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比女人多3000万,女人比男人多3个亿

202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出炉后,全网再一次掀起了男女人数差的讨论潮。
根据官方数据,目前全中国,男性比女性多3490万人,其中20~40岁的适婚年龄段内,性别比是108.9,男性比女性多1752万人。 

男人比女人多3000万,女人比男人多3个亿

根据这组数据,现在的男性结婚一定很困难,108个男人里面最多100个结婚,激烈的竞争会导致男性在婚姻市场中处于绝对弱势。
毕竟,谁都不想成为那8个人。
很多人持有此类观点,但也有人反对。
因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似乎并没有看到什么剩男,倒是剩女现象非常突出。
商业付费婚恋网站上的数据也证明了这一观点,这些网站的付费客户大多都是女性,而且都是学历收入较高的女性,付费的男性用户数量远远少于女性用户。
看起来,好像是女性嫁不掉啊。
适婚男性比女性多,但最后剩下来的却是女性。
这两个都是事实,也都是正确的,而且是有依据的。
今天给大家讲讲为什么,再聊聊婚恋市场里的三个事实情况,你没有注意到的那种事实。
第一个事实。
在中国,虽然看起来男人比女人多了3000万,但其实女人比男人多了3个亿。
女人比男人多3个亿这种说法,来源于中国有6亿人月收入低于1000元。
假定其中一半是男人,假定另一半人完全没有任何收入,全部靠男的养着。
这3亿男的月收入也不超过2000元。
在座的各位小姑娘们,月入不超过2000元,无车无房无学历,家住农村的男人,你们考虑嫁么?
不给个天价彩礼,我觉得没人会考虑嫁。
看似有3亿男人,但是在婚姻市场里他们是不存在的,等同于削除人籍。
丁仲礼院士当年曾发出灵魂提问,他问柴静:“这就是一个根本的问题了,中国人是不是人”。 

男人比女人多3000万,女人比男人多3个亿

在适龄女孩的眼里,月入过低的男人,一律等于不存在。
所以虽然男人比女人多了3000万,但女人却比男人多了3个亿。
这是对男多女少,但剩女现象突出的第一个解释。
第二个事实对剩女现象的解释也有帮助。
在高学历领域,真的是男少女多。
目前的性别比达108,男性占总人群的52%,女性占总人群的48%。
而在义务教育阶段,女性的入学占比,只占47%,还少了1%。
但是在2020届高校学生中,录取的男女比却出现了惊人的反差,全国范围内女生占比达52%,男生占比48%,男女比完完全全的反了过来。 

男人比女人多3000万,女人比男人多3个亿

在出生阶段,108个男婴对应100个女婴。
但是在大一的新生里,108个女生却对应着100个男生。
这还是在小学的入学阶段,女生占比更低的前提下发生的。
这种情况不止是在2020年才发生,实际上教育学家注意到这种现象已经十几年了,大学录取的女生数量远超性别数量。 
47%的女生拿掉了52%的录取名额,53%的男生拿掉了48%的录取名额,女性在高考上的战斗力是男性的130%,明显占优。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女生的身体发育和智力发育,都明显高于同龄男生,大约高2~3岁的样子。
尤其是小学阶段,8岁女生甚至可以在体力上吊打同龄男生,甚至大2岁都能打一打,更别提智力了。
小升初阶段和中考阶段,女性淘汰了很多男性,获取了更优质的学校资源。
这两个阶段的女性,在考试上的优势极其明显,稍微咨询一个老师都知道这个情况。
青春期之后,男性的体力迅速增强,但是在智商和情商发育上,依然明显落后于女性。
17岁的女孩子谈吐和做事,思考问题已经很像一个大人了。
17岁的男孩子,做事毛毛躁躁,看起来就比玩泥巴的小屁孩强一点。
高考阶段,男性还是处于弱势,只不过智力落后的情况比前两次考试好那么一点。
男性要一直发育到20~23岁,智力才能追平和同龄女性的差距。
但此时高考已经结束了。
另外,由于基因的不同,男性天生喜欢冒险和运动,天生喜欢调皮捣蛋,破坏秩序。
但现代文明的学校里,一律都强调秩序,强调静文化,强调记忆和背诵。
应试教育的一切,都天生合适爱静的女孩。
光明日报还专门发了篇文章,将这种现象称之为男孩危机。

男人比女人多3000万,女人比男人多3个亿

按中国的传统观点,女性一定要找一个比自己强的男性。
但是在具备大学学历的人群里,108个女性才对应100个男性。
多出来的8个大学女生,只能嫁给没有高中生甚至初中生。
如果不愿意,那这个女生就只能单着。
出生人口比108个男性对应100个女性,直接造成了天价彩礼现象,因为没有男性愿意被剩下。
而具备大学学历的前提下,108个女性才对应100个男性,这也直接导致了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出现了嫁人困难的情况。
北京市曾经做过一次调查,大龄未婚女青年里,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是81.1%,而大龄未婚男青年里,一半以上都是初中毕业。
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让这些有高等学历的剩女,嫁给没上过大学的剩男。
但很明显,绝大部分女性都不愿意,宁可单身一辈子。
这还没考虑有很多大学学历男生愿意娶高中学历女生的情况。
你说,大学学历的女生,这能不难嫁么,肯定难啊。
都说大城市男少女多,其实指的是具备大学学历的人里,男少女多而已。
还有第三个事实。
那就是男性的智商天赋非常的极端化,远不如女性的智商曲线平缓。
刚才我说了,在应试教育阶段,同龄的女生吊打男生,战斗力明显占优,直接导致了大学女生数量长期过多,导致毕业后的嫁人难情况。
但是应试教育里还有一个情况,就是在中国最顶尖的9所大学,直接类比美国常青藤的九校联盟,也就是所谓的C9学校里,男生占比远远超过女生。
不是说占一点优势,是占据恐怖的优势。
这九所大学里,只有复旦大学男女比接近1比1,男生只略微占优势,其他的一个比一个恐怖。
北京大学的男女比常年为1.2~1.5比1。
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的男女比常年为1.5~2比1。
上交、哈工、西交,男女比常年为3~4:1。
中国科技大学最恐怖,常年为6~7比1。
整个985大学里,总体来说,也是男生的数量明显多于女生的数量,学校层级越高,男性的比例越多。
就连以文科见长的北京大学,男生的比例都远大于女生,这很明显也是异常现象。
在整体大学录取人数里,男生只占比48%,明显和出生比对不上去,人们对此解释为女生大脑发育早,应试教育的死记硬背更适合女生等。
但是学校层级越高,男生的比例就越大,到了最顶级的清华北大,男生能直接比女生多20~50%,这很明显更加异常。
教育学家对此没有解释。
我对此有自己的一点猜测,个人认为可能是因为在几十亿年的自然进化中,男性的基因里天生就带有不成功则成仁的极端因素。
男性的基因突变率,远大于女性。
由于雌性负责生育,出于其生理特征和基因利益最大化策略,雌性只会喜欢前10%的男性。
而雄性则不一样了,由于承担的生育成本很低,所以雄性会喜欢前90%的女性。
现代社会的婚姻制度,约束了这种本能,但基因带来的很多东西并没有办法改变。
男性,拼了命都要让自己成为前10%的人,只有达到这个水平才能获得交配权。
而女性,只需要不成为最后那垫底的10%就可以了。
这些倾向性的竞赛策略,从你刚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
从基因变异上,男性就很明显的更加极端化,更具备赌性。
要变异,我们就变异的多一点。
不变异和变废了是一个结局,都是个死,还不如赌一把。
今天那些在应试教育上表现不佳的男性,他们的基因突变方向未必就一无是处。
比如说有人突变的更适合低温,有人突变的更擅长抵抗疾病,这些突变都不能反应在高考成绩和工作收入上。
基因这么变异,只是想赌一把,万一大环境变了,它就成为最合适、最优质的基因了。
反正不变异也没有交配权。
至于现代社会强行发明一夫一妻制,大幅减缓了男性之间竞争性这件事,基因还没收到组织的通知,依然按照几十亿年来的规则,让男性进行大幅度的变异。
而女性就不一样了,女性更讲究保守,连基因突变都保守。
不需要变成最好的,但一定不能太差,只要差不多就能获得繁衍后代的权力。
如果没有必要,进行极端化变异,是一种非常冒险且不值得的行为。
所以,在大学的入学人数中,女性占了优势,但是在最顶尖的几个学府中,男性却反过来获得了更大的优势。
这就是男性极端化变异带来的后果,要么上天要么入地。 
而这种极端化变异还带来一个后果,就是男性变异成最顶尖智力的概率,会远大于女性。
清华和北大,并不是代表智商的终点。
有的人上清华北大,是因为寒窗苦读终于凑够了那么多分。
而有的人上清华北大,纯粹是因为找不到更好的大学了。
最能证明基因变异影响的,就是北大数学系。
数学系,是一个完完全全考验个人天赋的地方,这地方起步资金只需要一支笔和一堆草稿纸就可以了,你爹就算有一万个亿,也没办法帮到你什么。
行就是行,不行就不行。
想得到就是想得到,想不到就是想不到。
所谓的数学高手,所谓的奥数冠军,在真正的数学天才面前,连跪下的资格都没有。
想在数学系崛起,完全靠基因变异,没有任何办法,所谓的个人努力,勤苦好学,在真正的天赋面前是那么的廉价且一文不值。
有一个北大数学系的高材生,曾经说了一句很出名的话:“离开数院后,我逐渐意识到,其实我只是个普通人~~之前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sb”
其他领域的最顶尖人才,其实智商要求都差不多,只不过很多领域的成材需要大量额外资源,比如说物理系,没有顶尖实验室你就很难成才,很多人不服,觉得自己有大佬导师带自己也行,不像数学系天才能直接证明天赋重要性。
所以,数学家、物理学家,真正靠天赋走到人类极致的那批人,男性明显多于女性。
几十亿男人一起基因突变,冒着把自己变废的风险,换来了那么些天才。
这种情况导致了几千年的男权社会,无论是军事斗争还是政治斗争,最顶尖的决斗都是男性选手多。
而男权社会带来了一个现象,就是女性普遍希望嫁给最优秀的男性,哪怕不是最顶尖的,也一定要比自己强。
这种基因变异策略会导致最顶级男性很强,但也有一个后果,就是中低端层次,男性普遍比女性弱。
毕竟高强度变异是有代价的,你不能只要好处,而不想付出代价。
在古代社会,这种代价是无所谓的,男性的死亡率太高了,变异失败就失败呗,反正不变异,就算不死,也没有交配权,还是等于死。
但到了现代文明社会,由于存活率大幅增长,战争冲突急剧降低,以及夫妻婚姻制度的执行,带来了另外一个后果。
那就是最顶尖的,变异成功的那批男性,再优秀,也只能有一个老婆。
但偏偏一大堆女性,依然按照自古以来的繁衍策略,盯着这批男的。
嫁不掉,就只能退而求其次。
但下面的男的,普遍比女性略弱,但女性依然要求男性必须比自己强。
这就有矛盾了。
所以,现代社会的婚恋市场上,出现了那么多自相矛盾的说法,但偏偏每一种说法,大家都觉得自己是正确的。
从总的人口比来说,108个男性对应100个女性,注定有8个男性找不到老婆。
从大学新生性别比来说,108个大学女生对应100个大学男生,注定有8个高学历女性找不到老公。
从最顶尖的,985以上的大学性别比来说,男性又反过来远超女性,带来了男性就应该成为社会精英,并给家庭带来高收入的错觉。
但实际上,大多数男性,做不到。
甚至比女性弱,高学历人数比女性少,也很正常。
让每一个男孩子,都找到女孩子,这是不可能,因为女孩的数量不够。
让每一个受过高学历教育的女孩子都找到一个同等学历的男孩子,这也是不可能的,因为男孩的数量不够。
最顶尖的那批人出现了性别逆转,但人数太少,少的可怜,而且一夫一妻。
至于你处于什么阶层,是男是女,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婚配策略。
我不给建议,只给出一个真实的中国情况,让你不要一叶障目。
了解真实的婚恋市场情况,才能让自己制定出最适合自己的婚恋策略,才能在目前一夫一妻制大环境下找到最优质的对象。
我相信,这篇文章对你和你的朋友们,会有极大的帮助,也有利于他们摆脱一些片面报道的误导。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sS_eyTpitO9lrrUafPq6BQ

