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富爸爸,穷爸爸》

很早以前的一本书了,几年前读过,最近翻东西正好又看到,拿起来再读一遍。

一本好书,真希望我是早二三十年看到这本书。

有两感情——恐惧和欲望,使你落入一生中最大的陷阱,如果你让它们来控制自己的思想,你的一生就会生活在恐惧中,从不探求你的梦想,这是残酷的。为钱工作,以为钱能买来快乐,这也是残酷的。

没钱的恐惧会刺激我们努力工作,当我们得到报酬时,贪婪或欲望又开始让我们去想所有钱能买到的东西。

学会让感情跟随你的思想,而不要让思想跟着你的感情

只是面对长期问题的一种暂时的解决办法

必须明白资产与负债的区别,并且尽可能地购买资产。

富爸爸的财务报表还说明了为什么富人会越来越富。资产项目产生的收入远可以弥补支出,并且可以用剩余收入对资产方进行再投资,随着投资的积累,资产会越来越多,相应地收入也就越来越多,良性循环。

聪明人总是雇比他更聪明的人

财富就是支持一个人生存多长时间的能力,或者说如果今天停止工作,我还能活多久。财富则衡量你的钱正在挣多少钱,以及你的财务生存能力。

富人买入资产、穷人只有支出、中产买入他们以为是资产的负债。

关注自己的事业。你的事业围绕着的是你的资产,而不是你的收入。只有把增加的收入用于购买可产生收入的资产时,你才能获得真正的财务安全。

关注自己的事业并继续你每天的工作,可以买些房地产,而不是一旦被你带回家就没有了价值的个人用品。

真正的资产分为以下几类:

1:不需要我到场就可以正常动作的业务。我拥有它们,但由别人经营和管理。如果我必须在那儿工作,那就不是我的事业,而是我的职业了。

2:股票,3:债券,4:共同基金,5:产生收入的房地产,6:票据,7:专利权,8:其他有价值,可产生收入或可能增值并且有很好流通市场的东西。

作个努力工作的雇员,确保你的工作,但要不断构筑你的资产项。

富人最后才买奢侈品,而穷人和中产阶级会先买下诸如大房子、珠宝、皮衣、宝石、游艇等奢侈品。

让钱为我工作,这是真正的力量。如果你为钱工作,你就把力量给了雇主。

财商是由四项主要技能组成的

1:财务知识,2:投资战略,3:市场、供给与需求,4:法律规章

创造投资机会的投资者,有可能成为职业投资者的技能

1:如何寻找其他人都忽视的机会,2:如何增加资金,3:怎样把精明的人们组织起来。

风险无处不在,要学会驾驭风险,而不是一味回避风险

工作的意义就是“比破产强一点”

工人付出最高限度 的努力工作以避免被解雇,而雇主提供最低限度的工资以防止工人辞职。

世界上到处都是有才华的穷人。他们只将注意力集中在提高和完善做汉堡包的技能上,却不注意提高销售和发送汉堡的技能。

也许麦当劳不能做最好的汉堡,但他们能够在做出一般水平的汉堡的前提下,做最好的销售和发送工作。

成功管理必要的管理素质包括

1:对现金流的管理, 2:对系统(包括你本人、时间及家庭)的管理, 3:对人员的管理

克服困难

1:恐惧心理,2:愤世嫉俗,3:懒惰,4:不良习惯,5:自负

在财务上不能获得成功的最大原因是大部分人的做法过于安全,

如果你没有什么资金而又想致富,你首先必须“集中”于一点,而不是追求“平衡”或者说“分散风险”,必须集中精力,把很多鸡蛋放在较少的篮子里。

贪婪,要勇于去追求并得到自己所想要的生活。

负罪感比欲望要糟,因为负罪感从身体里抢走了灵魂。

首先支付自己,压力迫使我努力工作,迫使我去思考 ,最重要是迫使我在钱的问题上更精明,更积极主动。

十个步骤开发你的财富

1:一个超现实的理由。精神的力量,我不想一生都工作,我不想做一个打工仔,我想自由地周游世界,想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

2:每天作出自己的选择。选择如何利用自己的时间、自己的金钱以及我们头脑里所学到的东西去实现我们的目标。

3:慎重地选择朋友。不要听胆小的人的话,在积累财富的过程中,最困难的事情莫过于坚持 自己的选择,不盲目从众。

4:掌握一种模式,然后再学习一种新的模式。

5:首先支付自己。将注意力集中于自己的产品、服务,更是集中于开发管理才能。包括现金流管理、人事管理、个人时间管理。

6:给你的经纪人以优厚的报酬。如果他们够专业的话,他们的服务就会为你创造财富。

7:投资者的首要问题是“需要急急忙忙才能收回我的投资”

8:资产用来购买奢侈品。要成为金钱的主人,你要比金钱更精明。

9:对英雄的崇拜,学习榜样的做法

10:先予后取。对自己拥有的东西大度一些,会得到慷慨的回报。

一桩交易要获得盈利,必须具备二个条件,一是廉价,二是有变化

出柜还是不出柜

出柜还是不出柜
4月底,快递柜遍布全国各大小区的丰巢告诉大家,以后只能为大家免费保留快递12小时。超时不取的每12小时收5毛,封顶3元。
 
常年在东莞打工的王朴石表示上门服务取消,出柜要钱,就算让你花钱也很细心地设计了按次付费、月卡、季卡和“我再想想”模式:
 
这很东莞。
 
习惯了免费的人民群众,愤怒点主要在三方面。
 
第一是快递员经常一声不吭地就把快递放进快递柜,一点不把大家当活人。
 
第二是这涉嫌双向收费,快递员把快递放进去的时候,丰巢就收了3-5毛的费用了,凭啥还问我要钱?
 
