男人在四十岁左右会出现中年危机,所以简称“男人四十综合征”。

 

广义上讲,是指这个人生阶段可能经历事业、健康、家庭、婚姻等各种层面的危机。

 

 


01

人人都会经历年龄危机
 

我一直觉得自己还是个少年。

 

虽然这么说很不要脸,但是骨子里我一直觉得自己还是个少年,我还有梦想,还有力气,甚至在过去两年体重降了接近二十斤。我现在的体重,比大学刚毕业的时候还要轻。

 

我看到一些人,还是习惯性地说“男生”“女生”,而不是说“老李”“老王”“老张”,因为我不认为自己已经老了。

 

自己感觉还是个少年,还有些少年气,还有很多想知道的东西,还有好奇心,还有很多想干的事。

 

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把自己这块材料再多用一点,如果能把自己用得更好一点,也能让世界变得更好一点,让别人的生活变得更愉快一点。

 

虽然我一直认为自己还是个少年,但我发现世界不是这么想的。

 

一觉醒来,世界不仅认为我老了,而且还认为,比我小十岁的人——很多80后也已经老了。

 

我环顾四周,发现在所谓的文学圈子里,很多过去一块儿聊过文学、文章的,一块儿喝过啤酒的,变成了某某省某某市的作协副主席、主席。如果看医疗圈,比自己大一点的,也有比自己小不少的,都成了教授。

 

忍看朋辈成教授,忍看朋辈成主席,就发现他们不仅是栋梁,而且已经变成前辈了,所以世界认为我已经老了。

 

因为在网上办了一张校友卡——“燕缘卡”,我回北大看一看。

 

北大的校园,是我认为最美丽的校园,没有之一。到北大校园里一看,怎么那么多小学生?我又走了一圈,忽然意识到,不对,他们都是大学生。

 

明白了,是我老了,是我真的老了。

 

另外,你看各种消息,比如,女人五十五岁退休,也就是说,再过五年,我的很多同学就彻底不用上班了。

 

微信朋友圈里,一堆调侃我这个岁数的,好几个人已经把名字改成“年近半百×××”或“年至半百×××”。

 

比如,我还看到腾讯开始劝退高龄员工,所谓“高龄”的定义是1980年到1985年出生的、尚未成为高管的从业者。

 

1980年出生的,已经小我九岁;1985年出生的,已经小我十四岁。可怕呀!

 

某名企是这么说的:“宁愿赔偿十亿元,也要优化七千多名三十五岁以上的老员工。”这是我在网上读到的,“三十五岁以上的老员工”。

 

比如,“四十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凭身份证免费领十个鸡蛋”,这是我亲眼在街上看到的招牌,但是那个鸡蛋,我忍了忍没去领。

 

我在北京常去一家做新北京菜、叫“拾久”的餐厅。这家餐厅在北京已经开了两三年,老板是一个叫段誉的师傅,名字跟《天龙八部》里的段誉一样。

 

段师傅有一次讲他们餐饮业就说:“我们这些70后的老师傅呀……”叨叨说一大堆,后边我就没仔细听,我就对这个称谓——“70后的老师傅”,心里咯噔一声,我这帮人已经变成了老师傅。

 

我的一个HR朋友对我说得更明白,他知道我在招人,说:“冯总,你招人,三十五岁要慎重,四十岁一刀切。”

 

我说:“四十岁一刀切是什么意思?”“就是,四十岁,一刀切,都不要用,再好也不要用。”

 

回想我在麦肯锡的师傅,也是在五十岁之前退休的。所以,哪怕我2009年没有离开麦肯锡,一直干到现在,也是该退休的年纪了。

 

我也在想,我那些文学偶像,比如劳伦斯、雷蒙德·卡佛,除了亨利·米勒一人之外,到了我这个岁数的,或者已经死了,或者很少写,或者不写了。

 

我的文学偶像,比如王小波、阿城,在我这个岁数,基本就动笔很少,或者基本不出书了。

 