复杂难解的人口问题:中国计划生育政策会调整吗?

5月中旬国家统计局公布了第7次人口普查数据,在众多数据中最让公众关切的2020年中国综合生育率已经跌到1.3。这个数据让“彻底放开计划生育政策”再一次成为舆论热议的焦点。

1  影响生育率的因素

首先,给大家捋一捋生育率下降的原因。

生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它绝不是某一项或者几项政策能够左右的。

从全球范围来看,整个东亚地区,特别是东亚城市化率比较高的国家,综合生育率不但偏低,而且在全球排名垫底

给大家一组2018年数据。

日本综合生育率是1.41,中国澳门是1.22,新加坡是1.14,中国香港是1.07,韩国是0.96。

看看上述数据,你就明白网上流传的所谓影响生育率的原因其实大都不靠谱。

比如,现有的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了生育率——上述国家与地区都没有计划生育政策,但是生育率同样偏低;

比如,国家出台鼓励生育政策就能提高生育率——事实上包括日本、韩国等国家都出台了力度很大的鼓励生育政策。

以日本为例,新婚夫妇结婚就能获得安家费补贴,房租补贴,生了小孩后每月都有补贴,小孩幼儿园全免费等等,但是日本综合生育率还是只有1.41。

比如,房价太高抑制了生育率——这个提法有一定的道理,但肯定不是决定性原因。

我们以新加坡为例,新加坡住房制度被誉为发达国家(地区)管理得最好的典范。新加坡住房体系是中低端人群购买政府提供的平价(或者低价)房,高端人群才去购买商品房。

图片

而新加坡政府为年轻人提供的平价组屋价格大致就是新加坡家庭年收入中位数3倍左右。所以,新加坡年轻人买房并不吃力,但是新加坡综合生育率还是只有1.14。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在影响生育率呢?

三个原因。

其一,经济越发达,城市化率越高,年轻人生育欲望就越低。

大城市工作压力大,节奏快,加上娱乐生活丰富,吃喝玩乐一应俱全,所以,越是大城市的年轻人,生育欲望就越低。

纵观全球发达国家,只要城市化率超过70%,生育率就会迅速跌到2.0以下——要知道,保持人口数量不下降的生育率指标是2.1以上!

所以,欧美发达国家近几十年的主体民族人口数量一直在往下掉,只有靠着吸收移民来弥补,这又会带来更复杂的社会问题。

2020年中国城市率大致是64%,已经比较接近70%这个门槛,所以,我们年轻人的生育欲望在发展中国家中属于偏低的。

图片

其二,不孕不育率越来越高。

2001年中国适龄生育人群不孕不育率只有3%,到了2015年已经是12%,2020年甚至达到15%,7个适龄生育年轻人就有1个不孕不育。

按照本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适龄不孕不育人群高达5000万人,即使我们按照综合生育率1.3计算,也少生了近3000万小孩。

不孕不育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密切的关系。

在东亚所有发达国家与地区,由于工作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不孕不育率特别高(普遍在12%左右),而欧美国家不孕不育率只有5%—8%左右

其三,城市化发展不充分带来的性别资源错配的问题。

发达国家的基本门槛是城市化率70%,欧美国家一般都在80%,而中国目前只有64%,这种城市化率的差距带来的就是性别资源的错配,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所以,性别资源错配的情况特别严重

城市对年轻人有无可阻挡的吸引力,但是农村人在城市立足是有门槛的——或者自身素质优秀,或者比较勤奋,或者运气比较好。

相对而言,农村女性比男性更具优势——女性可以通过婚姻进入城市,而农村男性就比较难一些。

所以,中国同时出现了两个对立矛盾的现象,城市大龄女性多,农村男性光棍多——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农村男性光棍已经高到4000万人。如果我国城市化率能达到80%,那么就意味着至少有2000万以上的农村年轻人进入城市。我们假设这2000万以上的农村年轻人结婚率达到80%,那么即使按照综合生育率1.3计算,也要新增1000万婴儿。

按:根据第7次人口普查数据,20—40岁适龄生育中国男性整体比女性要多1750万,这个数据与适龄生育人群高达5亿+的规模相比并不可怕,这点数量的差距完全可以通过拉开婚姻年龄差距来弥补。

城市化率不够本质还是城市提供的就业岗位不够,城市能提供的就业岗位主要是第三产业,也就是服务业。

而服务业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多少取决于城市人群的收入水平,城市人群收入水平越高,就能给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我们以美团为例。

中国目前月收入超过5000元有7000万人,其中近一半大约3000万人是美团核心用户,这3000万核心用户每年消费36亿单外卖,而美团收入低于5000元的非核心用户有3亿,这3亿人每年在美团消费51亿单外卖。

这87亿单外卖养活了470万骑手。

你看看,人数占比只有非核心用户10%的核心用户在美团外卖中贡献了40%的收入。

所以,如果中国月收入超过5000元的人群能增长一倍,让美团核心用户数量也同比增长一倍,光外卖一项,每年就可以多提供160万个骑手岗位

图片

美团骑手(来源:新浪网)

那么,怎样才能让中国城市就业人群收入大幅度增长呢?

这就必须要实现产业升级把欧美国家垄断的高端产业全拿下来。

2  激进生育政策的副作用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现在国家即使对计划生育政策进行大幅度调整,甚至出台激进的人口政策其实意义都不大,对整体出生率并不能产生较大的影响。

不仅如此,现在中国出台激进的人口政策反而可能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可能一般人无法理解激进的人口政策能有啥副作用,这个问题不好展开来谈,只能简单的说两句。

其实在中国放开二胎之前,计生部门一般都没怎么管城市一般家庭生育超标了。国家主要对两块人群超生管得很严——

贫困农村家庭超生,相关政府责任人一票否决!

体制内家庭超生,一票否决!

知道为什么吗?

贫困农村家庭超生,带来的就是营养不良、教育缺失、性格上不健康(留守儿童,缺乏父母关爱)的问题儿童;

体制内超生,容易导致阶层固化。

所以,如果现在中国采取激进的生育政策,不但对提高一般城市家庭生育率作用不大,而且恰恰可能导致让贫困的农村与体制内家庭生育率急剧上升,这就是激进人口政策的副作用!

3  官方对人口问题的态度

下面讲一讲官方对人口问题的态度。

管理层对人口问题的态度和公众的期盼不大一样,普通公众希望中国人口能持续保持增长,而管理层可能更希望中国人口基数能逐渐降下来

图片

(来源:央广网)

这是大领导在2016年最权威的表态,计划生育政策必须“长期”坚持!我不认为本次人口普查数据公布之后,这个基调会有重大调整。

所以,在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主要结果记者招待会上,包括路透社与红星新闻的记者都曾经追问“是否会考虑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官方的回答是这样的——

刚才,你提到的关于生育政策方面的一些考虑,路透社的记者也提到了这个问题。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的包容性。全国人大通过的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的成本,释放生育政策的潜力。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有关调查,我国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子女数为1.8,只要做好相应的支持措施,实际存在的生育潜力就能发挥出来。

这个回复与前面大领导的定调——“计划生育政策要长期坚持”是一脉相承的。

现在问题来了,为什么管理层会坚持计划生育政策?难道管理层没有意识到中国人口红利消失的“严峻性”吗?

4  人口红利

下面我们就来讲讲这个“人口红利”。

不同的历史阶段对人口红利的要求是不一样的。生硬的将过去的经验搬到未来去用是要出大问题的。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首先启动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不管是低端制造业还是建筑行业都需要大量的初级劳动力。那个时期只要从农村转移一个剩余劳动力进入制造业或者建筑业,其创造的价值溢价就是“劳动力红利”

图片

流水线工人(来源:新浪网)

过去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2亩,2亩地的农业种植每年顶多有几千元的产值,但是一旦转移到工业与建筑业,同样的劳动力就能创造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的产值——

这种转移劳动力产生的价值溢价乘以庞大的人口基数,就能创造惊人的经济增长成果。

但是,这种增长模式现在已经难以为继。

中低端制造业目前是产能严重过剩,建筑业甚至要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向外输出产能——

所以,现在到未来,中国的问题根本不是初级劳动力够不够的问题,而且在去产能+产业升级后怎么解决现有劳动力就业的问题!

