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王”也悬了!一个更大的担忧,还在后面

一个更大的趋势。

1

猪王”也亏了

去年有多爽,今年就有多惨。

这句话,用来形容当下养猪企业的处境,再合适不过了。

刚刚过去的10月份,随着三季报的披露,猪企们的“惨象”相继出现在聚光灯下。前三季度:

温氏股份净利润亏损97.01亿元;

新希望净亏64.01亿元,同比下降225.89%;

正邦科技亏损约61.97亿元,同比下降305.49%;

天邦股份亏损20.46亿元,同比下降258.6%;

唐人神亏损5.73亿元……

就连一向坚挺的“猪王”牧原股份,也在第三季度遭遇了罕见的滑铁卢。

财报显示,今年第三季度,牧原股份实现营业收入147.44亿元,同比下降18.68%;净利润亏损8.22亿元,同比下降108.05%。

当然,比其他猪企稍微幸运一点的是,从整个前三季度来看,牧原股份实现净利润87.04亿元,是个正数。

“猪王”也悬了!一个更大的担忧,还在后面

尽管如此,牧原股份依旧元气大伤,前三季度净利润相比于2020年同期的209.88亿元,缩减了58.53%。

身处这个行业,再迟钝的人应该都能感觉到,猪企的这轮冬天,真的来了。

很多人都没有忘记,上一轮周期的底部,曾被称为“中国养猪第一股”的雏鹰农牧,由于疯狂扩张、主业不明,最终资金链断裂,“猪被饿死”后黯然退市。

对如今的“猪王”牧原来说,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同样高悬头顶。

疫情影响、饲料成本上涨、猪价下滑等原因外,让牧原承受着压力的,还有此前生猪红利时期的大步扩张。

财报显示,截至2021年第三季度,牧原股份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266家子、孙公司中,48家为2019年新增,103家为2020年新增,25家为2021年上半年新增,其中大部分为生猪养殖公司。

产能的拓展不仅带来了短期成本的增加,也带来了更多的资金运营需求。

近三年来,牧原股份资产负债率不断上升。2019年末、2020年末及2021年9月末,牧原股份资产负债率分别达到40.04%、46.09%及57.77%。其中在2020年,深交所还于问询函中关注过牧原股份的偿债能力。

“猪王”也悬了!一个更大的担忧,还在后面

而且,截至2021年三季度,牧原股份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为84.53亿元,较年初减少39.22%,同比下降61.39%。

利润的下降,现金流的减少,负债的上升,都让“猪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2

残酷的“猪周期

对牧原股份来说,导致利润暴跌的最大因素,来自于这一次的超强猪周期。

根据中国养猪网的数据,自今年1月初的高点36.94元/公斤以来,生猪(外三元)价格持续下跌,最新报价为13.13元/公斤,较1月高点下跌了64.45%,已经连续几个月跌破全行业的成本线。

“猪王”也悬了!一个更大的担忧,还在后面

“卖一头,亏一头”成了常态,养猪户已经哭晕在厕所。

去到菜市场,我们感慨终于实现了“猪肉自由”,反而是蔬菜价格涨上了天际:

菠菜涨到了18元/斤,豆角干到了12块,黄瓜冲上了8块,6毛一斤的萝卜,现在涨到了接近5块……

蔬菜涨得让消费者受不了,而猪肉已经快让养猪场跌没了底裤。9月初,农业农村部副部长甚至呼吁大家:

多吃猪肉、多买猪肉。

时间倒回三年前。2018年8月1日,辽宁沈阳47头生猪死亡,国家外来动物疫病研究中心将此认定为非洲猪瘟疫情。

非洲猪瘟就此蔓延。从那之后到2019年9月,一年时间,我国生猪的存栏量减少了8601万头。甚至在有些地区,数以万计的疑似病猪被焚烧、掩埋、离奇失踪。

也正是从那时候起,猪价进入到令人心跳加速的暴涨模式。

正是这轮暴涨,直接让养猪成为近两年最赚钱的行业。

根据2020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养猪大户”秦英林家族(牧原股份)以1474.6亿元位列第14。

秦英林家族再次蝉联河南首富,但2018年首富的身家不过355亿元,两年时间暴增315.38%。

“猪王”也悬了!一个更大的担忧,还在后面

用周金涛的话来说,人生发财靠康波。而秦英林的康波,叫做“猪周期”。

所谓“猪周期”,指的是猪肉和所有大宗商品一样,都会出现周期性波动。

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猪周期历时3~4年。这些年,我国经历了4次完整的猪周期:

2002年至2006年、2006年至2010年、2011年至2014年、2014年至2018年。

每次猪周期的情节都大致相同:

猪肉供给不足——猪肉价格上涨——生猪存栏量过度增加——猪肉供给过剩——猪肉价格下跌——养殖户亏损导致生猪存栏量过度减少——猪肉供给不足……如此循环。

而最新的这一轮猪周期,正是始于2018年的那场猪瘟,很明显,如今已进入价格下跌阶段。

对猪企来说,猪周期带来的影响就是业绩的周期性。从牧原股份、温氏股份、正邦科技这些养猪龙头近十年的净资产收益率来看,猪周期的影响非常明显。

上行周期,大家都纷纷入局,盆满钵满;而在下行周期,没收住的猪企往往亏损惨重甚至血本无归。

对所有猪企来说,周期就是一场危机:既是危险,也是机遇。

3

背后的趋势

那么,这轮“猪周期”会在何时结束?

