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阶级:人傻钱多容易割?

国庆长假即将到来,与往日不同,免税店员还没接到加班通知。

 

往年这个时候,已经有一批又一批中国顾客涌进店内,抢购大牌美妆、日本马桶盖和电饭煲。

 

最知名的场景发生在日本。秋叶原电器街全亚洲闻名,到处是拎着电饭煲的中国游客。2015年,一家媒体报道了中国游客日本免税店抢货的盛况,结账排队的长度刚刚有了减少的苗头,对讲机里又传来补货的申请。

 

日本人再爱岗敬业,也没见过这种阵势。于是,免税店成了日本的中国留学生的就业天堂。有中国客人曾一口气就买下了6只电饭煲,原因是这种电饭煲“煮出的饭粒粒分明”。也有人抱走数只马桶盖,在日本媒体采访时,用了八个字形容购买的原因:洁净似玉,如沐春风。

 

中产阶级:人傻钱多容易割?

△日本商店里销售的马桶盖,特地标上了中文标识(图片来自网络)

这些电饭煲、马桶盖并非白菜价,少则两三千,贵点的上万。能够到日本旅游采购,本身就在证明着这些游客的经济实力。

 

还没开始直播带货的财经作家吴晓波这一年到日本开年会,把这一场面记录了下来。中国中产飞到日本买马桶盖,稀罕又有趣,文章当天阅读量就超过了60万。一时间,“马桶盖”成为社交网络的热词,人们有嘲讽、有反思,这样一个东西有必要去日本买吗?

 

不过奇怪的是,马桶盖事件却激发了不少品牌的营销灵感。这一年开始,一波针对中产阶级的消费升级热潮突然袭来。在消费主义的叙事里,中国的中产阶级似乎有着数不尽的欲望,缴纳着数不清的智商税,也背着数不清的贷款。

 

中国的中产阶级似乎是金色的,把他们拎起来抖一抖,就会有金子掉下来。

中产阶级:人傻钱多容易割?

得中产者得天下

从西方到东方,中产阶级一直是消费社会不变的主角,也是现代国家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现代国家的实践也证明,中产阶级数量庞大的“纺锤形”社会更加稳定。

 

他们强劲的消费实力和数量庞大的人群,支撑了零食饮料、日用、汽车、房地产、旅游、教育、健康等产业的崛起。如今耳熟能详的宝洁、可口可乐、福特、美联航等品牌的崛起,都离不开二战后为更好生活消费的中产阶级。

 

中产阶级:人傻钱多容易割?

△苹果直营店前排队的人群(图片来自网络)

在中国,中产阶级的概念出现还要到2000年以后。前一年,上海一家报纸对上海市家庭收入进行了社会性分析调查,调查发现6%的家庭年收入超过12万元。法国媒体随即感慨,“中国历史上,人们第一次看到出现了一个中产阶级的诞生”。

 

改革开放20多年,东南沿海地区经济迅速发展,个人财富急剧增加,一个相对富裕的阶层已经形成。他们从事白领职业、收入较优越、有的也接受过高等教育。这些中国社会的“新面庞”,还没有一个准确的身份。直到20年后,他们才被命名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人以群分的社会格局中被划归起来。

 

研究学者也思考了20年,“小康”过后的中国人,会到哪里去。

 

于是,“中国中产阶级”浮出水面。学术界对“中国中产阶级”的界定不一,普遍共识是社会中等收入人群。在所有描述中国中产报告中,一个普遍的共识是“中产阶级对消费本身价格的敏感性相对较低”。

 

新兴的中国中产阶级有着与父辈迥然不同的消费理念与习惯。直到2000年前后,实用和耐用还是中国消费品的最大美德。中国中产在消费上更追求精致的个人体验,以及更多社交和心理上的意义,为此也愿意付出更多的溢价。

 

马桶盖事件中,小小马桶盖,上不得台面,但关乎个人每天的生活体验。

长时间以来,中国的商业似乎没有做好服务中产阶级的准备。在2000年前后,一个城市白领想要请朋友去一家“平价又有格调的西餐厅”,多半还要约着前往楼下的麦当劳或者汉堡王。

 

中产阶级:人傻钱多容易割?

△电影里刻画的中国中产阶级形象充满高级写字楼,香槟,五星级酒店,海岛度假等元素。(图片来自电影《杜拉拉升职记》、《非诚勿扰2》)

即便是到了2015年,一个中产阶级想要有一些符合身份的日用品,会发现身边只有一种选择:昂贵的进口品牌。无印良品在日本是平价商品,但在国内,动辄数百元的单价又使得家庭年收入数十万的城市中产,也得咬咬牙才能去买回一套床上四件套。

 

因此,巨大的消费落差让中产阶级的商业价值被发现。这一年,麦肯锡发布的一份报告更让中国中产阶级成为全球投资者眼中的“香饽饽”。文中提到,中国中产阶级数量已经超过美国人口总数,到2022年消费商品和服务额度有望达到3.4万亿美元。

中产阶级:人傻钱多容易割?

中产阶级:人傻钱多容易割?

2018年,一包榨菜让中国制造集体“裂开了”。

 

财报发布,涪陵榨菜的毛利率高达57.4%,这一数字在10年前是32.9%。如何做到的呢?涨价。

 

2008年开始,在产品没有明显变化的情况下,涪陵榨菜持续涨价12次。

 

“价格不敏感”的中产阶级,并没有留意到涪陵榨菜的“小动作”。相反,通过持续不断地市场活动,涪陵榨菜从“平民榨菜”变身“中产阶级健康补盐代言人”。

 

中产阶级:人傻钱多容易割?

△涪陵榨菜的对外宣传强调其定位为“运动补盐好搭档”(图片来自网络)

涪陵榨菜先是将包装更换为更具有设计感的脸谱,此后又将自己与法国酸黄瓜、德国甜酸甘蓝并称“世界三大腌菜”。另外,还不断强化自身健康形象,在全国各地赞助了多场有“中产阶级广场舞”之称的马拉松赛事,宣传通过榨菜健康补盐的理念。

 

看起来,满足中国中产的需求居然如此简单:包装概念、然后涨价,就能成为中产消费品。

 

与涪陵榨菜同时出现的,是潮流品牌Supreme发布了“潮流新品”,在一块普通建筑板砖上印上Supreme品牌标志,价格被炒到了1000美元,并在社交网络上供不应求。

中产阶级:人傻钱多容易割?

△eBay上Supreme板砖的售卖页面(图片来自网络)

凌晨4点的星巴克也因一只猫爪杯被点亮。2019年3月,星巴克在中国限量发售2500只猫爪杯。这只杯子引发彻夜中产阶级彻夜排队,身价从199元被炒到了上千元。

 

紧接着,一张商场里“百米冲刺”,手机跑掉了也顾不上捡的图片火爆全网。不是丧尸来了,而是优衣库与KAWS联名的潮流服装开始发售了。中产阶级们连滚带爬冲进门店,成捆带走带着人偶图像的T恤,门店里模特上的衣服也被扒光。

 

中产阶级:人傻钱多容易割?

