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杀疯了:大家连IPO都想好了

当年国产手机残酷厮杀的一幕,即将在汽车上重演。

 

作者 I 刘博 苏舒

报道 I 投资界PEdaily

 

没有最疯狂,只有更疯狂。

 

一天之内,又有两位大佬官宣下场造车——4月27日,360集团领投哪吒汽车D轮约30亿元融资浮出水面,周鸿祎造车终于水落石出;同一时间,另一位亿万富豪、65岁创维创始人黄宏生发布了创维汽车。时隔一天,又有消息传出,OPPO创始人陈明永也在率领团队筹备造车。

 

按耐不住激动的心情,黄宏生甚至连IPO都想好了:目标是今年年内申报,希望明年能够挂牌科创板。

 

为何一个个大佬排队造车?投资机构透露背后的逻辑:汽车将会是未来非常重要的终端,如同手机一样。正因如此,我们才看到了当年国产手机残酷厮杀的一幕,即将在汽车上重演。

 

一天之内,两位大佬杀入造车

连IPO都已经想好了

 

终于,周鸿祎也下场造车了。4月27日上午,哪吒汽车通过微信公众号官宣启动D轮约30亿元融资,由360战略领投,交易完成后,360有望成为哪吒汽车的第二大股东。

 

随后360官方也发声称,投资哪吒汽车仅为360布局新能源智能汽车领域的意向之一,现阶段涉及的意向书不具备法律约束力,360在智能电动汽车相关领域还在不断学习研究,各种合作都会积极推动,保持开放性。该回应一出,哪吒汽车随即删除了官方微信公众号文章。

 

在此前上海车展上,周鸿祎曾低调现身哪吒汽车展台。而在26日晚间,哪吒汽车联合创始人兼CEO张勇更是在其朋友圈晒出与360创始人周鸿祎的合照,并配以文案称:“感谢周总信任!”不禁让外界浮想联翩。至于哪吒为何选择联手360,张勇曾直言,360在技术、营销理念上都可带来极大帮助,并且“360进来之后,拓宽了哪吒汽车的融资和IPO路径。”

 

无独有偶,就在同一天,65岁的创维创始人黄宏生正式发布了创维汽车。

 

其实,这已不是黄宏生第一次接触造车。早在2010年,黄宏生就开始了二次创业,于南京成立开沃汽车集团,收购并重组南京金龙客车制造有限公司。2017年,开沃汽车在获得相关资质后,于内部启动了天美汽车项目,并在去年7月正式发布首款车型“天美ET5”,补贴后售价区间为15.28万-19.88万元。

 

实际上,此次发布的创维汽车品牌,正是由天美汽车更名而来。据介绍,创维集团并不造车,而是将商标部分使用权转让给了开沃集团。创维首款汽车产品ET5车型,即为此前上市的天美ET5,外观、功能等方面并无二致。

 

目前,创维汽车已制定“2+4+N”的产品战略,将推出BE与CE两大纯电平台,一种适用于中大型SUV,另一种适用于MPV。同时,创维计划至2025年推出至少4款创维汽车品牌全新纯电动车型。

 

在发布会上,黄宏生立下了一个“1-3-3-3”的宏伟目标,即创维汽车已经投入100亿元,未来将再投资300亿元,并链接资本市场实现3000亿市值,再奋斗30年成为全球汽车10强。他坦言,汽车产业只有上市才能做大做强,快速上市是其一个近期目标,“目标是今年年内申报,希望明年能够挂牌科创板。”

 

换言之,趁着造车运动,才刚刚发布首款汽车的创维汽车已经连IPO都想好了。

 

杀疯了,一个个大佬前赴后继造车

“还有几家大公司在内部讨论”

 

“杀疯了”某VC投资人忍不住感叹。这段时间,造车似乎成了中年男人们的一剂精神“春药”。

 

李彦宏率领百度先行进场。今年1月11日,百度与吉利控股强强联手,官宣组建一家智能汽车公司,百度也将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正式进军汽车行业。随后,集度汽车有限公司在3月2日正式成立,法人为夏一平,原摩拜单车联合创始人兼CTO。

 

紧接着,雷军高喊“为小米汽车而战”杀入赛道。3月30日,雷军正式宣布小米进军智能电动汽车。“这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 在4月6日的直播中,雷军还向外界勾勒了小米汽车的大致轮廓——定位中高端,价格大概在 10-30 万区间;轿车或SUV;但要3年后发布。

 

程维与滴滴也不甘落后。据《晚点 LatePost》此前报道,滴滴开始启动造车项目,负责人是滴滴副总裁、小桔车服总经理杨峻。目前团队已经开始从车厂挖人,但尚未明确滴滴造车的具体形式和路径。投资界就此曾向滴滴方面求证,对方表示官方不予回应。

 

除此之外,投资界也独家获悉,曾一手创立小牛电动的李一男,已投身于造车大军之中。一位接近李一男的知情人士对投资界透露:“男哥正在造车,只是他个人比较低调。”

 

科技大佬们造车的脚步远未停下,李一男绝不是最后一个。据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透露,还有好几家大型公司内部讨论,没有到立项阶段。目前来看,最新入场的有望是OPPO创始人陈明永。

 

此前在某社交软件上,有认证为OPPO员工的网友爆料称,OPPO年初已经申请了多个造车专利,并正在密集调研汽车,汽车业务总部或定于成都。据悉,OPPO创始人陈明永正是这一造车计划的推动者,其已开始在产业链资源和人才方面摸底、调研,并在近日会见了宁德时代中国乘用车事业部总裁。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越来越多的新玩家加入,造车这条赛道势必将会变得更加拥挤,下一位官宣造车的大佬又会是谁?热爱聊车的王兴还会远吗?张一鸣又会放过这个机遇吗?想想也是神奇,当时国产手机风起云涌的一幕又在造车这件事上重演了。

 

VC/PE表态:还是愿意投!

要么人生巅峰,要么万劫不复

 

造车离不开,是钱。

 

钱从哪里来,是一个个新造车公司的第一道门槛。雷军、李彦宏、周鸿祎等大佬们背后坐拥强大的现金流,自然不愁,但对于更多造车创始人而言,这笔天价投入还是吃不消,接下来一步是叩响投资人的门。

 

“其实我们现在也在不断的寻找新的项目,深入造车产业链的团队,如果遇到合适的团队,也会积极参与投资。”曾投出了小鹏、理想的经纬中国,依然在密切注视着这一波造车热潮。

 

今年2月初,刚刚辞任广汽蔚来CEO的廖兵带着新的造车公司出现了——自由汽车。投资界获悉,自由汽车刚完成一笔天使轮融资,投资方为森源集团和新鼎资本。其中,新鼎资本已经是新能源汽车的投资常客,此前曾投了小鹏、威马。

 

造车,仍是一场VC/PE无法拒绝的盛宴。“电动汽车是难得一遇的产业互联网改造传统行业的巨大机会。”联想创投不否认目前存在一定的泡沫,但汽车将会是未来我们非常重要的终端,如同手机一样。造车本质仍是制造业,需要重资产的投入,产业链非常复杂,需要既懂汽车行业,以及新技术的团队来实现,“我们会持续关注这一领域的机会”。

 

正如拼多多能够从电商巨头的包围下跑出来一样,经纬中国认为即便有诸多的新玩家涌入造车赛道,在这个领域依旧存在机会,将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我们还是会去投这种整车品牌,但最为看重的是其智能化水平,在研发方面的投入,以及创始团队对于造车的认知程度。”

 

但新入局造车圈的玩家,其劣势也是明显的。广汽资本表示,新入局造车的创业者们或许会很艰难,而华为、小米、百度等已经有了多年品牌、技术积累的科技巨头反而更被看好。

 

不管怎样,造车始终都是一个烧钱的行业。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曾公开表示,一个电动车企业走到量产至少需要200亿元;而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则认为,200亿元还不够花,要知道特斯拉在盈利季度财报前的15年共烧光50亿美元。这是一场豪赌,一旦入局其实就没了多少退路了。

 

造车杀疯了:大家连IPO都想好了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ink1ElKo3IQp2CO8N2GnjA

谁在逼小米造车?