根据国信证券的分析,猪肉产能的平衡至关重要,而要达到这个平衡,可能需要到明年4月份左右,随后预计将出现现金归零、产能出清的局面,行业迎来反转。

还有一个因素是,在养猪界,目前散户的产能占比依然高达40%;而散户是现金储备最脆弱的养殖群体,只要散户产能高于20%,猪周期可能依然会维持3-4年一轮。

能熬过去的,就能看到下一个春天。

更重要的是,随着猪肉价格的下降,另一个趋势越来越严重。

从农业农村部数据和猪粮比来看,今年猪价下跌长达半年以上,一般养猪户的已经连续亏损近5个月,目前一只猪头均亏损已经达到500元~700元。

这种趋势,已经影响到CPI。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

9月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涨幅为0.7%,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10.7%。

我们在此前的文章论证过,一般来说,CPI和PPI走势是相同的,发生背离的情况并不常见。这和二者的传导过程相关:

原材料(成本和利润)→制造商(成本和利润)=PPI价格变化

原材料(成本和利润)→制造商(成本和利润)→零售商(成本加利润)=CPI价格变化

PPI是CPI的上游,CPI则增加了终端零售环节。可以说,PPI是CPI的领先指标,通胀或者是通缩,价格变化是会通过PPI传导给CPI。

因此,二者的增减趋势基本会保持一致,就算发生背离,也多为CPI上涨,PPI增加,在零售端抬高了物价。

但今年以来的数据十分反常,这种背离有越来越大的趋势。

“猪王”也悬了!一个更大的担忧,还在后面

CPI是反映居民消费服务价格的水平,是衡量通胀的一个重要指标。而PPI是反映生产环节中的价格情况,也是衡量通胀的重要指标。

今年以来,猪肉价格大幅下跌,所以CPI指数急速回落;与此同时,原材料的价格却在大幅上涨,甚至是暴涨:纸张、塑料、铝材、玻璃、合金、猪饲料……都经历了一段疯狂的时光。所以PPI也在急速攀升。

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个尴尬的局面——

上游的原材料在猛涨,而下游的消费品却涨得比较慢,甚至有些还在降价(例如猪肉)。

这样一来,CPI和PPI的增长就开始明显分化。

这样会带来什么结果?答案是制造业、尤其是里边的中小企业,会越来越艰难,企业倒闭、破产的现象会加速出现。

面对原材料价格越来越高、环保压力越来越大、人工费用越来越贵、运输成本越来越高,企业利润会越来越少。行业的大洗牌,也会加速到来。

“猪王”也悬了!一个更大的担忧,还在后面

有人会说,实在撑不住了,企业的产品一定会提价的,这样就能给自己回血。提价当然可以,但问题是,消费者会买单吗?

当苹果手机都在降低起售价格的时候,还有几家制造业,能有涨价的底气呢?

更重要的是,在疫情黑天鹅阴魂不散、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背景下,6亿人月收入1000元,是一个更加现实的问题。消费者收入没有提升,生产出再多的产品,谁来买呢?

这样一来,未来的趋势已经很明晰了——

CPI和PPI的“剪刀差”,最终收割的,其实是广大的中小企业,尤其是制造业。

而对于千千万万的打工人来说,我们要做的,只有一件事——

保住这份工。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KZNgSdQSk5cGwNV8NbFIw

双十一京东PLUS会员 VS 阿里88VIP,谁的羊毛多?

作者:电商君

来源:电商报Pro

ID:kandianshang

 

每年的双十一,对阿里、京东来说都是下半年的一场大考,也是互相较量,刺刀见红的战场。今年,双方不约而同瞄准了同一个方向——付费会员,京东PLUS会员和阿里88VIP成为双十一战场直接对阵的剑客。

 

 

1000元超级补贴,同时京东宣布将在双十一期间给PLUS会员节省超200亿。纵观历年双十一,双方在付费会员方面直接这样竞争的景象绝无仅有。

 

付费会员的竞争最主要还是体现在权益方面。首先对比双方的购物权益不难看出,双方都已把付费会员体验发挥到了极致,但也成为两种模式的竞争。

 

京东PLUS会员基于京东“自营”基因,全面发挥京东供应链优势,除了百万款专项价商品、900多个全球大牌折上95折、10倍返京豆等优惠权益外,更是充分发挥自建物流优势,提供7天无理由退换货双向免运费服务。

 

天猫88VIP会员则强化平台属性,在购物权益维度方面与京东PLUS会员保持一致,但在物流服务方面直接失位。也就在日前,88VIP宣布推出退货秒退款服务。不过据了解,京东前几年已针对全部用户提供极速退款服务,成为一项普世权益。

 

综上而言,在购物权益方面,双方都拿出看家本领,差距不大,尤其是作为头部平台,双方在商品价格等方面很难拉开差距。但京东在商品品质以及物流服务方面长期积累下来的口碑成为加分项。

 

双十一京东PLUS会员 VS 阿里88VIP,谁的羊毛多?