△优衣库抢购盛况(图片来自网络)

40年代为解决太空飞行中饮食的液体膳食替代品,原本是人体生存所需的“低配”。打上健康标签成为中产阶级的“代餐”,身价上涨数倍。

 

营销公司的门槛被厂家踏破,似乎只要挂上品牌、健康的名义,什么都可以高价卖出去。

 

健康、轻奢、联名,成为了收割中产阶级的三板斧。

 

媒体探访过一些在外卖平台上制作出售“轻食沙拉”的餐饮店铺,发现这些主打健康概念的蔬菜和粗粮沙拉,平均要比正常餐食的价格贵20%左右,而成本则相差无几,甚至更低。

 

而任何一个商品,只要包装上加一个“轻奢”的概念,放两朵永生花,价格就是从义乌国际商贸城进货价格的数倍以上。

 

联名则是最新的收割手段之一。大品牌之间互相联名跨界,一开始是为了丰富产品线、互相借势,然而搞得多了,就变成了互相搭便车,只要是联名,就能堂而皇之卖高价、搞限量。

 

比如喜茶就深谙联名营销的真谛。近一年来,喜茶曾与巴黎欧莱雅、多芬、M&M、百雀羚、科颜氏、大英博物馆等品牌进行了跨界联动。最近,又与阿迪达斯合作出了一款名为“多肉葡萄紫跑鞋”的运动鞋。但新鞋发布后就遭到了消费者群嘲,“难以直视” ,“颜色太土了”,“穿去喜茶就是全场最傻的崽”。

 

中产阶级:人傻钱多容易割?

△引发争议的“多肉葡萄紫跑鞋”(图片来自网络)

“不惧年龄都要赢,姐姐都涂梵蜜琳”,前段时间,跟随《乘风破浪的姐姐》一起被记住的还有梵蜜琳“贵妇膏”,整套保养护肤品最低790元起售,内含8克“贵妇膏”。据媒体报道,梵蜜琳的生产厂家的网店里,“贵妇膏”按斤卖,平均每克0.23元。

 

“多肉葡萄紫跑鞋”,“贵妇膏”口碑双双扑街,销量也受到影响。问题出在哪里?

中产阶级:人傻钱多容易割?

上有老、下有小,中产阶级的脆弱

作为新中产阶级的一员,冯佳没心情参与猫爪杯、喜茶的狂欢。

 

时至今日她还在复盘,当时的选择哪里出了问题。冯佳是一名理财经理,从2011年互联网金融行业刚刚起步的时候,她就进入了这个行业。她自认为选择产品与公司都很谨慎,也知道行业处于发展期,难免会有坑。“E租宝”曾经找过她,但是一看到借款人数数量,她就知道这平台不靠谱。

 

加入杭州某服务新中产阶级的理财平台后,她陆续将父母的养老金、自己的存款和亲戚的理财资金投入公司,前后有几百万元。2018年7月一个寻常的清晨,同事告诉她,“老板联系不上了”。

 

冯佳当时双腿就使不上劲了。终究还是没躲过。

 

在那一年,数以万计的家庭数十亿的财富,突然蒸发。体面的中产阶级一夜沦为难民,除了穿上还钱的T恤睡在P2P公司的楼下,他们发现自己无计可施。

 

据媒体不完全统计,2018年网贷行业问题平台涉及金额超过千亿元。全年平台数量减少了1219家。被发现问题平台数量占比达到51.45%。

 

中产阶级:人傻钱多容易割?

△某网络理财平台向用户推送的通知(图片来自网络)

再早些时候,一篇26000字的文章,尽管阅读需要一个小时,仍然收获了上百万的阅读。这篇名为《流感下的北京中年》撕碎了中产阶级的外衣,作者记录了岳父从感冒到去世的29天的种种,让人发现,一家人变为中产需要数十年,回到从前只要几十天。

 

“我们估算了下,家里所有的理财、股票卖掉,再加上岳父岳母留下来养老的钱,理想情况下能撑30-40天。即使卖了东北老家和北京的房子,也只够ICU里呆50天,50天之后就彻底不行了。”

 

作者家庭可调动资金100万,还有两套房,短时间内能找到医疗圈人脉,这一条件已经超过许多中产阶级。

 

除了老人健康,中产阶级们还需要担心小孩在幼儿园是否安好。

 

能把孩子送进朝阳区管庄红黄蓝幼儿园国际部的家长,都是北京的体面中产,一年十几万的学费是入门门槛,已经超过北京大多数幼儿园的水平。

 

但家长们还是在小孩身上发现了针眼,还在视频里看见,老师在给孩子喂不明白色药片。

 

中产阶级:人傻钱多容易割?

△郑智化作品《中产阶级》歌词(图片来源:网易云音乐)

有人调侃,“中产的世界里,到处充满着被收割的忙碌。上午要去跑路的P2P公司静坐示威,中午怒骂幼儿园虐童、晚上回家,五星级的家塌了。”

 

其实中国的中产阶层并不算富裕。购房、养老、就学等方面的重重压力,让中产阶级在风险面前脆弱得不堪一击。

 

之所以他们呈现出“出国采购”的疯狂,不是因为人傻钱多,恰恰相反,是他们希望用有限的预算购买质量可靠的商品,为此,他们愿意支付一部分溢价,但并不是傻子。性价比的“性”里还有品牌和心理认同,但过了那个价,超出性价比,敏感的中产阶级也会调头走掉。

中产阶级:人傻钱多容易割?

拼多多与免税店:中产阶级的“两面性”

中国中产阶级对个性化体验、心理认同的追求和自身的脆弱性,造就了中国中产向上要好、向下要省的双重属性,这种两面性共同构成了中产阶级消费的底色。

 

中国的中产阶级在意品质和价值,相比数百元的手机,华为P40 和 iPhone 11 是首选;相比几十元保养品,更愿意选择神仙水。如果只看这些,会觉得似乎中产阶级的消费力无穷无限。

 

中产阶级:人傻钱多容易割?

△免税店里排队的中国顾客(图片来自网络)

中产阶级:人傻钱多容易割?

△ 日本街头的中国旅行团(图片来自网络)

但别忘了免税店门口排队的人潮。在购买时,中产阶级们会选择更便宜的员工折扣、电商、免税店、代购海淘等渠道。

 

近年来品牌服装、数码销售仍然上涨,但线下商场转型侧重餐饮、电影的背景也来源于此。今年全国最火爆的航空产品“随心飞”,主力消费人群就是城市白领。同时,从发达国家与地区的实践来看,航空里程累积、信用卡积分等都是吸引中产阶级客户的必备选项。计算积分积累和兑换规则,也往往是办公室白领的热门话题。

这种消费习惯,还能在免税店与拼多多的火爆中一窥究竟。

 

据统计,2019年中国免税品行业规模超过400亿。2020年,随着政策放宽,免税行业在旅游业一枝独秀,成为唯一在疫情中冲出重围,逆势生长的旅游板块。中国国旅直接将证券名称更名为旗下免税业务“中国中免”,今年以来股价上涨超过150%。而各大线下百货集团,也挤破头皮,要争取一张免税牌照。

 

中产阶级:人傻钱多容易割?

△中国中免股价2020年5月至今上涨近4倍。(图片来自网络)

在韩国、日本、澳洲,航空公司甚至已经推出了“伪出国”漫游服务,消费者在同一机场起降,目的就是为了有资格进入免税店消费。

 

这也解释了拼多多为什么能够出圈。在2019年启动“百亿补贴”之后,平台投入现金实现的补贴,使得中产阶级不必趁着出国的机会,也能在线上随时买到“免税店价格”的商品。

 

这自然是一步市场上的好棋。拼多多与其他企业不同,拼多多过去积累的白牌工厂店、农产品店铺未必能有效吸引中产阶级,但是百亿补贴的大牌化妆品却可以,因此,从低向高前进的拼多多,恰好抬头遇到了中产阶级。

 

中产阶级:人傻钱多容易割?