小米终于公开了造车计划:10年投资100亿美元。
 
 01 
 
这是一个没有计划的计划。
 
如果老板问你明年的工作计划是什么,你总不能回答996或是穿西装吧?
 
计划应该是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找什么人用什么方法办什么事。
 
例如造车,定位是什么,价位是多少,投入多少,各个时间节点达成什么目标。
 
最起码要说清楚对标哪个品牌哪款车型。
 
跟之前无数次辟谣不同,小米这次不需要隐藏自己的意图,雷军不说,大概是因为他们真的没想清楚。
 
雷军说,白天,他会想到10个必须做的理由,到晚上,冷静下来,又可以列出10个不能干的理由。
 
我想他之所以最终决定造车,不是因为他知道怎么做,而是因为他知道他不得不做。
 
谁逼的呢?
 
他提到了董事会、朋友和粉丝。
 
董事会要他认真研究,朋友劝他追赶风口,粉丝期待小米带来变革。
他能怎么做?
 
雷军可以不造车,小米却不可以。
 
小米可以不造车,但小米的资本、盟友、员工、粉丝可能都会倒向电动车,倒向一个能造好智能电动车的科技公司。
 
谁在逼小米造车?
到时候小米的最后一条推送可能是:我们什么都没做错,只是时代不需要我们了!
 
诺基亚、摩托罗拉、大润发,莫不如此。
 
这显然是雷军不能承受的。
 
 02 
 
提到造车就不能不提贾跃亭。
 
他虽然卷走了几百亿,却留下了一个价值几千亿的教训:造车很烧钱,而且很可能破产。
 
FF汽车就不说了,无底洞,神仙难救。
 
特斯拉15年亏了50亿美元,几度濒临破产,这两年才站稳脚跟。
 
蔚来汽车4年亏了57亿美元,要不是合肥出手相救又赶上新能源汽车行业再次爆发,可能也凉了。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蔚来、小鹏、理想的累计投融资总额分别是835亿元、458亿元、362亿元。
 
花了这么多钱,这些电动车企业去年卖了几台车呢?又赚了多少钱呢?
 
特斯拉卖了近50万辆,亏了8亿多美元,靠卖碳排放积分赚的16亿美元首次实现年度盈利。
 
蔚来汽车卖了4.3万辆,亏了53亿元。
 
小鹏汽车卖了2.7万辆,亏了27亿元。
 
理想汽车卖了3.2万辆,亏了1.5亿元。
 
威马汽车卖了2.2万辆,前三季度亏了37亿元。
 
有数百亿金钱,有强大的团队,有车上市,卖得也不错,依然连年巨额亏损。
 
不是针对某一个企业,而是在座的各家新能源车企都是亏损小能手。
 
传统汽车行业也不乐观,去年20家国际主流车企有三成出现净亏损。
 
由此可见,造车天然就是一个烧钱容易赚钱难的行业。
 
或许1000亿都打不住。
 
有鉴于此,小米凭什么造车?
 
 03 
 
雷军说小米的优势是有钱。
 
1080亿的现金储备,10年投入100亿美元,首期投入100亿人民币。
 
谁在逼小米造车?
有魄力,但是不够。
 
雷军说小米有1万多人的研发团队,却没说有几个人懂造车。
 
这1万多手机行业的精英过去没能造出好用的手机芯片,未来就突然能造出好用的智能电动车?
 
砸钱造不出芯片,又怎么能造出对芯片要求更高的智能电动车呢?
 
我突然明白雷军为什么说“这将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我愿意押上我人生积累的所有战绩和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
 
他还拒绝了一切投资。
 
因为没有哪个局外人比他更懂造车有多难、多险。
 
谁在逼小米造车?
他是国内首批特斯拉车主,8年前就拜访过马斯克。
 
他投资了蔚来汽车、小鹏汽车,股票是赚了,有钱途但是看不清前途。
 
按照正常人的逻辑,见好就收,何必蹚这趟浑水呢?
 
这恐怕跟雷军的个人经历有关。
 
不得不说雷军是个天赋极高而且勤奋的人,2年修完大学学分,擅长计算机编程,写过书、创过业、当过老总和投资人,再次创业又取得成功。
 
谁在逼小米造车?
但是细看之下,他的成功并不是稳赢。
 
大四创业,被盗版商打败。
 
加入金山,当上总裁,被360重创。
 
作为投资人,投资的卓越网、多玩、凡客诚品等众多项目都没落了。
 
 04 
 
快40岁时,雷军感叹自己一事无成,决定创办小米。
 
巅峰时期的小米,市场份额达到了22%,互联网手机的概念风靡一时。
 
奈何竞争对手纷纷反应过来,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小米的市场份额跌到了9%,再下滑一些,可能就要归类到“Others”当中了。
 
现在能重回全球前三,很大程度上要拜对手出现了意外情况。
 
这也是小米敢探索汽车赛道的底气之一:不怕对手偷袭。
 
真的不怕吗?
 
雷军的前半生看似成功,却常常显得被动。
 
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当他到达不惑之年时,同时期的学霸都功成名就了,他“穷”得只剩下钱。
 
他想做成一番事业,可每一条赛道都有霸主,他只能选择开辟一条新路:互联网手机。
 
谁在逼小米造车?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雷军是被迫做手机的。
 
正如他今天被迫做汽车。
 
智能手机、智能穿戴、智能家电的打法都被对手学会了,他想保持成功,想追新风口,只能做智能汽车。
 
这些年每当传出小米造车的传闻,小米的股价就好像打了强心针,上涨一波。
 
这次明确说要造车,又上了近5%。
 
资本的意图很明显了,就是要你造车。
 
或许是想摆脱资本的束缚,这次创业雷军才拒绝了资本插手。
 
 05 
 
资本的手是无形的。
 
造车是烧大钱的买卖,你不要投资,资本就投你的竞争对手。
 
除了传统车企和新能源车企,同在手机行业的华为、OPPO、VIVO,甚至一加、魅族、联想、中兴都不能忽略。
 
谁不知道造电动车能拉动股价?
 
造车亏本,卖股票能赚钱呐!
 
或许别的手机厂商正盼着小米探索出一条成熟的互联网汽车赛道,然后复制打法,后来居上呢。
 
赶紧加大促销力度,给小米施加压力!
 
