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office库

1行代码,生成动漫头像

听说某宝需要50块钱一张?别再去交智商税了!

1. 安装python-office

安装很简单,在有python环境的电脑上,只需要执行下面这一行命令。

“ 如果你之前使用过python-office这个库,也需要执行一下,可以下载到最新版本~

安装

pip install -i https://pypi.tuna.tsinghua.edu.cn/simple python-office -U

如果你的电脑里还没有安装python环境,可以看一下下面这个6分钟的傻瓜式安装教程,有电脑就能操作~

作者:程序员晚枫
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53168148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2. 生成动漫头像

直接上代码!

代码

# 导入这个库:python-office,简写为office
import office

# 1行代码,实现 人像转动漫头像
office.image.img2Cartoon(path = 'd://image//程序员晚枫.jpg')

# 参数说明:
# path:存放自己真人照片的位置 + PDF的文件名,例如:d://image//程序员晚枫.pdf

直接运行以上代码,就会得到一张转化后的动漫头像了。

“ 程序可能需要运行20秒左右。

3.全部功能

1行代码实现复杂功能,是不是使用起来很方便?

“ 项目已被收录进【开源中国】、【Python官网】等平台,所有功能,免费给大家使用:GitHub

4. python-office库,近期添加的功能

人生不浪费指南

 
人生不浪费,是一种幸运,人生不浪费指南,其实就是让你的人生一路顺遂,这样的人有吗?有的,这样的人我们叫他幸运儿。
一听到幸运,很多人就打退堂鼓,幸运确实是不能复制的,但是幸运是可以学习的。

 

 

 

人生不浪费指南

 

你是不可能不浪费的,你的任何一个时间都不可能说,是完全不浪费的。
就像我本来和我儿子说好了,让他跟小朋友去玩儿,我要做一个直播,但刚开播,他忽然就给我来了一个回马枪,让我去给他开门。
 
你永远无法预料你的人生中会有一个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时间跟你出一个幺蛾子。像我儿子每天都在给我出幺蛾子,我每天都想不到。
 
人生就是阿甘他妈的巧克力盒,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巧克力是什么口味的。
所以我们的人生是没有彩排的,每天都是现场直播,你来了,你就得接着。
你的人生就像几十年前的3D电影一样,它不好看,为什么不好看呢?它要想刺激观众,怎么刺激观众呢?上来对着屏幕给你扔飞刀。
大家看过《十面埋伏》没有,这部电影里,金城武、章子怡、刘德华三个美女帅哥最擅长的是什么?在屏幕里冲着观众扔飞刀。因为那时候3D技术不先进,国外是冲着观众打枪,我们是扔飞刀,让你看电影的时候,一直觉得有人要扎你,于是你就投入了。
很真实,像极了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活是什么样呢?
是每天都有人在冲你扔飞刀,你还要把每一个飞刀都接住,而且还要顺手再扔回去,这就是一个人的生活。每一个飞刀都不能丢,你父母给你扔过来的,你亲丈母娘给你扔过来的,你亲老岳父扔过来的,还有你孩子扔过来的,你如果要二胎,还有人居然胆大敢要三胎,二胎、三胎给你扔过来的,什么事都有,你每个都得接住。
你说你丢哪个?你能把你岳父的这个刀给丢了吗?刀直接就砸你了,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你老婆的刀就更不能丢了,任何一件事,你都得耍起来,这就是我们成年人面对的人生。
开始你可能面对的只是女朋友,可能只是一份工作,后来你开始有副业,你的事情越来越多,你的这个人本身也会变得越来越复杂。
那么,你怎么把你手上的每一把刀都耍好,其实就是你的人生不浪费指南。
我觉得你一定要分清楚。
人生不浪费指南
苏东坡给他儿子写的一首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病到公卿。」
什么叫人生不浪费?就是你一生无忧无虑,能当公卿这样的高官,一品、二品、三品这样的高官,你想做就做了,这叫人生不浪费,这叫人生一路顺遂,但是实际上能不能做到呢?
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但实际上呢,其实是很难做到的。
我们都希望人生变得幸运一点,但是,怎么变得幸运一点?
首先我们要分清楚你的人生什么是顺遂,什么是不顺。
比如说我在直播时,我儿子喊我给他开门,这个是不是叫不顺?我觉得这个不能叫不顺,这是一个很正常的意外,你永远无法预料到的事情,随着你身边的人越来越越多,每个人都会给你一个意外,每个人都会给你一个惊喜,这是不是叫不顺呢?这不能叫不顺。
但是,很多人就是被这种事情弄得抓狂了,但是实际上这种问题是本身自己的情绪造成的,不是你的人生造成的,也不是命运对你不公,命运薄待你。你一定要记住,其实这时候我只要做一件事儿,往后退一步,去把这个直播暂时停掉,去给他开门,问题就解决了。
这个不叫不顺,这个叫退阶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健身的经历,有一本书可能很多做自然健身,尤其是做自重健身的,都听说过,叫《囚徒健身》,很多人诟病这个书,但是我觉得这本书实际上可以看一看。
《囚徒健身》有一个概念,就是退阶。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做过引体向上,尤其是体重大的同学,做引体向上非常非常难,尤其是如果做正手引体向上的话,非常非常难,做一个都做不了。
那么这时候你要先做什么?正手做不了,就先做反手,先做一个退阶的动作,如果反手还做不了,做什么?找一个平面的桌子或者是平面的有杠的东西,做一个折刀引体向上,如果一个折刀引体向上都做不了,做一个半程折刀引体向上,总之,向上的路虽然紧锁着,向下的路却一路为你敞开。
人生无难事,只要肯退步,但是这里的退阶,并不是真的退步,是你做半程折刀做得多了,就可以做折刀引体,折刀做得多了,做反手,反手做多了,做正手,经历了四五个台阶的进阶,终于,开始挑战你原来以为比登天还难的难度了。
退阶之后然后再进阶。
先过一点低配的人生。
我们人生也是这样,大家可能一说上大学就想上985,甚至说想上海外的常青藤名校,但实际上上不了,我们不是总能达到人生的目标的,上不了怎么办,先退阶,先过一种相对来说低配的人生。
很多人一毕业就想去阿里、想去腾讯、想拿年薪百万,但是实际上进不了,年薪百万拿不了,月薪3万、4万都拿不了,那怎么办呢?
我们先进到互联网这个行业,先从低阶的开始做起,先从一个小的网络公司开始做起,等积累了一定经验,学了一点东西以后,再逐渐的进入到中型的企业,中型的企业万一被阿里收购了,被腾讯收购了呢,这是前几年经常有的事,整个项目组被挖了,然后就可以进入大厂,从大厂再升职,这就是先过一个相对来说低配的人生。
以前有一句话「我们不要过低配的人生」,你要是这种想法的话,其实非常容易尴尬,因为万一你暂时还过不起高配的人生,暂时过上这种低配的人生,你受不了你心态崩了,那就完了。
人生不浪费指南
所以有些不顺,不是不顺,它只是暂时让你过一个低配的人生,暂时让你退阶,你做完这件事,才能做那件事,我先关上直播,先给孩子开个门,然后我才能去做直播,这个事情看起来其实跟你的计划是完全打乱了,这都没有关系。但是,实际上你不去做这件事,就丢失了你自己人生的一把飞刀,丢失了你人生的一个球,你玩不转了,原来完6个球,现在玩5个球,玩5个球肯定简单,但是你的孩子、你的家庭没了,这就不对了。
所以有些事情,不是不顺,是做一些事情的必然性。
 
 
还有人一毕业就想创业,但是你其实什么都不懂,你不懂这个行业,如果拿自己的钱去创业,那基本上就是来打水漂的,来逗这个世界玩的,所以你要先去企业多做几年,跟这个世界进行一个磨合,但是有些人他就是磨合不了,觉得自己每天被压榨痛不欲生,这就是你自己需要调整的心态,这不是社会的问题,这是你自己心态的问题,所以这种不顺,不是不顺,如果连这种坎都过不了,那你的人生一定会不顺遂。
 
因为首先你自己在心态上就已经崩了,所以什么是不顺遂呢?我认为是不幸运,就是说你人生中的几个关键的节点,几个关键的事情你都做错了,找老婆找错了、嫁对象嫁错了,或者你人生遭遇了重大的不幸,比如说你吃烧烤,被人捅了,或者开车忽然出车祸了,这种叫不幸,这种叫不顺遂,几个人生重大的问题,你的健康、事业、婚姻,你的家庭或者你的下一代遭遇了重大的打击,这叫不幸,这叫不顺遂。如果不是这样的问题,不叫不顺遂。
人生不浪费指南
 
 
 
所以,怎么让你的人生一路顺遂,怎么做一个一路顺遂的人,或者说一路顺遂的人,他的人生中都有哪些特征?
 
 
第一点,一定要远离不幸的人。
什么叫不幸的人呢?首先,从我个人经验出发,我特别怕一种人,就是情绪不稳定的人。
如果这个人情绪不稳定,不管是你的同事也好,你的朋友也好,甚至说我们做自媒体的每天面对很多人,可以说我一个星期、一个月遇到的人比你一年在现实中遇到的人可能都多,各种过来给你发泄负能量的人,这种人一遇到就立刻要远离,甚至不用让他进入到你的粉丝圈,评论区都不行,就更不用说在人生中,选择跟他成为夫妻、成为朋友、成为同事了。
这种人,他是一定会消耗你的。应对这种人我的经验就是,只要发现他有任何情绪的不对劲,有任何负面情绪的苗头,立刻远离,远离这种不幸的人。
一定不要有看一下奇葩的这种心态,很多人就是喜欢看一看这个奇葩,去看看他到底怎么回事,喜欢做一个旁观者,喜欢凑个热闹,甚至说喜欢拍下来给这种人发一下朋友圈。
永远不要,遇到这种人立刻远离,第一时间远离。这种人他是一定会出问题的,我在现实中和网络上都遇到过这样的人,有个人跟我说,网络上有一个大V,对他进行监控,总是去人肉搜索他,还有现实中遇到这样的人,说隔壁桌的男的总是看她,垂涎她的美貌,但其实根本就没有人看她,这样的人我现在遇到了我第一时间会拉黑,即使说在生活中你不能有拉黑这么一个动作,你在心理上要给他拉黑,你要知道这个人,他是一个麻烦,他一定会出麻烦的。
还有一种就是,悲观的人。
我以前有一个同事就是这样的,那时候还没有雾霾,沙尘暴比较厉害,他遇到沙尘暴,就会说「好了,世界末日来了」,或者说遇到人倒霉了,他就会说「这个人遭报应了吧,他以前做过什么事啊,这就是他的报应」,他一直在幸灾乐祸,永远悲观,永远觉得世界欠他的,他总是会用这样心态去看问题。他对这个公司,也是悲观的,「这公司老板怎么怎么不好,这个政策怎么不好,你看都不听我的,出事了吧。
 
他永远是这样一种心理,一看有什么倒霉的事发生,就是乌鸦嘴,而且心态很不好,而且后来我发现,他为什么心态不好呢?因为他自己家境其实非常令人同情,家境非常贫寒,自己就对这个社会有怨气,他这种怨气,不自觉地带到各种事情中,不自觉地就悲观。
同样发一个东西,他就总认为自己的东西是不好的,可能他就觉得这个坎过不去了,就好像别人都在针对他,财务在针对他、人事在针对他、管理层都在针对他。
这种人一定远离,这种人,即使他不幸,也有一部分是他自己的原因。
而且你往往会发现他这种总是悲观、爱抱怨的人,他会给你带来各种麻烦,因为他自己的人生中很多麻烦。
还有现实中,咱们看过很多恶性的事件,我一直说一件事,就是瓜田李下,有那些嫌疑之地,你要赶紧躲开,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这种危险是不是一定发生,不一定。但是,作为一个对自己的人生有规划的人,你想往上走一点,你想让你自己的人生顺顺利利的,你不要去做这些事情,你要管住自己的喜好。
当然,你可以寄希望于这个社会安全,寄希望于你的足够幸运,但是不要把自己置于这种危险的境地,远离那些不对劲的人,尽量远离的那些不对劲的事儿。
人生不浪费指南

顺利的人,有什么特征?