 

 

京东向外“跨界”,阿里向内打造“全家桶”

 

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消费者从两家平台的优惠政策中感受到了诚意,业内人士却能看出两家平台在付费会员策略和模式上的区别。

 

我们先来看看阿里88VIP有哪些购物以外的权:

 

淘票票每月两张影片抵用券、飞猪旅行服务6选4、阿里健康折上95折、高德打车会员、饿了么超级吃货卡、优酷VIP……

 

大家有没有看出什么共同点?没错,88VIP给出的权益都和阿里旗下的品牌有关,可以说是“阿里全家桶”。

 

那么京东的呢?

 

一方面开行业之先河推出京东PLUS会员爱奇艺视频联名卡,随后又陆续上线了腾讯视频、QQ音乐、芒果TV、携程、喜马拉雅等10余张联名卡。甚至在双十一期间正式上线了苹果联名卡。

 

另一方面,京东PLUS会员还通过与线下品牌合作,推出系列生活特权,包括肯德基9.9元下午茶、Costa天天买一赠一、美团外卖95折、华住酒店88折、万达电影19.9元观影等海量权益,涉及餐饮、娱乐、出行等方方面面。双十一期间,甚至史无前例地将生活特权扩充到了超320项。

 

之所以会形成这种差异,是两者不同的模式和策略导致的。

 

阿里自从零售业务成熟之后,就大力发展大文娱、本地生活、出行、大健康等“副业”,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生态系统,或者说是产品矩阵。不可否认,阿里整合旗下品牌打造的88VIP权益“全家桶”更容易进行深度整合,但局限性也很明显。

 

当然,阿里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尝试推出了民生运通卡、网易云音乐黑胶VIP等权益,但目前规模相对有限。

 

京东在这方面则摆脱了“自营”属性,实行全面开放,线上联合知名品牌打造“联名卡”,实现权益互通,线下则与各类业态合作,涵盖了吃喝玩乐各个领域,给出了88VIP没有的“阵容”。

 

综合来看,阿里88VIP是在用更多场景激活用户的体验,向内是壮大自身生态,而京东PLUS向外延展的策略,可能会创造更多的选择。

 

双十一京东PLUS会员 VS 阿里88VIP,谁的羊毛多?

(左为京东PLUS会员,右为天猫88VIP)

 

双十一京东PLUS会员 VS 阿里88VIP,谁的羊毛多?

做付费会员,为何如此下“血本”?

 

有人问,这两家平台投入了这么多,真的能在双十一收回成本吗?

 

在笔者看来,如果只论会员直接受益部分,阿里和京东恐怕都是亏本在做。让利给了消费者,自己自然很难直接赚钱。

 

那么,既然不赚钱,为什么他们费尽心思做付费会员业务呢?

 

要知道,会员费对消费者来说是一个门槛,对于平台而言同样如此。

 

选择成为一个平台的付费会员,意味着消费者对于这个平台充分认可和信赖,从反面来看,平台也借此筛选出了最优质的一批用户。

 

京东PLUS会员此前披露的信息显示,PLUS会员明显呈现出“三高”特质,即高消费力、高粘性、高活跃度,而且乐于追新。而京东PLUS提供的丰富权益也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京东今年Q2财报显示,付费会员数量在该季度同比增长30%,数量增长达到了非会员的9倍。

 

这些高品质用户也正是品牌商家垂涎的目标用户。这就不难理解,为何如此多的线上线下平台、品牌、商家选择与京东PLUS会员合作了。

 

会员经济发展至今,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竞争阶段。当然,这种对峙的状态对消费者而言十分有利,毕竟各大平台推出付费会员的初衷也很明显,就是希望以付费会员的形式,为那些对商品、服务等有更高追求的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消费体验。而获得更多高品质用户也有利于平台,品牌商家等持续提升消费体验,更新迭代商品服务,获得更好的增长,实现正循环。

 

至于哪家平台更有可能在这个双十一胜出,那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了。当然在笔者看来,双十一也只是双方较量的众多节点之一。

 Pro(ID:kandianshang)

 
—【 THE END 】—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cBzIiRQlPX3eh48i2bXGFA

采集文章

两百行Python代码复刻一款《天天酷跑》游戏

大家好,欢迎来到 Crossin的编程教室 !