随着芯片制程工艺接近1纳米制程的天花板,外加制裁隐患,智能手机的创新已经变慢。
 
造手机从创新科技行业逐步转变为传统制造业,资本和人才都会流向更有想象力的智能电动车行业。
 
这是逼雷军转型的第三股力量:盟友的前程。
 
资本、对手、盟友、粉丝,还有不甘心落伍的雷军,或许正是这五种势力的合力,形成了一股时代的推力,促使雷军做出了造车的决定。
 
皆大欢喜,除了雷军自己。
 
他从一个成功者,变回了一个茫然的探路者。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IDlsjyeshi韭菜斯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H9IkSLYI2XNE-xtPC_7rBw

雷军造车,小米手机的三个错误不可再犯

雷军造车,小米手机的三个错误不可再犯

 

雷军造车,小米手机的三个错误不可再犯 雷军:半生追赶乔布斯,如今对标马斯克。

 

Tech星球(微信ID:tech618)
    文 | 杨晓鹤 乔雪 王慧莹
头图 | 视觉中国

 

 

 

屡传造车,屡次否认的小米造车,终于伴随着一则港交所公告实锤,受此利好消息影响,3月31日,小米股价开盘拉升了2.54%。

 

昨日,小米公告准备投入100亿美元造车,在当晚举行的小米春季新品发布会上,雷军用近半小时的时间,讲述他与小米造车的新故事。

 

“我决定亲自带队,这是我人生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我深知做出决定意味着什么,我愿意押上我人生所有积累的战绩和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

 

雷军还晒出了2013年他和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的合影,随后表示,他曾两次拜访马斯克,并成为特斯拉的车主。

 

“此后七八年,投了十家电动汽车公司”。

 

在这十家公司中,有两家便是国内“造车四小龙”的蔚来和小鹏。早在 2015 年和 2016 年,雷军创立了顺为资本,并先后投资了蔚来汽车和小鹏汽车。尽管雷军在两家公司上市时的持股份额均不到 5%,但在小鹏的4 亿美元 C 轮融资中,小米又通过旗下注册在英属维尔京群岛的 Fast Pace Limited 公司投资了 5000 万美元。有趣的是,后来小鹏的千亿美金市值一度超越了小米。

 

虽然对电动汽车很感兴趣,行业风口也正在盛行,但“电动汽车,做还是不做,是个问题”。尽管相继公布了定速巡航、小米手机NFC车钥匙等200多项专利。雷军和小米还是曾为此几度犹豫不决。

 

众所周知,汽车是涉及上下游产业链最多、最复杂的行业,同时也是一个烧钱的项目。“百亿级的投资,三五年才能见效”。

 

但新造车的时代机遇也摆在眼前,雷军说,“过去75天,我们有85场业内拜访沟通,四次管理层深度讨论会,两次正式董事会。”

 

雷军表示,小米拥有1万多人的研发团队,有稳健增长的全球第三手机业务,有最好的智能生态,还有1080亿元的现金储备。换句话说,造电动车的两大支柱,技术和资金,小米都准备好了。

 

雷军造车,小米手机的三个错误不可再犯

 

根据目前的信息,小米将全资造车,所有的钱自己出。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小米未来大概率会为汽车总公司单独融资。

 

“今天小米已经有一点点积累,是值得我们大干一场的时候”,豪言堵上人生全部荣誉的雷军,正式开启了其人生的最后一次重大创业。

 

回顾小米过去11年的历程,小米从0到全球前三手机厂商,创造了一段奇幻旅程。雷军及其管理团队打磨出的“用户思维”、“产品思维”等成功之道,已经在蔚来等造车新势力企业中成功应用,甚至“用户学”在蔚来还演化出了“拜蔚来教”。

 

小米有很多成功之道,但客观看,小米手机发展过程中也曾踩过三大坑,雷军主导造车过程中需要避免再踩坑。

 

 

雷军造车,小米手机的三个错误不可再犯

性价比不可取,新造车无低端

 

此次小米宣布造车,网友们纷纷评论,“年轻人的第一台车来了”“19999元,小米新车开回家”。可见,大众已经对小米有一个固有的认知,即极致性价比。

 

极致性价比曾是小米的杀手锏,2011年10月小米 M1智能机以1999元的低价横空出世,瞬间引发了抢购热潮,此后还推出了F码这种特殊产品。但在2020年,一句“得屌丝者得天下”,雷军怒开清河大学副校长,小米迫切的高端化心情可见一斑。

 

在这次小米的新春发布会上,雷军发布小米11 Pro 、小米11 Ultra两款手机,分别自封“安卓机皇”,“安卓之光”,但最高卖到7000元的高昂价格,消费者是否购买才是最终认可。可以说,小米手机的高端化之路仍存不确定性,毕竟华为手机退出后,iPhone 12、OPPO Find X3和一加 9 Pro等机型仍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与小米手机用极致性价比敲开智能手机时代大门不同,国内造车新势力基本选择了高端化定位切入市场。主力车型的售价基本超过30万,略高于奥迪A6和宝马i3的售价。

 

雷军造车,小米手机的三个错误不可再犯

根据公开报价整理

 

最典型的是蔚来,首款车型ES8指导价格在46.80-62.40万元,不仅车型定价高,花3000万举办首场发布会,在北京租下每年800万租金的展示厅,提出贵宾般的用户全生命周期服务,李斌努力向市场宣讲在新造车势力中,蔚来就是国产BBA。

 

新造车三杰中,仅有理想做过售价仅为5万低速电动车SEV,2018年2月李想宣布关闭SEV项目。此后唯一的新车型理想ONE售价提到了30万以上。

 

小米新造车项目不能走低端,“五菱宏光MINI EV月销3万,轻松打败特斯拉Model 3,有人觉得五菱比特斯拉强吗?”小米新造车绝对不能走性价比路线,这条路会被国产特斯拉打压的体无完肤,毕竟规模量产的特斯拉2020年销量已经达到50万台,远超蔚来、理想、小鹏的4.37、3.26、2.70万台。

 

在30日的发布会上,雷军也提到会造“高品质新车”,似乎暗示小米新车会走高端化路线。与手机不同的是,换电服务、高配内饰这些都能成为小米新车的高端支撑。雷军可多维升级小米新车的定价服务。

 

 

雷军造车,小米手机的三个错误不可再犯

飙硬件是歧途,智能比车更重要

 

小米早期手机主打硬件配置,每代旗舰机都在强调顶配,性能发烧。小米手机早期不太主动工业设计,号称“没有设计就是最好的设计”,但是硬件性能一定堆到最好,在很多人记忆犹新的安卓机比拼跑分时代,小米手机也多次拿下桂冠。

 

太过注重比拼硬件,加上MIUI和米聊的铁人三项搭建的不甚成功,互联网业务在小米占比仅在10%左右,外界对小米的定位一直是家硬件企业。因此,小米在港股的股价长达22个月跌破发行价,直到2020年的12月28日,小米 11 发布后,小米的股价最高才涨到33.75港元,接近发行价的两倍,完成雷军在小米上市时,兑现让当时买入的投资人赚2倍的诺言。

 

而新造车势力的崛起,硬件性能固然重要,但更多的卖点在于智能。

 

所谓“智能汽车”,除了要搭载先进技术,能够进行信息互联之外,最重要的还是得具备部分或完全的自动驾驶功能,要知道智能网联技术或有望重塑行业利润链。

 

根据摩根士丹利近期的分析,特斯拉FSD完全自动驾驶功能将占据其市值三分之一,汽车电子占比已经成为Model3 成本价值占比最高的部分之一,仅次于动力和电池系统,中金认为蔚来汽车软件将占到其市值的二分之一。