△有“中产大本营”之称的知乎接入拼多多平台商品。(图片来自网络)

据第三方研究机构数据,拼多多“百亿补贴”2020年下半年单日GMV平均达到7.3亿元,还在7月中旬创下历史新高,达到27亿元。甚至今年每当苹果有新品发布,就有消费者开始要求拼多多“安排”。

 

拼多多的策略奏效后,阿里、京东、苏宁等电商平台也纷纷跟进推出“百亿补贴”,以此稳固或吸引中产消费者。

从免税店排队到向拼多多低头,中产阶级的消费两面性此刻体现得淋漓尽致。

中产阶级:人傻钱多容易割?

先尊重生活,再尊重中产

从免税店到拼多多“百亿补贴”,二者能受到中国中产的欢迎,核心就在于“正品、简单低价”。

 

有趣的是,二者虽然是线下、线上不同的商业场景,但是有着相同的业务逻辑。

 

税务部门相关文件里,曾明确规定免税店的经营模式,“中国免税品公司以统一含税价向生产厂家购货,再调拨给免税店,并存入经海关批准的免税店专用保税仓库。售出货品后凭单证办理退税。”

 

在普遍的认知中,免税店的“便宜”来源于税款的减免。实际上并非如此。

 

根据上海机场与日上免税行签订的合同,从2020年到2025年,日上上海需要把42.5%的销售额作为“租金”交给浦东机场,或者7年中给浦东机场410亿元作为保底销售提成,两者取其高。

 

中产阶级:人傻钱多容易割?

△ 各地机场免税店租金均远高于市中心(图片来源:面包财经)

也就是说,如果消费者花费1000元用于购物,有425元给了机场。即便是这样,免税店依然赚得盆满钵满,消费者本人购买商品也更便宜了。

 

事实上,低价的核心关键点是,免税店从厂家直接拿货,省掉了一系列的中间商。消费者相当于直接从一级经销商处消费。机场类免税店客群质量高、吞吐量大,规模采购又进一步降低免税店采购成本。不仅如此,免税店还会通过累积消费积分回馈和购买组合包装等形式,将高销量带来的厂家“返点”回馈消费者,进一步降低价格。

 

在拼多多“百亿补贴”的场景下,平台提供的补贴类似免税店抵消掉的税款;一级经销商、厂家直接开店,为消费者提供正品、低价的商品;早年拼多多曾遭受假货质疑,也引入“假一赔十”机制打消消费者疑虑;最后通过平台大批量的销售,进一步提升与厂家的议价权,降低价格回补消费者。

 

中产阶级:人傻钱多容易割?

△拼多多“百亿补贴”商品。(图片来自网络)

这一模式也有隐忧,低价势必会对品牌的其他渠道产生冲击。为了平衡渠道间的利益,即便免税店只有一部分往来国际的飞行常客、游客能够光顾,部分品牌还是要强调,免税店只有专供款。

 

同时,过去1年多,也有多家品牌发出拼多多平台“未授权”声明,试图缓和渠道与渠道之间的矛盾。

 

品牌与渠道,渠道与渠道之间的博弈尚未有结果。毫无疑问的是,沉迷于免税店购物的中产阶级,已经在商业竞争中找到了拼多多这样的新机会。

 

而那些“收割中产”的创意和营销之所以失败,原因恰恰在于没有尊重生活的本质。衣食无忧采购自由的永远是极少数,即便是今天基数越来越大的城市中产,也仍要在职场和生活中不时低头。中产阶级“向上要好、向下要省”双重属性交织,矛盾又统一。

 

因此,要给中产阶级创造“更轻松生活”的机会,而不是制造“概念的幻梦”,才能真正服务好他们。

 

中国的中产阶级会穿着10元钱的拖鞋,也会开70多万的特斯拉,会在免税店里排队买马桶盖,会深夜偷偷打开拼多多,也会为了孩子的补习班一掷千金。这才是真实的消费、真实的烟火。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_ILx_sci9iWIkMmIdR9bkQ

火爆全网的筋膜枪,戳破年轻人的中产幻觉

来源 | 新周刊(ID:new-weekly)
作者 |  张家明

火爆全网的筋膜枪,戳破年轻人的中产幻觉

筋膜枪,中产精英的保健神药。/ 《做家务的男人》
“为什么还不来找我做广告?!”“这个世界怎么了?!”“是我站得还不够高吗?!”
 
在几乎所有微博大V都在发筋膜枪广告的壮观情势下,那些还没接到广告邀请的博主,终于心态失衡了。
火爆全网的筋膜枪,戳破年轻人的中产幻觉
对于一个大V来说,没有接到筋膜枪广告,简直就是奇耻大辱。/@二逼瓦西里
 
最近一段时间,无论是岁月静好的情感博主,还是胸怀天下的公知博主,抑或是偏安一隅的美食、游戏博主,几乎全都投入“筋膜枪”的蓝海,在其中乘风破浪。
 
筋膜枪成为继电动牙刷后,又一个证明微博博主们带货能力的试纸。一夜之间,仿佛所有人都开始用起筋膜枪。
 
前段时间,在罗永浩的第二次带货直播中,某款筋膜枪的销售额直达489.6万元,是当场最火的产品。这一成绩给运动品牌如何撕开大众市场提供了启发。
 
据36氪,2019年最受读者喜爱的年度科技产品TOP10,筋膜枪排名第五,仅次于AirPods Pro、两款vivo手机和一款VR眼镜。
火爆全网的筋膜枪,戳破年轻人的中产幻觉
 
筋膜枪摇身一变,从健身人士的“社交货币”,成为广大社畜的“精神向导”。
 
但动辄上千元一把的筋膜枪,真的有那么神奇吗?它是不是互联网时代下,人们又一项心甘情愿缴纳的智商税,恐怕我们还得打个问号。
 

筋膜枪,新时代的电动牙刷

抛开微博大V们言辞恳切、文采斐然的营销软文,筋膜枪,其实就是一个手持电动式按摩器,主要作用就是放松肌肉筋膜。
 
什么是筋膜?
 