第三是丰巢单方面规定的12小时太短了。这么说吧,你要是在996是福报的公司上班,下班后取个快递,就会被薅走好几个5毛。
 
包邮区的居民们反应尤为激烈,杭州和上海的许多小区都已经停用了丰巢快递柜。他们的抗议方式也很简单粗暴:
 
拔电源。
 
上海市普陀区中环花苑业主委员会甚至给丰巢计算出了每个快递柜每天收入36元,利润率就能达到240%的惊人数据。大家还认为,丰巢快递柜还有机身广告,屏幕广告等等,完全可以自给自足,所以向用户收费就是耍流氓。
 
他们这么算一点也不严谨。利润这么高的生意,都是写在刑法里的。
 
就在宣布收费之前,丰巢刚刚把中邮速递易纳入麾下,双方快递柜在今年一季度末突破了27万台,这使得丰巢在快递柜市场的占有率达到了7成。
 
但有的垄断并不一定能赚到钱,丰巢说免费的5年里,他们一共亏了20亿。
 
《21世纪经济报道》给丰巢算了一笔账,一台快递柜一年的运营成本为10万元,每天大概是274元。
 
每台进入小区的快递柜,都要向小区物业缴纳场地管理费、电费、安全巡查费等等一系列费用。
 
怼丰巢最凶的小区是杭州东新园小区,这个小区里有17个丰巢快递柜被拔掉了电源。昨天上午,小区物业公司和业委会召开了一个看起来挺专业的发布会,里面公布了一个数据:
 
99%业主支持暂停用丰巢快递柜。
 
乃悟建议业主们在骂丰巢的时候,也顺便问问自己的物业公司和业务会,丰巢说的已经支付的“高额进场费””去了哪里。
 
去年,中国快递件数达到630亿件,快递员人数为320万人。简单算一下,每个快递小哥每天至少要送5,60件快递。一位从事快递行业的朋友告诉乃悟:
 
送的时候有6成人不在家。
 
所以即便丰巢向快递员收费,但为了节约送件时间,很多快递员还是愿意把快递放进快递柜或者交给菜鸟驿站这样的社区配送点。
 
对于丰巢来说,硬成本和行业矛盾摆在这里,要想赚钱,只有逼迫大家尽快拿走自己的快递,提高快递柜的周转率,这和开饭店的人都想着让你吃完马上走是一样的。
 
思路没毛病,但问题是大家已经习惯免费了。
 
作为丰巢母公司顺丰快递的竞对,阿里旗下的菜鸟菜鸟也有快递柜,因为自己的爸爸有钱,他们连快递柜箱体都不设广告。
 
乃悟问了一下上海和杭州抵制丰巢的小区附近的菜鸟驿站,每件由他们代收的快递,会收取快递公司五毛。他们最近几天的生意增加了:
 
40%。
 
菜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遍布全国社区的站点将继续为消费者免费保管服务,不会诱导、强制消费者付费。
 
这下你明白,为什么是杭州闹得最凶了吧。

出柜还是不出柜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P5ZTGgxcXXob4G6guTKh0A

舌尖上的高考,什么聪明药都不补脑

舌尖上的高考,什么聪明药都不补脑

要吃药就能上985,那还看书来干吗?/图虫创意

 

补脑不一定存在,但是补脑行业的红利可都是真金白银。

舌尖上的高考,什么聪明药都不补脑

这周,《向往的生活》开播了。贴心的节目组还给今年高考的张子枫妹妹准备了一套《五年高考三年模拟》。

 

舌尖上的高考,听着还有点浪漫。

 

舌尖上的高考,什么聪明药都不补脑

 

 

但对于大多数经历过高考的考生来说,高考美食可不是什么乡野的一蔬一饭,而是“如数家珍“的太阳神、中华鳖精、生命一号、三株口服液、忘不了……

 

在这个不能拥有记忆面包的世界里,对补脑神器的追求从来没有停止过。

 

为了孩子的注意力多坚持一会、记忆力多提高一些,逼孩子吃营养品成了家长们主动揽下的KPI。不管有用没有,别人有的,我家孩子也要有。

 

说营养保健品是“高考伴侣”,完全实至名归。

 

舌尖上的高考,什么聪明药都不补脑

如果有记忆面包,还要什么补脑神器。/《哆啦A梦》

 

有多少看了魔性广告觉得自己成绩不好就是没喝过生命一号的朋友,就有多少人怀疑自己现在英年早秃绝对是因为小时候喝了太多中华鳖精或者太阳神。

 

当越来越多的小朋友喝了补脑神器连铅笔盒都忘带了之后,这些红极一时的产品因为负面新闻迭出,慢慢走下了神坛。

 

元老级的补脑神器不行了,但让脑子变灵光的需求并不会消失。一批批更新潮、更极端的聪明药正在赶来。

 

或许只有等到决定收手的那一刻,才是智商税交到头,“补脑”完成的巅峰瞬间。

 

舌尖上的高考,什么聪明药都不补脑

 

《小欢喜》里的英子每天被逼着吃海参。/《小欢喜》截图

 

舌尖上的高考,什么聪明药都不补脑

那些年,我们迷信过的补脑神器

 

补脑神器的兴替,绝对是一部高考的断代史。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备考保健品大概经历了5个时代。

 

“史前“期或许可以称作糖水时代(1977-1980)。1977年通过第一届高考从农村考入大学的张先生说,当时家里什么都没有,母亲只能从商店赊回半斤红糖冲给他喝。1978年后,白糖供应紧张的局面才慢慢缓解。

 

之后就是著名的麦乳精时代(1980-1984)。1961年,上海咖啡厂接手了乐口福麦乳精。虽然主要原料是乳粉、炼乳、麦糠和可可粉,但由于含有蛋白质,麦乳精就被夸大为对大脑有益补作用的保健品,销量非常可观。

 

舌尖上的高考,什么聪明药都不补脑

当年的麦乳精可是奢侈品级别的。/澎湃新闻

 

一般来说,麦乳精只舍得放4颗或者6颗,冲水调一调。如果谁敢空口干嚼麦乳精,那绝对是家里有矿的表现。

 

1985-1994年,高考的营养品经济进入了鸡鸭鱼时代。物资的逐渐丰富也预示着花样百出的“补脑”爆发期就要到来了。

 

1994年,中央电视台播放了一条长达45秒名为“睡狮惊醒”的广告,高呼 “振兴中华民族经济”的宣言。它的投放者就是营业额创纪录地超过13亿元,市场占有率63%(1992年)的太阳神。

 

面对这样势如破竹的产品,即使30元一盒绝对算奢侈品,家有考生的家长们就是紧衣缩食也要给孩子买几盒,没准就能在高考前实现弯道超车呢。

 

舌尖上的高考,什么聪明药都不补脑

 

没有人知道喝过太阳神的孩子有没有变聪明。/太阳神集团官网

 

只是成分表上赫然写着的“鸡蛇提取物”和红糖水一般的口感,让人很难相信,它有什么安慰剂以外的效果。

 

广大考生对保健饮品的味觉其实十分精准。因为一期《焦点访谈》就证实了另一款由“中国传奇田径教练”马俊仁代言的中华鳖精,主要成分就是红糖水没错了。可笑的是,这款秘方后来还卖了1000万元。 

 

据说,当时记者探访中华鳖精的工厂时,偌大的厂房里,也只看见一只鳖正在悠闲地游来游去。

 

就在这时,三株口服液的广告开始包揽所有农村的外墙和电线杆。通过连厕所、猪圈都不放过的“农村包围城市”策略,三株成功出圈,在1996年达成了80亿元的销售额,成为了新的霸主。

 