 

以特斯拉Model3为例,其全系标配了L2级自动驾驶、全速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辅助等功能,并且还可选装L3级自动驾驶、驾驶道路交通标识识别、自动泊车入位。

 

被称为最具国产特斯拉相的小鹏也走上智驾的道路,近日更是靠NGP功能完成广州到北京3000公里远征,与“电车一哥”特斯拉相比,小鹏P7的辅助驾驶也并不落后。

 

而早已布局自动驾驶7年的百度,更是不容小觑的力量,虽然今年才押注造车,但百度Apollo不仅是国内唯一一家可以与谷歌Waymo相抗衡的自动驾驶科技公司,也是BATHM中唯一一家有L4级自动驾驶Robotaxi上路运营的科技互联网企业。

 

雷军造车,小米手机的三个错误不可再犯

 

而根据以往的定位,小米是一家硬件公司,利润则是需要互联网服务去垫高,因此在造车这件事上,要想在一众“造车新势力”杀出重围,小米依然可能不会选择用技术去对标别的车企,而是用软件服务去开辟一条新的入口。

 

不过,智能驾驶这件事情,小米目前并没有特别深厚的积累。

 

根据AutoLab的一项统计,蔚来的汽车相关专利数最多,达3939个,特斯拉在全球范围内汽车相关专利总为2008条,BATHM中仅有百度能与新造车势力头部品牌打成平手,而小米在自动驾驶相关的专利上仅有一项。

 

雷军造车,小米手机的三个错误不可再犯

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小米投资了自动驾驶初创公司Momenta,这家公司拥有辅助驾驶到自动驾驶的完全解决方案, 后续并购还是使用技术服务还有待观察。

 

造车不是一锤子买卖,后续能给车主带来的体验感,更为重要。因为智能车是继智能家居、智能办公、智能工厂后的第四大智能场景,蔚来有每月价格1000元的无忧服务包,特斯拉也有OTA加速、续航升级、FSD(完全自动驾驶能力)、高级连接服务(在线影院、卡拉OK)等琳琅满目的智能升级服务。

 

“让每个人都能享受科技的乐趣”,这是小米当初赢得市场的目的,更是小米能赢得市场的原因。但讲求极致性价比,如何切换到智能服务优先的思维下,是小米进入“新造车”世界前需要先解决的功课。

 

 

雷军造车,小米手机的三个错误不可再犯

无核心技术无前途,能力即地位

 

华为手机在国内市场能够打败三星,硬刚苹果的的底气,无疑是因为其拥有芯片设计等核心技术能力。反观小米,因为与高通的患难兄弟关系,以及澎湃芯片投入太大的情况下,小米自供应芯片的决心一直不足。并且,未曾遭遇华为在海外市场被禁用谷歌GMS的经历,小米也没有过开发移动操作系统的野心。

 

缺乏核心技术能力,一度也让小米手机亮点不够突出,湮没在一众安卓机中。雷军也为此很苦恼,在2019年的一次采访中,雷军不解的说道:“我不知道为什么做整机就叫没技术,难道制作汽车一定要有发动机吗?发动机以外的东西就不叫技术了吗?”

 

目前涌入“新造车”领域的企业已经达到100多家,小米造车如果继续没有核心技术能力,那即使小米整车设计能力再强,在用户眼中依旧是缺乏核心亮点,届时高端市场难突围的现象依旧会存在。

 

而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核心技术主要是指电池、电机和电控,即人们常说的“三电”系统。实际上,自动驾驶芯片、智能网联系统、超级充电技术等等技术都非常核心。特斯拉能够在造车新势力领域一骑绝尘的原因,就是自研了绝大部分核心技术。

 

雷军造车,小米手机的三个错误不可再犯

特斯拉自研技术

 

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曾直言,自动驾驶芯片技术难度不大,比手机芯片容易。但近日,蔚来却宣布由于芯片短缺,公司决定自2021年3月29日起,合肥江淮蔚来制造工厂暂停生产5个工作日。据行业猜测,蔚来短缺的可能是比自动驾驶芯片技术等级更低的车载MCU芯片以及IGBT芯片。

 

拥有自研芯片等核心技术能力,不仅意味着能够抵御各种黑天鹅事件,避免被迫停产。更重要的是,能够将行业定价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目前,蔚来、理想、小鹏也有部分技术创新,但特斯拉在自研核心技术+超级工厂的优势下,向国产“造车新势力”发起了价格战。尽管频频降价被消费者吐槽为割韭菜,但特斯拉Model Y刚上市就立刻引发全网抢购,导致官网瘫痪,也足以说明“降不降价是选择,但能降价是能力。”

 

小米造车需要具备这种能力,才能避免被一众已经具备先发优势的造车新势力围堵。

 

对于造车,雷军坦言,他和小米已经做过充分调研。现在行业还有困惑的是,起步略晚的小米造车,首期100亿元的投入能够支撑其走高端、做智能化研发、攻克新造车核心技术吗?

 

这一问题,根据3月25日恒大汽车发布的2020年年报,或许可窥一二。据恒大汽车业绩会透露,恒大自2019年以来,造车上已经累计投入474亿元,在整车研发设计、动力电池、自动驾驶及智能网联等领域的投入为249亿元。

 

小米为造车准备的资金“弹药”也并非特别充裕,决心“赌上一切”造车的雷军,能够如何改变新造车行业,拭目以待。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dgSdor66-zV28sxSNcL_YQ

造车盛宴

来源:智本社

在这场货币盛宴中,新一轮造车运动席卷而来。

比特币开启了数字货币的魔盒,特斯拉正在掀起新一轮造车竞赛。苹果、恒大、百度、吉利、比亚迪、华为、小米等纷纷入局,全球资本聚焦造车新势力,令人眼花缭乱。最令人感到惊讶的是,“万事俱备只欠汽车”的恒大汽车,其市值已压倒不少传统汽车厂商,远超其母公司恒大集团。

这到底是资本的狂欢,还是正在爆发的汽车革命?

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简单分析这轮造车运动。

01

能源与效率

能源无新旧之分,只有效率之别。

一百多年前,在欧洲城市道路上,有四种车在奔跑,它们分别是马车、蒸汽机车、电动车和燃机车。从市场占有率来看,四者可谓势均力敌。最终谁胜出?