目前我们正在全力推动产业升级,要将相当一部分中低端产业升级到高端产业。

高端产业的基本特征是吸纳劳动力少,单位人口创造的价值高

以华为为例,去年华为营收接近9000亿人民币,华为职工总数为18万,人均产值达到500万元——是低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人均产值的10倍以上!

换句话说,过去我们搞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要用180万人才能搞出9000亿的产值,现在同样的产值只要18万人就够了。

是不是效率很高?但是同样也面临一个很棘手的问题——淘汰的162万人怎么办?

另外,现在人工智能发展很快。很多智能工厂都开始大量应用机器人,这又要淘汰大量的初级劳动力。

还是以华为为例,现在的职工是18万人,未来5年后可能就只有9万人。这又要淘汰9万,合计就是171万人怎么解决就业?

还能怎么办?

只能向第三产业转移,向服务业转移

但是,未来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同样也会面临人工智能替代的问题。

包括无人餐厅、无人超市、无人加油站、无人驾驶等等都会淘汰大量初级劳动力,比如现在解决了几百万人就业的外卖送货骑手,未来也面临着智能机器人的替代问题。

大量被智能机器人淘汰的初级劳动力怎么办?

只能靠国家通过低保的方式养起来。

为了养活这些失业的初级劳动力,国家就得对现有产业抽取大量的赋税去补贴这些失业的初级劳动力——包括生活补贴、粮食补贴、公交补贴、教育与医疗补贴等等。

需要国家养活的民众数量越多,那么国家的税负就越重,这就有很大可能削弱我们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所以,控制人口的增长,让人口总量逐渐下降绝对是非常必要的!

假如中国未来实现产业升级,成为发达国家粉碎机,但是发达国家总人口才10亿,就算把所有发达国家全降级成为发展中国家(这是不可能的,中国真这么干,一定会爆发毁灭性战争),中国也不可能让14亿国民达到发达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

总体蛋糕就这么大,中国是12亿人还是16亿人来分这个蛋糕,差别是很大的。

我给大家算算账。

例如,目前中国人均肉类消耗量是60公斤,世界排名大致是第十。英德大概是80公斤,美国是120公斤。

那么,未来中国人的肉类消耗量能否达到英德的水平?

可能性有!前提是必须把人口总数降下来。

图片

肉类生产本质就是堆粮食,不管是养鸡养猪养牛都是要用几斤粮食才能生产一斤肉类。

我国耕地面积大致是18亿亩,现有的粮食生产大致是6.2亿吨。为了满足老百姓吃肉的需求,我们每年都要进口1亿多吨粮食,其中主要就是大豆。

目前国际市场上大豆出口量最大的国家有三个——美国、阿根廷、巴西,这三个国家出口的大豆占国际市场的90%,而这三个国家每年大致出口大豆1.1亿吨左右,其中90%都被中国买走了。

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中国对美国大豆加征了25%的关税,让美国大豆出口重挫。

但是中国还得进口1亿吨大豆啊,最后不得不提高价格扩大对阿根廷、巴西甚至俄罗斯的进口。国际市场上的大豆(除美国外)几乎被中国一扫而空,这样才保证我们人均60公斤的肉类消耗。

大家想一想,假如我们的人口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只要再增加2—3亿人,就算我们有足够的外汇,就算我们把全球大豆出口全买下来,也很难保证目前人均60公斤的肉类消耗水平,更不要说在此基础上提高了。

相反,如果我们总人口下降2—3亿,我们人均肉类消耗很快就能达到英德80公斤标准。

人均肉类消耗提高20公斤,意味着中国老百姓食物水平要上一个大台阶。

再来一个例子,汽车。

目前中国汽车保有量达到3.6亿台,看上去很多,但是一平均就不够看了,我们千人拥有汽车数量才200台,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发达国家都是600台左右

那么,中国未来千人汽车保有量能不能达到发达国家的标准呢?

几乎不可能。

就算是未来中国人口不增长,我们的基础设施、环境承载、能源结构都不允许中国汽车保有量再翻三倍。

所以,高层发展中国汽车产业的思路非常清楚,其一是电动化(这样才能大幅度提升汽车保有量的情况下对环境以及能源压力较低),其二是大力发展共享经济,让有限的汽车为更多的人服务。

图片

(来源:科技导报)

5  提高人口“质量”

未来的人口竞争是“质”的竞争,而不是“量”的竞争。

要提高人的“质量”就得投入更多的资源——

包括食品、住房、医疗、教育,在全球存量博弈的大背景下,中国未来不管怎么拼,拿到的蛋糕总是有限的,有限的蛋糕分配给不同数量的人口,最后对“人口质量”的影响是有很大差别的。

我可以负责的讲一句,在高端人才供给上从现在到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国都完全碾压全世界。

先看一组数据。

图片

历年参加高考人数和与录取率(数据来源: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大家看看,从2008年开始是不是报考高考人数在下滑(90年过后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但是带来的结果是高考录取率节节上升。

2017年达到近75%,4个考生就有3个能录取(比很多发达国家还高),而猫哥参加高考的92年——也就是“人口红利”最顶峰的时期录取率25%!(这还是全国平均数据,当时四川是23万考生只录取3万人!)

2020年以后中国将实现高中义务教育,未来高考录取率很可能超过80%——

也就是说就算几年后中国新生婴儿只有1000万人,即使考虑职业教育分流一半,那么80%以上的录取率也能保证有400万孩子进入大学。

400万大学生看起来人数少了一半,但是总数量也超过美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约350万),更为重要的是,大学生人数下降一半,单位每人每年的教育经费投入就增长一倍!

现在每年国家财政为每个大学生补贴8000元左右,800万大学生每年就是640亿。

如果未来能把这个数量降到400万人,教育投入再逐步提高——让每个大学生每年补贴能增长3倍,达到2.4万元,这样就能大幅度提高大学毕业生的整体质量。

这个观点不接受任何抬杠,提高大学教育质量绝对是钱堆出来的!

再看一组数据。

图片
图片

历年高校毕业生与研究生毕业人数(来源:知乎@一麾)

大家看了这个图有什么感觉?

我来告诉你们,上个世纪90年代我们适龄劳动力供应图与上图一模一样,结果我们享受了20年劳动力红利

现在这个图可以妥妥让我们未来享受20年工程师红利

所以,你现在理解为什么计划生育政策要长期坚持了吧?

一定要控制人口!

只要高端人才供给足够,初级劳动力未来完全可以用智能机器人替代。技术人才+部分初级劳动力+智能机器人,这就是未来中国的人力结构,也是最有效率的人力结构。

现在14亿人已经是沉重的负担,如果不控制,让人口继续增长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如果未来再增加几亿人口,怎么保证食物水平?怎么保证能源供给?怎么保证医疗与教育资源?最关键的是——

怎么解决就业?

再搞一波劳动密集型产业?把好不容易去掉的过剩产能僵尸企业统统恢复?或者关掉智能工厂砸碎智能机器人来增加就业岗位?

不要给我扯什么人口越多,越能拉动消费的屁话,没有工作的人口不是消费而是消耗!

讨论宏观问题任何时候都必须有个清醒的认识:现在的世界是存量博弈!存量博弈!存量博弈!

存量博弈经济总量这个蛋糕是有上限天花板的!

中国首先就是要让人口数量逐渐的降下来,才能以有限的资源投入不断提高“人口的质量”,才能让中国在存量博弈的竞争中赢得优势!才能让现有老百姓不断提高生活水平!

没有这个大前提,什么产业升级,什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统统都毫无意义!

6  养老问题

最后说说养老的问题。

中国面临的养老形势十分严峻,解决这个问题根本还是要靠经济增长,全员劳动效率的提高。

很多人老是认为,只要年轻劳动力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就能解决养老问题,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所谓养儿防老,前提是这个儿子得有一份不错的收入,如果儿子没收入或者收入不高,养老就变成了啃老——

这个微观现象放大到宏观就是国家不但要解决新增劳动力就业的问题,还要解决平均就业收入要达到相当水平

我们还是以美团为例。

美团现在有470万骑手,目前都没有买五险一金——换句话说,这470万就业的劳动力对社保与养老金账户贡献为0

好吧,我们当然可以站在道德制高点骂美团黑心,但是美团外卖骑手的佣金已经占到美团外卖收入的80%以上——

美团就是把全部利润来补贴470万骑手的5险1金也远远不够!所以,如果美团要给外卖骑手购买5险1金那么就意味着我们每单外卖费用要增加1—2元。

每单外卖费用增加1—2元看起来不多,但是很可能导致美团近3亿非核心用户大幅度流失——因为外卖数量下降,最后反而导致470万骑手有相当一部分丢掉饭碗。

这个世界运行规则就是这么残酷。

还是那句话,中国现在最急迫的问题不是增加劳动力数量,而是提高劳动力素质——为产业升级奠定人才基础

但是人力素质的提高是需要砸钱砸资源的。在资源总量有上限的情况下,人口数量越少,单位人才投入的资源就越多。

7  总结

最后总结一下,中国人口最好的政策就是让人口数量逐步下降,当然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人口数量的下降最好是一个缓慢而渐进的过程——也就是人口下降软着陆。

2020年我们综合生育率只有1.3,这个数据有点偏低,但是不排除是受疫情的影响。

按照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国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是1.8,所以未来国家人口政策大的方向是保证育龄妇女这个1.8的生育意愿变成实实在在的生育率

除非从今年开始连续几年我国综合生育率一直在1.3徘徊,否则我国生育政策不大可能出现重大的变化,最多出现局部微调,比如——

图片

(来源:界面新闻)

这就是一个提高生育率比较好的政策。

同样,未来国家财政宽裕一点,也可以考虑将不孕不育治疗纳入医保。

以上就是我对中国人口政策一些思考。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AZ0zy3gWO54rCaso79apdg

兽爷丨反对者的四十年

1979年12月,中国第二次人口理论讨论会在成都召开。

会议的主题当然是人口控制问题。彼时,高层领导都不知道中国当时究竟有多少人口,因为最近一次人口统计,还是在文革前的1964年。但他们认为,要快速提高人均GDP水平,必须减少人口增长。

这个将影响中国未来人口政策的成都会议上,最风光的专家,是来自七机部二院的二院总体设计部副主任李广元。

七机部就是后来的航天工业部。当时,李广元研究人口问题已经长达:

一年多了。

在讨论会上,火箭专家李广元谈自己团队是如何通过控制论和计算机,来预测中国未来人口的。

当时参会的领导多数没有见过计算机。那是科学复兴的时代,很会演讲的李广元让主席台的计生委领导眼前一亮。

事实上,包括李广元在内,七机部二院贡献了三位权威专家,另外两位是宋健和于景元。

宋健是钱学森门生,长期从事导弹研究。1978年,宋健出访荷兰,遇到了荷兰数学家奥尔斯德。那天在酒馆喝着小酒,奥尔斯德跟宋健谈起自己一篇文章:

如何在一个虚拟的岛屿上防止人口过多。

奥尔斯德将这个问题简化成一个数学方程,宋健兴奋起来。奥尔斯德想不到,自己跟中国火箭专家吹的一个牛逼,后来影响了中国几代人的计生政策。

很快,七机部二院组建了一个课题研究小组。宋健把从国外带回的资料给了李广元。李广元开始跑统计局,跑公安部,开始做人口预测。

一天,李广元在北京大街上偶然看到大街上张贴的“全国第一次人口理论讨论会由此向前走”的路标,喜出望外。

他一路找到会上,要求参加会议。

主办方纳闷,这些搞火箭的人起什么哄。但既然来了,就列席吧,连材料也没有发给他。

但很快,找到组织的宋健和李广元,凭借着大胆的见解,压倒了传统人口专家们。

研究火箭的七机部二院,就这样成为对中国计生政策最有影响的机构。他们承担了中国人口预测工作。

1980年9月,宋健、李广元在《中国科学》上对中国人口进行了预测:如果按照3.0的生育率,一百年后的2080年,中国人口将达42.64亿。

欲使今后我国人口总数不超过11亿, 必须实行一胎化方案。

他们还称,中国最优人口是7亿。

这些研究,后来都成了中国独生子女政策的理论基础。

1980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发表。

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正式启动。《公开信》的初稿,是由宋健启草的。

1

直到2015年,计划生育政策实施35年后。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博士、携程老板梁建章和另一位学者联合撰文指出:

计生部门和某些人口专家对人口形势存在严重误判,而且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高估。

1979年成都的研讨会上,不是没有反对的声音。山西省委党校教师梁中堂对独生子女政策提出强烈抨击。他认为人口老化今后将十分严重,无子女照顾的老年人太多,社会问题严重。

对于梁中堂的观点,当时的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领导当头棒喝道:

问题哪里会有那么严重?

整个八十年代,梁中堂都是最孤独的人。他的很多文章因为直接反对“一胎化”,很难发表。他也反对宋健的“人口控制论”,认为这是装腔作势仓促计算出来的伪科学,很多实际因素并没有考虑进去。

1984年春天,梁中堂曾给国家领导人寄了一份报告,提出允许有条件地生两胎,也可以实现2000年人口控制在12亿。在他的力争下,1985年国家特批他选择山西翼城县试点二胎晚育理论,为中国人口政策保留了一个作为对照区的特区。

从1980年到2000年,也是人口学家断代的20年。

2000年,正在美国医学院做博士后的易富贤开始研究人口问题,明确提出了:

不停止计划生育,更待何时。

网友们骂声一片。毕竟,经过二十年的耳濡目染,“人口多,底子薄”这种话,深入人心,连小学生都知道的。直到2003年,主流媒体上才出现易富贤关于计生的文章。

2001年,在湛江做翻译的何亚福迎来了自己的第二个孩子。按计生政策,他不能生育二胎,计生委把他“抓”去待了一天。从那天起,这个普通人决定半路出家,认真研究人口问题,并开始“叫板”计生政策。

随后几年,何亚福写了几百篇文章,逐渐有了一些名气。2009年,何亚福向人民网E两会提交了提案《“计划生育”应转变为“家庭计划”》。这个出生在越南,一岁时跟父母回中国定居的翻译呼吁,应该放开二胎:

中国人可以自主生育。

2007年,易富贤在香港出版了在中国人口研究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大国空巢:反思中国计划生育政策》一书。他在书中强调,官方人口数据有水分:

2000年实际人口没有12.658亿,只有12.2亿人。

尽管理论和预测数字都石破惊天,但易富贤是在2010年才证明了自己的正确。

他测算2010年中国人口为13.3285亿人。结果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2010年中国总人口为13.3281亿人,只比易富贤预测的只少4万人。生育率也跟易富贤预测的几乎一样。

根据这次人口普查资料,易富贤认为中国的人口学理论已经破产——它已经被半路出家的人口专家误导了二十年。他说,两次人口普查都证实中国已经到了1.2左右的超低生育率,人口学家现在该做的只有一件事:

呼吁停止计划生育。

但易富贤的声音不代表主流。甚至依照学术标准,一些人口学的期刊也不敢发表他的文章。

2

2009年夏天,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杨支柱妻子怀上了二胎。学校和居委会的人就先后上门拜访,要求他们“放弃”肚子里的孩子。

前一年,他刚和梁中堂、易富贤、何亚福等学者一起,共同签署了《放开二胎倡议书》。

杨支柱也不符合北京关于生育二胎的标准。后来,杨教授接到了学校的解聘通知,海淀区计生委也要求他们支付240642元。

实际上,逃避处罚在当时有很多操作空间。

2009年上半年,内地孕妇在港所生的婴儿占全港新生婴儿的44%。一些生育中介甚至公开宣称,去香港生二胎全部费用小于超生罚款的费用。但北大法学系毕业的杨金柱觉得这样没有尊严:

他决定以身试法。

后来,杨金柱真把海淀区卫计委告上了法院。理由是,《人口与计划生育法》里规定的是“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并不是“强制”。

尽管在网上几乎赢得一面倒的支持,但最终他还是败诉。不过杨金柱当时的判断并没有错:

放开生育政策已成大趋势。

也在这一年,就连被外界称为“计划生育之父”的田雪原,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提醒这一国策已到转型之际。他跟记者说,我向来不赞成“生育一个孩子就是好”的说法:

那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包括易富贤在内的不少专家,已经把2013年视为人口红利消失的转折点。不过直到2014年3月,人口专家翟教授还发论文解释为什么不能全面放开二胎:

全面放开二胎的话,将累计多生9700万人。

2015年,很多人终于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全面二胎政策”终于出台。

这项政策实施后的4年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出生人口为1786万、1723万、1523万、1465万。

哪怕是峰值1786万,也远不及当初翟教授预测的一半。

就连外媒都看出中国的人口危机了。2016年10月法新社报道称,中国二孩政策短期不会带来人口红利:

要等20年。

3

2020年11月,母婴用品零售连锁上市企业爱婴室关掉了它在上海南奉公路上开了15年的门店。

同年,爱婴室一共关掉了40家门店。

在2020年年报上,爱婴室开始直接埋怨新生儿出生率下降趋势带给自己的市场风险: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行业的增速,对公司业务发展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对于刚刚吃干抹净二胎红利的母婴企业来说,大家都知道巨大的灰犀牛蓄势待发。但当更多人们注意到它的时候,只能眼睁睁被它撞翻。

和爱婴室一样成立于上世纪末的金发拉比,是中国最早一批生产母婴服饰的企业。因为主营产品使用对象锁定在孕产妇和0-3岁的婴幼儿,它对于人口的感知,似乎比爱婴室更来得敏感。

上个月金发拉比公布的2020年业绩快报中,全年营业总收入减少接近三分之一。婴童服饰营业收入同比减少四分之一,母婴用品更是大减近四成。

从深圳华强北起家的“童装第一股”安奈儿童装,1-3岁年龄段的小童装营业收入也同比减少23.65%。

广东汕头澄海区是中国最大的玩具生产基地。上市公司实丰文化2020年收入减少了35%。另一家上市公司邦宝益智婴幼儿玩具的子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减少23%。

从第三方行业咨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可以看到,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的零售销售量从疫情前就开始下降。他们预测,2020年至2025年,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零售额的复合年增长率为:

-4.1%。

抖音大数据平台巨量算数显示,适合1周岁以下婴儿的一二段奶粉销量占比严重下滑。行业内一位朋友告诉我,很多大品牌在近年纷纷新推了针对三周岁以上孩子市场的四段奶粉产品。

早些时候,根本没有四段儿童奶粉的概念。

北京大学人口所教授乔晓春说过,人口问题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是有惯性的。就是说:

一旦这个问题出现的时候,你再解决已经晚了。

4

计划生育启动,四十年过去了。

一生都在扮演反对者角色的梁中堂早已对人口问题灰心,他后来离开山西,从上海社科院退休。

何亚福还是一位独立人口学者,他有两个孩子;易富贤还在用很激烈的言语发表对于人口的见解,他的微博粉丝,只有三万四千多人,他有三个孩子。

让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梁中堂进行“有条件二胎化”试验的翼城,人口增长非但没有失控,反而形成了良好的人口数量和质量。它的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比全国和山西的数字都要低。

翼城实验证明,在经济和社会环境发生改变后,人们会自主调节生育率。

也就是说,哪怕没有计划生育,中国人口也不会像宋健、李广元预测的那样,一直保持3.0的生育率,不会达到42.64亿。

现在最活跃的人口学家是梁建章,他在直播间里扮康熙扮管仲,扮卓别林扮唐伯虎,都不影响他和他的小伙伴们,以专栏、演讲、纪录片各种能使上劲儿的方式不厌其烦地布道:

国家应该用真金白银帮助年轻人生得起娃、养得起娃。

梁建章对一些数据表示质疑。而时任计生委主任解释称:“数据是中国的人口学家参照联合国的数据和有关人口专家提供的数据,多种数据综合比较的结果”。

去年12月,翟教授在最新的专访中,观点也发生了巨变。他不仅认为全面放开生育,都对人口形势没什么作用,而且还提出:

下一步,我觉得应该就是自主生育。

用四十年时间,证明一个数学方程也许不是绝对正确的。整件事情中,最悲剧的角色不是错误的制造者,反倒是反对者们。

郭德纲说过,如果我和火箭科学家说,你那火箭不行,燃料不好,我认为得烧柴,最好是煤,煤最好选精煤,水洗煤不好:

如果那个火箭科学家拿正眼看我一眼,那他就输了。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ANjoCnAyBHxaVJIYh-rjKA

中国真的没有前途了吗?