所以,不管是从事商业的人还是从事文学的人,到我这个岁数,基本就已经老了。虽然你的内心还是少年,但这个世界已经认为你是个老头了。

 

冯唐:人到中年,不睡大觉

 


02

年龄危机的七个来源

 

 

 01  后生可畏 

 

我们70后是相对幸运的,50后、60后知识结构往往会有欠缺,比如没上过大学,没留过洋,英文不好,或者数学有明显缺陷,但是80后、90后的知识结构和经历结构会比70后更好。

 

那麻烦来了,机器人都来跟人抢饭,如果你不做,比你年轻、比你更便宜的人,很有可能干得比你还好、还快。

你作为前浪,大概率的事件是你会被后浪拍在沙滩上,拍下之后就死了,再也起不来了。

 

听过一个比较忧伤的例子,是一个女生,为了保住工作,连生孩子都不敢松懈。


在被推进产房前,接了老板一个电话,她跟老板说:“老板,你给我几个小时,我生完孩子就马上回来工作,刷邮件,查微信,给您回话。”

 

后生可畏,前浪可怜。

 

 02  高速增长不在了 

 

你可能力气没以前那么大了,精神头没以前好了,你花一定量的时间学到的东西比以前少了,包括大势。

 

新常态增长已经不是两位数的年增长率了,有可能是个位数,在个别行业有可能还是负数,比如影视。

 

这种高速增长,无论是大势还是小势,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体,都不存在了。

 

高速增长不在的时候,你就没有快感了,蛋糕就不能变大了。

 

原来蛋糕越来越大,飞快增大,你哪怕分给别人一块,你自己剩下的也比以前得到的大很多。

 

但蛋糕如果不再变大,甚至变小了,你再分给别人,或别人从你手上抢走一块蛋糕,你手里剩下的已经不如原来那么大,你就产生了危机。

 03  事越来越多,操心的地方越来越多 

 

上有老,下有小,周围有需要你照顾的比你弱的人,领导会期望你是中流砥柱,你的下属期望你能够照顾他们往上走。

 

太多的事,无论是工作还是家,核心词都是两个字——“照顾”。

 04  压力越来越大,工作越来越累 

 

领导把活交给你,然后领导去喝酒、去应酬、去度假了,但是你不行,你要在中间顶着。

 

下边,80后、90后,甚至00后说,老子不干了,老子回去再找一份工作。


出现这种情况,你不能撂挑子,你甚至要把别人撂下的挑子捡起来,因为你是一组人中几乎没有退路的人。

 05  身体越来越差 

 

我们70后以及相当一部分80后赶上过好时候,但是赶上好时候、高增长不好的地方是,拼得太厉害了,拼酒精、拼精力。

 

高速增长带来的压力,在我们身体上开始逐渐显现,血糖高、血脂高、血压高。四十岁以上,一高没有的,比例不超过三分之一。

 

 06  花钱的地方越来越多 

 

在你特别忙的时候有一个好处,就是你没时间花钱,你没时间去领会钱能带来的一些有意思的享受。

 

但是,在你慢慢进入了四十岁左右,时间多了一点,每次你用空闲时间享受点东西,比如茶、咖啡、酒、旅游,你发现都是好东西,花钱可以买到更多的愉悦,花钱的地方就变得越来越多;可是,未来的收入来源反而变得更不确定了。

 

因为你不敢保证,你的身体、精力、机会和过去十年相比是更好还是更差了,你甚至不能保证,你像过去十年一样能有稳定的财富增长。

 

一方面花钱的地方越来越多,一方面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大,心里就产生了焦虑。

 

 07  某种确定性 

 

人到中年,你开始不惑了,知道事业、家庭、婚姻的瓶颈和天花板在什么地方,你出现了倦怠。

 

很多事情你已经做了十年,很多人也已经认识了十年,你知道哪些事情你可以做,哪些事情你做不到。

 