轻装前进、快速通过。

我其实一直在强调一个概念,你能够快速通过的,要快速通过。

 

我本身也是出生小地方,出生在三四线城市,我们这些小地方的人,有一个什么特征呢?就是我们特别看重硬气,什么事我都硬来,靠我自己的实力来,我们都是直男,纯粹的钢铁直男。靠父母,对不起,我们觉得不硬气,走弯路我们不硬气,我们要靠什么?要靠自己的硬实力。

比如说高考,我们就认高考,高考还就认两个学科,理科就是物理,文科就是中文,考不上觉得天都塌了;比如工作,我们就认公务员,而且一定要考上去的,不能走后门,我们很多人都有这种心理。

我年轻的时候,其实特别特别直,就是这种心理,所有的走弯路走捷径都看不上,不正义,我是天秤座的,听起来有点玄学,但是我天生就是喜欢公平,就是看见不平的,一定想着要拉平。

我讲一个案例,我高中的时候碰见了一个同学,他到郑州去上郑州外国语学校,当时我爸就跟我提了一嘴,说你要不要也上这个郑州外国语学校。因为我当时成绩还可以,我中考,严格来说是我们整个市第一名,加上体育的话,就是第一名,不加体育,可能比第一名差0.5还是一分,反正就是前三的这么一个水平。

当时我爸就问我,你要不要也去,然后我就说不用,我去哪儿都可以保证我上985。当然咱那时候更狂,说的不是上985,说的是去哪儿都可以上清华,当时就这么一种想法。我们这个地方每年考上清华的就一个,每年考上北大的也就一个,稍微有一点意外,你就可能考不上清华,考不上北大。

而这种意外就是发生了,但是我那个上郑州外国语学校的同学,他后来直接去了美国的一个州立大学,可是等到我上了一个985,上了四年的本科出来后。比如说我想去国外留学的时候,我面临一个问题,我甚至上不了他高中毕业以后,就可以去的那个州立大学。

这就是一个现实,相当于他就走了一个捷径,走了一个快速通过的路子,然后他就比你快很多。

我们很多人都知道,走路要架桥。但是实际上很多人有一个偏执就是,我走路要硬走,但是,你完全可以造一个桥,甚至你有一个热气球的话,完全也可以飞过去。

不是说国外就有多好,或者说不是一定要去做什么,我并不认为人生上了清华或者藤校就能怎样。

而是说一个人生思路,在你可以绕过,可以走捷径的时候,这不是不正义不是不正当,你不要偏执,一定要想着怎么快速通过,怎么快速把这个事情给过去。

像高考,你如果看清楚了以后,它就是一个游戏,包括你进入社会后找工作,你看透了以后它就是游戏,比如说你父母可以给你介绍一个特别好的工作,你不借用人脉吗?

我们前几年说过,现在找工作靠什么?靠拼爹,你有好的父母,你非要说你不用,当然现在这样的人很少了,但是实际上就是你有捷径就要走,你要有牛刀杀鸡的气魄,杀鸡的时候,就要用牛刀,把这个鸡杀了了事,赶紧走下一步。

我们人生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你过了这个阶段,你总想在这个地方刷到第一,是没有意义的,其实,你刷到第一,你高考用十年的时间刷到750分,这没有意义。

你要用十年的时间,研究通一个行业,这是有意义的,但是你要是说在一个游戏里面把它刷到100分,刷到满分没有意义,你刷到满分的这个时间,你可以玩很多很多游戏了。

你能快速通过的时候,一定要快速通过。

我社群里有学员问我个问题,如果30万可以上清华,要不要上?

我给他的回答是什么?愿意花30万上清华的人,一定能够把这30万挣回来,觉得30万上清华贵的同学,那么你就要承受上不了清华的代价。

知乎上的类似问题,给你100w和上清华北大,你怎么选?不少人都选择,我先拿100w,明年再来复读考上清华。

都是屌丝思维。

什么意思呢?就是你能够用30万去买到一个快速通行的通行证,那么你一定要买,因为你以后会发现,你要再补回来这么一个通行证很难。

但是,所有掏不起30万的人,觉得30万很多的人,即使上了清华也没有用。对于有些人来说,清华或者北大,可能就是一个985,就是一个符号,但是,有些人可以用这么一个符号把它玩出花来。

而且你要知道,能够拿30w出来的人,如果你是小地方的一个千万富豪,你的孩子学习不好,上不了985,上不了国内的名校,那么对你来说,对你的个人品牌都是一个伤害。如果你的孩子连一个好的学校都上不了,说明:第一,你孩子确实不中用。这对你这个孩子的伤害,对你这个家族的伤害,是非常非常大的。第二,你确实也没人脉。我要找你借钱或者你要找我借钱,我都要考虑考虑,你的背景到底行不行,你说你其他的这些背景,这就相当于现在说的排面,你连个排面都没有。

同样一个普通家庭的人,即使你花了30万上清华,结果出来以后,比如说到了今天他要去考城管,要去当老师,那么上清华的意义对他确实不大,那当时不如去买一套房,在十几年前,30万块确实可以在北京快买一套房了,如果当时你能在北京买一套房,绝对比你上清华强,对他来说,上清华、上北大就是没用,上985没用,你反正是出来要当城管的,那就完全没有用。

但是同样有些人可以借这个名号触发各种可能性。这就是咱们要说的第二点,你要怎么人生顺遂?你能不能快速通过到这个事情上,有些关口,有些难关,你不要总想内卷,所有想要内卷的人,他的人生都不可能太顺遂,所有你想要内卷的人,他的人生都不可能太顺遂。

因为一旦你想内卷,你会发现你的人生会走到磕磕绊绊,所以想办法去快速通过这个游戏,一定要想办法去快速通过。

内卷就是什么,内卷就是很多人都在竞争一件事情,有一万人、十万人去竞争,这就叫内卷。一旦你陷入内卷了以后,你会发现什么?有的是聪明的脑瓜,像中国这个地方,有的是聪明的脑瓜,千万不要觉得就自己很聪明,自己很厉害,在中国这个地方,不管他上二本也好、三本也好,甚至是上大专或者高中都没毕业,他的智商、他的生活经验都是够用的,你未必能整过那些人家没有上过大学的人。

人家智商都是可以的,生存智慧都是有的,这是内卷的一个必然的情况,你说我考大学可能不如你,那我排队要插队,还能不如你?一个车翻了,我抢西瓜还能比你慢?

没有这样的人,这是一个基本的生存智慧。

我们都有先天的一个生存本能,有一个先天的嗅觉。你接触过这些人就知道,那些没有上过大学的,干木匠、开挖掘机、颠大勺的人不见得智商比你差,所以千万不要看不起别人,在生存面前,你一旦去跟人家在同一个平台竞争,你未必竞争的过人家,要相信这一点,不要陷入内卷,能够竞争的时候去竞争。

现在考公的、考教师编制的多,但你未必就考得过那些当初上三本、上二本甚至上专科的这些同学,博士也不见得就考得过上二本的同学,只要大家在一个门槛上竞争,都去刷题,还真不见得,你考的分数就最高。

擅长考试的人,中国多的是,或者说你花两个月,人家花两年、三年去准备这样一个考试,那未必见得比你差,所以这时候能够快速通过就快速通过。这不是说教你造假,也不是说教你走后门,而是说我们这个社会相对来说,是一个本身竞争力度就很强的社会。那么你在这个社会里,你能够快速通过,进去了就进去了。

也同样给学历低的同学一个启示,你进去以后,你在里面还真不见得就干不过那些博士、硕士,不要把自己给吓住了,那些硕士博士,真的进到一个游戏内,真的进到一个什么单位不见得干得过你,如果说真的是纯粹的技术岗位,可能就高学历确实有高优势,但是大部分岗位其实真的不见得你学历低,就是劣势。

人生不浪费指南
 
 
 
第三点就是,别给自己留污点
这种污点是什么?就像刚才我们说的重大的残疾、重大的缺陷是一样的,你不要在人生中,给你道德品质上给你留一个足够让人黑的污点。比如说你在体制内,最好在很年轻的时候,不要给别人留下一个可能爱钱的印象,不要留下这种污点。
或者在择偶的场景下,女生就不要留下嫌贫爱富的印象,男生就不要留下好色的印象,不要给别人留下自己的欲望管控不了的一个印象,这非常非常影响你的发展。
其实人走到一定程度,你到中年或者说更大一点,你会发现什么呢?走得顺的人,为什么会走得顺?他的人生没有污点,没有明显的大的污点,没有人可以找到攻击他的点,我们是一个高度竞争的社会,如果你的人生中有污点,你有一个让人家可以抓住的一个把柄,那么,一定会有人搞你。
大家可以看我前段时间说过那个深圳劳斯莱斯和宾利相撞的事情,就是这个书记一定会给他将来的仕途,造成一个不可估量的损失,为什么?因为人总有对手,这次搞不定你,下一次他会不搞你吗?下一次你跟别人竞一个岗位的时候,因为人总要往上走的,你想往上走的时候,这时候选什么人?
大家知道所有的上级最怕的是一种什么人吗?最怕的是麻烦的人,即使说我愿意用你,愿意提拔你,愿意把你当成自己人,但是你有这么大的一个污点,我能不能用?一定不能。因为我怕我自己都受影响,我用这么一个人,那么我是一个什么人?
比如说体制内最喜欢的是什么?大家最想的就是当官,往上走。但是,同时也怕什么,也怕往下走,这有一个安全性的问题,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
我要做生意,我要跟人合作,你喜欢跟这样一个人,跟这样一个麻烦的人合作吗?他有很多对头,他有一个开劳斯莱斯的对头,他还在自己的生意场上有很多麻烦对头,那我愿意跟他合作吗?即使他的产品很好,即使他能给我很多帮助,但是我跟他合作,我有很多这种潜在的风险。那么,我敢跟他合作吗?我会不会很麻烦?
他有一个安全性的问题,比如说我见识过以前我们同样做自媒体行业的,有些人有些毛病。
我们俗话说,喜欢装大哥,他喜欢要一个虚名,喜欢别人尊敬他喜欢摆架子,别人不尊敬他,对他看不起就很不爽。这种人就无形中得罪了很多人。
这种人,你要是跟他整在一起,那么,别人对你的看法也会变了,刚才我说了,那种麻烦的人,或者说你自己本身是有这么多毛病,你本身就是一个盛气凌人的人。那么结果就是无形中,就有很多人搞你,可能说大家一路顺遂的时候,所有人都很顺的时候,没有人搞你,你好,我好,大家好,你赚钱,我赚钱,没有人在这个时候给你使绊子。
但是,一旦生活有任何的问题,或者说一旦我自己的事业也受阻了,可能就会想搞一搞人,很多人就是这种想法,你在无形中得罪的人就会想把你拉下来,我上不去,但是我把你拉下来,我也是很爽的。
我本身没有这种心理,但世界上有这种心理的人多的是,人性就是这样,所以你一旦遇到这种问题,你就很难快速通过,你就很难遇到让你做的顺利的一件事,甚至是不用快速通过了,正常的升迁,正常的合作,都发现处处有人给你撤招
我遇到过一个特别好的人,就是头部一个号,我们在一起合作的时候,非常愉快,那时候公号互推,对方就是反复的确定文案,甚至帮你改文案,他觉得这样推可能对你涨粉的效果更好,而且改的方向确实是更有利于我的。
跟这样的人你会发现非常非常好合作,你会发现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
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活该这个人有钱」,什么叫活该这个人有钱?
他做的很到位,他做的让你心里很舒服,你就希望帮他成功,甚至说互推到最后变成什么呢?觉得人家这么大一个号还亲自来跟你对接,你会觉得有亏欠,觉得我占你便宜了,所有时时刻刻让别人觉得占了你一点小便宜,永远让别人欠他人情的人,这种人,一定会成功的。
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你欠人家一点小人情,你说这点小人情能有什么,但是,你觉得欠他,你以后要还给他的,以后要给他的,肯定要比这一点小人情要多得多得多。这就是很自然的事儿,他有这么多人欠他人情,所以就不愁没有办法成功,他就有这个行业的一个影响力。
这就是我觉得顺遂的人的一个特点,就是他做的已经是非常非常到位了,你完全挑不出毛病来。这就是没有污点的人,完美的人。
 