作者:罗马主义
来源:灼识新维度
这两天看朋友们转发给我的境外新闻,着着实实的把我吓了一跳,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自从中国的人口报告公布以后,境外媒体全都开心的不得了,大家异口同声的说中国要完蛋了,为什么中国要完蛋了呢?
第一,中国“明显”正在“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所以按照美国之音的说法,中美这场世纪竞争实际上已经画上了句号,中国永远也追不上美国,为什么他们能得出这个结论?
美国之音引用《大国空巢》的作者易富贤的说法,指出中国将在人均GDP追上美国之前,就会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社会发展就会停滞,然后进入断崖式的下跌,最后被美国远远地甩在身后。
中国真的没有前途了吗?
 
路透社更是发文指出,美国的智库已经确定,拐点将出现在2026年到2030年,所以中国不过是秋后的蚂蚱,蹦达不了几天了。
中国真的没有前途了吗?
 
第二,由于生育率的急剧下降,中国很快就会失去人口红利,导致竞争力的全面下降。因此美国CNBC援引经济学家的说法,中国将失去世界工厂和世界供应链的地位,所以大家别再投资中国了,能跑多快就跑多快吧。
中国真的没有前途了吗?
 
第三,中国自从疫情发生以来,牛逼得不得了,好像他们的政治制度比西方的政治制度更好,甚至导致很多西方人怀疑,世界已经发生了“东升西降”这个现象。
但是如今这件事证明,中国政府其实并没有什么远见,不过是瞎猫碰到了死耗子,不然当初他们为什么会推出计划生育政策,造成了今天这个局面呢?
中国真的没有前途了吗?
第四,别管中国政府有多高的行政效率,或者是动员能力,但是在生孩子这件事情上,它绝对无能为力,虽然它有能力让大家不生或者少生孩子,但它绝对没有能力让大家多生孩子。
因为现在生孩子的成本太高了,这是一个社会问题,政府是绝对解决不了的,这已经成为了一个板上钉钉的事实,所以中国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了。
中国真的没有前途了吗?
什么中国的伟大复兴,不过是一枕黄粱而已。
说实话,看到这些说法,不由得让我冷汗直流。
因为这些不像是造谣说我们吃不起榨菜,吃不起茶叶蛋,穷得只能抓田鼠吃,那些我们笑一笑也就过去了,可是关于出生率下降可能带来的种种问题,那可是论证严密,言之灼灼,充满了“科学性”,你不能不严肃对待。
所以我的一个公知朋友,这两天开心坏了,不停地给我转发相关的评论和报道。
自从疫情爆发以来,除了刚开始那段时间,让他激情澎湃,活力四射以外,随后的日子里,他一直闷闷不乐,人都蔫儿了,从每天写十几个帖子,到一个月都懒得更新一次了,从意见领袖变成了潜水冠军。
但是自从人口报告一出,他突然间死灰复燃,立刻又精神抖擞,摆出了一副“王者归来”的架势,在和我的口水战中,把我说得一愣一愣的。
虽然我们两个政见不同,逢事就吵,但大体上还是保持了君子风度,基本上还是讲事实摆证据的,属于最佳诤友。
我们争论的主题就是中国到底有没有前途,我坚信中国一定会再次成为世界的中心,他则认为美国肯定是人类永远不灭的灯塔。
前段时间我把他折磨得无话可说,但最近他把我洗刷得无地自容,因为至少在本文发表之前,他所有的观点看起来都无懈可击。
中国真的没有前途了吗?
说实话,对于人口下降带来的潜在冲击,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家,基本上都认为这是一场不可避免的危机,虽然大家对危害程度可能会有不同的判断,但是没有人认为,这一套理论有问题。
直到几天前,连我也是这么认为的,但最近我在商场里偶遇了一位朋友和他10来岁的儿子,拉着我一起去吃饭的时候,这套理论的荒谬性,居然被那个小朋友给发现了。
事情是这样的,我们聊起了最近的人口报告,谈到了现在的两个中国年轻人,由于独生子女政策性的原因,上要养4个老人,下要养一个小孩,负担确实非常的沉重,而且随着劳动年龄人口不断的下降,将来养老金的缺口肯定是越来越大,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来真的可能成为一个大问题。
 
中国真的没有前途了吗?
就在我们两个人长吁短叹的时候,一直在旁边玩手机,打游戏的小朋友,突然插了一句话,他说野原先生一个人,既要养喜欢乱花钱的大屁股妈妈美伢,还要养蜡笔小新和他的妹妹小葵,一个人要养三个人,还要交三十年的房贷,那他岂不是过得悲惨到了极点?
可是野原一家好像过得也挺不错的呀,而且小新的爷爷和奶奶,还有美伢的爸爸妈妈,好像从来也不需要野原先生去养,这又是为什么呢?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啊!我刚好在前几天写了一篇文章:中国的年轻人为什么这么“可怕”?我在文章中预言了他们将来真的不得了,没想到几天后居然就验证了,这个把所有的专家学者全都套路进去的理论,居然这么快就被这个小孩发现了它的荒诞不经!为什么我会这么说呢?
因为事实上在发达国家,特别是日本和美国,通常都是男人出去工作,要养老婆和一大堆孩子,那么他们是不是过得惨不忍睹呢?
显然不是,美国一个产业工人的劳动收入,平均可以负担4.8个家庭成员,日本也差不多,说起来比我们的独生子女负担大得多,所以说人口的下降会造成家庭负担的上升,完全是偷换了概念,真正的关键问题和根本原因,是收入的高低。
就像这个小朋友说的,姐姐虽然上班了,可是隔三差五的就来找爸妈要钱,什么时候承担过赡养父母的责任?如果他将来工作了,只要能挣很多钱,一个人就可以把全家都养完,如果他挣不到钱,爸爸妈妈再生多少个小孩都等于零。
对呀,将来的人挣不挣得到钱,这才是关键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的工人平均收入只能负担1.1个家庭成员,工资低才是生活压力大的根本原因,如果他们的收入能增加几倍,人多人少又有什么关系呢?
不仅仅如此,所谓的劳动人口下降,会造成养老金基数下降的问题,也是纯粹胡扯。真正决定养老金基数的,其实是老百姓人均收入是不是能持续增长,如果以后劳动人口的实际收入能翻个几番甚至十几番,那养老金问题根本就不算事儿。
想清楚了这一点,我们马上就会发现,所谓的中国人口进入老龄化社会,会导致消费下降的问题,也是一个伪命题。
中国真的没有前途了吗?
这个论点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我想要问大家一个问题,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国家是人口最多的印度和中国吗?
当然不是!人多并不意味着消费能力强,收入水平才是关键,所以人口只占中国1/4的美国,却是世界第一消费大国。据2019年数据的显示,它的消费总额达到惊人的17.5397万亿美元;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消费总额是7.99942万亿美元,连美国的一半都不到;印度人口即将赶超中国,但是它的消费总额却只有2.07465万亿美元。
中国即使按照目前的人口下降速度,在本世纪内,绝对劳动力人口的总数一定也是远远超过美国的,所以中国的人均收入只要能达到美国的标准,中国的消费市场就会翻个几番,怎么会出现消费力下降的问题?
想到这里,我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了,其实中国哪里有什么人口问题?中国的核心问题是收入问题,那些所谓中国人口下降会带来的种种问题,他们都是基于一个原则讨论的,那就是中国人的收入不会上升,如果大家的工资能够翻个几番,这些还是问题吗?
那么中国人的收入有没有可能上升呢?说到这里,我突然发现,三十年前设计计划生育蓝图的那些政治家,实在是太有远见了,因为按照他们设计的这个节奏,中国将在未来的几年,彻底丧失人口红利,而只有丧失了人口红利,中国人的收入才有可能大幅度上升。为什么我这么说呢?
所谓的人口红利问题,本质上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低工资,血汗工厂。
如果一个老板随随便便就能从就业市场上薅一大把人,他凭什么给你涨工资?那大家又如何来提高收入呢?
虽然人口红利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是必须的,但是到了今天,它已经成为了阻碍社会发展的绊脚石,只有劳动力市场逐渐紧缺起来,企业才会花费更高的价钱去聘请劳动力,大家的收入才能提高,社会的需求才能真正增加,反过来才能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所以只有人口匀速而有序地缓慢下降,中国才能真正走入高收入社会,这才是我们想要的社会。
没有一个人脑子有病,会喜欢拿着微薄的工资,天天996。这不是我们想要的生活,更不是我们发展的目标!如果人口不减少,怎么可能实现这一点呢?
可能有人会说了,没有了人口红利,中国会不会失去竞争力呢?没有了竞争力,你到哪里去拿高工资?
其实这也是对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误读,中国成功的关键,是因为人口素质高。我在之前的另外一篇文章里已经说过,毛泽东通过不停地搞运动和推进人民公社,以及后来的上山下乡,把所有的中国人都塑造成了可以在工人、农民和军人之间任意转换的角色,虽然这让当时的社会无比痛苦,但他更为后来的中国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所以中国一旦开始搞改革开放,瞬间就能适应工业化社会,提供足够合格的劳动力。因此中国成为了世界工厂,而不是印度,这才是关键。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我那篇文章。
所以,竞争力的本质是人才,而不纯粹是人口数量。这个世界上所有竞争力最强的国家,本质上都是靠人口受教育水平决定的。为什么日本和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打成了废墟,但是没有多久,他们又重新变成了发达国家呢?
原因很简单,这些国家早就是发达国家了,他们的人口受教育水平很高,所以即便所有的财产在战争中被摧毁,但只要人还在,就一切都能重建起来。
印度不就人多嘛,但是他们生一堆睁眼瞎有什么用?还不是只能在低附加值血汗工厂中挣扎,发展来发展去,最后发展了个寂寞。
而中国恰恰在这一点上,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由于实行了计划生育,所以一个家庭的全部资源,都可以用来精心培养一个小孩成为“人中龙凤”,因此中国到今天已经有将近2亿多大学生,这才是国家竞争力的关键。
换一个角度来说,如果当初我们不搞计划生育,现在还有人口红利,我们国家的产业也不会升级,一个老板如果用廉价的工人就能做到的事情,他凭什么去买机器?他凭什么去改进技术?这样下去,我们始终无法成为真正的工业国家,人民群众永远无法提高工资,贫富两极分化会越来越严重。这和我们发展的目的是相矛盾的。
只有能保持足够的人口规模,同时劳动力又适度紧缺的社会,才能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在明清为什么没办法走入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科学技术?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人口爆炸,导致劳动力成本太低了。
而欧洲由于战争的频繁,黑死病的流行,导致人口锐减,因此对欧洲人来说,使用机器比用人更便宜,在这种情况下,反而促成了工业革命,这在史学界已经达成共识了。
所以说人口红利这个东西,其实是一把双刃剑。你在一无所有的时候,必须要靠它来发展起来,当你发展起来以后,要实现产业升级,你不能继续永远依靠它,否则这样的国家是没有前途的。
所以你不得不佩服,当初设计计划生育的那些政治家,是多么的具有远见灼识。
当然我们也必须客观地指出,计划生育制度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现在整个社会已经没有了生育冲动,所以无论有没有这个政策,短时间内人口都不会有大的变动。
其实任何一个国家一旦进入了发达社会,生育意愿都会下降,没有必要刻意去解决这个问题。当人民的生活水平达到非常高以后,如果一个老公仅仅只凭自己上班,就可以养活一个老婆和几个孩子,没了生活的重担,这件事自然而然就解决了,哪用得着我们在这儿瞎操心。
所以归根结底,一切问题的关键,都在于提高老百姓的人均收入水平,而要想提高收入水平,就必须要消灭人口红利。
说到这里,我发自内心地钦佩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的领导,从八十年代以后,几乎所有的政策都充满了远见,虽然我不知道这是运气,还是他们当初就真的想得十分透彻了,但从事后的结果来看,所有的政策全都成功了,这实在是让人佩服。
当然,要想提高老百姓的收入水平,光靠人口下降还是不够的,还必须要确保中国在科学基础上有突破性的发展,特别是在人工智能和高端制造业上,路漫漫其修远兮。
说到这里,你发现了没有,美国人其实又在给我们挖坑,而我们的专家学者们,一听到是外国的月亮,就觉得又大又圆,嚷嚷着中国必须要维持人口红利,那岂不是让中国永远陷入低收入社会,进入彻底的内卷吗?
所以中国的问题,本质上不是人口问题,而是一个收入问题。中国的人口政策绝对是高瞻远瞩,只有在人口保持适度规模的前提下,有序而缓慢地逐渐减少,直到达到一个合理的目标,然后再通过不断发展科学竞争力,提高生产效率,我们才有可能进入高收入、高福利的社会,这才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想要的生活。
因此我们国家未来奋斗的目标,就是让每一个人的收入,都能翻上几番甚至十几番,这才是我们全社会应该共同努力的目标,更是真正决定我们国运的根本!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c8PCtMYx7z1gpmvCWYKqqA