那些曾经给你快感、兴奋感、好奇心的事情不见了,缺少兴奋感就会带来倦怠。

 

冯唐:人到中年,不睡大觉


03

如何解决年龄危机

 

危机的解决办法,是老生常谈,但却是肺腑之言。我自己就是按下面这七点老老实实干的。

 

 01  锻炼好身体 

 

好身体永远是一切的本钱,我没见过一个人身体差,还能够认真地面对自己的危机。

 02  在一个好身体的基础上,持续修炼 

 

修炼自己最能够安身立命的本事,一招鲜吃遍天,比如一些比较专业的东西,像战略思维、战略管理、法律、财务、CPA(注册会计师)、CFA(特许注册金融分析师)、税务等。

 

你要有一个专业不能放下,不能断行,这个专业可以是行业专业,可以是职能专业,也可以是综合的成事能力。

 

继续做,不要认为过了三十岁,过了四十岁、五十岁,你就可以躺在自己已经会的东西上睡大觉,不行的,继续修炼。

在修炼的过程中,你换一个角度会认清,年岁大了也有年岁大了的优势。

 

比如,我经历过,我懂得,一件事会是怎么样的,所以类似的事再临头,我不怕,沉得住气;

 

比如,我经历过,我懂得,我情绪管理就会好很多,不会一出点问题就紧张,不会因为一点小的错误就六神无主,不会一出点什么事就拿头去撞墙;

 

比如,我意识到,我在某方面的技术和智慧还是最高等级的;

 

比如,我认识人,人家对我有信任,后浪还小,后浪还没有建立信任;等等。

 

年纪大的优势,要认清。

 03  “衰年变法” 

 

就像齐白石说的,六十岁之后,我改变画风,做点新的,做点能让人兴奋的事。

 

比如创业,把情况往最坏了想,这个事业、这笔钱你能不能丢?这两三年的时间,你能不能舍?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赔得起”,那创个业,或许两三年之后,不仅解决了你的财富自由问题,也解决了你的中年危机。

 

再比如另类修炼,我做点新的,少年时觉得有兴奋点,但是没有时间去玩的东西,像奥数、佛法、第二三门外语、烹饪、艺术——这些人类已经创造出来的能够愉悦身心的事情,是可以挑一两个自己好好玩玩的。

 

我们现在的生命预期比一百多年前的生命预期翻了两倍,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多做一些以前的人一辈子都做不完的事情。

 

智慧的挑战还是有乐趣的,相信我,能够想明白自己以前想不明白的事,做自己以前做不到的事,还是很开心的。

 

 04  做减法 

 

减少无效社交,不要什么时候、什么人都去陪。

 

减减减,减少工作关系,减少生活关系,减少不能给你带来愉悦的一切关系、事情、产品,把你最有效的时间放到最能给你快乐的地方去。

 

 05  减少日常花销 

 

要想想,一个月最少花多少钱?把钱花在自己真喜欢,也能真享受的地方去。

 

都快五十岁了,不要装,不要装着享受没有快感的东西,如果你不喜欢开车,何必买一辆好车?如果你不喜欢穿漂亮衣服,何必买一身漂亮衣服?

 

已经到了四五十岁,不要装了,要能够说,我就是一个“不要脸的”,就是真实对自己,真实面对自己的内心。

 

我花一块钱能够给我带来一块钱的快乐,那我就花这一块钱;我花一百块钱给我带来一块钱的快乐,那我要想想我这一百块钱有没有更好的地方可以花。

 

 06  认,退居二线 

 

后浪,你不是有精力、有动力、有能力想往上冲吗?好,你冲,我看着你。

 

你能干,你不要叨叨,你上去做,咱们把责、权、利说清楚,我祝福你。

 

 07  回归生活 

 

终于有时间了,多陪陪父母,父母不会长生不老的。

 

我到今天为止最大的遗憾,就是我父亲走得太早,其实他不能算不高寿,他走的时候已经八十三岁了,但是我那会儿总是太忙,陪他的时间太少。

 