仅汽车而言,此后百年,可以说是汽油车的天下——第一轮造车运动。为什么?这四种车分别代表不同的能源动力:自然畜力、蒸汽动力、电力和油气动力。前两者的效率偏低被淘汰,后两者在不同领域相互竞逐。

在工厂,电力的效率优势颇为明显;在航空航天及军工领域,油气依然是飞机、火箭、船舶的可靠动力;在轨道车领域,基本使用电力;在汽车领域,如今电动车试图挑战内燃机车的地位。

过去,燃机车胜出并不是其使用的是新能源,而是油气能源的效率更高。其中关键的是,戴姆勒、狄塞尔、汪克尔等工程师不断地改进内燃机,不断地提高能源转化的效率。

经济学并不支持新能源或旧能源的说法,在这轮造车盛宴中,我们应该关注的是能源效率。除了功率,安全性、稳定性、节能性及资源可获取性都是能源效率的一部分。

太阳能被认为是新能源,但其是最古老的自然能源,远远早于人类。不过,人类使用太阳能的效率一直偏低。如今,我们再次重提太阳能,是因为光伏技术的进步。光伏提高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效率。

煤,最早发现于2000多年前,但直到蒸汽机车的出现,其价值才被开发出来。核能源如今是一项高效能源,但安全性一直没有解决,仅限于发电、航母动力等。日本福岛核泄露事故后,战略性地弃核,并转向氢燃料。氢燃料是一种清洁能源,但目前氢能汽车的成本不低。

所以,摆在人类面前的能源很多,风能、太阳能、畜力、石油、煤炭、天然气、电能、氢能、乙醇、甲醇等等。

低碳,不应该是唯一考虑的方向,唯一考虑的指标应该是效率。不宜使用产业政策押宝哪项能源技术,即便电池领域,也有锂电池、锰锌电池、铅酸电池、镍氢电池等。它们间的密度、安全性及制造成本差异巨大。最好的办法是让企业在各自市场中竞赛,以梦为马,以利润为嗅觉,以技术为劲足,跑出不同的赛道和优势。

目前,市场上有一种说法是,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弯道超车。绕哪个弯?发动机,准确说是内燃机。如今内燃机技术由日本、美国等国掌握,中国能否以电力绕道而行?

其实,内燃机在短期内是无法绕开的动力技术。上面我们提到有很多种能源,每一种能源的效率及优势都不同,并使用在不同的领域。即便电动车解决了电池续航、安全及清洁问题,电力也无法一统天下。航空中的飞机、航天中的火箭、远洋中的船舶,其核心动力依然来自内燃机。即便内燃机如此强大,也无法与航母中的核动力相比拟。即便在后工业时代,内燃机技术依然是需要努力突破的。内燃机,尤其是航空航天内燃机,是工业领域的“皇冠”,它是工业顶尖技术组合包,包括增压、控制及各种材料技术。当年日本正是在汽车发动机领域赢得突破,进而跃升至航空发动机领域。

在汽车领域,让资本自由探索,寻觅电动机,也寻觅内燃机,寻觅电能转化技术,也寻觅页岩气技术。问题是,油气资源是否已经见顶了,内燃机技术是否已经见顶了?

内燃机和发电机的技术历史是差不多的,二者都已非常成熟。技术的赛道有极限,但技术进步是无极限的。比如芯片越做越小,目前可以开发7纳米芯片,但它总有一个极限。当芯片极限到来时,可能会采用其它材料,亦或是提高热管理、能源密度等方式来v增强技术性能。

在经济学中,资源被假设为有限的。有限的资源配置最大化,靠自由市场和技术进步。正是勘探开采的技术进步,油气资源才得以支撑世界庞大的工业体系。进入21世纪后,原油紧缺焦虑持续升温,油价不断上涨。2008年7月,国际油价达到峰值,从2002年的每桶19美元涨到了145美元。中国的新能源战略也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

但是,金融危机后油价下跌,到2016年2月,国际油价降到了历史低点的27美元一桶。造成油价下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爆发了页岩气革命,美国实现了石油自给,从原来的进口国转变为出口国。

页岩气技术是否重要?目前,全球已经探明的页岩气资源总量,相当于煤层气与致密砂岩气资源量的总和,与常规天然气储量相当。中国亦有相当丰富的页岩气。换言之,只要页岩气技术进步,油气资源的充足率依然很高。

目前美国页岩气价格高于沙特、俄罗斯的石油,但它成为了横亘在全球油气价格之上的利剑。国际油价一旦触及美国页岩气盈利价格便下滑。2020年国际油价闪崩,亦是俄罗斯、沙特和美国上演的“三国杀”所致。俄罗斯希望产能和油价维持在中位数,即在美国页岩气盈利之下,本国石油商盈利之上。沙特希望大幅度减产提价以获取最大收益。美国希望将价格提至页岩气的盈利线之上。结果,三者未能达成共识。

美国油商受制于反垄断法不敢公开与沙、俄合谋,只能依靠技术进行压制。这就是市场与技术对国际石油权力合谋的压力。

石油资源是有限的,非清洁的;电力资源也有限的,也非清洁的。往大的说,如果全球一半汽车被电动车取代,那么电量需求将成倍提高,煤炭、石油用量也大幅增加,核电站也将大量扩张。往小的说,锂电池中使用的钴也是有限的。国产特斯拉的电池是磷酸铁锂电池,这种电池的特点是安全性好、成本低,但密度低、续航能力不足。三元锂电池的密度更高,续航能力更强,但是其产量受限于核心材料钴。

钴是稀有金属,目前全球探明的钴矿资源量为2500万吨,储量为688万吨,年开采量不足15万吨。新能源汽车推动钴的价格在几年内翻了十多倍。钴的开采量为何没能跟上?主要原因是全球钴资源分配并非市场化的。全球超过一半的钴矿资源分布在刚果(金),国际市场上大部分钴都是由这个国家出口的。但是,刚果(金)战乱不断、政局不稳无法保障稳定的市场供应,更谈不上技术进步。另外,钴矿相对丰富的俄罗斯、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又限制钴的出口。

这是锂电池的瓶颈。近些年,特拉斯为了突破瓶颈,逐渐往镍的技术赛道上跳。在三元锂电池中,不断降低钴比重,同时增加镍的含量。

内燃机使用的石油,以及三元锂电池中的镍、钴、锰都是有限资源,都需要通过自由市场与技术进步提高配置效率,如页岩气技术和无钴高镍技术路线。或许,电池方面的技术突破,比石油更具想象空间。

总之,我们需要关注不是能源的新旧,而是自由市场中的技术创新——能源效率。

02

技术与资本

这轮造车运动的真正机会,其实在无人驾驶。

即便电池有效续航提高到1000公里,电动车与汽车相比,并无惊艳之处。当然,这并非否认电动车的价值。如果电池有效续航提高到这个级别,且能够解决安全性和污染问题,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技术进步。传统汽车厂商不得不直面新挑战。

但是,若仅此而已,这轮造车运动就并非革命性的,用户只是多了一种选择而已。这难以激起用户与资本的兴趣。这轮造车运动应该是,电动车舞剑,意在无人驾驶。

造车盛宴的想象空间在未来的无人驾驶。但是,无人驾驶是人工智能的尖端,目前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包括特斯拉、谷歌、苹果及传统汽车厂商,具备成熟可靠的技术。一些电动车厂商,与无人驾驶毫无关系,也戴着这一帽子在资本市场上撩拨。

这轮造车盛宴,基本上是一场资本盛宴,准确说是货币盛宴。

历史上,每一次技术革命的前夜都会吸引大量资本进入,资本推动技术创新。典型的是19世纪下半叶的铁路革命,当时美国股票市场多数是铁路股票,多次金融危机都是由铁路投资泡沫崩盘引发。

这一次,或许比历史上任何一次都更夸张。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货币严重超发,大量资本在金融市场上打转。尤其是2020年,大规模资本扎堆大城市楼市、茅台、比特币及全球性科技龙头股,资本市场两极分化严重。

2021年1月,恒大汽车获得260亿港元融资,股票暴涨,总市值破6000亿。恒大汽车一车未落地,其市值接近母公司恒大集团的三倍。同时,特斯拉市值远超丰田,比亚迪超大众,蔚来超戴姆勒。但前者的汽车销量及利润均远不如后者。

为什么资本扎堆造车新势力?