 
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趣味游戏的案例展示。最近趁着周末写了一个《天天酷跑》,拿来和大家一起重温经典的酷跑游戏。
 
先看一下游戏的效果吧
01

准备开发环境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先来介绍一下本次我们用到的库有哪些。(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很多的小伙伴都会反映很多库安装之后,会出现报错,找不到相应的模块),这是因为库版本的不同,所以跟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程序所使用的各个环节及其对应的版本,这次我们使用的工具和其版本号如下所示:
PyCharm:2019.1.3
python3.5+,其中内置sys和random库
pygame:1.9.6
02

程序整体思路

介绍完我们的基础环境之后,接下来我们来介绍一下今天游戏设计的思路。

1).游戏初始化

  • 利用pygame创建特定大小的游戏窗口。
  • 显示游戏的初始界面,提示用户开始游戏
  • 在游戏界面中设置背景图片,并显示人物、障碍物和金币等物体。

2).游戏控制

  • 人物自动向前奔跑,按空格键控制人物跳跃。
  • 利用addObstacle函数创建障碍物。
  • 利用updateScreen函数不断更新界面中物体的显示。

3).碰撞检测

  • 利用ListenKeyBoard函数监控用户的键盘输入,并检测人物和障碍物金币等是否碰撞。
  • 人物和障碍物碰撞:当检测到人物和障碍物的位置信息有交集时,判断为碰撞,人物生命值减一,障碍物消灭。
  • 人物和金币碰撞:当人物撞到金币时,金币消灭,得分+100。
  • 当人物成功躲避障碍物时,得分+10。
  • 利用judgeState函数来判断游戏是否结束。
  • 游戏结束时显示最终得分,并提示用户按“Enter”键重新开始游戏。

两百行Python代码复刻一款《天天酷跑》游戏

03

带你一步一步写游戏

1).首先,整体看一下程序是如何实现初始化的:

两百行Python代码复刻一款《天天酷跑》游戏

程序是由pygame库为主体来实现的,首先程序中制定了游戏窗口的大小,以及程序不同模块的背景图,例如障碍物的图片,游戏进行时的背景图和游戏结束时的背景图。

2).游戏开始的界面

当运行程序后,程序首先会运行self.startGame这个函数,并给出游戏的介绍界面,提示用户开始游戏。

两百行Python代码复刻一款《天天酷跑》游戏

self.startGame函数中,首先绘制了游戏的初始界面,然后开始监控用户的键盘输入,当用户输出“ESC”键的时候,则直接退出游戏,否则的话,就进入真正的游戏。初始化的界面下图所示:

两百行Python代码复刻一款《天天酷跑》游戏

3).创建各类物体

进入游戏之后,我们就需要创建人物、障碍物和金币以及游戏背景的设置。由于人物和障碍物已经游戏背景都通过类的方式来创建的,且它们的类形式非常类似,这里我们就以障碍物和金币类来进行简单的讲解。

两百行Python代码复刻一款《天天酷跑》游戏

在障碍物类中,类的初构造函数中,主要设置了类对象的显示图像(self.surface)、坐标信息(self.x、self.y)和长宽信息(self.w、self.h)。而self.getPos函数用来返回当前对象的坐标和长宽信息,self.judgeCollision函数则是用来进行物体的碰撞检测。

在程序中,通过self.addObstacle函数就可以添加障碍物对象,并随机设置障碍物在游戏界面中所处的高度位置。在游戏中障碍物目标如下图所示。

两百行Python代码复刻一款《天天酷跑》游戏

上图中,被红色框框住的就是障碍物,可以看到,障碍物之间有着不同的高度坐标,以及不同的间隔宽度,这样才能为跑酷人物带来不同的难度挑战。人物则是被蓝色框框住的目标,而位于画面正上方,被绿色框框住的则是“剩余生命值和得分”的信息。

4).用户键盘监控和碰撞检测

通过对于用户的键盘输入监控,来控制人物的运动,例如是跳跃还是退出游戏。

两百行Python代码复刻一款《天天酷跑》游戏

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当用户输入空格键时,如果人物当前的state是0,则人物要完成一级跳,如果人物当前的state是1,则人物要完成二级跳。如果当前self.game_state是1,表示人物已经死亡,那么当用户输入“Enter”键时,游戏将重新开始。

对于人物和障碍物或者是金币的碰撞检测,则是通过障碍物类中的self.judgeCollision函数来进行判断。

两百行Python代码复刻一款《天天酷跑》游戏

如果判断是金币的话,则用户的得分+100,金币被吃掉。否则的话,用户的生命值减一,障碍物消失掉。

5).游戏界面不断刷新和判断游戏结束

通过self.updateScreen函数,可以实现游戏界面的不断的刷新。

两百行Python代码复刻一款《天天酷跑》游戏

上述的程序中,分别对游戏背景的位置、剩余生命值和得分的数值以及障碍物的数量和人物的运动状态进行更新后,就可以利用screen.blit函数在游戏界面中展示出来,通过不断的更新,让游戏看起来就是不断的运动的过程。

 

通过self.judgeState函数,来判断游戏是否结束,如果游戏结束了,则会展示出用户所获得分,并提示用户按“Enter”键重新开始游戏。

两百行Python代码复刻一款《天天酷跑》游戏

以上就是今天为大家带来的关于跑酷游戏开发的分享和讲解,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把源码运行一下,在基础上还可以做一些改动和扩展。感受一下经典的跑酷游戏所带来的乐趣吧。

作者:菜鸟哥

来源:菜鸟学Python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qC10UTA1aawd9oLnXfG-hA