所以劝各位,在解决个人危机的时候,把自己多出来的时间花在父母身上,花在最值得花的朋友身上,花在孩子身上。

 

冯唐:人到中年,不睡大觉

本文转载自正和岛,节选自冯唐管理手册《冯唐成事心法》,正和岛作为磨铁图书合作方经授权后发布。

END

比《追光吧哥哥》更油腻的,是酒桌上的中年男人

比《追光吧哥哥》更油腻的,是酒桌上的中年男人

“不用追,已经油得反光了”

最近有一个综艺频频冲上热搜,那就是《追光吧哥哥》。

 

然而和以往上热搜大火的综艺不同,这一回,朋友提起这个综艺,全都是一副吃坏了肚子的表情,告诉我:千万别看,看完以后我连用了三瓶眼药水,才缓过劲儿来。

 

有那么夸张?

 

秉着被勾起的逆反心理,和不信邪的念头,书单君连追了两集《追光吧哥哥》,事后已申请工伤。

 

这哪里是“追光吧哥哥”,简直是“反光吧叔叔”啊。男嘉宾们在舞台上一边尬舞一边挤眉弄眼的样子,真是油腻到反光。

 

更夸张的是,他们对自己的油腻毫不自知,举手投足间,自信到没边,就差把“有没有被哥帅到”几个字写在脸上了。

 

这时候大概有人会问:到底有多油腻,有这么夸张吗?

 

还真有,比如,这位杜淳先生,唱歌唱得好好的,突然一脸正经地开始跳起了广播体操。

 

舞步一起,场外嘉宾郑爽直呼:我的妈呀,淳哥以后混不下去了。见过大世面的金星老师,也尴尬地低下了头。

 

当年以清爽秀气而红极一时的“小虎队”成员陈志朋,则在节目中展现了他自认为迷倒众生的媚眼。

 

只不过,立马被金星姐用白眼顶了回去而已。

 

当年的偶像剧王子,海报被贴在无数花季少女床头的“霸道总裁”明道,居然跳了一支螃蟹舞,现场演示了什么叫“王子变青蛙”。

 

 

怪不得很多网友看完之后,都希望这个节目改名为《去油吧哥哥》。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有男性因为“油腻”被大家嫌弃了,书单君当然反对给男生随便贴上“油腻”的便签。

 

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男性,尤其是中年男性,确实是“易出油体质”,甚至比《追光吧哥哥》油腻得多。

 

比《追光吧哥哥》更油腻的,是酒桌上的中年男人

油腻,是中年男人的一个诅咒

 

小时候,我常常期盼着自己快点人到中年,成为一个成熟稳重的男人。那时,我对中年男人的想象,通常是西装革履,知书达理,成熟稳重里透露着一丝少年气。

 

后来才发现,是我想多了。

 

20多岁以后,我走向了另一个反面,开始变得恐惧中年。害怕自己长出中年啤酒肚、一脸“幸福的横肉”,和满身烟酒气味。

 

而这,就是很多中年男性的现状,本来就容易在外形上显得油腻的他们,要是一碰上酒桌,更是像找到了自己的舞台一样,开始“冒油”。

 

哪怕这个酒桌上,只有他自己。

 

书单君之前有一次,陪朋友去做阑尾炎手术,在病房里陪护了三天。同病房里有一对中年夫妻,女方已经在这里住了好多天,大概是在查肿瘤之类的。

 

他们从东北来到北京就医,男方总是只吃医院食堂里的素菜,晚上睡觉时,两人挤在一个病床上,男人总是会侧着身子,给老婆腾挪出比较多的空间。

 

多让人羡慕的夫妻。

 

初见时我这么想。如果说唯一的问题,可能就是他每顿饭,都要自己配上一瓶小酒喝了。尽管如此,相较于大多数感情寡淡如水的中年夫妻,他俩简直是模范般的存在。

 