我那时候做影视推文比较多,还跟某一个明星合作过,他当时就是导演了一个电影,我当时给他推。
当时我的号不是影视类头部的号,但是写那篇文章时做到了,比很多专业的影视号的阅读量还高,同类推文最高,然后,因为当时那篇文章写得特别好,就有很多影视大号来转载,这种转载是免费的转载,也就是说他只付给了我这个稿子的推广费,结果造成了一个实际上可能是十倍、百倍的效果,等于帮他白嫖了很多流量,带来了很多电影的自来水。
然后他当时就是觉得这个事情非常好,还通过他的助理亲自找到我,跟我说感谢。
其实本身的话,当时推广出来这么好的效果我也意想不到。其实他完全可以不做这个事,但是,这个明星做得非常非常好,情商特别高,
他的电影效果很好,真的是人家红是应该的,人家有钱是应该的。这么多年,看很多明星倒了,但是,他的事业一直在往健康的方向发展,一直往上发展,你就知道他肯定在日常中,积累了很多很多的人脉,导演、制片人、投资方、还有宣发。
所以,为什么有些明星能从演员、歌星转成制片人、制作人,有些人就不行,当然很多明星可能本身就是富二代,甚至都没有办法成为资本。差距在哪里?其实并不一定是他对艺术的理解就有多高,更多的可能其实差的就是一个人脉。
我一直说一件事就是,你有一个关键的人,你可以做一个关键的事,当时我认识了这位顶级明星后,就接了很多影视圈的大单,也因为他赚了不少钱。
这就是格局。我们说一个特别俗的词就是「格局」,大家都看到了一个更大的未来,所以这样的人,他有钱是应该的,这样的人赚钱也是应该的。
我觉得从这些人身上,你学到的是什么呢?你学到的不仅仅是赚到钱,学到的更是一种处事的态度。
这就是一个很值得我们学习的态度,就是他能够在自己在这种位子的时候,能去不让自己的人生去留下这么一个污点,这就是非常非常厉害的人,你能够站在一个高位上,你还能礼下于人,这就是一个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当然,这些可能很多人年轻的时候,还没有做,没有这个体会,但是其实等你要真的想往上走的时候,你会发现很难,但是你如果说没有污点,没有能够让人抓住的把柄,甚至说你还有积累了这么多的善意,其实你会发现往上走相对来说,至少是没有阻碍的,就是你在这时候不要太过于把自己当回事,不要太过于把自己看太高,其实很多事情,相对来说就比较好处理了。
 
 
人生不浪费指南
 
第五点,刚才其实已经说过的,就是你要做一件事,你要有一个关键的人
比如说你要做医疗健康相关的行业,你就要有一个医疗健康方面相关的人,你要做娱乐,你能够认识一个娱乐业方面的一个大佬,这就非常非常好,你做淘宝电商,你不用说认识什么大佬,你认识一个有经验的员工,你能把他挖过来,你就可以做这个行业。
我一直说,理论上我们可以做任何行业,理论上中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我们最不缺的就是产品,我们理论上可以做任何产品,任何行业,但是我们最缺的是人,是人才,是一个连接的点,连接的一个渠道。
为什么自媒体能赚钱呢?因为自媒体,可以连接很多人,我曾经一直说过,自媒体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把不同的人连接到一起。这种连接就可以产生很多可能性。
这叫经济学上叫引入外部性,就是你在内部看起来不可解决的问题,引入外部性后,借用外部力量,可能就解决了。
这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你要遇对人。
找到了人,你就找到了方法。,找到了一个渠道,找到了一个脉络,这就是遇到人的一个重要性,所以我我建议大家每年,要去多认识一些高价值的人,你每年认识一两到三个高价值的人,去找到两个优秀的,能给你引入外部性的人,找对老师。
我今年其实因为疫情影响一直没有时间出去,但以往每年,都要去拜访一些很厉害的同行业的还有其他行业的人,你见识过这些人,你看着别人做事,你这个态度,你看别人做事的风格,看别人能够把这个事情做成功。
这都是你可以学习的,首先,他是不是带你入门,其次,他做事态度,做事的风格,就很值得你学习,现在你怎么找?网络就是一个很方便的渠道,你在微博上,你就可以跟别人发私信,你可以带着一个态度去请教,这是一个非常非常好的问题,怎么别人不请教你,为什么不教你,你没有为别人提供价值,我一直说什么,现在其实我们加上一个人的微信,能够从微博上给人发一个私信,这是非常非常好的一种渠道。
微信最大的红包是200,你上来发一个红包,然后请教一个问题,没有人会不回答,不回答你,他也不会收你的红包。
因为什么?因为但凡他已经在一个行业做成功,或者说他是有一定地位,有头有脸的人,他拿你钱,然后不搭理你,是很有损他自己声望的,或者说就是刚才我们说的,这是他人生的一个污点,对你来说,200块钱可能很多,对他来说200块钱不算什么,但是,他如果说他拿钱不办事,不回答你,那对他来时候就是一个污点。
为什么呢?大家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你不会做这种不体面的事儿,或者至少你做不体面的事儿,你不会做的这么明目张胆,大家可以看看以往的明星撕逼,都是没有名的撕有名的,比如像都美竹撕吴亦凡、陈露撕霍尊、李靓蕾撕王力宏。
为什么呀?因为大家不对等,你的这个咖位、身份差这么高,我只要撕你,我就是赚的。
所以,这种高阶的人其实处在一个弱势的地位,他反而会注意他的形象,他有IP你没有。
所以这就是一个本身的势能,你这时候找人请教,只要说你的问题不是太刁钻,你的问题不是太过分,肯定会给你一个回复,而他的这个回复往往都是高价值的,肯定是超过你的红包的,他但凡给你指条路,他走过了以后,他无意中泄露的一点信息,你只要会听,只要会解读,你会发现它是有内容的,而且就像他如果在一个行业做十几年,他无意中泄露出来的东西,随便的一句话,可能就是你在圈外,永远想不明白的。
我在刚开始入行的时候,其实也是一摸黑,就是到处找人请教,发红包,请人解决问题,那时候加过很多互联网大佬的微信,我的经验证明,你要跟他们闲聊,几乎没有人理你,但是你要跟他们请教专业问题,礼数周到,很少有人不理你。
 
 