后疫情时代,三季报中的真实中国不容乐观

从2019年起,每年我都会试图通过总结上市公司的年报和半年报去观察经济的真实运行情况。

 

可惜今年半年报发布时因为种种原因,这一传统断了。本想等到明年年报季再说,但最近在看公司三季报的时候,却意外地发现有挺多值得聊聊的。

 

至于为什么要通过这些看似枯燥的上市公司定期报告去分析经济,是因为传统强势媒体的衰落让我们每天都在被不同的信息源拉扯,却不知该信谁而不该信谁。叠加社交媒体和短视频社区的兴起,信息的碎片化和片面化在后疫情时代表现的愈发淋漓尽致。

 

手机弹窗中耸人听闻的新闻标题,社交媒体上带有明显个人偏好的转发,还有算法时代被机器精准拿捏的兴趣点和价值观,有时会让我们觉得这个世界好像每天都在发生各种离奇的事情,但有时又会营造出一个巨大的泡泡,让你只看到自己希望看到的美好世界,却屏蔽了那些残酷的真实。

 

曾经很喜欢南风窗的推广语,“那些你所关注的热点,你想知道的真相,与你相关的种种,我们都会为你拨开迷雾,一一探寻”。还有凤凰卫视和财新,都在不同的时期有过类似的表述。

 

可惜的是,那个依靠媒体就能获取全面真实信息的时代可能已经永远过去了。

 

好了,扯太远,我想说的是,单份的上市公司定期报告或许也会被粉饰,但当几百上千份上市公司定期报告汇总在一起,尤其是当总结了大量的定量数据和定性分析后,我们会得出一些没有办法被篡改和扭曲的结论,从而可以看清行业的、国家的乃至全球的趋势。

 

举个例子来说,当以下几家关系到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公司业绩在三季度同时变脸时,你会知道中国的大众消费大概率是出了某些问题:

 

后疫情时代,三季报中的真实中国不容乐观

后疫情时代,三季报中的真实中国不容乐观
后疫情时代,三季报中的真实中国不容乐观

 

而当互联网行业的巨头们异口同声的在财报上加入了共同富裕和责任担当的字眼,还把道歉和认错作为核心重点时,你会清楚地意识到,一个时代可能已经过去了。

 

“2021年上半年,有赖于政府对疫情的有效控制,以及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我们的业务得以稳健增长,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继续实现我们“帮大家吃得更好,生活更好”的使命。在科技发展和业务创新的扶翼之下,我们扩大了用户基数,特别是来自较低线城市和农村地区的消费者,用数字化服务数以百万计的中小商户,并继续为广大外卖骑手提供就业机会、带来稳定收入。共同富裕的理念一直以来都在美团的基因中。眺望未来,我们将继续以社会责任为己任,为全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美团2021年中报

 

“平台经济是全世界面临的崭新课题。过去一年,我们对平台经济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2021年4月10日,阿里巴巴集团收到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我们对此诚恳接受、坚决服从。这些经历让我们认真思考,像阿里巴巴这样一家立志成为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的平台企业,在更广阔的宏观环境下,如何与社会各界、合作伙伴和谐共处,如何和利益相关者形成良性互动,如何让我们的平台跟社会发展更加同频共振。平台型企业带有天然的社会公共属性。我们应该更多深入思考的是,我们能创造多少社会价值,参与解决多少核心科技的问题,如何更好地支持乡村振兴的发展,如何变得更绿色和可持续,从而以平台之心,聚八方之力,做一家真正意义上有担当、负责任的好公司。”

 

——阿里巴巴2021年财报

 

1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今年三季报的整体情况,那一定是“风水轮流转”。

 

上游周期行业,这一自中国经济从“四万亿”的强心针走出来后就被资本市场抛弃的群体,重新扛起了上市公司利润的“半壁江山”。

 

这词不是随便用的。根据券商研报的统计,三季报显示,偏中上游的石油石化、有色金属、煤炭、钢铁、基础化工和建材等六个周期性行业占A股非金融行业的利润比重达到42.3%,创下近十年以来的新高。

 

随便打开几家周期龙头公司的定期报告,意气风发溢于言表。

 

比如钢铁行业龙头老大宝钢股份:

 

“经营业绩创历史同期新高。公司供产销体系紧密协同,克服产销资源减少、节能减排力度加大等困难,发挥多制造基地产销协同优势,动态优化资源流向,持续提升运营效率和质量,三季度实现利润总额86.0亿元,1-3季度累计实现利润总额291.3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累计同比增长161.6%。”

 

——宝钢股份三季报

 

再比如有色金融行业的巨头紫金矿业:

 

“报告期,公司紧紧围绕《五年(2+3)规划和2030年发展目标》,坚持“深化改革、跨越增长、持续发展”工作总路线,努力克服新冠疫情不利影响,抢抓基本金属市场强势上涨机遇,主营矿产品量价齐增,主要经济指标跨越增长,实现营业收入1,098.63亿元,同比增长32.14%(上年同期:831.42亿元);利润总额114.70亿元,同比增长180.12%(上年同期:40.95亿元),其中归母净利润66.49亿元,同比增长174.60%(上年同期:24.21亿元),超过2020年全年归母净利润,创历史新高。”

 

——紫金矿业半年报

 

前几年这些行业频频出现的破产重整、兼并重组新闻还历历在目,怎么就突然成了财大气粗的金主?就连像海南航空这样的庞然大物,最后都会出乎所有人意料的,被钢铁行业起家的方大集团一举拿下?