然而,没想到,大叔酒劲一上来,我和朋友就直接崩溃了。

 

医院病房里漫长又无聊的时间,通常都是靠着同病房的人相互聊天度过的。但在我们这间病房,聊天很快就变成了那个男人的单方面演讲会,尤其是吃饭时间。

 

小桌一摆,小酒一喝,一讲就是几小时,内容极度重复,来回就那么几件事。

 

话题当然要从痛骂特朗普开始,最好是一边喝着酒,一边看着新闻的时候,痛斥美国、特朗普。

 

这是很多中年男人开启聊天的万能开头,因为它不仅高端大气,而且安全——几乎没有人会持反对意见。

 

国际政治结束以后,话题就变成了“我以前如何如何”,以及“我有一个朋友,他多牛逼多牛逼”。其间不时参杂着对同病房其他人(上至老奶奶,下至小姑娘)的指点和纠正。

 

当然,为了首尾呼应,话题最后还是要在国际政治中结束,然后医院熄灯,男人才满足地酣然入睡。

 

出院以后,那个手术的朋友跟我说:我简直快要疯了。他和我所有的叔叔伯伯都一模一样。

 

这大概,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年油腻吧。

 

有趣的是,再想起那对夫妻,会一边羡慕他们的恩爱,一边叹着气,想要离他们远一点。

 

这就是油腻的特点。它不具备太强的攻击性,也不到令人恨之入骨、咬牙切齿的地步,却会让人本能地敬而远之,忍不住想要避开。

 

我的另一个朋友跟我说,他爸爸近年来也开始变得油腻了。

 

在他小的时候,他爸爸是个骑着酷炫摩托,会送妈妈播黑胶唱片的音响,书架上放着《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的削瘦男人。

 

而现在,他爸发福了,头发开始稀疏,每天只在手机上看今日头条的军事分析,和国产抗日谍战剧。每次和他聊点啥,结论总变成:你这是白左思想,要改。

 

偶尔他忍不住当面说他爸“油腻”时,他爸爸回应说:我都50多岁了,油腻点怎么了,你就不叫我爸了?

 

我的朋友说,他以前绝对想不到,爸爸居然也会变成这样的人。

 

油而不自知,腻而不以为意。好像成为了一些中年男人很难逃开的诅咒。

 

比《追光吧哥哥》更油腻的,是酒桌上的中年男人

油腻茧房,到底破不破得了
 

为什么个性迥异的男孩们中年以后,往往容易走上这样一个趋同的道路呢?

生活、婚姻、文化等外界因素当然会有所影响,可就他们自身的原因而言,大概有这么几点:

 

1.停止学习,对世界已经没有了好奇心。

 

中年男人的事业基本已经稳定,社会阶层的改变上,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可能性了。接下来的人生是平稳可以预见的。家里和孩子的事情也大多都是老婆操心,自己学不学习,对生活也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了。

 

这时候最重要的是什么?大概就是谈资。

 

这时候的男人,更喜欢接收观点,而不是自己思考。于是他们很少再看书,却喜欢看手机上对国际局势的碎片式的分析,并进行一些武断的判断。

 

因为比之质疑和思考,在饭局上斩钉截铁地发表自己(看来)的观点,要显得更有魄力。

 

而这种碎片式的吸纳,不叫学习。它的目的不是为了去弄懂一些自己以前不知道的事情,而真的只是积累谈资而已。

 

没有好奇心,导致不再去学习,因此,看似心系天下,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年油腻男,其实,越来越陷入一种“油腻茧房”里,与外界隔绝。

 

你觉得他油腻,他只会觉得,这个年龄层的都聊这个,这叫时尚。

 

2.好面子。

 

饭桌,是男人夺取面子的战场。武器就是吹牛逼。

 

如果你和一群中年男人一起吃过饭,能够听到频率最高的词,应该就是“我当年”

 

中年的生活太过平坦顺遂,当下的生活没有什么能够讲述的了,于是,话说当年就成重点。

 