舌尖上的高考,什么聪明药都不补脑

小镇上三株的墙体广告。/超人的博客

 

朴实的农民朋友们没多久就达成了“宁可少吃三两肉,也要喝三株”的共识。人们自发地排起长队,其壮观程度是今天的喜茶也比不上的。

 

补脑圈的“老字号”生命一号,或许是更多人的集体记忆。电视里一群少男少女举起右手在头顶画个圈的魔性动作,搭配“生命一号,补充大脑营养,提高记忆力”的文案,就好比今天你唱一句“所以暂时将你眼睛闭了起来”时,所有人伸出四根手指捂住眼睛的条件反射。

 

舌尖上的高考,什么聪明药都不补脑

 

头顶光环的生命一号魔性广告。/广告截图

 

关于生命一号,甚至有一篇发在《中成药》期刊上的研究这样写道:

 

“研究采用了水迷宫法、穿梭箱法、避暗法、跳台法观察了生命一号对小鼠学习记忆的影响,证明其不仅能显著提高单核细胞吞噬功能,增加血清溶血素含量,还能促进骨骼的生长。”

 

可谓是健脑益智、强身健体两手抓。

 

舌尖上的高考,什么聪明药都不补脑

 

 

还有红桃K、安神补脑液、三精葡萄糖酸钙、忘不了口服液……让当年的考生至今也忘不了。毕竟如果那时候没有喝那么多“神仙水”,高考还有可能多考几分。

 

舌尖上的高考,什么聪明药都不补脑

补脑的葫芦里,到底在卖什么药

 

当年喝着补脑神器的孩子们都长大了,花钱吃着没效果可能已经是最好的结果。

 

一位湖南的考生,为了准备高考,吃了好几个月提神补脑的营养保健品。等到体检的时候,看着体重表上赫然写着66公斤,惊得大叫。

 

一个月之内胖了26斤,是身体出了问题吗?但是体检结果并没有异常。医生对此的诊断是,引起体重骤增的原因可能就是保健品中的激素。

 

“脑子”没治好,其他毛病倒弄出不少。还有网友因为服用保健品,激素导致眼底出现了小洞。

 

在虚假营销岸边疯狂试探,最终都是会翻车的。

 

舌尖上的高考,什么聪明药都不补脑

虚假营销的骗局迟早会翻车。/图虫创意

 

看似各大品牌你方唱罢我登场,但实际上这种“繁盛”的背后,则是一幕幕信任崩塌后的悲凉。

 

九十年代中期,国内保健品企业已经超过3000家,产品高达8万种,年销售额在两年间从20亿元暴涨到300亿元。

 

但1995年卫生部的抽查显示,合格率只有30%。

 

在农村地区独领风骚的三株,因为一条人命轰然倒塌。

 

在“有病治病、无病保健”的诱惑下,陈某在喝到第八瓶三株口服液时全身溃烂。被医生诊断为“三株药物高蛋白过敏症”后,三个月内就去世了。

 

舌尖上的高考,什么聪明药都不补脑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三株产品图

 

化验所的实验也显示,在服用三株产品后,小鼠的心、肺、肝、脾、肾、胸腺均有病理改变。

 

年销量高达80亿的三株,竟然是不及格的三无产品。

 

疯狂的补脑神器们透支了信誉,考生家长和消费者的盲目向往里也开始产生了怀疑。

 

单纯的保健品不香了,那补点营养总是错不了的。

 

 “低能型”选手六个核桃就此脱颖而出。家长们不奢望它能有生命一号、忘不了的功效,但在深入人心的“以形补形”理念下,核桃乳行业飞速发展。

 

2016年,六个核桃一年间卖出的43亿罐核桃乳连起来,就已经可绕地球6圈。但它的营销费更可观,20亿元的营销费达到研发经费的42倍。

 

这样惊人的对比预示了这位市占一度超过九成的巨头,也难逃营销泡沫的幻灭。

 

舌尖上的高考,什么聪明药都不补脑

六个核桃里到底有几个核桃?/六个核桃产品图

 

甚至,就连“六个核桃”的名字本身也饱受争议。

 

据测算,每100g的干核桃中约有14.9g 的蛋白质,而一罐六个核桃中只有1.44g蛋白质,所以粗略估计,一罐六个核桃的饮料里,最多只含有两个核桃。

 

更讽刺的是,按照其招股书中的直接材料费计算,每罐六个核桃中核桃仁的成本还不到5毛钱,而易拉罐就要0.57元。换句话说,六个核桃的易拉罐其实比里面的液体还值钱。

 

虚假宣传引来的消费者质疑,让其所属的养元公司市值下跌了40%。六个核桃再也不6了。

 

经过二十多年的洗礼,有的人看穿了这些所谓“补脑“效果不过是脑补的,而另一些人则开始更疯狂地追逐真正的“聪明药”。

 

科幻电影《永无止境》中,每天都写不出一个字稿子的男主角艾迪偶然间得到一种聪明药。之后智商成功突破1000,随便听听就能掌握外语,苦学几天金融知识就能靠炒股挣到200多万。之后顺利出任CEO,当选议员,走上人生巅峰。

 

舌尖上的高考,什么聪明药都不补脑

服用聪明药后,世界都加了滤镜。/电影《永无止境》截图

 

在平行的现实生活中,也有人想要弄一点“类似”的聪明药。

 

因为高三的田同学压力过大,妈妈给她找来了一种指甲盖大小的白色聪明药。之后的月考,她竟然考上了班级前十。田同学自己也觉得上课更加专注了,连物理练习都很容易就学会。

 

但是服药一个多月后,她开始掉头发、失眠。几乎每个夜晚都在辗转反侧中度过。停药后,头痛、浑身上下说不出的恶心接连出现。更不要说听进去课,做进去题了。

 

BBC纪录片《药品依赖》中描述的“大脑伟哥“,已经从藤校红到了家长圈。

 

这些“学霸必备”其实是阿得拉、莫达非尼、利他林等药品,它们是第一类精神类药品的中枢神经药。其造成的依赖性和生理伤害可能都高于摇头丸。

 

舌尖上的高考,什么聪明药都不补脑

莫达非尼被称为学霸必备。/图虫创意

 

原本,补脑神器们脱离实际的营销口号只可能在白日梦中实现,但忧心考试的家长和学生们却不愿放弃这种想象力。

 

在想要变聪明这件事上,人类从来不会停止,只不过所有美好的期望,最后不要变成了献给阿尔吉农的花束。

 

舌尖上的高考,什么聪明药都不补脑

到底有没有补脑这回事?