大疫之年货币超发,资产价格和物价上涨,货币贬值,全球资本市场的避险情绪陡升。资本往哪里避险?比如大城市核心区的房子、全球性科技龙头股、消费类龙头股。这就好比北极冰川大规模融化,海平面抬升,人都往最高的地方避险。即便世界末日到来,最高处的人也能挨到最后。只要世界还在,它们依然是最强大的。如果还能押对未来的技术方向,那无疑是乱中取胜。

投资造车新势力,短期可吃新能源的货币红利,长期可吃无人驾驶的技术红利。

新势力制造电动车而不是燃油车,主要目的是降低造车难度,绕过发动机这一个门槛,降低整车制造的供应管理难度。产业政策很大程度上也有这种倾向,给电动车提供了大量的财政补贴和信贷支持。北上广深放宽新能源牌照,鼓励用户购买新能源汽车。美国拜登政府推出万亿绿色新政,同样大量补贴新能源。在补贴的刺激下,效率的短期增长推动股价高歌猛进。

抱团往往瓦解于流动性收缩。如果2021年下半年美联储终结宽松周期,转向温和紧缩,那么资本市场两极化将有所缓解,更多资金从新能源汽车股回归到短期有价值支撑的投资标的上。

支撑造车新势力股价是未来无人驾驶的预期。这项复杂的技术,由芯片、操作系统、传感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组合而成。特斯拉的无人驾驶主要还是辅助驾驶,真正的无人驾驶距离我们还有多远,目前还是一个未知数。这就是投资造车新势力的风险。

透过资本盛宴,我们需要关注的是汽车厂商在无人驾驶方面的成长性。传统汽车厂商的核心技术是整车制造、发动机及变速箱,电动车则是整车制造及电池技术。无人驾驶汽车的核心技术,则需要加上芯片、操作系统、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处理。电子控制单元会大幅度增加,整车代码行数达到上亿级。

无人驾驶的难度是对大量行驶数据的积累及智能化处理。在这方面,谷歌走在前面。谷歌无人驾驶车已积累了大量的行驶数据,在过去六年间制造了11起轻微事故。这一结果还是令人满意的。苹果公司在2018年就往加利福尼亚公共道路上投放了62辆无人驾驶测试车。

特斯拉的优势是,它拥有大规模的汽车及用户在实施积累相关数据。虽然目前只能启动辅助驾驶,虽然有时在墓地里识别到“人”,但有助于其改进技术。特斯拉的自动驾驶系统使用机器视觉技术,通过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元器件采集车辆周围的数据,然后交给计算机处理,给驾驶者或自动驾驶系统提供参考与决策。这个过程中,大量的信息识别、数据积累及处理,还有误报信息,都可以提升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技术。

传统汽车厂商也具备大数据积累的潜力,造车新势力抢占赛道的目的也在此,只是它们在无人驾驶技术方面的短板突出。造车新势力希望通过抢占赛道,进而与百度、腾讯等科技公司合作。在国内,百度在无人驾驶方面的技术是相对领先的。百度能否借这轮造车运动翻身?

所以,关于投资这轮造车运动,一要关注2021年美联储的紧缩政策,二要及时回归到具备硬核技术的汽车公司,三是本文不作为任何投资参考或建议。

03

巨头与革命

燃油车是否临近“诺基亚时刻”?丰田是否是下一个诺基亚?福特是否可能沦为代工厂?

2007年的iPhone重新定义了手机。此后,摩托罗拉、诺基亚等传统手机厂商迅速败退,取而代之的是苹果、三星、华为、小米。

特斯拉被认为是“车轮上的iPhone”,正在开启“诺基亚时刻”。但是,客观上说,仅凭电动车是无法打败传统汽车厂商的,最多也是平分秋色,因为电动车没有重新定义汽车。传统汽车厂商掌控了成熟的整车制造技术。哪怕在电动车技术领域,这些厂商的实力也不低于新势力。大众推出纯电动车,丰田主攻氢燃料车,只是它们目前尚未发力。

不过,市场对造车新势力,尤其是特斯拉、苹果及谷歌,依然抱有期待。我想,主要原因是传统汽车厂商过于堕落,远远无法满足信息时代的诉求。

虽然传统汽车厂商依然是工业领域先进制造的代表,但是与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相比,它们显得太过于堕落与固步自封。70年代石油危机时,高油价逼迫汽车向省油方向迭代,日本汽车崛起。此后,欧美市场萎缩,欧美日汽车厂商纷纷转移到新兴市场。此后三十年,它们在新兴市场逐渐堕落。

新兴市场,一、没有强势工会施压,劳工低廉,成本压力小;二、缺乏完善的汽车召回制度,消费维权意识弱,来自消费者的压力小;三、不少是行政垄断市场,构筑了高汽车关税,保护了这些汽车厂商,缺乏竞争压力;四、全球汽车厂商通过转移技术获利,三流发动机到新兴垄断市场即可获利,还经常性减配;五、新兴市场的环保标准低于欧美,汽车厂商对内燃机的改进动力不足。

全球汽车厂商是全球化失衡秩序的典型产物。我在过去的文章(如《美国的真相》)中,多次以全球汽车厂商举例,它们受到了这一不公平秩序的保护。

如今,大众、通用、丰田等巨头,50%以上的市场都在新兴市场。尤其是通用汽车,如果没有新兴市场,基本宣布倒闭。有人说,汽车厂商向新兴市场转移,是因为欧美市场饱和。这固然没错,但是根据萨伊定律,汽车厂商通过创新在欧美市场可重新创造需求。如果汽车厂商开发出无人驾驶汽车,将完全颠覆全球汽车市场。但是,这些汽车厂商选择在新兴市场中赚取最后一个铜板。尽管汽车行业利率从已从2014年的9%降低至2019年的6.3%,但是我们依然看不到巨头们试图革命的勇气与决心。

最近几十年,汽车的性能、安全性及电子化程度都有所改进,但是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依然相当落后。全球进入互联网时代已20多年,我们驾驶的汽车与20年前没有革命性的差异,依然是上个世纪工业时代的产物。传统汽车厂商陈旧的设计和老态的步伐,远远跟不上用户对汽车智能化变革的诉求——重新定义汽车。

马斯克,外号钢铁侠,不按套路出牌,疯狂想象,敢于冒险,还特别能打,几乎可以满足用户对汽车变革的所有期待,包括电动技术、颠覆式的中控设计、无人驾驶,以及未来SpaceX对汽车的再次革命——垂直升降飞车。

当然,这并不是造车“小生”对全球化资本大佬的挑战,而是新资本,尤其是宽货币时代的金融资本,对全球化旧秩序老资本的挑战。

谁可能胜出?