END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5Q2GlKhp3voKf9OYwfAE-g

出生人口减少后,被直接影响的几个行业

2017年,中国出生人口1723万人。

2021年,中国出生人口1062万人。

出生人口减少后,被直接影响的几个行业
短短4年时间,中国的出生人口数量少了611万人,少了1/3还要多。
而且不管是从即将进入婚龄,1999年左右的出生人口数量判断,还是从世界人口普遍规律来看,未来几年的出生人口肯定还要继续下降,我估计最终要滑到600~800万左右才能稳住。
面对未来几年不断下滑的出生人口趋势,中国目前会有哪几个行业会被直接影响?未来会有哪几个行业被直接影响?
今天聊一聊这个话题,相信对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规划未来人生会很有帮助。
首当其冲的行业毫无疑问是产科医生,只要出生人口数量下滑,这一定是第一个被冲击的行业。
2017年之前,产业是医院里最火爆的科室,只要生过孩子的家庭,都知道生孩子在医院里抢个房间有多难。
就算你家里托关系找到了病房,也一定见过睡在走廊病床上里的大量产妇。
出生人口减少后,被直接影响的几个行业
凡是以前去过产科病房,都知道当年的产科是多么的紧俏。
就算是到了2019年,出生人口下滑到1465万人每年的时候,几乎所有城市的产科依然存在大量产妇睡走廊现象,要睡病房依然要找人托关系。
但是在2021年,出生人口下滑到1062万人的时候,这种现象彻底消失了,产科变得门庭冷落,病房异常的充裕。
《中国新闻周刊》在2022年3月报道,北京市东城区妇幼保健院,以前曾经极度拥挤的一个医院,因为分娩量的的下降,现在每个双人间病房只安排一个产妇了。
出生人口减少后,被直接影响的几个行业
而由于分娩量的下降,很多医院的产科收入减少,对应的产科医生的奖金就会跟着减少,这几年成为了全医院最惨的科室。
面对收入压力,不少医院被迫将缩小产科的病房面积,减少产科医生的岗位,把产科医生安排在妇科进行调剂,同时减少整个妇产科的招聘编制。
第二个被冲击的,就是月子中心。
前几年月子中心可火了,大量月子中心铺天盖地的开业,被誉为金矿行业。
产科收入不行,紧跟着就是月子中心收入不行,因为月子中心服务的就是孩子生下来之后的头一个月。
虽说不是人人都住月子中心,但比例的差不多的。
以前全行业有1723份收入,现在就只剩1062份收入,大家都刚装修好不愿意关门,自然会导致全行业普遍进入微利或亏损状态。
只要还能赚钱,月子中心的老板就还能撑,直到亏损为止,而现在需要全行业1/3的老板都陷入亏损,然后被迫关门大吉,整个行业才能进入新的平衡。
你想想这一行的人会有多惨烈。
而且,因为自然规律,未来几年出生人口还会持续减少,这就会导致月子中心行业还要持续收缩,持续关门,直到最终平衡。
其他奶粉、尿布行业的从业人员,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受到一定冲击,这里略过不表,因为这些行业除老板和高管之外,普通从业人员转行都比较容易,国家创造出其他就业岗位就可以轻易转行,因此相对痛感不会很深。
月子中心之后,就是幼儿园。
孩子大概3岁就要上幼儿园。
2017年为巅峰,2018年出生人口第一次下降,这些人2021年就要开始上幼儿园。
2021年9月,人民网对北京市的幼儿园招生情况进行了报道,北京市昌平某公立示范园的园长回忆起2019年的盛况,当时很多家长以每年六七百元的价格雇人排队报名。
但到了2021年,不仅雇人排队报名的情况消失了,学位居然还有富裕。
该公立示范幼儿园自成立以来,从未出现过招不满学生,学位富裕的情况,但是在2021年出现了。
而记者查询北京市朝阳区入园登记报名服务平台信息后发现,整个朝阳区在2021年共有136家幼儿园出现富裕学位,一些幼儿园学位甚至剩余了上百个。
这才2021年啊,对应的是2018年1523万的出生人口。
2021年实际出生人口是1062万人,这些人会在2024年入学幼儿园,这是一个板上钉钉摆在明面上的数字。
到时候幼儿园会出现多么大的学位富裕?
611万人的生源减少,代表着至少4万幼儿园会被空置,23万个幼儿园班级会消失。
全中国的幼儿园,在2024年会消失1/3以上。
前几年,很多人说幼儿园赚钱,幼儿园暴利,不知道有多少人听信“谣言”冲上去了。
凡是这几年冲进去的,扣掉房租和工资之后,我估计能把装修钱挣回来都够呛,肯定一大把亏损的。
1/3的幼儿园老板注定要亏损离场,对应的幼师岗位需求也一定会跟着减少。
以2021年的出生人口数量,全行业对应幼师需求会减少1/3以上。
以未来几年的出生人口数量,全行业对应的幼师需求会在这个基础上再度减少。
现在投资幼儿园行业是非常愚蠢的行为,而幼师从业者也要早做打算。
同时,在这个1/3淘汰潮里,低端幼儿园倒闭率会是比较高的,而高端幼儿园倒闭率会是比较低的,当然也不排除高端幼儿园盲目扩张而倒闭。
我知道很多幼儿园喜欢一次性收取3年学费,然后给与一定折扣,比如说85折,他们老板这么干就等于按年息5%借款了。
以前可以,现在建议家长谨慎,因为未来3年幼儿园平均倒闭率一算就知道会是1/3,一旦恰好你预付款的那家倒闭了,这种预付款要拿回来的难度,你自己想想就知道了,基本拿不回来,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一年一年的交吧,交一年学一年,这样安全系数会大很多,现在非公立幼儿园收费高昂,3年学费可不是个小数。
幼儿园之后,就是小学。
按中国教育法,孩子满6周岁就要上小学,个别地区可延至7岁,小学和初中属九年义务制教学,家长不让孩子上学属违法行为,因此入学率约等于100%。
从2018年算,小学转折点出现在2024年,和2021年的幼儿园转折点一样。
2021年的出生人口数据1062万,会体现在2027年的小学入学人数上。
2017年为出生人口巅峰1723万,对应的是2023年的小学入学人数。
也就是说,明年会是小学招生最辉煌的一年,回光返照,然后就会是一路下跌。
到2027年,全国小学招生人数会减少1/3以上,未来还会持续减少。
这不是什么很难预测的事情。
还有5年时间,全国小学教师的需求就会大幅下降,按目前数据也要降低1/3,而且极大概率还要继续跌。
没编制的还可以清退,有编制的怎么办?
因此,全国小学教师招聘工作在2022年骤然收紧,各地都出现了大幅减少小学教师编制数量的情况,这一切都是在为未来几年的小学入学人数大幅减少做准备。
准备考编小学教师的人,今年应该都打听到名额减少的事了。
名额减少这个情况不会停止,明年,后年,大后年,都不会恢复。
要不然几年后咋办,一堆教师闲着,没足够学生了。
小学过后是初中,初中过后是高中,道理都是类似的。
6岁上小学,12岁上初中,15岁上高中,人口出生数量的减少会一层层影响相关的从业人员。
教师这个行业很难改行,尤其是有编制的教师。
编制代表稳定,但未必代表高薪,行业收缩的时候收入是会同步减少的,顶多比惨烈的民间私立教师稍微体面点。
对于相关从业者,你们需要重视出生人口带来的影响,根据时间节点倒推自己受到影响的年份。
高中之后,是大学。
把大学单独拎出来谈,是因为大学存在两极分化。
首先,在行业大势上来说,大学整体招生人数会减少至少1/3以上,时间点在2040年左右。
但是小学初中和高中,大家都是在本地上学的,哪怕你北漂工作也会把孩子送回老家。
但大学是面向全国招生的。
全国总生源减少了1/3,不代表所有学校的生源都平均减少了1/3,北大清华和985、211这种大学,是一点生源都不会少的,哪怕总生源减少一半以上都不会耽误他们招生,他们一定会有人报名。
有招生,就有拨款,这些学校的老师收入几乎不会受到任何冲击。
但底层大学就没那么好命了,他们的招生人数会断崖式下跌八成乃至于九成,根本招不到人,从而凄惨关门,比幼儿园倒闭还要惨,冲击还要大。
幼儿园的生源减少几乎是平均分配的,大家都是1/3,厉害的幼儿园会好一点,但不至于像大学这样把生源减少的窟窿都让低级大学给填了,直接做到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因为好的幼儿园收费贵,会有一个学费调剂需求的作用,但大学的学费倒挂,越好的大学收费反而越便宜,所以需求不会有丝毫减少。
到时候国家肯定要调控,强制高级大学降低招生人数,以保护差一点的大学,但也很难做到平衡,大部分生源亏损肯定是低级大学来背。
所以,私立大学投资不是个好生意,那些私立大专三本之类十几年后注定要倒闭的,这种大学投资回收周期极长,十几年还不够你收回成本的,等于白干,空冒风险。
至于目前在私立大学担任教职工作的人,大概还有十几年好日子,然后会迎来远远比今天幼儿园、小学初中等惨烈无数倍的倒闭冲击。
整个行业要裁掉1/3以上的教职人员,要么裁清北和985的教授,要么裁你,你觉得到时候会裁谁?
大学毕业后,就开始准备婚房了。
前几年都说房价是被丈母娘需求给拉起来的,创造了一套丈母娘理论,说年轻人结婚必须买婚房,需求太大,供应不足,所以房价才会涨。
就算是对的,那如果丈母娘需求没了呢?
2040~2044年之后,结婚的人会大幅减少1/3以上,这是按出生人口计算的,要是参考日韩不断降低的结婚意愿,到时候结婚的人数可能会更低。
没那么多人结婚了,婚房需求还有那么大吗?
一个人过的话,租房不香嘛,干嘛要背那么高的房贷?
那么这个节点,住房需求会大大减少,房价会大幅承压。
当然,以如今房价的泡沫程度,我觉得很难撑到那个时候,我这里说的是20年后的那一波人口因素对价格造成的压力。
假定25~27岁结婚生子。
因为结婚人数的减少,出生人口到时候会进一步减少。
从全球范围来看,人口出生率只要跌下去,就没有能拉回来的,无论如何都拉不回一对夫妻平均生2个孩子那个地步,能拉回到1.6左右已经算烧高香了,日韩那种出生率直接躺平在1左右怎么都不肯动了。
届时,对产科、月子中心和小学的第二轮爆破会再度开启。
当然,还有更长期的。
到2090年左右,也就是70年后,连养老院都会迎来一波关门潮,因为需要养老的人口大量减少。
到这个时候,才算走完一波完整的人口影响周期。
以上,是出生人口减少后会直接影响的行业。
如果你是以上行业的从业人员,那么要早做准备。
那么间接影响的行业有没有?
当然有,实际上所有行业都会因此受到影响,无论你是哪行,届时都会面临全行业消费者减少1/3的局面,因为没那么多人了。
如果能通过外贸消化产能,那还好一些,不能的话,就比较麻烦。
当然,因为这些行业的岗位不像医院和教师那么特殊,所以感受到的冲击可能没那么大,但隐形的整体冲击是切实存在的。
今天大概就聊那么多吧,如果你是相关行业的人员,建议参考时间周期,早做准备。
二三十年后的事情可能有点远,但婴幼儿行业的冲击,已经迫在眉睫了。
不管是政府还是相关个人,对于出生人口剧烈减少带来的行业冲击,都需要早做准备。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hEzxjeOysOFxASrQr2QOTw

读书:艾利克森《刻意练习》

《异类》作者格拉德威尔告诉你:“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

真相是,从来不存在1万小时定律,它仅仅是畅销书作家对心理科学研究的一次不太严谨的演绎而已。

1万小时定律究竟有哪些问题呢?

首先,不同专业领域的技能习得时间与练习时间并不存在一个1万小时的最低阈值。

1万小时定律究竟有哪些问题呢?

首先,不同专业领域的技能习得时间与练习时间并不存在一个1万小时的最低阈值。

其次,成功与练习时间并不完全成正比,天赋虽然在其中不起决定性作用,却也会是一大影响因子。

再次,练习的成果并不与时间呈正相关,这一点,也取决于练习方法。

艾利克森的刻意练习的核心观点是,那些处于中上水平的人们,拥有一种较强的记忆能力: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正是区分卓越者与一般人的一个重要能力,它才是刻意练习的指向与本质。

刻意练习的任务难度要适中,能收到反馈,有足够的次数重复练习,学习者能够纠正自己的错误

长时记忆的培养要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赋予意义,精细编码:(准)专家们能非常快地明白自己领域的单词与术语,在存储信息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采取元认知的各项加工策略。

◆提取结构或模式:往往需要将专业领域的知识、提取结构或者模式以更好的方式存储。

◆加快速度、增加连接:通过大量重复的刻意练习,专家在编码与提取过程方面比新手都快很多,增加了长时记忆与工作记忆之间的各种通路。

目前对刻意练习最大的批评是,艾利克森关于刻意练习的证据多是来自“认知复杂性”较低的活动

“情境理性”——在哪里用,就在哪里学

人的学习受到情境的制约或促进。你要学习的东西将实际应用在什么情境中,那么你就应该在什么样的情境中学习这些东西。

成人的最佳学习方式并非独自练习,而是在情境中学习。

从“情境学习”出发,当一名“认知学徒”

◆找到学习共同体:因为大量知识存在于学习共同体的实践中,不是在书本中,所以有效的学习不是关门苦练,而是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小团体。

◆隐性知识显性化:隐性知识是使人们有能力利用概念、事实以及程序来解决现实问题的知识。

◆模仿榜样:榜样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导师,也可以是网上的导师。

◆培养多样性:在多种情境中实践,以此强调学习广阔的应用范围。

耐心地、谦虚地保持大时间周期的刻意练习。

从小就学习音乐,是具有完美音高的关键要素,而在长大的过程中说声调语言,增大了具有完美音高的可能性

简单地讲,完美音高并不是一种天才,但是,发展出完美音高的能力,反倒是一种才华

大脑(甚至是成年人的大脑)比我们想象的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这使得我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控制大脑能做的事情。

有些能力只能在6岁、12岁或18岁之前培养,或者在这些年龄之前更容易培养。尽管如此,在我们整个成年时期,身体和大脑依然都保留着极大的适应能力,这种适应能力,使得成年人甚至老年人也可能通过正确的训练,培养各种新的能力。

通过专注的训练促使大脑改变(有时候根据人们的能力不同,还可以促使身体上的改变),那些改变使得他们能够做到在正常情况下可能做不到的事情。

通过正确的训练与练习进行创造的能力。这种能力与才华,只有通过利用人类的大脑与身体不可思议的适应能力,才可能拥有。

它介绍了一种关于人类潜力的新思考方式,提醒着我们:我们拥有更大的力量来掌控自己的人生,但我们以前却从来没有意识到。

学习不再是挖掘某人潜力的方式,而是发展这种潜力的方式。我们可以创造自己的潜力。

第1章 有目的的练习

我们的大脑对于可以将多少事物立即保存在短时记忆中,有着严格的限制,这一限制通常约为7件事物,长时记忆则不存在这些限制(事实上,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发现长时记忆的上限)

在任何行业或领域之中,最有效的和最强大的那类练习,都通过充分利用人类的身体与大脑的适应能力,来逐步地塑造和提升他们的技能,以做到一些过去不可能的事情。

对刻意练习原则的运用,是为任何行业或领域策划和设计训练方法的最佳方式

在我们学习任何一项技能时,从烘饼干到写一段说明文,我们全都遵循很大程度上相同的模式。首先,一般性地了解我们想做些什么,从导师、教练、书籍或网站上获得一些指导,然后开始练习,直到我们达到可接受的水平,接下来,让这种技能变成自动的、自然而然的

你要理解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一旦你已经达到了这种令你满意的技能水平,而且能做到自然而然地表现出你的水平,无论是开车、打网球还是烘焙饼干,你就已经不再进步了

一般而言,一旦某个人的表现达到了“可接受”的水平,并且可以做到自动化,那么,再多“练习”几年,也不会有什么进步

如果没有刻意地去提高,这些自动化的能力会缓慢地退化

所谓“天真的练习”,基本上只是反复地做某件事情,并指望只靠那种反复,就能提高表现和水平。

有目的的练习的四个特点
有目的的练习具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

有目的的练习是专注的

有目的的练习包含反馈

有目的的练习需要走出舒适区

有目的的练习,主要是“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以至千里”,最终达到长期目标。定义明确的具体目标,可以有效地用于引导你的练习。要把目标分解,并制订一个计划。关键是接受那个一般目标(并且日渐精进),并将其转化成一些具体目标,使你能达到切合实际的进步的期望。

要想取得进步,必须完全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任务上。

不论你在努力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反馈来准确辨别你在哪些方面还有不足,以及怎么会存在这些不足。如果没有反馈(要么是你自己给自己提出的,要么是局外人给你提出的),你不可能搞清楚你在哪些方面还需提高,或者你现在离实现你的目标有多远

对于任何类型的练习,这是一条基本的真理:如果你从来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便永远无法进步。

首先取得进步,然后到了一个瓶颈,被困住了,寻找不同的方法来克服障碍,最后找到了这种方法,然后又稳定地提高,直到下一个障碍出现。

不管什么障碍,越过它的最好办法是从不同方向去想办法,这也是这种方法需要导师或教练的一个原因。有些人已经熟悉了你可能遇到的障碍,于是,可以为你提供克服障碍的方法。

不论什么时候,只要你在努力提高自己在某件事上的水平,都会偶然碰到那些障碍,也就是说,在某些时刻,似乎你不可能再取得任何进步了,或者,至少你根本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才能提高水平。这是自然而然的。