简单来说,筋膜就是覆盖在我们肌肉、骨骼、器官和神经上的结缔组织,它就像润滑剂一样,帮助我们的身体做姿势运动。
长时间的肌肉运动会造成筋膜粘连和损伤,由此带来筋膜炎、骨骼肌疼痛、腰肌劳损等多种疾病。
 
筋膜枪的原理,就是通过高频率震动,打散粘连筋膜,加速血液循环,放松肌肉组织。
 
同样地,筋膜球、泡沫轴等小道具也是用这样“压迫刺激点”的原理来达到肌肉放松的效果。
火爆全网的筋膜枪,戳破年轻人的中产幻觉
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中,丁当在训练结束后独自滚泡沫轴。
 
但筋膜枪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高强度的震动频率、幅度和可调节的按摩头,能帮我们省下不少事。它更像是一位随叫随到的“私人按摩师”。
 
当你连续运动几小时,或者在办公桌前端坐一天后,肩颈腰背僵硬酸痛,此时随手打开筋膜枪,将其对准身上胀痛处,任由按摩头在身上肆意游走,把肌肉中的乳酸驯服得瞬间没了脾气,立刻逃离你的身体。
 
“片刻之间,腰也不酸了,腿也不疼了,一口气能上五楼了。”——这是没用过筋膜枪的人,在经过众多花式软文的洗脑后,对筋膜枪效果的乐观想象。

火爆全网的筋膜枪,戳破年轻人的中产幻觉

长时间久坐,你的肌肉其实也在运动
 
在大V们的花式文案中,筋膜枪简直就是健身环的最佳伴侣、静止系人类的伟大福音,两性关系的粘合剂、懒人的撸猫神器、大爷大妈的泡脚盆。
 
一连串新颖的概念,是筋膜枪从健身领域走向职场家庭,从“不差钱”人士的高奢品,转为都市男女必备玩物的主要原因。
 
筋膜枪,就是健身领域的戴森。
 
但如果深究其技术含量,筋膜枪可实在不能和戴森相提并论,后者拥有分布于全球的数千件专利,而前者的核心,就只是一个会震动的电机。
 
如此看来,筋膜枪,又是新时代的电动牙刷。
 
筋膜枪原本只是流传于国外运动界的小众治疗设备,国内厂商在去年电动牙刷的热销中得到启发——原来我们的国人如此热衷于手持式震动设备。
火爆全网的筋膜枪,戳破年轻人的中产幻觉
筋膜枪是NBA球星的宠儿。
 
层出不穷的国产筋膜枪开始打入中国这个魔幻市场。它脱离健身房,走进各种热门综艺,占据几乎所有领域博主的广告位,使用场景也扩散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去年电动牙刷大火之时,自媒体人@卢诗翰曾发表一篇文章《没有一个大V,逃得过电动牙刷》,来调侃分析电动牙刷的营销套路,一年过去了,电动牙刷的风潮刚刚退去,微博大V又再次被筋膜枪“绑架”。
然而,比起电动牙刷,筋膜枪的具体情况又更复杂。
 
电动牙刷的清洁能力是经过口腔专家认证过的,价格撑死也只要几百块。但筋膜枪市场鱼龙混杂,价格从几百到几千不等,而实际效果,目前来说,却只存在于营销号的口口相传中。
 
筋膜枪是否真有想象中的神奇效果,它的效果又能否配得上它的价格,一切都尚未可知。

 

火爆全网的筋膜枪,戳破年轻人的中产幻觉
电动牙刷,花最少的钱买来精致感。

 

贵,就是筋膜枪的原罪
筋膜枪的实际效果,可以说是个玄学。
 
在那些欲扬先抑的营销话术中,它的实际效果,自然是刀枪剑戟都无法匹及;在那些抢先吃到螃蟹的使用者眼中,它也是让人通体舒畅,一枪在手,不再寂寞。
 
想通过筋膜枪赚钱的人,千方百计地夸大它的效果,而交了智商税的人,也大多不会愿意承认自己交了智商税。于是,筋膜枪实际效果究竟如何,便成为一个斯芬克斯之谜。
 
一位健身房的工作人员曾接受媒体采访,说自家的筋膜枪可以缓解肌肉酸痛,有塑身效果。通过筋膜枪舒缓小腿肌肉,腿围立刻会有两到三厘米的变化。
 
这一说辞立马遭到专家的驳斥,南京市第一医院康复科副主任程凯就说:“单纯通过振动的治疗原理,对肌肉、肌腱或者关节周围的软组织起作用,应该不会有太多的瘦身作用。”
火爆全网的筋膜枪,戳破年轻人的中产幻觉
想用筋膜枪塑身,那真的是为难它了。
 
这一解释想必会让很多困扰于“小粗腿”的朋友感到失望。但对于单纯只想让筋膜枪缓解肌肉酸痛的产品用户来说,它又能起到多少治疗效果呢?
 
北医三院运动医学科前物理治疗师黄涛,曾在果壳网上发表一篇文章,表示“目前国内外都还没有直接的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筋膜枪的有效性”。
 
但通过原理相近的震动泡沫轴实验研究,我们可以推出:通过震动局部组织来缓解延迟性肌肉酸痛,确实有一定的康复效果。
 
只不过,人体系统极其复杂奥妙,震动疗法也还没有十分成熟,筋膜枪的长期效果还有待进一步实验研究。
火爆全网的筋膜枪,戳破年轻人的中产幻觉
B站上有很多筋膜枪测评视频。
医院里也有一种用于治疗疼痛的筋膜枪,但它属于医疗器械,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而且对筋膜枪的各项参数也有严格要求。
 
随着近年来筋膜枪的愈加火爆,国产筋膜枪品牌扎推面世。有的直接仿制、抄袭国外品牌;有的直接用曲线锯(一种用于切割金属的装修工具)改造而来;有的甚至连国家质检都没有,就投入市场售卖。
 
这些未经验证的“筋膜枪”,一旦流通到用户手中,会造成什么后果,我们无法想象。
火爆全网的筋膜枪,戳破年轻人的中产幻觉
为了安全,消费者会尽量选择大牌筋膜枪,但这也意味着昂贵。/Youtube
 
另一方面,由于筋膜枪的强烈震荡冲击,如果使用者操作不当,也很有可能造成人体的二次伤害。
 
简单来说,筋膜枪有一定效果,有多大效果还未可知,但瞎用很有可能出事。
 
即便你忽略以上一切安全隐患和未知效果,筋膜枪的价格,也可能是你很难跨越的一个关卡。
 
枪、轴、震动电机三件套的简单组合,就能叫价几百上千元,筋膜枪的利润空间可想而知。
火爆全网的筋膜枪,戳破年轻人的中产幻觉
筋膜枪的技术门槛比较低。
 
在现代商品市场上,只要一件商品的价格超过大多数消费者的承受能力,我们就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它是自带原罪的。
 
一样类似于老爷爷捶背器的传统生意,通过互联网的手法重新包装上市,就从“寻常百姓家”飞出,成为上千元的中产消费品,这也是它一直以来饱受争议的原因之一。
 
“筋膜枪到底值不值得买”,这已经是一个脱离日用语境的小资问题。
愿意购买它的人,根本不屑于和你讨论这个问题,因为他们的消费主张从来就是“贵有贵的道理”;不会购买它的人,压根也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他们更关心的是与自己银行卡存款相关的生计问题。

 

火爆全网的筋膜枪,戳破年轻人的中产幻觉

《这就是街舞》联名限量款筋膜枪,发布当日成交额达149万元。/《这就是街舞》

 

筋膜枪,年轻人的中产门票

如果说健身代表着一种阶层,那么筋膜枪就相当于固化阶层区隔的粘剂。
 
你必须有足够的休闲时间和运动精力,才能从容不迫地走入健身房。若此时你手上还拿着一把“大巧若拙”的筋膜枪,则又显得比其他人更加精致些。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中产思维。
 
成为中产,在十几年前就已经根植在中国人的脑海中。社科院2005年做过一项关于中产的调查,结果显示,有将近一半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属于中产阶层。
 
“没多少人愿意被拱到金字塔顶端,更没人愿意被打入庞大的底层”,中产的定义和附属品对于私人生活越来越重要。
 
震动式小家电因其“看似无用也有用,说它无用也有用”的特性,无形之中成为新的中产阶层代码、弥合金字塔顶端和底层之间缝隙的精神法宝。
 
火爆全网的筋膜枪,戳破年轻人的中产幻觉
小家电符合中产对于生活仪式感的追求。/《当你沉睡时》
这样的讨论,在去年电动牙刷的元年曾经有过一轮,如今,代表着“轻奢”和“品质生活”的电动牙刷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的中产需求,更加“昂贵且精致”的筋膜枪开始进入我们的视线。
 