生育率问题的终局

这两天第七次人口普查报告出来了,总体人口还在增长,生育率出现了下滑。

目前网络上各种各样的解读都有,要我说也不用看那么多解读。

看看和我们发展路径类似的日韩,就能大致看到生育率下滑以后,未来可能的影响。

和我们很类似的是:战后日韩都是从代工起家,通过外贸积累财富以后,努力攀爬科技树,向上游拓展。

可能唯一的不一样,就是这俩国家小了点,尤其是韩国更小一点。

所以从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来说,可能看日本更具有参考意义。

从某种意义上说,日本不管是经济发展,还是人口结构,都比我们早30年。

战后的快速工业化和人口老龄化,也比我们早个二三十年。

我们现在的很多现象,日本都经历过,只是比我们早了三十年。看过那段历史的话,现在看到的很多事,你都不会觉得奇怪。

比如大家嘴里的各种内卷,年轻人不好找工作。甚至年轻人不愿意生孩子,还有人口老龄化都是一样一样的,而且可以说现在只是个开始。

想了解日本这段历史变化的,推荐看一下《日本战后经济史》《泡沫经济学》《M型社会》和《下流社会》。

这四本书的名字按顺序排下来,基本反应了日本的经济发展和时代变迁。

历史最有趣的地方,是它总踏着同样的脚步向我们走来,而且是重复再重复。

01 为啥不生了?

可能至今很多人不理解为啥大家突然就不生了,这本质上是一个经济问题。

社会越发展,经济压力越大,大家生育的欲望就越低。这个不管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是一样的。

去年的时候我们写过篇《生育率不断降低的本质是经济问题》,已经详细阐述过这个事儿

这里我们给没看过的小伙伴再大概概括一下:为啥工业化以后生育率会出现暴跌呢?主要有几个原因

首先是工业社会养育孩子,通常会产生巨大的经济压力。

工业化是最好的避孕药,世界上所有步入工业化的国家,基本都会出现生育率大幅下滑,甚至连穆斯林国家都不例外。

因为从农业步入工业社会,会伴随的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
社会化大生产以后,由于劳动生产率的差异,生产资料和资本会出现高度集中。多数人从出生就是无产阶级,到死手里都没掌握啥生产资料。虽然现在创造了个词儿叫中产,但因为不掌握生产资料,其实也就是有点钱的无产。在没有生产资料的情况下,不管无产还是所谓中产,本质上等待被雇佣的无产者,要靠工资收入来生活。这时候无产阶级生育的孩子越多,子女这代人需要被雇佣的人就越多,资方就越强势。
因为劳动力价格是供需决定的嘛,人多了你不干,有的是人干啊,反正资本家有的选。而且因为没有掌握生产资料,这些无产者是无法给子女安排一个就业和谋生渠道的。
唯一的选择就是,拿出自己被剥削掉剩余价值的劳动所得,拼命砸进教育里面。期待子女能在教育中杀出重围,最终拿到一个对得起教育投资的卖身钱。在这种情况下,多数人的理性选择就变成了少生优生。给孩子多投入点资源,期待他在竞争中杀出重围。

也就是因为抚养教育孩子的经济压力太大,很多年轻人这个阶段,选择躺平不生了。

前两天看到个段子说:一个小学生的数学作业是规划自己未来的生活。

仔细算了算账以后,他把孩子删掉了。

另外一个就是互联网让社会越来越透明了,很多炫富的东西,对人们心理的打击非常大。

要知道穷和富是相对的。如果大家都是绝对的穷,生育率不是问题。如果大家是一样的富,生育率也不是问题。

以前大家并不知道有钱人到底过什么日子,基本全靠想象。

就像很多农民总以为皇帝是不是用金锄头种地,娘娘喝豆浆是不是喝一碗倒一碗。

现在互联网发达以后,直接把有钱人的生活摊开给你看。不少人看完直接就崩溃了。

年轻一代逐步开始意识到,这世上只有一种病,就是穷病。他们不想让下一代重蹈自己的覆辙,所以干脆不生了。

很多人说国家会通过宣传,扭转观念鼓励生育,这是非常难的一件事。

对多数人来说,生育观这玩意是多年来的生活经历和现实压力造就的。人人心里都有杆秤,不是单靠宣传就能扭转的。

你和每天被生活压力摧残的年轻人说,不生孩子未来你可能老无可依,这讲的确实也是实话。

可年轻人的想法是,辛苦付出几十年,就为老了那几年有人照顾?

现在压力就够大了,还要养个孩子不是更痛苦?能躺平快活一天是一天吧。现在还过不好,谁还管几十年以后的事儿。

城市里大家都不愿意生孩子了,那么农村会多一点么?也并不会

多数农村男青年首先要考虑的,不是生不生孩子,是能不能娶到媳妇。

目前农村的光棍问题十分严重,尤其在穷一点的农村更是这样,给天价彩礼都没人愿意去。

以前总有人说男性比女性多3000万,所以女的根本不愁嫁。这话确实也没错,也确实是多了3000万。

但现实情况是,大把的城市女青年还是嫁不出去,成为城市里待嫁的剩斗士。

因为多出来的这3000万比较穷的农村男青年,她们根本就看不到。

大家都盯着大城市里和自己条件差不多,或者比自己条件更好的男性。

这就导致了大城市的雌竞特别激烈,因为你看中的往往别人也看中了。

可能每个各方面条件不错的男性身边,都有好几个还过得去的女性。

以前听人说,大城市好老公是要靠自己抢的,这话可以说一点都没错。

大城市和你竞争的女性,颜值和实力基本都是和你水平差不多的。

这是我们在《剩女的悖论》里,曾经讲过的故事,现在看来也确实是这样。

而农村的情况正好是相反的,连农村女孩子都往大城市涌。你说这些农村男青年连老婆都找不到,农村还怎么提高生育率?

02 需求减少是个大问题

生育率主要影响的是人口,人口的两端一边连着生产,一边连着消费。

因为经济活动说到底是人的活动,简单说就是由人的生产和消费构成的。

生育率无法回升,对生产和消费两端的影响会异常的大,可以说会影响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知道消费三要素包含了消费欲望,支付能力和生产供给。只有三种情况都满足的时候,消费活动才会发生。

日本目前生育率下滑以后的情况就是,年轻人没钱消费也赚不到钱,慢慢就没啥欲望消费了。

中年人如果没有孩子,消费会变得比以前少很多,因为消费欲望比年轻时候淡了。

老年人虽然有钱,但老年人和很多中年人一样,本身没啥消费欲望啊。

年轻人想消费没钱去消费,中老年人有钱没有消费欲望,消费的三要素无法满足。

再加上整体人口增速见顶,需求总量下降,消费就会越发疲软。

消费不行,生产自然就没办法跟上,所以投资就会出现减少。

这一点日本那边体现的非常明显,80年代末日本出生率出现拐点以后,投资在GDP中的占比直线下滑。

投资减少会带来就业的减少,这时候消费会进一步被压制,形成消费降低和就业减少的恶性循环。

就业不好导致年轻人更加没钱,直接躺平降低自己的欲望,也就更不愿意生孩子。

这导致了生育率进一步出现下滑,从而带动社会总需求出现下滑。

之后整个社会就会步入需求下滑导致的通缩,现在的日本就是这个情况

之前看到很多人意淫人口出生率下降以后,觉得以后孩子们竞争少了。

这种情况下,年轻人会更容易找工作。隔壁的日本告诉我们,这种情况是不存在的。

总需求下滑,会导致了企业不断缩减人员成本。日本大学毕业生的起薪,已经快30年没涨过了。

企业的正式工作机会也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日本年轻人,只能去企业从事派遣工作,也就是我们说的临时工。