尽管我们总能继续前进和不断进步,但要想做到,并不见得总是轻而易举。保持专注并继续努力,是很难做到的,而且通常没有趣味。

一般来讲,有意义的正面反馈是保持动机的关键要素之一。这种反馈可能是内部反馈,比如满足于看到你自己在某件事上的水平提高,也可能是由其他人提出的外部反馈,但它们对某个人是否能够在有目的的练习过程中坚持不懈地努力以提高自己的水平十分重要。

有目的的练习:走出你的舒适区,但要以专注的方式制订明确的目标,为达到那些目标制订一个计划,并且想出监测你的进步的方法。哦,还要想办法保持你的动机。这些是让你有一个卓越开端的秘诀

尽管我们通过专注的训练和走出舒适区,一般能在某种程度上提高自己做某件事的能力,但那并不是全部。刻苦努力还不够。逼迫自己超越极限,也不够。

“刻意练习” 方法已被证明是提高人们在各个行业或领域中的能力的最强大和最有效的方式

第2章 大脑的适应能力

证据表明,大脑的结构与运行都会为了应对各种不同的心理训练而改变,而且,很大程度上像你的肌肉和心血管系统响应体育锻炼那样

从马圭尔以及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中,我们了解到,大脑的适应能力也与我们身体的适应能力非常相似,不但程度相近,而且类别相差无几。

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会根据你对它们的运用而改变。因此,通过清醒的、刻意的练习,以我们期望的方式来塑造大脑,包括你的大脑、我的大脑以及任何人的大脑,都是可能的。

人类的身体有一种偏爱稳定性的倾向。它保持稳定的内部温度,保持稳定的血压和心率,并使得血糖稳定、PH值(即酸碱度水平)平衡。它使我们的体重日复一日地保持合理的一致。

对我们来说更为重要的是,如果要让细胞有效地运转,就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

身体需要各种各样反馈机制的支持,这些反馈机制着力维持现状。

只要体育锻炼并非费力到让身体的体内平衡机制无法正常运行,那么,它基本上不会引起身体上的生理变化。从身体的角度来看,它没有理由改变;一切还是照常运转。但当你从事持续而有力的体育锻炼,使得身体超出了体内平衡机制能够补偿的界限时,就是另一回事了。

超出界限后,你的身体系统和细胞自身会处在异常状态下。细胞对这种状态的改变不满意,它们通过升高细胞DNA中的一些不同的基因来响应。(DNA中的大多数基因,在任何特定的时间都是不活动的,而细胞会“打开”和“关闭”各种不同的基因,这取决于它在那个时刻需要些什么。)这些刚刚激活的基因将打开或者提升细胞内部各种生物化学系统,由那些系统来改变细胞的行为,使细胞顺应这样的事实:细胞和周围的系统已经被迫走出了它们的“舒适区”。

肌肉对此的顺应方式是:变得足够强壮,以建立新的舒适区。这样就重新建立了体内平衡。

足够努力地锻炼,并且保持足够长的时间,那么,身体将以各种方式来改变,使得那种努力变得更容易。你会稍稍变得更强壮一些,积累一定的耐力,身体也变得更协调一些。

你要使身体的补偿变化不停地发生,但如果一下子推得太猛,使自己远远离开了舒适区,就有可能受伤,而且,事实上反而阻碍了你的提高。

身体与大脑的一个主要差别是:成年人大脑中的细胞,一般并不会分裂并组成新的大脑细胞。大脑会以各种不同方式来“重新布线”那些网络,

大脑和身体一样,对于处在舒适区之外却离得并不太远的“甜蜜点”上的挑战,改变最为迅速

人在学习一项新的技能时,如果能够触发大脑结构的变化,那么,这种学习比起只是继续练习已学会的某项技能时的学习要高效得多。另一方面,在过长的时间内过分地逼迫自己,可能导致倦怠和学习低效

音乐家年复一年地练习某种弦乐器,使他们大脑中控制左手手指的区域逐渐变化,从而使他们控制那些手指的能力也日渐增强。

音乐训练以各种不同方式改变了大脑的结构与运行,使人们的音乐演奏能力进一步增强。

年轻人的大脑,即儿童和青少年的大脑,比成年人的大脑更具适应能力,因此,年纪越小,训练产生的影响也越大。

通过超长时间的训练来发展大脑中的某些部位,可能得付出一些代价。

由训练引起的认知和生理变化需要继续保持。如果停止训练,它们便开始消失。

大部分人做不到这些事情,并不是因为他们不具备做这些事情的能力,而是因为他们满足于在舒适区中生活,从来没有尝试走出舒适区。他们生活在“足够好”的世界中。

第3章 心理表征

国际象棋大师并没有培养令人不可思议的记忆力,来记住棋盘上单个的棋子;相反,他们的记忆是取决于背景的,也就是说,只针对那些在正常棋局中出现的棋子位置进行记忆。

任何一位真心想提高国际象棋水平的人,通常会花无数个小时的时间来研究大师下过的棋局,也就是我们说的“打谱”。深入分析棋子的位置,预测下一步招法,如果猜错了,回头再想一想自己到底漏算了什么

多年的训练,使得国际象棋棋手只需看一眼,就能辨别出棋子的规律,不仅是它们的位置,而且包括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比尔·蔡斯和赫伯特·西蒙称这些规律为“数据块”,棋手已经把这些数据块保存到他们的长时记忆之中了

研究表明,这些“数据块”是按层级整理的,低水平的构成一组,中等水平的构成一组,高水平的又构成另一组

通常会说出一些“攻击线路”以及“运子”之类的术语。这种表征的关键在于,它们使得棋手能将棋盘上棋子的位置进行编码,而且,编码方式比只是简单地记住棋子到底位于哪个方格之中有效得多。这种有效编码,就是源于大师能够只看一眼棋盘,便可记住大多数棋子的位置,特别是能够和挑战者下盲棋。

一方面,心理表征使大师着眼于全局来观察,看到“一片森林”,这是新手无法做到的;另一方面,心理表征还使大师可以在必要时把注意力集中在具体的招法上,观察“一棵树”

心理表征是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具体或抽象。一个简单的例子是视觉形象。例如,一提到蒙娜丽莎,很多人马上便会在脑海中“看到”那幅著名油画的形象;那个形象就是蒙娜丽莎在他们脑海中的心理表征。

大多数的刻意练习包括创建更加有效的心理表征,不论你在练习什么,都可以使用这些心理表征。

它们都是“行业或领域特定的”,也就是说,只应用于专为它们而培养出来的技能。

如果只是培育普通的技能,便没有心理表征这回事。

基本上,这些表征是信息预先存在的模式(比如事实、图片、规则、关系,等等),这些模式保存在长时记忆之中,可以用于有效且快速地顺应某些类型的局面。对于所有的心理表征,有一点是相同的:尽管短时记忆存在局限,但它们使得人们可以迅速地处理大量信息

将杰出人物和我们其他人区分开来的主要因素是:他们经过年复一年的练习,已经改变了大脑中的神经回路,以创建高度专业化的心理表征,这些心理表征反过来使得令人难以置信的记忆、规律的识别、问题的解决等成为可能,也使得他们能够培养和发展各种高级的能力,以便在特定的专业领域中表现卓越。

几乎在每一个行业或领域,杰出表现的标志是能在一系列事物中找出规律

杰出人物能够看到“一片森林”,而其他所有人,却只看见“一棵树”。

更优秀的球员已经培养了超强的能力来解读球场上的规律。这种能力使他们可以感知哪些球员的移动及互动最为重要,从而围绕“应该向球场的哪个方位奔跑,什么时候传球以及传球给谁”等问题,在瞬间做出更好的决策。

心理表征的一个重要好处在于,可以帮助我们处理信息:理解和解读它,把它保存在记忆之中,组织它、分析它,并用它来决策。

对于某则关于一场足球或棒球比赛的新闻故事,决定某个人理解程度的关键因素是那个人对这项体育运动有多了解。

医生至少必须做三件事情:理解关于病人的事实,回忆相关的医学知识,运用这些事实和医学知识来辨别可能的诊断方法,并从中选择正确的方法。

在对杰出人物的研究之中,出色地组织信息是反复出现的主题。

极其成功的代理人有着更为复杂和综合的“知识结构”,我们称之为心理表征。特别是,更优秀的代理人事先想好了更多的“如果……那么……”的句式:“如果这些事情对客户来说是真的,那么就这么说或者那么做。”

心理表征可以用来为很多行业和领域做计划,表征越好,计划就高效。

我的脑海中有许多的观点,我把它们写下来,直到全部写下为止。然后,我可能会努力思考更多的观点,到了自己再也想不出值得写在纸上的观点时,我才停下来。

这种写作方法被称为“知识陈述”(knowledge telling) :对许多并不以写作为生的人们都是如此。写作的表征既简单又直接:写作者确定写作的主题,而且脑海有各种各样的思考,通常,这些想法根据相关性或重要性而松散地组织,但有些时候,则根据类别或者某些其他规律来组织。一种稍稍复杂些的表征,可能包括刚开始时某种介绍,以及快结束时进行某种总结或概括,但要前后一致,即结束时的总结与概括要与开始时的介绍相呼应。

我的共同作者和我是怎样把这本书整合起来的。首先,我们必须搞懂我们希望写本书的目的。我们希望读者从我们的专业知识中学到些什么?什么概念和观点是重要的,需要介绍?读者读完本书后,对于训练潜力的看法,会怎样改变?回答类似这样的问题,给我们提供了对本书最初的大致心理表征,即我们写本书的目标,以及我们想实现些什么。

“知识转换”(knowledge transforming),它与“知识陈述”完全相对,因为写作的过程改变并增加了作者在写作开始时拥有的知识。随着我们想尽各种办法以求更清楚地向读者解释我们的观点,我们会提出新的方式来思考如何刻意练习我们自己

杰出人物运用心理表征来提高技能水平的一个例子:他们监测并评估自己的技能水平,在必要时调整心理表征,使之更加有效

最优秀的音乐家能创建高质量的心理表征

学生之间的差别,在很大程度上最有可能取决于他们能多敏锐地察觉自己所犯的错误,也就是说,他们对音乐作品的心理表征有多么有效

在任何一个行业或领域,不只是音乐表演领域,技能与心理表征之间的关系是一个良性循环:你的技能越娴熟,创建的心理表征就越好;而心理表征越好,就越能有效地练习,以磨炼技能。

对所有这些运动员来说,正确的形式是取得杰出成就的关键,而创建了最佳心理表征的运动员,往往具备其他人不具备的优势。

磨砺了技能,可以改善心理表征;而改变心理表征,也有助于磨砺技能

第4章 黄金标准

刻意练习。它是黄金标准,对任何一个渴望学习某种技能的人们来说,都是理想的方法。

共同的特点。

◆第一,对于绩效的测量,总是存在客观的方面,比如象棋比赛或者一对一比拼中的输赢,或者至少有一些半客观的方面,比如由专家评委来评断

◆第二,这些行业或领域往往具有足够的竞争性,以至于从业人员有强烈的动机来训练和提高。

◆第三,这些行业或领域通常都是已经形成规模的,相关的技能已得到数十年甚至数世纪的培养。

◆第四,这些行业或领域中,有一些从业人员还担任导师和教练,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已经发展出日渐复杂的一整套训练方法,使得该行业或领域的技能水平稳定提高。

技能的提高和训练方法的发展是同气连枝的,新的训练方法使人们的成就达到新水平,而新成就的取得又在训练中造就了创新(这又是个良性循环)

学生们几乎一致地认为,独奏练习是提高演奏水平的最重要因素,第二重要的因素包括与他人一起练习、上课、演奏(特别是单独演奏)、听音乐和研究音乐历史等。

学生们认为,对提高演奏水平重要的大多数因素,恰好也是需要付出艰辛劳动,而且并非那么有趣的因素

提高水平很难,而且他们不喜欢为提高水平而付出艰辛的劳动。简单地讲,没有哪个学生热爱练习

平均起来,最杰出的小提琴学生比那些优异的小提琴学生花在训练上的时间明显多得多

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些青春期前和青春期的孩子,如果能在这些年里保持甚至增强他们的训练强度,最后可能跻身学院中最杰出的小提琴家行列