 

补脑不一定存在,但是补脑行业的红利可都是真金白银。

 

在中国,保健品行业的规模已经从2002年的442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2376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10%。而考生的保健品就是其中重要的支撑部分。

 

在沈阳南六药材批发市场,某款市场价568元的知名补脑产品,仅需85元。而某款缓解视疲劳的口服液,在这里的批发价是8.5元,它的一般零售价要达到80元左右。

 

舌尖上的高考,什么聪明药都不补脑

备考补品的利润空间不敢想象。/图虫创意

 

有相关人士分析了补脑保健品的利益链。以一款198元的补脑产品为例。它的进货价是20元,其中包括6元包装费和6元左右的生产商利润,保健品的内容物实际成本为8元左右,剩下的178元都是利润空间。

 

保健品不同于药品,在没有国家限价的背景下,药店方进货后可以自行定价,利润都在百分之几百以上。

 

每年从三月份开始,针对考生的保健品销售就进入了旺季。其实大多数家长都知道,高考给孩子带来的心理压力不是吃几盒保健品就可以减轻的。但是他们也不排斥用这种方式来增加一份心理上的支持。

 

之前湖北孝感惊现“史上最刻苦吊水班”的新闻还历历在目。几乎一整个教室的学生都边打吊瓶边复习的场面,颇为壮观。

 

舌尖上的高考,什么聪明药都不补脑

“吊水班”校方后被记过处分。/《南方日报》新闻图

 

吊瓶里打的都是氨基酸,学校解释道,“国家规定,每年给高考学生10元的氨基酸补贴”。

 

这甚至不是什么奇事,有网友表示他们那儿的人基本上都打过。

 

“为什么要打呢,主要是大家都在打。我妈说别人打了,我们也要打,不能输在这事儿上。班上同学打得最多的,每隔一个月就去打一瓶,都成习惯了。”

 

在这样“不打白不打,不吃白不吃”的背景下,考生和家长的心态都发生了变化。产品可以没有效果,但高考也是心理战,少人一头这种事绝对不能发生。

 

舌尖上的高考,什么聪明药都不补脑

高考的方方面面都被塑造成一种竞争。/图虫创意

 

在湖南一所重点高中,班上60个孩子里,27个都在吃补脑神器,包括蛋白粉、氨基酸、DHA等,还有同学上课的时候嘴里都含着西洋参。

 

事实上,“补脑”从来没有在我国27类保健食品功能中出现过。我们花大价钱追求的磷脂酰胆碱类、氨基酸、复合维生素等物中,并没有什么黑科技,只要保持合理的饮食就不会缺乏。

 

所谓的“缺”和“补”都是带货的传统套路。毕竟一句“缺乏锌会影响智力发育、记忆力下降、免疫力受损”,并不能推导出补锌就能让记忆力提高。

 

绝大多数魔鬼营销的神器都走向了同一条“残暴的欢愉,终将以残暴为结局”的灰飞烟灭之路。

 

舌尖上的高考,什么聪明药都不补脑

平衡饮食才是“补脑”的不二法则。/图虫创意

 

老一代补脑神器退下了,但人们对此形成的抗体又一次在新玩法前失去了作用。鱼油、蔓越莓、葡萄籽、胶原蛋白……听着就觉得距离肝功能损伤不远了。

 

文章的最后,是一条来自食药监总局的温馨提示:

 

“考生成绩除了平常刻苦学习和积累,没有短时间提高智力和学习成绩的‘灵丹妙药’。”

舌尖上的高考,什么聪明药都不补脑

李锐, & 廖雪贞. (1998). 生命1号健脑强身及促骨生长的实验研究. 中成药, 020(011), 33-37.
《功能性营养品走俏 太阳神、太太口服液等昙花一现》第一财经2017-03-05
《中国保健品往事》36氪2019-10-24
《另类高考经济|“补脑”噱头不再吃香,考生现在都在吃什么保健品?》上游新闻2019-06-05
《不是我针对谁,所有号称能补脑的保健品都是骗人的》春雨医生2018-07-27
《为了参加高考,你当年吃下过什么样的“补脑神器”》观察者网2018-06-08

舌尖上的高考,什么聪明药都不补脑

✎作者 | 荷西帕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uKkyKZGJcZCX73t8VAhtew

“我被抖音网红PUA”

 

本文来自公众号燃财经

ID | rancaijing

作者 | 燃财经工作室

提起PUA,大部分场景都发生在男女朋友之间。但它也有可能成为网红主播“运营粉丝”,并圈其金钱的一种手段。
 
近日,英国留学生金敏讲述了她近半年来的经历,她表示,自己遭遇了抖音红人的PUA。
 
金敏称,她在去年9月与拥有74万粉丝的抖音红人“无颜祖”发展成微信好友,今年1月,两人进入热恋期,两周后她开始遭遇冷暴力,只有打赏之后,对方才会继续与她联系。3个月来,金敏陆续为无颜祖在直播间打赏了5万元,但仍然没能挽回这段“感情”。事后她了解到,在她与无颜祖交往期间,无颜祖以同样的方式“套路”了多名女生。
 
对此,无颜祖回应称,金敏刷礼物的行为是个人自愿,他从未强迫。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在抖音上,有不少秀场主播,通过树“男友”人设、露腹肌、声控等形式吸引粉丝,并发展至微信私聊,其中有不少灰色的维系粉丝的手段,平台监管也存在一定难度。截至发稿,抖音方面对于红人监管问题暂时没有回复。
 
在粉丝变现和平台监管之间,这些秀场主播正在遭遇着自己的瓶颈——市场下行、内容同质化,他们需要解决的是,如何依靠自己而不是依赖粉丝,活下去。
“我被抖音网红PUA”
女生网恋抖音主播,刷礼物花五万
金敏从没想过,被抖音网红PUA的事情,有一天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去年9月,刚出国的金敏开始迷上玩抖音,她刷到“无颜祖”的时候,被对方营造的“钢铁直男撩不动、基本上没有女人缘”的大男子人设吸引。当时,无颜祖的粉丝数约7万,还没有成为现在74万粉丝的大V。

“我被抖音网红PUA”

无颜祖在抖音拥有70多万粉丝
是腹肌圈的顶流之一
 
在抖音上私信聊了几句之后,金敏加了无颜祖留在抖音上的微信号,看到其朋友圈发的都是直播相关的内容,金敏猜到这是专门加粉丝的工作微信。刚开始,两人的互动并不多。2020年1月,在一次聊天后,金敏加到了无颜祖的私人微信。
 
没过几天,无颜祖称自己在苏州旅行,有一天晚上,他给金敏发来正在和朋友喝酒的照片。金敏便给他拨了语音电话,连麦、摇骰子,陪他喝起酒来,输了就玩真心话大冒险。这次通话后,两人的“感情”迅速升温。
 