据去年淘宝双十二发布的《90后惜命指南》,筋膜枪的销量在三个月内提升了300%。
 
与其说这届年轻人更加惜命了,不如说,他们更加迫切希望晋升成为中产阶层。
 
平时光鲜亮丽的大V们,都跟约好似的同时推荐起筋膜枪,文字之间情真意切,仿佛一直将我们的美好生活放在心上。
 
而我们要做的,只是打开链接、领取优惠券、点击下单按钮,只需花费上千块,中产生活的门票就跟着那把筋膜枪送入你的家中,这又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资料:
《真尴尬,我关注的博主全都在推荐电动牙刷》新周刊
《没有一个大V,逃得过电动牙刷》卢诗翰
《一线大品牌半价抢,罗永浩疯狂补贴只为“交个朋友”》财经网
《从徒手到器械,运动后的肌肉放松不可不做》澎湃新闻
《火爆健身圈的“放松神器”筋膜枪,是智商税吗?》果壳
《为什么你需要筋膜松解术?》HYPERICE海博艾斯
《健身房“网红”出圈记》锐公司
《健身房中的“戴森”:筋膜枪走红史》GymSquare精炼
《99就能买到的筋膜枪,罗永浩凭什么卖899?》蛋解创业
《筋膜枪,到底值不值得买》城年属马
《中国,一个新兴阶层的诞生》新周刊
Does FasciaBlasting Work and Is It Safe? Healthline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tksDLL8hveAHTy1TlhisPg

中产阶级消亡史

中产阶级消亡史

作者 | 老油条
来源 | 非凡油条(ID:ffyoutiao)
01
7年前的伪中产焦虑
这两天,一篇名为《负担过重:让越来越多的中等收入者成为“伪中产”》的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
这是我能在公开的期刊论文中,找到的最早一篇,也是唯一一篇以“伪中产”为名的文章。而且这篇文章竟然是在2012年发布的,实在是没想到,原来7年前伪中产概念就已经出现了。
 
其实这篇文章的体裁也称不上论文,只是一个记者对若干城市居民的采访汇总。但我相信很多人都会对这篇文章里的主人公们有深切的共情。
第一个接受采访的,是北京的一位外企女白领:
“工资是她的主要收入来源,每月扣完各种保险、所得税后,拿到手里的有9300元左右。好在去年个税起征点提高了,她每个月少交了500元左右的个税。
 
收入看起来不低,但工资跟不上物价,而且公司每年经过严格的考核评比,只有评级靠前,工资涨幅才能超过10%。
 
生完孩子后,有好几个月没有工作,收入也少了不少。而且她在2007年A股暴涨时随大流入市,投进的10万元,现在缩水了一半。”
这位女性所展现出来的伪中产焦虑,一直到今天都可以说是非常典型的。
 
收入渠道单一、上升管道瓶颈、女性育儿成本、投资被割韭菜,谁看了都替她感到难过。
中产阶级消亡史
这还是2012年,4万亿大放水的余波还没有过去,互联网大厂迅速扩展成型的年代。很多现在吆五喝六的公司中层,就是在这个时候混履历的。
 
但外面的世界越是烈火烹油,没能突破瓶颈的人就越是郁闷,也在情理之中。
这对应的是收入焦虑
第二个采访对象,是哈尔滨的一位医药销售:
“08年从哈尔滨某知名大学食品工程专业毕业后,进入一家食品企业做质检,每天化验油脂、酸度、过氧化值,日子平平淡淡,待遇也平平淡淡。
 
几次跳槽对口岗位,收入一直也就是2000左右,而且学不到新知识,毕业之后没有什么成长。后来就回到了哈尔滨做医药销售,收入到了3000,感觉每天都能有成长,有积累,他盼望着早点进入中产行列。”
这位东北小伙的经历让我又一次想警告各位,千万别学生化环材,毕业以后也别干相关工作。对口工作每天做做化验,学不到新东西,变成公司基层的一个工具人,在这些行业是非常正常的。
 
他原来的焦虑放在今天也很普遍,从事事务性工作的中产,看似有高学历、稳定的工作,但你根本不知道这么无聊的工作什么时候是个头,也觉得自己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
这对应的是上升焦虑
第三个采访对象,是一个海口的按摩店老板:
“做个体生意不容易,平均算下来,一个月能赚7000多吧,生意很不稳定,到现在还只是一个人做。
 
每个月花销不小,除了房租和店里的设备更新,还有自己、父母养老、老婆孩子的生活费,每个月剩余寥寥无几。现在父母年事已高,万一有个大病小灾,找钱治疗都头疼。”
这位按摩店老板还不是海口人,是外地去“海漂”的那一路,让人有理由怀疑是个东北人。在后面的采访中,他还吐槽了海口的房价,觉得自己这样的外来务工人员根本不可能在海口买房了。
 
买房对他来说可能还只是个遥远的幻想,更现实的焦虑,源自一个顶梁柱对家庭可能遭遇的变故的无力感。
这对应的是风险焦虑
02
什么中产值得焦虑
从2012年到现在,中国人对伪中产焦虑的认识是越来越清晰了。我倒觉得这是一件好事,因为只有伪中产的基本盘足够大,他们才会被社会更清晰地刻画与认识。
但关于究竟什么是中产,其实一直都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
按照国家统计局的2017年标准,年收入在32000元以上的人都算是中产,号称中产在全国居民总数中占40%。
 
但这个标准的制定,是将中国人按收入高下平均分为5组(各20%),最上两组算是中高收入。就算是中产,那占比永远都是40%,一百年不许变,没什么参考意义。
世界银行和瑞士信贷研究所的标准就要严苛不少了,将中国人的收入按汇率折入世界财富标准,分别得出了22%和28%的中国人属于中产的结论。
但我依然觉得,两家国际机构的结论,怎么看都像是在给那些准备来中国做消费升级的外企打气。
因为将他们的标准折回人民币,大致区间是家庭年收入在10~90万之间。首先这个巨大的跨度就让人挺迷惑的,其次这个下限也让人生疑。
一个年收入10万的家庭在山区,可能说的上是村霸(其实也未必),放在一线城市可能也就比低保强点。他们的焦虑主要集中在怎么让电表倒着走,要搞消费升级实在是想多了。
中产阶级消亡史
数据来源:胡润百富榜
人民群众对自己永远是最狠的。同样的新中产标准,放在15年的一份流传于坊间的报告,就变成了:月收入4.5万元以上(据考证来源似乎是一份东北亚收入报告)、一线城市有车有房(无贷款)、流动性资产150万……
这个中产标准据说看笑了很多人,但十个看笑九个哭,还有一个在狂哭,因为这时候他们才算看明白,自己连中产焦虑都不配拥有。
然而一旦达到这个标准,我愿称之为真中产。
 
别的不说,在没有房贷车贷压力的情况下,还有100多万流动资产,即使做最保守的私募理财,也能有8%左右的年化收益率,这就是一年8万,快要达到世界银行对中产的定义了。
另外,在这么好的流动性情况中,家庭即使遇到突发变故也没有那么容易一夜返贫,情况还是比较良性的。
 