首先,要变成杰出的小提琴家,需要进行几千个小时的练习。

其次,即使是在那些有天赋的音乐家中,也就是能进入德国最好的音乐学院深造的那些学生之中,明显花了更长时间来磨炼技艺的学生,总体而言比那些练习时间较短的学生成就更为突出

最杰出的人是那些在各种有目的的练习中花了最多时间的人。

结论:如果不花费无数小时的时间进行刻苦练习,没有人能够培养杰出的能力。

刻意练习”:标准的模式是每周上一堂或者几堂课,在上课时,导师布置一些练习,希望学生在下次上课之前完成。这些活动通常是根据学生当前的能力来设计的,目的是促使他提高当前的技能水平。

首先,它需要一个已经得到合理发展的行业或领域,客观的标准来评价卓越的绩效。

其次,刻意练习需要一位能够布置练习作业的导师,以帮助学生提高他的水平。

有目的的练习(其中,人们想尽一切办法来推动自身的提高)与既有目的、又获得指导的练习之间总结出明显的区别

刻意练习具有以下特点:

◆刻意练习发展的技能,是其他人已经想出怎样提高的技能,也是已经拥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的技能。训练的方案应当由导师或教练来设计和监管

◆刻意练习发生在人们的舒适区之外,而且要求学生持续不断地尝试那些刚好超出他当前能力范围的事物,需要人们付出近乎最大限度的努力。一般来讲,这并不令人心情愉快。

◆刻意练习包含得到良好定义的特定目标,通常还包括目标表现的某些方面;

◆刻意练习是有意而为的,也就是说,它需要人们完全的关注和有意识的行动。学生必须紧跟他的练习的特定目标,以便能做出适当的调整,控制练习。

◆刻意练习包含反馈,以及为应对那些反馈而进行调整的努力。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必须学会自己监测自己、自己发现错误,并做出相应调整。这种自我监测,需要高效的心理表征。

◆刻意练习既产生有效的心理表征,又依靠有效的心理表征。

◆刻意练习通过着重关注过去获取的技能的某些特定方面,致力于有针对性地提高那些方面,并且几乎总是包括构建或修改那些过去已经获取的技能;

尽可能地进行刻意练习,是在任何一项事业的追求中变得更加杰出的基本路线图。如果在你所处的行业或领域之中,刻意练习可以实行,那么,你应当采用刻意练习。如果不是,那就要尽最大的可能应用刻意练习的原则。在实践中,这往往归结为带有几个额外步骤的有目的的练习:首先辨别杰出人物,然后推测是什么使他们变得如此杰出,接着再提出训练方法,这些方法使你也能像他们那样表现卓越。

在辨别杰出专家时,要擦亮眼睛。理想的情况是,你希望能用一些客观的指标来衡量人们的表现,以对比他们的能力。

一条好的经验法则是寻求与他们密切合作的其他专业人士的意见,比如在几个不同的手术团队中服务的护士,这些人能够对比医生们的工作绩效,并从中辨别出业务最精良者。

理想的情况是找到客观的、可复制的测量指标,以便前后一致地从普通从业者之中挑选出最优异的从业者。

在许多行业或领域之中,心理表征质量的高低将最杰出人物和其他人区分开来,而就心理表征本身的特性来讲,它不能被直接观测

20~30年代,芬兰运动员帕沃·鲁米(Paavo Nurmi)在1500米~20千米的跑步项目上创造了22项世界纪录。在几年时间里,他只要选择训练哪种距离的跑步项目,便会在那个项目上所向披靡,无人能敌;但到最后,其他运动员意识到,鲁米的优势源于他研发了新的训练方法,例如用秒表测定他的步子、运用间歇训练法来提高速度,以及遵循为期一年的训练体制,以便自己总是能够坚持训练。

一旦你已经辨认出杰出人物,那么,辨别出是什么使得这个人和其他人表现不同,那些差别就可以解释他的卓越成就

着眼于某个特定目标的刻意练习,与一般的练习是有区别的,而且这种区别十分关键

在任何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行业或领域,要想成就一番事业,致力于变成业内的杰出人物,需要付出许多年艰苦卓绝的努力。也许并不需要恰好1万小时的练习,但要花很长时间练习

在绝大多数需要人类付出努力的行业或领域,只要以正确的方式训练,人们提高自身绩效和表现的能力将是巨大无比的。如果你练习做某件事情几百个小时,几乎可以肯定,你能看到巨大的进步

第5章 在工作中运用刻意练习原则

在如今的职场,有太多的行业和领域,人们可以从对杰出人物的研究中获取经验,帮助提高成就

要提高绩效,需要辨认并拒绝三种流行的错误思想。

第一种错误思想是我们的老朋友,即认为某人的能力通常受到基因特征的限制。

第二种错误思想认为,如果你足够长时间地做某件事情,一定会更擅长。完全相同的方式一而再再而三地做某件事情,并不是提高绩效和表现的秘诀;它会使人们停下前进的脚步,并且缓慢地下滑。

第三种错误思想认为,要想提高,只需要努力。如果足够刻苦,你会更加优秀。

何人都可以进步,但需要正确的方法。如果你没有进步,并不是因为你缺少天赋,而是因为你没有用正确的方法练习。

“边干边学”方法的一个好处是,它使人们熟悉练习的习惯,并思考如何练习。

如果练习达到了计划中的目标,其结果是大家都培养了一种全然不同的心态,这种心态不再认为工作日只能用来工作,练习只能在特殊的时候、特定的场合才能进行

以练习为导向的心态,与杰出人物的心态非常相似,他们总是不停地练习,并且想尽各种办法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磨砺自己的技能

这种方法,是不是逼着人们走出舒适区,迫使人们尝试做一些对他们来说并不容易的事情?它有没有提供关于绩效和表现的即时反馈,以及关于可以做些什么事情来提高绩效和表现的反馈?那些制订了这种方法的人,有没有辨别出他们所处的特定行业或领域之中的最杰出人物?有没有确定是什么因素将杰出人物与其他人区分开来?训练是不是被设计用来提高行业或领域内的杰出人物所拥有的那些特定技能?

这种用即时反馈来强化的练习,可以成为提高绩效的强大方法,强大到令人难以置信。

知识与技能之间的区别,正是发展专业技能的传统路径与刻意练习的方法之间的核心差别。

刻意练习则完全相反,它只聚焦于绩效和表现,以及怎样提高绩效和表现。

那些知识对他有所帮助,但只是让他更清楚,为了提高这种技能,他需要怎样来练习。

不重视技能,过于重视知识。主要的原因是传统和方便:向一大群人介绍知识,比起创造条件让人们可以通过练习来提升技能,要容易得多

效率最低的活动是那些“说教式的”干预,也就是那些教育活动基本上是由医生聆听讲座,令人感到可悲的是,它们是迄今为止最常见的一种医学继续教育活动。戴维斯总结道,这种被动地聆听讨论,既无法明显提高医生的医术,也无助于显著改善病人的病情。

有效果的那些教育方法,主要是包含某些互动因子的方法;讨论、研讨会以及类似的会议,对医生提高医术的帮助不大,甚至没有帮助。

一般来讲,专业学院着重关注知识而不是技能,因为教学生知识,然后为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而设计一些测验,要比教学生技能容易得多

正确的问题是“我们怎样改进相关的技能”,而不是“我们怎样传授相关的知识”。

训练应当着重于实干,而不是知晓,特别是着重于使特定行业或领域中每个人的技能尽可能接近最杰出人物的水平。

第6章 在生活中运用刻意练习原则

刻意练习针对每一个有梦想的人。它针对每个想学习怎样画画、编程、变戏法、吹萨克斯管、写出“伟大的小说”的人。它针对每个想提高自己的扑克牌技巧、垒球技能、销售技能、歌唱技艺的人。它针对所有那些想掌控自己的人生、塑造自己的潜力、不向命运低头、不甘心于现状的人

可以参加教练的个人训练课,找一位能够专为提高他的水平而提建议的教练。

刻意练习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提出一系列有效的心理表征,它们可以引导你的表现

和找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来观察你并向你提供反馈相比,单凭自己的力量来练习,不但艰难得多,而且效果差得多

有的人知道学习某些事情的最佳次序,理解并示范正确的方式来展示各种各样的技能,可以提供有效反馈,并且能够设计一些专门用来克服特定缺陷的练习活动,在这些人的指导之下,激情十足和孜孜不倦的学生能够更加迅速地取得进步。因此,为了你的成功,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找一位好导师,并向他请教

一般来讲,导师只是能够引导你达到他们或者他们的学生曾经达到过的水平。如果你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初学者,那么,只要导师具有足够熟练的技能,对你来说都可以,但如果你已经训练了好几年,那你需要找一位更能干的导师。

好导师还应当在他所在行业或领域的教育中具有一些技能和经验。

你希望导师尽可能多地在上课期间指导你,不仅教你如何练习,而且告诉你应当注意哪些特定的方面、你犯了哪些错误、怎样识别卓越的表现。要记住:导师可以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帮你创建心理表征,以便你能监测和纠正你自己的表现。

当你自己改变了时,可能需要更换导师。

如果你发现自己已经到了不再能快速进步,或者根本没有进步的地步,别害怕,去找一位新的导师。最重要的事情是不停地向前、向前。

从事有目的的练习十分重要,不能只是漫无目的地重复同样的动作,而不制订提高与进步的清晰目标。

如果你在走神,或者你很放松,并且只为了好玩,你可能不会进步。

有意地提升和精进你的技能,是提高训练效果的最强大方式。

“每次都要把动作做正确,一次又一次不断地累积,直到每一个细节都能做到卓越,而且到成为你根深蒂固的习惯为止。”这是最大限度改进你的练习的秘诀。

专注和投入至关重要,因此,制订明确的目标,把练习课程的时间缩得更短,是更加迅速地提升新的技能水平的最佳方式。在较短的时间内投入百分之百的努力来练习,比起在更长时间内只投入70%的努力来练习,效果更好。

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几篇文章,然后写下对每个句子内容的简短描述,只要让他能够回想起句子讲的是什么意思便行

为了提高,我们必须自己创造机会。没有导师,你必须自己想出自己的练习。

毫无目的地一遍一遍地做同一件事情,并不是好办法;反复做一件事情,目的是找出你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并且聚焦于在那些方面取得进步,试着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提高,直到你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三个F:专注(focus)、反馈(feedback)以及纠正(fix it)。将技能分解成一些组成部分,以便反复地练习,并且有效地分析、确定你的不足之处,然后想出各种办法来解决它们。

通过研究大师的作品,努力从记忆中复制它,然后将复制品与原始作品进行对比,以发现其中的差别,并予以纠正。

成功的心理表征与人们的行为而不是思想紧密相连,这是一种拓展的实践,着眼于复制原始的作品,这种复制行为可以创建我们寻求的心理表征。

要越过这种停滞阶段,最好的办法是以新的方式挑战你的大脑或身体。

大多数人会主动地变换训练模式,使自己不至于一开始就陷入停滞。各种类型的交叉训练,也是基于这一相同的原则——在不同类型的训练之间切换,以便可以持续不断地以不同方式挑战自己。

当你发现自己再难以有所提高时,可能只是那项技能中的一两个组成部分在妨碍你,而不是所有的组成部分都在绊住你。问题是,到底是哪些呢?