就算是找到正式工作的日本上班族,每年的涨薪幅度也少的可怜。1998-2003年间,上班族的平均薪资甚至是下滑的。

这一时期日本社会的贫富分化,也在继续扩大,中低收入阶层占比上升至78.9%。

中上收入阶层占比下降至21.1%,中产阶级加速向两头分化,M型社会初现雏形。

这是我们在《昭和男儿变成平成废宅带给我们的启示和教训》里面,曾经讲过的故事。

在总需求下滑的背景下,关于就业可能大家唯一能看到改善的点是:

不同职业的收入,会出现结构性分化。

虽然供给充足的大学毕业生,起薪会出现多年不涨的情况,找份正式工作也越发困难。

除了少数特殊行业,多数行业每年的薪资上涨,也会变得十分困难。

但过去没人愿意做的很多职业,却会迎来春天。比如很多体力工种或者技术工种因为供给不足,收入会出现持续上升。

当然日本总需求的下滑,并不光是人口导致的。还有个很大的原因,是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

马克思早就说过,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从来不是因为生产力不够,而是因为生产过剩,消费不足。

劳动者生产出来的产品,自己只拿到其中一部分,而且是维持生活必须的那部分,其余部分都被资本拿走了

为获得更多的利润,资本又拼命让劳动者继续生产更多得商品,结果是商品越来越多,劳动者越来越穷。

一方面劳动者生产了大量的商品,也就是真正的人类社会财富。这些财富聚集在有钱人手里。

另一方面多数劳动者越来越穷,越来越买不起他们自己生产出来的产品。

最终贫富分化到极致的时候,劳动者就完全没钱消费了,有钱人的东西也卖不出去。

结果就是有钱人自己也没收入。只能去河里倒牛奶,大萧条也就来了。

这里肯定有人要说,那么国家想办法,让有消费欲望又没钱的年轻人有钱消费,不就行了?

这恰恰是最无解的,因为钱不会凭空变出来,这涉及到财富分配问题。

从近代历史上看,一战至今的和平时期,除了美国大萧条罗斯福成功对富人征收重税搞转移支付,财富再分配就没有成功的。

让人觉得很搞笑的是,之前看到有人说生育率下滑,会出现自动化设备的大规模替代

这会进一步提高生产能力,把人从低端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大家都可以去找更好的工作。

感觉完全是南辕北辙啊。

大家都在设想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大规模使用,生产效率出现了提高。

也就是生产牛奶速度越来越快,效率越来越高,而且不怎么需要人来做这个事儿。

可我们现在的问题是缺牛奶么?缺的是买牛奶的消费者。

自动化和人工智能,是解决不了消费者没有钱这个问题的。

可以说自动化和人工智能越发达,商品生产能力越旺盛,后面的问题就越严重。

因为问题根本不是出在生产,而是出在分配。改善财富分配和提高生育率,在和平年代是无解的两个问题。

财富不断在富人手里聚集,再叠加生育率下滑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因为这两个因素叠加,带来的是整体消费和总需求下滑的双重暴击。

03 收入能提高么?

这里可能有人要说了,既然生育率下滑和分配问题无解,那想办法提高大家的平均收入水平咋样。

如果大家平均收入水平提高了,就算生育率降低导致人口变少了,但每个人收入增多了,消费总量也能维持住。

这里我们就要讲一个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全要素生产率的全称,是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简称TFP。

这个指标衡量的是:一个系统的总产出和全部生产要素的真实投入量之比。

用一个简单公式描述:全要素生产率=产出总量/全部资源的投入量。

为啥要讲全要素生产率这个概念呢?

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全要素生产率是否持续向上,直接决定了社会的整体收入增长会不会继续。

观察共和国的历史你会发现,我们经济高速增长的阶段和全要素生产率持续向上的时间,基本是一致的。

从过往历史看,全要素生产率见顶和人口增长同步见顶,意味着社会的整体收入增长要见顶了,需求总量也会出现见顶。

这一点在东亚和我们经济发展轨迹类似的日本韩国,也已经有了鲜活的案例。

日本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到千四,大概是在1989年。韩国是在2005年,中国则是发生在2017年。

对照下面的统计图可以看出,日韩乃至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见顶时间

和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到千四的时间,差不多基本上是一致的。

从日韩的经验看,当工业化完成,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到千四的时候,全要素生产率就差不多见顶了。

这时候受制于总需求和全要素生产率的降低,全社会的整体收入增长也会出现见顶。

理论和实践证据不断表明,实现人均收入不断提升的唯一途径,就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这些年不管是我们搞供给侧改革,还是搞技术创新,本质上也都是为了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现在有一个观点是,即使生育率减少了,但是依靠创新可以改善全要素生产率,这个观点可能过于乐观

过往的经济史上还没有发现任何一个国家,在完成工业化之后全要素生产率还能保持在2%以上的。

日本央行原行长白川方明,在2019年的第九届中日金融圆桌闭门研讨会上,也表达过类似看法。

生育率叠加全要素生产率见顶以后,依靠创新比如人工智能或者机器人,可能会改善个别企业的生产率。

但是从国家整体的角度看,想要从宏观上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是非常困难的。

全要素生产率和人口增速见顶以后,是不是就意味着经济增长也随之见顶了呢?答案是不一定。

从下面这张图可以看出,驱动经济增长的除了全要素生产率,还有人口红利和资本要素。

通常全要素生产率面临见顶的时候,多数经济体会采取加大资本投入的高负债模式,来继续推动经济发展。

也就是说面对人口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见顶,多数经济体采用的是加大资本投入

也就是大家说的印钞放水搞刺激的方式,来推动经济发展。

这种高负债发展模式,往往会给经济体带来加剧贫富分化的严重后果。

典型的就是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人口红利消失以后,做出的反应是加大投资力度,提高劳动者的人均资本投入数量。

这导致日本资本投入带来的经济贡献,从1985-1991年期间的51%,大幅度提高到1991-2000年的94%。

数据来源:Asian Productivity Organization,APO productivity Databook 2008;蔡昉(2014)

而同期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则从37%一直下降到-15%。

大量的无效资本投入带来的结果,直接导致了日本经济长期徘徊不前,资产价格升高。

随之而来的就是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年轻人不婚不育,开始步入无欲望社会。

有意思的是,2015年开始,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对年度GDP的贡献,也开始转负。、

数据来源:The Conference Board Total Economy Database, May 2017.

大家可以回忆一下,也就是这一年发生了两件事。一个是股市的杠杆牛,另一个是居民部门加杠杆。

我们面对全要素生产率下降,和当年的日本一样,也尝试采用了增加资本投入的方式驱动经济,当然后面确实也踩了刹车。

既然路径类似,这里我们也可以对全要素生产率和人口红利见顶以后,未来的可能性做两个假设:

1.如果没有出现科技突破带来经济增量,那么我们的TFP见顶以后,会走出和日本韩国类似的道路。

2.如果科技突破带来了经济增量,进一步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那我们则会走出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

当然了,我自己非常希望发生后者科技突破的情况。但从目前的状况看,还没有看到突破迹象。

04 对我们的影响

这里肯定有人要问了,如果科技突破没有发生,增长又见顶的情况下,对普通人生活又有什么影响呢?