差不多频率的,可能还有,吹嘘自己有一个朋友,多么厉害,对自己多好。

 

这既是为了面子,也是为了夺取话语权,让自己占据谈话的主导地位。

 

中年男人一般分两种,事业有成的和落魄不得志的。

 

事业有成的人,平日里就习惯了别人把自己当成宇宙中心,当然要把自信在所有有机会表现的场合里展现出来,并且在饭局中继续成为中心。

 

唯我独尊,是这类中年男人面对镜子时,常暗暗闪出的念头。

 

而落魄不得志的人,职场家庭都已经混得很艰难,经常低头哈腰了,和年纪相当的男性一起吃饭,面子上怎么还能输掉一截呢?

 

经历不够,虚构来凑,说不了自己,还可以说朋友。哪怕那个朋友,他或许只是一面之交。

 

除此之外,教育晚辈也是挣面子的好方法。

 

在同龄人面前吹牛逼,还有吹不过别人的风险,而晚辈,他敢?只能乖乖低着头听我教导。

 

而在酒桌这样的场合教导晚辈,更要大声。因为,那些话看起来是说给晚辈听,其实还是说给其他中年男人听的。

 

在外人眼里,中年男人分两种。两种男人在外面,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当一个牛逼、有面儿的男人。

 

3.自我闭环。

 

其实,这可能才是他们油腻最重要的原因。一个听不进去别人说话,也不想要做出什么改变的人,和装睡的人没有太大区别。你拿他没办法的。

 

假如能听进去,以上那些观点给他们听到,早就做出改正了。毕竟,谁真的想被别人说油腻?

 

可他们往往觉得:我就这样了,不可能再有啥变化了,所以我也没办法。

 

这才是难以去油的最大问题。

 

所以,比起别的,让自己能够听进点别人说的话,开始想要做出点改变,这个念头才是最重要的。

 

而在这之前,让他们认识到自己需要改变,才是最困难的一步。

 

毕竟“油腻茧房”里的中年男人,往往都充满了没由来却又无穷的自信,想要让他们觉得自己有问题,又不太现实。

 

就是因为如此矛盾,油腻中年,才在我们身边如此多见。也因为他们的衬托,不油腻的中年男人,才显得那么的可贵。

主笔 | 轻浊   编辑 | 邹雨 燕妮
图源 |《家族之苦》、《东京家族》

中年男人,正在用炒股干掉“35岁危机”

来源:毯叔盘钱(ID:bigmoneyball)

作者:毯叔

中年男人,正在用炒股干掉“35岁危机”

 

和大家汇报下,前几天,我回东北老家参加了一场老同学聚会。
多年未见,读书时的青葱小伙们,不论是样貌还是精神都不太一样了,不过这丝毫不耽误大家饭桌前把酒言欢,互抒心声。

 