据我的观察,这类人的焦虑和所谓的中产焦虑完全不同,主要集中在如何让房价不跌、如何参与投资坐庄和合理配置保险上。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甚至可以说是制造伪中产焦虑的人,尽管这些人的财富状况比起真正的有产还是差了很多。
罗丹说,雕塑是天然隐藏在大理石里的,雕刻家的任务就是把多余的部分砍掉。
同样,当我们无法定义何为焦虑中产的时候,就把不应该归进来的部分砍掉,再看看还剩下些什么,就知道了:
年收入20~30万以上、无房无车或者高杠杆购置、家庭资金流动性极差……
这种人确实值得焦虑,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总会让人觉得无力、无奈,并进而胡思乱想起来。
03
现实里的朱一旦
最近我迷上了朱一旦的小视频。
在制作朱一旦这个IP之前,他们公司曾经做过一个类似的职场系列,但演绎的全是员工之间的故事,有钱人只是一个背景。然而几十集更新下去,市场反应平平,一度让导演怀疑起了自己的人生。
后来,导演把现实中的老板朱亘拖下水演了老板,还起了个响亮的艺名“朱一旦”。
同样的人马,同样的故事,只是换了个视角,视频却突然爆火了,还救活了朱亘名下的MCN公司。
这不是没有原因的。
 
当观众从朱一旦这个有钱、有身份的人的视角重新审视自己日常生活的时候,很多事情就变得有意思起来了。
 
他可以随手开除十佳员工,也可以把朋友的弟弟送去非洲,还可以让下属的职级来个对调,一切改变的原因可能只是朱一旦午觉没有睡踏实。
中产阶级消亡史
老板不经意间的举止,就可以彻底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而你甚至连说不的资格都没有。生活的荒谬,在这一刻显得无比真实,而每个人又都生活在这无法摆脱的荒谬当中。
学生时代的我特别喜欢看加缪的小说。虽然他的哲学水平不如萨特,但他每次都能通过文学作品塑造一个荒谬环境中无力的个人,那对于一个一无所有的大学生是具有致命吸引力的。
 
而这,和朱一旦系列想要传达的哲学观点是极为类似的,我也相信这个团队是在有意传达这样的思想。
而被荒谬控制的无力感,也正是很多挣扎在中产线上的社畜们焦虑的来源。
你可能会觉得朱一旦的公司还是太小,而且又是戏剧编排,才会有十佳员工直接被他随手开除的情况。
 
其实类似的情况,在现在的就业市场上比比皆是。
最近淘了本书,名字就叫《加班》,从社会学视角解构现在互联网公司的风气。其中有这么一个来自深圳的案例:
一家互联网公司(就不点名了),12年来稳扎稳打,做到了行业领先的位置,也培育出了一批公司的中层骨干,还能从北大清华招到应届生,证明这吸引力确实不错了。
可有一天,公司CEO像是突然受了什么刺激,提出要搞“狼性文化”(这真不是华为),并且要淘汰公司里的“小资”。
经过紧张的高层会议,他们定下了一个小资的标准:有良好的家庭背景、会说流利的英语、在公司混到了中层位置、有稳定的现金流、业余生活比较丰富。
 
在员工们的一片哗然中,这批人全都被公司开除了……
人间的悲喜剧,往往比小视频的剧情更无厘头。
作为旁观者,我们乐见的是,这家公司也因为突如其来的狼性整顿,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开除这批骨干员工后,这家公司只剩下了新来的实习生和中高层干部,整个管理系统严重脱节,短时间内无法弥合。而老板提出的加强效率、加强考评、加强淘汰的战略,也在新中层干部的柔性操作中被化于无形。
 
有的员工甚至表示,“老板要狼,我就假装狼一下。
但不管公司后来混得怎么样,那些被开除了的老中层,面对的失业焦虑可是实实在在的,而且实现得毫无预兆。
04
总有人能收获确定性
不确定性对于一切动物都是一种折磨,不光是人,连头脑相对简单的鸟类也是如此。
美国人曾做过一个不确定性实验:
 
将鸽子关在一个笼子里,每天定点喂食物,让鸽子吃出习惯。随后,他们停止了一段时间的喂食,挨饿的鸽子开始在喂食口边焦虑地转圈踱步,此时实验人员把饲料丢进了口子。鸽子以为这是自己转圈起了效果,此后只要饿了就会在原地转圈,无论饲养员是否响应它的祈祷,它也会一直保持这个习惯。
动物学家称之为巴普洛夫反射,社会学家在此找到了宗教起源的灵感,而从确定性的角度来说:鸽子的行为无非是想让自己在变化无常的世界里找到一些确定性。
在这个层面上,人类和鸽子之间并没有太多的区别。焦虑中产经常被人批判的焦虑行为,也源于此。
就比如说教育吧。
中产鸡娃的现象,也就是东亚教育的剧场效应。
很多孩子从小在相对宽松的环境里长大,后来的求学经历也算是一帆风顺,早已用事实证明了不被鸡的娃也可以学得很好。所以实在是想不明白,为什么家长们非要把孩子往死里磕?
中产阶级消亡史
但如果把焦虑的家长比作鸽子,情况或许就好理解了。
 
孩子的培养是长达20年的漫长过程,在此之前没有人知道结局会是怎样的,也不知道喂食口到底会不会吐出美味的饲料来。
 
但是家长知道,受过更高教育的孩子能获得优质饲料的稳定性要高一些,拎着孩子穿梭在各大教育机构,也只是他们转圈祈祷的一种方式。
或许谁也没真指望这种转圈能带来饲料,但如果不转,心里总空落落的。
这还不是不确定惹的祸么?
教育机构倒是在这当中收获了确定性,已经有行业研究报告喊出了“3万亿市场”的口号,只比大水漫灌少了一万亿,不知道又能养活多少要刷履历的老师。
05
中产阶级消亡史
对焦虑中产的生活,我是充满同情和理解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觉得焦虑中产的忧思合理。
 
恰恰相反,我认为中产焦虑是一种建立在虚无基础上的焦虑。
因为中产这个群体,天然不具有稳定性。别说后代了,终一个人的一世能不能保住这个名号,都很难说。
先来看两个中产阶级消解的反面案例:美国和日本
美国的中产阶级消亡是一段长达百年的历史。福特造汽车的年代,是美国最早开始提出扩大中产概念的时代。当时对中产的定义也非常简单:能买得起福特汽车的工人,就可以称得上是中产。
 
这个标准放在今天也不算不合理,在中国大城市里漂着的年轻人,确实还是买不起自己的车,也就称不上中产。
40年代以后,发了战争财的美国开始从政府层面着力培养自己的中产阶级。到了70年代,40后婴儿潮的那批人成为了社会的中坚力量,“橄榄型”的社会收入结构成型,连同“橄榄”这个词也成为了中产社会的标准定义。
然而等80后到了40岁(也就是今天),收入除去通胀因素能超过同年龄段父辈的人,已经只有不到一半了。
 
可以说,当年的中产阶级在代际传递方面全面崩溃,那颗“橄榄”的中心正在向下滑落,变成了偏心橄榄。
日本走完这段历史更快,只用了半个世纪都不到。年纪大一点的读者,可能还记得日本当年提出的“一亿总中流”(一亿中产阶级)概念。
 