 

事实上,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经济对于周期品的需求变化并没有那么大。除了锂钴等处于爆发期的新能源产业链品种之外,那些分析师们嚷嚷着的需求增长,都是和去年疫情非常时期的低基数相比的。如果和疫情前的需求比,只能说回到了正常水平。

 

然而供给的压力是实实在在的,而这不仅仅是因为疫情造成的短期生产和运输障碍造成的。更核心的,是从2014年油价崩盘之后全球资本抛弃上游产业,导致能源和商品产业链的资本开支急剧缩减。由于油气和矿产项目从决策到投产动辄以五六年为单位计算,因此早些年种下的因,直到现在才结出了果。

 

就拿我国为例,2004-2008年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复合增长率是22%,而从2009-2017年的这一数据却快速下滑至0.05%,2018年以来虽然有所恢复,但依然只有个位数增长。

 

这还是在我国三桶油要积极响应国家维护能源安全的号召下做出的决策,海外由于页岩油气的影响和对绿色减碳的追求,新设立和投产的能源和矿产项目只会更少。

 

需求不弱叠加供给悬崖,本就会带来商品的大周期,而疫情后各国政府争先恐后的放水,特别是美国的“无限量化宽松”计划,则直接将这个周期送上了猛烈的快车道。

 

由于目前全球上游产业慢慢增加的资本开支要到若干年后才能重新开花结果,因此供给的快速回升是指望不上的。只要欧美的货币政策不转向,无论是能源还是其他的周期品,都看不到价格上涨周期结束的迹象。

 

所以紫金矿业在半年报里,是这样分析几类金属接下来的价格走势的:

 

“铜: 全球制造业PMI指数超预期恢复,双碳政策持续加码,清洁能源及电动汽车、储能电池行业蓬勃发展,传统与新兴用铜需求领域双双向好,供需两旺,价格预期高位上扬震荡。

 

锌、银、铁: 锌、银为工业金属,需求端持续回暖,供应端短期紧张难以明显缓解,价格将高位震荡;铁矿石为黑色金属,短期需求端旺盛支撑价格景气,中长期供给缓解后预期有所回调。

 

新材料新能源: 全球双碳政策驱动资源消费结构、财富结构持续改变,中国首个碳排放权交易已于2021年7月启动,国内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清洁能源转型所需的铜、锂、钴、铂族等金属需求预期大幅上升。”

 

虽然他只敢说价格高位震荡,但言外之意就是——跌不下来。

 

 

2

 

就在上游行业前三季度的扣非利润增速达到469%的同时,商品价格高企带来的另一个影响也在显现,那就是中游和下游行业盈利增速分别回落至54.5%和5%,而下游行业三季度单季盈利更是同比下滑了26.7%。

 

这也很好理解。据统计,有超过700家上市公司在半年报和三季报里提到了“原材料涨价”的字眼,创出了历史新高。

 

无论是电子行业的龙头老大立讯精密:

 

“……受相关因素的综合影响,今年全球芯片供应短缺、部分原材料价格上涨、人力成本持续上升,众多外部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对行业形成了一定冲击,对公司部分业务的落地时间也带来不同程度的递延。”

 

还是粮油企业的巨头金龙鱼:

 

“……报告期内,原材料成本上涨幅度较大,公司生产经营成本面临较大压力。虽然公司上调了部分产品的售价,但并未完全抵消原材料成本上涨的影响,利润受到挤压。”

 

都遭遇到了类似的问题。

 

就像招商银行在三季报里对经济的展望中说的那样:

 

“……随着外需边际回落和支持政策逐步退出,叠加大宗商品价格攀升挤压中下游行业利润,工业生产和企业利润增速将向疫前的趋势水平回归。”

 

换句话说,中下游的表现未必是不好,只不过是不可能像去年那么好了。

 

所以,去年资本市场曾经把一批龙头白马的高ROE和高增速当做是新常态——无论他们是处在中游的机械行业还是下游的消费行业——这显然是错把beta当alpha,错把疫情后的阶段性龙头效应当做了这些公司独特的竞争优势,从而给予了过高的估值溢价。

 

因此等到今年这些公司纷纷显出原形后,跌得一地鸡毛也是情理之中。

 

 

3

 

消费行业的问题还不仅如此,看他们的三季报我还有一个感触就是,这几年来龙头企业一直在打的“提价逻辑”,似乎出现了拐点的迹象。

 

事实上,为什么像海天味业和涪陵榨菜这些原本业绩非常稳定的日用消费品企业,资本市场在去年愿意给出那么高的估值溢价?