喝的最多的就是老胡,我上次见他还是两年前,当时他在一家本地私企当小领导,整天愁着怎么把收入搞上去,逮到我就各种问赚钱机会。
这次再见面,他明显有一种旧貌换新颜的感觉。
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开始炒股了。
中年男人,正在用炒股干掉“35岁危机”
饭桌上,老胡和我搭着肩,喝着酒,侃侃而谈,从最近的蚂蚁上市,到上半年的得失,再展望下半年的收益,声音越来越大,情绪也越来越振奋。
我忽然发现,老胡入坑后,聚会的这些“老男人”们,竟没有一个不炒股的了。
正所谓,人到中年有点苦,想来想去不如炒股。
中年男人们正在用炒股,干掉所谓的“35岁危机”。
中年男人,正在用炒股干掉“35岁危机”
中年男人有多苦,年轻时是怎么都想不到的。
毕竟,谁年轻时不是斗志昂扬意气风发,总觉得自己能一路青云,升职加薪,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
别说对职场上的“35岁危机”嗤之以鼻,就连财富积累的路径,也压根想不到还有“炒股”这招。
可一旦人到中年,就都不一样了。好像忽然间认清了自己,也摸清了这个社会运行的大体规律。
中年男人,正在用炒股干掉“35岁危机”
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实社会上的大部分工作,都是标准的模块化,只需要掌握相应的技能就能做好。
这个技能,虽然难度有高有低,但终究会在一定时间内学会,再用一段时间熟练。
看看职场上,工作五年的人确实比工作一年的强很多,但工作十年的未必比工作五年的强多少。
不管你强多少,“35岁中年危机”总会准时来到,面对年轻人不再具备竞争力,这也是每个中年人必须要面对的现实。
大学时和我一个宿舍的老李,就是这样一个中年男人。
老李毕业后进了一家房地产公司做财务,工作前几年还干劲满满,很快就做到了财务部二把手,结婚生子,人生向上。
但这几年,房地产行业逐渐萧条,他又到了35岁,忽然发现自己没了上升空间,发展遇到瓶颈。
说是部门领导,但也天天加班到深夜,还要面临后辈年轻人对职位的觊觎。
在外工作压力再大,他也不敢随便辞职。每月几万的车贷房贷子女教育费,一旦断了工作,都不知道从哪付起。
更何况,除了现在这份工作,他也不知道自己还会些什么。
中年男人,正在用炒股干掉“35岁危机”
回到家也好不到哪儿去,父母年迈,孩子尚小,老婆忙碌无话,朋友也很难像年轻时那样聚在一起了,越发觉得生活无趣。
当一个人突然意识到,自己只不过是在走“普通人正常道路”的时候,对中年男人其实挺残忍。
正是在这样的时候,中年男人们发现了一个好东西——股票市场。
看多中国,可以买指数基金;看空中国,可以做空股指期货;
明晰行业,可以买行业ETF;深研公司,可以下注个股;洞察联系,可以组合对冲。
在被现实生活限制多年以后,中年男人终于可以在不受束缚的股票市场里自由翱翔了。
中年男人,正在用炒股干掉“35岁危机”
一旦进入股市,痛苦是什么?迷茫是什么? “35岁危机”又是什么?
早忘了。
所谓“股票在手,天下我有”,大概就是这种感觉。
每一条K线都像心电图,是中年男人们仍在活跃的证据。
中年男人,正在用炒股干掉“35岁危机”
当然,面对中年危机,谁说中年男人只想靠炒股逃避,他们是想把股市变成中年机遇。
人到中年,最靠谱的一个品质就是,自己是几斤几两,掂量得比谁都清楚。
手头是有了点钱,但这些钱,既买不起大房子,也投不了好项目。今天一失业,流水立马断。
眼看着身边的领导同事换了房换了车,自己却依然原地踏步,谁都心有不甘。
心里也有点激情,想创个业,可前怕狼后怕虎,资源不足,能力不够,时机不好,最重要的还是怕失败以后,没有回头路。
就像我的老同学老胡说的,“创业就是玩火,容易尿床。
中年男人,正在用炒股干掉“35岁危机”
那怎么办?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几十万的资金,理财产品看不上,P2P又不敢碰。
想来想去,不如搏一搏,干脆去炒股。
虽然没有巴菲特的资产,但总可以像巴菲特一样把雪球开始滚起来嘛。
而且,在搏一搏的选择上,炒股还有个优势。相比彩民和赌徒,炒股至少有个正经名号。
关起门来努力研究K线跟踪财报,也是一种勤劳致富,给老婆孩子和亲朋好友以财富自由的曙光,充满着正能量的自我感动
中年男人,正在用炒股干掉“35岁危机”
谁让股市就是这样一个神奇的地方,可以让人有一种合法抢别人钱的错觉。
不过,“合法抢钱”,大多数的结果都是“合法被抢钱”。
但就算被抢了,中年男人也不会埋怨,只会怪自己还“不懂”,然后继续修正认知,提升专业技能。你说,工作了以后,还有什么事能让男人们专心学习?想想这也不是一件坏事。
还有更多的中年男人,在经过股市的风吹浪打后,心态都不一样了,不求彻底翻盘,只求不翻船,稍微赚点就好。
老李就经常跟我们说,“现在我炒股,也就求每年多挣个年终奖,不贪心。”