首先,搞清楚到底是什么让你停滞不前。你犯了些什么错?什么时候犯的?逼着自己走出舒适区,看一看是什么拦住了你前进的路。其次,设计一种练习方法,专门来改进那个特定的弱点。在练习的时候要重点关注发生了什么;如果依然没有进步,那就需要再试试其他方法。

着眼于那些妨碍你前进的特定问题,而不是让你试试这个,又试试那个,寄希望于哪种管用。

最成功的拼写者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尽管他们对这种学习感到很厌倦,而且也受其他一些更好玩的活动的吸引,但依然能够保持投入

保持动机也许是每个投入到有目的训练或者刻意练习中的人最终要面对的最大问题

有目的的练习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它难以坚持下去,

第一,几乎没有科学证据证明,这世间存在一种可在任何情形中运用的一般的“意志力”。现有的证据显示,意志力是一种完全依情况而定的属性。

第二,对于意志力这个概念,还存在更大的问题,涉及天生才华的错误思想论。意志力和天生才华,都是人们在事实发生了之后再赋予某个人的优点:

我觉得,所有希望提高在某一行业或领域中的技能水平的人,应当每天花1个小时或更多的时间,专心练习那些需要全神贯注投入才能做好的事情。这是一条经验法则。

保持这种推行此类体制运行下去的动机,包括两个组成部分:继续前行的理由和停下脚步的理由

弱化停下脚步的理由。其中最有效的一种是留出固定的时间来练习,不受所有其他义务和分心的事情所干扰

要找出那些可能干扰你练习的事情,并想办法将其影响控制在最小

你需要逼迫自己走出舒适区,并保持专注,但这些都是让人心力交瘁的活动。

杰出人物往往做两件有益的事。第一件是一般的身体保养:保证充足的睡眠并保持健康。第二件是将练习课的时间限制在1小时左右。

增强让我们继续前行的倾向的几种办法。

动机一定是一种强烈的渴望,渴望做你更擅长的事情

刻意练习中另一个重要的动机因素是相信自己可以成功。

外部动机的一种最强烈的方式是社会动机,最简单和最直接的是其他人的认可与崇拜。是使你自己身边的人们都鼓励、支持和挑战你的努力。

刻意练习是一种孤独的追求,但如果你有一群和你处在同样地位的朋友(例如,你所在的管弦乐队、棒球队、国际象棋俱乐部中的成员等),就拥有了一个内部支持体系。这些人理解你投入到练习中的努力,可以和你分享练习的秘诀,欣赏你取得的成绩,并且对你遇到的困难表示同情。他们信任你,你也可以信任他们。

将对同一件事情感兴趣的所有人聚集起来,或者吸引他们加入一个现有的团体,并且将团体的同志情谊和共同的目标作为达到你自己目标的额外动机。

最好的建议是精心设置目标,以便你能持续不断地看到进步的实质性信号,尽管并不会总是出现重大的进步。将漫长的旅程分解成一系列可控的目标,并且每次只关注它们中的一个,甚至可以在每次达到一个目标时,给自己小小的奖励。

第7章 成为杰出人物的路线图

正确地养育任何一个孩子,都可以将他变成天才。

杰出人物的标志之一是,即使他们成为自己所在行业或领域中的世界最佳,依然要努力提升练习技巧,并不断改进。正是当他们抵达了行业或领域的前沿时,我们将会发现那些勇敢的开拓者已经超越了其他任何人,并且向我们表明了什么是可能的。

但对未来的杰出人物来讲,他们小时候与自己感兴趣的任何事物之间这种好玩的互动,是他们最终对这件事物充满热情的第一步。

杰出人物成长三阶段

第一阶段:产生兴趣

在第一个阶段,大人以一种好玩儿的方式向孩子介绍他们最终从事的领域或行业。其父母在孩子的成长和发展阶段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首先,父母给孩子大量的时间、关注和鼓励。其次,父母往往会以成就为导向,并教孩子一些重要的价值观,比如自律、刻苦、负责任,以及建设性地运用时间。有时候,只要通过与孩子经常互动,父母便能激励孩子培养类似的兴趣。

许多杰出人物都有几位哥哥或姐姐,这是鼓舞他们前行的榜样,让他们可以从哥哥姐姐身上学习,并且与哥哥姐姐竞争,然后自己再去模仿。一个孩子看到自己的哥哥或姐姐在从事某项活动,并且获得父亲或母亲的关注和表扬时,自然也想加入进来,获得父母同样的关注和表扬。

第二阶段:变得认真

尽管父母和导师可以采用许多方法来激励孩子,但到最后,那些动机必须来自孩子的内心,否则,它不会长久。

父母和导师还可以采用一种方法来提供长期的激励,那便是帮助孩子找到他们喜欢参加的相关活动。

各种类型的长期训练,无论是下国际象棋、玩乐器、学数学等,都在我们的大脑中产生了变化,它们使正在练习的技能得到增强,

在某个特定领域或行业中发展了技能的人们,经过年复一年的练习之后,似乎从那种技能的学习中获得了大量的愉悦感觉。音乐家喜欢演奏音乐。数学家乐于解答数学题。足球运动员热爱踢足球。当然,有可能这完全是一个自我选择的过程,也就是说,只有那些花了数年时间苦练某项技能的人,才会自然而然地喜欢上那一技能,但也有可能正是这种练习本身引出人们心理上的适应,从而产生了更多的愉悦和更强的动机来从事那项特定的活动

第三阶段:全力投入

接近人类能力的极限,跻身本领域或本行业最佳行列的目标。

和成年以后相比,我们的身体和大脑在童年时期和青少年时期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

随着年龄增大,身体的适应能力可能差了许多,但心理的适应能力依然十分强大。

人类大脑在青少年早期拥有最多的脑灰质(也就是包含神经元,将神经元连接起来的神经纤维,以及神经元的支持细胞等组织),自那以后,脑灰质的数量就开始减少;而神经细胞之间的关节(也就是突触),会在人生早期达到最大数目;

首先,尽管成年人的大脑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不像儿童或青少年的大脑那样具有较强适应能力,但它依然能应对学习和改变。其次,由于成年人大脑的适应能力与未成年人的大脑不同,因此,成年人的学习很可能通过与未成年人稍有不同的机制来发生。但如果我们成年人也足够刻苦,我们的大脑也会找到相应的办法

第四阶段:开拓创新

无一例外地在各自的领域或行业中工作了很长时间,已经成为杰出人物,然后再开始开辟新的天地。

创新的过程总是一个漫长、缓慢、反复的过程

创造力与他们能够刻苦工作并在漫长的人生中保持专注是分不开的,而这些,恰好是刻意练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杰出能力,一开始就是通过刻意练习造就的

这些进展是由那些不断超越自己、着力思考哪些事情有可能的人创造的,而不是那些没有付出努力来超越自己的人创造的。

第8章 怎样解释天生才华

杰出人物通过年复一年的刻意练习,在漫长而艰苦的过程中一步一步改进,终于练就了他们杰出的能力。没有捷径可走。有效的练习也许有许多类型,但最有效的只有刻意练习。

天生的特征比许多人通常以为的,发挥的作用不但小得多,而且也有很大的不同

人们希望人生中有这样的奇迹,并非所有的一切都要遵循现实世界中那些古板的、令人厌倦的法则。有人生来就有某些不可思议的超强能力,不需要刻苦的训练或者严谨的提高,就能世界一流

自闭症奇才并不是某种神奇才能的接受者,相反,他们和其他任何人一样,是通过训练来练就那些本领的。

科学家对自闭症奇才的超常能力的研究表明,这些能力主要是后天获取的技能。这反过来意味着,自闭症奇才培养和提高那些能力时采用的方式,与其他杰出人物采用的方式非常相似。那就是说,他们训练时的方式,调用了大脑的适应能力,这反过来改变了其大脑结构,使他们培养了杰出的能力

杰出能力是大量的练习与培训的结果

不仅包括唱歌和数学,还包括写作、绘画、网球、高尔夫球、园艺,以及一系列比赛(如拼字大赛和填字游戏等):人们停止学习和进步的脚步,并不是因为他们达到了某种天生的极限,而是因为他们停止了训练,或者不论出于什么原因,从来没有开始过训练

智商更高的孩子实际上比智商一般的孩子能够更加迅速地提高棋艺。但那只是故事的开始

最好不要把智商与天生的智力等同起来,但是要坚持这些事实,并且把智商看作通过智力测验来测量的某些认知因素,用来预测某些事情,比如学业的成功等。

所有证据都表明,在成年人之中,智商的高低与国际象棋棋艺的高低之间并不存在关联。

孩子们已进行的国际象棋练习,是解释他们棋艺高低的最大因素:练习得越多,他们在棋艺的各项测量指标上的得分也越高,两者之间存在相互关联。智商因素在影响他们的棋艺方面虽然作用较小,但依然显著:智商越高,棋艺也越高,两者之间相互关联。令人惊讶的是,视觉空间方面的智力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记忆力和处理速度则重要得多。观察所有这些证据,研究人员推断,在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们中,尽管天生智力(或者说智商)依然在棋艺上发挥着作用,但练习是关键的因素。

在这群年幼的、棋艺高超的国际象棋棋手之中,智商更高的棋手不但不再有优势,反而似乎还稍稍不利一些。研究人员发现,其原因在于,智商较低的精英棋手往往练习得更多一些,这使得他们的棋艺得到了精进,从而比同是精英棋手的智商稍高一些的人棋艺略高一些

一开始学下棋时,智商更高的孩子似乎棋力也更胜一筹

从长远来看,占上风的是那些练习更勤奋的人,而不是那些一开始在智商或者其他才华方面稍有优势的人。

并不是他们本就拥有某些从事音乐或绘画的基因;而是因为某些东西(也许是基因)在促使他们刻苦地练习,并因此培养和发展了技能,而且比同伴发展得更高、更快。

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力,并努力想办法去开发这些潜力。

第9章 用刻意练习创造全新的世界

教育触动每一个人,而刻意练习能够以无数种方式,革命性地改变人们的学习。

在学习上,刻意练习的方法与传统方法之间的重要差别是对技能与知识的着重点不同,也就是说,一个强调你可以做什么,另一个强调你知道什么。刻意练习全都是关于技能的。

如果这些信息已经被学生消化、“内化于心”,成为学生为做好某件事情而创建的心理表征中的一部分,那么,这些单独的信息就将成为相互联系的模式中的一些组成部分,这种模式可以为信息提供背景和意义,使学生更容易运用信息。

在教某项技能时,将课程分解成一系列的步骤,学生们每次都能掌握其中的一个步骤,掌握了一个之后再转入下一个,直到实现最终的目标。

几乎在每一个教育领域,最有益的学习目标是那些帮助学生创建有效心理表征的目标

年幼的孩子(或者说,所有人)在创建心理表征时获得的好处是,能够自由地开始探索那种技能,不需要别人的帮助。

当我们在提高自己时,我们才最像是人类。和其他任何动物不同,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改造自己,以我们选择的方式来提高自己。这使得我们和当今世界以及有史以来的其他物种区别开来。

所谓“练习人”,是反映人在一生之中能够通过练习来掌握自己的命运,使得人生充满各种可能。

可以掌控自己的发展并有所提高,而且懂得怎样发展与提高。身处这样的新世界中,我们每个人很可能都会熟悉和掌握刻意练习原则,并了解到它将使我们把自己的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并不断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提高、完善和改进自己

提及的图书

奥夫·科尔文(Geoff Colvin) 《被夸大的天才》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 《异类》

约书亚 《与爱因斯坦月球漫步》

大学毕业不想送外卖,去做自媒体有问题吗?