“当时我以为我问得很清楚了,没有女朋友、他1995年、我1996年,他还说自己喜欢SM,并称自己是个S(肆虐者)。”金敏称,在之后的聊天中,无颜祖会经常给她发一些比较露骨的带有SM情节的视频,并称“我想和你这样做”。
 
连麦之后的三天,金敏问:“我现在算是你的女朋友了吗?我们算是在一起了吗?”无颜祖回复称:“傻瓜,老婆”。从那时起,金敏默认自己在和对方谈恋爱。
 
在金敏提供的聊天记录截图中,多次出现“老婆、我爱你”这样的字句,无颜祖还称,自己的妈妈想看金敏的照片。

“我被抖音网红PUA”

这样的甜蜜期没过多久,金敏逐渐感觉到,在这段感情中,自己正在一步步被对方“精神控制”。
 
据金敏讲述,事情的起因是,她给一名主播刷礼物,刷到了直播间的榜1,有一天无颜祖直播时,他的一个女粉点名金敏说,“这不是XX直播间的榜1吗,怎么来这了?”无颜祖立马私信她,问是怎么回事。 
 
当天下播后,无颜祖对金敏说,在上一段感情里,他被谈了7年的前女友劈腿,对方出轨时毫无征兆,当时还赶上他爷爷过世,他求对方不要现在分手,但对方还是毅然决然地抛弃了他。
 
在这样的铺垫之后,他告诉金敏,“我本身已经不愿意相信爱情了,为了你我又相信了一次。现在你给别的主播刷礼物不给我刷,就是‘绿’了我,伤害了我。”
 
金敏称,她刷礼物的主播其实是她线下就认识的一个朋友,根本谈不上“出轨”,但听着无颜祖的哭腔,她陷入了愧疚,觉得自己好像真的背叛了他。她不停拨打对方的电话,对方却关机。等到第二天早上他手机开机,金敏立马认错,求他接电话。
 
后来的两个多月里,无颜祖反反复复,只在直播间里跟她对话,平时她打语音不接、发微信不回。“但越是这样,我就越渴望他能搭理我,我会觉得只有我给他刷礼物,他才会理我。”金敏称,有时候,她在直播间给无颜祖刷两个“嘉年华”(折合6000元),才能换回他的一句回应。

“我被抖音网红PUA”

2月28日,无颜祖让金敏把所有刷礼物的记录录屏给他看。一开始金敏不愿意,他就说会通过他的工会,从官方后台去调取记录。当金敏把录屏发过去,如果有给其他主播刷礼物的记录,他就会对金敏加以指责:“你老公在直播间里输了,让人罚得像狗一样做蹲起,你却在别人的直播间里给别人刷礼物、充大款。”
“我被抖音网红PUA”
无颜祖检查打赏记录的截图
 
金敏称,无颜祖反复拿这件事来刺激她,并且不断打压她的自尊。有一次,两人正在视频,无颜祖再次旧事重提,她被逼得雨天在大街上下跪,之后还有好几次类似的“惩罚”。最后,患有抑郁症的她再也受不了,选择了割腕自残,幸好同学及时把她送到医院做了包扎。

“我被抖音网红PUA”

一场场闹剧过后,无颜祖对金敏越来越冷淡。就像没有正式开始一样,他们也没有正式分手。今年4月,无颜祖的朋友圈已经对金敏不可见,微信也几乎不回。
 
回顾这几个月的经历,金敏称,她为无颜祖前前后后刷了50多万音浪,10个音浪一块钱,就是5万多人民币。

“我被抖音网红PUA”

金敏提供的给无颜祖刷礼物部分记录

 
除此之外,无颜祖有时会以打牌输了为由,要求金敏为他刷礼物。
“我被抖音网红PUA”
值得注意的是,金敏称,她曾在微信里一次性给无颜祖转过13140元,但是他没有收。金敏回想起来,觉得是无颜祖怕留下证据。
 
“我以为他是我的救赎,没想到他是我人间炼狱。”金敏称,这段经历以后,她活在自我否定当中,甚至很恐惧跟异性接触。
“我被抖音网红PUA”
多名女粉丝称被主播套路
金敏本以为,自己只是经历了一段痛苦的恋爱,没想到背后的事情并不简单。
 
今年4月,她不断在抖音和微博收到私信,遭到女生小艾的辱骂。到了4月底,无颜祖那位相处了6年半的前女友发微博称,她原本已经和无颜祖谈婚论嫁,但恋爱期间无颜祖出轨4次,两人最终分手。微博发出后她收到了小艾的私信称,自己已与无颜祖在一起512天并有纪念日截图。在那期间,他同时还和金敏在谈恋爱。

“我被抖音网红PUA”

左边为小艾,右边为前女友
 
随后,感觉受到欺骗的金敏选择在微博曝光无颜祖,她陆陆续续收到了一些女孩子的私信,大家组建了一个群聊,才发现无颜祖曾经交往过8个女生,且拥有四个微信号与她们联系。
这些女生中,大部分是感情受到欺骗和劈腿,有一些也为他刷过礼物,所经历的套路和金敏类似,只不过花的钱没有她那么多。其中一位女生告诉金敏:“看到无颜祖还在抖音更新视频,估计又在直播圈钱了。”
 
5月10日,无颜祖回应称,金敏刷礼物的行为是个人自愿,他从未强迫,并且他曾让金敏停止刷礼物的行为。他的回应与金敏提供的微信聊天记录截图相反,截至发稿,他没有给出证据,也没有否认与金敏是恋人关系。
 
金敏清楚地记得,有一个女生私信她说:“我已经不想、不愿意,也没有力气再去回忆了,他这种人真的不配拥有粉丝,不配成为网红。”
 
但实际上,这样的大V主播并不是个例。
 
除了无颜祖所在的腹肌圈,抖音上的一名声控主播“杜老师”也曾被曝出骚扰粉丝。他有着近70万粉丝,对外树立着“喂流浪猫狗、不为女色所动”的善良正义人设。
 
据某公众号爆料称,对于加自己微信的粉丝,杜老师会先要求对方发照片,按照颜值和性格(顺从/叛逆)将她们归类,接着对粉丝进行言语骚扰,要求对方发性感的视频或者照片,还会要求她们下跪。

“我被抖音网红PUA”

图片来自网络
 
同时,杜老师对外宣称不接受粉丝转账,要送就在直播间送。他还经常出去旅行,旅途上产生的一些费用,都会找理由让粉丝报销。

“我被抖音网红PUA”