特斯拉的市值远远超过丰田,但其全球销量则不及丰田的零头。可见,资本市场似乎更看好特斯拉。

实际上,汽车的制造难度远远大于智能手机。传统汽车厂商几乎没有像“苹果+富士康”这种代工模式,基本采用整车制造。在汽车工业体系中,整车制造像一个系统集成商,管理着大规模的供应商。更重要的是,整车制造是核心技术,决定了汽车的质量。

造车新势力面临的难题是,它们几乎找不到一个能够大规模量产的汽车代工厂。目前汽车制造领域还没有一个“富士康”。小鹏找海马合作,蔚来找江淮合作,法拉第未来找吉利合作,后者都是整车生产厂商。特斯拉进入中国只能自主建厂、整车生产。当然,上海特斯拉的投产速度是惊人的。

不过,造车新势力的优势在于,电动车的制造难度要远远低于燃油车。电动车没有发动机这座高峰,其零部件数与燃油车比减少三分之一,供应配套的管理难度更低。一台纯电动汽车,电池、电控组成的动力系统和汽车电子所占据的成本超过60%,造车新势力可以更好地掌控制造主动权。苹果进入汽车领域给人开启了电动车代工模式的想象空间。

我们看传统汽车厂商。从历史来看,摩托罗拉、诺基亚、柯达、索尼等巨头都没能在工业化向信息化的技术变革中成功转型。问题并不在战略上,而是底层技术的切换导致公司内部产生巨大的利益与权力冲突。诺基亚前CEO约玛·奥利拉曾在自传中回忆过iPhone问世时的情景:他召集12名高管谈话,问他们对iPhone的看法。其中2人认为iPhone不构成严重威胁,另外10人都觉得不能低估iPhone。但是,如多数失落的巨头类似,公司的治理模式难以支撑战略转型。这是管理学值得研究的地方。

如今,几乎所有汽车厂商都能够看到无人驾驶的未来趋势。他们即便在短期内不快上电动车,也可布局无人驾驶。实际上,传统汽车厂商的智能辅助驾驶技术并不差。但是,它们缺乏变革的渴望与动力。特斯拉需要电池革命,需要无人驾驶革命,才能满足用户和资本的期待。

当然,我并不认为,造车新势力在短期内能够替代传统汽车厂商。在这轮造车运动中,合作的主题可能大于替代。这是一个全球化供应链生态,无人驾驶汽车的产业链长、系统复杂,需要芯片公司、软件公司、电子厂商及整车厂商共同完成。世界上最先进的芯片,设计在美国,原料在日本,光刻机在荷兰,制造在韩国。无人驾驶汽车将是全球顶级制造的集合体。

只是越往后面走,越往无人驾驶方向延伸,特斯拉以及苹果、谷歌等信息公司的优势则更加明显,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将占据更主导的位置。若有可能延伸到垂直升降汽车,还可能需要航空科技公司的支持。届时,冲击最大的或许是一线城市的房地产。

根据斯密定理,全球最顶尖的技术定然诞生于全球化市场,一个国家或如今这种割据性的全球化难以支撑下一轮汽车革命。汽车革命将重塑全球汽车产业链,也将推动全球化秩序的演变。真正的全球化是互卡脖子又不卡脖子的市场秩序。

汽车,革命吧!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qJXL_BdG9dpYodS34e_gYA

20万吨退役电池:现实、谎言与利益的共谋

 

 

动力电池回收风口,是“造富神话”,还是“黑暗深渊”?

 

者:彭斐

来源:车市物语(ID:autostinger)

 

2020年,新能源汽车迎来了属于自己的狂欢。

 

国内新能源车企市值狂涨、动力电池制造商订单“爆仓”……但很少人道出“狂欢”背后的巨大“阴暗面”。与售前热闹形成对比的是,电动汽车生命周期的末端,迟迟未得到市场的足够重视,如同“皇帝的新衣”。

 

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数据,2020年国内累计退役的动力电池将超20万吨(约25GWh)。20万吨是什么概念?或许可以装满上海陆家嘴“三件套”,但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对环境造成长达50年的污染。

 

老大难问题已存在多年,但电池回收巨头格林美董事长许开华却道出一番话劝退新玩家:“别进来,纯粹是浪费钱,只有行业前五才能生存下来。”这背后的原因发人深省。

 

01
车已亡,户口仍在

 

20万吨退役电池都在哪里?无法追溯正是目前一大痛点。

 

据一位市场人士向车市物语透露,他有一个朋友专门做倒卖电动二手车生意,俗称“车贩子”。说来也神奇,在他手里总能不定期的拿到一批批二手、三手甚至是五六手的国产新能源汽车。一些低价甩卖给“常规”用户,而另一些则改头换面,流入河南、江西、新疆等偏远地区。

 

在二手车市场或“黄牛”手中几番折腾后,这些搭载着早已到了“退役”阶段的动力电池随着整车不知所踪。甚至还会出现“电动汽车已亡,但户口犹在”的怪象。

 

对于规模化“迁徙”的电动汽车,上述“黄牛”朋友还能提供特殊服务——上“户口”。“在很多偏僻村庄,一个老人名下可以挂20多辆电动汽车。”

 

“对于消化不掉的电动汽车,就暂且堆砌在村民们的自家院落或空地上。而对于‘黑户’的电动汽车,一部分会卖给拆车厂,一部分会卖给‘小作坊’电池回购商。”上述消息人士补充。

 

20万吨退役电池:现实、谎言与利益的共谋

 

理论上,目前国内电池生产企业基本都按照要求,对新生产的电池进行了编码可追溯,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会存在具体问题。

 

比如,上海一位新能源车主刘思(化名)近期处理了一辆车龄6年的新能源车,电池已过质保期。“送去4S店(回收点)太不划算,二手车市场交易会卖价更高些。”在比较过多个渠道后,刘思最终以较满意的价格在二手车市场把车卖了。

 

事实上,首任车主在购买新车时,经销商会对车主信息进行登记,车企可据此对车辆及电池进行跟踪;而一旦首任车主出售车辆,跟踪链条就会中断,电池的去向就难以掌控。

 

这些不知道经过了几手的电动汽车,在中间商的利益驱使下,早已流向偏远地区。虽然经过政府的多轮取缔,该乱象已隐蔽许多,但依旧未能根治。

 

这些地下链条的始终存在,给电池回收“正规军”造成较大冲击。

 

02
正规军打不过游击队

 

为了规范市场秩序,国家曾多次出手。2018年,工信部公布首批符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包括邦普循环、格林美、华友钴业等五家企业入围。2020年12月,工信部又公示第二批22家企业名单。

 

20万吨退役电池:现实、谎言与利益的共谋

 

进入“白名单”的企业被视为“正规军”,意味着其在回收的资质、渠道、技术、规模等方面具备了较完善的体系和运营能力。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回收不到电池是“正规军”面对的最大问题。

 

在电池回收产业链条中,总夹着一批中间商,他们能灵活操控回收电池的价格,挥舞着手上的大刀,将之架在回收企业的脖子上。

 

“这些中间商总能通过一些特殊渠道拿到货源,我们也不知道其中的猫腻。”锂电池回收高级研究院唐小林坦言,“他们大多会卖给非白名单企业,可以免除开发票等环节。”

 

这也意味着,越正规的回收企业越拿不到货。

 

20万吨退役电池:现实、谎言与利益的共谋

 

另一方面,出售原材料的,希望价格越高越好,而采购原材料的,则希望价格更低。

 

“如果电池回收后的价值是1万元,我们最多报价6500元收购,但小作坊则可能出到8000元以上。”华友钴业相关负责人称,“这个价格明显超出了我们的盈利范围,你说我们怎么和他们竞争?”