最近收到一个小伙伴的留言,说是工作实在不好找,觉得自媒体不错,想问问他去做自媒体咋样,是不是该参加什么培训。
尤其是看我上一篇文章里说,“文艺青年创业三件宝,花店、咖啡、奶茶店,“没背景青年”赛博创业也有三件宝,嘀嘀、外卖、自媒体”,觉得今年就业太难,搞自媒体是个好选择。
我倒是之前碰上过这类事,最近想了想,既然网约车和外卖都写了,今天就聊聊自媒体创业吧。
我先给他讲了两个真实的故事。
第一个是小王,小王灵性是很高的,通过给一个牛逼的自媒体工作室投稿,被那边的主编看上了,那个主编觉得他有灵性,于是手把脚地教他怎么写,怎么布局,小王本来思维就很活跃,进步神速,慢慢开始独当一面,工作室的几个人干得很开心。
但是后来知道了一些事之后,慢慢开心不起来了,因为他发现一篇文章发出去,自己的收入只占到整个文章收入的15%,也就是说,加入一篇文章最后给编辑室赚了100,他只能分15,刚开始还好,慢慢心态崩了,觉得自己怎么都得拿一半吧,资本家也太过分了。
后来跟领导沟通,涨到了20%,再后来觉得太屈才,就离开了。觉得无论是创业自己干,或者去别的工作室,都比在这边强,关键是自己已经掌握到了全部的技能。
然后呢?
然后就出走了,不过接下来的事跟自己预想的不一样,各种尝试都做了,自己开过号,也给别人投过稿,自己的号死活做不起来,看的人没几个,自然也就做不大。跟别人投稿,发现稿费还不如老东家。
一开始觉得万事开头难,坚持坚持,后来慢慢就崩了,坚持不下去了,想回去。正好过新年的时候,之前的那个主编给他发消息拜年,他说还是很怀念以前的工作氛围,那边主编说有空可以出来一起吃个饭,反正一来二去就回去了。
后来有一次喝酒,他喝了几杯后开始口无遮拦,问领导说自己出走又回来,领导好像完全不在意?领导和其他几个人都哈哈大笑,说他们几个都跑了然后又回来了,因为15%的抽成看着很低,不过在业内算高的。
第二个是小张,小张是人民大学高材生,毕业后进入了某一线城市电视台,他是个公认有才华的人,可是领导对他有意见,嫌他锋芒毕露,嫌他写的东西太过偏激,反正是一百个看不上,文章经常被毙,就算不被毙,也被改得乱七八糟,基本没法看。
后来干脆自己搞了个自媒体账号,写了五六年,慢慢自媒体的收入已经超过了工资(工资实在是太低了),再加上觉得传统媒介基本已经死了,又不想受那份鸟气,于是果断出走。
现在小张也没赚到大钱,不过心态好太多,毕竟自己唯一的能力就是码字,在哪都是卖,现在不用受台里的鸟气,想写啥写啥,又能养活自己,对现状无比满意。唯一的担忧就是饥一顿饱一顿,不过他也想明白了,之前单也被互联网冲击的七零八落,将来弄不好会裁员,呆在那地方,那种稳定感本来就是幻觉,还不如出来单干直面这种不确定性。
讲了两个故事,第一个是不鼓励出走,第二鼓励出走,好像我有病,竟然把相反的东西放在一起。
小王觉得领导给自己的钱分少了,直到很后来,他才明白,他能拿那个收入,并不是自己的文章值钱,而是那个工作室的声望高,像他这种素人,把文章拿出去卖,能值多少完全随缘。
这一点在大厂上班的人更明显,很多人到了三四十岁会发现自己离了厂啥都不会。
而品牌建设是个漫长的过程,小王的主编也是通过漫长的时间积累,才攒起来那么多信任自己的粉丝,阅读量什么的才能稳定,也有固定的收入来源,这些都是他用了很多年积累下来的。
而小张正在走主编当年的路,一点点积累。他和小王相比,最大的好处是自己在电视台赚得太少了,离开原来的体系之后,收入稍微增加一点就很满意。
咱们再进一步,现在大家看到的那些公司化运转的超级大号,尤其是汽车、美妆等类别,他们的收入可能是正常人的几十倍或者上百倍,是因为他们的能力比正常人强几十上百倍吗?当然不可能了,只是他们在能力的基础上,塑造了声望,然后就可以源源不断地赚钱。
与此同时,又有太多人,能力是很强的,聊起美妆来头头是道,说起汽车来也停不下来,在知识层面可能并不比那些年入千万的大博主差,但是现实里他一毛钱都赚不到,这就不是能力问题了,单纯是个实践和运气问题。没把能力通过时间置换成声望,那可不就跟钱没关系?
所以我想对那些有这方面能力的人说,如果想做自媒体,根本不用花钱去搞什么培训,直接写就行了,或者直接去剪视频就可以了,就跟划船或者游泳似的,先下水,在水中不断调整来慢慢前进。几乎所有的大号都是从零开始做出来的,他们没啥可以教你的,所有技巧都是明摆着的,只能是一直写,偶尔有爆款,慢慢积累粉丝。不过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自媒体能不能做起来,跟能力并不是强相关,主要是挂钩的是运气,所以尽量不要全职干,一会儿再细说。
大家视野里几乎所有的大号,都是这么过来的,经历了漫长的积累过程,非常非常的长,可能有的写了十来年,然后在两三年之内迅速起来。
那有没有什么捷径,出道即巅峰,一发冲天呢?
也有,比如在抖音,大家经常看到什么神奇的博主横空出世,这种就是大公司投入重金买流量,属于游戏里的人民币玩家,相当于在新手村就买了一套顶级满配屠神套餐,那可不是爽到飞起?
这些人狂买流量让你只要点开APP就躲不过,还找一堆其他平台大号造势,让你就算不看抖音,打开朋友圈,也到处都是关于这人的文章,让你沉浸式地被包围,忍不住想了解下,毕竟你想骂他,也得先看看他说啥了再骂不是?
但是他们由于推广费用太高,往往急需套现,因为花了那么多钱,得赶紧赚回来,不然被后浪拍在沙滩上就不好了,所以这类博主们往往吃相很难看,套完就消失了似的。不过话又说回来,赚钱这事,只要不偷不抢不坑蒙拐骗,不寒碜。
咱们看到的那种现象级的博主们,基本都是这么搞出来的,人民币的力量了解下。
不过普通人肯定没法这么去玩,如果有那么多钱,说不定选择躺着了,还搞啥大号做啥自媒体要啥自行车?只能是慢慢熬,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碰碰运气。
可能有小伙伴觉得现在都红海了,自己进去有希望吗?
讲真,啥时候去都没啥希望,不出意外,接下来很多年里,所有行业都是一片红海,走到哪都是满满的人。不过如果说自媒体有啥好,那就是人的精神需求是无限的,你只要找到一个非常非常小的细分就可以了。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慢慢深挖,慢慢耗,至于能不能做大,长期输出能力和运气占了绝大部分。
那个纳瓦尔说,代码和媒体就是不需要许可就能使用的杠杆。比如你在苹果商店或者Steam上架了一个app,那今后这个软件就可以给你赚钱了,媒体也一样,你写出来的东西今后你睡着的时候也在被人看。
他还说,这两个杠杆是新富背后的杠杆。
这些年目睹了几个博主从零做起,比如有一个考公上岸后专心写公务员那些事,有人在工地上拍自己的“牛马”生活,还有货车司机,旅行社导游,汽车销售等等,反正坚持做,总有那么几个能出头。
更关键的是,写作本身对大脑是一个训练和整理过程,大家不知道有没有那种感受,就是自己脑子里想得好好的,但是完全写不出来,写出来基本不能看,这其实就是一种大脑的逻辑混乱。想解决没啥办法,只能是经常写,一边写一边反思,写得时间长了总有点进步。
 
需要注意的一件事是,这类事最好不要全职去做,如果说工作类型有两个极端,其中一个是公务员这种极度稳定的群体,而另一个极端就是自媒体行业那种完全的随机和不稳定。这也是为啥我坚持不辞职,从一开始就是闹着玩,现在心态也很轻松。
我认识另一个自媒体博主,他以前业余写文章的时候心态很好,后来受够了职场,去专职写作,然后心态越来越崩,被刁钻的读者搞得精疲力尽,问题是越想讨好读者,读者越不买账,整个人都快崩溃了。我这种有正经工作的人就无所谓,不想写就停了,我那个微博号一直都是整个渣浪转赞评最高的几个号之一,后来不想写也就弃了。只有业余写才能这么豁达,大家如果想搞自媒体,一定要把心态调整好,做好长期输出的准备,不要在意一城一地的得失,其实干啥都差不多。
所以说,如果大学生毕业就想做这个,业余做没啥问题,但是如果职业去做,除非你对自己的生活预期非常低,而且心态超级好,否则还是别玩了,大概率会崩。
此外如果不参加正经工作,没有脚踏实地参与过正经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没顶着巨大压力搞定过什么事,没爬过职场天梯,很多社会问题根本理解不了,写出来的东西也太肤浅。毕竟没挨过社会的毒打,很难体会这个社会是怎么运转的,很多问题都一厢情愿,有点生活经验的人一看就觉得太搞笑。所以先找个班上,哪怕去工厂打螺丝呢,增加点人生经验。
多说几句关于赚钱的事,在未来想赚钱,基本在三个方向:
过人的才智;
可怕的运气;
去做那些可以伺候人的事。
脑子好自然不用多说,现在这个时代,基本不存在怀才不遇一说,除非你那个“才”本身也没啥价值。我这些年碰到过好几个极度自闭的天才,都活得很好,几乎不存在以前那种造原子弹的还不如卖茶叶蛋,因为市场定价的情况下,聪明的脑袋和漂亮的脸蛋都是稀缺资源,尤其是聪明脑袋,属于极度稀缺,有了这些东西很难混不好。
此外运气被严重低估了,我们社会大部分有钱人,基本都是特别擅长某件你不一定看得上的事,然后敢冒险,运气特别好,一路开挂似的上去了。对于正常地按部就班的生活来说,运气影响不大。但是如果想大富大贵,运气可能占到80%以上,甚至不止。
我个人的感受是,冒险精神比智商要重要得多,真正混得好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敢冒险敢去干的人,对风险对压力的承受能力比正常人强太多。
冒险是个迭代过程,一条路走不通再试一条,说不定能碰上走得通的,在走的过程总不断搜集信息,不断调整方向,可能过一些年就到了目的地。有点像古代出远门似的,经常得一边走一遍打听,脑子再好也没法替代沿途打听这事。智商再高,坐在原地一直想,却不往出走艰难一步,可能一直也在原地呆着。
很多事情能做成,相关知识和信息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才能获得,所以必须先行动才行,这也是为啥冒险和行动那么重要,因为这是前置条件。
剩下的,就得慢慢熬,但是行业得选好,底线是行业不能倒退,记得前年的文章里说,我的一个做教培的朋友很担心人口下降,因为这就意味着他所在的行业长期看是不断萎缩的。到了去年,整个行业都没了,他跟我说看来以前有点想多了。
说到这里,还是想说一些政治不正确的话。
现在有些人把所有不能生产芯片的行业都贬得一文不值,现实当中,普通人(也就是没有大资金支持的那些人)想赚点钱让自己的日子过得好一些,基本都在服务业,也就是伺候和取悦别人的行业,甚至我们码农们,看着好像做研发,其实几乎所有事也都是为了消费。这些行业规模和潜力都近乎无限,就看怎么挖掘了。
至于技术攻关什么的,这个无比高大上,但那跟大部分人没关系。
因为工作原因,我这些年见过不少顶级技术大佬,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聪明到了令人发指,小聪明不太明显,特别聪明的话,非常明显。
之前知乎上有个问题,“有没有人不咋费劲,高考就能考高分”,我的感受是,如果你高考考六百多分都觉得吃力,或者说考个985都吃力,在科研上几乎不会有出路,这一点大家可以找相关大佬确认,肯定和我说的一样。
 
高考那个难度是高于正常人的,但是如果一个人将来他要带着行业突破,高考那点难度在他眼里连渣渣都不是,高考那会儿人的智力基本已经稳定了,不会出现上了大学突然又爆发。当然了,我自己不是这类人,高中并不轻松,考入大学和工作后这类人非常多。
大家要分得清宏大叙事和个人奋斗,不要随便用宏大叙事指导个人生活。
工厂是拼普通人成本的地方,硬科学领域是拼顶级头脑的地方,如果高考理科没法轻松拿下接近满分,那些地方都跟你没啥关系。做自己擅长并且能赚到钱的事,让自己和家人过得好一些,就属于好公民,如果能多纳税,那就是妥妥的爱国青年了。
文末总结一句,做业余自媒体,绝对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几件事之一,很少有什么事既可以不断提升自我,又可以给生活增加一部分可能性,属于成本极低的冒险。不过要是全职搞,我劝你别冲动。最关键的,决定做啥事,都要以年为单位,不然大概率不会出效果,世界上没有快速致富的教程,如果有,那只能是帮助卖教程的人快速致富。
 
转自微信公众号:九边”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g0BfzrFaaZgWDmzp0l2T-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