图片来自网络
 
被曝光以后,他已将自己的账号设为了私密账号。有一位曾经也是抖音声控圈的人士称,杜老师的事件在声控圈并不少见,这样的套路还有很多。
 
还有一类主播主打“男友”人设,抖音大V“小腾同学”就是这一类,他曾被曝出同时跟20多个女生交往,并有圈钱及骗钱的嫌疑。随后,“小腾同学”在微博道歉,称要对方转账以示真心的聊天记录其实是一种“试探”,女生的转账大多是当天退还。

“我被抖音网红PUA”

小滕同学微博道歉截图
 
对于他的道歉,一些粉丝并不买账,认为只是借口。由于他的粉丝中年轻人居多,有人担心他的言行会带偏年龄小的粉丝的三观。从微博上的评论可以看出,还是有不少小粉丝会自发“原谅”主播,并表示无论如何也会等他回归。
 
事实上,在2月16日道歉之后,小腾同学改名“老滕”,于4月3日在抖音回归,目前粉丝181.8万。

“我被抖音网红PUA”

小腾同学道歉微博下的评论
 
一位反PUA的行业人士告诉我们,上述抖音主播的行为具备PUA的特征,且可以从中看出一些被“训练过”的套路。
 
首先,他们会着重去打造自己的人设,突出自己的优势。
 
其次,他们与粉丝沟通的内容充满了暧昧、性暗示,在感情升温的推进速度上要比一般人快很多,很有可能短短认识三天,就能快速推进双方的关系。感情升温之后,他们又会通过言语打压,把人推开又拉回来。比如,他会暗示说,我现在不够喜欢你,是因为你对我不够好,对我更好我就会更喜欢你,然后顺其自然地引导粉丝对其投入。
 
最后,他们会“唯一性”、“排他性”和“逆向合理化”并用。
 
例如在互动时,反复强调你是我的唯一,我只叫你宝宝,你跟别的女孩不一样等。紧接着就会使用排他性,例如跟女生说“我不允许你跟别的男孩子交流”。“通常女孩子听到这种话就会有觉得男孩子很霸道,但心里是甜蜜的,这就为他下一次的逆向合理化打下了铺垫。”这名人士称。
 
逆向合理化就是,如果有一天我发现你跟别人聊天或者给别人打赏,我和你分手的时候就是你的错。男生会抓到对方一个错误的点,不断放大,然后把分手的所有责任都推到对方身上。
 
这名人士表示,此前饭圈PUA现象被讨论得比较多,现在短视频平台兴起,主播对待粉丝的手段其实也很类似。
“我被抖音网红PUA”
秀场直播走下坡路,主播乱象难监管
实际上,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短视频平台的战场就已经开始转向直播。据悉,抖音和快手已经占直播行业50%左右的份额,且都投入大量资源扶持自己的直播产品。
“我被抖音网红PUA”
其中,秀场直播这一形式以打赏为主要收入来源,它的核心就是让粉丝花钱。
 
网星梦工厂大电商中心总经理盛帅称,秀场直播千万不要看粉丝量,一个主播可能看着粉丝不多,但是直播间打赏排名前3的金额都很高。“所有的秀场直播间都是二八定律,每个直播间都有一两个大哥,他们每天的打赏金额能占到整体流水的90%以上,运营好这些大哥才是重中之重。” 
 
盛帅称,这些大哥一开始可能是主播背后的公会派来的托儿,在直播间里面带节奏,吸引更多的人进来观看,形成习惯之后,后期整个直播间打赏的水平就会高一些。
 
一位业内人士称,一些主播为了维系这些“打赏大哥”,会与其保持“网恋”的关系,就像普通人的热恋期只有三个月一样,懂套路的主播都会在这几个月的时间里,尽可能多的让对方给自己刷礼物打榜。
 
在网上流传的一份《娱乐秀场直播入门手册》中也写到:在不直播的时候,主播可以通过微信与粉丝沟通感情,建议了解打赏榜单前几位的个人情况及经济情况,有的放矢的与其建立关系,但聪明的人不会真的和这些土豪们发生什么。
 
这份手册说得很隐晦,但与上述抖音主播对待粉丝的手段如出一辙。对于平台来说,平台更在乎的是流量和生态的繁荣,至于主播如何私下运营粉丝,很难有一个统一的监管标准。“如果他们一刀切,无论是平台的KPI还是公司的收益都会下降,这是平台不希望看到的。”盛帅称。 
 
仔细翻看这些秀场主播的视频,可以发现他们的内容同质化特别严重,以无颜祖来说,所有视频只有一个主题——露腹肌,这些秀场主播的瓶颈十分明显。同时,由于每一个主播和公会的议价能力不同,盯着提成的他们,只能通过不断让粉丝打榜才能获利。
 
4月以来,抖音开始实施双周任务分成模式,公会的流水、主播等数据需要以两周为单位,成指数曲线不断递增,才能拿到奖励分成。近期抖音发布5.4-5.17的公会双周任务,将公会的服务费下调至5个点。对于很多公会而言,5个点的利润非常低,扣除人工、房租、运营等成本,许多公会甚至要亏本。也正因为如此,新规引发了公会的强烈不满。
 
根据中国产业研究报告网发布的《2019-2025年中国秀场直播行业深度研究与未来发展趋势报告》来看,整个秀场直播行业已经在走下坡路。疫情期间,由于大家都出不了门,抖音等平台上的秀场直播有了回暖趋势,但这并不可持续。

“我被抖音网红PUA”

从抖音分成策略的调整也可以看出,抖音希望公会不仅仅局限于秀场直播,而是去探索短视频、电商直播等更多形式。如今不少秀场主播已经开始尝试转型成为带货主播,如果还想一味依靠粉丝获利,最终只能坐吃山空。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金敏、小艾为化名。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G6-DbNv6FdGIwAaRP2XoWg

找不到目标和方向,怎么办?

本文共有 5200 字

现代社会里,许多人常见的症状,就是「空心病」。

 

什么是空心病呢?类似这样:

我知道要有目标,但我就是不知道想做什么,感觉对一切事物都提不起兴趣,没有动力,怎么办?

 

这个问题,这几年里,我曾经反反复复地听到。

 

比如,在一线城市里打拼,收入还行,但每天996,下了班身心俱疲。也想过要有自己的生活,却一直缺乏动力,周末就是看剧瘫倒、打发时间,接着开始新一周的循环。

或者,在三线小城市里,守着一个无聊且清闲的岗位,衣食无忧,但生活也一成不变,平淡单调。想着要有一些变化,但又限于身边的圈子,不知道从何着手。

再如,奋斗到30来岁,成家立业,孩子也过了需要人带的阶段,想重新开始自己的事业,却发现找不到方向,糊口不难,但却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欢什么、想做什么……

 

如果你或身边的人,也有过「空心病」,那希望今天的文章,能给你一些启发。

 

找不到目标和方向,怎么办?