这不是吹,80年代有90%的日本城市人口都觉得自己是中产阶级,幸福度也比今天的中国中产高多了。
结果一纸广场协议,日本泡沫经济崩溃,一亿总中流再也没人提了,“低欲望社会”、“下流社会”、“M型社会”成了日本的热门词。
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一提起制造业就让很多中国人张口就来的德国。
 
很多人(甚至包括一些学者、决策层)觉得,长期保持制造业优势、尊重职业教育分流、保持欧洲经济核心地位的德国,在保持中产阶级结构方面做得很好。
但现实很残酷。
 
以我在德国生活近三年的经历看,这个国家的分化正在悄然进行,随着工业4.0这个套着制造业外壳,实为信息产业战略的进行,德国的核心城市吸引力和资本要素吸引力正在压过他们宣传了一百年的传统。
 
德国中产也在消亡。
中产阶级消亡史
你看,所有公认成熟、先进的发达经济体,都曾拥有过庞大的中产群体。然而甚至不需要经历太多急转直下的变化,中产阶级就会消亡。
如果再深看一步,这些国家的中产培育都伴随着什么呢?
美国中产是沾了战争财的光,日本中产是参与了工业体系重整,德国中产是从头建立了自己的工业体系。
 
没有一个国家的中产是在平稳发展期塑造的,他们享受的,都是国家快速成长的红利,并且在红利结束之后,终究没能保住自己的位置。
因为中产的利益,说到头还是朱一旦们吃肉剩下的汤。汤越续越淡,中产只能偶尔舔舔嘣出来的油花子。
中产阶级的消亡,往往就是这么朴实无华,且枯燥。
 
 
-END-

房子卖不掉、月供还不起,炒房客的“中年危机”来了

产售出无望、新工作杳无音信,徐坚强选择了“断供”。

“你等会儿,我先去切两片生姜,一说到这事儿我就燥得很,抓头挠皮,得往脑门上贴两块姜。”

徐坚强(化名)称,在焦躁失眠的这几个月里,生姜和风油精是他提神醒脑的最佳伙伴。

房子卖不掉、月供还不起,炒房客的“中年危机”来了

2018年7月,徐坚强正式成为了“失业大军”的一员,此前,他是一名培训机构的特级培训师,专门为江浙一带的中小外贸企业老板做“高端培训”,包括外贸整合营销、企业管理技能、市场开发拓展、跨境电商培训等等,平均每月收入超过二十万。

然而,今年的市场环境让徐坚强的“金领”生活走到了尾声,“以前我们最多的客户就是一些暴富的地方小外贸企业老板,稀里糊涂成功了,赚了点钱来镀镀金、探探资源,出手阔绰,买课都是全包,还经常请我去他们公司单独授课,但是今年小外贸企业太难做,到处都是倒闭的‘江南皮革厂’。”

失业对徐坚强最直接的影响在于,其失去了用于偿还名下四套新增房产贷款的最可靠收入来源,“2017年年初的时候,和几个朋友一起跑了几趟外地,陆陆续续投资了四套房产,用了各种形式的贷款,连本带息总共贷了1100多万,平均每个月大概还十万的样子。”

原本,十万的新增房贷只占徐坚强每月收入的30%,不会影响到他的日常生活开支,“我在杭州上海南京还有几套房子在租,每个月能收到六七万的租金,还有一些个人的投资在外面,一个月也能有四五万的回报,但是没了工作,这些也就刚好够还上新的贷款,关键是我之前还有两套房的贷款还没有还清,还有两个孩子、四个老人要养,现在压力巨大,每天早上起来看着一地的头发发愁。”

11月初,在持有的名下房产售出无望、新工作杳无音信的情况下,徐坚强选择对其在安徽购置的一套新房“断供”,同时,也做好了对其在山东购置的新房“断供”的准备。

01

“跌就算了,还卖不出去”

“如果有办法,谁愿意那么多钱打水漂啊?一套房的首付就是上百万,断供一套就是亏个首付,你知道么,就这么几个月,什么抑郁症心脏病高血压感觉我都快憋出来了,一分钱难倒英雄汉,何况我又不是什么英雄。”徐坚强称,银行打来电话确认的时候,他的“心在滴血”。

断供,即指房贷贷款人不再向银行支付每月所需缴纳的贷款本息,而原本贷款人贷款购买的房子则归银行处置,一般来说,银行会委托法院对该物业进行拍卖,所得款项用于归还银行欠款,如果清偿欠款后还有剩余会归还贷款人,如果不够清偿欠款,则银行还会查封贷款人的其他资产。

在决定断供之前,徐坚强尝试了各种方式缓解现金流的困境,包括将在租的几套名下房产挂出交易、与贷款银行协商进行其他资产的抵押贷款等,但最终都无法解决他的燃眉之急。“很多房子我都降价几十万的挂出去卖,到现在也没有一套能成交的,看房的人倒是多,真想买的没几个,中介和我说,现在这个市场环境差,卖房的越来越多,买房的越来越少,要么就是再降价,要么就再等一等。”徐坚强表示,此前压根没想到市场会冷到这个地步。

以徐坚强在上海的一套房产为例,是位于上海静安区的85平米小户型,在二手房交易市场上是备受关注的“硬通货”,周边小区房源挂牌价格均在750万左右,而他的价格已经挂到了不到690万,“已经比高点的时候降了一百多万了,再让我降是不可能了,我宁愿不要那几套外省的新房,这是一线城市,长远来看,我觉得还有空间。”

记者统计上海中原地产、贝壳找房等中介机构的数据发现,上海楼市在2018年进入了长期地位徘徊的冷冻期,二手房成交量、成交均价均处于历史低位。上海二手房指数办公室发布的数据则显示,上海二手房指数已经连接11个月环比下行,11月上海二手房成交量为1.3万套,与2016年同期相比近腰斩。

不仅是上海,徐坚强称,其名下分布于浙江、安徽、江苏、山东等地的房产今年大多以跌为主,仅有位于三线城市的两处房产仍处在缓慢的上涨中,且其涨价与当地的城市规划有很大关系。

在一轮又一轮的房产调控政策下,一二线城市的楼市过山车纷纷踩下刹车甚至挂上倒挡,中国社科院12月发布的《中国住房需求报告》(下称报告)显示,2018年以来,房地产调控政策不断加码,全国房地产调控次数高达405次,同比2017年上涨近80%,创下历史记录。

与调控的谷峰对应,一二线楼市在下半年一路下滑,社科院报告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一线城市、二线城市房价增速同比显著下滑,一线城市房价同比增长自从2018年3月下降到-1.12%后,基本全部保持负的增长率,二线城市同比增速也由2017年11月的22%逐渐降低到2018年7月的-3%。

楼市的遇冷使得“买涨不买跌”的购房者观望情绪愈发浓厚,多家中介机构给出的交易数据均显示,由于一二线城市房价出现的下滑趋势,全国重点城市的带看量、成交量出现明显下滑,同时,购房者的平均成交周期出现显著拉长,例如,上海链家的客源成交周期相比低点已经拉长超过21天,周期涨幅达到83%。

02

断供案例增加

与徐坚强不同,尽管同样面临稳定收入骤降的问题,在杭州一家大型券商投行部担任高级客户经理的周铭还没有下定断供的决心。“一断供,不但首付没了,房子也没了,之前的房贷相当于白还了,我和妻子都很不舍得,我倒还好,妻子压力特别大。”