 

大家一致表示同意。
不仅能赚年终奖,炒股作为“第二职业”,还能进可攻退可守。当别人问起事业相关问题的时候,你总可以淡淡喝口茶,然后说“有空搞点金融”,或者“我随便做点投资……”
这样一看,炒股真乃中年男人们面对“35岁危机”,让人生再次雄起的不二之选。
中年男人,正在用炒股干掉“35岁危机”
当然,很多人会说,“股票市场太黑了,有太多内幕交易。”
但男人到了中年,什么世面没见过?职场上生意场上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一点也不比股票市场少。
用我前同事老刘的话说,“放眼全社会的任何行业,都找不到一个比股票市场更公平,更透明、更自由的地方,这才叫真真正正的省心!
老刘去年从我们公司离职,跑去一家金融科技公司做了金融合作部负责人,一开始靠着新鲜劲打拼了一段时间。
但最近跟我打电话,开始透露出想辞职炒股的打算。
问他为什么,他抱怨说原本以为离开人际关系复杂的金融圈,能在所谓互联网公司清静一点。
中年男人,正在用炒股干掉“35岁危机”
但没想到标榜最看重本事的互联网公司,抱团取暖攀关系仍然严重,不是看业绩说话,而是看你会不会做汇报,会不会向领导邀功。
老刘看不上那一套,可又没有办法,只能寄情于炒股,没想到今年还靠着行情在股市小赚了一笔。
两相权衡下,他有了全职炒股的想法,一心想在公平的竞技场上发挥才华。
按他的话说,股票市场上汇集了全中国最优秀的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就算惨点假,至少并不完全是假的,股价和成交量很公平,大家得到的都是第一手资料,并不会因为你怎么样就歧视你,也没有你看不到的地方。
而且,这里没有尔虞我诈,不管你资源多少、人品几分,只要上了股市,全凭实力,干就完了。
中年男人,正在用炒股干掉“35岁危机”
买错了手起刀落,干干净净;买对了还能赢钱,说不定就逆风翻盘了。
相对尔虞我诈的职场和荒诞混乱的人生,股票简直像个优雅的淑女。
男人们在告别了年少的理想后,在中年时又开始厌倦起职场的虚伪。
幸好,在股市里,他们可以重新找到内心的秩序,这个大家眼中最公平的竞技场,永远都在等着一茬又一茬“35岁危机”的男人们一较高下。
▼▼▼
不知道你们身边的情况如何,反正最近几年,我身边的中年男人全都开始炒股了。
无他,还不是因为都遇到了“35岁危机”。
年轻时,大家见面总是吆喝“去打球啊”,或者关心关心“工作怎么样?升职加薪没?”
而现在不管是见面还是群聊,满屏都是“怎么样?今天红了没?能抛吗?
在彼此默契的同步中,仿佛达到了一种共渡难关的心照不宣。
中年男人,正在用炒股干掉“35岁危机”
谁说中年男人不如狗?谁说35岁危机避无可避?
就算外部的世界再压抑,也总有“炒股”这剂良药,刺激着中年男人们顽强地产生应激反应。
中年的苦闷,靠炒股消除;中年的机会,靠炒股寻回;中年的信念,靠炒股支撑。
这么一看,中年男人们炒得岂止是股票,分明是对中年混沌生活的全力抵抗。
K线仍在上下波动,市场仍在震荡起伏,每个炒股的中年男人,都正在拼命干掉“35岁危机”。
不管外面世界如何变化,至少在股市里,炒股的男人,至死都是少年。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2XZKBnx0uevgwcQVXT-Nl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