我们先从一个经典的理论开始。

这是由心理学家 Robert w. Lent、Steven d. Brown 和 Gail Hackett 等人,于 1994 年开发的「社会认知生涯理论」(Social cognitive career theory,SCCT)。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思考这个问题。

 

找不到目标和方向,怎么办?

这张图乍一看很复杂,但不要紧,我们可以把它分成三个基本环路来理解。

找不到目标和方向,怎么办?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一种说法,叫做「找到你的目标」「找到你的兴趣」……英语里面也是一样的:to find your passion,找到你的激情所在。

这就导致了,许多人会产生这样的想法:

我现在什么都不想做,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是不是因为我「没有找到」我的兴趣?

他们会觉得,这世界上一定存在着某件事情,是最适合自己的,我只有找到它,才能把它做好。我现在做得不好,只是因为没有找到最适合的那件事而已。

其实并不是这样。兴趣永远不是「找到」的,而是被「培养」出来的。

这就像感情一样。世界上真的存在完美契合的、如同柏拉图所说的「灵魂的另一半」吗?——很遗憾,并没有这回事。

绝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找到一个令自己心动的人,然后在相处的过程中,发现种种不足、抵牾和摩擦,再慢慢为了对方而改变、调整、适应,磨去彼此相对的棱角,最终达到「契合」。

这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从来不存在任何一步到位的情况。

同样,「兴趣」并不是一开始就摆在那儿,等着你去发现,而是在你一步步探索这个世界的过程中,你逐渐建立自己跟这个世界的联系,逐渐形成自己对世界的干预和影响 —— 这种影响反过来构成你的驱动力,这就是兴趣。

如同我在旧文中说过的:兴趣的微观本质,就是大脑中奖赏回路稳定的强化和正反馈。

同样,从宏观来看,SCCT 理论认为,兴趣是什么?就是自我效能期望和结果期望在方向一致下的合力。

 

找不到目标和方向,怎么办?

兴趣环路

什么叫自我效能期望呢?你可以把它理解为「特定的自信」—— 简而言之:认为自己擅长某项技能,在某个领域上能做得比别人好,这就是自我效能期望。

而结果期望,指的是对结果的预期和信念。一件事情,你预期到它会产生更大的价值,对整个世界带来意义,这种结果期望就越强烈。

举个例子:为什么我会喜欢写作,并把它作为自己的事业呢?一方面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擅长写作,能够把复杂的理论拆解开来,条分缕析地传达给读者,并得到反馈和肯定 —— 这是自我效能。

另一方面,对我而言,写作不仅仅是一个习惯,一种学习的方式,更是「帮助更多的人」的形式。我会绞尽脑汁去想,怎样使到这些思想被更多的人所看到、所了解到,怎样解决他们的困惑,怎样给到他们力量和启发?—— 这就是结果期望。

当这两个变量在某件事物上取得一致时,你就会体验到强烈的意义感(它很重要)、胜任感(我能完成它)、使命感(非我不可)—— 这就是兴趣。

 

找不到目标和方向,怎么办?

但是,你也许会注意到:在这模型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你和世界的联系。

无论是自我效能,还是结果期望,它们都基于「你和世界的联系」—— 「我能做到」,和「它能带来什么」,前提都是:我已经经历了很多事情,并且对这些事情有充分的认识。

问题也恰恰在这里:我们从小所接受的教育,恰好是把我们跟真实世界区隔开来的。

我们被告知,不需要去探索世界,也不需要有「自己的想法」,只需要遵照一套已经被定下的规则就好。别人让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

这就导致了:我们直到大学毕业之前,对这个世界还一无所知;而毕业后,却立刻被抛进这个世界里面,被逼着去寻求「激情」「目标」「方向」……这怎么可能做到呢?

我们已经习惯了「被安排」,很少有人能主动意识到,要自己去「安排」自己的命运。

所以,有非常多的人,一直做着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却以为那就是世界的全部;也有非常多的人,在社会里摸爬打滚、兜兜转转,像无头苍蝇一样,好几年了才回过头发现,好像什么都没有积累下来……

还有一些人,到了30多岁,成家立业,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但内心深处,仍然有着深深的怀疑:这就是我要的生活吗?我一辈子就这样了吗?

这就是由于缺乏「自主性」所带来的「目标缺失」。也就是第二个环路:目标环路。

找不到目标和方向,怎么办?

自主性是什么?就是一个人发自内心认为「我能决定我的选择」,并基于这种动力不断前进的模式。是「我想做」,而不是「必须做」。

它基于两个因素。一部分,是由自我效能期望和结果期望所共同构筑起来的兴趣,这是内因;另一部分,是外在环境所造成的阻碍或支持,这是外因。

一个好的模式是什么呢?一方面,我们有强烈的自信和好奇心,愿意去探索世界,也相信自己具备干预世界、影响世界的能力;另一方面,现实总会给我们一些机遇和出路,让我们有机会把想法「放大」,找到能够青睐它的人,去试一试它是否可行。

然而,真正的现实是:一方面,我们从小习惯了被规训,习惯了按照既定的道路去走,从没想过跳出来,丧失了探索世界的激情和好奇心(也许从来就没有过);

 

另一方面,外部环境又阻力重重,我们不得不奔波于996、大城市的车水马龙里、家人的殷切期望和催婚里、社会比较里、「六个钱包」里……

但我想说的是什么呢?分清楚哪些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哪些是「别人告诉你,你想要」的,非常非常关键 —— 绝大多数烦恼,其实都源于欲望和能力的不对等。

所以,我在很多文章里面都提过这一点:你真的需要拼尽全力去工作、去996、去获取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吗?有时候并不一定。你真正想要的未必是一座大房子,也许只是一个能让自己过得舒服的房间。

有时候,分清楚内心的声音,把欲望稍微降低一点,会更加有利于我们从迷茫的生活中解脱出来,「发现」自己的目标和使命所在。

 

找不到目标和方向,怎么办?

最后是第三个环路:成就环路。

 

 

找不到目标和方向,怎么办?

前几天在学员群里讨论时,有学员说:

我好像知道我的问题是什么了。我把「成为什么样的人」默认成一个终极问题了,就会迟迟不敢定位,怕错了。就好比目标太宏大了,没有拆分就不知道第一步怎么迈出去。

的确如此。这就是第三个环路给我们的重要启发:兴趣环路和目标环路帮助我们定位,而成就环路呢?帮助我们检验和修正这个定位。

它会通过经验,反作用于我们的自我效能期望和结果期望,从而修正我们的目标和方向。

简而言之:没有人是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的,一切都是在探索和试错中,不断培养和生成的。

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条「S」形的路径 —— 我可能看不到终点在哪儿,但每往前走一步,我都可以根据环境给我的反馈,来判断「我有没有走在合适的道路上」。只要我能够及时调整方向,就一定能抵达目标。

另外,你可能会发现,在这个模型中,并没有「能力」的位置。为什么呢?是因为能力不重要吗?