2016年底,尽管名下已经有了三套房产,但禁不住家中老人的百般劝说,周铭和妻子一起在厦门再次投资了两套住宅,“妻子本来就是厦门人,老人在厦门的买房名额也一直在,当时厦门的房价又一直涨,两家人一咬牙,决定拿出所有积蓄再投资两套。”

然而,妻子的失业、自身的降薪以及厦门楼市的遇冷,使得周铭不得不考虑舍弃其中一套房子,“今年8月的时候,妻子所在的P2P公司倒闭了,出来之后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我也自身难保,算上基本工资和应该有的业务提成,大概工资能拿到去年的一半,这都是乐观的,关键是厦门的房价也跌起来看不到头。”

2017年3月,厦门出台了“最严限购令”,对厦门户籍、外籍户口买房都进行了严格限制,厦门楼市出现转折。记者统计了国家统计局近年发布的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表发现,厦门二手房价自2017年4月开始,已经连续下跌20个月。

周铭所买的一套集美区住宅在今年10月跌破了其购买价格,这击碎了周铭的最后心理防线,“每隔一段时间中介就来告诉我,这个小区又降价了,隔壁业主挂牌价又低了几万,有一次他发短信过来的时候,正好那个月的工资短信也发过来了,不到一万,整个人都要崩溃。”

与投资厦门住宅时的工资水平相比,周铭觉得自己几乎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2015年的大牛市,一个月十几万的收入也有过,2016年平均一个月也有三万多,2017年比较惨,大概是一万五到两万的水平,但是真没想到,现在惨到只能拿基本工资,我们公司还有一些新入行的直接被裁了,真不敢想明年会怎么样。”

周铭称,其所在的券商行业正在进入难熬的寒冬,中小型券商都面临着裁员降薪以保住利润的境地。记者计算对比了31家上市券商的2017年及2018年半年报数据发现,有9家券商员工数量同比下降,超过20家券商支付的职工薪酬同比下滑,其中国海证券下滑32%,国元证券、国金证券、浙商证券、西部证券、海通证券下滑比例均超过20%。

一些在经济转型中,率先感到寒意的行业正传出裁员、降薪的消息,经历转型阵痛。例如,仅12月单月,互联网行业就有美团、知乎、京东、斗鱼、ofo等企业被爆出裁员风波,此外,滴滴也传出员工年终奖减半、高管无年终奖的消息。

周铭妻子的P2P行业更是在一轮又一轮的爆雷后成为了谈之色变的“雷区”,周铭称,因为在P2P公司的从业经历,为其妻子后续的求职带来了极大不便,“我妻子是做销售的,去应聘其他行业的公司,人家都觉得你这几年积累的客户资源被P2P坑完,已经没有潜力可挖了,P2P很多失业的,好几个月的补偿金和工资拿不到。”

杭州民生银行一名个人信贷业务经理对记者表示,今年年末,咨询断供的贷款人数量大幅增加,“大部分贷款人都是近几个月失业了,打电话过来问断供的事,如果是信誉比较好、我们评估觉得还有能力还贷的贷款人,在解释情况后,一般我们会做延期的处理,今年(断供)的数量比往年是要多,我们觉得有一些特殊性。”

03

追逐暴利成幻影

除了徐坚强、周铭这样因“中年危机”失去稳定收入而不得不断供的群体,P2P、比特币、股市、投资的失利也“套牢”了一批炒房客。

杭州我爱我家的一家门店经理齐飞告诉记者,在P2P爆雷的那段时间里,有不少投资客想让他帮忙寻找合适的买家,“炒房的人,基本上是以房养房的,用房子和收入加杠杆,每一笔收入到了手里马上就转成支出,资金链很紧凑,我的一个大客户,除了投资房产,还投了P2P,结果P2P这一环出了问题,钱拿不到,他的整个养房链条就垮了,负债越积越多。”

齐飞称,他的这个大客户目前把手里的五套房源全部交给他低价出售,其中有两套未还清贷款的房源需要他帮忙找到转按揭的靠谱人选,“虽然价格都比市价低很多,但是还是比较难出手,看更多加微信:zhanglin1866   转按揭的房子存在比较大的风险,纠纷很多,而且也比较难申请贷款,购房者一般不愿意接受这样的房子,再有一两个月卖不出去的话,他就只能断供了。”

曾经的炒房太太团成员刘敏也对记者表示,虽然大部分炒房客尚未断供,但资金链都已经十分吃紧,“(太太团)老公一般都是江浙这边中小民企的老板,要么就是跑外贸的,今年的大环境差,又在搞贸易战,很多改行的、关门的,而且啊,我们(太太团)都是手里有钱闲不住的,什么比特币、P2P我们都搞了,现在都亏到只能吃老本了。”

刘敏称,其在2017年12月买入了六百万的莱特币,短短几天一度涨到一千多万,但如今只剩下一百多万。记者查阅火币网莱特币价格发现,2017年12月,莱特币由76美元暴涨至369美元,后又连续大跌,如今价格为不到30美元。

徐坚强也对记者称,在中美贸易战的火花下,江浙一带数量众多的小微外贸企业已经出现了不良反应,“尤其是做一些简单的机电零配件的厂子,还有一些做塑料加工、纺织的厂子,不少都停工了,这些厂子的老板,副业就是炒房投资,我发了断供的朋友圈,第二天就有不少小老板过来问我,断供会有什么负面影响,也考虑断供。”

2018年7月,美国连续公布了两轮对中国商品的加征关税清单,江浙一带小型外贸企业的主营业务——机电音像产品、轻工纺织、家具寝具成为了加税名单中的重点,其中,两轮加税清单中纳入了累计1261.9亿美元的机电、音像设备,预计带来行业损失121.99亿美元。而根据杭州海关发布的数据,1-11月,浙江省出口机电产品占全省出口总值的43.5%。

招商银行一位负责小微企业贷款的业务经理对记者表示,“浙江省这两年也一直在推进出口贸易结构的调整,要从简单的加工产品向高新技术产品转型,所以实际上做简单加工的小微外贸企业本身今年就面临很多挑战。”

不过,对于由此引发的断供,该业务经理坦言,“其实每年都有断供的人,今年比往年有一定的增加,逾期的贷款中个人住房贷款比例有所提高,主要和今年的经济形势有关系,但总体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还是处于比较低的水平,更到不了之前外界传言的深圳‘断供潮’那种地步,我就是从深圳调过来的,房贷还是深圳各银行很看重的优质资产。”

11月,一篇题为《断供潮!深圳大量房子被七折拍卖!》的文章引发了热议,随后,相关部门进行辟谣称,法拍房数量大幅增加是由于年内加大司法网拍推广力度,网上录入拍卖房源数量增加,而非断供人数暴增。

前述民生银行个人信贷部业务经理表示,具体有没有出现断供潮,还要看各大银行年末统计的逾期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总量,但从业务层面来看,有断供意愿的炒房一族有所增加,而从近年住建部发布的住房公积金贷款逾期率来看,商业个人住房贷款及住房公积金贷款的不良率也在逐年上升。

记者查阅住建部发布的2016年及2017年《全国住房公积金年度报告》发现,2017年公积金贷款逾期总额为10.58亿元,同比上升34.6%,与此同时,发放的公积金贷款数量为9534.85亿元,同比下降了24.93%,也就是说,贷款发放数量减少的同时,逾期的数量在增加。

来源:经济观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