从行业的角度来说,很多行业的总需求应该是见顶了,最近几年就是行业巅峰。

比如首先受到影响婴幼儿相关产业,这两年从业者可能已经感受到寒意了。

新生儿下滑以后,母婴市场已经开始整体萎缩,现在的萎缩也只是个开始。

拉长时间看,婴幼儿相关产业的整个市场都可能会腰斩,甚至更严重。

孩子少了以后,后面一系列和孩子相关的行业,市场都会大幅萎缩。

比如早教,培训还有中小学,都会依次传导。十年以后这些行业的市场,可能不足现在的一半。

对于现在备孕的家长来说,小孩每晚生一年,可能相当于高考多考了十分,补习班的费用也会省点。

生育率下滑以后,更严峻的情况可能会出在社保和医保上。这俩都会因为人口结构的变化,被迎头暴击。

因为现代社保制度是现收现支制度,虽然每个人都有个人账户,但个人账户本身没啥意义。

假如这个月我个人交了2000块养老金,这些钱会进入我的个人账户。

另外还有单位交的一笔钱,通常是我自己交的两三倍,这些钱会进入统筹账户

这些交的钱,理论上是进了你的个人账户和统筹账户,你也能看到一个余额,但这不过是电子游戏罢了。

实际上这些钱并不存在,进入账户的下个月就被发光了。发到哪里去了呢?给现在的退休老人们发退休金了。

只要现在活着的退休老人领的退休金,都是从你交的这个钱里支取的。

所谓的现收现支制度,就是钱刚刚收上来还没放热乎,马上就被支出去了。

能维持这个游戏的奥秘在于,年轻人交的钱,总数必须比退休人员拿的多。

这意味着年轻人交的钱,必须要比退休人员拿走的钱多,游戏才能继续下去。

如果年轻人数量减少,还想维持现在的支出水平,那么无非只有两个解决方式,要么开源增加收入,要么节流减少支出。

开源就是让年轻人多交点保险,把窟窿填上,这个是从增加收入的角度来说的。

节流就是给老人们少发点钱,让钱花的慢一点,这是从减少支出的角度来说的。

正常的思路一般会选择增加收入,通过多收保费的方式,增加池子里的钱。

因为减少支出对大家的心理影响,实在太大了。

大家看到自己交了几十年钱,到老支出还被减少了,谁还有积极性交钱。

但是在年轻人快速下滑的背景下,无限制增加保费也不可能。交钱太多的话,很多人索性就不交了。

所以通过增加保费增加收入的操作,通常是有个天花板在那边的。到了这个天花板,保费也就没办法往上提了。

这个事情我们在《我们终将面临的养老困局》里面,也曾经讲过。

这时候就需要换个思路,通过延迟退休的办法,来减少你的养老金支出。

把你退休能够领取养老金的时间,根据平均寿命往后延。

让你在待遇不变的情况下,少领几年养老金,全世界目前都是这个操作

举个例子说,假如一个人大学毕业,23岁开始工作交社保,现在是做到60岁退休。

按照现在76岁的平均寿命,那么他要交40年的社保,领16年的养老金。

如果这种情况下资金池压力太大的话,那我们可以延迟到70岁退休,才能领养老金。

也就是说,这个时候你要交50年的社保,领6年的养老金,资金池压力是不是会小很多呢。

再加上男性因为生活习惯不好,寿命通常要比女性低。没记错的话,平均只有73岁。

如果延迟退休年龄到70岁,意味着男性可以多交10年社保,少领10年养老金。

如果这位男性只活到平均年龄73岁,可能资金池只需要支出3年的养老金,压力不就小多了嘛。

要是你只活到平均寿命,那通过延迟退休的办法,可以极大程度的减少你的养老金支出。

理论上只要制度安排合理,养老金体系是永远不会出问题的,日本就是典范。

如果实在还是有压力,还可以再延迟几年嘛,日本不就要开始打造无退休社会了嘛。

以前总有人问,出生率下降以后,养老金以后会不会发不出啊,社保会不会爆啊。

我们一直告诉大家不会,只要制度安排合理,这种可能性几乎不存在。

目前延迟退休已经是全球的大趋势。

况且现在70岁的任正非还在工作岗位上,带领华为走向新的辉煌。

80岁的拜登还在领导美国再次伟大,70岁的你又有什么资格不努力。

生育率下滑以后,可能更严重的问题还不是社保,而是来自医保。

毕竟养老金可以通过延迟退休晚点发,但年纪大了没人能保证你不生病。

年纪大了以后,各种老年病都会出现。和年轻时候比,医疗费用资金支出是成倍增长的。

这时候医保的压力就来了。

这次不用日本距离,拿我们国家来说吧,我们的医保也是现收现支制度。

2020年收了2.46万亿,支出是2.09万亿,还是有点余额的。

不过这是建立在我们只有3.44亿人,参加了职工医保的基础上的,这里面退休职工医保人数占了9000万。

从统计数据看,这9000万60岁以上有职工医保的人,花了差不多全年医保支出的一半。

我们知道1963年是出生人口最多的一年,2023年这批人哗的一下就退休了。他们退休以后,医保的压力瞬间就来了。

我们可以通过延迟退休的方式,减少养老金池子的支出速度。但你没办法规定一个人啥时候生病啊。

要知道看病这个事儿,理论上持续支出是没有上限的,所以医保的压力其实是远比社保大的。

当然了,医保和社保都要很长时间以后,才会因为人口问题受到影响。

短期内受到影响更大的,可能是房产。不同城市的房产价值在不久的将来,会出现明显分化。

日本的经验告诉我们,生育率下降以后,人口流入的一线强二线城市没大问题。

可人口流出的三四线城市,还真的能继续维持现在的价值么?从日本韩国的经验看,还是挺难的。

04 就业会更容易么?

很多人在讨论的一个好笑的点是:

生育率下降,劳动力减少以后,劳方和资方的供需就会逆转。

很多简单的活儿会被自动化取代,越来越多的人,会去从事更高端的就业岗位。

这种情况下,劳动者可能会受到更多的尊重劳动环境更好了,竞争压力也更小,收入也更高了。

这是很扯淡的事儿,日本那边的年轻人就业情况,已经告诉我们这种设想不可能发生。

和你想的不一样的是,在未来人口减少,经济减速的情况下,找工作的压力只可能会更大。

工作难找是人口减少,需求降低以后的结果。人口少了需求不足,才导致就业机会变少了。

要知道人口不仅是生产力,也是消费力。就算自动化设施真的能弥补劳动人口,但机器人也不会消费。

所以人口减少以后,多数人的就业并不会更容易,反而可能更难了。

这两年大家可能也都发现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开网约车送外卖的大军中去,这些人以前是在工厂从事生产性工作的。

消费下降的背景下,生产需要的人会更少,这意味着生产型就业岗位会持续减少,越来越多的人只能从事服务型岗位。

转入服务业一方面是因为大家觉得,制造业收入低还不自由。另外一方面就是制造业的岗位,是在实质意义上减少的。

我们前面说过,经济发展有三个要素,投资,全要素生产率和人口。这三个要素,分别决定了投入、产出和消费。

在人均消费水平稳定的情况下,人口数量决定了消费总量的高低程度。

这里可能有人要说了,我们可以提高人均消费水平啊。总量减少了,提高人均来补嘛、

然而人均消费水平是收入水平决定的,收入水平的高低和全要素生产率正相关。

全要素生产率见顶,又没啥技术突破的情况下,劳动者的整体收入可以说已经见顶了,顶多就是结构性分化

如果不信的话,你看看全要素生产率和出生率同步见顶的日本韩国。

这两个国家的年轻人的就业压力减小了么?平均收入又增长了么?

我们以前说《未来老师也可能会失业》,很多人不相信。其实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老师这个工作,基本和人口出生正相关。

我们在这里列一下数据,大家就明白了。

现在学校招聘老师的数量,其实是按照人口数量来的。也就是一个孩子,会配比多少个老师。

假如我们之前的师生比是1:40,那么我们每年有2000万新生儿的时候,小学6年会有1.2亿的小学生。

这时候按照1:40的配比,我们简单计算就知道,目前需要的中小学老师数量是300万。

要是每年只有1000万的新生儿,那么按照同样的师生比,只需要150万老师。

如果新生儿数量掉到了500万的话,那么按照同样的师生比,只需要75万老师。

现在我们全国小学有585万教职工

这个数量的教职工对应的是1亿小学生,也就是目前的师生比是1:18

配备这么多老师,是因为2000年以后年均出生的人口,在1600万左右,所以每年毕业生也差不多这个数。

如果按照目前的师生比不变,2020年开始新增出生人口掉到1000万左右。

不用再过几年,小学教师就会出现冗余。

因为按照同样的师生配比,小学需要的教职工人数会从之前的585万,掉到300万左右,等于多了285万教职工。

你说这些人会留着还是裁掉?多数有编制的肯定会留着,因为每年都有退休的。

退休以后的教师岗位也不会再补充,因为没有新增孩子对老师的需求,这会导致教师岗位新增需求的持续减少

直到把教职工人数减少到正常的师生比,才可能会继续开始招人。

这里可能有聪明人要说了,教师学生这个配比,为啥就必须维持不变呢?就不能把教师学生配比提高么?

以前一个老师配比20个学生,现在一个老师配比5个学生。这样的话,老师不就不过剩了么。

而且老师带的学生数量少了,还能提高教学质量,非常有利于社会进步啊。

听起来讲的还挺有道理的,但问题在于,谁来负担这个成本呢?

如果你把教师看做企业员工,学生看做是企业的客户。这么操作意味着企业员工减少的幅度,小于企业客户的减少幅度。

在这种情况下,除非你能大幅提高单个客户的利润产出,不然企业经营一定是维持不下去的。

当然了,小学是财政负担的,不完全是企业。但你要知道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出生人口少了这么多,等于是消费者少了一大半,其他各行各业也会受到影响。

你是企业的话,还会保留原来那么多工作岗位?你的企业利润又怎么能养活这么多人。

大家知道2020年出生的孩子,至少要到2040年才会开始找工作,这个时间大概是20年以后。

如果生育率没有出现改善,在他们找工作之前,也就最多十年时间把,工作岗位就会大量减少。

这也是为啥以前和大家讲拼娃的时候,我们说《拼娃的正确姿势》是自己努力。

现在的机会显然比未来要多,自己现在都不行,更别指望孩子以后能行了。

05 做点啥准备

这两年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已经明确经济的近忧是来自外部债务危机的冲击,远虑最大的问题就是人口问题。

日韩已经给出了政策效果的清晰反馈,不管是补贴、假期和公费抚养,它们把能想出来的办法都用了,可是并没啥卵用。

在生育率降低导致的老龄化面前,不管是教育还是科技,还是鼓励生育,通通失效。

既然趋势已经很明确,作为个人来说,我们没法改变趋势,但可以早做准备。

一个是从目前的人口趋势看,去发达地区工作生活并努力落地生根,是对个人最有利的选择。

原因我在这篇《资本搞垄断会带来多大问题》里面讲过,这里就不赘述了。

未来不发达地区人口失衡和老龄化,会越发严重。可能更加严重的是,不发达地区的男女失衡。

发达地区男女再怎么失衡,也会有不发达地区的女生不断流入。不发达地区竞争力弱的男性会非常麻烦,很多人可能会找不到老婆。

二是要抓住现在的窗口期,尽可能多赚钱,为自己养老做好准备。

这里主要的操作,就是在一线强二线早买房子做储蓄,根据资本市场的周期做投资,而且要生孩子。

其实最好的投资其实是养个好孩子。这里肯定有人要说了,我就是不想生孩子,年纪大了活不下去就去自杀。

你怕是太高估自己的决心了。和不生孩子相比,自杀的难度要大得多。

我爷爷常说人老三不贵,贪财怕死不瞌睡。

到了那个阶段,很多人就是挣扎着要活下去的,根本不像你想的那么洒脱,活不下去就去死。

当然了,这里可能有人要说养孩子这玩意不可控。那我们就讲一下另外两个相对可控的,其实也都是老生常谈了。

每个人用来养老的钱无非就是三个来源:养老金,自己的积蓄和下一代。

你要问我还有什么其他办法么?答案是没有

关于养老金,正如我们之前在《延迟退休到底意味着啥》里面讲的一样

社保该交还得交,这是最稳定的养老收入来源,而且里面捆绑的东西实在太多。

普通人养老应该考虑的是收入预期稳定,基本支出有保证,这才是正常的状态。

每当攒够一定数量的钱,可以拿来在人口流入的城市买房当做自己的储蓄。但是要注意,三四线人口流出城市的房子千万别再投了。不懂的可以看看我们这篇《三四线以下的房子未来是消费品》和《未来楼市会出现明显分化

后面再有多的钱,要学会资本市场低买高卖周期性积累财富。比如每隔几年把自己攒的钱,在低位投入到指数基金里面去。

关于资本市场低位投入的技巧我们之前也写过,不懂的可以看看我们这篇《普通人投资的误区在哪里》。

另外就是有医保和社保的情况下,为应对突发疾病,可以配置一些必要的消费型保险,这个我们在《一个经典配置》也说过。

最后想说,如果有能力的话,还是要尽可能给子女多留一点资源,让他们轻松点。

这里推荐大家看一下央行关于人口问题的工作论文,文章和注释写得都非常精彩,链接我放在左下角“阅读原文”了。

全文完,感谢阅读!!如果觉得写的不错,那就点个“在看”或者分享到朋友圈吧。

转自微信公众号:炒股拌饭。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7UYYZncHEqYXmAeezZDs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