其实不是的。如同「自主性」隐含在环境的影响里面,能力同样隐含在「成就 → 经验 → 自我效能/结果期望」这条环路之中。我们所实现的成就,内化为我们的经验,再反过来指导我们的定位 —— 这实质上就是一个自我更新和迭代的过程。

有许多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是能力的重要补充。许多研究表明,在相似的能力水平下,自我效能感更强的个体,比起自我效能感弱的个体,表现会高出一截。

这种情形不断反复,通过成就环路,就会造成这样的结构:高自我效能感的人,通过正反馈不断强化和提升自己的能力,最终其表现和能力,都会显著高于与他处于同一起跑线的人。

也就是说:认识自己,明确目标,才是让自己变得更好的前提和动力。

找不到目标和方向,怎么办?

那么,了解了这些,可以如何帮助我们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和目标呢?

有几点小小的建议,或许可以帮到你。

1. 发现自己的倾向

如前文所述,兴趣、激情、目标……这些,都未必是能够「发现」的。但有一样东西是可以发现的,那就是我们的倾向。

实际上,在你二三十年的成长历程里,在你不知不觉的时候,你的人格已经被先天基因和成长环境塑造了一遍。在你跟外界交互的过程里,你已经有一些特质得到了反馈和强化,另一些特质被抑制。你要做的,就是去找到前者。

有些人可能能言善辩,特别擅于跟别人沟通;有些人可能非常细心,能体察到别人的情绪;有些人可能有很强的「钝感力」,不容易被打垮、击退……这些,都是你可以去发现和利用的「倾向」。

一般来说,我会建议对方从这三个方向去思考:

  • 从小到大,我被夸奖、肯定得最多的地方是什么?

  • 有没有哪些工作我做起来最得心应手、最容易受到别人肯定的?

  • 如果我能向身边的人「出售」我的时间,他们会愿意花钱让我来帮什么忙?

这可以帮你找到你擅长的特质,从而建立你的自我效能感,开启定位之旅。

2. 从微小的行动开始

我们总是觉得:喜欢一件事情,才能把它做好;但实际上恰恰相反:很多时候,正是因为我们对一件事情做得好,学得快,我们才会喜欢上它。

所以,如何形成自己的兴趣?最简单的逻辑就是:去做你比较擅长、且你感到有意义的事情。一旦能够从中形成稳定的、持续的反馈,你就会自然而然地对它产生兴趣。

这里要特别注意的就是:不要急于求成,要充分利用「微小的成就感」,来训练我们的「奖赏回路」,建筑起足够持久和强力的价值感。

一个简单的事实是:无论多么有趣的事情,你在做它的过程中,是感受不到快乐的 —— 因为你会投入在其中。此时此刻,快乐对你来说是一种干扰。只有在什么时候会感到快乐呢?在你完成它的时候。

打过了一个小关卡,写了一篇很满意的短文,手头的工作终于告一段落,尝试新的菜谱又取得了成功……很多时候,成就和价值感往往就藏在这些日常的细节里,正是它们,稳定地堆起了你的幸福感。

所以,找到你的倾向后,不妨在生活、工作中去创造机会,创造场景,做一些微小的事情,让你从中获得成就感,让它们成为你的基石,帮助你踏出更加坚实的一步。

3. 走出去,别待着不动

如前文所述,在建立定位的过程中,许多人缺的是什么呢?跟世界的互动。

这就会造成一个恶性循环:越缺乏跟世界的互动,越感到这个世界是「不确定」的,是「难以理解」的,从而,越发不敢走出去。碰到问题,要么求助别人、做伸手党,要么回避它、绕开它,始终不敢迈出自己的舒适区。

但这样一来,你也就把自己的世界,局限在小小的一片空间里了。你将永远无法建立有效的「自我效能感」。

所以,试着自己动手,去直面一些困难的问题,去做一些麻烦的事情,把它们解决掉。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被动者问大的、空泛的问题 —— 我该怎么做?我应该如何选择?因为他们不愿意去思考;而主动者会问小的、明确的问题,他们有自己的思考框架,需要的只是获取信息、来填补这个框架。

自我效能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来自于哪里呢?来自于对世界的探索,来自于你发现:「原来这一切也不过如此嘛,原来我也是可以做到的。」

4. 做不同,别追求最好

很多人常常有一种迷思:我也知道要走出去,要探索,要尝试……但是,我感觉自己就是初学者的水平,实在拿不出手,怎么办呢?

这就又陷入「终极问题」的陷阱了。我一定要准备完毕再出发吗?当然不是。准备是在路上。你不出发,就永远不会有「准备好」的时刻。

记住:我们要做的是,通过有效的成就和反馈,来强化「自我效能」,实现正向循环 ——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做到最好吗?完全不需要。我们需要的是:让自己体验到「我的行为有意义」的价值感。

所以,一个简单的建议就是:追求不同,不要追求最好。

不妨想一想:

  • 在你所处的环境里、行业里、领域里,大家都在一窝蜂扎向什么?

  • 在这个趋势下,他们是否会忽略了什么?

  • 在他们所忽略的可能性里面,又有哪些可能是有价值的,是你可以去垂直切入、深耕运作的?

当你跟别人不一样时,无需跟别人比较,你就是「最好」。

5. 多元化,别固步自封

有一段时间,我经常和一些优秀的同行交流,每次交流完,都会有一种感觉:原来还可以如此。

这就是我对自己的警醒:在自己熟悉的模式中待太久,你就会习惯这种节奏,慢慢的,你的感知能力会变得迟钝,对外界的变化会充耳不闻,更别说改变自己去适应新变化。

怎么应对这个问题呢?

你可以试着去学习一些技能,无需精通,只需利用20%的业余时间去入门和涉猎即可。通过学习,去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和可能性范畴,接触到更多的生活方式;

你可以试着跟不同领域的人交流,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什么;

可以试着跳出自己现在的圈子,去寻找新的圈子、新的群体,去跟他们碰撞。

慢慢的,你会发现,自己的世界正在被一点一点打开,许多以前全然不曾了解过的社会规则和形态,逐渐展现在你的面前。

这个时候,你要做的,就是不断地去尝试,找到那个让自己觉得「最合适」的状态。

在这个过程中,你会不断地更新对自己的认识:你会更清楚地了解,你喜欢什么,想要什么,适合什么,追求什么。

这些,都是为你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使命,所打下的坚实基础。

 

找不到目标和方向,怎么办?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LwKPrkCLLGo0dUdtHL5OuA