 

对于非“白名单”企业,包括隐藏在“黑市”的拆车厂以及小作坊,大多没有专业的电池分解设备。如果暴力拆解和提取,会给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和环境安全带来隐患;如果废弃的电解液采用非法掩埋或倾倒的方式进行处理,会对方圆几公里的土壤和水质都将造成不可逆的污染,威胁人类的身体健康。但地下作坊们在利益最大化驱使之下往往不会考虑这么多。

 

1月7日晚,来自湖南宁乡的一声爆炸声让宁德时代一天内市值蒸发200亿元,同时也将电池回收安全问题送上了风口浪尖。经报道显示,爆炸企业是宁德时代的孙公司邦普,因废渣堆放车间的废铝箔起火发生燃爆。

 

20万吨退役电池:现实、谎言与利益的共谋

 

“当时,电池回收圈的资深人士都懵了,大家有猜测是氨水、萃取剂或锂电池发生爆炸,谁也没想到是铝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称,“此前,回收企业没有针对铝粉自燃做过培训,对于安全没有认识到位,以至于用错灭火方式酿成大祸。”

 

此次事件也给整个电池回收行业敲响了警钟,正规企业对安全尚有意识不足之处,更何况“小作坊”。

 

据业内预估,2020年的退役电池中,至少有三分之二没有直接流通到“正规军”手中。面对“无米之炊”,“除了邦普在电池回收领域实现盈利外(宁德时代“庇佑”下),其他企业大多处于亏损状态,只有少数企业在盈亏平衡点。”唐小林透露。

 

03
三方利益关系无法理顺

 

2018年,工信部有提出谁产谁负责,谁污染谁治理,明确了汽车生产企业将承担动力电池回收的主体责任,整车企业也在陆续布局电池回收业务,在全国各地4S店设置回收网点。

 

20万吨退役电池:现实、谎言与利益的共谋

 

不过,据了解,这些回收网点大多形同虚设。

 

“对车企而言,电池不是他生产的,又要求他回收,没有多大利益驱动。”益普索研究总监叶盛向车市物语透露,“我们调研了很多车企,由于目前没有强制性的规定,他们是能躲则躲,巴不得电池找不到。毕竟这不是车企的主营业务,叠加堆放电池的用地成本和人力成本,确实也无利可图。”

 

与此同时,车市物语调查多家新能源经销商4S店回收服务网点发现,大部分收集型回收网点并没有在营业场所设置提示性信息,更没有作业流程规范示意图,消防安全也很难达标,正常的电池回收业务更无从谈起。

 

未来几年,退役动力电池的总量将会持续攀升。到2025年,动力电池的累计退役量预计会达到78万吨(约116GWh)。目前,在电池回收生态上,车企、电池回收企业和电池制造商之间,还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的定价模式。

 

20万吨退役电池:现实、谎言与利益的共谋

 

“除部分外资品牌车企有正规的回收厂家外,几乎所有的国内品牌车企都普遍采用竞价的方式招标。”叶盛坦言。由于利益关系没有理顺,这对行业闭环的形成带来了一定影响。

 

眼下,汽车产业链一环扣一环,特斯拉一而再,再而三的降价,让新能源汽车销售压力倍增,车企没法将电池回收费用加在整车生产环节,也不可能将环保税强加给消费者,这将对新能源消费构成打击。

 

为打破冗长的动力电池回收链条,也有企业试图基于换电模式解决电池回收问题。如此,回收渠道就能完全可控,以防电池流入“黑市”。

 

不过,对于后续报废电池流向何处,多数车企也是走一步算一步。蔚来换电业务相关负责人告诉车市物语,“商业模式仍在探索阶段,未来退役电池可能会应用于储能与两轮车领域。”

 

20万吨退役电池:现实、谎言与利益的共谋

 

在叶盛看来,由于成本过高,即使是走换电模式的部分车企,目前并没有形成一套电池衰减的预测技术分析。换电模式或二手车战略,更多的是短期的一种销售行为,至于后期电池如何把控,主机厂仍然会踩雷。

 

04
“变废为宝”落入困境

 

按照正规流程,如果回收企业顺利收到退役电池,要将之“变废为宝”——梯次利用或拆解回收。

 

前者指把退役电池使用在低速电动车、储能电站等领域,这适合寿命更长的磷酸铁锂电池;后者指把电池中有价值的钴、锂、镍等金属材料提取再利用,适合三元电池。

 

20万吨退役电池:现实、谎言与利益的共谋

 

事实上,梯次利用的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一度被业内视为“伪命题”。

 

退役电池要达到梯次利用标准,还需要一定的成本支出。不同车型的动力电池包设计多样,其内部结构、电池模组链接方式、组装工艺等各不相同,电池拆解下来后,还需要经过残值评估、系统集成、电池模组重新分组、电池管理、运输等环节。

 

一系列改造成本过高,企业难以覆盖其回收成本。

 

随着技术进步,新动力电池价格会持续走低。回收企业更愿意出价收购三元电池,而磷酸铁锂电池很多都是处理给了第三方,基本上等于卖废铁。

 

值得一提的是,数据不透明阻碍了退役电池的回收和再利用。

 

无论是磷酸铁锂,还是价值更高的三元锂电池,“第三方企业很难从车企或电池企业拿到数据,无法利用大数据手段对电池寿命进行评估,只能对电池进行传统的拆解检测。”浙江华友循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鲍伟日前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称。

 

20万吨退役电池:现实、谎言与利益的共谋

 

这也意味着,回收企业在拿到退役电池后,如同在进行一场赌博。由于没有数据能够准确证明电池的状况和价值,其只能事后分析,这导致了回收和再利用的成本高昂。

 

正因为如此,业内都在等待“风起”——退役电池的规模足够大、回收技术成熟到不造成额外的环境负担、收益覆盖回收过程的成本。

 

当然,也有企业选择了另辟新径的处理方式。2020年12月,日本企业宣布将采购比亚迪回收的二手车载电池,改装成大型蓄电池,最早2021年度向欧美和亚洲的工厂等销售。

 

不过类似于这样的商业模式,别家企业很难借鉴与模仿。这也得益于比亚迪早期用户主要聚焦于出租租赁、公共交通领域等B端用户,车辆集中管理,电池可统一处理,因此动力电池回收难度较小。

 

20万吨退役电池:现实、谎言与利益的共谋

 

对于无法形成闭环的商业模式,“大概1000吨钴、2000吨镍的湿法冶金企业才能实现做退役电池的盈亏平衡点,而这需要上万吨的电池。”鲍伟称。

 

05
尾声

 

市场仍处于混沌状态。国内已制定电池回收相关的政策和技术标准,但对于非正规的中间商而言,很难起到约束作用。眼下,具体有多少退役电池流入黑市,这样的数据统计口径也不清晰。

 

在回收利用体系完善之前,正规玩家在技术、资本、资源的博弈下,其盈利战线也被拉长,但欣慰的是,与前几年相比,少部分企业已在黑暗之际看到了黎明曙光。

 

随着规模化升起,车企在回收环节中肩负重任。能否在扎堆利润较高的前端产销同时,加大对回收利用环节的投入?能否在产品规划初期就将电池回收纳入考量?能否在退役电池上挖掘出更高的价值?这都是车企需要重新审视的问题。

 

只有掌握电池从“生”到“死”的全过程,才有资格谈真正的环保。

 

本文作者彭斐,首发于车市物语,欢迎关注。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9b_qkwrVw4dW1eXKDPDfC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