 

是因为投资者相信,这些企业生产的消费品有很大的提价空间,而且就算某个品牌的价格区间被锁死,也可以通过创建新的高端品牌来打开提价空间。

 

就像涪陵榨菜的半年报显示,它的榨菜和萝卜品类毛利率可以在一年之内分别提升了9.72%和13.38%。

 

这个逻辑不仅仅适用于大众消费品行业,连茅台其实也一样。

 

近年来,茅台的业绩增长一直是由提价而非销量来拉动的——2020年,茅台酒和系列酒的销量分别下滑了0.72%和1.13%,而吨价则分别提升了约13%和6%。吨价提升的背后,一方面是茅台增大了对直营渠道的投放量,直营渠道的出厂价更高;另一方面则是非标产品(如茅台年份酒、茅台生肖酒等高价位产品)的占比提高。

 

然而从三季报的表现来看,这个逻辑开始被证伪了。甚至连茅台酒的价格,近期都开始出现了松动。

 

这背后的逻辑也不难理解。

 

疫情后各个行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到现在余音未了。至于受到正面刺激的行业比如互联网,又在今年遭遇了强监管。两相叠加之后,大众阶层开始勒紧裤腰带生活是必然的选择——当裁员和降薪成为了很多白领蓝领担心的事情之后,还指望他们能够继续往消费升级的路上前行,并不是一件现实的事情。

 

君不见,连奶茶行业都从前几年热捧的喜茶和奈雪的茶,降级到了现在的蜜雪冰城和茶颜悦色了吗?

 

4

 

最后还想聊一聊的是,后疫情时代,有部分行业的商业模式开始被证伪了。

 

疫情对于各行各业有一个共通的影响,就是现金流的“突然休克”。而最怕这种影响的商业模式,就是高杠杆经营,甚至是类似借新还旧的现金流运作模式。

 

因此在后疫情时代,一些行业也开始按照杠杆率由高到低依次出现危机。

 

最早出现问题的是类似长租公寓这样的行业。因为他们往往是完全依靠新租户贡献的现金流来补偿房东,这类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甚至已经不能用杠杆率来形容,只能说是庞氏。

 

之后出现问题的是诸多中小地产公司,并在近期开始慢慢蔓延到大地产商。这其中固然有政策和地产周期等综合因素,但更核心的还是杠杆率的问题。

 

最新的一个例子则是在公务员考试培训龙头,曾经千亿市值的中公教育身上。

 

原本教育应该是现金流最好的行业,因为都是先收学费再提供服务。但问题是,中公教育做的这么大,赖以为生的是一种名为“协议班”的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向学生承诺,“考不过就退款”。这样一来,原本被计入预收账款的学费,就有很大的一部分实际上突然变成了“应付账款”。

而这个比例有多高呢?根据财新的报道,中公公考培训笔试通过率通常在20%-35%之间,面试通过率通常在35%-50%之间。

 

换句话说,至少有接近80%的钱都是要被退还给学生的。

 

怪不得有业内人士说,“中公最厉害的一点,就是建立起了低通过率下依然盈利的商业模式——只要能维持住现金流,就能靠正常通过率去挣钱”。

 

问题就是,疫情叠加种种其他因素,中公的现金流在支撑了一年多之后,终于维持不住了。所以在公考的大年,反而迎来了业绩变脸。

 

事实上,这是非常值得警惕的事情,因为如果连曾达到千亿市值的上市公司,而且是现金流最好的教育行业都有类似的商业模式问题,很难想象那些竞争更加激烈、杠杆率更加高的行业和公司,不会出现更加严重的问题。

 

就像招商银行在三季报里描述的那样: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修复,但经济修复的基础并不稳固,尤其是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国内零星散发的疫情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经济修复带来一定程度扰动,部分行业和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还面临着一定的困难,一些杠杆率较高、盈利和现金流表现不佳的公司客户风险逐渐暴露,本公司资产质量管控仍将面临一定挑战。 ”

 

看起来,在招行眼中,很多行业可能都已经发生了类似的裂痕和危机。

 

因此,切勿因为一些还比较靓丽的宏观数据,譬如进出口和工业利润,以及一些表现优秀的中观行业,比如新能源车产业链和上游周期行业,就误以为现在的经济高枕无忧,甚至处于新周期的起点。

 

事实上,无论是高企的通胀,还是延绵不绝的疫情管控,都正在侵蚀经济的基础,甚至带来部分行业的危机。如果这时候还采取强监管甚至加税等措施,恐怕会带来更加严重的后果。

 

欣而看到前两天,国家已经决定四季度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实行阶段性的税收缓缴。

 

希望这是一个好的开头。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4iE3RexBd-ziW3xEXT3euQ

 

分析一波,中国月收入过万的人真的很多吗?

来源:可乐的数据分析之路

作者:虾壳可乐

大家好,我是东哥。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费米问题实例,来分析分析,中国月收入过万的,究竟有多少人。

此前,国家统计局发布2020年平均工资数据,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97379元,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57727元。

IT业在城镇非私营单位和私营单位中,年平均工资都是最高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达到177544元。

这不禁让我思考一个问题:

  • 中国月入过万的人多不多

单从这个问题来看,这是个费米问题啊:

  • 估算中国月入过万的有多少人?

要解决费米问题,其实也很好办,就是逻辑拆解,这篇文章也分为3个部分,先从公开数据中估算,然后看统计数据的情况,最后说说身边的人。

01 估 算

估算月收入1万以上的有多少人,先说结论,估计7560万人。(仅供参考)

大致步骤如下:

1、已知我国目前的总人口是14亿

2、抽样,从华北、华东、华中、华南、东北、西北、西南,这几个地区中随机抽7个城市,看他们薪资10K以上的人数占比(2021年)

3、总人数x平均占比 = 月收入1万以上的人数

从这个网站中找到各个地区的薪资分布比例:

http://salarycalculator.sinaapp.com

随机选了长沙、郑州、太原、南宁、南昌、深圳、哈尔滨这几个地方,看他们月入10K以上的人数占比:

分析一波,中国月收入过万的人真的很多吗?

其中太原这个数据有点神奇啊,工资排名前10的岗位平均工资也就4000多吧,但是它月入10K以上的人数占比居然高达7%,真的是煤老板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吗?分析一波,中国月收入过万的人真的很多吗?

分析一波,中国月收入过万的人真的很多吗?

计算得到月收入10K以上的平均占比为5.4%,14亿人*5.4% = 7560万人

分析一波,中国月收入过万的人真的很多吗?

当然,这只是非常简单的估算,如果你有更好的方法,请评论区留言哦~

02 统计数据

同样先说结论,从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来看,月入过万的有7110万人,也就是说,如果你月收入过万,那你就属于top 5%的人群了。

前面估算的居然和这个结果还挺一致的。

之前提到过2个数据:

  • 月薪1000以下的有6亿人

  • 月入5000,就跑赢了90%的人

  • 第一个,月薪1000以下的有6亿人,这句话是总理说的。

  • 第二个,月入5000,就跑赢了90%的人,是根据统计局发布的数据算出来的。

分析一波,中国月收入过万的人真的很多吗?

这里还想再多看几个数据来支撑一下这个结论。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首先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又叫人均GDP),这个数统计局公布的2020年是72447元,并且城乡差距是很不一样的,这里就不分开了,那平均一个月是6037元,2019年是70581元,5881元/月。

分析一波,中国月收入过万的人真的很多吗?

为什么要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呢?因为它是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标准。通常的算法是将一个国家核算期内(通常是一年)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与这个国家的常住人口(或户籍人口)相比进行计算,得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大家对这一个72447元的数字可能没什么概念,那就需要对比一下:要知道2001年,中国人均GDP是1000美元,到了2020年就达到了10000美元,20年的时间,10倍的增长。

分地区来看一下,可以看到北京、上海,2019年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15~16W,而东三省只有3-5W,地区差异还是很明显的。

分析一波,中国月收入过万的人真的很多吗?

2、人均可支配收入

国民生产总值,它是一个生产的概念,好像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并且总觉得自己被平均了,不止你,我也时常感觉自己被平均,那我们再来看看人均可支配收入。

居民可支配收入指居民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储蓄的总和,即居民可用于自由支配的收入。既包括现金收入,也包括实物收入。按照收入的来源,可支配收入包含四项,分别为: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

2020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32189元,平均一个月2682元,2019年是30733元,平均2561元/月。

其中恩格尔系数也比较有趣,2020年城镇家庭是29.2,有机会可以再细聊。(恩格尔系数是指家庭中食物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越大越贫困)

分析一波,中国月收入过万的人真的很多吗?

平均值容易被极端值影响,那我们来看中位数。

全国居民按收入五等份分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2019年20%中间收入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5034.7元/年,平均2086元/月。有40%的家庭处于低收入和中等偏下组别,年平均收入为11578元,月收入约1000元。

分析一波,中国月收入过万的人真的很多吗?

所以说,90%的人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只有5%的人月收入1W以上,按国家统计局给出的数字来看,是这么回事。

感兴趣的可以自行查看中国统计年鉴2020:
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20/indexch.htm?

 

3、个税起征点

还可以从个税起征点这个角度来看,2018年以前个税起征点是3500元,此后调整至5000元,缴纳税款的人数从1.87亿下降至6400万。(最新数据有待确认)

也就是说只有6400万人的月薪达到了5000元以上需要纳税的标准,当然这里面可能还有不少弯弯绕绕的我们也不去考虑了,再考虑也考虑不过来了。

两会的时候还有人大代表提出提高个税起征点至10000呢。

分析一波,中国月收入过万的人真的很多吗?

03 身边情况

我有一个朋友的例子我就不举了,我相信大家身边的情况各不相同,应有尽有,并且很大程度上都存在幸存者偏差。

在大城市的你,可能觉得身边全是月薪10000以上的,这和你觉得身边全是985/211的感觉是一样的,你所在圈子这个样本本身就很偏了,你感觉到的肯定就是有偏的。

沉默的大多数是很大占比的,能发声的只是一小部分。

说这些,是想告诉你,你其实很优秀,不要太焦虑,取悦自己最重要,不是吗。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40e71hPOjs1lD4Ja8uOdA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